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水中物质以哪些形式存在

天然水中物质以哪些形式存在
天然水中物质以哪些形式存在

1. 化学需氧量(COD )?

(COD )用氧化剂在强酸和加热回流条件下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并加入银离子做催化剂,把反应中氧化剂的消耗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

2.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

(BOD )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 3.五日需氧量(BOD 5)?

因为微生物的活动与温度和时间有关,所以测定生化需氧量时必须规定一个温度和时间,一般以20摄氏度作为测定的标准温度,以五天作为生化氧化的时间,这样测得的结果称为五日需氧量。

4. 总需氧量(TOD )?

水体中有机物完全氧化所需要的氧量。

12总有机碳(TOC )?

是在一定条件下,使水样气体燃烧,测定其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13水质“三氧”指标?

BOD COD TOD

1. 天然水中物质以哪些形式存在?

答:1.游离离子和水和离子;2.无机络合离子或无机络合物;3.有机络合物或螯合物;4.金属与大分子有机物相结合形式;5.高度分散的胶体形式;6吸着形式;

7.与活的生物体相结合形式;(上七类中水合离子和络合离子是主要存在形式)。

2. 天然水中元素以哪些形式存在?

答:是以真溶液、胶体、或悬浮状态三种形式存在。

16.天然水中的八大离子?

答:Na +、K +、Ca +、Mg +、Cl -、SO 42-、HCO 3-、和CO 32-等八大离子是天然水体这中构

成矿化度的主要物质。

17.天然水中阴、阳离子浓度的大小循序?(海水 、淡水的情况)

阳离子:Ca +>Mg 2+>Na +>K +;

阴离子:海水中:Cl ->HCO32->SO 42->CO 32-;

在淡水中:HCO 3->SO 42->Cl ->CO 32-;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1. 金属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和水体pH 值之间的关系式为: npH npK pK pC W SP +-=)( ,说明该公式的物理意义?

①pC 与pH 成直线关系,即在一定的pH 的范围内,pH 越高,金属离子浓度越低; ②金属离子的价数就是浓度随pH 变化的斜率;(如果是一价离子则斜率是一,二价是二.......)

③当pC=0时,至现在横轴上的PH 值用下式计算:sp k p n

pH 114-= 2. 有机配位体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①影响颗粒物(悬浮物或沉积物)对经书的吸附能力;②影响中金属化合物的浓度;

3. 水环境中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特点?

①水体深度不同,其氧化还原状况不同(同一个水体中存在两个典型的氧化还原界面,如湖面与湖底)

②在天然水体中,存在许多种类微生物,有他们引起的生物化学反应常与氧化还原反应相联系;

③水体可以为许多的氧化还原反应提供H+离子等必需条件。

所有这些,都对天然水体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起着重要作用,上的氧化还原反应能成为水中污染物迁的一条重要途径。

4. 举例说明水体深度不同,其氧化还原状况不同。

一个厌氧湖泊,其下层的元素都将以还原形态存在:碳还原成-4价CH 4,但形成

NH 4+,硫形成H 2S ,铁形成Fe +3。而表层水由于可以被大气中的氧饱和,成为相对

氧化性介质,如果达到热力学平衡时,则上述元素将以氧化态形式存在:碳成为

CO 2,氮成为NO 3-,铁成为Fe(OH)3沉淀,硫成为SO42-。

5. 电子活度?

所谓的电子活度是在氧化还原半反应中,电子作为反应物时所具有的活度,通常用电子活度的负对数(Pe)表示。

6. 电子活度的数学表达式?

[]e pe lg -=

7. 标准电子活度的数学表达式?

标准电子活度:在氧化还原半反应中氧化还原半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电子活度。数学表达式为:()

k n

pe lg 10=,平衡时k=1,则0pe 为常数。 8. 决定电位物质?

若某个单一体系的含量比其他氧化还原体系电位高或低得多,且该电对物质含量在水中占绝对优势,则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几乎等于这一点对的电位,积水体的pe 取决于改单一体系,该单一体系的电位被称为“决定电位物质”。

水中氧充足,比其他氧化物质浓度高得多,所以。溶解氧是一般水体中的决定电位物质;如果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水体由好氧转为厌氧,在厌氧水环境中,有机物浓度很高,这时,有机物是水体的决定电位物质。

9. 天然水的的氧化限度?

溶解氧是天然好氧水体中的决定电位物质,这意味着天然水环境中,氧气是最强氧化剂,因此,他决定了天然水环境的氧化限度。

10.天然水的还原限度?

尽管在厌氧条件下,水环境中有机物是决定电位物质,但在此条件下,其给出电子的能力一般不会比氢气强,故我们把氢电对最为厌氧水的还原限度。

11.水中有机物的氧化特征?

水中的有机物可以通过微生物的作用,逐步讲解转化为无机物。其主要特征为:⑴这是一类以微生物为催化剂的生物化学过程,因此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⑵在有机物输入量少时,主要进行有氧氧化,产物为H 2O,CO 2,NO 3-,SO 42-

⑶在有机物输入量大时,主要进行缺氧分解,产物一般为:NH 3,CH 4,H 2S 等。

12.吸附作用的影响因素

⑴金属离子的形态p84

⑵溶液PH:一般情况下,颗粒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随PH 的升高而增大。

⑶盐浓度: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可以将吸附在固体颗粒上的金属离子交换出来,这也使离子从沉积物中释放出来的主要途径之一。盐浓度越高越不利于重金属的吸附。

⑷氧化还原条件:在湖泊、河口及近岸沉积物中一般均有较多的耗氧物质,是一定浓度以下沉积物中氧化还原电位急剧下降,并使铁、锰氧化物部分或全部溶解,被其吸附的重金属离子也同时释放出来。

⑸增加或减少配合剂:在水中增加天然或合成的配合剂,能使重金属形成可溶性配合物,又是这种配合物稳定性较大,可以是其以溶解态形态存在,从而重金属由固体颗粒上解吸下来。

⑹吸附温度:在一般情况下,吸附作用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有利于金属离子从颗粒物上解吸。

13.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方式有哪些?

1.有机物在水-顾体系中的分配作用;

2.挥发作用;

3.水解作用:

4.光解作用

5.生物降解作用;

6.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归宿

14.有机物在水体中的水解作用有几种?它们有何区别?

1.水解作用可以改变反应分子的形态,有部分水解后变成低毒产物;但不是所有的有机毒物的水解产物的毒性降低,有一部分有机污染物通过水解毒性反而加强,因此,不能将有机毒物降解与其解毒直接相联系

2.水解产物可能比原来的化合物更易或更难挥发,但水解产物一般比原来的化合物更易呗生物降解。

15.什么是光解作用?(P96)

光解作用是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解过程之一。然而,某一有机污染物的光解产物可能毒性减小,也可能还有毒性。光解反应一般分为三类:直接光解、敏化光解、和氧化反应。

16.光解作用的结果是什么?(不可逆的,改变了有机物的分子结构)

17.在水体中引起有机物光解的太阳光辐射波长?(290-320nm)

18.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光解类型?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光解类型:直接光解、间接光解。

1.直接光解:是化合物本身直接吸收了太阳光能后进行的分解反应,光解反应与化学反应类似,只有那些吸收了光子的有机分子才会进行光化学转化,这一转化的先决条件应该是有机污染物的吸收光谱要与太阳发射的光谱在水环境中能被利用的那部分辐射相适应。

2.间接光解:

①敏化反应:一种化合物直接吸收光能,并将过剩能量转移到另一种化合物上,导致后者产生反应被称为敏化反应。前者称为敏化有机物,后者称为接受体分子。敏化反应也被称为敏化光解或间接光解。

②氧化反应: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与一些受光解而产生的氧化剂起反应,这些氧化剂有纯态氧(1O2)、烷基过氧自由基(RO2·)、烷氧自由基(RO·)、和羟基自由基(OH·)。这些自由基是光化学反应的产物,因此,这种有机物在水中说起的反应也是一种间接地光解反应。

第六章

1、土壤的组成P210

土壤分为固体部分与孔隙部分,其中固体部分包括无机体(土壤矿物质)与有机体(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孔隙部分包括液体(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与气体(土壤空气)。

2原生矿物P211

是指那些在风化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常见的有四大类:硅酸盐类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硫化物类;磷酸盐类。

3次生矿物

是原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主要为单盐类氧化物类次生吕硅酸盐类。4次生铝硅盐晶体颗粒的结构单元所组成

硅四面体和铝八面体

5土壤的离子交换p217

由于土壤胶体带有电荷而可以吸附土壤溶液中的离子,所吸附的离子又可以被其他离子等当量地交换出来,这一过程为离子的交换吸附。

6影响阳离子交换吸附的因素p218

A 电荷数

B 离子半径及水化程度

7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交换能力)p 218

阳离子交换的能力是指一种阳离子将胶体上的另一种阳离子交换出来的能力。

8 致酸离子p 219

氢离子与(三价)铝离子

9 土壤活性酸度p 219

是自由扩散到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出来的酸度。

10 土壤潜性酸度p 220

土壤潜性酸度是由于土壤胶体吸附的氢离子与铝离子所造成的。这两种离子只有在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时,产生了氢离子,才显示出酸性。是土壤酸度的来源,故称为潜性酸。又可分为交换性酸度和水解酸度。

11 土壤碱度p 221

土壤的碱性反应是在土壤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超过氢离子浓度时反应出映的,通常皆以碳酸根和重碳酸根的含量,作为土壤液相碱度的指标。

12土壤的缓冲性能p222

土壤溶液的缓冲作用:溶液中有碳酸硅酸有机酸腐殖质等。

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铝离子对碱的缓冲作用对酸的缓冲作用对碱的缓冲作用

13 土壤氧化还原性

土壤是一个氧化物质和还原物质并存的体系,土壤所处条件不同,其溶液中氧化太与还原态物的相对浓度不同。土壤溶液中可以产生氧化和还原反应的物质很多,它们构成了氧化还原平衡体系。

14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赋存状态?236

水溶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留态

15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赋存状态及其毒性之间的关系236

水溶态、交换态的活性、毒性最大。残留态的活性、毒性最小,其余居中。

16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的影响因素246

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总量和赋存形态

土壤性质

不同作物种类

伴随离子的影响

17土壤吸附农药的主要机制249

离子交换配位体交换范德华力疏水性结合氢键结合

18土壤中有机和无机氮的含量261

土壤中有机氮含量:有机氮分为水解性有机氮(占50﹪-70﹪)与非水解性有机氮(占总氮量的30﹪-50﹪)

土壤中的无机氮(占土壤全氮量的1﹪-2﹪)。

19土壤中有机氮的矿化作用(氨化作用)264

土壤中有机氮经微生物分解为氨的作用称为矿化作用或氨化作用。

物质的存在状态

第一章物质的存在状态 第一节物质和物质的存在状态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形态万千,大至天体、日月星辰,小到原子、电子等微粒,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们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体。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物质的种类繁多,运动形式纷呈,它们使世界多彩多姿,充满活力。物质的运动形式多样,它们既服从共同的普遍规律,又各具特征。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化学运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亦即研究那些具有一定质量、占有一定空间的实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以及伴随这些变化过程的能量关系的科学。 各种物质总是以一定的聚集状态而存在着。通常认为物质有4种不同的物理聚集状态,即气态、液态、固态和等离子态。物质处于什么状态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在通常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物质主要呈现气态、液态或固态。 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在界面、密度、分子间距离、分子间吸引力、分子运动情况、能量等方面的差别,使其各具特征。就目前而言,人们对物质状态性质的认识,气体较为充分,固体次之,液体最差,等离子体正处于探索研究之中。 对任何物质来说,当改变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时,其存在状态亦发生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但它常与化学变化相伴随,进而对物质的化学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学习和了解物质各种存在状态的内在规律,不仅可以说明许多物理现象,而且可以解决众多的化学问题。 随着温度的升高,物质的聚集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再变为气态。若再进一步升高温度,部分粒子将发生电离,当电离部分超过一定限度(大于0.1%),此种状态物质的行为主要取决于离子和电子间的库仑力。由于带电离子的运动受电子磁场的影响,而使其成为导电率很高的流体,这种流体与固态、液态、气态的性质完全不同,而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这种状态的物质中负电荷总数等于正电荷总数,宏观上呈电中性,所以又称为等离子体。 在地球上,自然界的等离子体比较少见,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温度太低,不具备等离子体产生的条件。不过在特殊条件下,地球上也能产生等离子体。例如夏天的闪电就是空气被电离而产生的瞬时等离子体在发光。又如人工放电、加热、辐射,也可以引起分子或原子电离而形成等离子体。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遇到等离子体,如日光灯中的放电,霓虹灯中的放电等。此外,受控核聚变产生的高温等离子体,某些化学反应燃烧中产生的燃气等离子体,紫外线和X一射线、辐射电离以及气体激光等产生的等离子体都属子人工产生的等离子体。 与地球上的情况完全相反,在宇宙中约有99.9%以上的物质处于等离子态。在恒星内部,电离由高温产生;在稀薄的星云和星际气体内,电离由恒星的紫外辐射所引起。地球大气层上层受太阳辐射的作用而形成的电离层也是由等离子体组成,远距离的无线电通讯就依靠这个电离层。由此可见等离子体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普通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第三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一、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表现形式 (一)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如π介子的“寿命”只有一亿亿分之一秒,但还是有一个持续的过程。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上千次、上万次的运算,但还是有持续的时间,谁也造不出不需要运算时间的电子计算机。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这种一维性表现在:任何一个物体运动的持续性都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时间总是朝着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方向发展。时间的这种一去不复返性,即不可逆性,是由事物发展过程绝对不会重复的性质决定的。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所谓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客观事物所具有的一定长度、宽度和高度。也就是物质所具有的上下、前后、左右伸张的性质。物质的空间特性平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第一,表现为一定的体积。第二,表现为一定的位置。在数学和物理中,常常使用“多维空间”的概念,如物理学中“ 相对空间”和色度学上的“ 颜色空间”,都只有比喻或模拟的性质,并不表示现实的空间是多于三维的。在数学上设想没有宽窄只有长短的线和只有长宽而没有高低的面,这也仅是一种科学抽象,而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线和面是没有的。 (二)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空间、时间。离开空间、时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基本粒子尽管极其微小,但直径仍然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就是说还有一定的空间。许多基本粒子的寿命极短,如中性π介子的寿命只有一亿亿分之一秒。但毕竟还是有时间的。微观粒子尚且如此,比微观粒子大的物质客体当然更是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持续性了。因此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在空间、时间以外的物质运动。另一方面,空间、时间离不开物质运动。一说空间和时间,就必然要问什么东西的空间和时间,离开物质运动的空间、时间是根本不存在的。空间、时间的度量离不开物质的运动。如测定宇宙间天体相互距离是用“光年”,即光运行一年的行程。对普通长度的精确测量以及对微观世界内极小长度的测定,都用电磁波以及其他基本粒子波的运动来测定。人们度量空间和时间的方法、工具和单位尽管各种各样,但都离不开物质运动。人们能够确定量、度、空间和时间的工具和单位,是因为作为工具的物质形态本身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物体之所以能够被测量,也因为物体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如果测量工具不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或者被测量的物体不具有广延性和持续性,时间和空间则无法测量。由此可见,空间和时间离不开运动着的物质,物质和时间、空间不可分。正如恩格斯所说,时间和空间“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总之,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和物质运动密不可分。把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的观点是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性 时间的含义 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 时间的一维性有两层含义: > 对于时间的量度只需要一个数量; > 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空间的含义 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它有两种情形: > 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 > 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 例子:要说明喜玛拉雅山的空间位置,就需要说明它所处的经度、纬度以及与地面的距离即(海拔)高度。 (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像空间以外的存在一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马克思、恩格斯  测量时间的单位通常有年、月、日,它们都是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确定的。  空间也是用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度量的。 例如:光年是光在一年时间里所行驶的距离,约为1013公里。 (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唯物主义既然承认客观实在即运动着的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

在,也就必然要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 ??列宁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例如: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认为,重力场的时间空间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质量分布的,物质的质量愈大、分布愈密、重力场愈强,则空间的"曲率"就愈大、时间的流逝就愈慢。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4)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持续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宇宙的持续性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 时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 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穷有尽、有边有际的。有始也者,有未始而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庄子*齐物论》 ①无限由有限组成,并通过有限而存在。 宇宙中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各种具体事物的数量是无限的,它们的转化、发展也是无穷的。正是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了无限的物质世界. ②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来体现  每一个有限的事物,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打破自己存在的界限,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在这种不断的转化过程中,事物就由有限进入了无限。  有限的事物本身包含着无限。 一方面,事物是无限可分的; 古人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另一方面,有限的事物由无限构成。 1/3=0.33333...... =1.4142...... ③有限与无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习题及答案

2005年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外在性B可感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 2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 A机械、物理、化学、生命、社会B液体、固体、气体、等离子体 C时间和空间D实践和社会 3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相对主义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不可知论D形而上学 5形而上学的"绝对时空"观的错误在于() A否认时空的客观性B否认时空的无限性 C否认时空的可变性D否认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 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7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质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8"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0《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1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A辨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 A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B把意识同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D揭示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 二、不定项选择题 13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C )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 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B )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 A ) A. 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B. 主观的精神活动 C. 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 D. 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4、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 ( A )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C.职业理想D.生活理想 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 B ) A.批判精神B.与时俱进 C.不迷信权威D.尊重客观规律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 D ) A.简单性、机械性、教条性、僵化性 B.片面性、直观性、表面性、庸俗性 C.片面性、不彻底性、抽象性、外在性 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7、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除去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外,还有 ( D ) A.地理学的重大发现B.天文学的重大发现 C.人体解剖学的重大发现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 ( A )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掌握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 C.掌握具体的社会科学知识D.掌握具体的工作方法 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C )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10、人类进人 21 世纪,英国广播公司( BBs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 马克思 B. 爱因斯坦 C. 达尔文 D. 牛顿 1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C ) A. 马克思和亚当?斯密 B. 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 C. 马克思和恩格斯 D.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 12、马克思主义是( A ) A. 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 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和总汇 C. 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 D. 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 13、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B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4、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D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15、具体劳动 ( B ) A. 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B. 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C.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D. 创造剩余价值 1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D ) A. 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 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 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 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B ) A. 否认物质的客观 B.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C. 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18、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D ) A.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19、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D )A.客观性B.普遍性C.特殊性D.斗争性 2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强调的是( B )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外因和内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2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D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22、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B ) A. 社会改革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学技术革命 2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C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可能和现实的关系 24、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中 ( C) A.只有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B.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斯大林首先提出来的 C.两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各自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D.应该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25、垄断阶段较之自由竞争阶段竞争范围的扩大主要体现在出现了 ( D ) A.部门内部的竞争 B.部门之间的竞争 C.国内竞争D.国际竞争 26、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B )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 哲学的基础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 27、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 B ) A. 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D. 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28、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 B )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D.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29、资本主义国有经济一般不涉足的领域是 ( C ) A. 基础设施建设 B. 大型科研项目 C. 普通消费品生产 D. 公共产品生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阶段测试题 练习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运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 D.时空性 5.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把无限多样的粒子归结为在量上的不同 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 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D.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属自发的猜测 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是决定了社会历史一般过程 D.社会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了精神生活过程 4.否认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就会导致 A. 唯心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不可知论 D. 相对主义 5.唯心物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指 A.古代唯心主义 B.现代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三、简答题 1.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2.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四、辨析题 1.意识是人脑这一物质的机能,故意识也是一种物质。 2.唯物主义注重物质享受,唯心主义注重精神修养。 五、论述题 试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信息 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1信息信息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一般指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可以使消息中所描述的事件的不定性减少。 2信息的属性:1普遍性2客观性3中介性4无限性5扩散性6可知性7可贮性8共享性 3知识:知识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结晶。是人类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思维方式玉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概括。是人类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了的信息,是信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4知识的属性:1意识性2信息性3实践性4规律性5渗透性6继承性 。 5情报:是人们为一定目的搜索的有使用价值的知识或信息 6情报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1:知识性和信息性2:针对性3:竞争性4:时效性5:保密性 7文献:是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物质载体 8文献的基本要素:1知识信息内容2信息符号3载体资料4载体形态5制作方式 9文献特点:1文献数量大,增长速度快。2载体多样化3文献类型复杂4语言种类复杂5内容广泛分散交叉重复。6文献知识周期缩短,文献实效性强。7传播速度快 白色文献:白色文献是一切正是出版并在社会成员中公开流通的文献,包括图书,报纸,期刊等。这类文献多通过出版社,书店,邮局等正规渠道发行。向社会所有成员公开。其蕴涵的信息大白于天下,人人均可利用,这是当今社会利用率最高的文献。 黑色文献:一,人们未破译或未识别其中信息的文献,二,处于保密状态或不愿公布其内容的文献,如为解密的档案,个人日记,私人信件等。 灰色文献:指非公开发行的内部文献或限制流通的文献。 一次文献:指首次公开的文献,也称原始文献。一般是以作者本人在科研和生产中所取得的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一次文献是作者最初公布其发现或发明内容的文献。 二次文献:是在一次文献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各种形式的一次文献尽心加工,整理,简化,压缩,组织之后形成的系统或,条理化的文献。是为了管理和利用一次文献而编辑,出版和积累起来的工具性文献。 三次文献:又称参考文献。是以二次文献为线索。通过二次文献插件一次文献,选用一次,二次文献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研究和评述而写出的文献。

意识是物质存在的最高形式

一、意识研究现状 意识一词,在哲学、心理学、医学等不同范畴内,具有不同的含义。“意识”这个词似乎在不同学科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 任何一本哲学教科书中,意识这一概念是最一般的,或者说它是指与物质和存在相对立的东西。它包括了人们所说的精神、思想、感觉、经验等所有主观形式的东西。 在心理学中,情况便有所不同。心理学中所谓的“意识”是特指人类独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即借助语言而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和认知活动。心理学中的意识,是指人类心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质。这就是说,人可以借助语言把自己和环境区分开来,进而认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这样,人类适应环境从而获得生存发展的过程就再不是完全被动的,反映外部世界时总带有目的性或自觉性,这就是意识的反映。 另外,意识的另一特性是它的抽象或概括性,这一点也是借助语言而实现的。语言并不单纯是交往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他不只是思维的外壳,就其根本意义来说,它是人类认识外界的工具,语言所具有的这种认知功能体现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就构成了意识活动的另一重要特性,即抽象、概括性。正是由于这一特性,意识活动可以探及事物的内在本质方面,能使人借助于意识活动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和各类事物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中所讲的意识有时是相对无意识而言的。一个人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只能察觉一部分。虽然在视野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有效刺激经由视觉通道作用于大脑,但是,对于进入大脑中的刺激,人只能意识到一部分,对于这一部分以外的刺激,只能是无意识的反映。 显然,心理学中关于意识的概念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中的意识概念是不同的,它既不是从抽象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也不是从意识的社会历史性方面研究它。心理学主要是从形式和机理方面着眼看待意识,至于它的内容,则是其它学科譬如说医学所研究的对象。 医学上,意识不是单一的心理过程和反应,而是一种全脑的功能状态,使人能正确而清晰地认识自身状态和周围环境,并做出适当反应。它是各种心理过程或活动的背景,涉及觉醒水平、注意、感知、思维、记忆、定向、行为等许多心理过程,是人们智慧活动、随意动作、意志行为的基础。意识发生障碍,会累及许多心理过程,因此,在研究病理心理的时候,也需要研究意识障碍。如果意识不受损害,而有思维障碍时,医学上则用“意识清楚,思维障碍”这种和哲学概念相抵触的方式来表达。 近代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是维持意识的重要结构。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不断发放冲动,弥散性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唤醒皮层,维持觉醒状态。脑干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障碍是意识的病理生理基础。因此、脑干的损伤、受压,脑代谢紊乱,包括上行激活系统的神经递质紊乱,都不可避免地导致意识障碍。 医学中使用意识这一概念又是侧重另外一种意义,与心理学、哲学等都不相同。我们知道,意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必须具有一个充分和必要条件,这就是大脑皮层必须处在一定的紧张状态,或者叫做具有一定张力。临床上所谓“意识模糊”、“深度昏迷”等等,都是说大脑皮层的张力异常,无法正常地加工外来信息,无法对外界刺激进行反应。深度昏迷的指标之所以取用角膜反射丧失就是这个道

物质形态13种

物质形态13种 作者:lizhimin86 我们生活空间的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存在着,有些能用我们人的感官系统感知到物质的存在,有些通过我们人类制造的仪器设备探测到一些物质的存在,还有多少物质我们无法感知和探测,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些都是“实物”。物质具体存在的形态究竟有多少?这的确是无法说清的,也许永远也无法说清楚。经过物理学的研究,千姿百态的物质都可以初步归纳为两种基本的存在形态:“实物”和“场”。 “实物”具有的共同特点是:质量集中在某一空间,一般有比较确定的界面(气体的界面虽然模糊,但它又是由一个个实物粒子构成)。 “场”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它可以充满全部空间,它具有“可入性”。例如大家熟知的电磁波等。可以概括地说,“场”是实物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物质形态。 什么是“物态”呢?日常所知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就是三种“物态”。为什么要有“物态”的概念?因为实物的具体形态太多了,将它们归纳一下能否分成较少的几类?这就产生了“物态”的概念。“物态”是按属性划分的实物存在的基本形态,它都表现为大量微小物质粒子作为一个大的整体而存在的集合状态。以往人们只知道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随着科学的发展,在大自然中又发现了多种“物态”。入类迄今知道的“物态”已达13种,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1.固态 严格地说,物理上的固态应当指“结晶态”,也就是各种各样晶体所具有的状态。最常见的晶体是食盐(化学成份是氯化钠,化学符号是NaCl)。你拿一粒食盐观察(最好是粗制盐),可以看到它由许多立方形晶体构成。如果你到地质博物馆还可以看到许多颜色、形状各异的规则晶体,十分漂亮。物质在固态时的突出特征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几何形状,在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可以不同(称为“各向异性”);有一定的熔点,就是熔化时温度不变。 在固体中,分子或原子有规则地周期性排列着,就像我们全体做操时,人与人之间都等距离地排列一样。每个人在一定位置上运动,就像每个分子或原子在各自固定的位置上作振动一样。我们将晶体的这种结构称为“空间点阵”结构。 2.液态 液体有流动性,把它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中它就有什么形状。此外与固体不同,液体还有“各向同性”特点(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相同),这是因为,物体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时候,由于温度的升高使得分子或原子运动剧烈,而不可能再保持原来的固定位置,于是就产生了流动。但这时分子或原子间的吸引力还比较大,使它们不会分散远离,于是液体仍有一定的体积。实际上,在液体内部许多小的区域仍存在类似晶体的结构——“类晶区”。流动性是“类晶区”彼此间可以移动形成的。我们打个比喻,在柏油路上送行的“车流”,每辆汽车内的人是有固定位置的一个“类晶区”,而车与车之间可以相对运动,这就造成了车队整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Alex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任何物质的运动都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形式,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时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个命题深刻地揭示和准确地概括了时间和空间同物质及其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世界上各种形态的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占据一定的空间。“基本”粒子尽管极其微小,还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许多“基本”粒子的寿命极短,但也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不存在的。当我们说时间和空间的时候,总是指特定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时间、空间的度量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所以,时间和空间是不能脱离物质运动的,这样既坚持了时空观上的唯物论,也坚持了时空观上的辩证法。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它表明了一事物存在与一种运动过程进行的长短间隔,是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更替和前后联系表现,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一种运动过程与另一种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物体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不可逆性。总是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单一方向流逝。 总之,时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对立的统一。时间是宇宙事件顺序的度量。时间不是自变量,而是因变量,它是随宇宙的变化而变化。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如一天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一月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一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等。所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些的至理名言,来说明时间的不可逆性,要求人们珍惜时间,珍惜时间的宝贵,让我们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吧!让我们珍惜时间,让我们生命的长河更加绚丽! 让我们人生的道路更加精彩! 空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运动的表现形式,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是绝对抽象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元本体和元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是存在于世界大集体之中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普通个体成员。凡是眼睛可以看到、手可以触到的具体事物,都是处在一定空间位置中的具体事物,都具有空间的具体规定,没有空间规定的具体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 拿整个宇宙存在物来说,人存在于地球的空间自然环境之中,地球存在于太阳系的空间环境之中,太阳系存于与银河系的空间环境之中,银河系存在于宇宙的空间环境之中,大爆炸形成和产生的宇宙也有时间和空间的具体规定,也是存在于具体时间和具体空间之中的具体事物。脱离了一定空间位置规定的地球、太阳、银河系、宇宙,就不是人们所指称的同一个具体的地球、太阳和银河系了。 所以,任何物质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具有一定的体积、规模、形态、位置和排列次序等,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且它和周围物体也总是存在着前后、左右、上下的关系。体现了物体彼此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的广延性,表现为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范围,以及同他物的位置关系。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构造,而构造总有各个组成部分。每个组成部分都在一定的方位上占据一定的空间。说明事物的时候,依据构成部分的顺序来写,或者从外到里,或者从上到下,或者从左到右,或者从前到后……这就是空间顺序。空间顺序适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的形状和构造。例如:介绍一座建筑物、一处园林、一幅图画、一件工艺品等。 现代物理学还常常使用“四维世界”的概念,并不是说空间是四维的,而是说事物存在于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中。“四维世界”的概念,说明了具有内在联系的空间、时间与运动

天然水中物质以哪些形式存在

1. 化学需氧量(COD )? (COD )用氧化剂在强酸和加热回流条件下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并加入银离子做催化剂,把反应中氧化剂的消耗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 2.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 (BOD )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 3.五日需氧量(BOD 5)? 因为微生物的活动与温度和时间有关,所以测定生化需氧量时必须规定一个温度和时间,一般以20摄氏度作为测定的标准温度,以五天作为生化氧化的时间,这样测得的结果称为五日需氧量。 4. 总需氧量(TOD )? 水体中有机物完全氧化所需要的氧量。 12总有机碳(TOC )? 是在一定条件下,使水样气体燃烧,测定其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13水质“三氧”指标? BOD COD TOD 1. 天然水中物质以哪些形式存在? 答:1.游离离子和水和离子;2.无机络合离子或无机络合物;3.有机络合物或螯合物;4.金属与大分子有机物相结合形式;5.高度分散的胶体形式;6吸着形式; 7.与活的生物体相结合形式;(上七类中水合离子和络合离子是主要存在形式)。 2. 天然水中元素以哪些形式存在? 答:是以真溶液、胶体、或悬浮状态三种形式存在。 16.天然水中的八大离子? 答:Na +、K +、Ca +、Mg +、Cl -、SO 42-、HCO 3-、和CO 32-等八大离子是天然水体这中构 成矿化度的主要物质。 17.天然水中阴、阳离子浓度的大小循序?(海水 、淡水的情况) 阳离子:Ca +>Mg 2+>Na +>K +; 阴离子:海水中:Cl ->HCO32->SO 42->CO 32-; 在淡水中:HCO 3->SO 42->Cl ->CO 32-;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1. 金属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和水体pH 值之间的关系式为: npH npK pK pC W SP +-=)( ,说明该公式的物理意义? ①pC 与pH 成直线关系,即在一定的pH 的范围内,pH 越高,金属离子浓度越低; ②金属离子的价数就是浓度随pH 变化的斜率;(如果是一价离子则斜率是一,二价是二.......) ③当pC=0时,至现在横轴上的PH 值用下式计算:sp k p n pH 114-= 2. 有机配位体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①影响颗粒物(悬浮物或沉积物)对经书的吸附能力;②影响中金属化合物的浓度;

物质的十种物态

物质的十种物态 在自然界中,我们看到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存在着:花虫鸟兽、山河湖海、不同肤色的人种、各种美丽的建筑……大到星球宇宙,小到分子、原子、电子等极微小的粒子,真是千姿百态斗奇争艳。大自然自身的发展,造就了物质世界这种绚丽多彩的宏伟场面。物质具体的存在形态有多少,这的确是难以说清的。但是,经过物理学的研究,千姿百态的物质都可以初步归纳为两种基本的存在形态:“实物”和“场”。 “实物”具有的共同特点是:质量集中在某一空间,一般有比较确定的界面(气体的界面虽然模糊,但它又是由一个个实物粒子构成)。本文开头所举的各例都属于实物。 “场”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它可以充满全部空间,它具有“可入性”。例如大家熟知的电磁波,它可以将电台天线发射的信号通过空间传送到千家万户的收音机或电视机。可以概括地说,“场”是实物之间进行相互作用的物质形态。 什么是“物态”呢?日常所知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就是三种“物态”。为什么要有“物态”的概念?因为实物的具体形态太多了,将它们归纳一下能否分成较少的几类?这就产生了“物态”的概念。“物态”是按属性划分的实物存在的基本形态,它都表现为大量微小物质粒子作为一个大的整体而存在的集合状态。以往人们只知道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随着科学的发展,在大自然中又发现了多种“物态”。入类迄今知道的“物态”已达10余种之多。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形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从构成来说这类状态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的集合形式决定的。由于分子或原子在这三种物态中运动状况不同,而使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特征。 1.固态 严格地说,物理上的固态应当指“结晶态”,也就是各种各样晶体所具有的状态。最常见的晶体是食盐(化学成份是氯化钠,化学符号是NaCl)。你拿一粒食盐观察(最好是粗制盐),可以看到它由许多立方形晶体构成。如果你到地质博物馆还可以看到许多颜色、形状各异的规则晶体,十分漂亮。物质在固态时的突出特征是有一定的体积和几何形状,在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可以不同(称为“各向异性”);有一定的熔点,就是熔化时温度不变。 在固体中,分子或原子有规则地周期性排列着,就像我们全体做操时,人与人之间都等距离地排列一样。每个人在一定位置上运动,就像每个分子或原子在各自固定的位置上作振动一样。我们将晶体的这种结构称为“空间点阵”结构。 2.液态 液体有流动性,把它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中它就有什么形状。此外与固体不同,液体还有“各向同性”特点(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相同),这是因为,物体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时候,由于温度的升高使得分子或原子运动剧烈,而不可能再保持原来的固定位置,于是就产生了流动。但这时分子或原子间的吸引力还比较大,使它们不会分散

第一章作业习题

练习二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4.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运动性 B.客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 D.时空性 5.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A.把无限多样的粒子归结为在量上的不同 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 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D.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属自发的猜测 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是决定了社会历史一般过程 D.社会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了精神生活过程

4.否认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就会导致 A. 唯心主义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 不可知论 D. 相对主义 5.唯心物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指 A.古代唯心主义 B.现代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三、简答题 1.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2.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四、辨析题 1.意识是人脑这一物质的机能,故意识也是一种物质。 2.唯物主义注重物质享受,唯心主义注重精神修养。 五、论述题 试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