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表格总结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表格总结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表格总结

心理现象结构表

心理学流派

一般学习理论

◆(马斯洛:缺失需要(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

成长需要(求知,审美,自我实现):永远得不到满足的需要)

早期的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类型

学习动机理论

韦纳成败归因理论中的六因素和三纬度

学习的分类

心理发展八阶段

高速发展时期:婴幼儿&青少年

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1.四阶段(自我中心,权威,可逆性,公正);

2. 10岁是关键期;

3.道德教育目标:达到自律道德

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

7智力:言语、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运动,人际,自知

4影响:积极乐观的学生观,科学的智力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样化人才观和成长观

卡特尔:因素分析的方法,根源特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量表”(人格特质)

气质

a. 胆质汁:直率、热情,情绪易冲动,为人直爽坦诚,工作主动,行为果断。但自制力较差,容易感情用事,行为具有攻击性,又可称为“好斗型”。李逵、鲁智深、张飞。

b. 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善于交际,情感易外露。王熙凤

c. 粘液质:安静稳重,反应迟缓,沉默寡言,善于忍耐,不尚空谈,理性。林冲、薛宝钗

d. 抑郁质:孤僻好静,行为迟缓,多愁善感,富于想象,工作认真,不轻易许诺。林黛玉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巴普洛夫)与气质类型对照表

“强”:神经活动的强度,是否承受强烈而持久的刺激。

“平衡”: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相对力量。

“灵活”: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速度。

反射

注意

感觉的相互作用

知觉

记忆

思维

技能

心智技能形成理论(加里培林):动作定向→物质或物质化→出声的外部语言→无声的外部语言→内部语言

想象力的培养

1.观察→储备表象

2.提问题→多思考

3.学习知识→基础

4.学科教育→目的性训练

5.引导学生积极幻想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科学思维方法(辩证唯物主义)

2.启发式→积极性&主动性

3.言语交流→表达

4.反复经验→定势→积极作用“求同思维”

5.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意志的培养

1.目的性教育

2.组织实践

3.个别指导

4.自我锻炼

良好性格的培养

1.三观教育

2.及时强化积极行为

3.榜样的示范作用

4.集体的教育力量

5.因材施教

6.自我教育能力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好奇心

2.目标&作业难度

3.表达期望&及时反馈

4.外部奖赏&表扬

5.竞争教育

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满足需要

2.立志教育(成就动机)

3.自我效能感

4.归因观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情绪

1.适宜的情绪状态:自我调节

2.丰富情绪体验:过渡性情景

3.正确看待问题:多角度→积极面

4.情绪调节方法:“疏”

5.实际锻炼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材料间的相似性

2.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3.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前提)

4.学习的定势&态度

5.认知结构特点

6.学习策略

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教材&内容的编排

2.教材呈现方式

3.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4.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5.教法→学法

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

2.定势(心理准备)与功能固着(某物体某功能)

3.原型启发(learn from others)

4.已有知识经验

5.情绪与动机

解读问题的能力培养

1.↑学生知识储备

2.教授&训练方法

3.提供多次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创造性的培养

1.环境:心理环境+选择余地

2.个性塑造:好奇心+消除恐慌+鼓励(独立创新)+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课程:头脑风暴+直觉思维(跳跃)+发散思维+推测&假设+自我设计

零碎知识点

“高原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

变式: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属性。

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获得、保持、提取

知识的获得:知识的直观&知识的概括

自我防御机制:压抑与否认,置换(“迁怒”),文饰(“酸葡萄”)

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情绪的分类:心境(弥漫性)、激情(爆发短暂)、应激(突发事件)

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调节

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奥苏贝尔:认知内驱力(学习任务)、自我提高内驱力(自身)、附属内驱力(长者)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学习心理为核心

学与教: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要素);

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三过程)

学生的认知方式:场依存型&场独立型;冲动型&沉思型

学生学习的特点:间接经验为主;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组织;全面发展;被动性问题解决过程:发现→理解→提出假设(关键)→检验假设

解决问题策略:算法&启发法

人物及观点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冯特:“科学心理学之父”德国心理学家,1879年,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生理心理学原理》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1903年,《教育心理学》(西方最早),三卷本

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最早

廖世承:1924年,《教育心理学》,我国最早

奈塞尔:1967年,《认知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派诞生

劳伦兹:“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

斯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无意义音节,“遗忘曲线”(先快后慢,先多后少,负加速)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与工作难度的关系;倒U型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最早的智力测验

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商=智龄÷实龄×100

教育心理学总结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2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 3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环节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策略的改进教学评价的调整 4对于大学生记忆的特征描述 意义识记占优势 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 有效记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更 熟练 5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6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随个体的成长逐渐发展成熟 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 22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 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察觉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社会学习理论是班杜拉提出的 复杂操作技能的形成主要经历 认知阶段操作分解阶段操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阶段 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包括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7大学生交往心理差异性的是交往风格不同 交往认知不同交往情感不同 8良好的人机交往有助于大学生的 自我完善 认知他人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或工作效率 9认知主要描述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 10高校教师的角色认知 11 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 社会地位职业道德言行举止 张老师每次跟别人说起自己的职业, 都会充满自豪感。 这说明张老师处于 教师角色信念阶 12 13 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有 正确认识教师职业树立学习榜样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师德魅力是教师 的灵魂。 14 15 教师的职业期待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个人魅力崇高的职业道德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扮演的主要角色包括 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 知识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问题解决的顾 16 17 构成权力性威信的因素传统职位资历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 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决定 教师威信的人格特征有 资历声望才能品德 18 19 20 21 教师成长的外部途径严厉惩罚激励、帮助学生让学生敬畏 富勒和布朗(Fuller& rown)划分的教师成长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 教学监控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 23 24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5 26 27 28 29 30 31 根据学习内容不同,学习可分为 知识学习 技能学习 社会规范学习 只有过过抽象和概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 学生把“会飞”作为所有鸟的本质特征,是变式错误因素造成的。 促进知识的理解的途径有哪些 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 我们把植物分解成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属于知识的分析 在参观了服装博览会后,能够记住一件件新的服装样式和颜色,这属于 形象记忆 在识记“女孩”、“小鸟”、“森林”、“唱歌” 4个词时,可用自然语言把这些离散的词重新组织为 “一个女孩在森林里听小鸟唱歌”,这样便于记忆。这一事例中,运用了语义编码 短时 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是有限的,大约 练习是技能形成的条件和途径 32 33 7 ±2组块 34 35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总结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总结

————————————————————————————————作者:————————————————————————————————日期: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

教育心理学总结反思

《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总结及反思 张金勇 本学期给2015级应用心理学专业讲授《教育心理学》专业课程,因 本课程是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同时,2017年又是学校倡导的教学 实践年,为贯彻此精神,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活动与大胆尝试,特汇报如下: (一)实践成果 1.第一节课便向大家推荐其他版本的经典教材与书籍,如北师大陈琦、刘儒德的《教育心理学》(推荐考研之用),华南师大莫雷编写的,还有以经典实验贯穿之的边玉芳编写的《教育心理学》,并建议注重辨析思考,摘录与心得体会写在笔记本上。 2.在讲授“学习本质与理论”本章时,推荐爱课程网上视频公开课庞卫国教授的《学习心理学》,要求网上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3.在讲授“智力与创造力培养”时,因普通心理学与心理测量学有所学习,同时推荐爱课程网上林崇德教授主讲的国家精品课程《创造心理学》,并建议有兴趣同学学习爱课程网的中国地质大学吴红主讲的《创造学》,进一步丰富创造性的相关知识,增强其创新意识。

4.在教授“学习策略”章节时,让每个同学围绕感兴趣的学习策略的某个具体方面,如“如何合理科学管理时间”深入展开,写一遍课程学术论文。提交作为作业。 5.在学习“教学设计”此章内容时,具体讲授马杰提出的“三维目标设计”,并提供一个典型的教学设计模版,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一个教案,并于实践周施教。 6. 同时在学习“教学设计”此章内容时,涉及题型知识及如何设计题目,采用分组合作,每组设计一套题目,教师指定题型与数量,说明供复习之用,每个题目标明设计者,题目质量高者可选入题库,这样极大调动大家学习积极性,还培养其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 7.最后一章“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教学大纲没有,且心理咨询等课程中已学习,故分组备课并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进行讲授,教师分别点评,作为本组考核成绩,不仅践行分组学习的理论,同时为大四实习做了一定的铺垫。 8.为进一步考查特殊教育专业的应用与综合能力,考核时命题为:(1)我最喜欢的一个老师(2)我最难忘记的一节课,要求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加以分析其原因与特点。 最后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吸引注意力,运用一些视频,如在学习“课堂管理”时,就播放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深受学生喜欢。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这学期,我通过学习了《学科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首先通过学习,我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通过认真学习学科教育心理学,我知道了作为一位教师,必须能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而且我认为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也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做到热爱自己的学生,并且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你对他的关爱,愿意将心中的困惑告诉你,同时要和他一起面对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轻视你的学生,要尊重他们,和他们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多赏识你的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做到由原来的被迫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教育心理学题库1000道 1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1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1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1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1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1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1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1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2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各人物的学习理论总结

行为主义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 五条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和情绪反应以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 联结)而形成。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它与反射学习过程S-R过程不同,操作学习是(S)-R-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塑造: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消退维持分化泛化正强化 惩罚:呈现厌恶刺激降低反应率和消除愉快刺激降低反应率 负强化: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率 三、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1.注意过程 影响注意的因素有: (1)榜样行为的特性(2)榜样的特征(3)观察者的特点 2.保持过程 保持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3.动作再现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性的表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一个人即使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所需的自己能也是一个条件。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大题总结版

大题总结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简答)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简答案例)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 基本内涵包括: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案例分析)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教师的职业素养(简答) (1)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3.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4.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知识素养(简答)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4)职业心理素养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4、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包括(简答)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 (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 (4)教师还要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word版本

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 2、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 (1)在理论上: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 (2)实践意义: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4、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区别是什么? (1)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 (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教育心理学》学后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

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

教育心理学全书填空题总结(全)教学提纲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冯特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 3.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大方面。 4.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5.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6.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 7.人格倾向性是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 8.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包括能力、气质、人格。 9.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测验、调查、临床、个案 10.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11.实验法的特点是主动创造并严格控制条件,实验法在同样条件下是可以重复的,他人是可以验证的。 12.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心理测验有两个基本要求,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13.测验的种类按规模分为个别和团体;按形式分为文字和非文字;按内容分为智力、成就、态度和人格 14.调查法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 15.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 16.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活动机制、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17.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基础研究、心理现象研究、心理对象研究、活动领域层次 18.心理学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哲学心理学时期和科学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时期 19.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的专著。 20.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笛卡儿,认为身和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本原,认为人的心灵犹如蜡板,上面没有任何痕迹,一切观念都是从后天经验获得的 21.生物学的影响——达尔文——物种起源——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人与动物的表情——发表了《一个婴儿的生活简史》。 22.生理学的影响——谬勒——他首倡神经特殊能量说认为人类对外界刺激之所以产生感觉之所以能够产生感觉完全有赖于各种不同神经传导所发生的特殊能量所致。 23.赫尔姆霍斯的理论迄今仍然是心理学上解释色觉听觉现象以及视觉经验的重要理论根据 24.费希纳德国首创实验法将物理刺激的变化转换为心理经验的过程,是心理物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 25.冯特1879年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1879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6.铁钦纳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使用实验内省法 27.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应当研究人的适应环境中心理的机能作用 28.华生——他提出心理学的行为的科学而不是意思的科学,并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和动物的行为。 29.完美主义心理学——考夫卡——苛勒——韦特默。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不是有若干个元素组合而成的;整体先于部分而纯在并且制约部分的性质与意义。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知识点梳理 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ll、12岁);少年期(11、l2岁~l4、15岁);青年期(14、1 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35岁以后)。

四川省教育心理学A名词解释简答题大总结

名词解释: 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关系,联系,直接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记忆恢复:学习后间隔一段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侧得的保持量还要高的现象。 智力技能: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他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 上位学习:上位学习指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时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要由原有认识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整套观念。 下位学习:当所学的知识相对于原有的知识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的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了,充实的原有的知识结构,新的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技能: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 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简言之,就是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 正式学生群体: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 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队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等等 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组织者:在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学习材料前,使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教学设计:或称教学系统设计,是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可操作的程序。 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 认知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推动力。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 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暠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动机性遗忘:弗洛伊德认为,动机性遗忘是与不快、不安和内疚相关的遗忘,其实质是一种压抑。是人们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那个效果。 教学:从心理学角度,可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 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发展: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 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 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所谓“高原期暠。练习成绩发生的停滞现象就是“高原现象暠。 认知风格:一般用来描述学生在加工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学习(广义):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中由重复经验而引起的对于那个情景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根据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的暂时状态来解释的。 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过来高原现象后,成绩又会逐步上升。 学习困难儿童:是指在理解或使用语言文字方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失常的儿童。 测量:用数学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简答:简述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条件的认识。 答: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学习材料必须要具备逻辑意义; 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 3.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心理学重要知识表格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中枢 别名 影响功能 损伤后症状 运动性言语中枢 布洛卡中枢 说 表达性失语症 听觉性言语中枢 威尔尼克中枢 听 接受性失语症 视觉性言语中枢 读 失读症 书写性中枢 写 失写症 能力的分类及分类方法 分类的原则 能力分类 能力的构造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能力与先天禀赋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能力涉及的领域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心理过程 ①认知 ②情绪、情感和意志 个体的心理特 征 ③需要和动机 ④能力、气质和性格(人格) 大脑皮层各部分的功能 组成部分 功能 位置 额叶(动) 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 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顶叶(感) 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 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枕叶(视) 以视觉功能为主 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 颞叶(听) 以听觉功能为主 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 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及相互联系 三个系统 保持时间 容量 编码方式 特点 转入下一系统条件 可否意识 遗忘原因 瞬时记忆 <1秒钟 >9项目 鲜明的形象 鲜明的形象性,容量大时间 短 加以注意,加强意识 × 自然衰退 和 干扰 短时记忆 <1分钟 7±2 语音、形象 容量有限,多为听觉,可被意 识 机械复述,精细复述 √ 长时记忆 >1分钟 无限 语义、形象 容量无限,语义/形象编码,不有意回忆不被意识 × 阶段 脑电波 特征 持续时间 1 频率和波幅都较低 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容易惊醒 10分钟 2 偶尔短暂爆发频率高波幅大/睡眠锭 个体很难被叫醒 20分钟 3 频率继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Δ波 40分钟 4 大多数脑电波呈现Δ波 肌肉进一步放松,各项指标功能变慢,深度睡眠 20分钟 之后 Δ波消失/类似清醒时的高频低幅 眼球开始上下左右快速移动,梦境开始出现 5~10分 两种名称的注意种类 注意的种类 特征 另一种名称 无意注意 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 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时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总结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总结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总结篇 1 听了北师大刘儒德教授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授,感想深刻。作为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我,更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可以系统地学习这门课称。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 首先,我重新熟悉了关于学习理论的知识,包括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等。也将学习本身当作一个学习的内容,讲述了学习的分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以及不同类别的学习运用于不同的知识和采用不同的方式。接着又对学习的流程进行分析,以及学习的动机等。从这些方面去解说了学习这个平时实际我们都天天在做的事情。也通过这个分析,发现我们其实还可以改进我们的一些做法,比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以后教学的时候,更是如此。有些知识就是适合讲述,而另外的一些知识,可能就不能采取讲述的办法。应该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其次,我又重新思考了学习的动机问题。这是自己成长和以后组织学习中都会遇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保持学习的兴趣,或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将这些兴趣保存下去,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前者是自己学习成长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当一个好的老师需要的能力。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来自于学生内部的内部动机;也有来自于外部,比如学校的奖励,老师的表扬,家长的称赞等的外部因素。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本身又是由一些因素所影响的,这些影响就是我们如何处理自己学习和教学中出现问题所要考虑的。 另外,作为老师应该做到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