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LTE网络优化指导书-覆盖优化

TD-LTE网络优化指导书-覆盖优化
TD-LTE网络优化指导书-覆盖优化

TD-LTE网络优化指导书

覆盖优化

责任部门:

审核:

批准:

2013 -08发布2013 -09实施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发布

目录

1目的与范围 (3)

2RF优化基本流程 (3)

2.1RF优化流程图 (3)

2.2RF优化基本资料收集及准备 (5)

2.2.1RF优化目标 (5)

2.2.2Cluster优化区域划分 (5)

2.2.3基站信息数据的收集及基站信息表的制作 (6)

2.2.4待优化区域的地图 (7)

2.2.5RF优化工具的完备性检查 (7)

2.2.6站点告警获取 (8)

2.2.7测试路线的选择 (8)

3RF常见问题和分析方法 (9)

3.1小区主导性分析 (9)

3.2下行覆盖问题分析 (11)

3.3上行覆盖问题分析 (12)

3.4上下行不平衡 (12)

3.5干扰问题分析 (12)

3.6参考信号污染分析 (12)

3.7切换问题分析 (13)

3.8RF优化其他问题分析 (13)

4RF优化常用方法 (15)

4.1覆盖优化常用方法 (15)

4.2下行功率优化 (17)

4.2.1下行功率分配基本原理 (17)

4.2.2参数确定准则 (19)

4.2.3协议规定的PDSCH的功率分配原则 (21)

4.2.4P A、P B各种组合下功率的利用率 (23)

4.2.5下行功率参数设置 (24)

1目的与范围

本指导书规定了LTE无线网络RF优化的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用以指导现场工程师在执行RF优化项目时的规范操作。文档中所列为LTE无线网络RF优化工程项目进展时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在具体项目实施中需要工程师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执行。

本指导书总体说明了下行覆盖优化的基本流程,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天馈优化(RF 优化);一部分是下行功率优化。在实际项目中应该根据项目本身的特点和所处阶段决定采取那种优化方案,一般两种优化方案混合使用,下面将分别对这两种优化方案进行介绍。

2RF优化基本流程

2.1RF优化流程图

一旦规划区域内的所有站点安装和单站验证工作完毕,RF 优化工作随即开始。某些情况下项目组为了赶进度,部分站点完成之后就要开始RF 优化。通常在某一Cluster 中建成站点占总数的80%以上的时候,就可以进行RF 优化。这是优化的主要阶段之一,目的是在优化信号覆盖的同时控制参考信号污染,具体工作还包括了邻区列表优化。如果RF优化调整后采集的路测、话统等指标满足KPI要求,RF优化阶段即结束,进入参数优化阶段。否则再次分析数据,重复调整,直至满足所有KPI要求。

在RF 优化阶段,包括测试准备、数据采集、问题分析、调整实施这四个部分,见图2-1。其中数据采集、问题分析、优化调整需要根据项目组优化目标的要求和实际优化现状,反复进行,直至网络情况满足项目组优化目标KPI要求为止。

图2-1RF优化流程

测试准备阶段首先应该依据合同确立优化KPI目标,其次合理划分Cluster,和运营商共同确定测试路线,尤其是KPI测试验收路线,准备好RF优化所需的工具和资料,保证RF优化工作顺利进行。

数据采集阶段的任务是通过DT、室内测试、信令跟踪等手段采集终端UE和Scanner 数据,以及配合问题定位的eNodeB侧呼叫跟踪数据和配置数据,为随后的问题分析阶段做准备。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网络中存在问题,重点分析覆盖问题、参考信号污染问题和切换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调整完毕后随即针对调整后的配置实施测试数据采集,如果测试结果不能满足目标KPI要求,进行新一轮问题分析、调整,直至满足所有KPI需求为止。

由于信号覆盖、参考信号污染、邻区漏配等原因产生的其他问题,如下行干扰、接入问题和掉话问题,往往和地理位置相关,随着优化的深入会有明显改善,至于信号覆盖良好且

没有参考信号污染和邻区漏配等因素影响的接入、掉话等问题,需要在参数优化阶段加以解决,可以参照相应的指导书。

在RF 优化后,需要输出更新后的工程参数列表和小区参数列表。工程参数列表中反映了RF 优化中对工程参数(如下倾角、方向角等)的调整。小区参数列表中反映了RF 优化中对小区参数(如邻区配置等)的调整。

2.2RF优化基本资料收集及准备

2.2.1RF优化目标

RF优化的重点是解决信号覆盖、参考信号污染和切换等问题,而在实际项目运作中,各运营商对于KPI的要求、指标定义和关注程度也千差万别,因此RF优化目标应该是满足合同(商用局)或规划报告(试验局)里覆盖和切换KPI指标要求,指标定义应当依据合同要求定义。指标定义采用如下形式:某某指标(比如RSRP/SINR/CINR)大于某个参考值的采样点在所有采样点中所占的比例大于某个百分比或者其他由项目组定义的形式。

通常,通过RF 优化,网络应当满足表2-1的指标要求(此处是参考指标,针对不同项目,指标数目和取值会有所不同,具体指标取舍和指标取值需要取决于合同)。

表2-1RF优化目标值(参考指标)

2.2.2Cluster优化区域划分

RF 优化针对一组或者一簇基站应该同时进行,不能单站点孤立地做。这样才能够确保在优化时是将同频邻区干扰考虑在内的。在对一个站点进行调整之前,为了防止调整后对其它站点造成负面影响,必须事先详细分析该项调整对相邻站点的影响。

Cluster 的划分需要与客户共同确认,在Cluster 划分时,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1. 根据以往的经验,簇的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15-25个基站为一簇,不宜过多或过少。

2. 可参考运营商已有网络工程维护用的Cluster划分。

3. 地形因素影响:不同的地形地势对信号的传播会造成影响。山脉会阻碍信号传播,是Cluster 划分时的天然边界。河流会导致无线信号传播的更远,对Cluster 划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果河流较窄,需要考虑河流两岸信号的相互影响,如果交通条件许可,应当将河流两岸的站点划在同一Cluster 中;如果河流较宽,更关注河流上下游间的相互影响,并且这种情况下通常两岸交通不便,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以河道为界划分Cluster。

4. 通常按蜂窝形状划分Cluster 比长条状的Cluster 更为常见。

5. 行政区域划分原则:当优化网络覆盖区域属于多个行政区域时,按照不同行政区域划分Cluster 是一种容易被客户接受的做法。

6. 路测工作量因素影响:在划分Cluster 时,需要考虑每一Cluster 中的路测可以在一天内完成,通常以一次路测大约4 小时为宜。图2-2是某项目Cluster划分的实例,其中JB03和JB04属于密集城区,JB01属于高速公路覆盖场景,JB02、JB05、JB06和JB07属于一般城区,JB08是属于郊区。每个Cluster内基站数目约18-22个。

图2-2某项目Cluster划分

2.2.3基站信息数据的收集及基站信息表的制作

在完成了网络前期规划工作后,开展RF优化之前,网优人员需要获取此次优化网络范围内基站的详尽信息,即基站信息表(site info),该基站信息表的内容一般包括基站(小区)的经纬度、天线方位角、下倾角(机械下倾角和电下倾角)、PCI、CellID等信息。基站信息表是网优人员进行优化工作的前提,可以更好地掌握优化区域各个站点的情况,可以通过信息中的数据,对一些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准备和预防。有了该基站信息表,网优人员才可以开展有效的网优测试工作。

该基站信息数据的获取,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 局方或我方处获得的基站规划资料:包括站点名、站点编号、站点类型等;

2. 我方进行的无线参数规划资料:包括小区ID、PCI、eNodeBID、TAC等;

3. 现场工堪及工程信息资料:包括经纬度、天线挂高、方位角、下倾角(机械下倾角和电下倾角)、天线类型等;

4. 其他一些现场关注的内容:如是否有遮挡、是否可调天馈等,根据实际需要删减。

在RF优化工作开展之后,将会根据实际情况对站点的天馈和参数进行改动,甚至有时候站点会根据需要搬迁和割接,这时需要及时将该基站信息表进行更新完善,供网优人员使用。

2.2.4待优化区域的地图

在开展RF优化工作之前,网优人员需要获取此次优化网络范围内的电子地图。电子地图是一种可以在计算机上使用的可视化地图,以TAB格式来保存各种地貌和城市信息,在优化工作中充当着重要的作用。

电子地图是网络规划优化工作的基础,在进行网络规划优化工作中,需要获取最新的优化区域范围的电子地图,从而才可以进行正常的网络规划和优化工作。电子地图通过MapInfo软件或我司的CNT/CNA测试分析工具来查看和使用,可以将基站图层叠加在电子地图上,从而更方便地查看优化区域的各种地理位置信息。

Google地球(Google Earth)也是网优人员优化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电子地图,这是一款Google公司开发的虚拟地球仪软件,它把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从而能看到更详细的地物信息和道路情况,比如楼宇分布、建筑物高度、道路宽细等信息。在优化过程中将对优化人员的分析提供很大的帮助。

由于电子地图的制作受到很大的限制,时效性也会很差,已有的电子地图很有可能会和现有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必须获得一份最新的纸质地图,可以对优化区域的道路、地物、建筑等信息有更准确的了解。该地图可以很容易在当地购得。

2.2.5RF优化工具的完备性检查

在正式开始优化前,需要对进行RF优化的各类软件工具进行检查,我司使用的优化工具为CNT/ CNA/ CNO等,需要确认这些软件是否使用的是最新版本,如果不确定,可以通过部门平台了解软件的更新情况。各类补丁需要及时打上并完善,同时需要检查各软件的license或狗是否过期,如果不能使用或将要过期,请尽快更新。

2.2.6站点告警获取

在进行全网优化工作前,需要获取优化范围内所有的站点的告警信息和故障处理进展情况,以保证优化工作中能排除非RF原因造成的覆盖问题。这些信息包括用服协助提供的信息和工程人员提供的信息。

1. 用服工程师协助提供信息

(1)站点告警表(影响无线性能的告警)包含当日告警及历史告警

(2)每日每小区主分集RSSI统计表

2. 工程人员协助提供信息

(1)站点开通表(只需要增量信息即每天开通站点的情况)。

(2)驻波比、传输及断站处理情况跟踪表及第二天处理计划(特殊情况网优人员需要对站点进行现场勘察)。

2.2.7测试路线的选择

DT测试是RF优化中获取网络数据最常见的方式,因此测试路线的选取将直接影响到DT测试的KPI和优化目标。路测之前,应该首先和客户确认KPI路测验收路线,如果客户已经有预定的路测验收线路,在设计测试路线时应该包含客户预定的测试验收路线。如果发现由于网络布局本身等客观因素,不能完全满足客户预订测试路线覆盖要求,应及时说明。

测试路线应该经过规划范围内所有开通的站点。在此基础上,优化测试路线还应该包括主要街道、重要地点和VIP/VIC。如果测试区域内存在主干道或高速公路,这些路线也需要被选择作为测试路线。测试路线尽量考虑当地的行车习惯,为了准确地比较性能变化,每次路测时最好采用相同的路测线路。在可能的情况下,在线路上需要进行往返双向测试。在确定测试路线时,需要考虑诸如单行道、左转限制等实际情况的影响,与当地司机充分沟通或实际跑车确认线路可行后再与客户沟通确定。

影响测试路线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区域内站点的开通比例。如簇优化中,对于站点开通比例小于80%的条件下进行基站簇优化的情况,测试路线在设计时需要尽量避免经过那些没有开通站点的目标覆盖区域,尽量保证测试路线有连续覆盖。实际情况下,路测数据会包含一些覆盖空洞区域的异常数据,直接影响覆盖和业务性能的测试结果。对于这些异常数据,在对路测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的时候需要滤除。

测试路线需要用MapInfo的tab格式保存,以便后续进行优化验证测试时能保持同样的测试路线。同时测试路线也需要有Google Earth的保存格式,以便在Google Earth地图上对测试结果有更直观的分析。

Mapinfo工具制作,具体方式是:在数字地图上新建一个图层,标明测试起始点和测试终止点,中间过程使用带箭头的折线表示测试路线和测试过程,如图2-3所示。需要注意的是,仅是测试路径的一个示例,在实际设计RF优化的Cluster路线时可能还需要考虑双向路线。

此外还可以将CNT采集到的路测数据导出成MapInfo格式的路线图,在测试时用CNT 进行加载,这样方便严格按照原来的测试路线进行测试。

图2-3DT测试路径示意图

3RF常见问题和分析方法

RF问题分析是簇优化的重点和基础,RF问题分析重点关注信号分布问题。RF问题分析的过程包括小区主导性分析、下行覆盖分析、上行覆盖分析、干扰问题分析参考信号污染问题分析、切换问题分析、RF优化其他问题分析。

3.1小区主导性分析

小区主导性分析是分析DT测试获得的小区PCI信息,可能存在的小区主导性问题如下表所示:

表3-1主导性存在问题

1. 弱覆盖

弱覆盖指的是覆盖区域参考信号的RSRP小于-95dBm。比如凹地、山坡背面、电梯井、隧道、地下车库或地下室、高大建筑物内部等。如果参考信号低于全覆盖业务(例如:VP、PS64K)的最低要求,或者刚能满足要求,但由于同频干扰的增加,参考信道SINR 不能满足全覆盖业务的最低要求,将导致全覆盖业务接入困难、掉话等问题;如果参考信号RSRP低于手机的最低接入门限的覆盖区域,手机通常无法驻留小区,无法发起位置更新和位置登记而出现“掉网”的情况。

这类问题通常采用以下应对措施:

(1)可以通过增强参考信号功率、调整天线方向角和下倾角,增加天线挂高,更换更高增益天线等方法来优化覆盖。

(2)对于相邻基站覆盖区不交叠部分内用户较多或者不交叠部分较大时,应新建基站,或增加周边基站的覆盖范围,使两基站覆盖交叠深度加大,保证一定大小的切换区域,同时要注意覆盖范围增大后可能带来的同邻频干扰。

(3)对于凹地、山坡背面等引起的弱覆盖区可用新增基站或RRU,以延伸覆盖范围;对于电梯井、隧道、地下车库或地下室、高大建筑物内部的信号盲区可以利用RRU、室内分布系统、泄漏电缆、定向天线等方案来解决。

2. 越区覆盖

越区覆盖一般是指某些基站的覆盖区域超过了规划的范围,在其他基站的覆盖区域内形成不连续的主导区域。比如,某些大大超过周围建筑物平均高度的站点,发射信号沿丘陵地形或道路可以传播很远,在其他基站的覆盖区域内形成了主导覆盖,产生的“岛” 的现象。因此,当呼叫接入到远离某基站而仍由该基站服务的“岛”形区域上,并且在小区切换参数设置时,“岛”周围的小区没有设置为该小区的邻近小区,则一旦当移动台离开该“岛”时,就会立即发生掉话。而且即便是配置了邻区,由于“岛”的区域过小,也会容易造成切换不及时而掉话。还有就是像港湾的两边区域,如果不对海边基站规划作特别的设计,就会因港湾两边距离很近而容易造成这两部分区域的互相越区覆盖,形成干扰。

这类问题通常采用以下应对措施:

(1)减小越区覆盖小区的功率;

(2)减小天线下倾角;

(3)调整天线方向角;

(4)降低天线高度;

(5)更换天线。改用小增益天线。机械下倾天线更换为电子下倾天线。宽波瓣波束天线更换为窄波瓣天线等;

(6)如果由于站点过高造成越区覆盖,在其他手段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调整网络拓扑,搬迁过高站点。

3. 无主导小区

这类区域是指没有主导小区或者主导小区更换过于频繁的地区。这样会导致频繁切换,进而降低系统效率,增加了掉话的可能性。

针对无主导小区的区域,应当通过调整天线下倾角和方向角等方法,增强某一强信号小区(或近距离小区)的覆盖,削弱其他弱信号小区(或远距离小区)的覆盖。

3.2下行覆盖问题分析

下行覆盖问题是对DT测试获得的RSRP进行分析。

如果RSRP低于一定门限则认为存在下行覆盖问题。标识出来下行覆盖空洞区域,分析空洞区域与相邻基站的远近关系,分析空洞区域周边环境,检查相邻站点的RSRP分布是否正常。通过上述分析确认是否可以通过调整天线下倾角和方向角改善覆盖。

在天线调整时需要重点关注调整天线解决某一覆盖空洞后,是否会导致新的覆盖空洞出现。对于无法通过天线调整解决的覆盖空洞问题,给出加站建议。

3.3上行覆盖问题分析

上行覆盖问题分析是对DT测试获得的UE Tx Power进行分析。

如果UE TX Power达到最大仍不能满足BLER要求则可能存在上行覆盖问题。标识出来上行覆盖空洞区域,对比是否下行RSRP覆盖也存在空洞。对于上下行覆盖均弱的情况,首先解决下行覆盖问题,再考虑解决上行覆盖问题。对于只有上行覆盖弱的情况,通过排除上行干扰影响、调整天线的方向角和下倾角、增加塔放等方式解决。

3.4上下行不平衡

上下行不平衡一般指目标覆盖区域内,上下行对称业务出现下行覆盖良好而上行覆盖受限(表现为UE的发射功率达到最大仍不能满足上行BLER要求)。或下行覆盖受限(表现为下行专用信道码发射功率达到最大仍不能满足下行BLER要求)的情况。上下行不平衡的覆盖问题比较容易导致掉话,常见的原因是上行覆盖受限。

3.5干扰问题分析

干扰问题分析包括上行干扰问题分析和下行干扰问题分析,存在干扰会影响小区容量,严重时会导致掉话和接入失败。

1. 下行干扰分析

通过分析DT测试中Scanner接收的SINR进行定位。

如果RSRP覆盖良好但是SINR低于一定门限则可能存在下行干扰问题。将SINR恶化区域标识出来,检查恶化区域的下行RSRP覆盖。如果下行RSRP覆盖也差则认定为覆盖问题,在覆盖问题分析中加以解决。对于RSRP好而SINR差的情况,确认为下行干扰问题,分析干扰原因并加以解决。

2. 上行干扰问题

上行干扰问题通过检查各个小区的底噪进行判断。如果某一小区的底噪过高,并且没有与之相当的高话务量存在,则确认存在上行干扰问题,分析干扰原因并解决。

3.6参考信号污染分析

参考信号污染是指在某一点存在过多的强参考参考信号,但却没有一个足够强的主参考信号。当存在参考信号污染时,会导致SINR恶化、频繁切换掉话、系统容量降低。参考信号污染分析过程如下:

1. 选择RSRP高,而SINR差的区域作为可能存在参考信号污染的候选区域

2. 检查候选区域内是否存在参考信号污染的问题

3. 分析重点区域参考信号污染是由哪些小区造成的

4. 通过增强某一强参考信号,削弱其他弱参考信号的方法,分析参考信号污染相关小区的RSRP、SINR分布。确认哪些小区要消除此处覆盖,哪些小区要增强此处覆盖,并给出解决参考信号污染的方法。

3.7切换问题分析

在簇优化阶段,涉及切换的主要是切换参数优化和邻区优化。

1. 切换参数优化。

2. 邻区优化重点是关注漏配邻区的问题。漏配邻区会导致切换掉话。通过路测数据分析软件和统计分析,对每个小区提供邻区增加、删除、保留的建议。

切换的问题一般在于切换区的长度和切换区里各个信号的强弱变化。如果切换区太小的话,那么在车速过快的情况下,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切换流程,从而导致切换失败。而切换区太大,则有可能过多占用系统资源。此外如果切换区里各个信号强弱变化太频繁,不是普遍的一个信号慢慢变弱另一个慢慢变强的话,则切换也会频繁发生,产生乒乓效应。这样一方面过多占用系统资源,另一方面也容易增加掉话的几率。

对于切换问题,关键在于控制切换区的位置和长度,并尽量保证在切换区里参与切换的信号强度能够平稳的变化。对于切换区的位置和长度,应该在规划时就有初步的考虑。优化时要根据实际的环境加以调整,考虑完成一次切换所需要的平均时间和一般在此区域的车速来确定切换区的长度。切换区的位置应该尽量避免在拐角,因为拐角本身的阻挡会带来额外的传播损耗并造成信号的迅速衰减从而减小切换区的长度。如果无法避免的话,应该尽量保证拐角处的信号强度有足够的余量来应对拐角的损耗。也不要把切换区放在十字路口、高话务地区以及VIP服务区。

通过调整天线的方向角和下倾角来改变切换区的位置和信号分布。如果切换区太小,可以减少下倾角或适当调整天线方向解决。如果切换区里信号变化太频繁,则可以考虑适当调整下倾角和方向角以保证单一小区信号强度平稳变化。

3.8RF优化其他问题分析

1. 馈线问题

根据单站覆盖测试结果,检查实测各地区的覆盖信号是否与规划的覆盖小区一致。分析是否存在馈线接错的情况。

一般定向站的3个小区,每个小区的天线使用两根馈线(一根收发共用,一根接收)。在基站侧馈线再连接跳线接入eNodeB机柜。在工程队施工时这一系列的连接有可能会出错。一个天线连接的两根馈线可能被连接到任意一两个小区,因此馈线接错的现象就是三个小区的天线发射出来的信号可能是来自于该站点随意的一个或者两个小区的信号,或者是上行出现鸳鸯线。

在进行优化时,应该根据覆盖测试结果,逐个检查每个基站实际测得的各地区的覆盖信号是否与规划的覆盖小区一致。正常情况应该是每一个天线附近该方向上的最强信号就是这个天线对应的小区,如果出现其他小区的强信号应该首先检查是否存在馈线接错的情况。

如果发现馈线接错,可以联系设备工程师上站点检查馈线连接情况。

2. 天线和环境问题

根据全网覆盖测试结果,检查实测各地区的覆盖信号是否存在越区覆盖的信号和覆盖明显小于预期的信号。对存在问题的小区进一步上站检查天线方向角,下倾角和挂高是否和设计相符,隔离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还可以检查天线主瓣方向上是否存在阻挡,抱杆方向是否垂直等。

天线实际的方向角,下倾角和设计不符主要的原因是工程队没有能够完全遵守工作流程按照图纸和规划数据施工。另一方面,使用的设备例如罗盘的精度也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一般方向角5度的误差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下倾角如果误差大于2度对覆盖的影响就会比较明显了。

优化时有时会发现在天线的主瓣方向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阻挡。这样的结果就会造成一定的覆盖盲区,适当的调整天线方向角可以改善这种问题。天线的实际下倾角有时也会与设计不符,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天线的抱杆不垂直于地面或者测量不准确造成的。

测量下倾角的一种简易方法是使用天线厂家提供的一种贴在天线上的刻度纸,这种方法需要首先将正确的刻度纸贴好在天线上,之后按照刻度尺精确调整。比较准确的一种测量下倾角的办法是直接使用水平仪来测量下倾角。这两种方法的前提都是天线的抱杆或者支架是垂直于地面安装的,这样才能确保从天线测得的下倾角就是其相对于地面的下倾角。对于某些安装于铁塔上的天线或者抱杆安装在墙壁上的天线来说,必须要测量抱杆是否垂直于地面。

以上的问题可以使用专用工具测量来发现,发现后通知工程队前来修正。对于存在阻挡或者抱杆无法垂直地面的情况,可以通过调整方向角和下倾角的方向来改善。下倾角的减少很容易造成越区覆盖和增大干扰,增加则容易出现覆盖盲区,同时过大的下倾角也会导致波束畸变从而产生新的干扰。因此适度的调整对于保证整个网络的性能很重要。

一般来说,调整方向角有助于解决大面积覆盖弱的问题,而调整下倾角可以解决覆盖距离方面的问题。工程队严格按照流程施工是保证质量的前提。设备工程师对于安装后的核查也非常重要。

3. 基站硬件问题

确保基站发射功率从基站射频端到天线侧工作正常也是RF优化需要注意的一部分。

驻波比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优化前应该确定基站每个小区在LTE的工作频率上驻波比小于1.5。这项工作由设备工程师使用驻波比测试仪完成。同时从各功放端口输出的功率也应该确保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

4RF优化常用方法

4.1覆盖优化常用方法

1. 调整天线方位角

天线方位角调整的目的是通过改变天线的朝向从而改变小区的覆盖区域,通常天线的方位角调整5度或10度,效果一般不会很明显。因此天线的方位角调整时的角度都在10度以上,以5度为间隔进行调整。

2. 调整天线下倾角

天线下倾角调整的目的是通过改变天线的俯仰角来改变小区的覆盖半径,通常天线的机械下倾角调整范围在0度到10度左右。注意实际工作中下倾角不能过大,以免前向发射波形畸变。

3. 邻区/PCI调整

不合理的邻区规划可能会导致接收信号质量差、切换失败、掉话等问题,影响网络性能。PCI的规划要避免模三对打产生的干扰。

4. 基本的无线参数核查

5. 调整天线挂高

天线的架高调整主要针对高站或矮站而言,由于站址选得不当,位置过高或过低,造成严重越区覆盖或覆盖不足,如果通过调整天线下倾角、方位角或将机械下倾天线更换成电调天线后仍控制不了覆盖问题,此时该考虑调整天线的挂高或站点搬迁。

6. 调整天线位置

7. 调整天馈连接

8. 使用特性天线

天线型号的调整指的是将全向天线更换为定向天线,或将90度天线更换为65度天线,或将机械下倾天线更换为固定电子下倾天线或电调天线等。具体视现场情况而定。

9. 调整附件如塔放

10. 修改下行功率

RF优化的两条经验推荐:

1. 调整之前,尽可能去堪察相关站点,合理提出RF建议

(1)如果没有条件去现场勘站,可以查看以前的勘站报告和勘站照片;

(2)如果规划工程师和优化工程师不是同一人,了解现场环境对合理提出RF优化建议很重要。

2. 如果条件允许:现场边调边分析,减小反复调整的工作量。

(1)利用一次调整的机会,尝试2-3次的调整,工程人员在天面配合,网优人员现场测试分析比较,找到最佳的调整方案;

(2)对积累RF调整经验有帮助。

附:天线下倾角的计算公式

天线下倾角计算公式1

θ= atan( 2H / L ) * 360 / ( 2 * π ) + β/2 – e_γ

天线下倾角计算公式2

θ = atan( H / L ) * 360 / ( 2 * π ) –e_γ

其中:θ表示天线的初始机械下倾角;H表示站点有效高度;L表示该站点天线到正对方向基站小区的距离;β表示垂直波瓣角;e_γ表示电子下倾角。

公式使用说明

1. 公式1的主要应用场景:城区密集基站下,为使天线的大部分能量都能辐射在覆盖区内,减少对相邻小区的干扰,设置天线的初始下倾角时,使天线的主瓣上方的半功率点对准覆盖区边缘(定义为L/2处)。一般不建议按该公式来规划天线的初始下倾角,以避免初始下倾角可能设置过大导致网络覆盖存在问题,多用于优化时参考。

2. 公式2是通用公式,其主要应用场景:在郊区、乡村、公路、海面等,为让覆盖尽量远,可以减小初始下倾角,使天线主瓣的最大增益点对准正对基站方向的位置。

3. 实际无线网络优化时,天线下倾角的优化设置主要靠对路测数据的分析来完成。 ●

根据各参考信号的SINR 覆盖图可以得出各扇区的覆盖情况,对于越区覆

盖的扇区,可考虑加大天线下倾角,至于下倾角需要加大到多少,可利用公式1来参考,因为RF 优化的经验性很强,很多时候这个下倾角设置还与周边的环境有关。

对于严重越区覆盖的扇区,优化时天线下倾角设置可能要比公式1计算

出的下倾角大很多。

对于覆盖不足,或要用来在参考信号污染区用做主参考信号优化的扇区,

只要保证优化后不会出现越区覆盖,天线的下倾角可以小于计算公式1计算出来的下倾角,甚至可以小于计算公式2计算出来的下倾角。

4.2 下行功率优化

4.2.1 下行功率分配基本原理

针对不同的下行参考符号格式,LTE 协议中给出了不同的参数确定下行功率发射。本文主要讨论的是RS 为小区公用参考信号下的下行功率分配形式。

RS 为Cell Common RS 情况下下行功率分配参数主要包括如下两个参数: 1. 对于不包含RS 的OFDM 符号 定义A ρ=PDSCH-to-RS EPRE ratio A

ρ =

A P +offset -pow er δ [dB] (1)

其中,offset

-pow er δ仅对多用户MIMO 有效,其余格式时取值均为0dB

A P 是由RRC 配置的UE 专用参数,取值范围为 [3,2,1,0,-1.77,-3,-4.77,-6]

dB 。

2. 对于包含RS 的OFDM 符号

定义B ρ=PDSCH-to-RS EPRE ratio ,其中B ρ的值由下表规定的A B ρρ/、B P 及天线端口个数的值确定。其中B P 由高层配置,是小区专用的。

表4-1

B

P 、

A B ρρ/、天线端口数的对应关系表

从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中不难看单端口时的(A B ρρ/*5)与二、四端口时的(A

B ρρ/*4)两者的值相等,所以RS 符号的功率取值大小与天线端口数无关。

根据协议规定的下行功率分配规则,以20M 带宽为例,再加最大符号功率max_OFDM

P 为

20w (43dBm 。最大符号功率

max_OFDM

P 可根据设备的实际实现取值,目前设备可实现的是

单通道40W )的假定,我们可以估算参考信号功率的取值范围。如下:

在含有RS 的OFDM 内、和不含有OFDM 的符号内,分别有如下的等式成立:

12?RB ?10P A /10?P CRS _RE =P max ?_OFDM Typ 12?RB ?16 ?P CRS _RE +12?RB ?56 ?10P A /10? ρB ρA ?P CRS RE =P max _OFDM TypeB_OneAntennaP 12?RB ?16 ?P CRS _RE +12?RB ?46 ?10P A /10? ρB ρA ?P CRS RE =P max _OFDM TypeB_TwoOrFourAntennaP

又因为单天线端口时的(A B ρρ/*5)与二、四天线端口时的(A B ρρ/*4)两者的值相等,所以

_CRS RE

P 的取值与天线端口数无关。

依据其上的计算规则,则A P 、A B ρρ/及

_CRS RE

P 的各种可能的取值组合为:

表4-2

_CRS RE

P 取值分析

表4-2给出了RS 的功率最大值情况,具体配置时可以依据覆盖要求取不大于这个表中所列值的一个值。当做功率分配时(即A P !=0 or A B ρρ/!=1时),应尽量取较小值,以便确保每个UE 的A ρ、B ρ分配均可满足,此时剩余功率则可用来做功控。

4.2.2 参数确定准则

根据上述协议中给出的A P 与B P 的选择值范围,在给定发射总功率的情况下利用公式(2)中的任意一个方程都可以计算出一个_CRS RE

P 值,因此难以仅通过公式(2)确定出下行功

率具体分配参数值。

为了解决此问题,在此引入一个新的限制条件,即要求计算出的

_CRS RE

P 值必须同时满

足公式(2)中的所有方程。该准则的物理含义即为要求无论在Type A 或Type B OFDM 符号中都以满功率发射,从而避免了在功率分配时造成的发射总功率小于给定的发射总功率的功率浪费情况。

由此,遍历协议给定的A P 与B P 的可选值,可获得满足上述条件下的A P 与B P 的具体组合值,具体数值为以下4种情况:

表4-3

A P 与

B P 的组合值

结合公式(2)可以得到上述参数配置下具体的RS 符号以及数据符号的功率(以Type A 符号中的数据RE 上的功率为参考值,设定为1),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4-4RS 符号以及数据符号功率

至此,根据上述相关准则及公式,将协议给定的A P 与B P 限定为如上表所示的4种组合,其中不同之处在于RS 的功率及Type B 符号中数据功率不同,而Type A 符号中数据的功率在任何格式中都是保持恒定。显然,增大RS 的功率会提升信道估计性能,对于Type A 符号中的数据其解调性能一定是提升的,而对于TypeB 中的数据因为RS 功率的提升,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