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读后感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读后感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读后感

读《理想的三重境界》有感

每个老师都曾在自己的脑海中描绘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课堂。虽然他们对理想课堂的描述各不相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在大多数老师的眼里,理想课堂的特点是:真实、和谐、简约、智慧、有效(高效)、灵动、人文、充满爱意、富有诗意、体现创意的,让我们跟随新教育的步伐一起追寻我们的理想课堂。

理想课堂三重境界究竟为哪三重?

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这可以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干老师认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是“问题——知识——真理”,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

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诗”,即从存在意义的角度来理解课堂,要求课堂。这和目前很多有识的教育专家、学者呼吁的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实施生命化教育应该是相通的。

干老师他证实了这样一个真理:只要用心体察,任何一个汉字,任何一个词语,任何一篇普通平凡的课文,因为系前人匠心所运,所以,都并非是平淡无奇的一堆文字,而是心灵的一次次运筹,是思维的一次次锤炼,是漫长字词史的一次独特运用。一定要认识到课堂学

习不仅是获取知识,增进能力,同时也是情感、精神发生和孕育的过程,学习着知识也就是学习着人生,创造着知识也就是创造着自己。

理想课堂,就像地平线一样,它只是提供了一个方向,也许永远也未必能达到。因此,我认为“构筑理想课堂”体现的应是我们的一种追求。要改变现有课堂上,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阅读实践,向教学开一朵自己的花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马春丽 老僧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的个修歇处,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唐]青原惟信禅师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题记 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最喜欢前言中的那一句: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以期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有幸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其书,如听其课,其语文课堂,有如坐看行云流水之闲适惬意,又如雷霆万钧般敲醒我几乎沉睡的灵魂,听生命开花的声音,听生命欢唱的声音,仿佛这不是课堂,而是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在孩子们的心灵慢慢舒展,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干老师深厚的文学积淀,对教材的把握、挖掘、拓展,对课堂的驾驭、对学生的引领,让我叹服。 一、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我们老师听课时往往会看到这样的课堂:课上老师激情饱满,学生小手如林,兴趣盎然,一节课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氛围下落下帷幕。这样的课堂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才艺展示会,那么像这样的课堂是不是理想的课堂呢?这种课堂只能称之为流于形式的表演课。而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

理想工作读后感

理想工作读后感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关于理想工作》读后感 1、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只是观念的的差距而已。 2必成功方程式①明确知道你所要达到的是什么②不断地采取行动③敏锐力,采取行动是离目标越来越近④不断改变进行的方式,直到达到目标。 3,有个观念:注意力等于事实,当你注意美好的一面,就得到美好的感观,注意不好的一面,则总是留着不好的回忆。4,其实,任何只都可以快速的往他的目标迈进,只要他们学会问问题。成功者不是比较聪明,而是他学会问更好的问题。 5、如何问好的问题:以理想的工作为例 ①问一:假如我知道我不能失败的话我应该做什么②问二:假如我做的每一份工作都给我同样的薪水那么,我会选择哪一行③我对哪些事情感兴越把有兴趣的例出,从中找寻:是否有可能把这兴趣变成一生的职业,明确就是力量,愈能明确写出所想要的工作环境,愈能找到理想的工作。④华德·狄斯:一定要做你喜欢的事,否则很难有伟大的成就。 6、找到理想工作步骤: ①写下自认完美的工作条件,包括环境、待遇等,然后依其重要性决定优先顺序②写出需要这份工作的五项理由③写出没有这项工作的五项坏处④写下这份工作所希望的收入、从事时限及愿付出的代价,⑤每天早晚将写下的东西念两遍,再闭上双眼,用10分钟,想象你已得到这份工作,梦想已实现,收已赚得,工作环境十分完美,想象到逼真为止。⑥在纸上写下我一定要马上行动绝不放弃。⑦自问有哪些事物阻碍理想,写下来⑧自问现在可以马上采取哪些行动来解决,写下解决方案⑨如现在就采取行动,是否能爱渐得到理想⑩找一个已达成你理想的人士作为模范,请教他的经验,学习他的步骤

《关于理想工作》的读后感和心得

《关于理想工作》的读后感 1、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只是观念的的差距而已。 2必成功方程式①明确知道你所要达到的是什么②不断地采取行动③敏锐力,采取行动是离目标越来越近④不断改变进行的方式,直到达到目标。 3,有个观念:注意力等于事实,当你注意美好的一面,就得到美好的感观,注意不好的一面,则总是留着不好的回忆。4,其实,任何只都可以快速的往他的目标迈进,只要他们学会问问题。成功者不是比较聪明,而是他学会问更好的问题。 5、如何问好的问题:以理想的工作为例 ①问一:假如我知道我不能失败的话我应该做什么?②问二:假如我做的每一份工作都给我同样的薪水那么,我会选择哪一行?③我对哪些事情感兴越?把有兴趣的例出,从中找寻:是否有可能把这兴趣变成一生的职业,明确就是力量,愈能明确写出所想要的工作环境,愈能找到理想的工作。④华德·狄斯:一定要做你喜欢的事,否则很难有伟大的成就。 6、找到理想工作步骤: ①写下自认完美的工作条件,包括环境、待遇等,然后依其重要性决定优先顺序②写出需要这份工作的五项理由③写出没有这项工作的五项坏处④写下这份工作所希望的收入、从事时限及愿付出的代

价,⑤每天早晚将写下的东西念两遍,再闭上双眼,用10分钟,想象你已得到这份工作,梦想已实现,收已赚得,工作环境十分完美,想象到逼真为止。⑥在纸上写下我一定要马上行动绝不放弃。⑦自问有哪些事物阻碍理想,写下来⑧自问现在可以马上采取哪些行动来解决,写下解决方案⑨如现在就采取行动,是否能爱渐得到理想⑩找一个已达成你理想的人士作为模范,请教他的经验,学习他的步骤有时候,常常会觉得,自己其实只是一艘船舶,而生活则好比是一片茫茫的大海,当我们行驶在茫茫的大海上,眼前一片迷茫.因为没了理想,就仿佛徘徊在海中央,找不到方向…… 人生,我们人的这一辈子,就是那么一条路,一条坎坷曲折漫长无尽的路,而每当我们茫然地走在十字路口,却不知向哪走,只因为我们的心中却少了那份不可(本文来源好范文网)抛弃的理想!没有了理想,便没了希望,没了目标,没了目标,也就没了前进的方向,只能站在原地,不知所措,碌碌终生. 其实,一个有理想的人,就不会有空虚的时间用来荒废,作者流沙河,在自己的写作生涯中,曾屡次"碰壁",也曾多次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在种种原因的迫使下,流沙河被迫停止了他的写作生活.但流沙河并没有放弃他所爱的,理想之花也尽管暂时被无情地摧残了,可那份信念,那份执着,依然支持着他,因为理想已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深根!!

课堂教学的三项任务和三重境界

课堂教学的三项任务和三重境界 任何教师在课堂中都要实现三项任务,与这三项任务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一项任务是提供信息(Informing)。在当代网络社会,这个任务可以说是越来越轻了,也可以说是越来越重了。一方面,相对于过去,现在利用各种各样的检索手段找书找资料很容易。另一方面,不仅教师找资料容易,学生找资料也很容易,甚至更容易,因为他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可能比教师还要多一些。所以从这点来讲,教师在课堂上要完成提供信息这项任务就相对越来越难了。在课堂上教师说错一个数字或说错一个年份,学生都可以在手机上查证并很快就能发现。历来以知识的权威性为基础的师道尊严,受到了严峻考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二项任务是加深印象(Impressing)。与三十年前相比,加深印象可以说更容易了,因为现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的技术手段要比以前多,如视频演示、虚拟现实、演讲术、传播学等。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现在在课堂上要想加深印象,其实又更难了。因为现在学生的兴趣点要比我们这一代读书时多得多,他们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因为能激活他们兴趣点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如何让学生专注地听讲而不是看手机、浏览网页、偷偷进行在线对话对教师是一个大考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三项任务是激发灵感(Inspiring)。让学生不仅获得信息、记牢知识,而且可以探索创造,在当代社会的技术条件下,这个任务其实更困难了,因为“激发灵感”这种工作,本来就不像“提供信息”和“加深印象”这两种工作那样与技术条件关联密切。孔夫子和苏格拉底既不用视频演示,也不用虚拟现实,但他们对学生灵感的激发,两千多年来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笔者的体会和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要完成这三项任务,最重要的条件是活生生的教师本人。站在学生面前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呈现一系列结论,而且也要向他们展示得出这些结论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这个过程的了解,不仅获得了信息(what),而且得到了证据(why),同时也学到了方法(how),甚至更新了自我(who)。这个过程不应该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展示,而应该是由教师带领着学生一起参与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只对学生说话,而且与学生一起对话,而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学习心得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学习心得 在学校安排的教科研活动月期间,我认真学习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书,收获颇丰。使我充分领悟到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以及如何打造理想课堂。 理想的课堂,简单的说就是最大可能地促进、实现学生每个个体的学习,这是有效教学的追求,也是将课堂的注意力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的关键所在。它包括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众所周知,课堂是师生共享的人生体验,是师生共度的生命旅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主渠道,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那么如何打造理想的课堂呢? 一、真正认识师生角色的正确定位。 教育是唤醒与点燃,教育是服务与引导,课堂上教师要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知识的方法)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既然课堂是师生的,那么理想课堂就必须是师生互动的课堂,就必须真正认识师生角色的正确定位。有人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喻成电脑和U盘的教师“高速USB接口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就很难

找到把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的“高速USB接口”,因此,有没有学生的真心配合,能不能读懂学生,几乎就是你课堂教学的成败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教师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教师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仆人,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炬,使其自己燃烧起来”,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二、根据学情设计教学。 课堂并不是证明教师优秀,而是帮助学生变得更加优秀。因此教法如何设计取决于教师能否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设计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高,学习效率也就高了。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学生累了或不感兴趣,思维不活跃了,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课堂上要明确学生的学习在哪里出现了障碍、在哪里需要拓展、在哪里需要升华时,教师才有针对性地加以扼要的补充、精当的点拨。 三、设计好问题导学 解决问题是技术性的,而解决问题则是革命性的。课堂并不是讲授学科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所以课堂上能否提出适合学生的问题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的设计要有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单纯的就课本问题出几道题。好的问题

我的理想教育读后感

我的理想教育读后感 导读: 我的理想教育读后感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永新教授《我的理想教育》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会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生命。 一、学会赞美他人 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

他们,需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我们本该赞美他们,我么也必须赞美他们!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二、学会把握机会 我们的教育工作它正在经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转载自读后感,请保留此标记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其之所以会成为名师,都是将困难视为机会的,他不仅可以从困难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更从中发现了那个“伟大”自我,收获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三、学会利用时间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具有不同学识、能力、阅历和不同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热情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驾驭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将课堂教学理解为现成知识的传授;有的将其看成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的认为它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也有的将教学看成是教育的一部分;还有的将自己炽热的爱融人课堂,并将其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自觉与不自觉地处于某种教学境界。下面,笔者就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将教学划分为五种境界,并依次加以讨论。 一、境界——授之以鱼 课堂教学起码应传授知识,因此,教师需拥有足够的知识,并能分辨知识的好坏优劣,还要有传授知识的必要技能。若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仅达到这一步,且其教学又是以单纯的传授现成知识为主,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顾学习欲望的激发,几乎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和热爱,那么他只进人了教学的第一境界——授之以鱼。 这里的“鱼”指的是知识。鱼有死、活、鲜、腐、大、小之分,知识也有优、劣、好、坏、有用、无用之别。《墨辨》将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其中亲知是亲身经历的知识,闻知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知识,说知是推演出来的知识)。现代课程论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因此授之以鱼中的“鱼”,主要是指闻知中的陈述性知识和部分策略性知识。另外,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知识载体的发展,传授知识的方式也不一样。口语时代,口耳相传,口语就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抄书和印书的书面语时代,教师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辅之以解释讲解。多媒体时代,传授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更是多样化。 处于“授之以鱼”这一教学境界的教师只能算是拙师。因为比较而言,这种教师更多的是用事倍功半的笨拙手法进行教学的。拙师,只是把教书当成其求生的饭碗。当前的教师中,拙师是极其少见的。 二、境界二——授之以渔 如前所述,只注重单纯传授现成书本知识的是拙师。那么有没有更巧妙的传授法宝呢?有,那就是“授之以渔”。此处的“渔”是指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如果将学习方法当做鱼,则获得学习方法的方法就是更高层次的“渔”。实际上,“渔”仍然只是一种知识,它主要是策略性知识和部分元认知知识。授之以渔,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位教师只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能力的被动改者,把传授现成知识、方法,以及能力的培养当成教学的全部,而没有意识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性,也没有将教学提高到教育的高度,更没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那么他就处于教学的第二种境界——授之以渔。 处于第二境界的教师深信,授人以鱼,仅得一餐食;授人以渔,可终生享用。因此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顶礼膜拜的施教信条,从而过分夸大了“授渔”的功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是授之以渔,是以必要的“鱼”为基础的,即没有必要的“鱼”为基础和前提,“渔”也是无法传授的;二是“渔”与“鱼”一样,也有好坏优劣之分。如,有死记硬背之“渔”、应付考试之“渔”、探索创造之“渔”、获取知识之“渔”、反思领悟之“渔”,等等。难道授之以探索和创造之“鱼”还不如授之以应试之“渔”或死记硬背之“渔”吗?三是并非每一种方法都具有普适性。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不能不分对象地将教师自以为好的方法倾囊相授,即对于“渔”也要因材而授。更何况,“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的教师一样,都是“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这一传统教学观的持有者。“鱼”和“渔”授得再好,他也只是个教书匠。因此,达到第二境界的只能算是匠师。 匠师对教学的认识只达到方法的教学论层面。匠师的突出特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应对考试,不管对学生发展是否有益,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只要是自己为有用的、好的知识和方法,他就强行灌输,强迫学习,使学生普遍产生厌学情绪。匠师只是把教书当成一份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读后感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读后感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题记 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最喜欢前言中的那一句: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以期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有幸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其书,如听其课,其语文课堂,有如坐看行云流水之闲适惬意,又如雷霆万钧般敲醒我几乎沉睡的灵魂,听生命开花的声音,听生命欢唱的声音,仿佛这不是课堂,而是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在孩子们的心灵慢慢舒展,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干老师深厚的文学积淀,对教材的把握、挖掘、拓展,对课堂的驾驭、对学生的引领,让我叹服。 我们老师听课时往往会看到这样的课堂:课上老师激情饱满,学生小手如林,兴趣盎然,一节课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氛围下落下帷幕。这样的课堂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才艺展

示会,那么像这样的课堂是不是理想的课堂呢?这种课堂只能称之为流于形式的表演课。而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师生同步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是学生重现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第三重境界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1、实现三重境界的基础——有效的教学框架 教学框架体现了教什么和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两大教学元素,是一个既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描述课堂,又能帮助我们反思课堂、讨论课堂的基本结构模型,它的作用是让所有参与课堂的人——教学双方都有一个统一体系可参照,所要实现的,是一个极为远大的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动。它将课堂教学清晰地划定为若干板块,并在每一大板块及核心部分的不同小板块叙述后,注上本板块的要解决的目标序号及可能所需时间。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都不被老师随意的、漫不经心的讲解所取代。最影响我的是“左手教,右手学”的教学板块,真正体现了课堂大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一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 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后。我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让我强烈的感觉到,这世界上应该存在着理想的教育,这理想的教育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想。相信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会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 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主要分为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等十余章内容。全书虽然有较强的理论性,但它能很好地寓理于事之中,因而通俗易懂,让人容易接受,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起到了引领教育健康、全面、高效发展的作用。作为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能在繁忙的工作中结合实际提出如此全面的教育理念,我感到的不仅仅是高兴与自豪,更为重要的是看到了我们国家的教育由此发展下去是大有希望、大有前途的。 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还提到了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等。读到这儿,我又一次审视了我自己的教育心态和教育行为,工作已经两个年头了,虽然已经知道自己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才体会到这份事业的平凡和清贫,或许自己已经习惯于波澜不惊的教学生活,

也或许是自己肩负的责任、素质教育的理想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使自己早也丧失了那份教育的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自我发展的期望是越来越小,原来期望颇高的职业追求渐渐化成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不知不觉中已把教育沦为一种“做”的程序,每天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早已荒芜了丰盈的激情和诗意,淡漠了充沛的机智和活力。而今天朱永新先生的教育理想,让我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把握好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让我真正意识到要实现理想的教育,从自身出发,首先必须做一名理想的教师。 首先,做一名理想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理想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难成为教育家。 我觉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

引用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 今天下午外边的雨很大,且下个不停,没有什么书可读.想想自己从事的职业,想想我的课堂教学和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所感悟. 写出来供同行们参考 课堂教学按其效益可分为三种境界: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和魅力教学。 第一境界:有效教学 这是课堂教学的底线,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必须达到的底线要求。如果做不到有效教学,那么,就一定是无效或是低效的。无效或低效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青春的伤害和对学生生命的浪费。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学生舒展青春、升华生命的重要过程和载体。一节、一节的课构成了(教师和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人生之路和人生历程,构成了探索、感悟、升华的生命旅途。那么,一个有起码良知的教师,无论从对事业、对学生、还是对自己负责的角度出发,无论你的素养如何,都应力争达到做教师的底线,做到有效教学,免得误人子弟。 第二境界:高效教学 对于骨干教师或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来说,其课堂教学要在保证有效的基础上还要力争达到高效教学。高效教学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作用,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知识目标,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三维目标的组合,达到课堂的最大效益。达到高效教学的教师必须是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把自己的经验不断总结、完善、提升,通过无数次的教学反思而形成的教学素养。如果教师这个行当是你终生从事的职业,是你谋生的手段,那么你为何不把它作为事业来追求、作为一门艺术来探究和创新,从中得到乐趣,在学生的青春得到舒展的同时自身的生命价值也得到升华呢? 第三境界:魅力教学 魅力教学的前提是高效的。它是教师追求的目标,非一般人能达到的一种境界。在课堂上达到魅力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三种魅力: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艺术魅力。教师应该是品格高尚、热爱学生、视教学为生命,重视课堂中的每个细节、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特质,能蹲下来看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高雅不凡的气度产生极强的磁力;教师不仅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通晓相关学科的知识,精通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还要有很强的驾驭课堂能力,在过程和细节上创新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无限的感染力和感召力。由于教师的三种魅力的作用,必然体现出学生的无限魅力。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学生应该是天真可爱、求知欲强、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展现出青春活力,迸发出生命的火花,焕发出青春的魅力。 愿各位同行斧正!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精选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精选 为你们准备了一些500字左右的读后感,欢迎来阅读借鉴~ 寒假看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受益匪浅。他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日复一日的教学。 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读了第二章——我心中理想的教师,我觉得“尊重”这两个字应该时时记在心中,这是教师和学生平等沟通的桥梁。作为教育者应该尊重理解学生,讲台不是上下尊卑的界线,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人格。他们也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老师若放开架子,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尊重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理解他们的思想,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尊重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给学生留下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获得发展的主动权,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他们的未来。我想这就是理解和尊重,这就是师爱。爱孩子,不是光给孩子们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作为一个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俗语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日益更新的今天,这

“一桶水”的提法早已过时,而教师具有“长流水”才能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面对渴求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学生,这已是教育界的共识。目前,新课程改革风起云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明确自己在当前形势下“不学则退”,因此我们要努力修炼自己,做一个有深度的教师。 总之,我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多读书,多学习,多给孩子更多的爱,并注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与总结,一定会离理想教师的形象越来越近。 我对朱教授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师”感触也特别深。因为,我现在就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朱教授理想中的教师,为我怎样做好一名教师指明了方向,更为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今后,我将沿着这个方向而不懈努力:做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做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做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做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做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做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做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朱永新教授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是的,没有理想,怎么会有追求?就像朱教授所说的那样:“当生活

课堂教学的五个境界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五个境界 中大附中刘敬莲 发表与《师道》 内容摘要:无论有多大的阻力和困难,我们中学的课程改革都是不可逆转的继续推进,以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人才的要求,适应中国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对学生素质、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课改的成功与否与我们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质量密切相关。本人结合自己中学时代历史学科学习和大学毕业后二十多年历史教学实践,依据三十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和教师个人的成长将课堂教学的划分为五个境界: 第一境界:教材是读物,历史是故事,教师将学生带到历史殿堂门口,参观它。第二境界:教材是“圣经”,教师是威严的知识传授者,学生是“容器”,教师将学生带入历史殿堂,牢记它。第三境界:教材是依据,,教师是主导,学生要记忆要归纳,教师将学生带进历史殿堂,探寻它。第四境界:教材是资源,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自主探究者,师生一起深入历史殿堂,认识它。第五境界:第五境界:熟悉历史又超越历史,不受高考等各种考试的制约,我取我所需,自由翱翔于历史殿堂。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到理论,自成一家。 关键词:课堂教材学生教师 作为教师你是否诧异自己怎么天天在忙碌?作为有经验的教师你是否觉得还是整天在忙于备课?你是否觉得教学设计一次次的修改,总不是十分满意?你是否觉得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很费脑筋但又非常有意思?你是否想到一个课堂教学很有效的创意而非常开心?你是否对一堂课的效果耿耿于怀? 怎么每年每天会因为这些相似的问题困扰?现在我终于醒悟:课堂教学会因为教师的经验、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教学对象的层次差异、学生素质的要求提高等众多因素影响,所以每一轮备课和教学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教师用毕生精力都完成不了的任务,课堂教学是无止境的。本人结合自己中学时代历史学科的学习和大学毕业后二十多年历史教学实践,将课堂教学的划分为五个境界。 第一境界:教师将学生带到历史殿堂门口,告诉学生记住这些,这就是历史。

读书心得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读书心得《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总感觉工作比较繁忙,对一些教育类的书籍置若罔闻,根本没有列入自己的阅读计划之内,总觉得那是些生硬的道理与说教,没什么实在的意义,也激不起多少阅读的兴趣,久而久之,更是无从读起,至今,也未读过几本名篇佳作,想来真是惭愧。 近日,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深有感触。 ;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己: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 感觉自己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勤于学习,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不断向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向身边老师学习,尤其要多向名师们学习,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堂教育的机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思索,不断去总结自己教育的得与失,勤于动笔、善于反思,记录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使自己不断向理想的教师靠近。 ; 朱教授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 ; 总之,我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并注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与总结,一定会离理想教

《理想点亮人生》读后感_心得体会

《理想点亮人生》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理想点亮人生》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理想点亮人生》读后感 读了《理想点亮人生》这本书后,我对书中提到的“要理想,不要空想”这个观点深有感触。理想是一种对未来和美好前景的向往与憧憬,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人生的精彩全靠理想点缀,人生,就是立足现实、不断追求各种理想的历程。但是,理想不是没有根据、不切实际的空想。 理想,是一种有计划性行动的一种思想观念。空想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但它是缺乏客观依据的,是一种脱离现实的主观臆想。有的人小时候就有远大的“抱负”,但他们仅仅把这些想法放在心里,存在头脑中,却不去努力实现这种“抱负”,那么,原初的理想就会变成空想。我看过一则故事:从前有两个书生,叫管宁和华歆,开始时,他们都有远大的理想,他俩成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有一天,他们在一起读书,忽然外面传来一片鼓乐之声,于是管宁和华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乘车从这里经过。车子装饰精美,显得富贵逼人,还有一大队穿着统一的随从保卫着车子。管宁对于这些很不以为然,又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华歆却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成天想着以后也要当大官,坐豪车,享尽荣华富贵,再也无心读书,整天无所事事,才华荡然无存,当初的理想变成了现在的空想,管宁最后和他割席断交了。 半途而废的人,即使有理想,但理想不固定,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不止是想想,而是坚持不懈,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有的人突发奇想地产生了一个美妙的想法,却能不断地为之努力,甚至永不放弃,那么它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可以实现的理想。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认真总结前人的失败经验后,前后经过五万次的实验,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他毫不气馁,终于用棉纱制成炭丝,装进玻璃泡里,灯泡的寿命达到了四十五小时。后来,爱迪生把炭化的竹丝装进玻璃泡,通上电后,这种竹丝灯泡竟连续不断的亮了一千两百个小时,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使用灯泡的历史正式开始。所以,只有心动并且行动,那么空想也会转变成可以实现的理想。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是最需要理想

朱永新解析新教育理想课堂三境界

朱永新解析新教育理想课堂三境界 课堂之于教师,犹如田野之于农人、舞台之于演员,但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如何上好一堂课?这成为很多教师心头挥之不去的疑问。 7月13日,在新教育实验第八届研讨会上,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解教师心头之惑。 四种“课堂话语” 其实,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源远流长。 从孔子的“愤悱启发”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从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到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从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到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几乎所有教育学者都试图破解课堂教学的奥秘,并为此贡献了很多知识与智慧。但朱永新认为,“绝大部分一线教师仍然没有找到‘芝麻开门’的方法。”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代中国的教育界人士也积极投身其中,研究不辍,出现了四种主要的“课堂话语”:“公开课的课堂话语”、“面向应试的课堂教学话语”、“民间校本课堂教学话语”、“学院派课堂教学话语”。 “公开课占据了公开的、桌面上的话语,面向应试的课堂教学话语则成为桌面下的更日常、更普遍的事实话语。”朱永新表示,“这两种课堂教学话语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理想课堂话语。” 而后两种话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所接受。它们是以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为代表的民间标本课堂改革话语和以叶澜、钟启

泉、王荣生、顾泠沅等人为代表的课程理论+实验的学院派课堂教学话语。 在朱永新看来,民间的课堂实践正成为热潮,日渐从教师的表演改变为学生的学习,从少数课的卓越表演改变为追求每一堂课的实效,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值得注重和尊敬”。 而学院派的话语因其复杂性,一线教师难以理解与掌握,“课堂占有率”还很小。“但因为这种话语的历史深度,以及科学的态度,它或许是最有生命力的,并能对明天的课堂教学产生长远影响。”朱永新说。 一个“自我定位” 为了构筑理想课堂,新教育对以上四种课堂话语实行了研究性理解、批判性吸收、创造性调和。目的是提出新教育课堂话语的自我定位——想要拥有优质公开课的课堂活力,但更想让活力表现于日常的课堂中;想拥有应试课堂话语同样想要的成绩,但希望是以一种人性的、人道的、科学的方式来实现;想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民间标本课堂改革话语一样,是简明的、基于自身的,但也希望它是能够经得起学理解释的;希望是能被高度理论化的,但更注重应用于实际的课堂上。 拥有这样一个理想的课堂,“‘让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幸福生活’才有了根。”朱永新说。 他认为,如果课堂不能给学生以智慧的挑战、情感的共鸣、发现的愉悦,而仅仅让他们成为一个容器消极地接受、被动地应付,学生一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教学提纲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本书的第一章是关于“有效教学框架”。有效教学才创造了有效课堂,它是每个老师所追求和向往的,它会使得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最佳场所。如何做到有效教学呢? 干国祥老师在书中提出了有效教学框架的理念。什么是“有效教学框架”?这是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 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是新教育实验构筑理想课堂项目组在综合多门学科教学理论基础上,将最为重要的教学元素,经过反复提炼、修改、实践确定出的一个“理想课堂教学基础模型”。这样的框架它要实现的是一个远大的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力。它的框架主体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1.教材及教材解读。 2.确定教学目标。 3.有明确方向的预习。 4.严谨的教学板块。 5.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 6.教学反思。 从上可见,“有效教学框架”其实更像是一个完整的研课过程,它将教学过程细化成了若干的步骤。从具体的表述中,我们也能感觉到这样的一个框架是科学的,是否有效,我想还应该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来设计并实施教学。只有对学生有效的,我们才可以说教学是有效的。“学的质量”是衡量一节课或者教学框架是否有效的标准。

读“有效教学框架”的几点收获 一、怎样解读教材? 参加吴小健主任主持的“小学阅读教学中‘浅阅读’现象成因与应对的案例研究”的课题以来,也写了几篇课文解读,写时真的是有点随心所欲,自己读文章时有什么感受,觉得什么地方该使点力就随机地写下来。对如何解读教材其实一直是懵懵懂懂。 在《怎样解读教材》一篇中,干老师指出:语文学科含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两个部分。文本解读是尽可能整体而深入地理解文本本身,从而显现文本的价值——这个价值可能是思想的、主题的、内容的、形式的、材料的。就是说,仅文本解读,也依然包括有“进得去”的正确阅读,和“出得来”的对文本的形式和主题进行分析这两方面的内容。 教材解读是把文本放入课程标准的相关年段,以及教材的单元设想中,来最终判定它的教学价值。 细读这两段文字,显然文本解读是一种“深入功夫”,而教材解读得考虑对学生的“输出功夫”。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既得有文本解读的能力,又要有教材解读的本领。文本解读是读者读出一定的意义,是对文本一种再创造,它最终还是应该回到教学目标及内容的确定。我理解为它还是应该为教材解读服务的,毕竟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原材料,仅仅是展开课程的一个凭据。教材解读应该是通过对教材的解读从而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样来看教材解读是教学实施的一个原点。 二、怎样确定教学目标?

理想流沙河读后感

理想流沙河读后感 理想流沙河读后感(一) 瞧,语文书上,流沙河的一首《理想》,把我们带入了奇幻的想象世界。 从历史到人格,再到人生,这三个过程共同阐明了理想的意义。是啊,理想是什么?在这首小诗中,我们会领略到“理想”一词新的内涵。 多么清晰的结构,多么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其中蕴藏的魔力吧!那是一节小诗,能够担起重任,总领全文的小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为何被许多学生引用到作文中?因为文字的魅力。诗句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手法,这使我们不得不赞叹诗人的水平之高! 我明白了,理想是希望。 “理想使你微笑的观察生活;理想使你倔强的反抗着命运”,每当读到这句诗时,我就会想到一些不顾一切去实现理想的人:他们也许不止一次的遇到挫折,但他们选择了乐观面对;他们也许命运非常悲惨,但他们选择了顽强生存。 我明白了,理想是力量。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读到这儿,我想到了自己。以前的我,是个没有理想的人,而且从未想过理想是什么?而现在,我重新树立了理想,因为我知道了一个道理:有了理想,生活便会多姿多彩,我不能做抛弃理想的傻子! 我明白了,理想是追求。 诗中还有一些句子告诉我们要树立崇高理想,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

坚贞不屈。读了这首诗,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定为之奋斗。理想到底是什么?此刻我的心里已经明白,相信受到流沙河的启发,我会在追求理想的天空飞得更高、更远! 理想流沙河读后感(二)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这是流沙河先生在《理想》一诗的开头。理想,多么妙不可言的一个字眼。理想,是作者流沙河在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所发出的感言。理想,可以让你不顾一切的的追求着;能使人忘却一切,不论你贫穷还是富有,不论你年迈还是幼小……人人都追谁梦想的权利。 很小的时候,我第一次从报纸上看到了这个名词,我好奇地问妈妈:“理想是什么?”正在工作的妈妈随口告诉我:“哦,理想就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哦,理想是这样么? 再大些,我渐渐地明白了一些理想的含义,我喜爱唱歌跳舞,就很想长大以后成为一名艺术家,()并且能够把中国的文化艺术传播到全世界!如果把理想比作一颗星星。那现在的我,正在满天闪耀的星海徘徊。 现在的我,知道理想是要用人的一生去实现的。“人生重要的事情就是确定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理想如航标,让人生的小船驶入幸福的港湾;理想如明灯,给在黑暗中的人指明方向;理想如日出,照亮人生的路。我会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去努力,我也相信只要坚持就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理想流沙河读后感(三) 我不知道流沙河是何许人,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不知道他发表过其他什么作品,我只钟爱他写的一首诗——《理想》:

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成

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缺乏更深层次的有效整合。教学课堂要从建模课堂、启智课堂和致合课堂三重境界的探寻中,重塑教学课堂的三重境界。 课堂教学境界建构 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教学专家已经有所阐述,影响较大的如新教育实验课题组提出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但笔者总感觉未能总结出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而且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缺乏更深层次的有效整合。为此,笔者从建模课堂、启智课堂和致合课堂三重境界的探寻中,力图揭示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并由此得出课堂境界的提升就是教师专业发展与人生境界提升路径的结论。 一、建模课堂建模即构建模式。模式理论主要有赫尔巴特派的五阶段教学、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这些理论对我国的课堂教学影响较大。从上个世纪80 年代开始,国内一线教学专家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主要是卢仲衡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模式”、魏书生的“六段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育才中学段力佩的“茶馆式教学”、洋思中学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等,进入新世纪后,各种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研究这些模式我们会发现,都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有其内在的基本结构。 1.程序结构

程序性结构即课堂教学的流程。上述各类教学模式都对教学流程做了规定,都是把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通过一定的程序结构进行规范和呈现。尽管各种教学模式流程环节不一,但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和质量控制程序。 (1)学生认知程序认知程序必须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局部到整体(或从整体到局部),从浅显而深入,我们的课堂首先得服从于这些规律,方才是科学的课堂。 (2)质量控制程序在当今所有课堂教学流程结构中,特别追求教学的高效性,即质量控制。如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有六个基本环节: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引导学生更正、当堂训练。提示课堂目标与当堂训练都是针对质量控制而言的。事实上,课堂教学模式无论是五个环节、六个环节,还是三个环节,都可以归结为质量管理的四个环节,有的模式是在实施环节变为两个或者三个环节,有的把实施和检查合为一个环节等等。也只有符合质量管理理论的课堂才能是高效的课堂。 无论是认知程序和质量控制程序,教学目标应当是课堂环节的起点和终点,围绕目标教学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之中 2.关系结构 课堂教学要素之间存在多种关系,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这些关系,构成了有机的课堂。笔者侧重从“学”出发谈谈关系结构中的主要因素。 (1)学与教的关系学与教的关系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关系,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