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特色做法

精准扶贫特色做法

【篇一:精准扶贫发言材料】

在全市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会议上的发言

围绕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和省市扶贫开发会议精神,我区及时调整工

作思路和举措,制定最强有力的措施,实行挂图作战,下大力打好

这张扶贫“精准牌”。

---摸“准”扶贫对象,确保精准扶贫“靶向定位”。

按照国家和省对贫困户、贫困村进行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工作要求,

我区严格执行识别标准,把最贫困的户、最贫困的村纳入帮扶范围,科学合理制定帮扶计划。全区先后3次组织专门力量对61个行政村

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分村分社逐户建立了基本情况数据库,识

别贫困人口1.66万人,并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

总体思路,精心编制了平川区“12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确立

了贫困村主导产业,填写发放了贫困村、贫困户登记表、扶贫手册,制定了贫困户脱贫计划,真正做到“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区有档”,对贫困人口、贫困家庭实行信息动态化管理。并对识别出来的

贫困村、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通过分析致贫原因,对扶贫对象逐

户确立帮扶项目,建立脱贫规划明白卡、台账,明确帮扶责任单位、帮扶人员。具体采取扶贫项目拉动、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捆绑发展、就近务工等扶贫模式,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创“优”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阳光普照”。

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认真倾听贫困群众诉求,耐心询问每户

家庭情况,深挖致贫根源,逐户走访建档,与贫困户交心谈心、算

账对比,制定帮扶计划,谋划布局产业项目,推进精准扶贫。切实

把村民组织起来,把致富能手培育起来,把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

队合理利用起来,按照每村1名包片领导,2名驻村干部的人员配备标准,全区抽调36名干部在贫困村组建12个帮扶工作队,每月至

少进村1次,负责协助村两委摸清贫困底数,分析致贫原因,制定

帮扶计划,把产业培育起来,把土地流转起来,把中心村建设起来,把偏远村带动起来,把医疗体系完善起来,把发展环境优化起来,

把乡村两级干部积极性调动起来,着力推动贫困村经济和各项事业

健康发展。

---管“好”扶贫资金,确保精准扶贫“准确滴灌”。

为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我区对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重点从4个方面

进行了规范。一是实行制约机制。严格执行扶贫管项目、财政管资

金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按照计划、执行、监督三分离的原则和管

理方式,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二是实行监督机制。严格执行财政报账制度,做到“七个坚持”:坚持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并按规定工作日划转,坚持按批准的扶贫计

划拨款,坚持按项目建设进度拨款,坚持按规定的比例拨款,坚持

资金拨付逐级审批,坚持以合法票据报账,坚持在项目验收合格

后拨付质保金。三是实行检查机制。定期、不定期对项目建设质量

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项目完成后由审

计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四是实行公开机制。项目资

金到位后,扶贫、财政联合发文,将项目资金计划下达各乡镇,并

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公开,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同时,在项目

实施乡村通过公告公示牌进行公开。

---吹“响”攻坚的号角,精准整合资源,打好连片脱贫攻坚战。

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抓好双联行动与“1236”扶贫攻坚行动确定的

目标任务对接工作,强化各级双联单位和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组

织引导他们共同担负起扶贫攻坚任务,动员更多的非公企业、个体

工商户等社会力量参与,深化拓展定点帮扶、社会帮扶东西协作等

帮扶模式。同时加强扶贫项目和相关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以

区委区政府为搭建平台主体,统筹安排整合资金。通过“渠道不变,

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考虑各方面资金资源,明确财政

专项资金投向,打破行业、部门限制,在各部门专项资金总量原则

上不减少的同时,削减专项资金项目数量,放大财政杠杆作用,合

理整合财政、农牧、林业、扶贫等涉农资金项目资金,集中向重点

产业、重点项目、扶贫重点村倾斜,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着力解决

资金安排分散、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使有限的资金、

项目和政策能够进村入户精准实施。

【篇二:镇精准扶贫工作经验总结】

镇精准扶贫工作经验总结

镇精准扶贫工作经验总结

今年四月以来,我镇紧紧围绕上级精准扶贫工作部署,按照“科学

规划,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大胆创新工作

举措、精心组织强化落实,全镇建档立卡的2380户贫困户、5231

名贫困人员脱贫计划得到了顺利有效实施,全镇上下呈现出良好的

精准扶贫工作新常态。

一、强化组织领导,做到责任精准。一是夯实工作队伍,成立**镇

精准扶贫工作组,严格执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和“月

走访、季登记、年汇总”的工作机制,督促各级帮扶干部与贫困户

“结对认亲”,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

扶责任人;二是健全机制保障,结合我镇扶贫工作实际,制定了《**

镇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镇2015-2020年总体脱贫工作计划》等制度措施,层层落实目标任务,推动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有序

开展;三是逗硬绩效考核,加大对驻村工作组的考核力度,切实做

到扶贫工作周汇报、月总结。不定期开展走访督查,将精准扶贫工

作纳入各村(社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扶贫成效与干部绩效

考核相结合,进一步激活了扶贫干部工作的内在活力。

二、强化宣传引导,做到意识精准。一是落实扶贫政策宣传,加大

扶贫工作宣传力度,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村(社)扶贫工作会、发

放扶贫工作手册和悬挂横幅标语等方式,向广大群众积极宣传党和

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政策,确保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贫困群众不

等不靠、不依赖,自主寻找脱贫途径、增添脱贫措施;二是着重致

富理念引导,加强村民责任心和感恩教育,积极灌输“自己的家园自

己建”的脱贫理念,呼吁各村(社区)率先致富的村民回乡投资创业,助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村民共同致富;三是注重脱贫技

能提升,实施“扶贫先扶智”工程,先后聘请县、镇农业技术骨干为

群众上技术培训课,共举办油橄榄、核桃、青脆李等种养殖培训18期,培训村民1200余人,极大地增强了村民的创业能力和致富本领。

三、强化工作举措,做到目标精准。一是变生活扶贫为产业扶贫。

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广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

模式。罗山槽村建成1500亩油橄榄产业基地,闲置山地发展青脆李300余亩。胜利村大力发展牲畜养殖,新培育养殖户14家,年出栏

山羊1200余只、生猪1400余头。水口庙村依托红花山生态园,大

力发展乡村旅游和蔬菜产业,流转土地40亩,20余人实现本地就业;二是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实施公路户户通工程,新建村道

4.5km,筹资硬化16.8km村道和14km人行便道。实施天然气、自

来水入户工程,2015年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完成天然气安装856户,自来水入户572户。实施灌溉沟渠、人畜饮水工程,新建**32口、

水池25口、水井6口,实现新增灌溉面积700亩,惠利建档立卡贫

困群众1200余人;三是变粗放扶贫为精准扶贫。加大对建档立卡贫

困村和贫困户的扶持力度,**镇抽调9名精干力量组成3个扶贫工作调查核实组,与扶贫帮扶工作组一道,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召开村

代表座谈会等方式,对全镇4个贫困村贫困人员进行摸底排查,建

立了《**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基本信息核查表》。进一步完善数据台账,细化脱贫措施,按照国家“3211”计划要求,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

【篇三:关于精准扶贫的思考】

早在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

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提出,无疑是以

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两年多来,这项工作取

得的成果毋庸置疑。

当前,精准扶贫可能是乡镇一级最繁重的工作任务了。下面这篇微

反映了部分基层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对“精准扶贫”

的一些思考。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在底部进行评论。2015年,媒体报道了山东、广西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户识别不准等问题。媒

体报道之后,山东和广西的精准扶贫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精准

扶贫,有硬骨也有软肋,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问题如出一辙。为

什么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作为一名基层精准扶贫工作的执行者、参

与者,我从基层这个视角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切身感受。

一、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精准扶贫的专项贷款、安全农宅、产业发展等输血造血措施,出发

点是好的,但未必能达到预期目的,原因是政府的初衷和农户的打

算难以“情投意合”!

你让我建宅,我不能建,孩子找对象嫌山区条件艰苦,不愿到山区

居住;你让我养殖,我不能养,市场经济萧条,有亏本的人做前车

之鉴;

你让我种植,我没有技术也没有劳力;

你让我易地搬迁,政策资金投入不足,条件目前尚不成熟。

你有你的美好愿望,我有我的难言之隐。

看似天上掉下个大元宝,我却无能为力把它捡起来!残酷的现实,

使“扶上马送一程”的帮扶措施成了农民难以完成的考题!

一些农民打着产业发展的旗号贷款或买小汽车、或为子女还房贷、

或归还陈年旧债,改变贷款用途的现象时有发生。精准贷款,本来

是政府借鸡生蛋的远景规划,到头来被农民变通为杀鸡取卵的应急

措施。啼笑皆非的投机取巧之术,使政府的良苦用心陷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徒劳境地!

在一些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农户眼里,政府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

欲壑难填的依赖心理,使他们躺在救助的温床上裹足不前,特惠政

策“断奶”之日,也许就是他们返贫之时。因为贫困户的特殊身份所

获得的优惠,使一些位处贫困边缘的农户心理失衡,为了讨个说法

到处上访,新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反思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我认为是人为地拔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忽视了农民先天禀赋的内在决定因素和所处地理位置的客观局限性。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为此,我不禁想说:政府管得太宽了,真是先天性气血不足、后天

性营养不良的,管得了一时,还能管得了一世吗?保障水、电、路

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政策的全面配套,让他们在服务平台上尽情

地展示自己的脱贫姿态,这才叫做真正的公平公正!跟不上步伐的,让救助机制兜底吧!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早在远古时期,春秋时期的圣贤大哲老子先生已经

给了我们答案,以清静之道来治理国家,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有

所为有所不为才是实事求是的精髓所在。

过多地对农民指手划脚,大包大揽、一厢情愿地按自己的主观意志

为农民设计发展蓝图,甚至追求整齐划一、一步到位,反倒捆绑了

农民的手脚、限制了农民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营造良好的外部发

展环境,让他们结合自己的身板“量体裁衣”、充分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或许才能在发展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快!

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泛滥现在精准扶贫中的很多做法是,站在

理想主义的制高点,做着与实际脱节的公式化设计。

大量的表册(每个户涉及表册约21种)雪片般飘向基层,看似疏而不漏、细针密缕的设计,企图把涉及扶贫的所有信息都打捞上来,

遗憾的是设计主次不分,工作精力平均分配,重要信息因精力投入

不足被平庸化。回想上级一年来的精准扶贫信息采集,每次任务分

配都是军令如山倒的气势、急急如律令的节奏、怠慢者斩立决的魄力!为了强调责任,文件规定每个信息都必须进村入户采集!

现实情况是,即使坐在办公室里“5+2”、“白+黑”拼命地加班加点、

分秒必争地“纸”上扶贫,也跟不上上级救场如救火般的催促,我们

那里还有时间进村入户?除非你有金猴分身术!

请理解下级的闭门造车,这一切都是被迫无奈!如果我们进村入户,把时间消耗在往来的路上和群众交流的时间里,也许早已错过了上

级限定的工作时间,按期完不成任务,跟不上大局部署还得接受纪

律惩处。

因为一些严重脱离实际的“聪明”设计,形式主义被演绎到极致。基

层提供的数据基本上都是领会上级的政治意图编造的,而不是客观

现实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精准扶贫的纸质资料和系统数据,大多

数和户内的实际情况不符!请谅解我们的苦衷,我们也不想昧着良

心弄虚作假,我们也清楚地知道纸上谈兵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实在

是人在局内身不由己!

我们想不明白,与其繁文缛节的搞繁琐哲学,为何不删繁就简抓实

质要害,像广西一样把干部的精力解放出来进村入户摸清底子以后

再确定战略部署。

三、朝令夕改、无所适从“下级早已过了河,上级还在摸石头”,这

是过去一年精准扶贫业务指导的形象写照。扶贫基础资料整建和

“1+17”措施落实过程中,上级的笼统指导使基层干部走了不少弯路

和回头路。

我不禁想问,如果精准扶贫还处在探索和试点阶段,又何苦反复折腾?如果到了一锤定音、铁板钉钉的落实阶段,又何必改弦易辙,

举棋不定?如此出尔反尔,“折腾”的恐怕不是财力人力,而是政府

的诚信和形象!

四、准备不充分,滥养违规 2013年贫困户建档立卡时,上级只提

了人均纯收入这一条准入门槛,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约束限制,后

来动态管理时提倡民主(如今的民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很难达成统一的共识)评议,即以自然村为单位召开群众会民主评议。与其说是民主,倒不如说是民粹!群众说了算嘛!

也许有人会说,基层干部干嘛去了,为什么不好好把关?我想问:

贫困户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有具体明确的量化尺度吗?仅凭人均纯

收入就能准确地界定贫困户吗?测算人均纯收入,农民能够把一些

隐性收入和盘托出吗?银行存款是个人隐私,你有权力到银行查询吗?还有一点上级部门可能有所不知,一些邪恶势力为评上贫困户

反复缠访,基层干部的安全谁能保障?维护行政秩序需要法

制保障,可惜基层的法治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评议贫困户之前,上级态度暧昧、三缄其口,没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严明的制度约束。等评议有了结果,具体措施落实了,上级象小孩变脸了:吃了我的糖你给我吐出来!理由是,贫困户评判不准,给出的措施和优惠我要收回。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小朋友玩游戏还得有规则呢,如此严肃的工作有关部门不提前制定规矩,坐观事态不妙之后突然有了新规,这不是“养违规”吗?上级调查研究不深入、事前准备不充分、具体措施不明确,实践过程中难免出现盲动主义和“养违规”现象。

“梨子什么滋味,吃了才知道;鞋子合不合脚,穿了才知道”。顶层设计与基层基础怎样珠联璧合?政策创意怎样接上地气?实践会给出答案!

大家都在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