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育种学复习

林木育种学复习
林木育种学复习

绪论

一、基本概念

1.林木育种学:是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2.林木遗传改良:为达到提高和改良林木产量和品质之目的,采取控制林木遗传特性的技术措施。它与林

木育种学的涵义相近。

3.林木品种:指产品的数量和品质符合生产需要,能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特性明显,性状遗传稳定,

由人工选育的林木群体。重点在:产品要求、栽培范围、遗传相对一致的、人工选育、

群体。

3.林木良种:多指通过人工选育、性状有一定程度改良的繁殖材料。而良种应是优于当地主栽品种的、新选的品种。

二、林木育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引种:种及品种层面的选择,引进外来树种与品种。

2.选种:种内变异的利用,包括种源选择和优树选择等。

3.育种:新变异的创造与利用,包括杂交育种、倍性育种、辐射育种以及基因工程等。

4.林木繁育:主要途径有母树林、种子园和采穗圃,以及组织培养和体细胞胚胎发生等。

5.林木种质资源及其保护。

此外,针对特殊性状开展抗逆性育种、木材材性育种,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反映现代育种新技术。

三、林木育种的特点(注重理解)

1.多数树种达到性成熟和经济成熟需要时间长,即育种周期长,同时,树体大,占地多,试验设计难度大。2.树木属多年生植物,持续开花结实周期长,选育材料可长期繁殖利用,因而可开展后向选择(backwardselection),提高选择效果。

3.多数树种分布地区广,变异丰富,自然界尚存在着大量未被发现和利用的优良基因型,引种、选种潜力大,见效快。

4.多数树种行异花授粉,自花授粉或近亲繁殖会引起衰退,要采用异花授粉植物的育种方式。

5.不少树种能无性繁殖,可进行无性系选育,有性与无性选育相结合,是有效的林木育种方式。

6.多数树种生活周期长,栽培环境复杂多样,选育和繁殖遗传基础广泛的系列林木品种,或使用混合品种是适宜的。

题:从树木育种特点进行分析某个树种?

1、育种资源丰富。

2、育种周期长(1)早期预测根据树木幼年时期的某些标志,来判断成年时期某些性状表现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根据幼年――成年某些性状间的相关性来进行的(2)促进提早开花结实(3)采用多种育种途径相结合,不断为生产提供改良程度逐步提高的繁殖材料。

3、木可供研究利用的时间长,可以在遗传测定后进行再选择

4、优良性状可以通过无性繁殖方法得到保存和利用

5、多数为异花授粉树种,遗传基础广泛和稳定

6、在多数情况下,选育和繁殖遗传基础广泛的林木品种或使用混合品种是适宜的

第一章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引种驯化

1、乡土树种:当一个树种它在自然分布区内生长时称为乡土树种。

2、外来树种:当一个树种栽种到其自然分布区以外时,称该树种为栽培的外来树种。

3、引种:把一个树种从原有分布范围引入新的地区栽培称为引种。

4、驯化:外来树种通过改变其遗传性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或者将动植物从野生状态改变为家养或栽

培的过程称为驯化。

5、遗传资源,也称为基因资源:指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的全部遗传物质,或种内基因组、基因型变异的总和。对于栽培植物又常称为种质资源。

6、育种资源:是遗传资源的组成部分,指在选育优良品种工作中直接利用的繁殖材料,往往是根据品

种选育目标调查、收集的资源。

7、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

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的总称。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

8、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由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及其生境的非生命因子(光、空气、水、土壤等)所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和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9、物种多样性是指某一区域内物种的多样化程度。

10、基因库是指一个群体中所包含的基因总和。

11、遗传多样性通常是指物种内不同群体(又称种群或居群)间,或同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

遗传多样性表示物种内基因的丰富程度以及基因的变异状况。遗传多样性是由基因组控制的,在众多基因的协调作用下,生物表现出了不同的形态特征和生理代谢特性。

12、遗传流失:因自然因素或人为作用,使物种或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减少现象。

二、遗传(种质)资源的重要性(理解)

1、农作物和果树栽培育种的历史证明,现有的品种都起源于野生植物。即遗传资源是创育新品种的物质基础。

2、在集约经营和选育过程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经济性状上,从而使群体或个体的遗传基础变窄。

3、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工艺过程的改革、市场的变化,对林木新品种的要求也会发生改变。

4、现今复杂而丰富的物种和遗传资源是生物经历6亿多年自然演化中形成的,是生物适应繁杂、变化自然环境条件结果,是进化的结果。

5、抢救濒临毁灭的树种,已迫在眉睫。

三、种质资源的保存(15-20)

方式:1、原地保存,以自然保护区保存为主。

2、异地保存,如种源试验林、种子园、收集圃、无性系和子代测定林、树木园等都属异地

保存,这些是应用较广的保存方式。

3、室内(设备)保存:用低温密封保存种子、花粉以及离体材料(植物组织与器官)。

保存策略:主要采用原地保存的理由如下:

1.种质资源是在一定生态系统和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相互

依存的整体,原地保存能不断发掘遗传变异,适应未来变化,离开了长期适应的系统,有时甚至难于存活;

2.非原地保存改变了原有的群体结构和交配系统,难于保存原有的基因组成;

3.随市场需要的改变及自然环境条件的变迁,收集保存什么样本很难预测,收集、评价样本的标准更难掌握;

4.森林植物分布区多较广,原产地立地条件多样,生命周期长,异地保存在样本收集、栽植、保

存技术等方面有诸多因素难掌握;

5.低温贮存种子和花粉能延长贮存时间,但保存的材料仍需不断更新,维持,且运行设施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

四、引种前需考虑的因素

1.外来树种在原产地的表现

2.原产地与引入地区的主要生态条件的相似程度

3.树种历史生态条件分析

4.树种的适应能力和种内遗传变异

5个层次的变异:

A、种源(地理)变异

B、立地变异

C、林分变异

D、个体变异E、个体内的变异

问题:从林木变异的5个层次分析为什么引种前考虑种质变异。。。

八、引种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引种结合良种选育

(1)要重视种源、家系和无性系选择;

(2)结合杂交育种,开展引种工作;

(3)有条件的可与分子育种相结合。

2、引种时注意引进配套技术

3、加强对引种成功树种的繁育

4、注重外来树种基因资源保存

5、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6、引种程序要坚持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循序渐进,切忌急功近利

九、引种成功的标准

1、能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外来树种在常规造林栽培技术条件下,不需要特殊的保护措施能正常生长发育,并无严重的病虫害。

2、能生产上适用的繁殖方式,并能保持其优良性状。

3、保持其原有经济性状。

4、无不良生态后果。外来树种引入后,不会占据生境,排除乡土树种,并失去人为控制。

第二章选择育种原理与方法

1.种源:一批种子或苗木等繁殖材料的原产地。

2产地:一批种子或苗木等繁殖材料的生产地点(区)。

3种源试验:将不同种源的种植材料,在一定区域内按田间试验要求进行对比试验的过程。

4种源选择:通过种源试验为某一用种地区选择优良种源的过程。

5个体选择:即选择优良个体的过程。它分混合选择与基因型选择二种类型。

6芽变选择:芽变是体细胞突变的结果,利用芽变,从中选择出优良品种的过程即为芽变选种。

7选择差:入选树木平均值与林分平均值有一个差值(S)。即:S=X s-Xp

8选择响应:入选全个体的子代均值(Xo)与同年龄亲本林分均值(Xp)的差值(R)。即:R=Xo-X p

9遗传增益(G):选择响应除以亲本群体的平均值。G=R/X×100%

10选择强度(i) :选择差除以亲本群体的标准差(σP)所得的值。即标准化的选择差。i=S/σP

11人工选择:是根据人们的需求,从混合群体中选择符合需要的个体,或类型的选择,是人类创造新品种的重要手段。

12混合选择:根据育种目标,从群体中按表现型挑选符合要求的一批个体,或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一批个体,且对选择出来的个体不分单株,混合采集种子或穗条,混合繁殖和造林。

混合选择只依据表现型,不作遗传测定的选择,属表型选择。

13单株选择:是谱系清楚的选择,是根据入选标准,从群体中挑选优良个体,分别采种或采条,单独繁殖,单独鉴定的选择。

因单株选择的谱系清楚,可通过子代测定的结果对亲本进行的再选择,即可以进行所谓的后向选择。

单株选择是根据遗传测定林中子代或无性系的表现进行的选择,属遗传型选择。

14家系:亲本通过有性繁殖所得到的全部子代连同亲本统称为家系。

15半同胞家系:指仅具有一个共同亲本的家系子代总称。

16全同胞家系:指具有共同双亲的家系子代总称。

17无性系:由同一植株通过营养繁殖所产生的群体,称为一个无性系。对繁殖成无性系的最初植株,称为无性系原株,无性繁殖出来的植株称为无性系分株。

18家系选择:把家系作为一个单位,依据按家系平均值大小进行的选择。

19家系内选择:根据家系内个体表型值距该家系平均表型值的离差大小选择个体。

20配合选择:在优良家系中选择优良单株过程。

21前向选择:从子代测定林中挑选优良家系内的优良个体作为下一代选育的亲本,这种选择方法称为前向选择。

22无性系选择:通过无性系对比试验,评选出优良无性系的过程。无性系选择充分利用了植株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无性系选择增益大,方法简单。

家系选择、家系内选择和配合选择以及无性系选择都属单株选择。

23连续选择法:先对一个最重要的性状进行选择,直到达到育种目标,再开始第二个性状的选择。

24独立淘汰法:对每个选择性状规定一个最低标准,如果候选个体各性状都符合标准,就可入选,否则不能入选。

25选择指数法:一种综合选择的指标。即把选择的每个性状都按其相对经济重要性和不同性状间的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通过多元统计方法进行适当加权,形成线性关系组合。

26综合评分法:是针对多性状选择时采用的。可以按不同性状的重要性给一定的分数,最后按分数进行选择。

27育种目标:为改良现有品种或创造新品种所要求达到的目的与指标。

28抗逆性:包括抗虫性、抗病性以及抗污染能力等

29适应性:指适应于特定环境的能力

30生长性状:主要指植株的生长量。

31其它性状:如种实性状等

32林木遗传改良的基本程序是:通过种源试验,选择优良种源,再从优良种源中选择优良林分,从优良林分中选择优良单株,通过子代测定,选择优良家系及其优良单株,进行杂交,对子代再作选择,如此连续进行多代的选择育种,使改良增益一代高于一代。

二、问题:为什么说选择是品种改良的中心?

分析:1、植物变异的层次分析和观赏植物品种改良的现状

2、引种与驯化

3、选择育种

4、杂交育种

5、诱变育种与辐射育种

6、倍数性育种(多倍体与单倍体育种)

7、生物技术育种(分子育种)

不同育种方法同选择的关系?

三、影响选择效果的主要因素

R=Sh2=iph2(s为选择差,i为选择强度,P为标准差)

1、被选性状的遗传力

遗传力是性状的遗传传递能力,但它的估值受环境影响,因此,选择需要在一致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比较)。

2、被选群体的大小与变异程度(幅度)

3、选择率的大小

4、选择的方法---采用多性状选择不是单性状独立选择。

第三章种源试验与优树选择

一、基本概念

1.种源

2. 地理种源

3. 产地

4.种源选择

5. 种源试验

6. 地理变异:长期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基因交流的限制,群体间在各性状上发生了遗传分化的现象。

7. 地理小种:因长期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基因交流的限制,发生了遗传变异的群体。

8. 渐变群:种内的变异随着地理经、纬度的改变而逐渐成梯度变异的群体。

9.生态型:指因特定环境的选择而形成的在某些性状上具有明显区别,并具有稳定遗传特性的同一植物种内的不同类群(Turesson的定义)。

10.种子区划:对某个树种各地所产种子的供应范围,根据生态条件、地理变异以及行政区界等进行的区划。

11. 优树:是指在相同立地条件下的同龄林木中,生长、干形、材性、抗逆性等性状特别优异的单株。12.精选树:指经子代测定,证明具有遗传上优良的优树。

三、种源试验的目的

1、研究林木种群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阐明种群的变异模式和重要经济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

2、确定原产地(种源)或产地在一定地区的适应性和生产力,为造林区选择高产、优质、稳定的种源;

也为种子调拨区的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3、为林木基因资源的挖掘、保存,建立育种群体和种源种子园以及进一步的育种工作提供物质基础。

种源试验的3个目的也是种源试验的研究内容与达到的目标。

二、地理变异的一般规律(趋势)

1.北-南或冷-暖变异趋势

同一树种的南方种源与北方种源相比,一般生长较快,春季发叶和抽梢条较晚,受晚霜危害较轻,秋季落叶较晚,结束生长较迟,对冬季极端低温的抗性较差。

2.旱-湿变异趋势

湿润地区种源与干旱地区相比,一般具有生长快、种子小、根系浅、枝叶绿的特征。

3.海拔高-低的变异趋势

一般低海拔生长高于高海拔种源,同一地区或同一山多数种源差异小。

4.随机的地理变异

三、影响地理变异的因素

树种分布区的大小与分布区的形状

长形一圆形分布于之差异

2. 树种自然分布区内的环境因素多样性

3. 树种分布区的不连续性

如呈岛状分布的黄山松

4. 未知因素

(选优林分的条件:)

1.林分的起源:以实生林分最优。

2.林分立地条件:一般以选优林分立地条件与优树供种地区或优良无性系推广地区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为好。

3.林分的年龄:优树选择以中龄林分较为理想。

4.林分的密度:林分的郁闭度在0.6-0.8为宜。

5.林分结构:优树选择应尽可能在纯林中进行。

第四章林木杂交育种

一、名词述语

1.杂交:不同基因型的个体间交配称之杂交。

2.自交:相同基因型个体间或同一个体内交配称之自交。

3.近交:遗传型相近的个体间交配称之近交。

4.远缘杂交:亲缘关系远的个体间杂交,一般指属间、种间杂交。

5. 杂交育种:通过杂交,获得杂种,经遗传测定选出并繁育优良杂交种(品种)的过程。

6.杂种优势:

第三节花粉技术

一、树(植株)上杂交技术

1、植株选择与花朵选择

2、去雄

3、套袋

4、授粉

5、管理与采收

第四节杂交技术

二、室内切枝杂交

1、植株选择与枝条选择、采集

2、水培与管理

3、去雄、隔离与授粉

4、水培与管理

5、种实采收

条件:种子成熟期短、种子成熟过程中消耗养分少(种子小)、切枝水培(或土培)容易等。

一、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现象及其克服

1、主要表现二类:(1)花粉在柱头上不发芽

(2)能发芽但不能授精

2、克服方法:

(1) 选择亲本与正反交试验

(2) 混合花粉与多次重复授粉

(3)选用第一次开花的幼龄实生母本

(4)柱头移栽与剪短法

(5)无性预接近法(6)媒介法

(7) 化学药剂处理法(8) 组织培养技术

(9) 花粉辐射处理

二、远缘杂种不育性及其克服

1.杂种胚的离体培养----杂种胚拯救技术 2.杂种染色体加倍

3.回交法 4. 人工辅助授粉与改善营养条件

问题:全世界育种为什么杨树育种成绩很大?

1.杂种优势明显2.可无性繁殖

第五章种子园

种子园:采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组成的,以生产优质种子为目的的林木种子生产专用林,它采用隔离方式以防止外源不良花粉传入,采用集约经营方式经保证种子高产稳产和便于采集。

一、种子园管理技术

种子园管理是高产稳产、提高种子品质的关键,影响产量的因素与主要的管理措施有:

1、建园亲本的遗传控制

结实性状是遗传控制的一个重要性状,选择高产无性系(亲本)是高产、稳产最为关键的措施。

2、树体管理

整形、修剪、去枯枝是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多数针叶树种具有位置效应,如杉木,侧枝嫁接后要偏冠,需利用

萌条培养主干以形成良好的树形。

3、水肥管理

看天、看地、看树施肥是多年总结的经验,应根据不同的母树生长期、结实期决定施肥种类与量,一般每年施肥2次为多。水份管理对多数山地种子园是困难的,而水份对于母树花芽分化、种实发育十分重要,往往同产量紧密相关。

4、中耕除草

一般结合施肥进行中耕除草,同时采用套种绿肥的方法,综合解决施肥、中耕与保水、保土等问题。5、辅助授粉

在种子园前期采取人工辅助授粉是十分必要的,是提高产量与质量的关键。为什么?

6、病虫害防治

防治种实害虫是种子园经营中最为重要的工作。要根据不害虫的发生规律,提出并采取最为有效的措施。

7、疏伐与改造

适时疏伐是保证稳产的关键技术之一,不同树种、不同初植密度采用不同的疏伐强度。

8.科学采种

采种工作不是技术性工作,但采种时如何保护母树、幼果(花芽),如何将果实采集干净是关系到来年以及以后若干年种子产量的关键因素,在林木种子园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二、种子园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一、室内(设施)种子园营建与管理问题

针对小粒种子、结实较多的树种多数可以营建室内或设施种子园。成本是其主要限制因子,优势也十分明显。问题是相关的营建与管理技术标准。包括盆栽、肥水控制、开花与授粉等

设施条件下盆栽光皮桦种子园母树结实情况

二、种子园母树采种难题与母树矮化问题

随着林业劳动力数量减少与价格提高,原先从空间上争取产量的方法急需改变。山地上高大母树采集种

子困难。而且多数林木结实在树冠的中上部。

柳杉一代种子园

园艺式经营与管理种子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三、种子园的水份管理问题

山地林木种子园水份管理一直沿用省钱的竹节沟等集(积)水方法。近年,园艺上的滴溉技术在此应用具有一定潜力。

平原地种子园的水份控制问题

室内或设施条件下的盆栽种子园水份控制技术。

四、种子园营建技术的改变问题

传统方法多采用先定砧再嫁接来建立无性系嫁接种子园。这种方法对于速生树种比较合适,而对于生长相对较慢的树种,种子园管理成本极高。目前,集中园艺式集约培育母树,再利用大树(苗)带土(盆)移栽技术,快速构建种子园是目前的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第六章无性系育种

一、概念

1.营养繁殖:也称无性繁殖,是指采集植株的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在适当条件下使其再生为完整植株的过程。

2.无性系选育:是指从天然群体或人工选育的群体中,选择优良个体,通过无性繁殖形成无性系,经无性系测定,选育出优良无性系并应用于生产的过程。

3.嫁接:将一个植株的芽或枝条与另一植株的茎段或带根系植株适当部位的形成层相互结合,愈合生长在一起并发育成一新植株的方法。其中前者称为接穗(scion),后者则称为砧木。

二、无性繁殖材料的退化与复壮

(一)无性繁殖材料退化的原因

无性繁殖材料退化一般不涉及基因混杂与基因劣变等遗传因素,主要与成熟效应、位置效应以及病毒侵染等非遗传因素有关。

1.成熟效应:树木的无性繁殖能力随着树龄增加而下降的现象称为成熟效应。

2、位置效应:因树冠不同部位的穗条对无性繁殖效果的影响称为位置效应

3、病毒侵染:植物遭受病毒侵染后,会导致叶部产生病斑,叶片卷曲,根茎细胞增生,植株矮小畸变,生活

力下降,甚至枯死。

(二)无性繁殖材料退化的复壮

无性繁殖材料复壮(rejuvenation)是指针对品种退化而采取的恢复并维持树木幼龄状态的措施。

1.有性繁殖复壮:一般针叶树种采穗圃大多连续采条3~5年,随后用优良家系种子实生苗重新营建新

的采穗圃,通过种子实现优良无性繁殖材料的复壮。

2、无性繁殖复壮:(1)根萌条或干基萌条法;(2)反复修剪法;(3)幼砧嫁接法;(4)连续扦插法;

(5)组织培养法。

3、脱病毒复壮:(1)热处理脱毒;(2)微茎尖培养脱毒热处理;(3)茎尖培养与热处理结合的脱毒;

(4)珠心胚培养脱毒;(5)愈伤组织脱毒;(6)茎尖微体嫁接脱毒

第七章林木诱变育种

一、辐射育种的特点

1.提高突变频率、扩大突变谱

2.能改变品种单一不良性状

3.增强抗逆性、改进品质

4.缩短育种周期

5.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或不结实

二、单倍体的概念:

附加:(二、单倍体在育种上的意义

1.快速获得异花授粉植物的自交系

2.作为诱变或辐射育种的材料

3.从杂种后代的花粉育成单倍体再加倍以克服杂种后代的分离、不孕等现象

三、单倍体植株的获得与选育

1.花粉培养获得单倍体

2.未授精子房培养,从中筛选单倍体

3.染色体的加倍

4.单倍体植株与纯合体植株的利用)

第八章分子育种概述

一、概念

1、分子育种:实质上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的一种植物育种新技术。它包括体细胞融合(杂交)、

基因工程育种二个主要方法。狭义的分子育种(分子设计育种)多指基因工程育种。

2、转化:将重组质粒DNA分子引入到受体细胞,使其基因型、表现型均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3、转导:将重组噬菌体DNA分子引入到受体细胞,使其基因型、表现型均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4、转染:将重组病毒DNA分子引入到受体细胞,使其基因型、表现型均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5、DNA克隆:基因工程中将筛选出含有重组体的受体细胞进行纯系增殖的过程。

6、遗传标记(genetic marker)是指可以稳定遗传的、易于识别的特殊的遗传多态性形式。

二、分子育种特点

1.育种的定向性

2.改良性状的专一性

3.缩短育种周期

三、体细胞融合与杂交技术

1.植物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

2.细胞原生质体培养技术与原生质体的获得

3.细胞融合与体细胞杂种的获得

4.杂种细胞的筛选与杂种无性系的获得

木本植物的体细胞融合技术应具有较为广宽的前景。柑桔类植物上有成功的先例,近来,葛藤、爬墙虎等观赏藤本植物的细胞融合工作有人开展。用材树种还没有成功的先例,但基于体细胞融合技术的多倍体育种有其潜在的优势。

四、植物基因工程的步骤

1.目的基因的分离与克隆

2. 载体的构建

3.DNA的重组

4. 重组体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五、遗传标记主要有:1形态标记2细胞学标记 3 同工酶标记4分子标记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需要如下基本条件:

1.分子标记与目标基因的遗传距离很小(一般应小于5cM)或者是共分离的;

2.DNA的提取方法简便自动化,已适用于大群体分析;

3.分子标记尽可能转化为PCR标记;

4.建立多数据处理的分析软件。

第九章林木抗逆性与品质育种(重点——垂直、水平、抗逆性)

概念:木材品质:指影响木材产品的质量、产量或感观的一些定性或定量木材性质指标。品质优劣是与木材用途相关联的。

一、树木抗病育种

(一)抗病性

1.垂直抗病性

2.水平抗病性

(二)林木抗病性遗传及其规律

垂直抗病性--病源生理小种--主基因

水平抗病性--病源所有小种--多基因

二、木材品质定向遗传改良

目前育种上主要考虑的木材品质指标有:

木材密度(容重)、木材纤维(管胞)长度与宽度、微纤丝角、生长轮的均匀度、连心材比率、木材的力学性质、纹理特性等。

三、木材重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控制及其变异

(一)木材密度的变异

它是木材重量与其体积之比。

1.影响木材密度变异的主要因素

针叶树:晚材率、细胞壁厚度、壁腔比等

阔叶树:胞壁厚度、浸提物、导管的数量和体积、木射线的数量与性质等。

2.木材密度的径向变异及其规律

针叶树:髓心-皮部呈增加--平稳规律,但是否浸提结果不同。

阔叶树不同于针叶树。

3、木材密度的垂直变异

一般的规律是从基部到顶部,密度下降。

四、木材重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控制及其变异

(二) 木材细胞长度变异

针叶树:管胞长度(tracheidlength)

阔叶树:纤维(fiber)和导管分子(conducting cells)

1、径向变异及其规律

2、垂直变异及其规律

详见教材

五、木材重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控制及其变异

(三)木材微纤丝角变异

木材细胞次生壁S2层中的微纤丝排列方向与细胞轴向间的夹角即微纤丝角。它与木材的机械加工(材质)、化学加工(纸张强度)、木材利用及品质改良。

1.径向变异及其规律

2.垂直变异及其规律详见教材

此外,尚有木材纹理的变异、早晚材比率的变异等。

六、木材品质的遗传变异

1.产地或种源间木材品质的变异

2. 家系间木材品质的变异

3. 无性系间木材品质的变异

4..遗传与环境互作对木材品质的影响详见教材

七、木材品质遗传改良的方法与程序注重以下问题:

1.常规育种是改良木材品质的主要方法

2.注重早-晚材的相关性研究与利用

3. 重视材性性状与生长性状改良的关系( 当成为负向选择时采用何种策略问题?)

4.材性与抗逆性选择关系

第十章遗传参数估算与育种策略

一、遗传测定的概念

将中选的种源、优树或其它繁殖材料, 在尽可能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栽培试验,比较它们的优劣。将表型中遗传与环境的分量区分开来,并对基因型进行鉴别,以提高遗传改良的效果,这一过程称为遗传测定。

遗传测定:分为子代测定和无性系测定二大类

1.子代测定:通过一个个体的子代平均性状表现来测定它的相对育种值的方法。

例:某油茶林平均株产49斤果,选得一优株产量达65斤,其子代产量平均为53斤,计算知:选择差s=65-49=16斤,亲本育种值:2X(53-49)=8斤,h2=8/16=0.5(这是现实遗传力)

2.无性系测定:通过某一亲本的无性系进行田间试验,测定其遗传优势的方法。

3、遗传力:

4、配合力:

5、遗传相关:

二、遗传测定的目的

1、估算待测亲本的育种值,并据此对待测亲本确定取舍;

2、估算各种方差组分和遗传力、遗传相关等遗传参数,并据此采用最有效的育种方法;

3、为多世代育种提供没有亲缘关系的繁殖材料;

4、通过田间试验,评定遗传增益。

三、遗传交配设计概念

遗传交配设计或称遗传设计是指有关交配系统的设计,目的是取得一些有亲缘关系的材料。

主要分二大类:不完全谱系设计和完全谱系设计

(一)不完全谱系设计

1、自由授粉的交配设计

又分林分优树上采种、种子园自由授粉的交配设计二类。

优点是简单易行、投资省、速度快;能评价优树、能估算加性方差、遗传力和遗传增益等参数。

缺点是准确性差、子代群体遗传基础窄。

2、多系遗传设计

目的是尽量保留自由授粉的优点而减少其缺点。

A:完全群状多系设计

所有亲本都作母本和混合花粉的父本(除母本相同时的),能克服自由授粉的花粉垄断问题。

B:重叠群状多系设计

C:不完全群状多系设计

采用部分作母本、部分作父本。目的是减少测定数。

D:测交式多系混合交配设计

选部分gca高的亲本(混合花粉)作父本。

(二)完全谱系设计

1、群状交配设计(巢式设计、NCI-1)

M ♂ 1 2 3

F♀ 4 5 89 1011 121314 151617

F1

设计模型及分析方法详见书。

2、测交式设计

A:设计,产生mf个后代。

B:优缺点:

(1)优点:简单、精度较高,可得到待测亲本的育种值、提供h2、sca、gca及各种方差分量。(2)缺点:后代遗传基础窄,无亲缘关系的材料仅为测交系数,易发生偏差。

C:统计模型

Xijk=U+Mi+Fj+(MxF)ij+Eijk

Xijk—第i个父本与第是j个母本杂交后代的第k个个体的观测值(k=1,2,…,n);

Mi—第i父本的效应值(i=1,2,…,m)

Fj—第j母本的效应值(j=1,2,…,f)

(MxF)ij—第i父本与第j母本的互作效应值

3、单交设计

设计的组合数少,且能维持最大的有效种群规模。其缺点是不能估算gca、即不能为种子园去劣提供信息;也不能估算加性与非加性方差;结果常有偏差。

4、双列杂交

?双列杂交的四种设计:

(1)方法I:全双列杂交—包

括正交、反交与自交

P个亲本,组合数

K=P2。

(2)方法II:正交+自交K

=P+(P+1)/2

(3)方法III:正交+自

交K=P(P-1)

(4)方法IV:正交,称半双列杂交,K=(P-1)/2

优点:该设计包括了所有设计的优点。

缺点:a)工作量大;

b)采集花粉齐全是不容易,且杂交也可能不成功,结果影响精度。

四、影响遗传力大小的因子

1.随亲本材料、栽培条件、群体大小、测定年份、繁殖方式、授粉条件、取样误差以及统计方法不同而不同,特别是受环境的影响更大;

2.显性作用随世代增加而降低,故h2N随世代增加而升高;

3.不受或受环境影响小的性状,其遗传力高。即质量性状比数量性状的h2高;

4.h2因杂交亲本组合不同而不同。相对性状差异大的亲本间杂交,h2高。

★五、遗传力与遗传增益估算

估算遗传力的方法

(一) 用选择响应估算实义遗传力: h2=R/S

(二) 用亲子回归估算遗传力(三)用方差分析法估算遗传力

1.多点半同胞子代测定的统计分析

用自由授粉的交配设计,取得半同胞家系f个(即有f份种子),分单系育苗或造林,分别在s个地点

进行,各点均采用独立的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重复b次,各试验小区种n株。取得了f.b.n.s个观测值,数据组织见实验指导书。但书中给出的是小区平均数。

记住:a)由上而下

b)有关的写上,无关的弃掉

C)系数:除自己外,其它因子的乘积作为它的系数

d)区组(重复)的系数不包括地点,而地点的系数要包括区组。

2、遗传力估算式

(1)单株遗传力h2单=4 б2f/(б2e +б2fxb(s)+б2fxs+б2f )

(2)家系遗传力h2家=nbsб2f/Бe2+nб2fxb(s)+nbб2fxs+nbsб2f

=(Mf-Mfxs)/Mf

=1-Mfxs/Mf

=1-1/F

★具体讲解实验题

表中的数据为:Xijki=1,2,3,….14(f=14)

j= 1,2,3,4(s=14)

k= 1,2,3,4,5(b=14)

这里:Xijk =ΣXijkj/10

第一步:数据组织

第二步:方差分析

1.计算自由度:以n=1代入模型

2.计算平方和

Xijk.= ΣXijkl在j个地点第k个区组内,第i个家系不同单株之和

Xij..= ΣΣXijkl第i个家系在j个地点的和

Xi…= ΣΣΣXijkl 第i个家系的和

X.j..=ΣΣΣXijkl 第j个地点的和

X….= ΣΣΣΣXijkl 总和

★六、配合力估算

配合力的概念

种子园营建中,先需知道哪些亲本配在一起其后代有较高的遗传增益,同时在种子园改造中就应该考虑疏伐哪些亲

本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考虑亲本的遗传价值和杂交组合的子代性状的表现问题。

配合力分二类:

1.一般配合力(gca):指在一个交配群体中某个亲本的若干交配(杂交)组合子代平均值与子代总平均值的离差。

亲本Pi的gca: gi=xi.-x..

2.特殊配合力(sca):指在一个交配群体中某个杂交组合子代平均值与子代总平均值及双亲一般配合力的离差。

组合PixQj的sca:Sij=Xij-X-gi-gj

二、配合力的数学模型

一般式: Xij=u+gi+gj+Sij

在试验设计中,如用随机区组设计,某一观测值为Xijkl组成:

Xijkl=u+Vij+Bk+(BV)ijk+Eijkl

其中:Vij= gi+gj+Sij

式中: Xijkl—第i个亲本和第j个亲本的杂交组合,在第k个重复中第L个个体的观测值;

Vij—第ij个组合的基因型效应;

Bk—第k个重复的效应;

(BV)ijk—第ij个组合的基因型效应与第k个重复的交互作用效应

Eijkl—机误

三、统计模型

1.固定模型

如果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供试亲本的效应值及差异性,如配合力或选择最优亲本。那么所得的结论只涉及材料本身。

要求:Σgi=0,ΣSij=ΣSij= ΣΣSij=0,ΣBk=0,ΣΣ(BV)ijk=0

2、随机模型

如果供试材料是看作从一个大群体中所抽的样本,试验的目的不仅是探索材料本身,而且要通过这些样本对总体的某些参数作出估计。此时,模型中的各效应值应是随机变量。

要求随机变量:相互独立、服从正态分布、期望值为0,方差为:

V(gi)=б2g V(Sij)= б2sV(Bk)=б2bV(BVijk)= б2bv

★配合力分析

(一)一般情况的配合力分析

优树交配试验20年生树高生长量(m)

上述2#亲本的gca计算过程如下:

gca2 =X2 -X..

=17-13=4

上式中:合并误差为区组与父本、母本间各级交互作用。

依据表中分别计算:

(1)遗传方差组成(2)广义遗传力(3)狭义遗传力

进一步作配合力分析(方法同上)。

(三)双列杂交设计的配合力分析

详见实验题,采用Criffing方法1、4作具体分析,并进行配合力选择。

七、遗传相关与遗传稳定性分析

一、性状遗传相关分析

rg= бxy/(бx2.бy2)1/2

二、早-晚期相关

三、遗传稳定性分析(见教材)

单倍体在育种上的意义

1.快速获得异花授粉植物的自交系

2.作为诱变或辐射育种的材料

3.从杂种后代的花粉育成单倍体再加倍以克服杂种后代的分离、不孕等现象单倍体植株的获得与选育

1.花粉培养获得单倍体

2.未授精子房培养,从中筛选单倍体

3.染色体的加倍

4.单倍体植株与纯合体植株的利用

2002-2003年度林木育种学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2002-2003年度林木育种学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题1分,共10分) 1 林木育种学 根据遗传学原理,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殖的原理和技术的科学。 2设施保存 利用机械设备保存植物的部分组织或者器官,从而保存植物的种质资源。 3引种 将植物栽培到其分布区之外成为引种 4种源试验 将树种分布区不同中原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材料栽培在一起所做的栽培对比实验 5优树 在同一林分中,相同环境条件下,在生长量、木材质量、等性状上远远超过在其周围生长的同种、同龄的树木。 6选择响应 入选亲本子代平均值与入选亲本平均值的差 7杂交 通常指不同树种、或者同一树种不同小种、品种或者类型间的交配 8 无性繁殖 切取树木的部分器官或者组织,在适当的条件下使其再生为完整的新植株 9实生苗种子园 用实生苗做材料建立的种子园 10遗传测定 对选育出来的表现型通过无形繁殖后代或者有性繁殖后代进行田间对比实验,根据子代的表现对亲本的遗传品质作出评价,此过程称为表现性的遗传测定。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 林木育种主要包含资源的收集,优良品种的培育,遗传测定和良种繁殖等4项主要内容。 2 保存林木基因资源有设施保存,就地保存和异地保存三种方法。 3 树木引种成功的标准一是能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二是经济价值符合要求。 4 影响地理变异的因素有分布区是否连续,大小,形状。 5 人工选择类型包括稳定性选择、方向性选择和分裂性选择。 6 家系可以分成两种:半同胞家系和全同胞家系。 7 优树的综合评选方法包括连续选择法、独立标准法和评分法。 8 用亲本和子代资料的回归系数来估算遗传力时,如果遗传力h2=b=0.4,则所用的亲本是双亲本。 9 某30年生红松人工林林分有1000株红松,平均树高为11米,从该林分中选择5株优树,平均树高14.5米,则入选率为0.005,选择差为3.5米。 10 杂交组合A×B称为单交,A×(B×C)称为三杂交。 11 嫁接形成的嫁接植株,具有根系的部分称为砧木。 12 树木枝条扦插主要有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两种类型。 13 种子园管理的主要包括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树体管理和去劣疏伐等内容。 14 下列交配设计中每个字母代表一个亲本。则(1)A×B,C×D,E×F称为单交;(2)A×C,A×D,B×E,B×F称为巢式交配设计; 15 试验设计的原则是重复、随机和局部控制。 三、简答下列各题(每题4分,共40分) 1林木育种的主要特点

林木育种学名词解释

林木育种学名词解释 1.林木育种学: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良种选育和繁殖的理论与技术的学科。 2.品种:是经人工选择培育,经济性状与生物学特性符合人类生产、生活要求,且性状遗 传稳定一致、能适应一定的自然和栽培条件的特异性植物群体。 3.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 4.不可遗传变异: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没有造成遗传物质的改变。 5.育种周期:在一个育种世代中补充群体、候选群体和育种群体的交替。 6.基本群体:从中进行选择用以建立育种群体的最初的基因型。 7.育种群体:严格地讲,育种群体是指向下一代传递基因的基因型组成的群体。 8.增殖群体:对经过遗传改良的材料进行繁殖的群体。 9.生产群体:用于生产林产品的林分。 10.基因保存群体或基因资源群体:为了未来的育种而保持遗传变异的群体。 11.自然选择:通过自然界的力量对生物进行的选择。 12.稳定性选择:利于中间类型的选择,选择结果数量性状的平均值不变,变量减小或不 变。 13.定向性选择:利于性状表现型的某极端类型的选择, 结果导致群体遗传组成的定向变 化。 14.多向性选择: 对一性状的表现型作两个以上方向的选择, 属不利于中间类型的选择。 15.人工选择:是指人们根据需要,按照人为制定的选择标准,有意识地改变生物群体中特 定遗传性状表现的活动。 16.选择育种:在林木改良中,按一定的标准和目标,挑选最有利于人们需要的那部分基因 型,通过比较、鉴定和繁殖,创造出优良类型或品种的育种方法。 17.个体选择:也称混合(大群)选择,即仅根据个体本身性状的表型所做的选择。 18.家系选择:以整个家系为一个选择单位,只根据家系平均值决定个体的去留的选择方法。 19.家系内选择:在稳定的群体结构下,不考虑家系均值的大小,只根据个体表型值与家系 均值的偏差来选择。 20.综合指数法:根据改良性状的遗传力和经济重要性,将各性状分别给予适当的加权,然 后综合成一个指数,按多个性状综合选择指数值的高低进行选择。 21.优树: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表现特别优良的林木个体。 22.候选树:用作评选优树的待选树木。 23.对照树:与优树位于同一林分,年龄、立地基本相同,作为优树评选时比较用的树木。 24.优树选择:根据选种目的在适宜的林分中按一定标准评选优树的过程。 25.精选树:通过遗传测定,确认遗传品质卓越的优树。 26.林木遗传测定:通过对选育材料当代(无性系)以及通过各种交配设计获得的子代所进 行的田间对比试验以及对试验结果进行遗传评价的过程。它是遗传改良的核心工作。27.子代测定:主要是用于评价一母本或父本性状遗传的程度,以及一个亲本与其它亲本交 配所产生子代的遗传品质的优异程度。 28.配合力:亲本某一性状在不同交配后代中表现的相对差异。是反应杂交组合中各性状配 合能力的指标,是选择亲本的依据。 29.一般配合力(GCA):在一个交配群体中,某个亲本的若干交配组合子代平均值距交配 群体子代总平均值的离差。一般认为是由基因的加性效应作用的结果,相当于亲本育种值的一半。

林木遗传育种

《林木遗传育种》授课讲义 段安安许玉兰 绪论 Introduction 主要内容:1.遗伟学、林木遗传育种学的概念及其相关概念; 2.林木遗传育种学的发展简史及现状,阐明遗传学是指导育种实践的基础理论; 3.林木遗传传育种的特点和途径; 4.林木遗传育种学的任务及趋势。 目的:让学生在系统学习该门课程之前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弄清遗传、变异的概念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对林木遗传育种学的发展简史、现状及趋势有所了解,从而引出一些关键性问题——林木为什么会产生遗传与变异?它们遵循什么规律?其物质基础是什么?人们如何利用这些理论服务于生产,选育或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林木新类型或新品种,为人类造福? 重点和难点:1、林木遗传育种学的概念及任务; 2、林木遗传育种学的发展简史、趋势和展望。 具体内容如下: 遗传是生物的一种属性,是生命世界的一种自然现象。自然科学(当然包括生命科学)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揭示,或者说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一种主观认识。自然现象的存在是客观的、永恒的;自然科学理论则是主观的、嬗变的。遗传学是认识与阐明遗传与变异这一自然现象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当然,它也有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概述 1、什么遗传学? 遗传学(Genetics)就是研究生物性状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界的性状遗传和变异。 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早就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现象。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英文中有“Like begets like”;松树种子长成的苗子是松树;良种可获得丰产;杨树永远是杨树;一般不会出现种瓜得豆,育柳成杨,养子成龙,养女成凤。在我国古代流传“生麒麟,牛生象”的传说至今没有科学依据。所谓遗传(heredity,inheritance)是指子代与亲代相似(resemblance,likeness,similarity)的现象(有人认为遗传是亲代及祖先传递给后代相似性的现象;或亲代与子代相似性的传递过程)。遗传是伴以稳定性为基础的,没有遗传的稳定性,也就不成其为遗传。这是生物最普遍,最基本的特征。但是,俗语讲“一母生九子,十个不一样”;尽管同卵双胞胎虽然很相象,但他们细心的父母也能辨认出哥弟或姊妹来;同一

2005-2006年度林木育种学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05-2006年度林木育种学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解释下列名词(本大题共8小题,每题2分,共计16分) 1 易地保存:将需要的生物资源保存在原生存地点之外的做法 2 引种:将植物栽培到其分布区之外成为引种 3 种源试验:将树种分布区不同中原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材料栽培在一起所做的栽培对比实验 4 遗传增益:选择响应除以被选择群体的平均数 5 无性系种子园:由优良无性系建立的以生产高产优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 6 家系:由一个植株通过有性繁殖方法繁殖出来的所有植株 7 精选树:通过遗传测定证明遗传品质优良的优树 8 子代测定:对选育出来的表现型通过有性繁殖成子代后,进行田间对比实验,根据子代的表现对亲本的遗传品质作出评价,此过程称为表现性的子代测定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总计20分) 1 遗传测定 2 设备保存 3 不需特殊保护能正常生长发与繁殖 4 分布区内环境复杂程度,或者不连续 5 个体变异。 6 生态型变异 7 块。 8 抗性指标 9 评分法。 10异。 11狭义遗传力 12 0.8 13 3.5米 14综合双亲的优良性状 15 三杂交 16 早 17 单位面积种子产量 18 遗传测定区 19 无性系测定 20 28 三、简答下列各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题5分,总计40分) 1反复修剪法; 扦插或者嫁接法 组织培养法 2为了使引种取得成功,在引种过程中一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1)引种要结合种源和优树的选择 2)要选多种立地条件类型作试验 3)配合引种进行杂交 4)适当的繁殖方式 5)农业技术措施 3 种源试验的主要作用 生产上,为当地选择最适合种源造林,划分种子调拨区 理论上,研究该树种地理变异模式与规律,生态因素对变异的影响 4 优势木比树法:将候选树与其周围生长的同种同龄的3-5株优势木对比而选择优树的方法。

东林林木育种学考试题02-04

2002-2003年度林木育种学试题(2003年7月17日)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题1分,共10分) 1 林木育种学;2设施保存;3引种;4种源试验;5优树;6选择响应;7杂交;8 无性繁殖;9实生苗种子园;10遗传测定 二、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 林木育种主要包含,,遗传测定和等4项主要内容。 2 保存林木基因资源有设施保存,和三种方法。 3 树木引种成功的标准一是,二是。 4 影响地理变异的因素有分布区是否连续,,。 5 人工选择类型包括稳定性选择、和。 6 家系可以分成两种:和。 7 优树的综合评选方法包括连续选择法、,。 8 用亲本和子代资料的回归系数来估算遗传力时,如果遗传力h2=b=0.4,则所用的亲本是。 9 某30年生红松人工林林分有1000株红松,平均树高为11米,从该林分中选择5株优树,平均树高14.5米,则入选率为,选择差为。 10 杂交组合A×B称为,A×(B×C)称为。 11 嫁接形成的嫁接植株,具有根系的部分称为。 12 树木枝条扦插主要有和两种类型。 13 种子园管理的主要包括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和等内容。 14 下列交配设计中每个字母代表一个亲本。则(1)A×B,C×D,E×F称为;(2)A×C,A×D,B×E,B×F称为; 15 试验设计的原则是、和。 三、简答下列各题(每题4分,共40分) 1林木育种的主要特点 2 树木遗传变异的层次 3为了使引种取得成功,在引种过程中一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4 种源试验方法 5 用材树种优树选择方法 6 影响遗传增益的主要因素及如何影响 7 插条幼化的方法 8 种子园一般划分为几个区,各起什么作用? 9 树木遗传测定的作用 10 无性系造林的注意事项 四、详细说明杂交育种的主要过程及技术(包括杂交目的、亲本选择、花粉技术、杂交技术、 杂种的测定和选择。20分) 五、计算题(共15分) 1 某树种的种源试验,参加试验的种源有5个。造林试验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3个区组,各种源20年生树高调查结果见下表。试对此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并用LSD法对种源进行多重比较,比较结果用字母标记法表示(10分)。 F0.05(4,8)=3.84;t0.05(8)=2.3

林木遗传育种学讲义

林木遗传育种学讲义 (林学专业) 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与基因工程系 二00六年四月 目录 上篇:遗传学部分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二章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第三章 基因作用及其环境的关系 第四章 染色体和连锁群 第五章 数量遗传学 第六章 遗传物质改变 第七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第八章 群体遗传与进化 下篇: 林木育种学 第九章 第九章 林木的地理变异与种源试验

第十章 林木改良中的选择原理与方法 第十一章 母树林与种子园 第十二章 无性系育种 第十三章 林木的杂交及其杂种优势的利用 第十四章 林木抗性育种 第十五章 森林树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利用 第十六章 遗传力和遗传增益 第十七章 常用林木育种野外田间试验设计及统计方法 上篇:遗传学部分 绪论 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二十一世纪生物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 1 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1.1 概念 远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发现亲代和子代的相似遗传现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生物遗传现象的简要概括。所有一切生物种都以有性生殖过程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在世代间保持连续,使物种在世代延续过程中得以保存和相对稳定。象这种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个体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heredity)。 例: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及亲兄妹之间有明显的相似现象。 同时,子代与亲代之间,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子代和亲代之间或子代不同个体之间有相似的地方,但绝不会完全相同。象这种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variation)。 遗传与变异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遗传和变异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质的两个方面,没有遗传就没有变异,相反,没有变异也就不存在遗传。遗传和变异是相互制约相互发展,共同促进生物的向前发展。变异是生物进化必要因素,没有变异生物界就失去了进化的源泉,遗传也就只能是简单的重复;没有遗传,变异不能固定,变异就失去意义,生物就不存在物种。 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进行变异,遗传受变异的影响和制约,使得世代间或同代不同群体间或个体间保持相似性,但又不相同。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在遗传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变异,遗传和变异始终伴随着生物的进化过程。 遗传和变异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2)遗传是保守的,变异是变革的,发展的。(3)遗传和变异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4)遗传变

林木育种学 育种策略

林木育种策略和多世代育种 第一节林木育种策略 林木育种策略是针对某个特定树种的育种目标,依据树种的生物学和林学特性、遗传变异特点、资源状况、已取得的育种进展,并考虑当前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可能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该树种遗传改良作出长期的总体安排。 一、育种各环节间的相互关系及与林业生产的联系 根据育种目标、树种特性、资源状况、育种进展,综合地、巧妙地运用这些环节,使林木育种工作,既能为当前生产提供经过不同程度改良的种苗,又能不断满足林木长远改良工作的需要。 二、育种的一般程序 林木育种过程实际上是使遗传基础由宽变窄,再由窄变宽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 第一步是根据育种目标从群体中选择符合要求的个体或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个体,是遗传基础变窄的过程; 第二步,对选择出来的个体,通过杂交,进行基因重组,是遗传基础变宽的过程。 1 / 4

选择和经过重组的繁殖材料通过遗传测定进行再选择,又是遗传基础变窄的过程。 如此反复循环,使需要的遗传基因频率不断提高,繁殖材料的遗传品质不断优化。 育种的各个阶段经过选择和遗传测定的繁殖材料,可以通过种子园或采穗圃大量繁殖,用于造林生产。 四、制定育种策略的原则 1.既能满足当前生产的需要,又能符合长远遗传改良的要求。 2.育种途径和方法既要符合树种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点,又要考虑该树种遗传改良的社会经济条件。 3.合理地运用育种的各个环节,并做好各个环节间的衔接。 4.具备灵活应变和适应的能力,要保持种内遗传多样性。 5.各项试验设计,应尽可能简单。 第二节多世代育种 一、多世代改良程序 1.区别对待选择测定用繁殖材料和生产性种子园繁殖材料。 在测定繁殖材料中允许有亲缘关系的子代存在,但为防止生产用种子中存在亲缘关系,不允许有亲缘关系的繁殖材料进人生产性种子园。 2.广泛收集并不断增加新的育种资源, 以维持育种群体的广泛遗传基础,防止群体遗传基础变窄。 3.把选育和良种生产过程密切结合起来。 繁殖材料每经过一次选择、测定,都要及时为生产提供改良程度有所提高的种子。4.缩短育种周期,增加选育世代 二、保持基因多样性及延缓近交发展的技术 2 / 4

(完整版)林木遗传育种学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缺体——比正常的二倍体少了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物种; 2.基因——DNA分子上能够被转录为RNA或翻译成多肽连的特定区段。 3.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mRNA---> 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D--->DNA 的复制过程,叫中心法则 4.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叫做细胞质遗传。 5.驯化——只有采取人工措施改变引种植物的遗传特性,才能使它适应新的环境,这种情况下的引种,称为驯化。 二、填空: 1.着丝点 2.一,四 3.3`—TGCTAA—5` 4.否 5.母 6.低温、干燥、黑暗 7.花药或花粉粒 三、简答题: 1.答: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有毒IIIS型,一种无毒IIR型。将有毒型单独注入小鼠体内,可使小鼠死亡,将无毒型单独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将有毒型加热杀死,单独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当将加热杀死的有毒型与无毒型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则小鼠死亡。说明加热杀死的有毒型肺炎双球菌只是外壳蛋白质失活,内部DNA仍具有活性,有毒型的DNA可利用无毒型提供的酶类或其它物质,合成新的有毒型肺炎双球菌。 2.答:基因突变的重演性和可逆性;突变的多方向性和复等位基因;基因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突变的平行性。 3.答:在一个完全随机交配的群体内,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如突变、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干扰时,则等位基因(p、q)频率及3种基因型(AA=p2、Aa=2pq、aa=q2)频率始终保持一定,各代不变。改变基因平衡的因素有:基因突变、选择、遗传漂变、迁移。 4.答:(1)、重视拟引进花木品种在原产地的经济表现和观赏价值(2)、比较植物原产地和引种地区的生态条件(3)、分析限制植物引种驯化的主要生态因子(4)、研究植物的生态历史(5)、考虑引种植物的生态类型 5.答:组合育种的目的在于通过杂交,使不同亲本的基因重组,产生新的类型,再通过选择,培育出集双亲优点于一体的新品种。优势育种的目的则是将双亲中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微效基因积累于一个杂种的个体中,形成在该形状上具有杂种优势的新类型。对于异花授粉的植物,组合育种需要经过几代的选择,使杂种后代的有利基因组合纯化,才能成为定型的品种。而在优势育种中,要想使杂种一代个体间表现一致;就必须使杂合亲本纯合化。简言之,组合育种是“先杂后纯”,优势育种是“先纯后杂”。在用于生产时,组合育种是同质结合的类型,可以继续留种繁殖;而优势育种是利用杂合类,不能继续留种繁殖。 四、分析与计算( 答: TtRr ×ttrr | | 亲本表现型厚壳紫色薄壳红色 | | ▼▼ 配子种类TR Tr tR tr tr F1的基因型种类TtRr Ttrr ttRr ttrr 比例 1 : 1 : 1 : 1 F1表现型种类厚壳紫色厚壳红色薄壳紫色薄壳红色 比例 1 : 1 : 1 : 1

林木育种学大题

林木育种学的主要容 林木良种选育:林木遗传品质的改良及其理论和方法。 林木良种繁殖:林木良种繁殖理论和方法。 品种的属性:人工选育、经济性状优良、主要性状整齐一致、性状遗传稳定、较好的适应性、特异性。 认识品种需要注意的问题: (1)品种是经济概念,是林业的重要生产资料,而不是分类单位; (2)评价品种优劣的唯一标准是现实的应用价值,而不是选育技术是否先进; (3)品种具有地域性和时效性。 林木育种的特点、趋势和任务: 1、特点:①林木生长周期长,特别是有一个比较长的幼年期,导致林木育种周期长,特别 不利于多世代育种; ②树体高大,占地多,遗传测定困难、昂贵; ③多数树种都属异花授粉,高度杂合,近交衰退严重,要避免近交;自交(近交) 难以作为育种方法; ④大多处于野生状态,研究基础薄弱;有大量的遗传变异可以利用; ⑤多年生植物,多年开花结实,可以通过子代测定进行后向选择,提高选择效率。 2、趋势:①育种目标多样化;②常规育种仍然是林木育种的主要途径; ③种子园仍然是林木良种繁育的重要途径; ④无性繁殖技术日渐成熟,无性系育种前景广阔,无性系造林更加受到重视; ⑤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 3、任务:根本任务:育种资源保存和种质资源创新,良种选育和繁殖。(如;林木育种资源 的搜集、保存、研究和利用;林木种质资源的开发;林木新品种(类 型)选育;林木良种繁育等。) 变异的种类 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 不可遗传变异: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没有造成遗传物质的改变。 变异的区分 通过有严格试验设计的田间对比试验;直接检测遗传物质是否发生改变。 林木遗传变异的层次 ①地理种源变异②同一种源不同立地间的变异③同一种源不同林分间的变异 ④同一林分不同个体间差异⑤个体的变异 ⑥非遗传基础改变引起的变异:早晚材密度变异; ⑦遗传基础改变引起的变异:体细胞变异(芽变),性细胞变异(2n配子的产生)。 林木育种的实质 ①发现(自然界已有的)、创造(自然界没有的)变异(关键); ②评价、鉴定、选择变异;③稳定、利用变异。 林木地理变异的意义(基本结论): (1)种源间的差异能够通过种子遗传给后代,因而通过选择可以利用; (2)当地种源的适应性最强,但生产率不一定最高,所以在对外地的种源未了解之前,使用当地种源最安全; (3)地理种源变异在树木变异中占的分量很大,通过种源选择就能获得较大的改良效果。(4)适应性状在种源层次的变异分量最大,若要改良适应性状,最好先进行种源选择;(5)对于多数树种生长性状也表现出显著的种源差异,种源选择也能取得好效果。

林木育种学必考

交配设计:根据遗传测定的具体要求和工作条件,对亲本交配组合或制种所作的安排。 1、交配设计的分类与评价 (1)不完全谱系设计:只知一个亲本的交配设计。通常是只知母本、不知父本。 ①自由授粉交配设计(重点):直接从选择的优树上,或从种子园的嫁接植株上采收自由授粉种子,按无性系或单株进行性状测定。 ——最简单、最容易、最便宜的获得子代群体的方法; 可用于子代测定,能估算亲本的一般配合力; 能估算加性遗传方差和遗传力,不能估算非遗传方差(父本未知)和特殊配合力; 不能用于高世代育种。 ②多系混合花粉交配设计(重点):用多个没有亲缘关系的父本花粉混合后对待测母本 进行授粉的交配设计方法。 ——可以估算加性遗传方差、遗传力、母本育种值,不能估算非加性遗传方差和特殊配合力; 可能导致育种值估计偏差;不单独用于高世代育种。 (2)完全谱系设计:子代的双亲都已知的交配设计。 ①单交:指在一个育种群体中,每一个亲本只与另一个亲本交配一次,或作母本,或作 父本,不再参与第二次交配。 ——可通过最少的交配组合产生最多数目的没有亲缘关系的子代家系,最适用于高世代育种产生育种群体; 维持较大的有效群体大小; 不能估算一般配合力,能估算特殊配合力。 ②巢式(套式)交配设计:即将亲本分为父本组和母本组,每一组父本与另一组不同母 本之间进行交配。 ——可估算加性和非加性遗传方差和遗传力。 缺点:只能估算性别组较小的亲本(一般是父本组)的一般配合力,较难用于高世代育种。 ③测交系设计(又称析因交配设计):指人为利用测交系按所有可能的组合与另一个性 别组的待测亲本交配。(测交系是指用来与待测亲本交配的少数亲本或无性系,一般作父本,亦可作母本。) ——能估算方差组分、遗传力、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 缺点:得到没有亲缘关系的子代数等于测交系的数目,不利于高世代育种。 ④不连续的析因交配设计:将亲本分成几组,在每组内采用析因交配设计。 ——能增加没有亲缘关系的子代数目,但由于每一组中的个体是同不同的亲本交配,子代测定的效果不如测交系设计; 一般配合力估算有偏差。每一组中的亲本数目越多,这个问题越不严重。 ⑤双列交配设计:包括一组亲本间所有可能杂交组合的交配设计。 ——四种形式:包括正交、反交和自交;包括自交和正交(或反交);包括正交和反交,不含自交;包括正交(或反交),不包括自交。 ⑥完全双列交配设计: ——包括所有有可能的交配组合:正交、反交、自交; 有n个个体,则有n2个交配组合; 能估算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方差组分,产生最大数目的没有亲缘关系的子代; 理论上最理想,缺点是交配组合数太多,工作量太大。

林木育种学复习题和答案

网教林木育种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遗传资源 2、育种资源 3、生物多样性 4、引种 5、驯化 6、种源 7、种源试验 8、种源选择 9、种子区 10、种子区区划 11、优树 12、杂种优势 13、无性繁殖 14、无性系选育 15、采穗圃 16、种子园 17、实生种子园 18、遗传测定 19、一般配合力 20特殊配合力 二、填空题 1、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和技术的学科叫学。 2、目前,改良和丰富造林树种的主要途径和研究内容有、、 。 3、在自然界,适合于环境条件的生物被保留下来,不适应的被淘汰,这就是。 4、从一个混杂的群体中,按一定标准挑选出彼此相似的优良个体,然后混合采种、混合繁殖的方法是选择。 5、按严格标准,从群体中挑选优异单株,分别采种、分别保存、分别繁殖,并进行比较鉴定而获得良种的方法是选择。 6、当性状遗传力低时,使用选择效果较好。 7、当性状遗传力较高时,可使用选择。 8、混合选择适用于性状遗传力较时。 9、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多样性。 10、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作用,使物种或种群遗传多样性减少的现象称为。 11、影响树种引种成败最重要的土壤因素是土壤的。 12、同一树种的南方种源一般较北方种源生长速度较,抗寒性较。

13、造林用种的基本原则是。 14、用材树种要求优树树冠为型。 15、对遗传基础不同的种或品种、类型进行人工交配,获得杂种,从中选择培育新品种的方法称为 育种。 16、单杂交有个亲本参与杂交。 17、双杂交有个亲本参与杂交。 18、能在杂种后代中加强亲本一方优良性状的杂交方式是。 19、对于两性花的树种,在杂交前必须。 20、为防止非父本花粉侵入,人工杂交前应进行。 21、多倍体是指细胞内染色体组为个以上的个体。 22、对植物染色体进行人工加倍,最常用的化学药剂是。 23、用于植物染色体加倍的化学药剂只作用于细胞。 24、林业生产上常用的无性繁殖方法有、和。 25、以优树无性繁殖材料建立的、提供优良种条的生产场地是。 26、针叶树最常用的嫁接方法是。 27、采穗圃是生产的场地。 28、种子园建园材料源于无性系或子代家系。 29、从优树上取材,通过无性繁殖建立的种子园为。 30、利用优树种子育苗建立起来的种子园为。 31、用未经子代测定的初选优树子代建立的是种子园。 32、在子代测定的基础上,用亲缘关系清楚的优良家系中的优良单株为材料建立起来的是 种子园。 33、根据子代测定结果,对初级种子园进行疏伐后形成种子园。 三、单项选择 1、林木育种的主要目标是 A生产造林用种 B培育造林苗木 C获得良种 D使用良种 2、最基本的林木育种措施是 A引种 B选择育种 C杂交育种 D诱变育种 3、优树选择利用的林木种内变异层次是 A地理种源变异 B同一种源内不同林分变异 C同一林分内不同个体变异 D个体内不同部位变异 4、采种林分选择利用的林木种内变异层次是 A地理种源变异 B同一种源内不同林分变异 C同一林分内不同个体变异 D个体内不同部位变异 5、对于比较集中的濒危树种、稀有树种的遗传资源采用的保存方式应该是 A本地保存 B异地保存 C大量种植 D设备保存 6、将种子、花粉、营养器官、组培苗等置于低温、低湿环境中加以保存的方法是 A本地保存 B异地保存 C大量种植 D设备保存 7、在树种引种中,原产地与引种地应 A生态环境相同 B生态环境相似 C日照、雨量相当 D温度、土壤一致8、最迅速、最廉价获得优良品种与类型的育种措施是 A引种 B选择育种 C杂交育种 D诱变育种

林木遗传育种复习重点,DOC

林木遗传育种复习资料 南京林业大学徐立安教授 二、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有丝分裂的意义 每个染色体准确复制为二,复制的各对染色体有规则,均匀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1. 2. 精核(n) 精核(n) 直感现象 花粉直感:2n xenia)名词解释 遗传密码: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的核苷酸顺序,特定的氨基酸是由1个或1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 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 间接证据 1、DNA为一切具有染色体的生物所共有,各自的含量稳定 2、DNA在代谢上较稳定; 3、紫外线诱发性状的最有效波长为260nm; 4、DNA含量在性细胞中为体细胞中的一半 直接证据 1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2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 以上两者直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感染和繁殖。说明在不含DNA的TMV中RNA是遗传物质。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RNA转录的不同点) 1、原核生物的RNA的转录在细胞核内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内 2、原核生物的一个mRNA分子通常含有多个基因;而除少数较低等真核生物外,真核生物一个mRNA分子一般只编码一个基因; 3、原核生物只有一种RNA聚合酶催化所有的RNA的合成;真核生物中则有RNA聚合酶Ⅰ、Ⅱ、Ⅲ分别催化不同种类RNA的合成; 4、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直接起始转录合成RNA;真核生物3中RNA聚合酶都必须在蛋白质转录因子的协助下才能进行 基本概念 连锁遗传图(遗传图谱):将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的位置确定下来,并绘制成图的叫做连锁遗传图。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 测交法: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隐性(或双隐性)亲本的交配方式,用以测验子代个体基因型的一种回交。三点检测:是指利用三对连锁基因杂合体,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同时确定3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符合系数:指理论交换值与实际交换值的比值,符合系数经常变动于0—1之间。 分离规律——针对1个位点 实质:成对的基因(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彼此分离,互不干扰,因而配子中只具有成对基因的一个。应用:理论上——现象的普遍性、预测后代分离类型及其频率、F2分离与F1分离、利用花粉培育纯合二倍体

《林木育种学》复习题

林木育种学复习题 1.什么叫林木良种? 2.在林业生产上为什么要选用良种? 3.林木育种有哪些特点? 4.林木育种的方针是什么? 5.林木育种的任务是什么? 6.什么叫林木育种学? 7.林木育种学包括哪些? 8.什么叫遗传? 9.什么叫变异? 10.“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1.“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2.什么叫染色体? 13.什么叫染色体组? 14.什么叫遗传密码? 15.解释基因工程的概念。 16.解释中心法则的概念。 17.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什么条件? 18.扼要说明基因的概念。 19.遗传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20.染色体的结构包括哪些部分? 21.细胞分裂有哪三种方式? 22.有丝分裂在遗传学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23.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24.DNA与RNA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 25.DNA是如何复制的? 26.基因是如何控制性状的? 27.什么叫性状? 28.什么叫显性? 29.什么叫隐性? 30.解释性状分离。 31.什么叫纯合体? 32.什么叫杂合体? 33.什么是基因型? 34.什么是表现型? 35.什么叫细胞质遗传? 36.什么叫性别决定? 37.什么叫伴性遗传? 38.用两个不同性状的纯合体杂交,为什么F1性状表现一致,F2不一致? 39.什么是分离规律? 40.分离规律在育种实践中有何意义? 41.什么是独立分配规律? 42.独立分配规律在育种实践中有何意义?

43.什么是连锁遗传? 44.为什么会出现不完全连锁现象? 45.已知某一树种的果形圆对长是显性,那么表现型是圆果,如何鉴定它是纯种或杂种? 46.一种植物的花色紫对白是显性,现在一株紫花植株与另一株紫花植株杂交,出现了白花 植株,这是什么原因?它们的基因型各是什么? 47.简述核、质基因的相互作用。 48.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是什么? 49.什么叫母系遗传? 50.什么是单倍体? 51.什么是多倍体? 52.染色体变异分哪两类? 53.染色体非整倍性变异可分为哪两类? 54.什么叫染色体结构的变异?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55.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可分为哪几类? 56.染色体结构变异中重复和易位两种类型有何不同? 57.什么叫基因突变? 58.基因突变的特征是怎样的? 59.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在性状表现中有哪些不同/ 60.什么是人工诱变? 61.人工诱变和育种有什么关系? 62.什么是数量性状? 63.数量性状的特征是什么? 64.多基因假说是如何解释数量性状遗传的? 65.什么是超亲遗传? 66.为什么会出现超亲遗传? 67.什么是杂种优势? 68.如何利用树木的杂种优势? 69.什么是遗传力? 70.什么是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 71.林木育种上如何应用遗传力? 72.什么是孟德尔群体? 73.简述群体与个体的区别。 74.什么是基因型频率? 75.什么是基因频率? 76.遗传平衡定律的概念是什么? 77.遗传平衡定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8.遗传平衡定律对林木育种工作有何启示? 79.有哪些主要因素影响遗传平衡? 80.物种的概念是什么? 81.物种是如何形成的? 82.什么叫自然选择? 83.什么叫人工选择? 84.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有何区别物种是? 85.生物进化的含义是什么?

林木遗传育种学习题集

林木遗传育种学习题集 绪论 名词解释 1.变异 2.遗传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一.回答问题 1.一般染色体的外部形态包括哪些部分? 2.假如观察到1000个处于分裂事情的洋葱根尖细胞,其中有690个处于分裂前期,101个处于中期,34个是后期,175个末期。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指出洋葱有丝分裂各分裂时期的相对持续时间的长短吗? 3.姊妹染色单体间能否发生交换?细胞学上能否鉴定出来? 4.简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主要区别? 5.在细胞分裂周期中,什么时期最容易鉴别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6.试区别染色单体和染色体? 7.姊妹染色单体在细胞分裂周期中的哪一时期形成?从哪一时期起形态可见? 8.某物种细胞染色体数为2N=2X=24,分别指出下列各细胞分裂时期中的有关数据: a.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数 b.减数分裂后期I染色体着丝点数 c.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数 d.减数分裂末期II染色体数 9.果蝇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8,假设在减数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分离,被拉向同一极,那么: a.二分子的每个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单体 b 若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时所有的姊妹染色单体部分开,则产生四个配子中各有多少条染色体? c.用N表示一个完整的单倍染色体组,应怎么样表示每个配子的染色体数? 10.通过杂交产生基因重组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 11.你在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实验中,常采用哪种固定液?如何配制?说明固定的作用是什么? 12.一种低等植物,有绿色和蓝色之分。在它们的生活史中,二倍体阶段和单倍体阶段只有一个阶段是肉眼可看见的,用绿色和蓝色杂交,后代中绿色和蓝色个体数目相等。这个肉眼可见的阶段是二倍体阶段还是单倍体阶段?

林木育种复习资料

绪论 一、基本概念 1.林木育种学:是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2.林木遗传改良:为达到提高和改良林木产量和品质之目的,采取控制林木遗传特性的技术措施。它与林木育种学的 涵义相近。 3.林木品种:指产品的数量和品质符合生产需要,能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特性明显,性状遗传稳定,由人工选 育的林木群体。重点在:产品要求、栽培范围、遗传相对一致的、人工选育、群体。 3.林木良种:多指通过人工选育、性状有一定程度改良的繁殖材料。而良种应是优于当地主栽品种的、新选的品种。 二、林木育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引种:种及品种层面的选择,引进外来树种与品种。 2.选种:种内变异的利用,包括种源选择和优树选择等。 3.育种:新变异的创造与利用,包括杂交育种、倍性育种、辐射育种以及基因工程等。 4.林木繁育:主要途径有母树林、种子园和采穗圃,以及组织培养和体细胞胚胎发生等。 5.林木种质资源及其保护。 此外,针对特殊性状开展抗逆性育种、木材材性育种,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反映现代育种新技术。 三、林木育种的特点(注重理解) 1.多数树种达到性成熟和经济成熟需要时间长,即育种周期长,同时,树体大,占地多,试验设计难度大。 2.树木属多年生植物,持续开花结实周期长,选育材料可长期繁殖利用,因而可开展后向选择(backward selection), 提高选择效果。 3.多数树种分布地区广,变异丰富,自然界尚存在着大量未被发现和利用的优良基因型,引种、选种潜力大,见效快。 4.多数树种行异花授粉,自花授粉或近亲繁殖会引起衰退,要采用异花授粉植物的育种方式。 5.不少树种能无性繁殖,可进行无性系选育,有性与无性选育相结合,是有效的林木育种方式。 6.多数树种生活周期长,栽培环境复杂多样,选育和繁殖遗传基础广泛的系列林木品种,或使用混合品种是适宜的。题:从树木育种特点进行分析某个树种? 1、育种资源丰富。 2、育种周期长(1)早期预测根据树木幼年时期的某些标志,来判断成年时期某些性状表现的一种方法,它主要是根据幼年――成年某些性状间的相关性来进行的(2)促进提早开花结实(3)采用多种育种途径相结合,不断为生产提供改良程度逐步提高的繁殖材料。 3、木可供研究利用的时间长,可以在遗传测定后进行再选择 4、优良性状可以通过无性繁殖方法得到保存和利用 5、多数为异花授粉树种,遗传基础广泛和稳定 6、在多数情况下,选育和繁殖遗传基础广泛的林木品种或使用混合品种是适宜的 第一章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引种驯化 1、乡土树种:当一个树种它在自然分布区内生长时称为乡土树种。 2、外来树种:当一个树种栽种到其自然分布区以外时,称该树种为栽培的外来树种。 3、引种:把一个树种从原有分布范围引入新的地区栽培称为引种。 4、驯化:外来树种通过改变其遗传性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或者将动植物从野生状态改变为家养或栽培的过程称为 驯化。 5、遗传资源,也称为基因资源:指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的全部遗传物质,或种内基因组、基因型变异的总和。对 于栽培植物又常称为种质资源。 6、育种资源:是遗传资源的组成部分,指在选育优良品种工作中直接利用的繁殖材料,往往是根据品种选育目标调 查、收集的资源。 7、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 境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的总称。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 8、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由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及其生境的非生命因子(光、空气、水、土壤等) 所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和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9、物种多样性是指某一区域内物种的多样化程度。 10、基因库是指一个群体中所包含的基因总和。

林木遗传育种(课件)

林木遗传育种学 一、林木育种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概念 林木育种(forest tree breeding)是以遗传进化. 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1、优良品种的选育 选种:利用种内存在的丰富变异,在种的范围内进行选择。种源选择(群体选择) 林分选择(群体选择) 优树选择(个体选择) 引种: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本地没有的树种。 杂交育种:通过人工有性杂交培育新品种。 多倍体育种:毛白杨三倍体、刺槐四倍体、欧洲白桦三倍体等诱变育种:(辐射育种、突变体筛选等); 生物技术育种:(花药(花粉)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基因工程等)。 原生质体融合 植物基因工程育种 2、优良品种的繁育 种子园:是由优树无性系或家系营建的,以生产优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林。 采穗圃:是由优树无性系营建的,用以生产优质种条(插穗和接穗)的繁殖圃。 3. 遗传测定 (二)林木育种工作的特点 1. 育种资源丰富 2、育种周期长 (1) 早期预测 早――晚期生长相关分析 形态――生长的早期鉴定 生理――生长的早期鉴定法 (2) 促进提早开花结实 (3) 采用多种育种途径相结合,不断为生产提供改良程度逐步提 高的繁殖材料。 3、树木可供研究利用的时间长,可以在遗传测定后进行再选择。 4、优良性状可以通过无性繁殖方法得到保存和利用 5、多数为异花授粉树种,遗传基础广泛和稳定 6、在多数情况下,选育和繁殖遗传基础广泛的林木品种或使用 混合品种是适宜的。 二、林木遗传育种的回顾 林木引种可追溯到2000年前,大规模的引种工作是从19世纪 50年代由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南半球国家引种松树开始的。杨树、桉树、云杉、花旗松及落叶松等树种都已远远超越了各自的自然分布区,已成为国际性的重要造林树种。 种源试验是开展最早的林木遗传育种活动。 法国学者De V ilmorin于1823~1882年首先进行了欧洲赤松种源试验,随后法国、俄国、奥地利、瑞士等林学家对落叶松、云杉、松、橡等树种作了种源试验,证实了种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二十世纪30年代以来开展了许多树种的种源试验。经几十年努力,国外主要造林树种都已开展了种源试验。 种源试验虽由来己久,但迄今仍是树种改良的基本方法。 杂交育种是植物育种工作活跃的中心。 德国植物学教授Klotzch 于1845年最早进行了欧洲赤松和欧洲黑松间的杂交。 20世纪30年代后,掀起过杂交育种高潮,美国、意大利、德国、丹麦、日本等对杨树、落叶松、松树、板栗榆树等作了大量杂交。取得成效最大的是杨属树种,其中意大利的成就尤为显著。 无性系育种和无性系林业近几十年来得到了林业界的重视。 除杨、柳、桉等阔叶树种外,近20年来营养繁殖在辐射松、柳杉、欧洲云杉等针叶树种中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达到了规模化扦插苗造林的要求。 种子园:20世纪30年代,丹麦林学家C. Larsen把选择出来的落叶松、欧洲白蜡等优树通过嫁接生产种子。随后,瑞典、美国等一些林学家完善并发展了这一技术,成为今天的种子园。 到50年代种子园逐步为世界各国认可,并普遍采用。 约50个国家建立了种子园,建园树种约有90个,多为针叶树种。美国、瑞典、芬兰、日本等国家主要树种的造林用中已全部或部分由种子园提供。 已由初级种子园、去劣疏伐种子园、1.5代和第2代种子园,现在已有第三代种子园的报道。 育种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方面也给予了高度重视,赋予了林木遗传育种新的内容。对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的保护,适应性状的研究加强。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于1963年成立植物资源考察专家小组,组织并制定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交换条例。 1968年成立森林遗传资源专家小组。 生物技术育种从70年代发展起来的,进展很快。 组织和器官培养于80年代取得的成绩大,几乎所有树种都能获得完整植株。但迄今通过组织培养能达到实用目的的树种仍仅局限于桉、杨等少数树种。 花旗松胚种生产过程 冷冻保存 ~有胚种子~ 胚培养 ~扩大繁殖 ~播胚种~苗木生产 ~胚苗造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