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最新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最新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

1、母语:“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标语:“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3、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第二语言习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外语。Ellis (199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4、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5、第二语言习得: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6、中介语:“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语言学家塞林克

(L.Selinker)于1969年提出来的。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7、偏误: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8、偏误分析:系统分析学习者偏误,研究来源,揭示学习者中介语体系。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某种偏误产生的阶段性,等等。偏误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使第二语言教学更有针对性。

9、语言变异:指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学习者用两种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目的语中一种形式表达的意义和功能。

10、文化适应:Brown (1980a)“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逐渐适应新文化的过程。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文化适应就是指对目的语文化及文化环境的适应过程。Shumann认为学习者学习一种语言与他所处的语言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文化适应被看作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方面。

11、可理解的语言输入:Krashen(1982)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为学习者提供的输入信息应该略微超过一点学习者现有的习得水平,用i+1来表示。(i表示现有习得水平, 1表示略微超过的部分)

二、简答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是以什么为标志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标志性文章:

Corder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

Selinker (1972)“Inter-language”。

2、目前学术界围绕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存在着哪些主要理论?

a 刺激-反应论(行为主义论)

b 生成论(内在论、先天论、认知论)

c 语言功能论

3、有关第二语言教学法包括哪些?

a、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b、直接法Direct method;

c、听说法(视听法)Audiolingual method;

d、认知法Cognitive-Code;

e、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f、自然法(沉浸式)

4、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

①喃语阶段:语前阶段,6个月到1岁,牙牙学语,模仿大人的话,能听懂一些词和句子,能用特定的声音来表示一定的意义。

②单词句阶段:1岁至1岁半,真正学话,一个词、单词话语。

③双词句阶段:1岁半,两个词语在一起(一为轴心词,一为开放词)。

④电报句阶段:2岁半左右,实词句阶段,只用实词,不用虚词。逐渐开始使用代词、介词、连词、动词词尾、助动词等。

⑤成人句阶段:3岁半至5岁,初级阶段基本完成。能意识到有一个规则体系,并能重复使用。开始了解并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

5、儿童习得有什么特点?

①有一种内在的语言学习能力

②不必专门教,也不必专门给他们纠正错误

③用接触语言的方式学习

④对语言学规则的掌握是无意识的

⑤运用语言交际

⑤习得过程由不自觉到自觉

⑥儿童习得是一种特殊的过程,使用特殊的方式。

6、对比分析的“强势说”和“弱势说”的基本观点?对比分析的步骤?举例说明对比分析理论的误区?对比分析所面临的理论危机?

(1)a、强势说

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两种语言系统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Lado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系统对比,可以预测造成学习者困难的语言模式。

强势说的其他观点:

Banathy, Trager, Waddle (1966) 认为:

学习者的难点可以等同于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别。

语言学家的任务:鉴别这些差别;

编教人员的任务:在差别描写的基础上编写教材;

外语教师的任务:把这些差别作为教学重点;

学习者的任务:学习这些差别。

b、弱势说

弱势说不主张通过差异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而强调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解释;主张从学习者的错误分析着手,在母语与目的语差异对比的基础上试图说明学习者产生错误的原因;Selinker and Gass(1994)认为,弱势说的重要贡献:强调学习者自身、学习者的语言形式以及所运用的策略。

(2)对比分析的步骤

第一步:描写(description)

第二步:选择(selection)

第三步:对比(contrast)

第四步:预测(prediction)

(3)对比分析的理论误区

20世纪70年代初,对比分析的理论开始衰落。对比分析方法受到冷落的基本原因,是因为这种理论假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对比分析所面临的理论危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危机

2. 对比分析的两个“虚假命题”

命题1:语言的“差异”等于学习的“难点”;

命题2:学习的“难点”必然导致语言表达的“错误”。

3. 分类范畴的普遍性问题

(4)对比分析假说的评价:

肯定:对比分析可以为语言教学提供必要的信息,预测教学中可能产生的困难,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制订教学大纲,设计课程,编写教材,改进课堂教学。批评声浪:

①对比分析不研究学生,抛开学习的主体,不通过分析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实际使用来分析学习中的难点,而是单纯从两种语言本身进行对比。因而预测就不一定准确,真正的难点不一定能抓到。事实上很多预测的错误学生并没有出现。

②语言看成封闭的结构系统,采用静态的形式分析,不分析语言的功能和意义。

③简单地将“不同”等同于“困难”。语言教学的实际表明,并非不同点即是难点。有时两种语言的相近之处反而是学生最大的难点,另外,学习中的困难也不完全是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

Selinker(1992):70年代人们对“对比分析”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不公正的。虽然对比分析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但是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仍然是观察和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一个良好起点。

总之,对比分析假说过于简单地看待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和迁移的作用。弥补这一缺陷的办法并不是抛弃这个假说,而在于详细研究学习者的语言,提供迁移确实存在的证据。因为学习者的困难和错误确实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差异有关。

6、语言习得中的U型行为?举例说明

语言的发展有时遵循一种U型过程,早期儿童语言习得体现U型行为特征:

例1:

初始阶段:break — broke foot — feet

第二阶段:break — breaked foot — foots

最后阶段:break — broke foot — feet

例2:

习得动词“eat”的过去式“ate”所经历的五个阶段(Ellis,1994)

阶段特征描述例

1 用原形来代替过去式 eat

2 开始使用不规则的过去式形式 ate

3 过度概括规则的过去式形式 eated

4 有时会使用混合的形式 ated

5 正确使用不规则的过去式形式 ate

7、根据 Ellis的观点,早期二语习得研究包括哪些方面?

早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是关于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描写。Ellis(1994):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包括:

a、学习者的偏误研究;

b、学习者语言发展模式研究;

c、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研究;

d、学习者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

8、偏误分析的步骤?

Corder(1974)提出了偏误分析步骤和方法及其评价方法,大大地促进了偏误分析的发展。偏误分析包括五个步骤:

1. 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

2. 学习者偏误的鉴别;

3. 学习者偏误的描写;

4. 学习者偏误的解释;

5. 学习者偏误的评价。

收集——鉴别——描写——解释——评估

9、如何区分偏误和失误?

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失误是口误或笔误,是偶然现象,是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失误不是系统的,不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操本族语的人也常出这样的错误。

区分二者可以参照:a、出现频率;b、学习者是否能自行改正。

10、判断例句中偏误的类型并加以改正

11、中介语的特征

系统性;可渗透性;化石化;反复

a、中介语是一个语言系统

b、独特性:该语言系统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区别于母语,也区别于目的语

c、是渐进的演化过程

d、偏误反复性

e、偏误顽固性:洋泾浜与克里奥尔语

f、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是动态的过程,即学生在习得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使这种语言行为适合于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由错误逐渐向正确方向转化

Ellis认为中介语具有如下特征:

(1)可渗透性permeable

(2)动态性dynamic

(3)系统性systematic

12、自然环境中的习得和教学环境的习得有何不同?试举例说明习得顺序的两种含义

(1)自然习得环境指习得者在与人的实际交往中习得目的语。教学环境指人为设计的环境多指学校课堂。由教师、教材和学习者相互之间所提供目的语语言输入以及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的各种操练和交际性的语言活动。

教学环境和自然习得环境很难绝对的划分开。自然习得环境中比在教育环境中能取得较高的第二语言水平。自然环境中的习得者并不排除有意地寻找机会练习他们已学过的东西。另一方面,课堂上的学生,也可以不要求他们把语言当成学科知识去对待。教育环境与自然环境中的习得谁优谁劣取决于课堂教学方法。

(2)习得顺序的两种含义:

a、学习者习得不同的语法特征遵循相对固定的顺序,即所谓 (acquisition order)。

b、学习者习得特定句法所经历的不同阶段的发展序列,即所谓(acquisition sequence )。

实例:

语素的研究(morpheme studies)----英语的名词复数,过去时-ed,动词-ing形式及冠词等;

Dulay and Burt (1973)

被试:三组6---8岁的西班牙儿童习得英语语素

结论:三组西班牙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非常相似,即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也存在着固定的习得顺序。

但这个顺序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不同。

Dulay and Burt (1974)

被试:6---8岁的儿童,一组是讲西班牙语的儿童,另一组是讲汉语的儿童;

结论:两组儿童习得11个英语语素的顺序基本相同。换句话说,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不受其母语背景的影响。

Bailey等(1974)关于成年人习得相同功能词的习得顺序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尽管学习者的母语不同,年龄不同,但习得功能词的顺序基本一致.

Larson-Freeman (1976)

任务:不同母语背景对成人英语语素习得顺序的影响;不同学习任务对语素习得顺序的影响;

结论:母语对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没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学习任务,如,听、读、写,对习得顺序有一定影响

由于诱导材料的方法不同而变化

Krashen 等(1978)

任务:不同母语背景的成人在不同作业方式下(如有时间限制和无时间限制条件下的自由写作)的英语语素习得顺序。

结论:不同作业方式下,成人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基本相同。

限定时间和无时间限制两种写作任务不影响学习者的习得顺序。

这个顺序与Bailey等(1974)的研究结果非常相似。

13、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主要包括哪些?

a、年龄的影响(age)

b、智力的影响(IQ)

c、语言学能的影响(Language aptitude)

d、动机的影响(Motivation)

e、态度的影响(attitude)

f、性格因素的影响(Personality traits)

g、认知方式的影响(Cognitive style: field dependence and field independence)

1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所说的学习者外在因素、内部因素分别是什么?

(1)学习者的“外在因素”是就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而言的,包括:社会环境/社会因素;语言输入与互动(input and interaction)

(2)学习者的内部因素的研究,即学习者的习得机制的研究。包括:语言迁移(母语迁移);认知过程;交际策略;语言的普遍性研究。

15、学习者语言特定发展模式对语言学习有什么的启示

(1)进一步支持学习者偏误研究的结论: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具有普遍性,说明有内在的认知机制控制习得的发展。

(2)证明某些语法特征比其他语法特征易学,这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都有重要意义。

(3)从学习者语言发展模式的结构可以发现,尽管二语学习者具有不同的母语背景和年龄特征,但都遵循自己的内部大纲来学习目标语。说明环境等外部因素对语言习得不起决定作用,学习者本人在语言习得中起着重要作用。

16、年龄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

(1)年龄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和应用的重要参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期对语言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期以后,大脑两侧的功能分工已经完成,习得一种语言就变得非常困难。

关于年龄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有如下几种假设:

a、年龄小的学习者比年龄大的学习者在整体上占优势。他们习得L2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b、年龄大的学习者在整体上比年龄小的学习者占优势。

c、年龄小的学习者只在某些方面占优势如听说等。

d、年龄大学习者开始时效率高,但从长远看,学习第二语言开始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2)年龄不会改变第二语言习得的顺序;就速度来说,有研究证明年龄大的学习者更具有优势,也就是说如果考虑学习第二语言时间相同的话,不同年龄学习者相比,年龄大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提纲

四、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 ①时间:18世纪末②代表人物:[德]奥伦多夫③言学理论基础: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认为所有语言同出一派 ④心理学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例如:记忆、思考、概括…… 联想心理学: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是各种感觉或观念的集合。心理活动主要依靠联想的力量来实现。例如:记忆单词依靠和母语的联系⑤主要特点:A.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C.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D.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著”“原著” ⑥成就:A.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B.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知识扎实C.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D.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 ⑦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B.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培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C.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懂 (二)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针对“语法——翻译法”“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又称“自然法”,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01填空) 直接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学生的母语(02选择) 直接法的“直接”指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03选择) 直接法的优点之一是有利于学生外语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培养(00选择) ①时间:19世纪后半叶西欧 ②代表人物:[德]贝立兹 [法]古安 [英]帕莫·艾盖尔特 ③心理学基础:联结主义心理学强调语言与客体的直接连接 ④特点:A.在语言和外界事物或经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B.以口语为基础(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C.句本位,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D.以模仿为主 E.用归纳法教授语法规则先操练,后归纳 ⑤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新路子B.利用直观手段(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C.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D.不使用学生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⑥缺点: A.把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是不对的B.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有时反而影响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C.过分强调模仿、重复,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适当给出规则的学习方式 D.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三)听说法(结构法、句型法) 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时美国训练士兵所用方法 外语教学听说法产生于美国,其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96选择) ②代表人物:[美]弗里斯埃比拉多 ③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先搞清语言的结构 ④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强化 听说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这种心理学理论的创始人是华生(98选择) ⑤特点:A.听说领先,读写跟上B.反复实践,养成习惯C.以句型为中心进行训练强调以句型为中心反复进行操练的教学法是听说法(01选择) D.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不完全排斥) E.大量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如:录音、语音实验室、视听设备等 F.注重语言结构的对比,找出学习的难点,确定学习的重点 G.有错必纠 ⑥优点: A.以句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并建立了一套培养语言习惯的练习体系 B.充分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C.不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克服了直接法的某些片面性

电大职业技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考试答案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1 (判断题)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是幼儿想象的特点之一。 对 2 (判断题)思维的两个突出特点是直接性和概括性。 不对 3 (判断题)具体形象思维是3岁前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 不对 4 (判断题)幼儿情绪的一般特点是易冲动、易变化、易受感染和易外露。 对 5 (判断题)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之一。 对 6 (判断题)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对 7 (判断题)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6周岁的公民。 对 8 (判断题)幼儿常见的社会行为主要有反抗、竞争、模仿、攻击等。 对 9 (判断题)直觉行动思维又叫作手和眼的思维。 对 10 (判断题)见察的目的性较强,不容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干扰并能持久。 不对 11 (判断题)视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视敏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 对

12 (判断题)婴儿心理的发展是指大肌肉和双手动作的发展。 不对 13 (判断题)在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稳定不变的。 不对 14 (判断题)影响幼儿气质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先天和后天的影响、知识和技能的影响和性格的影响。 不对 15 (判断题)幼儿常见的社会行为主要有反抗、竞争、模仿、学习知识等。 不对 16 (判断题)幼儿与成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对 17 (判断题)幼儿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与老师的关系和与父母的关系。 不对 18 (判断题)幼儿情绪的一般特点是易冲动、易变化、易受感染和易外露。 对 19 (判断题)具体形象思维是3岁前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 不对 20 (判断题)思维的两个突出特点是直接性和概括性。 不对 21 (判断题)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是幼儿想象的特点之一。 对 22 (判断题)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之一。 对 23 (判断题)婴幼儿阶段,是骨骼、肌肉及身体各器官和系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对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暨南大学周健2007 夏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的区分首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 , 1857 -1913 )提出来的。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和所有的符号一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而且“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在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组合”和“聚合”关系。而“言语”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语言”和“言语”之间有着双重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产生于言语;反过来,语言又制约着言语。区分语言和言语,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找到了稳定的对象和最好的切入点,并且可以在语言规范之外,找到言语活动规律。 分清这对概念对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很有意义:我们重点教的是汉语的语言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从一些典型的言语作品中归纳出来的。学生有了相当的汉语言语作品的积累才能认识和掌握汉语的规律,掌握了汉语的语言规律之后还要把它转化成汉语的言语技能,掌握了言语技能,才能运用汉语表达思想、与人交际。 二、母语和第一语言 母语( Native language ) ,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第一语言(First Ianguage)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母语跟第一语言不一致的情况;双语(多语)第一语言的情况。 三、外语和第二语言 外语( foreign Ianguage )和第二语言( second Ianguage )这两个术语在当今外语教学法文献中,一般都看作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加以区分。 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有时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四、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习得” aequisition ,也有译作“获得”的。习得一般指幼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 过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 “学习” (learning ),也有人译成“学得” ,在心理语言学中是指人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简介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简介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很多,有几十种,这里重点介绍以下几种。 语法——翻译法 直接法 听说法 认知法 功能法(交际法) 1、语法翻译法 ⑴产生背景 ⑵基本特点 ⑶分析评价 ⑷应用提示 ⑴产生背景 发展线索 古代拉丁语的教学——中世纪的古典语言教学,16世纪开始现代语言取代拉丁语,到18世纪末,现代语言(英语、法语)已经进入教育主流。 代表人物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H.Ollendorff)对这种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和总结,使之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 普洛茨(1819-1881)推行语法翻译法教学的重要人物(教师) 相关理论: 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18世纪德国的官能心理学 ?⑵基本特点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主要内容,教学采用演绎的方法; ?词汇的选择由内容决定,对译生词表; ?用母语教学,翻译是主要教学手段; ?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名著。 ?⑶分析评价 ?积极方面: ?创建了翻译的教学形式; ?注重语法规则; ?注重阅读,注重语料的规范性。 ?局限: ?重语言知识而忽视语言运用; ?过分依赖母语; ?教学方式单一; ?忽视听说训练。 ?⑷应用提示 ?两个基本点: ?①以启发学生的目的语认知为出发点; ?②根据教学环境、对象、内容等选取合适的方式。

?在第二语言课堂上,教师容易陷入过多使用母语或媒介语的误区,而作为一个第二 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说目的语,则永远不会多余! ?2、直接法(自然法) ?⑴产生背景 ?⑵相关理论 ?⑶基本原则 ?⑷训练方法 ?⑸分析评价 ?直接法就是直接用外语教外语,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重视形式语法。 ?⑴产生背景 ?语言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尝试,法国语言教育家古安(F.Gouin)(或称戈恩) 创造“序列教学法”。 ?德国教育家贝力子(M.D.Berlitz)一生主要在美国,因创建贝力子外语学院采用直 接法而闻名。 ?⑵相关理论 ?语言学 ?当时发展起来的语音学为直接法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语言学的基础。1886年国际语 音协会成立,公布了国际音标提出了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原则。 ?心理学——联想主义心理学 ?理念:在语言行为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感觉而不是思维,注重联想,形象化的作用, 通过感觉学习。并认为最强的感觉是由声音引起的。 ?⑶基本原则 ?直接联系:客观事物与第二语言教学直接联系 ?以模仿为主:通过大量感性材料灌输感性认识,再归纳 ?以口语为基础:从听说入门,重视语音教学 ?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教授当代通用语言 ?⑷训练方法 ?实物法(名词类) ?动作启发法(表演法) ?环境制造(情景再现) ?重复法:模仿、重复、领会 ?词语拓展法 ?⑸分析评价 ?积极方面: 重视活的语言,重视实用性; 尝试建立第二语言教学的直接联系; 教法生动活泼; 为母语不同的教学对象的教学提供了可行方式。 ?局限: 推广受到限制,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技巧; 教学条件有要求;小班授课效果较好; 完全排斥母语,有时“舍近求远”甚至于完全误导;

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三)、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相同点: (1)从教的方面来瞧 (2)从学的方面来瞧 不同点: (1)教学起点不同 第二语言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开始,先教发音、最基本的词汇与语法(《汉语教程》第一课您好),就是零起点的教学。而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入学时已基本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据我国学者(周国光、王藻华等)研究,儿童到六岁时,基本上习得了母语),不需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教,第一语言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与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由于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就带来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跟第一语言教学的一系列的区别,也使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成为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 (2)教学环境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往往就是在母语的天然的语言环境氛围中进行,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第二语言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 (3)受其她语言的影响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就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决定了它不就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儿。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这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种影响可以起正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如汉英主语+动词+宾语);也可以起负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英语中有第三人称变化,汉语中无,学英语时易错)。对于正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负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预防或排除。后者就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一个难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4)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我们说语言与文化就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本身既就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就是文化的载体。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通常也就是她们的母语)的同时,也得到了这种语言的文化(通常也就是她们自己民族的文化)。她们自然地形成了操这种语言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与文化习惯。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通常不就是本民族的文化)。当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不同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时,有些不容易理解

现代教育技术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2014 年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课题编号:2012Y004)、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 L12DZW01)7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中国留学生的快速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来华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2012 年共计有来自200 个国家和地区的328,330 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9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中学习。教育部将大力支持各高等学校吸引外国留学生,到2020 年,要实现全年在华留学生总数达到50 万的目标,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家。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的全面支持与诸多启示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既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同时又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使得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功能,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作用,从而使得学习效果显著提高。20 世纪80 年代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对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的提供了更全面的理论支持与诸多教改启示。

以往学术界多强调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目前看来学术界的多元智能理论更能有效地支持现代教育技术。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定义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他提出了“智能本位评价”的理念,扩展了学生学习评估的基础;主张“情景化”评估,改正了以前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有力挑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颇感困惑之时,他的理论无疑会带来诸多启示。教育技术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同时,技术蕴涵着需要人们去认识的全新理念、新的思维类型和新的思维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论支持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会取得实效。但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还有很多高校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状态,因此对现代教育技术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研究就显得非常迫切。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目前通过中国社科期刊网调查可以发现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与教学的研究论文从1979?2011年有3340篇,核心期刊2874 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1454 篇,涉及到现代教育技术与留学生教育的只有8 篇:《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现状研究》(马一丹)、《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报刊教学中的应用》(纪念)、《针对留学生特点探索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孔璐、丁磊)、《让中文影视剧走进对外汉语听力教学课堂》(赵妍)、《留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之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北语听课整理-完整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一、教学法流派的研究 1.什么是教学法流派 教学法体系:由教学理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包括: (1)理论基础(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目标 (3)教学原则 (4)教学内容 (5)教学过程 (6)教学方法和技巧 (7)教学手段 (8)教师与学生的作用 (9)评估方法 1.1教学途径类 较侧重于提供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具体教学方法、程序未明确规定。 1.2教学方法类 同时规定了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 2.三大教学法流派 2.1传统教学法(强调语言形式) (1)认知派(语法翻译法、认知法) (2)经验派(直接法、听说法) 2.2交际性教学法(强调语言功能和语言运用)

(1)语言派(功能—意念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2)内容派(内容型教学法) 2.3人本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为中心) 团体语言学习法、暗示法 3.西方学者对教学法流派的分析模式 (1)教学理念、原则(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方法、设计(目的、活动、教师、大纲、教材、学生)(3)教学实践、步骤(步骤、活动、技巧) 4.对教学法研究的主要方面 (1)时代背景、地点、代表人物 (2)理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 (3)教学步骤 (4)主要特点(教学原则) (5)成就和不足 二、主要教学法流派分析 现代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

1.传统教学法 1.1语法翻译法(又称古典法)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刚,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1)时代背景 18世纪德国语言家奥伦多夫吧语法讲解与翻译练习结合起来,成为当时一种标准的课堂教学方法。 19世纪中叶,逐渐成为教现代语言的主要方法。 (2)理论基础 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同源)、官能心理学(思维训练) (3)教学步骤 讲解语法词汇→翻译练习 →介绍课文(母语介绍课文、逐句翻译课文、朗读课文) →巩固课文(胡毅巩固课文、回答理解题) →测试检查(通过双语翻译测验检查) (4)主要特点 A.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用演绎法; B. 依靠母语,用母语教目的语,以翻译为主要教学手段和练习手段; C.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为目标; D. 重视课文教学,以文学名著典范语言为教学; E. 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5)成就 A. 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

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复习过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三)、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相同点: (1)从教的方面来看 (2)从学的方面来看 不同点: (1)教学起点不同 第二语言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开始,先教发音、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汉语教程》第一课你好),是零起点的教学。而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入学时已基本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据我国学者(周国光、王藻华等)研究,儿童到六岁时,基本上习得了母语),不需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教,第一语言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由于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就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跟第一语言教学的一系列的区别,也使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成为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 (2)教学环境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往往是在母语的天然的语言环境氛围中进行,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第二语言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 (3)受其他语言的影响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决定了它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儿。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种影响可以起正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如汉英主语+动词+宾语);也可以起负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英语中有第三人称变化,汉语中无,学英语时易错)。对于正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负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预防或排除。后者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4)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我们说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通常也是他们的母语)的同时,也得到了这种语言的文化(通常也是他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他们自然地形成了操这种语言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习惯。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通常不是本民族的文化)。当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不同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时,有些不容易理解并难以接受,

日本移动学习实践研究前沿_对话东京大学教育技术首席专家山内祐平副教授

2009.9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72期国际学者对话 文章编号:1006—9860(2009)09—0001—06 编者按:移动学习,在今天的教育技术领域已经成为一个激动人心的话题,吸引了大量的 研究者进入这个领域。移动学习之激动人心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将最前沿的技术引入教育领域,事实上,在我们看来,在于对今天教育所面临的巨大危机提供了一种极具希望的解决方案。这一教育面临的巨大危机的起源是,自21世纪以来,全球最先进的社会都已步入信息化,成为一种全面的信息加工系统。在这样的社会中,知识成为一种战略性资源。而今天的城市,与工业时代的城市有别,后者基于水资源和自然资源形成,而前者建立于知识资源的基石上,围绕大学和金融资本为中心,基于媒体通讯网络构筑而成。由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带来了教育目标和学习方式必须随之改变。这一挑战的表象是在教育学领域浮现了“教育学的迷惘”“教育学的终结”等深刻反思的命题。如果具体描述这一挑战,那么就是:今天,人们既无可能全部掌握所有历史上产生的知识,也无可能全部掌握在成长和生活中所产生的新知识。他们面对工作中的问题时,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经常是他们没有学习过的,解决问题需要自己创造新的知识。这是传统教育体制所提供的知识传授系统不可能承担的任务。而移动学习恰恰为解决这一危机带来了一线曙光。如同我们所知的那样,媒体是人体的延伸,而我们讨论一个人的学习 访谈者:200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以“超高速网络框架、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IT 人才培养”为重要政策导向的“e-Japan ”三年国家战略计划;2004年又制定了其后续战略计划、持续到2010年完结的“U-Japan ”计划,其重要内容包括“泛在网络框架、高度ICT 活用和安心、安全的ICT 环境”。日本政府主张,“U ”代表了:泛在(Ubiquitous )———联结所有的人和物、普适(Universal )———人和人之间的心灵接触、面向用户(User-oriented )———融合用户观点以 及独创(Unique )———激发个性和活力。就目前来看,在这个领域,日本已经站在世界前沿。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资助下,日本学术界在信息技术领域展开了密集频繁的技术攻关和实践活动,涌现了一批极有价值的成果,其中教育技术学研究者也在这一舞台上占据了一席重要之地。首先,请您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近几年,日本教育工学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 日本移动学习实践研究前沿 —— —对话东京大学教育技术首席专家山内祐平副教授张海1,李馨2 (1.日本大阪大学 人间科学研究科 教育工学研究室,日本 大阪 565-0871; 2.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北京 100031) 能力,不可能把眼镜、纸、笔这类媒体工具和人的学习能力进行切割而讨论。而作为知识媒体的一种,手机等移动设备,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大大扩展人的知识存储和传播能力的媒体工具。未来的教育系统将注定是基于移动设备的一种系统,人们无需把必须的知识全部背诵记忆在大脑中,而是存储在移动设备中,人们无需全部自己完成工作,而是通过移动设备联结专家,通过专家的协助来解决问题。而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形态将基于这种人们的生活实态发生变革。因此,我们围绕移动学习这一话题的讨论,不仅仅是在讨论某种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而实质上是在思考我们的教育系统的未来图景。在移动学习研究的各流派中,日本的学者是处于最前沿的一群研究者。山内平副教授是大阪大学人间科学博士。以山内平副教授为中心和负责人的重大研究机构和项目深具影响力,这些项目包括:BEAT 项目(Benesse 先端教育技术学讲座,邀请世界级和日本教育技术领域最前沿的学者,对移动媒体的教育应用进行研究的项目)、iiionline 项目(东京大学情报学环e —Learning 项目)、TR EE 项目(东京大学未来教育环境再设计计划,推动KALS 未来教室等研究在东京大学的实际应用)、MEET 研究所(微软资助研究所,研究如何通过移动媒体改善高等教育环境,开展东京大学KALS 未来教室研究以及东京大学OCW 计划)等。这些研究项目的研究重心之一就是移动学习领域。自2000年开始任东京大学情报学环副教授,东京大学教育技术领域领军人物。曾获日本教育工学会研究赏和论文赏(每年获奖者各自仅1-3人),其研究团队更囊括了近10年日本教育工学会接近半数的研究赏和论文赏。带领着日本排名第一、世界排名前十的世界顶级大学之一———东京大学的研究者们开展卓有成效的研究,山内博士的工作,代表了日本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和最新动向。基于此,本刊特策划与日本站在研究最前沿领域的研究者们最近距离的中国学者,和他们展开了面对面的对话,对话和交流围绕“最前沿的移动学习研究的图景是怎样的?其设备、教材是如何开发的?研究人员应如何组织进行移动学习研究?移动学习的未来如何?”等问题而展开对话,以飨读者。 关键词:移动学习;3G ;泛在学习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 A

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

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 班级:12对外汉语姓名:韩瑞晶学号2012034107 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再学者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人们提出许许多多教学原则这些原则是第二语言在教学中特别需要重视的。 (1)精讲多练的原则 精讲多练是60年代初北京语言学院教师总结出的一条原则。所谓精讲,就是语言知识、语言规律要讲的精炼、简明、扼要,教师适当的讲授理论知识和与语言规律,这是对成人学校第二语言必不可少的;所谓多练就是通过大量要目的,要层次、反复的操练、练习。是学生掌握目的语的听、说、读、写技能和语言交际 鉴于语言课首先是技能课、工具课,所以语言缴械应体现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原则。根据目前学生入学时语言水平的情况,调整讲和练的层次。并提高学生们的技能,这不仅包括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训练,而且为了培养交际能力,还需要进行有关语用规律、话语规律和交际策略的言语交际技能训练。 (2)动机诱导的原则 社会语言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心理实验得出结论:一个人要学习某种第二语言,决定其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不在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或天生语言能力的强弱,而在学习者是否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所以我们要将良好的学习动机的诱导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始终。 (3)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 要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制定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并确定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学习的内容应是真实而实用的,要做到学以致用。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课堂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加强趣味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参与设计教学活动,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并根据所得到的反馈不断调整课程计划,改进教学;对待学生的偏误应采取严格纠正的态度,但纠错要根据其性质和发生的场合区别对待,注意方式。 (4)交际性原则 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第二语言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而不只是让学习者掌握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和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因此,第二语言教学中,语言交际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教师应当努力将交际引入课堂。 (5)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结构是指语言的结构,包括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功能指用语言做事,即语言在一定的情景中所能完成的交际任务。文化指语言教学范围里的文化,主要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影响到交际的语言文化因素以及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是基础,从起始阶段开始的、通过系统的语言结构的学习掌握语言规则,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较为迅速地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功能是目的,学习语言结构是为了交际,因而结构是为功能服务的额,结构教学必须与功能教学紧密结合。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对比的原则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2)学科 A、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B、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业 A、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 ):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 (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 )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2)学科 A 、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B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业 A 、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教什么(教学内 容— 语言学) 如何学(习得理论和认知心理—心理学) 怎么教(教学理论 和方法— 教育学)

高二英语课堂教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论英语课堂教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李静纯 一、英语课堂教学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 “课堂教学技术”(Classroom Teaching Techniques)这一术语并不是新名词,它在学科教学研究和实施中已被广泛运用。我们提出这一术语,目的是特别强调此中的技术特性和技术内涵。在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教师和教研员经常用“课堂教学技能技巧”、“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措施”等语来讨论与课堂教学技术研究课题相关的问题。在一般的研究中,使用这些说法大体上可以把问题表述明白,不会在理解上造成较大的误差。但在学术性较强的课题研究中,基本术语应当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中文“技术”一语能够比较准确地揭示这项研究的特定内容。因此,出于长远考虑,我们准备用“英语课堂教学技术”(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Techniques)这一专业术语来进行讨论。我们首先谈一谈这个问题的三个理论基础: (一)教育技术学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教育技术学是20世纪后50年逐步兴起的一个专门的教育研究领域。这一新兴学科的产生最初与视听设备的发展密切相关。重视教学实施手段的教育研究者们注意到视听设备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媒体,于是,他们深入研究了把视听设备运用到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技术手段,由此形成了“狭义的教育技术学”。这种狭义的教育技术学研究给人们以极大的启发,研究者们开始意识到,技术手段和技术程序不应当仅仅限于视听教学设备的“硬技术”,而且应当推广到教学的其他领域,用技术去装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系统地探索教学设计的“软技术”。完成这样的工作需要新的方法的支持,这就是近20年来被“广义的教育技术学”所运用的“系统方法程序”(System Approach Process;简称SAP)。早在1968年,Banathy 已对系统方法进行了明确的描述,他认为这种方法是“设计、开发和实施(教学)的一个自我完善、合乎逻辑的过程。它提供了一个程序框架,在这个框架内首先要确定系统的目标,然后进行分析,以便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上,就能选择出最适合于成功地运行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最后,再评价这个系统……为改进组织与实施上的设计变化而提供基础。”Banathy的意思是:教学实施首先需要确立系统目标,并对系统目标进行分析,然后就需找到实现系统目标的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具体设计程序来实现教学的有效运行。 广义教育技术学的一项课题就是运用系统方法研究、探讨、制定实现学科教学系统目标的系统设计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广义的教育技术学实际上是教育哲学、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技术桥梁”。教育学的理论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构想、原则和方案,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者则研究、探索、开发并向教师介绍教育的和教学的技术模型、模式和程序。教师接受了这些技术模型、模式和程序就有可能拿到自己的工作领域中去实行。 到80年代,广义教育技术学开始关注个别化教学(the Individuation/ Individualization of teaching)。专家们认为:“教育的系统方法的基本信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适合于每个学生。”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the different needs of different learners),教育者有必要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技术程序,这样的程序应当允许每一位学习者根据个人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媒体和材料,并允许每一位学习者选择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和实施方法旨在更大限度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际学习经验,因此,它对我们探讨“素质教育”问题应当有很大的借鉴价值。视听教学-系统方法-个别化教学,构成了广义教育技术学的基本内容。我们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技术研究时应主要参考后两项内容,即系统方法和个别化教学。

(完整word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暨南大学周健2007 夏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的区分首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 1857 -1913 )提出来的。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和所有的符号一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而且“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在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组合”和“聚合”关系。而“言语”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语言”和“言语”之间有着双重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产生于言语;反过来,语言又制约着言语。区分语言和言语,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找到了稳定的对象和最好的切入点,并且可以在语言规范之外,找到言语活动规律。 分清这对概念对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很有意义:我们重点教的是汉语的语言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从一些典型的言语作品中归纳出来的。学生有了相当的汉语言语作品的积累才能认识和掌握汉语的规律,掌握了汉语的语言规律之后还要把它转化成汉语的言语技能,掌握了言语技能,才能运用汉语表达思想、与人交际。 二、母语和第一语言 母语(Native language ) ,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母语跟第一语言不一致的情况;双语(多语)第一语言的情况。 三、外语和第二语言 外语(foreign language )和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 )这两个术语在当今外语教学法文献中,一般都看作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加以区分。 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 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有时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四、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习得”aequisition ,也有译作“获得”的。习得一般指幼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1、语法-翻译法:又称“传统法。是使用学生的母语来教授第二语言并以系统地教授语法知识为教学基础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主张母语与目的语并用,通过翻译和系统的语法教授学习。” 最古老的教学法,盛行于18世纪末,代表人物是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 语言学理论基础:机械语言或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理论基础:联想心理学 基本原则和特点: A、语法是教授第二语言的基础。学习二语首先要背熟语法规则和例句。 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翻译是主要的教学手段 C、注重书面语教学,注重读写,轻视听说 D、教授所谓“规范”语言,重视经典名著 教学过程:字母发音和书写――语法――阅读原文 语法教学的步骤:A、先讲词法,后讲语法。B、用演绎法教授语法规则,并翻译。C、练习 课文教学的步骤:A、介绍课文B、逐字逐句翻译C、朗读D、互译来巩固 主要成就: A、创建了在二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翻译即是教学目的,也是手段 B、主张语法知识,重理性和演绎。 C、使用母语,初学阶段不会觉得困难 D、注重书面语和名著,阅读能力高 E、使用方便,无需复杂的设备和教具,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也不高 主要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听说能力。 B、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无法培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C、过分强调语法,死记硬背语法规则和例句,教学内容乏味。

2、直接法:又称“改革法”、“自然法”。用目的语,不用母语不翻译,不注重语法形式。 19世纪后半页的西欧,代表人物:德国的贝立兹、法国的古安、英国的帕默、艾盖尔特 主张仿照“幼儿学语”的方式和自然过程来设计二语教学过程,以顺乎人类学语言的自然规律。建立语言和外界实物的直接联系和模仿大人说话是幼儿习得母语的基本策略。 心理学基础:联结主义心理学。受其影响,强调词语与客观事物的直接联系,而不通过母语。 教学原则和特点: A、直接联系。在语言和外界事物间建立直接联系,不用母语。 B、以口语为基础。教学目标是口语。 C、句本位。以句子为最基本的教学单位。 D、以模仿为主。是主要练习方式 E、先用直接感知语言材料,而后靠归纳的方式教授语法规则。 教学过程:教师口头展示句子or课文-学生模仿跟读-教师纠正错误-学生继续模仿-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也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主要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一统天下,开创了一个二语教学的新局面、新路子,重视口语。 B、利用直观手段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C、注重口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D、不使用母语,有利于培养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E、制定出一套言语训练的方式方法。 主要缺点: A、忽视幼儿习得母语和大人学习二语的差异 B、排斥母语,只见消极面,不见积极面 C、注重建立目的语和事物的关系,教师解释不多,不用母语,易造成误解 D、重视感性认识,偏重经验,过分强调模仿、重复,对学生主动性认识不足 E、对复杂语言现象的理解易出问题,读写能力弱。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外研中心(精)

育明考博2014届学员成绩喜报 英语各类课程学员数873人 专业课各类课程学员239人 专业课教学测评中学员零差评 英语一对一全程32名学员全部过线 第七期考博英语集训营四个班97名学员90人过线 育明考博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668-6978QQ:493371626QQ:2890064351 2015北京外国语大学考博QQ交流群105619820英语群335488903专业课群157460416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语料库及语言学语料库及语言学(外研中心方向考博分析 一、外国语言学及语料库及语言学博士(外研中心研究领域—招生人数—及考试科目: 学习年限:我校博士研究生均须全日制脱产学习。有工作单位的考生,读博期间可与工作单位保持人事工作关系,但在培养期内必须全日制脱产学习。我校不招收业余制博士生班。定向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4年(允许3年毕业,非定向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学习年限之外属于延期阶段,定向博士生不超过6年,非定向博士生不超过5年。 学费与奖助学金:2014年全国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改革,我校的研究生学费标准及奖助学金体系正在制定中,确定后将在研究生院、学生处网站上公布。 学科研究研究领域指导教师招生考试科目 专业名称方向人数 外国语专业科目一专业科目二

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料 库语 言学 (013 外研中 心 语料库语 言学 王克非1 二外英 语 应用语言学 (外研中心 语料库研究 应用语言 学/语料库 语言学 梁茂成1-2

语料库语言学语料库语 言学 李文中1 二、导师介绍: 王克非:中共党员。1976-86年在湖南省地质部门工作,1986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师从许国璋教授,1989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工作兼在职博士生,1993年获博士学位;1994年升任副教授,1997年晋升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和翻译研究。近年开设"翻译理论"、"翻译与文化"、"英汉比较与翻译"等硕士生课程。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教委科研项目,1998年获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国际招标研究项目并受聘该中心客座教授;2001年3月受聘于台湾辅仁大学任客座教授;2001年5-6月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做访问教授、学术论文评委。自1990年起任《外语教学与研究》副主编、1999年任主编(之一;自1994年《外语与翻译》创刊起兼任该刊高级编审。迄今编审外语界论文数千万字。现任北外语言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 梁茂成: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语料库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语言对比。2008年5月至今,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2005年9月至2008年4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2005年5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获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2000年6月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获对比语言学硕士学位;1987年6月至1997年8月,任教于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文中: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语料库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1963年12月生,河南开封人。1984年7月获郑州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7月获西安外国语学院文学硕士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