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导学案

《致橡树》导学案
《致橡树》导学案

致橡树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把握诗中的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的表达作用。

4、理解诗中所倡导的新型爱情观。

【知识准备】

(一)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7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检查预习】

(一)正音

慰藉()痴()情雾霭()流岚()虹霓()

(二)辨音辨形

泫()然炫()目眩()晕

凌()厉绫()子棱()角

慰藉()户籍()雾霭()和蔼()

二、合作释疑,互相研讨

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

2、分析以下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它让你想起了生活中哪一类人?

(1)凌霄花

(2)痴情鸟儿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看法。

3、诗人笔下的橡树和木棉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4、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5、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三、精心点拨,启发引导

《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致橡树》也不例外。你可以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说一下你的看法吗?

四、巩固训练,提升技能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痴.(chī)情慰藉.(jia)皎.(jiǎo)洁标识.(zhì)

B.霹.雳(pī)虹霓.(ní)戏谑.(xua)诗行.(háng)

C.雾霭.(ǎi)眷.(juàn)属累.(lěi)积红硕.(shu?)

D.流岚.(lán)粗犷.(guǎng ) 濒.危(pín) 绮.丽 (qǐ)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寒暄一言堂旁征博引弃之如蔽履

B.诡秘吊书袋煞有介事吃一堑,长一智

C.玷污煞风景讳莫如深是可忍孰不可忍

D.辐射忘年交怵目惊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无疑,老祖宗留下的许多民族美德积重难返

....,不是几个“款爷”、“富婆”的游戏人间所能改变得了的。

B.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能够见仁见智

....,达成共识,说明我们这个领导集体是坚强的。

C.国政府正加紧对恐怖袭击事件的调查取证工作,并全面展开大规模军事调动,对恐

怖分子实施军事打击已箭在弦上

....。

D.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若用国色天香

....来形容,实不为过。

4.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以极度残疾之身,取得极其辉煌的科学成就,成为自爱因斯坦以来引力物理学领域最大的权威。

①他执著地寻求着“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答案

②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

③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

④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

5.联系上下文,仿照划线句子,在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词语。要求:①能基本把握所给语段的语脉及创设的意境;②每空不得超过10个字。(4分)

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是经过千年万代沉淀而成的土地,历史中的辉煌与暗淡,都积淀在这土地中,历史中所有人物的音容足迹,都融化在这土地中。

这些泥土,会不会曾被_________,_________的屈原踩过?会不会曾被________,_________的陶渊明种过菊花?这些泥土冲下山岭,又被风吹到空中,会不会曾落到云游天下,狂傲不羁的李白的肩头?会不会曾飘在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杜甫的脚边?会不会拂过把酒问天,豪放豁达的苏轼的须髯?

五、反思总结,构建知网

1、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

2、 (1)、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2)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

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3、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

4、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

5、(1)——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1.(D项濒(bīn)危)

2.C(A蔽—敝 B吊—掉 D怵—触)

3. C、(A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某种思想、作风,习俗或问题难以改变。一般指不好的事。B见仁见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法也不同。“见仁见智”与“达成共识”相左。D、“国色天香”,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不用于“各种”花卉;现多比喻出色的佳人)

4.答案:④①③②

5.遭受放逐、行吟泽畔;归隐田园,遥望南山。(每空2分,意思相同即可)

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致橡树》编排在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这首诗歌对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高一的学生,学生基础较差,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极为薄弱,学业负担轻。会计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十六七岁的中职生敏感、细腻、感受力强,引导学生思考爱情、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2)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分组的讨论体会诗歌的主题以及诗人的爱情观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知道朦胧诗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作用。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1小时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 任务一、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并将个人所读上传到为你读诗APP。 任务二、借助网络等资料,搜集作者信息、写作背景概况;查阅橡树和木棉的图片 课堂教学 1情景导入 创设情境美(创设情感情境:运用音乐、图画、语言渲染情境)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吧,一场爱情被全世界人们争相传送。 那么究竟什么是爱情,我们期待的真正额爱情是什么 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舒婷《致橡树》 (播放多媒体课件,以《梁祝》主题曲为前景音乐,投影图片)2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啊,我亲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字词、作者相关常识及文中的修辞手法。 2、理解诗中“橡树”与“木棉”的象征意义。 3、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意象入手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1、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2、把握诗歌所使用的抒情方式与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象征手法。 2、鉴赏诗歌意象,学习诗歌运用典型意象表达思想的方法。 教学方法:情景法、问题引导法、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作业: 1、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利用教参或网络,查阅作者相关知识,并掌握。 3、利用网络,了解朦胧诗及其特点。 4、利用网络或工具书,了解诗中提到的“橡树”、“木棉”等意象特点。 二、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 1、利用PPT课件,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妙音乐伴奏中,教师激情导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致橡树》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 爱情在文学史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为了爱,有人可以割舍富贵;为了爱,有人可以抛却亲情;为了爱,有人可以放下事业;为了爱,有人可以舍弃生命…… 爱情,赋予人们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愿望,由此又涌现出多少美丽动人的故事,诞生了多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 从古到今,关于爱情,可谓是众说纷纭。不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众所周知的典型形象。对此,你能列举出哪些呢?他们的爱情是你理想的爱情吗?在你的心目中,爱情又是什么样的呢?爱情的双方又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2、关于爱情的讨论。 可引导学生从熟知的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主角着眼,讨论各种各样的爱情。 3、爱情双方到底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听听舒婷这位女性诗人的回答。 板书:致橡树舒婷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爱情诗二首:致橡树 我愿意是急流学案》word教案

爱情诗二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文体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3、通过诗歌中意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方案 一、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自主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理解领悟诗歌中的形象和诗人的情感,初步学会如何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二、语文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 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 1971年开始发表诗歌,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多种。代表作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其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奖;1982年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诗风细腻而沉静,哀婉而坚强,具有抒情、浪漫、朦胧的女性风格。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中的代表作之一。《致橡树》写于1977年,女诗人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 裴多菲(1823—1849)匈牙利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8部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主要作品有长诗《农村的大锤》和《勇敢的约翰》等。他的《自由与爱情》一诗被白莽译为《爱情与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我国流传甚广。《我愿意是急流》写于1846年,是裴多菲献给未婚妻尤丽娅的一首情诗,作为一首向自己爱人表白爱情的诗,诗人以流畅的言辞抒发了诗人心中对爱人热烈诚挚的爱,始终一系列对称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相爱双方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 2、文体知识: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常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3、生字词汇 霹雳 ..流岚.虹霓.雾霭.慰藉.炫.耀红硕. 籍.贯和蔼.藤.条稠.密做窠.戟. 4、语句理解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致橡树》名师教案2

《致橡树》名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二、方法指导 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又离不开朗读,诗歌欣赏必须要反复朗读,通过对意象、音韵、节奏的反复品味,逐渐悟出诗中情感,为共鸣打下基础。所以鉴赏诗歌要:抓意象,品情感;析语言,赏技巧;联社会,悟哲理。 三、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爱情的诗句,看谁搜集得多。 2、初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四、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这个环节主要是创造气氛,奠定情感。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导入,现在由师生集体完成。主要是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或撰写的爱情格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三)、整体感知:通过多媒体示范朗读和学生自己品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 我设计了三道题目 1、解释题目,并把题目补充完整。 2、找出诗中出现的人称代词,并说出分别指代什么。 3、找出体现抒情主人公感情变化的关键句,并给诗歌划分层次。 (四)、合作探究 每一诗节围绕意象和象征手法各设计了两个问题 第一诗节 1、作者在这一诗节中使用了哪几个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 2、这一诗节在语言表达(修辞、表现手法、句式等)上有哪些特点? 第二诗节

1、作者在这一诗节中是用哪两个意象来表现爱情观的? 2、概括作者认为的伟大爱情的内涵。 (五)、拓展延伸 通过合作探究,学生明白了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着男性和女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诗人希望追求的爱情关系。而这种平等、独立、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关系就是伟大的爱情,这种爱情才会坚贞不渝,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不仅爱对方的外在美,而且爱对方事业、精神、品质等在内的内在美。在此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道拓展延伸题: 1、诗人向我们表达的是一种爱情观,而当代人对爱情的诠释还有多种观点,有人希望爱得腾云驾雾,爱得天翻地覆,爱得轰轰烈烈,爱得模模糊糊;有人歌唱在爱的路上牵手走过春夏秋冬,在相敬如宾中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爱其所爱,无怨无悔,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感受。并说说你怎样看待校园爱情。 2、“诗有百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说对诗的理解往往角度不同,其感受也是不同的。你对本文的主题还有哪些理解,说说你的看法。 3、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短文。 第一题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告诫学生高中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要涉足校园爱情。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教育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题关于诗歌主题的引申,主要培养学生的深入思考能力。“第三题重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提倡读写结合,“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问题设计也非常有吸引力,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学生应该能写出很多佳作。由于时间关系,我将这个小练笔作为课后作业。 (六)、欣赏苏芮的《牵手》,体会真正的爱情。 五、课后作业 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短文。

致橡树

《致橡树》导学案 主备人:贾秀玲审核人:殷吉玲2012-9-29 【学习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知识连接】 舒婷,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并被编入选入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和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真水无香》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文家授奖”。另《在那颗星子下——中学时代的一件事》节选之沪教版六年级下的语文教材,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孩提时代的人的心声。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学习过程】 一、知识积累 字音 攀yuán(援)凌xīāo花(霄)绿yīn(荫)慰jiè(藉)霹lì(雳)雾ǎi(霭)流lán(岚)虹ní(霓) 二、整体感知 1、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 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三、文本探究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北京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 致橡树 学案

致橡树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诗的鉴赏,了解诗歌中比喻的含义,提高读诗的能力。 2.理解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3.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树立自尊的人格。 【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树立自尊的人格,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法指导】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相关知识】 1.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主要著作诗集《双桅船》,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等。《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朦胧诗派的代表。此诗,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朦胧诗,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声音。朦胧诗形式虚实相生,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3.意象,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学习过程】 一.正字音 慰藉戟霹雳岚霓 二、问题探讨 1.意象是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意的物象。第一节,依次有哪些意象?

2.按照示例,写出蕴涵鸟儿、泉源、险峰的意象的句子,并且概括其特点。示例: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 3.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第二节,诗人用哪两个意象表现爱情观?找出描写它们的诗句。 5.在爱情关系上,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 6.作者认为爱情的基础是什么样呢? 7.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当堂检测】 仿照课文,尝试写一首爱情小诗。 【课后反思】

致橡树公开课教案

《致橡树》教案

教学过程三、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 2.听录音 3.齐读课文(配乐) 四、初读课文,交流体会 1.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 现诗中有三个人称代词, 是哪三个,他们在诗中具 体指什么? 明确:一个人称代词是“ 你”,另一个是“我”, 我们。 2、他们分别指什么? 明确:“你”指“橡树”,“我” 指“木棉”。 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 起。 3.本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思 路是什么? 明确:先破后立,先否定 传统世俗的爱情观,再抒 发作者的爱情观。分界线 是“不,这些都还不够”。 五、再读课文,分析意象 1.齐读第一部分,找出意 象。 明确: 凌霄花、鸟儿、泉源、险 峰、日光、春雨。 2.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 凌霄花:借高枝炫耀自己, 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 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 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 朗读课文 了解内容 找出回答 思考回答 齐读第一部分 找出意象 根据诗句分析意象 特点 把握诗歌内容 明确诗题 把握先破后立的结构 迅速提取信息 把握意象特点

教学过程鸟儿:为对方营造的绿阴 重复单调的歌曲,是极力 攀附和只知依附的单方痴 恋。 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 藉 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 托你的威仪。是不计代价 的给予的,还有日光和春 雨也是只知道贡献的,牺 牲自我的精神。 3.那作者否定了世俗的爱 情观后,提出了什么样的 观点呢?看第二部分。 明确:独立(的人格)、 平等的(地位)。 相互依存,紧密结合 双方默契,互相尊重 同甘共苦,独立相依 六、三读课文,分析形象 1.橡树是什么形象?找出 相应诗句 明确: 坚毅、刚强、敏锐、有力 。“你有你的……像戟” 2.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 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3.木棉是什么形象?找出 相应诗句 明确: 美丽、温暖、热烈、真挚 、柔韧、感情丰富。 “我有我的……火炬” 4. 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象征女性的阴柔之 美。 根据诗句分析意象 特点 齐读第二部分 根据诗句交流回答 根据诗句分析橡树 和木棉的形象 把握意象特点 把握内容 把握诗人爱情观 分析意象 把握橡树和木棉的象 征意义

(完整word版)致橡树公开课教案.doc

《致橡树》教案 授课人授课日期2017.9.8 教学对象课题致橡树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 目标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过程1.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2.学习诗歌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2.学习诗歌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 找出意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多媒体;朗读讨论法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 文学作品有一个永恒的主 题,那就是爱情。不同的 人对爱情有不同的理解。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心中思考心中的爱情观 以爱情观导入课文理想的爱情是什么样子 的,等一下我们找几位同 学来交流一下。 二、作者及朦胧诗介绍 1.作者介绍齐读 了解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 年生,福建省泉州市人。 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 表人物。主要作品有诗集 《双桅船》、《会唱歌的鸢 尾花》、《始祖鸟》,散文集 《心烟》等。 了解朦胧诗派 2. 朦胧诗介绍齐读 见多媒体

三、朗读课文 1.请三位同学朗读 2.听录音 3.齐读课文(配乐) 四、初读课文,交流体会 1.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 现诗中有三个人称代词,是 哪三个,他们在诗中具体指 什么? 明确:一个人称代词是 “你”,另一个是“我”, 我们。 2、他们分别指什么 ? 明确:“你”指“橡树”, “我”指“木棉”。我 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3.本文的结构和作者的思 教学过程 路是什么? 明确:先破后立,先否定传 统世俗的爱情观,再抒发作 者的爱情观。分界线是“不, 这些都还不够”。 五、再读课文,分析意象 1.齐读第一部分,找出意 象。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 源、险峰、日光、春雨。 2.这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凌霄花 :借高枝炫耀 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 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 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 顾;朗读课文把握诗歌内容 了解内容 找出回答明确诗题 思考回答把握先破后立的结构 齐读第一部分迅速提取信息 找出意象 根据诗句分析意象把握意象特点特 点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 舒婷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5、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学生间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在西方,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让我们倾听女诗人的心声,倾听新

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 (一)初识诗歌 1、走进作者 舒婷:1952年出生。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 2、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梁小斌等。 3、解题 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明确:木棉致橡树木棉的自白 (二)鉴赏第一部分

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致橡树》是舒婷爱情诗的代表作。诗歌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爱情观。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全诗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意象明丽隽美,思维缜密流畅。在反复诵读的同时,设置思考题,以讨论探究的方式感悟,理解诗人向往的既尊重对方独立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诗歌,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3、理解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独立自尊的人格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意象及感情意义,感悟诗人的爱情观。 [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中对女性独立意识和人格理想的追求精神。 [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探究式阅读法。用于对诗歌意象或主题的分析。 [ 教学用具] 多媒体 [ 课时安排] 1 课时 [ 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 1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2 借助网络等资料,搜集作者信息、写作背景概况;查阅橡树和木棉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进行诗句对接: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这些诗句都是表达什么情感的呢——爱情。爱情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最特殊的情感,简单的两个字演绎出人间多少的悲欢离合,因此它也成为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对爱情有着不同的理解,以上这些都是古人描写爱情的经典佳句,要说到当代的经典爱情诗,就不得不提到舒婷的《致橡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舒婷,看看她对爱情又有着怎样的理解。 二作者简介 请一位学生简单介绍作者情况。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原名龚佩瑜,52 年生于福建泉州,71 年开始写诗,79年开始发表诗作。曾下乡当过3年农民,回城后当过8年工人,1980 年调到福建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 主要作品有《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 全国新诗优秀奖。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写于1977年,在诗中,诗人以新

《致橡树》 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分析: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教材分析: 《致橡树》编排在语文版九年级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诗歌单元,重在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的语文能力。这首诗歌对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 1、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 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 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朦胧诗”派掌门人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设计意图】(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 舒婷,女,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

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4、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累学习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为: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为: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古诗如此,新诗亦然。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现代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环节,也是主要环节。因此,形式多样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 1、请一名能代表班上朗读水平的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诗中字、词的读音)。 师:作为一名男同学能将女性的情感揣摩的如此细腻,实在难能可贵。听完了他的深情诵读,还想不想听听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聆听示范朗读(在音乐里寻找共鸣,在画面中领悟蕴味)。 师:美不美?…… 那就请大家也饱含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3、学生自由朗读(模仿示范朗读中的感情)。 师:读的你们满意吗?…… 那就请大家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 4、再请一名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四、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陕州区中专张冬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和品味,体会诗歌的深层内涵;掌握诗歌象征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手段:采用音乐、视频、校园学习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为学生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实现助学助教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感受爱情升华为思考爱情,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 作者的爱情观 2. 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用舒缓优美的视频音乐《梁祝-化蝶》导入新课的,深情的语言,优美的情境,使学生入境。 引导语: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 (二)、解题 题目中的“致”如何理解?橡树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题目中的“致”是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橡树在这里象征着男性的阳刚之气,代指诗人叙述的主题应是木棉。 (三)、教师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并给标题补充主语) 凌霄(língxiāo)花炫(xuàn)耀慰藉(jia) 雾霭(ǎi)流岚(lán)虹霓(ní) 2.自由读。(教师作诵读指导,注意体会语气、语调) 木棉到底对橡树说了些什么,全诗最能表达爱情观的诗句是什么。 3.齐读。(全诗可分几层) (诗歌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开始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1)你们能否找出其中的片断并把它一起读出来? (2)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3)师分析、明确: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以及舒婷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 现当代诗的鉴赏,掌握舒婷诗歌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及步骤 ⑴导入课文 贝尔娃?普莱恩在《爱情真义》中这样评价爱情:“爱是对别人的生命比自己更加关心。”革命导师恩格斯说:爱情是两颗心交织的火花。所以,为了追寻自己美丽的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一代才女张爱玲说:“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样的爱情又是什么样的爱情呢?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 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这位新时代的知识女性怎样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最真实表白:木棉的自白。 ⑵介绍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到福建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__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与同时代的朦胧诗人相比,舒婷独特的艺术个性就在于她不是以理性姿态正面介入外部现实世界,而以自我情感为表现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溶解的秘密。对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张扬,构成了舒婷全部诗歌的核心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 ⑶朦胧诗简介: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人概念,涌现于80年代左右。其特点是: 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 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 他们是一群在十年动乱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着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严峻的深思和对于追求的深沉渴望,表达了这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致橡树》导学案

致橡树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把握诗中的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的表达作用。 4、理解诗中所倡导的新型爱情观。 【知识准备】 (一)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多义性和不透明性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 ????舒婷,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5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从小就喜欢朗读诗歌,可是少女时代刚刚结束,十年动乱就将她推进了风雨之中。1976年她到福建西部山区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家庭的变故和她个人的遭遇使她倍受痛苦和磨练,也为她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而她的《致橡树》则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品。????《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检查预习】 (一)正音 慰藉()痴()情雾霭()流岚()虹霓() (二)辨音辨形 泫()然炫()目眩()晕 凌()厉绫()子棱()角 慰藉()户籍()雾霭()和蔼() 二、合作释疑,互相研讨 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 2、分析以下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它让你想起了生活中哪一类人? (1)凌霄花 (2)痴情鸟儿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看法。 3、诗人笔下的橡树和木棉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致橡树经典教案

致橡树》教案1 、导语: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的事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便是古人留下的表达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爱情这一主题亘古不变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爱情观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看看她在这里表达的是怎样的爱情观。(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简介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O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教师解题: 致: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四、让我们静听来自诗人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吧。 1.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及诗的写法) 2.指名读。(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 3.齐读。(教师板书重点字词) 五、教师提问: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生齐答:“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六、分析诗歌: 1.师问:此诗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 生答:不这些都还不够。 2.师问:“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明确: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3.解读第一层:

致橡树 导学案

《致橡树》导学案 【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2、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资料补充:1、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52年生。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中国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舒婷顾城抒情诗选》《致橡树》散文集《心烟》诗歌特点舒婷的诗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表现一代人对历史、对祖国、对爱情的崭新理念,以感人的激情、深邃的思想与精巧新奇的意象取胜,如著名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另一类以描写自己内在情思,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福,以及对爱情的回忆与期待为主,以真挚、委婉的情思与隽永、优美的意境取胜,如《春夜》、《秋夜送友》、《落叶》、《思念》等。2、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一、走进文本 (一)初读感受 1、教师范读 2、学生随乐朗读,然后完成: (1)读准字音,夯实基础 慰藉.()霹雳 ..()流岚.()雾霭.()虹霓.()戟.()(2)这首诗题目是“致橡树”,谁在致橡树? (二)细读诗歌,明确诗人批判的错误的爱情观 有感情地细读文章,思考:这首诗中木棉否定的爱情有哪些?为什么否定?从哪些词 木棉说爱情应该是这样的。请全班女同学齐读“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结尾。 1、全体学生迅速默读完成: (1)作者用了、两个意象来表现自己的爱情观。 (2)“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强调了爱情的基础应是。 (3)“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 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 2、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找出单独写橡树的诗 句:(男生齐读) 2、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找出单独写木棉的诗句: (女生齐读) 3、齐读:“我们分担……却又终身相依。”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说明真正相爱的两个人 应该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说明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是既 又的关系。 5、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男女生齐读最后几句。 学生归纳总结,诗人的爱情观 伟大的爱情: 6、拓展欣赏诗歌《椰子树是什么?》(学生齐读) 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 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去自己。 7、艺术特色:可见,《致橡树》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但,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 往往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致橡树》也不例外。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 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 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 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 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 服。《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 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同时在诗 中,诗人还设立了一系列的象征意象来表达她的爱情观,比如:凌霄花、痴情的鸟儿、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这些都象征了世俗的爱情观。纵观这首诗,可以看出诗 人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另外还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辞 手法。 二、走出文本 思考交流:学习了本文,你对爱情(包括早恋)又有什么样的认识?作为当代青年, 请你站在女性的角度,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应该怎样对待爱情? 三、巩固练习: 1、《致橡树》的作者是,原名,她是当代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致橡树》通过的手法,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表达出对一种新的观 的追求。2、周记: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 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呢?请以《致木棉》为题,写 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 1 —

爱情诗两首《致橡树》《我愿是急流》优秀教案

十七、《爱情诗二首》教案 《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四、教学课时:4课时 五、授课方式:诵读法、讲授法、鉴赏法、比较法 六、教学过程 1、什么是爱情?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你认为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可说是家喻户晓。司马相如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家。早年家贫,并不得志,父母双亡后寄住在好友县令王吉家里。卓文君,是汉代临邛(今之邛崃)大富豪卓王孙的掌上明珠。卓文君当时仅十七岁,书上形容文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贯通棋、画,文采亦非凡。本来已许配给某一皇孙,不料那皇孙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以当时文君算是在家守寡。卓王孙与王吉多有往来。时值年少孤贫的汉代大才子、辞赋家司马相如,从成都前来拜访时任临邛县令的同窗好友王吉。王县令在宴请相如时,亦请了卓王孙座陪。后来卓王孙为附庸风雅,巴结县令,请司马相如来家做客。席间,免不了要作赋奏乐。司马相如得知卓王孙之女文君美貌非凡,更兼文采,于是奏了一首《凤求凰》。卓文君也久慕司马相如之才,遂躲在帘后偷听,琴中之求偶之意如何听不出。两个人互相爱慕。但受到了卓王孙的强烈阻挠,没办法,两人只好私奔。后回到成都,生活窘迫,文君就把自已的头饰当了。开了一家酒铺,卓文君亲自当垆卖酒,消息传到其父耳中,卓王孙为顾忌情面,也只好将新婿、爱女接回临邛。但他们仍安于清贫,自谋生计,在街市上开了一个酒肆。】 【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