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音等选秀节目不能改变音乐现状一辩辩词

好声音等选秀节目不能改变音乐现状一辩辩词
好声音等选秀节目不能改变音乐现状一辩辩词

好声音等选秀节目不能改变音乐现状一辩辩词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不能改变中国音乐现状各位评委观众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方观点是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不能改变中国音乐现状。中国音乐,即极具中国特色,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同时不断吸收外来音乐要素,形成独特的的唱腔与内涵,能够得到世界认可的传统音乐。而现如今,大部分的音乐人都把精力投放在黑幕重重的选秀节目中,企图快速实现商业的最大化,而忘记了真正的音乐是需要用时间来酝酿的。正因为这些人对追寻音乐轨迹的偏离,使得中国乐坛风气日趋愈下,中国音乐逐渐匿迹于世界乐坛,中国音乐现状无法得到改善。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证明我方观点:

第一,中国传统音乐被完全忽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免费MP3下载和手机彩铃为主流的音乐消费市场,快餐形式的音乐更为符合群众胃口,选秀节目带来的造星时代中涌现的大量明星,更是成为了创作这种快餐音乐的主力军,导致中国乐坛缺少了经过文化艺术沉淀的音乐家。而没有成熟完善的唱片工业和市场,也使得真正具有着中国文化底蕴,真正高雅的传统音乐精粹无法得到群众关注,更难以推向世界。

第二,经过多年实际看来,各类不断翻新层出不穷的选秀节目,只是通过不断改进节目的形式以赚取更高收视率的方式,为乐坛输送了大量所谓的音乐人才。在这种快速造星时代,一夜成名的形式被广大年轻群体追捧,他们学习领悟音乐的过程过于浮躁,不注重内在音乐素养的提升,一味追寻入门简单,易被大众接受的音乐风格,使得中国音乐歌曲量泛滥,且曲风单一,旋律媚俗,只是为求取一时的商业利益,失去了音乐本身的欣赏价值。连好声音导师刘欢在评价好声音时也曾这样说:

我个人比较悲观,我认为这个节目改变不了什么,它毕竟只是个秀,一个真人秀。

第三,改变中国音乐现状的根本在于改变观众的欣赏水品。现今大量的R&B,摇滚等风格的歌曲占据了整个中国乐坛,这些效仿于外国的风格及唱腔,使中国音乐整体实力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大众的品味更是认可节奏简单通俗,缺乏营养的快餐形式音乐。中国音乐不乏好声音,缺乏的是好的作品及音乐人,试想,一个不懂得欣赏自己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精粹的名族,怎样修炼真正的音乐素养,使中国音乐不断发展,得到世界的认可,深深地影响世界音乐潮流。

综上所述,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不能改善中国乐坛原创衰竭的现状,无法挽救传统国粹面临失传的局面,更难以提升中国观众对音乐的欣赏水平,所以我方坚持认为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不能改变中国音乐现状。

选秀类电视节目策划

选秀类策划书: 吉林之星 策划人:董平 一、策划缘由 纵观今日中国电视荧屏,平民选秀类节目已经成为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伴随着《超级女声》的火爆,国内诸多城市电视台均忙不迭的角逐选秀这波热潮,如央视《梦想中国》、天津卫视《化蝶》、山东卫视《联盟歌会》、湖南卫视《快乐女声》、安徽卫视《超级新秀》、湖北卫视《花落谁家》等选秀节目开始了荧屏狂轰乱炸,加上一些地面频道的选秀节目,数量会更为庞大。可以说,选秀类节目市场已经由星星点点进入到了如火如荼、狂飙突进阶段。 面对巨大经济效益地刺激,各大电视台纷纷一哄而上,部分选秀节目出现哗众取宠的献丑、搞怪现象屡见不鲜,节目的门槛便水涨船高,节目整体出现萎缩,节目质量开始下降:节目内容过度雷同化,普遍缺乏新意;节目主题虚无化,低俗化严重;盲目模仿,同质化严重。在平民选秀逐渐走向过剩和饱和的情形下,如何开扩一个全新的特色题材,探索一种独特的创新形式来整合节目,成为当前选秀类节目的最为急迫课题。 二、特色创意 《吉林之星》作为吉林省的一档“真人秀”节目,节目必须体现浓郁的本地地域特征,展现本地文化风俗。吉林作为东北文化的“领头羊”。其地域文化特征有以下几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包容性。历史上的多样性、过渡性、中介性和融合性,形成了吉林文化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吉林大地多民族交汇,多样式文明合流,吉林人口的绝大多数来自移民人口。大量外来人口的移入与交往,养成了吉林文化的热情好客,乐善好施,善于交往的传统;粗放豪爽、放任不羁的文化品格。吉林东有莽莽林海,西有辽阔草原,兼之地广人稀,空间广阔,养成了一种粗放豪爽、放任不羁的性格。 节目如何体现本地地域文化呢?节目可以挖掘吉林特有的歌舞,竞技,曲艺等文化宝藏。弘扬吉林人民的动人风采与精神风貌。众所周知,“二人转”作为一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用东北方言说唱表演的广有影响的曲艺唱曲艺术。因表演时载歌载舞、曲舞相衬、曲调丰富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节目可以对“二人转”进行适当的挖掘利用,用“二人转”的形式对节目进行全新包装,让晋级选手参与“二人转”的娱乐表演…… 三、节目宗旨: 节目意在表现浓厚的地域特色,表现吉林儿女优秀的姿采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我们通过此类选秀节目,充分挖掘吉林优秀特色地域文化“富矿”,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将节目原汁原味的呈现给观众。节目经充分调动电视手段,全方位展现吉林之星的形象与风采。 节目时间 (1)节目时长:30-60分钟 (2)节目举办时间每逢周末上午 节目地点 (1)建议在省人民广场及文化广场等具有代表、标志性的地点举行 这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提供一个醒目、广阔的背景。展现本地地域风情

从选秀节目到相亲类节目浅析中国娱乐节目的现状和发展

从选秀节目到相亲类节目浅析中国娱乐节目的现状和发展 选秀节目从超女到好男儿,再到舞林大会、红楼梦中人,以至于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相亲类的选秀活动,引发了中国电视狂欢,选秀节目也在中国一路飘红。各种传播媒介的综合运用,使得选秀在传播方式上实现平衡与创新,同时各种文化的交融与博弈也引发了我们对国内娱乐节目现状和发展的思考。 一、从传播和文化角度分别来看国内的娱乐电视节目的现状 电视选秀节目是近年来活跃在电视屏幕上的一种新的节目形式。2005年湖南电视台《超级女声》的巨大成功,使电视选秀节目迅速崛起,以至占领了电视娱乐节目收视率的半壁江山。在当今各种传播媒介快速发展的同时,电视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电视选秀以电视传播为主导,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介与手段,达到了电视传播更高层面上的要求。 电视选秀是一种新型的电视节目,但同时也是一个大型的电视活动。因此它涉及的活动策划、传播途径、传播影响力也是值得研究的很好个例。音乐类选秀活动的典型代表——2005年的《超级女声》,运作低门槛儿一淘汰赛一包装培训一企民参与一评委点评的模式,采用电视传播一网络造势一舞台展现一短信投票等传播模式,为当时的电视娱乐节目注入新的血液,为平民与媒体提供了共同的舆论平台。舞蹈类节目《舞林大会》的大众参与性就相对弱些,但同样是选秀节目。只是内容上较之其他有些“另类”。可以把它定义为明星选秀节

目,展现明星的另外的舞蹈才华,其受关注度仍是很高的。虽然专家是评委的主体,但也有观众支持的因素作为评断的标准。观众除对本身平民选秀关注外,对明星的热衷也是有目共睹的。舞林大会就是以此为传播的基点。做出了观赏性、娱乐性同在的节目。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选秀节目的诞生与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以往的单一媒介的传播方式和参与度过低的节目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要求,受众需要更加多元的传播方式和表达途径。选秀,顾名思义是选与秀的结合,选秀节目活动的策划者便进行了很好的处理,实现“为秀而选”。在大多数传统的电视节目中,受众只能是接受者,他们没有更多的表达机会。传播的权力掌握在专业的电视媒体手中。在这种传统的传播模式下,长久以来的传受双方的权力失衡使得受众的渴望获得表达的权力更加突出,而选秀节目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因此这也是选秀节目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选秀节目中,受众充分行使着传播的各种权力,充分享受着自己作为节目主体的快乐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是“当家作主”了。选秀的成功在于重视并利用了受众资源的巨大传播效用。而人们之所以对选秀乐此不疲、趋之若鹜也正是对表达权力向往的一种表现。当这种传播权力握在手中的时候,人们能不为之欢喜吗?也许有人会说某些节目比赛的结果略显不公,甚至黑幕交易等状况的出现。但就传播层面上来看,传播之于受众是很好的尝试与创新。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罗里·沃伯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个结论:“越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为观众接受和欣赏。这几乎是收视行为的一项铁律。”某些受欢迎的选秀

中国好声音案例

1、《中国好声音》节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 一、模式的胜利:国际成熟模式与中国方式运用的合谋 1、海外成熟的节目模式与细节的原版式复制 2、中国“制播分离”模式的经典运用 二、“草根”叙事:受众接受心理的发掘 1、“草根”音乐选秀:音乐选秀的零门槛 2、“草根”背后的故事:故事讲述会 3、悬念的设置:导师背对学员听声音、转椅后学员选择导师等 三、明星效应:受众注意力的聚焦 1、导师的明星效应: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知名度较大,覆盖人群范围较广 2、导师的表演性与真性情:促进了节目的戏剧性与可视性 四、仪式化:精妙绝伦的场景呈现 1、表演性的舞台:舞台的装饰、LED灯等 2、专业的硬件配备:音像、乐队等 3、符合情境的音响以及音乐:根据现场情感给予符合情境的配乐呈现 五、整合营销:各种传播方式的合力促销 1、前期广告宣传:明星导师的广告播放 2、事件营销传播:导师转椅天价、节目剧透等 3、新媒体(微博)营销:明星互相转发微博话题的辐射效应 六、浙江卫视:输出正能量,弘扬真善美 《中国好声音》“盲听盲选”的公平原则可以不看相貌,不看背景,只听声音,让其貌不扬的草根实现梦想,这正体现了生存在当今社会的大多数人的内心价值需求。

2、作为制作公司的灿星团队在困境面前采取了哪些竞争战略?其创新策略有哪些不足之处? 电视台不再是一次性买断制作公司的节目,而是采用了一种“紧密捆绑式的合作关系”: 节目制作公司灿星制作与播出平台浙江卫视采取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合作 方式。灿星公司采取的竞争战略是: 差异化战略 在众多的诸如快男、超女等选秀节目日渐泛滥的背景下,从国外引进了这种音乐类娱乐节目,采用了盲选、PK等赛制,在比赛形式上就较其他选秀类节目更吸引眼球;此外还很 重视在考察选手的过程中对于选手的经历、梦想等精神层次的挖掘,形成了独有的文化, 增加了观众对于选手的认同感,为节目带来了良好的口碑。 增长型战略 1.增强实力。那英、汪峰、庾澄庆、张惠妹等大牌歌星的加盟,使得中国好声音保持在 歌曲类选秀节目中处于领头羊的地位,找到一线歌星作为合作伙伴也保持了现有的市场占有率,保证了自己的地位。 2.经营文化。中国好声音一直以来都很注重草根选手,通过导师与选手的交流,使得观 众得以了解选手的精神世界,更容易产生共鸣,好声音也因此有“传播正能量”一说。 3.打造产业链。除了广告费,灿星团队通过与选手签约、组织巡演等方式,从多条渠道 创造收入,扩大了企业自身的价值。 横向战略——灿星品牌影响力的扩大 从东方卫视到浙江卫视,再到央视,灿星一直坚持和全国排名靠前的卫视平台合作,争取 影响力最大化。而灿星制作的几档节目都和电视台采取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对赌”合作方式———从第一季“好声音”开始,灿星就与电视台签下“对赌协议”,将收益方式改为 与电视台进行广告分成,如果平均收视率达不到协议数字,灿星将独自负担广告商损失。 纵向战略——品牌延伸 灿星早已不满足于单纯地迎合音乐产业的需求,而是希望引领市场、填补空白,《中国好 歌曲》应运而生,“好声音”选人,“好歌曲”选歌。当其他制作公司身陷恶性竞争、难 有生存空间时,灿星看重的是整个音乐平台的发展,即如何通过这样的战略模式,搭建中 国流行音乐重整旗鼓的平台,让国内所有相关公司都通过这个平台获得营养,以科学的商 业模式,带动整个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和良性循环。

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不能改变中国音乐现状一辩辩词

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不能改变中国音乐现状 一辩辩词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不能改变中国音乐现状各位评委观众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方观点是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不能改变中国音乐现状。中国音乐,即极具中国特色,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同时不断吸收外来音乐要素,形成独特的的唱腔与内涵,能够得到世界认可的传统音乐。而现如今,大部分的音乐人都把精力投放在黑幕重重的选秀节目中,企图快速实现商业的最大化,而忘记了真正的音乐是需要用时间来酝酿的。正因为这些人对追寻音乐轨迹的偏离,使得中国乐坛风气日趋愈下,中国音乐逐渐匿迹于世界乐坛,中国音乐现状无法得到改善。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证明我方观点: 第一,中国传统音乐被完全忽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以免费MP3下载和手机彩铃为主流的音乐消费市场,快餐形式的音乐更为符合群众胃口,选秀节目带来的造星时代中涌现的大量明星,更是成为了创作这种快餐音乐的主力军,导致中国乐坛缺少了经过文化艺术沉淀的音乐家。而没有成熟完善的唱片工业和市场,也使得真正具有着中国文化底蕴,真正高雅的传统音乐精粹无法得到群众关注,更难以推向世界。 第二,经过多年实际看来,各类不断翻新层出不穷的选秀节目,只是通过不断改进节目的形式以赚取更高收视率的方式,为乐坛输送了大量所谓的音乐人才。在这种快速造星时代,一夜成名的形式被广大年轻群体追捧,他们学习领悟音乐的过程过于浮躁,不注重内在音乐素养的提升,一味追寻入门简单,易被大众接受的音乐风格,使得中国音乐歌曲量泛滥,且曲风单一,旋律媚俗,只是为求取一时的商业利益,失去了音乐本身的欣赏价值。连好声音导师刘欢在评价好声音时也曾这样说:

《美国偶像》与《超级女声》歌唱选秀节目对比研究

标题:《美国偶像》与《超级女声》歌唱选秀节目对比研究 姓名:李方 学号:200921020017 专业:远程教育 指导老师:郑老师 时间:6月28日

【摘要】选秀真人秀”节目因其互动性和全民参与性成为真人秀节目中最有影响力的部分。2004年“选秀真人秀”由西方植入中国,经历了初期的火爆,2008奥运年的整顿和沉寂,从2009年至今再次风起云涌,现在的选秀真人秀正在欣赏性与价值观之间做出平衡,逐渐发展为一种健康的文化消费,这一切证明了“选秀真人秀”这种全面娱乐草根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不可或缺。 关键词:真人秀美国偶像超级女声对比 正文: 世界上最早的真人秀音乐选秀节目是2001年英国的《流行偶像》,该节目一经推出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2年,美国福克斯电视台花巨资买入版权,制成了美国首档“选秀真人秀节目”——《美国偶像》。节目推出当年,在2002年9月4日决赛那天,共有2280万观众收看了节目,在最后的候选人比赛过程中,累计有1.1亿人进行了投票,创下了空前纪录,《美国偶像》至今名列全美收视排行榜之榜首,拥有电视选秀教母之称。 2004年,湖南娱乐频道的策划人夏青,受风靡全球的平民选秀节目《美国偶像》的启发,以《美国偶像》为蓝本,促使湖南娱乐频道和湖南卫视联手推出了《超级女声》节目,这次尝试大获成功,出人意料的吸引了众多观众,成为国内“选秀真人秀节目”的先锋。2005年,伴随着第一届的余温,第二届《超级女声》打着“零门槛”的旗号,风风火火的把赛事持续半年之久,其收视率一度超过央视新闻联播。随之,选秀真人秀节目开始从一枝独秀的“超女”形成了蝴蝶效

应般的“超级大秀场”。同时让“超女”成为从2004年延续至今的流行关键词。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年轻人为“美国偶像”而疯狂,在中国,从《超级女声》到《快乐女声》,选秀真人秀节目是营造当年最热点话题人物的节目,《超级女声》是学习借鉴《美国偶像》制作思路、组织方式和营销模式的大型的无门槛的音乐选秀活动。它和《美国偶像》一样,为普通人提供了展现自我和成名的机会,无论你身份地位,无论你唱的如何,你都有一个舞台,可以说,这种节目最大限度的把电视媒体和草根平民融合了起来。但是在这种平民化娱乐的共同点背后,两个节目在赛制,选手范围和表现形式上各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在赛制上有所不同,《美国偶像》是三位评委和一位嘉宾在全美国各地挑选出24名参赛者到好莱坞参加下一轮比赛,复赛开始直播,由观众投票,得票最低者被淘汰,前三周每周淘汰2男2女,后面的比赛时每周淘汰1人,最后胜出者就是美国偶像。《超级女声》是由三位评委在全国各地海选中挑选出50名选手进入复赛,复赛选出全国20强,再进入晋级赛和淘汰赛,在选出冠亚军的同时,还要选出10强、5强、三甲等等名头。《美国偶像》从复赛开始,其评判完全是由观众做出的,三个现场评委仅负责对参赛者的表现作点评,并不参与评分、筛选的工作,而《超级女声》的评判体系在观众之外增加了大众评委和专业评委,三者共同作用,在最后两名选手对抗的“PK”环节,31位大众评审的投票,与观众最后的短信票选结合在一起,营造出近乎残酷的真实感,大大丰富了比赛环节。

大众文化背景下音乐类选秀节目发展探析

摘要:自《超级女声》开启中国音乐选秀时代至今,音乐选秀类节目经历了审美转型,理念创新等一系列突破。本文旨对大众文化背景下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此类甚至类型选秀节目的发展作出思考建议。 关键词:音乐选秀;发展现状;大众文化 自2004年湖南台举办的全民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创造了空前的电视音乐奇迹后,一时间,音乐类选秀节目进入了白热化竞逐当中。在音乐与梦想坚守的创作理念下,音乐类选秀节目在经历过短暂的瓶颈期后,2012年由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引爆了新一轮的荧屏选秀热潮。而后,《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我是歌手》、《蒙面歌王》等,无论从素人还是明星,无论是从版权创新还是理念转型,都将音乐选秀对垒的市场朝着更为宽阔的空间拓展。可以说,当下音乐类选秀节目的火爆,从某种意义上满足了大众审美表达与倾诉的需求,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标志着我国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成熟过渡。但由于制作方对大众文化引导所显现出的表达失衡、对市场利益的过度追求,使得当下中国音乐类选秀节目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也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一、音乐类选秀节目火爆原因探究 1、大众文化全球化传播催生娱乐选秀 自20世纪90年以来,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我们所处现世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消费方式等的改变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因此,大众文化在其不断建构发展的过程中也参与到了全球文化的传播与社会变迁当中。而这一时期的中国也经历着经济与文化上的改革转型期,并且尤以电视作为主要媒介之一的大众文化在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空间,“电视不仅是“权威性新闻媒介”,更是休闲娱乐的首选传媒。”[1]而音乐类选秀节目的萌生,也自然诞生在这一文化机遇期内。从2004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缔造奇迹后,大众文化的消费欲求便由此凸显,零门槛的梦想台阶,大众化的平民参与,这无不显示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已转向欲求。而后的《梦想中国》、《中国好声音》以及《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我是歌手》等,再次将音乐类选秀节目的规模推向了高潮。 2、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引发大众审美需求转型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把大众文化理解为文化的世俗化也未尝不可,虽有失偏颇。但“文化本来就不只有关于人类终极关怀的沉重的一面,它还具有轻松的性格。”[2]而且,“新时代的大众文化是公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一种新方式,也是他们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展示自己丰富多彩的人性,宣泄自己生机盎然的精力和智力的一种最健康的方式”[3]从最初《超级女声》引发出关于娱乐至死,媚俗低俗的大众化审美取向的讨论,到2012年《中国好声音》专注于对声音与音乐的标杆审考,可以说,大众文化将其娱乐功能的部分审美要义释放的同时,也在迎合着大众的审美期待。因此,大众文化已渗入到生活的每个细节,以至于成为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本身,在携带出娱乐功能转化为大众参与文化审美建构的同时,也成就了其本身的发展。 3、电视媒介的生活性回归 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兴起以至扎堆荧屏,在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在凭借着自己依托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及时传递出的真实感、贴近性和类生活质感等特征增添着节目的观赏度和精彩度。纵观当下音乐类选秀节目的惯性运作,唱功通过选手自身故事的渲染,似乎更是成为了触及受众神经的有利法宝。击中人类情感的共通弱点,以故事化的舞台表达来贯通音乐选秀的魅力,将选手参选的真实细节客观性地裸呈,还有淘汰制中的悬念层层设置等,这一系列现场性、类生活化的真实性情节的展现,为音乐类选秀节目的收视稳定积累了忠诚的受众群体。

国内选秀节目对比分析

国内选秀节目对比分析 ——《快男》VS《中国好声音》 近年,国内选秀节目异军突起,节目制作、推广模式也不断创新。在此以2013年《快男》与《中国好声音》海选时期作比较,浅析当前国内选秀节目的一些特点。 1节目宣传推广 《快男》以湖南卫视多档节目或广告时间进行推广,电视右下角图标显示,随时预告;娱乐类节目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下午娱乐播报中,主持人都会对其有所推广。线上微博、芒果TV、视频播放网站等的网页推广。 《中国好声音》也以本台电视黄金时段,随时播放宣传片,宣传片的制作很吸引人,极力打造不一样的选秀节目,也以倒是个人魅力为看点。 2.节目海选流程 《快男》分散在多个城市,不同评委、地点的海选场地,凭借早年节目的知名度,在各城市接待选手,自己来报名。有种广撒网,守株待兔的模式。当然,在该城市的宣传必不可少:外景宣传、联合当地利益商家造势。 《中国好声音》因为是第一次本土化首播,知名度、影响力都不如《快男》,在这一情况下,制播方主动出击,到多个城市,多层次主动挑选学员,在初选之后,邀请选手到演播室集体录播。也就是说评委只有4个,地点也只有一个,海选是制播方主动寻找,这与快男不同。 3.海选中各自重点不同 2013《快男》的海选,更加注重评委鲜明的个性,选手鲜明的个性,也就是西方选秀节目中鼓励创新、奇特表演和样式,讲故事在这一环节比重较小。原创性或是正能量型、另类歌手更受青睐。而唱歌时间也比较短,以评委主观决定来算。往往唱得不好的选手,几句就被叫停;唱得好的相对时间久一点。 评委在此间点评事件比以往增多,也更多镜头来凸显评委个性,镜头感减弱更像直播的效果。评委可以各种犀利点评,其中陈坤就在里面火了一把。 《中国好声音》也充分利用了导师的个人魅力,但点评不如《快男》犀利,更多的是诱导提问,挖掘学员背后的故事。歌曲也不固定,有学员自选,且一定会让其在节目中唱完一首。打破以往的选秀模式,凭声音选学员。不看长相,这是一大亮点。在海选就更突出亲情,有不少学员亲人、朋友的镜头。 对于素材的运用,快男在海选会发掘娱乐性,例如将一些搞笑的片段做成特辑,节目的主题“快乐”被放大、凸显。而《中国好声音》则走温情路线,整个拍摄更有人情味。 以上只是两个节目在海选时期的一些对比,也可以从中看出很多不同,但都可以看到的共同点是:两档节目都在不断发掘其中的创新点。

《中国好声音》分析

定位高端、颠覆传统的电视大片 播出频道:浙江卫视 制作方: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公司 栏目定位:歌唱选秀类 来源:荷兰的选秀节目《The Voice》 三大特色:定位高端、赛制新奇、制作精良 一、高端音乐精英比赛:对草根狂欢的反拨 1、在中国电视节目发展的过程中,很少有一档节目能像这样赢得大众和精英的双重肯定。从节目定位角度来分析,《好声音》的高端音乐定位是对往日草根狂欢的一次反拨,《超级女声》引领的草根式选秀节目占领市场。 2、学员:参加过多次选秀;出过专辑;具备职业歌手的素质;有职业演出经验;56名学员中只有16人属于一张白纸,但这16人也大多数来自音乐学院,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节目组刻意用“美甲店老板”等身份掩盖学员的真实经历。 3、节目开始就是一场立足于音乐精英的歌唱比赛,正是由于这些精英的参与,才使得节目的竞争更加激烈,产生的效果更加令人期待。 4、高端定位并非首创,《非同凡响》缺乏任务背后的情感故事。《好声音》虽然移植国外的节目,但它在进行本土化改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中国观众的喜好,将观众的成长经历和亲情元素与比赛融合到一起,从而使节目不仅以声服人,更能以情动人。每位学员平均上台五六分钟,讲故事的时间就有三四分钟。亲情、爱情元素等充满人文关怀的温情元素与美妙歌声相辅相成,满足了观众多重的审美期待。 5、导师顶级、学员顶级 二、颠覆传统的赛制与节目流程 1、通过精巧的赛制来营造悬念、吸引观众。 2、《超级女声》海选-投票-PK等。《好声音》:海选放在幕后,编导线上线下去找; 学员登台演唱,导师决定是否按灯 无人按灯:淘汰 一人按灯:学员进入导师队伍 多人按灯:权利反转到学员手中,其选择一个导师进入该队伍。 (1)导师通过对学员的争抢来表现出学员本身的实力,从而提升学员在观众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导师们“不顾颜面”的争抢景象为节目增添了许多新奇的元素,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四位导师的不同状况——不再高高在上,平易近人,平等对话,残酷赛制下的温情。(3)拳击式擂台同室操戈,导师决定去留,残酷性发挥到极致,反向影响学员最初对导师的选择,让比赛从头到尾都有看点。 三、制作精良的电视大片 1、大制作、大投入、大阵容 编导3个月线上线下的找学员;300多个现场工作人员,加上音响、乐队近500人;音响系统的配置和乐队的规模投入大,音响两千万左右,比电视台做一场跨年演唱会的经费还要多;国内顶级的调音团队,奥运会开闭幕式的音响总监金少刚负责现场扩音和台上学员与乐队反听的两张调音台,给节目录音的是为王菲录音的录音师李军。 2、从节目的引进与改造来看,《好声音》耗费巨资引自国外,制作公司“从版权方那里得到一份宝典,中方拿到的宝典是一份完整的剧本大纲和产品说明书,包括前期准备、灯光的色

浅析中国音乐选秀节目的利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91871957.html, 浅析中国音乐选秀节目的利弊 作者:张晓晨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7期 【摘要】自2004年起,我国就刮起了音乐选秀的风潮,一时间音乐选秀节目成为众人欢迎喜爱的节目,而继湖南台推出《超级女声》之后,各大电视台也相继推出音乐选秀节目,中央电视台《梦想中国》,浙江的《中国好声音》,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开创了以往电视收视纪录,并因此在电视媒体中大受观众追捧,使我国的音乐选秀节目迅速发展起来。正所谓有利总有弊,失误具有双重性,由于管理不规范,发展的方向不明确,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为促进其长足发展,探讨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关键词】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双重性;正能量 一、我国音乐选秀节目的现状 音乐选秀节目类节目是一种大众传媒让普通人参与节目,通过海选层层晋级的方式,从而使他们从平凡人变明星的娱乐类节目。 (一)音乐选秀节目数量增多大同小异 音乐选秀节目数量增多但大多都是大同小异换汤不换药,缺少创意创新。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好声音》来说,它是继超女之后将音乐选秀节目掀起高潮的又一力作,可以说是第一个在国内达到万人空巷的效果。《中国好声音》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选秀节目,更是中国电视历史上实现真正意义的首次制播分离。它由那英刘欢等有名声威望的导师组成,并且导师以专业的水准对选手点评言传身教。为中国乐坛的发展提供一批怀揣梦想、具有天赋才华的音乐人, 树立中国电视音乐节目的新标杆。 它的成功在于节目制作人对于国外节目借鉴第一时间敢于尝试将其同样形式搬到荧屏上,新颖的比赛模式,四位导师背对舞台仅凭着对选手对音乐的诠释做出决定,更体现了对选手音乐素质的考察,将怀揣梦想的人们聚集在同一个舞台较量,而后的选手们一举成名,一时间成为不少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随后国内一些电视台都争先模仿,形式上都大相径庭选秀节目一时占满娱乐节目一多半,选秀选手一时成为各大采访节目,期刊,杂志的采访对象。选秀时代的到来给观众带来了娱乐,同时也有不少选秀节目被贴上抄袭山寨黑幕的标签。历经十年的各音乐选秀节目是被电视制作人不断更换名字、舞台、服装、包装的越来越好,请来的评委也都是音乐界越来越有威望的人,可大多都是换汤不换药,我个人觉得还是有外国选秀节目的影子,形势偏于模仿,缺乏创意,而为了收视率炒作也是令观众反感,有些细节不够,使之缺乏真实性。而面对选秀节目数量激增形式繁多的局面,观众早已审美疲劳,缺乏新鲜感。

电视选秀类节目发展回顾与展望

电视选秀类节目发展回顾与展望 从2004 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热播后,中国电视业刮起了选秀之风,跟风之作多达几十部。全民选秀时代诞生了职业的选手,大量的同质、小幅创新的电视节目充斥屏幕。观众审美疲劳和恶性竞争导致的低俗最终将从“美国偶像”复制的“超级女声”,再从“超级女声”复制的系列选秀节目拉入收视率的低谷。直至风从东方来的“中国达人秀”,以傲人收视率成绩一扫低迷。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跌宕起伏。从2012年1月 1 日正式实施的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对我国电视选秀类节目的发展将起到一种规范作用。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确有必要对我国电视选秀类节目进行认真梳理和思考。 电视选秀类节目的 四个发展阶段 1984年一2004年。以“ 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为起源,开创了中国电视选秀类节目的先河。这一时期的选秀类节目完全是土生土长的节目,专业性较强,在爱好本专业的观众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一般是国家级媒体举办,造星效果好,但全民参与度不高,观众以旁观者的身份观摩节目,完全依托电视媒体,与媒体结合的广度和深度不足。1998 年是电视选秀类节目的转折点。“青歌赛”中增加了综合素质考核环节,考题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时事等方方面面,评

委中出现与音乐专业无关的文化评委,增加了节目的大众参与度和可看性,收视率提高,话题性增强,但这一环节的设置引来喧宾夺主的诟病,几度取消,几度恢复,收视率也随着综合素质考核与否,起起伏伏。 2004年一2007年。2004年,以娱乐著称的湖南卫视推出了选秀节目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目――“超级女声”,这一年成为了社会开始真正关注此类节目的选秀元年。歌手选秀类节目放弃了第一阶段的专业性,以平民的身份吸引普通人参与选秀,并实实在在地打造出了超级明星。一时间,选秀类节目成为年轻人明星梦的捷径。2004年、2005年的连续收视火爆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男性选秀类节目“快乐男声”的推出引发了年轻受众和媒体选秀节目的集体狂欢。在接下来的三年,选秀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出。2004年以来,选秀类节目从内容上有三种:歌唱类、综合类和表演类,节目延续时间都不长。2007 年叫停了“第一次心动”后,2008 年对选秀类节目进行了集体控制,可以说选秀类节目命运多舛,节目寿命短于其他类型的娱乐节目。 2008年一2009年。2008年的转折点来自于2006年行政力量对选秀类节目干预效果不明显的集中爆发。2007年,重庆卫视的“第一次 心动”栏目因被指“环节设计丑陋粗糙,评委言行举止失态,节目设计缺乏艺术水准、内容格调低下,演唱曲目庸俗媚俗”被红牌叫停。2008 年成为选秀类节目集体困顿的一年,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和江西卫视的“红歌会”成为奥运年中为数不多的领到选秀牌照的节目。曾经如火如荼的选秀类节目走进了低谷。“红歌

中国好声音营销策略分析

《中国好声音》的营销策略分析 营销092:xx 指导老师:xx (xxxxxxxxx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在精神娱乐方面有了更多的需求,众多的娱乐节目充斥着各个角落,中国好声音以其独特的运作模式和营销策略刺激了国人的眼球,为娱乐节目的丰富和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主要对中国好声音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好声音节目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节目的维护。 关键词:需求,事件营销,微博病毒 Analysis on the Marketing Strategies of "The Voice of China" ABSTRACT:VAT is for goods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in each link of the new value or commodity value added tax, so called "value added tax". According to foreign purchase the different ways of disposal of fixed assets, value added tax can be divided into production VAT, income-producing VAT and consumption-based value-added tax three. Since January 1, 2009, in keep the VAT rate constant premise, allow the nationwide (regardless of area and industry) all general VAT taxpayers deduction its new purchase equipment contains the input tax, not after deduction of the input tax carried forward to continue deduction. In this paper the shortcomings of production-based value-added tax, the necess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value-added tax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value-added tax on the further thinking. KEY WORDS: transformation of VAT,production-based VAT,consumption-based VAT 1《中国好声音》简介 《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源于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由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公司以350万三季的价格从注册在英国的版权代理公司IPCN手中购买《The Voice》的中国版权后,联合浙江卫视强力打造的中国大型专业音乐真人秀节目。于2012年7月13日正式在浙江卫视播出。中国好声音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选秀节目,更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首次制播分离。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四位著名歌手将作为明星导师言传身教,为中国乐坛的发展提供一批怀揣梦想、具有天赋才华的音乐人,树立中国电视音乐节目的新标杆。 2《中国好声音》的需求分析 2.1经济需求 社会的浮躁、贫富的差距让一些人患有“成功饥渴症”,他们痴迷于名气、渴望一夜成名,希望能够通过非常规手段能够瞬间草根变大腕、丑小鸭变金凤凰,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社会地位。

选秀节目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选秀节目的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1984—2002年 198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这是中国第一个电视选秀比赛。该比赛的专业性较强,参加节目的门槛较高,所以观众的参与度很低。在这个阶段观众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摩节目。 ?成长阶段:2003—2004年 在2000年,大众类的电视选秀节目开始被搬上银屏,荷兰的选秀节目《老大哥》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节目。节目以其新颖的参与方式和极高的互动性,获得了平民大众的喜爱。紧接着该选秀节目模式被德国、意大利、丹麦、美国等十八个国家引入本国。中国多家电视台觊觎已久,节目被引入到中国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2003年8月,湖南卫视参照《美国偶像》创办了《超级男声》。该节目摒弃了选手的专业性,只要有动人的歌喉就有机会成为超级明星。刚开始报名的只有一百多人,但在节目播出后,报名人数大约以每天二百人的速度增长,两周内便有三千人报名。节目中心紧接着经过半年的筹划,便在2004年创办了《超级女声》大型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第一期经历了平稳的一年。 ?高潮阶段:2004—2007年 2005年《超级女声》第二期异军突起。该节目为年轻人变成明星提供了简捷的途径,一时间观众参与量和收视率节节攀升。总决赛期间的整体收视率为6.22%,收视份额为17.89%,有着近乎万人空巷的情景,造就了地方电视台前所未有的火爆场面。 ?速朽阶段:2008—2011年 由于05年超级女声的成功,导致 2006年以来,中视的《梦想中国》、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北京卫视的《红楼梦中人》、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浙江卫视的《梦想奥运真男孩》、山东卫视的《联盟歌会》、江西卫视的《红歌会英雄汇》以及被停播的重庆卫视的《第一次心动》等各种选秀节目200多个。 08年以后,由于大跃进式的盲目跟风,选秀类节目的新颖程度严重下降,

音乐选秀类节目的创新研究

音乐选秀类节目的创新研究 作者:龙梅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9期 摘要:音乐选秀类节目是现代综艺节目的重要方式,是以“音乐”为载体的互动过程。近年来,音乐选秀类节目因“同质化”等问题,逐渐受到观众的“冷漠”,如何在节目形式上进行创新,成为音乐选秀了节目创新设计的关键所在。《中国新说唱》作为一档音乐选秀类节目,其节目的文化性、展现方式的创新,决定了其成功。本文以《中国新说唱》为例,探讨其在音乐选秀类节目中的创新点。 关键词:音乐选秀节目;文化;创新;《中国新说唱》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7-0093-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7.064 一、前言 近年来,音乐选秀类节目正走下坡路,如何在节目形式及内容上进行创新,成为音乐选秀类节目突破发展困境的关键所在。从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快乐男声》,到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音乐选秀节目形式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奠定了其在综艺节目中的重要地位。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音乐选秀节目应跳出传统节目形式及内容的禁锢,在新的节目理念中,以中国文化为核心,通过新方式、新内容的呈现,促进音乐选秀类节目的新发展。因此,本文以《中国新说唱》为例,就音乐选秀类节目创新做了如下阐述。 二、吸收中国元素,融合中国传统文化 近年,音乐以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在综艺娱乐文化中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中国新说唱》是一档以说唱为主体的音乐节目,在年轻群体中受到广泛关注。嘻哈是一种接头文化形式,其小众文化的音乐情形,在大众文化传播中获得成功,需要对节目进行创新。为此,在《中国新说唱》中,立足“中国文化”,在文化吸纳与融合中,呈现出了独具中国韵味的说唱形式,顿时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因此,《中国新说唱》作为一档音乐选秀类节目,在节目的创新构建中,始终坚持了“文化”的导向作用,这是节目成功最为关键所在。 (一)中文说唱

音乐类选秀节目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自由辩问题

自由辩问题 音乐人战场 1.音乐类选秀节目不拘一格降人才,圆了更多寒门选手的音乐梦, 这不是鼓励更多人去创造音乐吗? 2.出自中国好声音的李代沫,我是歌手的黄绮珊,他们并没有出众 的长相,但是不是通过选秀节目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这是不是激励更多无背景好外形优势的人去创造音乐呢? 3.中国民间音乐高手并不缺乏,但是被发掘的人只有少数,我们现 在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不是有利于他们被发掘吗? 4.若没有中国好声音等选秀节目的平台,金志文等具有非凡音乐潜 质的人才岂不是要一直被埋没? 5.对方辩友谈到原创问题,请问狮子座、有没有人曾告诉你等歌 曲是不是从选秀节目中走出来而红透大江南北的? 6.对方辩友有谈到民歌等中国特色音乐,青歌赛的播出,掀起了一 股“民歌潮”,这难道不是一种好的音乐现状的改变吗? 音乐本身战场 1.对方辩友今天一直跟我们谈音乐类选秀节目如何不好,请问对方 辩友音乐类选秀节目带来的机遇您看到了吗?

2.对方辩友将改变定义为本质上的改变,那请问对方辩友,中国音 乐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请对方辩友给改变一个量化的标准。 3.看来对方辩友给不出一个合理的解答,那好,我们谈下一个问题, 据数据统计,中国好声音等音乐类选秀节目收视极高,甚至破了两亿点击量,那作为观众是不是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音乐的熏陶吗? 4.对方辩友,韩愈作马说,警示我们如果千里马困于槽枥之间, 也将不再以千里称也,试想,如果好的音乐人才没有平台来展示,那岂不是也要被扼杀? 5.难道说投入一定时间的精力,金钱,时间打造一个好的音乐节目 就算是商业化包装吗? 6.对方辩友,商业化不能一棒子打死,请问商业化如何导出对方所 说的庸俗化和娱乐化以及草根化? 音乐市场战场 1.请问对方辩友,音乐类选秀节目到来了巨大的商机,带动了音乐 市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方辩友您不能否认吧? 2.请问对方辩友音乐是给音乐制作者欣赏的还是大众欣赏的,是不 是要更多的考虑大众的喜好?

选秀节目活动流程

2013《声冠神州》 ——项目策划方案—— 一、项目名称 《声冠神州》 ——2013年大型公益跨省对抗歌唱赛季 二、项目主题 筑人生信成就唱梦想传爱心 三、项目背景 黑龙江省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媒体平台——龙视携手七星传媒推出大型公益跨省歌唱活动——《声冠神州》。本活动通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地跨省对抗,展示城市魅力,体现地域文化,以传扬城市文化带动项目宣传,并通过宣传造势、广告植入、公益推广,放大赞助商的品牌影响力,使该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以营造良性社会效应,更好的彰显赞助商的社会责任感。 四、项目概况 【播出时间】每周六 09:00—10:00; 【播出周期】周播; 【栏目时长】60分钟(含广告); 【项目定位】大型公益跨省对抗歌唱类节目(活动) 【关键词】南北对抗隐形植入爱心公益明星资源

南北对抗:主打跨省对抗这个概念,即开创了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先河,又更好宣传赞助商的加盟项目,将三地的地域文化和 比赛赛事合二为一; 隐形植入:在赛季录制过程中,节目组将赞助商的隐形宣传植入到节目之中,使观众在收看节目的每时每刻都能够感受到节目 组提供的登台机会的魅力,并实时了解该加盟项目的最新 讯息; 爱心公益:在本赛季的进程中,每场比赛都将为黑龙江省的贫困小学积累资金,体现出赞助商的社会责任,以公益事业的社会 影响来增加赞助商的企业形象美誉度; 明星资源:在比赛期间,节目组将邀请《K歌一下》主持人姜多,星光大道2012年前四强选手楼兰,中国教育频道《职来职 往》主持人李响,著名相声演员冯巩、国家京剧院青年演 员石雨森作为节目的重要资源,保证了节目的质量。【运作模式】 预热阶段:赛季前期将在经济频道开辟专门时段每天2分钟项目推广,选手招募,宣传介绍; 初赛阶段: 决赛阶段: 【栏目亮点】

选秀节目受捧的经济学分析

选秀节目受捧的经济学分析 张雨婷经济B1401 0111140117 摘要:选秀节目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为主办方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但是选秀的一些负面效应可能被忽视。电视选秀节目不应单纯地从文化或娱乐的角度立论,还应把选秀活动看作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眼球经济”。它的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它已经赢得的消费者越多,其将得后继者就越多。“眼球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它的需求主要靠炒作概念被创造出来的。所以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选秀类节目和“高息揽储”一类非法集资活动,在运作手段上并无本质区别。选秀节目的经济效益和理论依据,对如何建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战略做出思考。 关键词:选秀节目,经济效益,理论依据,眼球经济 一,选秀节目的经济效益分析 选秀节目主要对五类经济主体产生了据当年的经济效益,它们分别是电视台,赞助商,参赛选手本人和政府。以下以“超级女声”和“中国好声音” 这两个选秀节目中的杰出代表为例,分析选秀节目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反映新兴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 (一)主办电视台的经济效益 第一,主办电视台的冠名权收入。2005年“超级女声”。湖南卫视 对冠名权最终收入大约2000万元。而2012年“中国好声音”,为 购买“中国好声音”节目冠名权,加多宝投入了6000万元。在竞 得冠名权后,加多宝整合了包括平面媒体,户外广告,广播以及网 络在内的媒体资源,同时结合线下进行数万次路演宣传为“加多宝

中国好声音”造势。冠名厂家并非慈善家和歌迷,为什么会投巨资 在选秀节目的冠名权上呢?当然是取得冠名权后巨大的商业利益。 冠名权为冠名厂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几千万的冠名费也为电 视台带来了巨大的盈利。可以说,这是一份成功的商业策划,它让 人们充分认识到一种文化现象所具有的经济推动力,也使人更清晰 地意识到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巨大商业潜力。 第二,主办电视台的广告收入。与近年来大多数在偶像剧中多种饮 料广告充斥整个画面相比,作为2012年度“中国好声音”赞助商 ——加多宝有限公司在这方面的表现并不逊色。从选手喝的、评委 桌上放的,到处都是该公司的产品,就连在直播现场主持人也不忘 代言,口中不时地蹦出三个字“加多宝”。 (二)冠名企业的经济效益 命名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来自销售。冠名权的取得和广告的宣传,极大的增加了销量,使赞助商为选秀节目的第二收益者。作为“超 级女声”的冠名商,乳业集团宣传费用累计超过了1亿元,但由于 “超级女声”的广告带动效应,2005年该企业的“酸酸乳”成为该 公司主营业务净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2005年全年销售收入可达 25亿元。毛利润至少5.5亿元。 (三)参赛选手的相关收入 2012年“中国好声音”参赛选手仅国内收到邀约80场, 趁热打铁的20场巡演计划10月底启动。16个学员出场费分为10 万元和15万元两个价值。某商演公司负责人说:“现在好声音选手 太牛了,16强选手报价都是10万以上,这还仅是劳务费”暂时还

“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传播学分析——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传播学分析 ——以《中国好声音》为例 摘要:《中国好声音》是浙江卫视购买荷兰音乐节目“TheVoice荷兰”版权,于2012年7月13日重磅推出“大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一经播出,便掀起了收视狂潮。此后浙江卫视相继于2013年2014年推出第二季,第三季,与第一季的手势奇迹相比,二三季的收视率仍然不容小觑,本文将从传播学角度,对《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大众传播沉默的螺旋 一.传播学解析《中国好声音》 1.传播者: 作为原始传播者的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制作团队在节目正式开播一个月之前,就开始通过外媒及其他推荐会等方式给节目预热,开展了充分的公关和广告活动。通过这些宣传使得《中国好声音》在开播之前就有了一定的关注度。另外,依托浙江卫视本身的品牌效应以及节目的精良制作水准,《中国好声音》首播当晚,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各大媒介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众多报道使得更多的受众了解了这个节目。 2.受众: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受众不仅仅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传播者。《中国好声音》取得良好反响,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迎合了受众需求。因此,在受众在贴吧微博等社交网站上热烈讨论,双向互动同时,《中国好声音》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3.传播内容: 《中国好声音》致力于寻找“好声音”,只关注音乐的本质精神,不在选手的外表上大做文章。在音乐的质量上精益求精,同时打出“真情牌,梦想牌”,好故事加上好音乐,在短时间内吸引了社会大众的目光。好莱坞著名编剧导师罗伯特-麦基曾说“想让故事主角吸引人,一定得是生活的无意义把他打到谷底,然后让他重新开始人生,老套的处理方式是让主角找到一个值得生活的目标,找到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