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考核改革申请表(教师用)

课程考核改革申请表(教师用)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课程考核改革申请表

临时调课(代课)管理办法(试行)

南师大灌云附属中学 临时调课(代课)管理办法(试行) 为规范教学常规管理,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维护课程表的权威性,根据教育局和学校有关要求,特教师对因公或因私调课以及短期请假需要带来的课务安排加强管理,特制定如下办法: 一、教师不得随意调课。课程表是学校实施课程的主要依据和详细方案,也是学生安排预习、作业等学习活动的依据。课表一经排定,任何人不得随意调课。 二、教师因公出差、听课、教研活动或者因私、短期等必须调课的或需他人代课的,须向所在年级提出申请,获得年级批准后,由申请调课(代课)的教师自行协调课务后,填写《临时调课(代课)申请单》和调课方案表一式两份,一份交年级备案,并将《临时调课(代课)申请单》和调课方案表交教务处备案。 三、凡不申请、不填写申请单的调课和代课行为,视为私自调课,按学校有关制度执行。 四、同意与他人调课或为他人代课的教师要在调课方案表上签字确认。签字确认后,学校视其为该堂课的责任主体。同意为他人调课、代课的教师要严格履行职责,不能敷衍了事,若课堂上发生责任事故的,学校将追究责任主体的责任。 五、本管理办法若与上级有关规定不一致之处,依上级之规定执行。本管理办法解释权归南京师范大学灌云附属中学。 南京师范大学灌云附属中学

2015年4月2日 附:临时调课(代课)申请单 南师大灌云附属中学 临时调课(代课)申请单 ___________: 本人因事需与教师临时调课,现已协调妥善,调课方案后附,特此申请,请批准。 调课申请人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附:调课方案(教务处备案) 年级审批意见:审批人签字___________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文件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师范大学: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就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如下意见。 一、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制订有针对性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 三、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要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 四、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通过科研立项、遴选评优和海外引进等途径,构建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大力推广和使用“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五、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

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总结

海尔希望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情况总结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始终按照课程改革理念、方法,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来落实。从思想上重视,理念上更新,行动上落实,总结中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学。 一、加强领导,积极做好宣传工作。 1、成立课改实验领导小组,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学校从校长到教导处、教科室、各科教研、备课组,各级部署,层层把关,全面落实实施课改工作。 2、加强课程改革的宣传推广工作。在全校师生中积极营造实施新课程的氛围,召开家长会议,争取家长和社会得广泛支持,形成社会支持课改的良好实验环境。 二、全员学习,整装待发走进新课程。 1、改革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走进新课程》等有关课改的文件及著作。我校领导还要求学校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有关该方面的著作,并亲自挑选书本买来人手一本学习,学习蔚然成风。并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按照课改的总体目标,主体任务,确定课改的理念与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制订个人发展计划。 2、进行师资培训,让教师能把握新课程的改革思路,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局组织的课程改革培训班学习,组织校本全员培训。几年来,我校选派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参加县市的培训。有专门的理论知识培训,也有课堂教学观摩,受益匪浅。回校后,利用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向全校老师传达有关知识,或者交流学习感受,或者谈论课堂反思。我校还坚持年级组每周周一半小时的活动,各年级以学科为小组进行。讨论教学中的疑难点,集体备课,集体学习,集体谈论,交流反思等等,效果明显。 三、把握新课程方案,积极主动做好工作。 1、按照新的课程计划组织本学年的课程。 每年秋季开学,我校领导总是认真学习本学年的课程计划,合理安排好任课老师特别市专职教师。在体育、美术、音乐、科学等学科上的教师安排尤为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PDF.pdf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课程改革,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将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了以下一些新的要求: (一)更新对课程的认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问题就是 要使教师对课程有新的认识。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课程的观点、看法也就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较多的教育学教材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1]。在师范院校中,由于理论的限制,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往往局限于“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致使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认识的视野狭窄、封闭。1997年北京市为制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方案,进行了有关课程观方面的调查,从回收的791份学科教师有关课程观的有效问 卷看,持学科知识为本课程观的约80%。[2]将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的观点,往往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关注教学科目,这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寻找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对课程的认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 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它要求教师们更新对课程的认识,把课程看作是学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实施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生在学校里所获得的所有经验。在教育教学中,不

大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大學課程與教學的改革 歐用生 摘要 大學課程與教學一向是「秘密的花園」,相關研究不多,改革的實踐也不容易。但大學學術社區的成員如何扮演轉型知識份子的角色,使課程與教學發揮實踐(praxis)和行動的功能,應是當前大學最重要的使命。本文先對大學的課程組織作社會、政治的分析,強調大學課程與教學要誇越疆界和混種(hybridity),由集合型課程轉向統整型課程,並提供六項途徑作為參考。 關鍵詞 集合型課程(collected code)、統整型課程(integrated code)、 混種(hybridity) 壹、前言 大學的課程和教學一向是「秘密的花園」,直到最近才受到重視,因此相關研究不多;大學課程和教學的改革也唱議了很久,但至今仍缺少具體的行動和成效。例如一九六○年代末期興起的「潛在課程」研究,已對中小學的課程和教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陳伯璋,民74年;黃政傑,民74年;歐用生,民72 年),但在高等教育上,「潛在課程」的研究才剛剛起步。Margolis (2001)編著「高等教育中的潛在課程」乙書,從潛在課程的定義和觀點、校園環境的角色、身體(body)的重要、社會化的實踐和專業化的滲透和抗拒等方面,探討了潛在課程對大學的結構、功能和師生生活的意義和影響,對大學課程和教學改革的思考有很多的啟示。 社會如何將知識加以定義、選擇、分類、傳遞和評鑑,反映了權力分配

和社會控制的原理(Bernstein , 1971),而大學在知識的生產和分配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大學位於學術階層的頂端,處於知識的象牙塔當中,卻疏於反省,讓許多潛在課程在有意、無意中繼續發揮作用,如Margolis、Romero(1998)在「學院(department)是這麼男性、這麼白、這麼老、這麼保守」這篇文章中說的,大學的課程和教學由於強化了性別的、種族的、階級的、年齡的意識形態,結果維續了階層化的社會。 但是課程可能將壓迫或壓制再製並合法化的同時,也發揮鬥爭和抗拒的功能。(Apple, 1982;Giroux, 1988)在批判教育學中,課程成為協商的動態的過程,師生檢討他們所生存的社會,考驗影響他們的社會、政治的勢力,不斷的追求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平等的民主原則如何成為運作過程中的一部分。因此課程是一直在改變、一直在發展的,批判的課程詴著讓學生了解批判的民主,以實現社區的建構和社會的正義。(Kincheloe, 1999)大學的課程和教學如果能發揮這種批判和實踐(praxis)的功能,學術社區的成員,如教授和學生才能扮演轉型知識份子(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的角色。 本文探討大學課程和教學的改革,先從課程的社會組織的觀點,分析大學課程的特色及其改革的困難,然後提出若干改革的途徑,以供參考。 貳、大學課程的社會、政治分析 探討握有權力者在選擇和組織知識時隱含的假定,是研究課程社會學的重要觀點。因此Young(1971)、Bernstein(1971)等強調,要從知識社會學的觀點,探討知識的社會組織和社會結構及其中的權力之間的關係。他們利用階層化(stratification)、專門化(specification)和開放性(openness)、地位(status)等概念來分析誰將什麼界定為知識,哪些人可以接近哪些知識,不同的知識領域間的關係為何,接近不同知識的人之間的關係又如何等問題。階層化是指知識的價值或地位的高低;專門化是知識範圍(scope)的廣狹;開放性則是指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係。其結構如圖一所示: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第六次 1986-1991 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1998年。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计。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有地方课程。前七次改革的简评: 1:注重课程内容量的增减,忽视课程自身结构的调整。2: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论证和指导。3:主要体现课本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单一化,缺乏体现最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等。 第八次:始于1999年。1999年,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在1996年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强化了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并在必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考场情况记录表教师调课申请表

关于加强试卷审核严格调课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院(部): 为提高试卷质量,严格调课管理,落实期中教学检查中教师座谈会意见和建议,提高办事效率,减少教师办事环节,强化系部教学管理职能,经研究,就加强考试试卷审核,严格调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从即日起试行,过去发布的相关规定凡与本规定不符的,一律按本规定执行。 一、考试试卷审批 1、考试试卷审批流程 院部指定教师出试卷→教研室主任审查→院长审批→直接交院部教学秘书妥善保管→教务处随机抽查。 2、责任划分 教师:按出试卷要求,在考试前4周出A、B试卷和标准答案;。对试卷质量、题量、考试答题时间等负责。 教研室主任:审查试卷,重点审查试卷是否符合大纲要求,试题覆盖程度,试题难易程度,题量大小、A、B卷的试题重复率等,对试卷整体质量负责。 院长:审批试卷,重点审查试卷的是否符合教学计划要求,是否符合《镇江高专考试管理办法》及其补充规定要求,对出试卷教师资格和试卷整体情况负责。 教务处:随机抽查试卷,重点审查试卷是否执行审批程序,考试安排时间是否合适,是否有A、B卷等,对试卷程序运行负责。教务处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将在全校通报,并层层追究责任。 考试试题由系部分管教学的领导抽取,在考试前由院部教学秘书严格封存。 二、教师临时调课 (一)为维护稳定的教学秩序,每学期课表排定下达后,一般不得随意变动。如遇特殊情况必须变动课表时,须按下列规定程序申请,

即教师向所在教研室提出申请,由教研室写出书面报告,经院部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签字同意,报教务处批准,经批准后,方可执行。教务处不接受任何教师个人的课表更改申请。 (二)全校性课程调整由校长办公室或教务处下达调整通知,各院 (三) (四)教师个人无权擅自调课,如遇特殊情况必须变动时,在能满足教学要求、不违背教学规律、不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且教室等设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方能予以调课,按以下权限与程序报批: 1、由授课教师提前两天填写《镇江高专教师调课申请表》。 1)调课时数在4学时内(含4学时),由所在教研室签署意见报学院分管领导同意,学院教学秘书在一周内送教务 处教务科备案。 2)调课时数为4学时以上(不含4学时),由所在教研室、学院签署意见后报教务处分管领导批准、备案。 3)调课时数为10学时以上(含10学时),由教研室、学院、教务处签署意见后报分管校长批准。 2、临时调课通知由申请院(部)通知学生所在学院和班级,保证按时上课。 3、严格控制调课。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各系要严格控制不必要的调课,能不调则不调,能代课则不上自习,教师调课时要安排好补课时间。学院和教务处要随机抽查,发现未经批准的调课,将通报批评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调课时数原则上不能超过该课程本学期总时数的10%。一周内只能办理一次调课申请。每学期教务处将统计公布各学院教师调课情况。 (五)教师必须认真按照课程表安排,按时上、下课。凡未履行 (六)教师确因突发的不可克服的原因而不能上课时,教师应及时告知学生所在学院和教师本人所在学院,学生所在学院要及时通知学生,教师所在学院要及时报教务处教务科(电话:88962173)备案,并最迟在事发第二天按调课规定办理手续,并通知有关学院和班级。

论知识转型背景下的大学课程改革

摘 要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大学生的知识体系 和知识结构开始了跨世纪的转型。在知识转型背景下的大学课程改革应以课程综合化为最佳途径,具体地说,就是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力求做到“沟通文理、文理兼顾、文理互补”,做到破除封闭性,强化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在“大综合”的背景下,有“专”有“博”,“专”与“博”结合,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创新发展。 关键词知识转型知识结构课程改革课程综合 On College Curriculum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Huang Jian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system and structure is beginning cross -century transformation.College curriculum reform under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should take integration as the best approach,so as to break the blocks of different courses,and integrate different courses.This can innovate college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knowledge structure;curriculum reform;curriculum integration Author ’s address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221116,Xuzhou,Jiangsu,China 1现代教育发展中传统知识体系向现代知识体系 转型的大趋向 何谓知识?人们提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好像自古以来人类知识的发展就是数量上的增加,就是新知叠旧知,就是不断剔除错误观念,获得正确知识的过程。这是一种有 待于质疑的观念。”[1] 现代中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开始 由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变为以增强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 “通才教育”和“创造教育”,现代教育改变了人们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拓展人们的知识视野,特别是增强了人们的知识活力,现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传统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的现代转型。 高等教育应走向现代化,要实现教育国际化、教育社会化、教育多样化、教育综合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市场化、教育产业化、教育个性化等等。“知识爆炸”引发的是教育的革命,导致的是知识的转型。 高等教育应实现教育结构的现代化,例如,教育层次结构的现代化,布局结构、专业结构、学科结构、课程结构等的现代化。再者,高等教育教学内容要现代化,其中学科发展和课程体系改革是关键性环节。还有,高等教育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要现代化,这包括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技术设备等的现代化。知识转型以及大学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是要确保大学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因此,现代教育中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意义十分重大。 2知识转型中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原则 教育变革往往依赖于课程改革来实现,从现代素质教育的角度讲,课程建设关系到学生健全发展的整个过程,它体现在专业教学科目的设置、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情境的营造、 校园教育环境的形成等诸多方面,当然,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其核心构成因素。 现代大学教育不是向学生灌输现存既定的知识,而是以创造教育的原则,培养学生深厚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的科研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和善于竞争的能力。在当前高科技、高技能、高速多变的社会中,大学生需在广博的知识领域,达到对各种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知识的学习与创新的同步发展,达到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完善。毫无疑问,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最迫切的实施目标,这种改革将保障大学生知识的现代转型。 为适应现代知识体系而实施的大学创新教育,其特性正如洪堡所强调的:“科学是与高等学校联系在一起的。唯有通过对学术的研究,与科学的交道,对整体世界的反思,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大学生要学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对材料的理解。唯有这样,他们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力和个性,然后他们才能达到自由、技艺、力量的境界。”[2] 这 意味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要优化整体结构,突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学术探索紧密结合,并将其上升到高层次、 高境界。3综合化———当前大学课程改革最行之有效的途 径 美国著名教育家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五种类型:指导型课程;法规型课程;传授型课程;操作型课程;经验型课程。由若干彼此关联、相辅相成的课程组合而成的系统称为“课程体系”或“课程结构”。为保证大学生知识面开阔、思路灵活、学术视野广博、创新能力强盛,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力求做到“沟通文理、文理兼顾、文理互补” ,做到破除封闭性,强化关联性和整体性。课程的综合化是当前大学课程结构完成现代性转型的有效途径,现代教育的课程改革,课程的综合化是一种大趋向,可以说,当今的大学教育,一是要着重培养学生文理贯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2)21-0036-02 36

(完整版)2018【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跟能力考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八)

2018【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八)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一)课程结构 对课程类型的调整:(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 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 (二)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三大特征。 (三)课程实施

1.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活动。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都应充满信心。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正在发展与成长,所以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 教师指导下不断成长的人。学生是不是能真正健康快乐的成长,和教育有很大关系。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 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 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 展。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着明显的 不同,所以,应把孩子看成孩子,而不是一个成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师范类专业认证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docx

师范类专业认证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如何改革是国际教育界的一大问题,各国都在寻求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政Z经济现状,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尽相同。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各自的特色。20XX年,中国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认证实施办法》)及《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三个附件,旨在通过师范专业认证推进和保障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三个标准中,关于“课程与教学”都明确规定“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1]。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教师教育内涵发展重要抓手,培养优秀教师的关键和基础。对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师范类专业的认证是契机。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概述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内涵就每个专业职业的要求来看,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界定。在国外,大多数专业行业都建立了认证体系,形成了完备的认证标准体系和可操作的流程。中国的师范类专业认证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掌握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概念、初步探索了一些论证理论和方法。师范类专业认证指由专门机构(或教育行业协会)组织的专业人员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标准对自愿接受认证的高校师范类专业进行审查与评估,并在评审过程中帮助其找到问题、提出改进办法,从而促进质

量的提升。[2]可见,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自身主动接受办学质量检验,通过教育评估专家的审核、评估,检验办学目标的达成度,找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不断自我反省、提高办学质量的过程。因此,师范类专业认证是“通过达成某一预定标准,一个教育项目或机构被外部团体认可的过程”[3]。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机构一般是教育主管部门,如教育部或省教育厅组织的评估;或是教育行政部门,如教育评估院;或是由教育评估专业人士成立的民间评估机构,即第三方认证机构。近年来,第三方认证的呼声越来越高,其结果更能反映师范类专业办学的真实情况,其信度和效度都相对较高。第三方认证更能找出教师教育中的问题,促进教师教育发展,提高师范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这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相关。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是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办学,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监督机制,不断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培养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所需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体系《认证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对师范类专业采用三级监测认证体系。第一级定位于基本要求监测。主要是借助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通过师范类专业办学大数据,建立办学监测机制,对各类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状况实施动态监测。[1]这一级认证最低,是各级各类师范类专业办学条件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二级定位于教学质量合格认证。它以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引领,推动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强化教师教学责任和课程目标达成,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

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思考

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思考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出现的危机并提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给出了“三个层次、两个要求、多个科类”的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顶层规划,分析了“普及计算机文化,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训练计算思维能力”的总体教学目标,探讨了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有关改革措施。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信息素养;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计算思维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根据信息需求做出基本判断的信息意识,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的相应信息知识,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信息能力,遵循职业、社会和时代所要求的信息道德。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有很多途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大学计算机课程是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信息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院校启动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由于当时计算机普及程度较低,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入门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普及知识、推广应用。随后一段时间,学习一门高级语言课、能够编写应用程序成为当时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受Dijkstra在程序设计方面巨大贡献的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始区别于计算机专业教育,成为计算机教育独立的分支。2000年以来,计算机硬件设备加速普及,网络和计算机理论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其他产业的融合,使我们真正步入了蓬勃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逐渐丰富,各学科专业应用和计算机结合也越来越紧密。 近期以来,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调研发现,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不少挑战。一方面一些学校的教务处不断削减学时,甚至有学校提出取消此课程;另一方面,国际上又提出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改革新思路。计算思维是人类基本思维方式之一,在以计算机作为计算工具之后,计算思维成为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最为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为此,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多次召开研讨会,并于2012年5月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合肥工业大学组织召开了“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研讨会”。本文作者参与了此项工作调研和多次会议研讨,在认真听取会议讨论的基础上,试对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出现危机 1.计算机基础课程起点偏低。目前,大、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但大学第一门计算机类课程,内容与高中重复较多,导致不少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数被不断削减甚至面临被取消的状况。因此,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名词解释 课程结构(52-53) 课程目标(53) 课程功能(5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67) 校本课程(72) 课程实施(102) 课程评价(129) 简单题 20世纪50至70年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是什么?(5—8)世纪之交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是什么?(21—22)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36—37)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是什么?(37-4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的重建有哪些特点?(65—66)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哪些特征?(67) 课程资源有哪些特点?(84—85) 我国新一轮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怎样的?(112—113)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134—135)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指导原则是什么?(138—139)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158—161) 论述题 如何理解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41—49) 如何理解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资源观?(87—89)

发展性课程评价有哪些基本特点?(135—137) 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发展有哪些基本策略?(173—17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校本课程 2、条件性课程资源 3、课程实施 4、教育行动研究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世纪之交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的新特点。 2、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方式。 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4、我国既往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特点与问题。 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谈谈你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追求学生生命活力的展现”的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2、试述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题,每题20分,共20分) 试用课程资源的有关知识分析下面材料。 小学四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案例(片断)。 活动名称《我是小管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组织了《我是小管家》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活动过程:

高等师范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

高等师范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目前,高等师范教育依然存在着教师专业知识缺少根基、教师教育课程“碎片化”、教师专业训练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等问题。为此,应重构基于实践的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师教育课程,强化教师职业的实践性,使教师的“临床实践”成为一种习惯,促进大学与中小学的深度融合。实践取向是近年来教师教育改革的应然选择,教师教育的课程也应该从传统技术取向转向实践,这是基于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实践性需要。 1调整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优化课程内容 基础教育新课程遵循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的目标、结构、功能、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课程改革所出现的新变化,必然要求实施新课程的一线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方法及评价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转变。因此,教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探究课教学的组织与引导、活动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常规教学中小课题探究的设计、课堂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技术的合理运用等,这都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而广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全新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超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鉴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对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尤其是主干课程“中学物理教学法”进行了课程构架和内容的调整。 1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的调整 各师范院校开设“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的学时数多在54~68学时。由于学时数有限,该课程大多以教学法理论的讲授为主,即使有一定的实训内容,也多是停留在教学示范或观摩层面,基本上没有时间来让学生在学习物理教学法理论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教学

技能训练;而“教学实习”与“中学物理教学法”分属于不同学期,课程侧重点也不同。该课程又无法使学生在学习物理教学法理论的 相应内容时及时进行训练,不便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鉴于 上述原因,我们将“中学物理教学法”更名为“中学物理教学法与 教学技能训练”,课时从原来的54学时调整为108学时,其中理论 讲授48学时,校内教学技能训练60学时,且理论讲授与教学技能 训练交叉进行。该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上、下学期,分别安排54学时,正好衔接第四学年上学期的“校外教学实习”。这样操作能将 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实践及时、有效地结合起来;能有效促进学生 在教学实习之前将理论与实践性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让 学生在教学实习前有一年的时间接受教师角色意识的训练;实践证明,将这两门课程合并开设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12课程内容的优化 “中学物理教学法与教学技能训练”是物理教育专业(本、专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的名称鲜明地体现了课程的特点:它是一门技能性、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因此,我们 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性内容和操作性内容,并将两类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上、下篇内容交叉进行。增加了与 课程改革相关的内容,删掉了一些与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内容;合 并了一些理论性内容,增加了一些操作性内容,使课程内容得到优化,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 2改变课程教学模式,对接基础教育课改 为了较好地与课改后入学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知识体系等衔接,更好地促进未来教师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要求,我们对“中学物理教学法与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方

新课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杨丽 我认为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的全面回归,是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正道,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减轻负担,弱化分数,提高综合素质,推行综合评估。 面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工作:一、构建新型的适应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学模式;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立足于课堂;三、全面营造和谐教育、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的氛围,构建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体系;四、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愉快学习和擅于学习,把学习转化成学生生存的自身需求;五、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其中改革重点是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 一、教师的角色转换 课程改革是一次“教育角色”的急剧转型,因此原来的教师专业结构需要接受新课程的挑战。从根本上说是对教师实践知识的的特殊要求。因为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面临实际问题考验的是实践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等都需要通过实践性知识发挥作用。 正是因为新课程改革既给现代教师带来了契机,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所以,教师应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修养,促进自我专业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新课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有:更新教育观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拓宽知识结构,形成完备的知识素养、发展教育教学能力,形成科学素养。因此,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专业成长内容也应该有所改变。 首先,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课程改革打破了教师已经习惯的常规教育的教学模式,给教师造成了渴望了解新知识达的强烈动机;同时,课程改革以新的课程理念整合原有的课程教学,倡导新的课程形态以及新的教学方式,从外部给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要求,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这推动着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的活动,从而提升自身专业形象和素质。 其次,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课程改革要对原有的课程与教学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这样,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技能就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再次,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规途径是在职进修,教师一般不存在很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师范大学: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就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如下意见。 一、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制订有针对性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 三、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要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

四、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通过科研立项、遴选评优和海外引进等途径,构建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大力推广和使用“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五、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应用,将现代教育技术渗透、运用到教学中。 六、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支持建立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长期稳定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习基地。高校和中小学要选派工作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师范生实习指导教师。大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农村中小学,引导和教育师范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服务农村教育。 七、加强教师养成教育。注重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营造良好教育文化氛围,激发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兴趣,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信念。邀请优秀中小学校长、教师对师范生言传身教,感受名师人生追求和教师职业精神。开展丰富多彩师范生素质培养和竞赛活动,重视塑造未来教师人格魅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列为教师教育必修课程。 八、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和激励高水平教师承担教育类课程教学任务。支持高校教师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要有中

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摘要]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从其最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已经历了模仿“苏联模式”和学习“美国模式”两个阶段,下一个趋势是“多重组合普通教育 +多样性的主修”模式。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主要有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造性的问题和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国际化四大问题。关于创造性问题,尤要引起重视。创造性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但创造性是激发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创造性培养需要知识系统、思维系统、动力系统、时间系统和实践系统五大保障系统。[关键词]大学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性今天我打算讲讲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与现状。具体讲三个问题:一是历史,二是现状,分四个主题讲现状,最后,将从四个主题中抽取一个我认为我自己尚有研究的主题展开详细论述。一、建国以来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历史不好讲,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包括课程教学管理的历史、课程编制的历史、教学方法的历史、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专业设置的历史。这么多历史讲什么?我认为要讲最核心的。我个人认为,课程与教学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所以我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谈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1949~1966年可以视为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第一阶段(“文革”阶段我不讲,因为没有代表性),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称为苏联模式。这种模式按照专业口径招生,本科四年的学习中,学生第一年修基础课,第二年修专业基础课,后两年是专业课,还有一些专业加深课,大体称为知识三层楼。这就是我们这17年间的宏观人才培养模式。我个人认为以上是第一阶段,不折不扣的前苏联模式。后来就发生变化了。为了说明下一阶段的特点,我们必须首先看一下美国模式,有比较才有鉴别。美国大学主修领域平均为5~7门课程,最多的也只需一年就可以学完,这样几乎所有学生至少都可以修两个主修(major),而且是两个本科的major。这在中国大学是做不到的。我国大学每个专业所修的专业课加专业基础课一般都在20门以上。这样一来,不难理解,美国的大学生完全有很充分的时间选择至少三个主修领域,而我国的学生充其量只能选择一个本科主修加一个专科层次的辅修。和前苏联模式相比,美国模式具有灵活地适应市场的能力。一旦市场变化,需要改变的只是major,而且教师转变快,在我们原来的前苏联模式里,一个教师只要承担两门专业课,工作量就够了。所以如果专业没有前景了,两门课没法教了,他就得再转到其他方面。在美国不一样,每个教师可以开十几门课,有些课是minicourse(微型课程),很小,一个主修不行了,还有其它主修的课程。所以其应对市场的能力比中国原来学的前苏联模式不知要强多少倍。日本的广岛大学也和美国大学的情况差不多。只有中国大学,主修有这么多课时,特别是专业课。还是讲宏观的人才培养模式。美国模式和前苏联模式不同,他们以院系招生,按学科口径入学,不像我们分专业这么细。头两年进行的是普通教育,通常两年,也有可能一年半或者一年,具有复杂性。后两年学生选择多个主修,同时兼修一些自由选修课。有些自由选修是主修领域的,还有一部分是通识教育里的选修。通识教育实际上散见于四年之中。美国模式比起苏联模式来,应对市场的能力要强得多。苏联模式专业过窄,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较差,如果按照这一模式组织教学,如果学生读到一半时,突然发现社会需求不那么紧迫了,而那时我们的教师基本按专业配置,当专业和人才需求矛盾时,问题便出现了,一定会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配备的专业教师没法呆了,只有根据原有特长重新安排,我国高等学校“文革”前就这样。当外在条件发生变化时,这一模式情况就很糟糕了。这时美国模式的优点就显现出来了,第一是主修多,多的时候10个8个甚至20个都有,学生在普通教育完成后选择面大,我们指学生可以“自由选修”指的就是这个,而不是我们的选修,我们专业课至少20门,每门专业课至少2学分,个别有3~5学分。在美国、加拿大,包括日本,其主修除了数量多外,学时学分也少,一个主修领域平均为5~7门课程,一门课程通常不多于30课时(在国内有的高校平均一门课程57课时甚至还多)。这样下来,修一门主修,有些一学期可学完,伯克利的主修比较大,但一年内也可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