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学实录

匆匆教学实录
匆匆教学实录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特等奖《匆匆》课堂实录赏析

上传: 龚弋兰更新时间:2012-5-30 19:27:13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特等奖《匆匆》课堂实录赏析

执教: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何捷

一、课前谈话,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同时渗透语言学习

师:孩子们,课前十分钟,咱们要互相认识一下,要谈话。说到谈话,我们来玩一个小小的对话游戏,请大家造句,用“不一样”三个字造句。

生:这里的学习环境和平时的不一样。

生:现在的环境跟以前不一样。

师:好的,你感到现在的生活比以前要好了,不一样。说说我吧。(生:您——)说到“您”,是个懂礼貌的孩子,给他掌声。(学生鼓掌)

生:我觉得您的穿着与其他老师的穿着不一样。

师:我是按照要求这么穿的(笑声),谢谢。你非常敏锐的观察到了我的不一样。再请你,你直勾勾的盯着我,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这里的环境和我们平时的不一样。

师:特别是这位老师——,请接下去说我。

生:这位老师比我们的老师要慈祥些。

师:哇,不错,谢谢你给予我这么好的评价。

生:老师,你不一样,你特别帅。

生:我会不一样的乐器,会弹钢琴,还会吹葫芦丝。

师:一生下来就会吗?

生:不是,是音乐课学习的。

师:是呀,过去不会,现在会。真不一样,掌声鼓励。今天这节课呀,你觉得他说得好,就自发掌声鼓励,好吗?下一个同学要开始回答了,同学们用心地去听,还有哪些不一样?说说你的班上的“死党”,是谁?

生:小猴。

师:小猴同学,请你不要潜伏了(笑声)。请你站起来。(小猴同学站起)

生:他特别搞笑,有的时候感觉自己不一样,像个伟人。

师:小猴同学,你也说说她的不一样。

生:她比较善良。

师:请坐,会听吗?(学生自发鼓掌)都说同桌是冤家,说说你的同桌。

生:我的同桌有时候很烦。

师(问同桌):前面来个表扬,后面来个小小的批评,你承受得住吗?(生:我承受不住。)我来给你撑撑腰鼓鼓劲。来,你也来说说不一样的同桌。你承受得住吗?(生:承受得住。)你还能承受得住,你的承受感都比咱们强。(全场笑)

生:我的同桌不一样,他可爱唠叨了。

师:你有一个多好的同桌呀,是劳动委员吧?

生:不是,他从小爱唠叨。

师:长大后一定是个好妈妈,大家会听吗?(学生自发鼓掌)现在增加点难度,说说过去的你,现在的你,将来的你,这三个阶段会有什么不一样,会说吗?

生:我以前是小孩子,总被大哥哥大姐姐欺负,现在我长大了,也变成大哥哥了。(师:你也想欺负别人了?)不,我现在长大了,我特别想保护那些小同学。

师:为她的善良鼓掌,好样的。(生鼓掌)

生:我以前很不懂事,家长都宠着我,然后来到学校,我就认为别人也应宠着我。我在学校就很霸道。我经常欺负同桌,但他很包容我,很大度,用他自己的话说,有绅士风度。我现在不会欺负他了,我要像大姐姐一样爱护他。

师:(对同桌)你一定有话要说。

生:我谢谢她,至少他以后不会欺负我。

师:好,孩子们,今天就说到这。所有的不一样都是因为时间在悄悄的流逝,咱们今天学的课文也跟往常不一样。好,上课。

评析:【用“不一样”说话,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应该是“小菜一碟”;对老师来说,应该不算什么“高着”。但是,在说话的过程中,何老师以其特有的幽默和机智,在生成中拓宽话题、打开思路,引导学生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眼前)的“不一样”,由说学习环境到说新老师,由说同学到说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逐渐地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匆匆》暗合,使课前谈话看似“闲来之笔”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这不能不说是何老师处理预设与生成的良策。这样的开局,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和深入奠定的良好的基础。“自由地呼吸”开始了。】

二、初读,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来来回回、反反复复,披文会意

评析:【面对六年级的学生,面对学生第一次接触“大家”散文,怎么把学生“带到高速路入口”,让学生自己在“高速路”上奔驰?何老师牢牢把握“方向盘”——读书、有思考地读书,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几个来回”,在简洁的入题、了解作者之后,拎出“散文”、提出“对话”、要求“倾听”和“思考”,可谓独出心裁。请看教学片段。】

师(板书课题):今天咱们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叫“匆匆”,注意写的时候不要匆匆忙忙而忘记了中间这个长点,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课文讲的是什么匆匆呢?

生:讲的是时间在匆匆流逝。

师:你说得真好,小时候你们就知道,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哪一个作者能够把它定格在文字中?(生:朱自清)关于他,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用简短的话说朱自清的简介。)来,请看大屏幕,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他一生刻苦勤勉,共出版著作百余部,代表作有大家熟悉的《荷塘月色》《背影》等等。咱们今天学习的也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著名作家余秋雨说了,什么是散文呢?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的思考(板书:散文,对话,思考),那么,既然是作者对话,就让我们先来倾听吧(板书:倾听)。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注意听的要求,大家拿起笔,一边听一边做记号,在凡是能让你感受到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谁最善于倾听。(播放朗诵音频)

【点评:播放著名艺术家孙道临的朗诵,既是一种氛围的营造,又是倾听能力的考察,所以何老师对听的要求非常明确,边听边做记号、边听边思考。善听者亦善读。】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我们六年一班的孩子真善于倾听,每个孩子几乎在课本上做满了记号,交流一下。

生:我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这句话中感受到匆匆。作者用排比的手法告诉我们时间过得很快。

师:还有哪些地方?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生:“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我从问句:“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里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中感受到。

师:你从问句里可以感受出来,你关注了细节,了不起!

生:“我掩着面叹息,但是……闪过了。”

师:还有谁要读

生:我想读第三自然段(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还有哪些同学能从别的段落里感受出来?

生:我从第四自然段。

生:我从第五自然段。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

师:共有五个自然段,段段有感觉。还从哪些字和词感受出来?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里的“头涔涔”和“泪潸潸”给我这样的感觉。

师:一个词就能让你有感受。

生:我想说的第一自然段三个“再”,能看出大自然万物的死而复生。

师:改成失而复得好不好?掌声鼓励,真不简单。

生:我想说第三自然段的“跨过、飞去”等词语,可以看出时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以感觉出作者对时间的无奈。

生:我想说第四自然段的“逃去如飞”这个词可以看出时间流逝的飞快。

[点评:学生听完之后做什么?何老师很巧妙地把学生的“感受”与文章的语言文字紧密地联系起来,说感受读文章、读文章说感受;其次,通过老师恰如其分的点拨,让学生关注到字、词、句,力求把“感受”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中,因文生感,而不是空发议论;第三,巧妙地“骗”学生读书,多读、读好。]

师:好孩子。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倾听,能听出这么多道道来。老师发现你们听出了散文的特点。能够让你有感受的地方遍布全文,但又集中地表达一个意思,就是时间匆匆而过。瞧,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大家听出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鼓掌)

【初读散文,要不要了解散文的特点、要不要认识散文的形式?如果要,怎么样体现“那个年段”特点?何老师这一笔虽不是“浓墨重彩”,但是“画龙点睛”,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有意无意地、朦胧而又具体地感受“形散神聚”】。

三、品读,静下心、凝聚力、潜入文,读思议练学语言

【阅读教学,学生得静下心来,集中精力,潜入语言文字中,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即读书、思考、质疑、批注笔记等等,才能真有所得(包括有所疑、有所惑);非得抓住重点或关键词句、语段,反复琢磨、推敲,才能得得更扎实、更可迁移运用。个体有所得还不够,还要与同学分享、讨论;还要得到老师的点拨、指导,才能得得更深刻,化为自己的“血肉”。如此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方可提升语文素养。何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环节,铆足了劲,让学生牢牢锁定在语言学习上。请看教学片段。】

师:倾听之后,我请大家跟着作者一起思考,请大家沉下心来默读课文,特别关注刚才那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思考,争取读懂一到两处,如果有疑问,也可以整理出来一起交流。这个环节老师给大家三到五分钟,要求大家不装样子,真读。可以拿起笔快速写下一些批注。(学生默读课文,老师静静地关注)好孩子,抬起头,整整五分钟匆匆而过。当你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我相信你就能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能和作者对话了。我们先以第一段为例,看看第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看出作者很羡慕这些能失而复得的花草,它们的时光可以重新再来,而作者心中有无数的问号,为什么自己的时间匆匆而过?

师:是啊,在羡慕之余有无限感慨。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读出来吗?孩子们注意,如果他能读出这种感受就给他掌声。

生读第一自然段。(自发鼓掌)

[点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真“对话”是心灵相遇、相通、相知的。学生在沉入语言文字与作者(文本)心灵相遇、相通后,产生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此为第一层;到此还不够,还要把这种感受“融入”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因文生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便有“相知”的味道了,这才是阅读教学之“阅读”。] 师:就这段,还有谁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

生:世间万物都能重新来过,但是时间不可以,作者让我们好好珍惜时间。

生:“一去不复返”这个词我能看出时间不能回来了。

师:这个孩子了不起,他不但读出了味道,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读书方法,抓关键词来感受。(生读)每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各读各的。(学生自由读文。)

[点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是一个个独特的“这个”,因此,我的感受不能代替你的理解、他的思考不能代替我的头脑。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前提是教师要为学生生成、表达“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供时间和空间。何老师在赞许第一位学生的感受之后,立即推进“还有谁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于是,不同的“朱自清”出现了。其次,何老师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由品语段到品关键词,为学生进一步、自主品读提供借鉴。诚如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所期待的:阅读教学“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师:好孩子,真会读书,当你用心倾听了作者的对话,和作者一起思考后,你突然发现,作者在和你对话了,你能听懂作者要说的话了,这就是一种品读散文的方法。咱们继续往下品吧。再用几分钟,每个人找准一个点先试着品一品,之后咱们再交流。(生自由读课文。)师:你想品哪段就说那段。

生:我要品的是第二自然段,我想先读再谈感受。“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这个比喻很夸张也很形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情,所以很惆怅。

师:你姓周,我应该叫你周老师,你把我要说的全说啦。周老师,你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一滴水有什么特点?(生:很渺小。)可在作者看来,这一滴水大得让他害怕,让他心痛,周老师,你能读出来吗?(生读“八千多日子……”)八千多日子就是二十多年,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多年?所以这滴水非常大。可是尽管再大,也只能怎么滴呢?请读出相关部分。生齐读:“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不管是谁,感受到时间这样流逝,都会害怕,怕得冷汗直冒,热泪直流,请为我们读读作者的描写。

生齐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点评:《匆匆》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怎么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这种“理解”是靠教师分析、讲解还是靠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读自悟?反映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生成不同的教育效果。何老师给我们的答案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自读自悟,老师只相机点一下,促其提升,如毫不怜惜夸奖、如在关键处点一下“这滴水有什么特点”等等。只有学生“自读自悟”所得,才是真得。]

师:品得好,这句话也是课后的第二道题要我们重点感受的。就这句话,谁还有别的感受,也为我们读读。这一回我们换个方法来读。请一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先读读,

其他孩子听听,看看能否听出来文字中蕴含的情感,看看谁是他的知音。

生:读“在默默里……泪潸潸。”

师:他是善读者,你们是善听者,谁是他的知音。

生:我听出了一种彷徨。

生:我听出了一种忧伤。

生:我听出一种矛盾。

师:所有愿意做小赵知音的孩子都请起立。小赵来领读,其他知音们一起跟着读。(学生站起来读。)掌声谢谢自己吧。特别感谢赵老师,孩子们请坐。再最后品一处吧。

[点评: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时,学生的眼睛才亮、脑子才灵、心灵才明、智慧火花才能迸发。教师是“幕后推手”,“心甘情愿地‘让学’”。因为学生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之根本。]

生:我想说说第三自然段“洗手的时候……过去。”

师: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在不经意处着浓墨重彩描写,这段就是个例子。文中例举的这些事情每天都做吧,例如,洗手,还有么?

生:吃饭,睡觉,发呆……

师:这些事我们每天都经历,你的时间也这样过去了吗?请向朱自清学语言,学着说几处。

生:做作业发呆时,时间过去。

生:玩游戏时,时间过去。

生:就像这节课一样,投入学习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

师:这个时间用得值!

生:在我们看书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

师:看书可不是浪费时间。让我们再看看,朱自清笔下的时间可不是这样的过去,过去,相反,是逃去如飞的,找几个词来说说。

生:跨过。

生:闪过。

生:伶伶俐俐。

师:是啊,用词多么准确啊。孩子们,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好好读读这段话吧。(学生自由读文。)

【阅读教学,就是以课程标准为标准,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学习语言”在用好课文这个例子,一是积累,靠熟读;二是吸纳,靠揣摩;“运用语言”在积累、吸纳的基础上,运用于口头、书面表达实践,如此循环往复,渐成渐进,谓之发展语言。除此没有捷径。何老师把这一理念变成可操作的语言实践,先读书,抓住重点琢磨;再练习,联系生活表达;最后总结,回到课文诵咏。何老师还是一个善听者,只有全心地倾听学生,才能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即时的、自然的“教化”,如“看书可不是浪费时间”,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自然统一于一个个教学环节、一个个教学细节。】

四、学思结合,以疑结课,意在把学习引向生活、把思考推向深入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为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实践?在何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以行动做了很好的回答:即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师生共同参与探究、讨

论,尝试解决问题又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广泛阅读、积极思索……学习已然成为生活、生活就是学习,应该是教育的理想愿景。】

师:一篇文章永远不是一节课能品得完的,当你走到人生不同阶段,同一篇文章会留给你不同的感受,对话也好,倾听也好,思考也罢,你觉得读得越是深入,品读文章的落脚点应该在哪?

生:应该是思考

师:提出你的思考和疑问。

生:为什么要徘徊呢?

生:作者为什么说他赤裸裸的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又赤裸裸回去呢?

生:现在又到了那里呢?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师:这个问题贯穿始终,这是大家第二节课思考的内容。

【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显得稚嫩,今天十一、二岁的少年自然难以读懂《匆匆》、更难以读懂朱自清和那个时代,但是,有什么关系呢?思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成长是一个慢而长的过程,只要勇敢地迈出一步、坚持不懈地朝着理想目标前进,便是成功、便是胜利。综观整节课,何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中,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潜心徜徉在朱自清先生的语言、思想和情感世界中,以学生独立思考或在老师启发下所能及为教学起点,读书、思考、感悟、表达,在这个年段的学生、在这个“例子”的学习中得意、得言、得法。我以为,这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和灵魂。】

教师感言:

有人说这堂课上得很实,甚至有些平。的确如此,单看实录和设计,你似乎不能感受到一丁点儿教师的光彩,不能领略到些许设计的巧妙之处。但是我却对这“实”和“平”抱着满心的欢喜,实中见效,平中出奇。

相信大家在师生课堂对话的言语中能分明地感受到孩子智慧的火花,发现孩子的思维是火热积极的,这正是有效课堂的最关键之所在。其实,这样独特的体验也正迎合着《匆匆》作者朱自清先生努力营造的氛围。文章就是一段段看似平淡的文字,是类似吃饭,洗手,发呆,睡觉等生活的碎片的组合。但是,在这样如同从水面上滑过的文字背后是朱自清追寻时间无痕踪迹的情绪流动,是他在无限惋惜之余的自我解嘲,更是发出生命呐喊的前奏,其犀利之笔触妙不可言,言而不尽。你多读几遍就会发现,几乎每一句都能牵动着读者的思绪飞逝,如一条流动的河,一首快节奏的曲,一串前赴后继的碎浪。无刻意雕琢,却有着音乐的律动之美,节奏的跳跃之美,诗人的情怀自然不受拘束地表现。文章正是作者在追寻自己生命的价值,对未来的严肃思考,对生活的执著追求时发出的最强音。品读这样的文字,你不能急躁,需静下心来细细品,慢慢嚼。我的课堂设计就是给孩子创造咀嚼文字的最佳气场。

这样朴实的课同时又具备3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是返璞归真。我仅仅在作家简介和名家朗诵两个环节使用了多媒体,其他时间都留给师生共同品读文章所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连本文的关键词、重点句也不用幻灯片出示,而是让学生在默读、自由读、有感情品读、听读的过程中自己动笔,动脑找出,品其用法,悟其蕴含的感情。这样的设计在当今的小学语文大型公开课上可谓大胆,不过其正体现着“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精髓,是一种原生态,无干扰的纯阅读过程。孩子们正是经历了这样的真读书过程才读出真味,品出真情。孩子在课堂上每一个读的活动都是用心参与的,学习活动频繁,思维紧张活跃,真正做到了用心会文,

涵咏品味。

其次是体现了还学,让学于学生的课改重要精神。本课设计中,我留出大量的时间给孩子读书、思考、倾听、批注、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回忆、口头表达,孩子学得格外充分,老师仅仅担当示范、引领的角色,没有侵占他们学习的时间。据统计,仅提供给孩子参与各种形式读书的时间就确保有十分钟,这十分钟是不受任何干扰,没有任何提示的自读自悟,切实保障他们能沉浸在文字中。

第三是授之以渔,注重了学法迁移和运用。在师生共同品读的过程中,老师在潜移默化中传授品读文章的方法,那就是“倾听、思考、对话”三部曲,这是品读散文的3个“口”。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此法品读文章,随即又共同总结学法,形成认识后还能指导自己的读书实践,在品读中不断获得成功。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变得扎实有效,下课后孩子能从课堂上带走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能体会读文的快乐,能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能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有法可循。这一切,都是一堂语文课的价值所在,是留给孩子学习的“福音”。

《匆匆》教学实录_《匆匆》教学实录

《匆匆》教学实录 一、引出时光匆匆的话题 师:昨天──4月2日是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诞辰二百周年。我相信现在没读过安徒生童话的孩子可能不多了。你读过什么?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生:《野天鹅》、《皇帝的新装》。 师:直到现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孩子,依然从他的童话之中汲取着营养,获得了快乐。但他的童话并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他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时光匆匆这个话题,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教师板书课题:勿勿) 学生看着板书,疑惑。 师:有的同学眉头皱起来了。 生:少了“点”! 师:很好,你们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个字的错误:少了“点”。(教师纠正板书中的错误)“勿”加上点就是“匆”。“勿”在哪里见过? 生:请勿吸烟。 师:“请勿吸烟”是什么意思? 生:请不要吸烟。 师:什么是匆匆? 生:很着急。 师:很着急,急急忙忙的样子就叫“匆匆”。通过你们对课文的匆匆一撇,知道文章讲的是什么匆匆? 生:时光匆匆。 师:很好!我们今天就来探讨时光匆匆这个话题。听闫老师朗读课文,注意感受文字的节奏,感受文字本身的情感。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朗诵完毕,学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其实,闫老师真的不敢独占这掌声,因为我知道,文字本身的魅力已经把我们深深地折服。 这篇文章后面有发表的时间,1922年,离现在大约有83年了。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比较难读的地方呢?大家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生:“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 生:“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该生读得很好,学生中响起掌声。) 师:她不仅读流利了,而且读得很有感情! 生:“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师:有两个地方需要纠正一下,听出来了吗? 生:“他便伶伶俐俐的从我身上跨过”读成了“他伶伶俐俐的从我身边跨过”。 生:“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里他把“旋转(zhuàn)”读成了“旋转(zhuǎn)”。 师:听得真认真,这是一个多音字。什么时候念“转(zhuǎn)”? 生:婉转。 生:转身。 生:辗转反侧。 师:在这里读“旋转(zhuàn)”。还有一个地方也需要注意。 生“新来的日子的影儿”。 师:这个儿化音杭州的同学可能比较难读。听闫老师示范一遍。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指名读,教师再纠正。 生:“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这一句难读。

(word完整版)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教学设计(区优质课一等奖讲)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遮挽、蒸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 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 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三、教具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古诗、警句,初步感知时间的飞逝,引出课题。 检查预习 1、认读字词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这篇文章,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好吗? 课件出示以下词语: 匆匆斜斜默默涔涔潸潸茫茫然赤裸裸 轻轻悄悄伶伶俐俐

生:认读 师:那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生:叠词 师:是的,这也是这篇文章优美之处,运用了很多叠词,我们在读课文时要注意品味。现在把这些词语放回课文你能读 准确吗? 2、开火车读课文 师:好,我们开火车读课文,一人一段,看谁读得认真,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看从中你还能有哪些收获? 生:开火车读课文。 师:这几位同学读得都很认真,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生:谈收获 师: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大,那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呢? 3、提问题 生:为什么日子一去不复返? 为什么会头涔涔,泪潸潸? 作者为什么说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 (二)品读课文感悟惜时 1、整合问题 师:同学们非常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为什么日子一去不复返呢?”我们只要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其它

的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 2、解决问题 自主合作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从课文哪些语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同桌可以合作把相关的 语句画下来,并在旁边简单写写自己的体会。 全班交流 师:谁先来把你找的句子交流一下 生:燕子去了,再来的时候…………日子一去不复返呢? 师:从这句中你有哪些收获? 生:这是个排比句,我感到作者对时间流逝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过去日子的深深留念,作者运用排比句描写了三种自然 现象燕子、杨柳、桃花。 师:是的,燕子、杨柳、桃花许多自然现象都会复返,那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日子,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 借助对比的方法来抒发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无奈。那你能读 出这种情感吗? 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师:还有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 生: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师:从这句话中你又有哪些收获呢?

匆匆随文练笔教学案例分析

匆匆随文练笔教学案例分析 师:(板书课题)今天咱们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叫《匆匆》,注意写的时候不要匆匆忙忙而忘记了中间这个长点,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匆匆呢? 生:讲的是时间在匆匆流逝。 师:你说得真好,小时候你们就知道,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哪一个作者能够把它定格在文字中? 师:还有哪些同学能从别的段落里感受出来? 生:我从第四自然段。 生:我从第五自然段。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 师:共有五个自然段,段段有感觉。还从哪些字和词感受出来?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里的“头涔涔”和“泪潸潸”给我这样的感觉。 师:新遇到的词就能让你有感受,厉害。 生:我想说的第一自然段三个“再”,能看出大自然万物的死而复生。

师:抓住细节处啦,也抓住关键处了。不过建议你把“死而复生”改成“失而复得”好不好?掌声鼓励,真不简单。 生:我想说第三自然段的“跨过、飞去”等词语,可以看出时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以感觉出作者对时间的无奈。 生:我想说第一自然段的“逃去如飞”这个词可以看出时间流逝的飞快。 师:好孩子。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倾听,能听出这么多道道来。老师发现你们听出了散文的特点。能够让你有感受的地方遍布全文,但又集中地表达一个意思,就是时间匆匆而过,瞧,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大家听出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鼓掌) 静心涵咏,切己体察,品味感悟 现,作者在和你对话了,你能听懂作者要说的话了,这就是一种品读散文的方法,咱们就来品一品这篇《匆匆》。再给你一分钟,每个人找准一个点先试着品一品,一分钟以后咱们再交流。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想品哪段就说那段。 生:我要品的是第二自然段,我想先读再谈感受。 生读:我不知道他给了我多少日子……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这个比喻很夸张也很形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情,所以很惆怅。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片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片段 五、《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片段 1、写分数。出示教材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中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并说说为什么? 图略(有六图,分别是3/4、4/4、5/4、2/5、10/5、12/5) 2、分类 先观察上述六个分数,再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此进行合理的分类。 (教师话音未落,下面就有学生在窃窃私语:很简单啊,分成分母是4的、分母是5的不就行了吗?) 师指出:不能按分母是4的、分母是5的这样来分两类,这样太简单了,没有挑战性。(“唉”,学生有些失望,但也有些跃跃欲试) 先给予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大约五分钟后,教室里开始静下来,学生基本上组达成共识) 小组汇报交流,主要意见如下: 生1:我们把这些分数分成了三类,分类的标准是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 第一类:分子比分母小的,有3/4、2/5 第二类:分子与分母相等的,有4/4 第三类:分子比分母大的,有5/4、10/5、12/5 生2:我们把这些分数也分成了三类,分类的标准是把这些分数跟1比较大小。第一类:比1小的分数,有3/4、2/5 第二类:跟1相等的分数,有4/4

第三类:比1大的分数,有5/4、10/5、12/5 生3:我们分成了二类,分类的标准是有的分数实际上是整数,有的不是。 第一类:实际上是整数的,有4/4(是1)、10/5(是2) 第二类:不是整数的,有3/4、2/5、5/4、12/5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黑板上相应板书。 3、概括特征 师:第一种分法与第二种分法的结果相同,但它们的分类标准却不同,看看它们的标准有没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分子比分母小的,实际上就是这个分数比1小;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实际上分数值就等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实际上就是分数值比1大。 教师把上述容的板书合并在一起。并指出第一类是真分数,第二类与第三类是假分数。追问:如果让你来概括一下什么叫真分数,你该怎么说呢?什么叫假分数呢? 指名说说,后小黑板出示真、假分数的概念。 师:第三种分法中,是整数的分数4/4、10/5 都是什么分数?不是整数的分数中呢? [评析]注意培养学生“想学”这种意识,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在想知而又不知的这种矛盾心理中。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分类时,学生很兴奋,以为按分子是4的、分母是5的这样来分两类就可以了,教师能很好地利用这个教学意外事件,来激起学生的“疑”,马上提出不能按这样的方法来分,要自己去找寻另外的办法,这时候学生就显得有些丧气,但很快又兴奋起来,进入积极思考状态,在寻找分类标准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得以扬。

匆匆教学活动设计《匆匆》教学活动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匆匆》教学设计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

逝无痕。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不但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而且显得既典雅又朴实。 设计理念 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文章地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只是了解内容,也不仅是引起一时一地的同感,更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 我们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人的一生确实太短暂了,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转眼就没有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

最新朱自清《匆匆》公开课教学设计

朱自清《匆匆》公开课教学设计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朱自清《匆匆》公开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匆匆》公开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重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学习难点】: 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学习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正确地朗读课文。 3、了解朱自清生平和创作特色。 4、尝试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画出自己喜欢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来朗诵一下?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2、对比导入:是啊,时间匆匆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呀!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达他的感叹的,愿意吗? 3、了解作者:请你说说,朱自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播放课件2) 4、揭题审题:揭题——匆匆。“匆匆”是什么意思?那么,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1、自读课文,完成自读要求(播放课件3): ①把课文读正确。 ②学会六个生字。 ③思考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特等奖《匆匆》课堂实录赏析.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 以提升语文素养为魂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特等奖《匆匆》课堂实录赏析 执教: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 何 捷 赏析: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特级教师 黄国才 由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选送的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何捷老师执教的《匆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在刚刚闭幕的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荣获特等奖。我细细研读《匆匆》课堂实录,细细品味其特等奖之意蕴,认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提升语文素养为魂是其获奖的理由。现把我的研读和品味心得写出来与读者分享。 一、课前谈话,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同时渗透语言学习 此次比赛,老师事先不与学生接触,要熟悉学生、了解学情,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就在课前十分钟。这十分钟,对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影响重大。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何老师深谙此道,驾轻就熟,幽默的语言、机智地引导,不仅活跃了气氛,而且不着痕迹的渗透语言学习和思想教育。请看师生谈话片段。 师:孩子们,课前十分钟,咱们要互相认识一下,要谈话。说到谈话,我们来玩一个小小的对话游戏,请大家造句,用“不一样”三个字造句。 生:这里的学习环境和平时的不一样。 生:现在的环境跟以前不一样。 师:好的,你感到现在的生活比以前要好了,不一样。说说我吧。(生:您——)说到“您”,是个懂礼貌的孩子,给他掌声。(学生鼓掌) 生:我觉得您的穿着与其他老师的穿着不一样。 师:我是按照要求这么穿的(笑声),谢谢。你非常敏锐的观察到了我的不一样。再请你,你直勾勾的盯着我,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这里的环境和我们平时的不一样。 师:特别是这位老师——,请接下去说我。 生:这位老师比我们的老师要慈祥些。 师:哇,不错,谢谢你给予我这么好的评价。 生:老师,你不一样,你特别帅。 生:我会不一样的乐器,会弹钢琴,还会吹葫芦丝。 师:一生下来就会吗? 生:不是,是音乐课学习的。

(完整版)《匆匆》教学案例

感悟匆匆岁月有效语文课堂 ——《匆匆》教学案例 一、教学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轻灵的文笔走进《匆匆》,走进时间的“流”里。大家还记得课文开篇诗一般的语言吗?(出示课文第一段,配乐)一起背一背。师:文章的开篇和结尾相互照应,提出一个令作者困惑的问题——— 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板书:一去不复返)这样的追问除了开头和结尾照应以外,还存在于其他文字间。 生:第三自然段中有一个问句:“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板书:怎样匆匆) 生:还有的问题集中在第四自然段。 师:全文总共才600多字,竟然有11个问题。其中有6个问题是集中在第四自然段里。(板书:不断追问)课文就是这样以发问的句式为纽带连接全篇的。 二、品读课文 (一)初读第四自然段。师:(出示文字)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生读)这么多的问号,字里行间弥散着作者怎样的情绪啊! 生:我感觉作者有一种迷茫、不知所措的哀伤。 生:作者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生:作者感觉很惭愧,自己的日子白白地过去了。 师:这几位同学的发言都提到朱自清感伤、懊悔、叹息的消极情绪。仅仅只有消极的一面吗? 生:我觉得还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不甘心时间白白流逝,因为课文中说“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师:我想你一定注意到了“赤裸裸”“白白的”这些词语,继续说。 生:朱自清想让自己的人生留下痕迹。 师:我把同学们对文章的初步体会综合在一起:文章中弥漫的情绪虽感伤而不气馁,虽惆怅而不失奋进,虽彷徨而并不消沉。朱自清就是怀揣着这样复杂而微妙的情绪写《匆匆》一文的。带着这样的初步体会,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珍珠鸟》教学精彩片段

《珍珠鸟》教学精彩片段 交流探讨: 文中几次写到鸟妈妈对孩子的呼唤声?前后有什么变化? 教师出示句子: ①“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就立即飞回笼里去。” ②“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 生:一开始的时候,大鸟是“生气”的,后来的“再三呼唤”说明大鸟不再那么生气。这表明大鸟对“我”的情感也发生了改变。 共同体验 师:假如你是鸟妈妈,看到孩子独自跑出去很生气,你会怎么把它唤回来? 生1:回来!你这个孩子这么贪玩,外面多危险,当心别人把你捉走。赶紧回来! (教师提示:想想妈妈生气时是怎样叫自己的。) 生2:回来!你这孩子太贪玩,到处捣乱,乱飞乱撞,撞坏了东西主人会打你的……(教师提示:鸟妈妈担心孩子的安全,很生气。) 师:哦,这样看来,在你这个鸟妈妈的眼里,人类是 _______(指名补充)的动物,难怪你会生气。(板书:危险)小组交流:为什么鸟妈妈、鸟孩子对人类的认识、态度会不同? 展示汇报(师相机点评指导): 生1:鸟妈妈是被人捉来的,关在笼子里,失去了自由,对人类有戒心;鸟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笼子里,它没有这种戒心,所以会不同。

生2:鸟妈妈肯定看到或经历过别人捕捉鸟儿的事,这些危险的 事情让它记忆犹新,所以,它对人类很害怕,害怕人类会伤害自己;鸟孩子没有见过这些,当然不会害怕。 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安全教育,使干部、教师、学生掌握校园安全、交通安全等有关法规和安全方面的知识,树立安全意识。 1.法规政策教育 各类安全法规和政策是安全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学校安全领 导小组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师生的政策水平,增 强安全意识,达到零指标。 2.安全知识教育 主要是《中小学生安全教育须知》一书的教育及其他有关资料 教育。每学期至少一次大型的安全知识教育。 3.典型经验和事故的教训教育 学校第一负责人根据上级的通报情况,结合本校与兄弟学校的 经验和教训,宣传党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使师生看得见,摸 得着,说服力强。从事故教训中吸取有益的东西,防止类似事故的 发生。 4.经常性安全教育 每学期每月必须进行安全教育一次,全校性教育一次,红领巾 广播站安全教育每周一次。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特等奖《匆匆》课堂实录赏析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特等奖《匆匆》课堂实录赏析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提升语文素养为魂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特等奖《匆匆》课堂实录赏析 执教: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何捷 赏析: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黄国才 由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选送的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何捷老师执教的《匆匆》(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在刚刚闭幕的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荣获特等奖。我细细研读《匆匆》课堂实录,细细品味其特等奖之意蕴,认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提升语文素养为魂是其获奖的理由。现把我的研读和品味心得写出来与读者分享。 一、课前谈话,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同时渗透语言学习 此次比赛,老师事先不与学生接触,要熟悉学生、了解学情,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就在课前十分钟。这十分钟,对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影响重大。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何老师深谙此道,驾轻就熟,幽默的语言、机智地引导,不仅活跃了气氛,而且不着痕迹的渗透语言学习和思想教育。请看师生谈话片段。 师:孩子们,课前十分钟,咱们要互相认识一下,要谈话。说到谈话,我们来玩一个小小的对话游戏,请大家造句,用“不一样”三个字造句。 生:这里的学习环境和平时的不一样。 生:现在的环境跟以前不一样。 师:好的,你感到现在的生活比以前要好了,不一样。说说我吧。(生:您——)说到“您”,是个懂礼貌的孩子,给他掌声。(学生鼓掌)生:我觉得您的穿着与其他老师的穿着不一样。 师:我是按照要求这么穿的(笑声),谢谢。你非常敏锐的观察到了我的不一样。再请你,你直勾勾的盯着我,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这里的环境和我们平时的不一样。 师:特别是这位老师——,请接下去说我。 生:这位老师比我们的老师要慈祥些。 师:哇,不错,谢谢你给予我这么好的评价。 生:老师,你不一样,你特别帅。 生:我会不一样的乐器,会弹钢琴,还会吹葫芦丝。 师:一生下来就会吗? 生:不是,是音乐课学习的。 师:是呀,过去不会,现在会。真不一样,掌声鼓励。今天这节课呀,你觉得他说得好,就自发掌声鼓励,好吗?下一个同学要开始回答了,同学们用心地去听,还有哪些不一样?说说你的班上的“死党”,是谁? 生:小猴。 师:小猴同学,请你不要潜伏了(笑声)。请你站起来。(小猴同学站起)生:他特别搞笑,有的时候感觉自己不一样,像个伟人。 师:小猴同学,你也说说她的不一样。 生:她比较善良。 师:请坐,会听吗?(学生自发鼓掌)都说同桌是冤家,说说你的同桌。 生:我的同桌有时候很烦。 师(问同桌):前面来个表扬,后面来个小小的批评,你承受得住吗?(生:

《匆匆》公开课教学设计资料

《匆匆》公开课教学 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设计人赵科鼎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理解“匆匆”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1)注意“涔、潸”的读音。(2)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语文:《匆匆》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case and reflection on the second lesson of Hurr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句子. ⒉生分组活动,在小组内读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⒉学生分别汇报: 第二自然段(过去的日子) 出示“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感悟到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时间的样子写具体了.从“溜”字感悟到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体会作者有一种惋惜﹑无限感慨之情) 1.指导带着感情读好这些句子.(教师范读,学生评读)2.喜欢就记下这些句子,积累背诵。 第三自然段(现在的日子) ⒉出示句子:“太阳他有脚啊,……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感悟到作者用了拟人,把日子过得快写出来了) ⒉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从我脚边飞去了.” (1)两名学生分别对读这段话.(感悟到:作者用了排比句,写出日子一天与我相伴,很快地从身边过去了.通过“跨﹑飞”体会到时间就是这样轻巧地在不经意中溜去了.)

(2)指导学生读好这段话,同桌分读,男女生分读. (3)将这一段话积累下来。. (4)仿写练习:用上“……的时候;……的时候;……的时候……”写一段话 ⒉出示句子:“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学生从“闪”字可以读出时间流逝得很快,一眨眼的功夫。 ⒉指导读好这些句子。 第四段(未来的日子) ⒉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我何曾留着像游丝一样的痕迹呢?”(感悟到:作者用了比喻的写法,说明日子就这样去得无痕,轻而易举地过去). ⒉句子:“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感悟到作者用上了反问句,表明自己不能虚度人生,对未来的一种追求﹑向往和思索). ⒉读好这几段话。 第五自然段 ⒉齐读这一段话。 此时朱自清先生得到答案了吗?你从中得到答案了吗? ⒉交流收集的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 ⒉出示老师收集的格言﹑警句。大家自由读,分别指名读. (五)课末谈话:

课堂教学精彩片段回放(洪佩娟)

课堂教学精彩片段回放 洪佩娟 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可见,在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这让我回想起在教五年级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PEP Book 6 Unit5的教学重点是有关动物正在做什么的英语表达,要求学生准确运用现在进行时进行英语表述。这是本册的语法重难点。 精彩片段:[ Unit 5 A Let’s learn部分关于现在进行时的巩固阶段的教学] 1. 呈现本单元P56 Let’s chant,让学生在歌谣中感知要学的新内容。 2. 出示A Let’s learn教学情景图,师生进行情景对话引入新课: a. What’s the place? b. Who’s in the nature park? c. What are they doing? d. What animals do they see in the nature park? 3. 引导学生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图中动物,师生在语言

交际中体验现在进行时当主语是it和they时的用法: a. Look at the rabbit! What is the rabbit doing? What is it doing? 教师在提问的同时板书句子 What is the rabbit doing? What is it doing? 并引导学生回答: The rabbit is jumping. It’s jumping.再板书以上答句。 b. What is the tiger doing? What is it doing? c. What is the fish doing? What is it doing? d. Look there! What is the elephant doing? What is it doing? e. Are there any birds in the sky? What are the birds doing? What are they doing? 4.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It’s a sunny Sunday. The three boys are in the nature park. They’re watching the animals. Look at the rabbit. It’s jumping. The tiger is running after the rabbit. The fish is swimming in the river. The elephant is walking on the grass. Two birds are flying in the sky. The nature park is never boring. 5. 在学生充分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现在进行时的语法规则,教师进行适量的语法讲解。 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通过接触、理解、操练、运用语言等环节,逐步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项目的真实意义和用法。

匆匆教学设计

“溜”走的是时间,“留”下的是思索 ——《匆匆》教学设计 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何先成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朱自清对“时光匆匆”和“一去不复返”的独特感受,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品析课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将无形的时间通过有形的事物具体表现的独特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时间的特点,体会朱自清对时光“匆匆”和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独特感受。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熟课文; 2、感知课文内容,认识时间的特征,体会朱自清对“时光匆匆”和“一去不复返”的独特感受。)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谈话简介朱自清。 2、揭题板书,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读顺。一边读一边思考,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告诉了我们什么? 2、通过刚才读课文,你觉得朱自清先生告诉了我们什么? 老师梳理学生的收获。

三、品读课文,了解时间的特点,体会朱自清的独特感受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明白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2、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朱自清先生怎样深刻揭示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的。 3、面对一去不复返的时间,你感受到朱自清怎样的情感呢?引导学生朗读,感受朱自清先生面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殊感受。 4、无奈、惋惜、后悔、疑惑,真是百感交集。让我们试着读出这种复杂的感情。 5、指导朗读。 6、配乐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朱自清先生用诗意的语言,用不断地追问,表达出了自己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独特感受。日子去了,不再复返,它们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又藏在何方?朱自清先生在心里默默地算着。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交流自己听读后的感受。 4、引导学生体会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朱自清对时光飞逝、时间短暂的独特内心感受。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的句子: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朱自清在心里默默地算着,算出了什么呢? 理解“时间的溜去”与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内心感受的联系,体会朱自清对时间独特的内心情感。 (2)在默默里算着,这是对时间的思考、感悟、觉醒。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朱自清的心情,你觉得可以用哪个词语? (3)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朱自清先生面对时间的“溜”去,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复杂情感。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最新匆匆优质课教学设计获奖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散文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如何把无形的时间写具体形象的。 3、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自己的时 间,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的情感。 教学重点: 深入学习重点句段,体悟作者的心境。 教学难点: 领悟表达方法,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视频弹唱引入课题 播放由教师弹唱的有关时间流逝的歌曲,学生思考歌曲唱了什么内容?生:歌曲的内容是有关时间流逝的。 师:时光匆匆,往事如烟,时间是艺术作品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时间的散文--《匆匆》。 二、学习文章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师:对于本课的作者—朱自清你有怎样的了解? 师生分享交流收集的作者的资料。 师:作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这篇文章。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播(五四运动的落潮期,朱自清想报效国家,却无用武之地,心情低落,长叹时光流逝)。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大屏幕上出现的生字新词,默读一下,一会找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 找个别学生读字词,其他同学认真听。(本环节重在正音,个别同学和齐读想结合,加深学生对正确读音的印象) 2、师:大家既然能读准这些字词,那对这些字词的意思你了解吗?请同学们对自己能够理解的字词进行解释并说一说自己解释词语的方法? 同学们不仅说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还分享了自己的解释词语的方法四、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师:课文题目叫匆匆,那匆匆指的是什么能? 生:时间 师:在文中,时间匆匆有怎样的具体表现呢?时间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去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后,回答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学习“于是—洗手的时候到从我脚边飞去了”和“燕子去了”这两个重点部分,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把抽象的时间写具体)和语言美。 五、默读课文深入探讨 师:作者面对自己的时间,是怎样的心境?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把你找到的句子画一画,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小组讨论一下。 生:回答自己找的句子,分享自己的体悟,教师相机点播,引导写生读出感觉。 (本环节重在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在读中,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读,齐读,读出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读出对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宣汉县清溪镇中心小学冉启平 ●教材分析 《匆匆》是人教版十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散文朱自清写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已经24岁。“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摧跨,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以此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充满着诗意的语言,将自己的感慨依托于燕子、杨柳、桃花等多种可观的大自然景观中,读起来像一首流淌的小诗。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的美,进而感受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生词。 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4.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二)能力目标: 1.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 (一)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二)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落花生》教学精彩片段

《落花生》教学精彩片段 合作探究,体会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 1、师:同学们,花生我们都见过,可是花生有什么用处和可贵之处 呢?让我们进入第二个板块——合作与交流。 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3-14自然段 师:你觉得分角色朗读应该注意什么? 生1:我们首先要分好角色。 生2:我们还要更好地把握这个角色,看看他的话有什么含义。 生3:我们更要体会说话者的情感,这样读出来才有内容,才能让人受到启发。 生4:在朗读的时候,我们还要声音洪亮,充满感情。 (2)交流讨论:兄妹们强调了花生哪些显而易见的特点? 生1:好吃。 生2:可以榨油。 (3)反复读第10自然段,然后每位组员分别进行口头填空。 “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是有一样是很可贵的: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

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4)父亲的话指出花生的可贵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汇报交流: 兄妹们说出了花生显而易见的好处是什么?(板书:有用) 父亲指出了花生的可贵之处是什么?(板书:不外显) 小组进行填空比赛,引导学生发现“对比”的方法。 3、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你们受到怎样的启发? 生1: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生2:我们也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 生3:我也要像花生那样,不讲外表的体面,而做对别人有用的、有好处的人。 师:生活中这样的人多吗?举几个例子。 生1:老师就像花生一样,外表朴实,默默无闻,但是甘心奉献。生2:军人就像花生一样,不华丽,但是甘于奉献。 生3:医生也像花生一样,没有华丽的外表,只有为人民消除病患的高尚品质。

《匆匆》教学案例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案例及反思 案例1:激情组织教学,直观初步导入,文本深入主题。 《匆匆》教学伊始。 1、组织教学:孩子们,你们好!看到你们一个个精神饱满的样子,一张张阳光灿烂的笑脸,我很高兴,也很自信和大家共同上好这堂课,你们有信心吗?让我们为自己加油!(孩子们争相伸出右手中指食指和同桌“耶—”) 2、直观导入:出示一个自制教是(钟表),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具。 我不失时机地问:“看到这个钟表,你马上想到了什么? 学生们异口同声:“时间”。 我转身板书:时间, 我又问:“你能说说你对时间的理解吗?” 生争先恐后举手回答。 生a: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生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生c: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生d: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生e:少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 3、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我导入文本:“同学们,今天,我想和你们一起去神奇美妙的语文王国走一回,去感受语言文字的优

美和奇特,学习一种新的文字体裁——散文,学习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写的有关时间的《匆匆》。” 板书课题:匆匆 [反思] 在案例1中,我首先激情组织教学,让学生的思绪回到课堂上,并作好积极思维的准备,进入认真学习的良好状态,然后我出示自制教具(钟表),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并在启发学生说出一个又一个惜时格言后,大家对“珍惜时间”有了更深的了解,然后,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引导他们去感受和学习新的文学体裁——散文,并去认识朱自清,进而充满好奇地去学习《匆匆》。这样,层层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积极性。 案例2:利用思维期待,深化文本主题,充分显示个性,加强积累训练。 《匆匆》教学即将结束。 1、我合上书,发出感慨:同学们,想想,匆匆,时间匆匆,是啊!时间一去不复返,(随机板书:一去不复返)它匆匆消逝,不留痕迹。那么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在生活中,该怎样珍惜它呢?(随机板书:珍惜)大家谈谈。 生a:争分夺秒。 生b:今天的事再也不拖到明天做。 生c:我以前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光想着玩了,(他不好意思低下头,大家笑了)。我以后要珍惜时间,把以前的时间补回来,(大家鼓掌)。

课堂教学精彩片段--课堂评价

本节课教师根据试卷内容进行了讲解和复习。不同于一般的试卷讲评课,教师校对答案并针对重难点解释强化的方式,教师没有按照试卷题目的顺序,从最后第二道的语法填空题开始,以题目中“frie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life”为导入,引入“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这一重点短语,并提问“As a friend, what do you usually do?”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拓展,要求学生进行翻译,引入重点短语,引导学生产出重点短语,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如学生回答“As a friend, I usually make my friends happy.”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换一种表达方式,引入了“share happiness with friends”这一短语。教师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控制课堂节奏和语速,几位学生回答完后,教师由“friend”一词引出了“friendship”,并提出了新的问题:“What do you do to keep friendship?”同样点名学生进行回答,并进行发展性理答,强调重点词汇,重视后进生的学习,高校紧张的复习中也不乏风趣幽默,如某位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笑问“XXX has no friends.”学生回答“Nonono.”引得其他学生哄堂大笑,教师回应“So XXX has many friends.”学生回答“Yeahyeahyeah.”再次逗笑其他学生,教师采用之前学生的回答“XXX never fights with his friends”进行拓展,放慢语速,引导学生思考并跟随教师回忆知识、发散思维,讲到了“If XXX fights with his friends, he can buy him a …”学生回忆起词组“buy somebody something”,异口同声地回答“presents”,教师达到复习目的。 本节课教师采用了多种理答方式,对于学生的回答不是简单地进行“good, great, excellent”等单调的反馈,而是依照学生自己的回答,进行引导、发现、拓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于落后的学生也不忽视、不放弃,而是积极引导,激发他们的潜能,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让他们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教师的这种课堂评价方式积极而有效,使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跟上课堂节奏的同学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回答出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认真听课。尤其是在作文讲评的时候,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给予不同的评价和不同的要求,指导班级内所有学生写作的知识和技巧,真正做到了我们新课程中素质教育观的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