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MIDAS建75+130+75m连续刚构桥模型

用MIDAS建75+130+75m连续刚构桥模型
用MIDAS建75+130+75m连续刚构桥模型

用MIDAS建75+130+75m连续刚构桥模型

步骤:

1.建立一个模型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符合你需要的单位体系,一般用KN,M。

2.定义材料参数:混凝土材料参数,预应力钢筋材料参数。在首先建立模型的

时候,可以直接应用MIDAS给定的规范数据库中的材料来定义,但是在实际的工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设置一些参数,如泊松比、弹性模量、线膨胀系数等。这个时候要用自定义材料参数来定义。

3.定义时间依存性材料特性:(我们通常说的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特性、混凝土

强度随时间变化在程序里统称为时间依存材料特性)

1)定义时间依存性特性函数(包括收缩徐变函数,强度发展函数,一般国

内的规范里面不考虑强度发展函数)

2)将定义的时间依存特性函数与相应的材料连接起来

3)修改时间依存材料特性值(对于连续刚构桥一般就是指修改构件的理论

厚度)

4.截面定义:截面定义有许多种方法,可以采用调用数据库中截面(标准型钢)、

用户定义、采用直接输入截面特性值的数值形式、导入其他模型中已有截面。

针对连续刚构桥的截面定义,最好是采用用户定义的方式输入截面参数,当然也可以采用在AutoCAD画好截面,采用MIDAS中的截面特性计算器计算出截面的特性值,保存为SEC文件的形式后,再导入MIDAS中这种数值形式来定义截面,但是这种树脂形式定义的截面不能向用户输入那样直观的显示截面的三维效果,但是其不影响整个模型的计算结果。其中截面特性计算器有其相关的文件说明。连续刚构桥的截面定义一般是先建立PSC截面后,再建立变截面单元,等到建立好单元长度后,将变截面单元赋给相应的单元。

5.建立节点:首先要明白节点是有限元模型最基本的单位,节点不代表任何的

实际桥梁结构只是用来确定构件的位置。节点的建立可以采用捕捉栅格网、输入坐标、复制已有节点、分割已有节点等方法来建立新的节点,另外在复制单元的同时程序会自动生成构成单元的节点。节点建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节点号不连续的情况,这是可以通过对选择节点进行重新编号或紧凑节点编号来进行编辑。一般的情况下把第一个节点建在(0,0,0)点。

6.建立单元:在MIDAS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建立单元,包括连接已有节点

建立单元、对已有单元进行分割建立新的单元、扩展已有节点或单元生成更高维数的单元、导入AUTOCAD的DXF文件来生成单元的方法等。对于复制单元、分割单元、扩展单元都可以执行等间距操作和任意间距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镜像功能复制单元时,新生成的单元的局部坐标系方向与源单元的局部坐标系方向相反,因此需要调整单元的局部坐标系方向使得输出的单元内力方向统一。(在导入AUTOCAD的DXF文件时,只要选择需要的图层中的图形文件就可以方便的建立整体结构模型,然后再对导入的单元赋予单元属性即可完成结构模型的建立。)

7.定义边界条件:在建立连续刚构桥时,所用到的边界条件是主墩底部节点(六

个自由度全部约束)、墩梁固结(弹性约束中的刚性连接)、边墩(约束D y、

D z、R x、Rz)以及边跨现浇段(1,1,1,1,0,1)。

8.MIDAS对结构自重荷载可以通过程序来自动计算。在定义自重时,首先要定

义自重荷载的荷载工况名称,并定义自重所属的荷载组,然后输入自重系数

即可。对于荷载系数,通常在Z方向输入-1即可。因为通常考虑的模型的重力作用方向都是竖直向下,而程序默认的整体坐标系Z的正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如果自重作用时考虑结构的容重与材料定义时的容重不同,这里自重系数只要输入计算自重时要考虑的容重与材料定义的容重之比就可以了。

9.钢束预应力荷载:

1)钢束特性值定义:张拉形式、单根预应力钢筋面积、后张法导管直径、

松弛系数等与预应力钢筋应力计算参数。

2)钢束布置形状:通过二维和三维的输入方式来输入,通过输入钢束形状

主要控制点坐标和预应力钢筋弯起半径,并输入插入点坐标即预应力钢筋坐标参考位置坐标即完成钢束布置定义。

3)输入钢筋张拉控制应力:选择要张拉德钢束,输入张拉控制应力(或张

拉控制内力),并输入注浆时间,即在哪个阶段开始考虑按换算截面来进行计算。

10.定义温度荷载:一般连续刚构桥要考虑的温度荷载有整体升温、整体降温和

温度梯度。

●系统温度适应于整体结构的整体升温或整体降温。

●温度梯度适用于对梁沿截面高度和宽度方向温度梯度作用。

●对于结构的初始温度在模型—结构类型中指定,通常指定为0度即可。

11.定义移动荷载:对于连续刚构桥,一般采用单梁结构的梁单元建模,所以:

1)首先选规范:CHINA

2)首先要定义车道荷载(采用的是车道单元加载的方式。车道荷载里面有

几个车道就定义几个车道荷载,把每个车道荷载的偏心距和跨度算出来)

3)再定义车辆类型(用规范数据库里面的就可以)

4)定义移动荷载工况(主要需要考虑的是纵向荷载折减系数和最多加载车

道数、最少加载车道数,还有是否考虑组合情况,荷载横向分布系数是程序本身予以考虑)

5)最后还要在“分析”栏中定义移动荷载分析控制数据(加载位置、计算位

置、计算选项、桥梁等级和冲击系数(基频的的值的选定))

12.变截面组:建立连续刚构桥时,变截面组一般是不需要使用的,因为在建立

变截面单元的时候就基本上已经考虑好了单元的长度,一般都是根据施工阶段的需要来划分的,一般一个节段用一个变截面单元来定义,像在主梁根部有横膈板的情况,一个节段可以多划分几个单元。因为建立了变截面组之后很影响程序运行的速度,所以就算是用到变截面组,一般的情况下也会将其转化为变截面来处理。(在分割变截面单元的时候,会使分割后的变截面变为锯齿状的一连串单元,这个时候必须要采用变截面组来分割才能避免这种现象。)

13.质量的定义:一般连续刚构桥都是进行静力分析,主要是在静力状态下模拟

连续刚构桥的施工过程中以及成桥状态下的内力分布和位移情况,所以一般不需要将一些荷载转化成质量。(对于二期恒载,在进行静力分析时,一般都是按照荷载的形式施加的。)

14.定义PSC截面钢筋:对于连续刚构桥,当要求分析结构的主拉应力时,作为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除了配置纵向预应力钢筋外,还要配置普通钢筋。程序中的普通钢筋按照纵向钢筋和抗剪钢筋这两个对话框输入。

●在连续刚构桥中,纵向钢筋一般可以对桥墩配置,其他的截面一般不配

置纵向钢筋。

●抗剪钢筋包括了腹板竖向预应力钢筋、弯起钢筋、和抗扭钢筋(抗扭箍

筋和抗扭纵筋),但是在MIDAS中,一般只将腹板竖向预应力筋配置给结构,也是一种偏安全的处理方式。

●当配置了纵向普通钢筋后,一定要在“分析—主控数据”中选择“在计

算截面刚度时考虑钢筋,否则程序在计算过程中不考虑纵向普通钢筋队截面刚度和结构承载能力的影响。”

15.定义节点荷载:在连续刚构桥中,节电荷载用在有时横膈板不建出来,而是

用节点荷载或是单元荷载的形式加上去,还有在施工阶段中,挂蓝、混凝土湿重中跨顶推力、配重等要施加节点荷载。

16.定义梁单元荷载:连续刚构桥中二期恒载是通过梁单元荷载来施加的。

17.组的定义:连续刚构桥要进行施工阶段分析,就要进行组的定义。建立一个

连续刚构桥的模型所要定义的组有

1)结构组:按每个施工节段来定义结构组,将一个施工节段中的所有单元

和节点都定义为一个组

2)边界组:主墩的约束组、墩梁固结组、边墩组,边跨现浇段组

3)荷载组:首先也是和结构组相对应的那些按节段来划分的PS组、WC组、

FT组,还有,另外还有自重、中跨顶推力、中跨配重及边跨配重等荷载组。

4)在钢束布置的的时候要定义钢束组

18.有了前面的所有准备工作就可以按施工阶段来建立模型了,在按施工阶段建

模前,我们的头脑中一定要对整个连续刚构桥的架设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从这座桥开始施工到成桥的每一个步骤都要清楚,这样就很容易把模型建出来了。

模型:

确定计算模型时主要根据主桥梁段划分情况来确定,每一悬浇段为一个单元。施工阶段分析考虑挂篮移动,混凝土浇注,预应力钢筋张拉以及施工临时荷载的变化等。 0号梁段长14m,两个“T构”的悬臂各分为12段梁段,每段4.75m,累计悬臂总长128m。全桥共有一个2m长的主跨跨中合拢梁段和两个2m长的边跨合拢梁段。两个边跨现浇梁段各长2+4*4.25=19m,梁高相同。

施工阶段模拟:

主要问题:

1.墩梁固结怎么处理?

2.预应力钢束及普通钢筋怎么布置?

3.怎么考虑各0号块施工时间差的施工阶段时间荷载?

4.各施工阶段结构组、荷载组、边界组的激活与钝化?

连续刚构桥设计几点体会

连续刚构桥设计几点体会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连续桥取得了长足发展,不论数量上还是单孔跨径上都进入了世界前列,连续刚构桥梁在桥梁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某管线桥工程为例,介绍连续刚构桥的设计过程及注意事项,望同行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连续刚构设计结构分析 在钢筋混凝土梁式桥中,简支梁、悬臂梁与连续梁是三种古老的梁式结构体系,早为人们所采用。20世纪20年代末,预应力技术的成功,极大地改善和加强了混凝土结构,而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施工方法中引入了传统钢桥的悬臂拼装施工法,并针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一些特点,对之加以改进和发展,促使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中的悬臂体系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形成了T型桥。连续桥是由T型桥演变而来的,T型桥不仅发挥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受力特点,更使得悬臂施工技术在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中的应用得到了新的推广与创新。近几年来,我国的桥梁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单孔跨径上都进入了世界前列,连续刚构桥梁在桥梁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桥梁计算,从建模、受力计算、各阶段工况荷载分析详细介绍连续刚构桥的设计过p桥位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地区小气候差异较大。根据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均气温16.6℃,月均气温最高27.0℃(8月),最低5.7℃(1月)。 桥位区地势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建设工程范围内最高点高程407.95m,最低点高程314.66m(河床),相对高差93.29m。建设区域位于平直段河谷两侧,河流沿西北→东南向发育,管线桥跨越走向40°,近垂直于河岸布设,河左侧地形坡高18~24m,右侧地形坡高20~24m。河宽约150~170m,深约8.00~15.00m,两侧岸坡均为第四系覆盖土层岸坡,场地地貌为侵蚀~剥蚀低山和河谷地貌。 桥位区在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由上而下为第四系坡残积成因(Q4el+dl)的低液限粘土、第四系冲洪积成因(Q4al+pl)的中砂土、夹砂土低液限粘土、漂卵石土,下伏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紫红色粉砂质泥岩。 4、计算参数和荷载组合 4.1 计算参数 主桥挂蓝及施工荷载重量按800kN进行结构计算,吊架自重500kN计算; 主桥温度内力:整体温升25℃、整体温降20℃,顶、底温差按《公桥规》规定[2]第4.2.10条规定进行温度梯度效应的计算; 主桥支座不均匀沉降:按1cm考虑; 主桥合拢温度按15℃考虑; 风荷载:风速27.5m/s,风压0.45kN/m2,《公桥规》规定[2]第4.3.7条规定进行计算。 4.2 活载 公路-Ⅰ级:横向分配系数为1.15×1.05=1.20。 汽车制动力:按《公桥规》规定[2]取用。 4.3 荷载组合 (1)施工阶段考虑以下组合:

连续刚构桥毕业设计计算书

本科毕业设计 巴中市西环线老山一号桥(75+136+75)m连续刚构桥桥设计 年级:************ 学号:***** 姓名:**** 专业:土木工程 指导老师:***** 2016年6月

毕业设计任务书 班级 * 学生姓名 *** 学号 * 发题日期:2016 年 3 月 1 日完成日期:2016年 6 月 1 日 题目巴中市西环线老山一号桥(75+136+75)m连续刚构桥设计 (一) 设计资料 1、主要技术指标 (1) 孔跨布置:(75+136+75)m (2) 荷载标准:公路—Ⅰ级; (3) 桥面宽度:2×净-13.25米 (4) 桥面纵坡:0% (平坡); (5) 桥面横坡:2%。 (6) 桥轴平面线型:直线。 2、材料规格 (1) 梁体混凝土:C60级混凝土; (2) 主墩墩身:C40级混凝土 (2) 桥面铺装及栏杆混凝土:C30级混凝土; (3) 预应力钢筋及锚具: 连续梁主梁纵横向预应力钢筋可采用s 15.24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竖向预应力 钢筋用精扎螺纹钢筋。 (4) 普通钢筋: 普通钢筋用HRB335钢筋; 3、施工顺序及要点 (1) 墩台基础施工:施工桩基及现浇承台,滑模或爬模浇筑墩身混凝土; (2) 0#段施工:安装施工托架,施加不小于120%实际荷载预压。然后在托架上浇筑墩顶现浇梁段。待混凝土龄期达到10天,且强度到90%后,对称张拉钢筋,进行临时固结; (3)挂篮安装:安装挂篮以及进行悬臂浇筑施工所必需的施工机具。 (4)预应力钢束张拉:利用挂篮,立模后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龄期达到7天,且强度达到90%后,对称张拉纵向预应力钢束和上一节段横向钢束和横竖向预应力粗钢筋,并压浆; (5) 节段施工:采用挂蓝向桥墩两侧分节段地进行对称平衡悬臂施工,施工完一个节段,张拉一个节段; (6) 边跨合龙:形成单悬臂结构体系; (7) 中跨合龙:安装中跨合拢段吊架,准备中跨合拢。拆除主墩墩顶粗钢筋临时

100+160+100公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毕业设计

100+160+100公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毕业设计 目录 第1章绪论 (3) 1.1预应力混凝土概述 (3) 1.2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 (3) 1.3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施工方法 (6) 第2章桥梁总体布置及结构主要尺寸 (8) 2.1方案比选 (8) 2.2设计依据及基本资料 (9) 2.3桥跨布置 (10) 2.4上部结构尺寸拟定 (11) 2.5下部结构尺寸拟定 (15) 2.6特殊节段处理 (18) 第3章桥梁结构内力计算 (20) 3.1概述 (20) 3.2模型的建立 (21) 3.3桥梁恒载内力计算 (26) 3.4桥梁活载内力计算 (30) 第4章预应力钢筋设计 (38) 4.1预应力筋布置 (38) 4.2纵向预应力筋估算 (39) 4.3预应力损失及有效预应力计算 (44) 第5章次内力计算及内力组合 (49) 5.1预应力次内力 (49) 5.2收缩次内力 (50) 5.3徐变次内力 (51) 5.4温度次内力 (53) 5.5基础不均匀沉降次内力 (58) 5.6荷载组合 (60) 第6章主要截面验算 (66) 6.1强度验算 (66) 6.2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截面验算 (67) 6.3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截面验算 (68) 6.4变形验算 (73) 第7章抗震分析 (74) 7.1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74) 7.2桥梁结构动力特性 (76)

7.3连续刚构桥的地震反应谱分析 (83) 7.4连续刚构桥的时程分析 (87) 第8章主要工程数量 (91) 8.1混凝土用量 (91) 8.2钢束用量估算 (92) 8.3锚具用量估算 (94) 结论 (96) 致谢 (97) 参考文献 (98)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 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周军生楼庄鸿 摘要:阐述了连续刚构桥是大跨径梁桥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要解决的防止过大温度应力及防止船撞的措施;收集和分析了国内外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的数据和资料,论述了上部构造轻型化和取消落地支架合拢边跨等趋势。 关键词:连续刚构;双壁墩身;上部构造轻型化 分类号:U448.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72(2000)01-0031-07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ing trends of large-span prestressed concrete bridges with continuous rigid frame structure ZHOU Jun-sheng LOU Zhuang-hong (Beijing Jianda Road & Bridge Consulting Compan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Adopting the structure of continuous rigid frame in construction of large-span beam bridge is an inevitable developing trend. The measures for decreasing temperature stress and protecting piers from vessel impacting are described. The data from some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large-span beam bridges with continuous rigid frame structure are given and analyzed. The superstruture-lightening and non-drop-construction for closing-up of side span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continuous rigid fram; pier with double wall; superstructure-lightening 1 大跨径混凝土梁式桥的发展趋势 随着高速交通的迅速发展,要求行车平顺舒适,多伸缩缝的T型刚构也不能很好满足要求,因此连续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悬臂施工时,梁墩临时固结,合拢后梁墩处改设支座,转换体系而成连续梁。连续梁除两端外其他无伸缩缝,有利于行车,但需梁墩临时固结和转换体系;同时需设大吨位盆式支座,费用高,养护工作量大。于是连续刚构应运而生,近年来得到较快的发展。其结构特点是梁体连续、梁墩固结,既保持了连续梁无伸缩缝、行车平顺的优点,又保持了T型刚构不设支座、不需转换体系的优点,方便施工,且有很大的顺桥向抗弯刚度和横向抗扭刚度,能满足特大跨径桥梁的受力要求。国内外一些大跨径的连续刚

连续刚构桥设计方法

连续刚构桥设计方法 一、连续刚构桥的特点 作为梁桥的一种,连续梁桥有着结构刚度大、变形小;动力性能好;无伸缩缝、行车平顺的优点。而连续刚构桥是由t型刚构桥演变而来的,其结构特点是梁体连续、梁墩固结。这样既保持了连续梁无伸缩缝、行车平顺的优点,又保持了t型刚构不设支座、不需转换体系的优点。且有很大的顺桥向抗弯刚度和横向抗扭刚度,能满足大跨度桥梁的受力要求。二、连续刚构桥的适用范围 连续刚构桥上部主梁的受力与连续梁桥基本相似;下部桥墩由于结构的整体性,温度和收缩徐变造成的内力十分显著。因此其桥墩应该有一定的柔度。使用高强度、轻质混凝土是大跨度梁桥的发展方向之一。 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连续刚构桥最大单跨为挪威斯托尔马桥(stolma),主跨301米,国内最大单跨为虎门大桥辅航道桥,主跨270

米。三、设计时需收集的基础资料 设计时应围绕桥位选择、桥墩位置、跨径、立面布置、结构体系、施工方法等因素,对桥梁建设的自然条件和功能要求有充分的了解。 1、自然条件包括 (1)地形地貌、控制物等;(2)工程地质条件;(3)水文条件;(4) 气象条件;(5)地震。 2、功能要求包括 (1)桥梁本身使用功能,如铁路桥梁、公路桥梁、城市桥梁、 轨道交通、人行桥等; (2)桥下功能要求,如通车、通航等。 四、桥型方案的选择 设计时应根据桥梁建设条件,结合技术可行性、施工难度、工程风险与进度、经济合理性、景观协调性等因素,进行桥型比选,确定桥梁的跨径布置。 五、上部结构构造尺寸

连续刚构桥设计时,可根据工程实践统计,初步拟定构造尺寸,再进行具体计算复核。 1、边、中跨跨径比一般在0.52~0.58之间。 当边、中跨比较小时,边跨现浇段较短,可减少边跨现浇段支架,对施工有利,但应保证各种工况下边墩处支座不出现负反力。 2、梁的截面形式 连续刚构桥多采用箱形截面,其具有良好的抗弯和抗扭性能。根据桥梁宽度,可采用单箱单室、单箱多室等截面形式。 3、梁高 桥梁跨度在60米以内时,可考虑采用等截面高度,构造简单,施工快捷。超过60米时,一般采用变截面梁。梁底曲线以往多采用2次抛物线,为改善l/4~l/8范围的底板混凝土应力,部分桥梁采用1.5~1.8次抛物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箱梁根部梁高与主跨比可选用1/15~1/20,大部分在1/18。跨中梁高与主跨比可选用1/50~1/60。

连续刚构桥的设计与分析

连续刚构桥的设计与分析---精华帖子 2008年10月22日星期三 10:41 11 连续刚构桥的设计与分析 [版主推荐] 连续刚构桥梁最近几年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有成功的地方,也出现一些问题。欢迎大家就自己设计或者施工的此类桥梁交流一下经验—— 22 本人觉得目前连续刚构桥梁较前几年有如下变化,不知道对否,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1.边跨比较以前减小.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书上写的是边跨比在0.6-0.7之间比较合适,而且,受力合理的边跨比为0.64.不知道以前做过连续刚构的同仁有没 有这种想法.现在的刚构桥边跨比一般在0.55左右,这样有两个好处:一减短主桥跨径,节省造价/二\边跨施工方便.但是我觉得短边跨,对于上部的受力没有以前的理想,计算调索的时候,边跨的比较难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边跨的上缘很难将拉应力消灭.在1/4边跨的地方,上缘拉应力比较大.边跨合龙钢束需要加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情况,恳请赐教.在边跨比再小的时候,边跨容易出现上拔力,也就是负支反力,这时需要设置拉力支座,防止支座脱空. 2.现在预应力钢筋含量较以前有所增加,最近,我在统计预应力含筋量的时候,曾做,了一下比较,00年之前,含量只有35Kg/m2,近几年则涨到了50K/m2.这里面有设计规范变化的原因,也有设计者不同的理解差异,也有结构上的差异.但是趋势好象(我也不能肯定)是在增加.不知道这个指标有没有比较意义,也是恳请大家指教. 3.桥墩的柔性问题:刚构桥选择的桥墩必须是柔性墩,这样才能起到协调上部变形,优化上部结构受力的作用 33 连续刚构桥梁计算 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1、新桥规中规定了桥梁结构梯度温度效应,在连续刚构桥梁计算模型中应如何考虑比较稳妥?如果箱梁顶面只有沥青铺装,那末箱梁桥面板表面的最高温度T1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表4.3.10-3可查得;如果箱梁顶面为沥青+混凝土铺装,那末箱梁桥面板表面的最高温度T1是否还是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表4.3.10-3查得呢? 2、竖向日照反温差是否一定要考虑呢?根据实际经验,如果竖向日照正、反温差同时满足,调束过程比较艰苦。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计算书)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 计算书 课程名称:大跨度桥梁 学院:土木与建筑学院 任课教师:/教授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专业方向:建筑与土木工程 (桥梁与隧道工程) 日期:2017年1月10日

目录 一、基本信息 (3) 1.1 工程概况 (3) 1.2 技术标准 (3) 1.3 主要规范 (4) 1.4 结构概述 (4) 1.5 主要材料及材料性能 (6) 1.6 计算原则、内容及控制标准 (6) 二、模型建立与分析 (7) 2.1 计算模型 (7) 2.2 主要钢筋布置图及材料用表 (10) 2.3 截面特性及有效宽度 (12) 2.4 荷载工况及荷载组合 (12) 三、内力图 (13) 3.1 内力图 (13) 四、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结果 (50) 4.1 截面受压区高度 (50) 4.2 正截面抗弯承载能力验算 (50) 4.3 斜截面抗剪承载能力验算 (50) 4.4 抗扭承载能力验算 (51) 4.5 支反力计算 (51) 五、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结果 (53) 5.1 结构正截面抗裂验算 (53) 5.2 结构斜截面抗裂验算 (53) 六、持久状况构件应力验算结果 (54) 6.1 正截面混凝土法向压应力验算 (54) 6.2 正截面受拉区钢筋拉应力验算 (54) 6.3 斜截面混凝土的主压应力验算 (55) 七、短暂状况构件应力验算结果 (55) 7.1 短暂状况构件应力验算 (55) 八、详细计算表格 (55)

一、基本信息 本人学号16202030383,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桥型主跨为128m(120+学号倒数第二位),桥宽为12.3m(12+学号倒数第一位/10),施工方法采用悬臂浇筑。计算要求包括:考虑施工过程,计算恒载、活载、温度、温度梯度、支座沉降等作用下内力和组合内力,出计算书。图纸要求包括:方案布置图和上部结构一般构造图。 1.1 工程概况 本设计采用85+128+85m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结构体系。两端悬臂长度均为85m,相应的悬臂根部梁高为7m,梁端梁高为2.7m。中跨跨中梁高2.7m。形成一个通航孔,桥面最大纵坡 2.43℅。主梁截面全部使用单箱单室截面。下部结构基础分别采用明挖扩大基础及灌注混凝土,墩身为实腹长方形截面。 本方案技术较先进,工艺要求较严格,主梁上部结构施工方法采用悬臂浇筑。采用移动式挂篮作为主要施工设备,以桥墩为中心,对称地向两岸利用挂篮浇筑节段的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后,便张拉预应力束,然后移动挂篮,进行下一节段施工。 本方案属于超静定结构,该连续刚构桥既保持了连续梁无伸缩缝、行车平顺的优点,又保持了T构不须设大吨位支座的优点,同时避免了连续梁(存在临时固结和体系转换)和T构(存在伸缩缝问题)两者的缺点,养护工作量小。此外,连续钢构施工稳固性好,减少或避免边跨梁端搭架合龙的难度。 但此桥型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更高,若地基发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连续梁可通过调整墩顶支座的高程,抵消下沉来补救,而连续刚构则做不到。当其主墩刚度过大时,中跨梁体因会产生过大的温差拉力而对结构受力不利。此外,梁墩联结处应力复杂也是连续刚构的一个缺点。 1.2 技术标准 (1)主跨径:128m(此为桥墩中距)。 (2)桥宽:12.3m(2×净5.5m(车行道)+0.9m(中央分隔带)+2×0.2m(及护栏)=12.3m)。 (3)设计荷载:公路-Ⅰ级(汽车-超20级,挂车-120级)。 (4)防撞栏杆:单侧按每延米9.0KN。 (5)截面:主梁采用变截面单箱单室的箱形截面,桥墩采用实腹长方形截面。 (6)桥面纵坡:左2.43℅,中0,右2.40℅。 (7)桥面横坡:1.5℅,并适当设置路拱。 (8)地质情况:河中为大范围紫红色砂岩。 (9)墩高:40m。

大跨径连续刚构设计指南条文

目 录 1 总则 (1) 2 作用 (2) 2.1作用及其组合 (2) 2.2设计中必须重点考虑的几个作用 (2) 3 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4) 3.1永久作用内力的计算 (4) 3.2主梁正截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4) 3.3主梁斜截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4) 3.4箱梁的剪力滞效应 (4) 4 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5) 4.1抗裂验算 (5) 4.2挠度的计算与控制 (6) 4.3计算参数的取用 (8) 5 持久状况和短暂状况构件的应力计算 (9) 5.1正截面应力计算与控制 (9) 5.2主拉应力计算与控制 (9) 5.3箱梁横向计算 (10) 5.4必要时进行有效预应力不足的敏感性分析 (11) 6 构造及施工措施 (12) 6.1箱梁一般构造尺寸的规定 (12) 6.2墩身一般构造尺寸的规定 (13) 6.3普通钢筋的构造要求 (15) 6.4预应力的构造要求 (17) 6.5施工措施 (18) 6.6其他方面 (21) 7 条文说明 (23) 附件1 (52) 附件2 (57)

1.1 目的 为避免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在运营期出现跨中下挠、腹板斜裂缝、底板裂缝等病害,特制定本指南。在制订时,充分吸取了现有大跨径混凝土连续刚构存在的跨中下挠、腹板斜裂缝、底板裂缝等病害教训,从而提出主梁的一些应力控制指标,以及改进缺陷的一些经验措施,作为《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的补充。 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新的大跨径、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设计,有关旧桥加固设计见《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加固指南》。

120米连续刚构桥设计说明

说明 (一)概况 本分册设计起讫里程为K19+049.970~K21+496.724,设计内容为沙湾特大桥两端引桥简支梁和主桥连续刚构下部。引桥包括跨径为30、29.588、30.036米的简支箱梁和50米简支T梁的上下部;主桥为(75+2X120+75)m 连续刚构的下部结构的施工图设计文件。(75+2X120+75)m连续刚构的梁部结构的施工图见第二册。 1.1地理概况 本标段主要工程为沙湾特大桥,桥址位于广州南部番禺区沙湾水道,为珠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地势开阔,区内多为经济作物区及鱼塘。测区内城镇、厂矿、人烟密集,公路、村镇间公路众多,交通方便。本段在K19+420规划次干道下穿,红线40米,斜交10度,桥下净空不低于4.5米。 1.2气象 该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主要气象资料简要摘录如下: 1.2.1气温:多年平均气温21.2℃,极端最高气温37.5℃,极端最低气温-0.4℃。最高月气温28.6℃,最低月气温13.9℃。 1.2.2相对湿度:各月平均相对湿度在71~85%之间,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相对湿度最小在冬季,历年最小值为5% 。 1.2.3降雨:据气象站历年资料统计:历年最大年降雨量为2652.8mm,历年最小年降雨量为1030.1mm,最大一日降雨量为255.6mm。 1.2.4雷:一年最多雷雨天数为98天,最少为50天,平均每年为74.9天。 1.2.5雾:一般出现在冬~春季,秋季偶有出现。5~11月一般无雾。雾多发于凌晨,中午后消散,番禺站统计,一年最多雾日为21天,最少为3天,平均为8.2 天。 1.2.6风:本地区冬夏的风向季节变化比较显著,春季至初秋多偏南风,秋季至冬末多偏北风或偏东风。3~4月份为冬~夏风向转换期,9月份为夏~冬风向转换期。大于6级风的天数为35天,年平均风速1.9m/s,极大风速37.0m/s;主要出现在台风期。每年5~10月,多热带气旋,中心最大风力处达12级,甚至以上。形成台风,侵袭广州。 1.2.7年平均气压1012.3hPa;年平均相对湿度77%。 1.3地质条件 1.3.1地层岩性 地表为第四系冲洪积层所覆盖,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下统白鹤洞组(K1b)泥岩夹泥质粉砂岩,主要有下列岩土类: <1>人工填筑土(Q4me):杂色,成分较复杂,为人工回填土,厚一般0~6m。为Ⅱ级普通土。

预应力砼连续刚构公路桥总体设计及主要尺寸

桥梁设计参考资料之二 预应力砼连续刚构公路桥 总体设计及主要尺寸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编

目录 1连续刚构桥的适用范围-------------------------------------------------1 2 连续刚构与连续梁的混合体系-----------------------------------------1 3 墩高对连续刚构桥的影响-----------------------------------------------1 4 孔跨布置--------------------------------------------------------------------2 4.1三跨连续刚构---------------------------------------------------------2 4.2 两跨T构--------------------------------------------------------------3 4.3多跨连续刚构---------------------------------------------------------4 4.4小边跨连续刚构------------------------------------------------------4 5 主梁构造与尺寸-----------------------------------------------------------6 5.1箱梁高度---------------------------------------------------------------6 5.2 箱梁顶、底板和腹板厚度-----------------------------------------9 5.3箱梁横隔板-----------------------------------------------------------10 6 主墩构造与尺寸----------------------------------------------------------10 6.1设计原则---------------------------------------------------------------10 6.2墩身结构型式及尺寸------------------------------------------------11 6.3墩身设计参数的优化------------------------------------------------12 6.4部分连续刚构桥主墩S值和b值---------------------------------12 6.5桥墩防撞设计---------------------------------------------------------13 6.6桥墩抗渗设计---------------------------------------------------------13 7其他方面-------------------------------------------------------------------14 7.1箱梁的管养、检修通道---------------------------------------------14 7.2 箱内泄水孔-----------------------------------------------------------14 7.3 箱内通气孔-----------------------------------------------------------14 7.4 梁段结合面上剪力齿-----------------------------------------------14 7.5 预留更换支座的空间-----------------------------------------------15

浅谈连续刚构桥的发展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浅谈连续刚构桥的发展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迅速发展,连续刚构桥施工技术趋于成熟,但连续刚构桥成桥后也普遍存在“跨中挠度过大”、“混凝土开裂”等质量问题,综合分析研究我国连续刚构桥发展现状,探讨连续刚构桥建设的优化和更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连续刚构桥;发展;问题 一、连续刚构桥的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工业水平的提高,桥梁建筑技术发展很快。一座座跨江大桥,现代公路天桥,城市高架桥,以及更长的跨海大桥和轻轨交通高架桥,像一条条的“彩虹”使得天堑变通途。并逐步建成了一个综合运输网络,大大提高了交通现状,拉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在这些桥梁中不仅有华丽富贵的斜拉桥;华丽富贵气势雄伟的悬索桥;体形优美,历史悠久的拱桥;也有简洁美观的外表,且适应性强、施工方便、投资小、效率高的大跨度连续刚构桥。 刚构桥是什么呢?传统的桥梁施工多用费时、费工的满堂支架法,这种方法对于中、小跨径的桥梁尚能适应,但对于大跨径及特大高度、水深较深的桥梁施工显然不适应。1953年原联邦德国建成的沃伦姆斯桥,主跨114.2米,施工时引进了悬臂施工法,基本解决了施工中的难题,而且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T 形刚构,对其他桥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64年联邦德国又建成了主跨为208m的本道夫桥,不仅显示出悬臂施工法的优越性,而且在结构上又有创新,形成了连续刚构体系。80年代后世界各国建造了多座不带铰的连续刚构体系,发展了连续刚构体系,其中以1985年澳大利亚建成的主跨260m的门道桥,挪威1998年底建成的主跨为298m的Ralf Sundet桥最为著名。 在我国,1988年由我国设计的第一座主跨180m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广东洛溪大桥建成通车后,连续刚构的突出优点使得这种桥型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推广。1997年我国建成了主跨为270m的虎门大桥辅航道桥将连续刚构—连续体的跨越能力体现到极致。 二、连续刚构桥要解决的常见问题 在我国连续刚构桥的数量日趋增多,目前部分桥梁设计师对连续刚构桥设计思想、连续刚构桥施工质量的制约及长期处于超限运输状态等原因,导致连续刚构桥出现问题数量较多,通过对国内已建成的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调查的来看,我国建成的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梁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 箱梁腹板、底板产生裂缝;(2) 墩顶0 # 梁段开裂;(3) 桥墩墩身裂缝;(4) 跨中挠度过大。

连续刚构桥工程设计方案

连续刚构桥工程设计方案第一章概述 1.1 地质条件 图1-1 桥址纵断面图 1.2 主要技术指标 桥面净宽:2×12m+0.5m (分离式) 设计荷载:公路-I级 行车速度:80km/h 桥面横坡:2% 通航要求:无 温度:最高年平均温度34℃,最低年平均温度-10℃。 1.3 设计规范及标准 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 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5、《公路桥涵圬工设计规范》(JTG D61-2005)

第二章方案比选 2.1 概述 桥式方案比选是初步设计阶段的工作重点,一般要进行多个方案比较。各方案均要求提供桥式布置图,图上必须标明桥跨位置,高程布置,上、下部结构形式及工程数量。对推荐方案,还要提供上、下部结构的结构布置图,以及一些主要的及特殊部位的细节处理图。 设计方案的评价和比较,要全面考虑各项指标,综合分析每一方案的优缺点,最后选定一个符合当前条件的最佳推荐方案。有时,占优势的方案还应吸取其他方案的优点进一步加以改善。 2.2 比选原则 设计从安全性、技术适用性、施工难度、设计施工周期、经济性、实用性和观赏性等几方面对各比选方案进行评比,其中安全性为主要因素。 2.3 比选方案 根据设计任务要求,依据现行公路桥梁设计规范,综合考虑桥位地质地形条件,拟定了三个比选方案: 方案一: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 方案二: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 方案三:独塔斜拉桥 2.3.1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 1.结构受力特点 ⑴在高墩大跨径桥梁中,与其它结构体系比较,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常成为最佳的桥型方案。 ⑵预应力砼充分发挥了高强材料的特性,具有强度高、刚度大、变形小以及抗裂性能好的优点。 ⑶结构伸缩缝数量少,高速行车平顺舒适,维修工作量小,维护简单。 ⑷可最大限度的应用平衡悬臂施工法,施工技术成熟,易保证工程质量。 ⑸采用水平抗推刚度较小的双薄壁墩,可以减小水平位移在墩中产生的弯矩,且薄壁墩底承受的弯矩、梁体内的轴力随着墩高的增大而急剧减小。 ⑹连续钢构除了保持连续梁的优点外,墩梁固结节省了大型支座的昂贵费用,减少了墩和基础的工程量,并改善了结构在水平荷载(例如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适用于中等以上跨径的高墩桥梁。

长安大学桥梁工程届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连续刚构桥

二○一五届毕业设计 ***河连续刚构桥 学院:公路学院 专业:桥梁工程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 二〇一五年六月 摘要 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依据现行公路桥梁设计规范,综合考虑桥位的地质、地形条件,提出了独塔斜拉桥、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钢构三个比选方案。按“安全、经济、适用、美观和有利于环保”的桥梁设计原则,分析了三个方案的优缺点。推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作为设计方案。推荐方案以基本设计理论为基础,参考国内外成功的大跨连续钢构桥,拟定了95417095 +?+的跨径,主梁 m m m 采用次抛物线变梁高的单箱单室箱主梁,桥墩为双薄壁空心墩,桥台为轻型桥台,基础为群桩基础,施工阶段采取挂篮悬臂现浇法。对推荐方案进行了结构细部尺寸拟定,对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进行了内力计算、配筋设计及控制截面强度、应力验算,变形验算等。经分析比较及验算结果表明该桥梁设计合理,符合设计任务的要求。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钢管混凝土拱桥,斜拉桥,悬臂现浇,应力验算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the existing design specification of highway bridge, considering the geology and terrain conditions of the bridge site, after preliminary selection, three bridge type schemas are presented, they are cable-stayed bridge, arch bridge and prestressed concrete continuous rigid frame bridge . Then compar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ree options comprehensively by the philosophy of bridge design as “Security, Economy, Application, Beauty and Environmental P rotection”. The PC continuous rigid frame bridge is selected as the recommended scheme after the

Midas中震设计

在MIDAS/Gen中如何实现中震设计? 结构设计学习资料2009-11-29 23:05:09 阅读22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转自:https://www.360docs.net/doc/c918628986.html,/s/blog_5e1bf3ef0100fckz.html 中震弹性设计就是在中震时结构的抗震承载力满足弹性设计要求,中震不屈服的设计就是地震作用下的内力按中震进行计算。 中震弹性设计与中震不屈服的设计在MIDAS中的实现 一、中震弹性设计 1、在MIDAS/Gen中定义中震反应谱 主菜单》荷载》反应谱分析数据》反应谱函数:定义中震反应谱,即在定义相应的小震反应谱基础上输入放大系数β即可。 2、定义设计参数时,将抗震等级定为四级,即不考虑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系数。 3、其它设计参数的定义均同小震设计。 二、中震不屈服设计 1、在MIDAS/Gen中定义中震反应谱。内容同中震弹性设计。 2、定义设计参数时,将抗震等级定为四级,即不考虑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系数)。内容同中震弹性设计。 3、定义荷载组合时将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取为1.0。 4、将材料分项系数定义为1.0,即构件承载力验算时取用材料强度的标准植。 5、其它操作均同小震设计。 《抗规》中对中震设计的内容涉及很少,仅在总则中提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但没有给出中震设计的判断标准和设计要求,我国目前的抗震设计是以小震为设计基础的,中震和大震则是通过地震力的调整系数和各种抗震构造措施来保证的,但随着复杂结构、超高超限结构越来越多,对中震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多,目前工程界对于结构的中震设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按照中震弹性设计,第二种是按照中震不屈服设计,而这两种设计方法在MIDAS/Gen中都可以实现,具体说明如下: 一、中震弹性设计 结构的抗震承载力满足弹性设计要求,最大地震影响系数α按表1取值,在中震作用下,设计时可不考虑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系数),但应采用作用分项系数、材料分项系数和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时材料强度采用设计值。 表1地震影响系数(β为相对于小震的放大系数)

48-80-48m刚构连续梁桥设计

48-80-48m刚构连续梁桥设计

48+80+48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设计研究 摘要:跨314省道特大桥是一座跨越深山峡谷的大桥,主跨为(48+80+48)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介绍该桥主跨的结构构造、分析计算及设计要点。该连续刚构桥是位于高地震烈度区的高墩大跨铁路梁桥,此桥的建成将对铁路客运专线高墩大跨梁桥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连续刚构;构造;刚构墩;设计要点 1桥位概况 石太线跨314省道特大桥位于山西省阳曲县范庄村东南1500m处,斜跨314省道。桥址区为山间冲沟,冲沟呈“U”型,两岸沟壁陡立。沟顶地形起伏不平,多为灌木植被覆盖,地势沿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 经地质调查、钻探揭示,桥址区表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层,上第三系上新统保德组地层;局部沟底为第四系全新统洪积层、人工堆积层,下伏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二段石灰岩。土壤最大冻结深度101cm,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 (Ⅷ), 场地类别为Ⅱ类。

314省道顺沟而行,线路斜跨冲沟及314省道,夹角约35°。 桥址处主跨采用(48+80+48)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全桥立面布置见图1。 图1全桥立面布置(单位:c m) 2主要设计标准 (1)线路等级:客运专线,近期兼顾货运; (2)正线数目:双线; (3)设计速度:近期200km/h客货共线、远期200km/h以上的客运专线; (4)平面:全桥位于位于R=8000m曲线; (5)线路坡度:-13.4‰; (6)设计荷载: “中-活载”设计,ZK活载验算; (7)地震基本烈度: 8度。 (8)荷载组合 ①主力组合 ②主力+附加力组合

连续梁、连续刚构桥梁施工

连续梁、连续刚构桥梁施工 《铁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悬臂浇筑施工技术指南》TZ324-2010 该标准为推荐性标准,施工单位可选择使用 术语 连续梁:沿梁长方向有三处或三处以上由支座支承的梁; 连续刚构:梁与中间墩刚性连接的连续梁结构; 《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术语 连续梁、连续刚构、刚构桥,施工方法均可采用悬臂浇筑法,主要的设备为挂篮,施工前根据施工图纸,设计挂篮形式并经过计算。 第117页第13章混凝土连续梁、连续刚构 模板、钢筋、混凝土应按照《铁路混凝土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施工要求规范施工 连续刚构施工时,挂篮焊接拼装和高空立体交叉作业较多,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控制各个关键节点的工序质量及安全管控措施。严格执行现行规范《铁路桥涵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3-2009 3.1.6 桥涵工程施工按照《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指南》(铁建设[2009]26号)的规定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加强控制工程、重难点及高风险工程的管理。 重难点及高风险体现在具体的工程条件,如高墩、超高墩连续刚构,或者施工条件极端不利的工程均属于重难点工程范畴,高墩悬臂浇筑采用拼装挂篮,本身高空作业频繁,属于高风险工程,施工时应加强施工过程的管控。

施工时应根据具体的工程条件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相应的专项施工方案、安全施工专项方案及应急预案。 3.4.3 施工单位应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及关键工序的作业指导书,明确施工作业标准和要求。 4.3.1 桥涵工程开工前,应根据设计文件、施工调查报告和承包合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一般以单独的一座大桥或特大桥为单位工程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详细的规定以《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2-2010,3.2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单元划分; 施工时应根据每座桥梁的复杂程度,编制各个分部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 高墩翻模属于墩台身专项施工方案,空心高墩、实体墩台模板设计应单独编制模板设计计算书及设计图纸,作为方案的附件; 模板验算时需要用到的数据 《铁路混凝土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模板工程第10页至第15页 模板设计《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4.2.6 模板及支架的刚度应符合: 结构外露表面和直接支承混凝土重力的模板计算挠度不得大于构件跨度的1/400; 承台尺寸较大时,模板承受混凝土侧压力较大,应对模板刚度、强度进行验算,确定采用的模板类型及型式,采用钢模板强度、刚度较大,

Midas地震波的选取方法

地震波的选取方法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的5.1.2条文说明中规定,正确选择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要满足地震动三要素的要求,即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时间要符合规定。 频谱特性可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表征,依据所处的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确定。这句话的含义是选择的实际地震波所处场地的设计分组(震中距离、震级大小)和场地类别(场地条件)应与要分析的结构物所处场地的相同,简单的说两者的特征周期Tg值应接近或相同。特征周期Tg值的计算方法见下面公式(1)、(2)、(3)。 加速度有效峰值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的表5.1.2-2采用。地震波的加速度有效峰值的计算方法见下面公式(1)及下面说明。 持续时间的概念不是指地震波数据中总的时间长度。持时T d的定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地震动幅值的绝对值来定义的绝对持时,即指地震地面加速度值大于某值的时间总和,即绝对值|a(t)|>k*g的时间总和,k常取为0.05;另一类为以相对值定义的相对持时,即最先与最后一个k*a max之间的时段长度,k一般取0.3~0.5。不论实际的强震记录还是人工模拟波形,一般持续时间取结构基本周期的5~10倍。 说明: 有效峰值加速度 EPA=Sa/2.5 (1) 有效峰值速度 EPV=Sv/2.5 (2) 特征周期 Tg = 2π*EPV/EPA(3) 1978年美国ATC-3规范中将阻尼比为5%的加速度反应谱取周期为0.1-0.5秒之间的值平均为Sa,将阻尼比为5%的速度反应谱取周期为0.5-2秒之间的值平均为Sv(或取1s附近的平均速度反应谱),上面公式中常数2.5为0.05组尼比加速度反应谱的平均放大系数。 上述方法使用的是将频段固定的方法来求EPA和EPV,1990年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采用了不固定频段的方法分析各条反应谱确定其相应的平台频段。具体做法是:在对数坐标系中同时做出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找出加速度反应谱平台段的起始周期T0和结束周期T1,然后在拟速度反应谱上选定平台段,其起始周期为T1(即加速度反应谱平台段的结束周期T1),结束周期为T2,将加速度反应谱在T0至T1之间的谱值求平均得Sa,拟速度反应谱在T1至T2之间的谱值求平均得Sv(注:生成谱的时候一定要用对数谱),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在平台段的放大系数采用2.5,按公式(1)、(2)、(3)求得EPA、EPV、Tg。 在MIDAS程序中提供将地震波转换为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的功能(工具>地震波数据生成器,生成后保存为SGS文件),用户可利用保存的SGS文件(文本格式文件)根据上面所述方法计算Sv、Sa、Tg=Sv/Sa。通过Tg值可判断该地震波是否适合当地场地和地震设计分组,然后将抗震规范中表5.1.2-2中的EPA值与Sa相比求出调整系数(即放大系数),将其代入到地震波调整系数中。将地震波转换为绝对加速度反应谱和拟速度反应谱时注意周期范围要到6秒(建筑抗震规范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1.2条中规定,采用时程分析方法时,应按照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不少于二组的实际强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所谓“在统计意义上相符”指的是,其平均影响系数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相比,在各周期点上相差不大于20%。 在MIDAS程序中,可选取两组实际强震记录生成两个SGS文件(调整Sa后的),然后将一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