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评复习资料共27页文档

媒介批评复习资料共27页文档
媒介批评复习资料共27页文档

第一章

媒介批评的定义:(名词解释)

对媒介运作的正误、得失作出评价,褒贬媒介行为、媒介作品、媒介工作者或媒介制度,揭示媒介传播的倾向和利弊,包括报刊批评、影视批评、出版批评和网络批评。

广义上看,媒介批评既包括对媒介现象的肯定与赞许,也包括对其弊端与危害的否定。狭义上看,媒介批评是一种否定思维,主要是对媒介的负面问题进行反思,指正媒介传播或媒介制度的错失。本书主要在狭义上使用媒介批评的概念。

填空题

?媒介批评的核心是批评者的反思与价值判断。

?媒介批评是一种价值判断

?提升受众的解读原则、方法和评价理念,对于媒介批评的成功与否,

是举足轻重的环节

?新闻理论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第一层反思。

?媒介批评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第二层反思。

?媒介批评以解读新闻及其传播活动为支点,对媒体和新闻作品展开

一系列评价活动。

?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反响,是一种原生的媒介批评形态。

?媒介批评理论是对媒介批评实践和批评法则与方法的总结,是总结

对媒介行为、媒介作品或媒介制度及相关问题如何评价的知识和理论。

?媒介观念是人们对各类大众传播媒介总的认识,包括对媒介的产生、

运作、机制、制度、功能和传播效果的看法,也包括对各种媒介知

识和原理的评价。

?媒介批评流派划分为杂感批评流派、学理批评流派、历史主义批评

流派和西方批判理论流派。

?透视社会及其变化,以及媒体如何认识社会,是媒介批评的域外对

?媒介批评只停留在媒介自身及其作品,以其反映世界的内容与形式

为唯一对象,很少论及媒介与作品之外的世界,则称作媒介批评的域内对象

?媒介贯彻传播政策和措施,媒介工作人员的操守,媒介举办的社会

活动,媒介的违法和不光彩举动,以及媒介作品等动态,都属于媒

介行为

?新闻传播活动:口头批评——文字批评——系统理论化批评自发批

评——自觉批评

?媒介批评的三个层面:文化层面、本体层面、现象层面

?媒介批评的范围:1.对新闻传播活动质量的评价 2.对新闻传播社

会影响的评价 3.对媒体的评价

第二章

1.媒介批评功能:

一、信息载体的新视角

?大众传媒的作用在过去是被忽视的。远比不上哲学、文学、艺术的

功用。

?媒介传播的狭义信息都是描述性的,旨在向人们报告一种情况,但同时媒介还大量传播观点、理论和艺术影像,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这是广义的信息。

?无论哪种媒体,传播信息大都服从于一个目的,即扩充某种思想,媒体成了扩充思想的机器。为了达到最大限度的扩充效果,人类不断发明新的传播技术,丰富传播手段,追求更大的传播空间。?媒介上的信息与思想都来自现实生活,是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

媒介传播信息与思想增进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使各种知识得以一代代传授下去,提高了人类生存的智慧与能力。

?媒介以集束信息与强烈的思想改变人类的生存模式,人们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设计自己,媒介已成为生活的创造者。

?媒介批评强调这一点,力图把媒介正当功能的实现转给受众,引导他们把这种功能变成有价值的行动。

二、政治涵化与政治推力

?媒介作为社会与政治变革的助推器,对推进社会进步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社会发展需要媒介推广社会的积极因素,而先进的政治组织利用媒介宣传自己的主张,成为主导社会的前进力量。

?政治离不开媒介,媒介是政治思想的孵化器,构成政治与社会变革的推力。媒介的政治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媒介都不可避免地反映政治,服务于一定的政治集团,倡导一种政治制度。

?媒介的思想涵化功能已经举足轻重,它们传播各种政治信息,蕴涵某种政治主张,引起社会政治理念的潜在变化,最终影响受众的政

治立场,由此导致政治变革运动的出现。

?媒介批评的重要指向是如何揭开这种涵化的面纱,评价媒介行为的内在倾向。

?先进的媒介如实反映人民的呼声和社会现实,指引执政者制定正确的决策,从而推进民主生活和政治变革的健康发展。

?媒介也应该改变消极无为的态度,主动站在人民立场上。媒介如果为错误的政治服务,掩盖社会真相,只能充当愚弄公众的工具。

?媒介这种政治倾向与作用,始终是媒介批评关注的焦点。

三、对世界的透视与反射

?如果媒介正派的话,它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客观事实,观念不过是对客观事实的阐释。

?但是,并不是所有依据客观事实的媒介信息都是真实地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媒介信息不是客观事实自动生成的,而是经过媒介加工后

形成的,它能否反映客观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介能否按照客

观真相对它加工的制约。

?这里的客观真相包括以下几点:

?(1)事实选择的客观性

?如果媒介总是按自己的主观意识选择事实,必然会导致对客观世界的片面认识,甚至出现曲解和虚幻,构成虚拟现实,又称虚拟环境。

?片面的选择是对客观真实的歪曲,不能反映真实的客体,导致媒介

作品在整体上脱离客体的面貌。

?(2)媒介对信息进行加工,做到主客体的统一,不以主体的意识而改变客体的实际,媒介内容构成真实环境,而不是李普曼一言以蔽之的“虚拟环境”。

?(3)在不同利益群体看来,同一个事实有不同倾向,这是事实的内部结构或矛盾。事实本身的倾向(主要是对不同人的利害)引起媒体的不同认识是自然的,在处理这些带有倾向性的信息时,媒介应该顺应事实的本质,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去改造它。这个本质就是,哪一种倾向占主要地位就应突出地加以反映,不能把次要倾向渲染为主要倾向。

?(4)以事实说话,不仅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也是传媒人主观能动性的适当发挥。许多媒介作品恰恰违背上述规律,背离客观世界来反映世界。

?媒介信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就一定要透过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即透过假象事实把握真相事实。

?这就要求媒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重视选取代表事物本质的事件完成媒介作品。全息透视客观世界是媒介的难题,媒介的种种错误都发生在不能忠实地、全面地考察事实,进而背弃事实真相这一要害上。

四、流行文化的孵化器(为什么)

?媒介也是文化载体,是大众文化的孵化器,培育和推动流行文化的发展。

?媒介文化主要是指传媒呈现的文艺作品、文艺表演和生活潮流,以及大众的生活与娱乐方式,大都属于流行文化。

?媒介批评担负文化批判的任务,培养受众健康向上的文化取向,冲洗流行文化的糟粕。

?大众特别喜爱浅显易懂的娱乐品,人人喜爱的时装与快餐等生活方式,被称为流行文化。

?媒介反映社会的主流文化,即先进的、于人民有益的健康文化,是培植人社会化的前提。

?媒介应以反映主流文化为己任,引导受众的人格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社会呈现公平正义、朝气蓬勃的和谐状态。媒介批评从分析媒介文化入手,引导流行文化向高雅文化靠拢,是评价媒介功能的重要尺度。

2.媒介性质与媒介力量(p25)

1.意识形态与公共领域:

?从本质上说,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中的意识形态机器。

?一般来说,一家媒体对社会问题的报道,有一种长年不变的准则,至少在几个月内不会轻易改变。这种“观念恒定”是它的意识形态属性的基本特征。

?观念恒定代表着一种利益,也可能代表真理或荒谬,使媒介成为一定政治集团的思考器。

?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

?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包括政治、法律以及宗教、道德、哲学和文学艺术等,统称为社会意识形态。

?真正的大众媒介都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拒绝狭隘集团的控制而传播大众的呼声,成为社会的公共领域。

?在这一公共领域中,人们借助媒介交流思想,共同参与社会生活,媒介成为表达大众呼声。

?“公共领域”是指人们可以自由进入、有权使用的领域,无论市场还是政府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公共的的公共讲坛。

2.主流媒体与媒介权威:

?根据媒介影响力的大小,媒介可以被分为主流与非主流媒体。?主流媒体(mainstream media)是一个舶来词,在报业发达的欧美是指高级报纸(或称严肃报纸)和影响力极大的广播电视公司,发挥引领主流人群的作用。主流媒体信誉卓著,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覆盖率和影响力较大。

?主流媒体是现代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9世纪中期大众化报纸兴起后,欧美有些大报主动介入政治,反映大众呼声,对社会冲突和重要事件及时发表社论或评论以示立场,奠定了社会代言人的地位。

?媒体占据社会的主流地位,采取“主流取向”,呈现出主流媒体的品质和风格。

?如果一家传媒能够为社会的主流人群提供必需的信息与思想,这个传媒的社会地位就十分显赫,具有巨大的社会号召力,构成了媒介

力量。

?媒体的影响力达到一定高度,公众对其产生依赖,标志媒介富有权威,可称为权威媒介。

?权威性是评价媒介的综合概念,作为媒介力量的标志之一,是主流媒体必备的品质,包括社会教化能力、思想吸引力和媒介的信用度,是由其知名度、社会威望、名记者群、重大报道和重要言论出现的频率以及媒介覆盖率等要素所构成。

3.媒介权利与国家软实力:

?媒介权力是无形的,却是巨大的,具体表现为对人们言行的支配。?媒介向社会披露事实或提出问题,不仅向人们提供自认为标准的意见,而且还发动宣传攻势,力求征服人们的信念。

?当然,这是一种软权力,不是依靠行政命令支配人们的行为,而是向人们灌输一种思想,使其凝聚在一起,进而行动。

?理论的说服力、文艺作品的感染力、政治制度的教化力、新闻舆论的震撼力与方针政策的引导力,铸成一个国家的光辉形象和对世界人民的感召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强大的标志。

?软实力即思想的同化力、文化的影响力、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制度的吸引力和媒介的公信力,将制度、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演化为重要资源。

?对外可发挥征服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力;

?对内可塑造人民对国家利益的共识,强化民众对国家的向心力,增强国民的自豪感与进取心。

4.评价媒介的两个指标

?评价媒介的最主要的两个指标是看它是否具有公信力和传播力。?媒介权威建立在媒介公信力的基础上,在受众中形成崇高的威望而赢得信任,包括媒介的信用、信息的可靠性和受众的信赖。

?媒介公信力是媒介力量的第一个指标,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受众对媒介的整体信任稳固,对媒介的观点坚信不疑,抱有完全肯定的态度;二是受众成为媒介的追随者,毫不犹豫地响应媒介发出的议题;三是受众主动使用媒介,每日或经常自觉接触媒介,媒介的发行量和覆盖率较大并稳定不变。

?传播力是媒介力量的第二个指标,指媒介的实力及精神产品对社会的影响力。

?从外在层次上看,传播力包括媒体规模、人员素质、精神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传播时效、覆盖率及社会效果(主要表征)。

?传播力的内在层次:传播内容的征服力

3.媒介自由:(名词解释)

是指传播工具依法从事传播活动的自由权,包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探察社会动向、披露事件、传播信息和评论社会现象的自由。

4.人性论的媒介自由观:(如何看待)

?将自由视作人性的崇高要求,从心灵不可侵扰和天赋权利出发,提出表达言论和知晓外界的诉求。希望追求人与生俱来的平等权利,反对外界对媒介的限制,强调天赋人权、人的表达权和知情权不可侵犯,反对外力对媒介行为的干预,追求意志的自主性。

?没有不受权力控制的媒介,自然也不存在绝对自由的媒介。理想状态和现实情况之间的差距,总之传媒的占有权粉碎了媒介绝对自由的任何幻想,人性论的媒介自由变为泡影。

5.社会主义媒介自由:(如何看待)

?是在剥夺了敌对阶级的新闻自由之后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自由与纪律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社会主义媒介自由不是抽象的普遍自由。

?无论中西,人民要真正想表达言论,都有可能合理地发表,也都有可能遭到封杀,都没有绝对的自由,西方的问题是资本控制经常凌驾真理之上,中国的问题是权力独断有时凌驾于人民意志之上。

第三章

经书批评(名词解释)

是指士人对“四书五经”等典籍提出的不同观点,是周朝和汉代媒介批评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西方媒介批评流派

1.第一节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

法兰克福学派概念:

法兰克福学派是指1923年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建立的一个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宗旨的社会研究所所秉持的学术观点和形成的学术流派。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众多,著述丰富,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几乎涵盖整个20世纪。其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0—1949年,法兰克福学派创立时期和早期,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等。他们或是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成员,或是该研究所创办的《社会研究杂志》的撰稿人。

第二阶段,1949年至60年代末,法兰克福学派中期。其成员重新回到德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研究所迁往日内瓦,后移到巴黎,1934年又迁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代成员继续发展社会批判理论,新一代理论家如哈贝马斯、施密特等人开始崛起。法兰克福学派进入鼎盛时期。

第三阶段,70年代起,法兰克福学派进入发展晚期。第一代代表人物相继谢世,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和施密特之间存在很大分歧,导致法兰克福学派解体。

2.两化理论

“物化理论

卢卡奇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明确表述了一个重要命题,即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

他认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具有的拜物本质导致了“物化”现象的产生,使“物化”现象不断加剧。它使商品结构中的物的关系掩盖了人的关系,或者说,它使人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物的关系。人为物役(驱使)。在人与媒介的关系上也存在这种悖论,一方面媒介带给人便利,另一方面,媒介又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奴役了人。如人被遥控器支配,变成电视动物,成为“沙发上的土豆”,人被电脑支配。

3.异化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劳动异化的四种形式或规

定性,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对工人来说成了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能肯定自己,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到摧残。劳动不是满足生活本身的需要,而是满足生活以外的需要(必如获取金钱)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异化劳动导致的结果是“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本质——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法兰克福学派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认为这是马克思学说中的核心思想,但是他们同时也认为,马克思异化理论更多的看到了生产过程的异化,而没有注意到现时代同样被异化的消费过程。他们强调异化表现在生产过程、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之上,还表现在人和自然以及人和自身的关系之上。而“消费主义”世界则是全面异化的根本。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消费过程逐渐浸透到人们的灵魂中,对人的批判意识和自我思维产生致命的影响。

4.虚假的需要和真正的需要

虚假的需要

虚假的需要:就是那些流行的需要,比如按照广告的宣传去休息、娱乐、处世和消费,爱他人所爱,嫌他人所嫌,都属于虚假的需要的范畴。这种

需要常常是一些利益团体人为制造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带给普通大众一种强迫性的消费需求。马尔库塞认为这种“虚假的需要”在传播媒介的帮助下,使人的劳累、攻击性、痛苦以及不义永恒化了。——《单面人》

真正的需要

真正的需要:是人的内心自由和批判现实的理性思维能力。这些东西被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遮蔽和侵蚀了。人的内心失去了美的趣味、善的信仰和真的追求。

5.文化工业:

概念:

法兰克福学派用语。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包括商业性的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流行音乐等各种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收入《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在这本著作中,他们首次揭露了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具有大工业的特征。这种大工业化的文化生产,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个体劳动者的精神劳动。那时,文化是少数“天才”的特权,他们所造就的文化即所谓的精英文化、贵族文化。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文艺作品制作的手段日渐普及,文艺创作转变为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可以大规模成批进行生产和复制的活动。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而转变成了“工业”,因此就以“文化工业”指代这些新的文化现象。其含义是:马克思对商品生产的批判理论能够也应该被运用于符号产品的生产,应用于具有审美的、娱乐的、意识形态的使用价值产品的生产

上。精神文化产品像任何其他资本主义工业一样具有以下特征:使用异化劳动,追求利润,依靠技术、机器提供的优势,主要致力于生产“消费者”等等。这就是“文化工业”。文化工业的产品,是一种适合于大众口味的、方便面式的精神文化消费品。今天流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畅销小说、商业电影、通俗电视剧、流行歌曲、休闲报刊等,都是这种文化工业的产物。法兰克福学派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工业”予以否定。他们认为文化工业被满足“大众”需要的商业力量所操纵,以娱乐消遣为目的,它所制造出来的精神文化消费品丧失了艺术作品作为艺术本质的否定与超越精神。同时,这种艺术创造的方式依赖于机械技术,作品内容和风格千篇一律,缺少艺术价值。文化产品“趋于一律”,相互只有细小差异,不追求艺术完美,只热衷投资效果;它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的需要,束缚人的意识,剥夺人的情感,阻碍人的自主性发展,它是操纵和欺骗的一种手段,是稳定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文化工业实际上是社会统治的帮凶。另一方面,凭借对媒体的垄断,文化工业控制了大众日常生活直至内心欲望,取消了个体的批判精神和否定意识,使之成为“单向度”的人。而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则通过文化工业对广大民众进行意识形态控制,巩固自身的统治。

文化工业的特点包括:

(1)先进的传播技术带来的先进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手段。他们认为电影、电视、广播、无线电是“特别为文化工业打磨出来的”,“它既不存在首先关心大众的问题,也不是一个传播技术的问题,而是使大众自我膨胀的精神的问题,是他们的主人的声音的问题。”

(2)文化工业混淆了高雅艺术和低俗艺术的界限。“它把分隔了数千年的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的领域强行聚合在一起,结果,双方都深受其害”,“世上传言愤世嫉俗的美国导演说,他们的影片必须把11岁的智力水平考虑进去。在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极其容易把成年人变得象是11岁。”文化工业也混淆了经典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大众的欣赏品位降低,对现实的感知越来越迟钝。本来,在古典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是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和张力的,而大众传播媒介无所不在的渗透,使这种距离消失了。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使文化与日常生活联结在一起,而这带来的结果是艺术的堕落和人的麻木。

(3)文化工业的本质是赚取利润。阿多诺说:“文化工业的全部实践就在于把赤裸裸的赢利动机投放到各种文化形式上”

(4)文化工业产品构成一种具有欺骗性的意识形态,扼杀人们的独立思考精神。

6.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分析东邪西毒)

特征

首先,从后现代的社会特征来讲,它是后工业社会,是信息和科学技术膨胀和泛滥的新时代。科学技术取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高科技的力量符号化、信息化、复制化的人为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压倒自然的因素。社会生产不再是前工业社会中“人同自然的斗争”、以开采自然资源为主的活动,也不是工业社会中“人同人工化自然的斗争”、以人同机器、同人造的技术环境发生关系的活动,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信息的竞争、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和知识在整个社会中享有特权地

位。

其次,后现代的知识特征是,一切知识都被数字化、符号化及商品化,不能数字化、计算机化的知识,几乎不被看作知识。同时知识全部商品化,知识的发现和传授变成知识的生产和销售,甚至知识就是为了销售而生产,学习知识成为一种知识的消费过程,完全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以往是现实的物质性产品才能是商品,而如今越来越多的象征性和可能性因素成为了商品。掌握和传递信息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生产和制造各种新的信息,也成为提高社会地位和扩大权力的重要途径。掌握信息成为权力的象征,一个国家控制和占有信息的多少成为国力的一种象征。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不再仅仅是攻城略地,争夺自然资源,而更多的是争夺人才,争夺信息资源。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谁就有更大的权力;相反,权力越大,经费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可能获取和垄断更多的信息,就会有更多发现真理的机会。因此,不仅知识就是力量,就是权力,而且权力越大就有更多的机会掌握知识和真理。

第三,后现代的文化特征是,颠倒文化的原有定义,反对传统标准文化的各种创作原则,扬弃传统的语言、意义系统、形式和道德原则。走向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无深度,通过各种眩目的符号、色彩和光的组合去建构使人唤不起原物的幻象和影像,满足感官的直接需要。文化成为消费品,具有明显的消费特征。

第四,后现代的心态和思维模式特征是,“后现代”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模糊”、“偶然”、“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及“不可化约”等精神状态和思想品位。后现代人反对传统的思

维模式,不再顾忌逻辑思维和反思等严谨的和系统性的理性活动,只注意“当下”立即可以达到的、并直接得到验证而生效的感性活动,同时,后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复制”性质一方面并不要求人们费尽心思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复制的高节奏和高效率也加强和促进了‘光看不想’的倾向。后现代文化产品显示出“一看就懂”、“一看就照着做”的特征。因此,文化快餐像漫画、卡拉OK等边看边唱、边玩耍边思考的思维方式,迅速地在后现代文化的泛滥中扩散和蔓延。

第五,后现代生活方式的特征是游戏式的生活。人们醉心于赌注式的游戏活动,不再遵守传统道德和规范所规定的协调祥和的生活,宁愿在不断突破传统规定的叛逆性生活方式中尝试各种新的生活的可能性。充分利用当代消费社会所提供的休闲生活条件,宁愿过着以消费旅游为基本生活方式的“游牧式”生活。将生活艺术化和美学化,不但使生活充满着艺术的气息,而且使生活本身也成为艺术。

在后现代的主体零散成碎片之后,以人为中心的视点被打破,主观感情消弥,人的能动性、创造性、感知性消失了,剩下的只是纯客观的表现状态,没有一星半点情感,也没有任何表现的热情。世界不是人与物的世界,而是物与物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交流断续并终止。例如,《东邪西毒》之中,盲侠静静看着血从他自己的喉咙喷出,毫无半丝情感。(ppt上面仅有的)

7.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理解概念、分析)

女性主义已经历了三次浪潮,发展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等诸多学说。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关注“男女平权”,认为人生而平等,女性应当与男性一样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平等,获得同样的权利。而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审视建立在婚姻、家庭、性基础上的父权制度,批判在父权制鼓励下的一男一女异性恋婚姻合法性而操控女性的性,造成了男人对女人的性压迫,异性恋对同性恋的性压迫。主张女性应该掌控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性以及自己的子宫和生育意愿。到了后现代的女性主义,则质疑男性为主体的知识体系的产生过程,拒绝接受所谓女性从属的所有知识。女性主义重在思考,重在批判,重在重新建立起一套新的知识体系,因而女性主义是一种认识论。

女性主义批评,作为一种文本批评或话语批评的时尚,则迟至1960年末才在西方出现。

女性主义批评至今已发展出了多种不同的批评学派。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区分四个派别。三个层面是:生理/心理层面,政治经济层面和语言文化层面。根据不同层面,衍生出四种女性主义流派:自由主义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学派是较早期的学派,以后出现了激进主义学派和解构主义学派。

一、自由主义学派的女性主义批评

自由主义学派的女性主义批评家认为主流话语是男性压迫的工具,主流话语基本上是单声道的、男性支配的。在此,女性是失语的,她只是复述男性的声音。

这一学派的女性主义信奉“男女平等”的原则,它认为女性应享有平等地表达自己和被他人公平地表达的权利。由这一原则出发的女性主义批评特别关注话语世界中的“性别歧视”。话语中的性别歧视太根深蒂固了,以

至于针对这一偏见的批评仍然是今天女性主义话语批评的主流。

二、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女性主义批评

马克思主义学派是影响上一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最长久的理论。早期女性主义理论家和批评家如伍尔夫和波伏娃等都受马克思主义影响。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女性主义批评家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批评主流话语,认为主流话语是父权制用以强化其对女性的“政治经济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例如巴勒特指出,妇女问题不只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还是一个经济的问题,妇女的命运最终受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所支配。因此,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改革才是妇女解放的真正出路。

强调女性的经济枷锁和性别的“阶级压迫”,是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女性主义批评的两大特色。这两个特色使女性主义批评家不能不徘徊在温和和激进之间,视男性亦敌亦友。由于强调经济的制约,“财产”、“物质”等成了男性的“替罪羊”,认为女性沉默的重要原因是没有“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的比喻说明了创作的基本条件——空间和一定的物质基础。

但由于将性别等同于“阶级”,女性主义批评家又倾向于将男性视为敌对势力。一些批评家套用马克思的“阶级压迫”理论,认为男性的性别压迫表现在几个方面:(1)女性家务劳动的无偿占有;(2)对女性肉体的肆意占有,视其为私有财产;(3)剥夺女性语言、写作等权力。

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女性主义批评家注重话语的“阶级分析”,她们继续批评被过去作品所扭曲了的女性形象,但加入了大量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分析。批评家持较为理性的态度,使用“阶级”、“种族”、“压迫”、“物化”、“存在”等概念,使分析带有浓烈的社会学分析的色彩。

三、激进的女性主义批评

激进女性主义最先在法国形成,受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学影响很深。它属于一种生理心理决定论,认为男女对抗根源于男女之间生理和心理上的本质差别,男女代表两个难以沟通的价值和文化系统,男性充其量只能表示同情,而不能真正理解女性,故权力和话语的自治才是妇女解放的惟一出路。激进女性主义与前两种女性主义的着眼点不同,它强调“差异”,而不是“平等”,担心平等会导致女性被男性同化。

四、后结构主义学派的女性主义批评

与激进的女性主义批评同时崛起的、旨在解构父权制话语的女性主义批评,是在后结构主义——尤其是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一批评有两个基本特点。首先,它毫不犹豫地摒弃了传统的本质论,它认为女性的所谓特质是建构起来的。比如,对应于中文的“性别”,英语和欧洲主要语种中都有两个词:sex和gender,前者指的是“生理性别”——男人和女人身体构造上的差异,所谓的“自然”部分;后者则指的是“社会性别”,是关于两性的——系列文化规定、秩序和规范。女性的社会性别显然是被男性中心文化建构形成的。

这一取向的女性主义者意识到,坚持对抗的极端态度不是一条长远的出路,女性不能靠疏离男性来求得解放。作为父权制下“失语”的女性,要表达自己,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利用男性话语所提供的空间,巧妙地解构和颠覆这一话语,具体地说,就是用一种似男非男的声音来以假乱真、混淆视听。这一学派的女性主义批评的另一个特点是致力于解构父权制二元对立的意义体系。对她们来说,男尊女卑的等级制度只是女性受压迫的表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