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发展理念,在实践科学发展上求突破.

(一)创新发展理念,在实践科学发展上求突破

从加快“两个率先”的高度,认真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努力以理念创新带动思路创新、工作创新和发展创新。一是把握形势,理性发展。理性是理念的反映,是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正确分析和判断当前形势,坚定发展信心,在协调发展中加快发展,在更高水平上统筹发展,做到能快则快、能好则好。要树立历史的政绩观,辩证而全面地看待发展。不再就环境论环境,认清形势关键是要把握形势,顺时应势关键是要科学决策,善于化不利为有利,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化被动为主动;不再就经济论经济,确立全面互动发展的理念,提升全局工作水平,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不再就空间论空间,应由平面到立体、物质到人文、外延到内涵、粗放到集约转变,多层次认识资源,多方位拓展空间,克服盲目性,避免偏激性,增强科学性。二是认清现状,务实发展。务实不仅是一种工作态度、一种工作作风,更是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要正确认识发展所处的阶段,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有效的举措,实现更好的发展。我区处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大开发、大建设时期,必须注重形态建设、环境营造、功能完善;处于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必须保持较高的投入、较快的增长;处于社会加快转型时期,必须密切关注和协调解决好社会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把握好发展节奏,掌握好改革力度,努力消

除发展的负面影响与制约,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促进地区稳定健康发展。三是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要正确分析和定位发展,顺势而变,主动调整,积极适应。随着新老城区重点的转移与确立,经济业态、资源空间、发展途径都在发生变化,需要适时改变工作思路和重点,进行错位竞争、特色再造;随着新老产业层次的调整与提升,需要突出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壮大规模企业,在资源集约、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上走出新路子;随着新老体制改革的过渡与创新,需要突出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行政审批制度等,尽快确立因地制宜率先发展的体制优势和特色,不断激发区域发展活力。总而言之,再好的环境总会因时而变,再多的资源总会有用完的一天,关键是我们的思维必须与时俱进,思路必须开拓创新,在发展的任何时期,都能够经受住时代的考验,承担起历史的责任,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奋进的锐气,让“两个率先”在科学发展的主旋律中获得更加强劲的动力,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二)转变增长方式,在提升发展水平上求突破

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优化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上来,着重在做优产业特色、做强发展平台、做大经济规模上做文章。

突出强二兴三,做优产业特色。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实现工业强区。坚持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并重,抓住结构调整和信息化带动两个关键,重点依托开发园区,营造精密机

械、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发展的新优势。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增强特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带动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商贸兴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要有先进的制造业,而且要有发达的服务业;推进城市化进程,不仅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而且要有繁荣的服务业作依托。要坚持发展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并举,坚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并举,以南大街中心商贸区、城西市场物流区建设为主导,加紧搞好青山桥、勤业、清潭、开发区及新闸等片区商业副中心的发展规划,着力吸引世界知名商业和名牌商铺落户,积极发展大型物流企业、仓储式超市、技术中介等现代生产服务业,大力拓展信息服务、社区服务、文卫体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鼓励推广大型连锁、集中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进一步凸现钟楼商贸优势,实现服务业与工业化的互动并进、服务业与城市化的联动提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放心食品”工程。

深化板块建设,做强发展平台。加快“三大板块”建设。开发区现代制造业板块要尽快见成效,在加大招商引资的同时,着力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投产、达产速度,内外资增幅达到50%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力争“一年翻番”;中心商贸服务业板块要尽快上台阶,在南大街商业步行街全面开街、嘉业国贸广场投入运行的同时,加快西瀛里莱蒙世界之旅项目

的建设进程,连片推进篦箕巷、劳动西路等地块的开发,力争商业总量和开发当量跨上新台阶;环城区市场物流业板块要尽快出形态,突出以凌家塘市场搬迁改造、农民安置房建设、骨干基础工程推进为重点,统筹安排建设时序,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力争使凌家塘地区作为城市西部交通枢纽、现代商贸区、物流中心的建设初见成效。同时,结合“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五星、永红等地区布局调整,统筹规划工业园区和商业网点,促进资源共享,推动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有效流动和优化组合,进一步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

着力扶优扶强,做大经济规模。注重优化所有制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企业规模结构,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促进产业集聚带动企业集群发展,形成特色产业基地,提升整体竞争力。依托现有企业的规模和品牌优势,认真落实扶优扶强政策,对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实行动态跟踪,加强组织力度,注重分类指导,千方百计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特别是科技型、成长型企业的发展壮大。力争形成超亿元工业企业30家,其中超5亿元5家,超10亿元2家。大力扶持壮大民营经济。新增注册资本15亿元以上,从业人员1.2万人以上。充分激活民众的创业意识,激发民众的创业能力,激励民众的创业胆略,引导有能力的人带头创业,有资本的人扩大创业,引导民企、民资开展与外商外资、资本市场的嫁接合作,与科研院所的互补互动,在机制体制、人才资金、

经营管理上逐步上水平、逐年上台阶。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发展,拓展海外市场,争取年内有1家企业到境外设立公司。

(三)狠抓有效投入,在培育发展后劲上求突破

坚定不移地把有效投入作为培育经济发展后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持续发展的关键来抓,开展第三个“项目推进年”活动,量质并重地加大项目建设的力度,力争工业投入增长30%以上。

“引”重在有质。精心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活动,加强招商网络建设,把引资重点放到与世界知名公司及其研发机构的合资合作上,放到引进既定三大产业的大项目上,放到形成关联度大、辐射力强、集聚度高的产业链上。力争引进2000万美元以上项目8个,力争利用外资增长30%以上。要变招商引资为“选商选资”,严格把好用地项目门槛,确保新建工业项目平均投资密度不低于40万美元/亩、产出密度不低于500万元/亩、税收回报不低于20万元/亩。对外资500万美元或内资3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原则上进入标准厂房。充分利用中心商贸服务业板块和城西市场物流业板块加快推进的有利条件,紧紧抓住2005年服务业跨国资本流动大幅放开的机遇,加大服务业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商业企业、物流市场和大型超市等外资企业。

“建”重在有速。切实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服务力度,加快项目的推进速度。对中复建材基地、捷安生光电等已签约、

批准的项目,明确专人加强指导和协调,促其快推进、快建设;对钟恒新材料、中创金属制品等在建项目,全力以赴协助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供电、供气、供热、资金等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如期推进,早竣工、早投产;对莫本通讯、爱世光电、裕兴绝缘材料、东方工具等竣工项目重点抓投产、抓达产。

“产”重在有效。注重把税收贡献作为衡量项目建设成功的重要尺度,密切关注项目的回报。在项目建成投产、投运后,及时掌握企业的运行情况,主动加强对企业税收入库情况的跟踪,督促企业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从而保证财政总量的持续增长。适应税收属地征收后的形势,挖潜、整合区域资源,致力发展财税经济,使经济发展的成效在财税增收上得到体现。进一步完善对镇、街道的税收考核办法,加大协税护税力度。致力改善税源结构,着力建设骨干税源支撑、基础税源稳定、新兴税源丰裕的财源体系,促进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改”重在有升。注重用新思路、新办法、新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技改贴息、技改设备税收减免等政策的导向作用,淘汰落后工艺,提升装备水平,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充分发挥科技三项经费的引导效应,促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联合,设立研发中心,推进品牌战略。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等有效手段,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本,以存量引增量,以外力增活力,以调整拓空间,盘活存量资产,搞好综合利用,使传统

产业、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四)实施持续发展,在提升城市品位上求突破

坚持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统筹规划、科学利用,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修复能力,实现城市形象、功能的大提升,努力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合力推进城市基础建设。突出规划龙头地位,积极完善开发区、新闸、西林等西部功能分区规划之间的衔接和西部与老城区的衔接,并将规划严格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充分体现规划的全面性、科学性、严肃性。采取坚决有效措施,依法全面加快重点地块的拆迁进程,认真做好被拆迁房屋的权属鉴定等工作,保障各项工程顺利实施。配合加快运河改线、312国道改道、长江路、龙江路、梧桐路、邹傅路、吊桥路等一批市政重点工程建设。移建横兴弄垃圾转运站,将旱改水冲式公厕逐步提高到二类标准。新开疏浚小王河、鹤溪河、十字河等5条河道,对西涵洞河、后塘河实施综合整治,改造新建荷叶、殷家、锁桥等6座排涝站,对大运河、南运河、白荡河等防洪片区和部分城区洼地进行治理。加强房地产开发,全面推进香江华廷、勤德家园、鹏欣丽都、香梅花园、金玉良苑以及荆川、新新定销商品房等开发项目。大当量开工建设农民安置房,其中开发区50万平方米、西林30万平方米、新闸10万平方米,配套建设职工宿舍3万平方米。同时,要抓紧启动开发区商贸生活地块的开发。按照“政策扶持、三级联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多方创造条件,

实质性运作五星新庄等地块,探索“城中村”改造的成功路子。注重将老住宅小区整治与优化规划建设、推进片区改造、加强市场运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配套功能,提升管理水平。

大力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坚持“建管并重、巩固提高”,突出把人居环境质量作为衡量“两个率先”的重要标准,进一步净化、绿化、美化城市环境,逐步实现人居环境生态化。加快实施绿化工程。对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考核目标,努力增加城市绿量,重点实施青枫公园、新市河绿地、马公桥绿地、百货大楼绿地等一批绿化工程,建成开发区童子河东路、合欢路、桂花南路、松涛路绿地以及鹤溪河、西界河等景观,新增绿地面积70余公顷。着力加强环境保护。坚持“控制、治理、清洁生产”的原则,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建立清洁生产机制,持续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友好企业和生态村镇创建工作;加大环境监察力度,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确保印染企业废水排放达到一级标准,力争全面实现工业企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切实提高城管水平。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深入推进环卫作业、绿化管养等方面的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镇和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平台作用;按照国家卫生城市的要求,全面落实严格的长效管理机制,深化城市管理目标责任制和“门前三包”责任制,加大综合执法和监督力度,重点治理城郊结合部、背街里弄、居民小区的环境卫生,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着力提升资源利用水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保护和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积极倡导循环经济,鼓励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企业的循环生产、产业的循环集聚、社会的循环消费,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与改造项目,及时推广资源节约方面的科技成果,支持和引导企业淘汰浪费资源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土地作为我区目前最稀缺的发展资源,珍惜利用、集约利用是我们的唯一选择。要坚持在调高产业层次中节约土地,在调优产业布局中整合土地,做到巧用地、少用地甚至不用地发展。对可用土地资源做到精打细算,科学合理地留足发展空间,做大做精发展平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区域承载力。在开发区、新闸、五星、西林等地集中建设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深入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有效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严格用地手续,规范用地行为。

(五)加快富民进程,在改善人民生活上求突破

突出富民优先,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保障,统筹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大力加强社会保障。坚持把促进就业、激励创业作为富民的根本途径,积极拓展创业空间,搭建就业平台,改善就业环境。全面完成市下达的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认真做好

“4050”和双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援助,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以内。巩固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健全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和医疗保险制度,加大社保、医保扩面征缴力度,深入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继续实施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制度,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把一切有利于富民的措施落到实处、一切有利于富民的实事认真办实。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经营运作,进一步提高农民的长期收益。加强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扶助等各项事业,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构筑科技创新体系,扎实开展科普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广泛吸纳人才,关怀爱护人才,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坚持教育创新,切实提高教育发展水平。扎实推进名师名校名科“三名工程”和素质教育,创建省实验小学1所,完成花园二小改扩建工程和五星中心小学易地新建的规划论证,探索小班化教学和双语教学,建立校际对口支援和城乡教师双向挂职交流制度;调整部分学校学区,继续解决好流动儿童入学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资源的多层次需求。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区、镇

(街道)、村(社区)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建设,实施乡镇卫生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职能转变,不断提高公共卫生资源利用率和民众健康水平。开展免费婚检,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继续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机制,全面推行计生优质服务,争创省“十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区,抓好国家计生协预防艾滋病宣传试点工作。按照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分开的原则,深入推进社会领域改革。

切实加强社区建设。研究制订新一轮社区建设规划,组织开展“社区建设创新年”活动。深化“星级社区”创建,力争建成2个四星级社区、8个三星级社区。建设五星、永红等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力争使所有社区居委会办公及服务用房达到二星级以上标准。激活社区用人机制,健全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制度,实行社区干部持证上岗。积极稳妥地推进“村转居”工作,完成北港街道的撤村转居。继续开展“一居一品”的特色社区创建,使特色更明,亮点更亮。加强数字社区建设,将社区管理软件由单机版改为网络版。大力扶持、培育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探索社区民间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以承办“江苏省社区建设论坛”为契机,一手抓研究,一手抓创新,将社区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六)注重以人为本,在构建和谐社会上求突破

把构建和谐社会纳入“两个率先”的目标内涵,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努力争取率先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

能、各得其所,全面发展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局面。

抓好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政府工作的意见、批评和建议,提高民主决策的水平。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进一步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意见,不断改进政府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政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村民、居民自治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力、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全面推进依法治区,促进社会管理迈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立足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新时期常州市民精神为主线,不断创新形式、创新载体、创新主题,积极构建长效学习、有效学习机制,认真举办“第三届全国学习型城区建设论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文体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现代城市文化,开发区域特色文化,活跃各类群众文化,提升地区影响力和文化品位。以举办“第二届钟楼文化艺术节”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体活动。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适应工业化、城市化的要求,加强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

训,大力引导农民确立新的城市生活理念和就业观念,转变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文明程度。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注重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逐步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反映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不同呼声,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加快建立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健全信访责任制,认真办好群众来信来访,加强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工作,及时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努力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和社会秩序。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深化反邪教警示教育,坚决取缔各类邪教组织,认真做好对“法轮功”等邪教人员的帮教转化工作。加大国防教育力度,增强全民国防意识,积极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区三连冠,依法推进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工作,规划好人武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集中整治和制度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价格欺诈、欺行霸市、偷逃税收等行为,坚决制止乱收费以及拖欠工资、工程款等行为,规范农贸、建筑等专业市场管理,营造诚信公平的市场环境。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强化职能部门和安全网络的作用,广泛进行宣传教育,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不懈地开展安全生产检查监管和事故隐患的排查

监控,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