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运用——注意语境

词语的运用——注意语境
词语的运用——注意语境

词语的运用——注意语境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语境包含许多内容,涉及时间、地点、对象、话题、目的、彼此身份等等。一定注意谁在讲话,跟谁讲话,在什么地方讲话。如老师在课堂上就经常用“怎么”、“为什么”“什么原因”,而在课下,就可能用我们锦州的方言说成“咋的”“为啥”“咋回事”。不顾语境的语言就会让人觉得不伦不类。如×体育老师被车撞,打官司说“我摔了个平转180°”。

我们这里所要讲的,也是试题中常见的,是指一个语言因素出现的上下文。我国分析语言的传统经验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这里强调的正是上下文间作为一个整体的语境制约作用。看下例:

10、指出下列句子中用词不当之处

①某同学原与博物馆李馆长约好见面时间,但临时去不了,于是写了下面的便条——李馆长:今天下午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落款略)

②校广播站招聘广播员,张华同学写了应招申请,其中有这么几句话:我应聘加入校广播站,申请当广播员,如被批准,我一定在主持节目时尽量和气,保证大家满意。

此题属于用语不辨对象关系。①的便条中不应用“光临”“决定”。“光临”只适用于被邀请的对方,有表敬的意思,不能用于自身,应改为“去”。见面时音质改变是出于不得已,用“决定”太生硬,有对对方不够尊重的意味,应换成“只好”,“不得不”等说法。此外,用“磋商”也与话题不合,需要反复商讨的事才能用磋商,而这里并不是那样的事。②中问题较多。首先“应聘”一词不当,因为只有被聘后才能应聘,而此时还不知人家批准没批准,应说“报名”。其次,广播站是个机构,不是一个组织,不能“加入”。再就是“尽量和气”的说法。这么说好像平时不够和气,而且改起来还并不轻松,如果真是这样,最好改掉毛病再申请;如果不是这样,就应说得宽泛些,如说“努力提高播出质量”等。

11、横线甲和乙处恰当的词语是()

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甲只用乙的。

A、密密麻麻少数几笔

B、疏疏朗朗少数几笔

C、疏疏朗朗繁复笔画

D、密密麻麻繁复笔画

依照前文“一般是繁笔,没有……”可以排除D项,而选A和C都会自相矛盾,正确答案是B,解此题关键是要注意到上文中的“繁笔”一词对下文这种相逆关系的制约。

12、天山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画线处改为“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这样修改的好处是:

A、前后照应

B、生动

C、合乎习惯

D、明确

乍看起来有一定难度,觉得没有思路,但仔细推敲备选答案,仅仅换动一个词序,又属并列关系,在这样的语境中是不会明确不明确,生动不生动的,至于合乎习惯,确实又弄不清合什么习惯,所以只能是A。再反过来印证,下文中有“南北”一次,那么上下文之间的相承关系就很清楚了。当然有点地理常识的人答这道题会更容易得多,尽管语文考题不会单纯地涉及其他学科的专项知识。

13、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作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明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_______ 请在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

写出的句子必须符合上下文的语境规定:①句中有“古往今来”,已有写“古”的,最好选“今”的续写,这样可构成呼应;②所举事例作为论据,要与论点构成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即观点统率材料的总分关系;③前一句句式中有“如果没有……没有……哪里会有”,规定并制约着续写出的下句中只能用相同的句式和相同的关系词语,由于是第二个例,可在“哪里会有”之前加一“又”字,这样就强化了上下文之间词语的联系;④所举事例还须结合“杰出人物”、“非同寻常的努力”、“辉煌的业绩”等字眼来组织内容,语句上要整散结合。由此看来,这个句子不能是信手拈来的。

这类规定具体语境,要求考生认真分析语境的题越来越多,望同学们早日熟悉这种题的解法。

注意词序

词序的改变往往影响词语间的关系及语义的改变。

汉语以意合为多,语序成了汉语的主要语法手段之一,词序的变化会引起句子组合关系的变化,同时导致其语义的改变。合理的语序反映着词语间的联系,反映着作者表述时的思路,并能保证语言有清晰的条理性和连贯性。

14、“世界屋脊”上的__________,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千里风雪的青藏公路,正在成为一条令人神往的旅游热线。

下列①—②是从文中横线上摘出的词语,在文中它们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

①晶莹的湖泊;②大漠③奔腾的江河④雪岭⑤数不清的珍禽异兽⑥草原⑦冰峰

A、②⑦⑥④①⑤③

B、①③⑤⑥②④⑦

C、⑦④②⑥③①⑤

D、③①⑦②⑤④⑥

本题虽是七个词(或短语)并列,似乎谈不上语序问题,其实仍有排列的先后。词句排列有序,就要有时间、空间、心理、逻辑等方面的有机联系。从空间上讲,“世界屋脊”强调的是高,由高到低应先为“峰”,次为“岭”,接着是“大漠”,“草原”,然后“江河”流入“湖泊”;从逻辑上看,先写无生命的自然景物,再说到动物;从结构上看,先具体列举几种,再概括地写一种;从音节看,词语由少到多,读来会流畅舒展,每个词语的最后一个字平仄两两交替,造成抑扬顿挫的节奏美。由此看来,C的顺序是最恰当的。

词序当然也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语序更动后,总会引起局部或整体的意义变化。有时为了取得某种语言效果和修辞功能,有意识的将句中的词或短语对调,这样,往往使文章清新隽水,余味横生。

15、体会下列短语或句子因词序改变而体现出的不同意义

A、说一位将军“屡败屡战”或“屡战屡败”。

B、法官说犯人“其情可悯,其罪当诛”,或“其罪当诛,其情可悯”。

C、在批判旧的教育制度时说:“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D、讼师写状子,将“揭被夺镯”改成“夺镯揭被”。

E、“……如果头脑不清醒,不能保持勤俭朴素,忘记来此目的是为了学习科学知识,那么从信仰马克思主义国度来的人,就会逐渐不要马克思,而会成为‘思马克’(‘马克’是西德的货币),就可能走上危险的道路。”

F、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个镜头,一张报纸映满整个银幕,报上有个大标题:“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A、说将军“屡败屡战”,是赞扬他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战斗精神;说他“屡战屡败”,则是斥责他指挥无能;一褒一贬,泾渭分明。B说“其情可悯,其罪当诛”是说犯人虽值得同情,但应判死刑,犯人必死无疑;反过来说,语言的重心则落到“其情可悯”上,犯人就可获减刑了,充其量是无期徒刑。C三个词序不同,语义所指就完全不同:“读死书”指读的是脱离实际的教材,“死读书”指用的是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读书死”指上述教材和方法共同导致的严重后果。这三个分句彼此之间有密切联系,言简意赅,发人深思。D中讼师将“揭被夺镯”改成“夺镯揭被”后,意思则完全不同了,前者罪轻,后者罪重,“夺镯揭被”说明了犯罪者既盗且淫,自然要比仅仅是“揭被夺镯”罪加一等了。E“马克思”本来是外国人名的译音,而“思马克”却是汉语的动宾短语,词序略一调换,从语法到语义都发生了变化。它巧妙地说明了在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保持俭朴的重要性,具有独特的修辞效果。F同样两个“吃”与“紧”,因为词序由动补结构换成了偏正结构,意思截然不同。这个标题把“吃紧”与“紧吃”并列,形象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不顾抗日前线战事紧张,只顾在后方吃喝玩乐的丑恶面目。

注意概念和判断

概念要明确恰当,判断应清楚无误。

尽管我们中学阶段没有专门的逻辑知识,但概念判断是与语言的运用并存的。人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概念和判断的运用,只不过不一定很有意识罢了。这里就是强调有意识,强调自觉引起注意。

词语的运用一定要注意概念是否明确恰当。一般可以说,词语是概念的语言形式,

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所以,词语使用的是否准确,与概念是否明确恰当有极大关系。在使用概念时,要考虑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最恰当的语词,力求准确无误,否则就会出现概念不明、外延过宽,误用集合等错误。

16、指出下列句子中用词不妥造成的错误

A、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增热作用,和青藏高原北面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冷气团的阻挡,使墨脱地区的热量条件较之我国南部同一纬度、同一海拔地区的热量有显著增高。

B、姜昆表演的曲艺受到群众的欢迎。

C、淡黄色的晓月斜照卢沟桥……,这座“狮桥”是金代明昌三年建成。“雄狮”在风霜雪雨中已守桥七百多个岁月。

D、在英国,一只狗进一次“美容院”的花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工资的三四倍。

A的毛病是概念不明。先说“热量条件”,后又说“热量”,前后概念不一致。B 中的“曲艺”的概念包括了评书、相声、杂技等等。而姜昆所表演的是相声,用“曲艺”犯了“外延过宽”的错误。C中的“岁月”是个集合概念,而这里应使用非集合概念的语词“年”,同时“个”也应删掉。D犯了“概念模糊”的错误,究竟是一个普通工人一天的工资的三四倍,还是一个月的或一年的?

至于判断,必须借助语言来表达。而人们所做出的断定,究竟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是对有关事物的全部有所断定还是仅对其某部分有所断定,是有条件的断定还是无条件的断定,断定的是一种必然性还是一种可能性,在用词上都是不能含糊的。

17、指出下列句子的语病所在。

A、这次的教训太沉痛了,一定要采取措施,防止以后不再发生这种严重事故。

B、这本书讲的什么求签问卜之类的东西,纯属糟粕,没有多大价值,用不着向大家介绍。

C、它这种惊人的生长速度,是和食物的充分供应以及每天喂饲时间的长短成正比的。

D、“吹毛求疵”是个贬义词,可是科学研究中却不能没有吹毛求疵的精神,否

则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A要说的是防止再发生,却在当中多了个否定词“不”,就变成了相反的意思。属于肯定否定不清。B是在判断的范围上含糊不清。先说“纯属”,等于断定全都是糟粕,后又说“没多大价值”,等于肯定有一些价值,也是自相矛盾。C涉及肯定、否定这两方面是否表述清楚的问题。该句先只肯定生长速度快这一面,而后面却出来个喂饲时间的“长”和“短”这两面,先一面和这后两面是构不成合理判断的。D不全是判断的问题,问题出在两个“吹毛求疵”上。前句的“吹毛求疵”确乎是贬义词,后句的却已是另外的意思,借指严谨治学、一丝不苟,应加上引号。前后两句的概念已经变了,却无交待,于是造成前后矛盾。

要做到判断清楚无误,首先概念上必须明确,同时对涉及范围、数量、程度、条件等方面的用语也必须审慎。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一、导入 我们知道,不同下语境下说的话往往有不同的意思,这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会有不同的意义。 例如:有一辆汽车尾端写着:“别吻我”三个字,如果脱离了语境就无法理解了,这是为了提醒司机注意不要追尾。 又如,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第二,语境赋予词语某个具体的含义。 例如《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里的“晴”,第一个晴朗,第二个指的是“情”。 二、考点解读及题型分析 词语题,通常考察如何辨析词语、或理解词语在上文中的意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不同的意义等。 语文试题经常考察我们对于文章中词语的正确理解,题型主要以下几种: 1、选择题。在提供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 2、填空题,把提供的词语填入相应处 3、运用题,造句或者写语段。 对策:练习为主 三、考题探究 (一)关联词的辨析运用 一种是单独的关联系,如那么,因而。一种是两个或以上的词形成的关联词。 特点:搭配固定 对策:理解句意 (二)结合语境选择词语 对策:辨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二是要读懂句子。 推荐:语素法。 (三)词语在语境的新意思 比喻 感情色彩转化 反语 旧词新意:喜新厌旧。(作家) (四)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 语素法——辨异 不胜其烦”与“不厌其烦”相比,前者的“不胜”有“不能忍 四、词语理解的方法 1、语素法 2、联系上下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3、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4、对多义词要弄清它的本意,根据语境分析其引申义和比喻义。 五、成语的运用 考查成语的特点如下: 考题中常见的成语使用的错误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如何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把握指代词和临时在文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 2、把握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特定含义; 4、理解词语在特殊语境中暗示的言外之意或隐含的深层含义。 概而言之,一是理解指代含义,二是理解语境含义 (二)词语的语境义 1、多义词:多义词义项包括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本义:即这个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或扩大了范围、中心的意义; 比喻义:通过打比方的方式产生固定意义 2、其他词的语境义: 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的意义。与多义词不同,它的意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这个语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例:去年的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地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天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隐了。 吞咽:尽情地享受。 1)语境义的理解:一个原则是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下面是方法技巧 (1)借助该词的基本义; (2)分析该词在句中的搭配成分或修饰成分; (3)联系上下文的感情色彩(褒贬中); (4)结合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义、借代义、比拟义、讳饰义、反语义) (5)理解词语的象征意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概而言之:一是借助词的基本义;二是词语所处语境。 2)从探究词语的搭配关系方面入手 正确地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必须充分考虑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而且对于某些词,如果不明词义,只要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可以大体揣摩出词语的意义。也就是要看词语所在

词语含义及作用

词语含义及作用 阅读理解能力是衡量我们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历年来在中考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对于文章,我们都能看得见,感觉得到,但做起 题来总有点抓不住、摸不着,心里没底。其实,也不用害怕,所谓锁再 坚固,也总有能打开它的钥匙,只要你愿意去找,善于去找,就一定能 找到这把钥匙。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寻找阅读理解解题的钥匙。当然,也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需要我们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小步一 小步地去积累,那就离成功不远了。好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体味 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中考阅读考核要求: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借助常用的修辞知识体会文中 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理解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 的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指导——体味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考查角度:1、理解词语的浅表含义(词汇义),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深沉含义(如:语境义、比喻义、引伸义等);3、品味词语的运用之妙或说明选用词语的理由。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活题巧解,方法提炼。活题巧解: 【例题1】李时珍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医学家,他一生奔波于祖国 的大江南北,耗尽毕生精力才著出对世界医学有极大贡献的《本草纲目》。今天,那些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也无不是依靠“勤”才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攀登数学峰巅摘取数学皇冠明珠的事迹, 早在人们中间广为传颂。他的成就不也是靠“勤”吗?那整整六麻袋的稿纸就是他“勤”的最有力的见证。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 分不开的。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最后一句中“这一点”指的是什么?“概莫能外”的意思是什么? 【解析】这两题都是考查对词语浅表意义的理解。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一概都不能例外。 【方法提炼】理解浅表含义可用“词义替换法”或“分解合并法”。 【例题2】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文中“从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中的“气”具体指的是什么? 【解析】这也是一道考查对词语特定含义理解能力的考题。“气”说起来虽然是很玄妙的,但句中给了我们很明显的提示,只要细细一下破折号前后的句子就能很快得出答案。精神力量 【方法提炼】理解特定含义,要根据上下文词句间对应关系。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摘要】Gedtrey Leech说:“语境是语言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语境对于正确理解词义、活语义以及正确选择词语表达思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境;词义;种类;影响 语境在词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英国语言分析和语言理论主要是根据语言环境来研究意义的。语义研究离不开语境,在语言交际中,语境总是在处于不断变化状态,这就是导致了词义的转变也时刻处于动态之中。没有语境的变化,语义的变化就没有了依托,语言就变得飘渺不定,令人费解,语境变化了,而词义不变,必然会导致交际的失败,再者,语言、语义和词义及其相互关系是研究语境和词义关系的前提和基础。[1]换言之,分析语境和词义转换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的把握语言交际的技巧,提高语言交流过程中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从而实现成功的语言交流。 一、语境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语境这一概念是由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家Malinowski首先提出的。他认为:语言和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语言环境对理解词语是必不可少的,确切的说,在口语和书面语中,没有语言环境的词只不过是臆造出来的东西,其本身不代表任何意义,所以在口语中,言语只能在有语境的情况下才有意义。Malinowski还认为语言是“行为方式”而不是“思想的信号”。任何话语的意义都是某一情景语境中的行为意义。话语是在共有的语境条件下产生和理解的,要理解语境,按Malinawski的说法,话语的意义不是由构成话语的词义获得的,而是从话语产生的语境中获得的。 伦敦语言学派的核心人物J.R.Firth接受并发展了Malinowski情景语境理论。由Firth创立的费斯语言学习中有一个主要观点,即认为句子的意义只能在语境中确定,认为在话语与说话时情景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Firth将其整个语义学理论构建在语境这一概念上。他认为词义存在于语言语用中,词义就是语言机构某个层次的一个成分与其他层次的关系。“语义是各种语境联系的一个复合体、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各自在其适当的语境中对各自的组成部分进行处理。“Firth 将语境视为语言学家研究语言的一种工具,是描述语

中考现代文阅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现代文阅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关键词: 1.语境2.理解3.积累4.方法 考点精讲: 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准确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最基本的内容,其考查方面主要有:①解释重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临时义;②理解文中词语的修辞效果和表达作用。③掌握指示代词在文中的指代范围和内容,这样的词一般是代词或者是基本概念; ④区别多义词的义项,常常是通过若干个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选择和使用来考查。 对于以上这些类型的试题,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呢?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和词语所在段落的大意或宗旨,“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文章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必须清楚任何语言片断都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的,任何问题都是有语言背景的;其次,平日学习中对同义词或近义词在表达范围、意义轻重、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区别加强识记和积累;第三,注意说明、议论语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特征,感受修辞手法在意义蕴藉方面的效果;第四,答案的语言表达切勿不顾文意,离题万里,力求做到表述要准确、全面、简洁。特别要注意范围程度等方面的题型。 金题点拨 例1盘龙类在头部背面有一块很大的骨,用以支持颔骨,在兽孔类中,这块骨头已大大缩小了,而四角龙的这块骨要较兽孔类大,又较盘龙类稍小。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 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 ) A.四角龙的头角B.头角上的骨架 C.被穿越的颞孔D.穿越颞孔的肌肉 【点拨】这类试题的答案,一般来说都在所考查词的前面。因为我们知道一般来说要使用代词,首先必须前文对所代替内容有所交代。本题考查对指示代测对象的理解。A不对,因为头角只是骨架的载体;C也不对,因为咀嚼肌穿越颞孔。不可能依附在上面;D等于说咀嚼肌依附在自己上面,也不成立。

11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自编】

理解重要词语的语境义及其表达效果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知识点 1、重要概念的理解: (1)语境:外部语境,内部语境 什么是语境呢? 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它对词语的含义起着限制或解释作用。而“外部语境”,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书面语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和话题的社会语境以及由作者和读者的文化修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2)“重要词语”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就很难准确地把握文意。 一般地说,所谓“重要词语”指以下词语: A、作者观点文章主题 B、文章结构 C、修辞手法 D、含蓄概括多义指代 E、反复强调 ? ?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含蓄的词语; ?④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 ?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⑥有修辞的词语; ?⑦有特殊指代义的词; ?⑧概括性极强的词语; ?⑨多义词语

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1)总表 (2)概念解释 指代义:指一篇文章中某些词语中指代具体内容或含义,包括代词的指代义和非代词的指代义两种。 1.代词的指代义: ①了解代词的用法。 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 “那…”“那个…”“那些”是远指; “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 “他”“她”“它”人(物)称代词 ②在语境(上文)中,理解寻找。 ③代入原文,检验合适与否 ④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整合。 2.非代词的指代义: 非代词的指代义与代词的指代义一样,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到,所不同的是前者的寻找范围并不只限于上文。非代词的指代义,在上下文里总会有与之对应的阐释句,找到了阐释句几乎就等于找到了答案。 [小结] 理解指代义须知: 1、找到该词所在位置,一般遵循就近原则,在前后几句中推断该词意义;如代词在总启句或总结句中,则其涵盖范围常较广。 2、指代内容复杂或隐蔽时,需运用分析归纳综合等手段求词义;组织语言尽量使用原文字眼,做到简明扼要。 3、同形(写法一样)代词可能不指代同一概念。要辨别指代对象是否一致,范围大小是否相等。 4、可运用代入法检测所推断词义是否与原文内容相冲突。 1.根据语境,选择多义词义项中的一种意义。 本义:即这个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或扩大了范 围、中心的意义; 比喻义:通过打比方的方式产生固定意义。

词语的语境义及效果新选

词语的语境义及效果 1.什么是重要词语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所谓“文中”二字表明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所谓“重要词语”,是指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一般说来,以下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 (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 (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 (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 (5)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6)比喻、借代等特殊的词语 (7)根据语境情感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 2.本义与语境义 每个词语都有一个本义,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词语又具有临时的含义。这个临时的含义,因不是词语的本义或常用义,所以在字典里往往是找不到的。它不同于它的本义,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个词语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我们在理解时候不能按照惯性思维理解,要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句子或上下文中去分析,结合词语所在语境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的关系来理解词语。这样就可以轻松找出词语的临时含义。 词语的语境义常以如下方式出现:(1)比喻生成的语境义,词语的比喻义在特定语境中生成了新的含义(2)感情色彩转换后的语境义,要特别注意贬词褒用(3)反语表达的语境义,它实际要表达的意思与字面的意思完全相反;(4)旧词新用的语境义,作者赋予它新的含义(5)对比形成的语境义。在同一语段中,同一词语表达的意义有时也不尽相同。 3. 怎样理解词语语境义 把握好词语的语境义,要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加以分析推敲,才能准确地理解。 理解词语语境义可以从一下方面着手: (1)修辞还原。修辞是引发隐含义的一种特殊语境因素,在运用修辞的语境中,许多语言包含词语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因而对修辞引发的隐含义的解读,要结合作者的表达意图及具体语境进行还原。如对使用比喻修辞造成的比喻义的理解要从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 (2)分析语境。分析语境就是分析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意、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要注意文章中相关的提示性词语,

如何在语境中理解词语

如何在语境中理解词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在小学的每个年段都提出了“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要求: 低年级: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中年级: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高年级: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词语教学,关于“解释词语”也总结出了很多有实用价值的方法。如结合图画,来了解词语具体指的是什么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词语具体指的是什么内容;结合上下文,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查字典,查阅重点字,通过重点字义来解释整个词语一般情况下的意思;查字典,查词语中的几个字,通过字义串联组合的方式;联系已有积累,尝试用“设想中的近义词”来“更换”理解(近义词互换解释词语的方法,对学生来讲,就是一个“试悟”的过程。) 实际的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与一般情况下的解释词语不完全相同,

阅读的理解词语,不单单是为了完成词语意思的解释,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解词语,来实现对文章内容、情感表达的理解,促进词语积累与运用。阅读中的词语理解目标有五种类型。 第一种,理解所有生词的意义。 阅读过程中,所有的生词,都需要通过解释来读懂文字。 也就是说,学生需要一边读书,一边经历对词语字面意思进行解释的过程。遇到一个生词,这个词语不理解,就得想一想,查一查,顺一顺,把这个词语的意思解释明白,从而能够读懂句子,知道作者这个词、这个句子在写什么。 第二种,体会词语意思的“具体性”“唯一性”特点。 在阅读过程中,有些词语,仅仅读懂词语的一般意义、字面意思还不够,还需要读懂一些词语所写事物的具体特征,也就是这个词语与作者所描写的特征进行对照,体会出这个词语在语境中的独特意义。如《木兰从军》中有一个词语“挎”,这里,除了一般意义外,还得体会到这里的“挎”,不是“挎篮子”的动作,而是“斜背着”,不是用手臂“挎”而是用肩背来“挎”。

论语词的特殊语境义及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2019年精选文档

论语词的特殊语境义及对教学的指导意义语境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在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中,言语所表达的意义常常要受到语境的制约。例如: ①“你要是实在不肯,那就算了。”刘雨生果断地说,……听到他这声“算了”,盛佳秀心里一动,脸上变了色。(周立波《山乡巨变》) ②“怎么可能呢?先生,我的客舱是在船的另一边。……当然,假如我……睡不着觉,假如……假如我在甲板上,也许我会看见那个凶手进入我太太的客舱。可事实上……哦,我求求你,事情就是这样。”(克里斯蒂《泥罗河上的惨案》) ③“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孙梨《荷花淀》) 例①中,刘雨生向盛佳秀借猪,打算杀了分给社员。因为盛佳秀同刘雨生相好,准备秋后结婚。尽管“算了”只是仅仅指借猪不成而言的,但被人遗弃过的,有点旧意识的盛佳秀的感情受到了挫伤,引起了剧烈的情绪波动。例②中是林内特的女佣人路易丝回答侦探波洛的话,言语中并没有说明看见了什么,经验丰富的波洛也未引起重视。可是在场的赛蒙,却听出了弦外之音。那几个“假如”实际上是在暗示赛蒙:我已经看到这事是你干.

的。例③中是几个妇女商量一同去看望她们当八路军的丈夫时的对话。表面上,说话人不想去,实际上很想去,可谓心口不一。但听话人的心情处境一致,当然就心领神会了。 上述例句,说明了三种语言现象:①“言者无心,听者有意”;②“言者有心,听者无意”;③“言者有心,听者亦有意”。这些现象说明,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如果交际双方对语境的感知有所不同,就可能引起双方对语言意义的不同理解;如果交际双方对语境的感知趋于一致,隐晦的语言也可以理解。 由此可见,语境对于语义的传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因为:语言中的语义同言语中的语义由于语境的作用而产生不同性。如语言体系中的“人”是指“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是抽象的概念。而“车站上接人”、“人找到了吗”、“人比黄花瘦”等言语中的“人”是个别的、具体的实体。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语义。如“今天天气真好”,可以表现久雨连阴后的晴天;或表现久旱酷暑后的雨天;或因无风雨之阻可以出门旅行;或见面时作为寒喧的话题等等。可以推论:同一言语形式(排除词语中本身的多义现象)在不同的语境中显示出不同的语义,是语义和语境间关系的总的特点。 在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分析课文中词语的语境意义,比较词语本身固有的意义和在特定语境中显示出来的特定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在特定环境中使用语言来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思想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词语语境义的几种类型

词语语境义的几种类型 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意义,这就是“语境义”。词语的语境义常以如下方式出现: 1.比喻生成的语境义。词语的比喻义在特定语境中生成了新的含义。例如:“这封信成了我们家的福音书。”(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福音书”本是基督教徒对《新约》的称呼。这里比喻好消息、幸福的消息。于勒被兄嫂打发去了美洲后,来信说自己发了财,要赔偿菲利普的损失,这对一心想发财的菲利普夫妇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幸福的消息。所以称它为“福音书”,表现主人公自私的阴暗心理。 2.感情色彩转换后的语境义。选择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但有时贬义的可以褒用,褒义的也可以贬用。例如:“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魏巍《我的老师》) “狡猾”本是贬义词,形容人很不老实。但在这里是“调皮”、“机灵”的意思,成了褒义,表现了孩子们的得意神情。 3.反语表达的语境义。反语是作者含蓄曲折地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实际要表达的意思与字面的意思完全相反。例如:“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标致”的本义为漂亮,这里表现了丑恶。讥讽“清国留学生”的庸俗、腐朽的丑恶嘴脸。 4.旧词新用的语境义。一些旧的词语,作者赋予它新的含义。例如:“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鲁迅《藤野先生》)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随着科举在中国的消亡,“落第”一词也完成了它的使命。但作者旧词新用,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5.对比形成的语境义。在同一语段中,同一词语表达的意义有时也不尽相同。例如:“日兵‘无法劝阻’,学生怎会‘无法劝阻’?”(鲁迅《“友邦惊诧”论》) 两个“劝阻”含义不同,前者表示抵抗,后者表示镇压,对象不同,方式不同,意义不同。 把握好词语的语境义,要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加以分析推敲,才能准确地理解。

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词语是知识信息的基本载体。现代文阅读中,理解词义主要考查在上下文语境中词语含义的领悟,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理解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指代意义。 它主要包括: 1.能正确筛选多义词在文中的义项; 2.能辨析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3.能把握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 4.能够把握指代词和临时具有指代作用的词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5.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具体说,就是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行不行,从而了解词语在文本中的作用。 【解题技法点拨】 一、词语辨析技法 同(近)义词的辨析,可从下述角度切入: 1.从相异的语素分析。 如“废除、解除、破除”三个动词,重点是区分“废”“解”“破”三个相异的语素:废是废止不用的意思;解是去掉消除的意思;破是打破揭穿的意思。 2.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辨析。 如“蔑视”比“轻视”意义要重一些。“批判”比“批评”要重一些。“监禁”比“拘留”更重一些。 3.从感情色彩上辨析词义的不同。 如“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这两组词语中,第一个是褒义词,第二个是中性词,第三个词是贬义词。 4.从词义指称的事物范围大小来辨析。 如“边疆和边境”都指远离内地靠近国境的区域。但“疆”比“境”的范围要大。 5.从语法特点上辨析。 (1)从词性上辨析。如“英勇和英雄”,一个是形容词,一个是名词。 (2)从构词方法上辨析。如“比赛和决赛”,一个是并列式,一个是偏正式。 (3)从担任句子成分上辨析。“必须和必需”。一个是能愿动词,作状语,一个是动词,作谓语。 二、词意解释技法 解释词义常用的方法有:1.语素分析法。先单个解释字的含义,然后组合起来理解整个词的含义。2.同义换言法。是以词解词的方法,即用浅显的概念去理解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较深奥的同一概念。3.词义辨识法。一个词的本义运用较少,更多的时候是其引申义,那么解答时,需辨清是比喻、借代或是以其他形式形成的语境义,认清来源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4.语境定义法。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特定意义或临时意义,这就要审视语境,联系上下文揣摩其含义。 三、词用品味技法 词语在文中表达作用的品味,在语言组织时,可遵循“三步走”的路线进行:第一步,正面阐述。围绕该词语的意义,阐述它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第二步,反面强调。强调若删去该词,上下文句表达作用方面会有哪些削弱;第三步,小结归纳。总结该词在文中表达作用的不可替代性。 【典型考题例析】 例1.(2006年贵州省东南州中考试题) ·原题呈现· (一)正直(节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高中语文阅读与训练 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现代汉语大多是多义词,这些多义词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本义: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1)这里的河水很深。 (2)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 (3)这个宅院很深。 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1)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2)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3)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比喻义: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在现代文阅读中,词语都限定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词义受到上下文的制约,因此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对多义词来说,就是要能够辨别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者能够指出某个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对同义词来说,就是要求能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一、分项练习 (一)注意词语的搭配 同义词的辨析最重要的是看词语所在的句子,关键是看与这个词相关联、相搭配的词语。 基础练习: 下面句中的“文字”的含义分别是() (1)古人是很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 (2)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 (3)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 A语言运用的风格。B写作运用的语言。 C记录语言的符号。D连缀成篇的文章。 真题演练: (2013年学业水平考)阅读下文,完成第1~4 题。(8 分) 鸟巢 鸟儿筑巢,是实用主义至上的。 鸟巢,巢内羽毛(),草叶(),巢壁()。如果你从鸟巢内望出去,那巢外的天空,想来也是井口般圆圆,和井底蛙所观的天空形状当是相差无几的。 2.根据上下文,第②段方框处词语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1)柔韧(2)柔软(3)柔润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一、什么是关键词语? 所谓“关键词语”,主要指: ①表明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 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 ③反映文章深层容的词语 ;④体现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 ⑤在结构上起过渡或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⑥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⑦有比喻、反语、仿词等修辞意义的词语。 二、考查重点:理解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指代义和表达效果 【知识】 三、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主要有四种: (1)理解与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字面义; (2)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派生出的新义; (3)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指代义; (4)理解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特殊隐含义; 1、词语的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例如: (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3)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4)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白天的时间很久。 2、词语的比喻义是指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例如: (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 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3、词语的指代义是文章中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例如: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代的是有学问的大儒,而“白丁”则指的是没有学问的人。 理解、分析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要紧密联系词语的语言环境,即上下文,或句子,或段落,或全篇,在整体理解文章容的基础上推断词语的含义

[精品]如何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如何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如何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每天爱你多一些 如何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中考大纲中有一条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词句的考查历来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句子又是由一个个词语组成的,因此考查对加点词语的理解是记叙文阅读中逢考必出的热点也是难点。 实际上对于词语含义的考查,重点考查的是语境义。对于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使用。这是对中学生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概括能力的综合考察。而词语的本义也就是字典义,是大家几乎都知道的,如果考察了一个常见词语,那么就是要求我们结合文章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换句话说,语境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由自己创造的意思,是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分析语境义就是分析出关键词写了什么内容,因此要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必须从语句所在的环境出发。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句出现的段落,一是文章的整体意思。 我们的具体解题步骤如下: (1)解释词的本义。本义就是最常见的意义。视情况而定,灵活添加。 (2)结合上下文,分析语境义。这是答题的关键。 (3)联系中心。一般都需要回答对中心主题的作用。 关键词饱含的情感,是为文章的主题服务的。因此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最后要落到这个词表达了什么,说出该词语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下面结合具体事例来进一步说明。 【例1】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解析】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小孩子用独属于孩童的心灵体会到老师并非要真的打他,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例2】《老北京的小胡同》(2005年北京题)(9)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结合上下文,解释第(9)段中大摇大摆一词,说说这个词都写出了什么。 【解析】这道题目就属于关键词理解题。由文章的整体意思我们可以发现,正因为那时是一个穷孩子,所以他的自尊心格外强,不管做什么,他都不能让自己显得比别人差。所以看到不花什么钱的屁股帘儿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一点也不比阔孩子花钱买的精致的沙雁风筝差,心里自然十分满足,大摇大摆的本义是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形容走路神气的样子。在文中指的是风筝在空中的样子,用这个词来形容风筝,含有自己的情感。因此答案应为:写出屁股帘儿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表达了我兴奋与满足的心情。 试题技巧:做好语义衔接题从四方面入手 语义衔接题主要要求语言连贯,语句的连贯是教学大纲对中学生语言运用方面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由于它能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成为北京中考也是全国中考的热点和重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分值2分。考查题型主要分衔接和排序两大类,是学生基础知识部分容易丢分的题目之一。要做好语言衔接题,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1)围绕一个中心,保持统一的话题。

高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 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009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现代文阅读,尤其是第II卷的现代文阅读,历来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得分率较低的一块之一。这里本着先分后总的原则,先就几个主要能力点作阐述。本讲说理解词语的有关问题。 一、什么是文中的重要词语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一般说来,哪些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呢? 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能正确理解,就全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如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的“学习”,它就是重要词语,如果把它理解为通过读书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就无法理解全文的内容。又如2001年高考全国卷选择的散文《门》,其中“开门”和“关门”便是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例如闻一多《兽·人·鬼》(2000年春季招生考试选文)开头说道:“刽子手们这次杰作 ..,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这一句中的“杰作”感情色彩特别强烈,自然是重要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譬如1996年高考所选《贝多芬之谜》最后一段说:“懂得了这个……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 乐,而且也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 .......了。”这里“最有深度的音乐”这个词语,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指什么样的音乐,简直可以说文章没有读懂。 二、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 理解重要词语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从操作的层面来说,有下列几点: 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 俗话说,词不离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譬如上文提到的“杰作”,依据所在句子“其残酷的程度”、“兽行”和后文所说对学生的镇压,这个“杰作”就应解释为“指反动派镇压学生的兽行”。 2.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 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解释词语的依据。 例1:……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时,时常听到有人议论 ..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去和他接近好。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唐弢《琐忆》)

理解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

理解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 【考点讲析】 方法: (1)不脱离具体的语境,抓住文章的中心和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倾向。 (2)理解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以及象征意义。 (3)揣摩词语的表达效果时,一旦有修辞手法,千万要抓住。我们就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揣摩推敲词句。 用你爱我的方式去爱你 你突然打电话说要来我家,电话里,你轻描淡写 ....地说:“听你二伯说,巩义有家医院治腿疼,我想去看看。先到你那里,再坐车去。你不用管,我自己去……” 第二天,我还没起床你就来了。打开门后我看见你蹲在门口,一只手在膝盖上不停地揉着。你眉头紧锁,脸上聚满了密集的汗珠。我埋怨你不应疼成这样才去看医生,你却说没啥大事。 去医院的途中,你走得那么慢,弓着身子,一只手扶着膝盖,一步一步往前移。我紧追过去,在你前面弯下腰,我说:“爸,我背你到外面打车。”你半天都没动,我扭过头催你,才发现你正用衣袖擦眼,你的眼睛潮红湿润,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风迷了眼。”又说:“背啥背?我自己 能走。”纠缠 ..了半天,你拗不过我,终于乖乖地趴在我背上,像个听话的孩子。我攒了满身的劲背起你,却没有想象中那样沉.那一瞬,我有些怀疑:这个人,真的是我曾经健壮威武的父亲吗?你双手搂着我的脖子,在我的背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使劲弓起来,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 到小区门口,不过二十几米的距离。你数次要求下来,都被我拒绝。爸爸,难道你忘了,你曾经也这样背着我,走过多少路啊? 那一年我在工地被钢板伤,右腿险些被砸断,腰椎也被挫伤。在漫长而繁杂的治疗过程,你背着我,去五楼做脊椎穿刺,去三楼做电疗,上上下下好几趟。那年,你50岁,日夜的焦虑使你身心憔悴;我18岁,在营养和药物的刺激下迅速肥胖起来。50岁的你背着18岁的我,一趟下来累得气都喘不过来。在你的精心照料下,8个月后,我开始扔下拐杖能自己走了。 这次去在医院做检查,你不停地问我:“到底怎么样?不会很严重吧?”我紧紧握着你的手,你厚实粗糙的大手在我的掌心里不停地颤抖。我第一次发现,你其实是那么害怕。是骨质增生,必须手术治疗。医生说,真想象不出,你如何能忍得了那样的疼? 那天护士为你输液,那个实习的护士,一连几针都没有扎进血管。我一把推开她,迅速用热毛巾敷在你的手上。一向脾气温和的我,第一次对护士发了火:“你能不能等手艺学好了再来扎?那是肉,不是木头!”护士尴尬地退了下去,你看着暴怒的我,眼睛里竟然有泪光闪烁。我猛然记起,几年前,你也曾这样粗暴地训斥过为我扎针的护士。 手术很成功。你被推出来时,仍然昏睡着。我仔细端详着你,你的脸沟壑纵横,头发白了大半,几根长寿眉耷拉下来……我想起你年轻时拍的那些英俊潇洒的照片,忽然止不住地心酸。 几个小时后,你醒了,看见我在,又闭上眼睛。一会儿,又睁眼,虚弱地叫,“尿……尿……”我赶紧拿出小便器,放进你被窝里。你咬着牙,很用力的样子,但半天仍尿不出来。你挣扎着要站起来,牵动起伤口的疼痛,巨大的汗珠从你的额角渗出来。我急了,从背后抱起你的身体,双手扶着你的腿,把你抱了起来。你轻微地挣扎了几下后,终于像个婴儿一样安静地靠在我的怀里,那么轻,那么依恋。 出院后你就住在我家里。每天,我帮你洗澡按摩,照着菜谱做你喜欢吃的菜,绕很远的路去为你买羊肉汤。阳光好的时候,我带你去小公园听二胡,每天早上催你起床锻练,你在前面慢慢走,我在后面紧紧跟随……所有的人都羡慕你有一个孝顺的儿子,而我知道,这些,都是你传承给我的爱的方式。只是我的爱永远比不上你的爱,宽阔辽远一如无际的大海,纯粹透明没有丝毫杂质,而我,只能用杯水,去回报大海。(选自《青年文摘》)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详写儿子爱父亲的三件事。(3分)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复习讲义怎样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中考语文复习讲义怎样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指导 如果将比做大海,那么词语就是汇集成大海的溪流;如果将比做高山,那么词语就是堆积成高山的土石。因此,正确理解词语在中的深层含义,是理解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呢?我们不妨试试探讨一下解题的方法: 一、导入: “充电”什么意思?怎样才能理解正确?充电:电池充电;比喻通过学习补充知识,提高技能等 例子:黄英考上了研究生,为自己充电,储备更多的新知识。 明确:

理解句子含义,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即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二、热身: ①日晕和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 ②学校的头头脑脑们谁也没想到在中考时竟然窜出这么多黑马。 ③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你明天来看吧,有热闹哩!”“征兆”的基本义就是“征候、先兆”,在这里也是这个含义。“头头脑脑”的本义是指身体的一部分,一般也比喻“领导”;“黑马”的本义就不言而喻了,现在一般比喻为“在比赛或竞争中出人意料的优胜者”。“热闹”的本意是“景象繁荣活跃”,也引申为“一种场面”。在文中的意思为“老头子准备痛击鬼子”。“老头子准备痛击鬼子”这个意思是在词语的本意的基础上,并且联系上文的“我明

天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这句话来解释的。如果只是简单地理解成“一种场面”,那就有失偏颇了。 小结:词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怎么样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有方法可寻吗? 三、方法探究: 方法一: 1、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福音书”本是基督教徒对《新约》的称呼。这里比喻好消息、幸福的消息。于勒被兄嫂打发去了美洲后,来信说自己发了财,要赔偿菲利普的损失,这对一心想发财的菲利普夫妇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幸福的消息。所以称它为“福音书”,表现主人公自私的阴暗心理。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把“云”比喻成“招牌”,写出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密切,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

探究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探究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教学目标: 一、使考生能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的临时义; 二、使考生能把握词语的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的指代义; 三、使考生能熟练掌握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推断词义或表达效果; 四、使考生能分析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例题讲解,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讲练结合,并进行思维拓展,针对该考点进行相应训练。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所谓“重要词语”,是指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一般说来,以下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6、比喻、借代等特殊的词语;7、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 教学思路:常见题型→考点例析(答题指津、答题范式、参考答案)→思维拓展→考点训练→教参答案 ●常见题型 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或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3.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为什么?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4.联系全文(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或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或直接要求回答某词有什么含义?或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 6.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7.对“××”词语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8.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二、考点例析 (一)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临时义 例1《好望角》连俊超 14.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1)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 ..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参考答案】“诡秘”原指(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这里指老人的笑中含有深意,

文言词语语境义的推断方法

文言词语语境义的推断方法 赵兴泉 学习文言词语除了要坚持日积月累之外,还可以运用科学的推断方法去理解词语。 一、形音推断法 汉字是象形文字,大多以形表义,字形词义关系甚密。我们可以根据文言常识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同义字以及有相同部首的字来推断所要理解的实词。如2009年高考江西卷“事连吾侪”中的“侪”,形旁为“亻”,联系上下文,不难推断出“吾侪”应是“我辈”的意思。再如一些通假字,很多是因同音而通假,知其常用读音推测其句中含义。2009年高考湖北卷“吐利胀懑,无所不至”中的“利”通“痢”,义为腹泻。又如2009年上海秋季高考卷“父没,或劝之仕”中的“没”通“殁”,义为去世。 二、结构推断法 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究对仗,有时还采用互文的修辞形式,我们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断词义。一般来讲,相同位置的词大多词性相同相近或相反,由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推断未知词的词性词义。如2001年全国卷第11题“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也应译为“败逃者”。2009年重庆卷“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两句结构相似,其对应位置的词语的意思也比较接近,由此“丧、亡”的意思有可能都含有“灭亡、丧命”的意思。“丧其国”即为“使国家灭亡”,故可知“亡其身”的意思为“使他自身丧命”。 三、语法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中的“奇”,本义为“奇怪”,但从文句语法特点推知“奇”在这里充当谓语成分。形容词后不跟宾语(名词或代词等),如果带了这些词,那么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或意动,或使动,因此可以推知“奇”为意动用法,应理解为动词“认为……奇怪”较合适。 四、逻辑推断法 借助逻辑关系,考虑情理事理等因素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若真鄙儒也”中的“鄙”,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