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和差倍问题

第二讲和差倍问题
第二讲和差倍问题

第二讲和、差与倍数的应用题

做应用题是一种很好的思维锻炼.做应用题不但要会算,而且要多思考,善于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可以说做应用题是运用数学的开始.

加、减、乘是最基本的运算,和、差、倍数是两数之间最简单的数量关系.应用题的训练,就从这

一、和差问题

说到“和差问题”,小学高年级的同学,人人都会说:“我会!”和差问题的计算太简单了.是的,知道两个数的和与差,求两数,有计算公式:

大数=(和+差)÷2

小数=(和-差)÷2

会算,还要会灵活运用,要把某些应用题转化成和差问题来算.

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张明在期末考试时,语文、数学两门功课的平均得分是95分,数学比语文多得8分,张明这两门功课的成绩各是多少分?

解:95乘以2,就是数学与语文两门得分之和,又知道数学与语文得分之差是8.因此

数学得分=(95×2+8)÷2=99.

语文得分=(95×2-8)÷2= 91.

答:张明数学得99分,语文得91分.

注:也可以从95×2-99=91求出语文得分.

例2有 A,B,C三个数,A加 B等于 252,B加 C等于 197, C加 A等于 149,求这三个数.

解:从B+C=197与A+C=149,就知道B与A的差是197-149,题目又告诉我们,B与A 之和是252.因此

B=(252+ 197-149)÷ 2= 150,

A=252-150=102,

C=149-102=47.

答:A,B,C三数分别是102,150,47.

注: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

(A+B)+(B+C)+(C+A)=2×(A+B+C).

上面式子说明,三数相加再除以2,就是三数之和.

A+B+C=(252+197+149)÷2=299.因此

C=299-252=47,

B=299-149=150,

A=299-197=102.

例3甲、乙两筐共装苹果75千克,从甲筐取出5千克苹果放入乙筐里,甲筐苹果还比乙筐多7千克.甲、乙两筐原各有苹果多少千克?

解: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

就可以看出,原来甲筐苹果比乙筐多

5+7+ 5= 17(千克)

因此,甲、乙两数之和是 75,差为17.

甲筐苹果数=(75+17)÷2= 46(千克).

答:原来甲筐有苹果46千克,乙筐有苹果29千克.

例4张强用270元买了一件外衣,一顶帽子和一双鞋子.外衣比鞋贵140元,买外衣和鞋比帽子多花210元,张强买这双鞋花多少钱?

解:我们先把外衣和鞋看成一件东西,它与帽子的价格和是 270元,差是 210元.

外衣和鞋价之和=(270+ 210)÷2= 240(元).

外衣价与鞋价之差是140,因此

鞋价=(240-140)÷2=50(元).

答:买这双鞋花50元.

再举出三个较复杂的例子.如果你也能像下面的解答那样计算,那么就可以说,“和差问题”的解法,你已能灵活运用了.

例5李叔叔要在下午3点钟上班,他估计快到上班时间了,到屋里看钟,可是钟早在12点10分就停了.他开足发条却忘了拨指针,匆匆离家,到工厂一看钟,离上班时间还有10分钟.夜里11点下班,李叔叔马上离厂回到家里,一看钟才9点整.假定李叔叔上班和下班在路上用的时间相同,那么他家的钟停了多少时间(上发条所用时间忽略不计)?

解:到厂时看钟是2点50分,离家看钟是12点10分,相差2小时40分,这是停钟的时间和路上走的时间加在一起产生的.就有

钟停的时间+路上用的时间=160(分钟).

晚上下班时,厂里钟是11点,到家看钟是9点,相差2小时.这是由于钟停的时间中,有一部分时间,被回家路上所用时间抵消了.

因此

钟停的时间-路上用的时间=120(分钟).

现在已把问题转化成标准的和差问题了.

钟停的时间=(160+120)÷ 2= 140(分钟).

路上用的时间=160-140=20(分钟).

答:李叔叔的钟停了2小时20分.

还有一种解法,可以很快算出李叔叔路上所用时间:

以李叔叔家的钟计算,他在12点10分出门,晚上9点到家,在外共8小时50分钟,其中8小时上班,10分钟等待上班,剩下的时间就是他上班来回共用的时间,所以上班路上所用时间=(8小时50分钟-8小时-10分钟)÷2=20(分钟).

钟停时间=2小时 40分钟-20分钟

=2小时20分钟.

例6小明用21.4元去买两种贺卡,甲卡每张1.5元,乙卡每张0.7元,钱恰好用完.可是售货员把甲卡张数算作乙卡张数,把乙卡张数算作甲卡张数,要找还小明3.2元.问小明买甲、乙卡各几张?

解:甲卡与乙卡每张相差 1.5-0.7= 0. 8(元),售货员错找还小明3.2元,就知小明买的甲卡比乙卡多3.2÷0.8=4(张).

现在已有两种卡张数之差,只要求出两种卡张数之和问题就解决了.如何求呢?请注意

1.5×甲卡张数+0.7×乙卡张数=21.4.

1.5×乙卡张数+0.7×甲卡张数=21.4-3.

2.

从上面两个算式可以看出,两种卡张数之和是

[21.4+(21.4-3.2)]÷(1.5+ 0.7)= 18(张).

因此,甲卡张数是

(18 + 4)÷ 2= 11(张).

答:小明买甲卡11张、乙卡7张.

注:此题还可用鸡兔同笼方法做,请见下一讲.

例7有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形,拼合成两种大长方形,如右图.大长方形(A)的周长是240厘米,大长形(B)的周长是258厘米,求原长方形的长与宽各为多少厘米?

解:大长方形(A)的周长是原长方形的

长×2+宽×4.

大长方形(B)的周长是原长方形的

长×4+宽×2.

因此,240+258是原长方形的

长×6+宽×6.

原长方形的长与宽之和是

(240+258)÷6=83(厘米).

原长方形的长与宽之差是

(258-240)÷2=9(厘米).

因此,原长方形的长与宽是

长:(83+ 9)÷2= 46(厘米).

宽:(83-9)÷2=37(厘米).

答:原长方形的长是46厘米、宽是37厘米

二、倍数问题

当知道了两个数的和或者差,又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就能立即求出这两个数.小学算术中常见的“年龄问题”是这类问题的典型.先看几个基础性的例子.

例8 有两堆棋子,第一堆有87个,第二堆有69个.那么从第一堆拿多少个棋子到第二堆,就能使第二堆棋子数是第一堆的3倍.

解:两堆棋子共有87+69=156(个).

为了使第二堆棋子数是第一堆的3倍,就要把156个棋子分成1+3=4(份),即每份有棋子

156 ÷(1+3)=39(个).

第一堆应留下棋子39个,其余棋子都应拿到第二堆去.因此从第一堆拿到第二堆的棋子数是

87-39=48(个).

答:应从第一堆拿48个棋子到第二堆去.

例9 有两层书架,共有书173本.从第一层拿走38本书后,第二层的书比第一层的2倍还多6本.问第二层有多少本书?

解:我们画出下列示意图:

我们把第一层(拿走38本后)余下的书算作1“份”,那么第二层的书是2份还多6本.再

去掉这6本,即

173-38-6=129(本)

恰好是3份,每一份是

129÷3=43(本).

因此,第二层的书共有

43×2 + 6=92(本).

答:书架的第二层有92本书.

说明:我们先设立“1份”,使计算有了很方便的计算单位.这是解应用题常用的方法,特别对倍数问题极为有效.把份数表示在示意图上,更是一目了然.

例10 某小学有学生975人.全校男生人数是六年级学生人数的4倍少23人,全校女生人数是六年级学生人数的3倍多11人.问全校有男、女生各多少人?

解:设六年级学生人数是“1份”.

男生是4份-23人.

女生是3份+11人.

全校是7份-(23-11)人.

每份是(975+12)÷7=141(人).

男生人数=141×4-23=541(人).

女生人数=975-541=434(人).

答:有男生541人、女生434人.

例9与例10是一个类型的问题,但稍有差别.请读者想一想,“差别”在哪里?

70双皮鞋.此时皮鞋数恰好是旅游鞋数的2倍.问原来两种鞋各有几双?

解:为了计算方便,把原来旅游鞋算作4份,售出1份,还有3份.那么原有皮鞋增加70双后将是3×2=6(份).400+70将是 3+1+6=10(份).每份是

(400+70)÷10=47(双).

原有旅游鞋47×4=188(双).

原有皮鞋47×6-70=212 (双).

答:原有旅游鞋188双,皮鞋212双.

设整数的份数,使计算简单方便.小学算术中小数、分数尽可能整数化,使思考、计算都较简捷.因此,“尽可能整数化”将会贯穿在以后的章节中.

下面例子将是本节的主要内容──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是小学算术中常见的一类问题,这类题目中常常有“倍数”这一条件.解年龄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两个人的年龄差总保持不变.

例12 父亲现年50岁,女儿现年14岁.问几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女儿年龄的5倍?

解:父女相差36岁,这个差是不变的.几年前还是相差36岁.当父亲的年龄恰好是女儿年龄的5倍时,父亲仍比女儿大36岁.这36岁是女儿年龄的(5-1)倍.

36÷(5-1)=9.

当时女儿是9岁,14-9=5,也就是5年前.

答:5年前,父亲年龄是女儿年龄的5倍.

例13 有大、小两个水池,大水池里已有水 300立方米.小水池里已有水70立方米.现在往两个水池里注入同样多的水后,大水池水量是小水池水量的3倍.问每个水池注入了多少立方米的水.

解:画出下面示意图:

我们把小水池注入水后的水量算作1份,大水池注入水后的水量就是3份.从图上可以看出,因为注入两个水池的水量相等,所以大水池比小水池多的水量(300-70)是2份.

因此每份是

(300-70)÷2= 115(立方米).

要注入的水量是

115-70=45 (立方米)·

答:每个水池要注入45立方米的水.

例13与年龄问题是完全一样的问题.“注入水”相当于年龄问题中的“几年后”.

例14 今年哥俩的岁数加起来是55岁.曾经有一年,哥哥的岁数与今年弟弟的岁数相同,那时哥哥的岁数恰好是弟弟岁数的两倍.哥哥今年几岁?

解:当哥哥的岁数恰好是弟弟岁数的2倍时,我们设那时弟弟的岁数是1份,哥哥的岁数是2份,那么哥哥与弟弟的岁数之差是1份.两人的岁数之差是不会变的,今年他们的年龄仍相差1份.

题目又告诉我们,那时哥哥岁数,与今年弟弟的岁数相同,因此今年弟弟的岁数也是2份,而哥哥今年的岁数应是2+1=3(份).

今年,哥弟俩年龄之和是

3+2=5(份).

每份是55÷5= 11(岁).

哥哥今年的岁数是11×3=33(岁).

答:哥哥今年33岁.

作为本节最后一个例子,我们将年龄问题进行一点变化.

例15 父年38岁,母年36岁,儿子年龄为11岁.

问多少年后,父母年龄之和是儿子年龄的4倍?

解:现在父母年龄之和是

38+ 36 = 74.

现在儿子年龄的 4倍是11×4=44.相差

74-44= 30.

从4倍来考虑,以后每年长1×4=4,而父母年龄之和每年长1+1=2.

为追上相差的30,要

30÷(4-2)=15(年)·

答:15年后,父母年龄之和是儿子年龄的4倍.

请读者用例15的解题思路,解习题二的第7题.也许就能完全掌握这一解题技巧了.

请读者想一想,例15的解法,与例12的解法,是否不一样?各有什么特点?

我们也可以用例15解法来解例12.具体做法有下面算式:

(14 ×5-50)÷(5-1)= 5(年).

不过要注意14×5比 50多,因此是 5年前.

三、盈不足问题

在我国古代的算书中,《九章算术》是内容最丰富多彩的一本.在它的第七章,讲了一类盈不足问题,其中第一题,用现代的语言来叙述,就是下面的例题.

例16 有一些人共同买一些东西,每人出8元,就多了3元;每人出7元,就少了4元。那么有多少人?物价是多少?

解:“多3元”与“少4元”两者相差

3+4=7(元).

每个人要多出 8-7=1(元).

因此就知道,共有7÷1=7(人),物价是

8×7-3=53(元).

答:共有 7个人一起买,物价是 53元.

上面的3+4可以说是两个总数的相差数.而8-7是每份的相差数.计算公式是

总数相差数÷每份相差数=份数

这样的问题在内容上有很多变化,形成了一类问题,我们通称为“盈不足”问题.请再看一些例子.

例17 把一袋糖分给小朋友们,每人分10粒,正好分完;如果每人分16粒,就有3个小朋友分不到糖.这袋糖有多少粒?

解一:3位小朋友本来每人可以分到10粒,他们共有的 10 ×3= 30(粒),分给其余小朋友,每人就可以增加16-10=6(粒),因此其余小朋友有

10×3÷(16-10)= 5(人).

再加上这 3位小朋友,共有小朋友 5+3= 8(人).这袋糖有

10×(5 + 3)= 80(粒).

解二:如果我们再增加16×3粒糖,每人都可以增加(1-10)粒,因此共有小朋友

16×3÷(16-10)=8(人)·

这袋糖有80粒.

答:这袋糖有80粒.

这里,16×3是总差,(16-10)是每份差, 8是份数.

例18 有一个班的同学去划船,他们算了一下,如果增加一条船,每条船正好坐6人;如果减少一条船,每条船正好坐9人.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

解:如果每条船坐6人,就要增加一条船,也就是现在有6个人无船坐;如果每条船坐9人,可以减少一条船,也就是还可以多来9个人坐船.可以坐船的人数,两者相差 6+ 9= 15(人).

这是由于每条船多坐(9-6)人产生的,因此共有船

(6 + 9)÷(9-6)= 5(条)·

这个班的同学有6×5 + 6= 36(人).

答:这个班有36人.

例19 小明从家去学校,如果每分钟走 80米,能在上课前6分钟到校,如果每分钟走50米,就要迟到3分钟,那么小明的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远?

解一:以小明从家出发到上课这一段时间来算,两种不同速度所走的距离,与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进行比较:如果每分钟走 80米,就可以多走80×6(米);如果每分钟走 50米,就要少走50×3(米).请看如下示意图:

因此我们可以求出,小明从家出发到上课这段时间是

(80×6+50×3)÷(80- 50)= 21(分钟).

家至学校距离是

800×(21-6)= 1200(米)·

或50 ×(21+3)= 1200(米).

答: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200米.

解二:以每分钟80米走完家到学校这段路程所需时间,作为思考的出发点.

用每分钟 50米速度,就要多用 6+3= 9(分种).这9分钟所走的50×9(米),恰好补上前面少走的.因此每分钟80米所需时间是

50×(6+3)÷(80- 50)= 15(分钟)·

再看两个稍复杂的例子.

例20 一些桔子分给若干个人,每人5个还多余10个桔子.如果人数增加到3倍还少5个人,那么每人分2个桔子还缺少8个,问有桔子多少个?

解:使人感到困难的是条件“3倍还少5人”.先要转化这一条件.

假设还有 10个桔子, 10=2×5,就可以多有 5个人,把“少5人”这一条件暂时搁置一边,只考虑3倍人数,也相当于按原人数每人给2×3=6(个).

每人给5个与给6个,总数相差

10+ 10+ 8= 28 (个).

所以原有人数28÷(6-5)=28(人).

桔子总数是5 ×28 + 10= 150(个).

答:有桔子150个.

例21 有一些苹果和梨.如果按每1个苹果2个梨分堆,梨分完时还剩5个苹果,如果按每3个苹果5个梨分堆,苹果分完了还剩5个梨.问苹果和梨各多少?

解一:我们设想再有10个梨,与剩下5个苹果一起,按“1个苹果、2个梨”前一种分堆,都分完.以后一种“3个苹果、5个梨”分堆来看,苹果总数能被3整除.因此可以把前一种分堆,每3堆并成一大堆,每堆有3个苹果,2×3=6(个)梨.与后一种分堆比较:

每堆苹果都是3个.而梨多1个(6-5=1).梨的总数相差

设想增加 10个+剩下5个=15个.

(10 + 5)÷(6- 5)= 15.

就知有15个大堆,苹果总数是

15×3= 45(个).

梨的总数是(45-5)×2=80(个).

答:有苹果45个、梨80个.

解二:用图解法.

前一种分堆,在图上用梨2份,苹果1份多5个来表示.

后一种分堆,只要添上3个苹果,就可与剩的5个梨又组成一堆.梨算作5份,苹果恰好是3份.

将上、下两图对照比较,就可看出, 5+ 3= 8(个)是下图中“半份”,即 1份是 16.梨是 5份,共有16×5= 80(个).苹果有16×2.5 + 5= 45(个).

最新和差倍问题及答案

测试时限45分钟本卷满分120分老师评定()分 三、和差倍问题 A卷 一、填空题(每题8分,共96分) 1.两个班级总共有84个学生,且甲班比乙班多2人,那么乙班有(41)个学生.2.兄弟两人共有72张邮票,若哥哥再从弟弟处借5张邮票,那么哥哥的邮票是弟弟的两倍.问哥哥原来有(43)张邮票,弟弟有(29)张邮票. 3.甲、乙、丙三人种树,甲、乙两人共种了8棵树,乙、丙两人共种—了11棵树,而甲、丙两人共种了9棵树,那么甲种了(3)棵树. 4.父子两人一个星期共打了26次电话,其中父亲打电话次数比儿子打电话次数两倍多2次,那么父亲这个星期打了(18)次电话. 5.甲、乙、丙三人每月可以拿到一些零花钱,其中甲比乙多20元,乙比丙少5元,而且甲是丙的两倍,那么丙每月可拿到(15)元零花钱. 6.两个数相除,商7余11,被除数、除数、商与余数的和是213.那么,被除数是(172)。 7.如果两个正整数的和与差的积是77,那么这两个数的积是(18 )。或1482 8.小明发现他每个月喝的牛奶瓶数比奶奶喝的多45瓶,而且又是奶奶喝的4倍少15瓶,那么每月小明喝掉牛奶(65)瓶,奶奶喝掉(20 )瓶. 9.甲、乙两家原有相等的大米,甲家吃掉了7斤,乙家吃掉了19斤,甲家剩的大米是乙家的3倍。那么甲家现有大米(18)斤. 10.两堆煤共有900吨,第一堆运走160吨后比第二吨少30吨,那么第二堆有(385 )吨煤. 11、甲、乙、丙各有一些糖果,若甲比乙多9粒,比丙多2粒,而乙、丙共有47粒糖果,那么,甲有(29)粒糖果. 12.甲、乙、丙三个同学一共做了177道数学题,甲做的数目是乙的3倍,而乙的又比丙做的5倍少3道,那么丙做了(9)道数学题. 13.大水池里有水2600立方米,小水池里有水1200立方米.如果大水池里的水以每分钟23立方米的速度流入小水池。那么,多少分钟后小水池中的水是大水池的4倍? [2600-(2600+1200)÷(1+4)]÷23=80(分) 14.爸爸和妈妈各拿到一笔奖金.如果爸爸和妈妈每天分别用掉50元和25元,那么当妈妈花完了这笔奖金时,爸爸还有600元.如果爸爸和妈妈每天分别用掉25元和50元,当妈妈花完了这笔奖金时,爸爸还有1800元.求爸爸和妈妈各拿到多少元奖金.妈妈(1800-600)÷3×2=800(元) 爸爸800×2+600=2200(元)

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实用)

第三、四讲: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地地学习,正确运用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地有关公式,理清题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分清类型,正确运用不同类型地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清题意,准确判断题目是“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中地哪一类,然后正确运用相关地数量关系 需要课时:课时 教学过程: 一、和差问题: 已知两个数地和与差,求出这两个数各是多少地应用题,叫做和差应用题. 基本数量关系是: (和+差)÷=大数 (和-差)÷=小数 解答和差应用题地关键是选择合适地数作为标准,设法把若干个不相等地数变为相等地数,某些复杂地应用题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两个数地和与差,可以通过转化求它们地和与差,再按照和差问题地解法来解答. 例:有甲乙两堆煤,共重吨,已知甲比乙多吨,两堆煤各重多少吨? 分析:根据公式,我们要找出两个数地和与差,就能解决问题.由题意:堆煤共重吨知:两数和是;甲比乙多吨知:两数差是.甲地煤多,甲是大数,乙是小数.故解法如下: 甲:()÷(吨) 乙:(吨) 例:两只笼子里共有只鸡,从甲笼提出只后,甲笼比乙笼还多只,两只笼子原来各有多少只鸡? 分析:从题意知:甲比乙多只,所以,两数和是,两数差是.甲是大数. 甲:()÷(只) 乙:(只)

练习: 、两堆石子共有吨,第一堆比第二堆多吨,两堆石子各有多少吨? 、黄茜和胡敏两人今年地年龄是岁,年后,黄茜比胡敏大岁,问黄茜和胡敏今年各是多少岁? 、把长厘米地铁丝围成一个使长比宽多厘米地长方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二、和倍问题 已知两个数地和,又知两个数地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这类问题称为和倍问题. 解决和倍问题地基本方法:将小数看成份,大数是小数地倍,大数就是份,两个数一共是份. 基本数量关系: 小数和÷() 大数小数×倍数或和小数大数 例: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本,甲班地图书是乙班地倍,甲乙两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分析:从题目中知,乙班地图书数较少,故乙是小数,占份,甲占()份. 乙:÷()(本) 甲:(本) 例:果园里有梨树和桃树共棵,桃树棵数比梨树棵数地倍少棵,梨树和桃树各多少棵? 分析:由题意,桃树增加棵,桃树正好是梨树地倍,这时总数就是:,这样就转化成标准和倍问题,将梨树看成份,一共是份. 梨树地棵数:÷,求桃树地棵数时要减去棵.桃树: 梨树:()÷()(棵) 桃树:(棵) 练习: 1、小明和小强共有图书本,小明地图书是小强地倍,他们两人各有图书多少本? 2、果园里一共有桃树和杏树棵,其中桃树比杏树地倍多棵,两种树各种了多少 棵? 3、甲仓库存粮吨,乙仓库存粮吨,要使仓库地存粮是乙仓库地倍,那么必须人

专题四 较复杂的和差倍问题教案

和差倍问题 专题简析: 前面我们学习了和倍、差倍、和差三种应用题,有的题目需要通过转化而成为和倍、差倍、和差问题,这类问题叫做复杂的和差倍问题。 解答和差倍问题,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将题目进行合理的转化,从而将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一般和倍、差倍、和差应用题来解决。 例1.两箱茶叶共重96千克,如果从甲箱取出12千克放入乙箱,那么乙箱的千克数是甲箱的3倍。两箱原来各有茶叶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答:由“两箱茶叶共重96千克,如果从甲箱取出12千克放入乙箱,那么乙箱的千克数是甲箱的3倍”可求出现在甲箱中有茶叶96÷(1+3)=24千克。由此可求出甲箱原来有茶叶24+12=36千克,乙箱原来有茶叶96-36=60千克。 练习一 1.书架的上、下两层共有书180本,如果从上层取下15本放入下层,那么下层的本数正好是上层的2倍。两层原来各有书多少本? 解:上层:180÷(2+1)=180÷3=60(本), 上层原有:60+15=75(本), 下层原有:180-75=105(本), 答:上层原来有75本书,下层原来有105本书. 2.某畜牧场共有绵羊和山羊3561只,后来卖了60只绵羊,又买来山羊100只,现在绵羊的只数比山羊的2倍多1只。原来绵羊和山羊各有多少只? 解析:把现在山羊的只数看作1份,绵羊的只数就是2份+1只。 现在山羊有:(3561-60+100-1)÷(1+2)= 1200(只) 原来山羊有:1200-100=1100(只) 原来绵羊有:3561-1100=2461(只) 例2.某工厂一、二、三车间共有工人280人,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多10人,第二车间比第三车间多15人。三个车间各有工人多少人? 分析与解答:这是多量的和差问题,解题的时候确定的标准不同,解法也就不同。如果以第二车间的人数为标准,第一车间减少10人,第三车间增加15人,那么280-10+15=285人是第二车间人数的3倍,由此可以求出第二车间有285÷3=95人,第一车间有95+10=105人,第三车间有95-15=80人。 练习二 1.一个三层书架共放书168本,上层比中层多12本,下层比中层少6本。三层各放书多少本? 2.四个数的和是152,第一个数比第二个数多16,比第三个数多20,比第四个数少12。第一个数和第四个数是多少? 例3.两个数相除,商是4,被除数、除数、商的和是124。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从124里去掉商,是124-4=120,它是除数的1+4=5倍,除数是120÷5=24,

三年级差倍问题应用题及答案.

三年级和差问题应用题 一、填空题 1.小明、小红两人集邮,小明的邮票比小红多15张,小明的张数是小红的4倍,小明集邮()张,小红集邮()张. 2.妈妈的年龄比小刚大24岁,今年妈妈的年龄正好是小刚年龄的3倍,今年妈妈岁,小刚()岁. 3.学农基地种的花生是白薯的16倍,现在已经知道种的花生比白薯多105棵,种花生()棵,白薯()棵. 4.小利的科技书比故事书少16本,故事书是科技书的3倍,小利有科技书( )本,故事书 ( )本. 5.甲、乙两个数,如果甲数加上50,就等于乙数,如果乙数加上350就等于甲数的3倍,问甲数是( ),乙数是(). 6.小明、小丽做题,如果小明再做4道就和小丽做的一样多,如果小丽再做6道就是小明的3倍,小明做()道题,小丽做()道题. 7.仓库存有面粉和大米,已知面粉比大米多4500千克,面粉的斤数比大米的3倍多700千克,大米()千克,面粉()千克. 8.两筐重量相等的苹果,从甲筐取出7千克,乙筐加上19千克,这时乙筐的重量是甲筐重量的3倍,原来两筐各有苹果()千克、()千克. 9.AB两人所存的钱数相等,A要买一件商品,向B借了120元,这时A的钱数正好是B的4倍,A有()元,B有()元. 10.某班原有男生比女生多10人,如果女生转走5人,那么男生人数正好是女生

二、解答题 11.一车间原有男工人数比女工多55人,如果调走男工5人,那么男工人数正好是女工的3倍,原有男工多少人? 12.某校有排球的个数比足球多50个,如果再买40个排球,排球的个数就是足球的3倍,足球、排球各有多少个? 13.小明和小丽数学作业本上的红花,小丽比小明多7朵,如果小明少得2朵,小丽再得3朵,小丽的红花数就是小明的3倍,小明小丽各得多少朵? 14.甲有36本课外书,乙有24本课外书,两人捐出同样多的本数后,甲剩下的数是乙剩下本数的3倍,两人各捐出多少本书?

(完整版)六年级和倍问题(差倍问题)教案

《和倍(差倍)问题》教学设计 到塘完小 王俊康 教学内容:教材41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根据关键句弄清数量关系设未知数。能列方程解答复杂的实际问题,理解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2.从解题过程中切实理解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重点、难点: 重点:找准单位“1”及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会设未知数。 教法、学法: 质疑引导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问题。 1.根据题意写出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是灰兔的5 4 (2)美术小组的人数是航模小组的 (3)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4)男生人数是女生的一半。 2.口答。 (1)甲数是乙数的 ,乙数是甲数的( ) 。 (2)鸡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 ,单位“1”表示的是( ),“ ”表示的是( )。 413 27575

(3)上半年产量是下半年的 ,表示单位“1”的量是( ) ,“ ”表示的是( ),(1+ )表示的是( )。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题6 六(1)班参加篮球比赛,全场得了42分。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2.提问 :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阅读与理解、重点分析: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这句话(上半场得分× =下半场的得分或下半场的得分×2=上半场的得分)。” 4.解答例题。 (1)画线段图,学生理解等量关系。 (2)对照板演的同学,检查自己的线段图有什么不足。 (3)提问:根据题意,题中数量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上半场的得分+下半场的得分=比赛的总得分。 上半场得分× 12 =下半场的得分 下半场的得分×2=上半场的得分 (4)学生尝试列方程解答。 解:设上半场得x分 解:设下半场得x分 X + X=42 2X+X=42 32 X=42 3X=42 X=42÷32 X=42÷3 545 45 42 121

和差和倍差倍问题讲解

习题讲解 和差问题 和差公式:(和+差)÷2=大数(和 - 差)÷2=小数 1.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150棵,桃树比梨树多20棵,两种果树各有多少棵? 2.甲、乙两桶油共重30千克,如果把甲桶中6千克油倒入乙桶,那么两桶油重量相等,问甲、乙两桶原有多少油? 3.用锡和铝制成500千克的合金,铝的重量比锡多100千克,锡和铝各是多少千克? 和倍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像这样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和倍问题”。 和倍公式: 和÷(倍数+1)=小数(1倍数)小数×倍数=大数(几倍数)和—小数=大数 1、学校将360本书分给二、三两个年级,已知三年级所分得的本数是二年级的2倍,问二、三两年级各分得多少本图书? 2、小红和小明共有压岁钱800元,小红的钱数是小明的3倍,小红和小明分别有压岁钱多少元? 3、学校将360本图书分给二、三年级,已知三年级所得本数比二年级的2倍还多60本,二、三年级各得图书多少本? 差倍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差与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像这样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差倍问题”。 差倍公式:两数差÷(倍数—1)=小数(1倍数)小数×倍数=大数(几倍数) 1、小红买的兰花比月季多12朵,已知兰花的朵数是月季的3倍。小红买了兰花和月季各多少朵? 2、甲存款数是乙的4倍,甲比乙多存600元。甲、乙两人各存款多少元? 3、饲养场里养的白兔比灰兔多32只,已知白兔的只数是灰兔的5倍。白兔、灰兔各养了多少只? 例1、甲班和乙班一共有60人。如果从甲班调6个人到乙班,那么甲班的人数就是乙班人数的2倍。求甲、乙两班原来的人数。 例2、在一个减法算式里,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是240,减数是差的5倍,则减数是多少? 例3、两个自然数相除,商是4,余数是1。如果被除数、除数、商及余数的和是56,那么被除数等于多少? 例4、光明小学有学生760人,其中男生比女生的3倍少40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例5、三堆糖果共有105颗,其中第一堆糖果的数量是第二堆的3倍,而第三堆糖果的数量又比第二堆的2倍少3颗。第三堆糖果有多少颗?

三年级数学上册5 倍的认识第2课时 解决问题(1)

编号:76854125658544289374459234 学校:麻阳市青水河镇刚强学校* 教师:国敏* 班级:云云伍班* 第2课时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1例2,完成教科书P53~54“练习十一”第3、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 3.通过学习体会身边的许多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数量关系,理解用除法计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科书P51例2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学笔记

【学情预设】预设1:准确找出参与各项劳动的人数。例如:擦桌椅的有12人,扫地的有4人。 预设2:只关注图片,不关注文字,没有获得正确的参与各项劳动的人数。 表扬全面观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学生,积极发言、准确表达的学生也要予以表扬。 根据学生发言,在主题图中圈出信息,或者让学生上台去指出自己所找到的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预设1:提出能够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解决的加、减法的问题。可让学生当时解答。 预设2:提出有关“倍”的问题。 课件出示其中一个问题。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1)] 【设计意图】直接用情境图导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可以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看学 生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是否能认识到“倍”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有没有想到这些数量之间存在 倍的关系。 二、自主探索,寻求方法 1.自主尝试,画一画。 师: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吗?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 教师收集学生作业展示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用简易图形代替人数,直接画出擦桌椅的人数。 预设2:画12个圆,每4个圈在一起,得到了3个4人。 预设3:先画出12个圆,表示擦桌椅的人数,再画4个圆,在前面写明是扫地的人数,最后圈 一圈,得到了3个4人。 有顺序地展示学生不同的画示意图方法。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这样画的理由。 结合学生展示的画图板书: 师:通过画一画,你能得到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三种画法中,你 觉得哪种更好?为什么? 【学情预设】画的图中表示出了两种对比的量,能一眼看出两者的倍数关系。 指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画图时应注意的事项。 2.由画一画抽象出算式。 师:你能根据我们画的图列出算式吗?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学情预设】学生能够根据图中的对比很快找到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部分学生能列出 除法算式,但也有学生不知道怎样列式,教师要适时引导、提问。如:谁和谁比?为什么是3倍? 为什么选择用除法计算?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以扫地的人数为标准,看擦桌椅的人数里面包含几份扫地的,包含了3份,所以是3 倍。也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结果不带单位。(教师 适时补充完善板书) 3.回顾与反思。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针对画图策 略,不仅要让学生 学会如何用图来 描述题意,更重要 的是如何表达不 同数学对象之间 的关系。 【教学提示】 回顾与反思

和倍差倍问题和差问题问题讲义及练习答案优质的

和倍差倍问题和差问题问题讲义及练习答案优质的

第一讲和倍问题 和倍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弄清两种量彼此间的关系,常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表示两种量间的这种关系,以便于找到解题的途径。 例1 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160本.甲班的图书本数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分析设乙班的图书本数为1份,则甲班图书为乙班的3倍,那么甲班和乙班图书本数的和相当于乙班图书本数的4倍.还可以理解为4份的数量是160本,求出1份的数量也就求出了乙班的图书本数,然后再求甲班的图书本数.用下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解:乙班:160÷(3+1)=40(本) 甲班:40×3=120(本) 或 160-40=120(本) 答: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40本。 这道应用题解答完了,怎样验算呢? 可把求出的甲班本数和乙班本数相加,看和是不是160本;再把甲班的本数除以乙班本数,看是不是等于3倍.如果与条件相符,表明这题作对了.注意验算决不是把原式再算一遍。 验算:120+40=160(本) 120÷40=3(倍)。 例2 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30本,甲班给乙班多少本,甲班的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

解:①女生人数:(760+40)÷(3+1)=200(人) ②男生人数:200×3-40=560(人) 或 760-200=560(人) 答:男生有560人,女生有200人。 验算:560+200=760(人) (560+40)÷200=3(倍)。 例4 果园里有桃树、梨树、苹果树共552棵.桃树比梨树的2倍多12棵,苹果树比梨树少20棵,求桃树、梨树和苹果树各有多少棵? 分析下图可以看出桃树比梨树的2倍多12棵,苹果树比梨树少20棵,都是同梨树相比较、以梨树的棵数为标准、作为1份数容易解答.又知三种树的总数是552棵.如果给苹果树增加20棵,那么就和梨树同样多了;再从桃树里减少12棵,那么就相当于梨树的2倍了,而总棵树则变为552+20-12=560(棵),相当于梨树棵数的4倍。 解:①梨树的棵数: (552+20-12)÷(1+1+2) =560÷4=140(棵) ②桃树的棵数:140×2+12=292(棵) ③苹果树的棵数: 140-20=120(棵)

和倍差倍问题应用题及答案

和倍差倍问题应用题及答案 一、和倍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数量关系】总和÷(几倍+1)=较小的数 总和-较小的数=较大的数 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1 果园里有杏树和桃树共248棵,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求杏树、桃树各多少棵? 解(1)杏树有多少棵? 248÷(3+1)=62(棵) (2)桃树有多少棵? 62×3=186(棵) 答:杏树有62棵,桃树有186棵。 例2商店运来苹果和梨共重200千克,苹果的重量相当于梨的3倍,这个商店运来苹果和梨各多少千克? 解(1)梨的重量=200÷(3+1)=50(千克) (2)苹果的重量=200-50=150(千克) 答:这个商店运来苹果150千克,梨50千克。 二、差倍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差倍问题。 【数量关系】两个数的差÷(几倍-1)=较小的数 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1 果园里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而且桃树比杏树多124棵。求杏树、桃树各多少棵? 解(1)杏树有多少棵? 124÷(3-1)=62(棵)(2)桃树有多少棵? 62×3=186(棵) 答:果园里杏树是62棵,桃树是186棵。 例2 南街村种花生公顷数是玉米的8倍,花生比玉米多种63公顷。花生、玉米各种多少公顷? 解(1)种玉米的公顷数=63÷(8-1)=9(公顷)(2)种花生的公顷数=9×8=72(公顷) 答:种花生72公顷,种玉米9公顷.

【冀教版】四年级奥数上册讲义-第二讲 变倍问题

第二讲变倍问题 ◆温故知新: 1. 在解决和差倍问题时,是最常用的方法,一般选取的数量画成一段,再按照题 目条件中所给的数量关系画出其他量的长度,再设法通过条件求出一段所代表的数量。 2.某小学有学生共1500名,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倍。男生有人,女生有人。 3.甲筐苹果重15千克,乙筐苹果比甲筐的3倍多5千克。乙筐苹果重千克。 4.小明在玩具店看中了两件汽车模型。如果两件都买,一共需要400元。已知这两件模型相 差60元,这两件模型分别是元和元。 5.和差问题中:较小的数=(和-差)÷2;较大的数=(和+差)÷2. 6.分析题目中的隐藏条件,找到各个量之间的和差倍关系,再画线段图求解。 7.题中有多个倍数关系时,要选择合适的量作为“1”份量,必要时可以设为多份便于计算。 8.给来给去和不变,同增同减差不变。不变量在变倍问题中是解题时常用的突破口。 ◆练一练 1.甲、乙两堆货物一共有160件,已知甲堆货物比乙堆的3倍还多40件,甲、乙两堆各有 多少件货物? 2.原先《花城日报》和《鹏城晚报》有同样数目的版面。后来《花城日报》扩充版面,增加 了10版,这样《花城日报》的版面比《鹏城晚报》的4倍少2版。两种报纸现在各有多少版? 3.甲、乙两筐苹果重量相等,现在从甲筐拿出12千克苹果放入乙筐,结果乙筐苹果的重量 就比甲筐的3倍少2千克。两筐苹果原来各有多少千克?

4.甲、乙、丙三人的身高之和恰好是400厘米,甲比丙矮5厘米,而乙比丙高6厘米。 请问:乙身高多少厘米? 5.两个自然数相除,商是4,余数是1.如果被除数、除数、商以及余数的和是56,那么 被除数等于多少? ◆例题展示 例题1甲、乙两个仓库共存粮40吨,甲仓库运进5吨粮,乙仓库运出3吨粮,甲仓库的粮食是乙仓库的2倍,原来两个仓库各存粮多少吨? 练习1大小两个数的和是30,大数加上5,小数减去2后,大数是小数的2倍,求大、小两个数各是多少?

和倍差倍问题和差问题问题讲义及练习答案优质的

第一讲和倍问题 和倍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弄清两种量彼此间的关系,常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表示两种量间的这种关系,以便于找到解题的途径。 例1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160本.甲班的图书本数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分析设乙班的图书本数为1份,则甲班图书为乙班的3倍,那么甲班和乙班图书本数的和相当于乙班图书本数的4倍.还可以理解为4份的数量是160本,求出1份的数量也就求出了乙班的图书本数,然后再求甲班的图书本数.用下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解:乙班:160÷(3+1)=40(本) 甲班:40×3=120(本) 或160-40=120(本) 答: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40本。 这道应用题解答完了,怎样验算呢? 可把求出的甲班本数和乙班本数相加,看和是不是160本;再把甲班的本数除以乙班本数,看是不是等于3倍.如果与条件相符,表明这题作对了.注意验算决不是把原式再算一遍。 验算:120+40=160(本) 120÷40=3(倍)。 例2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30本,甲班给乙班多少本,甲班的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

分析解这题的关键是找出哪个量是变量,哪个量是不变量.从已知条件中得出,不管甲班给乙班多少本书,还是乙班从甲班得到多少本书,甲、乙两班图书总和是不变的量.最后要求甲班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那么甲、乙两班图书总和相当于乙班现有图书的3倍.依据解和倍问题的方法,先求出乙班现有图书多少本,再与原有图书本数相比较,可以求出甲班给乙班多少本书(见上图)。 解:①甲、乙两班共有图书的本数是: 30+120=150(本) ②甲班给乙班若干本图书后,甲、乙两班共有的倍数是: 2+1=3(倍) ③乙班现有的图书本数是:150÷3=50(本) ④甲班给乙班图书本数是:50-30=20(本) 综合算式: (30+120)÷(2+1)=50(本) 50-30=20(本) 答:甲班给乙班20本图书后,甲班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 验算:(120-20)÷(30+20)=2(倍) (120-20)+(30+20)=150 (本)。 例3光明小学有学生760人,其中男生比女生的3倍少40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分析把女生人数看作一份,由于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3倍还少40人,如果用男、女生人数总和760人再加上40人,就等于女生人数的4倍(见下图)。

(完整版)和差、和倍、差倍问题应用题

和差、和倍、差倍问题 1、爸爸买回算术本语文本共30本,已知算术本比语文本多4本,问爸爸买回的算术本和语文本各有多少本? 2、甲、乙两个仓库共存大米60吨,如果从甲仓库运6吨大米到乙仓库,两个仓库的大米吨数正好相等,求原来两个仓库各有大米多少吨? 3、一个顾客买6瓶酒,每瓶付1.3元,退空瓶时,售货员说,每只瓶比酒钱少1.1元,顾客退回的瓶钱多少元? 4、某工厂将875元奖金分别给创造发明的三名优秀工人。第一名比第二名多得250元,第二名比第三名多得125元,三名优秀工人各得多少元? 5、有甲、乙、丙三袋化肥,甲、乙两袋共重32千克,乙、丙两袋共重30千克,甲、丙两袋共重22千克。甲袋重多少千克?乙袋重多少千克?丙袋重多少千克? 6、六年级有四个班,不算甲班,其余三个班的总人数是131人,不算丁班,其余三个班的总人数是134人,乙、丙两班的总人数比甲、丁两班的总人数少1人,四个班的总人数是多少人?1 7、小卫家里养了20只兔子,其中大兔只数是小兔的4倍,问小卫家养的小兔和大兔各有多少只?8、被除数、除数、商三个数的和是212,已知商是2,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 9、某校四、五年级共有学生218人,五年级学生人数比四年级的2倍少22人。问四、五年级各有学生多少人? 10、两数相除,商3余4,如果被除数、除数、商及余数相加,和是43,求被除数和除数。 11、姐姐有连环画38本,妹妹有连环画52本,姐姐要给妹妹多少本连环画,才能使妹妹的本数是姐姐的2倍? 12、两箱茶叶共176千克,从甲箱取出30千克放乙箱,乙箱的千克数就是甲箱的3倍。两箱原有茶叶多少千克?

2 13、甲数是乙数的3倍,丙数是乙数的4倍,丁数是丙数的一半,四个数的和是1040,丁数是多少? 14、植树节的时候,四年级和五年级一同去植树。四的级比五的级少植120棵,五的级植的是四年级的3倍。两个的级各植树多少棵? 15、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8厘米,长是宽的4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厘米?16、某工地上存放的沙子比水泥多3500吨,沙子的数量比水泥的3倍多500吨。水泥有多少吨?沙子有多少吨? 17、冰清和玉洁各有钱若干元,若冰清给玉洁24元,二人钱数就相等;如果玉洁给冰清30元,则冰清的钱数就是玉洁的3倍,冰清和玉洁原来各有钱多少元? 18、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比原来的数小了2.25。原数是多少? 3 19、同学们去水族馆参观,租来大小两辆客车。开始大客车比小客车多乘30人,后来因为小客车太挤又调10人到大客车上,这时大客车上的人数正好是小客车的3倍。开始时大、小客车上各有多少人? 20、甲、乙、丙三人去钓鱼。甲比乙多钓了24条,比丙的2倍多8条,乙比丙少钓2条。三人共钓多少条鱼? 21、书店里有两个大书架,大书架上有图书200本,小书架上有图书140本,两个书架上的书卖出同样多的本数后,大书架上的图书本数是小书架上图书的4倍。两书架各卖出多少本书?22、有三堆玩具,第一堆比第二堆少10个,第三堆比第二堆多20个而第三堆正好是第一堆的3倍。三堆玩具各有多少个? 23、自行车厂五月份比四月份多生产自行车25万辆,是四月份的3倍多5万辆。求自行车厂四、五月份各生产自行车多少万辆? 4

小学数学:和倍 差倍问题专题练习及答案

和倍问题 例题 1 小明和小红共有图书84本,小明的图书本数是小红的3倍。小明和小红各有图书多少本? 由题意可得,小明图书本数是小红的3倍,那么把小红的图书本数看作1份,小明就有这样的3份,总本数84本占了1+3=4份,把84本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小红的图书本数,3份就是小明的图书本数。 84÷(1+3)=21(本) 84-21=63(本)或 21×3=63(本) 答:小明有图书63本,小红有图书21本。 例题2 果园里有梨树、苹果树、桃树共207棵,其中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3倍,苹果树的棵数是桃树的2倍。三种果树各有多少棵? 把桃树的棵数看作1份,苹果树的棵数就是这样的2份,梨树的棵数就是桃树的2×3=6倍,三种果树的总棵数就是桃树的6+2+1=9倍。可以先求出桃树有207÷9=23(棵),苹果树有23×2=46(棵),梨树有46×3=138(棵)。 207÷(2×3+2+1)=23(棵) 23×2=46(棵) 46×3=138(棵) 答:梨树有138棵,苹果树有46棵,桃树有23棵。4 例题3 两箱零件共有88个,如果从甲箱取出15个零件到乙箱,那么乙箱零件数量是甲箱的3倍。两箱原来各有零件多少个? 从甲箱取出15个零件放入乙箱后,两箱零件的总数没有变,它相当于甲箱的 3+1=4倍,这时甲箱有零件88÷4=22(个),那么甲箱原有零件22+15=37(个),乙箱原有零件88-37=51(个)。 88÷(3+1)+15=37(千克) 88-37=51(千克) 答:甲箱原有零件37个,乙箱原有零件51个。5 例题4 某畜牧场有山羊、绵羊共670只,如果绵羊减少30只,山羊增加200只,则山羊的只数就是绵羊的3倍。求原来山羊、绵羊各多少只? 依题意可知,绵羊减少30只,山羊增加200只,这时羊的总数为 670-30+200=840(只),而且山羊的只数是绵羊的3倍,就可求出此时绵羊有840÷(3+1)=210(只),那么原来绵羊有210+30=240(只),山羊有670-240=430(只)。 (670-30+200)÷(3+1)+30=240(只) 670-240=430(只) 答:原来山羊有430只,绵羊有240只。 练习: 1、某小学买来足球和排球共36个,其中足球的个数是排球的个数的2倍。求该小学买来足 球和排球各多少个? 2、一所小学共有学生868人,中年级的学生人数是高年级的2倍,低年级的学生人数是中 年级的2倍。这所学校高、中、低年级各有学生多少人? 3、小明、小华两人共有糖果63块,如果小明给小华9块糖果,那么小华糖果的块数就是小

和差、和倍、差倍问题练习题

和差问题 解答方法是:(和+差)÷2=大数(和 - 差)÷2=小数 1.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150棵,桃树比梨树多20棵,两种果树各有多少棵? 2.甲、乙两桶油共重30千克,如果把甲桶中6千克油倒入乙桶,那么两桶油重量相等,问甲、乙两桶原有多少油? 3.用锡和铝制成500千克的合金,铝的重量比锡多100千克,锡和铝各是多少千克? 4.某工厂去年与今年的平均产值为96万元,今年比去年多10万元,今年与去年的产值各是多少万元? 5.甲、乙两个学校共有学生1245人,如果从甲校调20人去乙校后,甲校比乙校还多5人,两校原有学生各多少人? 6.甲、乙两个工程队共有1980人,甲队为了支援乙队,抽出285人加入乙队,这时乙队人数还比甲队少24人,求甲、乙两队原有工人多少人? 7. 两筐水果共重150千克,第一筐比第二筐多8千克,两筐水果各多少千克? 8.今年小强7岁,爸爸35岁,当两人年龄和是58岁时,两人年龄各多少岁? 9.小明期末考试时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数是94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问语文和数学各得了几分? 10.甲乙两校共有学生864人,为了照顾学生就近入学,从甲校调入乙校32名同学,这样甲校学生还比乙校多48人,问甲、乙两校原来各有学生多少人? 11.姐妹二人将自己平时积蓄的零用钱共450元存入银行。已知姐姐存款比妹妹多50元,姐妹二人各存款 多少元? 和倍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像这样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和倍问题”。

两数和÷(倍数+1)=小数(1倍数)小数×倍数=大数(几倍数)两数和—小数=大数 1、学校将360本书分给二、三两个年级,已知三年级所分得的本数是二年级的2倍,问二、三两年级各分得多少本图书? 2、小红和小明共有压岁钱800元,小红的钱数是小明的3倍,小红和小明分别有压岁钱多少元? 3、学校将360本图书分给二、三年级,已知三年级所得本数比二年级的2倍还多60本,二、三年级各得图书多少本? 4、甲桶有油25千克,乙桶有油17千克,乙桶倒入多少千克油给甲桶后,甲桶油是乙桶的5倍? 5、小宁有圆珠笔芯30枝,小青有圆珠笔芯15枝,问小青给多少枝小宁后,小宁的圆珠笔芯枝数是小青的8倍? 6、红红有邮票80张,佳佳有邮票60张,要使红红的邮票张数是佳佳的4倍,那么佳佳必须给红红多少张邮票? 7、甲水池有水69吨,乙水池有水36吨,如果甲水池中的水以每分钟2吨的速度流入乙水池,那么多少分钟后,乙水池的水是甲水池的2倍? 8、甲书架有图书18本,乙书架有图书8本,班级图书管理员又买来图书16本,怎么分配才能使甲书架图书的本数是乙书架的2倍? 9、被除数与除数的和为320,商是7,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几? 10、被除数和除数的和为120,商是7,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几? 11、被除数、除数、商的和为79,商是4,被除数、除数各是几? 12、两个整数相除商是21,余数为1,已知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和一共是441,被除数、除数各是多少? 13、与徒弟一样多。师徒二人分别加工零件多少个? 14、甲乙两数的和是209,甲数缩小10倍就和乙数同样大,甲乙两数分别是多少? 差倍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差与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像这样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差倍问题”。 两数差÷(倍数—1)=小数(1倍数)小数×倍数=大数(几倍数)

倍的认识解决问题

倍的认识解决问题 一、选择题: 1.8的4倍是多少( ) 2.9是3的( )倍。 3.7个5是( )。 4.36里面有几个4( ) 二、解决问题: 1、 苹果是梨的多少倍 想:求苹果是梨的多少倍,就是求()里面有几个()。 算式:(倍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不用写单位) 答:。(倍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答句要写完整,写清谁是谁的几倍。)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青蛙弟弟捉了9只害虫,青蛙哥哥捉的害虫只数是青蛙弟弟的3倍。青蛙哥哥捉了多少只害虫(先画线段图再解答) (1)请在关键句中划出谁是一倍数。 (2)画图: 青蛙弟弟: 青蛙哥哥: 想:求青蛙哥哥捉的害虫的只数就是求()个()是多少 算式: 答:。 (已知一倍数,求几倍数用乘法计算) 3、小红有10支铅笔,小红的铅笔数是小明的2倍,小明有多少支铅笔(先画线段图再解答)(1)请在关键句中划出谁是一倍数。 (2)画图: 小明: 小红:

想:求小明有多少支铅笔,就是把()平均分成()份,求每份是多少。 算式: 答:。 (已知几倍数,求一倍数用除法计算) 4.芳芳今年7岁,姨妈今年42岁。今年姨妈的年龄是芳芳的几倍两年前姨妈的年龄是芳芳的几倍5. (1)松鼠的只数是兔子的几倍 (2)青蛙的只数是小狗的几倍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6、妈妈买了6斤苹果,买的梨是苹果的5倍,妈妈买了多少斤梨 7、一朵花有5片花瓣,3朵花有多少片花瓣 8、小汽车限乘5人,大客车限乘的人数是小汽车的7倍,大客车限乘多少人 9、丫丫今年6岁,妈妈的年龄是丫丫的6倍,妈妈今年多少岁奶奶的年龄比妈妈大37岁,奶奶今年多少岁

三年级奥数专题差倍问题习题及答案

差倍问题 一、填空题 1.小明、小红两人集邮,小明的邮票比小红多15张,小明的张数是小红的4倍,小明集邮张,小红集邮张. 2.妈妈的年龄比小刚大24岁,今年妈妈的年龄正好是小刚年龄的3倍,今年妈妈岁,小刚岁. 3.学农基地种的花生是白薯的16倍,现在已经知道种的花生比白薯多105棵,种花生棵,白薯棵. 4.小利的科技书比故事书少16本,故事书是科技书的3倍,小利有科技书 本,故事书本. 5.AB两人所存的钱数相等,A要买一件商品,向B借了120元,这时A的钱数正好是B 的4倍,A有元,B有元. 二、解答题 11.一车间原有男工人数比女工多55人,如果调走男工5人,那么男工人数正好是女工的3倍,原有男工多少人? 12.某校有排球的个数比足球多50个,如果再买40个排球,排球的个数就是足球的3倍,足球、排球各有多少个? 13.小明和小丽数学作业本上的红花,小丽比小明多7朵,如果小明少得2朵,小丽再得3朵,小丽的红花数就是小明的3倍,小明小丽各得多少朵? 14.甲有36本课外书,乙有24本课外书,两人捐出同样多的本数后,甲剩下的数是乙剩下本数的3倍,两人各捐出多少本书? 和倍问题 一、填空题 1.甲、乙两个粮仓存粮320吨,后来从甲仓运出40吨,给乙仓运进20吨,这时甲仓存粮是乙仓的2倍,两个粮仓原来各存粮分别为吨和吨. 2.某校共有学生560人,其中男生比女生的3倍少40人.则男生人,女生人. 3.学校买了4个足球和2个排球,共用去了162元.每个足球比每个排球贵3元,每个足球元,每个排球元. 4.南京长江大桥比美国纽约大桥长4570米,纽约大桥比我国武汉长江大桥长530米.已知三座桥长10640米,这些桥长分别是米, 米, 米. 5.甲筐有梨400个,乙筐有梨240个,现在从两筐取出数目相等的梨,剩下梨的个数,甲筐恰好是乙筐的5倍,甲筐所剩的梨是个,乙筐所剩下的梨是 个. 二、解答题

第27讲 较复杂的和差倍问题

第27讲较复杂的和差倍问题 一、专题简析: 前面我们学习了和倍、差倍、和差三种应用题,有的题目需要通过转化而成为和倍、差倍、和差问题,这类问题叫做复杂的和差倍问题。 解答较复杂的和差倍问题,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将题目进行合理的转化,从而将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一般和倍、差倍、和差应用题来解决 二、精讲精练: 例1:两箱茶叶共重96千克,如果从甲箱取出12千克放入乙箱,那么乙箱的千克数是甲箱的3倍。两箱原来各有茶叶多少千克? 练习一 1、书架的上、下两层共有书180本,如果从上层取下15本放入下层,那么下层的本数正好是上层的2倍。两层原来各有书多少本?

2、甲、乙两人共储蓄2000元,甲取出160元,乙又存入240元,这时甲储蓄的钱数比乙的2倍少20元。甲、乙两人原来各储蓄多少元? 例2:甲、乙、丙三个同学做数学题,已知甲比乙多做5道,丙做的是甲的2倍,比乙多做20道。他们一共做了多少道数学题? 练习二 1、某厂一季度创产值比三季度多2万元,二季度的产值是一季度产值的2倍,比三季度产值多42万元。三个季度共创产值多少万元? 2、甲、乙、丙三个人合做一批零件,甲比乙多做12个,丙做的比甲的2倍少20个,比乙做的多38个。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例3:某工厂一、二、三车间共有工人280人,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多10人,第二车间比第三车间多15人。三个车间各有工人多少人? 练习三 1、一个三层书架共放书168本,上层比中层多12本,下层比中层少6本。三层各放书多少本? 2、一个三层柜台共放皮鞋120双,第一层比第二层多放4双,第二层比第三层多7双,三层各多皮鞋多少双? 例4:两个数相除,商是4,被除数、除数、商的和是124。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

三年级数学上册5 倍的认识第2课时 解决问题(1)

作品编号:8567941235890031445888659 学 校:量印超jgj市收高眉镇页设小学* 教师:谢德刚* 班级:字文叁班* 第2课时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1例2,完成教科书P53~54“练习十一”第3、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过 程,初步学会用转化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学 习习惯。 3.通过学习体会身边的许多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数量关系,理解用除法计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科书P51例2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情预设】预设1:准确找出参与各项劳动的人数。例如:擦桌椅的有12人,扫地的有4人。 预设2:只关注图片,不关注文字,没有获得正确的参与各项劳动的人数。 表扬全面观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学生,积极发言、准确表达的学生也要予以表扬。 根据学生发言,在主题图中圈出信息,或者让学生上台去指出自己所找到的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学笔记

【学情预设】预设1:提出能够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解决的加、减法的问题。可让学生当时解答。 预设2:提出有关“倍”的问题。 课件出示其中一个问题。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1)] 【设计意图】直接用情境图导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可以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看学 生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是否能认识到“倍”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有没有想到这些数量之间存在 倍的关系。 二、自主探索,寻求方法 1.自主尝试,画一画。 师: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吗?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 教师收集学生作业展示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用简易图形代替人数,直接画出擦桌椅的人数。 预设2:画12个圆,每4个圈在一起,得到了3个4人。 预设3:先画出12个圆,表示擦桌椅的人数,再画4个圆,在前面写明是扫地的人数,最后圈 一圈,得到了3个4人。 有顺序地展示学生不同的画示意图方法。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这样画的理由。 结合学生展示的画图板书: 师:通过画一画,你能得到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三种画法中,你 觉得哪种更好?为什么? 【学情预设】画的图中表示出了两种对比的量,能一眼看出两者的倍数关系。 指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画图时应注意的事项。 2.由画一画抽象出算式。 师:你能根据我们画的图列出算式吗?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学情预设】学生能够根据图中的对比很快找到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部分学生能列出 除法算式,但也有学生不知道怎样列式,教师要适时引导、提问。如:谁和谁比?为什么是3倍? 为什么选择用除法计算?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以扫地的人数为标准,看擦桌椅的人数里面包含几份扫地的,包含了3份,所以是3 倍。也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结果不带单位。(教师 适时补充完善板书) 3.回顾与反思。 引导学生表达回顾与反思的基本思路,并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会从计算的角度出发,去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预设2:学生会从题目出发,反过来思考看最后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所有要求的。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计算准确是必要的,但解决问题的正确与否及解题思路更重要。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针对画图策 略,不仅要让学生 学会如何用图来 描述题意,更重要 的是如何表达不 同数学对象之间 的关系。 【教学提示】 回顾与反思 环节可以把所求 结果当作已知条 件进行检验,在对 检验方法进行指 导的同时,培养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