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片段语文

2019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片段语文
2019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片段语文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片段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主要描写桂林漓江的水静、青、绿,桂林的山奇、秀、险。千百年来,桂林一直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宝地。今天,语文网小编整理了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片段。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片段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片段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课时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

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

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数生举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怎样?

生:桂林的山水很美。

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一定想去的。李老师也没去过桂林,也很想去。今天李老师和小朋友从课文上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

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生自学课文)

师:学完了吗?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

师:是写桂林的水吗?

生:是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板书:山和水)第二节呢?

生:写桂林的水。

师:(板书:水)第三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

师:(板书:山)第四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和水。

师:(板书:山和水)

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

师:(板书:甲天下)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生:最好的。

生:是第一的。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

生:桂林山青水秀。

生: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桂林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用图显示情境,从情境中引出新词,让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词义。〕

生:欣赏桂林山水。

师:对的。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观看。

师:观看桂林山水可以,但是玩赏的意思没说进去。

生:观赏。

师:对。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生跟说)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 生: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师:对。因为音乐是听的,观赏的“观”包含了看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近义词进行比较,既积累了词汇,又加深了对词的理解。〕

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先看图,再读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

(生自学。教师巡视。)

〔破从头讲起的程式,暂时搁下头一句不讲,抓主要内容讲,突出了重点。〕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师:看好了吗?找好的请举手。请你说。

生:静。

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还有呢?

师:清、绿。

师:(板书静、清、绿)

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小朋友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

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对不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对的。还可以这么说,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找出重点词,并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既

进行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又进行字、词、句基本训练——理解静、清、绿三个词在句子中是并列关系。〕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

生:漓江的水静静的。

生:漓江的水清清的。

生:漓江的水绿绿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

〔将形容词重叠,变陈述句为感叹句,从词和句的变化中,让学生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

师: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

生:(念第二小节第二句话)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

生:(再念)

师: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师范念)

生:(齐念第二句)

师: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

生:(齐念第三句)

师: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书上就用感叹句来写的。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

生:不能。

师: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略) (用引读方式,便于学生理解补充说明部分的内容。〕

师: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不知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连沙石都看得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从南宁坐上火车,九个小时后就到桂林了。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师哼《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到怎样?

〔运用遐想旅游、哼乐曲的方式,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进

入情境体味文中意境。〕

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

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

生: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

生: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中。

师: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翡”字上面是什么字,下面是什么字? 生:上面是“非”字,下面是“羽”字。

师:翡翠是什么?

生:是玉石。

师:预习得好。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

生:瑕。

师: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斑点点的叫什么?

生:无瑕的翡翠。

师: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现在请女同学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

生:(念课文)。

师:现在李老师另念几句写漓江水的句子,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这样写美不美?为什么?

生:书上用排比句的写法,还用了感叹句。

师: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生:(齐念)

〔教师有意改变排比句式,让学生从具体语句的对比中,体会排比句的修辞作用。〕

师:这节写漓江的水,写到这儿,李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是写漓江水的,那么从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生:写大海和西湖,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师:是这样。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

生:(念)

师:“波澜壮阔”就是大海里的波涛很大,一个接一个,气势很大,“水平如镜”的“如”是什么意思?

生:像的意思。

师:你学得很好。水静静的,很平,就像一面镜子。这些句子是衬托的,怎么念?

生:(念第二小节)

师:这节写什么?

生:写桂林的水静、清、绿。

师:这节写桂林的水的特点。写桂林水甲天下。

〔以设疑方式,回顾前文,引导学生弄明白,开头一句话,在本节课文中起衬托作用。〕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二两小节课文。

生:(念课文)

师: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我请你们做个小作业;(示小黑板: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这是一个句子,大家把它说成个排比句。可以先说个简单的,比如“我爱大海”……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也爱西湖和漓江。

师:你只说了两句。不行,要说三句。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我爱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

师:小朋友学得很好。这节就学到这里。下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观赏了桂林的水,这一节课,我们再游桂林的山。桂林的山怎样美呢?让我们读课文第三小节。请大家读两遍。第一遍读懂,有不懂的做上“——?”记号。第二遍要抓住重点。把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语画下来,记

上这样的符号“。。。”,大家在下面学,请一个同学到上面来画。(出示抄好第三小节课文的小黑板,一个学生上讲台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

师:她有这些不懂的问题,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生:危峰兀立是什么意思?

生:拔地而起、香山这两个词我不懂。

师:香山是一座山的名字,在北京。香山上的红叶很多,很有名。红叶就是枫树叶。

师:(把学生画出的词念一遍)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我来南宁的时候,看到南宁也有山。南宁的山是连绵起伏的(画连绵不断的山),桂林的山好像是从地里拔出来高高挺立着(画一挺立的山),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生:(齐)拔地而起。

师:(出示词卡)桂林的山是一座一座分开不连在一块的(边说边画老人山、骆驼山、象鼻山),叫什么?

生:各不相连。

〔教师绘画再现情境,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情境,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鲜明的词的形象,进而理解抽象的词。〕

师(指图)你们看,这些山的形状像什么?

生:像老人,像骆驼,像大象。

师:(指老人山)你看这老人像在干什么?

生:老人望着远方。

生:老人在思考。

生:老人在沉思。

师:我们再看骆驼像在那干什么?

生:像伏在地上。

生:好像在沙漠里蹲着。

师:我看到这骆驼,就会产生一个联想,想到它跪着等人,等我们干什么?

生:等我们骑上去。

师:对。你们再看这只象在干什么?

生:在饮水。

师:对。桂林的山的形状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变化很多,句子中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形态万千。

师:(示词卡)“万千”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样子很多。

师:就是说变化多。

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桂林的山?

生:奇。

师:(板书:奇)怎么奇呀?就是刚才说的那些。桂林的山奇

是一个特点。这里的“奇”字当什么讲?是不是奇怪?

生:不是奇怪。是说样子很多。

生:很少见的。

师:对了。桂林的山的样子,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这里的山就是奇特。这奇特的山峰叫什么峰?

生:叫奇峰。

师:这样的奇峰一座座的排列着叫什么?

生:叫奇峰罗列。

师:“罗”是什么意思?

生:散开的。

师:对。“罗”是散开,“列”是排列。这些山峰散开地排列着,就叫奇峰罗列。

大家把这句念一下。(生齐念)

师:桂林的山这么奇特,我们要告诉没去过的人,怎么说呢?(用两种不同的语气念让学生比较哪种好后,用手势指导学生朗读)

师:在桂林,还有很高很陡的山(画又高又陡的山),这山又高又陡,很险,叫什么山?

生:危山。

师:这个“危”在这里怎么说?

生:危险。

师:你们昨天查了字典。字典上有三个注释(出示小黑板:

①不安全;②损害;③高的陡的。)危山兀立中的“危”用哪个注释对?

生:用第三个。

〔指导学生根据语境,分析字在词中的作用,从字典中选择恰当的义项,这是提高学生使用工具书能力的好方法。〕师:对。又高又陡的山峰就是危峰。又高又陡的山耸立着叫什么?

生:危峰兀立。

师: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怪石山(画怪石重叠的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重叠叠?

生:怪石嶙峋。

师:(出示词卡)嶙峋本来的意思是山石重重叠叠。石头、山石重重叠叠就叫怪石嶙峋。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

师:怎样念才体现出桂林山势险?

生:(念课文)

师:这句写桂林的山险。这个“险”是危险吗?

生:是说山陡。

师:山陡,不易通过。

〔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抽象概括,学生难

于理解。教师运用了描述、画图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认识这些词所表示的事物,然后启发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达这些事物的词,在此基础上,对个别词素进行分析,化难为易,顺应了学生接受知识、理解词语的思路发展过程,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深刻了。〕

刚才我们把不懂的词语学会了,同时也了解到桂林山的奇和险。桂林的山除了奇和险之外,还很秀。秀是什么意思? 生:是美的意思。

师:“秀”可以组成哪些词表示美?

生:秀丽、秀美。

师:秀就是指美。你们看(指放大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屏障”就是屏风。一折一折的(做手势助说)打开可遮住后面的东西。这山像屏风一样挡住后面的景物。现在请一个同学指着图说说桂林的山怎样秀,哪些像屏风,哪些像竹笋,色彩怎样明丽,怎样倒映水中。

生:(上讲台指图中的山)这山像绿色的屏障,这山像新生的竹笋。

师:色彩明丽就是颜色鲜明,好看。这座山哪块地方色彩明丽?

生:(指一座山的中部)

师:色彩明丽就是很美。色彩明丽这个词中,哪个字说美? 生:明丽。

师:丽才是美。“明”呢?

生:鲜艳。

生:明快。

师:对了。明快,色彩明快、美丽。

我们念念这个句子。(师生同念课文)

师:学习第二节课文时,我们知道了在写漓江水之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这几句也是衬托的话。这里有个“峰峦雄伟”怎么讲?

〔“写在漓江水前的几句话是衬托的话,写桂林的山之前的几句话,也是衬托的话。”教师简短的提示起画龙点晴的作用,启发学生认识两节课文结构相似,避免重复的讲解。〕生:峰峦就是山峰一个接一个连绵不断。

师:对。“山峦”在这里是指大的山峰一个接一个,气势很雄伟。

这一节我们学完了,让我们读一遍(生读)。

师:这节课文,写桂林的山奇、险、秀,写出了山的特点。说明桂林的山——(生:甲天下)。现在我们看课文最后一小节还写了什么景物。谁来念一下课文?

生:(念课文)

师:最后一节课文,还写了哪些景物?

生:写了绿树红花,竹筏小舟。

师:还有——

生:还有迷蒙的云雾。

师:(念课文)就这么简单几笔从空中云雾迷蒙,写到山间绿树红花,再写到江畔竹筏小舟。这样几笔简单的描写,就把桂林点缀得更加美了。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是不是这么(用手势画个方块)一张画?

生:不是。

师:画卷是长长的卷起来的画。可以展开,展开(用手势演示展开状),再展开,叫什么?

生:连绵不断。

师:对。下面还有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舟在碧蓝的江中行走。

师:什么叫舟?

生:小船叫舟。

师:这是第一句。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生:有只小船在清清的河中走着。船上的人在美丽的江中游览,好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

师: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游荡,看到两岸美丽的景色,我们就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作一次遐想旅游,做一篇想象性作文。现在不做,到作文课时再做。

这课学完了。这课开始就写了——(生接)桂林山水甲天下。

再写桂林的水——甲天下;桂林的山——甲天下,最后写桂林的山水像连绵的画卷。现在请四个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小节。

〔开头讲文章的层次,讲完课文回过头来再理一遍,加深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理解。〕

生:(读课文)

师:假如我们现在到了桂林,登上拔地而起的奇峰。看到这儿山青水秀,我们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这儿的山水真美啊!

生: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真是这样。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这时你们只想到桂林的山水吗?我们的祖国很大,像桂林这样的山水各地都有。我们看到桂林山水,就会想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山水”又可以怎么说?

〔从对桂林的山水的爱,引导到对祖国山水的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升华。〕

生:山河。

生:河山。

生:江山。

师:这些词可以和哪些形容词搭配来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生:山河秀丽。

生:大好河山。

生:江山多娇、锦绣河山。

师:谁能从中选一个词组,说一句话表示祖国山河的美?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美!

师:改成感叹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多壮丽啊!

师:再加重语气,改成反问句,会吗?

生:祖国的河山这么美,我能不爱吗?

〔利用形象,激发想象。给“山水”一词找近义词,再组成各种形式的词组,而后让学生造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培养学生组合词语和变换句式的能力。〕

师:学习了桂林山水,我们知道祖国山河秀丽,更加深了我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下面请大家做两个作业:

一、找出课文中写山写水的词,归好类抄写。

二、检查你们自学生字的情况,请你们填这几个词。(出示小黑板)

以上内容来自桂林山水教学实录片段。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xx》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桂林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这里山秀、水清、石美、洞奇,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誉。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文,唐代大诗人韩愈就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它。本课教学,第一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第二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4.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xx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①教学挂图。 ②搜集图片或制作课件。 (课文配音的桂林山水风光片,各种形态的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1.xx课文。(播放xx的录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①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②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观赏xx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用课件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详细解读)分析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详细解读)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作业内容: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桂林山水。学习第一段时,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生:桂林山水的美真的“甲天下”吗?(师在题目下板书:甲天下?)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漓江的水,它是那么的……那么的……那么的…… 生:静、清、绿。(师逐一板书) 师:让我们看着美丽的漓江,深情地赞赞它!(多媒体映示漓江美景)生:(深情吟诵第二自然段) 师:欣赏着如诗如画的漓江,我们不由得赞叹——桂林的水 生:甲天下! 师:这时,我们心中一半的疑问已解除了。(顺势擦去半个问号)那么,桂林的山是否也同样“甲天下”呢?请大家学习第三自然段。首先回忆一下上节课中第二自然段的学法。 生:初读,找出特点; 精读,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或印象最深的那个特点,圈圈划划,写写体会;朗读表达。 二、导学第三自然段。 师:用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快速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师:开始交流。课文写了桂林山的那些特点呢? 生:奇、秀、险。(师板书) 师:你对哪个特点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谈谈体会。 生:桂林山的“险”留给我印象最深。因为它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真是太险了! 师:这么险的山峰高高矗立着,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危峰兀立! 师:看,这就是危峰兀立!(多媒体映示独秀峰高高矗立的画面) 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 生:危峰——兀立!(读得很到位) 师:这“危”就是—— 生:险! 师:多险? 生: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生读得入情入境。 生:桂林山的“奇”给我的印象最深。它奇在拔地而起,而且各不相连;奇在它的形态千奇百怪。 师:体会得非常全面! 生:我们平时见到的山峰往往都是连绵起伏的,而这里的山峰却是一座座独立的。很少见,很独特!

微课桂林山水教案

微课桂林山水教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微课《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写景佳作《桂林山水》。桂林的山水以它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这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大家一起走进桂林山水,进行一次愉快的旅行。人们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桂林山水给你的总体印象的句子。对了,“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指第一,甲天下是天下第一,桂林山水甲天下也就是说桂林山水被称为天下第一,是因为什么呢是漓江的水还是桂林的山 我们来读第二自然段。“我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范读)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作者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要写大海和西湖呢对,这就是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对比,衬托出漓江的独特之美。我们来想一想,漓江水有什么特点呢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第一个特点是静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第二个特点清出现了。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原来漓江的第三个特点是绿。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和绿。 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出漓江的独特美呢,我们接着往下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么奇丽对了,是排比和比喻。什么是排比呢排比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结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

桂林山水优质课教案

2.桂林山水 兴隆中心校温相容 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达标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云雾迷蒙,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桂林山水》。 二、探究释疑。 I.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课件出示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1)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把漓江的水的特点写具体的?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2)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把桂林山的特点写具体的?作者写桂林山的特点,为什么还要写泰山、香山? (3)“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是什么? 三、汇报展示。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 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汇报交流问题(1)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把漓江的水的特点写具体的? 1号:我们小组学习的问题是: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把漓江的水的特点写具体的?(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并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学生汇报:漓江水的特点是:水:静清绿 (3)具体描写这个特点的句子是: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李吉林《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1)

《桂林山水》 ——李吉林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 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 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数生举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怎样? 生:桂林的山水很美。 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一定想去的。李老师也没去过桂林,也很想去。今天李老师和小朋友从课文上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生自学课文) 师:学完了吗?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 师:是写桂林的水吗? 生:是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板书:山和水)第二节呢? 生:写桂林的水。 师:(板书:水)第三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 师:(板书:山)第四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和水。 师:(板书:山和水) 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 师:(板书:甲天下)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生:最好的。 生:是第一的。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 生:桂林山青水秀。 生: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桂林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用图显示情境,从情境中引出新词,让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词义。〕 生:欣赏桂林山水。 师:对的。还可以用什么词?

认识人民币微课教学设计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油田小学郎玉英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购物买衣服课本P12-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购物情境,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会用大面额人民币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会付钱)过程与方法:从具体操作入手,用学具操作过度到脱离学具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人民币的作用结合数学故事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大面额人民币认识、兑换和怎样付钱学具:人民币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小面额的人民币(5元、2元、1元、5角、2角、1角……)在生活中我们要买衣服、买电器等大件商品,要用到大面额的人民币,那么大面额的人民币都有哪些呢?(生回答)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100元、50元、20元、10元,这些都是大面额的人民币,是大面额人民币的正面,认真观察,我们可以从

哪些方面进行辨认呢? 1、看数字和汉字:人民币上面的汉字及数字是多少,它的面值就是多少。 2、观察颜色:100元人民币是红色的,50元人民币是绿色的,20元人民币是棕色的,10元人民币是蓝色的。 3、根据不同的图案:100元、50元、20元、10元这几张纸币的共同之处正面都有毛泽东爷爷的头像。不同之处我们具体来看课件显示:100元人民币正面是椭圆形的梅花图案,反面是人民大会堂;50元人民币正面是花卉图案菊花,反面是西藏的布达拉宫;20元人民币正面是花卉图案荷花,反面是桂林山水;10元人民币正面是花卉图案月季。反面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夔门。刚才我们认识的是我国现发行的第五套大面额的人民币,辨认时我们可以通过数字、汉字、颜色以及图案等区别它们的面值,人民币左上角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因此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人民币。听币值请同学们找出相应的人民币。 4、看来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些人民币,秋天到了,许多小朋友想买一件新衣服,请看这个服装店有不同款式的服装和价钱,上衣26元、T恤31元、裙子23元、裤子41元,瞧小亮的妈妈想买一件T恤,可以怎样付钱呢?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些小额人民币,用它们来付钱可以吗?(可以)就是

语文片段教学教案三篇

语文片段教学教案三篇 一、关注片段语言――引导品味 中年级教材中有大量在语言表达上富有特色的的片段,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帮助学生搭建与文本沟通的桥梁,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点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回归语文本位,让学生的体验、感悟与文本的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从中积累并移植这些句型片段,有效地帮助学生规范语言,提高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对于三、四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解读文本,更深刻地揣摩文章的内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精彩片段中关键词语的教学。精心设计语言训练形式,有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说话,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感受,运用语言的平台,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激活思维、发展语言,从而理解、吸收向表达倾吐迁移。 例如:我在教学《给予树》一课,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把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作为语言突破口,一步一环,充分体现了中段学习的一个过程展现――由金吉娅到底用这20美元做了什么呢?引入第4自然段的教学,然后紧抓关联词"本来"、"后来"、"于是"划分成三个板块按事情发展状态依次展开。为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三个词,分三步进行教学,每一步都做好铺垫,巧妙搭好梯子。第一步,范句引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句子,对第四自然段的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理清金吉娅的思想斗争过程,初步感知描写事情要有一定的顺序;第二步,品析语言。引领学生学习语言,分析句式内部关系,自然过渡

到句式中运用的关联词,体会应用关联词语的构句技巧,同时结合文本拓展资料,让学生加以角色体验;第三步,简要复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简要复述中学会对这三个词积累运用。这样在螺旋式中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对话和价值观的提升。 二、注重构段形式――指导仿写 有的教材在结构上很有特色,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结构特点来设计语言训练内容,而对中年级学生来说这些又都是全新的,因此选择这些特色的语言点渗透学法指导无疑对他们以后谋篇布局和写作运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片段构段的常见方式有总分(包括总分总、分总)、时间、方位、因果、递进、并列等等。以上所有的构段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比较、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读段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乱句组段、模仿构段、启发说段、运用写段,使学生把学过的构段方式一种一种地过关,做到独立地、具体地写段,学生从训练中掌握了构段的方法、规律,而且把读段的知识技能迁移到习作中去,培养写段、谋篇的能力。。 中年级课文中构段方式上较为典型的片段是总分式,它是由总述和分述的句子构成。像《香港,璀璨的明珠》的第4、5段,《白鹅》的3、4、5段,《猫》的第1段和第4段都是属于总分段式。 在让学生学习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写鸟多的第6自然段,教师可把它作为教学总分片段的突破口,可以组织学生这样来学习――师: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桂林山水》优秀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优秀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优秀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优秀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语言与多媒体辅助,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通过朗读传达热爱祖国锦绣河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理解重点词句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课文2、3两节的排比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句式,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突破口: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1、师: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乘着木船荡漾于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板书课题:齐读 2、先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的神韵。 (媒体出示)欣赏桂林山水的画面。 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呢? (板书:甲天下)理解“甲天下” 3、能把这句话读出天下第一的的味道来? 生读,后齐读。 二、初读感知。 1、请生大声朗读全文。 要求: (1)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找一找,作者在游赏完桂林的山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你把这句句子找出来。 2、交流句子。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板书) 说说对此句的理解。 3、师小结过渡: 人坐在小船上游玩,就感觉在画中一样,那感觉真是太美了。接下来,就请大家随着老师用你们美的心灵,美的眼睛去感觉桂林山水美的神韵。先来感受漓江的美。 三、感受漓江的美。 1、师配乐朗读第二小节,要求学生边听边体会漓江水的特点。

2、师:听出来了吗,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3、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抓住静、清、绿的特点) 4、指导朗读。 读出静、清、绿的感觉来。 (练读、指名读、齐读) 5、迁移句式,完成填空。 (1)万里长城真长啊,长得()。 (2)西湖的水真(),()。 6、有感情地朗读。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来感受一下漓江的美。 四、领略桂林的山。 过渡:感受完漓江的美,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桂林的山。 1、明确学习要求:小组学习第三小节,说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可用小组内喜欢的方式读,如可以读读画画,可以边读边想象桂林山的样子,也可开展朗读比赛等。 2、交流。(媒体出示该段内容) 抓(奇、秀、险)用相关图片帮助理解。 3、在感情地朗读。 桂林的山的确有它吸引人的'独特魅力,师引读第一句。谁能把它的这种魅力感染给大家。 推荐读,齐读。

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实录_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课件,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越读越有味。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 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 生:静生:清生:绿生:秀 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 生:清澈见底 生:绿如翡翠 生:波平浪静 生:晶莹透亮

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 生:奇生:秀生:险生:怪 生:形态各异 生:连绵不断 生:怪石嶙峋 生:危峰兀立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2020桂林山水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

2020桂林山水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2020桂林山水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3、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4、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课文是如何把它们写具体的。根据句子结构及句式的特点把握语调及语速。掌握啊的读音。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2、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3、下面,我们要随着作者的视线,一起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在山和水下作重点记号··) 二、自学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出示表格: 前字韵母啊的发音举例 a、o、e、i、ü ya 真绿啊、真奇啊 u、ao、ou wa 真秀啊 n na 真险啊 ng nga 真静啊、真清啊

2、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思考怎样给课文分段;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请用小圈圈出。 3、检查自学。 ⑴指名四人朗读。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给文章分成四段。 板书:总起分述总结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请你用文中引用的一句古诗来总结文章。板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完成板书提纲: 总起:甲天下 静 水清 桂林山水分述:绿 奇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结合书中的插图,熟悉了课文的内容,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把已经记下的课文内容试着背下来,如果记得不太熟我们可以看一下书。(放录象师生共同背诵,师生结合录像内容的顺序,进行背诵。) 师:看来,许多同学已经记下了课文的内容,而且有的同学背诵得很有感情,不过我们所有人要想把课文内容融在自己的心里,有感情地读背下来,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还得下一番功夫。课前,我们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桂林山水的资料,看看哪位同学收集了,说给大家听一听,你从哪搜集到了什么资料? 生:我从“桂林观光网”上找到了“桂林山水的由来”和一些关于景点的神话传说故事。 生:我从《伟大的祖国》一书中找到了一篇名为《桂林山水》的文章,不过比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内容介绍得要详细。生:我是从“桂林旅游”这一网站上下载了一些材料,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象鼻山的介绍。 生:“桂林旅游网”上还有关于桂林历史、人文方面的介绍。生:我的爸爸去过桂林,我听他给讲了许多桂林的事,有些内容我都记下来了。 生:我从《中国当代朗诵诗选》一书中找到了贺敬之写的《桂

林山水歌》 生:我从85年出版的一本名叫《祖国》的书中,找到了介绍桂林风景区的一段话。 师:看来,大家收集到了许多材料,养成这样一个习惯非常好,这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希望大家坚持下去。这些材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搜集的资料。同时看一下我给大家提出的“学习建议”,在你们交流的基础上试着完成一下里面的一项内容. (课件出示小组学习建议:A.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朗读。B.结合课文和搜集的资料,写一篇简短的读后体会。 C.如果你是桂林人,你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 D.文中哪部分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试着说明……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自由选择其一,或自行设计题目。) 大家可以从中自由选择,也可以综合组内的意见,自己拟定研究的题目,可以共享计算机中的资料或相关图片,要求小组中的每名成员,都要认真投入,主持人要精心安排,汇报员要细致整理大家的意见,努力争取人人有收获,如果需要我的加入请向我示意。 (小组结合自己选择或设计的学习题目,交流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吸收反馈意见信息。记录下相关的问题。)大约十分钟。

白杨礼赞 片段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片段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在合作探究和反复朗读中,把握白杨树的形象特点 2.教学方法:讨论法,朗读法 3.教学时间:十分钟 4.教学过程: 同学们,这篇课文叫《白杨礼赞》,作者也直抒胸臆要来赞美这不平凡的树,那我们的主角白杨树呢?它在哪里?有哪位眼尖的同学已经发现了课文中直接描写白杨树的段落了?(生明确:5、7、8段)接下来,就让我们先走进第五段,一起揭开这白杨树神秘的面纱。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这一段是从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可以用哪个词来总的概括白杨树的特征?它具体有哪些特征呢? 预设学生成果: 这段在描写白杨树的外形,可用“力争上游”来总括白杨树的特征 教师引导:白杨树的力争上游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学生讨论后明确: A.干:笔直、绝无旁枝——“像加过人工似的”,突出干的笔直、无旁枝,就像人工修剪过的一样整齐,有种不可思议的语气;“一丈以内绝无旁枝”,一丈是三米多,“绝无”二字语气坚决,从一个侧面凸显出干的向上生长,也是白杨树力争上游的表现 请个别同学朗读文中关于干的句子(朗读指导:“像加过人工似的”可以有点夸张的语气,“绝无”要读得干脆利落) B.枝:向上、靠拢、绝不旁逸斜出——“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中的“所有”和“一律”,两个有绝对化意义的词连用强调了丫枝向上的整齐度、没有例外,“紧紧”二字修饰靠拢的紧密程度,“也像加过人工似的”、“绝不”与前文描写干的语句相似,强调白杨树的丫枝的整齐、向上 请个别同学朗读文中关于枝的句子(朗读指导:重读强调“所有”、“一律”,“紧紧”重读且速度可以放缓,“像加过人工似的”可以有点夸张的语气,“绝不”要读得干脆) C.叶:向上、无斜生和倒垂——“片片向上”的“片片”以绝对的语气来说叶子向上、毫无例外,“……也是……几乎没有……更不用说……”这个句式也是用夸张、绝对肯定的语气来证明白杨树叶子的向上 D.皮:光滑、淡青色——“光滑”和“晕圈”也许都是被西北的风吹出来的,“微微泛出淡青色”中的“微微”和“淡”则体现了白杨树的生机,而且是由内而外“泛”出来的、不明显却仍旧让人感受到的生命力 请个别同学朗读文中关于叶和皮的句子(朗读指导:重读强调“片片”、“几乎”、“更不用说”“微微泛出淡青色”语速可以放缓)

桂林山水优质课教案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曲沟镇南曲沟小学王静 一、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总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二、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举一反三法、朗读体会法 五、教具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云雾迷蒙,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桂林山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出示小黑板,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 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3

1、桂林山水 教学目的: 1、运用自制CAI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抓住“静”、“清”、“绿”、“奇”、“秀”、“险”,理解桂林山水的独特美。学习“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图文结合,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画面展示和朗读,品味桂林山水的秀美。 3、想像“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的意思。 2、对观察到的及合理的想象能流畅地表达出来。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计算机课件(高亮度投影设备或大屏幕彩电一台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课件:播放一些风景胜地的图片,(红叶似火的香山,峰峦雄伟的泰山,神奇峻秀的黄山。水平如镜的西湖,波澜壮阔的大海,幽深壮美的三峡。)让学生初步感知祖国河山是如此多娇。 师谈话:同学们看了录像,有很多同学又喜欢去旅游,到过很多地方,知道了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景色优美壮观。有无数名山大川像一颗颗珍珠撒落在祖国大地上。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以山水秀丽闻名的广西桂林去旅游,欣赏那里的秀丽风光。好不好?(好)请同学们边听朗读看画面,边想: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出示课件,配画配乐的课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看图、欣赏、理解、学文。 (采取变序法教学) 的确,桂林山水非常美,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美景的?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初读,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学生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2)观察,以说代读 运用CAI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静、清、绿

桂林山水微课环节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读写结合微课环节设计 教学目的 1、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通过自读自悟课文第二自然段,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排比等描写景物的方法来仿写海林农场的人工湖。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学习用整齐的排比句式具体地描写海林农场的人工湖。 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领悟写法 1、自由朗读。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江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3、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3)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作者在写出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是采用了什么写法?你还能采用这种写法说出漓江水的其他特点吗? 4、激情点拨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意图: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小结方法。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的对比手法引出漓江的水,再采用排比的句式具体地写出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写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二、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 1)、同学们,其实我们海林农场的人工湖也很美。(相机播放图片进行欣赏) ( 2)、仿照第2自然段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对比和整齐的排比句式具体地描写我们海林农场的人工湖。 板书设计 对比大海西湖 漓江的水 静 排比清先赞叹再描述 绿 海林农场小学:朱秀红2016-2-19

初中语文《片段作文练习》教案

初中语文片段作文练习教案 ——心理活动片段写作训练升格指导 一、学习目标: 能掌握并运用心理活动描写的一般方法进行心理活动片段写作,在不断的修改与完善中,实现会写、善写、会评价的升格目标。 二、时间:一学时 三、重难点:指导训练修改实现片段写作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过程 导入: (一)试着写一写 1、(投影)展示几个同学的写作。 2、学生自主总结,概括心理活动的方法 3、教材引领并点拨。 出示语文课本心理活动描写的精彩语段,随文点拨。七年级上15课94页《心声》写李京京想读的语段划出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七年级上第7课49页《我的老师》中,读一读海伦。凯勒的心理活动。 经过刚才同学们对教材心描的分析,以及对心理活动方法的回忆,其实我们不难看出从心理的描写真实基础上(真实),要善于借用其他描写和修辞(借招),运用标志性的(提示语),(有序)的展开 板书:真实借招提示语有序 4、学生:读一读 记一记 议一议 (二)、用法改一改 1、用归纳的这些用法改一改。 将自己即席写的片段,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再进行一次修改,并将改后的内容,工整的写在用法改一改的题框内。

2、以组为单位读一读、改一改。 前后为一组,交叉读一读,交叉改一改。 改后把你自己的作品,结合同学们的提出的修改意见,再进行一次完善,并写在用法改一改的题框里 (三)佳作亮一亮根据情况展示数量2~3 1、分组推荐佳作展示。 2、同组口头评价。 3、组间口头评价。 看来我们经过前一轮的不断完善,已经出现了不少的佳作,说明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今天的方法,再次证明了鲁迅先生说的: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就是这样产生的 (四)学着评一评 请同学们当一回小老师,读读同桌的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段,试着用简略的话连成一段评语,将评价语言写在学着评一评的题框里。 要求:先谈优点,哪怕一点点的优点也要找出来,不足的,委婉提出建议。 (五)、师小结: 小结:同学们,在上课初的即席写作中,暴露出我们心理活动描写的问题,经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看得出来,同学们掌握了方法,完全能够写,也会写,有的还善于写了,不少同学还会对心理活动作出自己的评价,看来同学们真不简单,我祝贺你们。谢谢大家! 附:片段作文练习

桂林山水的优秀获奖教学设计

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欣赏美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欣赏美。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说明了“我们”来观赏的原因。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通过自主朗读、理解、搜集、欣赏、品味、感悟文中的精美佳句,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品味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朗读、理解、品味文中的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3、通过看图、学文,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桂林山水的美景。 2、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朗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发现和建构文本的意义,让学生独立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看图、学文,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生随着有声有色的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设计特色】 1、“以画变话”借画悟文,“以话变画”引导学生想象,把枯燥的文字变为鲜活的画面。 2、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有关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组织安排材料的。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说明了“我们”来观赏的原因。 接着分述桂林的山和水。分述山和水,都运用了“总──分”的写法。写水,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对比;令人神往的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独特与美,之后分述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写山,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的山对比;风景名胜泰山、香山的衬托突出桂林群山的'与众不同,然后分述桂林群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 最后,总起来描写桂林山水: 山绕水,水映山,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卷看不完的画卷。篇末的两句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句。总结句与总起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即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中心思想,又照应了前文“我们乘着木船”和“竹筏小舟”,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考虑到桂林山和水这两个自然段的结构相同,所以在教学完漓江水的特点时,让学生自己学会学桂林山的内容。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今天,老师先带领大家欣赏祖国的名山大川。出示图片。感受祖国山水美。接下来,咱们要去的就是被誉为“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听录音范读。 2、自由读文,要求读通课文。 3、指名读文,从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很美…… 4、桂林山水美,水美指的是漓江的水美。哪里写出漓江的水美,哪里又写到桂林山的美? 三、精读课文,学习水美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漓江水的特点,并圈出表示漓江水 特点的词。(静、清、绿) 2、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漓江水静、清、绿的?找出有关句子。 3、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齐读。 4、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使文章结构非常严谨。 5、练习: 校园的花________;校园的花_________;校园的花____________。 6、再读第2自然段,想想第1句话写了什么?对于漓江的水来说有什么用? 7、小结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