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空间的尺度—结构分析模式探讨解读

地理空间的尺度—结构分析模式探讨解读
地理空间的尺度—结构分析模式探讨解读

地理空间的尺度—结构分析模式探讨

关键字:地理,空间,尺度,结构,分析模式

中图分类号:P901

地理空间在有关地理学研究中,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例如,地理空间关系、地理空间尺度、地理空间分析等。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对于地理空间的结构、组成及其特点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空间的“巨大性”、“复杂性”、“综合性”,也使得有关地理空间的概念理解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争议性”。但是,在地理学中,地理空间既是一个基本概念,对它的明确定义将使地理学与其他诸多相邻学科发生区别;它又是一个核心概念,对它的清晰理解将有利于地理学自身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尺度、空间和人的经验是有关地理空间概念建模的三个重要因素[1],其中,尺度对于区分“对象”和“环境”尤为重要[2]。一般来说,尺度是研究客体或过程的空间维和时间维,可用分辨率和范围来描述,它标志着对所研究对象细节了解的水平[3]。

在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研究领域,“尺度”问题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国内外有关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而其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尺度效应、适宜性尺度选择、尺度转换三个方面[4]。在前两个方面,通过对于包括地貌系统、景观结构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大量实际应用的研究[5~7],人们认识到,某种空间形式(包括形态、结构与过程)会随着(空间)尺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对于某种空间形式的研究应该选择其适宜的尺度。而尺度转换一直是地理学、景观生态学有关“尺度”问题研究的一个热点、难点,也是地理学有关时/空建模与时/空动态模拟分析的一个“瓶颈”。

有关尺度转换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层次理论(Hierarchy)[8]。应用层次理论来分析地理空间,其结果就是建立一种地理空间等级体系。从目前国内外有关地理空间等级体系的研究现状来看,已经确立或建立了一些相互之间具有可比性的等级体系[9],但是,对于这些等级体系在不同尺度上的具体结构—“尺度-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的研究尚显薄弱。

本文试图基于地理学、景观生态学有关研究,应用层次理论,对地理空间在大、中、基本三种尺度上的结构组成进行研究,并对不同尺度上结构组成的地理分析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尺度转换关系进行分析,以探讨地理空间的尺度—结构分析模式。

1 大尺度的地带性结构

在全球的大尺度水平上,能够清晰区分对象单元的要素就是气候。在这个尺度上,土壤和植被分类是以气候为指导原则的,所表现的单元就是“地带”。与之相对应,在地带内由地貌等其它因素所造成的对地带内一般特征的偏离就是“非地带性”。20世纪50年代末,由黄秉维主编完成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的特点是:按照气候-土壤-植被等水平地带性因素的地域差异划分自然区;除青藏高原外,对全国其他区域首先划分热量带(后改称温度带),再按水分条件划分自然地区,然后按热量、水分综合条件及其在土壤、植被上的反映划分自然地带;在各自然地带之下,再按地形及其他内部地

域差异,划分自然区[10]。

由此可见,黄秉维的综合自然区划主要包括了从“要素类型划分与组合”直至“自然区”的属于大尺度的几个不同层次上的划分。其中,要素类型划分与组合主要是基于地球表层中的热量、水分、土壤、植被等几个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特征的自然要素之间的组合,对于地球表层的“温度带”、“自然地区”、“自然地带”的划分;而“自然区”的划分则主要是基于“自然地带”内的地形、地貌以及其他地域性差异,对于自然地带中“自然区(或自然省)”的划分,其中,中尺度地貌类型、顶级植物成分是自然区(或自然省)划分的主要指标[9]。

2 中尺度的区域地理系统结构

“区域地理为地理学之主体”[11],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以区域为其研究核心[12],而区域单位应作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整体来认识[3]。显然,相比于大尺度的地带性结构而言,区域地理研究应属于中尺度范畴,即从几十平方公里到几百平方公里、从几十年到几百年。目前,对于中观尺度(区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14]。

中尺度区域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应用系统论、控制论建立区域地理系统:通过对于地理类型单元(如地理景观类型单元)的划分与组合分析,来研究区域的组成与结构;通过对存在于不同地理类型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来发现区域不同地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变化过程的动力学机制,以揭示地域分异规律。区域地理系统的研究目的,是要在物质能量守恒原理指导下,揭示区域地理物质、能量的运动规律,这必然涉及到对区域自然地理过程的研究[12]。

中尺度区域地理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图1中,虚线圆表示地理区域,以三种粗细不同的实线圆表示区域三种不同划分级别的地理单元。其中,以最粗实线圆表示区域划分级别最高的地理单元一地理景观类型组合单元;以最细实线圆表示区域划分级别最低的地理单元—地理景观单元;粗细居中的实线圆则表示区域划分级别同样居中的地理单元一地理景观类型单元;以同样三种粗细不同的实线段分别表示存在于三种级别单元中相同级别单元之间的三种相互作用关系。

附图

图1 中尺度区域地理系统结构

Fig.1 Structure of regional geographic system of middle scale

由图1可见,中尺度区域地理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由不同划分级别单元组成的等级结构体系。为进一步理解这一等级结构体系,我们可以从陈述彭早年对太湖东西洞庭山地区景观分区图的论述[15]得到启示。他指出:景观分区应以全国的景观地带为依据,按照从大区到小区的多级制体系进行划分,这样才能使景观的区域典型研究具有真正的对比性。他所作的“太湖东西洞庭山陆地景观分区系统”(图2)生动阐释了太湖东西洞庭山地区的景观分区多级制体系。

附图

图2 太湖东西洞庭山陆地景观分区系统(引自陈述彭1956)

Fig.2 Division system of terrene landscape region in

weasteast Tong Tingshan of Taihu(From Shupeng Chen,1956)

由图2可见,景观分区图充分依据区域地理现象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变化差异,从构造机制角度阐明了区域地理现象在不同级别层次上的景观组合特征。其中,东西洞庭山陆地景观的IYa级区、Y级区和VI级区分别是太湖东西洞庭山陆地景观分区系统的地理景观类型组合单元、地理景观类型单元和地理景观单元。

3 基本尺度的地理景观单元结构

3.1 基本尺度的地理景观单元

对于景观的研究,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有着天然的联系。早在20世纪初,帕萨格(S.Passarge)就提出了景观地理学,它的提出标志着用发生学观点和综合分析方法划分地表类型并研究其发展演变的近代地理学的诞生;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态系统思想的深入以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渐形成了新一代景观学—景观生态学[3]。

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由景观要素有机联系组成(或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的复杂系统,含有等级结构,具有独立的功能特性和明显的视觉特征,是具有明确边界、可辨认的地理实体[3]。现代地理学则从“功能与结构”相统一的角度视地理景观单元为某种地理现象的完整体现,是对于某个地理实体上不同形态部分和其上所相应发生的不同功能过程的综合表达”[16],是“一种事、空、时的动态系统”[17]。例如,黄土地貌侵蚀景观单元一般由塬/梁塬、阶地/古沟坡、河漫滩/河床、沟道四种基本地貌侵蚀形态组成,在这些基本形态上依次对应分别发生溅蚀/片蚀、细沟/浅层重力侵蚀、洞穴/重力侵蚀、沟道侵蚀四种基本地貌侵蚀过程,如图3所示。由图3可见,黄土地貌侵蚀景观单元是对分别发生在四种基本地貌侵蚀形态上的四种基本地貌侵蚀过程的综合表达,是对黄土地貌侵蚀景观单元形成过程的完整体现。由于四种基本侵蚀形态上分别发生着四种基本侵蚀过程,因此,四种基本侵蚀形态实质上就是有关黄土地貌侵蚀景观形成的四种“基本功能单元”。

附图

图3 黄土高原地貌侵蚀景观单元

Fig.3 Landscape unit of erosion relief in loess plateau 景观生态学视景观和区域都处于“人类尺度”,即在人类可辨识的尺度上来分析景观结构,把生态功能置于人类可感受的范围内进行表述[3]。从地理空间认知角度来分析,“人类尺度”即是人类的“认知尺度”,而位于“人类尺度”上的地理景观单元应与著名的Rosch认知分类“基本层”相对应。在人类有关现实世界的具有树状结构的认知分类体系中,“基本层”是一特殊分类层,它一方面具有丰富的信息,另一方面又具有最小分类级数[18];与其它分类层相比,“基本层”具有更高的使用频率、更简单的形态和更易于进入语言的性质[19]。我们认为,作为地理区域的基本组成部分,地理景观单元是人类认识现实地理世界结构与功能的基本空间形式,正是基于地理景观单元,我们才能够实现对于地理区域的直接认识。有关地理景观单元的研究应在“基本尺度”上,基本尺度在空间上从几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在时间上则与人类寿命相当,即几十年。

地理景观单元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就是“土地利用单元”。我们知道,“土地”是指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各种自然因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20],由于不同类型的土地具有不同的自然条

件,适宜于生长不同的植被类型,并从根本上影响或限制着人类的一切与土地

利用有关的活动,如农作物的生长、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因此,“土地”本身是一个功能性系统,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单元在与某种相适应的人类活动相结合后就形成了不同的土地景观—土地利用单元。因此,土地类型单元是土地利用单元产生的基础,是形成人类丰富多彩、绚丽世界的基础单元。由于土地

类型的空间结构揭示了地域分异与组合的规律,是按归纳途径进行自然地域系

统研究的基础[12],因此,应用土地类型结构理论进行自下而上自然区划途径

的探讨和研究,对于丰富自然区划理论、深化区域单元的综合研究有重要的意

义[20]。

3.2 地理基本功能单元

事实上,地理景观单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16]。如图3所示,黄土侵蚀地貌景观单元一般由四种“侵蚀地貌基本功能单元”组成:(1)

塬、梁塬/溅蚀、片蚀;(2)阶地、古沟坡/细沟、浅层重力侵蚀;(3)

河漫滩、河床/洞穴、重力侵蚀;(4)沟道/沟道侵蚀。我们称为地理基本功能单元。

对于什么是地理基本功能单元,陈述彭选择了东西洞庭山陆地景观Ⅶ级区作为太湖东西洞庭山陆地景观分区系统的基层分区单位—基层景观微区(陈述彭1956),它的划分主要依据两个指标,一是物质迁移运动不可分割

的有机联系,二是景观结构的一致性;根据这两个指标,东西洞庭山的基层景

观微区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丘陵山谷型(负类型),二是低平原型(正类

型)。正是基于这样两种不同的基层景观微区,从小到大,依次组合,形成了

太湖东西洞庭山陆地景观分区系统。这两种基层景观微区实际上就是两种不同

的地理基本功能单元。

地理基本功能单元是功能与结构具有“恒定”对应关系的统一体,它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空间内部的“同构性”,和其上所发生地理过程的“不可分性”,是区域地理系统功能与结构分析的“不变基元[21]”;它与前苏联地理学家伊萨钦科所称的地理“相”[22]相类似,它为现代地理科学实现“空间与过程”的统一研究奠定了根本基础[16]。

有关地理基本功能单元的研究方法及其意义,我们则可以从陈述彭在《大比例尺景观制图方法及其实验》[15]一文中对“地物类型”的论述中得到启示。对于地物类型,陈述彭明确指出:地物类型只能以“景区”和“相”的面目出现。我们知道,“景区”由“相”组成[22],而“相”则与地理基本功能单元相类似。

文章在对景观综合制图要素图的讨论中,为我们展现了如何研究地物类型各组成要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指出:地物类型各要素间相互制约

与作用关系分析的越全面,地物类型的分区界线就越易确定,不同地物类型间

也就越便于比较分析。由此,我们可以深刻领会陈述彭在针对“主要只是反映了客观事实与实际材料”的要素图的编制过程中,强调“必须全面分析每一个自然要素所受其他要素的制约关系和程度”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应从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地理基本功能单元。对于不同的地理基本功能

单元,通过对它们各自的组成要素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有利于从内在本质上

认识它们之间的性质差异,并从外在形式上把握它们之间的界线划分,以研究它们各自的形成机制,从根本上揭示地理现象的内在成因及其发生机理。对于

什么是“地理要素”,我们认为,地理要素可以在地理空间等级体系的各个层次上进行分析,是不同尺度地理单元的基本物质组成,其在性质与状态变化上具有相对一致性、在结构上具有相对单一性、并能够独立存在。地理要素依据其性质、状态与结构的变化情况,分为简单、一般、复杂和组合要素。其中,在基本尺度上地理要素主要表现为简单要素,例如,有关某种地貌单元物质组成的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等,有关某种植被单元组成成份的针叶林、阔叶林等。

4 讨论与结论

如前所述,基于地球表层中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特征的自然要素之间的组合,生成“温度带”、“自然地区”、“自然地带”,并进一步基于“自然地带”中地域性差异生成“自然区”,由此形成地理空间的大尺度地带性结构;基于区域内部不同等级层次上的不同地理类型单元(如地理景观类型单元)的划分,应用系统论、控制论方法对存在于不同地理类型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研究,可建立地理空间的中尺度区域地理系统结构;从“功能与结构”相统一的角度来分析地理景观单元,可建立地理空间的基本尺度地理景观结构。地理空间的尺度—结构分析模式见表1。

如表1所示,基本尺度的地理景观单元研究从根本上揭示了有关地理空间功能与结构表现的基本空间形式—景观单元的功能结构及其要素组成关系,其研究有利于发现不同地理现象的内在成因及其发生机理;中尺度的区域地理系统分析则以有关景观单元的功能结构分析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区域内部不同景观类型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发现区域不同地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变化过程的动力学机制,从而揭示地域分异规律;而有关中尺度区域地理系统结构的建立就为大尺度的地理区划研究及其理论阐释建立了基础。因此,与传统综合自然区划对于地理空间的从“要素类型划分与组合”到“自然区划分”的研究方向相反,从基本尺度的景观单元功能结构,到中尺度的区域地理系统结构,再到大尺度的地带与非地带性结构,形成了有关地理空间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与传统地理学对于地理空间研究的宏观有余而微观不足的特点相比,该途径能够实现现代地理科学的“宏观机制”研究与“微观机理”研究的结合,它对于现代地理科学有关“定性与定量综合集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表1 地理空间的尺度-结构分析模式

Tab.1 Analytical scheme on scale-structure of geographical space

附图

我们知道,地理学在有关尺度效应的研究中产生了著名的“可变面元问题(Modifiable areal unit problem,MAUP)”[23]。在一般情况下,“面元”的划分标准主要是“可操作性”,而不具备本质的地理学意义,因此,这些“面元”的划分非常具有人为性,而以这些“面元”为计算单元进行地理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所获得的地学分析结果当然也就具有了可变性。表1中的“结构组成”实质上为有关地理空间结构与功能的表达提供了一种空间等级序列,如果以该序列为地理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计算单元系列,那么所获得的地学分析结果在“纵向”上也就具有了不变性,而在“横向”上就具有了可比性,这就为有关地理科学计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明确界定一定地域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科学问题,尤其搞清不同尺度问题之间的关系,是自然地理学

家可创新和可对全球变化作出独特贡献之处[17]。

如前所述,通过对地理空间进行尺度-结构分析得到的空间等级序列包括大、中、基本三种尺度,其中,从“景观单元”到“景观类型单元”以及从“景观类型组合单元”到“自然区”分别为从“基本尺度”向“中尺度”以及从“中尺度”向“大尺度”进行转换的两个重要“节点”。对这两个重要“节点”,就其转换机制、过程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将会有力地促进地理学有关时/空建模与时/空动态模拟分析的“瓶颈”——尺度转换的研究,并将对现代地理科学的创新性研究及其重大应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收稿日期:2003-12;修订日期:2004-03.

【参考文献】:

[1] Ittelson W H.Environment perception and contemporary perceptual theory.In Ittelson W H(ed)Environment and Cognition.New York, Seminar 1973,1~19.

[2] Freundschuh S.,Egenhofer M.J.Human Conceptions of Spaces:Implications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Transactions in GIS.1997,2(4):361~375.

[3] 肖笃宁.论现代景观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地理科

学.1999,19(4):379~384.

[4] 柏延臣,王劲峰.遥感信息的不确定性研究——分类与尺度效应模型.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4:17~20.

[5] Jonathan D. Phillips. The Role of Spatial Scale in Geomorphic Systems.Geugraphical Analysis,1988,20(4):309~317.

[6] Qi Y.and Wu J.Effect of changing spatial resolution on the results of landscapa pattern analysis usin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dices,landscape Ecology, 1996,11:39~48.

[7] Crawly M J and Harral J E.Scale Dependence in Plant Biodiversity.Science,2001,291:864~868.

[8] O'Neill R V, De Angelis D L and Waide J B et al.A Hierarchical Concept of Ecosyste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ew Jersey,1986.

[9] 吴绍洪,杨勤业,郑度.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比较研究.地理学报,2003,58(5):686~694.

[10] 赵松乔.综合自然地理学与黄秉维教授的学术思想和卓越贡献-学习《自然地理综合工作六十年》纪念文集.地理研究,1994,13(1):1~8.

[11] 黄秉维.地理学之历史演变.真理杂志,1944,1(2):237~245.

[12] 郑度.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地理研

究.1998,17(1):4~9.

[13] 黄秉维.中国气候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的回顾与展望.地理集刊,第21号,1989.1~9.

[14] 蔡运龙.自然地理学的创新视角.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4):576~582.

[15] 陈述彭.大比例尺景观制图方法及其实验,地学的探索(第一卷):地理学,科学出版社,1990,189~211.

[16] 鲁学军,周成虎,龚建华.论地理学的形象思维—地理意象的发展.地理学报,1999(4),401~409.

[17] P.E.詹姆斯,G.J.马丁.李旭旦译(根据布雷斯劳费迪南德希尔特出版社1927年版翻译).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9:220~221.

[18] Rosch,E.Principles of categorization.In: E. Rosch and B.

B. Lloyd (eds.) 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1978.

[19] Mark D., Smith B.,Tversky B. Ontology and Geographic Objects: An Empirical Study of Cognitive Categorization, 2000.

[20] 郑度.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进展与前沿领域.中国地理学会

会刊.1999,6:7~9.

[21] В.Б.索恰瓦著,李世玢译.地理系统学说导论,商务印书馆,1991.

[22] А.г.伊萨钦科论Л.С.贝尔格等.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编译.

景观概念和景观学的一般问题.商务印书馆,1964:64~78.

[23] Openshaw S and Taylor P J. the modifiable areal unit problem. In:Quantitative Geography: A British View, N.Wrigley and

R.J.Bennett(eds.),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ondon,1981,60~70.

第九章_城市公共空间

第九章城市公共空间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要素构成;城市公共空间除有功能要求外,其数量与城市性质、人口规模有密切关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多,包括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在本质上属于城市设计范畴,需要作城市设计,其目的是创造功能良好、城市空间有特色的环境。城市公共空间的重点是城市中心、干道、广场和公共绿地。 一城市中心区的概念Downtown:城市闹市区的俗称,通常指传统的商业中心(Uptown:城市的住宅区和非商业区) CRD:Central Retail District,以商业零售为主 二城市中心区的功能构成:商务职能;信息服务职能;生活服务职能;社会服务职能;专业市场;行政管理职能;居住职能 三城市中心与中心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古代城市:城市中心的职能变迁;近代城市:城市中心的快速发展与中心区的形成;现代城市:全球经济条件下中心区的发展 四中心区规划的相关理论: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与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1、伯吉斯(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了同心圆模式。伯吉斯主要是从居住人口的类型和居住区的类型来进行分析的,他认为是向心、专业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等五种力的作用使城市产生了地域分异。其间,城市各地带不断地侵入和转移,就形成了同心圆式的扩散过程。其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各区之间的交叉和城市交通的作用;二是未考虑作为城市主要活力的工业活动布局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2.霍伊特(H.Hoyt)的扇形模式1936年霍伊特对美国城市的房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城市住宅布局九种倾向的考察,认为城市土地利用呈扇形格局。霍伊特的模式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城市中心是CBD区;二是低级住宅区与批发、轻工业区交叉、混和;三是各等级住宅区是按区分布而非按距中心的距离分布。在其模式中,城市布局的职能区划已见雏形;而且,城市交通、特别是中心CBD的交通线以及对外交通线对城市布局有很大影响。但该模式似乎把城市工业放在很次要的地位,使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3.哈里斯与乌尔曼(D.Harris &L.Ulman)多核心模式。奎因在40年代提出,CBD是城市主要中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中心,各影响一定的地域范围。哈里斯和乌尔曼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类城市的地域结构,提出多核心模式。在多核心模式中,城市地价并非从中心到外围呈单纯递减趋势,而是出现几个峰值区:在早期落后的城市阶段,从中心到边缘,地价不断递减,而在多核心时代,除了CBD外,城市还有其他次中心,因此多核心模式更适合现代城市的特征4.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学说”是现代城市地理学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中心地学说是一种解释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式,该学说认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务中心,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的商品和服务。由于这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依其特性可以分成若干档次,因而城市可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档次划分成若干等级,各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基于均质平原和经济人的假设,克氏提出了三种代表性的空间结构模式:市场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3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的面积的3倍)、交通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4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4倍)、行政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7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7倍)。 五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结构形态:单核结构形态:中小城市;部分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多核结构形态:国际性大都市;历史古城 六城市中心区的职能发展方式:以商业中心为主的发展方式:哈罗新城市中心;商业职能与商务职能混合的发展方式:香港维多利亚湾;以CBD为主的发展方式:纽约曼哈顿岛;哈罗新城市中心;香港维多利亚湾;纽约曼哈顿岛 七城市商业中心规划: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等级类型;城市商业中心的构成与规模;城市商业中心的空间形态;城市商业中心的道路交通组织;城市商业中心的形体环境设计1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商业中心的区位的主要制约因素:商业中心区的位移;商业体系空间分布形态的变形(1)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单一商业中心→城市商业体系;集聚——扩散的生成机制,集聚是为了生存,扩散是为了发展,集聚形成商业中心,扩散导致商业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土地市场——政府的调控机制:城市中心土地升级使城市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及其若干应用 吴静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及其若干应用吴静 发表时间:2018-01-16T10:06:49.0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0期作者:吴静 [导读]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特定性的空间信息系统,它能够提供地理空间共享以及地图服务,地理信息系统是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近年来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由于其种类、数量非常多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测绘工程大队四川成都 610212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特定性的空间信息系统,它能够提供地理空间共享以及地图服务,地理信息系统是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近年来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由于其种类、数量非常多,加上发展变化非常快,因此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也非常多,简单来说,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进行输入、输出及分析的系统,当前它已经在现代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应用,人们对地理信息系统的了解也逐渐深入.基于此,本文着重针对有关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应用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虽然地理信息系统的输入、存储和输出功能进展较快,但是空间分析功能的发展就显得比较落后。而空间分析是建立在空间目标位置和属性表达以及目标间复杂空间关系表达的基础上,若要提高空间分析能力,必须解决空间关系描述与表达,而空间关系的建立也是提高GIS效率的一个关键。 1 空间拓扑关系描述 空间拓扑关系描述的是基本的空间目标点、线、面之间的邻接、关联和包含关系。GIS传统的基于矢量数据结构的结点-段-边形,用于描述地理实体之间的连通性、邻接性和区域性。这种拓扑关系难以直接描述空间上虽相邻但并不相连的离散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目前,对于空间实体之间的拓扑关系的描述,主要有基于网络的拓扑模型和基于点集拓扑理论的拓扑模型,前者比后者具有直观、结构清晰、互导性强、便于组织存储等优点。基于点集拓扑的空间拓扑关系描述有三种方法:四元组、九元组和维642008扩展法。基于点集拓扑的空间关系描述框架能够十分有效地描述有公共元素的空间目标间的拓扑关系,甚至能够根据交集的维数更进一步区分成为各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基于点集拓扑的空间关系描述框架无法描述分离开的、没有公共元素的目标间的拓扑空间关系,这正是其缺点所在。 2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空间位置 2.1叠置分析 叠置分析是通过叠加至少两层地图要素而得到一个新的要素层,其结果是分割原要素并生成新要素,且新要素中包含原要素的全部属性。据此,叠置分析既可生成新的空间关系,还可联系输入数据层的属性并生成新的属性关系。总体而言,叠置分析是按数学模型计算分析新要素的属性,从而解决用户面临的问题。 在城市规划中,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一种典型的格栅叠置,其通过对用地评定因子图层进行标准化处理、重新分类及加权叠加,从而形成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对于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及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等规划,都可采用多因子叠加分析法来实现叠置分析。在规划中,两期用地的演变亦可进行叠置分析,即:根据土地利用数据,叠置获得两期土地利用的变化图层,用以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根据城市建设用地数据,叠置获得两期建设用地转化的图层,用以辅助规划评估或比选规划方案。此外,还应深入挖掘矢量数据中的叠置分析功能,其中矢量叠置蕴含一种拓扑关系及其包含至少两个矢量图层的并集、交集、属性的空间赋值与关联等功能,如建设量的分区统计便是矢量叠置的具体应用。 2.2相关分析 在同一空间范围内,任一小的空间单元都包含多项属性信息,而相关分析的研究内容是对应位置上的属性信息是否具有相关关系及这一相关关系的表现。在相关分析中,通常包括时间域、空间域,两者关注的焦点分别是不同时期同一属性的观测值、同一时期不同属性的观测值。在规划中,相关分析涉及较多的社会领域、自然领域。例如,犯罪高发地的成因分析研究的是在同一地區,犯罪率与家庭收入、教育水平、失业率、租住比例、新迁入居民比例及单亲家庭比例等属性的相关性。在规划中,还可运用相关分析来分析土地利用演变的驱动力。例如,在某一省域的区县范围内,先空间化处理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再从土地利用转化的角度开展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因子分析,从而探明引起这一区域土地利用演变的驱动力。 3 空间拓扑关系的应用 3.1软件平台中的空间拓扑关系建立 软件平台中的空间拓扑关系的建立常为了拓扑检错和拓扑应用。拓扑检错是在建立好拓扑规则后,再打开些拓扑规则,根据错误提示进行修改。拓扑应用主要指的是为了提供空间分析的功能,比如线拓扑生成面、网络分析功能等。在软件平台中,拓扑关系的建立和使用的过程如下:获取图形文件,新建或打开。 对图形文件进行拓扑关系的建立,即根据需求调用特定的模块对其进行处理。 3.2根据所得的拓扑关系进行拓扑检错或拓扑应用 当然,拓扑关系的建立是可以在进行图形绘制的时候进行的,但是由于所需要的拓扑关系待定,就需要考虑所有的拓扑关系,而此时图形还在动态变化当中,因此在每次图形更新的时候都需要对其进行拓扑关系的建立,如此将严重影响图形绘制及拓扑关系的建立的效率。 以使用ArcGIS进行最短路径分析为例,其使用的拓扑关系是线文件的网络拓扑关系,这种关系在其它拓扑处理时使用很少,因此如果是在图形绘制时就建立网络拓扑关系,就会造成的时间上的浪费。而ArcGIS实行的机制就是首先在ArcMap中进行图形的矢量化,而后在ArcCatalog中建立其网络拓扑关系,最后再在ArcMap中进行最短路径分析。这种性质的,值得在软件平台设计时借鉴。 3.3二次开发中的空间拓扑关系建立 空间拓扑关系是GIS中空间分析的基础,限制着其在空间分析方面的应用。目前大多数的应用软件都是通过二次开发实现的,这种软件开发的空间分析功能就不仅是建立在其使用平台的基础上,而且还要看其平台所提供的二次开发组件。例如ESRI公司所提供的M

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

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班级:2011010班 姓名:李松青 学号:201101014

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空间数据处理、分析的重要手段和平台。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功能是空间分析。空间分析使GIS超越一般空间数据库、信息系统和地图制图系统,不仅能进行海量空间数据中隐藏的模式、关系和趋势,挖掘出对科学决策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从而解决复杂的地学应用问题,进行地学综合研究。以下是对本册内容的总结: 第一章地理空间数据源分析与GIS 本章简要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与建模领域,探讨了GIS 环境下空间分析的基本框架。 1.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与建模 1.1数量地理学 讲述了数量地理学的发展、与传统地理学的比较及其地理分析模拟方法(地理系统分析,随机数学方法,地理系统数学模拟)。 1.2 地理信息系统 主要介绍了GIS的概念与功能 1.3 地理计算 介绍了地理计算的概念与地理计算的模型和方法 2.地理空间数据挖掘 2.1 地理空间数据挖掘概述 介绍了数据挖掘的概念、发展及其体系结构 2.2 地理空间数据立方体 介绍了数据立方体的基本思想与数据立方体概念所涉及的维度类型(非空间维度,空间-非空间维度,空间-空间维度),度量值(数值度量,空间度量)和成员属性 2.3 联机分析处理技术 介绍了OLAP概念以及与地理空间数据立方体的关系。 2.4 地理空间数据挖掘典型方法 地理空间数据挖掘主要方法有:地理空间统计方法,地理空间聚类方法,地理空间关联分析,地理空间分类与预测分析,异常值分析 3.GIS环境下的空间分析 3.1 空间分析概念 介绍了空间分析的概念与本质特征,空间分析的研究对象与目标

例谈高考地理试题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例谈高考地理试题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地理数据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位置、属性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等的数量化表示。通过地理数据的分析,可以解析其所表达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其运动变化的地理过程,进而了解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 境之间的关系。全国各地高考试题近年来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地理数据分析类试题,其解析方法和技巧各不相同。 一、比较法 比较法是高考试题中地理数据分析的常用方法,包括纵比法、横比法和联系比较法等。纵比法是将不同历史阶段的地理数据加以比较,借以揭示地理现象在历史发展过程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横比法是将同一属性的不同地理事物加以比较,找出其在同一发展阶段在地理特征、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差异。联系比较法是联系相关地理事物进行比较,以利于探求地理规律,解决地理问题。 例题1:图1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300万。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解析:该题涉及了人口地理学的相关地理数据,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迁移率、总人口增长率。第(1)题的解题方法是典型的纵比法,可以将“1981~1990”和“1991~2000”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同类地理数据进行比较,排除A、C,由于总人口增长率一直为正值,所以B选项“总人口减少”是错误的,所以选D。 技巧:纵比法主要用于同一地理实体不同历史阶段气候资料、水文信息、自然资源、人口数量、农业分布、工业产值等的比较,可以揭示同一地理事物属性特征的时间变化过程,利用纵比法进行比较时,一是要注意比较实体和属性数据的同一性,必须是同一地理实体不同时期的同类属性数据的比较。二是要注意将属性数据变化值与时间尺度联系起来分析地理实体的变化特征,不能夸大或缩小地理实体特征的变化幅度。横比法主要用于不同地理实体间同一历史阶段属性数据的比较,可以是国家间的作物面积的比较,可以是河流间水文特征的比较,也可以是功能区间属性的比较等等。利用横比法进行比较时,一是要注意所比较的地理实体间的同质性和层次性,例如,不能将城市功能区与农业规划区进行比较,也不能将国家的工业产值与城市的工业产值进行比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城市空间结构(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城市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团状、河流因素 B.团状、地形因素 C.带状、气候因素 D.带状、河流因素 2、最早发展成城市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的居民点沿河流延伸布局,呈带状分布。第2题,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早期城市的选址,图中①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答案:1.D 2.A 我国东部某城市积极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即通过控制城市蔓

延,提高土地集约混合利用,以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个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下图示意三种建筑布局类型。据此完成3~5题。 注: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例。建筑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例。 3.为发展紧凑型城市,该市应优选( ) A.甲类型B.乙类型 C.丙类型D.以上都是 4.紧凑型城市应该( ) A.不划分功能区B.鼓励无人汽车 C.增加立体绿化D.杜绝城市扩张 5.发展紧凑型城市会( ) A.降低公共空间 B.加强钟摆式交通 C.加剧大气污染 D.保护农业用地

解析:3.A 4.C 5.D 第3题,读图可知,甲类型城市人口密度大,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小,土地利用率高,属于发展紧凑型城市的优先选择。第4题,紧凑型城市人口集中,经济活动密集,应该增加立体绿化,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居住环境;紧凑型城市也应该划分功能区,杜绝城市扩张不符合实际;无人汽车与紧凑型城市关系不大。第5题,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率高,有利于保护农业用地;有利于增加公共空间。紧凑型城市可减少人们出行距离,减轻钟摆式交通现状;大气污染加剧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不是紧凑型城市必然会带来的结果。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夜间人口密度分布图,下表为甲区昼夜人口密度变化趋势表。读图表回答6~8题。 就业人口密度白天人口密度夜间人口密度1960年100 100 100 1998年137 129 60 6.该市夜间人口分布重心向外迁移是因为( )

城市空间分析

城市广场空间研究 1.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及问题 时至今日,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研究借鉴西方成果时出现的盲从倾向,使得个性认知的淡化成为国内广场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师从第一位的主动创造者沦为了被动模仿者,很多设计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另外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得多方矛盾得不到有效协调。 2.空间与人 事实上,广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应是为人所实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应当有“空间感”和“场所感”。 2.1 人性空间的认识 人与空间存在互动关系,因此在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这一需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宜人所用”,二是要“宜人所感”,“人性空间”的本质是“宜人”的。 2.2 城市广场与人 作为城市中最有活力、最有标志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场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广场要满足人们交往、流通、休憩、娱乐等多种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为这些活动提供理想的场所;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广场气氛、文化内涵的营造,给人以亲切、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以下通过不同角度对广场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2.2.1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广场的设计进行空间形态构成研究广场处于城市空间环境中,在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确定了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广场空间形态的构成。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广场的过程中,认真分析该地区的城市设计成果,研究广场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手段,空间位置、规模,围合程度,该空间与周边空间的联系,包括功能的、景观的,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等方面。从这些分析研究结果出发,重新审视原来的城市设计成果中广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汲取其合理的成份到广场设计中来,同时也应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进行修正完善,最终应该是广场设计与城市

空间分析基本操作

实验空间分析基本操作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基于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基本空间分析的原理和操作。 2. 掌握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间的相互转换、栅格重分类(Raster Reclassify)、栅格计算-查询符合条件的栅格(Raster Calculator)、面积制表(Tabulate Area)、分区统计(Zonal Statistic)、缓冲区分析(Buffer) 、采样数据的空间内插(Interpolate)、栅格单元统计(Cell Statistic)、邻域统计(Neighborhood)等空间分析基本操作和用途。 3. 为选择合适的空间分析工具求解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实验准备 预备知识: 空间数据及其表达 空间数据(也称地理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空间数据是指以地球表面空间位置为参照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经济景观数据,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表格和数字等。它是GIS所表达的现实世界经过模型抽象后的内容,一般通过扫描仪、键盘、光盘或其它通讯系统输入GIS。 在某一尺度下,可以用点、线、面、体来表示各类地理空间要素。 有两种基本方法来表示空间数据:一是栅格表达; 一是矢量表达。两种数据格式间可以进行转换。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的空间数据的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空间信息或者从现有的数据派生出新的数据,是将空间数据转变为信息的过程。 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空间分析能力(特别是对空间隐含信息的提取和传输能力)是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方面,也是评价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指标。 空间分析赖以进行的基础是地理空间数据库。 空间分析运用的手段包括各种几何的逻辑运算、数理统计分析,代数运算等数学手段。 空间分析可以基于矢量数据或栅格数据进行,具体是情况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空间分析步骤 根据要进行的空间分析类型的不同,空间分析的步骤会有所不同。通常,所有的空间分析都涉及以下的基本步骤,具体在某个分析中,可以作相应的变化。 空间分析的基本步骤: a)确定问题并建立分析的目标和要满足的条件 b)针对空间问题选择合适的分析工具 c)准备空间操作中要用到的数据。 d)定制一个分析计划然后执行分析操作。 e)显示并评价分析结果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和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及特征 作者简介:李曦(1975-),男,工程师,重庆钢铁集团设计院,重庆400000 李曦 摘要:通过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构成,探讨了建筑、街道、广场、绿地系统等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阐述了这些基本要素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以及体现出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组成元素,特征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城市公共空间意指城市内各建筑物之间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合,这种空间关系依照不同的规模和层次联系在一起。从早期都市狭窄的街道、集市的码头到后来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步行购物中心,以至今天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Open Space),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例如:古罗马集会广场;巴黎塞纳河两岸(Seine River);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上海外滩(见图1)。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Urban Public 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它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是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 与绿地等。 2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 2.1城市空间的边缘———建筑 建筑设计及其相关空间环境的形成,不但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其是否能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关注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环境特色。如重庆市渝中区的CBD商务圈,解放碑周边的建筑不论是立面、顶部、体量、色彩还是裙房高度都做了相应的协调,所以整体风格看起来很一致,与其公共空间所要体现的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重点(自制)

第一章 1.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整个或者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和系统管理操作人员。 3.GIS功能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①数据采集与输入;②数据编辑与更新; ③数据存储与管理;④空间数据分析与处理; ⑤数据与图形的交互显示。 4.21世纪GIS应用新的发展趋势:网络GIS、组件式GIS、虚拟现实GIS、时态GIS、互操作GIS、3S集成。 5.对基于GIS的空间分析的理解不同的角度和层次: ①按空间数据结构类型;②按分析对象的维数; ③按分析的复杂性程度。 第二章 1.ArcGIS的基础模块:ArcMap、ArcCatalog、Geoprocessing。 2.Geoprocessing地理处理框架: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包括地理处理工具的集合和模型构建器。 第三章 1.空间数据采集:是指将现有的地图、外业观测成果、航空相片、遥感图像、文本资料等转成计算机可以识别处理的数字形式。 2.数据组织:就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和规则对数据进行归并、存储、处理的过程, 3.ArcGIS中主要有Shapefile、Coverage和Geodatabase三种数据组织方式。 4.地理数据库:是按照层次型的数据对象来组织地理数据。 5.要素类:是具有相同几何类型和属性的要素的集合,即同类空间要素的集合。 6.地理数据库建立的一般过程: ①地理数据库设计;②地理数据库建立; ③建立地理数据库的基本组成项;④向地理数据库各项加载数据; ⑤进一步定义地理数据库。 7.地理数据库的基本组成项:对象类、要素类和要素数据集 8.要素类的分类:简单要素类和独立要素类。 9.创建拓扑的优势:

空间分析

1.1 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与建模地理空间数据分析是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地理空间数据分析包括:地理计算、数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1.2 地理空间数据挖掘数据挖掘是一个由数据库、人工智能、数理统计和可视化等多学科与技术交叉、渗透、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地理空间数据挖掘是数据挖掘的一个研究分支,其实质是从地理空间数据库中挖掘时空系统中潜在的、有价值的信息、规律和知识的过程,包括空间模式与特征、空间与非空间数据之间的概要关系等。地理空间数据立方体维度、度量值、成员属性联机分析处理技术 地理空间数据挖掘典型方法:地理空间统计方法、地理空间聚类方法、地理空间关联分析、地理空间分类与预测分析、异常值分析。 地理空间统计方法:地统计、格网空间模型、空间点分布形态地理空间聚类方法:分割法、层次法、基于密度的方法、基于网格的方法经典聚类法包括k-mean、k-meriod、isodata 地理空间关联分析的核心内容是挖掘空间关联规则,空间关联规则指明了空间谓词与非谓词间存在的关联性异常值分析:基于统计的异常值分析、基于距离的异常值探测、基于偏差的异常值探测1.3 GIS 环境下的空间分析GIS 环境下的空间分析方法分为如下六种:确定性分析、探索性分析、时空数据分析、专业模型集成分析、智能化的空间分析、可视化空间分析第四章空间表达变换分析面的栅格化:基于弧段数据的栅格化(带扫描算法)和基于多边形数据的栅格化(边界代数算法)基于图像处理的矢量化方法:二值化——细化——跟踪——创建拓扑基于窗口匹配的矢量化:双边界直接搜索算法、DBDF 地理空间坐标变换意义:1、GIS 实现多源数据无缝集成的基础,2、GIS 空间分析的基础,3、GIS 输出显示成果的需要坐标系统转换方法:相似变换、仿射变换第五章空间几何关系分析邻近度分析(缓冲区分析和泰森多边形分析)是定性描述空间目标距离关系的重要物理量之一,表示地理空间中两个目标地物距离相近的程度。矢量数据缓冲区建立方法:点要素缓冲区、线要素缓冲区、面要素缓冲区栅格数据缓冲区建立方法:推移或扩散 缓冲区实现有两种基本算法:矢量方法和栅格方法叠加分析数据类型:专题类型和影像数据叠加运算类型:局部运算、邻域运算、分带运算、全局运算邻域运算的应用:数据平滑、地形分析、滤波网络分析描述图与网络的方法:邻接矩阵、关联矩阵、邻接表

GIS空间分析复习提纲及答案

空间分析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要求:基本掌握其原理及含义,能做名词解释) 1、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的空间数据的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信息。 2、空间数据模型:以计算机能够接受和处理的数据形式,为了反映空间实体的某些结构特性和行为功能,按一定的方案建立起来的数据逻辑组织方式,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表达。分为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 3、叠置分析:是指在同一地区、同一比例尺、同一数学基础、不同信息表达的两组或多组专题要素的图形或数据文件进行叠加,根据各类要素与多边形边界的交点或多边形属性建立多重属性组合的新图层,并对那些结构和属性上既互相重叠,又互相联系的多种现象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或者对反映不同时期同一地理现象的多边形图形进行多时相系列分析,从而深入揭示各种现象要素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空间分析方法。 4、网络分析:网络分析是通过研究网络的状态以及模拟和分析资源在网络上的流动和分配情况,对网络结构及其资源等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空间分析方法。 5、缓冲区分析:即根据分析对象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它们周围一定距离的带状区,用以识别这些实体或主体对邻近对象的辐射范围或影响度,以便为某项分析或决策提供依据。其中包括点缓冲区、线缓冲区、面缓冲区等。 6、最佳路径分析:也称最优路径分析,以最短路径分析为主,一直是计算机科学、运筹学、交通工程学、地理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这里“最佳”包含很多含义,不仅指一般地理意义上的距离最短,还可以是成本最少、耗费时间最短、资源流量(容量)最大、线路利用率最高等标准。 7、空间插值:空间插值是指在为采样点估计一个变量值的过程,常用于将离散点的测量数据转换为连续的数据曲面,它包括内插和外推两种算法。,前者是通过已知点的数据计算同一区域内其他未知点的数据,后者则是通过已知区域的数据,求未知区域的数据。 8、空间量算:即空间量测与计算,是指对GIS数据库中各种空间目标的基本参数进行量算与分析,如空间目标的位置、距离、周长、面积、体积、曲率、空间形态以及空间分布等,空间量算是GIS获取地理空间信息的基本手段,所获得的基本空间参数是进行复杂空间分析、模拟与决策制定的基础。 9、克里金插值法:克里金插值法是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建立在半变异函数理论分析基础上,对有限区域内的区域变化量取值进行无偏最优估计的一种方法,不仅考虑了待估点与参估点之间的空间相关性,还考虑了各参估点间的空间相关性,根据样本空间位置不同、样本间相关程度的不同,对每个参估点赋予不同的权,进行滑动加权平均,以估计待估点的属性值。 二、分析类(要求:重点掌握其原理及含义,能结合本专业研究方向做比较详细的阐述) 1、空间数据模型的分类? 答:分为三类: ①场模型:用于表述二维或三维空间中被看作是连续变化的现象; ②要素模型:有时也称对象模型,用于描述各种空间地物; ③网络模型:一种某一数据记录可与任意其他多个数据记录建立联系的有向图结构的数据模型,可 以模拟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网络。

地理数据的步整理

第一章 地理数据的初步整理 第一节 地理数据的类型、特征及其采集 一、地理数据的类型 根据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可将地理数据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一)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空间联系。空间数据的表达,可以将其归纳为点、线、面三种几何实体以及描述它们之间联系的拓扑关系。 点:由一个独立的坐标点),(y x 定位,可以表示精确的地理坐标点,也可以是一些地理实体的抽象,如道路交叉点、河流汇聚点以及小比例尺地图上的城镇、村庄等。 线:由两个以上坐标点i i y x i i ,2,1),,( 定义,有一定的长度和走向,表示线状地物或点实体之间的联系。如交通线、河流及各种地理区域的界线等,都是线实体。 面:表示在空间上连续分布的地理景观或区域。如居民区、工业区、行政区等都是面实体。 点、线、面三种地理几何实体,按照一定的拓扑关系组合、排列,就可以形成更为复杂的地理几何实体。如点、线组合形成网络;线、面组合形成地带;点、面组合形成地域类型;点、线、面组合形成地理区。 (二)属性数据 属性数据主要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的有关属性特征,如海拔高度、气温、植被覆盖率、人口数量等。属性数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数量标志数据和品质标志数据。 1.数量标志数据 根据测度标准,可以将数量标志数据分为以下两类: ⑴ 间隔尺度数据。是以有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在某种量纲下的绝对量。如摄氏温标表示气温,以面积量纲表示土地面积,以时间量纲表示地理事件、地理现象发生的时间等,如表1.1。 表1.1 间隔尺度数据 区域 年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mm ) 土地面积(hm 2) 人口(人) 国内生产总值(万元) 1 8.0 500.2 1245.6 1210 2678.28 2 7.6 498.6 1064 1023 2015.47 3 6.5 550.9 894.3 848 1754.56 4 8.5 586.4 668.7 654 1365.46 ⑵ 比例尺度数据。是以无量纲的数据形式表示测度对象的相对量。这种数据要求事先规定一个基点,然后将其它同类数据与基点数据相比较,换算为基点数据的比例。因此这类数据常常又称为指数或比例数。如耕地指数、工业发展指数、舒适度指数等,如表1.2。 表1.2 比例尺度数据(某地区耕地复种指数及农业发展指数)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耕地复种指数① 120.40 113.56 126.54 132.76 121.43 农业发展指数 ② 100 115.68 124.50 135.69 129.56

地理数据库设计报告

分区耕地坡度结构图的制作 姓名: 学号: 年级: 专业: 学院: 指导老师: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年月日

1 目的意义 对耕地坡度进行分级是对耕地管理的重要前提。耕地坡地分级赋值是一个繁杂的人机交互过程,人为地判断分割面积可能造成多次反复,还极可能产生误差,特别是矢量化和分割图斑会带来拓扑错误及属性丢失的现象。通过运用ArcGIS 的可进行耕地坡度分级赋值,该方法在使用时需提供经过拓扑错误检查后带属性数据的土地利用图斑数据和坡度分级图。 2材料方法 2.1数据 耕地坡度结构图制作需要用到的数据有:地类图斑.shp、线状地物.shp、注记点.shp、整饰线.shp、等高线.shp、村界.shp、遥感影像H50G044024DOM.tif,每个数据包含的内容见表1。 表1 耕地坡度结构图制作需要用到的数据 2.2数据分析方法(把数据来源、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说清楚) 2.2.1数据裁切方法(研究区域边界的确定) (1)矢量数据的裁切(clip) 矢量数据的剪切用clip,该工具在 (2)栅格数据的裁切(extract by mask) 栅格数据的剪切用extraction,该工具在 2.2.2影像的地理配准方法(定义数据的坐标系) 影像的地理配准用georeferencing,该工具在 2.2.3图形的矢量化方法(把多用到的矢量化方法尽量全部列出) 图形的矢量化运用Editor工具,该工具在点击Editor——Start Editing,在

Target中选择图层,进行图形矢量化。 为了方便绘制,可以打开效果Effect工具条,将绘制层设置为透明(也可将地类图斑层设置为无填充) ①一般面状轮廓的画法使用Sketch Tool,沿面状地物的边界进行描绘,双击完成。 ②面状边界的跟踪矢量画法 ③岛的画法 ④面要素边界转换为线要素 利用已经录入完毕的面状要素,使用面转线工具直接将所绘所有面要素边界转换为线要素。具体方法为:打开ArcToolbox,选择Data Management Tools菜单下的Features,双击Polygon To Line,即打开Polygon To Line对话框。在Input Feature中输入已画好的待转换的面层,在Output Feature Class中输入转换后的线层确定后即完成面转线。 ⑤线要素转换为面要素 利用已有的线要素生成面要素 2.2.4 拓扑分析方法 拓扑分析所要用到的工具topology 2.2.5矢量数据属性值的录入方法 2.2.6符号库的建立方法 (1)面状符号的制作方法 (2)线状符号的制作方法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1、概述 一般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和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自然、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的物质形态表现。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观光旅游、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特有的,也是城市的精华和本质,既可以满足人与自然和社会交流的高层次需要,也可以增强城市软环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1)展示城市形象、特色与文化的窗口 不同城市的公共空间形态特征分布格局代表了不同城市的特色和品位。优美的空间景观给人以丰富的艺术感染和享受,而特色鲜明的空间景观为人们营造出特有的归属感与亲切感,增添了城市的魅力,富有历史内涵的公共空间能唤起人们的记忆,强化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认同。城市公共空间在创造了宜人的空间环境的同时,往往形成地域景观鲜明地场所,成为体现城市形象与特色的“橱窗” 。

城市公共空间中承载的社会生活是形成城市文化的重要源泉。过去的社会生活积淀形成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不同地区的地方性社会生活方式特征形成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当代城市中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发展。这些文化因素投影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以不同的物质形态特征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这些表象的特征可以体会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承载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舞台 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关系,表现在城市居民对城市及公共空间产生的认同感。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前者是后者的容器,后者又是前者的内容。公共开敞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和休憩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精神体验和情感交流的场所。舒适的开敞空间给人的身心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可以增进彼此的相互理解,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突破

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突破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素养,地理空间定位是区域认知的前提。能力与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每年都会有一些高三的同学追问老师:“不会定位怎么办?”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它的形成贯穿于高中三年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准确定位有利于我们对区域进行探究。 一、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内容及特点 1.怎样描述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一般用来描述地理事物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有绝对位置(经纬度)和相对位置(参考点周围的地理事物)之分;按照地理位置的功能性质来分,可划分为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等不同的功能性位置。 例如:简述马尔代夫(图1)的地理位置特征。 答案:?R尔代夫地处低纬度(热带);跨南、北半球;是印度洋中的岛国。 说明:描述地理位置的特征,并不是将所有的位置特征都描述出来,而是选择代表性的位置进行描述,在描述纬度位置时,可指出其所处的热量带。

2.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的具体要求 (1)熟悉不同地理位置类型的观察与描述方法;(2)能正确读出一地的经纬度并确定该地在地球表面的位置;(3)能运用地图确定一地与特殊纬线的位置关系;(4)能运用地图确定一地所跨的纬度范围;(5)能运用地图来反映地表事物与山、河、湖、海洋等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6)能运用地图来反映地表事物与其外在的具有经济意义的物 质要素和环境(如铁路、港口、交通枢纽、城市、自然资源产地等)的空间关系;(7)能借助地图并用语言或略图表达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8)能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位置的影响,并能结合区域位置推断出该区域自然要素、现象、原因;(9)能简要分析评价地理位置的优劣。 由此可见,地理学科对空间位置的把握并不是对位置的简单描述,而是基于对位置理解的一种新认知,这种认知是深入探究的基础。 二、分类例析 1.根据经纬度及国家轮廓进行直接定位 例1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第3~5题)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1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图2)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订单。据此完成(1)~(2)题。 (1)甲国位于()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以及应用探讨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以及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18-06-04T17:23:48.0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作者:钟石兰 [导读]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是60 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近年来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由于其种类、数量非常多,加上发展变化非常快,因此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也非常多,简单来说,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进行输入、输出及分析的系统,当前它已经在现代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应用,人们对地理信息系统的了解也逐渐深入。 南宁市国土测绘地理信息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 530002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是60 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近年来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由于其种类、数量非常多,加上发展变化非常快,因此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也非常多,简单来说,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进行输入、输出及分析的系统,当前它已经在现代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应用,人们对地理信息系统的了解也逐渐深入。本文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及其若干应用。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应用; 空间属性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要想发挥数据库的作用,就必须展开空间分析、构建应用模型。衡量地理信息系统好坏,不仅要看数据库的数据质量及数据量,同时还要看空间分析功能是否实用、强大,灵活性是不是很高。通常情况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的专业性和综合性都非常强,其灵活性也很强,对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进行正确理解及运用,可以将其真正的效能发挥出来,从最大程度对空间分析应用潜力进行挖掘。 一、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 最初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发,主要是为了加强我国自然土地资源的管理,为土地规划工作开展提供更多的便利。地理信息系统属于一种新兴的技术门类,经过长时间众多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就,涉及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展。人们对于地理信息系统也越来越为重视,该系统的应用性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现阶段,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土地学领域中,但是该系统仍然是人们开展地学研究最有利的工具。对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认知,也不在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手段,而是上升到系统理论概念,以及人们对于世界认知思维模式的转变。地理信息系统对于促进地学研究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想要将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的重要作用充分显现出来,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进行大型综合数据库的创建,并且添加相应的专家系统和多元化的应用模型,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3s 一体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也会朝着更高的层次进军。地理信息系统种类非常多,尤其是空间分析功能上差异很大,通常情况下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的功能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体现:①基于空间特征的几何分析功能,以空间要素定位数据为主要基础,利用数据集合几何分析手段,对空间要素多重属性的特征进行确定;②基于数字图像的分析功能,可以将其看成是图像处理的子系统,其中包括图像增强、恢复及信息提取等功能;③网络分析功能,包括路径选择分析的优化、计算时间与距离、分析多边形叠置等;④地形分析功能,该功能是地学研究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分析方法,利用该功能可以自动提取地形因子,绘制和分析地表形态自动分类等。 二、若干应用 1.空间位置 (1)叠置分析。叠置分析是通过叠加至少两层地图要素而得到一个新的要素层,其结果是分割原要素并生成新要素,且新要素中包含原要素的全部属性。据此,叠置分析既可生成新的空间关系,还可联系输入数据层的属性并生成新的属性关系。总体而言,叠置分析是按数学模型计算分析新要素的属性,从而解决用户面临的问题。在城市规划中,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一种典型的格栅叠置,其通过对用地评定因子图层进行标准化处理、重新分类及加权叠加,从而形成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对于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及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等规划,都可采用多因子叠加分析法来实现叠置分析。在规划中,两期用地的演变亦可进行叠置分析,即:根据土地利用数据,叠置获得两期土地利用的变化图层,用以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根据城市建设用地数据,叠置获得两期建设用地转化的图层,用以辅助规划评估或比选规划方案。此外,还应深入挖掘矢量数据中的叠置分析功能,其中矢量叠置蕴含一种拓扑关系及其包含至少两个矢量图层的并集、交集、属性的空间赋值与关联等功能,如建设量的分区统计便是矢量叠置的具体应用。 (2)相关分析。在同一空间范围内,任一小的空间单元都包含多项属性信息,而相关分析的研究内容是对应位置上的属性信息是否具有相关关系及这一相关关系的表现。在相关分析中,通常包括时间域、空间域,两者关注的焦点分别是不同时期同一属性的观测值、同一时期不同属性的观测值。在规划中,相关分析涉及较多的社会领域、自然领域。例如,犯罪高发地的成因分析研究的是在同一地区,犯罪率与家庭收入、教育水平、失业率、租住比例、新迁入居民比例及单亲家庭比例等属性的相关性。在规划中,还可运用相关分析来分析土地利用演变的驱动力。例如,在某一省域的区县范围内,先空间化处理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再从土地利用转化的角度开展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因子分析,从而探明引起这一区域土地利用演变的驱动力。 2.空间分布 (1)度量地理分布。所谓度量地理分布,其是针对空间数据地理分布特性开展的测度分析,其研究的重点是紧凑度、重心及主流方向。在规划编制中,度量地理分布的典型应用是重心分析,即:在同一范围内,不同时期(不同)建设用地重心的变化;在不同范围内,建设用地重心分布的对比。倘若数据条件允许,可将设施规模、人口密度、开发强度等权重信息加入其中。 (2)密度分析。密度分析是先计算空间线、点数据在搜索半径范围内的集聚情况,再对线、点形式的空间数据进行定量化处理,从而得到连续的密度表面。通常而言,密度分析分为点、线及核密度,其中点、线密度是简单密度。在规划编制中,密度分析的应用较为普遍,其中密度指标包括交通设施、河网水系、经济、社会及人口等方面。在统计数据的条件下,密度分析的侧重点是提供空间插值,以细化数据及使无值区域获得模拟数值;在大数据条件下,密度分析可将数据的整体空间结构抽象出来。在密度分析的应用中,实际应用效果随数据精度、分析目标的改变而不同,同时在设置搜索半径时,应进行反复调整、比较和分析,以获得更为稳定的密度分布。密度分析的对象是点、线数据,则对于面状矢量数据或格栅数据,应先通过抽样将其变为点、线数据。例如,对于面状用地图层,应先抽样变为点图层,再从开发强度着手开展密度分析,用以体现不同功能用地具体的空间集聚核心。 (3)空间格局分析。对于空间格局分析,其关注的焦点是在点、线、面数据分布中,特定属性值是否具有空间集聚特性,且若具有这一特性,则需明确空间集聚的具体类型。在规划中,空间格局分析的具体应用形式包括:一是平均最近邻分析,其常用来判定开放空间内点事件存在的空间集聚情况,其中点事件包括灾害发生点、每一类营业网点等;二是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其常用来分析点事件在多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