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会一课”学习记录

“三会一课”学习记录

3月17日

主题:1、学期初支部工作安排部署

2、学习2015年全国两会精神

主要内容:

“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

2015年全国两会,即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分别于2015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用了1小时40分钟向全国人大报告了政府工作,关于2014年的政府工作成绩相当不错,完成了2014年初的承诺。

两会热点:

看点一:改革关键年,将有哪些关键之举?

看点二:新常态下,GDP增速会下调吗?

看点三:聚焦“三农”,农村“沉睡的资本”如何活起来?

看点四:区域协同,会创造哪些发展机遇?

看点五:制度反腐,“打虎”“拍蝇”还会有哪些动作?

看点六:公正司法,冤假错案不再有了吗?

看点七:立法修改,“红头文件”能不再“任性”吗?

看点八:户籍改革,民生福祉有啥新期待?

看点九:巩固思想文化阵地,如何荡涤“精神雾霾”?

看点十:保护生态环境,如何破解“十面霾伏”?

主题: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

主要内容:

2015年1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基本要求

一是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是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

三是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

四是着力加强高校宣传思想阵地管理。

基本原则

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责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标本兼治、重在建设,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这些原则是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应该在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落实措施

为确保《意见》提出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组织学习,统一思想。

二是多措并举,扎实推进。

三是加强领导,确保实效。

主题: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保密知识学习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决定全文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2、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3、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4、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5、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6、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7、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安全保密策略》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涉密计算机物理安全策略

第三章涉密计算机运行安全策略

第四章涉密计算机信息安全策略

第五章涉密计算机病毒与恶意代码防护策略

第六章涉密计算机身份鉴别策略

第七章涉密计算机安全审计策略

第八章保密安全产品选用原则第九章附则

专题讲座:学习“四个全面”

主要内容: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之思想脉络开辟中国道路新境界

强调“四个全面”协调推进,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深刻表明我们党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自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勇于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必将开辟中国道路新境界,成为当代中国新航标,书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四个全面”之现实逻辑拎起了中国发展的总纲

全面建成小康在本质上是发展的问题,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这个发展的主要内涵,是提质增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生产力、创造力和社会活力迸发的闸门,如何让这喷薄的洪流奔涌在既定的河道?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从严治党始终是我们党的自身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党90多年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四个全面”之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通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现实要求。

“四个全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最新科学社会主义观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的总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信仰、继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优良传统的必然成果,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行动指南。

主题: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工作重要指示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主要内容: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本台消息: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28日至29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

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五、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

六、加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领导

5月26日(请结合支部计划,务必与支部填写内容一致)

主题:深入学习“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努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主要内容:

“四个全面”是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涵盖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

“四个全面”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辅相成、同步同向,具有宏大的全局性、科学的系统性、创新的协同性。

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要按照“四个全面”的要求,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紧密结合,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

“四个全面”是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涵盖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以“四个全面”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实现中国梦,必须以“四个全面”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中国梦,必须以“四个全面”引领精神文明建设。

实现中国梦,必须以“四个全面”引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6月9日

专题讲座: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读本》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读本》分十二个专题,全面准确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阐述了讲话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理论观点。该《读本》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讲话精神提供了重要辅助材料。

一、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4.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

5.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2 年11 月29 日)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 年3 月17 日)实干才能梦想成真(2013 年4 月28 日)

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2013 年5 月4 日)

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2013 年5 月)

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2013 年10 月21 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2014 年6 月6 日)

6月23日(具体可按照下周二提供材料抄写)

专题讲座:1、《河南理工大学章程》

2、学校、学院《工作规程》

主要内容:

《河南理工大学章程》

序言

河南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河南省属重点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09年,为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学校历经焦作路矿学堂、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等重要历史时期,1995年恢复焦作工学院校名,2004年更名河南理工大学。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以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为己任,坚持以服务地矿为特色,承载起振兴国家地矿事业和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重任,汇聚了众多来自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孕育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和学术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培养了一大批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工矿高级技术人才,创造了众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地矿事业发展、民族工业振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特殊贡献。

百年理工,世纪风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河南理工大学,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大爱精神为导向,秉承“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办学精神和“明德任责”校训、“好学力行”校风,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内涵、质量、特色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办学思想和“重基层、重建设、重实效”的工作方针,全面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层次决策咨询和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