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稻作文化与傩文化比较研究_林河

中日稻作文化与傩文化比较研究_林河
中日稻作文化与傩文化比较研究_林河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9卷第4期 JOURNAL O F G UANGXI UNIVERSIT Y FOR NATIONALITIES Vol.19NO.4 1997年10月(Philos ophy and Social S cien ce)OC T.1997中日稻作文化与傩文化比较研究

●林 河/著

[提 要] 本文认为日本傩是中国传去的,日本傩与中国傩之间有诸多共性,他们都是稻作文化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 中国傩 日本傩 稻作文化 比较研究

一、导 言

中国傩的起源,较早的古籍如周代的《论语》、《礼记》等古籍都有记载。《论语?乡人傩》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之语,证明了周代时傩风已相当盛行。有些学者据甲骨文中出现有戴假面的人像推断,认为商代已有了傩。

日本傩的起源,根据日本古籍《细流抄》、《续日本纪》、《内里式?十二月大傩》等书的记载:日本傩始于日本的庆云元年(公元706年)或庆云三年。即中国唐代武后神龙二年以后。

日本傩是中国传去的,根据《续日本纪》云:“天下诸国疫疾,百姓死亡很多,始作土牛大傩”与《内里式?十二月大傩》记载,其内容也是以方相氏驱逐恶鬼,与中国古书上的记载完全一致。

至于乡人为何要傩?为什么要用傩来驱逐疫鬼?傩是何方神圣?傩是采集文化?渔猎文化?还是农业文化的产物?是杂谷文化还是稻作文化的产物?傩的性质、内容、形式、功能有什么特征?都较少有人研究。中日古籍上所记的“傩”,多属经朝廷驯化过的官方傩,决非傩的本源。因为,一种文化的产生,多是起源于民间,完善于官方。民间文化多野性,官方文化多驯性。说得明白一点,官方傩多是已去掉了傩的野性灵魂,徒剩下傩的祭祀躯壳的驯性文化。“驱逐疫鬼”只是傩的驱壳,而非傩的灵魂。

民间文化是源,官方文化是流。我们要想真正地了解傩是何方神圣,傩属那一文化系统,傩的性质、内容、形式、功能等一系列问题利用文化人类的研究方法,到文献中去找线索,到民间去找遗存,到考古发现中去找印证,比单凭对文献的训诂考据,将会使我们发现更多的问题。

傩是什么?由于古代的学者所受的教育都是唯经典而不唯现实,唯宫廷而不唯民间,唯高士而不唯黎庶。又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束缚,对那粗野之极、非礼之甚的,没有经过宫廷“驯化”过的原始民间傩,是谁也没有那么大的胆量敢于冒着“非礼”的风险,闯入禁区去作调查研究的。因此,我们在古书中所见的傩,大多是已失去原始意义的官方傩,人们多停留在傩是一种“驱逐疫鬼”的模糊认识上,很少有人研究过稻作文化的意识形态,虽然有人研究过稻作民的祭记礼仪,但多只把它当作一般的巫文化,少有人想到它属于巫文化系统中的傩文化系统。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还得弄清原始傩的文化属性,产生地,傩与巫文化的关系,傩的性质、内容、形式、功能等基本情况,才能解决乡人为何要傩?为什么要用傩“驱逐疫鬼”?傩是何方神圣等具体问题。

我的专著《傩史——中国傩文化概论》1,对这问题已作了一些探讨。其主要论点是:“傩”是中国南方进入稻作时期以后,从巫文化中蜕变出来的有特定含义的巫文化。“傩”的特定含义就是以“稻神崇拜”为核心;以“傩神”为稻神;以“糯”为稻魂;以“鸾”为图腾;以“鸾”音为基音的语言系统;以戴上傩面具“充傩”为形式;以祈求农事丰收,人畜兴旺为内主旨;以设坛“祭祀傩神”为礼仪,以“赶鬼驱疫”为手段;以“许傩愿”开始,以“还傩愿”结束等具备了一整套有信息、有信宿、有系统、有主旨、有目的、有规范的原始宗教文化。把它与先前处于“万物有灵论”阶段的各种认识模糊、尚未成型的巫文化相比,由于稻作文化的先进性,作为稻作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傩文化”,自然而然地超越了以往的其他巫文化,成为了中国巫文化中的宗主,并反过来影响和超越了其他巫文化,从而形成了以傩为主,其他巫文化为辅的中国“傩巫系统”。因此,“傩”可以说是中国“原始宗教”之祖。凡是稻作文化传播到哪里,傩文化

也就会传播到那里。又由于它的先进性,就是没有稻作文化的地方,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傩”还是世界性的文化,它在环太平洋地区广泛传播,已形成了一个“环太平洋傩文化圈”。

因此,“傩”应该是中国南方祭“稻神”(傩神)为主旨的农业祭祀,至于古书上所记的以傩“驱逐疫鬼”,只是傩的一部分功能。

本文对中国傩与日本傩的比较研究,就是基于以上的认识进行的。

傩面具——中日

傩文化的共性之一

中国民间称傩祭为“充傩”,即充当傩神之意。充傩必须戴上象征傩神的傩面具,为什么呢?巫词有云:“不戴面具是凡人,戴了面具是神灵”,道出了这中间的奥秘。

戴了假面具跳傩的风俗,在中国已经延续了近万年了。特别是七千五百年前的沅水中游的黔阳高庙遗址,以长有两对獠牙的傩面纹为陶器上的主要纹饰,而且以简化到只有两对獠牙形的符号作为陶器上的装饰图案。似说明了这一纹饰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因此,傩面纹很可能就是傩巫们戴在头上装扮神农炎帝的傩面具。附带说上一句:沅水民居的大门上方,四十年前还普遍保留了悬挂这种有獠牙的傩面具的习惯,沅水流域的地方戏中,扮演神人的演员,必须具备能够灵活搬弄獠牙的演技。沅水流域的少数民族,在古代曾被称为“獠人”,而长獠牙的傩面具却最早出现在这一獠人地区,这难道仅是一种巧合吗?这种傩面纹又出现于湘水下游长沙南托距今七千年前的大塘遗址中,随后,浙江余姚河姆渡六千九百年的遗址中也出现了傩面纹。到了良渚文化以后,这种傩面纹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美,最后形成了商周青铜器上的所谓“餮餮纹”或“兽面纹”,秦汉以后,因人们的“图腾意识”消失,傩面纹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变成了民居大门上方的“吞口”,在日夜守卫着老百姓的大门。戴傩面具跳傩的风俗传入宫廷,则成了帝王们“驱逐疫鬼”的工具,但在民间,它仍以“还傩愿”的形式,年年在为人民祈求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清吉平安。

在祭祀中戴假面是一个世界现象,我们还不能证明凡带假面的都是傩文化,因为不同文化圈的文化是不能够类比的。但中国的傩祭要戴假面,传承了中国傩文化的国家或地区,祭祀时要戴假面,却是一个基本规律。

日本傩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日本傩的情况与中国一样,也是为日本的农业服务的,也有宫廷傩与民间傩之分,日本《大辞林?民俗艺能条》载:民俗艺能是“以祈祷五谷丰登、长寿、退散恶疫为目的,与民间信仰活动相结合的艺能形式”。又据平凡社1983年版《演剧百科》载,民俗艺能大致可分为神乐、田游、田乐、风流舞、偶人戏等类。神乐又分“御神乐(宫廷傩)”、“里神乐”(民间傩),是日本神事活动的代表形式。而这些民俗艺能,基本上都是以戴假面为特征的。

日本的“能乐”就是带着假面演出的祭祀乐舞,“能”字的日语读音也是“傩”,可见得与中国的“傩祭”有某种渊源关系。日本的稻作祭祀普遍有带假面具的风俗,这种假面具,日语称之为“追傩面”,也是汉语借词。

日本著名学者诹访春雄教授在他的《假面的分布》一文o中说道:

“日本保留着许多的使用假面的艺能,各地残存着的使用假面的艺能,不仅有像‘能乐’,‘狂言’那样的高度艺术化的东西,而且也有极其原始素朴的民俗艺能”。“假面在赤道四周地区大量存在着,而越往北方,假面文就越来越少。因此,我认为假面文化与某种农耕或者旱田耕作相关联,而北方的游牧民本来没有假面。这里存在着一个对神灵的信仰问题。假面是表现地上神灵的,以它来表现北方游牧民信奉的星神、天上的神灵恐怕比较困难。”

诹访教授还进一步说明:“依靠大地而生活的农耕民(也包括一部分狩猎采集民)清楚地意识到人间的生死与种子的生死相重合,有着一种重视大地、山川、植物、动物等地上神灵的倾向”。

这一段文字很具体地说明了戴假面跳傩与农耕文化的关系。当然,祭礼时带假面具并不是傩文化独有的现象,这一现象全世界的好些地方都能看到,但跳傩必带假面具,却是傩文化独特现象。

鸾的传人——中日

傩文化的共性之二

中国《白虎通》一书中,记中国农耕之祖炎帝条云:“时为夏,夏之言大也,位在南方……其帝炎帝者,太阳也,其神祝融,祝融者,属续,其精为鸟,离为鸾”,《拾遗记?卷一》则说(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中国古代这些神话,朦胧地道出了中国的农耕民族是崇拜“鸟”,并以“鸾”为鸟神的。

鸾鸟崇拜,许多的考古发现证明:都是首见于南方而非北方。自浙江河姆渡六千九百年前的稻作遗址中出现了大量的鸾鸟纹饰,已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随后在湖南湘水下游和沅水中游又出土了一批七千年前的鸾纹陶器,特别是有七千五百年历史的黔阳高庙遗址,大量鸾鸟纹饰和傩面纹饰并存,似说明了鸾纹饰至高无上的权威性。

这种以鸾鸟纹和傩面纹为图腾特征的稻作文化在中国历代艺术上是一脉相承,至今连绵不断的。比高庙遗址晚五百年的南托大塘遗址,出现了鸾鸟口衔嘉禾的纹饰,似证明了《拾遗记》所载的“丹雀衔九穗禾”的传说确是初民对远古历史的朦胧记忆,大塘遗址还出土了与高庙遗址相同的傩面纹,似说明了这两地的稻作民都是神农炎帝氏族。到了河姆渡文化时期,鸾鸟纹与傩面纹出现在同一件陶器上,在良渚文化的玉器上,鸾鸟纹被当作面饰刻画在傩面的双颊上,还出现了戴有羽冠(象征太阳的光芒)傩面具的双颊上刻画有鸾纹的神人肖像,进一步突出了神农炎帝的神威。从此以后,这一艺术形象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基因,不断地出现在龙山仰韶陶文化、商周青铜文化上,这一现象似可作为神农炎帝部落不断强大,不断由南向北扩展的有力证据。也证明了中原的神农炎帝部落确是南方神农炎帝部落的一个分支。

日本古史传说:有“常世长鸣鸟”呼唤日照大神从退居的石窟中出来,日神因而能再登宝殿,大放光辉之说。?

日本《古事记》记日本著名的贺茂神社神话传说有:神武天皇东征迷路,赖八咫鸟放光明引路,东征才取得了胜利之说。在日语中,“贺茂”或作“加茂”,或作“鸭”,而中国古代的稻作民,称野鸭为“雒雁”,“雒”字上古音与“鸾”同在“元韵”,可以通假。

“八咫鸟”又是日本一个古代部落酋长的名字,应是这个部落的图腾。

中国的傩祭中,鼓叫“傩鼓”或“雷鼓”,是傩巫通神的法器。据日本学习院大学黄强教授在他的《鼓与“鼓精”信仰》一文?中说:中国“古代的民间存在着一种将白鹤、白鹭视为鼓精的信仰,会稽城雷门大鼓具有超常的灵力,是因其有鼓精的存在”。中国保存傩文化最多的西南地区,有以铜鼓祭傩神,傩巫都头插鸟羽、身着羽服的习惯,鼓上也以“翔鹭纹”为饰,正是以鹭为“鼓精”的反映。而“鹭”即中国古代南方稻作民族所崇拜的“鸾鸟”之一。以地处湘桂黔边的中国侗族为例,他们的傩祭称之为“嗄鸾”,其意为“唱鸟歌”。侗族自认为是鸾的传人,称人为“鸾”,称男人为“鸾汉”,称女人为“鸾缅”,称小孩为“鸾温”,人死曰回到老祖母住的“鸭鸾村”去了。所有风俗都与“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据日本?金关恕《日本弥生时代的祭祀和稻作农业》一文?说:1980年9月,在日本鸟取县西伯郡淀江町字角田稻吉遗址出土的一幅线刻画,画上有划行的船,船上的人都戴着鸟羽,与中国西南夷的铜鼓纹非常相似。这种船的式样亦与日本福井县大石遗址出土地陶器等遗物上所见的凤尾船系统有关,凤尾船是日本古代南方地区十分流行的船形。

中国楚墓帛画中的迎魂舟,船尾上有立鸟,中国古代要在船头画益鸟以厌水神,中国南部五月端午竞渡的船,同样是凤尾形。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联系呢?

金关恕还说:日本本土固有的认为“渡水鸟”招来谷魂的习俗也因此伴随着农耕祭礼的发展,演变成为由穿着鸟服的祭仪人搬运谷灵的习俗。他还说:日本早期水田农耕祭礼仪式,由穿着羽服的司仪人员直接执行祭祀仪式的,不难想象,鸟灵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至于将鸟灵作为祭礼圣灵的作法,在不同地区的出土例子中,均有明显的雷同表现。如池上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鸟形木制品,而这些木制品的鸟形象均是附立于木竿头端上并且是成套的。

金先生所说的情况,与中国傩祭的情况完全相似。浙江绍兴出土的战国时代的铜质“神殿”模型,屋顶上就有一根顶上栖有神鸟的柱子,唐代云南省大理著名的“南昭铁柱”,柱顶也栖有神鸟,我家乡沅水支流的巫水之滨,也有一根传说是宋代飞山蛮遗下来的铁柱,柱顶的装饰也是立鸟,侗族的“嘎傩”,土家族的“摆手堂”和苗族的杀牛祭祖,都要立鸟竿,有的在竿的顶端扎一立鸟,有的在竿的中部扎一鸟窝,东北的萨满跳神,必立“索伦竿”(鸟竿),韩国的风俗也是如此。这些,都是傩文化的重要特征。

日本荒木之博则说:在日本南方诸岛存在有阿傩姊妹化变白鸟或蝴蝶的故事,而且还有歌唱阿傩姊妹的歌谣?:

在船尾上,白鸟在栖息,那不是白鸟,是(阿傩)姊妹的灵魂。

在冲绳的古代民谣中也有:

我的姐妹的灵魂,保佑着我,让她来吧!划船的吆喝声,姐妹的灵魂,变成了美丽的蝴蝶,变成了珍奇的蝴蝶。

这种以鸟或蝴蝶为人的传说,正是中国稻作民的

风俗。在中国南方古代稻作民的后代——侗台语族诸民族中,不但以傩神姊妹为鸟(鸾),还认为所有的人也是鸟的传人,而苗族则崇拜“蝴蝶妈妈”,蝴蝶也是一种能飞的动物。

可见中日两国的稻作民都很崇鸟(鸾),并自认为是“鸾”的传人。

傩与农耕——中日

傩文化的共性之三

《礼记?郊特牲》云:“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天子大蜡八。伊着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祭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蜡”即“腊”,周曰“蜡”,秦曰“腊”。《续汉书?礼仪志》说:“先腊一日大傩”,可见“蜡”就是“傩”。“啬”即农业神,“报啬”即报答农业神,“大报本反始”即农业丰收后对保佑了农业丰收的傩神的一次盛大的报答。与今日民间所谓的“还傩愿”的内容完全相同。

日本傩与农耕的关系也与中国傩相同。日本古代很重视农业祭祀,

“傩”的一个表面现象,就是戴假面“跳傩”。日本著名学者诹访春雄教授在他的《假面的分布》一文中,认为假面与农耕民的信仰有关的话很值得注意。他说:“假面是表现地上神灵的,以它来表现北方游牧民信奉的星神、天上的神灵恐怕比较困难。”这一段文字很具体地说明了戴假面跳傩与农耕文化的关系。

日本荒木博之在《对天后的信仰和姊妹神》一文中说:日本对姊妹神的信仰“决不是在10世纪以后所形成的那些新东西,倒不如说和稻作文化同时传到日本来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在奄美、冲绳对姊妹神的信仰最为淡薄的地方是官古岛,而这个官古岛却是个几乎没有进行水稻栽培的地方”。

荒木教授所指的姊妹神是两位什么神呢?他们的日语名字是O N AR I,如翻译成汉语就是:“阿傩姊妹”,原来,这姊妹神正是中国傩所供奉的“傩神姊妹”。在汉语中,同胞的男性之间互称兄弟,同胞的女性之间互称姐妹,而同胞的兄弟姐妹之间则称“姊妹”,因此,傩神姊妹即“傩神兄妹”。中国称“傩神姊妹”,日本称“阿傩姊妹”,风俗完全相同,说明其文化同源,都是傩文化的产物。

农耕文化有旱作与稻作之分,中国北方是以种粟为主的旱作农业,南方是以种稻为主的稻作农业,傩如果产生在粟作区,傩神应是粟神,如产生在稻作区,傩神应是稻神。但中国的古籍没有说傩神是“粟神”或“稻神”,由于中国古籍都是中原文化的产物,所记的多是中原古史,因此中国古籍留给人们的印象,傩文化应是中原粟作文化的产物,“傩”的产生地应是中原。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从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中国的农耕文化,南方要早于北方,如九疑山下的道县,出土了一万二千年以前的炭化稻?,洞庭湖地区的湖南澧县彭头山稻作遗址已有了九千年历史à,江淮平原上的贾湖稻作遗址已有了八千年历史á,这不仅是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也算得是最早的稻文化呢。

中原的古籍称农业神为“啬”,但祭祀农业神的仪式,为什么不称“啬祭”,而要称“傩祭”呢?郑注:“先啬,若神农者。司啬,后稷是也”,在上古音中,“粟”字、“啬”字在“屋韵”,“稷”字在“职韵”,而“傩”字在“歌韵”,韵部相差甚远,很难通假,这是什么原因呢?恐怕与过去中国南方的稻作民没有发明文字,不能将自己的历史记录下来,而中原统治者则仗着他们拥有文字的优势,据天下之功为己有,任意隐瞒或扭曲历史,以标榜自己有关吧。

“姊妹传人种”神话——

中日傩文化的共性之四上文说了,日本有姊妹神的神话传说,而这姊妹神的名字就叫“阿傩姊妹”,这阿傩姊妹,在中国则被称为“傩神姊妹”或“傩兄傩妹”。b k

日本倭人还有另外一则《伊协傩耆与日本诸岛》的神话b l,大意是:

伊协傩耆和他的妹妹伊协傩美神,秉承天之御中主神的意旨,带着天琼矛站在天浮桥上,用长矛沾着油脂似的土魂,滴在洋面上,造成了淤能基吕岛,兄妹在岛上建起了“天御柱”,盖起了“八寻殿”。

天神要他们兄妹成婚,他俩便围绕着“天御柱”兜圈子,碰到一块时,便成了婚。婚后生下了一条又黑又大的水蛭。

他们重新卜卦,重新绕“天御柱”,第二次生下了日本诸岛,第三次生下了四男四女,日本才有了人烟。

这则神话中的主人翁是日本神道教所说“神世七代”中最后一对配偶神之一,被古神道视为日本国土的生成神,在日本神话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伊协傩耆”被尊称为“伊奘诺尊”,“伊协傩美”被尊称为“伊奘册尊”。

中国傩坛所敬的神是“傩神兄妹”b m,在全国各地

都有流传,内容也大同小异。

中国民间还把“傩兄傩妹”称之为“东山老公”和“南山小妹”,这是因为他俩占卜时,傩兄居东山,傩妹居南山的缘故。在湖南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家里的神龛上,至今还供奉有东山老公与南山小妹的神位,可见这传说影响之深。

凡懂《神话学》的都知道,中、日这两则神话的“母题”是相同的,中国是产生国,故说得比较完全,故事也比较清楚。日本是传承国,为了适合日本的国情,所以故事有些小的变异,说得不大完全也不大清楚(我所见的译文如此)。这是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任何民间故事,在传承的过程中,都会按照本地的情况加以改动的。日本《阿傩兄妹》神话在情节上虽有一些变异,但故事的主人翁都是“傩兄傩妹”,日语的“伊协傩耆”,若译成汉语,便是“很久以前的傩公”,“伊协傩美”译成汉语,便是“很久以前的傩妹”(侗语至今仍称“妹”为“美”)。因此,说这两则神话同出一源,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吧?

日本古称“倭奴”,“倭”字古音作“娄”,与“傩”音十分相近,“倭奴”连读,可得“傩”(糯)音,日本的稻作民,最先种的稻是不是糯稻,日本的稻作民是不是以种糯得名,这也是值得探讨的。

中日傩文化的其他共性

中日傩文化的共性还可数出很多,决不是这篇短文能够详细论述清楚的。下面三言两语地再罗列一些。

男根崇拜: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稻作遗址中,往往可以找到石制的男性生殖器模形,考古学家称之为“石祖”,中国字的“祖”字,示字旁为神坛,且字旁为男性生殖器的模型,中国字的“父”字,是手上拿着男性生殖器模型。中国古书上所谓的“百越”,“楚地淫佚支柱”(石曰支,木曰柱)都是男根崇拜。在日本的稻作遗址中,“石祖”也是常见的出土物。b n “干栏”式建筑:“干栏”汉语无法解释,是傩文化系统的语言,当中国南方的稻作民从种植原始糯稻发展到种植产量较高的粳(G A N)稻之后,民族自称也改成了“粳”,这就是中国古代的荆蛮(荆字上古音读G A N,也在“元韵”)。“干”与“粳”是同音相假,“栏”是房屋之意,因此“干栏”即“粳作民”的房子。这是一种在木桩上建筑的房子,是有巢氏“架木为巢”的发展,人住上层,下层不住人,以避潮湿与蛇虫之害。因形如高床,在日本被称为“高床式”房屋,这种式样的房屋,在日本的绳文时代晚期或弥生时代早期就已出现了,直到今日,仍然是日本非常流行的房屋式样。b o

太阳崇拜:中国的鸾崇拜不是单纯的鸟崇拜,而是太阳与鸟的“太阳鸟”复合崇拜,太阳即鸟,鸟即太阳。中国七千五百年前的沅水高庙遗址的图纹中,鸾鸟的翅上就画有太阳,在考古中发现太阳纹或画在鸟翅上,或画在鸟身上,或画在鸟的头顶b p。日本风俗亦同。日照大神就是太阳神,日本被认为是“日出之国”,日本国旗是太阳旗,太阳崇拜随处可见。

蛇神崇拜:中国南方多蛇,稻作民多有蛇神崇拜,如《说文?虫部》说“闽,东南越,蛇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古多蛇神庙,崇蛇之风很盛。中国南方有一些稻作民,至今还有以蛇为家神,不敢伤害之俗。日本崇蛇之风也很流行,奈良平原地区有在插秧前,以小儿打鼓舞草蛇游村之俗b q。汉光武帝送给日本倭女王的金印,特意雕刻蛇纽(中国多龟纽),似表明日本古代也有崇蛇之俗。

神树崇拜:中国傩文化以神树为“天梯”,中国苗族有一则关于“马桑树”的神话说“从前的马桑树长得高入云天,人们可以通过它爬上天去。古时候,天上出了九个太阳,把山晒黄了,水晒干了,禾晒枯了,花晒落了。苗家英雄明傩雄为了拯救世界,便踩着马桑树(马桑树即扶桑树)尖,跳上了太阳树,把八个正在树上睡觉的假太阳砍落,喂给黄牛吃了。但因他不小心把马桑树踩断了,马桑树从此就再也长不高了,人类也就再也不能通过马桑树到天上去了”。b r 黥面纹身:纹身黥面是中国古代南方稻作民的风俗,《后汉书?东夷列传》说日本古倭人“男子皆黥面文身”,直到今日,日本仍保留了纹身之俗。

椎髻披发:中国粟作民在旱地劳动,多束发冠带,西北的游牧民因风沙大,多辫发,南方和稻作民地处温带水乡,多椎髻披发。日本人的发式从古至今,都是椎髻披发,与中国南方的稻作民同俗,而不同于中国的北方民族。

跣足着屐:中国南方因气温较高,潮湿多雨,稻作民多跣足着屐,日本的稻作民同样是跣足着屐。

贯头衣:中国南方民族多着“贯头衣”如《汉书?地理志》记琼岛(海南岛)居民“皆服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越绝书?勾践入臣外传》说勾践入吴时“服鼻犊”(贯头),《后汉书?西南夷传》说哀牢夷穿“贯头衣”。《魏书?倭人传》则说古倭人女子“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穿之”,日本弥生时代的陶器上有穿贯头衣的人像,古坟时代的女巫像也是穿的“贯头衣”。b s

箕坐:以坐式如箕得名。绍兴出土的战国神殿中有六名乐舞偶人,都是屈膝跪坐,臀部置于足心,《史记?陆贾列传》说南越王赵陀“椎髻箕倨见陆生”,《论衡?率性篇》则说赵陀“椎髻箕坐,好之若性”。《后汉书?东夷传》说古代日人“以踞蹲为恭敬”,这种坐式,在今日中国已经很少了,但在日本,箕坐风俗却至今未变。

歌墟:中国中原文化,男女受授不亲,而南方稻作民的傩文化圈,普遍有男女定期对歌之俗,生意人也以对歌之日为市,因而发展成了歌墟。日本则称“歌墟”为“歌垣”,每到此日,男女聚集一起,咏歌跳舞,自由谈情说爱,不受礼法约束。

照叶林文化:日本学者认为的日本“照叶林文化”,其特征与中国傩文化的特征非常相似,也很值得研究。

结束语

日本的傩文化是从中国传入的,但唐代所引进的中国宫廷傩,并不是它最早的历史。傩既然是稻作文化的意识形态,它最早的历史就应该是从日本绳文时代中国稻传入日本时开始的。因为,原始时代的初民,都迷信鬼神,没有举行傩祭,人们是不敢动土种稻,得罪土地神的。远古无稽,没有现成的文献资料可供我们研究,我们只能开辟新路,从研究傩文化的特征入手,通过考古发现,到考古资料中寻找出土文物的傩文化特征,判断它们哪些是傩文化,哪些不是傩文化,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来,以利于我们对中、日稻作文化的研究。

注释:1林河著:《傩史——中国傩文化概论》,台北东大书局1994年11月出版。o诹访春雄教授1994年在“云南傩戏傩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宣读的《假面的分布》一文。?鸟越宪三郎:《倭族之源——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黄强教授《鼓与“鼓精”信仰》,1994年中国云南傩戏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日本天理大学金关恕:《日本弥生时代的祭祀和稻作农业》,《农业考古》1991年一期。?日本荒木博之:《对天后的信仰和姊妹神》,《民间文学研究动态》1986年第2—3期。?道县炭化稻见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列室实物。à《彭头山文化》,何介钧:《洞庭湖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探索》,1989年《湖南考古辑刊》第五集。á《贾湖文化》,刘志一《关于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通讯》,《农业考古》1994年第3期。b k《伊协傩耆与日本诸岛》神话见高明强《创世的神话和传说》一书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出版。b l“傩兄傩妹”神话,为林河在侗族地区采访所得。b m男根崇拜,朱俊明《日本古倭人稻作文化滥觞于中国古吴越》,1992年11月打印稿。b n日本的高床式房屋:鸟越宪三郎《倭族之源——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b o太阳崇拜,鸟越宪三郎《倭族之源——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b p蛇神崇拜,鸟越宪三郎《倭族之源——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b q苗族“马桑树神话”,龙文玉等搜集《九个太阳的故事》,《湘西民间文学资料》第一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群众艺馆1982年编印。

b r《贯头衣》,鸟越宪三郎:《倭族之源——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收稿日期:10/12/97[责任编辑 徐杰舜]

[责任校对 曹满仙]

[作者简介] 林河,本名李鸣高,侗族,1928年生,湖南省文联主席团成员。代表作是《〈九歌〉与沅湘民俗》。长沙,邮编:410000。

A Comparative Study on Rice Cultivating Culture and

Nuo Culture in China and Japan

Lin He

(L iterature and A rt Coalition o f H unan p rovince)

This essay sugg ests that Nuo culture in Japan stem fro m China and there be co mmon characteristics betw een Nuo culture in Japan and China,because both o f them belong to the sam e ideolog ical form of rice g row ing culture.

中日酒文化对比日语

毕业设计 浅谈中日酒文化对比 作者 专业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装┊┊┊┊┊订┊┊┊┊┊线┊┊┊┊┊┊┊┊┊┊┊┊┊ 目录 摘要 (3) 要旨··············································错误!未定义书签。绪论··············································错误!未定义书签。1中日酒文化背景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1.1中日酒文化的起源 (6) 1.1.1中国酒文化的起源 (6) 1.1.2日本酒文化的起源 (7) 1.2中日酒文化社会影响 (7) 1.2.1中国酒文化社会影响 (8) 1.2.2日本社会酒文化 (9) 2中日酒文化对比 (9) 2.1中日酒的种类和命名 (10) 2.1.1中国酒的种类和命名 (10) 2.1.2日本酒的种类和命名 (11) 2.2中日酒德酒礼 (11) 2.2.1饮酒方式和礼仪中的酒文化 (11) 2.2.2祭祀中的酒文化 (12) 2.2.3婚俗中的酒文化 (13) 3中日酒文化的异同点 (13) 3.1中日酒文化共同点 (13) 3.2中日酒文化不同点 (14) 结论 (15) 谢辞 (16) 参考文献 (17)

┊┊┊┊┊┊┊┊┊┊┊┊┊装┊┊┊┊┊订┊┊┊┊┊线┊┊┊┊┊┊┊┊┊┊┊┊┊ 【摘要】 酒文化无论在哪个国家的民俗中都占有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同属东方民族。两国从古代就开始了交流,日本从中国学习技术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文化,在各方方面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其中酒文化也出自同一渊源,中国的传统文化、农业文明和曲酒酿造技术传到日本,促进了日本文化及酒业的发展。中日两国的酒文化历史、酒俗、饮酒态度和酒德酒礼都大同小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中日两国人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借鉴,在差别中寻求融合,在融合中保存差别,共同创建适合于本国国情和世界酒文化发展方向的新型酒文化。本文以中日两国的酒文化为研究对象,进行展开论述。本文首先从中日两国酒文化的起源,社会影响等方面详细说明,接着从中日两国酒文化的多个方面,例如酒的种类和命名,喝法的差异,酒德酒礼等方面,对中日两国的酒文化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通过对两国酒文化的比较,总结出两国酒文化的异同点。 【关键词】中日;酒文化;交流;发展;异同点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 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 一两国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的内涵。中国茶文化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人饮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的优劣,还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中国茶文化把茶看作人与自然融合过程中的媒介,把饮茶当作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之一。而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是“和、敬、清、寂”,他们将日月星辰、花草鱼虫邀入茶室,将人对自然的敬爱体现于对器物的万般呵护之中。虽然两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同样都把“天人合一”作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两国的茶文化都与本国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中国茶文化讲究在品茗的同时进行赋诗、赏花、品画、听曲等文艺活动,由此,与茶事相关的诗画多不胜数。同样,日本茶道则将书画、建筑、工艺、烹饪、宗教、礼法等一同导入茶事,使之成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成为最具美丽的日本传统文化体系。意大利学者马里奥·佩德凯斯认为:“茶道是外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窗口。”因此,我们可以说,不了解茶道,便无法理解日本的文化。 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中国茶最早是用于药,然后才用于饮用,780年陆羽著《茶经》才给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文化却截然相反。日本高僧将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带到日本,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15、16世纪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 二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中国茶文化起源于药用,因此,它与中国道教的养生思想关系密切。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与神仙思想相关联,并由此升华到精神文化领域。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在完全形成后的日本茶道里,“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茶人被看作是在家的禅者。因此,较之讲求茶的药理成分、强调饮茶的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来说,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善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三两国茶文化的载体不同。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随着中国近代茶馆业的兴起,更是将饮茶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老舍还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经典剧作《茶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大众性。而日本的茶

中日饮酒礼仪比较

はじめに 一、酒の起源および日本への伝播 1.1中国お酒の起源 1.2日本お酒の起源 1.3中国お酒と醸造技術が日本への伝播 二、中日酒文化の相違点 2.1酒の種類について 2.2酒の国民性について 2.3適量と過量について 2.4酒の飲み方とマナーについて 三、中日の宴席における「乾杯」文化 3.1中日「乾杯」について 3.2中日「乾杯」文化の相違点についての考察 おわりに 注釈 参考文献 要旨 「古事記」の記載によると、日本古代の生産技術の多くが、渡来人たちによって朝鮮半 島からもたらされ、また渡来人たちによって国内に普及された。これらの渡来文化のな かに、酒造技術もあったことが記録されている。 日本は,中国の近くに位置している。上の歴史に書かれたように両国は古代から交流し てきた。日本は中国から技術を習うのと同時に、中国の文化もならってきた。それが故、各方面で,類似的な文化を持っている。しかし共通点がある反面,両国の間には大きな 相違点も見受けられる。それぞれの社会環境や歴史的境遇によって、日本人は和の精神 が強い。自分の意見や気持ちを相手に伝えたり、行動したりする時、相手の気持ちや立 場を考慮しようとし、集団の中で「和」を重んじ、他人との摩擦を避けよとする傾向が 強い。そして、酒を飲む時、一般に静かで、他人の邪魔をしないとか、中国人は、敬意 の表明として杯の酒を飲み干すが、日本人は含蓄に親しみの気持ちで飲み方などで、各 酒文化から反映した国民性とか読み方とかマナーには、微妙な差異がある。また、宴席 でお酒を乾杯する時、日本人はもっと含蓄であるが、中国のほうは、ずっと直接である ように、中日の宴席における「乾杯」文化にもそれぞれの相違点が存在している。 本文を書く目的は、中日酒の起源、中日酒文化の相違点、宴席における「乾杯」文化の 相違点などで比較分析しながら、もっと両国の酒文化について了解するとともに、以後 の中日文化交流を促進するためだ。 本文は以上の目的で次の順番で展開するつもりである。第一章は酒の起源および日本へ

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

浅谈中日茶文化对比 ——儒家思想与禅宗思想的碰撞 【摘要】中日文化相互之间的影响深远,其中茶文化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中国的茶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而日本茶文化则受禅宗思想影响。两者一个是本国主流文化的附属,一个则是本国主流文化的砥柱。相比之下同宗同源,却也各有特色。本文讲从中日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征入手,对中日两国茶文化进行简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日文化茶文化饮茶儒家思想茶道精神审美 【正文】 自隋唐时代以来,中日两国就展开了悠久的文化交流。从政治制度到语言文字,从吃穿习俗到建筑规划,无一不互相影响着。而中日的茶文化交流,更可以说是两国历史交流历程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中国有茶艺,日本有茶道,若是论对于茶的喜爱,两国人民可是谁也不输给谁。 什么是茶道?著有《わびの茶道》一书的京都学派学者久松真一先生是这么认为的: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核心是禅。主张“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十分重视日常生活的修行,即修行不必去读经,而要求在起居饮食的修炼上下功夫。茶道忠实地实践了“禅”的这一思想。[1] 本文讲从中日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征入手,对中日两国茶文化进行简略的分析研究。中国的茶文化——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产物 茶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精华之一,最初的起源点,就是在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最早栽种茶树、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树主要产于我国的南部。饮茶之风据说源于西周时期。然而唐代之前,中国还没有“茶”这个字。在《诗经》、《礼记》及《楚辞》等先秦古籍中只有“荼”的记载,从唐代的《茶经》开始,“荼”字才“始减一画作‘茶’”。而且在汉代之前,中国人主要是发现了茶根的医疗作用。直到东汉,人们才开始饮用茶叶。 就这样直到780 年,陆羽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才创立了世界上最早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国家,日本文化有着许多中国文化的基础,但又很好地与本国的特点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另外,中日两国由于地理、人文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两国文化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从茶酒、风水和筷子三个方面就中日文化做一些对比研究。 关键字:文化差异、茶酒文化、风水、筷子 正文: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了。古代日本的 文化主要来源于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然后再加以吸收,最后形成了日本的文化。尽管现在提起日本这个名词,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反感,从日本侵略战争 到现在钓鱼岛之争,无法不让我们愤慨,但是无可否的是日本文化经过漫长时 间的冲刷,现如今已发展成具有日本特征的东西,甚至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中国。下面我将从从几方面对中日文化做些对比分析。 (一)茶酒文化 品茶饮酒,是全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日本的茶、酒文化都源于中国,在引进之后融入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志,形成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和酒 文化,茶酒文化在两国之间的变化反映了两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1、以茶文化的发展剖析中日文化特征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中国最 早关于茶的记载首推《尔雅》,其中“伐木篇”与“释草篇”中都出现了“茶”字。经历了隋朝隋文帝的嗜茶,以及唐朝时“茶道大行”,茶已经成为人们日 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 和不同的环境呈现出了不同的茶文化的形态。中国的茶道“和、静、怡、真” 是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着道家的浪漫理想。因此 中国的茶文化形成了一种独具开拓性、多元发展的模式和和谐、平衡的世界观。 日本的茶道来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名族味。从中国茶一进入日本,茶就 具有了禅的意味,形成了兼具中国和日本特色的“混杂文化”。日本对饮茶的

浅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同源异派”——浅析中日茶文化的不同 一、茶文化的起源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二、茶文化的发展 1、1茶的传播途径不同 在中国是先有庶民茶文化, 后来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 形成宫廷贵族茶文化。而日本在这一点则截然相反。茶引入日本之后是作为一种高级文化形态首先在皇室贵族之间流传, 长期为统治阶级所专享, 后来才逐渐传播到民间, 上行下效, 原已成熟定型的饮茶方式和清规戒律也为民间所全盘接受, 形成社会共识。 1、2茶文化的精髓不同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茶文化以最初的药用到饮用最后发展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强调崇尚自然美,但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并且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静、怡、真”。“和”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文化修行的过程,是“释道”精神的统一;“怡”是愉悦的精神与情感的表现,在饮茶的过程中,养成谦恭的行为习惯;“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日本的“和、敬、清、寂”之四谛始创于村田珠光,400 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日本的久松真一先生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日本茶道的精髓在于“和、敬、清、寂”。“和”,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清即清洁,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如前所述,茶道四谛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与客人的和合,没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间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须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中心的涅槃、寂静、空寂、寂灭,在积极意义上是“无”,即“主体的无”。由此可见,和敬清寂四谛是以“寂”为根源,以“寂”为最高层次而体现的法则,也

浅谈中日酒文化

西安翻译学院 XI’AN FANYI UNIVERSITY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Dissertation for Bachelor’s Degree 题 目:浅談中日酒文化 2013年5月 学 号 9111202031 院 系 外国语学院

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在网上发表的论文。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要旨 周知のように、酒は長い歴史を持っている。全世界で、酒は歴史、経済、政治、文化及び社会に対しての影響が無視することが出来ない存在である。酒文化は文化の一部として、社会と密接な関係がある。だから、酒文化はどの国の風俗の中にも重要な特殊な地位を占めている。中日両国は特にそうだ。酒の本当の意味と実際の実用の方面で、ほかの国家と民族に知らず知らずのうちに影響を与えて来た。中日両国は一衣帯水の国である。酒文化も同じ源から生じている。 キーワ-ド:中日;起源と発展;酒文化;相違点

摘要 众所周知,酒拥有悠久的历史。酒对世界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的影响不可取代。酒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无论在哪个国家酒文化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日两国。随着中国和各国的交流,酒的酿造技术,文化和用途逐渐传入其他国家和民族。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酒文化也出自同一渊源。 关键词:中日;起源和发展;酒文化;异同点

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学习中日文化比较课程之后,以及联系自身对此方面的了解,我主要对其中的三大部分很有感触,分别是:中日茶道的差异、中日饮食的差异以及中日婚礼的差异。 一、中日茶道的差异 中国茶,是文人异士会面必不可缺的一种东西。这些人能在茶中喝出友谊、喝出交情。中国人,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品茶之四大特色是: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中国茶是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点之一。 茶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唐代茶文化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朝鲜、日本,以后又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茶文化作为大唐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日本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文化,并成为日本的国粹,饮誉世界。茶也是我国国饮,以茶敬客,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习俗。茶对于人类来说,—可让人啜英咀华,尽享茶之美味;二可醒神明目,有益健康;三可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四可聚集亲情,有融洽

感情之功能。茶文化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现在,冷冷的天气,然后就应该捧杯茶,虽然普通人不是很懂品茗,但是喝着茶很舒适,喝茶还能醒神,工作学习之余,喝杯茶,舒坦。 日本承袭我国文化遗绪,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唐朝影响最深。唐时佛学盛行,佛家以茶代酒之风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茶道,又称禅茶,其精神在于利用茶净化心灵,提神醒脑的特性,使饮茶者的心神,暂时革除一切俗务杂念,以期直扣人的本相,即是达到所谓本来面目赤子之心的境界,因为必需藉假炼真,所以对于环境的布置、器物的使用,要求的水准极高,茶屋必须外幽雅清寂,古木参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内面必须玩物古董、瓶花名画,器皿烧制精巧华丽,高雅实用,主客态度必须平和谦逊,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授受。饮茶问之交谈,腔调馨欬,均须合体。日人认为这种心境为和、静、清寂的总和,如茶屋是代表宇宙万物经过过滤净化后,唯一可赘凭借的象征物,人一旦介身其中,一方面慢慢品尝苦涩的茶味,此情此景正是物我文融,天人合一,是用一种无意识的境界,藉以了悟永恒的价值。 我觉得,中国是喝茶懂道,日本人是喝茶说道,懂和说是最大的区别,说我偏心自己的国家也好,说我实话实说也罢,我仅仅是通过茶道来诉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别。中国为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优秀大国,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日本是中国边上的小国,茶文化本来自中国,又有什么资格可以比较呢?换句话说就是,日本是支流,中国是源头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一、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 1、茶文化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美,但是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追求“和”的思想、“天人合一”境界,透过茶来感受真正的美、本质的美、自然的美。中国茶人追求品茶的纯正滋味,享受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明代的文士茶正是文人逸士寄情山水,畅怀于大自然的绝佳体现。日本茶人则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意境。 2、中日茶文化都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茶道的实体活动中。中国茶人将传统的儒家文化、修身养性的理念体现于品茶与作茶诗绘茶画等实践活动中。日本茶道秉承禅宗理念,将其体现在茶道礼仪、茶道规范、茶道技艺上。 3、在参与茶事的活动、品尝茶的馨香以及由苦而甜的滋味,体会茶以外的感情世界的同时,对茶的艺术化的追求,将美化、深化对日常生活万事万物体验。这在中国、日本的茶道中又是一个共同点。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茶文化表象的差异 1、茶文化流派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却未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 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审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还有很多小的流派,比如薮内俭仲创始的善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的薮内流派。其他如大口派、织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坍流等。 2、烹茶的程序不同。 中国的茶的烹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烧开水;二是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三是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四是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五是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入杯饮用(在倒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动茶壶);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根据茶叶种类的不同,一份茶叶可以泡4至5壶茶水.但是后面的几次应该略微多泡一会以尽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约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约45秒,以此类推。 日本茶道简单说来包括了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等步骤,其各个步骤耗时也不尽相同,分别为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六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十分钟、三分钟、四小时、一小时四十分钟等。 3、茶具不尽相同。 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记载中国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这还不包括后来文化变迁中的其他茶具。 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厂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浓茶

[文化差异,中日]中日酒道的文化差异探究

中日酒道的文化差异探究 摘要:中日两国人民都酷爱饮酒,“酒道”在日本也曾经盛行一时。从酒的种类、器具及饮酒习惯,对中日两国的酒文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差异与中日两国的原生文化、地理环境、审美意识的差异息息相关。 关键词:酒道;国民性;中日对比 日本的酒文化追根溯源起来离不开农耕文化和中国文化。距今5000-7000年前,中国大陆气候温和,原始的农耕文化得以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世界第一个农耕文化的中心地带。此后,农耕文化在东亚基础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逐渐传入日本。农耕文明是酒文化兴盛所必需的土壤,酒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也流入日本。另外,古代的日本,国家文化体系尚未确立,大至国家政治,小至生活习惯,都深受中国文明的影响。这些文化观念作为民族文化和酒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对其酒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也都产生着重大影响和导向作用。 一、从酒的种类来看中日原生文化的差异 关于酒的起源,中国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根据《战国策》的记载,公元前2200年,大禹时期仪狄创造了谷类酒,进献给禹王;另一种说法是,周朝的时候,有一个叫杜康的人制造了我们如今经常饮用的酒。在日本,从事造酒行业的人也被称为“杜康”。现在,中日两国酒的种类均变得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也各不相同,此处仅以白酒和清酒为例,对两国酒的种类进行比较。 白酒是中国传统的蒸馏酒,也被称为“烧酒”或“白干”,生产历史悠久,以谷类或马铃薯等包含丰富淀粉的作物为原料发酵蒸馏而成。酒精度一般在40度往上,也有40度以下的低度酒。白酒清澈通透,芳香四溢,但具有较强的刺激性,饮用后口中会有酒香残留。白酒由于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原料品种、用曲、生产工艺、酿酒设备的不同,品种繁多,名称各异,有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等等。 日本清酒是用米、米麴和水发酵而成的一种传统酒类,在日本又被称为日本酒,或者直接称为酒,酒精浓度平均在15%左右。由于不同的酿造方式、保存方法以及酒税法规定等,市场上现有的清酒种类也各不相同。清酒酿造有“精米步合”之说。将每粒酒造米用精米机日夜打磨,为提取精华而抽丝剥茧地一层一层把外衣磨去。精米度越低,酒的级数越高。 总体来说,中国人喜好度数高、浓烈的酒。当然这与中国高超的酿酒技术有很大关系,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中国可以萃取出越来越浓醇的高度酒。但是除了技术上的因素外,中国人偏爱高度酒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的自由,推崇“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的豪情。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这也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中国自古以来在很多文学作品、诗歌中也有相关的描述,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杜甫的“酒渴私吞海,诗狂欲上天”,等等,都体现了中国人在饮酒中追求的是自由和解放。高度酒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地放松精神,解忧解愁。 日本人则更钟情于酒精度数低、口感温和的清酒。日本人为什么喜欢日本酒(清酒),并

简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简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一、概论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茶道虽源于中国,却发展于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美的宗教”。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在于鉴别茶质的优劣、品尝味道的浓淡,而在于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加强和谐、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茶道的内涵不同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互为补充、绝少抵触,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能做出宏篇大论。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表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贯彻了儒家礼、义、仁、德的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标准。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追求禅宗的静寂之美。 (二)两国茶道的规则不同 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化则更崇尚自然、随和之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但其“四规”、“七则”似过于拘重形式,很难让人感受到畅快自然。中国茶文化最初是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的,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颇有渊源,它在艺术层面上强调自然与美学精神,很容易让人感到和谐统一。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便道而无道,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故而说起茶道,往往仍首推日本。 (三)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 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层次较广;而日本茶文化则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便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从而使“茶”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而各个民间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相形之下,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茶道的表现形式不同 日本茶道有严谨的礼仪规范,主客之间、客人之间都有不同的礼仪要求,茶道演示的各过程中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更有甚者,日本茶道还有人对物行之礼。而中国茶道更注重的是品茗和欣赏,没有太多规定性的礼仪规范。在崇尚自然上,日本的茶室插花和茶点上的图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历史文化学院 0601历史学班赵璐 06504033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各显风彩、引人深思。要比较深刻地、内在地理解中、日两个民族,不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都是难于达到全面地和内在地理解。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深刻蕴含和充分体现了各自民族的特性。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的茶文化,然而,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我通过对这两种文化进行比较,来说明这两种文化所体现的不同民族性和在各自的思想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及不同的历史作用和未来可能的不同发展走向。 一、相同的功效:舒放性灵 茶文化在中、日两国之所以能不断地发展、丰满起来,其共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茶对人的实际功效,这就是养生的作用。然而,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的发展,一个共同的重要精神因素就是通过茶艺或茶道能舒放性灵。 中、日两国国民在古代、近代直至现代都背负着各自内在的沉重压力。 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塑造了中国的国民性。中国的国民背负着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人生价值观,积极进取、刚健奋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为己任。而在紧张的奋斗之中,必然要休闲、娱情和审美,这时老庄的道家审美观念就起重要作用:冷静、理智、不狂热、不走极端,把一切苦乐、生死、贫富、毁誉等统统放下,进入“绝对自由”“、独立自足”“, 吾丧我”的状态,自自然然地和大自然乃至整个宇宙合为一体“澹然无极而众美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佛教的传入强化了中国文人的这么一种审美心理。因为禅宗的瞬刻永恒和老庄的审美境界是相通的,都是要现实的人放下现实人生,进入和美的境界,求得精神的愉悦和欢乐。因为品茶能放松身心,进入庄禅审美境界,能对人世的艰辛、对生活的苦难、社会的纷争暂时放下,进入一种美的,和谐的境界,因而茶成为中国国民舒放性灵的媒介,特别是中国文人积极进取时娱情的媒介,而面对生活的追求无可奈何时生命的安慰。 日本国民所背负的内在压力远大于中国国民。在古代和近代,日本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从天皇到将军,大名、武士、庶民,构成明显的卡斯特社会。在家庭生活中,以性别、辈份和长子继承权为基础的严密等级制度。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们行为的细节,以及各个人所处的地位都有明确的规定。每个日本人先是在家庭内部养成了遵守等级制度的习惯,然后把他学到的这种习惯用于政治、经济等广阔领域。几个世纪以来,日本国民把遵守等级制度看成是一种艺术,小习翼翼地“各守本分”。因而,日本国民给人的感觉是彬彬有礼,但却胆怯,有时甚至是战战惊惊。 因为要崇尚和遵守等级,进而必须规范礼仪。日本国民以彬彬有礼而著称,他们从小在家里就严格训练遵守礼仪,从婴儿开始就被按着头学鞠躬。 他们本身肯定习惯于这种等级制度和种种礼仪,但实际上却是很累人的生活,这需要很强的内在控制力,时时小心,事事小心。 遵守等级制度,恪守种种礼仪,这是他们的内在压力,然而,他们还有更多的来自道德戒律的内在压力。这就是“忠”、“孝”、“偿恩”、“义理”等道德戒律。 “忠”就是要忠于天皇,这在日本具有强大的控制力。日本人向来赞成至死不谕的忠诚。1945 年8 月日本投降时充分显示了“忠”对日本国民的强大控制力:本来至死不屈的日本军人,在天皇的一声令下,放下了武器。“忠”还表现在社会事务的管理方面的一切事务中,人们会自觉地尽自己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中日の酒文化について

中日の酒文化について 要旨:日本は中国の近くに位置している。上の歴史に書かれたように両国は古代から交流してきた。日本は中国から技術を習うのと同時に、中国の文化もならってきた。それが故、各方面で,類似的な文化を持っている。しかし共通点がある反面,両国の間には大きな相違点も見受けられる。お酒文化はどこの国でも風俗で特殊な地位を占めている。中国は昔から非常にお酒文化を重視した民族である。中日の酒文化史、飲酒の習俗、酒に対する態度と飲酒の礼儀作法は大同小異であり、それぞれの長所と短所がある。中日の国民はお互いに交流し、勉強し、差異の中に共通処を見つけ出しながら、自分の特色を保つ。両国の古代から交流し、両国民は酒が好きで、お酒についての記事は多く。例えば:中国の三国時代は曹操の「短い歌行」によると、日本の「万叶集』で山思い起こし良の有名な「貧招き入れる質疑応答の歌』が飲酒の中の物语である。日本は中国の近隣として、それも同じである。本稿は中日のお酒文化を研究対象として、論述を展開したものである。本文の構成は、まず両国のお酒文化の歴史、発展、特徴などを振り向き、詳しく説明し、次に、中日のお酒文化のある方面、たとえば、お酒の種類、飲み方の違い、お酒を通じて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などという方面から、両国のお酒文化を詳しく分析し、最後に、両国のお酒文化の比較を通して、その違いの検討してみた、となっている 本文は以上の目的で次の順番で展開した。第一章は酒の起源、第二章は中日酒文化の相違点、第三章は中日の宴席における「乾杯」文化、第四章は終わりとして述べていた。 キーワード:中日;お酒文化;相違点; 交流

中日茶文化比较

中日茶文化比较 关键词:中日茶 众所周知,茶文化最早发源于中国。至唐代,茶文化通过一些途经传入日本。日本的茶文化由此开始。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许多饮茶国家都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使茶文化传播世界,同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至宗教意识相融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各民族饮茶习俗。 (一)日本茶道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 日本茶道即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日本茶道有20多个流派,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沏水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 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饮茶风俗,都因本民族的传统、地域民情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有所异,然而“客来敬茶”却是古今中外的共同礼俗。 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二、学习目的: 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归纳。更深刻地去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学习、继承、发扬我国的茶文化。 茶树,常绿灌木,开白花。嫩叶经过加工,就是茶叶。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我国和东方乃至全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在中国制茶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中唐以来,饮

中日酒文化研究比较

中日の酒文化についての比較研究 1 酒の歴史と発展過程 1.1 中国の酒の歴史と発展過程 中国の酒造りの歴史は大変古く、2004年に、「今から9000年ほど前の賈湖遺跡で酒造りの痕跡を見つけた」という発見があり、世界を驚かせた。 歴史時代では殷(商)の王(今から約3100年前)が宮廷に3000人を収容できる「酒池肉林」を造ったという有名な逸話もある。秦の始皇帝、漢の武帝も造営した。 今から1800年前の『三国志』の時代には西域から葡萄酒が多く入ってきた。この時代では曹操の禁酒令、孫権の酒乱など、酒の話題が大変豊富になった。 6 世紀の北魏時代、現存する最古の料理書『斉民要術』が著されさまざまなお酒の造り方が細かく残きれた。また、この頃には度数の高い酒も登場して、いたようで「匂いを嗅ぐだけで何日も昏睡した」という話もある。8 世紀の唐王朝の時代、多くのお酒に関す漢詩が詠まれた。中でも、西域の砂漠を舞台とする「辺塞詩」ではお酒を情緒深く絡ませている。11 世紀頃の宋代になると、蒸留酒である白酒が多く造られるようになり、現在に至っている。 中国の蒸留酒の始まりについてはあまり分かっていない。現在では各都市で1 万を超える地の白酒が造られるなど、中国人にとって身近なお酒になっている。 今から100 年ほど前、ドイツが中国の山東半島へ進出した時、ここにビールとワインの製造工場を造った。このため、現在でも中国山東省ではビールとワインの生産が盛んである。今日、中国を代表する高級白酒は五粮液である。 1.2 日本の酒の歴史と発展過程 日本の酒は土着の酒と、渡来人が伝えた酒の2 種類が知られている。土着の酒については米を噛んで吐き溜める「口噛み酒」が知られ、「醸す」という読みは「噛む」が語源になったという説がある。一方、渡来人が伝えた酒は現在の「甘酒」にあたる酒と考えられている。これは麹を原料とした醸造法で、大王の一族が朝鮮半島から技術者を連れてきたのが始まりという。 古代日本のお酒は朝廷の造酒司を中心に更なる開発·改良が進められており、平安時代中頃の10 世紀には現在のような日本酒の醸造法が確立していた。 平安末期、朝廷が衰えると酒造りの技術は大阪·奈良などの大寺院が受け継ぎ、「僧坊酒」として名を博す。戦国末期、津島にもゆかりのある織田信長はこれらの寺院に対して徹底的に弾圧を加えた。これにより僧坊酒の高度な技術は流出·分散し、各地で地酒が造られる下地になった。 今から約 600 年前1404 年、長崎県に、朝鮮半島からアルコール度数の強い蒸留酒が送られてきた。これが日本で最初に確認できる焼酎である。その後、琉球からも泡盛の製法が伝来し、焼酎は九州各地で造られるようになった。1698 年、甘藷が日本へ伝わると、鹿児島宮崎では芋焼酎の製造が主流になる。今から6 年前、焼酎は突如ブームとなり、多くの銘柄を見かけるようになった。 豊臣秀吉は最晩年(1598 年)、京都の醍醐寺で盛大な花見を催し、全国から銘酒も集めた。ただし、これらの銘酒は現在ではほとんど残っていない。 江戸時代初期、それまで年5 回醸造していた日本酒造りを幕府が「年1 回冬期のみ」の醸造に制限した。これは現在の酒造りにも継承されている。 明治以降になると、酒造業は製法も設備も近代化し、安定?安全に生産ができるようになった。今から約 400 年前、醍醐寺に博多の練貫酒、大阪の天野酒、伊豆の江

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中日文化认识的差异 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向西延伸的弧形岛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北面与库页岛、西伯利亚隔海相望。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其他6800多个小岛。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临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能使传统民族文化能够很好的保存下来,而且与亚欧大陆国的交流也变的更加方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自从日本国对外开放以来,在无形之中形成了再吸收提取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保存自己原有的文化基础这种社会制度。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3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中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是一个比日本大好几倍的国家。 对于日本来说,中国是个大国,自中国而来的东西历来都是受到重视的,因为他们坚定的认为中国这个大国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有价值的,所以有时候,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笃信甚至超过了中国人自己,在日本有一个江户医学,把中国传入的医书几乎本本奉为经典,尤其是对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真的是奉为圭臬,已经到了一个字研究的地步,这也是受了清代乾嘉学派考据学的影响,可以说日本人恪守中国学问准则的程度几乎天下第一。很多中国古籍的保存和整理都得益于他们,而我们如今却一切向西方看齐,肆意抛弃自己的文化、随便贬低东方传统文化,这使我感到痛心与无力,同时这一点是历代中国人都应该惭愧的。但是这也是日本人求真的结果,同时可以看出这个民族做事很认真。 日本人的席地而坐,木屐、踏踏米、和服什么的都是由中国传入的,其原产地在中国南部的云南省,而喝茶的习惯则是在纪元前数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大约

中日茶文化比较

要旨 中国のお茶の歴史は三国時代から遡る。長い間中国の茶が世界に影響を与え続けている名作は唐時代の陸羽が書いた「茶経」である。その時からお茶を飲む活動は次第に王候貴族から一般の庶民へと広がった。宋時代と明時代を通して茶道は大きく変化し茶の葉の改良、茶器の発展、また茶道思想の完善を経て、今のようになった。 日本のお茶は平安時代に僧侶の最澄によりお茶の苗を持ち帰た。その後、村田珠光、千利休、豊臣秀吉などの名人が茶道に新しい製作法や禅の思想を導入し日本独特な文化芸術となった。 中日の茶道は自国の文化や歴史の影響により違う所がたくさんある。例えば茶の葉の種類、茶道の規則と過程また国民の性格と美意識などの方面で食い違う。 キーワード:茶道中日文化比較茶道の活動禅 摘要 中国的茶史可以上溯到三国时代。中国的茶在很长时间里对世界产生持久影响的是唐代陆羽写的《茶经》。那时开始饮茶活动就逐渐从王公贵族普及到平民百姓。经过宋、明两代茶道发生了很大变化。茶道从茶叶的改良、茶具的发展到茶道思想的完善逐渐成为今天的样子。 日本的茶最初是在平安时代由和尚最澄从中国带回日本的。之后,村田珠光、千利休、丰臣秀吉等人将茶道引入了新的制作方法以及禅宗思想使之成为日本特有的文化艺术。 中日茶道因本国历史文化的不同在茶叶的种类、茶道规则以及国民性格、美意识等面有很大差异。 关键词茶道中日文化比较茶道活动禅 序論 茶道というと、みんな日本の茶道を頭の中に浮かぶだろう。中国ではいつも茶文化と言う。なぜ日本の場合は茶道と読むのか、それは道というのは日本の伝統的な文化の一つであり日本独特な読み方だからである。みんなご存知のように日本のお茶は中国から伝われ、そして絶えず発展し今のようになった。この点から見ればと中国は日本の先生と言ってもいい。でも日本の茶道は中国のと

日本の酒文化

日本の酒文化 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2010级金晓宇 指导老师蔡春晓 摘要: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就是有好互通的邻国,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对日本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西汉一直到现在的21世纪,中国和日本之间有着相当长时期的文化交流。而中日两国友好的基础是建立在两国人民对文化的相互理解上的。 日本作为礼仪之邦,一直非常重视酒文化。一般情况下在酒席上都只是喝酒而并不劝酒。同时日本的工薪族,在下班之后也经常和同事好友一起去喝酒消遣。他们的喝酒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身体的放松,并不像中国酒桌上常常劝酒。这使得酒文化对于中日两国的影响也稍有不同。饮酒礼仪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特征,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首先,想说明一下日本的酒文化的具体内容。从酒历史以及分类方面详细的介绍日本酒文化。其次,论述日本的酒习惯和日本的酒桌礼仪。在这部分中,打算从日常生活和节日两方面来研究日本的饮酒习惯。给别人斟酒以及别人给自己斟酒时的做法方面研究其礼节。然后,从日本人的和意识、日本人的生活习惯方面分析日本酒文化形成的原因。最后,分析日本酒文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文化礼仪酒影响 要旨:昔から中国と日本は友好の隣国で、中国の伝統文化は日本に影響を深く与えていることである。古代の西漢から21世紀まで、中国と日本はずっと長い時期の文化交流を持っている。中国と日本の友好の基礎は両国の人民の生活文化に対する相互理解である。日本は儀礼が多いの国で、酒の上での品行が非常に重視している。酒席でただ酒を祝杯を挙げるだけ、酒を勧めることは尐ない。普通のサラリーマンは、更に相手に酒を飲むように強要しないで、それぞれに自分の願望によって、気の向くままに飲む。この点からみると、中国人の酒文化とは違い。そして、お酒文化の影響はそれぞれ違うと思う。酒は民族の発展とともにもっと豊富な内容をふくめている。酒文化は自国の社会文明の象徴で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