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的基本结构

抗体的基本结构
抗体的基本结构

免疫球蛋白

10. 药理作用

11. 药品说明书

1. 适应症

2. 用量用法

12. 相关文献

具有抗体活性的血清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又称为抗体。就是由机体的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分化、分裂而成的一组特殊球蛋白。人与动物的免疫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极不均一,其组成、结构、大小、电荷、生物学活性等都有很大差异,约占机体全部血清蛋白的20~25%。目前已在人、小鼠等血清中先后分纯得到5类免疫球蛋白,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D(IgD)、免疫球蛋白E(IgE)。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

Porter等对血清IgG抗体的研究证明,Ig单体分子的基本结构就是由四条肽链组成的。即由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小的肽链称为轻链与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大的肽链称为重链组成的。轻链与重链就是由二硫键连接形成一个四肽链分子称为Ig分子的单体,就是构成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Ig单体中四条肽链两端游离的氨基或羧基的方向就是一致的,分别命名为氨基端(N端)与羧基端(C端)。

图2-3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轻链与重链

由于骨髓瘤蛋白(M蛋白)就是均一性球蛋白分子,并证明本周蛋白(BJ)就是Ig分子的L 链,很容易从患者血液与尿液中分离纯化这种蛋白,并可对来自不同患者的标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Ig分子氨基酸序列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1.轻链(lightchain,L)轻链大约由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通常不含碳水化合物,分子量约为24kD。每条轻链含有两个链内二硫键所组成的环肽。L链共有两型:kappa(κ)与lambda(λ),同一个天然Ig分子上L链的型总就是相同的。正常人血清中的κ:λ约为2:1。

2.重链(heavychain,H链)重链大小约为轻链的2倍,含450~55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约为55或75kD。每条H链含有4~5个链内二硫键所组成的环肽。不同的H链由于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二硫键的数目与们置、含糖的种类与数量不同,其抗原性也不相同,根据H链抗原性的差异可将其分为5类:μ链、γ链、α链、δ链与ε链,不同H链与L链(κ或λ链)组成完整Ig的分子分别称之为IgM、IgG、IgA、IgD与IgE。γ、α与δ链上含有4个环肽,μ与ε链含有5个环肽。重链(heavy chain,H链)由450~5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为50~70kD。不同的H链因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二硫键的数目与位置、含糖的种类与数量不同,其抗原性也不相同,可将其分为μ链、γ链、α链、δ链、ε链五类,这些H链与L链(κ链或λ链)组成的完整Ig分子分别称为IgM(μ)、IgG(γ)、IgA(α)、IgD(δ)与IgE(ε

可变区与恒定区

通过对不同骨髓蛋白或本周蛋白H链或L链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发现其氨基端(N-末端)氨基酸序列变化很大,称此区为可变区(V),而羧基末端(C-末端)则相对稳定,变化很小,称此区为恒定区(C区)。

1.可变区(variableregion,V区) 位于L链靠近N端的1/2(约含108~111个氨基酸残基)与H链靠近N端的1/5或1/4(约含118个氨基酸残基)。每个V区中均有一个由链内二硫键连接形成的肽环,每个肽环约含67~75个氨基酸残基。V区氨基酸的组成与排列随抗体结合抗原的特异性不同有较大的变异。由于V区中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故可形成许多种具有不同结合抗原特异性的抗体。

L链与H链的V区分别称为VL与VH。在VL与VH中某些局部区域的氨基酸组成与排列顺序具有更高的变休程度,这些区域称为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在V区中非HVR部位的氨基酸组面与排列相对比较保守,称为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VL中的高变区有三个,通常分别位于第24~34、50~65、95~102位氨基酸。VL与VH的这三个HVR 分别称为HVR1、HVR2与HVR3。经X线结晶衍射的研究分析证明,高变区确实为抗体与抗原结合的位置,因而称为决定簇互补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CDR)。VL与VH的HVR1、HVR2与HVR3又可分别称为CDR1、CDR2与CDR3,一般的CDR3具有更高的高变程度。高变区也就是Ig分子独特型决定簇(idiotypic determinants)主要存在的部位。在大多数情况下H链在与抗原结合中起更重要的作用。

图2-4 与抗原表位结合高变区(HVR)示意图(G表示相对保守的甘氨酸)

2.恒定区(constantregion,C区) 位于L链靠近C端的1/2(约含105个氨基酸残基)与H 链靠近C端的3/4区域或4/5区域(约从119位氨基酸至C末端)。H链每个功能区约含110多个氨基酸残基,含有一个由二锍键连接的50~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环。这个区域氨基酸的组成与排列在同一种属动物Ig同型L链与同一类H链中都比较恒定,如人抗白喉外毒素IgG与人抗破伤风外毒素的抗毒素IgG,它们的V区不相同,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的结合,但其C区的结构就是相同的,即具有相同的抗原性,应用马抗人IgG第二体(或称抗抗体)均能与这两种抗不同外毒素的抗体(IgG)发生结合反应。这就是制备第二抗体,应用荧光、酶、同位毒等标记抗体的重要基础。

功能区

Ig分子的H链与L链可通过链内二硫键折叠成若干球形功能区,每一功能区(domain)

约由110个氨基酸组成。在功能区中氨基酸序列有高度同源性。

1.L链功能区分为L链可变区(VL)与L链恒定区(CL)两功能区。

2.H链功能区IgG、IgA与IgD的H链各有一个可变区(VH)与三个恒定区(CH1、CH2与CH3)共四个功能区。IgM与IgE的H链各有一个可变区(VH)与四个恒定区(CH1、CH2、CH3与CH4)共五个功能区。如要表示某一类免疫蛋白H链恒定区,可在C(表示恒定区)后加上相应重链名称(希腊字母)与恒定区的位置(阿拉伯数字),例如IgG重链CH1、CH2与CH3可分别用Cγ1、Cγ2与Cγ3来表示。

IgL链与H链中V区或C区每个功能区各形成一个免疫球蛋白折叠(immunoglobulin fold,Ig fold),每个Ig折叠含有两个大致平行、由二硫连接的β片层结构(betapleated sheets),

抗体的基本结构(精制甲类)

免疫球蛋白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 1. 轻链和重链 2. 可变区和恒定区 3. 功能区 4. J链和分泌成分 5. 单体、双体和五聚体 6. 酶解片段 5.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功能 1. 特异性结合抗原 2. 活化补体 3. 结合Fc受体 4. 通过胎盘 6.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抗原性 1. 同种型 2. 同种异型 3. 独特型 7.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超家族 1.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组成 2.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特点 8.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1. IgG 2. IgA 3. IgM 4. IgD 5. IgE 9.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和抗体多样性 1. Ig重链基因的结构和重排 2. Ig轻链基因的结构和重排 3. 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基础

10. 药理作用 11. 药品说明书 1. 适应症 2. 用量用法 12. 相关文献 具有抗体活性的血清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又称为抗体。是由机体的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分化、分裂而成的一组特殊球蛋白。人和动物的免疫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极不均一,其组成、结构、大小、电荷、生物学活性等都有很大差异,约占机体全部血清蛋白的20~25%。目前已在人、小鼠等血清中先后分纯得到5类免疫球蛋白,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D(IgD)、免疫球蛋白E(IgE)。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 Porter等对血清IgG抗体的研究证明,Ig单体分子的基本结构是由四条肽链组成的。即由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小的肽链称为轻链和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大的肽链称为重链组成的。轻链与重链是由二硫键连接形成一个四肽链分子称为Ig分子的单体,是构成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Ig单体中四条肽链两端游离的氨基或羧基的方向是一致的,分别命名为氨基端(N端)和羧基端(C端)。 图2-3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轻链和重链

免疫球蛋白的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名词解释: 1.抗体(antibody) 2.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 3.Fc(fragment crytallizable) 4.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 5.超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 6.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 7.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 8.ADCC(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 9.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10.J链(joining chain) 11.分泌片(secretory piece) 12.Ig功能区(Ig domain) 13.Ig折叠(Ig folding) 14.CDR(complementary-determining region) 问答题 1.简述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 2.试述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3.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 4.简述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抗体(Antibody) :是B 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 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 功能的球蛋白。 2.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即抗原结合片段,每个Fab 段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的VH和CH1功能区构成,可以与抗原表位 发生特异性结合。 3.Fc片段(fragment crytallizable):即可结晶片段,相当于IgG的CH2和CH3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 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4.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 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类。 5.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在Ig分子VL和VH 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与构型更易变化,这些区域为 超变区。 6.可变区(V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 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7.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是由识别一个抗 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 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8.ADCC(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细胞通过识别 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 细胞。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剖析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第一节基本概念 1、抗体:B淋巴细胞在有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功能的免疫球蛋白,这类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1937年,Tiselius用电泳方法将血清蛋白分为白蛋白、α1、α2、β及γ球蛋白等组分,其后又证明抗体的活性部分是在γ球蛋白部分。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抗体又被称为γ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实际上,抗体的活性除γ球蛋白外,还存在于α和β球蛋白处。 20世纪40年代初期,Tiselius和Kabat用肺炎球菌多糖免疫家兔,证实了抗体活性与血清丙种球蛋白组分相关。肺炎球菌多糖免疫家兔后可获得高效价免疫血清。然后加入相应抗原吸收以除去抗体,将除去抗体的血清进行电泳图谱分析,发现丙种球蛋白(γ-G)组分明显减少,从而证明了抗体活性是存在于丙种球蛋白内。 2、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区别: 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并不都是抗体。如骨髓瘤蛋白,巨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等患者血清中存在的异常免疫球蛋白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抗体活性。 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ecreted Ig,SIg)和膜型(membrane Ig, mIg)。 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清及其他体液或外分泌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 者是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 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结构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一)重链和轻链 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heavy chain,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ight chain,L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结构。X 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发现,IgG分子由3个相同大小的节段组成。 1. 重链 分子量约为50~75kD,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由于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故其抗原性也不同。据此,可将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即IgM、IgD、IgG、IgA和IgE,其相应的重链分别为μ链、δ链、γ链、α链和ε链。不同的同种型具有不同的特征,包括链内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连接寡糖的数量、功能区的数目以及铰链区的长度等。同一类Ig根据其铰链区氨基酸组成和重链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的差别,又可分为不同的亚类。如IgG可分为IgG1~IgG4;IgA可分为IgA1和IgA2。IgM、IgD和IgE尚未发现有亚类。 2.轻链 免疫球蛋白轻链的分子量约25 kD,由214个氨基酸残基构成。轻链可分为两型,即κ(kappa)型和λ(lambda)型,一个天然Ig分子上两条轻链的型别总是相同的,两型轻链的功能无差异。不同种属中,两型轻链的比例不同,正常人血清免疫球蛋白κ:λ约为2:1,而在小鼠则为20:1。κ:λ比例的异常可能反映免疫系统的异常,例如人类免疫球蛋白λ链过多,提示可能有产生λ链的B细胞肿瘤。根据λ链恒定区个别氨基酸的差异,又可分为λ1、λ2、λ3和λ 4 四个亚型。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 通过分析不同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的氨基酸序列,发现重链和轻链靠近N端的约110个氨基酸的序列变化很大,称为可变区(variable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Immunoglobulin) 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蛋白,这类免疫球蛋白被称为抗体(antibody, Ab)。 1937年,Tiselius用电泳方法将血清蛋白分为白蛋白、α1、α2、β及γ球蛋白等组分,其后又证明抗体的活性部分是在γ球蛋白部分。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抗体又被称为γ球蛋白(丙种球蛋白)。 实际上,抗体的活性除γ球蛋白外,还存在于α和β球蛋白处。1968年和1972年的两次国际会议上,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Ig是化学结构的概念,它包括正常的抗体球蛋白和一些未证实抗体活性的免疫球蛋白,如骨髓瘤病人血清中的M蛋白及尿中的本周氏(Bence Jones, BJ)蛋白等。 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ecreted Ig,SIg)和膜型(membrane Ig, mIg)。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清及其他体液或外分泌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者是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 ☆☆相关素材☆☆ 图片正常人血清电泳分离图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The basical structure of immunoglobulin 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heavy chain,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ight chain,L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结构。 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发现,IgG分子由3个相同大小的节段组成,位于上端的两个臂由易弯曲的铰链区(hinge region)连接到主干上形成一个"Y"形分子,称为Ig分子的单体,是构成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单位。

很详细的系统架构图-强烈推荐

很详细的系统架构图--专业推荐 2013.11.7

1.1.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 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系统建设 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 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 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 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

关架构进行描述。 1.2.技术架构设计 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整体架构设计 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

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图

郑州华信学院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课程名称: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项目名称: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报告名称:功能结构图 指导老师:王国君老师 专业班级: 0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小组编号:第6组

系统功能结构 1.结构设计 根据对系统进行的需求分析,本系统将分为4个模块: 1>学生管理 管理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个人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以及选课信息的添加。 2>课程管理 管理课程的基本信息,包括课程信息的添加、修改和删除。3>成绩管理 管理学生选课的成绩信息,包括成绩的登记与修改。 4>信息查询 查询已经登记的信息,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课程的基本信息成绩信息。 2.功能结构图 2.1系统功能结构如图所示:

2.2功能流程及工作流描述 1>增加学生信息 系统操作人员打开学生信息增加界面,输入相关信息(姓名、民族、籍贯、出生日期、入学年份、专业和学院等),在数据库中添加相关数据。

2>修改学生信息 根据学生学号查询出该学生的相关信息,修改相关条目后保存在数据库中。 3>删除学生信息 根据学生学号查询出该学生的相关信息,确定删除后,在数据库中删除该信息。 4>学生选课 根据学生学号与需要选择的课程,确认无误后保存,数据库中将自动添加新的选课记录。 5>增加课程信息 系统操作人员根据打开的课程信息增加界面,输入相关信息(课程名称、授课教师、上课时间、上课地点和课程类型等),在数据库中添加相关数据。 6>修改课程信息 根据课程号查询出课程的相关信息,修改相关条目后保存在数据库中。 7>删除课程信息 根据课程号查询出该课程的相关信息,确定删除后,在数据库中删除该信息。 8>登记成绩 根据学号以及该学生所选择的课程,进行成绩登记,未选课的学生无法进行登记

复印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复印机能快速、便捷的将文件、图片、书稿等图文资料进行复制,是办公室不可缺少的现代办公设备,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复印机的种类特点 由于复印机大都采用静电的方式进行复印,又被称之为静电复印机。新一代复印机从曝光、图文稿件的识别和图像信号的处理等过程中采用了数字技术,这种复印机被称为数码机(复印机)。 静电复印技术通常指的是利用静电和某些具有光电导特性的材料(感光鼓)在光的作用下从绝缘体变为导电体这一原理对被摄物(原稿)进行照相并以复印品的形式快速输出的复制技术。 在数码复印机中,曝光灯照射到放在原稿台上的原稿,得到的光照图像经过反光镜、镜头等光学系统照射到CCD图像传感器上,CCD将光图像变成电信号,再进行数字信号处理,CCD输出的电信号数字化后,再用数字信号控制激光器对感光鼓进行曝光,使感光鼓形成静电潜像。 2、复印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1 静电复印的基本过程 静电复印过程可分为七个过程,即:预曝光、充电、图像曝光、显影、转印分离、定影和清洁七个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静电复印的基本过程 如图2所示为一部典型复印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有关成像和复印的结构图示于图3。

图2 复印机的整机结构示意图 图3 复印机的成像和复印相关部件示意图 感光鼓是复印机的核心部件,它位于复印机的中心部位,如图4所示。欲取下鼓组件要操作代码程序:打开前盖,接通电源开关,用细螺丝刀(或牙签)触发维修模式开关→面板上会显示“S”字符,然后操作*→3→*→006,复印机便自动使显影器与鼓组件分离。卸 下固定螺钉便可将鼓组件分离。鼓组件的结构如图5所示。

图4 复印机的内部结构(佳能NP-3825) 图5 鼓组件的结构 感光鼓是在旋转的过程中进行复印的,在旋转的过程中,连续复印直至完成一页的复印过程。因而许多零部件都安装在感光鼓的周围,如图6所示。 图6 感光鼓及相关部件

光纤结构和基本原理

光纤基本结构及原理 2011-08-16 12:04 2.6.1 光纤通信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多种多样的通信业务迫切需要建立高速率的信息传输网。在传输网,特别是骨干网中,高速数字通信的速率已迈向每秒G(109)比特级,正在向T(1012)比特级迈进。要实现这样高速的数字通信,依靠无线媒质或是以传统电缆为代表的有线媒质均是不可想象的。这一难题直到光纤作为一种传输媒质被人们发现之后才得以破解。光纤的潜在容量可达数百T,要比传统电缆的容量至少高出5个数量级。 纵观通信发展史,不难发现,人们一直在不断开拓电磁波的各个频段,把如何利用电磁波作为通信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大学物理课程中我们已经学到,光可以看作是可见光波段的电磁波。因此,开发光波作为通信的载体与介质是很自然的。在光通信的发展历史中,两大主要的技术难点是光源和传输介质。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开发了第一台激光器,相对于其他普通光源,激光器具有亮度高、谱线窄、方向性好的特点,可以产生理想的光载波。另一方面,激光如果在大气中传播,会受到变幻无常的气候条件的影响。因此人们设想利用可以导光的玻璃纤维——光纤进行长距离的光波传输。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首次研制成功损耗为20dB/1km的石英玻璃光纤,达到了实用水平。目前实用的光纤直径很小,既柔软又具有相当的强度,是一种理想的传输媒质。目前,在朗迅(Lucent)、北电(Nortel)、阿尔卡特(Alcatel )、西门子(Siemens)等公司的实验室中,光纤传输技术已经达到数千公里无中继的先进水平。 光纤通信的定义:光纤通信是以光波为载频,光导纤维为传输媒介的一种通信方式。光纤通信一般在发送方对信息的数字编码进行强度调制,在接收端以直接检波的方式来完成光/电变换。 2.6.2 光纤的工作窗口 1.工作窗口的定义 光波可以看作是电磁波,不同的光波就会有不同的波长与频率。我们知道,透明的彩色玻璃之所以有颜色,是因为它只允许一种颜色的光波通过,而其他颜色的光波通过较少。石英光纤也具有类似的选择特性,对特定波长的光波的传输损耗要明显小于其它波长的光波,这些特定的波长就是光纤的工作窗口。工作窗口是随着原材料工艺的不断发展和对光纤传输特性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一个接一个被打开的。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The Structure of Immunoglobulin) 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蛋 白,这类免疫球蛋白被称为抗体( an tibody, Ab )。 1937年,Tiselius 用电泳方法将血清蛋白分为白蛋白、a 1、a 2、B及丫球蛋白等组分,其后又证明抗体的活性部分是在丫球蛋白部分。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抗体又被称为丫 球蛋白(丙种球蛋白)。 实际上,抗体的活性除丫球蛋白外,还存在于a和B球蛋白处。1968年和1972年的两次 国际会议上,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 Ig )。 Ig是化学结构的概念,它包括正常的抗体球蛋白和一些未证实抗体活性的免疫球蛋白,如骨髓瘤病人血清中的M蛋白及尿中的本周氏(Be nee Jon es, BJ )蛋白等。 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ecreted lg,Slg )和膜型(membrane Ig, mIg )。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清及其他体液或外分泌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者是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 受体。 ☆☆相关素材☆☆ 图片正常人血清电泳分离图 I 丨总血清 -------- igG -------- IgA --------- IgM 一电泳迁移率十 (igES极少、不能定曲表示) 正常人血清电泳分离图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The basical structure of immunoglobulin 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 heavy chain , 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ight chain , L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结构。 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发现,IgG分子由3个相同大小的节段组成,位于上端的两个臂由易弯曲的铰链区(hinge region )连接到主干上形成一个 "Y"形分子,称为Ig分子的单体, 是构成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单位。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 1.基于管理层次的系统结构 (1).事务数据处理系统 (2).操作控制系统 (3).管理控制系统 (4).战略计划系统 2.基于组织职能的系统结构(横纵) 4.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事务处理部分管理控制部分战略决策部分数据库部分借口部分 5.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决策支持系统 2 电子商务3.电子政务4农业信息化——电子农务5电子法务 6.管理的概念(职能和特征) 特征: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个过程 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管理的客体是管理对象,即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和管理环境 管理的核心是协调 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7.信息的概念和特征星系是经过采集,记录处理并以可检索的形式储存的数据,这种数据对接收者会产生某种影响 特征:1事实性2可识别性3可处理性4可存储性5可共享性6可传递性 8.数据,信息与知识 数据:数据是计算机处理的基本对象,从管理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看,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物理符号或者是这些符号的组合。 信息:是数据加工的结果,对接收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只是:是以某种方式把一个或者多个信息关联在一起的信息结构,是客观世界规律性的总结。 8.信息化的主要特征和范围 范围:经济军事社会生活和科技文化5个层次产品企业国名经济产业社会生活信息化 智能化数字化一体化人性化 9系统的含义和具备条件 含义:系统是一组相互关联作用和配合的部件为完成特定的目标,按一定结构组成的整体条件:1要有2个以上的要素 2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必须产生整体的功能 10.系统的一般模型一个图输入输出处理环境边界什么的

喷墨打印机基本结构和原理

图示喷墨打印机基础知识:分类、工作原理、结构 1、喷黑打印机的分类 按墨水滴形成的方法:滴落式、高频振荡断裂式、喷雾式和电脉冲加热式。 按墨水滴的偏转控制:电场偏转式、磁场偏转式、机械偏转式 按控制墨水的方式:电荷控制式(又称充电控制式)、电场控制方式(又称静电发射式)、压电喷墨式(又称脉冲控制式)、气泡式喷墨式 2.喷墨打印机的工作原理 (1)电荷控制方式喷墨打印机 组成:喷墨头、充电电极、偏转电极、墨水供应与过滤系统(包括墨水泵、墨水槽、过滤器、收集槽、回收器管道等)、相应的控制电路、电源组成。 工作时,导电的墨水在墨水泵的高压作用下进入喷嘴,通过喷嘴形成一束极细的高速射流: 1)射流通过高频振荡发生器,断裂成连续均匀的墨水滴流。 2)在充电电极上施加一个静电场给墨水滴充电,所充电荷多少与墨滴喷在纸上的位置高低成正比。在充电电极上所加的电压越高,充电电荷就越多。 3)带不同电荷的墨滴,通过加有恒定高电压偏转电极形成的电场后,垂直偏转到所需的位置,电荷一直保持到墨滴落到记录纸上为止。 4)若在垂直线段上某处不需喷点,则相应的墨滴不充电。这些墨滴在偏转电场中不发生偏转而按原方向射入回收器中。 (2)电场控制式喷墨打印机 电场控制式打印机是在静电场中用滴落法来形成墨滴的。 墨水射流上的静压力使墨水在喷嘴孔口处形成一个凸出的新月形面。墨水不会流出,墨水的表面张力和静压力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凸出的新月形面和位于喷嘴前面的加速电极上一个高电压(一般为2000V),就会形成一个轴向电场力作用于新月形面上,使其发生变形,形成一滴墨水。墨水滴在电场方向加速,其速度正比于加速电压,反比于墨滴直径。墨水形成,喷嘴随即又从墨水容器中得到补充。这样就形成一串墨水滴链。被充电的墨滴形成后,在不同的偏转电场电压作用下,在X和Y方向进行偏转,落在记录纸上相应位置而形成字符。 (3)压电喷墨式打印机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一、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 Porter等对血清IgG抗体的研究证明,Ig分子的基本结构是由四肽链组成的。即由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小的肽链称为轻链和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大的肽链称为重链组成的。轻链与重链是由二硫键连接形成一个四肽链分子称为Ig分子的单体,是构成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Ig单体中四条肽链两端游离的氨基或羧基的方向是一致的,分别命名为氨基端(N 端)和羧基端(C端)。 图2-3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一)轻链和重链 由于骨髓瘤蛋白(M蛋白)是均一性球蛋白分子,并证明本周蛋白(BJ)是Ig分子的L链,很容易从患者血液和尿液中分离纯化这种蛋白,并可对来自不同患者的标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Ig分子氨基酸序列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1.轻链(light chain,L)轻链大约由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通常不含碳水化合物,分子量约为24kD。每条轻链含有两个由链内二硫键内二硫所组成的环肽。L链共有两型:kappa(κ)与lambda(λ),同一个天然Ig分子上L链的型总是相同的。正常人血清中的κ:λ约为2:1。 2.重链(heavy chain,H链)重链大小约为轻链的2倍,含450~55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约为55或75kD。每条H链含有4~5个链内二硫键所组成的环肽。不同的H链由于

氨基酸组成的排列顺序、二硫键的数目和们置、含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其抗原性也不相同,根据H链抗原性的差异可将其分为5类:μ链、γ链、α链、δ链和ε链,不同H链与L链(κ或λ链)组成完整Ig的分子分别称之为IgM、IgG、IgA、IgD和IgE。γ、α和δ链上含有4个肽,μ和ε链含有5个环肽。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 通过对不同骨髓蛋白或本周蛋白H链或L链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发现其氨基端(N-末端)氨基酸序列变化很大,称此区为可变区(V),而羧基末端(C-末端)则相对稳定,变化很小,称此区为恒定区。 1.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位于L链靠近N端的1/2(约含108~111个氨基酸残基)和H链靠近N端的1/5或1/4(约含118个氨基酸残基)。每个V区中均有一个由链内二硫键连接形成的肽环,每个肽环约含67~75个氨基酸残基。V区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随抗体结合抗原的特异性不同有较大的变异。由于V区中氨基酸的种类为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故可形成许多种具有不同结合抗原特异性的抗体。 L链和H链的V区分别称为VL和VH。在VL和VH中某些局部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具有更高的变休程度,这些区域称为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在V区中非HVR部位的氨基酸组面和排列相对比较保守,称为骨架区(fuamework rugion)。VL 中的高变区有三个,通常分别位于第24~34、50~65、95~102位氨基酸。VL和VH的这三个HVR分别称为HVR1、HVR2和HVR3。经X线结晶衍射的研究分析证明,高变区确实为抗体与抗原结合的位置,因而称为决定簇互补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CDR)。VL和VH的HVR1、HVR2和HVR3又可分别称为CDR1、CDR2和CDR3,一般的CDR3具有更高的高变程度。高变区也是Ig分子独特型决定簇(idiotypic determinants)主要存在的部位。在大多数情况下H链在与抗原结合中起更重要的作用。

位错理论

铝合金生产中的冷热变形微观组织 绪论:铝及铝合金在实际生产中,主要以挤压形式进行生产,随着加工工艺和生产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人们对铝及铝合金轧板的要求日益增多。对于变形铝合金来说,由于所含的合金元素不同,需要不同的变形方式:冷变形和热变形。这里简单介绍在这两种变形的微观组织。 关键词:铝及铝合金,变形铝合金,冷变形和热变性。

目录 铝合金生产中的冷热变形微观组织 (1) 绪论 (1) 一、冷变形中铝合金微观组织 (3) 1.1亚结构 (3) 1 .2变形织构 (3) 二、热变形中的纤维组织 (5) 2.1铝合金热变形中的动态回复 (5) 2.2铝合金热变形中的再结晶 (6) 三、铝合金变形微结构的分类 (6) 参考文献 (8)

一、冷变形中铝合金微观组织 铝材冷加工后,随着外形的改变.晶粒皆沿最大主变形发展方向被拉长、拉细或压扁。冷变形程度越大,品粒形状变化也越大。在晶粒被拉长的同时,晶间的夹杂物也跟着拉长,使冷变形后的金属出现纤维组织。 1.1亚结构 亚结构包括两种类型:较低温度下产生的胞状结构以及变形后因回复形成的亚晶[1]。金属晶体经过较大的冷塑性变形后,由于位错密度增大和发生交互作用,大量的位错堆积在局部区域,并相互缠结形成不均匀的分布,在晶粒内部出现了许多取向不同、大小约为10-3~10-6cm 的小晶块,这些小晶块(或小晶粒间)的取向差不大(小于1°),所以它们仍然维持在同一个大晶粒范围内,这些小晶块称为亚晶[2],这种组织称为亚结构。在冷轧变形中,随着应变量的增加,晶粒发生分裂,内部就生成亚结构[3]。亚晶的大小、完整程度、取向差与材料的纯度及形量和变形温度有关。当材料中含有杂质和第二相时,在变形量大和变形温度低的情况下,所形成的亚晶小,亚晶间的取向差大,亚晶的完整性差(即亚晶内晶格的畸变大)。冷变形过程中,亚晶结构对金属的加工硬化起重要作用,由于各晶块的方位个同,其边界又为大量位错缠结,对晶内的进一步滑移起阻碍作用。因此,亚结构可提高铝及铝合金材料的强度。 1.2变形织构 铝及铝合金在冷变形过程中,内部各晶粒间的相互作用及变形发展方向因受外力作用的影响,晶粒要相对于外力轴产生转动,而使其动作的滑移系有朝着作用力轴的方向(或最大主变形方向作定向旋转的趋势。在较大冷变形程度下,晶粒位向由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的情况,称为择优取向。由此所形成的纤维状组织,因其具有严格的位向关系,所以被称为变形织构。变形织构一般分为两种[2]:一是拉拔时形成的织构,称为丝织构,其主要特征是各个晶粒的某一晶向大致与拉拔方向平行,如图1(a)所示;二是轧制时形成的织构,称为板织构,其主要特

抗体的基本结构

抗体的基本结构

免疫球蛋白

具有抗体活性的血清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又称为抗体。是由机体的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分化、分裂而成的一组特殊球蛋白。人和动物的免疫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极不均一,其组成、结构、大小、电荷、生物学活性等都有很大差异,约占机体全部血清蛋白的20~25%。目前已在人、小鼠等血清中先后分纯得到5类免疫球蛋白,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G

(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D (IgD)、免疫球蛋白E(IgE)。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 Porter等对血清IgG抗体的研究证明,Ig单体分子的基本结构是由四条肽链组成的。即由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小的肽链称为轻链和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大的肽链称为重链组成的。轻链与重链是由二硫键连接形成一个四肽链分子称为Ig分子的单体,是构成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Ig单体中四条肽链两端游离的氨基或羧基的方向是一致的,分别命名为氨基端(N端)和羧基端(C 端)。 图2-3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轻链和重链 由于骨髓瘤蛋白(M蛋白)是均一性球蛋白分子,并证明本周蛋白(BJ)是Ig分子的L链,很容易从患者血液和尿液中分离纯化这种蛋白,并可对来自

不同患者的标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Ig分子氨基酸序列分析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1.轻链(lightchain,L)轻链大约由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通常不含碳水化合物,分子量约为24kD。每条轻链含有两个链内二硫键所组成的环肽。L 链共有两型:kappa(κ)与lambda(λ),同一个天然Ig分子上L链的型总是相同的。正常人血清中的κ:λ约为2:1。 2.重链(heavychain,H链)重链大小约为轻链的2倍,含450~550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约为55或75kD。每条H链含有4~5个链内二硫键所组成的环肽。不同的H链由于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二硫键的数目和们置、含糖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其抗原性也不相同,根据H链抗原性的差异可将其分为5类:μ链、γ链、α链、δ链和ε链,不同H链与L链(κ或λ链)组成完整Ig 的分子分别称之为IgM、IgG、IgA、IgD和IgE。γ、α和δ链上含有4个环肽,μ和ε链含有5个环肽。重链(heavy chain,H链)由450~5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为50~70kD。不同的H链因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含糖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其抗原性也不相同,可将其分为μ链、γ链、α链、δ链、ε链五类,这些H链与L链(κ链或λ链)组成的完整Ig分子分别称为IgM(μ)、IgG(γ)、IgA(α)、IgD(δ)和IgE(ε 可变区和恒定区 通过对不同骨髓蛋白或本周蛋白H链或L链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发现其氨基端(N-末端)氨基酸序列变化很大,称此区为可变区(V),而羧基末端(C-末端)则相对稳定,变化很小,称此区为恒定区(C区)。

复印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复印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作者:————————————————————————————————日期: ?

1复印机能快速、便捷的将文件、图片、书稿等图文资料进行复制,是办公室不可缺少的现代办公设备,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复印机的种类特点 由于复印机大都采用静电的方式进行复印,又被称之为静电复印机。新一代复印机从曝光、图文稿件的识别和图像信号的处理等过程中采用了数字技术,这种复印机被称为数码机(复印机)。 静电复印技术通常指的是利用静电和某些具有光电导特性的材料(感光鼓)在光的作用下从绝缘体变为导电体这一原理对被摄物(原稿)进行照相并以复印品的形式快速输出的复制技术。 在数码复印机中,曝光灯照射到放在原稿台上的原稿,得到的光照图像经过反光镜、镜头等光学系统照射到CCD图像传感器上,CCD将光图像变成电信号,再进行数字信号处理,CCD输出的电信号数字化后,再用数字信号控制激光器对感光鼓进行曝光,使感光鼓形成静电潜像。 2、复印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1静电复印的基本过程 静电复印过程可分为七个过程,即:预曝光、充电、图像曝光、显影、转印分离、定影和清洁七个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静电复印的基本过程 如图2所示为一部典型复印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有关成像和复印的结构图示于图3。

图2复印机的整机结构示意图 图3 复印机的成像和复印相关部件示意图 感光鼓是复印机的核心部件,它位于复印机的中心部位,如图4所示。欲取下鼓组件要操作代码程序:打开前盖,接通电源开关,用细螺丝刀(或牙签)触发维修模式开关→面板上会显示“S”字符,然后操作*→3→*→006,复印机便自动使显影器与鼓组件分离。卸下固定螺钉便可将鼓组件分离。鼓组件的结构如图5所示。

摄像机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第二章摄像机的基本结构和原理(2012年2月29日星期三) 第一节摄像机的原理及分类 一、摄像机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1、基本结构:通常摄像机是由光学系统,光电转换系统,图像信号处理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组成。(其中,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白平衡调整、自动光圈调整、自动变焦、自动增益、自动聚焦等装置。光学系统由变焦镜头、红绿蓝分光系统、滤色片组成,这里主要指的是镜头。光电转换系统主要由CCD或摄像管构成)另外摄像机还有一些附属部件,主要有录像机、彩条信号发生器、寻像器、电源等。 2、基本原理:通过摄像机光学系统对光学图像(光能)的摄取,经过分光、滤色等过程,可以得到成像于摄像器材(如CCD)靶面上的红绿蓝三幅基色光像。再由摄像器械(如CCD)为主体的光电转换系统,将成像于靶面上光像转换成电信号,然后经图象信号处理系统放大、校正和处理并同时完成信号编码工作记录在磁带或存储卡上,最终形成彩色全电视信号输出。光—电—磁—电视信号(电、光) 二、摄像机的分类和发展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摄像机不同的分类方法,以下我们介绍几种常见的摄像机分类方法: 1、按质量分类:家用级、专业级、广播级。

(1)广播级,摄像机的各项技术指标最优,图像质量最好,适合各级电视台、电视传媒使用。一般要求其水平方向分解力达550线,垂直方向分解力达575线,信噪比达54分贝以上,在允许的工作范围内达到较低失真或无失真。价格比其他类型的摄像机昂贵,体积大,重量也比较重。索尼的BETACAM系列、BETACAMS—X系列,松下的DVCPRO050系列,JVC的数字D—9格式的产品都属于广播级的摄像机。 (2)业务级,图像质量较好,一般用于各单位的闭路系统中,多见于广播电视以外的专业领域。其清晰度达450线以上,信噪比达50分贝以上(信噪比:signal-to-noiseratio信号杂讯比,信噪比是信号电压对于噪声电压的比值,通常用符号s/n来表示。由于在一般情况下,信号电压远高于噪声电压,比值非常大,信噪比的单位用db来表示。一般摄像机给出的信噪比值均是在agc(自动增益控制)关闭时的值,因为当agc接通时,会对小信号进行提升,使得噪声电平也相应提高。信噪比的典型值为45~55db,若为50db,则图像有少量噪声,但图像质量良好;若为60db,则图像质量优良,不出现噪声。。典型值为46db,若为50db,则图像有少量噪声,但图像质量良好;若为60db,则图像质量优良,不出现噪声。),对于一些有特殊功用的专业级摄像机来说,需要有特殊的功能,如夜间监视交通的摄像机,要求对红外线有高灵敏度。索尼的DVCAM系列,DSR—250P/390P/570P系列,松下的DVCPRO系列、SG— D410AMC/D610WA等,JVC的专业DVGY——DV5001EC/550EC等。

常用的系统架构图

常用的系统架构图 2014年冬

1.1.共享平台逻辑架构设计 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系统建设 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 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 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 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

关架构进行描述。 1.2.技术架构设计 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3.整体架构设计 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

PLC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第二讲PLC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教学课题: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教学目的: 1.熟悉PLC的结构组成、内部等效电路; 2.理解掌握PLC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过程 教学重点: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和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入} 要实现PLC的控制需要: 输入设备、输出设备、PLC硬件和软件(控制程序)。 一、PLC的基本组成 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多种多样,但其组成的一般原理基本相同,都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结构,其功能的实现不仅基于硬件的作用,更要靠软件的支持,实际上可编程控制器就是一种新型的工业控制计算机。Memorizer(RAM,ROM), it is the memory devices of the PLC and used to store programs and data. (一)P LC的硬件结构 CPU)——控制器的核心 (RAM、ROM) 输入、输出部件(I/O部件)——连接现场设备与CPU之间的接口电路

电源部件——为PLC内部电路提供能源 整体结构的PLC——四部分装在同一机壳内 模块式结构的PLC——各部件独立封装,称为模块,通过机架和总线连接而成 I/O的能力可按用户的需要进行扩展和组合(扩展机) 另外,还必须有编程器——将用户程序写进规定的存储器内 图1 PLC硬件结构 1.中央控制处理单元(CPU) 可编程控制器中常用的CPU主要采用通用微处理器、单片机和双极型位片式微处理器三种类型。 通用微处理器有8080、8086、80286、80386等;单片机有8031、8096等;位片式微处理器的AM2900、AM2903等。FX2可编程控制器使用的微处理器是16位的8096单片机。 2.存储器 可编程控制器配有两种存储器:系统存储器和用户存储器。

抗体的结构

抗体的结构 一、单体 Porter等对血清IgG抗体的研究证明:Ig分子的基本结构是由四肽链组成的。即:由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小的肽链(轻链)和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大的肽链(重链)组成。 轻链与重链是由二硫键连接形成一个四肽链分子称为Ig分子的单体;单体是构成所有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所有抗体的单体都是四条肽链的对称结构,即:两条糖基化重链(H)和两条非糖基化轻链(L);每条重链和轻链分为氨基端(N端)和羧基端(C端)。 二、轻链和重链

1、轻链(light chain,L链) 由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通常不含碳水化合物,分子量为24kD,有两个由链内二硫键组成的环肽,L链可分为:Kappa(κ)与 lambda(λ)2个亚型。 2、重链(heavy chain,H链) 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55-75kD,含糖数量不同,4-5个链内二硫键,可分为5类,μ、γ、α、δ、ε链,不同的H链与L链(κ或λ)组成完整的Ig分子。分别称为:IgM,IgG,IgA,IgD和IgE。

三、可变区和恒定区 通过对H链或L链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发现: 其N-末端序列变化很大,称此区为可变区(V区); C-末端氨基酸则相对稳定,变化很小,称此区为恒 定区(C区)。 1、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 L链N端1/2处(VL)108-111个氨基酸残基,H链N端1/5-1/4处(VH)118个氨基酸残基,V区有一个肽环65-75个氨基酸残基。

可变区可分为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和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FR),VL的HVR在24-34,50-56,89-97氨基酸位置。VH的HVR在31-35,50-56,95-102氨基酸位置。分别称为VL和VH的HVR1,HVR2,HVR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