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药物机制的Meta分析_明德松

我国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药物机制的Meta分析_明德松
我国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药物机制的Meta分析_明德松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附件1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近年来,我国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部分细菌对其耐药性呈明显上升趋势。经相关领域专家多次研究论证,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达成以下共识。 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需氧、厌氧菌均具有抗菌作用,特别就是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具很强抗菌活性。该类药物的临床适应证广,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重症感染及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等的抗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上市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有5个品种: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比阿培南与厄她培南。厄她培南抗菌谱相对较窄,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非发酵糖细菌抗菌作用差;其她4个品种的药效学特性相仿。亚胺培南、帕尼培南分别与西司她丁及倍她米隆组成合剂,后二者分别为肾脱氢肽酶抑制剂及近端肾小管有机阴离子输送系统抑制剂,并不起到抗菌作用。 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量逐年上升。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显示,自2011年我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以来,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1年的59、4%降至2017年的36、8%,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同期由85、1 DDDs/100人·天降至49、7 DDDs/100人·天。多数类别抗菌药物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的使用强度均呈下降趋势,而同期该监测网中心成员单位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1、83 DDDs/100人·天上升至3、28 DDDs/100人·天。在部分地区存在个别品种应用过多或上升过快的现象。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1、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增多。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因而选择该类药物的几率增加。2、免疫缺陷/免疫抑制治疗患者增多。3、部分医务人员临床应用不合理。 (二)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呈上升趋势。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显示,2017年全国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平均为9、0%,较2014年上升了2、6个百分点,个别省份检出率最高达到26、9%。老年、儿童与成人患者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依次为10、2%、9、1%与7、8%。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检出率持续较高,2017年全国平均检出率为56、1%,个别省份检出率最高达到 80、4%。 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专家建议 (一)严格掌握药物临床应用适应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

2017 WHO指南:医疗卫生机构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预防和控制--推荐五

2017 WHO指南:医疗卫生机构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预防和控制--推荐五 5 患者隔离 专家组推荐: 定植或感染CRE-CRAB-CRPsA的患者应该与非定植或非感染的患者施行物理隔离,采用: a 单间,或 b 同种耐药菌的患者集中分类收治 (强烈推荐,极低至低质量证据) 推荐理由 ?在11项CRE研究中,9项将患者隔离作为评估干预的一部分。这9项中有8项报告了干预后CRE显著减少。 ?在5项CRAB研究中,3项将患者隔离作为评估干预的一部分。3项均报告了干预后CRAB显著减少。 ?在3项CRPsA研究中,1项将患者隔离作为评估干预的一部分,并报告了干预后CRPsA显著减少。 ?尽管可用证据有限,且质量级别为非常低至低。GDG一致认为这一推荐级别应列为强烈推荐。这一决定基于: o由于定植/感染CRE-CRAB-CRPsA的患者增加了接触传播的风险,对此类患者进行隔离是接触预防的基本内容。 o专家组关注到已证实的CRE-CRAB-CRPsA传播性,同时注意到实施患者隔离/集中分类收治在减少其他相似多重耐药菌传播方面的有效证据。 o证据和关于CRE-CRAB-CRPsA定植/感染的负担和影响的国际关注。(特别是1.1章节流行病学数据和1.2章节形成这些推荐意见的具体原因) 评论: ?值得注意的是,“隔离”及“集中分类收治”在一些医疗机构中存在术语使用不一致性。为了本指南的目的,使用下述标准定义:

o隔离:有条件的话,应将患者安排在单间(最好有独立卫生间)。 若单间供给不足,患者应集中分类收治。 o集中分类收治:将定植/感染同种微生物的患者归为一组,在一个划定的地点提供照护,防止与其他患者接触。 ?隔离的目的是将定植/感染患者与非定植/非感染患者分隔开。 ?GDG指出,尽管在CRE定植/感染的患者中,隔离的有效性有最强的证据支持,但专家组认为本推荐对预防CRAB或CRPsA定植/感染患者的交叉传播很有可能同样有效。 ?GDG指出,患者隔离有可能与一些潜在伤害和意想不到的负面结果有关(例如:社会孤立和抑郁、焦虑等心理影响)。上述问题与伦理审查小组讨论,讨论结果和相关缓解措施在“价值观和偏好”部分描述,还有一些该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总而言之,GDG认为使用恰当的管理方法能够使负面结果最小化,相对于以上关注点,隔离患者给预防CRE-CRAB-CRPsA 的交叉传播所带来的益处更有价值。 ?如果有可能,应优先安排定植/感染患者在单间。在单间不足,或对定植/感染相同病原菌的患者进行集中分类收治更能有效利用医院病房和资源的情况下,集中分类收治是备选。GDG认为在感染暴发时应该总是执行患者隔离。在病原体流行的情况下,可能难以实现单间隔离,尤其在资源和设备有限的低收入医疗机构。 ?GDG指出,有证据和临床经验支持,应安排专门的医务人员对隔离/集中分类收治的患者进行管理,尽管专家组认为可能在可行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见资源影响和可行性)。 背景 患者隔离是接触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单间病房或集中分类收治的方式将患者实施物理分隔,来预防患者之间的感染传播。支持患者隔离作为有效的感染防控干预来预防医疗保健相关感染以及病原体交叉传播的一般证据,早前在《WHO关于国家和急症医疗机构层面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核心措施的指南》中有所概述。 证据摘要 在本节中,我们研究了患者隔离或集中分类收治作为干预措施的一部分,对预防和控制CRE-CRAB-CRPsA患者结局的影响的相关证据。 评估患者隔离的研究为间断性序列(ITS)设计,来自国家分属:美洲(11项CRE研究中有4项,5项CRAB中有2项,3项CRPsA研究中有1项)、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近年来,我国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部分细菌对其耐药性呈明显上升趋势。经相关领域专家多次研究论证,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达成以下共识。 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需氧、厌氧菌均具有抗菌作用,特别是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具很强抗菌活性。该类药物的临床适应证广,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重症感染及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等的抗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上市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有5个品种: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比阿培南和厄他培南。厄他培南抗菌谱相对较窄,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非发酵糖细菌抗菌作用差;其他4个品种的药效学特性相仿。亚胺培南、帕尼培南分别与西司他丁及倍他米隆组成合剂,后二者分别为肾脱氢肽酶抑制剂及近端肾小管有机阴离子输送系统抑制剂,并不起到抗菌作用。 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量逐年上升。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显示,自2011年我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以来,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1年的59.4%降至2017年的36.8%,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同期由85.1 DDDs/100人·天降至49.7 DDDs/100人·天。多数类别抗菌药物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的使用强度均呈下降趋势,而同

期该监测网中心成员单位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 1.83 DDDs/100人·天上升至3.28 DDDs/100人·天。在部分地区存在个别品种应用过多或上升过快的现象。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1.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增多。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因而选择该类药物的几率增加。2.免疫缺陷/免疫抑制治疗患者增多。3.部分医务人员临床应用不合理。 (二)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呈上升趋势。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显示,2017年全国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平均为9.0%,较2014年上升了2.6个百分点,个别省份检出率最高达到26.9%。老年、儿童和成人患者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依次为10.2%、9.1%和7.8%。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检出率持续较高,2017年全国平均检出率为56.1%,个别省份检出率最高达到80.4%。 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专家建议 (一)严格掌握药物临床应用适应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明确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适应证:多重耐药但对本类药物敏感的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严重感染;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与需氧菌混合感染的重症患者;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的经验治疗。对照这3个适应证,临床合理应用的重点有: 1.“重症感染”是指因感染导致患者出现低血压、低氧血症、脏器功能损害等临床表现的患者。而对于“重症患者”,则需要认真鉴别是否存在感染后,再决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特别是碳青霉烯类药物。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介绍 试题答案

项目名称:2019年兵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全员培训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介绍试题答案 1、下列关于碳青霉烯类药物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c ) A、对绝大多数G+与G-、需氧菌与厌氧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B、产ESBL 菌株所致严重感染的首选药 C、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属、粪肠球菌的作用优于头孢他啶 D、对于沙雷菌属、不动杆菌、绿脓杆菌、产碱杆菌等的抗菌作用大多优于头孢他啶 E、各种厌氧菌包括脆弱类杆菌的作用优于甲硝唑、克林霉素和氯霉素 1、下列关于药物的构效关系描述错误的是(b ) A、亚胺培南——肾毒性大,易代谢,需与酶抑制剂联用;R位碱性强,易导致神经毒性 B、美罗培南——肾毒性低,酶稳定;R位碱性降低,抗G-菌的活性增高、神经毒性降低 C、厄他培南——肾毒性低,酶稳定; R位提高蛋白结合率,半衰期延长;神经毒性降低 D、厄他培南——肾毒性低,酶稳定;R位碱性降低,抗G-菌的活性增高、神经毒性降低 E、比阿培南——肾毒性低,酶稳定;几乎无神经毒性 关于碳青霉烯类的不良反应的描述错误的是(b ) A、超剂量应用时此类药物易诱发神经毒性,其中亚胺培南发生率较高,而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和比阿培南发生率较低,故亚胺培南不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 B、超剂量应用时此类药物易诱发神经毒性,发生率约为10 %-30% C、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神经系统毒性,如头痛、惊厥、癫痫、肌阵挛、意识障碍等 D、可导致皮疹、瘙痒、发热、休克等过敏反应,因此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E、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以及血液学方面的嗜酸性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增多、血红蛋白减少等,并可致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转氨酶升高,血胆红素或碱性磷酸酶升高,但一般能为患者所耐受 窗体底端

关于我院ICU3例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例的调查

关于我院ICU 3例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病例的调查2018年7月6日,院感科到检验科抄录多重耐药菌信息时发现短时间内ICU送检痰标本连续检出3例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我科专职人员立即到ICU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内容为:1、讨论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判断是否为医院感染;2、判断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医院感染暴发;3、对其可能的感染因素进行调查分析;4、整改措施干预等。现报告具体情况如下: 一、患者基本情况,是否为医院感染。 1、患者王岳,男,25岁,住院号2018009376,于2018年6月10日入院,入院诊断“1、双肺挫伤; 2、急性呼吸衰竭; 3、肋骨骨折; 4、创伤性血气胸; 5、全身多处皮肤挫伤; 6、右侧肘关节内脱位骨折”。患者于6月10日入住ICU,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6月21日送痰培养检出CR-AB,已按药敏使用抗生素。再根据临床症状、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定义为医院感染。 2、患者曾禾珍,女,77岁,住院号2018009003,于2018年6月2日入院,入院诊断“1、肺部感染;2、淋巴瘤性甲状腺瘤术后; 3、大气道狭窄; 4、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 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 6、高血压Ⅲ”。患者于6月2日入住ICU,行气管切开接呼吸机辅助呼吸。6月29日送痰培养检出CR-AB,已按药敏使用抗生素。根据临床症状、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定义为医院感染。 3、患者张树生,男,71岁,住院号2018007626,于2018年6月27日入院,入院诊断“1、鼻骨骨折;2、吸入性肺炎;3、糖尿病; 4、高血压; 5、脑梗死后遗症; 6、帕金森氏病; 7、消化道出血”。患者于6月27日入住耳鼻喉科后当日即转入ICU,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7月3日送痰培养检出CR-AB,已按药敏使用抗生素。根据临床症状、病原微生物检查结果,定义为污染。 二、判断性质 聚集:相对不常见事件或疾病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数量集合超过概率造成的期望值。 聚集性病例:医疗机构或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2例或2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 医院感染暴发:在医疗机构或其他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局出现三例以上同种同源病例的感染。 本次3例CR-AB,均在ICU接受治疗,且均住在A组,痰培养均检出CR-AB,由于耐药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使用管理规定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使用管理规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和《2017年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督导工作表》的要求,制定本管理流程。 一、严格控制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的使用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使用条件和程序包括: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选用应从严控制,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应具备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 1.有药敏支持; 2.经科室讨论和有关专家会诊同意; 3.处方需经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开具。 临床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药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不得在门诊使用。 二、临床科室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相关规定 1.住院患者确需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的,由临床科室提出会诊申请,由指定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家进行会诊,确定是否使用,包括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品种、使用剂量、疗程及预后等。 2.经会诊确需使用的,临床科室须填写《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申请表》,由会诊专家签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方可使用。 3.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对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立即停药,并积极救治。 4.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5.按月填写《医疗机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使用情况信息表》,报临

耐碳青霉烯 鲍曼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J Cent South Univ (Med Sci)2012, 37(5) https://www.360docs.net/doc/cd11738263.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cd11738263.html,521长沙地区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 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梁伟1,2,邹明祥1,邬靖敏1 , 邬国军3,李军1,豆清娅1 ,刘文恩1 (1.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检验科,长沙 410008;2. 长沙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长沙 410015; 3. 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系,长沙 410078) [摘要]目的:了解长沙地区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探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长沙地区10所综合性医院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间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株205株;采用K-B法检测药物敏感性,改良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金属酶),改良Hodge试验筛查碳青霉烯酶;PCR扩增OXA-23,OXA-24,OXA-51,OXA-58及IMP-1和VIM-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应用肠杆菌科基因间一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 PCR,ERIC-PCR)对菌株进行DNA 分型及同源性分析。结果:在监测的18种药物中,耐药率超过50%的达14种。其中哌拉西林耐药率最高(80.5%),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2.5%)。共筛选出耐碳青霉烯类药物鲍曼不动杆菌115 株,其金属酶表型及基因检测均为阴性;改良Hodge试验阳性71株,其中64株OXA-23基因扩增阳性。115株菌株OXA-51均阳性,未检出OXA-24,OXA-58基因。115株菌株共分为7个ERIC基因型。其中A型19株,B型72株,为主要的流行克隆。结论:长沙地区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十分严重;产OXA-23 和OXA-51型碳青霉烯酶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且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存在克隆流行。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肠杆菌基因间一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DOI:10.3969/j.issn.1672-7347.2012.05.018 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ly isolated 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n Changsha LIANG Wei1,2, ZOU Mingxiang1, WU Jingmin1, WU Guojun3, LI Jun1, DOU Qingya1, LIU Wenen1 (1.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Xiangya Hospit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8; 2.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Third Hospital of Changsha, Changsha 410015; 3.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clinical isolates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n Changsha and to investigate 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Methods: A total of 205 non-duplicated, clinical isolates of Acinetabacter baumannii from 10 general hospitals in Changsha were collected from March 2010 to December 2010. The K-B disk diffusion 收稿日期(Date of reception):2012–01–21 作者简介(Biography): 梁伟,硕士,主管检验师,主要从事细菌耐药机制研究。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邹明祥,Email: zoumingxiang@https://www.360docs.net/doc/cd11738263.html,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状况比较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状况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铜绿假单胞菌(PA)对主要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阐明耐药机理,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医学杂志,遴选2006~2009年报道的相关药敏实验数据,作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PA对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依序是21.29%(1389/6524)、24.34%(556/2284,)。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1627,p<0.01)。结论:临床抗PA感染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首选亚胺培南。亚胺培南耐药菌株可形成多重耐药,其耐药机理主要是因其产生金属酶,携带有金属酶的整合子在PA间快速播散。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主要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在临床抗PA感染中有较为满意的疗效。本文旨在比较两者对PA的耐药状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查阅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医学杂志,遴选2006年至2009年所报道的相关资料,将文中所报道的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药敏实验数据进行归类和数据处理,根据被测菌株数,推算还原耐药菌株数,按文献累加被测菌株数和耐药菌株数,计算总的耐药率[1-6]。然后将PA对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作比较,即进行卡方检验,计算X2值,求P值,并阐明耐药机理。 2、结果见下表 3、讨论 3.1 根据上述结果可知,亚胺培南耐药率(21.29%)低于美罗培南的耐药率(2 4.34%),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1627,P>0.01)。 临床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宜首选亚胺培南。但PA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仍比较高,可见PA对亚胺培南的耐药问题不容忽视。 3.2 PA对亚胺培南等碳青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机理是:①PA产生金属酶,尤其是IMP型金属酶是我国临床感染检出率最高的金属酶,此金属酶属于β内酰氨酶类,可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且不受酶抑制剂的影响[7]。这是PA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产金属酶的基因位于PA质粒或染色体上,并能以基因盒的形式由整合子携带,从而导致耐药性在细菌间快速传播。整合子也是导致PA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②主动外排系统过度表达也是导致PA 产生多重耐药的原因之一[8]。外排泵MexAB-OprM、MexXY-OprM高度表达与调控基因mexP、mexZ发生变异有关。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专家共识 近年来,我国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部分细菌对其耐药性呈明显上升趋势。经相关领域专家多次研究论证,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达成以下共识。 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需氧、厌氧菌均具有抗菌作用,特别是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肠杆菌科细菌具很强抗菌活性。该类药物的临床适应证广,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重症感染及免疫缺陷患者感染等的抗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上市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有5个品种: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比阿培南和厄他培南。厄他培南抗菌谱相对较窄,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非发酵糖细菌抗菌作用差;其他4个品种的药效学特性相仿。亚胺培南、帕尼培南分别与西司他丁及倍他米隆组成合剂,后二者分别为肾脱氢肽酶抑制剂及近端肾小管有机阴离子输送系统抑制剂,并不起到抗菌作用。 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量逐年上升。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数据显示,自2011年我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以来,我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1年的59.4%降至2017年的36.8%,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同期由85.1 DDDs/100人·天降至49.7 DDDs/100人·天。多数类别抗菌药物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的使用强度均呈下降趋势,而同期该监测网中心成员单位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1.83 DDDs/100人·天上升至3.28 DDDs/100人·天。在部分地区存在个别品种应用过多或上升过快的现象。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1.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增多。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临床分离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因而选择该类药物的几率增加。2.免疫缺陷/免疫抑制治疗患者增多。3.部分医务人员临床应用不合理。 (二)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呈上升趋势。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显示,2017年全国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平均为9.0%,较2014年上升了2.6个百分点,个别省份检出率最高达到26.9%。老年、儿童和成人患者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依次为10.2%、9.1%和7.8%。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检出率持续较高,2017年全国平均检出率为56.1%,个别省份检出率最高达到 80.4%。 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专家建议

碳青霉烯类药物对比

《医院药学高级教程》 近来病历抽查发现头孢西丁和拉氧头孢这两种药,使用比例上升趋势增长较快。随着该药品的使用增多,临床疗效反应有所下降,为防止耐药菌的产生,建议临床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注意: 头孢西丁属头霉素类,抗菌谱类似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对厌氧菌有效及对β-内酰胺酶稳定,比较适用于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但头霉素类药物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不及第一代头孢菌素。静脉给药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过敏性皮炎等不良反应,对于高血压患者症状加重等。孕妇应该仅在必需的情况下才使用,对于哺乳期妇女头孢西丁可低浓度分泌进入乳汁,使用的时候应该给予警告。(妇产科使用比例最高)拉氧头孢为半合成氧头孢烯类,其抗菌活性与头孢三代类似,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阴性球菌的作用与头孢他啶相同,对铜铝假单胞菌的作用不及头孢他啶,对厌氧菌的的抗菌作用明显强于第1,2,3代头孢菌素类,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药物热等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者、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老年人缺乏维生素K,使用拉氧头孢增加出血倾向,用药期间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K预防。(儿科使用比例最高)

头霉素、氧头孢烯类:相似抗菌,区别应用 基层医院 2013年7月15日D11版 文张永信(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病科教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除了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外,还有一大组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和单环类,其分子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其中头霉素类与氧头孢烯类的抗菌谱和临床适应证有不少相似之处。 抗菌特点:性似头孢、同中存异 头霉素类和氧头孢烯类所含的品种,其药名中都有“头孢”两字,原因是该两类药分别具有第二代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似的分子结构和抗菌谱,但抗菌作用均较头孢菌素弱。头霉素类对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肺炎克雷伯菌、产气杆菌等)、革兰阴性球菌(包括卡他莫拉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等)和革兰阳性菌(包括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而氧头孢烯类对肠杆菌科细菌作用强,对绿脓杆菌、沙雷菌属等其他革兰阴性菌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也有一定作用。 头霉素类与氧头孢烯类对包括脆弱类杆菌在内的各种厌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后者的作用更优),这是与头孢菌素的不同点之一。而且,这两类抗生素对细菌产的β-内酰胺酶,包括对部分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很稳定,其稳定性优于多数头孢菌素,因此可用于产酶菌、耐药菌感染。 1.头霉素类 国内主要应用的品种为头孢西丁和头孢美唑。两者相比,头孢美唑除了对脆弱类杆菌的作用稍次于头孢西丁外,对需氧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及其他厌氧菌的作用均优于头孢西丁,且对酶的稳定性也较头孢西丁强。以相同的剂量给药后,头孢美唑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头孢西丁。总体上,头孢美唑效果较优,但难以透过血脑屏障。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介绍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一种非典型beta-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以及对beta-内酰胺酶稳定以及毒性低等特点,对控制耐药菌、产酶菌感染及免疫缺陷者感染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结构与青霉素类的青霉环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噻唑环上的硫原子为碳所替代,且C2与C3之间存在不饱和双键;另外,其6位羟乙基侧链为反式构象。研究证明,正是这个构型特殊的基团,使该类化合物与通常青霉烯的顺式构象显著不同,具有超广谱的、极强的抗菌活性,以及对beta-内酰胺酶高度的稳定性。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作用方式都是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致使细菌胞浆渗透压改变和细胞溶解而杀灭细菌。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此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是存在于细胞浆膜上的蛋白,分两类,一类具有转肽酶和转糖基酶的活性,参与细胞壁的合成,另一类具有羧肽酶活性,与细菌细胞分裂和维持形态有关。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此药的作用靶位,亚胺培南与PBP2的亲和力很强,结合后阻碍细胞壁的合成,可使细菌迅速肿胀、溶解,而且其作用很少受接种菌量(PH5.5~8.5)的影响。美罗培南能迅速渗透入肠杆菌科和铜绿假单孢菌靶位,主要是与PBP2和PBP3紧密结合。 国内已经上市的品种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法罗培南,厄他培南,比阿培南。抗菌药物出现,总是伴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碳青霉烯类抗

生素虽然刚开始使用时,细菌的耐药性相当低,对常见病原菌的敏感率很高,但碳青霉烯类与其他抗菌药物一样,在临床应用后即出现耐药菌株。目前临床上已出现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菌株。 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外膜孔蛋白减少或丢失伴高水平beta-内酰胺酶的持续产生 外膜的通透性对药物进入菌体至关重要,抗生素可以通过通道蛋白直接扩散进入胞内,并到达菌体内的相应作用部位,从而达到抑菌或杀菌的作用。外膜蛋白的表达缺失或减少时阻止药物顺利到达菌体内,可以使碳青霉烯类药物MIC值升高,当合并产ESBL或ampC酶时则使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产生高水平耐药。 2.碳青霉烯酶产生 碳青霉烯酶是指所有能明显水解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beta-内酰胺酶。BUSH-JM分类方法根据生化特征或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性将beta-内酰胺酶分为4类。第一类为头孢菌素水解酶(Amp-C酶),由染色体介导;第二类为青霉素酶和超广谱酶,其中2f亚群是由沙雷菌属与肠杆菌属产生的非金属碳青霉烯酶;第三类为可水解碳青霉烯抗生素的金属酶,为碳青霉烯酶;第四类为其他不能被克拉维酸完全抑制的青霉素酶。Ambler分类方法根据于beta-内酰胺酶的特殊性、动力学参数及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将beta-内酰胺酶分为A、B、C、D四类。其中A、B、D三类为碳青霉烯酶。 A类为丝氨酸酶,活性部位为丝氨酸残基,属于Bush分群中的2f亚组。包括阴沟肠杆菌和黏质沙雷菌种由染色体介导的NMC-A、IMI、SME以及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中质粒介导的KPC、GES酶。这类酶都是青霉素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评价细则 价

及配伍 效评估 抗菌药物处方与会诊[3]

[1]适用于MIC≤8μg/ml的CRE感染(如与多黏菌素联用时则CRE的MIC可为16—32μg/ml),使用时应加大剂量、延长输注时间并联合其他抗菌药物。 [2]推荐剂量(见附录) [3]部分地区厄他培南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中属于限制使用级,遇此情况无需进行第五部分评价。 附录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推荐给药剂量 1.亚胺培南(剂量以亚胺培南计算) 一般为静脉滴注给药,亦可肌内注射给药,严禁静脉注射给药。 (1)静脉给药 ①成人:肾功能正常患者根据感染严重程度、细菌敏感性以及患者体重而定,每日2~3g每6~8小时给药1次;每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50mg/kg或4g,且无资料显示剂量超过4g可提高疗效。 ②肾功能减退成人:肾功能减退患者需调整剂量,内生肌酐清除率50~90ml/min 者每次0.25~0.5g,每6~8小时给药1次;内生肌酐清除率10~50ml/min者每次0.25,每6~12小时给药1次;内生肌酐清除率6~9ml/min者每次0.125~0.25g,每12小时给药1次。血液透析患者应在透析后给药,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剂量与内生肌酐清除率< 10ml/min者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每次0.5~1g,每日2次。内生肌酐清除率< 20ml/min者超过推荐剂量时癫痫发生率上升。 ③新生儿:<7天新生儿,一次20mg/kg,每12小时1次;7-21天新生儿,一次20mg/kg,每8小时1次;21-28天新生儿,一次20mg/kg,每6小时1次。 ④儿童:1-3个月婴儿,一次20mg/kg,每6小时1次;3个月-18岁或者体重<40kg儿童,一次15mg/kg(最大剂量500mg),每6小时1次;体重≥40kg 儿童,一次250-500mg,每6小时1次。 ⑤对肾功能损害的儿童(血清肌酐>2mg/dl),尚无足够的临床资料作为推荐依据。 (2)肌内注射 剂量为每次0.5~0.75g,每12小时给药1次。本品0.5g和0.75g应分别溶解于1%利多卡因溶液2ml和3ml中供肌肉注射。 2.美罗培南 ①成人:肾功能正常患者根据感染严重程度、细菌敏感性以及患者体重等而定,常用量为每次0.5~1g,每8~12小时给药1次;细菌性脑膜炎患者可增至每次2g,每8小时给药1次;每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6g。 ②肾功能减退成人:肾功能减退患者需调整剂量,内生肌酐清除率>50~ 90ml/min者每次1g,每8小时给药1次;内生肌酐清除率26~50ml/min者每次1g,每12小时给药1次;内生肌酐清除率10~25ml/min者每次0.5g,每12小时给药1次;内生肌酐清除率<10ml/min者每次0.5g,每24小时给药1次。血液透析患者剂量为每次0.5g,每24小时给药1次,每次透析结束后应补充0.5g。CAPD患者剂量与内生肌酐清除率<10ml/min者同。 ③老年人内生肌酐清除率>50ml/min者不需调整剂量,<50ml/min者按肾功能来调整剂量。

碳青霉烯类(培南类)抗生素

1主要品种 国内已经上市的品种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法罗培南,,。 [开发上市时间及开发公司] 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商品名:泰能)是美国默沙东公司在1979年研制成功。

2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克倍宁)是日本三共株式会社研制的品种,1994年3月上市。2002年在中国上市。 3 是由日本住友制药公司与英国I-CI 制药公司开发,1994年在意大利上市。1999年进入我国市场,是国家医保乙类用药。 4 厄他培南是美国默沙东公司开发的新型长效注射用培南类,商品名:怡万之。2005年进入我国市场。 5 比阿培南是由Wyeth-lederle实验室研发的新型碳青霉烯类,于2002年11月在上市。2008年先声药业在首家上市,商品名:安信,是国家医保乙类用药。 2作用特点 抗菌活性 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对大多数革兰阳性、阴性需氧菌、及多重耐药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但耐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对本品耐药。亚胺培南在浓度8mg?L-1时,可抑制90%以上的主要致病菌。美洛培南对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作用较亚胺培南弱2-4倍,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同样耐药;但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16倍,对的抗菌活性是亚胺培南的2-4倍。帕尼培南对G+菌的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仿或略强,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仿,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则逊于亚胺培南。 稳定性 碳青霉烯类对质粒介导的超广谱(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染色体及质粒介导的(AmpC酶)均具有高度稳定性。但可被金属β-内酰胺酶水解灭活,造成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 结合蛋白 PBP是细菌上特殊的蛋白分子,也是β-内酰胺抗生素作用靶位,碳青霉烯类与PBP 结合紧密而显示出很强的杀菌活性。亚胺培南与PBP结合,尤其是PBP2的亲和力强,阻碍的合成,可使细菌迅速肿胀,溶解,其作用很少受接种菌量、PH值(5.5-8.5)的影响。美洛培南迅速渗透到靶位,主要是与PBP2和PBP3紧密结合。帕尼培南与铜绿假单胞菌的PBP的亲和性依次为PBP2,PBP1A,PBP3,PBP1B,PBP4。 与内毒素的关系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细则

附件2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评价细则 一、评价细则说明 1?本评价细则是为评价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提供参考,供专档管理和督导检查时使用。 2?所指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包括以下品种:亚胺培南、美罗 培南、帕尼培南、比阿培南、厄他培南。 3.评价表中权重分数高的部分仅代表管理侧重点,并不代表 在临床应用中权重分数低的部分不重要。 4?评价表分为5部分:适应证、品种选择、给药方案、病原学及疗效评估、会诊权限。 5?每张表针对1个病例进行评价,如病例中使用1个以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时,进行总体评价。根据不合理情况,予以扣分。 6?评价表共100分,实行扣分制,扣完为止,最低0分。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细则

注释:

[1] 适用于MIC W 8卩g/m的CRE感染(如与多黏菌素联用时则CRE的MIC可为16—32卩g/m), 使用时应加大剂量、延长输注时间并联合其他抗菌药物。 [2] 推荐剂量(见附录) [3] 部分地区厄他培南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中属于限制使用级,遇此情况无需进行第五部分评价。

附录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推荐给药剂量 1. 亚胺培南(剂量以亚胺培南计算) 一般为静脉滴注给药,亦可肌内注射给药,严禁静脉注射给药。 (1)静脉给药 ①成人:肾功能正常患者根据感染严重程度、细菌敏感性以及患者体重而定,每日2?3g每6?8 小时给药1次;每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50mg/kg或4g,且无资料显示剂量超过4g可提高疗效。 ②肾功能减退成人:肾功能减退患者需调整剂量,内生肌酐清除率50?90ml/min者每次0.25? 0.5g,每6?8小时给药1次;内生肌酐清除率10?50ml/min者每次0.25,每6?12小时给药1 次;内生肌酐清除率6?9ml/min者每次0.125?0.25g,每12小时给药1次。血液透析患者应在透析后给药,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 )患者剂量与内生肌酐清除率< 10ml/min者同,连 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每次0.5?1g,每日2次。内生肌酐清除率< 20ml/min者超过推荐剂量时癫痫发生率上升。 ③新生儿:<7天新生儿,一次20mg/kg,每12小时1次;7-21天新生儿,一次20mg/kg,每8 小时1次;21-28天新生儿,一次20mg/kg,每6小时1次。 ④儿童:1-3个月婴儿,一次20mg/kg,每6小时1次;3个月-18岁或者体重<40kg儿童,一次 15mg/kg (最大剂量500mg),每6小时1次;体重>40kg儿童,一次250-500mg ,每6小时1次。 ⑤对肾功能损害的儿童(血清肌酐>2mg/dl),尚无足够的临床资料作为推荐依据。 (2)肌内注射 剂量为每次0.5?0.75g,每12小时给药1次。本品0.5g和0.75g应分别溶解于1%利多卡因溶液2ml和 3ml中供肌肉注射。 2. 美罗培南 ①成人:肾功能正常患者根据感染严重程度、细菌敏感性以及患者体重等而定,常用量为每次 0.5?1g,每8?12小时给药1次;细菌性脑膜炎患者可增至每次2g,每8小时给药1次;每日 最大剂量不得超过6g。 ②肾功能减退成人:肾功能减退患者需调整剂量,内生肌酐清除率>50?90ml/min者每次1g,每 8小时给药1次;内生肌酐清除率26?50ml/min者每次1g,每12小时给药1次;内生肌酐清除率10?25ml/min者每次0.5g,每12小时给药1次;内生肌酐清除率<10ml/min者每次0.5g,每24小时给药1次。血液透析患者剂量为每次0.5g,每24小时给药1次,每次透析结束后应补充 0.5g。CAPD患者剂量与内生肌酐清除率<10ml/min者同。 ③老年人内生肌酐清除率>50ml/min者不需调整剂量,<50ml/min者按肾功能来调整剂量。 ④新生儿:<7天新生儿,一次20mg/kg,每12小时1次;7-28天新生儿,一次20mg/kg,每8 小时1次。治疗脑膜炎时:<7天新生儿,一次40mg/kg,每12小时1次;7-28天新生儿,一次40mg/kg,每8小时1次。 ⑤儿童:1个月-12岁或者体重<50kg儿童,一次10mg/kg ,每8小时1次;12-18岁或者体重>50kg 儿童,一次500mg,每8小时1次。治疗院内感染肺炎、腹膜炎、血流感染以及中性粒细胞缺乏 的感染时,剂量可加倍。治疗脑膜炎时:1个月-12岁或者体重<50kg儿童,一次40mg/kg,每8 小时1次;12-18岁或者体重>50kg儿童,一次2g,每8小时1次。 ⑥对肾功能损害患者,如果肌酐清除率每分钟25-50ml/1.73m2,正常剂量每12小时1次;如果肌酐清除

碳青霉烯类

1.5 碳青霉烯类与其他β-内酰胺酶 1.5.1 氨曲南 Aztreonam B 【药理作用】属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为窄谱抗生素,仅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具抗菌作用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但部分弗劳地柠檬酸杆菌、产气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对本品耐药。气单胞菌属、洋葱伯克霍德尔菌、施氏假单胞菌、奈瑟菌属(产或不产青霉素酶)以及产酶或不产酶流感嗜血杆菌对本品均敏感。本品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与头孢哌酮相仿,逊于头孢他啶。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黄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等假单胞菌属对本品敏感性差,甚至完全耐药。氨曲南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协同抗菌作用。本品对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无活性。对许多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本品口服吸收甚少。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本品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脑膜有炎症时可部分透过。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6%~60%。t1/2为1.4~2.2小时,肾功能损害时可延长至4.7~6.0小时,给药后8小时内,60%~75%以原形从尿中排出。血液透析4小时可使血浓度下降27%~58%,腹膜透析后血浓度仅下降约10%。 【适应症】治疗敏感需氧革兰阴性菌所致感染。 【不良反应】常见:静脉炎,注射部位肿胀或不适,腹泻,恶心,呕吐,皮疹,以及血清转氨酶升高等。 【药物相互作用】(1)本品与丙磺舒合用可导致血药浓度轻度上升。(2)本品与克林霉素、甲硝唑、庆大霉素等合用,其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改变.(3)头孢西丁、亚胺培南等药物在体外可诱导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等革兰阴性菌产生高水平β内酰胺酶,从而与氨曲南等众多β内酰胺类药物发生拮抗作用。 【禁忌症】对本品或其他单酰胺菌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应禁用本品。 【注意事项】(1)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他β内酰胺类交叉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很低;但对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者仍需慎用本品。(2)孕妇应用本品应暂停哺乳。(3)老年患者应用氨曲南时,应按其肾功能适当调整剂量。(4)对诊断的干扰:用药期间,Coombs 试验可为阳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血肌酐值可有暂时性升高,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可能延长。 【给药说明】注射用氨曲南配制肌内注射液时,每克氨曲南中至少加3ml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作深部肌内注射。配制供静脉注射溶液,加10ml注射用水至氨曲南药瓶中,缓慢推注(5分钟)。作静脉滴注时,先加入至少3ml灭菌注射用水,溶解瓶内氨曲南,后再加入至少100ml生理盐水、糖水或糖盐水中稀释,滴注药物浓度最高不可超过2%,每次滴注时间30~60分钟。每瓶氨曲南粉剂中加入注射用水后必须立即用力震摇至完全溶解。 【制剂和规格】注射剂:0.5g 【临床常规用量】氨曲南可供静脉滴注、静脉注射和肌内注射给药。(1)肾功能正常成人患者:①尿路感染,一次0.5g或1g,每8h或12h次。②中度感染,一次1g或2g,每8h或12h一次。③重症感染,一次2g,每6h或8h一次;一日最大剂量为8g。 (2)儿童:一次30mg/kg,每8h给药一次;重症感染可增加至每6h给药一次,一日最大剂量为120mg/kg。肾功能不全者,适当调整。 1.5.2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Imipenem-Cilastatin C 【药理作用】为亚胺培南与西司他丁的1:1复合制剂。亚胺培南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对多数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某些细菌具有抗生素后效应。亚胺培南的抗菌谱极广,对大多数革兰阳性、阴性需氧菌及厌氧菌均具抗菌作用。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及部分肠球菌属对之敏感,但屎肠球菌常对其耐药,耐甲氧西林金葡萄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常对之耐药。本品对大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柠檬酸菌属、摩根菌属、肠杆菌属等细菌具良好抗菌作用,对黏质沙雷菌、奇异变形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斯氏普罗菲登菌的作用略差。大部分铜绿假单胞菌对其敏感,但耐药性有上升趋势: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和嗜麦芽窄单胞菌。对其耐药。亚胺培南对大部分厌氧菌包括拟杆菌属、梭菌属及梭状杆菌属等均具有良好抑制作用,脆弱拟杆菌对其中度敏感。西司他丁为肾去氢肽酶Ⅰ抑制剂,不具抗菌作用,对β内酰胺酶也无抑制作用,对亚胺培南的抗菌作用无协同或拮抗作用:两者联合后西司他丁可减少亚胺培南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去氢肽酶水解并可防止亚胺培南引起近端肾小管坏死。亚胺培南在胃酸中不稳定,不能口服给药。亚胺培南和西司他丁的t1/2均为1小时。 【适应症】本品适用于多种病原体所致和需氧/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易激在病原菌未确定前的早期治疗。 【不良反应】(1)滴注过快可出现头昏、出汗、全身乏力、恶心、呕吐等反应,此时须减慢滴注速度,如减慢滴注速度后症状仍不消失,则须停用本品。(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主要发生于亚胺培南每日用量2g以上,既往有抽搐病史及肾功能减退者。当出现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是可给予抗惊厥药物如苯妥英或安定治疗,亚胺培南须停用。(3)二重感染如假膜性肠炎、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 (4)其他如皮疹、皮肤瘙痒、发热等过敏反应;血栓性静脉炎;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亦较多见。 【禁忌症】对本品的任何成份过敏者禁用。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本品。 【注意事项】(1)在应用本品前应仔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如过敏反应不属过敏性休克,而患者又有明确指征需用本品时,则在严密观察下慎用。(2)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宜避免应用,确有指征使用时,应在严密观察下慎用。肾功能减退患者需根据其减退程度减量应用,但如为肾功能衰竭患者,未进行血液透析时不可使用本品,进行血液透析者,仅在权衡利弊,患者受益高于发生抽搐的危险性时方可慎用。(3)老年人应用本品时宜减量。 (4)哺乳期妇女如必须使用本品时,应暂停授乳。(6)体重<30kg的肾功能不全小儿患者不推荐使用本品。(7)使用本品期间可出现Coombs 试验阳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血清胆红素、血尿素氮、肌酐等测定值呈一过性上升;此外可出现血红蛋白暂时性减少。(8)肌内注射时,以利多卡因稀释,该制剂不可作静脉滴注用,亦不可用于对利多卡因过敏者,或合并休克、房室传导阻滞等其他利多卡因禁忌证的患者。【制剂和规格】注射剂:0.5g亚胺培南+0.5g西司他丁 【临床常规用量】一般为静脉滴注给药,亦可肌内注射,严禁静脉注射给药。(1)静脉给药:①成人常用量,肾功能正常患者根据感染严重程度、细胞敏感性以及患者体重而定,一日2~3g,每6~8h给药一次;一日最大剂量不得超过50mg/kg或4g,且无资料显示剂量超过4g可提高疗效。②小儿常用量,年龄>3个月小儿剂量为一次15~25mg/kg,每6h给药一次,最大剂量为4g/d;年龄4周~3个月小儿为一次25mg/kg,每6h给药一次;年龄1~4周小儿为一次25mg/kg,每8h给药一次;年龄<1周小儿为一次25mg/kg,每12h给药一次。(2)肌内注射:剂量为一次0.5~0.75g,每12h给药一次。 1.5.3厄他培南 Ertapenem 【药理作用】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对β-内酰胺酶引起的水解均有较好的稳定性,包括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但可被金属β-内酰胺酶水解。 【适应症】适用于治疗成人的敏感菌引起的中度至重度感染。 【不良反应】(1)神经系统:如头痛;(2)心脏及血管:输药静脉的并发症,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药物外渗、低血压。(3)呼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