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

许多人们得了脑梗后尝试了各种办法调理治疗,但是就是不见好转。有些人甚至说“脑梗这个病我已经放弃治疗了”,在这里告诫大家,脑梗后遗症是完全可以调理好的,关键是用对方法,及早治疗,切忌久拖不治。其实有许多方法都有效。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

★1、补阳还五汤可以治疗脑梗吗

补阳还五汤可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2、脑梗塞发病时的症状

呈突然起病,常开始于一侧上肢,然后在数小时或一、二天内

其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进行性累及该侧肢体的其他部分。

多数不伴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较大动脉闭塞后数日内发生的继发性脑水肿可使症状恶化并导致意识障碍,严重脑水肿还可引起致命性的脑疝危险。

补阳还五汤,与小续命汤都是可以治疗治疗脑梗后遗症的,具体哪一个好就要看病人的体质类型。并不是一个方子就能够治疗所有的脑血管病后遗症的。

★指导意见:

补阳还五汤,偏于治疗气虚血瘀,小续命汤偏于内有阳虚,外有风寒的人。

★脑梗:补阳还五汤

★方剂组成:地龙10g,红花10g,桃仁10g,川芎10g,赤芍10g,归尾10g,黄芪120g,每日1剂,水煎服,均分2次。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倦、内伤、积损正衰等因素有引。本病或始于气虚、气阴两虚或“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终则气虚而血瘀,殊途而同归,故益气活血法为其主要治法。

在多年理论与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气血相关理论,我们认为“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各期的病理基础。益气活血法是治疗中风病的基本治法,益气为治本之法,活血为治标之法。益气包括补益人体肺、脾、肾气,使人体气机充沛,功能正常,气血调和,正气强盛。

活血化瘀可使经络通畅,脑髓经脉得以濡养,气血调畅,痰浊、郁火不生,清窍、脑络不受蒙蔽。治宜补气为主,兼以活血

通络。根据“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采用补阳还五汤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取得满意效果。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当归尾,具有活血祛瘀。

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补阳还五汤可以调节脑组织能量代谢而发挥抗缺血作用,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而减少脑梗死体积。

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主要治疗中风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您父亲脑梗时间长了是可以用这个的。您可以去当地医院咨询并遵医嘱治疗。

加味补阳还五汤

心动过缓病人除了正常的手术和药物治疗外,日常生活中,对于心动过缓的保健和护理同样很重要。心动过缓的保健和护理主要包括日常生活、饮食的护理和药物的保健。 心动过缓药物的保健: 心动过缓病人日常生活中可服用一些中成药进行保健,比如麻附细辛汤、加味补阳还五汤、温通复脉汤、加减炙甘草汤等等。对于疾病的痊愈有一定的效果。 相信患者只要做好了心动过缓的保健和护理,相信心动过缓的治愈只是时间问题。 加味补阳还五汤 【处方】黄芪(60g)、地龙(15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淫羊藿(15g)、桃仁(9g)、红花(9g)、桂枝(9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适用病症】用于补气温阳、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冠心病心绞痛(气虚阳衰,血瘀痰阻型),症状为心前区隐痛、少气懒言、形寒肢冷、乏力、舌黯淡、苔白、脉弦缓。 【按】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症,本为气虚阳虚,标为血瘀寒凝痰阻。气为血之帅,气旺则行,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气血运行缓慢,终致气滞血瘀。阳虚则寒、湿、痰不化,闭阻心络。故治疗当用补气温阳为主以治其本,化瘀通络为辅以治其标。方中以大剂量黄芪补气以行气血;桂枝温通心阳;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通络,化瘀止痛;地龙化痰通络;淫羊藿温补肾阳,诸药合用,有大补阳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冠心病,甚为合拍。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稠度高,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流缓慢,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成。加味补阳还五汤中,黄芪能扩张冠脉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川芎及当归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地龙有降压作用。桂枝有镇痛,加强活血化瘀药的功效。淫羊藿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少气懒言,心胸隐痛,神疲乏力严重者,加党参30g;伴形寒肢冷,舌体胖淡,喜热饮者,加制附子9g,薤白6g伴胸胁胀闷、嗳气,脉弦者加香附、枳壳各9g;血压偏高者加石决明、钩藤、龙齿各15g;胸痛严重者,加川三七(研末分2次冲服)、檀香各6g。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分析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7-10-24T15:18:56.94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6期作者:孙玉蓉 [导读] 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 (湖南省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82例作为研究样本,以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而后对比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Fa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运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a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即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中风后遗症;效果 中风就是临床上所称的“脑卒中”,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发病率与日攀升,同时该疾病治疗中随着死亡率的降低,致残率却在不断升高,而导致致残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治疗遗留的后遗症而引发的。因此,本文就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展开深入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时间:2016年2月-2016年12月,研究样本:82例我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0:21,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6.5±1.7)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8:23,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56.5±1.6)岁。两组患者在上述基线资料比较中差异不显著(P>0.05),一致性较佳。 1.2治疗措施 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具体方法为:选取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合谷、内关、曲池、地仓、太阳、风池、四白、攒竹、鱼腰等穴位,进针深度根据具体穴位的位置而定,进针后留针时间控制在20min-30min,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1]。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补阳还五汤基础方为:黄芪50g,灯盏花(取消,我院无)、豨签草各30g,赤芍、当归、葛根、红花、丹参各15g,鸡血藤、地龙、水蛭、桃仁各10g。患者若为上肢偏瘫可增加桑枝30g以及桂枝15g;气虚患者增加白术15g以及边条(改白)参10g;下肢无力患者增加桑寄生30g以及鹿角胶15g;手脚肿胀患者增加薏苡仁30g以及防己15g;口眼歪斜患者增加僵蚕、钩藤、白附子各15g;口舌不利患者增加白(改石)菖蒲以及郁金各15g;小便失禁者增加山萸肉15g、益智仁、桑螵蛸各10g、肉桂6g;肢体麻木患者增加橘红10g、胆南星以及半夏各15g。温水煎服,每日三次,4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2]。 1.3观察指标以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Fa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临床疗效;临床疗效:痊愈、显效、无效,痊愈为患者后遗症消失,身体恢复良好;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得到改善,可进行正常的生活;无效为患者症状未见好转甚至进一步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统计软件版本为SPSS20.0,用()表示计量资料,计量资料:Fa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临床疗效,进行检验,将P<0.05作为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认为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Fa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评分情况差异不显著,即P>0.05,治疗后观察组Fa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即P<0.05,具体分析见表1。 2.2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2%(39/41),对照组为80.49%(33/42),差异显著(P<0.05),具体分析见表2。 3.讨论 中风的发生在中医上认为主要与心、肝、脾、肺、肾以及经络、血脉运行失调有关,但是从西医的角度来讲,中风主要是由于血浆粘稠度增高,进而导致红细胞、血小板相互凝聚,造成血流速度减缓,最终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破坏大脑中枢的功能,最终引发口齿不清、患侧流涎、口眼歪斜、肢体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等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3]。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50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a13085502.html,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50例 作者:张新亮杨喜娟 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9期 摘要:“他暗示”是人与景观公共艺术、环境的一种心理感染的过程,有多方面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他暗示”在景观公共艺术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但可以使人在视觉上有美的享受,同时对人的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加了许多趣味性,增添了环境的氛围,增强景观公共艺术的变现力。 关键词:“他暗示”;景观公共艺术 “他暗示”是一种非理性的直觉,它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方式含蓄、间接等,并且会对他人的活动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他暗示”作为一种心理暗示,它能够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各种实验,许多心理学家证明;当一个人不由自主的接受了某种暗示,并且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行为时,就是受到了暗示效应的影响,绝大多数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暗示效应所影响。 一、“他暗示”的积极作用 积极的“他暗示”在人的潜意识里面输入的信息是积极的,并且通过多次输入积极的信息,人的潜意识里面才会逐渐吸收,同时能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积极的心态。美国成功学励志专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成功人士积极的心态是失败者不具备的。”可见,因为积极的心态,可以使人变得自信、坚强和快乐,并且在生活中可以不断激发自己的能力。同样,在景观公共艺术中,健康积极的“他暗示”对游客及行人的心理影响也是乐观的。 二、“他暗示”在益阳市景观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一)益阳市栖霞寺建筑群 栖霞寺位于湖南省益阳市会龙山麓,始建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公元4世纪末期),系由印度僧人不如密多尊都所建,原名宝泉寺。据传明建文帝因宫廷动乱,被逼出走,在此削发为僧;后人重修时,以其曾为帝楼,改名为栖霞寺。经过一个学期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栖霞寺连廊里有许多和玺彩画和苏式彩画,苏式彩画的施色,与旋子彩画基本一样,也是以青绿二色为主,但某些基底色,较大量地运用了各种间色,比如石三青、紫色、香色等等,所以这类彩画可给人以富于变化和亲切的感受。苏画细部题材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有各种历史人物故事画,有百态千姿的花鸟画,有表现殿堂楼阁的线法风景画,有笔墨酣畅的水墨山水画等等。这些趣味活泼的绘画内容,潜在暗示游人内心的感情变化,多使游人内心亲和愉悦。 (二)益阳市白鹿寺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方源〗《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组成〗黄芪生,四两[120g] 当归尾二钱[3g] 赤芍一钱半[5g] 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注意事项〗 1.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2.本方证以正气亏虚为主,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以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方论】本方重用生黄耆大补元气,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行经络。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实验研究】(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中药通报》1987(2):5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著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著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陕西中医》1986(10):466,补阳还五汤能使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表明本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学基础。 【禁忌】中风正气未虚或阴虚阳亢,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均忌用。 [方解]: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气,益气活血,为君药;当归尾长于活血,且化瘀不伤血,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香砂六君子汤临证心得

香砂六君子汤临证心得 摘要】目的探索中医药治疗慢性胃肠道疾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半夏、砂仁、木香)治疗慢性胃肠道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中医归于呕吐、痞满病范围的证候。主要表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临床上以胃排空迟缓为主要特征,其临床表现以早饱、餐后腹胀、恶心、厌食、便溏等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一系列病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痘疹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中医药辩证施治中医复方香砂六君子汤临证心得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300-02 1临床资料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正确的生活理念。胃肠功能紊乱,消化道疾病呈逐年上升,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的生活、工作质量、笔者自2006年至2010年潜心研究,仔细观察,用香砂六君子汤临证治疗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150例,总有效率90%提示本方具有补益脾气、滋养胃阴、助健运之功效。 150例患者就诊于我院中医内科,所有病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诊,其中男性80例,女性70例男女之比为:1.4:1.年龄为21岁至75岁。平均47.5±27.5岁,病程最少2年最长15年。所有病例均有慢性消化系症,胃腕部胀满、隐痛、纳少、乏力嗳气嘈杂、面色萎白少华、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 治疗方法:以益气补中、健脾养胃、消痞助运为治疗总则,基本方法以香砂六君子汤(砂仁、木香、党参、茯苓、白术、半夏、陈皮、甘草、生姜引自《中国医学大辞典》)湿重者加厚朴、苍术,有热者加黄连、吴萸(左君丸),血瘀者加丹参、赤芍,胃阴不足加北沙参、石斛,气滞重加佛手、香橼皮,嗳气较甚者加旋覆花,寒凝者加荜澄茄、丁香、肉桂,嘈杂重者加白蔻、菖蒲。每剂冷水浸泡30分钟后,文火煎沸后5分钟取汁3次混匀后分三次于饭前半小时服用,疗程1月。 2治疗结果 参考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南昌会议所拟定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判定。本组150例,经治疗后显效者120例占80%,有效者17例占18%,无效者3例占2%。治疗后有30例复查胃镜显示:粘膜充血水肿基本痊愈,红白相间的粘膜消失或好转。病理检查粘膜炎症减轻,肠道上皮化生好转或者消失。 3典型病例 董某某女42岁,住裕隆乡安全村。胃部胀满隐痛3年余,伴纳少乏力,嗳气嘈杂,面色萎白少华,形体消瘦,近一月来症状明显加重,服用吗丁啉、甲氰咪胍、胃舒平等西药疗效不显,于2010年10月前来我院求治。患者薄白苔、舌质嫩红,脉细弱。胃镜检查显示:胃窦粘膜呈红白相间,胃体部血管纹理显露,充血水肿。活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脾虚胃弱。上方加佛手、香橼、服5剂。1周后见胃脘胀痛、嗳气嘈杂减轻、纳增,去佛手加茣茱萸、黄连连服5剂。症状基本消失。纳馨寝安,体重增加,但仍感活动疲乏。重用沙参、白术、巩固治疗2周后,胃镜复查:粘膜充血水肿基本消失,红白相间的粘膜已消失。病理检查为轻度炎症,肠上皮化生消失,HP(-)。嘱患者,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宛医院——神经科) 一.脑血管病 (1)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补阳还五汤+四藤汤(红藤.络石藤.海风藤.鸡血藤)+扩张血管药+抗凝剂。(2)脑血栓 A.(补阳还五汤-赤芍+丹参.桂支.葛根.桑枝.川牛膝.鸡血藤.童便引为基础方)+针灸+低右 B. 脑血栓气虚 血瘀型(中风中经络型)(补阳还五汤+牛膝.鸡血藤.甘草),而中风中脏腑禁用(扩血管强)(3)中风后遗症 A .补阳还五汤+针灸.加减 1.语言不利.喉间痰鸣+陈胆星.天竺黄.广郁金.远志肉.水节菖蒲. 2.半身不遂+紫丹参.稀蔹草.怀牛膝.大活络丹 3.病肢轻冷不和+紫丹参.大白芍.川桂枝 4.口眼歪斜+白附子.炙全虫.炒僵蚕. 5.BP偏高+石决明.稀蔹草.车前子.桑寄生.治疗30例.1——2月.有效24例B.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僵蚕.蜈蚣.甘草等. C.脑出血恢复期(补阳还五汤+党参.生地.石决明..桑寄生)+针灸。 D.脑出血急性期:>补阳还五汤 E.脑出血清醒期: F.SAH恢复期G.认为2个月疗程比较合适二. 脑外伤⑴慢性硬膜下血肿(补阳还五汤-川芎.桃仁.地龙+丹参.地鳖虫),2——8W ⑵1例严重脑外伤.颅内血肿.昏迷30天,手术清除血肿200CC仍然不清醒。采用→(补阳还五汤+丹参.杏仁.鲜石菖蒲.广郁金.炒枳实.淡竹沥.广犀角.野人参)。20剂后,意识清醒。⑶脑外伤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加味三.脑缺氧⑴急性CO中毒缺O2性脑病:补阳还五汤⑵.CO中毒后遗症:补阳还五汤+菖蒲.茯苓.牛膝.佩兰.苡仁)+针灸。 四.脑动脉硬化⑴.脑动脉硬化麻木(补阳还五汤-地龙+丹参.陈皮.鸡血藤.半夏.胆南星)。⑵.脑动脉硬化眩晕.脑中空虚.思维迟钝.健忘(补阳还五汤+升麻.葛根)五.坐骨神经痛:补阳还五汤+党参.鸡血藤.桂枝.甘草。加减:A.脾胃虚弱+白术.茯苓.山药.山查.陈皮等. B.肝肾阴虚+枸杞子.虎骨.菟丝子.枣皮.牛膝.龟板.女贞子. C.气虚血虚明显+首乌.阿胶.熟地.黄精.茯苓 D.风胜+羌活.防风.秦艽.乌梢蛇. E.寒胜+生乌.细辛 F.湿肿+苡仁.通草.桑枝.毕懈. G.痛胜伸屈不利+川断.木瓜.元胡.川楝子. 服药8——25.100例98%有效六. 神经衰弱⑴120例.气虚血瘀者19例用补阳还五汤;痰瘀互蕴者用血府逐瘀汤加导痰汤化裁。⑵外伤后神经衰弱综合征(黄芪.地龙.防风.石菖蒲.麝香.老葱.生姜),20剂后痊愈。七. 小儿麻痹症⑴.补阳还五汤+淫阳合:加减:A.瘫痪早期+全虫.蜈蚣 B.上肢瘫+桑枝 C.下肢瘫+牛膝. 服药25——85天不等,都有效⑵.一例重症小儿麻痹症,四肢瘫,呼吸麻痹,补阳还五汤加味,间歇使用半年,痊愈。八. 其它⑴.急性脊髓炎,病初夹外邪(补阳还五汤+灵仙.防风.细辛);⑵.球后注射药物致运动眼神经麻痹(补阳还五汤+VB1.烟酸)20——30天均愈。⑶.复视(补阳还五汤+益母草.鸡血藤.牛膝)⑷.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补阳还五汤-桃仁+牛膝.西药),有效。⑸.震颤麻痹(补阳还五汤+全虫.蜈蚣.天麻.巴戟天.丹参.木瓜)52剂有效。⑹.神经根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党参.白术。⑺.局限性癫痫:气虚血虚.筋脉失养用(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2月有效。⑻.末梢神经炎.进行性肌萎缩补阳还五汤⑼.GB.补阳还五汤+丹参⑽.癫痫补阳还五汤注意:1.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脑血管病后遗症,以40——60剂为宜。配合西药更好。2. 凡是气虚血瘀的神经科病例均可用。随症加减效果更好。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 组成] 生黄芪60 当归尾8 赤芍8 广地龙8 红花5 桃仁8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后遗症。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障碍,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注意] 使用本方时,病人已经清醒过来,体温正常,血压平稳,脑出血停止,脉缓弱。另外,阴虚血热者严禁服用。 [方解] 因气虚血滞,正气亏虚,不能固摄,从而引至小便频数;另外,无力行血,使得脉络瘀阻,筋脉失养,导致半身不遂等。 方中黄芪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活络通经,使得瘀去络通。 [现代应用] 现代常加减运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比如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它 原因引起的半身不遂,截瘫,单瘫而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法] 1.若病人脾胃虚弱,可加入党参18 白术15 2.痰多者,加入法夏10 天竺黄10 3.下肢瘫痪者,加入杜仲12 牛膝12 4.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8 远志12 推拿加补阳还五汤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 本组有神经根型颈椎病共300例,随机分2组,其中治疗组200例中,男102例,女98例。年龄50~60岁72例,61~70岁104例,71~78岁24例,平均60.7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23年,平均5.8年。对照组100例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50~60岁36例,61~70岁52例,71~76岁12例,平均60.4岁。病程最短13d,最长12年,平均5.6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组:推拿治疗:(1)患者坐位,医者位于其后侧方,先用滚法于患者的颈后部、两侧背部斜方肌及患上肢往返施术。(2)以拇指端按揉颈部夹脊穴、风府、风池、肩井、天宗、肩中俞、肩外俞、曲池、手三里、外关等,以局部达酸、麻、胀、痛、重“得气”为宜。(3)拿捏颈部两侧、双侧斜方肌及患侧上肢处。(4)颈椎拔伸法:患者坐位。医者位于其背后,以两手拇指分别抵住两侧风池穴,两手四指及掌面分别托其下颌处,在病人颈椎前倾位(5°~20°)时,两前臂尺侧下压患者两肩井处,同时两手缓解上拔伸头颈部。(5)最后轻轻拿揉颈项部、肩井(双)穴结束。每日操作1次,每次治疗时间20min,12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黄芪30g,当归15g,赤芍12g,川芎10g,地龙9g,桃仁、红花、白芥子各10g,葛根30g。若气虚重用黄芪加党参;血虚重用当归、鸡血藤;阴虚加生地、枸杞子、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药方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药方 中风是当前特别普遍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会造成残疾,严重的会造成死亡,所以很多得中风了人,就想了解一下通过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的药方,为了你能尽快的了解治疗中风的药方,就来看看下面详细的介绍,相信你通过选择后,就能使得自己中风得到有效的治疗改善。 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方源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药方详解 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下卷·半身不遂论叙·半身不遂本源》:“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若亏五成剩五成,每半身只剩二成半,此时虽未病半身不遂,已有气亏之症,因不疼不痒,人自不觉。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如右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左,则右半身无气;左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右,则左半身无气。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 王清任认为:人体的阳气,原本左右各五成。一个人失去五成元气后,就会患半身不遂。这个方子,重用黄芪,能使亏空的五成元气恢复回来。元气又叫阳气,所以叫“补阳还五汤”。 本方所治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半身不遂中医辩证

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

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 作者:罗远汉李平作者单位:1.北流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广西北流537400;2.北流市中医院,广西北流537400 【摘要】目的:观察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6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小组38例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处方: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枳实、厚朴、砂仁、甘草)治疗;对照组30例用维酶素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疗法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应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临床上以胃脘疼痛、痞塞满闷、嘈杂纳少为主要表现。笔者近年来采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并与西药治疗对照组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0年5月-2006年12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28-69岁,平均46.5岁,病程5-20年,平均9.5年,其中伴有胃粘膜异型增生5例,胃粘膜上皮肠腺化生9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8-67,平均45.6岁,病程5-21年,平均10.3年,其中伴胃粘膜异型增生7例,胃粘膜上皮豚腺化生1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1989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南昌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1]。临床表现为胃脘胀满隐痛,脘痛连胁,反复发作,身倦乏力,伴口干,咽燥、纳差等,并经纤维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处方:党参20g,白术、茯苓各15g,陈皮、半夏各12g,木香、枳实、厚朴各10g,砂仁6g,甘草6g。若胃脘痛者加延胡索、丹参、香附;胃阴不足者加麦冬、生地、石斛。脾阳不振者加附子、干姜。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500ml,分3次服,1个月为1疗程,连用3个疗程。 2.2 对照组饭前口服维酶素片(洛南第二生物化学制药厂生产),每次10g,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连用3个疗程。两组治疗期间辅以心理调节,并嘱患者忌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均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按文献[1]进行评定: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所见及粘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镜所见及粘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无效:临床症状稍有减轻或减轻不明显,胃镜所见及粘膜组织学改变不减。显效及有效者均有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逆转。 3.2 结果治疗组38例中显效16例(42.1%),有效19例(50.0%),无效3例(7.9%),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30例中显效9例(30.0%),有效11例(36.7%),无效10例(33.3%),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44岁,自述胃脘胀满不适5个月,伴有胁肋隐痛,嗳气频频,饮食量少,情绪抑郁,睡眠差。胃镜及病理确诊:萎缩性胃炎,胃体部中度萎缩伴轻度肠上皮化生。症见:胃脘隐痛,喜嗳喜按,食后胀闷痞满,纳差食少,面色萎黄,神疲乏力,便溏或腹泻,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胃虚弱型)。处方:党参20g,白术15g,茯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帕金森病体会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帕金森病体会 尹亚东1刘书红 (河南省舞阳县人民医院,舞阳462400) 摘要:帕金森病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现代医学的内科治疗,常因药物副作用而被迫停止。笔者以补阳还五汤加减,辨治帕金森病,效果良好。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帕金森病;中医药;治疗 Experiences on treating Parkinson disease with the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YIN Ya-dong LIU Shu-ho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Wuyang county,Henan,Wuyang 462400,China 【Abstract】Parkinson disease is a common disease of the nervous system in the elderly.there is no cure to this day. The treatment of modern medicine is forced to stop often due to the side effects of drugs,The author use the Buyang Huanwu decoction to Parkinson disease in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clinical effects is good. 【Key words】Buyang Huanwu decoction;Yiqi Huoxue;Parkinson disease;TCM;Treatment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中老年常见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震颤症状最为多见。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000/10万。且随年龄增高而增高,男性多于女性,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晚期可致严重肌强直、全身僵硬终至卧床不起[1]。因此,本病亦是中老年人健康的极大威胁。 现代医学对于PD的内科治疗,常采用抗胆碱能药物或增强多巴胺能递质功能药物,但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发展,且需要终生服药。亦可手术治疗[1]。而且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大,有很大的局限性。通过对近年治疗帕金森氏病的信息分析,潘文奎[2]认为,帕金森病运用西药或手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不易巩固,且常因药物副作用而被迫停药。而运用中药或/及针灸治疗,疗效较好,且无副作用。笔者的治疗体会,也证明了这一点。现论述如下。 1.震颤证治源流 PD属于中医颤证范畴。本病震颤、肌僵直等临床症状在《黄帝内经》已有相关描述,而且认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暴:突然之意。强直,张景岳解释说:筋病强劲,不揉和也。自《黄帝内经》而后,历代医家均认可本病与肝密切相关。另外,依据肾为“做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且“肾主骨、生髓、通于脑”,《灵枢·海论》更细致阐发说:“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夜难安卧”。是以后世宗此认证发挥,认为,年迈或久病肾亏,髓海空虚,脑失髓养,虚风内动;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脉络不通而致痰热动风,均可导致脑神被扰,最终而为震颤。因此,祖国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和治疗,直至现代,基本不离肝肾二脏。而且业界同仁,在此方向有大量探索研究。如安丽芝等[3]依据中老年人痰火内盛的特点,以清心化痰为原则治疗帕金森病中医辨证属于痰火内盛者,取得了不错的疗效。马云枝等[4]老师以及张颖等[5]采用熄风定颤丸或定振汤及西药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并与纯西药美多巴治疗的病例进行对照比较。证明熄风类中医方药联用西药治疗PD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西药用量,起到增效减毒作用。 1尹亚东(1974—),男,汉族,河南舞阳人。世家出身,医学硕士,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临床。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51例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51例 作者:冯卫, 邱启霞, Feng Wei, Qiu Qixia 作者单位:冯卫,Feng Wei(鹿邑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河南,鹿邑,477250), 邱启霞,Qiu Qixia(鹿邑县人民医院,河南,鹿邑,477250) 刊名: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8,23(2) 被引用次数:9次 参考文献(2条) 1.朱化成;苑珍玲;宋志远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体会 2005(01) 2.王玉霞;王爱军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80例[期刊论文]-河南中医 2006(10) 引证文献(9条) 1.张建学针药合用治疗中风后遗症体会[期刊论文]-河南中医 2010(11) 2.孙娟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中风恢复期42例[期刊论文]-河南中医 2010(9) 3.袁学开三七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35例[期刊论文]-河南中医 2010(2) 4.古春青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探讨[期刊论文]-中医学报 2010(5) 5.张国杰"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中风病临床上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医学报 2010(5) 6.张华平中西药联合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期刊论文]-中医学报 2010(4) 7.史风轲自拟益气通脉汤治疗痰瘀闭阻型中风后遗症80例临床研究[期刊论文]-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9(2) 8.孙玉清.蹇佳自拟安脑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临床研究[期刊论文]-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9(2) 9.卢宁.董萌.勾丽华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2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ca13085502.html,/Periodical_henzyxyxb200802033.aspx

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76例(一)

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76例(一) 【关键词】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腹胀”、“嘈杂”、“心下痞”等范畴,发病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过度、禀赋不足有关。2005年12月—2006年12月,笔者应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患者76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52例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腹胀、腹痛、早饱、嗳气、反酸、烧心感等,并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经B超、生化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152例患者中,男性60例,女性92例;年龄21~63岁,平均46.2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0年,平均3.8年;上腹疼痛者138例,饱胀者104例,嗳气者96例,食欲减退者78例。随机将152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6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症状均无差异。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基本方:木香12g,砂仁7g,陈皮14g,党参10g,白术15g,茯苓12g,炙甘草10g,黄芪20g,白芍15g,桂枝10g,生姜10g,大枣4枚,饴糖(兑,分冲)20g。加减:胃中痛如针刺者加鸡血藤、川楝子;呕吐胃酸者加瓦楞子、乌贼骨、吴茱萸;胃痛隐隐,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者加乌药、沉香、干姜、附子;口干口苦,纳呆恶心,舌苔黄腻者加竹茹、栀子;便秘者加大黄、火麻仁;纳呆者加鸡血藤、焦三仙;呃逆者,舌苔白润,脉迟者加丁香、柿蒂;嗳气者加沉香、旋覆花。水煎分2次温服。连服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甲氰咪胍0.2g,每日3次,连服2周为1个疗程。 1.3疗效标准1] 主要观察治疗前后上腹疼痛、饱胀、嗳气、食欲减退变化情况。轻者:有症状,不明显,不影响工作;重者:症状明显,影响工作;中者介于二者之间。每一症状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显效:症状积分下降大于75%;有效:症状积分下降>25%,但75%;无效:症状积分下降25%或进一步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2组样本之间单症状有效率比较用u检验,总有效率比较用χ2检验。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的名方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的名方,初见于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影响深广,方用“黄芪四两(生)、归尾二钱、赤芍钱半、地龙一钱(去土)、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等。王氏治中风半身不遂,积数十年诊疗经验,“细心研究,审气血之荣枯,辨经络之通滞,四十年来,颇有所得。” 现在我想谈一谈对“所得”二字的理解。 其一,“补阳”反映了他治半身不遂等症在立法方面重视补阳补气。如果说人身有十分元气,因气虚,伤及几分元气则病,此方力求恢复受损之元气。中风是危难重病,死亡率相当高,完全康复的可能较小。补阳还五汤施治,与历史上多种名方相比,具有若干优势,能使杂病中风的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其二,补阳还五汤是在王氏深刻理解半身不遂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所拟订的一个效方。我们在临证中遇到不同症情的中风病证,基本上可用此方加减论治(急性发病时例外),使医生易于掌握。 其三,让后世医者认识到,中风立法的历史变异性。自汉以降,据不完全统计,治疗杂病中风诸证的传世治疗方剂约有六、七百首之多。我们翻阅历代名医名著,其中治疗中风各类病证的名方亦数不胜数。如张仲景《金匮要略》附方中之续命汤,孙思邈之大续命汤、小续命汤、小风引散、秦艽散、续命煮散、小黄芪酒、排风汤、大八风汤等,《千金翼方》之续命汤、大三五七散、大排风汤等,《太平圣惠方》之续命散、天麻散、竹沥饮子、乌蛇丸、乌蛇散、生地黄饮子等,《圣济总录》之神照散、羌活汤、排风散、天麻丸、竹沥汤等,《扁鹊心书》之三五七散、八风汤,《和剂局方》之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青州白丸子,《三因方》之活络通经丸,《杨氏家藏方》之牵正散等。王清任认为这些古代名家所论该病之病因、病机“皆是因风、因火、因气、因痰之论;所立之方,俱系散风、清火、顺气、化痰之方。有云气血虚弱而中风邪者,于散风清火方中,加以补气养血之药;有云阴虚亏损而中风邪者,于滋阴补肾药内佐以顺气化痰之品。”王氏对这些名著所论中风是因为中了风邪有不同的看法。张仲景《金匮要略》说:“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王氏深持异议,并对汉以后历代医家所论中风诸证因火、因气、因痰之论,认为亦非其主因。“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由此可见,补阳还五汤的立法、处方与前贤名家处方迥异,他重在补气,兼以活血通络。 其四,补阳还五汤选药和主药用量有特色。此方首味药是黄芪,治重补阳益气,其余诸味,主要是活血通络。根据今人运用此方的经验,此方尤适宜于脑梗塞后遗之半身不遂等证,可以说基本上具有通治效方的特色。 从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补气而言,是历代治疗杂病中风方所未曾见。我们复习古代医药文献,在治疗中风的某些古方中,也有方内用黄芪者,如《千金要方》之秦艽散、大八风汤、小黄芪酒等方,但方内黄芪只是一般用量,并不加大剂量、改变治则,而且在治方中亦少见用活血通络药作为方药协同配伍者。王清任之所以重用黄芪,他认为半身不遂等证“亏损元气,是其本源。”此方又有多种活血通络药,亦有利于脑梗塞之通栓作用。故补阳还五汤,从立法、遣方、用药等方面,均有其学验、临床特色。

六君子汤

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陈皮(3克)半夏(4.5克) 简介: 【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 【用法】上为细末,作一服,加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 类别:补益类 出处:《医学正传》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五。 【组成】人参(去芦) 甘草(炙) 白茯苓(去皮) 白术(去芦) 陈皮半夏各等分 【用法】上锉散。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不拘时服。 【功用】健脾补气,和中化痰。 【主治】脾胃虚弱,面黄体瘦,或久患疟痢,不思乳食,或呕吐泄泻,饮食不化,或时患饮食停滞,或母有前症,致儿为患。 【名称】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炙草、神曲、山楂、麦芽。 【来源】《嵩崖尊生》卷八。 【主治】脾弱。方食已即困欲卧。 【名称】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曲、没石子各等分。 【来源】《朱氏集验方》卷十一。 【主治】脾虚胃弱,生风多困。 【用法】上为末。水7分盏,加冬瓜子少许,同煎服。 【名称】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砂仁、陈皮(一方加半夏)。 【来源】《丹溪心法》卷四。 【主治】脾胃不和,不进饮食,上燥下寒,服热药不得者。 【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1个,水煎服。 开放分类: 异功散

百科名片 异功散,是方剂名称;别名叫五味异功散。方剂主要功效为益气补中,理气健脾;处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减少、胸脘痞闷、食入作胀、大便溏薄、神疲气短、身体羸瘦、或面部浮肿者…… 目录 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异功散·补气方剂 异功散·《医方类聚》卷一八四引 编辑本段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异名】五味异功散、钱氏异功散(《保婴撮要》卷十五)。 【组成】人参(切,去顶) 茯苓(去皮) 白术陈皮(锉) 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2个,同煎至100毫升,空腹时温服。 【功用】健脾理气。 【主治】脾胃虚弱,中焦气滞,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现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属脾虚气滞者。 编辑本段异功散·补气方剂 【简介】本方来源于《小儿药证直诀》。 【功用】补气健脾,行气化滞。主治脾胃气虚兼有气滞的病证,见面色萎白,四肢无力,胸脘胀问不舒,饮食减少,肠鸣泄泻,或兼有暖气、呕吐等表现。现常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属脾虚气滞者。 【组成药物】人参(去芦)、炙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备等份。 【用量用法】上药制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2个,同煎至100毫升,饭前温服。亦可取饮片直接用水煎服。 【现代研究】本方具有与四君子汤相似的药理作用,同样能调节胃肠运动,既可松弛肠管,又能拮抗肠痉挛。也具有抗胃肠溃疡的作用。还具有增强免疫功能、促进代谢等作用。 【进补应用】本方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陈皮,意在行气化滞,醒脾助运,有朴而不滞的优点。 适合于脾虚气滞,稍服补药即感腹胀食少而“虚不受补”的人。尤其常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属脾虚气滞者。 1.小儿厌食用本方加味:党参6克,白术6克,茯苓6克,陈皮5克,甘草5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活动性胃溃疡疗效分析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活动性胃溃疡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9-11-07T11:24:48.62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7期作者:谭洁 [导读] 分析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活动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 长沙市岳麓区岳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南长沙 410012 【摘要】目的:分析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活动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2019年1月-2019年6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活动性胃溃疡患者纳入实验对象,随机抽取52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应用组,对照组25例,实验组27例。给予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给予应用组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泌素、胃动素水平、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复发情况。结果:应用组患者胃泌素、胃动素数值以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应用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活动性胃溃疡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胃泌素、胃动素指标,促进患者胃肠系统的恢复,值得推广和借鉴。 【关键词】香砂六君子;加减治疗;活动性胃溃疡;疗效分析 胃溃疡是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胃溃疡产生原因来自多方面,包括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精神因素、感染因素等方面。活动性胃溃疡属于该疾病活动期,发作率高,危害性大,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威胁。根据权威报告显示,活动性胃溃疡产生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因此,抑制胃酸、抗幽门螺杆菌等西药成为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但是西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一般,很容易造成治疗后再次复发的情况。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法作为中药治疗法,可以从根本上调节患者的胃肠功能,降低复发率。本文主要分析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活动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并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将在2019年1月-2019年6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活动性胃溃疡患者纳入实验对象,随机抽取52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应用组,对照组25例,男15例,女10例,最小年龄为25岁,最大年龄为70岁,平均年龄为(43.75±6.8)岁;实验组27例,男19例,女18例,最小年龄为27岁,最大年龄为75岁,平均年龄为(45.28±6.1)岁。经软件计算,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可进行对比分析实验。 1.2方法 (1)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药治疗法,医护人员应叮嘱患者每日服用阿莫西林、雷贝拉唑和雷尼替丁,持续服用28天[1]。具体服用量如下:阿莫西林,每日早中晚各一次,每次0.5g;雷贝拉唑,每日一次,每次10mg;雷尼替丁,每日两次,每次0.15g。此外,医护人员还应叮嘱患者每日三次服用维生素B1,每次20mg。 (2)给予应用组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法,具体方法如下。基本中药方为:药用党参20 g、茯苓15g、白术15g、陈皮15g、半夏15g、木香15 g、砂仁6g、黄连6g、三七10g,炙甘草6g[2]。如果患者胃痛程度较高,可在基本方中添加延胡索10g;如果患者出现胃酸过多的情况,可在基本方中添加海螵蛸15g;如果患者脾胃较为虚寒,可在进本方中添加干姜10g;如果患者出现肝郁气滞的情况,可在基本方中添加柴胡、佛手各10g。医生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灵活对基本方进行加减。医护人员应叮嘱患者将每剂药方进行水煎,水煎次数为2次,早晚各服用汤药200ml,服用周期为28天。 1.3观察指标 (1)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泌素、胃动素数值,数值越低,说明治疗效果越有效。 (2)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半年内胃溃疡复发情况,复发率越低,治疗效果越好。 (3)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情况,计算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17.0软件应用分析,x2检验数值,以(%)体现,t检验数值,以()体现,若出现结果P<0.05,分析存在统计价值。 2.结果 2.1两组患者胃泌素、胃动素数值对比 如表1,应用组患者胃泌素、胃动素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胃泌素、胃动素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