医学影像工作原理与图像获取方式

医学影像工作原理与图像获取方式
医学影像工作原理与图像获取方式

医学影像工作原理及图像获取方式

2.2医学超声影像工作原理

超声是指高于人耳听觉范围的声波,通常是指频率高于20 kHz的高频振动机检波,应用于医学诊断的超声频率一般在1MHz至几十MHz之间。自1958年商用超声成像产品问世以来,超声医学设备以其实时性、对人体无损伤、无痛苦、显示方法多样,尤其对人体软组织的探测和心血管脏器的血流动力学观察有其独到之处而成为在医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成像设备之一。

超声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在于它不但可以穿透人体,而且可以与身体组织相互作用。超声波穿过人体时要经过折射和反射,这可发生在超声波经过的任何交界面上,其作用就如同光束经过一个非均匀物质一样。超声波的波长很短,从而易于窄脉冲波束的实现,因此超声换能器可以做得小而紧凑。

超声在临床应用中主要分为诊断与治疗两个方面:超声诊断采用的是较高频率(多在2MHz以上)与较低声强的超声波,高频可提高对组织的分辨率,用以获得清晰、细致的声像图,而低声强则可降低对组织损伤的副作用。超声治疗采用的是较低频率(通常<1MHz)与较高声强的超声波,低频超声增大对组织的穿透率,而高声强(特别是聚焦后)超声可对组织产生生物效应,用于选择性破坏局灶性病变。

2.2.1超声设备与种类

超声诊断主要应用超声良好的指向性和与光相似的反射、散射、衰减及多普勒(Doppler)效应等物理特性,采用不同的扫查方法,将超声发射到人体内,并在组织中传播,当正常组织或病理组织的声阻抗有一定差异时,它们组成的界面就会发生反射和散射,再将此回波信号接收,加以检波等处理后,显示为波形、曲线或图像等。由于各种组织的界面形态、组织器官的运动状况和对超声的吸收程度等不同,其回波有一定的共性和某些特性,结合生理、病理解剖知识与临床医学,观察、分析、总结这些不同的规律,可对患病的部位、性质或功能障碍程度做出概括性以至肯定性的判断。

超声诊断仪由主机和探头构成,均包括发射、扫查、接收、信号处理和显示等五个部分。超声诊断仪的种类很多,而且互有交叉,按照显示回波方式和空间的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A型(Amplitude Mode)超声

A型超声是最早出现的一维超声诊断技术,它将声束传播位置上的组织按距离分布的回波信息在显示器上以幅度调制的形式显示,并从回波的幅度大小、形状及位置进行诊断,回波强则波幅高,回波弱则波幅低。常用A型法测量界面距离、脏器径值以及鉴别病变的物理性质,它是现代各种超声成像的物理基础。

2.B型(Brightness Mode)超声

B超是把组织的一个断层面上的超声回波信息以二维分布形式显示出来,组织内的散射、反射回波信息以辉度调制方式显示,回波强则光点亮,回波弱则光点暗。光点随探头的移动或晶片的交替轮换而移动扫查,由于扫查连续,可以由点、线而扫描出脏器的解剖切面,它是二维空间显示,又称二维超声。

按其成像速度的不同,可分为慢速成像和快速成像,慢速成像只能显示脏器的静态解剖图像,由于每帧图像线数甚多,图像清晰,扫查的空间范围较大。快速成像能显示脏器的活动状态,也称为实时(ReaITime)显像诊断法,但所显示的面积较小,每幅图像线数与每秒显示的帧数相互约制,互为反比。按照扫描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电子线性扫描、电子凸阵扫描、机械扇形扫描和相控阵扫描等。

3.M(Motion Mode)型超声

M超是在辉度调制型中加入侵扫描锯齿波,使回声光点从左向右自行移动扫描,故它是B型超声的一种特殊的显示方式。常以此法探测心脏,可获得心脏结构与运动变化、血流时空信息及其周邻关系等定量结果,也称作M型心动图。

4.D(Doppler)型超声

D型超声采用多普勒效应原理设计,也称多普勒超声。利用多功能彩色多普勒可获得头部、颈部、心脏、腹部、胎儿等的二维图像;利用多普勒超声听诊能够早期听取胎心、胎动及进行胎心的监测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可显示血流的向背方向(颜色的深浅代表血流的快慢),使用伪彩色编码技术标明动脉图中血流的方向和速度,从而能够显示血管的模拟三维图像。现在,超声频谱多普勒探测血流的研究工作已取得很大的成就,彩色多普勒的出现,使之更趋完美。

5.三维超声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使三维超声成像成为现实。三维超声成像需要特殊的探头和软件以收集并产生图像,构成立体图像的方法有数种,目前面市的仪器多为在二维图像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进行三维重建,尚未达到实时三维图像。三维图像使得容积测量更为精确,诊断更为精细、准确,医生可以很容易地诊断出组织的异常。

在产科成像中,三维扫描可以了解胎儿的发育状况,尤其是在先天疾病的诊断方面,如先天性脊柱、嘴唇、手指、脚趾和耳朵等缺陷及先天性胎儿心脏畸形的诊断(如图2.1)。6.超声显微镜

与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原理类似,利用特高频超声也可显示组织器官的细微结构。目前应用的超声显微镜有100MHz、450MHz等,检测深度仅数毫米,可检测表浅组织结构细胞分子水平的动态变化。

虽然超声仪器多种多样,但应用领域各有不同。在国内目前用于前列腺诊断的是二维B 型超声诊断仪,我们在课题中用到的图像就是从B超采集下来的图像,下面我们对B型超声诊断仪做进一步的介绍。

2.2.2 B超及其成像原理

B超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向人体发射一组超声波,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扫描。根据监测其回声的延迟时间,强弱就可以判断脏器的距离及性质。经过电子电路和计算机的处理, 形成了我们今天的B超图像。B超的关键部件就是我们所说的超声探头(probe),其内部有一组超声换能器,是由一组具有压电效应的特殊晶体制成。这种压电晶体具有特殊的性质,就是在晶体特定方向上加上电压,晶体会发生形变,反过来当晶体发生形变时,对应方向上就会产生电压,实现了电信号与超声波的转换[9]。图2.2是B超的一般成像原理图。

B超的工作过程为:当探头获得激励脉冲后发射超声波(同时探头受聚焦延迟电路控制,实现声波的声学聚焦),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延迟后再由探头接受反射回的回声信号,探头接收回来的回声信号经过滤波,对数放大等信号处理。然后由DSC电路进行数字变换形成数字信号,在CPU控制下进一步进行图像处理, 再同图表形成电路和测量电路一起合成视频信号送给显示器形成我们所熟悉的B超图像,也称二维黑白医学图像。我们下面的研究工作就是针对B超图像进行的。

彩超并不是看到了人体组织真正的颜色,而是在黑白B超图像基础上加上以多普勒效应原理为基础的伪彩色而形成的。那么何谓多普勒效应呢,当我们站在火车站台上听到从远处开来的火车汽笛叫声会比远离我们的火车汽笛叫声音调要高,也就是说对于静止的观测者来说,向着观测者运动物体发出的声波频率会升高,相反频率会降低,这就是著名的多普勒效应。现代医用超声就是利用了这一效应,当超声波碰到流向远离探头液体时回声频率会降低,流向探头的液体会使探头接收的回声信号频率升高。利用计算机伪彩色技术加以描述,使我们能判定医学图像中流动液体的方向及流速的大小和性质,并将此叠加在二维黑白医学图像上,形

成了彩超图像。

2.3医学图像的获取

在处理医学图像之前,我们需要采集到大量的医学图像用于实验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医学图像采集系统和主要的采集方式有一定的了解,本节就将着手研究这个问题。

2.3.1医学图像采集系统

常见的医学图像采集系统主要包括二维B超成像系统和三维超声重建系统,下面我们将对它们的结构、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做一简要介绍[10]。

2.3.1.1二维B超成像系统

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实时B型超声显像仪应用于临床,它可以实时获得人体器官组织的解剖结构图像,为诊断疾病提供了大量直观的信息,由于它具有无创、非侵入性、实时、操作简便等优点,已成为各级医院的重要常规设备。

B超的显示方式采用亮度调制方式来显示回波信号的强弱,回波幅度大,亮度强,幅度小,亮度弱,B型超声其换能器即探头所发射和接收的超声波方向按一定规则扫查某平面,所显示的即为该平面的二维截面图像。B超系统的原理及结构如图2.5所示,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包括:

★探头:即超声换能器,发射与接收超声波,一般有电子相控阵探头,电子凸阵探头和电子线阵探头。

★发射电路:提供高压电脉冲给换能器,使探头发射超声波。

★接收隔离与放大:为接收微弱回波信号,并提供足够大回放信号给后级处理,故需进行高增益放大:同时为防止高压发射脉冲击损高增益放大器,必须加接收隔离电路。

★检波:检出回波信号的振幅。

★信号处理与视放:视放将检波后的信号放大到显示器所需电平,信号处理将根据不同的显示方式和要求而放大。

★显示器:以适当方式显示出回波信息

★时序电路:提供发射触发电信号,TGC控制信号,显示器时基等。

2.3.1.2三维超声重建系统

三维超声系统结构如图2.6所示,系统是一台普通二维B超,一块基于PCI总线结构的图像采集卡和一套微机组成。将超声探头扫查得到的组织医学图像,通过超声三维重建系统处理,最终直观真实地显示出来,便于临床医生进行观察、切割、测量,达到准确评估诊断的目的。

★图像采集:按照一定的扫查方式,使普通二维B超获得一系列二维图像系列,经过采集卡完成图像的模/数转换,送至后续三维重建系统处理。

★预处理:目前,模拟图像信号通过采集卡转换成的数字图像信号,多以两种格式存储于计算机中,一是多媒体文件格式(A VI),二是扫描仪文件格式(RAW)。为了方便利用各种图像编辑器处理二维超声断层图像,我们必须将其转换为常用的图像文件BMP格式,这是预处理任务之一。另外,医学图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较小,噪声回波干扰较大,有必要采用一些噪声抑制方式,消除或减弱噪声信号对三维重建系统的影响。

★断层定标:是系统关键组成部分之一。由于通过超声探头扫查得到的超声断层图像系列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不确定,必须通过某种方法来确定断层间的位置关系,以保证三维重建的保真度。

★目标图像处理:为了满足临床医生明确诊断的要求,有必要将感兴趣目标从背景图像中分割提取出来,便于进一步观察、测量、分析。

★体数据建立:该程序功能块主要完成将一系列不规则排列的二维图像转换到三维晶格坐标系。

★显示:三维图像的可视化研究也是超声三维重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将三维数据投影到二维显示平面上,它除了要求达到形象逼真的显示效果外,还要求提供快速完整地理解病人脏器组织的解剖结构与功能。

2.3.2 医学图像采集

2.3.2.1 医学图像采集处理系统

无论何种方式,我们均需利用图像采集卡完成从影像设备到计算机数据格式的转换。在图像采集系统中,图像信号的输入源为超声诊断仪的视频输出,视频信号的采样接口采用CPE3000图像采集卡。CPE3000是基于微型计算机PCI总线结构的彩色图像采集卡。它采用先进的数字解码方式,将标准输入的PAL制式、NTSC制式、SECAM制式的复合彩色(或黑白)视频信号或S-Video信号(即Y-C分离信号)数字化,经解码后转换为适于图像处理的RGB-24bits格式的数字信息,然后通过PCI总线实时传送到PC机系统内存(或视频显示缓冲区)。如果使用离线方式读取影像设备中的数据,即将存储于磁带上的数据读入计算机,再转换为我们需要的文件格式。

2.3.2.2 医学图像采集方式

1. 探头扫查方式:

目前具体的扫查方式有三种:

①平行扫查:适用于大部分腹部静态组织,行程一般3-5CM,速度1CM/S;

②扇形扫查:适合于声窗较小的组织器官的扫查,角度30-45 ,角度过大使回声因折射而衰弱,而对图像有不良影响;

③旋转扫查:由于对操作者要求较高,易发生中心偏差,故很少使用。

2. 图像采集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获得清晰的二维图像:目前的三维超声成像是以采集得到的二维医学图像为基础重建,故采集的各帧二维医学图像清晰是三维超声重建成功的关键之一。

②避免运动:人体各器官均会受到呼吸运动的影响,在采集过程中让病人尽量屏住呼吸,避免运动带来的偏差。

③扫查速度:要求操作者尽量匀速平行或扇形扫查,一般速度不超过1 CM/S。忽快忽慢会造成三维医学图像扭曲失真,影响诊断的正确性。

2.4图像格式转换

目前通过图像采集卡,影像设备产生的数据以两种格式存储于计算机中:一是多媒体文件格式(A VI文件),二是扫描仪文件格式(RAW文件)。为方便利用各种图像编辑器处理二维断层图像,我们将其转换为常用图像文件BMP格式。

2.4.1图像文件格式

1.BMP文件格式

Windows BMP格式是由Microsoft推出的一种格式,它将图像存储为一种与设备无关的位图(DIB)。

如图1所示,BMP文件由一个文件头BITMAPFILEHEADER,一个位图头BITMAPIN- FOHEADER,一个调色板(24位真彩色图像没有)和图像本身数据(位图阵列信息)构成。

2. A VI(audio-video interleaved)文件格式

Microsoft制定的A VI标准格式是一种软件辅助的数字化视频压缩技术,它用于获取、编辑以及显示音频/视频序列。一般说来,A VI文件包含了不同类型的数据流。这里我们介绍只包括视频和音频数据的A VI文件。A VI文件的存储格式如图2所示,这种交错的存储保证了视频画面与音频同步。

A VI文件用的是A VI RIFF形式,A VI RIFF形式由字串‘A VI’标识。所有的A VI文件都包括两个必须的LIST块。这些块定义了流和数据流的格式。A VI文件可能还包括一个索引块。

这个任选块给出了文件中这些数据块的地址。

3. RAW文件格式

此处的RAW文件格式特指采集卡所配的采集程序采集的视频序列存储于磁盘上的文件格式。对于灰度图像,文件最后四个字节用来表示图像的宽度和高度(各2个字节)。每个象素的灰度值用一个字节表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排列,中间没有间隔。对于彩色图像,文件最前面四个字节用来表示图像的宽度和高度。

2.4.2图像文件格式转换

1.A VI格式到BMP格式的转换

利用Microsoft Visual C++的某些函数,我们可以较为简单地实现A VI到BMP的转换。其步骤如下:

1、初始化A VI文件库。

2、以读方式打开A VI文件,获取相应流入口地址。

3、从特定的视频流中解压视频帧,保存为一组BMP文件。

4、释放资源等。

2.RAW格式到BMP格式的转换

要将RAW格式转换为BMP格式,首先必须将其转换为DIB,然后在DIB前加上文件头BITMAPFILEHEADER成为BMP文件。

RAW格式是灰度图像存储于磁盘上的格式。其转换为DIB的步骤如下:

1、打开RAW文件,读取文件最后四个字节,分别为DIB的宽和高。

2、初始化BITMAPINFOHEADER头。

3、为DIB分配内存。

4、设置调色板。

5、将BITMAPINFOHEADR和图像数据写入DIB。

2.4.3医学成像与传输标准协议(DICOM)

医学数字成像与传输(DICOM)标准是医学影像设备间联网所用的专用数字接口进行网络通信时应满足的标准协议。它定义了医疗领域的一系列信息对象及它们间的关系和通信时发送和应答的命令集和消息集。

为解决各种影像设备相互通信的问题,由代表医学影像设备使用者的美国放射学会ACR(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和美国国家电器制造商协会NEMA(National Electrica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共同制定了一种规定数字医学影像和相关信息格式及信息交换方法的标准(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缩写为DICOM,医学数字图像通信标准)。DICOM 3.0公布于1992年,用来规范不同厂商的影像设备和PACS 设备的互联和通信。DICOM 3.0规定了遵从这个标准的设备如何对命令和传输的数据作出反应。通过服务类(Service Class)的定义规定了命令和相关数据的语义。DICOM 3.0不仅为影像和图形,而且为研究和报告等其他内容引入了信息对象机制。DICOM 3.0标准的产生为不同厂家影像设备的互联和多源数字影像的通信问题扫清了障碍,使符合该标准的医学影像信息能够在标准的网络上(例如OSI和TCP/IP)进行传输。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厂商宣布支持DICOM 3.0标准。由此国内外多种研究机构开始将符合DICOM 3.0标准的信息引入到PACS(医学影象存档与通信)系统中。

目前,很多大医院所采用的医学影响系统都采用了DICOM 3.0标准,这样不仅保留了图像信息,还可以随时获取窗宽、窗位等大部分原始信息。方便了医生进行诊断与治疗。因此,对DICOM格式的图片有一定的了解是有必要的。

我们将获取的DICOM医学图像转录到普通微机中,转换格式为通用的BMP格式,就可以进行我们的算法研究了。DICOM格式转换为DIB的步骤如下:

1、打开DCM文件,读取文件头中文件宽、高、灰度级等字节数据。

2、初始化BITMAPINFOHEADER头。

3、为DIB分配内存。

4、设置调色板。

5、找到图像数据起始位置,将数据指针指向图像数据单元。

6、将BITMAPINFOHEADR和图像数据写入DIB。

文件头中其它的信息我们暂时可以不做处理,这里我们仅使用图像象素信息。

DICOM医学数字图像通信标准由于其具有大量的医学影像信息,具有很好的通用性,目前已经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在很多大医院或研究机构普遍使用,这将是未来图像处理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复习题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复习题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一、选择题 1.下列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中无电离辐射的是(c) A、CT和PET B、超声和CT C、超声和MRI D、CT和MRI E、PET和MRI 2.X线信息影像传递过程中,作为信息源的是(b) A、X线 B、被照体 C、增感屏 D、胶片 E、照片 3.X线胶片特性曲线组成,不包括(d) A、趾部 B、直线部 C、肩部 D、顶部 E、反转部 4.摄影时,可以人为控制的运动模糊是(a) A、呼吸 B、痉挛 C、胃蠕动 D、肠蠕动 E、心脏搏动 5.与散射线量产生无关的因素是(c) A、被照体厚度 B、被照体密度 C、被照体姿势 D、照射野面积 E、被照体体积 6.影响散射线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A、物体越厚,产生散射线越少 B、管电压越高,产生散射线越多 C、物体受照面越大,产生散射线越多 D、X线波长越短,产生散射线越多 7.X线照片上相邻两点之间的密度差是(b) A、密度 B、对比度 C、清晰度 D、锐利度 E、失真度 8.减小运动模糊的叙述,错误的是(c) A、需固定肢体 B、缩短曝光时间 C、尽量缩短焦-片距 D、将肢体尽量移近胶片 E、选择运动小的机会曝光 9.使用增感屏摄影的论述,错误的是(b) A、影像颗粒性变差 B、增加影像的清晰度 C、增加影像的对比度 D、减少X线照射量 E、降低影像的清晰度

10.X线影像的转换介质,不包括(e) A、屏-片系统 B、影像增强器 C、成像板(IP) D、荧光屏 E、滤线栅 11.构成照片影像的几何因素是(a) A、失真度 B、对比度 C、颗粒度 D、锐利度 E、密度 12.胶片密度与曝光量成正比关系的是(c) A、足部 B、肩部 C、直线部 D、反转部 E、全部 13.屏-片系统X线信息影像传递过程中,作为信息载体的是(a) A、X线 B、胶片 C、被照体 D、增感屏 E、显影液 14.下到哪个不是影响X线照片对比度的因素(c) A、胶片γ值 B、X线质和量 C、被照体形态 D、增感屏的使用 E、冲洗技术 15.X线检查程序可以简化为(a) A、X线→被照物→信号→检测→图像形成 B、被照物→X线→信号→检测→图像形成 C、X线→被照物→检测→图箱像成→信号 D、被照物→X线→检测→信号→图像形成 E、X线→被照物→检测→信号→图像形成 16.增感屏的核心结构是(b) A、基层 B、荧光体 C、保护层 D、反射层 E、吸收层 17.DSA的常用成像方式是(a) A、时间减影 B、能量减影 C、混合减影 D、体层减影 E、K-缘减影 18.不属于X线摄影条件选择参数的是(b) A、kV值 B、被照体形态 C、焦-片距 D、曝光时间 E、mA 19.减小运动模糊的叙述,错误的是(c) A、需固定肢体 B、缩短曝光时间 C、尽量缩短焦-片距 D、将肢体尽量移近胶片 E、选择运动小的机会曝光 20.消除散射线的最有效方法是(c) A、增加肢-片距 B、减少曝光条件 C、使用滤线栅 D、缩小照射野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 1.X 线摄影(radiography):是X 线通过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结构的衰减 作用,产生人体医疗情报信息传递给屏-片系统,再通过显定影处理,最终以X 线平片影像方式表现出来的技术。 2.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经过准直器的X 线束穿透人体被检测层面;经人体薄层内组织、器官衰减后射出的带有人体信息的X 线束到达检测器,检测器将含有被检体层面信息X 线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放大,A/D 转换器变为数字信号,送给计算机系统处理;计算机按 照设计好的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和处理,得到人体被检测层面上组织、器官衰减系数(|)分布,并以灰度方式显示人体这一层面上组织、器官的图像。 3.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通过对静磁场(B0)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电磁波,使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1H)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RF 脉冲中止后,1H 在弛豫过程中发射出射频信号 (MR 信号),被接收线圈接收,利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最后进行图像重建而成像的。 4.计算机X 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是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 线影像信息的成像板(IP)作为载体,经X 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式平片影像。 5.数字X 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指在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的计算机控制下,采用一维或二维的X 线探测器直接把X 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技术。 6.影像板(imaging plate,IP):是CR 系统中作为采集(记录)影像信息 的接收器(代替传统X 线胶片),可以重复使用,但没有显示影像的功能。7.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FPD):数字X 线摄影中用来代替屏- 片系统作为X 线信息接收器(探测器)。 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计算机与常规X 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能减去骨骼、肌肉等背景影像,突出显示血管图像的技术。 9.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医学影像作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和定量分析等增加诊断信息,用以辅助医生对各种医学影像进行诊断的技术。 第二章 1.X 线强度(X-ray intensity):指在垂直于X 线传播方向单位面积上、单 位时间内通过光子数量(N)与能量(hν)(hv)乘积的总和。常用X 线强度表 示X 线的量与质。 2.光学密度(density,D):又称黑化度。指X 线胶片经过曝光后,通过 显影等处理在照片上形成的黑化程度。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复习题汇编

㈠名词解释 ⒈CT值:CT影像中每个像素所对应的物质对X线线性平均衰减量大小的表示。CT值定义为 将人体被测组织的吸收系数与水的吸收系数的相对值 ⒉TR(重复时间):从90°脉冲开始至下一次90°脉冲开始的时间间隔。 ⒊SNR(信噪比):图像中的信号能量与噪声能量之比。 ⒋PACS(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是适应医学影像领域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势的要求,一数字成像、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全面解决医学影像获取、显示、处理、储存、 传输和经管为目的的综合性规划方案及系统。 ⒌螺距:(pitch,P)有关螺旋CT的一个概念。对单层螺旋CT,各厂家对此定义是统一的, 即螺距=球管旋转360度的进床距离/准直宽度。也即扫描时床进速度与扫描层厚之比。 ⒍阳极效应:又称足跟效应,是指在通过X线管长轴且垂直于有效焦点平面内,近阳极端X线 强度弱,近阴极端强,最大值约在10°处,其分布是非对称性的,这种现象称为阳极效应。阳极倾角越小,阳极效应越明显。 ⒎自旋-晶格弛豫:又称纵向弛豫(longitudinal relaxation)或T1弛豫。指平行于外磁场Bo方向的磁化矢量的指数性恢复的过程。 ⒏灵敏度:(Sensitivity)也称敏感度,在MR范畴内,是反映磁性核的MR信号可检测程 度的指标。 ㈡简答与分析论述题 ⒈分析CR成像基本原理 答:X射线入射基于光激励荧光粉(PSP)的成像板(IP)产生一帧潜影(latent image),潜影存储于成像板中。用激光激励成像板,成像板会发射出和潜影能量分布一致的光,这些光 被捕捉后被转换成电信号,从而潜影被转换成可以传输和存储的数字图像。 ⒉分析MRI空间分辨力优化的方法与作用 答:⑴调整扫描矩阵、FOV 扫描矩阵的大小决定序列中相位编码梯度的步数及频率编码步数,即数据的采样点数。FOV一定时,相位编码步数越多,体素的尺寸就越小,图像分辨力就越高。 ⑵调整层面厚度为了尽量减小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一般应该选择较薄的层面进行扫描。 ⑶增加NEX ⒊简述MRI成像过程 答:通过对静磁场(Bo)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F)电磁波,使人体组织中的 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RF脉冲中止后,氢质子在弛豫过程中发射出射频信号,被接收线圈接收,再利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最后进行图像重建而成像。 ⒋磁共振成像系统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 答:磁体、梯度系统、射频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组成。 ⑴磁铁系统 ①静磁场:又称主磁场。 ②梯度场:用来产生并控制磁场中的梯度,以实现NMR信号的空间编码。这个系统有三组线圈,产生x、y、z三个方向的梯度场,线圈组的磁场叠加起来,可得到任意方向的梯度场。 ⑵射频系统 ①射频(RF)发生器:产生短而强的射频场,以脉冲方式加到样品上,使样品中的氢核产生NMR现象。 ②射频(RF)接收器:接收NMR信号,放大后进入图像处理系统。 ⑶计算机图像重建系统 由射频接收器送来的信号经A/D转换器,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学信号,根据与观察层面各体 素的对应关系,经计算机处理,得出层面图像数据,再经D/A转换器,加到图像显示器上, 按NMR的大小,用不同的灰度等级显示出欲观察层面的图像。 ⒌何为薄层扫描,其优点是什么?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题(精)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1.医学影像技术不包括(E) A、X 线摄影 B、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C、磁共振成像 D、超声成像 E、心电图成像 2.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历程叙述,错误的是(A ) A、1895 年11 月8 日,伦琴发现X 线为放射技术伊始 B、1895 年12 月22 日第一张X 线照片诞生为放射技术伊始 C、20 世纪10~20 年代为医技一体阶段 D、随着X 线设备的发展出现医技分家阶段 E、1959 年慕尼黑国际放射学会议形成独立学科阶段 3.X 线成像的因素不包括(D ) A、组织的密度(ρ) B、组织的原子序数(Z) C、组织的厚度(d) D、组织的形状 E、X 线的衰减系数4.人体组织对X 线的衰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 A、骨、脂肪、肌肉、空气 B、骨、肌肉、脂肪、空气 C、脂肪、骨、肌肉、空气 D、肌肉、骨、脂肪、空气 E、肌肉、脂肪、骨、空气 5.下列人体组织中,对X 线衰减最大的是(B ) A、肌肉 B、骨骼 C、脂肪 D、软骨 E、血液 6.人体组织对X 线的衰减,形成图像的(C) A、清晰度 B、灰雾度 C、对比度 D、灰度 E、密度 7.与传统X 线诊断原理相同的成像方式有(ACE ) A、CR B、MRI C、DR D、PET E、CT 8.不属于数字化成像技术的成像方法是(C) A、超声 B、磁共振成像 C、屏-片系统X 线摄影 D、计算机体层摄影 E、计算机X 线摄影 9.CT 成像优势不包括(D ) A、获得无层面外组织结构干扰的横断面图像 B、密度分辨力高 C、可进行各种图像的后处理 D、空间分辨力比屏-片影像高 E、能够准确地测量各组织的X 线吸收衰减值 10.CT 技术的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A ) A、1953 年生产出我国第一台X 线机 B、1989 年螺旋CT 问世 C、1998 年多层面CT 诞生 D、2004 年推出容积CT E、2005 年双源CT 研制成功 11.磁共振成像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 ) A、以X 线作为成像的能量源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中无电离辐射的是(c) A、CT和PET B、超声和CT C、超声和MRI D、CT和MRI E、PET和MRI 2.X线信息影像传递过程中,作为信息源的是(b) A、X线 B、被照体 C、增感屏 D、胶片 E、照片 3.X线胶片特性曲线组成,不包括(d) A、趾部 B、直线部 C、肩部 D、顶部 E、反转部 4.摄影时,可以人为控制的运动模糊是(a) A、呼吸 B、痉挛 C、胃蠕动 D、肠蠕动 E、心脏搏动 5.与散射线量产生无关的因素是(c) A、被照体厚度 B、被照体密度 C、被照体姿势 D、照射野面积 E、被照体体积 6.影响散射线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A、物体越厚,产生散射线越少 B、管电压越高,产生散射线越多 C、物体受照面越大,产生散射线越多 D、X线波长越短,产生散射线越多 7.X线照片上相邻两点之间的密度差是(b) A、密度 B、对比度 C、清晰度 D、锐利度 E、失真度 8.减小运动模糊的叙述,错误的是(c) A、需固定肢体 B、缩短曝光时间 C、尽量缩短焦-片距 D、将肢体尽量移近胶片

E、选择运动小的机会曝光 9.使用增感屏摄影的论述,错误的是(b) A、影像颗粒性变差 B、增加影像的清晰度 C、增加影像的对比度 D、减少X线照射量 E、降低影像的清晰度 10.X线影像的转换介质,不包括(e) A、屏-片系统 B、影像增强器 C、成像板(IP) D、荧光屏 E、滤线栅 11.构成照片影像的几何因素是(a) A、失真度 B、对比度 C、颗粒度 D、锐利度 E、密度 12.胶片密度与曝光量成正比关系的是(c) A、足部 B、肩部 C、直线部 D、反转部 E、全部 13.屏-片系统X线信息影像传递过程中,作为信息载体的是(a) A、X线 B、胶片 C、被照体 D、增感屏 E、显影液 14.下到哪个不是影响X线照片对比度的因素(c) A、胶片γ值 B、X线质和量 C、被照体形态 D、增感屏的使用 E、冲洗技术 15.X线检查程序可以简化为(a) A、X线→被照物→信号→检测→图像形成 B、被照物→X线→信号→检测→图像形成 C、X线→被照物→检测→图箱像成→信号 D、被照物→X线→检测→信号→图像形成 E、X线→被照物→检测→信号→图像形成 16.增感屏的核心结构是(b)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附答案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考试(附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 分) (D)1.X线由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于 A.1800年 B.1840年 C.1890年 D.1895年 (C)2.在产生通常诊断条件下的X线时,大部分的能量都转化为热能,产生X线的能量只占 A.1% B.5% C.0 .2% D.0.1% (A)2.透视主要利用了X线的 A. 荧光作用 B. 感光作用 C.生物作用 D.电离作用 (C)3.孕妇需避免X线检查,是因为X线的 A.光化学效应 B.荧光作用 C.生物作用 D.感光效应 (A)4.X线吸收量主要取决于 A.密度 B.厚度 C.形状 D.靶片距 (C)5.吸收X线能力最强的组织结构是 A.肌肉 B.脂肪 C.骨骼 D.肺组织 (D)6.增感屏的作用是: A.增加X线用量 B.延长曝光时间 C.提高图像清晰度 D..提高胶片感光量 (A)7.影响X线强度的因素,正确的是X线强度与: A.管电压成正比 B.管电压成反比 C.靶物质原子序数成反比 D. X线波长成正比 (D)8.下列成像方法中,哪一种较少用于胸部? A.平片 B.CT C.MR https://www.360docs.net/doc/c918036798.html, (D)9.与平片相比,哪一项不是CT的优势 A.横断面成像 B.解剖分辨率高 C.密度分辨率高 D.空间分辨率高(A)10.相对CT而言,哪一项不是MRI的特点 A.对钙化和骨质结构敏感 B.无射线损伤 C.造影剂安全系数较大 D.直接多轴面成像 (C)11.磁场强度单位是 A.伦琴 B.戈瑞 C.特斯拉 D.居里 (A)12.人体 MRI最常用的成像原子核是 A.氢核 B.钠核 C.钙核 D. 碘核 (A)13.下列哪一组放射性核素需加速器生产: A .11C、13N、18F B .3H、12C、16O C .12C、13N、16O D .11C、16O、18F (C)14.PET探测原理是基于 A.光电效应 B.康普顿效应 C.湮没辐射 D.电子对生成效应 (C)15.若2MHz声波用于检查人体软组织,则其波长接近 A.0.01mm B.0.5mm C.0.75mm D.10mm (B)16. Doppler超声在诊断中居有重要地位,其原因是: A.可用于各个区域的检查 B.能发现组织界面的运动 C.不引起生物效应 D.用于小器官的检查 (A)17.低频探头的特点是 A.波较长和穿透力较大 B.波较短和穿透力较大 C.波较短和穿透力较弱 D.波较短和穿透力较弱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试题库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试题库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 试题库 李月卿 第三章CT成像 一、专业名词解释与翻译 1窗口技术:window technology 是显示数字图像的一种重 要方法。即选择适当的窗 宽和窗位来观察图像,使 病变部位明显地显示出 来。 2?窗宽:window width WW 表示数字图像所显示信号 强度值的范围。 (图像显示过程中代表所显示信号强度值的范围。) 3 ?窗位:window leve, WL 又称窗水平,是图像显示过程中代表图像灰阶的中心位置。(放大的灰度范围的平均值,所放大灰度范围的灰度中心值,即显示器所显示的中心CT值。) 4?投影:projection 检测器接收透过受检层面 后出射的X线束的强度(I)称为投影。(CT扫描装置扫描完一个层面后,获得一个方向上的一 组吸收系数之和的数值与X 线束扫描位置的曲线,这个曲线称作X线束经被测人体吸收后在该方向上的投影,投影上各点数值称为投影值。) 5 ? CT 值:computed tomography number CT影像中每个像素所对应的物质对X线线性平均衰减量大小的表示。以水的衰减系数作为基准,CT 值定义为将人体被测组织的吸收系数匚与水的吸收系数%的相对值,用公式表示为:CT值x w K ■—w 6?采集时间:acquisition time 即成像时间或扫描时间,指获取一幅图像所花费的时间。 7?半程扫描时间:half-scan time 是指X线管扫描移动角度 在210°?240°时的扫描时间。 8 ?全程扫描:full-scan 是指为了获取比较高质量 的CT图像进行360°的扫描。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复习题资料讲解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复 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中无电离辐射的是(c) A、CT和PET B、超声和CT C、超声和MRI D、CT和MRI E、PET和MRI 2.X线信息影像传递过程中,作为信息源的是(b) A、X线 B、被照体 C、增感屏 D、胶片 E、照片 3.X线胶片特性曲线组成,不包括(d) A、趾部 B、直线部 C、肩部 D、顶部 E、反转部 4.摄影时,可以人为控制的运动模糊是(a) A、呼吸 B、痉挛 C、胃蠕动 D、肠蠕动 E、心脏搏动 5.与散射线量产生无关的因素是(c) A、被照体厚度 B、被照体密度 C、被照体姿势 D、照射野面积 E、被照体体积 6.影响散射线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A、物体越厚,产生散射线越少 B、管电压越高,产生散射线越多 C、物体受照面越大,产生散射线越多 D、X线波长越短,产生散射线越多 7.X线照片上相邻两点之间的密度差是(b) A、密度 B、对比度 C、清晰度 D、锐利度 E、失真度 8.减小运动模糊的叙述,错误的是(c) A、需固定肢体 B、缩短曝光时间

C、尽量缩短焦-片距 D、将肢体尽量移近胶片 E、选择运动小的机会曝光 9.使用增感屏摄影的论述,错误的是(b) A、影像颗粒性变差 B、增加影像的清晰度 C、增加影像的对比度 D、减少X线照射量 E、降低影像的清晰度 10.X线影像的转换介质,不包括(e) A、屏-片系统 B、影像增强器 C、成像板(IP) D、荧光屏 E、滤线栅 11.构成照片影像的几何因素是(a) A、失真度 B、对比度 C、颗粒度 D、锐利度 E、密度 12.胶片密度与曝光量成正比关系的是(c) A、足部 B、肩部 C、直线部 D、反转部 E、全部 13.屏-片系统X线信息影像传递过程中,作为信息载体的是(a) A、X线 B、胶片 C、被照体 D、增感屏 E、显影液 14.下到哪个不是影响X线照片对比度的因素(c) A、胶片γ值 B、X线质和量 C、被照体形态 D、增感屏的使用 E、冲洗技术 15.X线检查程序可以简化为(a) A、X线→被照物→信号→检测→图像形成 B、被照物→X线→信号→检测→图像形成 C、X线→被照物→检测→图箱像成→信号 D、被照物→X线→检测→信号→图像形成 E、X线→被照物→检测→信号→图像形成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总结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总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登录|注册发布 医学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一部分,主要是针对有志从事医学影像工作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是我们国家培养医德优良、医技精湛、善于学习、富有开拓探索精神、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能应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全面实用型医学人才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独立而成熟的学科。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放射诊断学(医学影像诊断),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②超声医学(US),包括B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③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核医学治疗。 通过3年的规范化培训,使住院医师打下扎实的医学影像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了解医学影像学范围内放射医学、超声医学和核医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建立较为完整的现代医学影像概念(包括影像诊断及其治疗)。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医学影像科临床工作的能力。以下就医学影像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谈谈我们的几点体会和初步经验。 一、近年来,医学教学研究方兴未艾

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我院自建立医学影像教研室以来,针对影像医学教学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现代影像医学实用性高素质人才,深化影像医学教学改革,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建立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严格管理我院医学影像专业规培医师是由继续教育科统筹,影像系具体安排,轮转科室日常考勤与临床教学科不定期抽查考勤相结合共同管理,我院通过自愿报名,经医学基础、英语考试、面试筛选合格学员进入医院培训,每位规培医师经过为期三年有计划地培训,将刚毕业的本科生培养为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学影像知识全面的高年资住院医师,在任何一个医院都可以胜任日常的医学影像工作。 二、将医德教育融于日常工作 每一个医护人员在进入医学院校之初都曾宣过誓,真正面对金钱的诱惑,面临不公正的对待和评价,该如何去坚守崇高的理想,坚持高尚的道德操守,却令一些年轻医生迷茫。利用身边好榜样的力量,在实实在在的临床工作中体现对患者的关爱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医德教育可追寻的一条道路。 因此我们将在长期临床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医德高尚,医技精湛,作风严谨的主治或副主任医师挑选出来作为带教老师。他们和年轻的规培医师每天工作在一起,通过他们与患者真诚和蔼地交流沟通,设身处地急患者之所急,为患者和家属的利益考虑,为患者优选检查方法,注重医疗过程中的放射防护、隐私保护,最大能力地维护患者的利益,尽自己所学为患者准确诊断、解除病痛,将医德教育融入点滴,

影像本科《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试题答案

泰山医学院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2003级医学影像本科《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试卷(A) 答案 一、概念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 positive contrast media 阳性对比剂(positive contrast media)是一种密度高、吸收X线多,原子序数高、比重大的物质。X线照片上显示为密度高或白色的影像。 2. partial volume effect 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含有二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相互重叠时,所测得的CT值不能如实反映该单位体素内任何一种组织真实的CT值,而是这些组织的平均CT值,这种现象称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 volume effect)。 3. M-mode ultrasonography M型(M-mode)超声诊断法系利用一维声束显示界面回声和活动的超声诊断方法。 4.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通过计算机处理,对被观察的CT扫描体积进行数学线束透视投影,每一线束所遇密度值高于所选阈值的像素,被投影在与线束垂直的平面上重组成像。

5. CT 值 亨氏定义水的CT 值为OHu ,其它不同密度组织都与它进行比较。1000CT ?-=水水物值μμ μ 6. high resolution CT, HRCT 高分辨力扫描CT(high resolution CT ;HRCT)是通过重建图像时所采用的滤波函数形式等的改变,获得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力CT 图像的扫描方法。 7. signal to noise ratio 图像信噪比是指图像中的信号能量与噪声能量之比。 8. CT angiography CT 血管造影 (CT angiography ;CTA)是利用CT 容积扫描技术,采集流经血管内腔对比剂信息的血管成像技术。 9. 回波链长度 回波链长度(echo train length ;ETL)是指每个TR 时间内用不同的相位编码来采样的回波数,也称为快速系数。 10. multislice CT 多层螺旋CT(multi slice CT ;MSCT)是指X 线管每旋转一周,可完成多层面的容积数据采集并重建出多个层面的图像的扫描方法,也称为多排CT 。

医学影像成像技术与原理

各种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的比较 【摘要】目的:对各种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比较分析,为临床科学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各种成像技术的影像特点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成像性能、影像特点及其差别。结果:CR、DR和CT都是利用X线成像,超声用超声波成像,MRI则用人体中的氢核成像,其中CR与DR成像转换方式各自不同。结论:X线在骨肌系统和胸部多是首选;CT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及大血管疾病腹部及盆腔部疾病的诊断价值高;超声在各部位软组织器官、妇产科有重要应用;MRI对脑和脊髓及诊断乳腺疾病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CR、DR、CT、超声、MRI、临床应用 1引言 1895年发现X线以后不久,X线就被用于人体疾病检查,形成X线诊断学,并奠定了医学的基础成像。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开始应用超声与核素显像进行人体检查,出现了超声成像核闪烁显像。2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有相继出现了CT、MRI等新的成像技术。各种成像原理与方法不同,诊断价值与限度亦各异,了解并掌握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性能、影像特点及其差别有助于在临床上面对不用的疾病时用选用适合的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对诊断疾病更有利。 2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性能、影像特点 2.1 CR影像特点. (1)高灵敏度:即使密集很弱的信号也不会被噪声所掩盖而显示出来。 (2)较高的空间分辨率(3.3 Lp/,mn):能分辨影像中较小的细节。 (3)具有很高的线性度:在影像系统中,整个光谱范围内得到的信号与真实影像光强度呈线性关系。 (4)大动态范围:系统能同时检测到极强和极弱的信号.使影像显示出更丰富的层次。 (5)识别性能优越:系统能准确地扫描出影像信息。显示最理想、高质量的图像。 (6)宽容度大:可最大限度地减少X线照射量从而获得较佳的影像图像。 2.2 DR的影像特点 (1)图像质量高:空间分辨率3.6LP/mm,DQE、MTF高,图像层次丰富。 (2)时间分辨力高:成像速度快,曝光后几秒即可显示图像,优化改善了工作流程。 (3)曝光宽容度大:成功率达100%,可修正后处理调节。 (4)后处理功能强大:有对比度、亮度、边缘处理、增强、黑自、反转、放大、缩小、测量等。 (5)无胶片化:图像在计算机中存储、转输、调阅,节省了存储空间及胶片和冲片费用。 (6)可与PACS融合131:可直接与PACS系统联网,实现远程会诊。 2.3超声成像的影像特点 (1)超声检查是无创性、无痛苦、无电离辐射的检查,对人体无损害,简便易行,对治疗后的病灶可重复检查,动态随访。 (2)超声图像层次清楚,接近人体解剖真实结构,能清晰显示脏器大小、边缘形态、毗临关系和内部回声。 (3)超声分辨力强,对小病灶有良好的显示能力,1~2mm的占位病变能清晰显示并准确定位和测量大小。 2.4 MRI的影像特点 (1)MRI所显示的解剖结构非常逼真,在良好清晰的解剖背景上,再显出病变影像,使得病变同解剖结构的关系更明确。 (2)MRI的流空效应使血管腔不注入对比剂就可以显影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复习题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复习 题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一、选择题 1.下列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中无电离辐射的是(c) A、CT和PET B、超声和CT C、超声和MRI D、CT和MRI E、PET和MRI 线信息影像传递过程中,作为信息源的是(b) A、X线 B、被照体 C、增感屏 D、胶片 E、照片 线胶片特性曲线组成,不包括(d) A、趾部 B、直线部 C、肩部 D、顶部 E、反转部 4.摄影时,可以人为控制的运动模糊是(a) A、呼吸 B、痉挛 C、胃蠕动 D、肠蠕动 E、心脏搏动 5.与散射线量产生无关的因素是(c) A、被照体厚度 B、被照体密度 C、被照体姿势 D、照射野面积 E、被照体体积 6.影响散射线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A、物体越厚,产生散射线越少 B、管电压越高,产生散射线越多 C、物体受照面越大,产生散射线越多 D、X线波长越短,产生散射线越多 线照片上相邻两点之间的密度差是(b) A、密度 B、对比度 C、清晰度 D、锐利度 E、失真度 8.减小运动模糊的叙述,错误的是(c) A、需固定肢体 B、缩短曝光时间 C、尽量缩短焦-片距 D、将肢体尽量移近胶片 E、选择运动小的机会曝光 9.使用增感屏摄影的论述,错误的是(b) A、影像颗粒性变差 B、增加影像的清晰度 C、增加影像的对比度 D、减少X线照射量 E、降低影像的清晰度 线影像的转换介质,不包括(e)

线栅 11.构成照片影像的几何因素是(a) A、失真度 B、对比度 C、颗粒度 D、锐利度 E、密度 12.胶片密度与曝光量成正比关系的是(c) A、足部 B、肩部 C、直线部 D、反转部 E、全部 13.屏-片系统X线信息影像传递过程中,作为信息载体的是(a) A、X线 B、胶片 C、被照体 D、增感屏 E、显影液 14.下到哪个不是影响X线照片对比度的因素(c) A、胶片γ值 B、X线质和量 C、被照体形态 D、增感屏的使用 E、冲洗技术 线检查程序可以简化为(a) A、X线→被照物→信号→检测→图像形成 B、被照物→X线→信号→检测→图像形成 C、X线→被照物→检测→图箱像成→信号 D、被照物→X线→检测→信号→图像形成 E、X线→被照物→检测→信号→图像形成 16.增感屏的核心结构是(b) A、基层 B、荧光体 C、保护层 D、反射层 E、吸收层 的常用成像方式是(a) A、时间减影 B、能量减影 C、混合减影 D、体层减影 E、K-缘减影 18.不属于X线摄影条件选择参数的是(b) A、kV值 B、被照体形态 C、焦-片距 D、曝光时间 E、mA 19.减小运动模糊的叙述,错误的是(c) A、需固定肢体 B、缩短曝光时间 C、尽量缩短焦-片距 D、将肢体尽量移近胶片 E、选择运动小的机会曝光 20.消除散射线的最有效方法是(c) A、增加肢-片距 B、减少曝光条件 C、使用滤线栅 D、缩小照射野 E、固有滤过 线照片上相邻两点之间的密度差是(b) A、密度 B、对比度 C、清晰度 D、锐利度 E、失真度 线影像的转换介质,不包括(e)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试题库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 试题库 李月卿 第三章 CT 成像 一、专业名词解释与翻译 1.窗口技术:window technology 是显示数字图像的一种重要方法。即选择适当的窗宽和窗位来观察图像,使病变部位明显地显示出来。 2.窗宽:window width ,WW 表示数字图像所显示信号强度值的范围。 (图像显示过程中代表所显示信号强度值的范围。) 3.窗位:window level ,WL 又称窗水平,是图像显示过程中代表图像灰阶的中心位置。(放大的灰度范围的平均值,所放大灰度范围的灰度中心值,即显示器所显示的中心CT 值。) 4.投影:projection 检测器接收透过受检层面后出射的X 线束的强度(I )称为投影。(CT 扫描装置扫描完一个层面后,获得一个方向上的一组吸收系数之和的数值与X 线束扫描位置的曲线,这个曲线称作X 线束经被测人体吸收后在该方向上的投影,投影上各点数值称为投影值。) 5.CT 值:computed tomography number CT 影像中每个像素所对应的物质对X 线线性平均衰减量大小的表示。以水的衰减系数作为基准,CT 值定义为将人体被测组织的吸收系数x μ与水的吸收系数 w μ的相对值,用公式表示为: K CT w w x ?-=μμμ值 6.采集时间:acquisition time 即成像时间或扫描时间,指获取一幅图像所花费的时间。 7.半程扫描时间:half-scan time 是指X 线管扫描移动角度在210°~240°时的扫描时间。 8.全程扫描:full-scan 是指为了获取比较高质量的CT 图像进行360°的扫描。 9.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是将径线所通过的容积组织或物体中每个像素的最大强度值进行投影,最大强度代表最大CT 值,故一般称为最大密度投影。 10.最小密度投影: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nIP 是在某一平面方向上对所选取的三维组织层块中的最小密度进行投影重建图像。 11.空间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 是指在某物体间对X 线吸收具有高的差异、形成高对比的条件下,鉴别其微细结构的能力。 12.对比度分辨力:contrast resolution 是在ROI 内观察细节与背景之间具有低对比度时,将一定大小的细节部分从背景中鉴别出来的能力。 13.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on 分辨人体组织密度差异的能力(分辨人体内组织密度细小的变化的能力)。 14.多层螺旋C T :multislice CT ,MSCT 多层面螺旋CT 机X 线管旋转一圈可以同时获得多幅图像,检测器在Z 轴方向的数目已从一排增加到几排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试题库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试题库 李月卿 第三章CT成像 一、专业名词解释与翻译 1 窗口技术:window technology 是显示数字图像的一种重要方法。即选择适当的窗宽和窗位来观察图像,使病变部位明显地显示岀来。 2. 窗宽:window width , WW 表示数字图像所显示信号强度值的范围。 (图像显示过程中代表所显示信号强度值的范围。)3. 窗位:window level, WL 又称窗水平,是图像显示过程中代表图像灰阶的中心位置。(放大的灰度范围的平均值,所放大灰度范围的灰度中心值,即显示器所显示的中心CT值。) 4 .投影:projection 检测器接收透过受检层面后岀射的X线束的强度(I)称为投影。(CT扫描装置扫描完一个层面后,获得一个方向上的一组吸收系数之和的数值与X线束扫描位置的曲线,这个曲线称作X线束经被测人体吸收后在该方向上的投影,投影上各点数值称为投影值。) 5. CT 值:computed tomography number CT影像中每个像素所对应的物质对X线线性平均衰减量大小的表示。以水的衰减系数作为基准,CT值定义为将人体被测组织的吸收系数x与水的吸收系数w的相对值,用公式表示为: CT 值 --- --- w K 一w 6. 采集时间:acquisition time 即成像时间或扫描时间,指获取一幅图像所花费的时 间。 7. 半程扫描时间:half-sca n time 是指X线管扫描移动角度在210°?240°时的扫描时间。8. 全程扫描:full-scan 是指为了获取比较高质量的CT图像进行360。的扫描。 9. 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 是将径线所通过的容积组织或物体中每个像素的最大强度值进行投影,最大强度代表最大CT值,故一般称为最大密度投影。 10. 最小密度投影: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nIP 是在某一平面方向上对所选取的三维组织层块中的最小密度进行投影重建图像。 11. 空间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 on 是指在某物体间对X线吸收具有高的差异、形成高对比的条件下,鉴别其微细结构的能力。 12. 对比度分辨力:con trast resolution 是在ROI内观察细节与背景之间具有低对比度时,将一定大小的细节部分从背景中鉴别岀来的能力。 13. 密度分辨力:den sity resolution 分辨人体组织密度差异的能力(分辨人体内组织密度细小的变化的能力)。 14. 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 多层面螺旋CT机X线管旋转一圈可以同时获得多幅图像,检测器在Z轴方向的数目已从一排增加到几排直至几十排,又称多排检测器CT (multirow detector CT )。 二、问答题 1?简述CT成像原理,并画图说明(10分)。 答:在CT成像中物体对X线的吸收起主要作用,在一均匀物体中,X线的衰减服从指数规律。在X线穿透人体器官或组织时,由于人体器官或组织是由多种物质成分和不同的密度构成的,所以各点对X线的吸收系数是不同的。将沿着X线束通过的物体分割成许多小单元体(体素),令每个体素的厚度相等⑴。设l足够小,使得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思考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 1.医学影像技术不包括()A、X 线摄影 B、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C、磁共振成像 D、超声成像E、心电图成像2.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历程叙述,错误的是()A、1895 年11 月8 日,伦琴发现X 线为放射技术伊始 B、1895 年12 月22 日第一张X 线照片诞生为放射技术伊始C、20 世纪10~20 年代为医技一体阶段D、随着X 线设备的发展出现医技分家阶段 E、1959 年慕尼黑国际放射学会议形成独立学科阶段3.X 线成像的因素不包括()A、组织的密度(ρ) B、组织的原子序数(Z)、组织的厚度(d)D、组织的形状E、X 线的衰减系数()4.人体组织对X 线的衰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骨、脂肪、肌肉、空气B、骨、肌肉、脂肪、空气C、脂肪、骨、肌肉、空气D、肌肉、骨、脂肪、空气E、肌肉、脂肪、骨、空气5.下列人体组织中,对X 线衰减最大的是()A、肌肉 B、骨骼 C、脂肪D、软骨E、血液6.人体组织对X 线的衰减,形成图像的()A、清晰度B、灰雾度C、对比度D、灰度E、密度7.与传统X 线诊断原理相同的成像方式有()A、CR B、MRI C、DR D、PET E、CT 8.不属

于数字化成像技术的成像方法是()A、超声 B、磁共振成像 C、屏-片系统X 线摄影 D、计算机体层摄影E、计算机X 线摄影9.CT 成像优势不包括()A、获得无层面外组织结构干扰的横断面图像B、密度分辨力高C、可进行各种图像的后处理D、空间分辨力比屏-片影像高 E、能够准确地测量各组织的X 线吸收衰减值10.CT 技术的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A、1953 年生产出我国第一台X 线机B、1989 年螺旋CT 问世 C、1998 年多层面CT 诞生 D、2004 年推出容积CT E、2005 年双源CT 研制成功11.磁共振成像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以X 线作为成像的能量源 B、选择性成像C、多方位、多参数成像D、图像对脑和软组织分辨率极佳E、能进行形态学、功能等研究12.下列医学影像成像方式的组合,错误的是()A、X 线摄影----radiography B、磁共振成像---- MRI C、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D、图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ACS E、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CT 第二章1.医学影像成像的要素() A、信息源(被检体) B、CT C、信息载体D、信息接收器E、MRI 2.应用光或其他能量表现被照体信息,并以可见光影像加以记录的技术称() A、影像 B、摄影 C、信息信号 D、成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精品课程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精品课程 第二章上网习题 一、专业名词解释与翻译 1.感光度:sensitivity 感光材料对光作用的响应程度,也即感光材料达到一定密度值所需曝光量的倒数。医用X线胶片感光度定义为,产生密度1.0所需曝光量的倒数。 2.相对感度:elative speed,RS 对不同增感屏之间的增感率进行比较,一般将CaWO4屏的增感率为40,这个增感率规定为中速增感速度(RS100)以此作为标准,其它增感屏的增感速度与这个标准相比较后获得一个相对数值。 3.T颗粒技术:T-grain technique 将乳剂中的卤化银晶体颗粒切割成扁平状,并在乳剂中加入品红染料,以减低荧光交进效应,并与发绿色荧光的增感屏匹配使用的技术。 4.实际焦点:actual focal spot 阴极灯丝射向阳极的高速电子流,经聚焦后撞击在阳极靶面上的面积称为实际焦点。 5.有效焦点:effective focal spot 实际焦点在X线投射方向上的投影面积称为有效焦点。 6.阳极效应:anode effect 近阳极端的有效焦点小,X线量(强度)少;靠近阴极端的有效焦点大,X线量(强度)大的现象。 7.半影:penumbra 由于X线管焦点是一个面光源,所以在X线成像时,影像上会显示出本影以外的影像逐渐变淡的部分,该部分称半影(模糊直径)。半影是一个不完美的,围绕在投影周围的不锐利的阴影。 8.焦点的极限分辨力:focal point resolution 是在规定的测量条件下不能成像的最小空间频率值,R=1/2d。 9.光学密度:optical density 是胶片乳剂层在感光及显影作用下黑化程度的物理量,数值上等于照片阻光率的对数值,D=lgO=lgI0/I 10.X线对比度:X-ray contrast 透过被照体不同组织形成的X线强度的差异。KX=I/I′ 11.胶片对比度:film contrast X线胶片对X线对比度的放大能力。胶片特性曲线上直线部分的斜率,或称H-D曲线的最大斜率。反差系数γ用特性曲线的倾角正切表示:γ=tgα。 12.光学(照片)对比度:optical contrast X线照片上相邻组织影像的密度差称照片光学对比度。K=D2-D1 13.人工对比度:artificial contrast 在一些器官内,如消化道、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血管等器官内注入原子序数不同、或者密度不同的物质就形成了X线对比度,此方法形成的对比度称为人工对比度。 14.锐利度:sharpen X线照片影像上相邻组织影像界限的清楚程度。 15.栅比:grid radio 栅比(R)是铅条高度(h)与铅条间距(D)之比。 16.栅密度:grid density 表示在滤线栅表面上单位距离(1cm)内,铅条与其间距形成的线对数,用线/厘米表示。 17.对比度改善系数:contranst improvement factor 是使用和不使用滤线栅时的对比度之比: 18.空间频率:spatial frequency 单位空间距离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为空间周期性变化函数的频率,亦称空间频率。 19.焦点的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是描述X线管焦点这个面光源在照片影像上产生半影模糊而使影像质量受损的空间频率的函数。 20.斑点(噪声):mottle(noise) 在X线照片影像上对比度较低的区域分布有不规律的黑色斑点;照片密度或影像亮度的随机变化称为影像噪声。 21.量子斑点:quantum mottle 从X线管发出的X线量子数到达影像探测器(屏-片系统、IP、FPD)的空间分布是随机的,所产生的X线量子数“统计涨落”形成斑点称量子斑点。 22.均方根粒状度值:root mean square,RMS 描写随机分布的密度函数差异的参量,即统计学上描述“统计涨落”的物理量是RMS,X线照片上的RMS粒状度用σ(D)表示: 由于测得的σ(D)值很小,将σ(D)×1000作为RMS粒状度值。 23.体素:voxel 代表一定厚度的三维空间的人体体积单元称为体素。体素是一个三维的概念。 24.像素:pixel 又称像元,指组成图像矩阵中的基本单元。像素实际上是体素在成像时的表现。像素的大小可由像素尺寸表示。 25.灰阶:gray level 在影片或显示器上所呈现的黑白图像上的各点表现出不同深度灰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