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行政管理

隋唐的行政管理

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一、三省制的定型与调整

(一)三省分权的共同决策体制的确立

隋文帝进行改革:

1、确定了三公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

2、确定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形成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诏令、门下省掌封驳的决策程序。

(二)二省执要、尚书奉行体制

三省本应是三个平行系统,相互制衡又相互

合作。

但隋朝,尚书省为政本之地,行政运转的轴心,权力过大,不利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唐太宗对隋制进行调整:

1、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彻底沦为执行机构:

首先将宰相议事之所从尚书都省搬出,致使尚书省地位骤降。

其次是剥夺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规定尚书仆射如不加“同三品”、“同平章事”便不能充当宰相,使尚书省长官更丧失宰相的资格,尚书省完全成为奉行机构。

三是尚书省内部进行权力调整,以架空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

2、提高中书、门下两省的地位:

首先是将宰相议事之所迁往门下省,并改称政事堂,后又迁往中书省,此举提高中书、门下的地位;

其次是扩大了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中书舍人对口处理尚书六部来文,并负责提出处理意见,其中兼草拟诏旨的“知制诰”有权封还尚书仆射的进呈文件,并有权参加宰相会议。

唐太宗对隋制进行内部调整是三省制演化为二省执要、尚书奉行体制,基本趋势:1、决策权分散化、三省在决策程序上实行分权,有利于皇帝对全国政务的总体驾驭。

2、行政决策权与综理政务权相分离,决策机关与执行机构彻底脱钩,确保皇帝的中枢地位。

(三)中书门下(政事堂)专职宰相制

政事堂经历了门下政事堂和中书政事堂两个阶段,唐玄宗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中书门下政事堂与以前政事堂在体制上不同之处表现为:

1、唐初宰相为兼职,上午在朝堂议事,下午回本署办公;中书门下政事堂不同,均为专职宰相。

2、中书门下政事堂设立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机构完备,政事堂由单纯的会议场所演变为办事机构。

3、中书门下体制存在宰相权力分散于集中两种倾向。

二翰林院与枢密院

(一)翰林院

唐高宗之时,为分宰相之权,出现了北门学士的设置,皇帝选择一些有文才的人让他们参与政事

武则天时,新的秘书人员移至宫中,直接承命奏复。

到唐玄宗时,设置“翰林待诏”,后正式设置翰林学士院,翰林院学士开始具有草诏权,时称“内相”。翰林学士享有制诏权,使中书门下成为奉行内制的执行机构。

(二)枢密院

三中央各职能机构

尚书六部与九寺五监的关系?(重点)(1)、六部、九寺、五监的名称及职责: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分掌人事、财经、文教礼仪、军事、司法监察和建设等事宜,是执掌政令的重要中央职能部门;

九寺:

1、和户部相关的有太府寺(主管钱币收支保管)和司农寺

(主管粮各收支和保管);

2、和礼部相关的有宗正寺(主管皇族事务)、太常寺(主

管祭祀礼仪)、光禄寺(主管膳食供设)、鸿胪寺(主管外交事务)和国子监(主管文教事务);

3、和兵部职掌相关的有卫尉寺(主管军器储备)、太仆寺

(主管马政)、和军器监(主管军器制作);

4、和刑部职掌相关的有大理寺(主管司法审判);

5、和工部职掌相关的有少府监(主管手工业事务)、将作

监(主管建筑工程事务)和都水监(主管水利事务)。

三司:大理寺、刑部、御史台。是处理重大案件的特别法庭。

(二)六部、九寺、五监之间既分工又制衡的关系:隋唐中央政府职能部门以尚书六部为主,以诸寺、监为辅,形成相互平行,既有分工又制衡的行政职能部门体系。

从分工上看,六部执掌政令,九寺五监分管具体

事务,两者之间形成总领和具体分管的关系,

从制衡上看,六部与诸寺、监形成双层制约关系。六部执掌政令而不管具体事务,而具体管理各项事务者又无政令之权,形成一层制约关系。

具体分管各项事务的诸寺、监要接受六部的指导

和监督,但诸寺、监长官也可以直接听从皇帝的指示,并对六部指令有不同的看法时可直接上奏皇帝请示,形成又一层制约关系。

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一、隋唐时期对前代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重点)

1、对地方行政层级进行调整(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设道作为监察区)

2、削弱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废除地方自辟属吏制度,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

二、道及其他中央派出机构

三、州府领县制和县下基层组织

四隋唐特殊行政区的行政体制1、唐初依汉朝西域都护之例,设安西、安北、单于、安东、安南五都护府,后又设北庭

都护府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2、唐初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称羁縻府州。由

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刺史,允许世袭,拥有

财政自主权,但受边州都督和各都护府的

统领。

3、唐中期以后,中央实力下降,周边少数民族冲破羁縻府州的束缚建立小王国,既附于唐朝又形成自己的一套民族特点的特殊体制:可汉制、南诏国、吐蕃王朝

第三节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

(一)唐代行政决策的特点:

体现唐代群体决策的特点的是唐代的各种丰富多

彩的会议形式:

1、大臣廷议:参加者较多,形式灵活,可以分为皇帝主持的朝会和尚书省集议的方式。

2、宰相以及高级文臣武将参与决策的会议,这类决策会议的参加者较前一种会议形式急剧减少。无论何种形式的会议,最后决策权还是在于皇帝。

(一)诏敕的草拟和颁发:

草诏有三种程序:1、是由宰相将君相议政结果

整理要点,称为“词头”,作为草诏的依据,中

书舍人中负责草诏的“知制诰”据宰相相交下的

词头负责草诏;2、是皇帝派宦官至中书宣布诏敕要点,中书记录,称为“宣底”;3、是皇帝如知制诰入宫面授要点。

审诏:1)中书舍人有权封还词头;2)中书舍人

如无异议,由中书令、中书侍郎与中书舍人共同

签名送门下审议;3)门下给事中审议通过的诏书,由侍中、侍郎,给事中共同具名申请交发尚书省

执行,经皇帝审定认可后正式交尚书省执行。

(二)各种决策文书的名称和内容:1、册书:是立皇后,建太子,封诸王所用的诏书,用竹简书写,形制上最为讲究;2、制书:是颁布重大行政命令的诏书,用黄麻纸书写;3、敕:是对具体的事务的指令性文件,均用黄麻纸书写。

浅谈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918419502.html, 浅谈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作者:燕涵 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5期 【摘要】一个国家或地方的历史文化总是与周边国家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是在 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中不断发展的。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外交流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学与艺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面貌。那些外来音乐元素至今还在我们的土地上活跃着。 【关键词】隋唐;音乐文化;对外交流 一、“天人合一”的条件与环境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源远流长,而唐代则是中外交流的辉煌时期。唐代之所以能够达到鼎盛,首先要归功于隋朝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央集权并在政经文及外交等领域 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为后来唐朝的兴盛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其次初唐时,李渊父子推翻了隋朝政权,后又征服了东突厥与西域地区,并使朝鲜境内的高丽、百济王国屈膝称臣,使唐朝成为了一个强大的政权。与此同时,有大批的移民迁入了中部和南部地区,以及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新贵族的出现对于原世袭制的旧贵族势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印度文化大量入侵的时期,伴随着印度天文学、数学、医学及语言学等学科的涌入,佛教哲学在这时已经渗透到了唐朝上流社会的生活之中。同时这个时期整个社会都对外来物品表现出崇尚之情,当时追求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开始散漫到市民阶层之中。盛唐时,唐玄宗加以改进了运河,使得能在转运丝绢的同时,还能运来外国的奢侈品。良好的陆路和水路的交通状况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这种开放的社会气息和良好的外贸条件为当时的对外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多元的音乐文化交流 唐朝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主要依托商业贸易往来顺带文化输出。在唐朝统治的三百多年里,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前来唐朝的外国人中,最主要是使臣、僧侣和商人这三类人、他们分别代表了当时亞洲各国在政治、宗教、商业方面对唐朝浓厚的兴趣。使节们源源不断地进入唐朝并进献贡品以换取中央王朝的承认。在进献的贡品中,除了有各国的珍奇异宝,其他常见的和有影响的贡品是音乐,包括曲调、乐器、演奏者、舞蹈者。日本、缅甸等国家,都曾向唐朝皇帝献乐。直到今天,日本国内还非常完好地保存了由当时中国及朝鲜等亚洲大陆传入的雅乐(实际上是中国的宫廷燕乐),并使其得到了传承 与发展。唐朝的宫廷演奏者也大量的吸收了异族的管弦乐队,在“非正式的”宫廷燕乐演奏场合,欣赏外来音乐的习惯以及对外来音乐的热情,从宫廷传到了贵族之中而后又蔓延到市民阶层里。

最新2020年高考历史考点解析版:隋唐时期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隋唐时期的政治:三省六部制 2、隋唐时期的经济 3、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三教合一 4、唐太宗 复习建议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段非常重要时期,考点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方面,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完善阶段,同时经济方面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唐文化也是不错的出题角度。 知识清单 隋唐时期 时间隋(581~618年),唐(618~907年) 总体时代特 征 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政治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以①制和②制为代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完善时期。 经济以唐太宗为代表的统治者采取③、劝课农桑的措施,使经济繁荣,礼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明显的发展。 文化 隋唐时期以④、⑤为代表的科技世界领先;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全面辉煌; 唐文化泽被后世,促进了亚洲乃至全世界文明的进步。 参考答案: ①三省六部,②科举,③轻徭薄赋,④雕版印刷,⑤火药 考点聚焦 考点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三省六部制 1.内容: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如图所示:

2.特点: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3.作用:提高办事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割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利于集思广益,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后代基本沿用。 (二)科举制 1.创立和完善: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继续完善,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武则天——首创殿试,开创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2.评价: 进步性——①冲破特权,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沿用。 局限性——忽视实用性学问的研究,科技发展受到影响。 (三)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 (1)背景: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 (3)出现原因: ①政治:选举贤能,虚心纳谏;制定《唐律》(仁义为本,刑罚为末)。 ②经济:本着“存百姓”的民本思想,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 ③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隋唐时期练习题74872

1.隋朝得以统一全国的原因有(D) ①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②隋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③南方陈政权皇帝昏庸,不问政事④隋建立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经济繁荣 A.①③④B.①④ C.①③D.①②③④ 解析:隋朝统一的原因是很多的,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军事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必须综合在一起全面分析。从选项分析看:①③是隋统一全国的客观条件,②④是隋统一全国的主观条件。因此D应为正确答案。 2.出版社要出一本名为《开国皇帝》的书,你负责隋朝部分,需要收集以下人物中有关谁的资料(C) A.嬴政B.刘邦 C.杨坚D.杨广 解析:本题主要是对隋朝建立知识点的考查,旨在考查分析、辨别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两个有效信息:开国皇帝、隋朝。A、B中的人物分别是秦朝、西汉的开国皇帝;C中的人物是隋朝的建立者,即开国皇帝;D中的人物是隋朝的第二代皇帝。 3.涿郡、江都、余杭分别是今天的(C) A.北京、苏州、杭州B.天津、扬州、广州 C.北京、扬州、杭州D.北京、长安、杭州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今地名的掌握。对于一些重要的城市,不仅要熟记现在的名称,还要知道它在各朝代的名称,如北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涿郡是北京在隋朝时的名称,江都是现在扬州的名称,余杭是现在杭州的名称。 4.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A.①隋朝建立②陈朝灭亡③开凿运河 B.①陈朝灭亡②隋朝建立③开凿运河 C.①开凿运河②隋朝建立③陈朝灭亡 D.①隋朝建立②开凿运河③陈朝灭亡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有关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上重要事件的发生时间有非常准确的记忆,避免混淆。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准确记忆如下知识: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掉南方的陈政权,重新统一全国;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由此不难得出本题答案。 5.下列对隋文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统治20多年间,人口有大幅度增长 C.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 D.在位时,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运河

浅谈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浅谈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作者:08历史2班程静指导教师:林日举 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 关键词:科举制;隋朝;唐朝;发展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始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结束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历时一千三百多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它对隋唐以后的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等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隋唐时期是科举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因此从此时科举制的发展状况可以推断出以后其发展方向;通过当时人们对科举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其发展前景。由此可见研究隋唐时期科举制的重要性。本文从隋唐时期不同时间段科举制的不同发展状况着手,讨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科举制是一种选官制度。选官制度自古就有,可是科举制却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科举制产生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多种多样,可谓五花八门:西周的宗法制度,用人主要依据血缘关系;春秋战国,天下大乱,除血缘关系外,还依靠战功,那些有本事的人上阵杀敌,建功立业,文人谋士则给士大夫当门客,由于此时没有固定的制度,因此当官有很大的随意性;汉武帝时设博学鸿词科,用考试的方式选用人才,开辟了科举制的先河,同时还有举荐等其他方法,如举孝廉;至东汉末年,朝政混乱,考试制度名存实亡,卖官鬻爵风气盛行;三国时期,曹、孙、刘三家唯才是举,选人方式众多却无考试这一种方法;魏晋南北朝,自曹丕起始推九品中正制,只有贵族世家才能做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是当时用人制度的写照。这么多的选官制度却没有一个能够推行很久的,因此古老的中国急需一个持久、公平的选官制度。另外,科举制产生还有其现实原因。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产生。 科举制度的出现,可谓中古社会政治上的一大变革,这种选拔官吏的方法,多为后世沿袭。这是科举制的一个十分重大的贡献。

初中历史《盛世隋唐---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盛世隋唐---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适用年级七年级 所需时间课内共用八课时,每周两课时,课外一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主要讲述隋唐时期的历史。时间从581年到907年,主要介绍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内容。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国进入蓬勃发展的隆盛时代,这一时期,国家统一、政治开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高度发展,造就了开拓进取、兼容并包的恢弘风貌。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繁荣”、“开放”。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开放、中外交流的顶峰时期,开启了历史的新阶段。隋唐上承分裂割据的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所制定的一系列制度为后世的宋元明清所承袭;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发展位居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本单元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总领全册内容。 本单元围绕繁荣与开放两大主题展开,包括五个专题:专题一开明的政治;专题二繁荣的经济;专题三友好的民族关系;专题四开放的外交;专题五辉煌的科技文化。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大运河、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民族关系及对外往来、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等。学习难点是隋唐盛世的原因、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外交频繁的原因

等等。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隋唐建立、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科举制等基本史实。 (2)了解掌握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友好交往史实。

(3)了解唐朝开放与交流、与周边国家交往的史实。 (4)了解隋唐时期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 过程与方法: (1)分析隋唐盛世产生的原因,并逐步认识其本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简单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引导学生总结唐朝与各民族的关系、比较鉴真和玄奘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4)识读历史地图和材料,并学会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唐朝统治者的开明思想和开明政策,促进唐朝的繁荣,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2)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意识。 (3)了解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成就,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浅谈隋唐市民饮食文化.doc

浅谈隋唐时期市民的饮食文化 摘要:饮食是人类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几千年来的饮食习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这些饮食文化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也影响了我们当代人的饮食习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隋唐时期的饮食,这得益于隋唐高度发达经济、开放的思维和与周边民族的深入交流以及水路交通的便利。正是在这种条件下隋唐的饮食文化也随之发展到一个新高度。饮食品种繁多,制作精细;酒和茶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烹调技术的发展和调料的增加,再加上域外和周边国家的饮食文化,使隋唐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也许正是因为隋唐时期在物质文化已经达到很高的成就,所以才有了值得人们铭记的精神食量。此文我们就了解一下那些从外面传入的饮食对隋唐饮食的影响。(此文外来传入的饮食统称胡食) 关键字:隋唐饮食胡食多民族影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在翻阅了众多的中国饮食文化的书中,关于隋唐饮食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胡食的介绍,所以隋唐饮食中的胡食就是这灿烂的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在隋朝期间,胡食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大唐盛世,我国已形成了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这为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各民族饮食文化交流空前频繁,饮食习惯也在这交流中逐渐互相吸收和融合。胡食是隋唐和域外各国饮食文化交流的成果,也是唐代饮食的一大特点。胡食种类丰富、影响深远,在长安的大街小巷十分盛行,比比皆

是。这些外来的食物,在唐朝的接受度很高,受到许多人的喜爱,慢慢流行于唐朝社会,构成了唐代饮食风俗的一大特色。“饮食胡风”在唐代社会十分兴盛,《旧唐书.舆服志》记载的“贵人御撰,尽供胡食”就是当时的兴盛场景。在胡食的影响下,当地饮食习惯与胡食进行融合、变化,最终与本民族的饮食文化一起流传下来。通过查阅史料,我们发现,传入中原地区的胡食的种类繁多,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以下来具体介绍下当时传入的胡食的种类。一、面食类 在唐代,西域传入的面食的种类非常多,有胡饼、蒸饼、饆饠、汤饼、笼饼等。这里面的许多面食甚至发展成了中原人的主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的饮食结构。特别是饼类强烈影响了当地的饮食风俗,其种类繁多,在这里择主要的几样介绍。 1.胡饼 在众多的胡食中,最流行的就是各色各样的胡饼。唐代的胡饼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烧饼,它外面上芝麻,中间加馅,在炉中烤制而成。都城长安盛行胡饼,市场之中到处都有定点供应的“胡麻饼店”和流动商贩制作的胡饼。而且价格便宜,史料记载:“开元中,长安物价大减,两市卖二仪饼,钱数对”。当时的长安最负盛名的胡饼店是长安辅兴坊,而当时传为一时美谈的是白居易亲自制作胡饼送给万州刺史杨敬之。他将辅兴坊与自己所做的胡饼相比较,作了一首七言绝句:“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胡饼的味道、特色。这也说明胡饼确

道教在唐代的发展

道教在唐代的发展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影响力和规模却一直以来不如佛教。这和统治者的政策当然是有很大关系的,到了唐代,李氏皇族奉道祖老子李耳为先,对道教实施了一定的扶植,道教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一】道教的历史发展 道教一直以来都奉老子为祖,即先秦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中道家的创始人——李耳。但事实上,作为一种宗教,道教的出现相对要晚得多。 公元2世纪时,道教第一位“天师”——张道陵,在四川创立“五斗米道”,其后的张鲁、张角等人都是其中的知名人物。但不得不承认,此时的道教仍缺乏严格的教义,多带有蒙昧的迷信色彩,组织也较为混乱。而它的竞争者,佛教则拥有着严格的教义,而且拥有着以寺庙为核心的严格组织。 到了北魏统治时期,中国北方出现了一个改良的道教,它的创始人是寇谦,经过上清派、灵宝派道士的推演,此时道教已形成了整套的仪范和程式:三斋、九斋、十二斋。在这个时期,道教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北朝统治者的支持,因为相对而言,道教的发展需要的财力支持更少,不像佛教,随处可见富丽堂皇的大寺庙。佛教的过度发展终于招致了统治者的嫉恨,北周武帝时,就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而同时期的道教则还有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道士陶弘景还编撰了著名的《真灵位业图》,这是道教的第一部神仙谱系,对道教的意义重大。 到了隋朝,道教的地位有所降低,因为隋朝的宗教格局基本上是以佛教为支撑的,而道教的影响甚微。隋炀帝在长安兴建了120个佛寺,而道观只有10个。 【二】为何崇道 隋末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乱世,豪杰四起,英雄辈出,逐鹿中原。 李渊,起兵于太原,据陈寅恪先生考证,李氏也是陇西贵族的其中一脉。乍一看出身并不卑微,但事实上,在结束了五胡乱华的乱世之后,汉族人对少数民族的排斥情绪还是比较大的,而李渊一族就带有鲜卑的血统。即便不是这样,历代统治者在掌握政权以后,也都会为自己的出身添上一笔神话的色彩。在这种背景下,唐代的统治者们为自己找到了老子这一高贵的祖先。 其实选择道家的原因很多,并不止这一条:隋末的战争中,李渊就很好地利用了道教的符谶来使自己显得更顺天意;相对佛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是更好的意识形态。另外,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陈寅恪先生也提到了北朝文化对唐的影响,而北朝的统治者大多都还是倾向于道教的。 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渊把儒、释、道三教代表人物召集在一起,令之论议。史载,李渊对这一次论议的评价是“三教虽异,善归一揆”,但事实上,整个唐朝,除却武则天当政时期,都还是推崇道教的。 【三】国教 唐朝道教的地位在很多地方有表现: 1、管理机构。唐代对宗教事务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道士隶属宗正寺,而僧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学习辅导(隋唐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6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6.1 复习笔记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隋唐统治者根据儒、佛、道三者的关系,制定了以儒为主干,佛道为两翼的文教政策,同时根据政治的需要和统治者主观的爱好,不断调整三者的关系,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1.崇儒兴学 (1)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积极提倡儒家教化,统一思想。 (2)唐朝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主要表现在:①尊孔;②提高儒士的地位; ③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④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 唐朝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使得科举考试和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唐朝再次统一儒学,基本上结束了儒学内部的派别之争,维护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2.兼用佛道 隋唐时期虽尊崇儒学,但不独尊儒学,而是兼重佛教和道教。 (1)隋朝对佛教的提倡 佛教的兴衰与统治者的信仰密切相关。由于统治者采取了提倡佛教的政策,使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隋文帝和隋炀帝大力提倡佛教,隋文帝甚至废太学、四门学及州县学,同时命天下诸州建佛塔,兴佛教。经过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大力提倡,佛教的地位已超过

了儒学,隋朝也成为当时佛教研究的中心。 隋朝在提倡佛教的同时,对道教也予以一定的重视,但远不及佛教的地位高、影响大。 (2)唐朝对佛教、道教的提倡和利用 唐朝统治者重视佛教,但注重平衡儒、佛、道三者的关系。佛教在唐朝由于统治者的或抑制或推崇,屡遭打击又屡次兴起。从整体来看,佛教在唐朝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道教到了唐朝,由于统治者的支持,空前活跃起来。 3.发展科举 (1)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由士族门阀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他先恢复利用察举制度来解决官员补充问题,然后对察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察举的设科、推荐、考试,与地方按行政区定时、定额、定科选送人才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文化才能为选拔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又把官学培养人才的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衔接起来。开皇七年(587年)“制诸州岁贡三人”,这标志着察举制向科举考试制度转变的开始。 (2)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秋七月“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他十分重视以科举选拔人才充任官员,并根据行政管理上多方面的需要,提出十科举人,并表示要“随才升擢”。 (3)唐代承续隋代科举考试制度,武德四年(621年)恢复科举。贞观年代,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发展,确立为一种常规的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所要选拔的是从政治民的管理人才。唐高宗当政时,科举也盛行,除了常科每年举行之外,他还重视制科,根据需要设置科目,不定期举行。武则天重科举轻学校,特别侧重利用科举吸纳人才,她的创新之举在于下令开设武科,以吸纳军事人才。 4.任立私学 隋朝时期,私学很受重视,鼓励私学发展成为政府的政策之一。唐代继续提倡私学。州

初中历史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教案

课 件 解 说 做一个文明的人, 请你保持教室卫生清洁 第七节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天祝三中党文叁《中国古代史》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学习重点内容 1. 中国古代史中如何分析对外交往的条件 2.掌握隋唐时期和新罗、日本、天竺的友好往来的表现、影响 3.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4.掌握古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种途径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一、对外交往的条件1.政治:2.经济:3.政策 :4. 交通: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国家安定统一 经济文化繁荣 对外政策开放 海陆交通发达思考?联系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分析 中国古代史中统一时期对外交往的条件有哪些? 对外交通的路线 从出发向西到达向东从出发从出 发海路陆 路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长安朝鲜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 登州、扬州广州韩国、日本波斯湾

二、对外交往的盛况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一)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友好往来: (1)留学生:(2)商旅:新罗最多(崔致远) “新罗坊”、“新罗馆” (3)贸易往来:新罗唐朝 特产、工艺品、药材 丝绸、茶叶、书籍、 手工技艺 2.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新罗人喜欢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此外,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教科书 政治 经济 习俗 文化 1.友好往来(1)使臣(2)贸易 (3)突出人物隋朝:中日互派使臣 唐朝:日本遣唐使十多次 日本出土唐币“开元通宝” 中国出土日本 银币 日本:吉备真备 中国: 鉴真(二)和日本的友好往来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此像是鉴真弟子 忍基等人按其真 容制作。此像至 今供奉在唐招提 寺开山堂内,被 视为日本的国宝。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1)政治:(2)科学技术:(3)文化教育: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都城仿照长安 教授儒学、创立文字等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三)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往来: 2.和天竺往来: ⑴政治:⑵经济:⑶文化:⑷人物:天竺派遣唐使 天竺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 推动了天竺数学发展 玄奘、义净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的教育 内容提要:一、隋唐文教政策二、隋唐学校教育制度三、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四、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隋唐文教政策: (一)尊崇儒术:1、尊孔2、整理、统一儒经3、提高儒士的地位 (二)兼容佛道 二、隋唐学校教育制度: 一、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1、在学校设置上,隋朝中央官学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2、在教育行政上,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我国历史上 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设置专门教育行政长 官) 二、唐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唐朝的学制系统: 1、官学:(1)中央官学:①中央专设学校:六学一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 算学、律学广文馆 ②中央附设学校 (2)地方官学:①郡(州)学②县学 地方官学的类型:①经学②医学③崇玄学 2、私学 (二)唐朝的学校管理制度: (1)入学制度(2)学礼制度(3)教学制度(4)考核制度(5)惩罚制度 (6)休假制度 (三)唐朝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1、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 2、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3、教育行政体制 实行分级管理4、完备的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5、专业教育受到重视 6、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相结合 三、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选士制度的发展演变: 察举制(以德取人)——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人)——科举制度(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它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一、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 (一)隋朝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 公元607年,隋炀帝始置进士科,是科举考试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二)唐朝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 1、唐朝科举考试的程序:(1)考生来源 (2)报考资格 (3)报考时间与方法

2019届中考人教版历史专题练习题卷: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 1.中共中央发布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勤俭节约。中国古代就有一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这位皇帝是(B ) A.隋文帝B.唐太宗C.唐玄宗D.宋太祖 2.电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了》火爆荧屏,连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一岁多的乔治小王子也忍不住上演了一场真人秀。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威廉王子访问中国期间,凯特王妃告诉乔治小王子“爸爸在中国(in China)”,没想到乔治听到后“走到瓷器(china)柜前,打开柜子,说‘爸爸不在这里’”。关于瓷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D ) ①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瓷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③商朝时期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 ④唐朝时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十分出名 ⑤唐三彩是唐代低温彩釉瓷器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②③④ 3.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唐朝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C ) ①鉴真东渡 ②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华 ⑤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大食旅行者陶俑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 4.关中地区曾是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中心区域,后来由于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而丧失其主要地位。中国的统治中心最终迁离此区域是在(B ) A.汉末三国的战乱时期 B.唐朝灭亡后的战乱时期 C.南宋定都临安后 D.朱元璋在长江流域建立政权时 5.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到:“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D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

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1、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 随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外交流日益频繁,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与两汉时期有了很大不同。自从汉武帝确定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学定于一尊,曾促成了经学教育的发展,但经学教育也出现了很多弊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加之战乱的影响和经学教育自身的问题,儒家思想不仅逐渐失去了独尊的地位,甚至一度有岌岌可危之势。到隋唐时期,传统的儒家、土生土长的道家和外来的佛教之间呈现出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的局面,他们都想取得独尊的地位,却都未能如愿。统治者根据政治的需要和各自的倾向,不断调整三者的关系,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士族地主、庶族地主和僧俗之间的矛盾,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总体上可以概况为“尊崇儒术,兼重佛道”,即在崇儒兴学的前提下儒、佛、道三家并用。 2、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 隋以前,中央没有专设管理学校教育的机构,都由负责管礼乐的太常寺兼管学校。隋代开始,加强对教育事业发展管理,中央官学由附属机构转为独立机构,从太常寺中分离。隋文帝时期设置了国子监,内设祭酒,专门负责管理学校教育工作,它标志着我国历史上专门设立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育的开端。在中央六部中,礼部成为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还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的行政机构——国子监,并对教育管理的模式作出了规定。模式之一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吏负责;模式之二是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官署办学、管学是唐代教育管理体制的一大特色。 3、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中央官学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的主干,也是教育发达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学校制度完备于唐。 (1)隋代中央专设的学校 隋代中央官学初称国子寺,隶属于太常寺,后来,国子寺独立,改称为国子学,后又改为国子监。 隋代的中央官学有五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统归国子寺管理。前三者是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书学和算学属于专科学校。书学教授汉字“六书”的构造原则和文字“八体”的不同写法,培养书法的专门人才;算学培养天文、历法、财务、工程等方面的专业计算人才,以算学专书为主要学习内容。 (2)唐代中央专设的学校 唐初,恢复旧传统,以国子学隶属太常寺,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三学。这三学虽有等级差别,学生身份不同,但都是学习儒学的高级学校,实质是同一类型的学校。贞观时,国子学脱离太常寺,改称国子监,成为与太常寺平行的独立机构。国子监成为中央政府教育行政机构,可直接对皇帝负责,也要接受上级机关礼部的统调指导;国子监又是国家最高学府,培养统治人才为国家所用,具有两方面的职能。国子监的设立,标志着国家对培养统治人才的重视,学校管理走向专门化,以适应教育事业大规模发展的需要。国子监一直延续到清末学部成立为止。 国子监设有“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前三者属于普通学校,学习儒家经典;后三者属于专科学校。国子监内还有广文馆,接受将应进士科考试者读书备考。 (3)唐代中央专设学校的管理 开元年代,将有关的中央官学管理制度集中整理,载入《唐六典》,成为国家的法制,其重要意义是使教育有法可依,对以后的教育管理能加以规范。 ①入学制度:唐代中央官学实行等级入学制度。申请入国子监的学生,年龄有一定的限

浅析佛教传入对隋唐时期工艺美术发展的影响

浅析佛教传入对隋唐时期工艺美术发展的影响 学生姓名:吴吟学号:2111015030 摘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佛教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教义,对人类文化、历史、政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历史如此,对于中国美术同样如此。隋唐时期,佛教盛极一时,佛教的盛行,对这个时期美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极大地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使得隋唐关术处于一个新鲜活泼、灿烂辉煌的时代,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佛教,隋唐,工艺美术,风格体现 引言 中国隋唐时代的工艺美术,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发展。其门类品种之齐全,工艺技巧之高超,遗存物品之丰富,均超过了以往各代。 1.佛教传入的背景 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宗教和美术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宗教强烈支配人间生活的古代至中世纪,美术作品几乎全部由宗教中产生,美术成为宗教的贡物,以至成为宗教美术。宗教美术是一个庞杂繁紊的系统,在我国可以说历史最长、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就是佛教美术。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两汉之际传人我国中原,先是依附于我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后与魏晋玄学合流,并由此走向南北朝时的独立发展道路和隋唐时期的鼎盛时期。据《历代名画记》记载,东汉明帝曾梦见金色神人在殿前飞行。次日他询问朝臣得知神人乃金色佛陀。为了搜索佛的下落,明帝派遣使者西去天竺、大月氏。使者们带回两位西域高僧,并以白马驮着佛教经典和画像圆满归来。明帝大悦,在洛阳建造了一座白马寺,置藏梵文佛经、佛像。又命宫中画家在白马寺墙壁上绘制《千骑万乘绕塔三匝图》,佛教绘画从此传人中国。 世界上的宗教,无不注重利用艺术形式,尤其是美术来宣传教化众生。佛教作为在我国影响最广的宗教,更是深谙此道。佛教在传播过程中,特别擅长以艺术的形式讲解枯燥抽象的经文。首先在图像上予以突破,以大量的雕塑、绘画、书法,特别是壁画等形式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与壮大。与此同时,在佛教的传人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隋唐时期,佛教对美术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佛教美术也得以繁荣,逐渐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支奇葩。 2.隋唐工艺美术的风格体现 2.1 背景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作业设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下列有关遣唐使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来华目的是为了学习中国的军事技术 B.指的是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 C.当时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 D.遣唐使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唐代鉴真6次东渡弘扬佛法,终于成功。他东渡的国家是( ) A.天竺 B.波斯 C.新罗 D.日本 3.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 4.“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 A.对外开放 B.经济繁荣 C.政治清明 D.交通发达 5.识读如图,回答问题: (1)图中人物是谁?他曾几次东渡日本?结果如何? (2)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 答案:(1)鉴真。他曾先后6次东渡日本。前5次失败,第6次东渡 成功。 (2)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6.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7.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华 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8.下列古迹中,能体现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 A.那烂陀寺 B.白马寺 C.敦煌莫高窟 D.唐招提寺 9.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是( ) A.阿倍仲麻吕 B.鉴真 C.玄奘 D.李白 10.某班级准备通过课本剧形式来体现唐朝的对外活动,下列哪一幕不应该出现在此剧中( ) A.日本遣唐使向皇帝呈交礼品 B.鉴真在唐招提寺讲经 C.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求婚使者 D.玄奘回国后与皇帝讲述路上的见闻 11.鉴真和玄奘有很多的相同点,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中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④都去过日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2.(教材素材改编题)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隋唐时期试题

第四单元隋唐时期 一、选择题 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武则天 D.唐玄宗 2.[2017·东营]一位中国作家评论道:此项工程的发起者隋炀帝“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此项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赵州桥 D.大运河 3.[2017·深圳]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贴切的是( )

A B C D 4.[2017·日照]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B.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 C.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 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 5.[2017·青岛]《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 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④合并州县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6.[2017·聊城]“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这段材料介绍的是( )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明朝的廷杖制 7.[2017·济宁]“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所反映的经济发展盛况是在( ) A.唐太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唐玄宗前期 D.唐玄宗后期 8.[2017·赤峰]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有修造乐器商店、金银珠宝店、茶肆、客舍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手工业生产发展 B.对外贸易活跃 C.商业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9.[2017·青岛]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④对外交通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2017·成都]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辟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11.[2017·滨州]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初中历史 中国古代史(五) 隋唐时期

基础知识过关 中国古代史(五)隋唐时期 1、①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是什么?(1分) ②开凿时间是在何时、皇帝是谁?(2分) ③其三点、四段、五河分别是什么?(3分) ④大运河开通的影响是什么?(2分) 2、①科举制创立的背景是什么?(2分) ②创立的经过是什么?(2分) ③创立的影响是什么?(2分) ④科举制的历史地位是什么?(2分) 3、①唐朝建立时间是何时?(1分)开国皇帝是谁?(1分)都城在哪里?(1分) ②唐朝第二个皇帝是?(1分)他在位期间的盛世后世称为?(1分)他在位期间有名的谏臣是? ③唐朝国力达到鼎盛时期是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1分)他的统治期间的盛世被后世称为?(1分) ④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哪些先进农业生产工具?(2分)

4、①玄奘在哪个皇帝在位期间去天竺?(1分)他在哪座佛学最高学府游学?(1分)他回到长安后口述哪一本书籍?(1分)该书的内容、有何价值?(2分) ②鉴真在哪个皇帝在位期间去日本的?(1分)他的历史贡献有哪些?(2分)他在日本主持修建的什么建筑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1分) 5、①唐朝时期是什么文学体裁创作黄金时期?(1分) ②谁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被称为?(2分) ③谁的诗淳朴厚重,反应了历史真情实况,他被誉为什么?他的诗有什么之称?(3分) ④唐朝中期谁的诗直面社会现实,平易近人,通俗易懂?(1分)

参考答案 1、①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②605年隋炀帝杨广③中心洛阳,端点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四段:从北到南为永济渠、通济渠、淮河、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④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开凿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①魏晋南北朝官吏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②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③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④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3、①618年,唐高祖李源,长安②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魏征③唐玄宗,开元盛世④曲辕犁和筒车 4、①唐太宗,那烂陀寺,《大唐西域记》,内容:加载了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价值: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②唐玄宗;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唐招提寺 5、①唐诗②李白;诗仙③杜甫;诗圣;诗史④白居易

浅析隋唐时期的工艺美术

浅析隋唐时期的工艺美术 中国隋唐时期的工艺美术,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发展。其门类品种之齐全,工艺技巧之高超,均超过了以往各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文化,使唐朝成为世界上第一等繁荣昌盛的封建大帝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且一起走进这一历史文化瑰宝之故里! 陶瓷工艺,隋代陶瓷在南北朝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在造型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造型特点又有新的变化,创造了许多新的器型。白瓷到隋代烧制的更加成熟并得到迅速发展,给后来彩绘瓷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另外,青瓷的烧造,仍是当时瓷器生产的主流。唐代陶瓷生产高度发展,技艺提高,品种繁多。瓷器的品种,较之前代亦有所增,主要有盘、碗、尊杯、壶、罐、盆、缸、盂、炉、灯等日用器皿。其装饰纹样有几何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之分,手法多采用印花等。唐代的瓷窑以南方的越窑和北方的邢窑为代表。越窑以盛产青瓷著名,窑址因集中于浙江地区一带而得名。唐青瓷器物中,还可见中外文化交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白瓷发展到唐代更加成熟,邢窑白瓷风靡一时。与此同时还产生了画釉、黑釉、绞胎、釉下彩等新品种,并开创了用诗词和民谚装饰陶瓷的先声。唐三彩烧制于初唐高宗时期,是一种低温釉陶器。三彩釉色鲜明,以黄、绿、白、赭为主,蓝色较少,亦较名贵。它分为日用品和随葬品两大类,其装饰方法,充分利用铅釉易于流动的特点,达到流畅自如的效果。 染织工艺和服装工艺,隋、唐以来,官办作坊成为高级染织品的主要生产部门,它与地主的庄园工场、城市专业作坊和农村的家庭副业一同构成了隋唐染织工艺的生产行业。隋代的染品多出于染织署,管理制造御用染织品,生产中心为河北定州,四川蜀锦仍很发达。印染工艺则以夹缬尤富特色,系用木板雕出花纹,将所染布夹着入染,效果鲜明。唐代染织,官方亦设织染署,其织锦工艺尤为发达。唐代丝织品的图案,开始出现新风格。花鸟、联珠团花和缠枝纹样的创造,极大地丰富了两汉以来的装饰传统。唐代不仅丝织品发达,而且麻、棉织物也较盛行。其麻织有□布、葛布、蕉布等,其中□布生产最为普遍,。棉织品则以岭南较为发达,出现了专售白布的店铺。此时西北地区的毛织品亦较著名,而安徽宣城的丝线毯更是以线厚丝多而著称。唐代的印染,有青、绛、黄、白、

隋唐时期三教鼎力的原因和表现分析

一、三教鼎力的原因原因 隋唐三教鼎立的思想学术新新的出现是汉魏以来儒佛道三教关系历史演变的延续,是三教各自的发展与三教关系长期互动的结果,而从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则也是隋唐帝国强盛的文化表现,它与隋唐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边疆开拓、民族交往等都密切相关,隋唐结束了中国数百年分裂动荡局面,实现天下的统一,经过数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唐代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经济发展,国势强盛,社会安定,文化繁荣。 1、从政治上看,隋唐时期的政治在总体上较为稳定,特别是唐朝前期政治清明,君主明智,行政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决策往往能在众臣的讨论和权衡下作出,这种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在文化上则表现出一种包容与开放的形态,从而为各种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隋唐时期的帝王虽然出于个人的好恶而会表现出对儒佛道三教的不同态度,但基于现实的考虑,他们基本上都采取了三教并用的文化政策,正是顺应大一统社会政治的需要,同时在帝王三教并用的宗教文化政策的推动下,隋唐时期出现了儒佛道三教鼎立,三教共同发展的思想学术新局面。 2、经济繁荣与科技文化灿烂对隋唐思想学术的推动也不可忽视。隋唐时期的科技与生产水平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人们在城市规划、水利建设、种植、建筑、丝织、制茶、陶瓷、冶金、造船等各个领域,总结前人的经验,主动与世界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不断开拓积累,发明创新,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并大大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安定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当时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所表现出的民族创造力和丰富想象力等与隋唐思想学术所表现出的精神特征也是非相吻合的。隋唐时,思想学术的发达表现在许多方面经学上出现了王通的新的解经学和融合南北学风的孔颖达等人编撰的《五经正义》以及各种私家注疏史学上公私修史都非常盛行,出现了刘知几《史通》这样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宗教上,佛道二教当时都进人了新的发展时期,佛典翻译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前代,中国僧人的著述更是十分丰富,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印度的佛学思想,而道教理论体系的出现和道教学者的辈出则标示出中国道教走向兴盛,类书编纂此时也发展到相当的水平,出现了《艺文类聚》等一大批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类书。在文化制度建设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隋唐开始实行了科举制度,它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儒家思想在社会民众中的传播与普及,从而为形成儒学恢复正统地位而又与佛道鼎足而立的隋唐文化格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隋唐思想学术的充分发展和儒佛道三教的鼎立,与当时广泛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多元及社会对多元文化所具有的开放心态也密切相关。隋唐时期,中国周边不断兴起强盛的部族,虽然常对内地造成侵扰,但隋唐王朝以其军事的强大和国力的强盛为基础,在总体上对周边部族采取了宽容、接纳和融合的政策立场。伴随着大一统下的民族融合的进程,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其中尤以胡汉文化之间的融合最为显著。除了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之外,隋唐王朝与海外的交流也十分密切。隋唐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技术等在当时世界上享有盛誉。随着海陆通道的建立与完善,隋唐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域外的使臣、僧侣和学者纷纷前来,既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也将当地的文化和技术带人了中国。正是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隋唐时的文化呈现出了鲜明的多元化的特色。表现在宗教上,当时的长安等地除了佛教、道教之外,就还流行着伊斯兰教、袄教、景教、摩尼教等。对多元文化的宽容既表现出了隋唐的盛世气象,也为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鼎足而立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氛围和适宜的文化环境。 4、儒佛道三教关系经过长期的演变而在隋唐时期出现三教鼎立的新局面,这与儒佛道各自的特点以及中国思想文化的根本特质也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是其最根本的特质。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与基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