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完整word版,《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完整word版,《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呼兰河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以及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3、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曹植的《洛神赋》)同学们,都说文字能够传情达意,大家读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写的是一位女子)是呀,这的确写的是一位女子,她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知道这个女子是谁吗?告诉大家这段文字出自晋朝著名诗人曹植,这个女子被人们称为“洛神”。一日,曹植回朝拜见天子,路经洛河,见到一女子,清纯得就像是早晨刚初升的朝阳,婀娜得宛如池中亭亭玉立的荷花,简直就是一个仙子,于是就做了名篇《洛神赋》。

有这样一位女作家,被鲁迅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洛神。她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萧红,走近她弥留之际的心灵写真——《呼兰河传》。

二、亲近文字

(一)闪亮在《呼兰河传》上的光环

1、萧红的好友,著名的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这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小组间相互讨论一下。

(2)汇报。

一部叙事诗:

记叙的是萧红童年时事;

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文中的语言像诗一样美;

没有贯穿全文的情节,作者的文笔自由,像是在作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A、有这样一座灰色的城市——呼兰河城

读文后,说说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是什么样的?

学生描述呼兰河城的样子。

出示背景资料:呼兰河县是东北边陲的一个小城,是一座典型的东北小村镇,周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大平原。二十世纪初,这里是一个相当闭塞、相当落后的地方。当南方已经掀起了辛亥革命的浪潮,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受到了猛

烈震撼的时候,呼兰县的居民们却仍旧是因袭着封建主义的思想与习惯,过着愚昧而麻木的生活。

B、小城盛举

小城人都干些什么?

学生自由汇报。(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看火烧云、吃瘟猪肉、救马、逛庙会、当看客)

小结:小城是狭窄的,小城里的生活可也算是丰富多彩的。

这就是呼兰河这座小城,它虽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

这就是呼兰河卑琐的生活,它虽不热闹,但在愚昧中却蕴含着质朴!

一串凄婉的歌谣

(1)《呼兰河传》如果用音乐来诠释,那音符是凄婉的。知道为什么吗?(2)根据你读文的感受,谈谈你的看法。

(3)学生谈自己的看法。(麻木的人们、愚昧无知的生活、对待人的冷漠、萧红的寂寞童年等等)

2、对《呼兰河传》的评价

(1)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2)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忧郁,却仍然美丽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3)《呼兰河传》语言运用上别具一格。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时而溅起几朵机智幽默的浪花,就像作者那聪颖的双眸闪耀的智慧光芒。

(二)掀开《呼兰河传》的面纱

A、人物素描

1、《呼兰河传》有这样的一群人是悲哀的、落寞的。你来描述,我来猜猜他是谁。

2、学生描述书中人物,老师猜名字。

B、小城人的“看客”精神。

九页的文字写东二道街的大泥坑

1、作者用了九页的文字写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说说这个大泥坑给呼兰河居民带来的福利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说体会。

3、小结:它带给呼兰居民的福利有两条:一是常常抬车抬马,淹鸡淹狗,显得非常热闹,可以让人们一饱福,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二是可以让瘟猪变成淹猪,这样人们就能既经济又心安理得地吃瘟猪肉了。看到这些人们的所思所说所为,不能不让人感叹这是一种多么无聊、呆板、封闭、保守,而不求任何改变的生活状态啊!让人看了既可笑又可气。

跳大神

1、谈谈你对文中跳大神的体会?

2、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小结:自欺欺人的无赖举动都算是呼兰河城盛举,可见这“精神盛举”的热闹嘈杂背后所反映的呼兰河人平时单调刻板的生活和生命的寂寞和荒凉。但呼兰城人却仍是乐此不疲的担任着“旁观者”的角色,赶赴着各种无赖而陈腐的迷信活动。

团圆媳妇

1、在小说众多的人物中,谁让你的心中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团圆媳妇)

2、出示团圆媳妇前后变化的句子。

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普通姑娘们的辫子都是到腰间那么长,而她的辫子竟快到腰间了。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

(1)师:这个姑娘给你的印象是?

第二天小团圆媳妇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天,第三天,第四天,也都是昏昏沉沉地睡着,眼睛似睁非睁的,留都会一条小缝,从小缝里边露着白眼珠。

(2)师:这之后,小团圆媳妇就死了,你觉得谁应该为小团圆媳妇的死负责?

预设:婆婆、邻居、道士、跳大神的……

(3)师:是这些人的愚昧无知、这些人的冷漠无情让一个健康的小姑娘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4)过渡:这就是那个特定年代“我”的父老乡亲们的生活,他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麻木地活着,萧红用她的文字倾吐了一曲最凄凉最悲怨的歌谣。这凄婉的歌谣里还有谁?萧红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

C、萧红的童年

1、童年是快乐的

从哪看出童年时快乐的?找出相关的内容。

(1)后花园是我快乐的天地。

(2)祖父是我的“忘年交”。

2、童年是寂寞的

(1)师:这么说来我的童年倒也是多姿多彩呀!真的是这样吗?

出示结尾相关语段: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2)师:读这段文字有不同的意见吗?

(3)师:有人说“十年一个代沟”,而我和我的祖父却整整差了六十多岁,祖父或许可以陪我玩,或许可以给我爱,但他却不能给我什么?其实童年的我更需要的是什么?此时,你觉得我的童年是怎样的?(寂寞的)

出示描写我童年寂寞的语句,学生品读。

a我祖母有三个女儿,到我长起来时,她们都早已出嫁了。可见二三十年就没有小孩子了。而今也只有我一个。

b家里边的人越多,我就越寂寞。

c我家是很荒凉的。

d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e街上虽然热闹起来了,而我家里则仍是静悄悄的。哪怕就是到了正午,也仍是静悄悄的。

f我玩的时候,除了在后花园里,有祖父陪着,其余玩法,就只有我自己了。(4)师:品读了刚才的语句,我们更加感受到了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

(5)师:这凄婉的音律中又岂只作者的童年,从萧红的文中你读懂了她写作时的一种怎样的心境呢?(创作时心境是寂寞的)

(6)小结:是呀,萧红笔下流泻的每一个文字都烙印着或淡淡的或哀哀的伤感。(三)细数《呼兰河传》的魅力

1、独特的风景,独特的风情

师:这部小说像画一样美,画中的哪些特有的风景,独特的风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汇报。

A、严寒中“冻裂”了的万物。

B、东二道街上五六尺深的大泥坑。

C、祖父家的菜园。

2、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师:在小说中,萧红创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找出故事中描写的人物进行赏析。

3、优美的语言

在文中找到那些最让你心动的语言,品一品,读一读。

a“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

b“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c“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d“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哪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e“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4、小结:同学们,这就是萧红笔下的童年。它触动了我们心灵深处那颗柔软、温暖的心。要知道,人的一生,不管怎样的长途跋涉,童年或许就是“后花园”,那里有故乡、亲人,有父亲、母亲,有兄弟姐妹……有让一个人一直走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四)了解《呼兰河传》的作者和她的作品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萧红一生生活动荡,情感也遭受挫折。寂寞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后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岁月强化了她性格中的敏感和坚韧倔强,同时,女性所独有的纤细、敏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感悟能力,使她成为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她远离故土,索居香港,在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孤寂的心境中度过。1942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怀旧的心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其艺术上的颠峰之作。萧红的作品还有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三、结束语

萧红,一生孤寂,像烟花那样,带着疼痛的文字,让我们怜惜这个充满才情的女子,当她用自己的文字为寂寞的心灵找到了归宿——《呼兰河传》,也为我们奉献了一篇温暖的童年回忆,让我们用心聆听这部叙事诗、这串凄婉的歌谣,欣赏这幅多彩的风土画吧!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课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阅读《呼兰河传,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2、了解作家萧红写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从中感悟 作品的鲜明特点。 3、初步品味感悟文章的情节,学会欣赏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 《呼兰河传》是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我们已经初步读 完,那么对文中的内容能理解吗。下面我们来考考大家。 二、小试身手 1.《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A.冰心B.萧红C.鲁迅D.老舍 2.不断给呼兰河小城的人们带来不便,并充满危险的是A.黑龙江B.呼兰河 C.西二街D.东二街道上的大泥坑 3.团圆媳妇的惨死的原因是() A.病死B.老弱C.意外死亡D.婆婆折磨而死 4.作者的父祖是一个()的老人。 A.严厉B.和霭可亲C.说话不算数D.不诚实 5.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多次提到“我的院子()的。” A.非常热闹的B.异常美丽的 C.很荒凉的D.幽静整洁的

6.七月十五孟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河灯有白菜灯,西瓜灯,还有(D)。 A、电灯 B、华灯 C、彩灯 D、莲花灯 三、说说体会 你在读《呼兰河传》是是用什么方法读的,小组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 2、大组汇报。 教师小结:阅读要了解作者,要了解书的写作背景。 四、说写作背景 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五、总结读书的方法 1、首先,读书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 2、读课外书一般都采用“默读”的方式。默读有三个好处:一是边读边想,有利于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二是速度较快,一般默读要比朗读快一倍;三是默读不易疲劳。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随手拿一支笔,把好词句勾划下来,还可以准备一个知识积累本,以便记下有用的段落和妙词佳句。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改句:我和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和祖父各戴一个草帽。祖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四、知人论世,探究主旨 1、再读把握情感。 过渡:是啊,在这一段无忧的时光里,人和景物都是自由的,我就在这充满爱和自由的大花园里“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童年的画卷就此合上,她走出园子,走进了另外一种人生。 导语:写下彩色童年的萧红,她的世界是黑白的;写下温暖童年的萧红,她的世界是冰冷的;写下自由童年的萧红,她一生不断逃离,直到无处可逃。(出示PPT7) 链接材料:萧红的一生是一直被冷落被忽略的一生,是一直寻找“爱”和“温暖”的一生。2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指定的婚姻,萧红离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漂泊流浪,极不安宁的生活。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缠身,最后孤独一人客死在孤岛香港,年仅31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就在去世前一年完成。 师:那个时候,她最渴望什么? ——活力、自由、快乐 2、分析祖父形象,探究主旨。 过渡:冰冷的现实我们读到的确是温暖的笔触,这丝温暖来源于什么呢?(出示PPT9-10)——来源于祖父。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祖父? 齐读: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思考:有评论家认为:整个《呼兰河传》只写了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为什么不说“我的祖父住在呼兰河这小城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细数我和祖父之间的年龄的变化呢? 五、借助评论,领悟情感。(出示PPT11) 文学家矛盾曾这样评论《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请你谈谈对这个评论的看法。 六、拟写标题,升华感情。 祖父、后园、呼兰河小城……对于漂泊困顿中的萧红意味着什么?请带着新的感悟为课文拟写一个题目。(出示PPT12) 师:祖父、后园、呼兰河小城,尽管萧红再也回不到童年,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然而在她的心底深处,这个院子始终存在,它是萧红生命的精神家园。 板书:精神的家园(温暖的) (出示PPT13)结束语:萧红,在悲惨的现实中,用她温暖的文字告诉我们,“人间可以有不幸,但爱永不缺少”。萧红的生命在她给我们的文字中永存!我们一样忘却不了她美丽的文字,难以忘却她——一代才女萧红! 下课。 六、课外延伸,布置作业(出示PPT14) 1.阅读萧红《呼兰和传》及其他作品,做关于她的卡片资料。 2.回忆你童年生活片段,写一段充满情趣的文字。(200字左右)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课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课设计 五年一班姚桂芝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呼兰河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以及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3.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曹植的《洛神赋》)同学们,都说文字能够传情达意,大家读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写的是一位女子)是呀,这的确写的是一位女子,她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知道这个女子是谁吗?告诉大家这段文字出自晋朝著名诗人曹植,这个女子被人们称为“洛神”。一日,曹植回朝拜见天子,路经洛河,见到一女子,清纯得就像是早晨刚初升的朝阳,婀娜得宛如池中亭亭玉立的荷花,简直就是一个仙子,于是就做了名篇《洛神赋》。 有这样一位女作家,被鲁迅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洛神。她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萧红,走近她弥留之际的心灵写真——《呼兰河传》。 二、亲近文字 (一)闪亮在《呼兰河传》上的光环 1、萧红的好友,著名的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这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小组间相互讨论一下。 (2)汇报。 一部叙事诗:记叙的是萧红童年时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文中的语言像诗一样美;没有贯穿全文的情节,作者的文笔自由,像是在作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A、有这样一座灰色的城市——呼兰河城 读文后,说说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是什么样的?学生描述呼兰河城的样子。 出示背景资料:呼兰河县是东北边陲的一个小城,是一座典型的东北小村镇,周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大平原。二十世纪初,这里是一个相当闭塞、相当落后的地方。当南方已经掀起了辛亥革命的浪潮,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受到了猛烈震撼的时候,呼兰县的居民们却仍旧是因袭着封建主义的思想与习惯,过着愚昧而麻木的生活。 B、小城盛举 小城人都干些什么? 学生自由汇报。(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看火烧云、吃瘟猪肉、救马、逛庙会、当看客) 小结:小城是狭窄的,小城里的生活可也算是丰富多彩的。 这就是呼兰河这座小城,它虽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 这就是呼兰河卑琐的生活,它虽不热闹,但在愚昧中却蕴含着质朴! 一串凄婉的歌谣 (1)《呼兰河传》如果用音乐来诠释,那音符是凄婉的。知道为什么吗? (2)根据你读文的感受,谈谈你的看法。 (3)学生谈自己的看法。(麻木的人们、愚昧无知的生活、对待人的冷漠、萧红的寂寞童年等等) 2、对《呼兰河传》的评价 (1)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2)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忧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6.11《呼兰河传》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6.11《呼兰河传》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 小说欣赏》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课前准备】 课前板书(左):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 负担是重的 而自己又被过多的自我牺牲所累 这种自我牺牲是被迫成那样的 我虽然想高高飞翔 但我总觉得是要掉下来一样 ------ 我将与蓝天碧海永处 留下那半部红楼给世人看 生平受尽白眼冷遇 身先死 不甘 !不甘! ——萧红 课前板书(右): 她的文字有时有点啰嗦,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马由缰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作家,她和张爱玲被称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座”,鲁迅与她有着深厚的忘年之交,还称赞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这个人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 二、关于作者及其作品 1、作者萧红 板书设计: 萧红,1911年出生于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生活阶段一(1911-1931):离家出走,王恩甲,被抛弃——被爱情蒙骗 生活阶段二(1932-1938):写作投稿,萧军,被殴打、背叛——不平等的命运姿态 生活阶段三(1938-1940):寂寞苦闷,端木蕻良,被冷漠、受折磨——寻找安全感 生活阶段四(1940-1942):完成《呼兰河传》,患病去世——一个需要保护的孩子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完整版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十二课《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呼兰河传》是九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现代文,是萧红散文体小说《呼兰河传》的节选,节选的文字是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飞蝶舞的后花园的一段生活。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知识目标: (1)积累、正音“狗尾巴草”、“倭瓜”“谎花”“蚌壳”、“蚂蚱”等词。(2)感悟作品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品味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感受作者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 情感目标: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教学难点:当人们回头去看自己的童年时,对新鲜的、活泼的生活的认识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并有了更清楚的界定。体会这种感情。 4、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仔细品味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感悟作者自由、快乐、纯真、幸福的童年生活。 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读研结合合作讨论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导学案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会教学内容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会 一、导入新课: 从学完《祖父的园子》,我们就开始读《呼兰河传》,到现在终于读完了。每看完一本书,心中难免会有些感想,或高兴,或忧伤,总想找人说说。在今天的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一吐为快。 齐读书名,你理解它的意思吗?(传:生平事迹或历史故事。)二、了解章节内容: 这部小说共有七个章节,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目录,一般的书,目录上都有对主要内容的概括,但这本书没有,请同学们快速的翻一翻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章的主要内容。指名答。 出示:指名读 第一章小城呼兰河 第二章呼兰河年中盛事 第三章我与祖父 第四章我家的荒凉 第五章小团圆媳妇之死。 第六章有二伯的故事。 第七章“冯歪嘴子”一家的故事。 尾声交待结局 这样一归纳,我们就能把一本厚厚的书读薄。这也是一种不错的读书方法。 四、解读人物形象 这段时间,萧红把我们带进了古老昏黄的历史画卷,我们看到了她的童年和她的故乡。书读完了,能够在我们脑海中久久萦绕的,或是挥之不去的,有谁呢?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的感受是什么? (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祖父) 读完以后,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部小说在结构上与其它小说完全不同,它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也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中心人物。这正是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矛盾先生曾这样评价,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矛盾

这就更显示出萧红的描写很有特色。她用口语化的语言向人们诉说一个又一个故事,为什么矛盾先生读完《呼兰河传》会有这样的评价?就让我们一起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三、走近文本,感悟精彩 1.出示: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是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如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在园里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第三章第一节) 指名读,作者对小动物的描写,读着读着就有一种散文诗的美感。齐读,边读边欣赏这些可爱的小精灵。 (2)“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尾声) 自由读一读,这一段话写了什么?能看出什么? 我家是荒凉的……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 我家是荒凉的……(第三章第二节至第五节) 分男女生读,这又是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重复写? 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但同时也能读到诗的韵味和节奏。尤其是第三章中这些语句段落的重复更能感觉童年的生活就这样重复着寂寞,心境是多么的悲凉。像这样的语句段落书中还有很多处。正如矛盾先生所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 2.出示: “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是我也打过她,那是我给她一个下马威,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一点,可是不狠哪能够规矩出一个好

《呼兰河传》阅读启蒙教案)

目录 《呼兰河传》 教学思路: 《呼兰河传》,语言非常的富有特色,景物描绘的仿佛是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讲述使人身临其境。我在阅读推荐课上让学生再一次欣赏那里的火烧云,感受祖父的园子给我带来的自由与快乐,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认识书中的一些人物,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这本书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篇文学名著我们如何来阅读,从而可以使我们增加文学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培养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呢?《呼兰河传》前四章,作者以画家的笔墨描绘出呼兰河的风俗人情画面。小说的后三章又可做为三个短篇,各自独立,作者仿佛在面前叙述一些遥远而又真实的故事,牵动着读者的心弦,为它和起美丽抑或忧郁的调子。根据这一特点,我指导学生采取了根据阅读主题读相关章节的阅读方法。 (一)读。分四周读完,每一周根据阅读主题读相关章节。 (二)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分类摘抄,有利于学生日积月累。培养良好的语感。 (三)评人物。 (四)读书笔记。每一次读书笔记都有专题。这样做读书笔记可以让书中的内容更清晰。 开展两次班级读书会,让同学们交流读书的收获,让大家在交流中学会阅读。最后自编了一套阅读检测题,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阅读收获,同时也督促那些不太爱阅读的同学更深入地阅读。 教学目标: 1.阅读推荐课从《祖父的园子》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萧红童年生活的自由与快乐,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萧红和她生活过的地方——呼兰河小镇。 2. 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学会阅读,并有所收

小学课外阅读书目《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案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自然、真挚、朴素的语言中的童真童趣。 2.通过质疑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学习作者在困苦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旧学导入板书课题 在每个人记忆的小匣子里,定有一处存放了自己金色的童年。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沈复的《幼时记趣》将自己童年时的物外之趣诉诸笔端。今天我们学习一位女作家在30岁时写下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看看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画卷。(板书:呼兰河传萧红)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速读课文,归纳内容:并说一说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彼此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

(板书“我”、祖父、园子。) (许多“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趣事:想溜平却常踢翻下了种的白菜窝;帮祖父铲草却留下满地的狗尾草;和祖父一起浇菜;追蜻蜓、绑蚂蚌;用瓢向天空洒水) 2.自拟文题,加深理解:这五彩斑斓的童年画卷是原小说的节选部分,但亦可独立成篇,遗憾的是编者偷了懒,没给它命名。我们来帮编者给课文加个题目,如何? (“祖父和我”,因为文中主要就是讲述我俩之间的趣事——从人物的角度为文章命名;祖父、园子和我——突出了快乐天地;幼时记趣——记叙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感受童年 1.作者笔下的童年是怎样的童年呢?作家迟子建说:“好文章仿佛只有读出声才觉得过瘾。文章被朗读,如同食物被咀嚼,你能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请选择你喜欢的片断,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8段——自由——要…就…,愿意…就;——生机——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代表读,男生读,女生读)(第3段——“蜻蜓是金的,蚂蚌是绿的”,这儿写的是昆虫的颜色,却不说蜻蜓是“金色的”,蚂蚌是“绿色的”,语言更口语化,更符合孩子的口吻,更能表现孩子发现这些并讲述这些时的新奇和兴奋。) (第7段——轻松的生活氛围,“我”的调皮、天真。这段开头

呼兰河传 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节选)》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以儿童视角观察、描摹事物的写作方式。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提前自学: 1、熟读课文,请在文中给你喜欢的景物描写做批注(不少于10处)。 2、再读课文,把描写“祖孙情谊”的段落找出来,批注(不少于5处)。 3、回忆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人和事,试着模仿文章中的某些段落,写个片段。 (设计意图:在预习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风格、行文特征形成初步感知,便于课上更深入地解读文本。) 二、课中学习: (一)导入: 有条河流,曾经名不经传,因为一个作家,一本书,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文化坐标,这条河叫呼兰河,这个作家叫萧红,这本书叫《呼兰河传》。 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呼兰河传》(节选),探究它的文学魅力。(板书课题作者) (二)我们概括 1、萧红在这本书的尾声部分写道:“忘却不了,难以忘却”, 她忘却不了,难以忘却的是什么?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从文章中找寻答案。 ----预设:后园、我、祖父 2、这是个怎样的后园?怎样的“我”?怎样的祖父?请你用文章中词语概括。 请2个学生回答 是的,忘却不了,难以忘却的是这三样。正如萧红自己说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三)我们质疑 1、大家很容易就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探讨,看看我们能不能读出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感受。 2、快乐自由的花园,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PPT显示第二段) 同样是乐园,同样是回忆童年快乐自由时光,这二者之间给人的感觉是否不同?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PPT显示2段文字) 3、乍一看,感觉不出来。同学们,当你遇到理解不了的时候就多读几遍,朗读的过程,往往就是理解的过程,可能就会有所发现,自己自由地读读这2段文字。 (四)我们发现 1、有没有发现它们的不同? ---预设: 《呼兰河传》更口语化,更直白,更接近儿童口吻,是从儿童的眼光观察介绍后花园的,更有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书面语较多,句式用词都是精心雕琢的,显得严谨,成人印记比较浓。 2、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儿童的口吻来体现儿童的思维、儿童的心理,这是小说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有个专业名词叫“儿童视角”(ppt显示)(板书:儿童视角) 这是个重大发现,正如李敖说的“发现常识的非常部分,是非常之人。”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非常之人! 3、让我们再来品一品这段文字,这个特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文字上? 第2节: ①“大”“样样都有”,就是儿童平常说的话,属于什么语言?(口语) 评判蝴蝶好看不好看也是简单直白的,儿童的眼里只有好看不好看,好玩不好玩,也是口语(板书:用词口语化) ②口语化的用词,使情感也显得直白外露(饱含着什么感情?自豪炫耀,怎么读?重音,语速慢一点)。请一位同学来读此段。(板书:情感直白化) ③小结:通过你的朗读,我们可以想象出小萧红扳着手指细数小昆虫时的满足自豪模样! 第3节: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阅读《呼兰河传,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2、了解作家萧红写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从中感悟 作品的鲜明特点。 3、初步品味感悟文章的情节,学会欣赏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 《呼兰河传》是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我们已经初步读 完,那么对文中的内容能理解吗。下面我们来考考大家。 二、小试身手 1.《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A.冰心B.萧红C.鲁迅D.老舍 2.不断给呼兰河小城的人们带来不便,并充满危险的是A.黑龙江B.呼兰河 C.西二街D.东二街道上的大泥坑 3.团圆媳妇的惨死的原因是() A.病死B.老弱C.意外死亡D.婆婆折磨而死 4.作者的父祖是一个()的老人。 A.严厉B.和霭可亲C.说话不算数D.不诚实 5.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多次提到“我的院子()的。” A.非常热闹的B.异常美丽的 C.很荒凉的D.幽静整洁的 6.七月十五孟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河灯有白

菜灯,西瓜灯,还有(D)。 A、电灯 B、华灯 C、彩灯 D、莲花灯 三、说说体会 你在读《呼兰河传》是是用什么方法读的,小组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 2、大组汇报。 教师小结:阅读要了解作者,要了解书的写作背景。 四、说写作背景 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五、总结读书的方法 1、首先,读书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 2、读课外书一般都采用“默读”的方式。默读有三个好处:一是边读边想,有利于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二是速度较快,一般默读要比朗读快一倍;三是默读不易疲劳。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随手拿一支笔,把好词句勾划下来,还可以准备一个知识积累本,以便记下有用的段落和妙词佳句。

(完整版)呼兰河传导读课详案.docx

《呼兰河传》导读课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自然、真挚、朴素的语言中的童真童趣。 2.初步解读《呼》,引领学生初步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初步领会作者在困苦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音乐,营造读书氛围。 一、课文引入,初涉主题 1、还记得课文《祖父的园子》吗?那是一座怎样的园子?我们一起来回 忆一下。 (作者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顽皮天性的体现。总而言之,作者在园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快乐逍遥的。) 作家用儿童的视角,为我们描写了这样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让我们 再来读一读那些诗意的、快乐的文字。(出示PPT1、 2) 2、从这些些灵动的文字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小女孩?(天真活泼、顽皮 可爱、喜好模仿)她就是--- 3、老师小结:对了,写下这样热烈抒情、潇洒干净的文字的就是生活在这座小 城里的,后来成为了作家的——萧红。(出示PPT3,简介萧红:萧红一生生活动荡,情感也遭受挫折。寂寞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后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岁月, 强化了她性格中的敏感和坚韧倔强,同时,女性所独有的纤细、敏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感悟能力,使她成为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她远离故土,寄居香港,在艰苦的生 活环境和孤寂的心境中度过。1942 年 12 月 20 日,萧红在寂寞、怀旧的心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其艺术上的颠峰之作。) 4、《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就是选自她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 5、评作品:那么《呼兰河传》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呢?我们先来看一看茅盾 大作家的评价:

呼兰河传公开课教案

呼兰河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分析作者写景状物的特点 2、能力目标:训练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内的情感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2、教学难点: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 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2、教学方法:质疑、讨论、交流结合点拨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有关有效信息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2-2-4)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难忘的记忆。许多作家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总是感慨良多,女作家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为我们展示了她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 二、自读感知 三、作者作品 1、作者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家。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她的创作力求写真,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为限,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

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 丽鲜活和质朴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作品《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 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 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 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 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 的快乐时光。 四、再读思考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拔草。”——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又如:“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委屈”,一下子就忘记 得一干二净了。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可以从以下语句体会祖父的形象: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 头的头’来铲。”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节选的文字是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蝶飞舞的后花园的一段生活,是一篇独立完整的文章。教学应主要抓住文中的童真童趣、祖父的为人来理解课文,要注意对文中那些充满感情色彩语句的理解和品析,特别是文中表现作者童年美好生活的语句体悟,并且透过文本要能够进一步挖掘、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品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感受作者童年时的自由快乐生活,体会作者精彩的语言描写。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疑难问题展开自主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感悟真善美,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引领学生感受作者童年时的自由快乐生活,体会作者精彩的语言描写。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疑难问题展开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会个性化解读文本。 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创设情境、师生互动、探究阅读、赏析品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播放歌曲《那些花儿》。 1.同学们,舒缓的音乐流淌在记忆的角角落落,曼妙的歌声使我们又回到了祖父的后花园,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祖父后花园的魅力,欣赏了一幅幅生机勃勃、旺盛灿烂的生命画面,祖父的后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萧红去细细地看一看后园的景致,用心聆听那美妙的生命之音。 二、进入新课,研读文本。 板块一:我为课文重命名 《呼兰河传》是为整个呼兰城的人情风俗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所以单看课文节选部分的内容,题目定为《呼兰河传》是不妥当的。如果请你给课文重新取个名字,你觉得取怎样的合适?能说说你这样取的理由吗? 1.我思故我在 教师点拨:快速浏览文本,力争有自己的想法并记录在笔记本上,为小组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2.集体我最好 借助小组合作的力量,大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尝试着修改并整理出本组最好的一个或几个题目,并且要附上推荐理由,以备在全班交流时使用。 播放背景音乐:钢琴曲《童年的回忆》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课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阅读《呼兰河传》,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2、了解作家萧红写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从中感悟作品的鲜明特点。 3、初步品味感悟文章的情节,学会欣赏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呼兰河传》是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我们已经初步读完,那么对文中的内容能理解吗。下面我们来考考大家。 二、小试身手 1.《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A.冰心B.萧红C.鲁迅D.老舍 2.不断给呼兰河小城的人们带来不便,并充满危险的是A.黑龙江B.呼兰河C.西二街D.东二街道上的大泥坑3.团圆媳妇的惨死的原因是() A.病死B.老弱C.意外死亡D.婆婆折磨而死 4.作者的父祖是一个()的老人。 A.严厉B.和霭可亲C.说话不算数D.不诚实 5.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多次提到“我的院子()的。”A.非常热闹的B.异常美丽的C.很荒凉的D.幽静整洁的6.七月十五孟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河灯有白菜灯,西瓜

灯,还有(D)。 A、电灯 B、华灯 C、彩灯 D、莲花灯 三、说说体会 你在读《呼兰河传》是用什么方法读的,小组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 2、大组汇报。 教师小结:阅读要了解作者,要了解书的写作背景。 四、说写作背景 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五、总结读书的方法 1、首先,读书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 2、读课外书一般都采用“默读”的方式。默读有三个好处:一是边读边想,有利于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二是速度较快,一般默读要比朗读快一倍;三是默读不易疲劳。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随手拿一支笔,把好词句勾划下来,还可以准备一个知识积累本,以便记下有用的段落和妙词佳句。

《呼兰河传》教案设计复习过程

《呼兰河传》教案设 计

《呼兰河传》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萧红生平和创作。 2、了解《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阅读节选部分《小团圆媳妇之死》,并赏析其场景描写、叙事风格、表现主题及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温暖和悲凉两极叙述中所体现的悲悯情怀与国民批判。 一、导入新课 ?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 ?“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 ?有人把张爱玲和萧红称做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座”,她们同为女性,温婉细腻,但在温婉之中却有着不同的视角和情怀。 萧红是悲天悯人的,她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受戕害。她一样能把握世情世态,一样能细致描摹,但是,她更投入,情感灌注、融入对于故乡邻人的描绘中,尽管语言偏冷,但处处可见她的悲悯情怀。 二、关于作者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

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是笨重的!而且是多么讨厌啊,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萧红 三、作品简介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呼兰河传》读书推进课

《呼兰河传》读书推进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呼兰河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以及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3.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曹植的《洛神赋》)同学们,都说文字能够传情达意,大家读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写的是一位女子)是呀,这的确写的是一位女子,她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知道这个女子是谁吗?告诉大家这段文字出自晋朝著名诗人曹植,这个女子被人们称为“洛神”。一日,曹植回朝拜见天子,路经洛河,见到一女子,清纯得就像是早晨刚初升的朝阳,婀娜得宛如池中亭亭玉立的荷花,简直就是一个仙子,于是就做了名篇《洛神赋》。 有这样一位女作家,被鲁迅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洛神。她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萧红,走近她弥留之际的心灵写真——《呼兰河传》。 二、亲近文字 (一)闪亮在《呼兰河传》上的光环 1、萧红的好友,著名的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这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小组间相互讨论一下。 (2)汇报。 一部叙事诗:记叙的是萧红童年时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文中的语言像诗一样美;没有贯穿全文的情节,作者的文笔自由,像是在作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A、有这样一座灰色的城市——呼兰河城 读文后,说说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是什么样的?学生描述呼兰河城的样子。

出示背景资料:呼兰河县是东北边陲的一个小城,是一座典型的东北小村镇,周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大平原。二十世纪初,这里是一个相当闭塞、相当落后的地方。当南方已经掀起了辛亥革命的浪潮,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受到了猛烈震撼的时候,呼兰县的居民们却仍旧是因袭着封建主义的思想与习惯,过着愚昧而麻木的生活。 B、小城盛举 小城人都干些什么? 学生自由汇报。(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看火烧云、吃瘟猪肉、救马、逛庙会、当看客) 小结:小城是狭窄的,小城里的生活可也算是丰富多彩的。 这就是呼兰河这座小城,它虽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 这就是呼兰河卑琐的生活,它虽不热闹,但在愚昧中却蕴含着质朴! 一串凄婉的歌谣 (1)《呼兰河传》如果用音乐来诠释,那音符是凄婉的。知道为什么吗? (2)根据你读文的感受,谈谈你的看法。 (3)学生谈自己的看法。(麻木的人们、愚昧无知的生活、对待人的冷漠、萧红的寂寞童年等等) 2、对《呼兰河传》的评价 (1)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2)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忧郁,却仍然美丽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3)《呼兰河传》语言运用上别具一格。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时而溅起几朵机智幽默的浪花,就像作者那聪颖的双眸闪耀的智慧光芒。 (二)掀开《呼兰河传》的面纱 A、人物素描

呼兰河传名著阅读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名着阅读教学设计样例 一、通读指导 学生根据通读指导完成初读,教师组织班级交流,重点讨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有针对性 地再读、三读,形成自己的阅读认识。 (一)“序言”阅读任务 1.矛盾先生认为萧红写作《呼兰河传时》时,她的心境是怎样的? 2.矛盾先生如何评价《呼兰河传》这部小说? 【重点能力指向】提取信息,初步了解本书。 (二)第一章阅读任务 1.请为第一章拟写一个小标题。 2.品味作者语言。

请找出你认为富有诗意的词语。摘抄句子,用横线画出这类词语,并做简单批注,说说用词的精妙处。 3.请你为呼兰河小城画一幅平面图。 4.阅读完第一章,呼兰河人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片段是什么?请摘抄在下面,试着用关键词表达你的感受。 关键词表达阅读感受。 (三)第二章阅读任务 1.请分别为书中第40 页和第65 页插图配上一段文字。 2.第二章第五部分,作者提到:“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结合第一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读罢第二章,请用一句话说说小城呼兰给你留下的印象。 【重点能力指向】聚焦阅读重点,根据图片复述主要事件。聚焦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思阅读感受。 (四)第三章阅读任务 1.本章重点阅读“我”与祖父的互动。请摘抄“我”的淘气活动,祖父对“我”行为的反应,并记录下你的阅读感受。(试着列表格摘抄文章,记录阅读感受。) 2.除“我”与祖父的互动,作者还如何写祖父?(可以从祖父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以及祖父对别人的态度等角度摘抄。) 3.结合上面的读书笔记,用一句话回答:祖父是个什么样的人? 【重点能力指向】借助表格,有针对性地完成摘抄。结合人物相关描写、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形成解释。 (五)第四章阅读任务 1.通读这一章,本章重复出现“荒凉”一词,请圈画出这些句子。 2.这一章中作者写了一些没有名姓名的人,请摘抄其中最令你印象深刻的片段,写一写这些呼兰人给你留下的印象。 【重点能力指向】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聚焦没有姓名的呼兰人,体会作者对他们的复杂感情。 (六)第五章阅读任务 1.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

《呼兰河传》读书交流课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呼兰河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以及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3.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曹植的《洛神赋》)同学们,都说文字能够传情达意,大家读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写的是一位女子)是呀,这的确写的是一位女子,她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知道这个女子是谁吗告诉大家这段文字出自晋朝著名诗人曹植,这个女子被人们称为“洛神”。一日,曹植回朝拜见天子,路经洛河,见到一女子,清纯得就像是早晨刚初升的朝阳,婀娜得宛如池中亭亭玉立的荷花,简直就是一个仙子,于是就做了名篇《洛神赋》。 有这样一位女作家,被鲁迅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洛神。她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萧红,走近她弥留之际的心灵写真——《呼兰河传》。 二、亲近文字 (一)闪亮在《呼兰河传》上的光环 1、萧红的好友,著名的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这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小组间相互讨论一下。 (2)汇报。 一部叙事诗:记叙的是萧红童年时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文中的语言像诗一

样美;没有贯穿全文的情节,作者的文笔自由,像是在作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A、有这样一座灰色的城市——呼兰河城 读文后,说说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是什么样的学生描述呼兰河城的样子。 出示背景资料:呼兰河县是东北边陲的一个小城,是一座典型的东北小村镇,周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大平原。二十世纪初,这里是一个相当闭塞、相当落后的地方。当南方已经掀起了辛亥革命的浪潮,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受到了猛烈震撼的时候,呼兰县的居民们却仍旧是因袭着封建主义的思想与习惯,过着愚昧而麻木的生活。 B、小城盛举 小城人都干些什么 学生自由汇报。(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看火烧云、吃瘟猪肉、救马、逛庙会、当看客) 小结:小城是狭窄的,小城里的生活可也算是丰富多彩的。 这就是呼兰河这座小城,它虽不繁华,但在单调中却蕴含着生机! 这就是呼兰河卑琐的生活,它虽不热闹,但在愚昧中却蕴含着质朴! 一串凄婉的歌谣 (1)《呼兰河传》如果用音乐来诠释,那音符是凄婉的。知道为什么吗 (2)根据你读文的感受,谈谈你的看法。 (3)学生谈自己的看法。(麻木的人们、愚昧无知的生活、对待人的冷漠、萧红的寂寞童年等等) 2、对《呼兰河传》的评价 (1)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呼兰河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以及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3、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曹植的《洛神赋》)同学们,都说文字能够传情达意,大家读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写的是一位女子)是呀,这的确写的是一位女子,她有羞花闭月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知道这个女子是谁吗?告诉大家这段文字出自晋朝著名诗人曹植,这个女子被人们称为“洛神”。一日,曹植回朝拜见天子,路经洛河,见到一女子,清纯得就像是早晨刚初升的朝阳,婀娜得宛如池中亭亭玉立的荷花,简直就是一个仙子,于是就做了名篇《洛神赋》。 有这样一位女作家,被鲁迅称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洛神。她就是《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萧红,走近她弥留之际的心灵写真——《呼兰河传》。 二、亲近文字 (一)闪亮在《呼兰河传》上的光环 1、萧红的好友,著名的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这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小组间相互讨论一下。 (2)汇报。 一部叙事诗: 记叙的是萧红童年时事; 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文中的语言像诗一样美; 没有贯穿全文的情节,作者的文笔自由,像是在作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A、有这样一座灰色的城市——呼兰河城 读文后,说说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是什么样的? 学生描述呼兰河城的样子。 出示背景资料:呼兰河县是东北边陲的一个小城,是一座典型的东北小村镇,周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大平原。二十世纪初,这里是一个相当闭塞、相当落后的地方。当南方已经掀起了辛亥革命的浪潮,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受到了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