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分等定级工作方案

耕地质量分等定级工作方案
耕地质量分等定级工作方案

耕地质量分等定级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及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耕

地质量等别评定及年度更新调查评价等文件精神,通过开展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全面掌握全县范围年度内耕地现状变化及耕地质量建设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保持耕地质量等别数据的现势性,服务于土地管理的日常工作,并为制定相关的耕地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二、工作任务以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为基础,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规定的技术方法,结合2013 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对年度内耕地增减变化(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补充开发)及耕地质量建设(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田间工程建设项目、农田水利建设等)等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开展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更新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全面开展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

三、技术路线

(一)前期资料收集

1、国土部门资料收集

(1)县级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2011年度完成的县级耕地质量等别补充完善

成果,包括图件、数据库、表册和报告等。

(2)2013年度土地利用数据库。

(3)土地整治项目资料

2010-2013年度内验收的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的可研、设计和竣工验收资料,以及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资料。包括:一般土地整治项目、重大工

程项目、示范建设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其他。

2、国土系统外资料(农业部门、水利部门)收集

2010-2013年度: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验收报告及图件、设计报告及图件。

a、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

b、粮棉油等大宗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

c、土地复垦等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d、小流域治理、土地沙化治理、生态林建设等生态综合治理项

目;

e、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2)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验收报告及图件、设计报告及图件。

(3)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调查、土壤肥力调查,包括以下内容:(以下资料需要带属性的矢量图,可以是ArcGIS、MapGIS、CAD 等格式):

1)耕层厚度等值线

2)土壤图;

3)种植制度分区图;

4)耕层土壤有机质等值线图;

5)耕层土壤有效磷、全氮、速效钾、缓效钾等值线图;

6)耕层土壤PH值等值线图;

7)土壤质地分布图;

8)土壤质地构型分布图;

9)潜水埋深等值线图;

10)旱季地下水位等值线图;

11)排水分布图;

12)灌溉分区图、灌溉保证率分布图;

13)等高线图、地貌类型分区图;

14)分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总结报告;

15)耕地地力调查技术报告;

16)耕地资源管理单元图;

17)农用地地块图;

18)地下水矿化度分区图;

19)土壤含盐量分布图;

20)土壤微量元素、中量元素等值线图和样点测量值。

3、最高单产和产投比数据调查

(1)最高作物单产调查

调查全县作物最高单产,该最高单产指一定面积范围内耕地普遍达到的产量水平。淮南山地丘陵区调查小麦和水稻两种作物,其他区域调查小麦和玉米。

(2)各县作物产投比及对应区域单产水平调查

产投比即“产量—成本”指数,用来表达种植中资金投入的效率水平,

计算公式:产投比=单位面积内作物实际单产/ 单位面积内该作物实际成本,单位为kg/ 元。

将全县产投比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每个档次的耕地面积不应低于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0%。除了要调查填写每个档次产投比数值外,还应调查每个档次产投比区域内对应的作物单产水平和成本(表1-2 )。淮南山地丘陵区调查小麦和水稻两种作物,其他区域调查小麦和玉米。

(二)制作年度更新评价工作底图

1、采用叠加法提取年度新增和减少耕地图斑

(1)将2011年各县耕地质量等别成果中的县级分等单元层(XJFDD)Y 与2011年度二调库中的非耕地图斑合并。

(2)将合并后的文件与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的地类图斑层(DLTB)进行空间叠加。

(3)新增耕地图斑提取新增耕地来源包括以下几种: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耕地净面积增加、其他。

(4)减少耕地图斑提取减少耕地包括以下几种: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耕地净面积减少、其他。

新增耕地图斑面积=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耕地面积-2011 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耕地面积+2012和2013耕地减少面积。

新增耕地来源表

减少耕地来源表

2、根据收集到的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区资料提取项目区耕地图斑

1)根据收集的2010-2013 年度内验收的土地整治项目位置资料,在2013 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中提取全部项目区范围内的所有耕地图斑。

(2)根据收集的2010-2013年度内验收的土地整治项目位置资料,在

2011年耕地质量等别成果中提取项目区范围内的所有耕地图斑,即为项目区建设前耕地图斑文件。

(3)不能裁剪二调地块

(4)项目区内用地类型未变更为耕地的情况

3、制作年度更新评价工作底图

将提取的年度新增、减少耕地图斑和项目区建设后耕地图斑合并,形成年度更新评价工作底图,可将合并后的图层命名为“年度更新层”,为该文件构建属性结构(表2-1),要求严格按照表2-1 规定制作。

(三)数据调查

1、调查表格

分三类:

农用地整治(新增耕地、补充耕地)项目调查表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调查表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调查表

2、填表说明

(1)调查2012-2013年竣工验收的所有的土地整治项目、

2012-2013年新增的所有耕地。

(2)土地整理等项目区,可将项目区分等因素属性完全相同的地

块分片或分类,每片或每类填一张表,同时在表中填写所有地块标识码;

新增耕地,应每块新增耕地一张调查表表。

(3)表中项目性质指:整理、复垦、开发。

(4)项目规模、建设前耕地面积、建设后耕地面积、新增耕地面积四个参数按照数据库实际填写。

(5)项目编号

①农用地整治项目

编号规则为:Z+验收年份+四位流水号,如Z201220001、Z20120002、Z20130001,

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编号规则为:N+验收年份+四位流水号,如N20120001、N20120002、N20130001

③农田水利建设项目

编号规则为:S+验收年份+四位流水号,如S2*******、S2*******、S2*******。

编号具有唯一性。

(四)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计算过程

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质量等别。

四、组织实施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是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变更调

查相配套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按照统一领导、统筹安排、分工协作、分步实施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

10.4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分析 依据GB/T28407-2012、GB/T28405-2012和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项目区整治前现状耕地等级12等地28.69hm2、11等地21.19hm2、10等地62.48 hm2、9等地38.35hm2;8等地67.65 hm2。综合上述描述,经加权平均法计算,项目区的耕地利用等级为9等,通过本项目整理及各工程的实施,预计将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由9等地提升为8等地。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指标要求,向斜平顶低山区耕地质量至少提高一个等级,因此本项目耕地质量达到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中的耕地质量要求。 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表 9.5耕地质量等别计算 9.5.1 确定评定因素分级分值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等标准,建立评定因素增量值与耕地产能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整理前因素分值为基准,以因素增加值为依据,分别确定水田和旱地分值。

表9.5.1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评价因素分级分值表 9.5.2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计算 依据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内容,计算评定因素的增量值和分值,再根据下式计算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A=A1+ A2+ A3 +A4B=B1+B2C=C1+C2 Y= (A+B+C)/3 式中:A为评价单元土地平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B为评价单元灌溉与排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C为评价单元田间道路工程综合评定系数;Y为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计算得出:水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0.20

旱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0.23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量值最低标准 根据各等别耕地质量提升的限制因素,根据上表确定出了各等别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可视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的参考标准。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推荐最低标准

厦门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厦门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3个部(委、局、行)《关于开展2016年度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工作的通知》、农业部《关于印发〈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和《福建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等要求,推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实现“藏粮于地”的重大战略,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树立耕地保护“量质并重”和“用养结合”理念,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以耕地土壤肥力提升、占补平衡补充耕地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技术物质补助等方式,推进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户,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促进土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奠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基本原则

坚持量质并重、科学管理。在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耕地质量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耕地质量管理机制,推动各级政府落实“质量红线”。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充分考虑我市岛外各区土壤类型、耕作制度、经济状况,针对不同的耕地质量现状,分析主要障碍因素,集成组装治理技术模式,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取得实效。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正确处理保护、提升与利用的关系,将耕地质量建设与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将耕地质量建设与农业生态建设相结合,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坚持财政支持、区镇负责。耕地质量建设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市、区财政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施有差别的扶持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对耕地质量建设负总责,多层次、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管理。 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主推、社会参与,创新耕地质量建设长效机制,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区(镇)政府和企业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合力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格局。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

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分析 依据GB/T28407-2012、GB/T28405-2012和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项目区整治前现状耕地等级12等地、11等地、10等地 hm2、9等地;8等地 hm2。综合上述描述,经加权平均法计算,项目区的耕地利用等级为9等,通过本项目整理及各工程的实施,预计将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由9等地提升为8等地。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指标要求,向斜平顶低山区耕地质量至少提高一个等级,因此本项目耕地质量达到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中的耕地质量要求。 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表

耕地质量等别计算 9.5.1 确定评定因素分级分值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等标准,建立评定因素增量值与耕地产能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整理前因素分值为基准,以因素增加值为依据,分别确定水田和旱地分值。 表9.5.1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评价因素分级分值表

9.5.2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计算 依据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内容,计算评定因素的增量值和分值,再根据下式计算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A=A1+ A2+ A3 +A4 B=B1+B2 C=C1+C2 Y= (A+B+C)/3 式中:A为评价单元土地平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B为评价单元灌溉与排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C为评价单元田间道路工程综合评定系数;Y为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计算得出:水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 旱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量值最低标准 根据各等别耕地质量提升的限制因素,根据上表确定出了各等别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可视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的参考标准。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推荐最低标准 整治土地平整工程 (△X) 灌溉与排水工程(△X) 田间道路工程 (△X) 整治 后耕

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

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 2012年底,农业部组织完成了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以全国18.26亿亩耕地(二调前国土数据)为基数,以耕地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叠加形成的图斑为评价单元,从立地条件、耕层理化性状、土壤管理、障碍因素和土壤剖面性状等方面综合评价耕地地力,在此基础上,对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进行了划分。现将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 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其中,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4.9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3%。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较高,基本不存在障碍因素,应按照用养结合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确保耕地质量稳中有升。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8.1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8%。这部分耕地所处环境气候条件基本适宜,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一定基础,障碍因素不明显,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突破口。到2020年,按照耕地基础地力平均提高1个等级测算,可实现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600亿斤以上。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5.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9%。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较难得到根本改善,应持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内在质量建设。

图1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图 按照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将我国耕地划分为东北、内蒙古及长江沿线、黄淮海、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甘新、青藏区等九个区。各区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分述如下: (一)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外)三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区,总耕地面积3.34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8.3%。 图2 东北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_程锋

第28卷 第2期 2014年2月Vol.28 No.2Feb.,2014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3-04-27 修稿日期:2013-07-08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项目。 第一作者:程锋(1975-),女,江苏南通人,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评价与规划。E-mail: caucf@https://www.360docs.net/doc/ca14051866.html, 通讯作者:郧文聚(1963-),男,河南南阳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整理、土地评价与规划。E-mail: yunwenju@https://www.360docs.net/doc/ca14051866.html,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程 锋1,2,王洪波1,2,郧文聚1,2 (1.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北京 100035;2.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5) 摘要:研究目的:系统介绍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的背景、主要过程、技术方法、评定结果及成果应用。研 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全国耕地划分为15个等别,平均质量等别为9.80等,质量 水平总体偏低。研究结论:该项工作第一次全面查清了中国耕地质量等别及其分布状况,为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 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关键词:土地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土地调查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14)02-0075-08 Study on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in China CHENG Feng 1,2, WANG Hong-bo 1,2, YUN Wen-ju 1,2 (1.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35,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Land Quality,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35, China )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systematically describe the background, main processes, technical methods, assessment result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n quality grade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Methods employed are inductive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15 quality grades in China. The average quality grade is 9.8, which shows the quality generally is low.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first-time work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China. It also provides necessary supports for achieving a management mode of quantity and quality-oriented simultaneously. Key words: land assessment;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land investigation 1 背景 耕地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均对查清其面积、评价并划分等级给予高度重视。德DOI:10.13708/https://www.360docs.net/doc/ca14051866.html,11-2640.2014.02.010

莆田市2019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莆田市2019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为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确保如期完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省推进的目标任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通过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稻田秸秆还田和豆科绿肥秸秆还田,促进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减少化肥施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 二、目标任务 (一)推广有机肥 2019年全市计划推广有机肥90万亩,其中仙游县34.5万亩(含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0.4万亩、辐射带动2.2万亩)、荔城区11万亩、城厢区10万亩、涵江区14.5万亩、秀屿区17.3万亩、北岸2.7万亩。 1、充分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大力推广有机肥,各地引导畜禽规模养殖场和农民就地就近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开展堆、沤肥,使我市畜禽粪污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变废为宝,从而推动有机肥产业发展。 2、充分就近利用当地有机肥源,大力推广有机肥。各地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机肥资源,将菜饼、豆粕、食用菌下脚料、人尿粪等有机肥源还田利用,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转化,增加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充分利用商品有机肥项目辐射带动,大力推广有机肥。2019年继续在仙游县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0.4万亩,辐射带动2.2万亩,建立100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的示范片3片,宣传报道3次以上,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土壤肥力提升、有机肥资源利用提高、减少化肥施用量5%以上。商品有机肥补贴对象为示范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商品有机肥要优先扶持适度规模经营、连片种植的经营主体。 通过项目实施,促进有机肥资源的综合利用,科学合理施用有机肥,改善耕地及园地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二)稻田秸秆还田 2019年继续在仙游县实施稻田秸秆还田7万亩,土肥要与农技、农机等部门密切配合,因地制宜地指导农户采取粉碎、堆沤、覆盖等形式,及时将秸秆还田利用,补充土壤钾素,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三)豆科绿肥秸秆还田 2019年,全市结合种植大豆、杂豆(绿豆、红豆等)、花生、菜用豆类(蚕豆、毛豆等)、紫云英等豆科绿肥,开展茎秆和残体等翻压还田21.24万亩,其中仙游县6万亩、荔城区3万亩、城厢区0.24万亩、涵江区2万亩、秀屿区10万亩。通过实施豆科绿肥还田,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减少化肥施用量。 (四)稻田秸秆还田和豆科绿肥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项目县区结合当地生产实际,选择适合当地的稻田秸秆和豆

第三期-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相关技术问题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相关技术在线交流问答集 (7月23日上午9点-10点)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程锋 本文根据大家讨论的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相关内容谨代表专家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在QQ群上和我们互动交流,群号码:253577899。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规程,准确的名称是什么? 解答:《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工作有哪些工作内容呢?农用地质量分等的理论依据有哪些? 解答: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的具体内容请看一下《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 如何进行耕地质量等级的动态管理,每年都需要作业单位重新进行评价吗? 解答:按照部里的年度部署文件,每年都会开展年度更新评价工作,主要对现状变化的耕地和质量提升的耕地进行质量

等别评定。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是专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新增耕地还是所有耕地? 解答: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是对所有耕地进行的评定。只要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中已经变为耕地的,我们就要评等。 是直接以竣工图作为评价底图吗?当作为评价底图的竣工图的图斑形状、面积及地类与土地年度变更调查数据不一致时,如何进行等别年度更新?图斑形状、面积及地类是以哪一个为准? 解答:直接用竣工图作为评价底图。以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图上的为准,需要把竣工图上的图斑套合到现状图上。 土地重估都形成哪些成果图件呢?重估之后需要更新分等定级成果吗?土地重估的评价单元沿用原有开发前的未利用地图斑吗? 解答:土地重估的评价单元用竣工图的耕地图斑。土地重估后形成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和数据库,其结果体现在当年的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成果中。 如果新增耕地图斑中有2个地类,需不需要破图斑?破图斑

成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

成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纲 要,2011-2015年,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围绕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市委工作会议、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市农业工作会议作出的重大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础和新农村建设三大任务~强化规划引导~突出分类指导~坚持成片建设~着力提高地力~达到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实现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紧密相连。“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80万亩~其中~川西平原区60万亩、盆地丘陵区20万亩,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6万亩~其中~川西平原区12万亩~盆地丘陵区4万亩。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和农业机械化水平~至2015年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以上~粮食总产达到260万吨以上。 三、建设标准及内容 ,一,建设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达到的标准是:“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耕作层厚度20cm以上~耕作层有机质含量增

加0.5%以上,土有机质含量达到1.5%~田有机质含量达到2%,~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耕地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00公斤/亩以上”。水田、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具体指标应分别达到2008年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846-2008,三级以上。 ,二,建设内容。一是田间基础设施工程。主要包括:田网、渠网、路网建设~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农田排灌能力和农机作业能力。二是地力建设工程。开展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建设~实施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提高农田基础地力和农业生产能力。三是科技支撑工程。集成应用耕地保育技术、耕地污染防治技术和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农业增产关键技术~实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协调联动~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四是耕地质量监测工程。有计划、分批次建立市级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和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逐步形成体系基本健全、功能基本齐备的耕地质量监测网。 四、工作措施 ,一,科学编制规划。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80万亩~即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6万亩~同时以“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纲要》,规划的11个区,市,县为重点~结合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规划和农业农村经济“十二五”规划~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各项目区,市,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确保规划布局到田到土。2011年4月下旬前全面完成各区,市,县规划编制任务,详见附件1,。 ,二,抓好区域布局。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一是平坝区~以排涝降渍、提高耕地地力和推进农业机械化为主攻方向~形成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十二五”期间~我市崇州市、彭州市、大邑县、邛崃市、双流县、都江堰市、新都区、郫县等8个平坝区,市,县新建高标准农田60万亩~每年新建12万亩。二是丘陵区~以建设农田灌排渠道、旱地坡面水系、土地平整、地力培肥和提高农业机

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

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土地复垦项目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辽宁浩霖土地评估有限公司 二○一五年七月

丹东市振安区汤山城镇土地复垦项目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编制单位:辽宁浩霖土地评估有限公司 编制人员:杨连晓袁宝 编制日期:二○一五年七月

1 评定范围与任务...................................................................................................................... - 1 - 1.1 评定范围....................................................................................................................... - 1 - 1.2 评定任务....................................................................................................................... - 1 - 2 主要评定依据.......................................................................................................................... - 1 - 2.1法律法规........................................................................................................................ - 1 - 2.2 政策文件....................................................................................................................... - 2 - 2.3 技术标准....................................................................................................................... - 3 - 2.4 基础资料....................................................................................................................... - 3 - 3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 3 - 3.1 土地平整工程............................................................................................................... - 3 -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 4 - 4 确定评定参数体系.................................................................................................................. - 4 - 4.1 标准耕作制度与指定作物和基准作物的确定........................................................... - 4 - 4.2 因素指标区与评价因素体系的确定........................................................................... - 4 - 4.3 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指数的确定............................................................................... - 7 - 5 分等因素及土样化验.............................................................................................................. - 8 - 6 划分分等单元.......................................................................................................................... - 8 - 6.1划分要求........................................................................................................................ - 8 - 6.2划分方法........................................................................................................................ - 9 - 6.2划分结果........................................................................................................................ - 9 - 7 耕地等别确定.......................................................................................................................... - 9 - 7.1 自然等指数计算........................................................................................................... - 9 - 7.2 利用等指数计算......................................................................................................... - 10 - 7.3 利用等别划分............................................................................................................. - 11 - 8 耕地等别评定结果................................................................................................................ - 11 -

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方法(1)

P198,(一)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构中“耕地等级监测”内容自2014年之后已经改变,不再是文中所述内容。 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自2011年开始国家级试点,2013年后扩大了工作试点范围,同时技术路线也在不断调整中。直至2015年,确定了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技术方法,在耕地质量等级渐变耕地上全面开展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主要内容:通过抽样监测渐变耕地,全面掌握年度内耕地等级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耕地等级变化情况,分析耕地等级和产能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耕地质量分等体系的修改、完善意见。 程序与技术方法如下: 1、建立省域耕地等级渐变类型集 在充分考虑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资源空间分布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初步提出并建立省域耕地等级渐变类型集,并结合县级质量渐变耕地等级监测工作的具体实践逐步更新完善。 2、确定耕地等级渐变主导因素 依据各期耕地等级数据,全面分析区域内耕地资源本底分布情况,揭示区域耕地质量分布及变化特征,结合农业气象资料、土地利用规划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和农业调查等资料,结合初步建立的耕地等级渐变类型,初步确定区域内耕地等级渐变主导因素。 3、确定耕地等级渐变类型分布范围 结合县级农用地分等更新工作和耕地等级渐变主导因素,确定耕

地等级渐变类型分布范围。耕地等级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可以包含主导因素一致耕地等级不同的农用地分等单元。 4、选取耕地等级渐变监测单元 (1)数量要求。耕地等级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的各等级上都至少有一个监测单元,优先选择农用地分等中布设的标准样地。 (2)代表性要求。监测单元要分布在该类型分布范围该等级的典型部位上,要远离城市、道路。 5、调查、评价与分析质量变化信息 对各监测单元耕地等级渐变的主导因素进行长期监测,并对其引起的耕地等级渐变做出定量评价。评价监测主导因素变化对耕地等级的影响。结合区域内各耕地等级类型等级的升降和面积的消长,对区域耕地质量平均等级和耕地产能变化做出评价。 6、成果应用 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成果可应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土地整治、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耕地质量建设、建设项目用地管理等方面。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实施方案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实施方案 一、耕地质量保护大数据平台建设背景: 贯彻落实《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令 2016年第2号)关于5年定期发布耕地质量等级信息的有关要求,全面及时掌握耕地质量现状及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服务guo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鼓励农户改善农田管理和耕作措施,升级耕地质量管理数据信息系统,实现耕地质量的动态监测和保护功能。提升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实现黑土地合理持续利用。 建设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开发黑土地保护大数据平台,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黑土地保护实践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黑土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黑土地农业生产提供灾变预警、远程诊断、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二、耕地质量保护大数据平台系统构架: 1、测土配方 测土配方系统将各地的数据汇总到系统里,系统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并自定义报表,再上报给政府。通过分析的数据,邀请专家提出建议,指定施肥策略。测土配方管理系统,做到协调作物生长与营养生长的平衡促进农产品营养品质的形成,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抗逆能力,减轻农作物病害,减少农药的作用,从而节省农药,提升农产品质量。

系统由测土配方查询服务平台、测土配方查询终端APP、微信公众号组成,用户可通过三个渠道获取测土配方施肥信息。 2、墒情系统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通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实现定点、定期监测,分析汇总土壤墒情数据,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提高农牧业抗旱管理水平,快速掌握土地旱情动态,避免或减少旱灾造成的损失。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主要由监控中心、通信网络、远程监测设备和土壤墒情检测设备四部分构成。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接收墒情预警信息推送,查看实时墒情、历史数据,实现远程管理。 3、植保系统 该系统由虫情、墒情、灾情、苗情四大系统组成。

贵州省2018年耕地质量定级项目县级数据质量检查项

附件:贵州省2018年耕地质量定级项目---县级数据 质量检查项目 一、资格要求: (1)一般资格要求 1、供应商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企业独立法人资格; 2、符合下列供应商资格条件要求; ①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②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新成立公司(成立时间至磋商截止时间为止不足一年)没有财务报表的须提供任意一个月的资产负债表(可由供应商内部或第三方出具)】; ③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④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⑤参加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⑦2017年县级耕地质量定级项目承接方或合同履约方及或施工方不能参与本次投标。 二、技术要求: 一、建设背景 为完善我省土地等级体系,科学量化全省耕地质量定级及分布,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关于部署开展2017年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7〕5号)和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2017年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的通知》(黔国土资地政函〔2017〕57号)安排部署,全面开展贵州省耕地质量定级工作。按照《农用地定级规程》(GB/T28405-2012)和《贵州省耕地质量定级技术方案》的技术方法和要求,对全省88个县的耕地质量定级成果开展检查、复核。 二、建设目标 通过贵州省2018年耕地质量定级项目,实现对全省88个县级成果及省级数据库开展检查复核工作。符合《农用地定级规程》(GB/T28405-2012)和《贵州省耕地质量定级技术方案》等相关技术标准,起到第三方监理督导作用,促使形成成果最终通过省级审查及国家验收。 三、建设任务 通过贵州省2018年耕地质量定级项目,按照《农用地定级规程》( GB/T28405-2012)和《贵州省耕地质量定级技术方案》等相关技术标准,全面开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创新工作机制,探索通过建立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施用石灰、秸秆还田等轻简、高效、操作性强的技术措施,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在资金使用上采取物化补助和购买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在实施主体上注重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技术模式和实施方式上强调发挥地方自主性,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贯彻落实《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令 2016年第2号)关于5年定期发布耕地质量等级信息的有关要求,全面及时掌握耕地质量现状及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服务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鼓励农户改善农田管理和耕作措施,升级耕地质量管理数据信息系统,实现耕地质量的动态监测和保护功能。提升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实现黑土地合理持续利用。 建设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开发黑土地保护大数据平台,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黑土地保护实践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黑土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黑土地农业生产提供灾变预警、远程诊断、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二、目标任务 (一)开展土壤肥力保护提升。开展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工作,面积76万亩以上。实施区推广应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用量增长趋势逐年递

减,力争2020年零增长;绿肥鲜草力争达到1500公斤/亩以上,减少化肥施用量10%;秸秆还田率力争达到95%以上,秸秆焚烧现象基本杜绝,稳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二)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治理土壤酸化,施用石灰,配套开展增施有机肥措施,面积20万亩以上。实施区pH值小于5.0的酸化土壤pH值提高0.5以上,土壤pH值大于5.0且小于5.5的酸化土壤pH值提高0.2以上,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遏制耕地质量退化趋势。 三、实施区域、资金额度、技术模式及补助方式 湖北省2016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资金2400万元,全部用于开展地力培肥及退化耕地治理的物化补助和购买相关技术服务。按照“农民主动实施为主、补贴政策引导为辅”的原则,根据各地生产条件和土地经营承包方式,确定重点补贴对象,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承担项目任务,补助物资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倾斜。 (一)开展土壤肥力保护提升。 1.增施有机肥模式。在谷城县、钟祥市、麻城市实施增施有机肥模式,每县补助资金200万元,全部用于采购有机肥及相关技术服务,补助标准为30元/亩,实施面积6.67万亩以上。 2.增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模式。在通城县、松滋市实施增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两种技术模式,每县补助资金200万元,全部用于采购有机肥和绿肥种子及相关技术服务,其中增施有机肥模式资金额度100万元,种植绿肥模式资金额度100万元,补助标准均为30元/亩,实施面积6.67万亩以上。 3.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腐熟模式。在洪湖市、天门市、龙感湖管理区、东宝区实施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腐熟模式,每县补助资金200万元,全部用于采购有机肥和秸秆腐熟剂及相关技术服务,其中增施有机肥技术模式资金额度120

2015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实施方案

2015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实施方案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2015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 以“增产、经济、环保”的施肥理念,推进种粮大户(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配方肥;引导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配方肥生产、供应和推广服务、创新补贴资金使用新机制,增强农民科学施肥技术水平,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增产增收、节能减排。 (一)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免费为300万个农户(种植业合作社)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继续创建国家级农企合作整建制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示范县5个、省级整建制推进示范县4个。建立840个肥料试验点或种粮大户(合作社)使用配方肥(缓释肥料、生物肥)示范区,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覆盖率和肥料利用率。每个项目县为农民提供面对面指导服务10场次以上;配方肥施用面积达到作物种植面积的30%以上,配方肥用量达到68万吨(折纯)。 具体任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0000万亩,增产粮食44亿斤,节本增效40亿元以上。省级分别抓泰来县、呼兰区孟家乡、五常市长山乡村青松村整体推进试点。每个县(市、区)也要抓3个乡(镇)测土整体推进试点。测土施肥信息上墙覆盖

要达到70~85%的行政村。为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全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服务,力求每户有一个明白人,每村扶持3个以上测土配方施肥科技示范户。81个项目县(市区)三大作物施肥配方要达到1200个以上,并向社会公布。 2015年,按照3-5年一轮回的测土要求,全省计划测定11万个土样,按照补贴额度,每个项目县(市、区)要采集分析土壤样品500-2000个。统筹安排3414田间肥效试验、肥料利用率试验、缓释肥料免追肥试验、有机肥试验,大豆营养套餐、水稻“四节”栽培技术示范等相关试验数量10个以上。建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2-3个、千亩示范片15-20个、百亩示范方50-70个。因地、因作物引导农民施用缓释肥、生物有机肥、大豆根瘤菌肥等环保型肥料,逐步提升耕地质量。 (二)项目补贴内容及额度 1.补贴内容及额度 (1)土样采集与测试。今年重点为配肥站服务区域的种植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采土测试。项目县农技推广中心要指导并组织配肥服务站深入到村屯,帮助或指导农户采样,由项目县(市、区)农技中心负责测试化验。一类项目县采集测定土样2000个。二类项目县采集测定土样1500个。三类项目县采集测定土样1000个。四类项目县采集测定土样500个。每个土样采集、化验费用补贴120~140元(包括采土袋、标签、纸袋、土样制备、化验试剂、水电费、取暖费、运输费、野外调查采样

耕地质量分等

江苏省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 农用地质量分等因素及其分级 有效图层厚度(cm) 有效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层和松散的母质层之和,共分为5个等级。有效土层厚度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a)1级,有效土层厚度≥150cm; b)2级,有效土层厚度100cm~150cm; c)3级,有效土层厚度60cm~100cm; d)4级,有效土层厚度30cm~60cm; e)5级,有效土层厚度<30cm。 表层土壤质地 表层土壤质地一般指耕层土壤的质地。质地分为沙土、壤土、粘土和砾质土4个级别: a)1级,壤土; b)2级,粘土; c)3级,砂土; d)4级,砾质土,即按体积计,直径大于3mm~1mm的砾石等粗碎屑含量大于10%; 坡面结构是指土壤坡面中不同质地的土层的排列次序,包括:

a) 均质质地坡面构型:即指从土表到100cm深度土壤质地基本均一,或其他质地 的土层的连续厚度<15cm,或这些土层的累加厚度<40cm;分为通体壤、通体砂、通体粘,以及通体砾4种类型; b) 夹层质地坡面结构:即指从土表20cm~30cm至60cm~70cm深度内,夹有厚度 15cm~30cm的与上下层土壤质地明显不同的质地土层;续分为:砂/粘/砂、粘/砂/粘、壤/粘/壤、壤/砂/壤4种类型; c)体(垫)层质地剖面构型:即指从土表20cm~30㎝以下出现厚度>40cm的不同质地的土层;续分为:砂/粘/粘、粘/砂/砂、壤/粘/粘、壤/砂/砂4种类型。 盐渍化程度 土壤盐渍化程度分为:无,轻度盐化,中度盐化,重度盐化4个区间,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a)1级,无盐化:土壤无盐化,作物没有因盐渍化引起的缺苗断垄现象,表层土 壤含盐量<%(易溶盐以苏打为主)或<02%(易溶盐以氯化物为主)或<%(易溶盐以硫酸盐为主); b)2级,轻度盐化:由盐渍化造成的作物缺苗2~3成,表层土壤含盐量%~%(易 溶盐以苏打为主)或02%~%(易溶盐以氯化物为主)或%~%(易溶盐以硫酸盐为主); c) 3级,中度盐化:由盐渍化造成的作物缺苗3~5成,表层土壤含盐量%~%(易 溶盐以苏打为主)或04%~%(易溶盐以氯化物为主)或%~%(易溶盐以硫酸盐为主); d) 4级,重度盐化:由盐渍化造成的作物缺苗≥5成,表层土壤含盐量≥%(易溶 盐以苏打为主)或≥%(易溶盐以氯化物为主)或≥%(易溶盐以硫酸盐为主)。 土壤有机质含量分为6个级别,分级界限下含上不含: a) 1级,土壤有机质含量≥40 g/kg; b) 2级,土壤有机质含量40 g/kg~30 g/kg; c) 3级,土壤有机质含量30 g/kg~20 g/kg; d) 4级,土壤有机质含量20 g/kg~10 g/kg; e) 5级,土壤有机质含量10 g/kg~6 g/kg; f) 6级,土壤有机质含量<6 g/kg; 土壤pH值按照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程度分为6个等级,分级界限上含下不含: a) 1级,土壤pH值~; b) 2级,土壤有机质含量~,~; c) 3级,土壤有机质含量~,~; d) 4级,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