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

知识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威武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本期知识点主要内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的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它给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其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同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具有相似的地位。因此可以在前面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掌握上进行相似性记忆。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它把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从唯心史观的统治下彻底解放出来,它给社会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奠定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它们从各自不同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意识具有本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有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在理论上,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第一,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第二,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在实践上,它为无产阶级改造社会、争取解放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更多考研免费资料请访问

本期内容是知识点1的出题方式考察。

一下是近几年的考研真题,以辅助同学们把握出题方式,对知识进行掌握。

2004年单项选择题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解读】本题考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协调发展观点的理解和运用。恩格斯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83页)因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回答本题可以采用排谬法,将

A、B、C三项错误观点排除,就可肯定D选项是正确的。

2004年单项选择题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解读】本题考查关于物质生产的地位与作用的观点,正确答案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按照1995年新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的新译文: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本身,而且正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8至79页)答案B。

2006年单项选择题“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表明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读】本题是考查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原理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

“民以食为无”,说明只有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去从事其他的一切活动。所以,本题A项正确。

B、C、D项观点错误。A项是正确选项,出自恩格斯在

1883年3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见1 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6页。)

2007年单项选择题xx说:

“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解读】本题考查“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认为意识形态在反映或依赖社会存在的基础上有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或功能,主要表现有:

同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的同步性、历史继承性、相互作用性和能动的反作用性。试题运用列宁的一段名言,说明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不同,问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在同一阶级社会中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体现了意识形态同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故正确选项应当是B。A选项是错误观点,

C、D选项是不符合题意要求的正确观点,都不能选。

2000年单项选择题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解读】本题考查对唯物主义历史观部分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正确理解和应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大众心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A、B、C都是错误观点,D是正确选项。

2011年单项选择题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 社会形态

B 地理环境

C 人口因素

D 生产方式

【解读】社会存在主要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是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而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所以最能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答案D。

2008年多项选择题右边这幅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意义在于

A.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B.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于不当的人类实践方式

C.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

D.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

【解读】本题考查历史唯物史观中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本题通过地球忍无可忍的一幅漫画要求回答其警示意义。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是社会存在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由于地球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地理环境是由所包含的各种条件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因此,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否则,就会引起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故

A、B选项是正确的。

C选项否认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协调,D选项只讲人类依附于自然一面,而否认了人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一面,故

C、D是不正确的观点。答案AB。

2001年多项选择题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解读】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社会存在是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以生产方式为主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的总和。

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A、B、D属于生产方式的内容和表现,是正确选项。C错在各种社会关系,因为社会关系不仅有经济的物质的关系,还有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等精神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关系中既有社会存在的内容,也有社会意识的内容,故C 是错误选项;E属社会意识,是错误选项。答案ABD。

2000年多项选择题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解读】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社会的物质性的观点的理解和应用。物质性指客观实在性,社会的物质性就是社会生活中即人类活动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社会发展规律也是社会的物质性的体现。

按照对社会的物质性的理解,逐项审定,

A、B、

C、D都是社会发展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故都是正确选项。社会是指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不是能同人分离的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故E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答案ABCD。

知识点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本期知识点主要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三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三要素:

生产料所有制形式(最基本的,决定性的)、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产生、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状况(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相适应,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迟早要变化的。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认识的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中,贯穿着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条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同学们可以在识记知识点的同时考察历年的真题,把握一下出题的方向。

1996年单项选择题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xx和xx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A)

【解读】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地位的理解。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基本要素。劳动对象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又是人们征服自然的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合称为生产资料。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对生产力构成的三要素及其地位的记忆,使用正选法选出A即可。

2002年单项选择题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C)

【解读】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关系的识记能力。邓小平指出: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在

2001年7月1日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本题属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只要学习过“七一”讲话,就能确定C是正确答案。近年来的考题中有部分试题是考前一年或半年内的中央文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值得考生注意。

1999年单项选择题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体系

D.分工协作关系(B)

【解读】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生产关系的含义与实质”的理解。生产关系是人们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地位关系、分配关系,其实质是物质利益关系。

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记忆,直接选出B即可。A是讲生产力,

C、D也是生产关系的表现,但B是最佳选项。

2004年多项选择题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

“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E.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ABDE)

【解读】本题属历史唯物史观的内容,考查对生产关系要素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同时又涉及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有关观点,属于综合知识考查,从任何教材中都找不出直接答案。

试题属于正面出题,C属于错误观点,肯定是错误选项,排除。

A、B、D选项,多数考生能正确判断是正确选项。困难在于B选项。现有的哲学教材、政治经济学教材都没有对这一观点的明确表述,这一表述出自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导言》。马克思认为,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同一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直接同一性:

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消费的生产、生产的消费。(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页)

知识点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本期知识点主要内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上层建筑

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基本部分。

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产生、性质和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这一规律也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对于每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都可以从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得到科学的说明。

在学习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相关内容会比较容易掌握和理解,而且这部分内容在出题的机率上并不是很高,因此同学们在复习中把基本知识掌握了即可。

以下是一部分练习题,在识记知识的基础上以练习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巩固。

单项选择题

1.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解读】本题考查对唯物主义历史观部分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中上层建筑反作用性质的观点的理解。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不取决于自身的性质与状况,而是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如果所服务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是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如果不适合则起阻碍作用。

【答案】B

2.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

A.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

B.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它是否能保护广大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它所维护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理解。关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二是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反作用。本题是说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直接反作用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起作用。

这就决定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是由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的先进与落后所决定的。因此,本题的四个选项中,ABC项都不符合题意,应排除,只有D项才是正确答案。解答本题,有的考生会由于对题干含义没理解,而误选了B项。

【答案】D

多项选择题

1.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

D.社会意识形态

E.社会风俗习惯

【解读】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意识和社会心理等概念的区别”的掌握情况。经济基础是指同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同一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国家政权是其中的核心;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中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

在掌握上述概念含义的基础上,逐项进行审视,A属经济基础,

B、C、D是上层建筑,E属社会心理,故

B、C、D为正确选项。

【答案】BCD

2.

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1日正式实施。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这一变化体现了

A.政治文明的进步

B.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D.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

E.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解读】本题属历史唯物史观的内容,考查政治上层建筑含义、作用、观点的灵活运用,综合知识的掌握,特别是中共十六大关于政治文明建设的有关论述。中共十五大、十六大报告都强调要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回答此题,很明显的是管理办法不是生产关系,E不符合试题需求,采用排谬法加以排除,就能正确回答。

【答案】ABCD

知识点4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本期知识点主要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两对矛盾中“一定要适合”的矛盾的运动规律,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阶级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还是一个经济范畴。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作用:

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革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马克思说: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同时,改革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科技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科学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在当代,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全球问题”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知识点4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这部分只是内容涉及人类社会发展以及现实的许多实际问题,是比较容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考察的。所以这部分知识需要在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以应对能力性考试题目。下面对历年的真题进行汇总,给同学们一个比较直观的试题考察方式。本期知识点主要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真题之一。

2004年单项选择题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

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D)

【解读】本题考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协调发展观点的理解和运用。恩格斯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83页)因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回答本题可以采用排谬法,将

A、B、C三项错误观点排除,就可肯定D选项是正确的。

2008年单项选择题“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

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A)

【解读】本题考查历史唯物史观中关于文化的本质和功能的理解。本题通过一段引语来说明由人创造的具有软实力的精神文化或观念形态的文化对人自

身的反作用。在四个选项中体现“化”自身功能的只能是A选项,B选项是错误观点,因为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处理人与人的一切社会关系中构成的。

C、D是不符合试题要求的不准确观点。

2007年单项选择题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它们是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时间经济社会

B.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D)

【解读】本题考查历史唯物史观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状况作为人类历史划分的依据”的理解与掌握。四个备选项列举了对人类历史发展划分的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生产力形态、人的发展等四个依据。由于在教学中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就包含了要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此题很容易答对。

2009年单项选择题近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B)

【解读】本题考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对社会形态及其更替的理解。列宁曾在《列宁全集》第一卷中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

骼”,又有“血肉”。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具体样式,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系统”。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所以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社会形态的“骨骼”系统。故正确选项是B。

1999年单项选择题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

【解读】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阶级、阶级斗争理论中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的识记与理解。马克思主义阶级、阶级斗争理论认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只是在社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又生产不足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存在的。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不存在阶级。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首先出现有剩余产品,继而又出现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因此,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则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阶级产生观点的记忆,A 是阶级产生的途径,B是阶级产生的结果,C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基础,D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所以D为正确选项。

知识点4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在这部分只是内容涉及人类社会发展以及现实的许多实际问题,是比较容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考察的。所以这部分知识需要在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以应对能力性考试题目。下面对历年的真题进行汇总,给同学们一个比较直观的试题考察方式。本期知识点主要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真题之二。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及当代对其理解

学术园地 Xue shu yuan di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及当代对其理解 郑立朱开君 ﹙西华师范大学﹚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中两大杰出贡献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志性成果。但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在我国学术界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要正确解读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要去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理论。笔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发展为线索,并结合当代一些观点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人实践 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杰出贡献之一,此理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逻辑发展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原来属于青年黑格尔学派,世界观上是唯心主义。1839年以后,受费尔巴哈的强烈影响向唯物主义转变。1844~1846年逐渐摆脱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及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完成了向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转变的重要原因是他们非常重视现实的社会历史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我们通过其著作就能更好的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的基础及其逻辑过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在我们当时从这方面或那方面向公众表达我们见解的各种著作中,我只提出恩格斯与我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和我自己发表的《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84页)。 这段话清楚地指出,马克思认为他在《哲学的贫困》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做了第一次科学的、论战性的表述。而恩格斯在《路德维希尔·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也对马克思通过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而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的描述和对马克思的历史观的描述体现出了二者的高度一致。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一文中说道,“当德国的资产阶级、学究和官僚把英法经济学的初步原理当作不可侵犯的教条死记硬背,力求多少有些了解的时候,德国无产阶级的政党出现了,它的全部理论内容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它一出现,科学的、独立的、德国的 经济学也就产生了。这种德国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后者的要点,在本书的序言中已经作了扼要的阐述。(第116-117页)恩格斯这里说的“序言”,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序言中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也可以说对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作了经典的论述,虽没有展开论证,但其论述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历史观进行了通俗化的表述和详细的实例论证。马克思强调物质生活关系的根源性质,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与一定发展阶段物 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 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82页) 接下来马克思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 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83页)紧接着区分了物质变革和意识形态形式变革的不同,指出只有当那个社会形态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那个社会形态才会被新的社会形态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那个社会形态才会被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进而强调了历史的具体性:“人类始终只是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而且任务本身,只有在它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是在形成过程的时候,才会产生”。(《〈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83页) 95 DOI:10.14070/https://www.360docs.net/doc/ca16306106.html,ki.15-1098.2008.11.036

哲学唯物论练习题

哲学唯物论 1.漫画《恋》警示人类() A.放弃从自然界索取物质的错误做法B.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C.要先保护自然,再发展经济D.要改造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 2.“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现象都是意识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3.2012年5月29日,云南省抓住有利时机,在香格里拉县成功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旱情。这说明() A.认识和改造规律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条件B.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C.遵循事物固有的规律就无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4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而首》中的第二首。此诗中包含的哲理正确的有()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③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获的 ④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④ 5.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①月亮绕地球转②新陈代谢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⑧苹果落地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⑩水往低处流 、 A.①②⑨ B. ③④⑧ C.⑦⑧⑩ D. ②④⑥⑦ 6.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之为规律的是()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②日出东方③新陈代谢④水往低处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7.漫画“咱的天敌都被人吃光了”说的是,由于人们大量捕杀猫头鹰、蛇等野生动物,失去天敌的田鼠便大量繁殖,洞庭湖地区就爆发了“鼠患”。这提醒我们() ①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规律②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 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界便失去客观性④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①④ 8.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B.认识对实践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D.实践能够破除客观条件的制约

唯物史观知识归纳

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③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规律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社会历史的主体 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价值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阻碍作用。(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不同,人们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选择不同。 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 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人生价值观 ⑴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同时体现在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⑵人的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高二政治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总结

高二政治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政治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政治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群众史观)知识点归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政治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群众史观)知识点归纳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3、群众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 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同群众实践相结合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各自基本内容、地位,原因),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4、人生价值原理 【原理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个人的自我价值,亦即贡献与索取,贡献与索取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高二政治辩证唯物论练习题

辩证唯物论练习题(一) 1.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盏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向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2.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言: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一句,素来认为无人能对,王安石用“鸟鸣山更幽”来对,集句成妙。“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这一妙对蕴含的主要哲理是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3. 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 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②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城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这表明( )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 B.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悴个人的实践活动 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 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 6.现实世界的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 C.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D.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 7.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从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后,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5.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它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人类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马恩全集,卷23,P408) 6.人类社会的一般进程和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7.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规律,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8.人类社会及其构成部分均以总体的体系的方式存在。要从研究对象的整体出发,从对象及其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从对象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象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9.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10.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的、发展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基本联系,又要求人们把研究对象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

马克思是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的

马克思是如何建立“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的 摘要: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两个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它起源于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以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历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最终得以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伦理学第一次真正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实现了重大变革。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变革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详尽考察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英围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从发现到创立大致可以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写作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第二阶段: 马克思在巴黎写作了《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并与恩格斯合著了《神圣家族》。第三阶段: 马克思在布鲁塞尔与恩格斯共同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 在1843 年5 月马克思来到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 “为了解决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他深刻揭露了黑格尔国家现实与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经济决定政治的重要结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还指出国家制度是“私有财产的国家制度”。把国家的内容具体化为私有财产,涉及到了市民社会最重要的内容——所有制的问题,马克思揭露了私有制和国家的真实关系:私有财产是决定者,政治国家则是被决定者,国家根本不是什么“伦理理念的实现”,而是维护“私有财产的宗教”。马克思认为“人”是国家制度的创造者。国家制度是人的活动的产物, “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 1844年马克思把自己研究的方向转向政治经济学,他研究了当时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斯密、李嘉图、穆勒等人著作,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马克思开始创立崭新世界观科学体系的过程:在实现世界观和政治立场转变的基础上,开始了崭新世界观的创立,《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其阶段性成果。在手稿中他提出了异化劳动论,将哲学分析和经济学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深化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认识。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提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通过对社会与自然关系的分析,认识到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分析了生产劳动的内在矛盾。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了物质生产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关系决定国家和法还有各种意识形态。1844年9月—11月间,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第一部合著《神圣家族》。《神圣家族》对黑格尔唯心史观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揭露了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深刻论证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两部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初步

(完整word)高考政治哲学唯物论选择题50道.docx

2016 年高考政治哲学唯物精50 道 1.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杰在他的《娃娃日》中写道:“儿童最初的世界完全以他自己的 身体和作作中心的,它完全是无意的,然而种无意并不似于洛克所的‘白板’,事上,主体的心灵不可能是一白,它没有一定的内容构就不可能具有任何能力, 它具有得到的心理本能构,并用来同化客体的信息。” 段表明 A.大天生就具有意 B.意是物的正确反映 C.意是人特有机能 D.意是客存在的主映象 2.“孩子,快抓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怕你碰了,快抓的手, 陪你走??” 5.12 汶川大地震的灾侵人心灵,一首首秀的歌作品抒了情,激励了国人,起了希望。体了 A.人能能地世界 B.意改造客世界具有指作用 C.意具有目的性和造性 D.意于人体生理活具有和控制作用 3.宋朝画家代与可了画好竹,他又种竹又竹。在他笔作画之前,心中就有了廓。正如曰: “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 明①意是自然界期展的物②意活具有目的性和 划性③意是客存在的主映象④意的生可以离开客存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苹果并不是真存在的西,而是人看到一定的形状和色,到某种香气,到某种 滋味,把些感合在一起,而后感的合起个名字,叫苹果。种点 A.承客事物依于人的主精神 B.否了思是世界的本原 C.正确回答了思和存在的关系 D.把物具体的物形 5.2008 年 9 月 27 日“ 南虎”案中的周正被判有期徒刑 2 年6 个月, 11月周正上 又被放。“ 南虎”照片是用老虎画拍的假虎照。假虎照行理,是因它: A.割裂了运和静止的关系 B.否了物是运的物 C.背了一切从出、事求是的原 D.没有充分主能性 6.防止雷雨北京奥运会幕式的影响,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部从幕式当日14 起,启用 8 架次机分行催化消云作,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情。表明 A.自然界的化展是有律的 B.了自然律就能造福于人 C.人可以把握律、改律 D.律是可以被人和利用的 7.山海作工程是浙江省内达地区与欠达地区之区域作的形象化概括。几年来,工程推欠达地区新村建注入大力,山海作工程作筹区域展的 重要抓手,浙江全面建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奠定基。体了 ①意活具有主造性和自性②在践中持了的思方法 ③系化的方法要求我用合的思方式事物 ④ 是主体客体的直接性改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少数民族体育运会会旗中是深黄色的案。案由“全国”、“少数民族” 、“运会”三个的拼音第一个字母“Q”、“ S”、“ Y” 成。“ Q”、“ S” 成三个相互扣 的状,象征各民族体育健儿密;字母“ Y” 成一只展翅翔的雄,象征着少数民 族体育运的蓬勃展。雄由四条成,象征跑道。案的象征内涵明广 ①意具有主能性②意的形式是主的,内容是客的 ③意是人想象的物④意是客存在的反映

原理总结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唯物辩证法 18、辩证否定观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方法论】1.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 3.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4.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9、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原理】①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 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②辩证法的肯定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③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亦称为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之历史观) 【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 1.用实践观点把握社会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原理(唯物史观之历史观)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的原理(唯物史观之历史观) 【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唯物史观之群众观) 【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1、要求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五、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唯物史观之价值观) 【原理】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画框者为答案)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单项选择题 1.劳动是 A.社会存在和地理环境的统一 B.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D.理论和实线的统一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B.决定社会的性质的结构 D.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3.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生产力状况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C.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4.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它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B.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C.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5.生产方式是指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6.人猿相揖别的标志是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D.制造工具 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政策,目的在于 A.全面提高人口素质B.要大力减少人口 C.限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8.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力 B.精神生产 C.国家的人口政策 D.政治制度 9.整个社会面貌的决定因素是 A.政治制度 B.精神文明 C.人口素质 10.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B、阶级斗争史 C.政治思想史 D、生产关系 11.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是 B.血缘关系 C.民族关系 D.政治思想关系 多项选择题

1.由于我国人口增长太快,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包括 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全民族素质提高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加重了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 延缓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下列哪些属于天然的劳动对象 D.汽油 E.焦炭 3.人类劳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表现在 A.动物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人的活动是无规律的 动物只能利用天然的条件,人则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人则可以改造自然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人类劳动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动物没有社会性,人则具有社会性 4.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向题,主要有 5.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向题使我们认识到 D.回到原始状态 6.社会存在的具体内容包括 D.社会形态 E.上层建筑7.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资源 D.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E.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它在某些方面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是因为

(完整版)唯物论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政治复习唯物论专题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16课标Ⅱ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 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2.(2016上海24)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 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秉持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3.(2016课标Ⅱ23)《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 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16课标Ⅲ23)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 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6江苏26)俗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 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B.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D.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6. (2015?江苏卷31.)“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诗句表明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 (2015?上海卷24.)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练习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一、本章主要知识要点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物质;运动;静止;时间;空间;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元论;二元论;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 二、本章练习与思考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2.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的运动和发展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的唯心主义 B.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4..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5.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主张: A.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的 B.只有感性认识才是正确的 C.整个世界都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6.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主张: A.世界是在人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产物的 B.个人意识是整个物质世界的本原 C.理性认识是最可靠的 7.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8.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9.在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中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有复杂结构 B.实物性 C.客观实在性

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于

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于 ?是否承认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 ?地理条件 ?人口条件 ?资源条件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自然和社会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基础和纽带是 ?劳动 ?自然 ?人 ?社会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 ?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 ?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自然规律是自然界固有的,社会规律是人造的、 ?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通过人的活动实现出来 ?自然规律无法废弃和改变,社会规律可以废弃和改变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一本打开的心理学”.这一观点反映的是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创造的结果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有意识活动的结果 ?工业和人的环境是人的心理一样的存在 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是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 ?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 ?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是 ?物质资料生产高度发达 ?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 ?经济体制 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生产关系 ?血缘关系 ?政治关系 ?思想关系 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这表明 ?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区分是相对的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政治必修四--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

※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及原理 【含义】:A.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B.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辩证关系】: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地推动作用。 2、人民群众——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地位及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方法论】: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a.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b.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方法论意义】:a.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b.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基本规律】: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原理】:A.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B.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着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 二、价值观 1、价值观及导向作用原理 【含义】:价值观是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作用】:A.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唯物论习题(复习训练)

高三政治总复习训练(唯物论)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02年3月19日《光明日报》载文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回答1—2题。 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 )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2、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因为( )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B、只要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说:“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回答3—4题。 3、马克思的这段话告诉我们 ( ) A、物质的惟一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B、人的意识永远落后于客观物质世界 C、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D、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4、“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这是因为( ) A、物质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B、只有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C、人在客观物质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和人的意识无关 5、被誉为“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的英国科学家斯蒂芬·霍金说,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最终电脑将要像人的大脑一样发达,甚至能够自行设计出新的“智能”电脑。这表明( )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电脑能够模拟人脑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电脑与人脑的功能趋于一致 江泽民同志强调:“全党同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6—7题。 6、全党同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这是因为(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正确的意识是促进客观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

唯物史观中的实践观

唯物史观中的实践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恩格斯把这个发现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认为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通过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社会矛盾的运动规律,把人类历史和社会形态发展置于科学的视角下进行考察。马克思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范畴,不仅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组成,也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实践观的引人不仅使唯物主义对于历史的阐释成为可能,也成就了科学历史观的建立,宣告了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的破产。 实践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出发点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萌芽见于1845年春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提纲》中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不能从主体方面、从实践出发理解现实,又批评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与世界关系中的能动方面,不了解实践的意义。马克思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要考察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是不可能的。 唯物史观的完整表述见于马恩在1845到1846年间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说:“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此处马克思恩格斯非常明确地指出唯物史观从“物质生产”,即“物质实践”解释生产过程,用生产方式解释市民社会,然后用市民社会解释各种观念。马克思恩格斯还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作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所在。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两个归结”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他说“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可见,完整的、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以实践出发的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唯物考察。 实践观是唯物史观的思想根基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所构成。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

高中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的内容要点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的内容要点 1.社会存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二者的含义(略) (2)二者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方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是同步的,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二者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