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观异同[1]

中西翻译观异同[1]
中西翻译观异同[1]

中西翻译观异同

1.受文化影响,中西方发展了类似的翻译对策

中西方文化都是这样的文化:Cultures that see themselves as central in the world they inhabit, are not likely to deal with Others, unless they are forced to do so.

中西方都是将自己视为所在世界的中心,他们要不是迫不得已,就不会处理“他者”的文化。这里所谓“他者”文化即异文化。

(注:西方人类学者研究非西方社会的文化,这些文化对人类学者来说是异文化。异文化,英文作other cultures或作foreign cultures 等。“异”是与自己相对的,不同于自己的,即the other译作“他者”。异文化不是研究者本身所源自和熟悉的文化,而是其它族群的文化。与异文化相对,本文化指研究者所源自的、长期生活于斯的本土的文化。)

中西这一文化的类似点决定了中西方在发展翻译对策上就类似。若不是被迫,就不会

所以中国在其翻译史上只有三次发展翻译策略:1. 2至7世纪的佛经翻译;2. 16世纪的基督教义翻译;3. 19世纪的西方思潮及西方文学的翻译。

而古希腊,基本上就对“他者文化”就不感兴趣,没有翻译过“他者”什么东西,也没有什么“他者”的翻译观。

2.受文化影响,中西方翻译观都是相对“同质的”

Cultures that are relatively homogeneous tend to see their own way of doing things as “naturally”, the only way, which just as naturally becomes the “best” way when confronted with other ways. 相对同质的文化呢,是这样一种文化,它往往认为自己的处事方式是“自然的”,也是唯一自然的方式,也就是说,和别的方式相比,自己的就是最佳的。

中西方的翻译观,也是同质的。

比如,当一个中国的译者在翻译一篇外国的作品的时候,作者是想翻译一篇文章来取代原文,提炼原文,或者是简化原文。

但是尽管中西翻译观都是具有同质性,但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二者不同点在于:

在中国历史上,有文化的人不多,参与真正文化构建的人并不多,因此对于一些事情的标准呢,就相对统一。因此翻译观点就相对统一。

而在西方,如希腊,读书的人多,懂文化的受众多,参与文化构建的人更多,就难以得到统一的观点,所以各种语言学说、翻译观点也就多。

3.从发展历程看,中西方的翻译活动都是从口译,而不是笔译开始的。

中西方的口译活动最开始都是为了交易,其更关注的是交易是否达成,因此此时的口译活动十分直接,反馈也十分迅速,没有太多时间纠正错误,或者思考翻译本身。时效性也较短,一般过了之后就过去了,不会留下什么记录。

虽然都是从口译活动开始的,但是二者之后发展路径也有区别: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

(1)中西方在口译活动之后的翻译路径截然不同。

中国在19世纪以严复和林纾的翻译为标志,翻译活动依然和口译情景紧密结合。因此相比西方来说,中国的翻译并不是太忠实。而西方翻译很多都开始脱离口译情景,如当苏美尔(Sumer)和阿卡德(Akkad)双语翻译的出现,苏美尔成为国家的官方语言,而阿卡德成为日常用语,使得社会文化不再是同质的(homogeneous),不同语言在不同语境下使用,而且相对来说,译文更忠实。

(2)苏美尔和阿卡德的文化系统不久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欧洲各种系统,拉丁语法语等等语言形式出现,使得翻译形态多种多样,发展方向更广。而中文历久不衰,一直到20世纪初依旧是王朝形式,使得主导的政治文化不变,翻译形态变化小。

4.从语言特征来看,中西方语言具有相同的书写系统,因此做翻译的不少原理都类似。

中西方语言具有相同的书写系统,

(1)中西方都把单词作为语言翻译的基本单元,并且中西方翻译都关注单词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

(2)中西方都认为某些按照语法组合的单词有其特定的翻译,因此做翻译的过程,是有解码这些通过语法组合在一起的单词的。

然而,这方面中西方的翻译观也是有区别的:

中国的译者更加感性,翻译的时候会把读者记在脑子里,更爱使用一些修辞来使译文可读。而西方的译者则更加遵循语言各规则。

5.从发展历程看,中西方大规模的笔译活动都和宗教文献的翻译紧密相关。

西方表现在对《圣经》(由希腊语及希伯来语翻译成拉丁语)的翻译上,中国表现在对佛经(由梵文译成中文)的翻译上。

然而,虽然中西方都关注于宗教文献的翻译,其翻译情景、方式、标准及结果却不同。

具体表现在:

(1)中国开始翻译佛经的时候是没有文本的,靠口译完成,(大致的三个步骤是:口述下意思,大家讨论一下,用笔记录),而《圣经》是有书本给看着翻译的。

(2)中国的佛经是靠集体配合完成,而《圣经》的翻译一般是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的。(3)中国佛经翻译比较自由随意翻译,而西方的《圣经》翻译则相对忠实。

(4)对于翻译标准来说,中国的佛经翻译将形式和内容视为同等重要。而西方更注重内容,而不那么注重翻译形式。

(5)由于没有国家的支持,佛经译本300年后即失效,而《圣经》译本至今仍为人们所用。

另外,从发展来看,中国在佛经翻译后,着重于发展各种翻译理论,给出不同的界定翻译好坏的标准,并未涉及语言学等知识。而西方的翻译研究是从语言学角度、文化角度等各种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