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论-梁启超

少年论-梁启超

制出将来之中国少年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与世界为缘,如僦(jiu)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院,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脔鞭棰之惨酷,为我少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为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欧洲。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sǔn)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yǔ)皇皇,干将发硎(Xíng),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

2019年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

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 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文/孟晓妍仁.一代文人梁启超对民族道德伦理思想方面进行过深入思考,他写下的《论公德》和《论私德》体现了对于道!德的新见解。这些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论公德》(节选)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人人独善【重点注释】1.九德,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良品格。《书?皋陶谟》中“九德”指:“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国也。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试观《论语》、《孟子》诸书,吾国民之木铎,而道德所从出者。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如《皋陶谟》之九德①;《洪2.三德,三种品德。《书?洪范》:“.unjs.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范》之三德②;《论语》所谓“温、良、恭、俭、让”,所谓“克己复礼”,所谓“忠信笃敬”,所谓“寡尤寡悔”,所谓“刚毅木讷”,所谓“知命知言”。《大学》所谓“知止,慎独,戒欺,扣慊”。《中庸》所谓“好学,力行,知耻”,所谓“戒慎恐惧”,所谓“致曲”。《孟子》所谓“存心养性”,所谓“反身、强恕”……凡此之类,关于私德者,发挥几无余蕴,于养成私人(私人者,对于公人

而言,谓一个人不与他人交涉之时也)之资格,庶乎备矣。虽然,仅有私人之资格,遂足为完全人格乎?是固不能。……旧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也……新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也。(以新伦理之分类,归纳旧伦理,则关于家族伦理者三:父子也,兄弟也,夫妇也;关于社会伦理者一,朋友也。关于国家伦理者一,君臣也。……若中国之五伦,则惟于家族伦理稍为完整,至社会、国家伦理不备滋多,此缺憾之必当补者也,皆由重私德、轻公德所生之结果也。)夫一私人之所以自处,与一私人之对于他私人,其间必贵有道德者存,此奚待言?虽然,此道德之一部分,而非其全体也。全体者,合公私而兼善之者也。私德、公德,本并行不悖者。前线2014/2l113m--国学精选舡苷霪辩替:≮《论私德》(节选)谓个人对于本团体公共观念所发之德性也。夫聚群盲不能成一离娄“、,聚离娄上》:“孟子曰:‘离娄之明,群聋不能成一师旷l2l,聚群怯不能成一乌获J。故一私人而无所私有之德故我对于我而不信,而欲其信于待人,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交涉而不忠,而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2?春秋晋国乐师,善于辨音。《孟竺养誓个人忠之于团私德,为第娥此其易明…:一一义;欲从事于铸国民者,必以自培养其个人之私德为眠必号:音律品人。…3.战国时秦之力士。一说可能为。且公德与私德,岂尝有一界线焉,区划之为异物哉?德之所由起,起于更古时代之力士后为力士的。链接一:两段值得玩味的文字《论公德》中有这样两段文字:有官吏死而冥王案治其罪者,

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于阿专

[收稿日期]2011-06-28 [作者简介]于阿专(1986—),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民道德教育。 【素质教育研究】 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于阿专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作为近代中国 教育发展的主要奠基人,梁启超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就必须改革教育制度、培养人才,为此他提出了改革学校教育制度,倡导创办女子学堂以及“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等教育思想,是近代教育思想史的创举。尽管在某些方面受历史的局限存在瑕疵,但其教育思想作为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仍为我们当前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梁启超;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 40-0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06(2011)05-0066-03 一、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近代史,是中国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色历史”,面对当时封建教育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滞以及国家、民族所处的“内忧外患”的窘境,梁启超发出了“今日为中国前途计,莫亟于教育”[1]32的呼喊,倡导通过教育来摆脱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首倡教育当定宗旨 梁启超在《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中首先指出,与动物有所不同,人类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而教育作为人类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没有宗旨是行不通的,“教育无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成”。 [2]53 梁启 超否定了前人所认定的培人才、开民智是教育宗旨的判定。他针对古雅典、斯巴达以及英德日等国家的教育宗旨,对比分析了其存在的优缺点,指出教育宗旨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各个国家国民的特性以及外在的环境因素,同时注重吸纳其他国家的精髓,使国民“备有人格,享有人权”。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对这一宗旨展开了全面、具体的阐述: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具有国家思想、权利自由思想,能合群、尚武,且有毅力、自尊等优秀品质的新国民,只有这样的国民才能肩负起国家繁荣富强的重任。而梁启超对教育宗旨的认识在其《教育与政治》一文 中逐步走向了成熟:“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3],因为个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的,唯有融入团体,恰当地处理好其在社会中的各种角色,接受团体生活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的初衷。 2.改革学校教育制度 梁启超在《学校总论》中分析了西方强盛的根源在于强调“以开民智为第一义”[4]9,开民智的关键则在于兴学校,“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4]19。因此在他看来,当时改革学校教育制度成为走向强国之路的根基。八股取士作为中国锢蔽文明的一大根源,使得学校教育演变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梁启超作为一名举人更是感同身受。由此,他指出要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以走上富强道路,废除科举制度成为首要任务,取而代之,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开办新学堂,彻底撕破西方国家侵略中国时“公理公法”的虚伪面具,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同时,他还主张效仿日本的学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呈现出来的规律,设定相应的教育制度表。在他所设置的学制中,比较突出的一大特点是其提出了“义务教育”的概念,“及年之子弟,皆有不得不入学之义务”[1]36。同时,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 e 2011年10月第11卷第5期 Oct.2011Vol.11No.5 66

《论毅力》(节选)译文.doc

《论毅力》(节选)译文 论毅力 作者:梁启超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天下古今成败的种种事情,是如此的情况繁多、道路不一啊。概括地研究它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是有毅力的人成功,与此相反的人失败。人生的历程,大抵逆境占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十分之三、四,顺、逆两境又常常互相间隔、交替出现。无论事情的大小,必定有几次乃至十几次遇到阻力。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它们的阻力虽然或大或小,但总之是必定无可逃避的。那些志力薄弱的人,开始时一定说“我要怎样,我要怎样,他们的意思是以为天下的事情本来十分容易,等到很快地尝试一下,阻力突然来了,就灰心丧气地打退堂鼓了;那些志力稍微薄弱的人,乘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两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稍微强大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更加强大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也退后了;那种事情越大的,做的人遇到的挫折越多,他没有退后是不容易的,不是志力最强的人,没有能够好好地做到底的。

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客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论毅力》节选 2002/11/10 论毅力 作者:梁启超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天下古今成败的种种事情,是如此的情况繁多、道路不一啊。概括地研究它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是有毅力的人成功,与此相反的人失败。人生的历程,大抵逆境占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十分之三、四,顺、逆两境又常常互相间隔、交替出现。无论事情的大小,必定有几次乃至十几次遇到阻力。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它们的阻力虽然或大或小,但总之是必定无可逃避的。那些志力薄弱的人,开始时一定说“我要怎样,我要怎样,他们的意思是以为天下的事情本来十分容易,等到很快地尝试一下,阻力突然来了,就灰心

谈梁启超《敬业与乐业》论说技巧

谈梁启超《敬业与乐业》论说技巧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匠心独具深入浅出 ──谈梁启超《敬业与乐业》的论说技巧 魏颖卢政 《敬业与乐业》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先生1922年应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邀请,向该校的师生做的一篇讲演辞。1920年,在欧洲游学了近两年的梁启超先生回到祖国。此时的他逐渐疏远了政治与仕途,转而专心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1921年,他在北京和天津的高校作了多场演讲;第二年,他应南方各社会团体的邀请,赴南通、上海和南京等地讲学。《敬业与乐业》正是8月14日他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所作的演讲,演讲稿曾发表在8月18日的《时事新报·学灯》上。此后,商务印书馆将这次江南讲学的演讲稿加以整理,出版了三卷本的《梁任公学术讲演集》,本文也收入其中。 作为熟悉学校情况、关心学生发展、有丰富生活阅历、事业有成的知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在这篇讲演中无论是选择题目,还是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处处

都显露匠心。 从作者的讲演题目,或者说主题的确定来看,梁启超先生显然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一来是与中华职业学校有关:中华职业学校成立于1917年5月,主要创办人是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先生。黄先生一生致力于推广“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1]的职业教育,提倡“社会化”“科学化”的“大职业教育主义”,他为中华职业学校拟定的校训是“敬业乐群”。而当年梁启超先生曾参与过中华职业学校的创建,也是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理念的赞同者。由此不难推想,他以“敬业和乐业”作为这次演讲的题目,显然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二来,讲演的对象都是有志投身社会工作、为就业做准备的学生,他们都面临职业的选择,因此作者便用与职业有关的题材,以“敬业与乐业”为题发表演说,借以慰勉该校的学生,希望学生们将来能“敬业乐业”,引导他们各尽自己的力量贡献社会,同时也从自己的职业中享受到乐趣。敬业与乐业,也是梁启超先生一惯的追求。早在这次演讲之前,梁启超便曾在多个场合阐述过类似的观点。1921年12月11日,他应哲学社的邀请,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作了题为《“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的演讲,对这一见解的分析更为细致:“诸君读我的近二十年来的,便知道我自

高一语文《论毅力》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论毅力》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背景知识】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4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9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有“神童”之称。1890年,梁启超17岁时拜康有为为师,师从康有为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年6月,梁启超随康有为人京参加会试。7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于次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史称“公车上书”。这年7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8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任总撰述,发表了《变法通泌》等重要论著,还积极编辑出版《西政丛书》。1897年,梁启超应邀前去长沙,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创办《湘学报》,积极鼓吹和推动维新运动,培养新型人才。 1898年,梁启超奉调入京,同康有为等人发动了著名的“变法维新运动”,协助光绪皇帝实行新政。在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103天里,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正如他致夏曾佑的信中所言:“新政来源,真可谓全出我辈。”在后党的反扑下,戊戌变法遭到失败,梁启超远走日本避难。 梁启超流亡日本,与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在1898年至1903年5年之问,梁启超在以上刊物上共发表多篇文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思想,深刻地批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当时著名诗人黄遵宪称颂梁启超的思想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组织“进步党”,曾短暂出任袁世凯司法总长。袁世凯复辟帝制,梁启超认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便积极策划并参与了倒袁活动,于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加速了袁世凯洪宪帝制的失败。梁启超组织研究系,以培育自己的政治力量。1916年后,梁启超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合作,鼓吹走立宪道路,曾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但是,残酷的政治漩涡很快使得梁启超彻底放弃政治幻想,三个月后去职,从此结束了政治生涯。 此后的十多年,梁启超主要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先后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任教,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并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学府巡回讲学,以其丰富广博的学识,培养造就了一批日后成大器的人才。他在哲学、佛学、史学、政治经济学、先秦诸子学、文学等多个领域韵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评梁启超论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教人学做人

第21卷第2期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3月V o.l 21No.2 Journal o f Ji ng m en T echn ica l Co lleg e M ar .2006 [收稿日期]2005-12-19 [作者简介]董方奎(1930-),男,湖北松滋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评梁启超论教育的首要任务 在教人学做人 董方奎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摘 要]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杰出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中,把教人学做人 放在核心地位,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做智、仁、勇兼备的人,做一个现代人,并提出教人学做人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梁启超;教育思想;做人;现代人 [中图分类号] G 4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657(2006)02-0038-04 杰出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启蒙思想的核心在教育救国。因此,他把教育兴国、人才培养放在启蒙事业的首要地位,他的5变法通议6、5新民说6、5德育鉴6等系列文章,不仅倡导设立各级各类新式学校,而且提出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的方针政策。晚年,他更明确提出:/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0 [1](P68) 纵观梁启超的教 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他把/教人学做人0放在核心地位。他对/教人学做人0的意义、为什么要做现代人、怎样教人学做人都有精辟的论述,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教人学做人 教育是什么?用什么原则教育人?中国历史教育家有着不同的解释。大体说来:一是教人做官,二是智育第一,三是遵守封建人伦道德。自科举兴,特别自八股兴盛以后,闭门读书、智育第一和以封建人伦为基础的教育观,一直延续到晚清社会,败坏了社会风气。梁启超极其痛恨地指出,这种旧教育/使学者一无所志,一无所知,惟利禄之所慕,惟帖括之是学。0/中国学风之坏,至本朝 而极。0 [2](P64) 维新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阶段,启蒙思想家一致要求改革旧教育,学习西方,把振兴民族与发展新式教育的关系提高到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求废八股改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因此,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纷纷兴办新式学堂,提出新的教育方针,培养新式人才。1890年康有为办长兴学舍)))万木草堂,第一次将西方政治学原理、万国政治沿革、社会学等引进教育,宣传改革,在教学中贯彻/德育0、/智育0、/体育0的原则,要求/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0 [2](P65) 从而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 提出教人做/德、智、体0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康有为又提出分阶段的不同要求,对小学生的教育以/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0,对中学院的教育在/养体开智以外,以育德为重0,对大学院的教育/于育德强体之后,专以开智为主0。 [3](P174-177) 1901年,严复在5原强修订稿6中提出培育人才应依据/民力、民智、民德0三原则,他认为/鼓民力0是我国富强的根本,/民智者,富强之原,0新民德,以民主、自由、平等之事,代替封建伦理道德。三育并重,而体育第一。 [4](P18-31) 1912年7月,时 38

【名篇】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全文及演讲赏析

【名篇】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全文及演讲赏析 原文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梁启超曰: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青门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侯门似海珠履杂遝之盛事。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剌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呜呼,面皴齿尽,白发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处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美人豪杰且然,而况寻常碌碌者耶?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

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观——以《学问之趣味》为例

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观——以《学问之趣味》为例 发表时间:2018-04-12T11:49:11.713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作者:乔紫薇 [导读] 通过对梁启超的“趣味主义”人生观形成因素、主要内容的梳理。 乔紫薇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200431 摘要:通过对梁启超的“趣味主义”人生观形成因素、主要内容的梳理。着重以《学问之趣味》一文为中心,探求梁启超学问之趣味的意蕴,及他对学问之趣味的践行。 关键词:梁启超学问趣味主义心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曾震惊一世,鼓动群伦。政治活动中参与过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护国战争等等。学术研究是伴其一生的精神食粮,其广泛地吸收各种文化思想,正如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启超学问欲极炽,其所嗜之种类亦繁杂,每治一业,则沉溺于焉,集中精力,尽抛其他,历若干时日,移于他业。”做学问的专注与广博,使梁启超成为通达之人,极力想创建出自己的学术体系与思想格局。尤其是从告别官场到离开人世的短短10年,这10年他潜心学术,在诸子学、佛学、文学、史学等研究领域成绩卓著、蜚声中外。晚年(1921年)他在《我是怎样一个人》演说中自我剖析,他平生是靠兴味做生活源泉,政治兴味、学问兴味都甚浓,但是学问兴味更为浓郁。1922年8月6日梁启超讲演题目《学问之趣味》,此文主要讨论如何为学问而学问时感受到的趣味。 一 “趣味主义”人生观 “趣味”是完全出于自己兴趣和爱好,对生活持有一种玩味、品赏的态度。然在梁启超的文中“趣味”、“兴味”两词是相通的。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平生最爱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现实与调和。 诸君读我的近二十年来的文章,便知道我自己的人生观是拿两样事情做基础:一、“责任心”,二、“兴味”。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人生观,其一根源是传统的“乐感文化”,如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二是他所处时代需要创造或转化人生观念。他的趣味人生观在南京东南大学演讲《教育家的自家园地》《学问之趣味》时提出来。 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是)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 我是一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分化“梁启超”这个东西,那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0了。 梁启超的“趣味主义”是人生过程的趣味性、愉悦性和无功利性。他把“趣味”摆在人生观极重要的位置。不单只活着,而是活得有意义,本质是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他一生就活在趣味之中,这使他发挥出比常人多出无数倍的效能,短暂的生命没有丝毫的浪费。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超长的贡献,并留下深深的印记。 二学问趣味的理论构成 学问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学问一直被历代文人所重视。在做学问时梁启超并不着重学问如何的有趣味,而是强调要每个人自己在“学”的时候,领略到学问的趣味。在学问中感受到的愉悦是绝对自由的,这种心境来源于自己所做的学问,且能终身锲而不舍的热心学问。 在《学问之趣味》中“趣味”,有着浓厚的情感意味与积极向上的生命激情。梁启超觉得世间万物都有趣味,希望能把一天的二十四小时扩充到四十八小时,这样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做学问,去忙他的趣味。因学问的本质能以趣味开始,也能以趣味而终结,是符合他“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这件事便可以为趣味的主体”的条件。同时他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学问的四种境界: 第一,“无所为”。不能拿学问当作敲门砖,他不是达到目的手段。学问应是“为学问而学问”或“为我的趣味”。 第二,“不息”。天天坚持做,每天应该拿出一点钟来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把学问的胃口调养起来。 第三,“深入研究”。学问是藏在深处,一层层的往里钻研,从而达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第四,“找朋友”。合作研究,相互交流,同嗜好的朋友一起摩擦出趣味来。 在这四种境界中尽享学问的趣味。 《学问之趣味》中说:“我以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来何用?”正如是“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他认为人需要活在趣味之中。这样便将学问的趣味和生活的趣味紧密联系起来,学问的趣味来源于生活的趣味。生活是趣味,既趣味是生活。 梁启超的生活资粮是“责任心”和“趣味”,其依靠这个见解来安身立命。他以天下为己任之所以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理想,勇于任事,屡败不妥,靠的是“责任心”的驱策。因“责任心”与“趣味”巧妙地结合,而能以苦为乐,苦中求乐。二者的调和剂便是孔子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和老子主张的“为而不有”。“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应该做的便热心去做”,把成功和失败都撇开,在乎的是生命过程的乐趣。要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在做学问时不要想将来有什么成就,更不要急躁;同时一方面不能骄盈自慢,一方面不能怯弱自馁,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为而不有”是为劳动而劳动、为学问而学问,在意的是过程本身的快乐,将生活艺术化、趣味化。拿这种心态去做学问,可以排除杂念,一心一意的去钻研,自然有收获,且对于社会总会有些贡献。通过心灵里发出来的生气,会有快感,能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便可以抵得过物质上的消耗还有余。 为学问而学问“热心便去做了”,由内心引导外在创造力,能使人保持激情奋发。在学问中驰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如他所说:“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梁启超热心学问的心性值得敬佩。梁启超曾写《惟心》一文:“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主张“唯心所造之境为真实”,注重自身的修养,并具有高尚的气节,勇猛无惧。在“心力”的作用下,学问的趣味性更纯正。 学问的趣味到底有什么?一切唯心,学问亦如。在一个“无所为”的学问中,内心是自由的,这一种乐趣由自己完全主控。生活、单位、官场等由交织在一起的人永恒主宰着,然学问是因心而自然流动。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也。”然做学问的过程就是修一条通往智慧,通向理想之境界的路。修的过程不知疲倦,修完一段就充实慢慢,内心越来越静笃,然修到一定程度:心清静后烦恼自然慢慢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 拼音版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gùjīn rìzhīzérèn,bùzài tārén?r quán zài wǒshào nián.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shào nián zhìzéguózhì,shào nián fùzéguófù;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shào nián qiáng zéguóqiáng,shào nián dúlìzéguódúlì;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shào nián zìyóu zéguózìyóu.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shào nián jìn bùzéguójìn bù. 少年胜于欧洲, shào nián shèng yúōu zhōu, 则国胜于欧洲; zéguóshèng yúōu zhōu。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shào nián xióng yúdìqiú,zéguóxióng yúdìqiú。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hóng rìchūshēng,qídào dàguāng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héchūfúliú,yīxièwāng yáng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qián lóng téng yuān,lín zhǎo fēi yáng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rǔhǔxiào gǔ,b?i shòu zhèn huáng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yīng sǔn shìyì,fēng chén xīzhāng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qíhuāchūtāi,yùyùhuáng huáng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ɡān jiāng fāxíng,yǒu zuòqímáng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tiān dài qícāng,dìlǚqíhuáng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zòng yǒu qiān gǔ,héng yǒu bāhuāng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qián túsìhǎi,lái rìfāng cháng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měi zāi wǒshào nián zhōng guó,yǔtiān bùl?o!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zhuàng zāi wǒzhōng guóshào nián,yǔguówújiāng!

中考文言文论毅力翻译:梁启超《论毅力》

中考文言文论毅力翻译:梁启超《论毅力》 导读:中考文言文论毅力翻译:梁启超《论毅力》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从古到今,人们事业的成就,经验教训众多,呈现出种种不一的情况,途径。概要的推究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结论是: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相反的人就会失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

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

梁启超谈读书

梁启超谈读书 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钞录或笔记。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钞下(短的钞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资料渐渐积得丰富,再用眼光来整理分析他,便成为一篇名著。想看这种痕迹,读赵瓯北的《二十二史札记》、陈兰甫的《东塾读书记》最容易看出来。 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做动植物的人懒得采集标本,说他会有新发明,天下怕没有这种便宜事。 先辈每教人不可轻言著述,因为未成熟的见解公布出来,会自误误人。这原是不错的,但青年学生“斐然当述作之誉”,也是实际上鞭策学问的一种妙用。譬如同是读《文献通考》的《钱币考》,各史《食货志》中钱币项下各文,泛泛读去,没有什么所得,倘若你一面读一面便打主意做一篇中国货币沿革考,这篇考做的好不好,另一问题,你所读的自然加几倍受用。 譬如同读一部《荀子》,某甲泛泛读去,某乙一面读一面打主意做部《荀子学案》,读过之后,两个人的印象深浅,自然不同。所以我很奖励青年好著书的习惯,至于所著的书,拿不拿给人看,什么时候才认成功,这还不是你的自由吗?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浏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入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他,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钞录的随读随钞。另外指出一时刻,随意涉览,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遇有想钞录的,也俟读完再钞,当时勿窒其机。 诸君勿因初读中国书,勤劳大而结果少,便生退悔。因为我们读书,并不是想专向现时所读这一本书里讨现钱现货的,得多少报酬,最要紧的是涵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和磨炼出好记忆的脑力。青年期所读各书,不外借来做达这两个目的的梯子。我所说的前提倘若不错,则读外国书和读中国书当然都各有益处。外国名著,组织得好,易引起兴味;他的研究方法,整整齐齐摆出来,可以做我们模范,这是好处。我们滑眼读去,容易变成享现成福的少爷们,不知甘苦来历,这是坏处。中国书未经整理,一读便是一个闷头棍,每每打断兴味,这是坏处。逼着你披荆斩棘,寻路来走,或者走许多冤枉路(只要走路,断无冤枉。走错了回头,便是绝好教训),从甘苦阅历中磨炼出智慧,得苦尽甘来的趣味,那智慧和趣味却最真切。这是好处。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读后感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读后感 五四青年节。有朋友问我。你有偶像吗?这个,不好回答。人家又追问。那非得说一个呢?我想了想说:梁启超。梁先生这个人值得钦佩的地方有两个。第一。梁先生的九个子女个个成名成家都有出息。其中三院士、六专家,真真的满门俊彦也。这不仅说明他治家有方。而且说明所有跟他接触的人。心灵都能被点亮了。第二呢,就是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永远不固执己见。见错就改。想明白就行动。一生不受什么师门派系既得利益的绑架。今天,借此机会,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梁先生的生平事迹。 梁先生,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新会县人,人称梁新会。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是驰骋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生于虎啸风生、数千年未有之奇变的大时代。自甲午败绩,改良派取代洋务派走上政治舞台起。梁先生便作为维新派领袖及启蒙思想家,在长达20余年的政治生涯中,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从保皇派到革命派,从君主立宪到民主立宪,梁先生一直都走在时代的前列。直到袁世凯的皇帝梦破灭、一命呜呼之后,梁先生才打算退出政界,效孔丘。一门心思地去从事教育事业。没想到时局突变,张勋拥废帝溥仪复辟,先生便又毫不犹豫地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在反对复辟的通电中说:我,一介书生,手无寸铁,我今天所能做的,就是把的观点堂堂地亮出来。我相信,凡是有一点人气的人,都会像我一样做。至今读来,仍为之激动,令人荡气回肠。我想,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梁文那种激情奔涌、笔所未到气已吞的凌厉气势了吧。1894年,梁启超提倡变法,并于上海主撰《时务报》,著《变法通议》,刊布报端,启发国人之革新思想。与谭嗣同等6人同参新政,因保守派所反对,变法失败,谭嗣同等被杀,梁启超逃亡日本。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返回中国,并参与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晚年远离政治,专以著述讲学为务,又深研佛学。1929年1月19日病逝。综其一生,真可谓是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信徒、助手,但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梁启超与孙中山合作过,也对立过;他拥护过袁世凯,也反对过袁世凯。对此,梁启超说:这决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中国古代的史官为了给后代留下信史而不惜杀头:梁启超毅然拒绝袁世凯的重金收买,而写出了揭露窃国大盗恢复封建帝制的《异哉国体问题》。何其壮哉,何其勇哉,何其威哉。真乃大丈夫也。 至于教育子女,梁先生亦有自己独到之处。他虽然疲于政治、忙于学术,但仍时时关爱着自己的9个儿女。长女梁思顺(令娴)是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学家。三子梁思忠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四子梁思达是著名经济学研究。三女梁思懿,从事社会活动。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女梁思宁,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顾问。五子梁思礼,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三院士、六专家,真真的满门俊彦也。 他关心孩子的身体,关注他们的思想,留意他们的职业,更为他们筹划未来,奠定立身

梁启超《论毅力》课堂练习卷

梁启超《论毅力》课堂练习卷 试卷设计李寿锋 (说明:本试卷为课堂练习之用,强调文言文字词意义和用法的巩固掌握,强调文言句式的辨析掌握,试图以试卷样式激发学生学习作品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使学习更深入有更好的效果。同时,试卷上设立“文学卡片”、“资料采撷”“拓宽视野”“文言翻译信达雅”等栏目,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料主动学习,加深对作品内容和论说方法的理解掌握。) 【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称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是变法维新派康有为的学生。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中心人物,与康有力一致,号称“康梁”。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政治上鼓吹维新,宣传立宪保皇,抨击专制主义,提倡民权。在文学方面,把散文做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又是最早评价和创作小说的人。他论著甚丰,变法前主办《时务报》,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主要著作是《饮冰室合集》。 【文体知识】 [来源:数理化网] 本文是一篇证论文,做为变法维新当时新文体的代表作家,梁启超自己说,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上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议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以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致不检束,学者竟效之,号《新文体》。他的议论文写得平意流畅,清晰自然,气势恢宏。 梁启超《论毅力》课堂练习卷 (课堂或自修45分钟完成) 解释重点字词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省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

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5.17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析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专业历史学(师范) 年级2008级 学号222008313011018 姓名章诩苓 指导教师杨光华 成绩 2012年5月7 日

目录 摘要 (1) 正文 引言 (1) 一、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提出的社会思想背景 (2) 1.向西方学习深入发展 (2) 2.对中国传统妇女观念的认识 (3) 二、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4) 1.前期的女子教育思想 (5) 2.后期的女子教育思想 (8) 三、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影响与贡献 (11) 1.促成女性步出家门 (11) 2.促进男女平权观点的初步形成 (12) 3.呼吁女性自我觉醒 (12) 四、结语 (13)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浅析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 章诩苓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女子教育的奠基人。在维新运动期间积极主张男女平权,提倡女子教育,并撰写大量文章,对此进行广泛的宣传。他的女学思想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早期推广女子教育,是为女性争取受教育的机会,以此而达到“兴国民智”的目的,同时通过教育将女子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贤妻良母。后期则是提倡女子应获得平等的政治权利,能够藉由教育逐步争取自由与权力,不仅从奴隶地位挣脱成为“人”,还要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能行事政治权力的女国民。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后世有着巨大的贡献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影响 Analysis of Liang Qichao Women's Educational Thought Zhangxuling School of History, Culture and Ethnology, Southwest China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Liang Qichao modern reformist thinker and educator, is also the founder of the Women's Education. An active advocate of equal rights for men and women during the reform movement, to promote girls' education, and has written many articles and this extensive publicity. Women idea is to change with the times change. Early promotion of women's education, the fight for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wome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ejuvenating the wisdom of the people "through education, women's training to become the wife and mother of both ability and integrity. Late is to promote the woman should be given equal political rights, to fight for freedom and power gradually through education, not only to break free from slavery to become a "person", but also with independent thinking skills, and can act in the political power of female nationals. Women's Educational Thought of Liang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t that tim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Key word:liangqichao ; Girls' education;Thought;Influence 引言 在传统儒家礼教下,女性被局限于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世界中,而女子也成为维护父权社会的帮手。直至清末民初,维新派知识分子开展女学与不缠足运动,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