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医康复科 2019年

病种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脑出血后遗症(ICD 编码:I69.100)。

一、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急性发病: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病期诊断标准: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3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以上。

(三)中医证型诊断:

1.中经络: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四)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

1、风痰阻络证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

症状: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眼斜, 言语赛涩, 面色恍白, 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3、阴虚风动证:

症状: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眼斜, 舌强言赛, 烦躁失眠, 眩晕耳呜, 手足心热, 舌质红绛或暗纤、少苔或无苔, 脉细弦或细弦数。

4、痰热腑实证: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二、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后遗症的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血管病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四、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血生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

(6)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C反应蛋白、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D-2聚体、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B超等。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后遗症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一)针灸治疗:

1、应用时机:一般在脑梗死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后,可给予针灸治疗。

2、治疗原则: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症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

(1)醒脑开窍针刺法:

以醒神开窍,活络通脉为主。主穴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

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主穴:取双侧内关、人中、三阴交;

副穴:取患侧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 根据合并症的不同, 配以不同的穴位,吞咽障碍加风池、完骨、天柱;语言不利加廉泉、金津、玉液、哑门;手指握固加八邪、后溪;足内翻加丘墟、照海。尿失禁或尿潴留可加中极、关元等,局部施灸、按摩、热敷。

操作: 主穴: 先刺双侧内关, 直刺0.5~1.0 寸, 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 施手法1min, 继刺人中, 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 30.~ 5寸, 采用雀啄手法泻法, 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再刺三阴交, 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 进针0.5~1.0寸, 采用提插补法, 针感到足趾, 下肢出现不能自控的运动, 以患肢抽动3 次为度。副穴: 极泉, 原穴沿经下移两寸的心经上取穴直刺0. 5~0. 8 寸, 采用提插泻法, 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 直刺0. 5~0. 8 寸,用提插泻法,以手动3 次为度;委中穴,仰卧直腿取穴, 进针1. 0~

1. 5 寸,用提插泻法, 以下肢抽动3 次为度。

(2)放血疗法:血压高不稳定,采用耳尖放血疗法;睡眠不佳,舌底瘀阻明显者,采用舌底放血疗法.

(3)穴位埋线疗法:对于病程长,不能坚持针灸者,采用穴位埋线疗法.

(4)针刺拮抗肌:

选穴:采用拮抗肌侧选穴法,即上肢选用伸肌侧腧穴,选用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选用屈肌侧腧穴,选用阴陵泉、三阴交、委中、承山。垂足取解溪、丘墟。

操作方法:针刺时患者取功能位(或仰卧位),患侧下肢腘窝处垫高10cm左右;上肢置体旁,尽量伸直,掌心向床面。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或带电针,以患者耐受为度。每天治疗一次。

穴位的选择、定位:穴位的选择选用王乐亭的督脉十三针,穴位的定位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

烙灸器具:回医烙灸器( 回医特制医用器具,本实验用平头火针代替),选用贺氏平头火针:规格:1.1×50mm。

烙灸的操作:每周一烙灸第一组穴位,周五烙灸第二组穴位。所有穴位常规消毒,选用贺氏平头火针,左手持夹有棉球的海绵钳,沾取95%的酒精,点燃,右手持针,将针的中下1/3烧红,烧至通红迅速烙于穴位上,不刺入皮肤,迅速离开皮肤,每穴烙灸 3-5 次,使局部发红为度。疗程:每周治疗两次,每周一烙灸第一组穴位,周五烙灸第二组穴位,四周为一个疗程。

(6)回医搦药疗法:

(二)辨证使用中药汤剂、中成药:

以活血通络为主,辨证予以平肝、清热、化痰、通腑、益气、养阴等法。

1、风痰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法半夏12g、橘红12g、枳壳12g、川芎10g、红花10g、远志12g、石菖蒲12g、茯神15g、党参15g、丹参15g、炙甘草10g。

方义:方中用法半夏、橘红、茯苓、枳实化痰祛湿,丹参、川芎、红花活血行瘀;石菖蒲、远志交通心肾,党参、甘草补气健脾以增强运化之力,有助于祛除痰湿之邪。诸药合用,标本兼治,痰浊化,瘀血散,脉络通则诸症除。随症加减: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15g、浙贝母10g、天竺黄6g以清化痰热;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赤芍12g以活血通络;头晕、头痛,加天麻12g、菊花10g、夏枯草15g以清利头目;大便不通,加生大黄6~10g;小便不利,加白茅根30~60g;睡眠不佳,加合欢皮12g,神曲15g;心烦易怒者,加黄连6g、生山栀12g以清心除烦。

中成药:配合口服院内制剂中风康复胶囊5粒,1日3次;

可选择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丹参注射液(或丹参粉针)、川芎嗪注射液、苦蝶子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

2、气虚血瘀证:

治法:补气,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30~12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2g,川芎6g,地龙10g。方义:本方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

随症加减:本方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加桑枝15g、桂枝12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川牛膝12g、杜仲12g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显著者,加水蛭6g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12g、郁金12g、远志12等以化痰开窍;口眼?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12g、天竺黄6g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9g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15g、白术12g以补气健脾;腰酸者,加肉苁蓉20g、熟地15g、续断12g;若见心悸胸闷,脉沉缓或结,可合用生脉散,加党参15g,麦冬9g,五味子9g以补益心气;动则气短,乏力便溏,肢体松懈瘫软,加党参15g、白

术12g以益气健脾;肢体痉挛,加木瓜15g,伸筋草12g以柔肝缓急;舌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青紫,加莪术10g,水蛭6g,鸡血藤30g以破血通络。

中成药: 口服院内制剂中风康复水丸6g,1日3次;兼风痰者,加用院内制剂中风康复胶囊5粒,1日3次,口服。

可选择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丹参注射液(或丹参粉针)、川芎嗪注射液、苦蝶子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

3、阴虚风动证:

治法:育阴熄风,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

方药:镇肝熄风加减。

组成:怀牛膝30、生赭石(轧细)30g(先煎),生龙骨(捣碎)15~30g(先煎)、生牡蛎(捣碎)15~30g(先煎)、生龟板(捣碎)15~30g、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2g,川楝子10g、生麦芽15g、茵陈10g,甘草6g。

方义:方中怀牛膝归肝肾经,入血分,性善下行,故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效为君。代赭石之质重沉降,镇肝降逆,合牛膝以引气血下行,急治其标;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益阴潜阳,镇肝熄风,共为臣药。玄参、天冬下走肾经,滋阴清热,合龟板、白芍滋水以涵木,滋阴以柔肝;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过用重镇之晶,势必影响其条达之性,故又以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热,疏肝理气,以遂其性,以上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生麦芽能和胃安中,以防金石、介类药物碍胃为使。

随症加减:口干加石斛12g,麦冬12g以滋阴润燥;大便干燥加肉苁蓉20g,火麻仁15g以润肠通便;心烦失眠者加黄连6g,山栀12g,夜交藤15g,珍珠母先煎30g以清心除烦。

中成药:院内制剂口服中风康复水丸6g,1日3次。

生脉注射液,每次20ml~6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使用,每日1次。

4、痰热腑实证:

治法:化痰通腑,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

组成:全瓜蒌30g,胆南星6g,生大黄后下9g,芒硝冲服9g。

大黄、芒硝的用量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而定,以大便通泻为度,不宜过量,腑气通后改用清热化痰等法治疗。若用药后大便已通,但舌苔剥脱,舌质红或红绛,改用清热养阴法;若采用星蒌承气汤治疗而仍腑气不通时,可改用大柴胡汤,或加入行气之品;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者,加黄连6g、山栀12g以清心除烦。中成药:院内制剂口服,中风康复胶囊5粒,1日3次。

可选择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丹参注射液(或丹参粉针)、川芎嗪注射液、苦蝶子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生脉注射液

(三)康复治疗

具体内容为: 良姿位摆放、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训练、翻身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立体平衡训练、床上移动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心理疏导/心理干预。

(四)中药薰洗:

在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瘫侧手部或同时见到瘫侧手、足部的肿胀,可予“复元通络液”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次或隔日1次。川乌9g,草乌9g,当归15g,川芎15g,红花9g,桑枝30g,用水煎汤熏洗或泡洗肿胀的肢体。

(五)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神经肌肉电刺激、经颅磁、蜡疗、痉挛肌治疗等。

(六)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可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六、护理

1、体位的选择

注意患者良肢位的保持,病情稳定后即可辅助病人被动活动,而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2、饮食

神志清楚无吞咽障碍者,应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有吞咽障碍者体位应取45°半卧位,以茶匙喂食糊状为妥,喂食中呛咳时应拍背。

3、口腔护理

可用镊子夹棉球蘸湿淡盐水为病人擦洗口腔及唇部,还可用小纱布蘸湿温开水敷盖于口腔。对有假牙的病人,睡前及饭后将假牙取下,用牙刷将假牙刷洗干净,放在清水杯中浸泡。

4皮肤护理

每隔2~3小时翻身一次,翻身后对受压皮肤进行按摩。可应用气垫床。定时检查骨突部位是否有发红、发紫、水泡等现象,尤其是尾骶部,髂骨,大粗隆及足跟、内外踝、肩胛骨等处。卧床病人早晚要洗脸,定期擦净,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及时更换床单以免发生褥疮。发现皮肤有发红现象,应增加按摩次数,并使受压部位皮肤悬空,也可使用复元通络擦剂(草红花、川乌、当归、川芎)按摩受压骨突部,以活血通络,促进气血流通。

七、效果评估

(一)疗效观察性指标

1. 主要效应指标:

①.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②.运动功能评价:MAS(Motor Assessment Scale)量表。

③.认知功能评价: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

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

以上评价均采用统一的评价表格,每项评定项目在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各进行一次。为排除干扰因素,治疗前后的评定在一天的同一时间由同一人进行,测定需做3次,然后求其平均值。

(二)安全性观察指标

实验室指标:包括肝功能(ALT、AST);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潜血。(三)主要症状评价: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国家科委攻关项目“85-919-02-01中风病证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课题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详见附表一)。

①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②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五)住院费用:单病种次均费用;单病种日均费用;单病种治疗费用比;单病种药物费用比;单病种中药费用占药物费用比;单病种中医特色疗法费用比;单病种耗材费用比;单病种检查费用比。

(六)患者满意度评估

(七)临床路径阶段性总体评估

1. 中医特色评估:中药饮片使用率;中成药使用率;特色疗法使用率;辨证施治率;中医药治疗的比例提高情况

2. 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评估:本病种住院或门诊患者总人数;进入路径的患者人数;出现变异的患者人数;完成路径的患者人数。

(八)发生下列情况时退出路径:

1.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严重者可退出本路径。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4.进入路径的患者虽然经过急性期抢救已病情平稳,进入恢复期,但仍然存在意识障碍者,病情较重,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八、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方案。

九、中风病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据有关资料统计,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能够接受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也只有4-6%。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发病时间窗的限制,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影响。在我国,有条件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就更少。因此,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可以接受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研究已经从一方一药的研究发展到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其研究模式和研究成果与临床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多项研究结果表明,

中医药在治疗脑梗死上具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降低病死率、减轻病残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但临床中在脑梗死病程的某些时段采用单一中医药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主要问题如下:

1.脑梗死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如:脑水肿、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消化道出血、癫痫持续状态、肺水肿等需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2.由于缺乏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中医药防治中风的研究成果,目前多遵循西医的脑卒中防治指南,使用阿斯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进行脑梗死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在此基础上服用中成药的患者居多,而这种治疗方案的效果尚缺乏科学的评价。

3.针对脑梗死造成的偏瘫、言语障碍、吞咽障碍,采用单一的中药治疗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而采用康复训练与中药、针灸结合的方法,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4.临床诊疗方案的运用总结评价不够,针灸与现代康复理论结合不够紧密。

六、难点解决措施: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疗脑梗死中的作用,并使其疗效优势得到认可,本专科拟提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思路:

1.开展脑梗死重症患者的监测与中医药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

以往的临床研究均侧重于选择轻中度病情的脑梗死患者,但对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医药的介入将在对患者整体调节的基础上,减少并发症、控制病情进展。因此,提高中医脑病专科对脑梗死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将从整体上提高脑梗死的疗效、降低病死率。建议在重点专科协作组内重点开展脑梗死重症患者的监测与中医药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

2.开展脑卒中二级预防方案的研究。

针对目前存在的脑卒中患者用药较多、中西药物混用的现状,进一步规范防治方案,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合理使用中药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方案。并在重点专科协作组中进行临床观察。针对中风病伴发高血压、糖尿病等开展健康宣教、康复保健指导。针对中风病伴发高血压、糖尿病等开展健康宣教、康复保健指导。

3.开展脑梗死康复技术及康复方案的研究。

挖掘整理与脑卒中康复相关的中医药传统治疗方法,正确运用现代康复理论与技术,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技术与方法,优化康复方案,在重点专科协作组内开展临床验证研究。

4.充分挖掘回族医药关于中风病理论和实践经验,开发回族医药保健技术。5.引进中风单元疗法和现代康复疗法相关技术。

附:

(一)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基本恢复:≥ 81%,6分以下

显著进步:56%~80%

进步:36%~55%

稍进步:11%~35%

无变化:<11%

恶化:(包括死亡)负值

2.疗效评定说明

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百分数折算法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二)评价方法

患者进入路径第1天、28天分别评定中医主要症状积分、脑卒中患者临床神

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 AD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1. 中医主要症状积分表。(表1)

评分:评分是各项最高分相加而成。中医主要症状疗效评定标准主要症状疗效率= ( 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100%诊断分级:1~13分为轻型;

14~26分为普通型;

27~39分为重型;

40分以上为极重。

2.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表2)

评分:最高分45,最低分0,轻型0~15,中型16~30,重型31~45 观察医师签名:___ _ 日期:___ _ 3.Barthel AD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表3)

注:

ADL能力缺陷程度;02~0分:极严重功能缺陷;254~5分:严重功能缺陷;507~0分:中度功能缺陷;75~90分:轻度功能缺陷;100分:自理;

ADL自理程度:03~5分:基本完全辅助;35~80分:轮椅生活部分辅助;80分:轮椅自理水平;801~00分:ADL大部分自理100分:ADL完全自理

观察医师签名:___ _ 日期:___ _

附件1

编号□□□

中医临床路径(含诊疗方案)费用评估表

病种名称中风病科室名称针灸科医院名称宁夏中医医院

病例数填表人日期

注:1. 统计表编号由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编码和录入,填表者不需要填写该项。

2. 中药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注射剂、院内中药制剂

3. 中医特色疗法包括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熏蒸、药浴、中医诊疗设备等。

4.项目3—8指单病种次均费用所占比例。

附件2

编号□□□

中医临床路径(含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估表

病种名称中风病科室名称针灸科医院名称宁夏中医医院

病例数填表人日期

注:1.统计表编号由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编码和录入,填表者不需要填写该项。

2.本表治疗方法指本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治疗方法,如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等。

3.治疗效果中三项指标依据各病种临床路径中出院标准/出路径标准进行具体填写。

附件3

编号□□□

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

脑出血后遗症(恢复期)临床路径 一、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ICD-10 编码: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脑出血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后遗症的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血管病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血生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X线片或胸部CT。 (6)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 (1)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我院没有 (2)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3)C反应蛋白、 (4)超声心动、

(5)高同型半胱氨酸、 (6)D-2聚体、 (7)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8)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 (9)双下肢血管B超等。 (七)治疗方法 1.静脉滴注脑代谢改善及神经营养药(奥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长春西汀等),中药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 2.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3.针灸治疗:多数可以应用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4.推拿治疗:根据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微波、超声、红外线等治疗。 6.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7.康复训练:帮助指导合理进行康复训练。 8.护理:辨证施护。 脑出血后遗症(恢复期)临床路径表单

2021年脑出血临床路径(NICU)

NICU脑出血临床路径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疼、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局灶性症状和体征者; 2. 头颅CT可见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防止感染; 2.吸氧、心电监护;吸痰;维持呼吸道通畅; 3.控制血压;镇静;止血;防治血肿扩大; 4.控制脑水肿,脱水降颅压治疗;防治高血糖;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 5.控制体温;防治应激性溃疡;防治卒中相关性肺炎;营养支持治疗; 6.癫痫发作的预防和处理;

7.脑出血的微创治疗; 8.早期康复; 9.辩证施治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尿、大便常规;血气分析加离子分析。 2.生化全项、凝血四项、术前八项、CRP、血清前白蛋白、载脂蛋白A1、B; 3.胸部CT、心电图、必要时颈动脉血管超声。 4.头颅CT,根据具体情况可再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脑保护治疗; 2.降压、止痛、镇静治疗; 3.抗菌药物; 4.缓泻药; 5.抑酸药物; 6.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7.可酌情选用止血药。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APACHE-II。 (九)出院标准。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实施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l)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1)痰蒙清窍证:素体阳虚,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2)痰热内闭证: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肢冷汗多,二便失禁,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 (4)风火上扰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5)风痰阻络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蹇,甚则半身不遂,舌苔白腻,脉浮数。 (6)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 (7)阴虚风动证:平素头晕耳鸣,腰酸,额红,潮热,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中医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西医治疗方案: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

最新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O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痰蒙清窍证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风火上扰证 风痰阻络证 痰热腑实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编码:163 )的患者。 2. 病期属于急性期。 3.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

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

————————————————————————————————作者: ————————————————————————————————日期: ?

脑出血后遗症(恢复期)临床路径 一、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ICD-10 编码:I69.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脑出血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后遗症的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血管病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血生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X线片或胸部CT。 (6)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 (1)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我院没有 (2)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3)C反应蛋白、 (4)超声心动、 (5)高同型半胱氨酸、 (6)D-2聚体、 (7)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8)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 (9)双下肢血管B超等。 (七)治疗方法 1.静脉滴注脑代谢改善及神经营养药(奥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长春西汀等),中药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 2.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ICD-l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颅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1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 (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心肌酶谱、血脂,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脑出血病情危重者如呼吸、循环功能不全,多脏器功能不全等需转入lCU,转入相应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脑出血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十一)参考费用标准:4000-5000元左右。 二 . 脑出血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作者:————————————————————————————————日期: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恢复期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 痰瘀阻络证 痰热腑实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梗死)的患者。 2、病期属于恢复期。 3、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型、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凝血功能检查、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试验、电解质、传染性疾病筛查、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心电图、胸部X线片、颈动静脉彩超、头颅CT或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MRA、DSA 或CTA等)、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双下肢血管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瘀阻络证:化痰通络 (2)、痰热腑实证:化痰通腑 (3)、阴虚风动证:滋阴熄风 (4)、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1)、针刺治疗 (2)、推拿治疗 (3)、熏洗疗法 (4)、诊疗设备 4、饮食疗法 5、康复训练 6、西药治疗 7、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二级预防方案。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严重者可退出本路径。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脑出血后遗症首次病程记录

2017-04-10 08:26:54:000 首次病程记录 患者XXX,女,52岁,以“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言语不清2年余,加重3天”为主诉,于2017-04-10 08:26:54:000入院。 病例特点: 1.病史:该患家属诉患者于2年前因脑出血致右侧肢体不灵伴言语不清,遂立即入我县人民医院就诊,给予对症处理病情稳定(具体治疗不详),仍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不灵,3天来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加重,为了进一步诊治,遂于今日来我院就诊,病程中伴有心悸,无咳血胸痛,无黑朦,晕厥,无意识障碍,无腹痛,腹泻,精神,睡眠,饮食尚可,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请输入既往史} 2.查体:T36.5℃.P75次/分.R17次/分.BP 150/90mmHg.神志清楚,步入病房,自由体位,营养中等,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淋巴结未触及无压痛.头颅及五官无畸形头发色黑白,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耳鼻部无分泌物鼻腔畅通无堵塞,听力正常,口唇无紫绀,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肺部触诊语颤正常,双肺听诊无异常呼吸音,心律整齐无杂音,心率75次/分,腹部平坦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脊柱正常生理弯曲,左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二便正常. 余(-) 3.辅助检查:{请输入辅助检查} 初步诊断: 1.脑出血后遗症 2.高血压2级很高危 诊断依据: 1、老年女性:{请输入既往史} 2、以“{请输入主诉}”入院 3、查体:{体征} 4、辅助检查: {请输入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 1.脑肿瘤:常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头痛,恶心,呕吐,偏瘫,失语等多种症状,查CT或MRI可发现脑部占位 2.脑出血:有高血压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及物理检查(CT)有助于鉴别诊断 诊疗计划: 1、内科护理常规

1、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出血)的患者。 2、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小脑出血≤10ml或直径≤3cm,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 3、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炎、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物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头颅CT、血常规+血型、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C反应蛋白、传染性疾病筛查、高同型半胱氨酸、心电图、心电监测、颈动静脉彩超、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眼底检查、头颅MRA、DSA或CTA、腹部彩超,超声心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热内闭证: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2)、元气败脱证: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3)、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平肝潜阳,熄风清热。 (4)、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清热化痰,熄风通腑。 (5)、气虚血瘀证:补益元气,活血通络。 (6)、阴虚风动证: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1)、针灸治疗 (2)、推拿治疗 (3)、中药熏洗 (4)、设备治疗 4、西药治疗 5、康复训练 6、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主要症状如神昏、肢体无力、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利等有所改善。 2、影像学提示脑水肿完全控制,或脑血肿绝大部分吸收。 3、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 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片、心电图; (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 Ⅲ,TCD,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推荐)中风病(脑梗死)临床路径

一、中风病(急性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印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脑血管学分会。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 证候诊断:参照诊疗方案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诊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DR片、腹部B超。 (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7)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 (8)头颅影像学检查(CT)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I、心脏彩超检查、双下肢血管B超、血粘度检测、肿瘤三项检测等。 (七)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中脏腑:醒神开窍为主,按照阳闭、阴闭分证论治,及时扶正固脱。 (2)中经络:以活血通络为主,辨证予以平肝、清热、化痰、通腑、益气、养阴等法。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中医特色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1)针灸治疗--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2)中医推拿治疗,(3)中药熏洗疗法,(4)穴位注射治疗,(5)穴位贴敷治疗,(6)中药盐包外敷治疗,(7)耳穴压豆。 4.西医基础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抗凝、血压血糖的调控、颅内高压和脑水肿的预防和治疗,及合并感染、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5.护理:辨证施护。 (八)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病程进入恢复期。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中医)

中风病(脑出血)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中风病(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为脑出血的患者。(ICD-10:I61)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在起病10-30分钟为进行性加重。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1)CT检查 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边界清楚,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 (2) MRI

可发现CT不能确定的脑干或小脑小量出血,能分辨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认的脑出血,区别陈旧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显示血管畸形流空现象。 (3)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可检出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和血管炎等。 3.证候诊断: (1)急性期 ①风火上扰,肝阳暴亢 辩证要点:半身不遂,头痛头晕,口干口苦,舌红,脉弦数。 ②肺热腑实,瘀阻清窍 辩证要点:半身不遂,神昏目赤,项强身热,便秘溲赤,舌红绛,苔焦黄,脉洪滑数。 ③痰浊内盛,蒙蔽清窍 辩证要点:神疲肢冷,气短懒言,或神昏肢瘫,喉中痰鸣,舌黯淡,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④元气不固,神明散乱 辩证要点:头痛呕吐,四肢瘫痪,手撒肢冷,汗出如油,二便自遗,舌痿苔枯,舌黯脉微。 ⑤痰瘀阻络,自溢脉外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 主编:蒲传强 副主编:黄旭升、于生元、张家堂 编者(按姓氏笔画排序):贾渭泉、王湘庆、田成林、石强、刘若卓、杨飞、 崔芳、崔荣太、黄德晖、董钊

目录 病名编写人页码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田成林……………………… 3-6 2.脑出血……………………………………田成林……………………… 7-11 3.蛛网膜下腔出血…………………………刘若卓……………………… 12-16 4.烟雾病……………………………………刘若卓……………………… 17-21 5.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田成林……………………… 22-25 6.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田成林……………………… 26-30 7.结核性脑膜炎……………………………张家堂……………………… 31-36 8.化脓性脑膜炎……………………………张家堂……………………… 37-42 9.病毒性脑膜炎……………………………张家堂……………………… 43-47 10.肥厚性硬脑膜炎…………………………………………………………… 48-52 11.病毒性脑炎………………………………张家堂……………………… 53-58 12.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59-64 13.亚急性海绵状脑病………………………………………………………… 65-70 14.癫痫……………………………………王湘庆……………………… 71-78 15.癫痫持续状态…………………………王湘庆……………………… 79-83 16.吉兰-巴利综合征………………………黄德辉……………………… 84-88 17.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崔芳………89-91 18.POEMS综合征…………………………崔荣太……………………… 92-96 19.面神经炎………………………………杨飞……………………… 97-99 20.动眼神经麻痹…………………………………………………………… 100-102 21.肘管综合征……………………………崔芳……………………… 103-104 22.腓总神经麻痹…………………………杨飞……………………… 105-107 23.多发性硬化……………………………黄德辉……………………… 108-112 24.视神经脊髓炎…………………………黄德晖……………………… 113-117 25.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黄德晖……………………… 118-122 26.急性脊髓炎……………………………黄德辉……………………… 123-127 27.帕金森病………………………………田成林……………………… 128-131 28.多系统萎缩……………………………王湘庆……………………… 132-134 29.肌萎缩侧索硬化………………………崔芳……………………… 135-137 30.亨廷顿舞蹈病…………………………董钊……………………… 138-140 31.肌张力障碍…………………………………………………………………141-143 32.肝豆状核变性…………………………董钊……………………… 144-146 33.亚急性联合变性………………………杨飞……………………… 147-151 34.韦尼克脑病……………………………王湘庆……………………… 152-153 35.亚急性小脑变性………………………崔荣太……………………… 154-158 36.低颅压综合征………………………………………………………………159-162 37.多发性肌炎……………………………崔荣太……………………… 163-167 38.包涵体肌炎……………………………………………………………… 168-172 39.重症肌无力……………………………黄德辉……………………… 173-179 40.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石强……………………… 180-182 41.周期性瘫痪……………………………石强……………………… 183-186 42.肌营养不良……………………………………………………………… 187-191 43.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192-195 44.线粒体脑肌病…………………………石强……………………… 196-198 45.丛集性头痛……………………………………………………………… 199-201 46.紧张型头痛……………………………刘若卓……………………… 202-204 47.偏头痛…………………………………………………………………… 205-208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2015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 161.902 )。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饶明俐主编,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2 ?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3. 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协作组制定的“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临床常见证候: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气虚血瘀证 阴虚风动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协作组制定的“出血性中风(脑 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 卑微如蝼蚁、坚强似大象

(ZYYXH/T121-2008)。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出血性中风(脑出血)。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出血性中风(脑出血)的患者。 2. 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w 30ml,丘脑出血w 15ml, 小脑出血w 10ml或直径w 3ml,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 3. 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 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性、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的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 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 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 .必需检查的项目 (1)头颅CT; (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3)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4)凝血功能检查; (5)血压、心电图; 6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 (7)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必要时加做颅外段)。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眼底检查、头颅MRA DSA或

88 康复科 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为:I63)或脑出血(ICD-10编码为:I6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2.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风痰瘀阻证 气虚血瘀证 肝肾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且伴有运动性失语的住院患者。 2.由脑肿瘤、脑外伤等非脑卒中疾病引起的运动性失语患者不进入本路径。有昏迷、脑疝、并发心肌梗塞、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认知功

能障碍等情况者不能进入临床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言语功能评定(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头颅CT或MRI、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糖、心电图、心脏彩超、凝血功能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水平、叶酸水平、甲状腺功能、胸部正侧位片、TCD、颈动脉和双下肢血管彩超、头颅MRA、DSA或CTA、动态心电图、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P300)、功能核磁共振(fMRI)、全腹B超等。 (八)治疗方法 1.康复治疗方法 (1)针刺治疗 体针 头针 舌针 (2)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穴位注射 推拿疗法 (3)运动康复 (4)物理因子疗法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化瘀通络。 (2)气虚血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3)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 3.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语言听理解、口语表达功能有所改善。 2.日常交流能力改善。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 1.急性起病。 2.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 1.一般治疗:监测命体征,维持呼吸循环稳定,检测控制体温。 2.加强血压管理,避免血肿扩大 3.控制血糖水平。 4.脑出血病因检查及治疗。 5.防治并发症: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痫性发作,预防深静脉血栓。 6.选择适宜药物治疗。 7.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8.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0-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200)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自身免疫抗体、肿瘤指标、出凝血指标等; (2)头颅MRI,MRV、CTA、MRA或DSA。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高渗盐水、甘油果糖、速尿和白蛋白等。 2.降压药物: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选择静脉降压药物或口服降压药物。 3.抗菌药物: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根据患者情况及药敏结果选择适宜抗生素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 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 感染。 2.控制血压、控制体温。 3.营养脑细胞 4.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大生化、凝血系列、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3)头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号)执行。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合订本

(合订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零一○年 总目录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 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39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45 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57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69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89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137 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145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67 外科中医临床路径......................................................19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229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265 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287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293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313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347 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365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377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7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449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491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