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inux多线程应用下内存池的设计与实现

一种Linux多线程应用下内存池的设计与实现
一种Linux多线程应用下内存池的设计与实现

一种Linux多线程应用下内存池的设计与实现

一种Linux多线程应用下内存池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对内存池中内存块获取、分配机制、内存块大小、内存释放,以及在多线程环境下的安全处理等细节进行了研究,保证了在多线程环境下能够快速同时采用一种基于数组的链表机制,改进内存池中内存块的查找算法,将其时间复杂度稳定在O(1),避免了传统内存池中请求的线程数目过多时,引发的获取内存块性能下降的问题。同时在内部设置管理线程,动态增加或删除空闲的内存块。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内存池与传统的内存分配方式相比消耗更小,效率更好。关键词:内存池;内存块查找算法;Linux;多线程

动态内存管理非常耗时,对效率影响很大,然而在实际的编程应用中,却不可避免地经常要用到堆中的内存。但是通过Malloc函数或New等进行的内存分配存在先天缺陷:(1)利用默认的内存管理函数在堆上分配和释放内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2)随着时间的推移,堆上会形成许多内存碎片,在应用程序进行内存申请操作将受到更大的影响,导致应用程序的运行越来越慢[1-3]。当应用程序需要对固定大小的对象经常性地申请内存时,常会采用内存池(Memory Pool)技术来提高内存管理效率。经典的内存池做法是一次性分配大量大小相同的小块内存,通过该技术可以极大地加快内存分配/释放过程。内存池技术通过批量申请内存,降低了内存申请次数,从而使操作节省了时间。在减少了内存碎片产生的同时,对性能的提升有显

著的帮助。综上,内存池有其巨大的优势,但是原有的内存池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多线程场合下应用时,每个新产生的线程如何在O(1)时间内获取内存块,如何保证其安全有效性,以及如何管理内存块的数量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的,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并给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1内存池制作原理以及工作流程本内存池基于多线程环境,需要考虑到多线程下数据的安全,以及快速获取内存块等条件。在获取内存块索引号时,采用加锁的方式,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但是运行安全得到了保障。在程序运行之前需创建好内存池,并用一个结构体struct mem_pool进行封装,里面包含内存池的一些私有数据。当有新线程产生时,直接像内存池申请一块已经分配好了的内存,线程的具体内存操作都在该内存块中进行。同时,内存池结构体中隐藏一个管理线程,该线程的工作是定时检查内存池中空闲内存块的数量是否过多或者过少。当过多时,申请释放,直到达到门槛值;当过少时,申请增加若干,以备不时之需。内存池结构。

对于内存池中的内存块,采用结构struct mem_block维护其数据,该结构以一个链表的形式维护实际内存区域,结构体中有两个管理内存的区域:(1)常规大小链表区域。当需要的内存小于常规大小时,则线程的内存请求都将从该区域获得;当该区域内存将满时,则线程可以继续申请同样大小的内存块,链接到该常规大小链表上。(2)大块内存链表区域。当线程申请的内存超过该内存块的大小时,将在系统中申请一块大的内存链接到该大块内存链表上,这样可以对内存

块进行统一管理;当线程寿命结束时,调用reset函数将大块内存释放,同时重设常规内存链表区域,只保留最开始的一块,其余后面申请的块全部释放,并标记内存块的使用状态为空闲,同时重设一些内部指针,指向内存块可用的起始位置[4]。创建内存池结构,并初始化,此时在内存中存储着一份内存池的动态管理单元。当创建新线程时,该线程通过内存块查找函数,并查询内存池结构。如有空闲内存块则直接将该内存块的索引号index送给线程,同时将该内存块的空闲标志flag设为繁忙;如果内存池中没有可用的空闲内存块,且内存块数量未达到设置的顶峰,则可以申请add_memblock;若正在使用的内存块超过了最大设置的内存块数量,则线程将调用Malloc函数,并自行调用Free释放该内存块。管理线程周期性地调用get_mp_status来查看内存池状态,若空闲线程低于门槛值(最小空闲内存块数),则调度add_memblock函数创建新的内存块到池中;若空闲内存块高于门槛值(最大空闲内存数),则调度del_memblock 销毁多余的内存块。线程生命周期结束后,将内存块的繁忙标记设置为空闲状态,并且重新初始化该内存块,将内存块重新投入到内存池中,等待其他线程重复利用。内存池的工作流程。

2内存池主要技术2.1内存池中空闲内存块的查找方式当进程服务繁忙时,一些内存块长期被某些线程占用的情况下,也可能延长内存池响应时间,影响响应速度。内存池调度算法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尽可能提高查找空闲内存块的速度。而简单地遍历内存池链表显然

不能满足请求线程的需要,这种方式不仅延长了调用者的返回时间,而且极大增加了内存池对请求线程的响应时间。特别是在服务器繁忙时,当处于请求内存块的线程越多,查找空闲内存块所花费的时间就越长。因此,本文提出以下两种查找方法:(1)位图查找方式用位图方式维护内存池中的内存块单元,查找空闲内存块将只需遍历位图,位图按单个字节进行查找效率较高。另外,在线程结束时的前一刻,维护当前空闲内存块的索引index,可在下次查找空闲内存块时直接获取这个值,而时间耗费是O(1)级的,这将大大提高响应时间。(2)基于数组的方式基于链表实现的内存池,在创建内存池时或者每次增加池中内存块数时都必须分配新的管理结构,再进行链接;并且在查找空闲内存块时,需要遍历内存池,其直接后果是造成线程请求内存块的时间大大增加。而数组的方式有其天然的优势,当用位图查找到了空闲内存块的索引后,也即知道了内存块在数组中的位置,由此可以迅速地定位空闲内存块,大大提高了响应速度。2.2内存池中内存块的数量动态调整固定的内存池在有些情况下并不能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动态内存池常见的调整方法有基于阈值触发和基于预测公式两种形式。基于预测公式方法通过统计学的经验公式来预测,优点是能够反应内存池消耗内存的真实倾向,迅速查找和释放内存块;缺点是按照统计公式计算的结果,通常局限于某些特定场合和应用,并且在内存池中造成系统资源消耗较大。基于阈值触发方法通常按照参数配置来控制内存池的某些参数,优点是实现简单、通用性强、可控性好;缺点是需要精确计算配置参数,否则性能会急

剧下降。为保证内存池的通用性,这里使用参数可调整的阈值触发方式动态调整内存池。(1)相关参数合理性设置设内存池中最大内存块数为MAX_NUM,内存池中最小内存块数为MIN_NUM,内存池中最小空闲内存块数为MIN_IDLE,内存池最大空闲内存块数为MAX_IDLE,方法是:①初始化创建MIN_NUM个空闲内存块;

②池中空闲内存块数量低于MIN_IDLE时,触发内存池调整,添加MIN_IDLE个内存块;③池中空闲内存块数量高于MAX_IDLE时,触发内存发池调整,删除MIN_IDLE个内存块④调整过程确保内存池中内存块数不多于MAX_NUM个,也不少于MIN_NUM个。对以上参数的合理设置可以保证内存池能动态地处理内存块过多或过少时的情况,同时在处理大量请求时,避免请求线程等待太久。

(2)设置内存池模式内存池的工作模式能够影响的调整行为:

①可增可减模式:内存池处于动态管理状态,实时调整内存块的数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或删除空闲内存块。②只增不减模式:内存池处于动态管理状态,内存池只会做出添加内存块的调整行为,不会做出删减内存块的调整。③不增不减模式:内存池处于动态管理状态,既不增加内存块,也不删除内存块。对内存池模式的设置应尽可能多地满足不同的应用场合,使内存池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通用性。相对于其他两种模式来说,可增可减模式适应性较强,既不浪费系统资源,又可提供良好的服务。2.3内存池中内存块组织结构的调整将内存块大小固定的内存池在使用时将遇到诸多不便。不同的任务线程对于内存大小的需求不一样,对于一般的服务,可能

线程所需要的内存块只在几十~几百字节之间,但对于另外一些服务,线程将需要几千甚至几兆的内存来处理数据。因此,合适的内存块的大小将影响请求线程的效率。内存块组织结构。

3代码组织借鉴C++语言中的面向对象的思想,在C语言中利用结构体模拟C++语言中的类,用函数指针模拟类方法,通过指针强制转换实现数据隐藏。头文件.h中包含数据结构,而.c文件中包含实际的内存池结构,这样可避免用户操作结构体中的数据成员虽然不能真正地像C++中隐藏数据,但是也达到了一定的隐藏效果[5-6]。

3.1内存池使用方法mp_mem_pool*pool= create_mem_pool();pool->init(pool, NULL,“log.txt”);

pool->find_min_idle_index(pool);

pool->palloc(pool,index,size); destroy_mem_pool(pool);3.2函数与接口的功能struct mp_mem_pool_s{MPBOOL(*init)(mp_mem_pool *pool,mp_mem_conf*conf,const char*log_file);void (*reset)(mp_mem_pool*pool); void(*reset_memblock)(mp_mem_pool*pool,const int index); void(*get_mp_status)(mp_mem_pool*pool); void(*print_mp_status)(mp_mem_pool*pool); int(*find_min_idle_index)(mp_mem_pool*pool);void

*(*palloc)(mp_mem_pool*pool,const int index,size_t size); void(*pnalloc)(mp_mem_pool*pool,const int index, size_t size);void(*pcalloc)(mp_mem_pool*pool, const int index,size_t size);void (*pmemalign)(mp_mem_pool*pool,const int index,size_t size,size_t alignment);mp_mem_pool *create_mem_pool();void destroy_mem_pool(mp_mem_pool*pool);函数用户接口较为简单,主要为创建和销毁内存池的接口,以及查找池中空闲内存块索引。内存池本身也有自己的接口struct mp_mem_pool_s,只有类似C++中的成员函数没有数据,所有数据都在实现文件中进行处理,这样隐藏数据的好处是避免用户随意操作内存池管理单元中的数据。create_mem_pool:创建内存池; destroy_mem_pool:销毁内存池;init:初始化内存池(没有初始化是无法使用的,可以根据配置文件调节内存池行为); reset:关闭内存池,将其退回到创建时的状态; reset_memblock:重置具体的内存块,将其退回到初始化时的状态; get_mp_status:获取内存池状态(当前的内存块数量,最大内存块数,以及空闲内存块数量等);print_mp_status:打印内存池的工作状态到终端上显示;find_min_idle_index:返回内存池中空闲内存块的索引;palloc:请求线程申请到内存块之后,调用该函数进行内存分配操作,分配时进行对齐处理;pnalloc:请

求线程申请到内存块之后,调用该函数进行内存分配操作,分配时不进行对齐处理;pcalloc:请求线程申请到内存块之后,调用该函数进行内存分配操作,分配时进行对齐处理,同时将内存清零; pmemalign:分配大块内存的操作函数。实际的应用中内存池通常都是与线程池、以及任务池结合在一起使用,但各个模块之间耦合越紧,模块的重用就会越困难,移植性越低。因此内存池的接口应尽可能地保持其独立性,不依赖外部条件。而内存池的使用者只需要做初期初始化工作,将描述内存池的结构体作为全局变量,然后在线程的工作函数中调用find_min_idle_index寻找到可用内存块索引即可,操作简单方便[6-8]。4比较与测试(1)测试环境Intel(R)Core(TM)i3-2100CPU@2.80GHz,2GB内存;Fedora 14(内核2.6.35.14-106.fc14.i686,GCC4.5.1,GLIBC2.12.90) (2)测试设计内存池的使用相比线程中直接调用Malloc、Free 函数分配和销毁内存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次性申请连续N块内存,并且在程序结束后统一释放。而多线程环境中每个线程单独调用Malloc、Free则需要大量的系统调用开销,同时,将可能产生许多内存碎片。而内存池的使用能够节省Malloc、Free不断地调用时间,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内存碎片,从而保证内存池的使用有利于复用和管理。针对本测试所设计的测试程序为,在使用内存池环境下,主线程先创建并初始化内存池,内存池中每个Memblock的大小设为1KB,内存池的配置文件中设置最大内存块数量为201,最小内存块数量为30,最大空闲内存块数量为60,最小空闲内存块数量为

10。之后主线程产生200个线程,所有线程的工作就是向内存池申请内存块,之后再在申请到的Memblock中分别分配128B、1KB、2KB,以及同时申请128B和1KB,然后用time命令来计算user time和sys time。在不使用内存池情况下,每个线程将单独调用malloc和free函数来分配和释放内存,同样分别分配128B,1 KB,2KB以及同时申请128B和1KB内存。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客观因素影响,两个测试程序中的其余部分应尽量一致。每种情况进行100次测试,平均得到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3)结果分析由表1可见,在不使用内存池的测试中,当一个线程中多次分配以及释放时,将消耗更多的时间。而使用内存池的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每个线程分配内存的大小对于用户时间和系统时间几乎毫无影响,它不需要Malloc和Free不断地操作,节约了大量库函数调用、系统调用的开销,减少了内存碎片,特别对于服务器程序的运行,是非常可观的。

本文设计一种在多线程环境下的内存池算法,优化了池中内存块的维护和查找算法,并保证了接口的简单易用性,使其更易于与项目集成。

内存管理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尹朋 班学号:111131 指导教师:袁国斌 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2015年1月4日

实习题目:内存管理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需求规格说明】 对内存的可变分区申请采用链表法管理进行模拟实现。要求: 1.对于给定的一个存储空间自己设计数据结构进行管理,可以使用单个链 表,也可以使用多个链表,自己负责存储空间的所有管理组织,要求采用分页方式(指定单元大小为页,如4K,2K,进程申请以页为单位)来组织基本内容; 2.当进程对内存进行空间申请操作时,模型采用一定的策略(如:首先利用 可用的内存进行分配,如果空间不够时,进行内存紧缩或其他方案进行处理)对进程给予指定的内存分配; 3.从系统开始启动到多个进程参与申请和运行时,进程最少要有3个以上, 每个执行申请的时候都要能够对系统当前的内存情况进行查看的接口; 4.对内存的申请进行内存分配,对使用过的空间进行回收,对给定的某种页 面调度进行合理的页面分配。 5.利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进程对内存的占用情况,动态更新这些信息。 【算法设计】 (1)设计思想: 通过建立一个链表,来描述已分配和空闲的内存分区。对于每一个分区,它可能存放了某个进程,也可能是两个进程间的空闲区。链表中的每一个结点,分别描述了一个内存分区,包括它的起始地址、长度、指向下一个结点的指针以及分区的当前状态。 在基于链表的存储管理中,当一个新的进程到来时,需要为它分配内存空间,即为它寻找某个空闲分区,该分区的大小必须大于或等于进程的大小. 最先匹配法:假设新进程的大小为M,那么从链表的首节点开始,将每一个空闲节点的大小与M相比较,直到找到合适的节点.这种算法查找的节点很少,因而速度很快. 最佳匹配算法:搜索整个链表,将能够装得下该进程的最小空闲区分配出去. 最坏匹配法:在每次分配的时候,总是将最大的那个空闲区切去一部分,分配给请求者.它的依据是当一个很大的空闲区被切割成一部分后,可能仍然是一个比较大的空闲区,从而避免了空闲区越分越小的问题. (2)设计表示: 分区结点设计: template class ChainNode { friend Chain; public:

实验七:Linux多线程编程(实验分析报告)

实验七:Linux多线程编程(实验报告)

————————————————————————————————作者:————————————————————————————————日期:

实验七:Linux多线程编程(4课时) 实验目的:掌握线程的概念;熟悉Linux下线程程序编译的过程;掌握多线程程序编写方法。 实验原理:为什么有了进程的概念后,还要再引入线程呢?使用多线程到底有哪些好处?什么的系统应该选用多线程?我们首先必须回答这些问题。 1 多线程概念 使用多线程的理由之一是和进程相比,它是一种非常"节俭"的多任务操作方式。运行于一个进程中的多个线程,它们彼此之间使用相同的地址空间,共享大部分数据,启动一个线程所花费的空间远远小于启动一个进程所花费的空间。 使用多线程的理由之二是线程间方便的通信机制。同一进程下的线程之间共享数据空间,所以一个线程的数据可以直接为其它线程所用,这不仅快捷,而且方便。2多线程编程函数 Linux系统下的多线程遵循POSIX线程接口,称为pthread。编写Linux下的多线程程序,需要使用头文件pthread.h,连接时需要使用库libpthread.a。pthread_t在头文件/usr/include/bits/pthreadtypes.h中定义: typedef unsigned long int pthread_t; 它是一个线程的标识符。 函数pthread_create用来创建一个线程,它的原型为: extern int pthread_create((pthread_t *thread, const pthread_attr_t *attr, void *(*start_routine) (void *), void *arg)); 第一个参数为指向线程标识符的指针,第二个参数用来设置线程属性,第三个参数是线程运行函数的起始地址,最后一个参数是运行函数的参数。 函数pthread_join用来等待一个线程的结束。函数原型为: extern int pthread_join(pthread_t th, void **thread_return); 第一个参数为被等待的线程标识符,第二个参数为一个用户定义的指针,它可以用来存储被等待线程的返回值。 函数pthread_exit的函数原型为: extern void pthread_exit(void *retval); 唯一的参数是函数的返回代码,只要pthread_join中的第二个参数thread_return不是NULL,这个值将被传递给thread_return。 3 修改线程的属性 线程属性结构为pthread_attr_t,它在头文件/usr/include/pthread.h中定义。属性值不能直接设置,须使用相关函数进行操作,初始化的函数为pthread_attr_init,这个函数必须在pthread_create函数之前调用。 设置线程绑定状态的函数为pthread_attr_setscope,它有两个参数,第一个是指向属性结构的指针,第二个是绑定类型,它有两个取值:PTHREAD_SCOPE_SYSTEM(绑定的)和PTHREAD_SCOPE_PROCESS(非绑定的)。 另外一个可能常用的属性是线程的优先级,它存放在结构sched_param中。用函数pthread_attr_getschedparam和函数pthread_attr_setschedparam进行存放,一般说来,我们总是先取优先级,对取得的值修改后再存放回去。 4 线程的数据处理

基于可重定位分区分配算法的内存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组号成绩 计算机操作系统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基于可重定位分区分配算法的内存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2016年12月23 日

一.设计目的 掌握内存的连续分配方式的各种分配算法 二.设计内容 基于可重定位分区分配算法的内存管理的设计与实现。本系统模拟操作系统内存分配算法的实现,实现可重定位分区分配算法,采用PCB定义结构体来表示一个进程,定义了进程的名称和大小,进程内存起始地址和进程状态。内存分区表采用空闲分区表的形式来模拟实现。要求定义与算法相关的数据结构,如PCB、空闲分区;在使用可重定位分区分配算法时必须实现紧凑。 三.设计原理 可重定位分区分配算法与动态分区分配算法基本上相同,差别仅在于:在这种分配算法中,增加了紧凑功能。通常,该算法不能找到一个足够大的空闲分区以满足用户需求时,如果所有的小的空闲分区的容量总和大于用户的要求,这是便须对内存进行“紧凑”,将经过“紧凑”后所得到的大空闲分区分配给用户。如果所有的小空闲分区的容量总和仍小于用户的要求,则返回分配失败信息 四.详细设计及编码 1.模块分析 (1)分配模块 这里采用首次适应(FF)算法。设用户请求的分区大小为u.size,内存中空闲分区大小为m.size,规定的不再切割的剩余空间大小为size。空闲分区按地址递增的顺序排列;在分配内存时,从空闲分区表第一个表目开始顺序查找,如果m.size≥u.size且m.size-u.size≤size,说明多余部分太小,不再分割,将整个分区分配给请求者;如果m.size≥u.size且 m.size-u.size>size,就从该空闲分区中按请求的大小划分出一块内存空间分配给用户,剩余的部分仍留在空闲分区表中;如果m.size

Linux多线程编程的基本的函数

Posix线程编程指南(一) 线程创建与取消 这是一个关于Posix线程编程的专栏。作者在阐明概念的基础上,将向您详细讲述Posix线程库API。本文是第一篇将向您讲述线程的创建与取消。 线程创建 1.1 线程与进程 相对进程而言,线程是一个更加接近于执行体的概念,它可以与同进程中的其他线程共享数据,但拥有自己的栈空间,拥有独立的执行序列。在串行程序基础上引入线程和进程是为了提高程序的并发度,从而提高程序运行效率和响应时间。 线程和进程在使用上各有优缺点:线程执行开销小,但不利于资源的管理和保护;而进程正相反。同时,线程适合于在SMP机器上运行,而进程则可以跨机器迁移。 1.2 创建线程 POSIX通过pthread_create()函数创建线程,API定义如下: 与fork()调用创建一个进程的方法不同,pthread_create()创建的线程并不具备与主线程(即调用pthread_create()的线程)同样的执行序列,而是使其运行 start_routine(arg)函数。thread返回创建的线程ID,而attr是创建线程时设置的线程属性(见下)。pthread_create()的返回值表示线程创建是否成功。尽管arg是void *类型的变量,但它同样可以作为任意类型的参数传给start_routine()函数;同时,start_routine()可以返回一个void *类型的返回值,而这个返回值也可以是其他类型,并由pthread_join()获取。 1.3 线程创建属性 pthread_create()中的attr参数是一个结构指针,结构中的元素分别对应着新线程的运行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__detachstate,表示新线程是否与进程中其他线程脱离同步,如果置位则新线程不能用pthread_join()来同步,且在退出时自行释放所占用的资源。缺省为 PTHREAD_CREATE_JOINABLE状态。这个属性也可以在线程创建并运行以后用pthread_detach()来设置,而一旦设置为PTHREAD_CREATE_DETACH状态(不论是创建时设置还是运行时设置)则不能再恢复到PTHREAD_CREATE_JOINABLE状态。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内存管理

内存管理模拟 实验目标: 本实验的目的是从不同侧面了解Windows 2000/XP 对用户进程的虚拟内存空间的管理、分配方法。同时需要了解跟踪程序的编写方法(与被跟踪程序保持同步,使用Windows提供的信号量)。对Windows分配虚拟内存、改变内存状态,以及对物理内存(physical memory)和页面文件(pagefile)状态查询的API 函数的功能、参数限制、使用规则要进一步了解。 默认情况下,32 位Windows 2000/XP 上每个用户进程可以占有2GB 的私有地址空间,操作系统占有剩下的2GB。Windows 2000/XP 在X86 体系结构上利用二级页表结构来实现虚拟地址向物理地址的变换。一个32 位虚拟地址被解释为三个独立的分量——页目录索引、页表索引和字节索引——它们用于找出描述页面映射结构的索引。页面大小及页表项的宽度决定了页目录和页表索引的宽度。 实验要求: 使用Windows 2000/XP 的API 函数,编写一个包含两个线程的进程,一个线程用于模拟内存分配活动,一个线程用于跟踪第一个线程的内存行为,而且要求两个线程之间通过信号量实现同步。模拟内存活动的线程可以从一个文件中读出要进行的内存操作,每个内存操作包括如下内容: 时间:操作等待时间。 块数:分配内存的粒度。 操作:包括保留(reserve)一个区域、提交(commit)一个区域、释放(release)一个区域、回收(decommit)一个区域和加锁(lock)与解锁(unlock)一个区域,可以将这些操作编号存放于文件。保留是指保留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而不分配物理 存储空间。提交在内存中分配物理存储空间。回收是指释放物理内存空间,但在虚拟地址空间仍然保留,它与提交相对应,即可以回收已经提交的内存块。释放是指将物理存储和虚拟地址空间全部释放,它与保留(reserve)相对应,即可以释放已经保留的内存块。 大小:块的大小。 访问权限:共五种,分别为PAGE_READONLY,PAGE_READWRITE ,PAGE_EXECUTE,PAGE_EXECUTE_READ 和PAGE EXETUTE_READWRITE。可以将这些权限编号存放于文件中跟踪线程将页面大小、已使用的地址范围、物理内存总量,以及虚拟内存总量等信息显示出来。

linux下的多线程编程常用函数

Linux下pthread的实现是通过系统调用clone()来实现的。clone()是Linux所特 有的系统调用,他的使用方式类似fork. int pthread_create(pthread_t *restrict tidp,const pthread_attr_t *restrict attr, void *(*start_rtn)(void),void *restrict arg); 返回值:若是成功建立线程返回0,否则返回错误的编号 形式参数: pthread_t *restrict tidp 要创建的线程的线程id指针 const pthread_attr_t *restrict attr 创建线程时的线程属性 void* (start_rtn)(void) 返回值是void类型的指针函数 void *restrict arg start_rtn的行参 进行编译的时候要加上-lpthread 向线程传递参数。 例程2: 功能:向新的线程传递整形值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void *create(void *arg) { int *num; num=(int *)arg; printf("create parameter is %d \n",*num); return (void *)0;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pthread_t tidp; int error; int test=4; int *attr=&test; error=pthread_create(&tidp,NULL,create,(void *)attr); if(error) { printf("pthread_create is created is not created ... \n"); return -1; } sleep(1); printf("pthread_create is created ...\n");

内存管理(操作系统)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河南城建学院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存储管理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指导教师:邵国金 班级:0814121 学号:081412112 姓名: 同组人: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5 年1 月9日

前言 本课程设计是编制页面置换算法FIFO、LRU、LFU、NUR和OPT的模拟程序,并模拟其在内存的分配过程。同时根据页面走向,分别采用FIFO、LRU、LFU、NUR和OPT算法进行页面置换,统计命中率;同时系统可以随意设置当前分配给作业的物理块数。 系统运行时,任意输入一个页面访问序列,可以设定不同的页面置换算法和物理块数,输出其页面淘汰的情况,计算其缺页次数和缺页率。系统结束后,比较同一个页面访问序列,可以得出在不同的页面置换算法和物理块数的情况下,其产生的缺页次数和缺页率。 使用FIFO算法,由于测试数据相同的页面比较少,所以采用FIFO算法时,需要置换的页面多,比较繁琐,没有优化效果,所以FIFO算法性能不好。使用LRU的算法,此组数据显示LRU的算法使用比较繁琐,总的来说,NUR、LFU、LRU 算法介于FIFO和OPT之间。通过系统模拟得出,OPT算法的性能高,LRU、NUR、LRU算法的性能次之,FIFO的算法性能最差,较少应用;由于OPT算法在实际上难于实现,所以实际应用一般用LRU算法。 本程序实现了操作系统中页式虚拟存储管理中缺页中断理想型淘汰算法,该算法在访问串中将来再也不出现的或是在离当前最远的位置上出现的页淘汰掉。这样,淘汰掉该页将不会造成因需要访问该页又立即把它调入的现象。该程序能按要求随机确定内存大小,随机产生页面数,进程数,每个进程的页数,给进程分配的页数等,然后运用理想型淘汰算法对每个进程进行计算缺页数,缺页率,被淘汰的序列等功能。

Step by Step:Linux C多线程编程入门(基本API及多线程的同步与互斥)

介绍:什么是线程,线程的优点是什么 线程在Unix系统下,通常被称为轻量级的进程,线程虽然不是进程,但却可以看作是Unix进程的表亲,同一进程中的多条线程将共享该进程中的全部系统资源,如虚拟地址空间,文件描述符和信号处理等等。但同一进程中的多个线程有各自的调用栈(call stack),自己的寄存器环境(register context),自己的线程本地存储(thread-local storage)。 一个进程可以有很多线程,每条线程并行执行不同的任务。 线程可以提高应用程序在多核环境下处理诸如文件I/O或者socket I/O等会产生堵塞的情况的表现性能。在Unix系统中,一个进程包含很多东西,包括可执行程序以及一大堆的诸如文件描述符地址空间等资源。在很多情况下,完成相关任务的不同代码间需要交换数据。如果采用多进程的方式,那么通信就需要在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进行频繁的切换,开销很大。但是如果使用多线程的方式,因为可以使用共享的全局变量,所以线程间的通信(数据交换)变得非常高效。 Hello World(线程创建、结束、等待) 创建线程 pthread_create 线程创建函数包含四个变量,分别为: 1. 一个线程变量名,被创建线程的标识 2. 线程的属性指针,缺省为NULL即可 3. 被创建线程的程序代码 4. 程序代码的参数 For example: - pthread_t thrd1? - pthread_attr_t attr? - void thread_function(void argument)? - char *some_argument? pthread_create(&thrd1, NULL, (void *)&thread_function, (void *) &some_argument); 结束线程 pthread_exit 线程结束调用实例:pthread_exit(void *retval); //retval用于存放线程结束的退出状态 线程等待 pthread_join pthread_create调用成功以后,新线程和老线程谁先执行,谁后执行用户是不知道的,这一块取决与操作系统对线程的调度,如果我们需要等待指定线程结束,需要使用pthread_join函数,这个函数实际上类似与多进程编程中的waitpid。 举个例子,以下假设 A 线程调用 pthread_join 试图去操作B线程,该函数将A线程阻塞,直到B线程退出,当B线程退出以后,A线程会收集B线程的返回码。 该函数包含两个参数:pthread_t th //th是要等待结束的线程的标识 void **thread_return //指针thread_return指向的位置存放的是终止线程的返回状态。 调用实例:pthread_join(thrd1, NULL); example1: 1 /************************************************************************* 2 > F i l e N a m e: t h r e a d_h e l l o_w o r l d.c 3 > A u t h o r: c o u l d t t(f y b y) 4 > M a i l: f u y u n b i y i@g m a i l.c o m 5 > C r e a t e d T i m e: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11时48分50秒 6 ************************************************************************/ 7 8 #i n c l u d e 9 #i n c l u d e 10 #i n c l u d e

11 12 v o i d p r i n t_m e s s a g e_f u n c t i o n (v o i d *p t r)? 13 14 i n t m a i n() 15 { 16 i n t t m p1, t m p2?

linux线程

关于linux线程 在许多经典的操作系统教科书中, 总是把进程定义为程序的执行实例, 它并不执行什么, 只是维护应用程序所需的各种资源. 而线程则是真正的执行实体.为了让进程完成一定的工作, 进程必须至少包含一个线程. 如图1. 进程所维护的是程序所包含的资源(静态资源), 如: 地址空间, 打开的文件句柄集, 文件系统状态, 信号处理handler, 等; 线程所维护的运行相关的资源(动态资源), 如: 运行栈, 调度相关的控制信息, 待处理的信号集, 等; 然而, 一直以来, linux内核并没有线程的概念. 每一个执行实体都是一个task_struct结构, 通常称之为进程. 如图2. 进程是一个执行单元, 维护着执行相关的动态资源. 同时, 它又引用着程序所需的静态资源.通过系统调用clone创建子进程时, 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子进程共享父进程所引用的资源. 这样的子进程通常称为轻量级进程.linux上的线程就是基于轻量级进程, 由用户态的pthread库实现的.使用pthread以后, 在用户看来, 每一个task_struct就对应一个线程, 而一组线程以及它们所共同引用的一组资源就是一个进程.但是, 一组线程并不仅仅是引用同一组资源就够了, 它们还必须被视为一个整体.对此, POSIX标准提出了如下要求: 1, 查看进程列表的时候, 相关的一组task_struct应当被展现为列表中的一个节点; 2, 发送给这个"进程"的信号(对应kill系统调用), 将被对应的这一组task_struct所共享, 并且被其中的任意一个"线程"处理; 3, 发送给某个"线程"的信号(对应pthread_kill), 将只被对应的一个task_struct接收, 并且由它自己来处理; 4, 当"进程"被停止或继续时(对应SIGSTOP/SIGCONT信号), 对应的这一组task_struct 状态将改变; 5, 当"进程"收到一个致命信号(比如由于段错误收到SIGSEGV信号), 对应的这一组task_struct将全部退出; 6, 等等(以上可能不够全); linuxthreads

跟我学Linux编程-13-多线程编程-性能

多线程编程-性能 在上一章节中,我们介绍了线程互斥锁的使用。通过互斥锁,使得每个线程只能串行地运行临界区代码,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多线程冲突。串行的代码运行方式削弱了多线程并发运行的特性,因此线程锁也潜在地降低了程序性能,如何杜绝线程冲突,又尽可能不影响程序效率,是我们每一个线程从员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 减少线程性能下降的方法有如下几点: 1 尽可能减小互斥锁的颗粒,使串行代码的比例减小从而提高效率,这在上一章节末已提过。 2 加锁解锁之间的代码,运行时间尽可能减少,避免有sleep或死循环一类的超时等待。 3 对不同的冲突资源使用不同的线程锁,避免不相关的线线之间因锁反而产生关联。 4 使用pthread_mutex_trylock代替pthread_lock在检测和处理锁冲突,实现单线程对多个对像的非阻塞处理。 今天我们重点介绍pthread_mutex_trylock的使用,并通过实例的来展现其用法,探究其提高程序效果的原理。 首先,我们来看pthread_lock与pthread_mutex_trylock的函数原型: int pthread_mutex_lock(pthread_mutex_t *mutex); int pthread_mutex_trylock( pthread_mutex_t *mutex); 可以看到,这两个函数的原型非常想像,功能也比较类似,都是尝试对给定的锁对像进行加锁,如果成功,则线程获得该锁,并返回0;不同点在于当锁已被其他线程占有的情况下,pthread_mutex_lock会阻塞,直至锁被其它线程释放并且本线程获得锁;如pthread_mutex_trylock则不然,如果锁当前已被其他线程占有,则立刻返回失败(非0值),我们的程序可判读返回值并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如处理另一个任务),避免线程被阻塞,从而提高了线程并发度,提升程序性能。我们接下来看例子: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typedef struct { int m_cnt[3]; pthread_mutex_t m_mutex; } count_t; #define COUNT_CNT 20 #define CYC_CNT 10000 count_t g_counts[COUNT_CNT]; void *thread_task1(void *arg)

完整word版,内存管理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动态分区内存管理 班级:计算机1303班 学号: 2120131138 姓名:徐叶 指导教师:代仕芳 日期: 2015.11.5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实验要求用高级语言编写模拟内存的动态分区分配和回收算法(不考虑紧凑),以便加深理解并实现首次适应算法(FF)、循环首次适应算法(NF)、最佳适应算法(BF),最坏适应算法(WF)的具体实现。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主要针对操作系统中内存管理相关理论进行实验,要求实验者编写一个程序,该程序管理一块虚拟内存,实现内存分配和回收功能。 1)设计内存分配的数据结构(空闲分区表/空闲分区链),模拟管理64M 的内存块; 2)设计内存分配函数; 3)设计内存回收函数; 4)实现动态分配和回收操作; 5)可动态显示每个内存块信息 动态分区分配是要根据进程的实际需求,动态地分配内存空间,涉及到分区分配所用的数据结构、分区分配算法和分区的分配回收。 程序主要分为四个模块: (1)首次适应算法(FF) 在首次适应算法中,是从已建立好的数组中顺序查找,直至找到第一个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为止,然后再按照作业大小,从该分区中划出一块内存空间分配给请求者,余下的空间令开辟一块新的地址,大小为原来的大小减去作业大小,若查找结束都不能找到一个满足要求的分区,则此次内存分配失败。 (2)循环首次适应算法(NF) 该算法是由首次适应算法演变而成,在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时,不再是每次都从第一个空间开始查找,而是从上次找到的空闲分区的下一个空闲分区开始查找,直至找到第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从中划出一块与请求大小相等的内存空间分配给作业,为实现本算法,设置一个全局变量f,来控制循环查找,当f%N==0时,f=0;若查找结束都不能找到一个满足要求的分区,则此次内存分配失败。 (3)最佳适应算法(BF) 最坏适应分配算法是每次为作业分配内存时,扫描整个数组,总是把能满足条件的,又是最小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 (4)最坏适应算法(WF) 最坏适应分配算法是每次为作业分配内存时,扫描整个数组,总是把能满足条件的,又是最大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 系统从空闲分区链表中找到所需大小的分区,如果空闲分区大小大于分区大小,则从分区中根据请求的大小划分出一块内存分配出去,余下的部分则留在空闲链表中。然后,将分配区的首址返回给调用者。 当进程运行完回收内存时,系统根据回收区的首址,从空闲区中找到相应的插入点,此时可能出现四种情况: 1、当空闲区的上下两相邻分区都是空闲区:将三个空闲区合并为一个空闲区。新空闲区的起始地址为上空闲区的始址,大小为三个空闲区之和。空闲区合并后,取消可用表中下空闲区的表目项,修改上空闲区的对应项。

跟我学Linux编程-12-多线程编程-同步

多线程编程-同步 在上一章节中,我们通过程序示例,见证了单线程世界中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一个数既是奇数又是偶数)在多线程环境中是怎样分分钟发生的,我通过细分程序执行步骤,分析了奇异事件发生的过程,并探明了其原因:一个线程在对全局变量gcnt进行两次判读的过程中,另一个线刚好改变了这个变量的值。在多线程编程术语中,称这两个线程同时进入了临界区域。 所谓临界区域,是指多线程环境下两个及以上线程同时执行可能会导致冲突的一段代码。在上一章节的示例中,这几行代码就是一个临界区域: gcnt++; if (gcnt % 2) { if (!(gcnt % 2)) printf("[%d] : %d\n", id, gcnt); } 冲突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临界区域的代码,通常需要很多个CPU指令周期才能完成,其运行过程随时可能被打断(进行了线程调试),CPU去运行另外的线程,如果这个线程刚好也进入了临界区域,则异常的程序状态极可能会发生。 如果当某个线程进入临界区域,在其退出区域之前,其他的线程无论如何也不能进入该区域,那么冲突就不会发生。Linux提供了这种保证多线程进入临界区域互斥的机制,这正是本章节所要介绍的内容:线程锁。 我们今天的示例程序还是在上一章节的示例上改进而来的,我们的任务就是使用线程锁,保证“一个数既是奇数又是偶数”的奇异事件在多线程环境下也不发生,代码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gcnt = 0; pthread_mutex_t g_mutex; void *thread_task(void *arg) { int id = (int)arg; while (1) { pthread_mutex_lock(&g_mutex); gcnt++; if (gcnt % 2)

linux多线程编程

2.终止线程 (2) 3. 等待线程终止 (2) pthread_exit和pthread_join进一步说明: (3) 4.分离线程 (7) 5.获取线程标识符 (8) 6.比较线程ID (8) 7.一次性初始化 (8) 8. 设置线程的调度策略和优先级 (9) 9. 获取线程的优先级 (11) 10.取消线程 (12) 取消线程,是否会释放线程的所有资源?例子: (14) 设置取消类型 (16) 11.初始化属性 (17) 12.设置分离状态 (18) 13.设置范围 (18) 14. 设置继承的调度策略 (18) 16. 设置调度参数 (19) 17.初始化互斥锁 (21) 18.销毁互斥锁 (21) 19.锁定互斥锁 (22) 20.解除锁定互斥锁 (23) 21. 互斥锁的类型: (23) 22. 初始化互斥锁属性对象 (23) 23. 销毁互斥锁属性对象 (23) 24.设置互斥锁类型的属性 (24) 互斥锁动态初始化和静态初始化区别: (26) 销毁互斥锁:事实上没做任何销毁操作,如下: (27) 非递归类型的互斥锁解锁和加锁操作: (27) 29.初始化条件变量 (27) 30.基于条件变量阻塞 (27) 31.解除阻塞一个线程 (28) 31.解除阻塞所有线程 (29) 33. 在指定的时间之前阻塞 (30) 32.唤醒丢失问题 (31) 33. 计数信号量概述 (31) 34. 初始化信号 (31) 35. 增加信号 (31) 36. 基于信号计数进行阻塞 (32) 37.多线程链表添加删除例子(使用条件变量实现互斥): (32) 38.为线程特定数据创建键 (34) 39. 删除线程特定数据键 (35) 40.设置线程特定数据 (35) 41. 获取线程特定数据 (35)

Linux系统下的多线程遵循POSIX线程接口

Linux系统下的多线程遵循POSIX线程接口,称为pthread。编写Linux下的多线程程序,需要使用头文件pthread.h,连接时需要使用库libpthread.a。顺便说一下,Linux 下pthread的实现是通过系统调用clone()来实现的。clone()是Linux所特有的系统调用,它的使用方式类似fork,关于clone()的详细情况,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看有关文档说明。下面我们展示一个最简单的多线程程序example1.c。 /* example.c*/ #include #include void thread(void) { int i; for(i=0;i<3;i++) printf("This is a pthread.\n"); } int main(void) { pthread_t id; int i,ret; ret=pthread_create(&id,NULL,(void *) thread,NULL); if(ret!=0){ printf ("Create pthread error!\n"); exit (1); } for(i=0;i<3;i++) printf("This is the main process.\n"); pthread_join(id,NULL); return (0); } 我们编译此程序: gcc example1.c -lpthread -o example1 运行example1,我们得到如下结果: This is the main process. This is a pthread. This is the main process. This is the main process. This is a pthread. This is a pthread. 再次运行,我们可能得到如下结果: This is a pthread. This is the main process. This is a pthread. This is the main process. This is a pthread.

Linux多线程编程问题

Linux 多线程编程问题 1重入问题 传统的UNIX没有太多考虑线程问题,库函数里过多使用了全局和静态数据,导致严重的线程重入问题。 1.1–D_REENTRANT /-pthread和errno的重入问题。 所先UNIX的系统调用被设计为出错返回-1,把错误码放在errno中(更简单而直 接的方法应该是程序直接返回错误码,或者通过几个参数指针来返回)。由于线程 共享所有的数据区,而errno是一个全局的变量,这里产生了最糟糕的线程重入问 题。比如: do { bytes = recv(netfd, recvbuf, buflen, 0); } while (bytes != -1 && errno != EINTR); 在上面的处理recv被信号打断的程序里。如果这时连接被关闭,此时errno应该不 等于EINTR,如果别的线程正好设置errno为EINTR,这时程序就可能进入死循环。 其它的错误码处理也可能进入不可预测的分支。 在线程需求刚开始时,很多方面技术和标准(TLS)还不够成熟,所以在为了 解决这个重入问题引入了一个解决方案,把errno定义为一个宏: extern int *__errno_location (void); #define errno (*__errno_location()) 在上面的方案里,访问errno之前先调用__errno_location()函数,线程库提供这个 函数,不同线程返回各自errno的地址,从而解决这个重入问题。在编译时加 -D_REENTRANT就是启用上面的宏,避免errno重入。另外-D_REENTRANT 还影响一些stdio的函数。在较高版本的gcc里,有很多嵌入函数的优化,比如把printf(“Hello\n”); 优化为 puts(“hello\n”); 之类的,有些优化在多线程下有问题。所以gcc引入了–pthread 参数,这个 参数出了-D_REENTRANT外,还校正一些针对多线程的优化。 因为宏是编译时确定的,所以没有加-D_REENTRANT编译的程序和库都有errno 重入问题,原则上都不能在线程环境下使用。不过在一般实现上主线程是直接使用 全局errno变量的,也就是__errno_location()返回值为全局&errno,所以那些没加 -D_REENTRANT编译的库可以在主线程里使用。这里仅限于主线程,有其它且只 有一个固定子线程使用也不行,因为子线程使用的errno地址不是全局errno变量 地址。 对于一个纯算法的库,不涉及到errno和stdio等等,有时不加_REENTRANT也是 安全的,比如一个纯粹的加密/解谜函数库。比较简单的判断一个库是否有errno问 题是看看这个库是使用了errno还是__errno_location():

实验七:Linux多线程编程(实验报告)

实验七:Linux多线程编程(4课时) 实验目的:掌握线程的概念;熟悉Linux下线程程序编译的过程;掌握多线程程序编写方法。 实验原理:为什么有了进程的概念后,还要再引入线程呢?使用多线程到底有哪些好处?什么的系统应该选用多线程?我们首先必须回答这些问题。 1 多线程概念 使用多线程的理由之一是和进程相比,它是一种非常"节俭"的多任务操作方式。运行于一个进程中的多个线程,它们彼此之间使用相同的地址空间,共享大部分数据,启动一个线程所花费的空间远远小于启动一个进程所花费的空间。 使用多线程的理由之二是线程间方便的通信机制。同一进程下的线程之间共享数据空间,所以一个线程的数据可以直接为其它线程所用,这不仅快捷,而且方便。2多线程编程函数 Linux系统下的多线程遵循POSIX线程接口,称为pthread。编写Linux下的多线程程序,需要使用头文件pthread.h,连接时需要使用库libpthread.a。pthread_t在头文件/usr/include/bits/pthreadtypes.h中定义: typedef unsigned long int pthread_t; 它是一个线程的标识符。 函数pthread_create用来创建一个线程,它的原型为: extern int pthread_create((pthread_t *thread, const pthread_attr_t *attr, void *(*start_routine) (void *), void *arg)); 第一个参数为指向线程标识符的指针,第二个参数用来设置线程属性,第三个参数是线程运行函数的起始地址,最后一个参数是运行函数的参数。 函数pthread_join用来等待一个线程的结束。函数原型为: extern int pthread_join(pthread_t th, void **thread_return); 第一个参数为被等待的线程标识符,第二个参数为一个用户定义的指针,它可以用来存储被等待线程的返回值。 函数pthread_exit的函数原型为: extern void pthread_exit(void *retval); 唯一的参数是函数的返回代码,只要pthread_join中的第二个参数thread_return不是NULL,这个值将被传递给thread_return。 3 修改线程的属性 线程属性结构为pthread_attr_t,它在头文件/usr/include/pthread.h中定义。属性值不能直接设置,须使用相关函数进行操作,初始化的函数为pthread_attr_init,这个函数必须在pthread_create函数之前调用。 设置线程绑定状态的函数为pthread_attr_setscope,它有两个参数,第一个是指向属性结构的指针,第二个是绑定类型,它有两个取值:PTHREAD_SCOPE_SYSTEM(绑定的)和PTHREAD_SCOPE_PROCESS (非绑定的)。 另外一个可能常用的属性是线程的优先级,它存放在结构sched_param中。用函数pthread_attr_getschedparam和函数pthread_attr_setschedparam进行存放,一般说来,我们总是先取优先级,对取得的值修改后再存放回去。 4 线程的数据处理

MIPS内存管理单元的设计与实现

—270 — MIPS 内存管理单元的设计与实现 卢仕听,尤凯迪,韩 军,曾晓洋 (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203) 摘 要:设计MIPS32 4kc 处理器内存管理单元(MMU),该模块对处理器地址进行合法性检查,并按照不同的地址空间对虚拟地址进行静态或动态映射。在硬件上采用三级流水线方式实现JTLB ,并为处理器指令端口和数据端口设计相应的快表以提高TLB 的查询速度。MMU 与总线接口模块的时序采用简化的AMBA 协议,与处理器进行联合调试并运行Linux 操作系统,同时在功能上通过FPGA 验证。该模块经过DC 综合后,面积约为32K 等效逻辑门。 关键词:内存管理单元;地址转换后备表;MIPS 处理器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emory Management Unit on MIPS LU Shi-ting, YOU Kai-di, HAN Jun, ZENG Xiao-yang (ASIC & System State Key Lab,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Memory Management Unit(MMU) which is based on MIPS32 4kc processor is designed. The module checks the address from the processor core, and translates it to physical address statically or dynamically. TLB is the core of dynamical mapping and is implemented by using three stage pipelines. Moreover, ITLB and DTLB which are shadows of JTLB are designed to accelerate address translation. The module and processor are verified on FPGA board running Linux and the hardware cost is about 32K logical gates. 【Key words 】Memory Management Unit(MMU); 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TLB); MIPS processor 计 算 机 工 程 Computer Engineering 第36卷 第21期 Vol.36 No.21 2010年11月 November 2010 ·开发研究与设计技术· 文章编号:1000—3428(2010)21—0270—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311.52 1 概述 内存管理单元(MMU)是处理器支持操作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础,与软件内存管理模块[1]相结合完成了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同时,MMU 能够对处理器发出的地址进行合法性检验,在硬件上提供了内存访问授权控制。由于MMU 与处理器体系结构高度相关,因此在不同的处理器下内存管理机制区别很大。 根据MIPS32 4kc [2]处理器对内存管理的规范,针对不同地址空间采取了静态和动态映射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动态映射以地址后备转换表(TLB)为基础,硬件设计上采用与处理器流水线平行对齐的流水线结构。为了加快地址转换,在处理器指令端口和数据端口分别设计了ITLB 和DTLB 。与总线访问接口的连接,采用简化的AMBA 协议。 2 MMU 总体结构 MMU 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MMU 总体结构 整个内存管理模块包含TLB 、主控制器和总线接口模块。其中,TLB 又分为JTLB 、ITLB 和DTLB 。MMU 接受处理器访存请求时,根据虚拟地址和处理器当前的工作模式进行地址转换。如果访问合法,它将把得到的物理地址送给cache 或者是总线接口进行数据读写;否则,它会触发处理器异常。MMU 在此处于核心地位,它把处理器、缓存、总线接口 3个模块粘合起来,使访存操作能安全高效地进行。 对于一次普通的访问内存操作,处理器发出的虚拟地址首先会经过主控制器判断,如果该地址属于静态地址映射范围,则根据固定的映射算法把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并交由总线接口以处理具体的数据读写。如果该地址属于动态地址范围映射,则控制器会启动相应的TLB 工作来查找地址映射表。如果TLB 命中,则输出物理地址;否则,发出TLB 缺失异常,处理器进入异常状态并调用相应的处理程序重填TLB 。 3 TLB 流水线控制器 3.1 TLB 图2是MIPS 流水线结构示意图,阴影部分I-TLB 是取指令阶段,ITLB 翻译指令地址,该操作需要占用半个时钟周期,在后半个周期进行指令cache 的地址比较操作。类似的,D-TLB 是流水线M 级的前半个周期,DTLB 对处理器数据端口的地址进行实地址转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776028);教育部重点项目基金(109055) 作者简介:卢仕听(1983-),男,硕士研究生,主研方向:嵌入式微处理器及信息安全;尤凯迪,硕士研究生;韩 军,助理研究员;曾晓洋,教授 收稿日期:2010-03-10 E-mail :lushiting83@https://www.360docs.net/doc/ca1140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