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范文

开场白: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自然界的水循环》这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

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三维目标定向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布置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

①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②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①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②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二,说教法

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4.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

三,说学法

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作业】学生思考《如果地球没有了水》.

【问题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了吗

【问题2】: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河水和井水真的毫无关联吗

学习了本节课"自然界的水循环"之后,我们对这两个问题就能够给出科学合理的

答案了.

【问题3】:我们都知道3月21日通常是春分日,同学们知不知道3月22日是什么日子 (国际水日)为什么设立这个节日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就课前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提问学生.教师评点后,由"失去了水,就失去了绿色,生命和希望.地球正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那么地球上的水是以什么形态存在,分布在什么地方呢 " 导入新课.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课件展示图片】: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

【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课件展示图片】: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大家思考"读图思考"的两个问题."学生自主讨论2分钟.

提问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回答1: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提问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他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回答2: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当湖泊水位较低,河流水补给给湖泊;当湖泊水位较高,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课件展示各种水体之间补给的关系图】

"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总结】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以某种补给为主.

雨水补给:流量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汛期出现在雨季.(依据气候类型判断) 积雪融水:冬季有大量积雪地区,春季气温回升融化而出现春汛.

冰川融水:山岳冰川融化,成为大河源头或干旱地区河流主要水源.流量受气温影响,夏季流量大.

湖泊水:对湖泊以下河流段径流起调蓄作用,延缓削减洪峰.人工水库,沼泽等湿地有同样的作用.

地下水: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往往构成河流的"基流".

②大气降水是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

③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冰川融水单向补给河流及陆地其他水体.

④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高低,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水流一般由水位高处流向水位低处.

【联系实际,进行知识的延伸和运用】在《红楼梦》六十九回中秋桐说:"我和她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她 "对照此话回答,"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吗用所学地理知识加以

分析.

问题情景

通过确定话题,设置悬念,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存在的形式,对水有个大体的了解

培养学生从地理图表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结合课前所发的导学提纲来掌握本部分内容

解答新课导入时所提的问题,使学生懂得学以致用

二,

(用时

大概

15分钟)

【问题承转】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长江水源源不断东流入海而不枯竭呢

【动画演示】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

【学生活动】说一说: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指一指: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

画一画: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比一比: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想一想:哪一种水循环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更新哪一种水循环所参与的水量最多

辨一辨:内陆湖泊水蒸发,洪水入海,台风登陆,赤道海域的对流雨等分别属于那种类型的水循环

通过"看,说,指,画,比,思,辨"

调动学生"眼,嘴,手,脑"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三,

(用时

大概

10分钟)

【教师播放图片后提问】自然界中水循环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归纳水循环的四点意义.(水量平衡器,天然淡水制造厂,大自然的空调,地形雕塑师)

【案例分析——播放有关黄河断流的图片,文字说明黄河断流现象】"黄河之水奔流不到海",黄河断流逐年加剧.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中,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河段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

【问题探究】

黄河断流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学生根据课前所搜集的资料发言说明)

原因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

应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发言,比较所提措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生态措施,工程措施,气象措施,生产措施,协调措施等)

【教师总结】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归纳水循环的意义.

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生影响.

(用时

大概

5分钟)

运用水循环原理,辨析下列说法.

1.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课件展示——国家节水标志

检测,反馈,矫正,巩固所学知识,转化能力,同时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实验模拟探究水循环的原因】

1.在一只杯子里装半杯冰水,静置3分钟,观察杯子外壁的变化.思考杯子外面的水何处

2.在碗里装半碗水,用透明的塑料纸蒙在碗上(注意密闭),将碗放在阳光下暴晒,观察碗和塑料纸.思考塑料纸下面的水汽从何而来

水汽变成水珠为何又能滴到碗里

3.寻找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引申,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形态———固态,液态,气态

2,水圈分布———陆地水,大气水,海洋水

3,水体联系———相互补给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形式——海陆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循环

2,水循环的意义: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附: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导学提纲

第10讲水循环教学设计(2课时)

一、教学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学生已经学过上一框气候的类型及分布,本节课的内容是上一框知识内容的延续。由于它还与等有比较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加之近年高考频率较高,如:xx 年北京卷第2题,因此本框内容是本学科第一单元的重点知识,它既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也是本课的难点问题之一,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列表比较法领会其中的道理,再配以相应例题训练。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知识目标定位】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类型。

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知识目标解析】

1、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就是要理解水循环对地表各个圈层的地理意义本条和下一条“标准”

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本条“标准”旨在认识

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2、知道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类型。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

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问题是难以搞清水循环对地表各个圈层的地理意义,产生这一障碍的原因是学生在认识和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观点,要解决这一障碍,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基础上作适度的分析深化。

四、教学条件支持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因为使用多媒体,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拓展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加深对知识的固化。

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学生复述上节课所学内容。 2、教师导入:李白《将进酒》有这样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人

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请问:黄河之水真的“天上来”且“奔

流到海不复回”吗?这句诗从地理角度来看正确吗?它违背了什么原理?

3、教师多媒体展示本课知识目标。

【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自学(约8分钟,此部分也可放在课前预习进行)

1、让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对照知识目标,在相应位置勾画出知识要点。

2、请列出我困惑的本课问题。(最多两个)

(1);(2)

第二部分互学、导学(约30分钟,其中导学点拨部分不超过20分钟)问题一、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有什么重要影响?

【设计意图】贴近生活和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探究其原因。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得到结论,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分析综合能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