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清康熙粉彩瓷器

鉴赏—— 清康熙粉彩瓷器
鉴赏—— 清康熙粉彩瓷器

鉴赏——清康熙粉彩瓷器

康熙涂菊亭粉彩赏荷小碟

粉彩早在清康熙中期就开始出现,粉彩是在康熙五彩和珐琅彩的基础上创造发展出来的。从清康熙年到清末,又到民国时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器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史,也有了不同的发展内涵。景德镇画师涂菊亭在民国时期的画瓷领域里是比较活跃和突出的一位,是民国时期景德镇绘瓷名家,被称为景德镇第三代粉彩画大师。

此为笔者五年前购得的一件民国23年(1934年)江西景德镇出品的粉彩人物小碟,该器径90毫米、器高18毫米,敞口,外形收敛、浅圈足内凹,器表足内施粉白釉,胎体细白、轻薄透光,底心落款“个轩”。器表绘有一老一少二人倚傍在屋外廊下栏边观看池塘里的荷花,老者慈祥的神态,孩童专注的目光,衣着的线条流畅,人物

的形神兼备,池塘中荷花朵朵盛开,其色彩浓淡相宜,构图紧凑比例恰当,真是一幅老少同乐赏荷图。在该画面左上方题有诗句外,还落款“甲戌年仲冬月、个轩主人涂菊亭写于珠山客次”。

笔者分析,该器具有民国粉彩瓷器的固有特征外,画师经历了早期的学习钻研并有发展和发挥,在此继承了前期浅绛画的选料及技法,具有独特的专长和艺术创造,他的画风具有中国画诗、书、画、款于一体的特色,是有较高艺术性的新粉彩瓷器。该碟是当时的景德镇大户人家向长辈祝寿,特请画师绘制,由珠山小窑定制烧造的礼品,器件虽小但其观赏性和艺术性俱佳,不失可称为民国时期粉彩精品。

清康熙·粉彩博古纹棒槌瓶

清康熙·天蓝地开光镂空粉彩转心瓶,高73cm,口径31cm,足径28cm

清康熙·粉彩缠枝花果纹方瓶

清康熙·粉彩八方开光花鸟纹盖罐

清康熙·粉彩花鸟盘现存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

清康熙·粉彩五福人物碗8.4 cm 现存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

清康熙·粉彩花蝶盘

清康熙·粉彩花蝶纹盘

高3.5cm,口径17.5cm,足径10.5cm。

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瓷器特点

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 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 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 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 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 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画梧桐叶,旁题诗: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 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祭器多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净水碗。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陶雅》上说: “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 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 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象针鼻眼。 3.胎釉: 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 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好的青花有玉质感。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

青花瓷歌曲歌词赏析

青花瓷歌曲歌词赏析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 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在2008年的央视春晚中,一首具有浓郁中国古典韵味的歌曲《青花瓷》,以其温婉的歌词和清丽的旋律为人们所熟知。歌曲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音乐完美结合,以青花瓷为意象,描绘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歌曲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歌词、旋律、配器及演唱方法与中国古典元素的完美融合。 《青花瓷》的成功为中国流行乐坛做出了一个榜样,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音乐并非水火不相容。笔者希望当今的中国音乐人可以借鉴《青花瓷》这一成功的范例,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发展更为多元的流行音乐文化。 本文将分别从以上四个方面对歌曲进行解析,以探求其成功的原因。 歌词是歌曲描绘情节、抒发情感的主体。词作者方文山以极具中国古典特色的辞藻与丰富的修辞手法,使之俨然成为一幅水墨丹青画。修辞手法的多样性,是这首歌词的一大特点。

譬喻、转化、转品、类迭、夸饰、摹写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歌词的艺术表现力,还提升了其文化品味和艺术内涵,使静态的歌词动态化,艺术形象跃然纸上。譬如,“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两句中的三个“惹”字,就使用了类迭的修辞手法。有主动招惹之意的“惹”,让“芭蕉”与“门环”两种原本属于被动意象之物彷佛有了生气,然后再对照下一句“而我路过那将南小镇惹了你”,更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文白相间是这首歌词的另一个特点。当下有很多歌曲以古代诗词为歌词,配以现代风格的旋律,以期达到古今合璧的效果,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这首歌词以文白相间的写作手法,在其自身就做到了古今合璧,进而使其与旋律配合时全然没有生硬晦涩之感。 歌曲采用了五声音阶调式,使整首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旋律多采用中国民族调式中常见的三音组,使其呈现出中国音乐所特有的儒雅、古朴、朦胧的意境。主歌部分先以迂回下行的五声音阶陈述乐思,并以此奠定了歌曲的整体基调。配合着极具古典韵味的歌词,使主歌部分充盈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书卷气。歌曲在副歌部分进入高潮,虽然运用了主歌部分的下行动机,但对其进行变化后在情绪上已和主歌完全不同,宫调式的那种大气磅礴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副歌的上行小二度移调,成为全曲的最高潮部分,并最终在宫音上结束全曲。 在配器方面,为了呼应歌曲的整体风格,较多的采用了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在引子部分,使用了响板、琵琶、笛子等音色,明确了歌曲的民族风格。在主歌部分,并没有使用过多的乐器伴奏,其目的在于突显旋律本身的那种古朴、淡雅的性格。在副歌部分,伴奏声部的音色增多,烘托了歌曲在情绪上的变化。在间奏中,民族乐器的音色再次成为亮点,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最后的尾声,伴奏声部突出运用了琵琶、响板这两种音色,做了收束性陈述,使人意犹未尽。 这首歌曲中,周杰伦将自己原有的唱法与中国戏曲的唱腔结合起来,使声线与音乐风格完美的融合。在演唱主歌部分时,由于歌词较偏重于文言,因此周杰伦在咬字与行腔方面做得更加清晰、明确。为了表现副歌部分的情绪变化,周杰伦运用了更加飘逸的略带假声的演唱方法,并以此来呈现副歌部分的中心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意境。

浅析《青花瓷》歌词中的修辞艺术

浅析《青花瓷》歌词中的修辞艺术 学院:专业:姓名:张月学号: 摘要:本文选取了台湾著名词人方文山创作的歌词作品《青花瓷》,主要从音律、结构、意义及辞格等方面对其歌词进行解读,从而把握其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所展现出来的修辞效果和语言魅力,体悟词作者歌词作品中独具特色的古典文化情怀和含蓄蕴藉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青花瓷》方文山歌词积极修辞 随着周杰伦等歌手的走红,作为台湾著名词人的方文山也越来越为广大公众所熟悉和喜爱,他近年来创作的许多歌词作品都赢得了歌迷的极大赞誉。除了拥有独特的歌词创作方式外,在艺术风格上,方文山也一改华语流行词坛固守的传统创作方式,转而对我们这个时代多元化和个人化的精神进行探索。在他笔下,歌词不再是单纯的流行文化,而成为一种可能隐喻出多种意象的文学意境,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修辞艺术。 方文山的代表作《青花瓷》一经传唱,更是将“中国风”演绎到了巅峰之至。这首歌词主要是以宋代稀贵的艺术品“青花瓷”为总体意象而铺展开去,词风清婉淡雅又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说是“当代人唱给古典美人的恋歌, 也可以说是当代人追寻古典的爱情”。①细细品读其中的歌词,可以发现词作者有意或无意中运用了许多积极修辞手段,从而使歌词琅琅上口而富有旋律美,并给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因素以美化语言”。②方文山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采用多种修辞方法使歌词愈加形象生动地传情达意,婉转细腻而又韵味别生,从而达到了非常理想的修辞效果。 本文将从方文山的歌词作品《青花瓷》入手,探讨其音律、结构、意义及辞格等方面的语言现象,进而把握歌词中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所展现出来的修辞效果,从而体味方文山歌词作品中独具特色的古典文化情怀和含蓄蕴藉的语言艺术。 一、歌词中的音律美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把“利用语言文字的声音以增饰语辞的情趣所形成的现象”

明青花赏析

明朝青花瓷赏析 青花瓷的生命力,在于它白地蓝花,靓丽雅致,Array每一幅青花纹样,都是一幅古人留下的中国水墨画。 此外,在青花瓷花鸟画纹饰中,不论是花卉、翎毛, 还是鱼虫、走兽之类,一幅幅幽倩素雅的青花瓷画, 无不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和吉祥的象征。通过物象、谐 音、巧妙的组合,表达人们良好的意愿、吉祥的祝福、 美好的追求、心灵的期待。清代蒋士铨有诗云:“世 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 说明青花瓷上的吉祥图案纹饰同样体现着中华民族 的博大智慧和传统的文明。 在古代青花瓷绘中,以植物花卉蔬果最为丰富。 不仅各种花卉直接作为画面主题入画,而且常以花卉作为人物画、山水画的背景或配景。由于所绘花卉佳果多有美好寓意,故使青花瓷格外生辉,成为上至官宦、下至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纹饰。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元代发展成熟后主要为外销瓷,从明代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到清代,青花瓷器仍占主导地位,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宋代是百花争艳,元代是一个过渡,明代则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它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 青花瓷器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景德镇陶瓷的主流产品,由于绘画所用钴料和绘画题材、笔法不同,明代各时期青花瓷器往往各具特色,呈现一种千姿百态之状。例如明早期青花色泽浓艳凝重,以永乐宣德时期为代表。中期转为浅淡秀雅,以成化时期为代表。晚期青花又趋鲜艳且蓝中带紫,以嘉靖、隆庆时期为代表。末期则又改浓艳为清淡,以天启、崇祯时期为代表。终明一期,青花瓷虽各具千秋,但其鼎盛期非永乐、宣德莫属。 明早期—永乐、宣德青花 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色泽深厚透入釉骨,往往出现湮散现象和黑色斑点,显得浓艳幽雅,很像水墨画一般妙造自然、别有风趣,所以历来为人们所喜爱,称为青花典范。其精品也一向被列为青花之冠,时至今日扔珍同拱璧。 永乐青花端庄秀美,器物线条非常柔美流畅。讲究修胎,器形十分规整。瓷胎由于注意淘炼,胎质纯,含杂质少,胎质细腻,胎色洁白,胎体厚薄适度,灵巧凝重。永乐时期由于烧造温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绝无橘皮釉纹,有少部分器物釉面开片,以脱胎器名传于世。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现洁白色。口沿和底部釉薄处大多为白色或黄色,器物里外釉面较均匀。民窑器普遍有缩釉现象。 永乐青花的釉面青白程度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 法所致,因釉料中掺有草木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瓷器的

清代历朝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

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诗赋”等。诗文后往往用釉里红图章。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瓶罐画有战斗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转”等;(俗称“刀马人”)戏曲故事有“西厢记”、“竹林七贤”、“曲水流觞”等。清代好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层次多。康熙时始绘勾莲、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前期楷书,后期用篆书。“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还有永乐宣德、嘉靖的伪托款。明代书法刚劲有力,清代仿制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软弱。篆书是细硬的铁线篆。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私家款有:玉石宝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宝鼎之珍等。干支年号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发灰。芝麻酱口、康熙都有。康熙时有不少伪托款,而且较好。总的特点是用笔无力、工整,是馆阁体。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秋叶、方胜、团鹤、团凤等,还有画笔、银锭、如意的,含意为“必定如意”。图记款,明代有,但较少。康熙还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有一种底心仅有双圈的。康熙早期本款极少。 三.雍正时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时的苏泥勃青较多,创新少。创新的有套杯,十个一套,口薄,微撇、身矮。还有灯笼尊、扁肚菊瓣瓶、贯耳瓶、蝠龙罐等。 2.工艺:精工细琢,讲究修胎,不见接口。足根较深滚圆,俗称灯草根。民窑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纹。 3.胎釉:细致洁白,瓷化程度好,胎体厚薄匀称,釉汁滋润。 4.青花:继承康熙白釉,白中闪青,部分仿明代的苏泥勃青,但不是用进口料,而是用人工点染,使之晕散。民窑器发青带灰,足根圆,图案呆板。雍正时,唐英督造的青花釉里红,颜色掌握自如,色泽鲜艳,红白相映,俗称唐窑。 5.纹饰:康熙后期开始,偏重于图案化,刻板,雍正时继续。纹饰有仿明代的云龙、云凤、云鹤、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花托八宝、贯套纹等,线条纤细。民窑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莲等。梵文扁长,图案化。扁体梵纹犹如藏文,呆板。人物画有渔耕樵读,以男为多;棋琴书画以女为主。 6.款识:青花瓷上以楷书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伪托款,以仿成化、宣德为多。民窑常见方块款、肥皂款、豆腐干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后期乾隆前期都有。 四.乾隆时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无所不包。有日用器、陈列品、文房四宝、祭祀用品,还有印盒、小瓶等。 2.工艺:比康熙时有所突破,常见有粉彩转心瓶,青花五孔双活环瓶。嘉庆时有活环,但有搭釉现象,乾隆时都无搭釉,双环活络。大件器,不变形,工整,厚薄匀称,成型线条生硬,不及雍正时柔和。 3.胎釉:坚致细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细莹润,光泽好,部分仿康熙浆白釉。民窑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继承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鲜艳,但图象清晰,呈色稳定。浆白釉,康熙细,乾隆粗。乾隆色鲜,康熙青灰。浆胎青花,份量轻、有开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纹。还有玲珑青花加彩、胭脂红青花。 5.纹饰:官窑繁复。后期开始以吉祥图案为主要图案,如百鹿、灵芝、团形篆书寿字以及山

大班数学青花瓷教案

大班数学青花瓷教案 【篇一:青花瓷教案】 青花瓷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艺术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2、认识瓷器及青花瓷器的特点。 3、学习用蓝色水笔画青花瓷器的艺术美。 教学重点: 了解青花瓷的悠久历史和青花瓷色彩、器型与纹饰的特点,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教学难点: 运用折、剪、画等方法,设计出美丽的青花瓷作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周杰伦的《青花瓷》,让学生猜歌名。 2、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为我国嬴得“瓷器之国”的盛誉。其中,青花瓷堪称“人间瑰宝”。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独具文化内涵的青花瓷世界吧。 3、导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抽生读。 2、带着这些学习目标,请同学们自学教材p42-p43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青花瓷因何而得名? (2)在书上找出有关青花瓷色彩、器型和纹饰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感受用一两个词总结特点。 3、抽生汇报自学情况。 4、师小结。 三、合作共进: 1、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1)青花瓷的器型有哪些? (2)青花瓷的纹饰题材有哪些? 2、抽小组汇报,师总结。 3、步骤:折、剪、画 四、自主创作:

1、要求:选择一种瓶式,将对折后的轮廓描绘在对折的硬卡纸上,沿边剪下后展开,再选择喜爱的图文临摹到合适的位置上。 2、生创作,师指导。 五、展示评价: 1、生自评、互评、师点评。 2、师小结。 六、拓展延伸: 1、传统的青花花纹如今已运用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篇二:大班美术青花瓷盘教案】 大班美术:青花瓷盘 设计意图: 青花瓷是一种彩绘装饰瓷,造型优美,色泽淡雅,素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称,是我国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瓷器。大班美术活动“青花瓷盘”从欣赏传统的青花瓷盘切入,通过创设环境、用音乐渲染气氛、欣赏传统青花瓷盘等手段,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艺术氛围,引导幼儿以线描装饰画的表现手法,在白色纸盘上装饰青花图案,绘制具有民间工艺特色的青花瓷盘,从中感受青花瓷盘独特的简约之美,并激发幼儿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活动目标: 1、欣赏青花瓷盘的花纹和图案,了解其纹样装饰特点,感受其独特的色调美和纹样美。 2、尝试运用烘托主题的方法装饰青花瓷盘,养成耐心、细致的操作习惯。 3、丰富幼儿词汇,学习词语:年年有余、花开富贵等。 活动准备: 1、《青花瓷盘》课件,青花瓷纯伴奏音乐 2、一次性纸圆盘、蓝色勾线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欣赏青花瓷盘照片,发现青花瓷盘的装饰纹样特点 1、出示青花瓷盘照片,初步感受青花瓷盘的装饰纹样特点。 师:请仔细看一看这些青花瓷盘,你觉得这些瓷盘上的装饰花纹有什么特点?(引导幼儿欣赏青花瓷的色调美和纹样美。) 师:这两只青花瓷盘上的装饰花纹、色彩怎样? 师小结:这两只瓷盘上的花纹是用同一种青蓝颜色绘制出来的。这些白底蓝花的图案称为青花,绘制在白瓷上就被称为青花瓷。青花

清康熙青花瓷鉴赏

清康熙青花瓷鉴赏 一曲《青花瓷》,唱出了青花瓷的古朴典雅和沧桑底蕴。细赏青花瓷,朦胧间仿佛看见一位身着淡蓝色衣衫的华服女子在眼前闪过,耳边回荡着那婉约女子的温润笑靥。那动人的身影久久萦绕心田,难以忘怀。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称青花,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胚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青花瓷滥觞于唐,兴盛于明清。 没有一个朝代能像清朝这样把陶瓷艺术水准的官窑和民窑差距拉得如此悬殊,康熙、雍正、乾隆(俗称清三代)时期艺匠们把青花瓷艺术又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从艺术的风格语言特征来看,清代青花瓷的官窑作品最大的特性在于它胎体釉色、画工的恭敬、周到、细密和规范。在清三代中,以康熙青花瓷最为著名。《陶雅》中说:“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说:“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佳。”康熙青花是继明永乐、宣德、成化青花之后又一个青花瓷的辉煌时期。 青花瓷的工艺艺术主要是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表现:胎釉、造型、色彩、纹饰、款识。这几个方面涵盖了一件瓷器从淘炼胎土,到出窑成品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仅能够体现出当时的生产条件、生产方式、自然状况、人们的审美趋向、生活方式,还可以从中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发展程度。 康熙早期,此时然有明末遗风,胎体一般比较厚重,胎色呈白或灰白色,由于胎土淘洗不纯净,含铁量较高,在器物足部露胎处常常呈现“火石红”痕迹。此时青花瓷釉层薄,一些盘和瓶的底部施釉差不多呈干枯状态,或有缩釉点。由于这种类似玻璃釉的釉层较薄,形成明亮的白色背景,青花容易被衬托的色真鲜美。康熙中期,青花发色掌握得很准,往往呈现出纯蓝色,明亮爽目,鲜艳浓翠,成为康熙最为出名的青花色。 康熙青花瓷造型千姿百态,层出不穷。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康熙青花之所以闻名,主要在于其青花绝佳的呈色,而青花的呈色又主要取决于青料的质量。史料表明,康熙青花使用的青料主要是浙料和云南的珠明料。青花呈色的好坏,除了青料的质量之外,还要看青料中的钴、锰、铝的调配比例是否得当,调配得当,青花发色就会明快艳丽;调配不当,青花发色就会显得灰暗或者发黑。康熙青花色调变化沿着灰暗—明快—灰暗的步调发展,巅峰时期是康熙中期。

青花瓷入门知识

青花瓷入门知识 青花瓷收藏把玩者日益增多。但身边很多朋友对青花知之甚少,这里系统的整理一下青花瓷的资料。让刚入门的玩家也了解如何看出门道而不是只看热闹。此帖,与大家共同学习。 一、青花用料及绘画工艺来自巴比伦的宝石造就了风靡世界的青花瓷,珍贵的元青花价格高的令人咋舌;永宣之青花使人如痴如醉;成化青花尽善尽美;康熙青花巅峰之作,至今仍在争执没有定论的麻离青,而元青花的窑址至今仍未见踪影,神秘的料性让中国的画家四百年不敢涉足,北派青花开四百年青花瓷之先河,想了解青花瓷吗希望小弟的几篇小文可以为兄解疑。 1、青花装饰青花装饰的工艺流程是准备好,修整好的坯,进行画面图面设计,然后将设计好的图案,用浓青花料按勾好的草稿勾线,然后有份水工用淡青花料染色使得画面层次丰富色阶分明,最后清除所有污迹后施釉入窑烧成,使用的工具同中国化勾线用的毛笔相同只有分水用的笔不同还有一把利刀用来修改绘画中的失误,一块托坯毡,画小件瓷器时垫在手上以防手上的汗水弄脏坯及污染画面。 2、青花料青花料是釉下彩绘的主要颜料,唐代即有销

售,但那时是作为药材始称为“无名异”,其原始状态是各样的矿石,其中产形状似瓜子状大小的黑绿色石片为最好,人称“瓜子片”,“珠明料”,古时所用大部分为露头矿层,经雨水冲刷后裸露地面,捡拾集中后先洗去表面浮土,以空匣盛之煅烧后再淘洗,然后碾碎。现代用球磨机球磨72小时,再调成不同用途的颜料。勾线料颜色较浓,用研细的色料加水和适量的调料调成泥状,常用的调料有甘油,乳香油,胶水等。其作用在于改善颜料在使用中的工艺性能,便于操作,缓解干燥速度,分水料则用茶水调成“头浓””二浓“等,茶水比重较清水大,悬浮力强,便于色水长时间保持一定的稠性,力较大,渗透力较小,有利于保证坯体不因吸水过多过快而产生变形和降低强度,用茶水调料在坯体上容易均匀不显痕迹,而且平坦光滑,色与坯结合也较为紧密,茶汁附在颜料颗粒上对色水也可以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青花料因产地的不同成瓷的发色也不同,人们习惯的将个地产的青花料称为麻离青,勃泥青,回青,平等青等等。 3、青花料是粗好还是细好青花料在使用时对颜料颗粒细度有较高的要求,勾线料要求越细越好,如颗粒粗勾线时不宜过细。细则研磨时间加长,而使擂钵和擂锤由摩擦产生的瓷料混入颜料,从而影响颜料成色,其次会使坯体吸水过多,再则延长沉降时间影响操作功效。

元代青花瓷赏析

元代青花瓷赏 摘要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关键词元青花,景德镇,纹饰,色调,造型,装饰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青花器是一种釉下彩白釉蓝花瓷器,它是以含钻矿物颜料在瓷胎上绘画,上釉后经1200℃高温烧制而成。青花器的烧制成熟期应是元代晚期,它是中国陶瓷烧制史上的一次飞跃。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就采用了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其胎料主要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一般大型器胎质疏松并有细小气孔,不够洁白,瓷化程度略差,底部露胎不施釉。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其成分为高锰、高铝的,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所描绘的青花纹饰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黑褐色的斑点较少,如含锰过高时青花纹饰呈色为蓝中微微泛红,釉面下凹并哑光;呈蓝艳者为进口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钴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元青花器造型种类较多,有胎体厚重的大器,如罐、瓶、盘、碗等,也有胎体轻薄的精细作品,如高足碗、盘、碗等。瓶有梅瓶、玉壶春瓶、象耳大瓶、四系扁瓶、葫芦式瓶等;壶有执壶、梨式壶等;碗盘大者口径在30厘米以上。还有匝、鼎、觚、塔式瓶、军持、器座等。罐、瓶、壶各品种还有八棱形,较有特点。元青花中罐、瓶之类的大器较多,有的是两节或多节分段制胎,底部也是用胎泥另接,粘接处器表常常留有凸弦痕。底部无釉,多带粘砂痕,有的中心部位带有支烧痕。器足修整随意,常见足端外墙斜削一周,挖足底部有旋痕,说明修胎不讲究,工艺较粗糙。而小件器制作较规整,但有的碗底中心往往有乳钉状突起。高足杯的体与足为胎泥粘接,足的修整也常不规整。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青花的装饰技法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

清代前期青花瓷主要特征

清代前期青花瓷主要特征 顺治青花 造型:多与明末相仿,直统式香炉及一统瓶为该期特色。 青花:用“石子青”料,色调青灰,取平涂法,线条较粗,器物口沿为黄色、酱色。 胎釉:胎体厚重,比明末更为细腻;釉层肥厚,白里泛青,光泽强。 圈足:有高圈足、矮圈足、双圈足三种,并渐向“泥鳅背”形态过渡。圈足平底不施釉,足边微向内凹。 装饰纹样:口底处有暗刻花边。 款识:有青花六字、四字楷款,及常见的干支年款、题记宽、堂名款、图记款等。 康熙青花 造型:造型众多,形制齐备,一器多种样式,古拙、凝重、质朴,“大器”雄伟浑厚,“小器” 娇小玲珑。 青花:用云南珠明料和浙料,技法突破平涂,用分水法和皴法,有“青花五色”之称。 胎釉:胎土精细,有“糯米胎”之称。手感重,内壁刮痕清晰、自然、生辣;白釉细腻、紧密、润泽,厚薄适中,有青白釉、粉白釉两种。 圈足:有双圈足、宽圈足、一般圈足、璧形底圈足、平底(无釉砂底)等五种。 装饰纹样:有各种纹样,如龙凤、花卉、山水、人物、书法等应有尽有。 款识:最为丰富,以青花六字楷款为主,也有篆书、行书、满文、波斯文、八思巴文等,还有仿明款以及各种堂名款、图记、花押、双圈等。 雍正青花 造型:体积略小,造型圆润秀丽,有曲线之美。 青花:色调浑暗有晕散现象,着色时,有意识用笔重点,色深沉,渲染层次不明显。 胎釉:胎质洁白细腻,修胎讲究,胎体匀薄轻盈,制作规整;白釉多纯白和白中闪青,有橘皮纹特征,釉质莹润,呈云雾状。 圈足:多为“泥鳅背”,圆足,光滑细润,亦有无釉砂底以及环形足。 装饰纹样:图案题材比康熙朝相对柔弱,布局疏朗,以仿明永乐、宣德朝题材为多。 款识:多为青花六字二排楷书双圈款,亦有篆书宽、仿大明成化款,以及堂名款、豆腐干款。 乾隆青花 造型:制作规范,庄重稳健,大件器物增多。 青花:以正蓝色为主,呈色稳定无晕散;画面清晰,色彩明艳,浑厚沉着。 胎釉:早期胎釉细腻洁净,厚薄适度,晚期相对粗糙;白釉色有粉白、青白两种,但粉白不如康熙朝柔和,青白不如雍正朝肥腴。 圈足:保持“泥鳅背”特征。 装饰纹样:图案严谨,纹饰缜密,有“繁缛”之感。图案中龙凤呈祥等祝福题材占较大比例。款识:以篆书款为主,少量楷书款;官窑的字体规整,民窑的字体草率,堂名款较多。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唐代河南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宋代浙江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内外。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景德镇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景德镇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

(1)洪武(1368—1402A·D·) 钴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大体可分为三: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似群星遍布。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上海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 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其表现为:A: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苏尼勃青”或称“苏麻里青”的钴料使景德镇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运用一笔点画技巧,藉以呈现青花色泽的浓淡层次;效果极为绚丽鲜艳,清新明快;纹饰中常带有高铁低锰的结晶斑点。渗入胎骨,用手扶摸可感凹凸之处。此为“苏尼勃青”钴料在高温中自然晕化现象。清及近现代仿品均有着重涂染,刻意摹仿。触摸不到

馆藏级清朝瓷器藏品赏析2(高清图)

馆藏级清朝瓷器藏品赏析2(高清图) 康熙青花前赤壁赋碗清高9、口径19厘米1960年丁淑贞先生捐赠敞口微侈、弧腹、圈足,底部有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内壁近口沿处,青花绘绵地梅花纹,碗内底绘山水、树木、亭台,外腹绘赤壁夜游图,并书苏轼前赤壁赋全文。山水人物,栩栩如生,笔法工整流畅,色彩柔和,构图严谨,集书、画为一体,代表了康熙时期的陶瓷绘画特色。五彩花鸟纹盘清康熙高2.7厘米、口径25.2厘米、足径16.2厘米1960年周德蕴先生捐赠盘折沿,浅弧壁,平底,圈足。外壁红彩绘五只蝙蝠纹,寓有“洪福齐天”之意,内口沿红彩龟背锦地四开光,分别篆书有“万寿无疆”四字。盘内五彩绘一瑞鸟栖于花果枝干上,身体丰硕,羽毛鲜丽,动态十足,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为康熙官窑制品。 “万寿无疆”为古时祝愿皇帝长寿之意,《诗经》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此类铭有“万寿无疆”、“洪福齐天”的康熙五彩器是为康熙六十寿辰而烧制的。陈浏《陶雅》记:“康窑七寸碟四周淡赭锦纹,分嵌‘万寿无疆’篆字,盖六旬庆典所制以赐大小臣工者也。画笔各体皆工,人物、鸟兽、山水,博古乃无一不备,而以花卉草虫为绝生动,且贤于雍窑彩盆也。”乌金釉描金山水人物纹笔筒清高15、口径17.6厘米1959

年崔耀亭先生捐赠敞口,筒状,玉璧式底,内壁施白釉,器身通体以黑釉作地,釉色晶莹,纯黑色,称为乌金釉。釉面用金彩绘山水人物图。由于年长日久,金彩大部分脱落。底无款。为康熙时烧造。此笔筒造型规整,稳重大方,质地坚细,釉面光滑滋润,是乌金釉的代表作品。 素三彩海水龙纹笔筒清高15.2、口径19.9厘米1959年崔耀亭先生捐赠笔筒直壁,矮圈足,内壁无釉,底部无款。胎体厚重,腹部施有三彩釉,由于色彩中不用红色为主色,通称素三彩。外壁刻画双龙戏珠、海水、彩云纹饰,生动绘出两条雄健有力的四爪行龙,昂首,张嘴,头顶白、绿、黄三色彩云,飞跃在波浪涛涛的海水上,作戏珠状,显得气势磅礴,别有情趣。纹饰精美,线条活泼流畅,为康熙素三彩瓷中佳品。这种彩瓷的烧制方法为:先在坯胎上用黑线刻划出云、龙、海水等纹饰,入窑烧成素瓷,然后施以所需釉色,用低温烧成。 洒蓝釉地五彩四鱼纹盖罐清通高47、口径12.7厘米1959年杨德樊先生捐赠直口,圆肩,深腹,下腹内敛,底沿外撇,圈足。通体施洒蓝釉,此釉明代宣德创烧,制作方法是在烧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器表,再经二次高温火烧成。胎体厚重。罐盖隆起,顶附一宝珠纽,绘二条小鱼,器身绘四条游动的大鱼,分别绘为红、绿、黄、褐色,鱼体丰肥,鱼身刻出细部及腮、翅,神态活泼,栩栩

《青花瓷》教学设计

《青花瓷》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关于《青花瓷》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青花瓷》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其中,青花瓷堪称“人间瑰宝”,这种瓷器是在洁白的瓷体上辅以蓝色的纹饰,蓝白相映,素雅清新,怡然成趣。本课选择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青花瓷作为学习内容,让学生对青花瓷的文化有所了解,感受青花瓷的造型与纹饰之美,提高审美修养。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侧重于赏析青花瓷,第二部分侧重于技法表现,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对青花瓷纹饰进行临摹创作,了解青花瓷器型、纹饰特点,领悟其文化内涵。学习活动一的学习内容是利用硬卡纸剪青花瓷外形,并临摹青花瓷器纹饰。此活动力求让学生加强对青花瓷器型的认识,通过对折剪形的方式掌握对称形裁剪技巧,了解瓶型特点,然后,将纹饰装饰在剪好的瓶型上,使作业有一定的呈现效果。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认识青花瓷的悠久历史与工艺的高度成就,多角度感受青花瓷的艺术美和人文美,提高视觉审美能力。 2、了解青花瓷器型与纹样的特点并能运用一定的方法尝试绘制纹样。 3、热爱中国青花瓷艺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青花瓷的美。 教学难点:理解青花瓷与中华艺术的内涵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蓝色画笔、白色卡纸、剪好的辅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课前放松,播放歌曲《青花瓷》,学生倾听。 2、导入:一曲周杰伦的《青花瓷》欣赏完了,这首歌就和它的名字一样,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那么青花瓷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你对青花瓷有多少了解呢?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青花瓷,了解青花瓷,并尝试绘制青花纹样。板书课题:青花瓷。 二、民主导学 (课前收集关于青花瓷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一)任务一:走近青花瓷,了解青花瓷。 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小组汇报。 1、小组互相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2、小组汇报。 请同学用概括性的语言简单交流你对青花瓷的认识。 (从青花瓷的历史发展、器型、花纹、艺术价值等方面) 3、教师总结: 1、认识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

青花瓷歌曲歌词赏析

青花瓷歌曲歌词赏析 在2008年的央视春晚中,一首具有浓郁中国古典韵味的歌曲《青花瓷》,以其温婉的歌词和清丽的旋律为人们所熟知。歌曲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音乐完美结合,以青花瓷为意象,描绘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歌曲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歌词、旋律、配器及演唱方法与中国古典元素的完美融合。本文将分别从以上四个方面对歌曲进行解析,以探求其成功的原因。 歌词是歌曲描绘情节、抒发情感的主体。词作者方文山以极具中国古典特色的辞藻与丰富的修辞手法,使之俨然成为一幅水墨丹青画。修辞手法的多样性,是这首歌词的一大特点。譬喻、转化、转品、类迭、夸饰、摹写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歌词的艺术表现力,还提升了其文化品味和艺术内涵,使静态的歌词动态化,艺术形象跃然纸上。譬如,“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两句中的三个“惹”字,就使用了类迭的修辞手法。有主动招惹之意的“惹”,让“芭蕉”与“门环”两种原本属于被动意象之物彷佛有了生气,然后再对照下一句“而我路过那将南小镇惹了你”,更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文白相间是这首歌词的另一个特点。当下有很多歌曲以古代诗词为歌词,配以现代风格的旋律,以期达到古今合璧的效果,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这首歌词以文白相间的写作手法,在其自身就做到了古今合璧,进而使其与旋律配合时全然没有生硬晦涩之感。 歌曲采用了五声音阶调式,使整首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旋律多采用中国民族调式中常见的三音组,使其呈现出中国音乐所特有的儒雅、古朴、朦胧的意境。主歌部分先以迂回下行的五声音阶陈述乐思,并以此奠定了歌曲的整体基调。配合着极具古典韵味的歌词,使主歌部分充盈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书卷气。歌曲在副歌部分进入高潮,虽然运用了主歌部分的下行动机,但对其进行变化后在情绪上已和主歌完全不同,宫调式的那种大气磅礴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副歌的上行小二度移调,成为全曲的最高潮部分,并最终在宫音上结束全曲。 在配器方面,为了呼应歌曲的整体风格,较多的采用了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在引子部分,使用了响板、琵琶、笛子等音色,明确了歌曲的民族风格。在主歌部分,并没有使用过多的乐器伴奏,其目的在于突显旋律本身的那种古朴、淡雅的性格。在副歌部分,伴奏声部的音色增多,烘托了歌曲在情绪上的变化。在间奏中,民族乐器的音色再次成为亮点,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最后的尾声,伴奏声部突出运用了琵琶、响板这两种音色,做了收束性陈述,使人意犹未尽。 在这首歌曲中,周杰伦将自己原有的唱法与中国戏曲的唱腔结合起来,使声线与音乐风格完美的融合。在演唱主歌部分时,由于歌词较偏重于文言,因此周杰伦在咬字与行腔方面做得更加清晰、明确。为了表现副歌部分的情绪变化,周杰伦运用了更加飘逸的略带假声的演唱方法,并以此来呈现副歌部分的中心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意境。 《青花瓷》的成功为中国流行乐坛做出了一个榜样,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音乐并非水火不相容。笔者希望当今的中国音乐人可以借鉴《青花瓷》这一成功的范例,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发展更为多元的流行音乐文化。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说明

阿元: 在宋元以生产青白瓷著称 1278(忽必烈)在设浮梁瓷局,生产诸如“枢府”字眼的卵白瓷。 元代除生产青白瓷、白瓷、黑釉瓷以外,新品种有卵白釉(枢府)瓷、青花瓷、釉里红瓷和红瓷、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以及孔雀绿等低温颜色釉瓷。 卵白釉(枢府)瓷: 一、枢府瓷特征: 1、枢府瓷和青白瓷同样为白胎,但相对来说,比青白瓷厚 2、枢府瓷釉,变青白色为卵白色(更偏白,近似鹅蛋色),不如典型青白瓷—影青瓷那样呈玻璃光。 3、枢府瓷器形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见,极少大件器,最典型的枢府瓷,其碗为小底足。 4、枢府瓷中的折腰器,是突出造型,为人们所称道。(折腰是宋代定窑沿袭唐代金银器的式样而在瓷器制作中运用,著名的有元代的霍窑和的青白瓷、枢府瓷和青花瓷都有此式) 5、枢府瓷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丁突起,且有明显旋纹。 二、枢府瓷装饰和文字: 枢府瓷分粗细两大类 1、精细的制品大多有印花装饰,图案花纹主要为缠枝莲、菊瓣、花蝶、云龙、云凤等,但印花多数显得浑圆而不太清晰,这类精细器物

的釉,基本上都是白乳浊色。 2、较粗制品,主要是日常用的盘、碗,一般均素面无纹,胎较厚重,釉色白中略偏灰青,偶然在器身有几道划纹。有戗金装饰。 3、枢府瓷铭文以“枢府”最为典型,一般印在盘碗器物壁口沿下,除枢府字样,还有“太禧”“福禄”“福寿”和“寿”“福”“良”等单个吉祥字样铭。美国博物馆有“昌江”字铭。 三、枢府瓷的鉴定要点 见特征,釉呈乳浊状而釉色偏青,无大器,底足较小 青花瓷: 一、定义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 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 (中国瓷器的发展: 唐代以前,青瓷占主导地位 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宋代,品种众多,百花争艳 元代,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占据主流 二、成熟元青花瓷主要要素有三点 1、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 2、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 3、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

清代青花瓷的特征

清代青花瓷的特征 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祭器多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净水碗。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象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闪青,

幼儿园大班主题《美丽的青花瓷》教案模板范文

幼儿园大班主题《美丽的青花瓷》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初步了解青花瓷的特点及发展史。 2.喜欢青花瓷,激发对中国国粹艺术的赞美之情。 3.能用不同的图案创作出自己喜欢的青花图案。 4.尝试通过动作和色彩来感知美、创造美。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可见的青花瓷器,以及青花瓷器的图片。 2、多媒体课件《青花瓷》的发展历史。 3、记号笔及自制的帽子,围巾,扇子,小包。(幼儿操作材料) 4、《青花瓷》背景音乐。时装表演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今天,李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你们知道中国的英文单词是什么 吗?(CHINA)师:这个CHINA大写时是表示中国,单方它小写时他还有一个意思,你们知道吗? 那就是瓷器。 你们见过瓷器吗?在那见过?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样,你们想不想看? 二、初步欣赏青花瓷器,交流、讨论了解青花瓷器。 1.展示收集的实物青花瓷器。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碗、盘子、勺子、花盆)这些都是我们在平时经常能看到了。它们有称生活用瓷。 2.展示青花瓷瓶的图片。 提问,这是什么?(瓶,盘子)这些瓶子,盘子上面的花纹很漂亮,大多用来给人们观看,欣赏,因此有叫观赏用瓷。 提问:这些瓷器都是什么颜色的?底色是什么样的? 谁知道它们叫什么吗?(青花瓷)

三、观看课件,进一步了解青花瓷的发展史师:青花瓷上的蓝色是用一种天然然料配成颜料用毛笔描画在做成形状的瓷坯上,再涂上一层能起到保护作用的透明的釉,经过1300多度约高温烧制而成的,变成现在这些美丽的青花蓝色,所以这些瓷器的名称叫做青花瓷器。 提问:看到青花瓷装饰的瓷器有什么感觉?(漂亮、美丽) 四、引导幼儿进一步欣赏青花瓷器。 提问:青花瓷器上的花纹、图案都一样吗?你能找出一些图案来吗? 青花瓷器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教师:青花瓷上精美的图案,有龙、鸟、花、山、水、鱼等,都是人们根据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及自己的想像描画上去的,另外还利用传统的花边对瓷瓶进行整齐的,有规则的装饰,一般在瓶口、瓶颈、底部装饰花边,中间描画主要图案。 五、扩展性教学,青花图案还可以装饰在什么东西上面?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很早就创造出了这么美丽的青花瓷器,你们喜欢青花瓷器吗?(喜欢)因为它是我们的传统工艺品,现在的人们也很了不起,他们把青花图案运用到各种装饰中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欣赏青花运用到的各种物品的装饰。 六、幼儿设计青花瓷器今天我还请来几位神秘嘉宾(幼儿手拿画好的扇子,小包,围巾,帽子随音乐时装表演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我们小朋友也很棒,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很多美丽的青花瓷器,下面,请你们来大显身手,用漂亮的图案,整齐的花纹也来设计一个自己的青花瓷器吧。 (1)介绍工具(2)幼儿开始作画。教师指导。 活动延伸: 幼儿随音乐展示自己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