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服务的概念

物流服务的概念
物流服务的概念

物流行业研究报告

第一章:物流服务的概念及我国行业背景

第一节:物流服务的概念

一、物流的概念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关于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物流通过有效率和有效力地计划、实施和控制商品的储存和流通、服务和相关信息以满足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过程中消费者的需要( 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has adopted this definition of logistics:Logistics is that part of the supply chain process that plans, implements, and controls the efficient, effective flow and storage of goods, service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from the point of origin to the point of consumption in order to meet customers requirements.——来自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网站)。

二、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

现代物流的特征可以理解为物流的现代化特征。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现代物流表现出许多特征,而这些特征又具有不同属性,物流的现代化特征或者说现代物流的特征具有以下属性,即科学属性、技术属性、经济属性、管理属性、社会属性。

现代物流的各种属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交叉、相互包含,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形成了复杂多变的现代物流。另外,如同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是一个进程一样,现代物流的特征是发展的、是动态的,因此,现代物流的特征也是不断变化的。

1、科学化

现代物流的发展经历了从PHYSICAL DISTRIBUTION到LOGISTICS 再到3PL和4PL的历程,物流已经成为一门科学。物流的科学化表现为在发达国家拥有专门的物流科学机构和从事物流科学的专业人员,并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系统的、全面的物流科学研究、教育、培训体系。

在物流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物流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不断从其它科学中汲取营养,不断地采用和应用其它学科的成果(如分销管理、运输管理、物资管理和其它技术学科等)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与此同时,物流又与其它学科如市场营销、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融会贯通,促进整个管理科学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物流发展尚未进入物流科学全面发展的时期。

2、自动化

物流自动化是指物流作业过程的设备和设施自动化,包括运输、装卸、包装、分拣、识别等作业过程,比如,自动识别系统、自动检测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跟踪系统等。

物流自动化可以方便物流信息的实时采集与追踪,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管理和监控水平等。物流自动化的设施包括条码自动识别系

统、自动导向车系统(AGVS)、货物自动跟踪系统(如GPS)等。3、智能化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物流管理从人工化的手工作业,到半自动化、自动化,直至智能化,这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智能化是自动化的继续和提升,因此,可以这样理解,自动化过程中包含更多的机械化的成分,而智能化中包含更多的电子化成分,包括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等等,智能化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物流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不仅用于作业,而且用于管理,比如,库存管理系统、成本核算系统等,智能化不仅可以代替人的体力而且可以运用或代替人的脑力,因此,和自动化相比,智能化是更大程度地减少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

4、标准化

在物流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从企业物流管理到社会物流管理不断地制定和采用新的标准。从物流的社会角度,物流标准可以分为企业标准和社会标准。从物流的技术角度,物流标准可以分为产品、技术和管理等标准。

5、准时化

准时化也被称之为及时化(JUST IN TIME),有人将其更加形象地被译成“恰逢其时”。准时化也是一种生产方式,通过准时供应减少生产环节以外的库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所谓准时化是指上游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及时地满足下游产品生产的需求,除了数量和质量之外,强调的是时间,既不能超前

/提前,也不能滞后/落后。无论是在上游生产之后还是在下游生产之前都不应存在超出规定的或者不合理的库存。

准时化生产方式的基础是与之相适应的卓越的物流管理,物流是生产准时化能否实现的关键,满足准时化生产方式的或者与准时化生产同步的协同运作的物流就是准时化物流。

6、柔性化

在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实现了规模化和多样化,多样化乃至个性化的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建立了柔性化生产线,在企业柔性化制造的条件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内部和外部柔性物流,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物流的柔性化,柔性化制造要求包括整个供应链环节的物流管理的柔性化,包括仓储和运输等诸多环节,物流服务商必须适应用户的柔性化物流需求。7、敏捷化

1991年,里海大学的Iacocca研究所给美国国会的报告《21st Centur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Strategy》中首次提出了“敏捷制造”概念,报告中提出了“动态联盟”或“虚拟企业”的敏捷制造模式。敏捷制造旨在提高企业的快速应变能力和主动创新能力,强调企业的适应能力敏捷制造是一种哲理或管理哲学,敏捷制造是企业管理的战略性变革。敏捷制造系统必然要求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敏捷物流系统。可以这样比喻,柔性化是指制造过程和工艺的,敏捷化是指企业的柔性化。准时化、柔性化、敏捷化都是制造模式。

8、精益化

精益生产方式是由日本企业创立的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涉及到准时化生产、全面质量管理、并行工程、团队作业等工作方式,其特点就是多品种、小批量、低消耗和高质量。精益的核心思想就是尽可能少的生产要素(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空间等)创造出尽可能多满足用户需要的价值。精益思想在物流管理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降低成本、提高价值,这是物流的基本原则。精益物流的内涵包括:降低成本、顾客至上或者以客户为中心(市场链)、创造价值(价值链)、作业过程无缝连接、供应链。

9、电子化

由于现代电子技术和产品在物流管理中的广泛运用,因而,实现了物流的电子化。许多物流技术都是建立在电子技术基础之上的,物流自动化、物流智能化、物流实时化和物流可视化都包含着电子技术,这些物流技术是电子技术的更加专业化和具体化,同样,计算机是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核心是电子技术,互联网也是电子网络等等,而所有电子化的基础是不断发展的电子材料(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CPU)、电子计算机及其软硬件等电子技术和产品。

电子化的几个层次,从计算机静态管理,到点对点信息交换的动态管理,形成网络信息交换,网络化是电子化目前较高层次。而其它实时化和可视化都是在网络化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 25过程中,即便是在今天,由于各种壁垒和限发展的

10、实时化

物流信息交换至少经历了这样的几个阶段:滞后性阶段,及时性

物流配送的概念

物流配送的概念 现代物流实用词典说物流配送是共同化的服务模式,物流配送共同化包括物流资源利用共同化、物流设施与设备利用共同化、物流管理共同化等等。 配送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的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货、配货等作业,并按时送达到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的定义反映了配送实践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用户要求”、“配货”、“送货”。“用户要求”包含着很多内容,如货物的吕种、规格、数量、质量、送货时间、送货地点等,它主要从用户订单中反映出来,是“配货”和“送货”的依据。用户要求的实现程度,是衡量配送质量高低的最终标准。“配货”是现代物流业区别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基于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流通方式。 (1)备货。是配送的准备工作或基础工作,备货工作包括筹集货源、订货或购货、集货、进货及有关的质量检查、结算、交接等。配送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集中用户的需求进行一定规模的备货。备货是决定配送成败的初期工作,如果备货成本太高,会大大降低配送的效益。

(2)储存。配送中的储存有储备及暂存两种形态。 配送储备是按一定时期的配送经营要求,形成的对配送的资源保证。这种类型的储备数量较大,储备结构也较完善,视货源及到货情况,可以有计划地确定周转储备及保险储备结构及数量。配送的储备保证有时在配送中心附近单独设库解决。 另一种储存形态是暂存,是具体执行日配送时,按分拣配货要求,在理货场地所做的少量储存准备。由于总体储存效益取决于储存总量,所以,这部分暂存数量只会对工作方便与否造成影响,而不会影响储存的总效益,因而在数量上控制并不严格。 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暂存,即是分拣、配货之后,形成的发送货载的暂存,这个暂存主要是调节配货与送货的节奏,暂存时间不长。 (3)分拣及配货。是配送不同于其它物流形式的有特点的功能要素,也是配送成败的一项重要文持性工作。分拣及配货是完善送货、支持送货准备性工作,是不同配送企业在送货时进行竞争和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必然延伸,所以,也可以说是送货向高级形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了分拣及配货就会大大提高送货服务水平(https://www.360docs.net/doc/c9205567.html,),所以,分拣及配货是决定整个配送系统水平的关键要素。 (4)配装。在单个用户配送数量不能达到车辆的有效载运负荷时,

物流服务营销策划论文

浅谈物流服务营销策划 经济全球化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市场行为准则。为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要进行的理念、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物流服务营销成为一个很热门的企业。对于营销理论的发展,1964年,美国营销专家鲍敦提出了市场营销组合概念,是指市场营销人员综合运用并优化组合多种可控因素,以实现其营销目标的活动总称?这些可控因素后来被麦卡锡归并为四类即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从那以后4P成为每一个商业人士的公用语言,风行营销界30多年? 首先我们要了解物流服务营销的概念。物流服务营销是物流企业为了满足客服对物流服务产品所带来的服务效用的需求,实现企业预订的目标,通过采取一系列整合的营销策略而达成服务交易的商务活动过程。而物流服务营销的核心理念事故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通过取得客户的满意和忠诚来促进相互有利的交换,最终实现营销绩效的改进和企业的长期成长。下面是我对于4P营销策略的物流营销策。 一、产品策略 1.物流服务产品 产品策略包括产品发展、产品计划、产品设计、交货期等决策的内容。其影响因素包括产品的特性、质量、外观、附件、品牌、商标、包装、担保、服务等。物流产品通常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物流需求者的物流产品,提供服务的物流企业必须考虑这些产品的性质、特征、生命周期、分类,以及重量、体积、形状等;另一部分是服务产品的服务过程。物流服务产品的组合包括五个方面,第一,物流服务要素。物流服务要素是指一项完整的物流服务应该由哪些部分构成。物流服务要素一般包括物流服务的主体、客体和物流服务的内容。物流的服务的主体一般指履行服务的人;物流服务的客体一般是指物流服务客户;物流服务的内容一般包括核心服务、有形服务和附加服务。第二,物流服务的市场表现。分为三个体系:物流服务产品的的价格体系、物流服务产品的标准体系和物流服务产品的差异化体系。第三,物流服务的质量。有三个部分构成:企业的形象、技术性质量和功能性质量。第四,物流服务期望水平。包括两个方面:物流服务数量和物流服务水平。第五,物流服务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物流服务信息的传递过程、客户与物流企业间的交换过程和客户参与。 2.物流服务产品的生命周期 物流服务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物流服务产品从进入市场、稳步增长到逐步北市场所淘汰的过程。物流服务产品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导入阶段是以一项物流服务产品投放到市场的起始阶段;成长期是某项新的物流服务为市场所接受,其营业收入将会显著增加,标志着物流服务由导入期进入成长期;成熟期是某项物流服务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到达某一点之后,将会出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衰退期主要特征是其营业收入由缓慢减少变为急剧下降。 3.物流服务新产品开发策略 物流服务新产品包括四个类型:完全创新服务产品、进入新市场的产品、产品线扩展、革新产品和形式变化。这是物流新产品的含义。比较广泛。

物流基本概念名词

物流基本概念名词 ◆物流的概念 概念1:物流是指物资实体物理流动过程及其有关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物的搬运和运输,还包括与此相联系的包装、装卸、储存保管、配送和流通加工等。 概念2:物流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销售情报,库存控制,物料搬运,定货销售,零配件供应,工厂及仓库选址,物资采购,包装,退换货,废物利用及处置,运输及仓储等。 概念3:物流是指"包装、运输、输送、保管、装卸工作,主要以有形物资为中心,所以称之为物资流通。在物资流通过程中加进情报流通,于是称之为物流。 ◆流的概念 流:物流学中之"流",指的是物理性运动。 流通:物流的"流",经营被人误解为"流通"。"流"的要领和流通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联系在于,流通过程中,物的物理性位移常伴随交换而发生,这种物的物理性位移是最终实现流通不可缺少的物的转移过程。物流中"流"的一个重点领域是流通领域,不少人甚至只研究流通领域,因而干脆将"流"与"流通"混淆起来。"流"和"流通"的区别,主要在两点:一是涵盖的领域不同,"流"不但涵盖流通领域也涵盖生产、生活等领域,凡是有物发生物理的领域,都是"流"的领域。流通中的"流"从范畴来看只是全部"流"的一个局部;另一个区别是"流通 "并不以其整体做为"流"的一部分,而是以其实物物理性运动的局部构成"流"的一部分。流通领域中商业活动中的交易、谈判、契约、分配、结算等所谓"商流"活动和贯穿于之间的信息流等等都不能纳入到物理性运动之中。 流程:物流中之"流"可以理解为生产的"流程"。生产领域中之物料是按工艺流程要求进行运动的,这个流程水平高低、合理与否对生产的成本和效益以及生产规模影响颇大,因而生产领域"流"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物流:是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有时也创造一定加工价值的活动。 ◆物的概念 物:物流中的"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物流中所指"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必须可以发生物理性位移,而这一位移的参照系是地球。因此,固定了的设施等,不是物流要研究的对象。 物资:我国专指生产资料,有时也泛指全部物质资料,较多指工业品生产资料。其与物流中"物"区别于,"物资"中包含相当一部分不能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不属于物流学研究的范畴,例如建筑设施、土地等。另外,属于物流对象的各种生活资料,又不能包含在做为生产资料理解的"物资"概念之中。 物料:是我国生产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生产企业习惯将最终产品之外的,在生产领域流转的一切材料(不论其来自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协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边、角、余料,废料及各种废物统称为"物料"。 货物: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交通运输领域将其经营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一类是物,除人之外,"物"的这一类统称为货物。 商品:商品和物流学的"物"的概念是互相包含的。商品中的一切可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质实体,也即商品中凡具有可运动要素及物质实体要素的,都是物流研究的"物",有一部分商品则不属于此。因此物流学的"物" 有可能是商品,也有可能是非商品。商品实体仅是物流中"物"的一部分。 物品:是生产、办公、生活领域常用的一个概念,在生产领域中,一般指不参加生产过程,不进入产品实体,而仅在管理、行政、后勤、教育等领域使用的与生产相关的或有时完

2020物流信息管理教案

第七章物流信息管理教案 【学习目的】 熟悉掌握物流信息的概念和内容;掌握物流信息的功能、物流信息的特征、条码类别、有关物流信息系统的概念以及物流信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了解物流信息系统所要解决的问题、EOS系统的构成,POS系统的运行步骤;知道建立物流信息系统的意义、POS系统的特征。 第一节物流信息概述 一、物流信息的概念 物流信息是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和文件的总称。物流信息是物流活动中各个环节生成的信息,一般是随着从生产到消费的物流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信息流,与物流过程中的运输、保管、装卸、包装等各种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整个物流活动顺利进行所不可缺少的物流资源。 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是物流的信息化,现代物流也可看作是物资实体流通与信息流通的结合。在现代物流运作过程中,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手段,大大加快了物流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从而使物流活动的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得到提高。建立和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对于构筑物流系统,开展现代物流活动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物流信息在物流系统中,既如同其他物流功能一样表现,成其子系统,但又不同于其他物流功能,它总是伴随其他物流功能的运行而产生,又不断对其他物流以及整个物流起支持保障作用。 二、物流信息的内容 物流信息包括物流系统内信息和物流系统外信息两部分。 (一)物流系统内信息 物流系统内信息是指与物流活动(如运输、保管、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等)有关的信息。它是伴随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在物流活动的管理与决策中,如运输工具的选择、运输线路的确定、在途货物的追踪、仓库的

190 物流管理基础 有效利用、订单管理等,都需要详细和准确的物流信息,因为物流信息对运输管理、库存管理、订单管理等物流活动具有支持保证的功能。 (二)物流系统外信息 物流系统外信息是在物流活动以外发生的,但提供给物流使用的信息,包括供货人信息、顾客信息、订货合同信息、交通运输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还有来自企业内生产、财务等部门的与物流有关的信息。 三、物流信息的功能 物流信息系统是把各种物流活动与某个一体化过程连接在一起的通道。一体化过程建立在这几个功能层次上:交易、管理控制、决策分析,以及制定战略计划系统。 图7-1说明了在信息功能各层次上的物流活动和决策。正如该金字塔形状所示,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管理控制、决策分析以及战略计划的制定需要以强大的交易系统为基础。 战略联盟车辆生产日程安排金融衡量客户服务衡量记录订货内容装船 制定战略计划 决策分析 管理控制 交易系统 形式能力和机会的开发提炼集中的/以利润为基础的客户分析 存货水平和管理网络/设施选址的配置与第三方/外源的垂直一体化成本衡量资产管理 生产率衡量服务质量衡量 安排存货任务作业程序选择任务定价和开发票消费者查询 图7-1 物流信息功能 交易系统是用于启动和记录个别的物流活动的最基本的层次。交易活动包括记录订货内容、安排存货任务、作业程序选择、装船、定价、开发票以

《物流服务营销》课程标准

《物流服务营销》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类专业 学时:64学时 学分:4 开课学期:第三、四学期 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性质 《物流服务营销》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着重物流服务营销概述、物流服务营销战略、物流客户服务与管理、物流信息服务营销、物流仓储服务管理与营销、物流运输配送服务管理与营销、物流增值服务营销、物流服务中的质量管理的基本问题作了分析和阐述,在配合以现代教学演示,实践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强化实践能力,满足工作中的专业技能需求,承上启下,深化衔接已学课程,铺垫进入后续课程学习。 2.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物流服务营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 物流服务的内容及特点,物流服务的运作模式,物流服务营销的含义与特点。 物流服务营销概述,物流服务营销的产生与发展,物流服务市场调研分析报告,物流市场客户调查问卷,物流市场竞争者调研分析报告,物流服务种类研发及推广策划书,物流服务营销市场价格分析报告。 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客户管理,物流信息服务营销的内容,物流信息服务运作的方式,物流公司物流信息服务,仓储服务与营销,物流运输、配送服务概述,物流运输服务类型,物流配送服务类型,物流运输、配送服务营销策略,物流运输、配送服务质量管理,物流运输、配送服务营销策略,物流增值服务营销和物流服务中的质量管理。 3.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物流服务营销》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从事物流客户关系建立与维护、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咨询、方案设计,针对物流服务市场的开发与维护等具体工作任务中,熟练运用所学习到的物流服务营销战略技能,物流服务营销信息服务技能,物流配送服务技能,物

物流信息技术重点

单项选择20,判断20,(课后习题)名词解释4*5,简答2*8,案例分析1*24(3小题) 信息技术分类 1传感技术 传感技术是信息的采集技术,对应于人的感觉器官,作用是扩展人类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传感技术包括遥感、遥测及各种高性能的传感器,如卫星遥感技术、红外遥感技术、热敏、光敏传感器及各种智能传感系统等。传感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收集信息的能力。 2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是信息的传递技术,对应于人的神经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的迅速、准确、安全的传递。通信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社会信息传播发生深刻的变化。 3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技术,对应于人的思维器官。计算机运行速度非常快,能自动处理大量的信息,并具有很高的精确度。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和再生等技术,计算机存储技术主要包括内存储技术和外存储技术。 4控制技术 控制技术是信息的使用技术,对应于人的效应器官。控制技术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包括调控技术、显示技术等。 物流信息技术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基础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 信息采集技术: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 信息交换技术:信息交换技术即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又称 EDI 技术,是指通过电子方式,采用标准化的格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结构化数据的传输和交换地理分析与动态跟踪技术:地理分析与动态跟踪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物流信息系统概念 在物流领域范畴内建立的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储存与服务工作的系统,称为物流信息系统。 条码概念 条码是一种信息代码,由一组宽度不同、反射率不同的条和空按规定的编码规则组合起来,用以表示一定的字符、数字及符号组成的信息,它是一种用光电扫描阅读设备识读并使数据输入计算机的特殊代码。 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的区别 一维条码只在一个方向(一般是水平方向)表达信息,而在垂直方向不表达任何信息,其一定的高度通常是为了便于阅读器的对准。 一维条码由宽度不同、反射率不同的“条”和“空”,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码制)编制而成。 世界上约有225种以上的一维条码,每种一维条码都有自己的一套编码规格,一般较流行的一维条码有39码、EAN码、UPC码、128码,以及专门用于书刊管理的ISBN、ISSN等。 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二维空间存储信息的条码,称为二维条码。

物流概念中英文对照

概念名称英文名称常见同义词物流服务 运输服务transportation 装卸搬运服务loading and unloading 配送服务distribution 搬运服务handling carrying 仓储服务Warehousing 包装服务packaging 代理服务agency ;commission 流通加工服务distribution processing 报关报检服务customs declaration 租赁服务rent 信息服务information service 物流对象Logistics objects 货物Goods 运输车辆transport vehicle 通关Marine agent 信息源information source 个人personal 公司company 按服务项目分According to the service project 按公司性质分The nature of the company 地理位置Location 国家Country 省Province 市City 约束条件Constraint conditions 起始时间starting time 截止时间Cut-off time 信息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 信息编号Message number 信息主题Information subject 发布时间Release time 业务状态The business state 历史记录Historical records 服务能力水平The level of service capacity 信息可靠信The reliability of the information 服务可靠性Service reliability 交付可靠性Delivery reliability 人员综合素质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aff 快速响应能力Rapid response capability 合同履行程度The leavel performance of the

物流的基本概念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 教案首页 编号:YJQD-0507-07版本:B/O流水号: 编制:审核:批准: 课题:第四章物流基础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掌握物流成本管理,掌握物流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物流成本管理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多媒体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或教学设计: 第四章物流基础 一、物流基本概念 1、商物流的概念 2、物流的分类 3、第三方物流 4、企业物流 二、物流管理基础 1、物流管理的概念 2、物流服务管理 3、物流成本管理 4、物流信息管理

I、课前提问:电子商务营销的含义是什么?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营销的特点是什么? II、导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网络营销的基础内容,本次可学习的是物流的基础内容。 III、教授新课: 一、物流基本概念 1、物流基本概念, 物流的概念,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是物品从供 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在物流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例如,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如图4-2所示是玉米的物流过程,它涉及玉米的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配送,交货等一系列环节。家电物流过程包括家电零件,材料采购,集中加工,制造与装配,包装,搬运,装车。运输,配送中心入库,配送,交货等环节,液态牛奶物流过程包括牛奶生产基地取奶,原奶储存,运输,液态奶加工,包装,流通加工,装车,卸车,配送中心入库,配送,交货等环节。物流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1901年,格罗威尔在美国政府的《工业委员会关于农场产品配送的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配送成本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人们开始认识物流,1918年,英国联合利华公司的电话。利费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的手中,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阿齐萧,在市场流通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出物流是以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销售过程的物流指的是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并提到物资经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此时的物流指的是销售过程中的物流是为了配合销售而进行的相关运输与仓储活动。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当时还称为实体配送的物流进行了定义,实体配送是指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在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这个概念是有关物流的最早定义,他将物流看成销售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认为其从属于销售强调了产品销售有关的书驻留没有包括输入物流环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大量生产和销售时期后勤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开始被引入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被人们称为,工业后勤和商业后勤,配送的概念也逐渐被物流取代,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由于人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

物流服务营销复习资料

物流服务营销复习资料 题型:单项、判断、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题 P10 核心营销概念:1、需要、需求和欲望;2、营销供给物;3、客户价值和客户满意; 4、交换、交易、关系; 5、市场 图营销的五个核心概念关系 P14 营销组合理论及其要素:1、产品营销(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促销);2、客户营销(客户需求和欲望、成本、便利性、沟通) P14 营销观念:1、生产观念(卖方市场,重市场,轻营销);2、产品观念(卖方市场,重质量,轻营销);3、推销观念(买方市场,重推销,轻营销);4、市场营销观念(卖方市场,市场导向,消费者为中心);5、社会营销观念(买方市场,生态化,全球化)P15 物流服务营销的定义及作用: 定义:物流服务营销是指物流服务提供者通过创造客户的价值和获取利益回报来建立客户关系的过程。 作用:1、提高物流服务能力; 2、降低物流服务成本; 3、提升企业形象 P24 物流服务营销环境的含义:物流服务营销环境是指与物流服务营销活动有潜在关系的所有外部力量和相关因素的集合,是影响物流服务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 P25 物流服务营销环境的特点:1、客观性 2、差异性 3、相关性 4、动态性 P27物流服务宏观市场环境影响因素(联系P40 “PEST”): 1、人口环境及其对物流服务营销的影响; 营销供给物 市场需要、需求和欲望 客户价值和客户满意 交换、交易、关系

核心营销概念 (1)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2)人口结构对企业营销的影响:①年龄结构;②性别结构;③家庭结构;④社会结构;⑤民族结构 (3)人口的地理分布及区间流动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2、经济环境及其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1)直接影响营销活动的经济环境因素:1)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任意支配收入;家庭收入;2)消费者支出模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恩格尔系数) (2)间接影响营销活动的经济环境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经济体制;3)地区发展状况;4)城市化程度 3、政治法律环境及其对企业营销的影响:(1)政治环境;(2)法律环境 4、自然环境及其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 (1)自然资源日益短缺;(2)环境污染日趋严重;(3)政府干预不断加强 5、科学技术环境及其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6、社会文化环境及其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1)教育水平;(2)价值观念;(3)宗教信仰;(3)风俗习惯 P40 PEST分析法(宏观): 1、政治法律环境; 2、经济环境; 3、社会文化环境; 4、技术环境 P35 物流服务微观市场环境 概述:“供应商------企业------营销中介------客户”这一链条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营销系统,它受到“竞争对手”和“公众”的影响。 构成:1、供应商;2、企业;3、营销中介:(1)营销中间商;(2)营销服务机构;(3)金融机构;4、客户:(1)消费者市场;(2)生产者市场;(3)政府市场;(4)国际市场;(5)中间商市场;5、竞争者;6、公众:(1)金融公众;(2)煤介公众;(3)政府公众;(4)民间公众;(5)地方公众;(6)一般公众;(7)内部公众 P45 SWOT分析法1、内部环境分析:优势(S)、劣势(W) 2、外部环境分析:机会(O)、威胁(T) P59 马斯洛需要层次:1、生理需要(动物也有);2、安全需要(生命);3、社会需要(交友);4、尊重需要(成就、尊敬);5、自我实现需要(人生观、价值观) P99 物流服务市场调研的方法及其选择:1、物流服务市场调查的样本选择方法:(1)全面调查;(2)重点调查;(3)典型调查;(4)抽样调查;2、物流服务市场调查的实施方法:(1)案头调研法;(2)询问法;(3)观察法 P102 物流市场细分的概念:是指企业以消费者的需要、爱好、购买动机、购买行为、购买能力等差异作为标准,将市场上的顾客划分成若干个顾客群,每一个顾客群构成一个子市场或细分市场,每一个细节市场都是由具有类似需求倾向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P105 物流市场细分的标准: 1、客户行业:(1)农业;(2)制造业;(3)商贸业 2、客户规模:(1)大客户;(2)中等客户;(3)小客户 3、物品属性:(1)生产资料;(2)生活资料;(3)其他资料

运输市场营销与服务营销概念

运输市场营销与服务营销 前言 《运输市场营销》是交通运输专业主要专业课之一。本课程要求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运输市场营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进行运输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重要性,了解分析市场营销环境、研究市场购买行为、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组织和控制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管理问题的能力。 《运输市场营销》的具体容包括:市场营销与服务营销,运输市场营销概论、运输市场分析与营销战略、运输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运输产品策略、运输产品价格策略、运输产品销售渠道策略、运输产品促销策略等。本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对运输市场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运输企业经营理念。 先修课程 现代管理基础 适用学科专业 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流工程专业 课程教学目标 1.理解市场、市场营销与服务营销的基本概念、运输市场的一般原理; 2.掌握运输需求分析、竞争者分析、市场营销调研、运输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的原理与方法; 3.掌握运输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策略的理论与方法,并能够理论联系结合实际,培养运输企业市场经营与服务理念。

第一章市场营销与服务营销 第一节市场营销的概念 一、市场营销定义 市场营销是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对象。国外营销学关于市场营销的概念,狭义的解释是引导商品与劳务从生产者到达消费者或使用者所实施的一切企业活动,广义的解释是创造与传递生活标准给社会。前者将市场营销仅视作一种传递功能,反映了学科发展幼年期对市场营销认识上的局限性,后者虽给人以广阔的视域,但欠明确具体。尽管市场营销这个词早在本世纪初即已出现,但至今仍无统一的解释。有些人认为,市场营销是销售和促销;也有人认为,市场营销就是把货物推销出去。实际上,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应当包括企业的全部业务活动,即包括市场与消费者研究、选定目标市场、产品开发、定价、分销、促销和售后服务等等,销售与促销仅仅是企业的整个市场营销活动的一部分,而且不是市场营销活动的最重要部分。菲利浦·科特勒说:“销售不是调拨营销的最重要部分,销售是‘市场营销冰山’的尖端。销售是企业市场营销的职能之一,但不是其最重要的职能。”

物流基础知识大全

物流基础知识大全 物流基本概念 1.物的概念 物:物流中的“物”的概念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物流中所指“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必须可以发生物理性位移,而这一位移的参照系是地球。因此,固定了的设施等,不是物流要研究的对象。 物资:我国专指生产资料,有时也泛指全部物质资料,较多指工业品生产资料。其与物流中“物”区别于,“物资”中包含相当一部分不能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不属于物流学研究的范畴,例如建筑设施、土地等。另外,属于物流对象的各种生活资料,又不能包含在做为生产资料理解的“物资”概念之中。 物料:是我国生产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生产企业习惯将最终产品之外的,在生产领域流转的一切材料(不论其来自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燃料,零部件,半成品,外协件以及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边、角、余料,废料及各种废物统称为“物料”。 货物: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概念。交通运输领域将其经营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一类是物,除人之外,“物”的这一类统称为货物。 商品:商品和物流学的“物”的概念是互相包含的。商品中的一切可发生物理性位移的物质实体,也即商品中凡具有可运动要素及物质实体要素的,都是物流研究的“物”,有一部分商品则不属于此。因此物流学的“物” 有可能是商品,也有可能是非商品。商品实体仅是物流中“物”的一部分。

物品:是生产、办公、生活领域常用的一个概念,在生产领域中,一般指不参加生产过程,不进入产品实体,而仅在管理、行政、后勤、教育等领域使用的与生产相关的或有时完全无关的物质实体;在办公生产领域则泛指与办公、生物”,就是通常所活消费有关的所有物件。在这些领域中,物流学中所批之“称之物品。 2.流的概念 流:物流学中之“流”,指的是物理性运动。 流通:物流的“流”,经营被人误解为“流通”。“流”的要领和流通概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其联系在于,流通过程中,物的物理性位移常伴随交换而发生,这种物的物理性位移是最终实现流通不可缺少的物的转移过程。物流中“流”的一个重点领域是流通领域,不少人甚至只研究流通领域,因而干脆将“流”与“流通”混淆起来。“流”和“流通”的区别,主要在两点:一是涵盖的领域不同,“流”不但涵盖流通领域也涵盖生产、生活等领域,凡是有物发生物理的领域,都是“流”的领域。流通中的“流”从范畴来看只是全部“流”的一个局部;另一个区别是“流通”并不以其整体做为“流”的一部分,而是以其实物物理性运动的局部构成“流”的一部分。流通领域中商业活动中的交易、谈判、契约、分配、结算等所谓“商流”活动和贯穿于之间的信息流等等都不能纳入到物理性运动之中。 流程:物流中之“流”可以理解为生产的“流程”。生产领域中之物料是按工艺流程要求进行运动的,这个流程水平高低、合理与否对生产的成本和效益以及生产规模影响颇大,因而生产领域“流”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物流:是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有时也创造一定加工价值的活动。

物流的概念及发展

物流的概念及发展 物流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物流是一个十分现代化的概念, 人们的注意。 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 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 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 销售过程中的物流。 因此,物流概念从1915 时间才有定论(Logistics 作PhysicalDistribution的。 PhysicalDistribution 日本的物流概念是1956 1956 “从供应开始经各种中间环节的转让及拥有而达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实物运动,以此实现组织的明确目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运动,是创造时间价值、场所价值和一定的加工价值的活动。” “物流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移动,它由一系列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组成,包括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 我国对于“物 一条是在80年代初随“市场营销” 都毫无例外 “实体分配”或“实 “实体分配”指的就是商品实 日本人将其译为日 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物流活动无处不在,对于各个领域的物流,虽然其基本要素都存在且相同,但由于物流对象不同,物流目的不同,物流范围、范畴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物流类型。在对物流的分类标准方面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主

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 在此,我们将采用第二种分类方法,对物流进行划分。 1.社会物流 经济大领域。 中的物流活动, 2.企业物流 (1)企业生产物流 艺过程伴生的, 进入到生产线的开始端, 节约劳动力。 (2)企业供应物流 大的保证来组织供应物流活动的限定条件下,因此,就带来很大的难度。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如何降低这一物流过程的成本,可以说是企业物流的最大难点。为此,企业供应物流就必须解决有效的供应网络、供应方式、零库存等问题。 (3)企业销售物流 企业销售物流是企业为保证本身的经营效益,不断伴随销售活动,将产品所有 也会占用很大空间,造成浪费。 装卸、处理等的物流活动。 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 等职能的管理等。 2.物流系统化

最新物流营销题库

物流营销题库 一、单选题(每小题1物流营销题库 1、( D 物流营销题库 A、包装服务和信息服务 B、配送服务 C、仓储服务 D、流通加工服务 2、( C )是指项目环境、条件和活动等方面不确定性很低的物流服务项目,这种物流服务项目的风险性很小. A、开放性物流服务项目 B、半开放性物流服务项目 C、封闭性的物流服务项目 D、半封闭性的物流服务项目 3、( B )就是面对客户的物流需求,物流企业从可能的物流项目方案中选出一种可能的项目方案来满足这种需求. A、进行项目构思 B、物流服务项目识别 C、选定服务项目 D、完善项目方案 5、商品的生产完成时间与消费时间总有一段时间间隔,特别是( C )的产品尤为显著. A、保鲜 B、危险性 C、季节性 D、电子类 6、( D )水准的高低已经成了物流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A、配送服务 B、仓储服务 C、包装服务 D、信息服务 7、( B )就是物流企业在自己已有物流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改进物流服务项目. A、领先策略 B、超越自我策略 C、紧跟策略 D、补缺策略 8、( B )就是物流企业在激烈的产品竞争中采用新理念、新原理、新技术、新结构优先开发出全新物流服务项目,从而先入为主、抢得市场先机. A、超越自我策略 B、领先策略 C、紧跟策略 D、补缺策略 9、( B )即物流企业针对市场上已有的物流服务项目进行仿造或进行局部的改进、完善或创新,但基本原理和结构与已有产品相似. A、领先策略 B、紧跟策略 C、超越自我策略 D、补缺策略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请从备选的选项中,选出不少于2项、正确的答案.)

1、物流服务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需求者提供一种需求可得性的保证,这种保证包括( AB ). A、能力保证 B、品质保证 C、时效保证 D、数量保证 2、下列( BCDE )属于物流服务的特征. A、可储存性 B、个性化 C、专业性 D、增值性 E、无形性 3、物流活动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是有形的产品,而是一种同时产生于( ABC )环节中的即时服务. A、生产 B、销售 C、消费 D、仓储 4、根据物流活动的类型可将物流服务可分为( ABCDE )、包装服务等. A、运输服务 B、配送服务 C、仓储服务 D、流通加工服务 5、配送服务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 ABCD )、 组配等作业,并把货物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服务. A、拣选 B、加工 C、包装 D、分割 6、运输的延伸服务可以有( ABCD )等. A、运输方式选择 B、运输路线与计划安排 C、货物配载与货运招标 D、承运人选择 7、仓储的延伸服务可以有( ABCDE ). A、集货 B、包装 C、配套装配 D、条码生成 E、贴标签 8、物流服务项目的特性有( ABCDE )等. A、独特性 B、一次性 C、制约性 D、物理性 E、目的性 9、物流服务的创新主要以下( ABCDE )方面来进行. A、完全创新服务 B、进入新市场的服务 C、服务线扩展 D、服务革新 E、形式变化 10、物流服务项目设计的策略包括( ABCD ). A、增值策略 B、技术策略 C、战略策略 D、路线策略 11、( ABCD )迫使物流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 A、物流产品生命周期的存在 B、市场竞争的加剧 C、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D、科技发展

服务营销的定义

服务营销是企业在充分认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为充分满足消费者需要在营销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服务作为一种营销组合要素,真正引起人们重视的是本世纪80年代后期,这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产业升级和生产的专业化发展日益加速,一方面使产品的服务含量,即产品的服务密集度日益增大。另一方面,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他们的消费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需求层次也相应提高,并向多样化方向拓展。 同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较,服务营销是一种营销理念,企业营销的是服务,而传统的营销方式只是一种销售手段,企业营销的是具体的产品。在传统的营销方式下,消费者购买了产品意味着在一桩买卖的完成,虽然它也有产品的售后服务,但那只是一种解决产品售后维修的职能。而从服务营销观念理解,消费者购买了产品仅仅意味着销售工作的开始而不是结束,企业关心的不仅是产品的成功售出,更注重的是消费者在享受企业通过产品所提供的服务的全过程的感受。这一点也可以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上理解:人最高的需求是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服务营销正是为消费者(或者人)提供了这种需求,而传统的营销方式只是提供了简单的满足消费者在生理或安全方面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收入的提高,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需要的是这种产品带来的特定或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有一种被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所带来的就是顾客的忠诚度。服务营销不仅仅是某个行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更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必然产物。 (1)供求分散性 服务营销活动中,服务产品的供求具有分散性。不仅供方覆盖了第三产业的各个部门和行业,企业提供的服务也广泛分散,而且需方更是涉及各种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千家万户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由于服务企业一般占地小、资金少、经营灵活,往往分散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即使是大型的机械服务公司,也只能在有机械损坏或发生故障的地方提供服务。服务供求的分散性,要求服务网点要广泛而分散,尽可能地接近消费者。 (2)营销方式单一性

物流信息系统概念整理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一个以人为 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MIS)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 很多学科,是各学科紧密相连综合交叉的一门新学科。作为一门新科学,它的理论和方法正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它除了具备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预测、计划、控制和辅助决策特有功能。 系统,是为实现规定功能以达到某一目标而构成的相互关联的一个集合体或装置(部件)。 管理(manage)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制定就是制定计划(或规定、规 范、标准、法规等);执行就是按照计划去做,即实施;检查就是将执行的过程或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总结出经验,找出差距;改进首先是推广通过检查总结出的经验,将经验转变为长效机制或新的规定;再次是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制定纠正、预防措施,以持续改进。 数据采集(DAQ),是指从传感器和其它待测设备等模拟和数字被测单元中自动 采非电量或者电量信号,送到上位机中进行分析,处理。数据采集系统是结合基于计算机或者其他专用测试平台的测量软硬件产品来实现灵活的、用户自定义的测量系统。 数据处理是对数据的采集、存储、检索、加工、变换和传输。数据处理对数 据(包括数值的和非数值的)进行分析和加工的技术过程。包括对各种原 始数据的分析、整理、计算、编辑等的加工和处理。比数据分析含义广。数据是对事实、概念或指令的一种表达形式,可由人工或自动化装置进行处理。 数据处理的基本目的是从大量的、可能是杂乱无章的、难以理解的数据中抽取并推导出对于某些特定的人们来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数据处理是系统工程和自动控制的基本环节。

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物流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物流管理学是近二十年来在国外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它是系统管理科学新的重要分支。物流,比较常用的是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定义:「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从起点到终点间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后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和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管理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工业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企业为追求利润,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产量和产品质量,随着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提高,这种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逐渐意识到,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的竞争似乎已经到了尽头,产品质量的好坏,也仅仅是一个企业能否进入市场、参加竞争的敲门砖。这时,竞争的焦点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转向过去那些分散、孤立的、被视为辅助环节而不被重视的、诸如材料管理和货物配送等物流活动领域。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在这些领域里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物流管理学因此应运而生,并且日臻完善,成为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物流一词的译法 首先产生的是「PD」概念。「PD」(Physical Di stribution),是指从生产厂家到用户的「货物配送」。五、六十年代,当西方管理科学的重心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到非生产领域时,「PD」的概念开始形成,并受到重视,当时被美国企业界称之为提高经济效益的「神童」。七、八十年代以后,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对现代工业发达国家来说,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其经济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於社会物资供应系统的效率,而不是生产过程本身。而且,对於一个生产企业来说,要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竞争能力,不仅应搞好产品制成后在从生产者到用户的货物配送的管理(即PD),而且还应搞好产品生产前从供应商到生产制造商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运输、仓储和库存等的材料管理( Material Management),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对材料、零部件等的运输和库存的管理(Internal Inven tory Transfer)。由此,形成了一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Logistical Management。 「物流」一词的译法,今天,在亚洲主要城市或地区说的「物流」是指「Logistics」,原词直译为「后勤」。这个词起源於西方的早期战争时期,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使用,当时是指军队为维持战争的进行所需的人和物的支持保障系统。后来,这个词被英美学者借用在工商领域,是指一个企业对其原材料管理、货物运输和仓储、集散之间实施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但在翻译上,汉语「物流」一词,最初却是引自日本人对「PD」的翻译。六十年代,「PD」的概念从美国引入日本,日本人最初把它翻译成「物的流通」,后来由日本大阪大学学者平原直(Hirahara)改为「物流」。八十年代初,「物流」这个词从日本传入中国,首先在中国的物资经济领域采用。九十年代初,「Logistics」的概念直接从欧美传到中国,这时中国和香港均沿用「物流」的译法,虽然有人建议「Logistics」直译为「后勤」,以区别与PD的不同。但经过众多专家反覆研究,考虑到从PD到Logistics虽然有内函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但基本上是物流概念在外部延伸,因此沿用「物流」的译法不会产生实质上的歧义;而且,「物流」一词更形象和贴切地反映了当今它在工商领域所代表的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在从其生产地到消费地所进行的用户服务、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