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优化处理教程

宝石优化处理"教程

第一章 序论

一、优化处理的概念
天然宝石的优化处理(Enhacement and Treatment of Gemstone)是指除切磨和抛光以外,用于改善珠宝玉石的外观(颜色、净度或特殊现象)、耐久性或可用性的所有方法。它是宝石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优化处理可进一步划分为优化(Enhancement)和处理(Treatment)两类。
优化是指“传统的、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使珠宝玉石潜在的美显示出来的优化处理方法”,如加热处理、漂白、浸无色油以及玉髓玛瑙的染色等。市场上不予声明当做天然宝石出售。处理是指“非传统的,尚不被人们接受的优化处理方法”,如染色处理、辐照处理、表面扩散处理等。属于处理的宝石在市场出售时,必须声明其经过人工处理的真实性。
关于宝石的优化处理,特别是对色泽和透明度较差的天然宝石颜色的改变的研究,目前在国际上已成为了一个专门的学科。
二、优化处理的历史
有一些改善宝石的处理方法尽管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认识了,如加热的方法使红玛瑙变红等等,但当时更多的是在偶然的机遇中发明的。只有在今天,当人们弄清了固体物质包括无机质矿物(如金刚石、刚玉、黄玉、绿柱石、水晶等),有机质宝石(如珍珠、琥珀等)的固体物理性质和研究了宝石的致色机理之后,才是这个古老的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各式各样新的完善的宝石处理技术。
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给优化处理宝石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新手段、新方法。随着宝石学的成熟,使优化处理天然宝石以增加宝石价值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人们的认识从宏观领域进入了微观领域,使以前偶然发现的优化处理宝石的方法,成为有目的的自觉行为,人们可以有意识的改变宝石的物理性质。当前,世界上许多技术手段齐全的实验室都开展了天然宝石优化处理的研究。
目前,人们已经能将绿色的绿柱石改善成为天然色的海蓝宝石;物色的黄玉改善成为蓝色的黄玉;无色的金刚石改善位黄色、绿色、蓝色、粉红色等。甚至有人提出,如果您手中有金刚石(无色钻),它可以给您改善成任何你需要的
颜色。近十几年来,通过热处理使劣质刚与变成蓝色或橙色宝石的技术更是风靡一时。据报道,在国际市场上出售的彩色宝石,有80%使经过优化处理的,刚玉类红、蓝宝石的优化处理品超过90%。一些改善后的宝石颜色稳定,经久不变,已被公认价值与天然产出品相当。
三、优化处理的意义
宝石由于其特殊的魅力,一直为人们所喜爱,随着科技的进步,人

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宝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统计,2002年我国仅宝石进出口就是840亿美元,加上首饰和珍珠的金出口额可达3200亿美元,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国际上的平均增长速度。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宝石业和珠宝市场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由于自然界的资源有限,宝石新矿床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社会的需求量,完美无瑕的天然产出品极少。由于天然资源的局限,使供需发生矛盾,决定了人们必须要对那些质量不好的天然宝石进行改善,以满足社会对天然宝石的需求。
一、热处理
一、热处理技术简介
将宝石放在可以控制加热的设备中,选择不同的加热温度和不同氧化还原条件进行加热处理,使宝石的颜色、透明度及净度等外观特征得到长期稳定的改善,从而提高宝石美学价值和商品价值的技术。这是一种把宝石潜在美显示出来的方法,也是一种容易操作且优化处理后的珠宝玉石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方法。根据我国1997年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GB/T16552-1996珠宝玉石名称”的规定,这一方法属于“优化”的范围。
在古代,宝石的改善主要靠加热的方法实现的。据报道,早在公元前2000年,在印度已出现加热的红玛瑙和红玉髓。有人曾对古代宝石的改善方法进行推测:在古代各地区之间,侵略和掠夺战争不断发生,时常会焚烧死者的尸骨,有时就会发现一些被烧焦的贵重装饰品的残骸(因为贵族们常把珠宝当作护身符而带在身上)。这样,或许偶然有人发现一颗与其主人一起被烧过的宝石的颜色得到了改善,变得更漂亮了。这个人就有可能把这种现象告诉其他人,遇到有心人就可能试着把那些不漂亮的宝石烧一烧,逐渐就摸索出一套方法。这可能就是最初人类对热处理方法的发现。近代由于冶金技术的提高,宝石热处理的温度得到提高,使热处理工艺得到了新的发展。现代随着宝石学的成熟,使天然宝石优化处理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加热处理宝石这一古老方法,在这个时期又周期性的复苏了,并蓬勃的发展起来,工艺日趋精细与完善。
二、热处理技术的原理
宝石在热处理过程中内部会发生很多变化,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反复试验、反复修正寻找和利用那些有利于显示珠宝玉石潜在美的变化。
根据宝石在热处理过程中内部变化的机理将热处理的原理分成以下几类详加说明:
(1) 使宝石中致色元素改变而产生颜色的变化。
这些化学成分可以是宝石的主要成分,也可以是宝石的微量致色元素。
例如:对于有机宝石如珍珠、象牙、珊瑚、琥珀等,加热处理会使其中的有机质氧化,温度过高会

使颜色慢慢变暗变黑,若继续加热即出现“碳化”现象。人们经常利用这个特点,掌握好温度实施有机宝石的“仿旧”处理。对于宝石,加热处理往往将其中的低价态阳离子氧化成高价态,从而使颜色产生变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带绿色调的海蓝宝石在空气中加热去除绿色,使颜色变成蓝色。
(2)使宝石原有的色心被破坏而引起颜色的变化。
有些宝石的颜色主要是由色心引起的,色心是能够产生颜色的结构缺陷,可以理解为“掉到空穴陷阱中的电子,吸收可见光中某一能量,产生电子跃迁而显示颜色”的中心。空穴陷阱的浓度不一样,显示出来的颜色也不一样,如果不同深度的空穴陷阱同时存在,颜色会显示混合色。加热这类宝石,相当于给落入陷阱的电子增加一定能量,使色心中的电子可以被激发到更高的能级。若外界给与的能量超过陷阱能时,陷阱中的电子将跳出陷阱而发生逃逸,该陷阱能的色心即被破坏,颜色消除。人们利用这个原理,掌握好加热温度和时间,将陷阱能的色心颜色消除掉,留下陷阱能高的色心颜色,以达到改善颜色的目的。
例如辐照法改色蓝黄玉,当无色黄玉利用辐照处理法得到的样品是褐-棕褐色,这是因为不同陷阱能的色心产生的不同颜色混在一起造成的,通过热处理消除低陷阱能的色心,就可以得到漂亮的海蓝色。粉红色黄玉变黄色,紫水晶变黄或绿色,烟水晶变黄绿或无色,也是热处理改变色心造成的。
(3)使宝石中的杂质扩散或改变存在状态而改变颜色。
有些宝石中存在着致色离子,但由于存在状态不好,使宝石颜色不好或不能致色,加热可以使致色离子在宝石内均匀扩散,进入晶格质点位置或晶格缺陷,从而改变宝石的颜色。如褐色红宝石加热变成红色红宝石,白色蓝宝石加热变成蓝色蓝宝石;有些宝石中的致色离子呈聚合态而使颜色不漂亮,经加热扩散后可形成漂亮的颜色。
如斯里兰卡产出的一种原石叫“究打”(Geuda)刚玉,没有处理前是一种半透明、乳白色、有丝绢光泽的刚玉,称不上宝石,常被用来铺垫花园小径、装点花床等,这种刚玉中钛元素以金红石矿物形式存在,若进行高温加热,可以使金红石矿物熔化(此时刚玉矿物不熔化)掌握好操作工艺,使钛元素均匀扩散,就能变成透明、颜色漂亮的蓝色蓝宝石。
(4)使一些含水的宝石发生脱水作用而引起颜色的变化。
有些宝石中不仅存在吸附水,而且还含有结构水,在热处理优化过程中,若温度不破坏结构水,则能完成改色任务;若加热温度过高会将结构水驱赶出来,使宝石发生脱水作用,从而破坏宝石的结构

稳定。当然,有些宝石在此时也会变色,但这种变色往往是人们不希望的。如漂亮的欧泊若加热到300℃左右就会失水,从而破坏它的变彩效应。所以,在采用热处理优化珠宝玉石颜色时必须掌握好加热温度。粉红色玉髓变橙,红或褐色;虎睛石加热产生深褐至红褐色与脱水作用有关。
(5)使某些宝石发生结晶构型的变化。
有些宝石随着温度的升高,晶格结构类型会发生变化,从而发生颜色变化。例如加热可使低型锆石转化成高型锆石,颜色由褐-褐红色变成无色透明,人们常用此法获得折光率高的无色锆石作为钻石仿制品;若在还原环境下加热,还可以得到迷人的浅蓝色-蓝色锆石。
(6)使某些宝石发生重组、再生和净化而达到优化的目的。
对于有机宝石如琥珀,在较低的温度下热处理就可以使它软化或熔融,冷却后成透明度高、质地较纯的琥珀,若在软化时加压,还会出现美丽的爆裂花形图案,通常称之为“太阳光芒”。
(7)消除宝石中的包裹体,提高宝石的透明度和净度。
宝石中经常存在包裹体,不仅影响宝石净度,有时还影响宝石的透明度。高温热处理(常接近宝石的熔点)能把宝石中的不纯包裹体杂质熔解或消除,以达到提高提宝石的透明度和净度的目的,如红宝石的热处理可去除丝光。据资料表明,市场上销售的高档红宝石和蓝色蓝宝石,许多都是经过高温处理的。
(8)温度骤变可能引起珠宝玉石内部产生裂纹。
由于绝大部分珠宝玉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热膨胀系数比较小在加热速度太快或冷却过程太快时产生内应力,容易产生裂纹;另外,有些玉石中含有较多的气-液包裹体,在高温下可能是这些包裹体发生爆裂,从而产生裂纹或指纹状包裹体。例如蓝宝石中包裹体周围的“晕”。我们还经常利用宝石的这一特性制造许多效果,例如晕彩石英。

2.热处理的宝石及鉴别

一、刚玉类宝石(红、蓝宝石)
热处理法用的最多的是在刚玉中,刚玉也大部分需要热处理进行改善.目前国际市场上的刚玉红、蓝宝石有90-95%是经过不同方法热处理的.因此在此分类详细介绍热处理法改变刚玉的颜色。
(1)热处理刚玉的改色机理
1. 含铁离子刚玉从无色、浅黄绿色到黄色、橙色的互变
在蓝宝石(Al2O3)中的铁,常以二价态Fe2+或三价态Fe3+存在。在高温晶体生长的条件下,铁一般以Fe2+或FeO出现。当这样一种Fe2+在取代刚玉中的Al3+时,为保持晶体电中性,每两个Fe2+的存在就会出现一个氧空位,这样可以产生几乎无色的刚玉晶体、或者略带一点绿色调。
其组成为: (1-x)Al2O3+2xFeO→Al2-2x Fe2x O3-x
在高温下,气

体中的氧可以通过扩散将Fe2+氧化成Fe3+4Fe2+ +O2→4Fe3++2O2-在刚玉蓝宝石中,这时没有氧空位了,相当于Al2O3中存在着Fe2O3杂质,电荷是平衡的,依Fe3+浓度的不同,宝石可以出现浅到中等的黄色。
若在还原气氛中加热,比如在H2或CO的条件下,就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Fe2O3+ H2→2FeO+ H2O或Fe2O3+ CO→2FeO+ CO2
如果更强烈的加热,Fe2O3可能会聚集形成多分子颗粒,从而产生更深的黄到褐的颜色。
也就是说,当铁离子以二价的形式存在于刚玉中时,宝石是无色略带一点绿色调。在高温下,通过气体扩散Fe2+可以氧化成Fe3+,随Fe3+含量的多少,宝石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黄色。相反当有还原气氛存在时Fe3+又可以转为Fe2+,宝石又可恢复原来的颜色,但较氧化反应难进行。氧化成Fe3+的反应甚至在有钛存在时才可能。当宝石中铁的含量远远超过钛的含量时,铁离子之间的电荷转移占主导地位,宝石仍可呈现出黄色,但含钛所形成的黄色比不含钛所形成的黄色暗得多。当铁离子和铬离子共存,铁为二价时,宝石为粉色,经氧化加热铁变为三价,宝石成橘红色。
这些热处理的温度很高,常接近刚玉熔点(2050℃)的温度,即1500℃以上。因此,必须具有良好的控温系统,否则会使宝石部分或全部熔化。实验中,为将Fe2+氧化为Fe3+常采用敞开坩埚的方法,一般不需要使用可引起化学反应的化学药品。为了防止宝石炸裂,缓慢升降温和填入缓解温度的化学药品很有必要。这种方法得到的宝石颜色十分稳定,对光和热均不退色。
2.含铁和钛离子的无色或浅蓝色刚玉颜色加深及深蓝色刚玉颜色变浅
这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实现这两个过程的理论基础是:铁和钛的的电荷转移是引起蓝宝石颜色的主要原因。
这种电荷转移,涉及到如下作用:
Fe2+→Fe3++e- Ti4++e-→Ti3+ 得: Fe2++Ti4+→Fe3++Ti3+
方程右边的两项比左边的两项具有更高的能量状态。当光照射到宝石上时,单电子吸收光能从铁转移到钛,使方程向右进行。由于右边的能量高于左边,但电子吸收能量就形成从黄色到红色宽阔的吸收带从而产生了人们熟知的宝石蓝的蓝色。这种电荷转移产生颜色的特点是具有很高的吸收率,对光产生强吸收,所以呈现的颜色很鲜艳。
第一个过程浅颜色加深,浅色或无色的含铁和钛的刚玉中一般铁是以二价形式存在,钛是以化合物TiO2的形式存在为使方程进行,必须使TiO2的钛以离子形式存在于刚玉中,就需要进行高温处理。典型的例子是斯里兰卡的“Geuda”的热处理。这种刚玉是一种乳白至褐黄色或带有蓝色调的牛奶色的刚玉。这种刚玉经高温处理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蓝色,有的

可以达到蓝宝石的极品色。在热处理中最重要的是要防止宝石炸裂,因此,必须首先是将宝石原料修整好,去掉一些表面的裂隙和较大的包裹体,然后进行热处理。随热处理时间以及加入化学药品的不同,其作用被认为是防止在加热炸裂和加快颜色改变的速度。加热的温度也有差别,一般在1500-1700℃也有采用1900℃的。较低的温度需要加长恒温时间,采用较高的温度时只需短时间恒温。从经济实用的观点看,高温短时间加热的成本高,燃料的费用也大。整个热处理过程可以从几个小时至长达几天不等。从理论上看,还原环境有助于铁元素以Fe2+的形式存在。
第二个过程,含铁和钛的深颜色变浅。这是第一个过程的反作用,主要是改变和调整形成蓝宝石深蓝甚至黑蓝色的杂质元素,如铁和钛的含量和比率。典型的例子是玄武岩产状的蓝黑色刚玉。例如中国山东、海南岛及澳大利亚产出的刚玉。这种刚玉颜色的改善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但目前在实践中尚未找到一个理想的方法。
3.红宝石紫色调和蓝色调的消除
对于那些含紫色调和蓝色调的红宝石,人们也普遍使用热处理。其目的是改变引起红宝石篮紫色调杂质,在宝石中的含量和赋存状态,让这些杂质不呈现颜色,从而使宝石中的铬离子呈现的红色鲜艳。这种处理的温度低得多,常在1000℃左右。但若以消除红宝石中丝状包裹体为目的而增加透明度的处理,则需要较高的温度。
4.星光和丝状包裹体的消除、析出和再造
许多晶体在一定温度下可与其所含的杂质共同结晶形成固体。当温度降至一定程度,这些杂质在晶体中过饱和,则会以雏晶或微晶的形式析出,而使晶体产生乳状包裹体。
刚玉中,能出现这种析出现象的主要是其中所含的钛。人工合成刚玉的实验表明,在Al2O3中加入0.2%的TiO2,在高温下合成刚玉后以较快的速度冷却,结晶出的刚玉晶体仍为蓝色透明,无任何第二相存在的痕迹。但将这块晶体在1100-1500℃的温度下重新加热,维持一周左右,会有细小的丝状或针状包裹体出现。这种大量的极细小的金红石包裹体,呈针状定向排列,在平行刚玉晶体底面形成三角形互为120的定向包裹体。宝石冷却到室温后定向加工成素面,可出现清晰的六射星光。
因此,在杂质的浓度相同时,不同的温压条件,可以使刚玉产生或消除是光和丝状包裹体。这种研究结果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天然刚玉质量的改善中。
5.合成宝石生长纹和应力地消除及指纹状包裹体的引入
这种方法常应用于焰熔法生长的红、蓝宝石,在结晶和冷却过程中,由于受配料均匀度、设备控温稳定度、生长取向

及结晶的速率等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如内应力、弯曲的色带及生长条纹等明显的缺陷。为消除这些缺陷一般在合成之后都要进行常规煺火处理。
为了使合成品更接近于天然品,有人提出了在接近宝石熔点的热温场中,对宝石进行高温处理,温度需在1800℃以上,恒温较长时间。这样不但可以消除应力,减少脆性,而且能通过高温扩散减少宝石中的弯曲色带和生长条纹,或者使其不明显。这样处理后的合成宝石为其准确的鉴别增加了困难。但这种方法无法使合成中的小气泡去除。
另一个方法是在合成宝石中引入指纹状包裹体。使用不均匀加热,在宝石表面产生细小的裂纹,然后将宝石局部浸入到一些添加剂中加热,用一些特殊的溶剂如硼砂,使这些局部裂纹再熔合。这样可以产生非常接近于天然宝石的指纹状包裹体。这种伪造的指纹包裹体大多数在宝石的表面上,在鉴别时要格外小心。
(2)热处理刚玉的鉴别特征
经热处理后的红宝石、蓝宝石表现的鉴定特征大致相同
1.颜色
热处理后的红、蓝宝石可有颜色不均匀的现象,如出现特征的格子状色块、不均匀的扩散晕等。另外热处理前后原色带的颜色、清晰度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斯里兰卡乳白色的Geudas刚玉经热处理后呈现美丽的蓝色,其蓝色常集中在一些不规则的色带和色斑里,放大检查可看到这些色带或色斑的颜色是由一些边缘模糊的蓝色质点聚集而成的雾状包裹体。而我国山东蓝宝石在热处理后原本的蓝色的色带可转变成无色透明的色带。棕褐色色带可转变成蓝色色带,原本不显示色带的样品热处理后可显示出黄色色带。
2.固态包裹体
经热处理后的红、蓝宝石其固态包裹体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红、蓝宝石内部的低熔点包裹体,如长石、方解石、磷灰石等,在长时间的高温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解,原柱状晶体边缘将变得圆滑。一些针状、丝状固态包裹体如金红石则随着熔解程度的不断加强转变成断续的丝状、微小的点状等形态,有时高温处理的红、蓝宝石表面可见到一种白色丝斑,是金红石高温破坏后的产物。
3.流体包裹体
红、蓝宝石内的原生流体包裹体在高温作用下会发生胀裂,流体侵入新胀裂的裂隙中。
4.表面特征
由于高温熔解作用,成品红、蓝宝石的表面会发生局部熔融,因而产生一些凸凹不平的麻坑。为了消除这些麻坑,样品需要二次抛光,二次抛光作用不能保证一次抛光中刻面棱角的完整性,常使原本平直的刻面棱角出现双角棱、多面角棱现象。
5.吸收光谱和荧光特征
据报道经热处理的黄色和蓝色蓝宝石在台式分光镜下观

察,缺失450nm吸收带,某些热处理的蓝色蓝宝石在短波紫外光下显示弱的淡绿色或淡蓝色荧光。

二、石英类宝石
(1)热处理石英类宝石简介
1.黄水晶
紫水晶加热(350℃以上)可以改变成黄水晶,经辐照变成烟水晶的晶体,再经热处理可改成黄水晶,浅绿色水晶经热处理后也可改色成黄水晶。黄色水晶呈现浅黄色,一般深黄色水晶较少。虽然也有鲜艳的黄水晶,但是数量是极少的,一般由烟、茶色水晶处理而成,黄色中带有邪色(褐色、茶色等),并有褪色现象,对光和热是不稳定的,有些随时间流逝会恢复到烟、茶色。
褐色水晶几乎很少,因此可以说市场上所见到的黄褐色水晶,一般都是由烟晶热处理而来的。
2.绿水晶
某些紫水晶进行热处理可得到绿色水晶;含Al、Fe的石英或无色石英进行辐照后再热处理可变成浅绿黄色水晶。绿色水晶,自然界很少,几乎没有。市场上所见都是由处理产生的。
3.无色水晶
某些烟、茶水晶进行热处理,可变成无色水晶;紫色水晶经热处理可以改色成无色水晶(温高于600℃以上)。
4.红色玉髓、玛瑙、东陵石
对含氧化铁的石英、玉髓经加热处理可变成红色石英、玉髓;含氧化铁的玛瑙经加热处理可变成红色玛瑙;含氧化铁的东陵石,经加热处理后也可变成红色。
5.紫水晶、紫一黄双色水晶
对某些含氧化铁的烟、茶色水晶进行热处理,可改变成紫水晶;对某种(含铁)烟水晶经热处理部分可变成紫水晶。

三、绿柱石类宝石


在绿柱石中铁离子引起的颜色范围很宽,有黄色、绿色、黄绿色、蓝色等,铁有两种价态,且常以两种形式存在于绿柱石的内部。
第一种形式是铁取代绿柱石分子中铝的位置。若Fe3+取代Al3+,则宝石出现黄色。随含量的多少可以从金黄降至无色,含少量的Fe3+是无色。若Fe2+取代Al3+,宝石不呈颜色。所以在还原气氛中加热含Fe3+离子的黄色绿柱石,可以使Fe3+转变成Fe2+,宝石的颜色从黄色转变为无色。
第二种形式是铁离子存在于绿柱石的孔道内,这里的铁离子被认为与宝石呈蓝色有关,一般热处理对这种离子呈现的颜色影响不大,其呈色机理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在绿柱石内部,当铁以这两种形式同时存在时,宝石常呈现绿色或黄绿色,这种宝石经热处理常可得到优质的海蓝宝石,颜色最为理想的为海蓝色。含铁和锰的橘黄色绿柱石经热处理可以的到漂亮的粉红色的绿柱石。还有一种深红色的含锰绿柱石加热到500℃可以退色。绿柱石的热处理温度一般都不太高,在250-500℃之间,温度超过400℃时就要十分小心,不要停留太长时间,一般几分钟即可。

对绿柱石的加热温度,视其含水量而定,如果存在的水较多,在低于550℃是就会出现乳白状态,使晶体破坏。 但也有可加热较高温度的,如印度和巴西产的一些绿柱石,加热到700℃也无变化,人们常用这种方法消除一些极细微的包裹体和裂隙。另外美国犹他州的一种含水很少的红色绿柱石和熔融法生长的合成绿柱石,被加热到1000℃也无变化。我国湖南和新疆产的绿柱石耐热较好,加热达700℃时无变化。
经热处理的绿柱石类宝石不易鉴别,其产生的颜色一般是稳定的,可被人们接受。

四、电气石(碧玺)类宝石
对极深色的蓝色、绿色或绿褐色碧玺,通过热处理(600℃左右)均可以使其颜色变浅,增加碧玺的透明度,提高宝石档次。(宝石晶体必须完整)热处理还可使某些极深的黄色或黄褐色碧玺降低色调,增加透明度使其达到宝石级;同时可使深紫色、深红黑色碧玺颜色变浅,增加宝石透明度。

五、黄玉
对黄玉进行的热处理是辐照处理的反作用。辐照产生的色心是引起宝石颜色的原因,这些色心有的稳定有的不 稳定。热处理的目的就是去掉那些颜色不好和不稳定的色心,留下颜色好,稳定性较好的色心。通过热处理以去掉F型黄玉中那些棕色,褐色色心,而使蓝色的色心显露出来。
热处理的设备采用烘箱或马弗炉都可以,温度不太高,但要求温度控制准确,精度要高些。因为黄玉蓝色色心的出现有时在一个瞬间温度,低于这个温度原来颜色不变,高于这个温度,则蓝色退成无色。加热的温度随产地等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是180-300℃。
对含铬的黄玉(黄-褐色)进行加热处理排除掉黄-褐色成分,从而显示出其剩余的粉红色。对巴西产的黄玉经常采用该方法,使其变成粉红色;对无色黄玉进行高能辐照,然后经过低温热处理,即可得到浅蓝-深蓝色的黄玉宝石;对棕色黄玉进行热处理,可变成紫色的黄玉;对未处理的有色黄玉和经辐照改色的黄玉通过加热处理,均可变成无色黄玉。
不同颜色的辐照黄玉,热处理效果不同,辐照成灰蓝、蓝绿、浅棕色的样品,热处理后颜色光亮明快,辐照成深棕色和褐色的样品,热处理后色重而沉闷。而经过热处理得到的粉红色黄玉具有特殊的吸收光谱是由于其中含铬的缘故。

六、 锆石

对锆石进行热处理不但可以改变锆石的颜色,也可以提高锆石的质量。通常对不同颜色的锆石在不同条件下热处理,可以得到白色或彩色的宝石级锆石。这种经热处理的锆石比天然锆石更富有吸引力和更为畅销。
一个成功的实验是对黄色、绿色、紫色和暗绿色的锆石进行处理,条件是1000℃,15个

小时,分氧化和还原两种气氛下进行。即对每个颜色组中的样品分别进行,氧化条件室温下迅速冷却、还原条件室温下迅速冷却和氧化条件炉内缓缓冷却、还原条件炉内缓缓冷却四种类型的实验。处理锆石时,氧化条件是采用敞开高铝坩埚的方法。还原条件是在每块锆石的表面用一薄层碳片包裹,然后用一个厚铝层覆盖,且坩埚严密封盖。
实验结果得到了几种理想的锆石:
1.黄色锆石在氧化条件下敞开坩埚,加热到1000℃,15小时,在炉内缓慢冷却,即变成无色透明的锆石,这种锆石具有诱人的强反射和明亮的光泽,可以做为钻石的代用品。
2.绿色锆石在还原条件下,封闭坩埚,加热到1000℃,15小时,在室温下迅速冷却可以得到具有明亮光泽,似海蓝宝石的海蓝色锆石。
3.暗绿色不引人注目的非晶质低型锆,还原条件在室温下迅速冷却,可以转变为蓝色、半透明的宝石,这种锆石常作宝石串珠用。
今昔研究结果均表明,这些锆石热处理颜色变化的实质,是由于锆石所含的着色离子如铁等的氧化态发生变化所引起的。因此,不同的氧化还原条件,可以得到不同的颜色效果。
经热处理变成的鲜红色、橙色和褐色的锆石虽有天然锆石的颜色,但沿锆石的晶棱经常有许多凹痕。而天然锆石无此特征。处理变成鲜蓝色的锆石,具有明显的二色性,一个方向是鲜蓝色,而在其他方向是无色或淡黄色。而天然锆石无鲜蓝色。


七、翡翠

对翡翠进行热处理是为了使黄色、棕色、褐色的翡翠转变成鲜艳的红色,因为黄色棕色和褐色的翡翠都是次生的。由于风化淋滤作用使铁的氧化物褐铁矿、赤铁矿等沿翡翠颗粒间的缝隙渗入而成。
不是所有的翡翠都能加热成红色,只有黄色、棕色、褐色的翡翠才能进行加热处理产生红色。并且应使大小相近的翡翠同炉加热。将选好的翡翠清洗干净后放入加热炉中升温。温度不需太高,样品最好包上,悬空吊在炉中。升温速度要缓慢,当升到一定温度,翡翠颜色转变成猪肝色时,开始缓慢降温,冷却后翡翠就呈现红色。为获得较鲜艳的红色,可进一步将翡翠浸泡在漂白水中数小时进行氯化,以增加它的艳丽程度。因为与天然红色翡翠的形成过程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通过加热加速了褐铁矿失水的过程,使其在炉中转变成了赤铁矿,一般不必区别,也不易区别。如果一定要找出某些不同的话,天然红色翡翠略微透明一些,而加热的红色翡翠则有干涩的感觉。

八、其他宝石
(1)尖晶石
将尖晶石经过淬火,常常产生一些(仿祖母绿的包裹体,裂纹等效果)类似天然包裹体的特征;还可以将有

杂色的尖晶石经加热处理使其颜色逐渐变浅直至消失,增加其透明度,提高宝石档次。
(2)磷灰石
对浅黄色,黄绿色磷辉石加热(400℃以下)就会变成无色;蓝色,紫色磷灰石加热到400℃以上均可褪为无色,以提高宝石透明度。
(3)锂辉石
热处理可以使绿色,黄绿色,黄色,橙色锂辉石(400℃以上)褪成无色;蓝绿色锂辉石经轻度热处理可以变成纯蓝色。

第二章 扩散处理

2.扩散处理的宝石及鉴别

一、蓝宝石


高温下通过不同的致色剂的扩散,在无色或浅色刚玉表面可产生不同的颜色。使用Cr和Ni作致色剂在氧化条件可产生橙黄色扩散层,使用Co作致色剂可产生蓝色扩散层。国内市场上见到的主要是用Fe、Ti作致色剂的扩散蓝宝石。扩散处理只能在样品表面形成一层很薄的颜色层,根据这一颜色层的厚度又可将扩散分为Ⅰ型扩散处理和Ⅱ型扩散处理(“深”扩散法处理)两种。Ⅰ型扩散处理蓝宝石表面颜色层厚一般为 0.004~0.1mm, Ⅱ型扩散处理蓝宝石表面颜色层厚度可达0.4mm。
扩散处理蓝宝石的鉴定特征:
这种宝石鉴定的依据是,扩散蓝宝石的原石是无色或浅色的天然刚玉宝石,它的颜色是用高温的方法人工扩散进入晶体的。颜色仅限于宝石的表层,而宝石的核心部分是极浅或无色的原天然刚玉宝石,宝石的颜色层可通过切磨或抛光部分或全部去除。
由于以上原因,对这种扩散宝石进行标准的宝石学测试程序,只能测定出它是刚玉宝石,甚至可以找到天然刚玉的特征。这是因为它的折射率指数、比重、多色性、双折率和硬度等物理性质与天然刚玉没有差别。它的吸收光谱和紫外线荧光也很难提供经过人工扩散处理的证据。
鉴定扩散处理蓝宝石较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油浸和放大,用肉眼或显微镜下观察。
(1)肉眼或显微镜下观察
用肉眼或显微镜下观察(以下在显微镜或放大镜下单一放大观察,可提供宝石扩散热处理是在高温下进行的线索)。
1.Ⅰ型扩散处理蓝宝石为灰蓝色、蓝色表面常有一种水淋淋、灰蒙蒙的雾状外观, 而Ⅱ型扩散处理蓝宝石则为清澈的蓝色、蓝紫色,颇似天然优质蓝宝石。
2.处理样品毛坯料表面呈现出部分反射光和表面烧结物。这些特征经抛光后可以部分或全部去除。
3.扩散处理的宝石,抛光过轻而常在抛光面上产生一种双层带状物,在放大镜下观察可见一个扩散层。
4.在扩散处理蓝宝石的表面裂纹或周围的孔隙中,常沉积有深的浓缩颜色和扩散用的色料。
5.宝石中的包裹体周围常有高压碎片,部分包裹体熔融,或金红石的“丝”部分熔融成点状,或被吸收。
(2)油浸观


扩散热处理的宝石最实用的鉴定方法是油浸观察。将样品浸入到二碘甲烷或其他浸液中,肉眼或放大观察它的外观,具有扩散处理宝石的典型特征。
1.高凸起,由于颜色的浓缩,沿着刻面接合处和腰围明显地出现较深颜色的颜色线或者高凸起。这种颜色线要注意与宝石的色带和包体相区别,色带和包体常常不规则,另外要注意宝石亭面周围的小刻面有时也易被认为是蓝色区。
2.斑状刻面,通过热处理扩散的成品蓝宝石常出现部分刻面颜色深浅不一致的现象,整个宝石看起来颜色不均匀,有的刻面颜色深,有的刻面颜色浅,甚至近于无色,这是由于扩散处理不均匀,扩散层的厚度不同及扩散后抛光不均匀等综合作用引起的。
3.腰围边效应,对于扩散处理的宝石,在腰围处常常完全无色,整个腰围清晰可见,这种现象称为腰围边效应。腰围边效应是由于在热处理过程中,处于边缘的腰围过分熔融烧结,在抛光时不得不加重抛光而出现的现象,这种效应在油浸下观察十分明显。
4.蓝色轮廓,不论是在哪种介质的浸油中,扩散处理宝石的边缘都很清楚,常出现一个深蓝色的轮廓。这显示了这类宝石边缘有渗色层的特征。天然宝石与扩散处理宝石的对比更说明了这种现象。这两块宝石都浸在二碘甲烷中,用透射光照射,左边的天然宝石看不到刻面界限,整体边缘也不清楚。而右边扩散处理的宝石,刻面接合处清楚,整体也出现一个清楚的蓝色轮廓。市场上还出现一种用Co2+扩散进入刚玉,而成的蓝色扩散蓝宝石,这种宝石可用查尔斯镜鉴定。在查尔斯镜下,这种宝石呈现红色。
(3)其它鉴别特征
以下的鉴别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鉴定扩散处理蓝宝石的作用。
1.荧光特征:某些表面扩散处理的蓝宝石在短波紫外下可有白垩状蓝色或绿色荧光而另一些样品在长波紫外光下可有蓝色、绿色甚至于橙色荧光。
2.紫外—可见光光谱特征:天然蓝宝石含有丰富的杂质元素,其中Fe2+、Ti4+离子对的存在将产生以565nm为中心的吸收,这一吸收决定了蓝宝石的蓝色;而Fe2+、Ti4+离子对的浓度将决定蓝宝石蓝色的深浅。天然深色蓝宝石除含有上述的Fe2+、Ti4+离子对外,还含有丰富的Fe3+离子,因此天然深色蓝宝石的紫外—可见光光谱有565nm为中心的吸收外,还有由Fe3+离子引起的327nm、388nm、450nm的吸收。扩散处理的蓝宝石其原石多为无色或浅蓝色蓝宝石,样品中可含少量的Fe3+离子,但缺失Fe2+离子和Ti4+离子,在扩散处理中,特别是在深层扩散处理中,样品中原有的Fe3+离子,全部转化为Fe2+离子,Fe2+离子与扩散进入样品表面的Ti4+离子形成离子对,产生样

品的蓝色。因此扩散处理,特别是Ⅱ型扩散处理即深层扩散处理的蓝宝石内缺失Fe3+离子,因此其紫外—可见光光谱除存在565nm为中心的吸收外,由Fe3+离子引起的吸收线将消失。
二、红宝石
利用高温使外来的Cr离子进入浅红色刚玉样品表面晶格,形成一层薄的红色扩散层。
扩散处理红宝石的鉴定特征:
1.颜色:表面扩散处理的红宝石,早期产品多为石榴红色,带有明显的紫色、褐色色调。新产品可有不同深浅的红色,但颜色不十分均匀,常呈斑块状。
2.放大检查:当将样品浸在二碘甲烷中用漫反射光观察时,可见红色多集中在腰围、刻面棱及开放性裂隙中,但这种颜色的集中现象没有表面扩散蓝宝石明显。
3.荧光:表面扩散处理的红宝石在短波紫外下可见有斑块状的蓝白色磷光。
4.二色性:样品可具有模糊的二色性,有时表现出一种特殊的黄—棕黄色的二色性。
5.折射率:表面扩散处理的红宝石具有异常折射率,折射率值最高可以达到1.80。
三、星光刚玉宝石
刚玉宝石经表面扩散处理可产生星光蓝宝石和星光红宝石,表面扩散处理的星光蓝宝石在我国已经面市,其折射率、密度等物性常数及气液包裹体等特征与天然蓝宝石相同, 与天然星光蓝宝石的鉴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颜色:表面扩散处理的星光蓝宝石整体为黑灰色色调的深蓝色,表面特别是在弧面型宝石的底部或裂隙内存在着红色斑块状物质。
2.“星光”特点:“星光”完美,星线均匀,颇似合成星光蓝宝石。在批量样品中,过于完美,过于整齐的星光特点与天然星光特点不符。
3.放大检查:显微镜下检查可发现“星光”仅局限于样品表面。弧面型宝石表面有一层极薄的絮状物,他们由细小的白点聚集而成,即使在电子显微镜放大3000倍的条件下也未发现天然星光蓝宝石中存在的三组定向排列的金红石细针。
4.荧光:在长、短波紫外光下样品无反应。而部分样品表面具有的红色色斑可发红色荧光。
5.化学成分:样品表面Cr2O3 含量异常。W Cr2O3可达4%。由于样品表面的高铬含量,在油浸中观察,样品表面呈现红色,并有一轮廓清晰的突起很高的红色色圈。

第三章 染色处理
1.染色处理概论
一、染色处理技术简介
使致色物质渗入珠宝玉石,达到产生颜色、增强颜色或改善颜色均匀性的目的。如:将绿色染料渗入无色石英岩内,使其成为绿色,放大镜下呈现丝瓜瓤状。
染色处理历史悠久,据报道,公元前1300年在埃及土坦人的坟墓中就有染过色的肉红色玉髓。埃及四世纪时已有文字记载:加热石英或其他宝石产生裂隙,而后渗透进染

料,想要红色就渗入红染料,想要绿色就渗入绿染料,要求什么颜色就渗透什么颜色染料。近代由于化学及染料业的发展,使宝石的染色、填充达到了新的水平。现代染色处理工艺愈加完善,使染色处理宝石的品质不断提高,颜色更持久。
二、染色处理技术的原理
主要用于那些颜色浅淡、价值低的宝石的改色,这类宝石通常结构疏松多孔或含有相当多裂纹、裂隙,从而颜料可渗透进去。当使用溶剂法时,染料多为有机的。一旦溶剂蒸发,带色物质就留在了宝石的孔隙或裂隙中。该方法的一个缺点是这些有机染料会褪色。当使用沉淀法,则染色剂多为无机,通过化学反应而沉淀在宝石内部。这种色一般是耐久的。(这将在化学处理——化学沉淀作详细介绍)
三、染色处理技术的工艺条件
(1)对宝石材料的要求
1.宝石材料要耐热和耐酸碱。因为被处理的宝石材料都必须先用酸或碱清洗,在处理中要加热,有时还需要煮沸。
2.被处理的宝石材料需要含有一定的孔隙度,以使色料浸入到宝石材料内部。对于那些没有孔隙的宝石,需要人工制造孔隙或裂纹,以便色料进入晶体。
(2)对染料的要求
1.染料的颜色要十分接近天然宝石的颜色。
2.染料要尽量选那些可与宝石内部的元素部分进行化学反应,或能被宝石材料的孔隙吸附的色料。
3.选择染料时要选择那些不退色的品种。
染绿色元素:Cr、Cr2O3,及其重铬酸铵、氯化镍、氧化铜;铁盐等化合物。
染红色元素:硫氰化钾、铁盐、锰盐等浸泡然后加温。
染蓝色元素:CoCI2:、钴盐、铜盐等。
染紫色元素:钴盐、铁盐、镍、钡盐等。
染黑色元素:烟薰、糖酸化、碳等。
有机染料:各色染料。
无机染料:CoCl2、CuO、Fe2O3、Cr2O3、NiCl2等
植物染料:普鲁士蓝(铁蓝)、橙黄[C16H11N2O4SNa]、金丝雀黄等。
(3)影响染色处理的因素
1.温度、时间、压力、浓度的影响
温度:指染色的温度高低,包括升温、降温、恒温等温度条件。
时间:指染色的时间长短。包括升温、降温、恒温的时间、染色的时间、浸泡的时间、退火的时间等等。
压力:指着色过程中反应容器的压力大小,浓度压力。
浓度:指染色、着色、浸泡过程中溶液的浓度,反应过程中的液体的浓度等。
2.酸性、碱性反应条件控制
由于染色过程中对不同的珠宝因其生长过程中酸、碱环境不同。在给染色时就得考虑其化学反应的条件,否则无法进行反应。当然就染不上色。


染色处理的宝石及鉴别
一、翡翠
其价值主要取决于颜色,颜色越鲜艳、越浓郁价值就越高。但大多数的翡翠原料都是白色

或浅色的。染色处理就是把这些原来无色或浅色的翡翠通过人为方法使颜料染入翡翠,以仿冒质好的翡翠。染色的翡翠也称为C货。
(1)翡翠染色处理的工艺过程:
翡翠染色工艺的细节是厂家不轻易透露的秘密,根据零星的资料记载,染色工艺的主要过程如下:
1.选料:一般要挑选中粗结构,有一定孔隙度的翡翠作为原料,特别致密的翡翠不能染;并切磨成成品后,用稀酸洗去油污和表面杂质,再放在烤箱式炉子中烘干和加热,加热可以达到扩张孔隙的作用。然后把翡翠浸泡到准备好的染料溶液中,加热烧煮以加快染料溶液浸入翡翠的速度。
2.染料:染料的种类很多,要挑选不易褪色,颜色与天然翡翠相似,又容易浸入翡翠内部的染料。
3.染色处理:翡翠在染料中一般要浸泡至少1~2周,上了色的翡翠再经烘干,染料就沉淀在翡翠孔隙,使翡翠产生颜色,最后进行蜡保护,使之不易再被水溶解,使颜色分布更柔和,同时提高玉件的光泽。

染色处理翡翠的鉴别特征:
1.染绿色翡翠:
颜色沿缝隙分布:染绿色翡翠的绿色易浓集在小裂纹中,并沿着裂纹充填在裂纹附近的晶粒间隙中,呈丝网状分布。而天然翡翠的裂纹和 孔隙都是没有颜色的。这些特征用10倍放大镜下观察最好,用显微镜观察时,也只能用低倍,以不超过20倍为宜。
可见光吸收光谱:尽管染色翡翠的颜色与天然的可以非常相似,但是它们呈色机制完全不同,天然翡翠的绿色是由于含铬硬玉所致,其有特征的吸收线,与绿色染料对可见光的吸收特征截然不同。在分光镜下观察,染绿色翡翠在红光区内有一强的吸收窄带,而天然翡翠则是从红光区的末端开始有三条间隔排列的吸收线(690、660、630nm向短波方向强度递减的吸收窄带)。尤是绿色特别鲜艳的翡翠如果观察不到铬吸收线,不管其它的吸收线是否存在,都可能不是天然的绿色。
早期的染绿色翡翠在查尔斯滤色镜下观察常常会变成橙红色调,但是,近期的染绿翡翠,因采用不同种类的染料,多不变色,故不可因为滤色镜下不变色而认为是天然的绿色。
大多数的染绿色翡翠的紫外荧光与天然翡翠相似,没有明显的荧光,但可有弱的黄白色荧光,这种荧光也可以是蜡引起的,有少量染绿色翡翠具有很强的紫外荧光。如果绿色部分发出反常的强荧光,则是染色的标志。
2.染紫色翡翠等
一般认为染紫色的翡翠比染绿色的翡翠更不好鉴定,诊断性的特征比染绿色翡翠少,但只要认真观察仍然可以找到染紫色翡翠的特征性标志。
天然紫色翡翠往往是成片分布,颜色由带浅紫或淡紫色的硬玉颗粒

集合而成,少呈脉状分布,颜色浅,深的少见。染色处理形成的紫色充填在翡翠的裂隙和孔隙之中,可形成紫色的细脉,或者充填在白色翡翠颗粒的粒间空隙中,出现白色颗粒被紫色包围的现象,这种情况与天然的紫色翡翠相反。天然的紫色翡翠没有荧光或因含有蜡发弱的蓝白色荧光,而染紫色翡翠多有粉红色的荧光。但由于荧光较弱,当不易分辨时,只可作为指示性的特征。传统翡翠通常染成绿色和紫色,而少染成其它的颜色,但近几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出现有染黄、染红、及仿古等杂色的染色翡翠,新近的工作表明,染成紫红色的翡翠有时可根据其在长波紫外光下有明亮的橙色荧光而与天然带色材料相区别。天然紫红色翡翠可能有弱褐红色荧光。天然的翡翠,无论是绿色还是紫色,它的颜色都是矿物本身的颜色,即是矿物晶体中着色离子的颜色,不会褪色。而经人工染色翡翠的颜色耐久性差,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减少,时间一长就会褪色。特别是经常浸入到一些有机溶剂或酸液中,混入的颜料或染料会部分或全部溶解出来,而使宝石的颜色变浅或消失。此外,汗浸、光照、或海浴等也会使染色剂分解,溶失而引起褪色。
染色处理的翡翠不论是在批发市场,或是零售市场都十分常见,而且现在的染色品已不是一眼即可识别,一定要仔细观察,保持对染色处理的警惕性,根据前面所述的各种特征,不难加以识别。

四、蛋白石(欧泊)
欧泊染色的方法很多,这大概是由于欧泊多孔的性质所决定的。由于黑色的欧泊倍受人们喜爱,最常染出的是黑色的欧泊。多采用糖酸方法。这种方法可将澳大利亚Andamooka的脉石欧泊染黑,这种欧泊中含有许多高岭石,高岭石散射的白光使欧泊的颜色暗淡,变彩不明显。经染黑后,那些过多的白光被沉积在孔隙中的黑色炭所吸收,于是增强了欧泊的颜色,使其很象高品级欧泊。
(1)糖酸染色处理:
1.预制清洗,在低于100℃温度下烘干。
2.将欧泊放在热糖溶液中浸泡几天。
3.等欧泊慢慢冷却后迅速擦净多余的表面糖汁,然后放入100℃左右的浓硫酸中浸泡1~2天,再慢慢冷却
4.将欧泊仔细冲洗后,再在碳酸盐溶液中迅速漂洗一下,然后再冲洗干净。
这样染色就完成了,还可进一步抛光做成成品。浸泡中溶液渗透的程度取决于欧泊孔隙的大小、多少和浸泡时间的长短。即使渗入欧泊内部的黑色不多,表层的黑化也会使欧泊的表面发生巨大的变化。另处,染黑色欧泊的其他染料还有,苯胺染料和硝酸铬、硝酸银等。
(2)染色欧泊的鉴别特征:
1.经染色的欧泊,在显微镜下观察,可

以看到在欧泊中,色斑呈破碎的小块并仅局限在宝石的表面,结构为粒状。含有象胡椒粒或卵石子一样的炭或染料的颗粒,天然黑蛋白石很少看到黑色斑点。也可发现裂隙中浓集着的染料。一般这样观察不需在正面,只需在圆顶形欧泊的底平面即可看到。
2.荧光法:经过染色处理的蛋白石在长波紫外线下没有正常的强荧光反应,天然蛋白石在长波以紫外线下能发出正常的强荧光效应。

五、钻石
蓝色或紫色染料被涂在颜色不好的钻石的亭部,这将中和不好看的黄色调,使钻石显白色。将有裂隙的钻石染成黑色、粉色来充当天然彩色钻石。
(1)染色黑色钻石与天然黑色钻石的区别方法
染色钻石薄的部分通常是浅绿色。天然钻石薄的部分透过来的颜色为浅灰色。人工染色黑色钻石的黑颜色浓而不透光。天然黑色钻石其颜色表现为一条深、一条浅不均匀的黑色(也称色带)。
(2)天然粉色钻石与处理粉红色钻石的区别方法
天然粉红色钻石的特点是在光谱中不出现592nm谱线,经过处理的粉红色钻石一般呈浅褐粉红色,在光谱中出现592nm谱线。
天然粉红色钻石颜色鲜艳,表里颜色一致,刻划、加热、酸中煮都不褪色。染色的粉红钻石表里颜色不一致有颜色集中现象。刻划、加热、酸中煮均褪色。

六、刚玉
将宝石加热后淬泠,使之形成微小裂纹后浸入色料,沉淀的色料的颜色即为宝石色。有时用染料和油一道来改进刚玉的颜色。例如“红宝石油”就是一种稳定的矿物油加上红色染料和少量杀菌剂型的芳香剂,这种油的注入可以使浅粉色或无色的刚玉,特别是那些具有天然裂隙者加上颜色,以“红宝石”出售。
染色刚玉只要仔细观察是不难鉴别的。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有无颜色集中的染色痕迹,同时可以用一个蘸满丙酮的棉签对宝石进行擦试来检查。此外染色红宝石常带橙色或黑灰色调,有时会出现橙色的紫外荧光,无明显的692nm的荧光线。


七、绿柱石类宝石
对无色、有裂隙的绿柱石类宝石用有色的石腊;清漆,合成树脂混合进行染色处理,可改变原宝石的颜色、裂隙度、光泽,掩盖宝石中疵点、缺陷等来充当好宝石。
具体操作方法可参见玛瑙一节,绿柱石一般只染成绿色或蓝色,其它颜色很少用,且由于绿柱石为单晶体无孔隙,仅是天然或人工裂纹浸入颜色,所以绿柱石的染色只是作为加强颜色的补救措施,很少用于将无色的染成有色的。
(1)那些染色获得颜色的祖母绿,其吸收光谱将是模糊的或缺失。
(2)观察裂隙中的染色物
(3)观察镶好的戒面背面是否有染料。

八、岫玉
天然

岫玉颜色鲜艳,透光性好,色调均匀。经过改色处理的岫玉,染色后出现染料集中现象。透光性差,色调不均。质地粗糙,手感差,光泽发呆。

九、珊瑚
碳酸盐型珊瑚可被染色。放大观察可见方解石颗粒 间,裂隙内等处颜色深,用蘸有丙酮的棉签可擦下染色剂。天然黑色珊瑚有光泽,染色后无光泽。

十、其他宝石
1.绿松石
选用浅绿色、月白色松石,放入蓝色苯胺染料中。或是用带有颜色的材料,如蓝色的蜡,或者蓝色的塑料等注入的方法进行人工染色。
如果在染过色的绿松石上滴一滴氨水,染的蓝色就会褪掉。对染色的绿松石除了要进行常规的宝石物理性质测试外,人们还采用了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
2.青金石
质量差的青金石常染色以提高颜色效果。
仔细地细观察被染色的材料会发现颜色沿缝隙富集。当这些缝隙相交时可形成网络图案。染料能被浸有合适溶液(如丙酮)的棉签擦洗掉。日常生活中可用毛笔尖沾上一点指甲油去除剂在青金石样品上轻轻摩擦,观察毛笔尖上是否有浅蓝色痕迹,若有浅蓝色痕迹,可以证明是染色青金石。
如果材料曾经上蜡,丙酮将无法检验染剂的存在。因此在进行检测之前应仔细地检查青金石的表面。如发现有蜡,在宝石的检测部位应采取步骤去除蜡层或用合适的溶剂清除之。这种测试方法应在样品的不引人注目的部位进行。
3.白玉、青白玉
天然白玉、青白玉、其色调纯正、细腻、油感强,其中有杂色者,用放大镜观察无染色迹象。经过染色处理的白玉、青白玉其色调浓淡分明 。 在放大镜下观察到颜色痕迹,并看到许多裂隙中藏有染色的斑点。
4.方解石、冰洲石
天然无色透明,若有色者颜色鲜艳,色泽均匀,无条带现象,无染色痕迹,个别有条带。染色方解石冰洲石其色泽深浅分明,有染色斑迹,在放大镜下可观察细微裂隙中的染色剂分布、浓艳斑点、来判断之。
5.琥珀
可被染色处理以改善其颜色,特别是为了产生绿颜色;或为了给人以“陈年老货”的观感而将它的表面染成红褐色。没有检测方法可用于验证是否用了这一方法。
6.象牙
可被染成各种颜色,然而没有一种能与天然致色的材料相像。

第四章 辐照处理
辐照改色的途径主要有:
1. 镭照射处理(α粒子):
1904年William Crooks爵士首次将钻石与放射性镭的盐类接触时,钻石产生了绿色,主要是由盐中α粒子的照射使钻石表面有20μm厚的绿色。现在这种方法已被放弃了。
主要的特点:
a.α粒子为带电粒子,无法入射钻石内部,钻石的绿色仅在表层。
b.绿色

是永久性的,不会褪色。
c.被处理的钻石在较长的时间内有放射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2.人工产生的元素镅辐射处理(α粒子):
辐射后的金刚石进行强有力的清洗,可以不带有任何放射性痕迹;
3.回旋加速器处理(质子、氘核、α粒子):
轰击金刚石,使之着色;运用回旋加速器对亚原子粒子如质子、氘核或α粒子进行加速,然后让这些高速运行的带电粒子对钻石进行轰击,可以使钻石产生暗绿至黑色。
主要特点:
a. 亚原子粒子均带电,不能穿入钻石深部,颜色仅在钻石的表面。
b. 辐照产生的颜色为暗绿色,处理时间较长则为黑色。
c. 经处理的钻石开始有放射性,但较短暂。
d. 颜色是稳定的,长久不会褪色。
e. 在500~900℃加热,可以使绿色转变成黄色、橙色或褐色。
 4.线性加速器(高能电子)
用Van de Graaff发生器加速的电子,轰击钻石可以使钻石产生蓝至蓝绿色调。
主要特点:
a. 电子带电,但质量较α粒子小很多,因而处理钻石虽不能穿透整个钻石,但深度可达2mm。
b. 辐照时会产生热量,但可以控制在400℃以下。
c. 处理的颜色不会褪色,但在表面分布不均匀。
d. 基本没有对人体有伤害的放射性。
e. 加热处理可以使钻石颜色转成桔黄、粉红-红紫和褐色。
 5.核反应堆处理(高能中子)
将钻石置于核反应堆中,用中子轰击,这种方法是目前辐照处理钻石的主要方法。
主要的特点:
a. 中子不带电荷,可以穿透钻石,因而钻石的辐照处理产生的颜色是整体的。
b. 辐照先产生的是绿色,进一步辐照会产生暗绿-黑色。
c. 绿色是永久的,不会褪色。
d. 辐照的初期会有放射性,但很短暂,因而成品不会对人体有伤害。
6.γ射线处理
采用CO60产生γ射线对钻石进行辐照处理,可以使钻石变成蓝或蓝绿色。
主要特点:
a.γ射线穿能力强,可以使整个钻石改色。
b. CO60产生γ射线能量较低,使处理过程很长,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因而这种方法目前几乎没有应用。
γ-射线通常能产生满足大多数宝石要求的结果,它是最常用的辐照方法。γ-射线不诱发放射性,因此不具有残余放射线,是非常安全的辐照装置,可放心应用该射线处理过的各类宝石。β-射线诱发少量的放射性,因此对于用该射线处理的宝石必须进行放射线测量后方可安全使用。中子-射线诱发一定量的放射性物质,必须进行严格检测才可上市出售。

四、辐照宝石时要注意的问题
(1)为保证产品颜色的均匀,必须实现均匀辐照,在辐照时转动或反复翻动宝石。
(2)为避免样品在辐照时温度过高炸裂,应采用相

应的冷却措施。如加入 循环冷却水,或周期性将样品暴露在空气中冷却。
(3)为得到满意的颜色深度,需控制足够的放射剂量,要使宝石的颜色较深,则要反复辐照。在辐照计量尚未饱和之前,宝石颜色的深度与辐照剂量成正比,辐照的时间越长,得到宝石的颜色越深。一般当辐照的剂量饱和之后,宝石的颜色就不变化了。
(4)辐照改善的宝石,颜色有时不稳定,遇到光和热容易退色,常用低温加热的方法去掉不稳定色心,使稳定色心保留。但低温加热后常有颜色变化,如果加热的温度控制不好会使宝石完全退色恢复辐照前的颜色。

辐照处理的宝石及鉴别
一、钻石
天然彩色钻石非常稀少,价格昂贵,因此如何确定彩色钻石的颜色是天然成因还是人工辐照处理成因成为现今宝石学家面临的最大挑战。辐照与热处理相配合改变钻石的颜色,可称为永久性改色法。辐照产生色心,色心可随后通过加热予以改造,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有色而且颜色不好的钻石,如褐色钻石可改变为美丽的天蓝色、绿色。但它不能使钻石的颜色变浅。不能用此方法提高颜色的色级。
最初对宝石进行辐照处理的便是钻石。一般来说,对钻石进行辐照处理有镭盐处理、回旋加速器处理、中子辐照和电子辐照等几种方法。
1.镭盐处理:通过将钻石埋于镭盐中而使钻石形成绿色。这种方法会产生长期的放射性。在珠宝界,这种镭处理致色钻石一直存在。
2.应用回旋加速器处理:这种辐照处理方式可以使钻石产生多种颜色,包括绿色,蓝绿色和黑色。之后采用加热淬火可以产生黄色至褐色,以及不太常见的粉红色,红色或紫红色。
3.中子辐照和电子辐照:中子辐照和电子辐照是对钻石进行辐照处理最理想的方法,同其它方法相比,其所形成的颜色较为均匀,鉴定起来更加困难,对绿色钻石更是如此。
辐照处理钻石的检测:
1.颜色分布:在天然致色彩色钻石中,色带可为直线状或角状,并与晶面平行,而人工致色的钻石中,色带则平行于琢型宝石的小面。应用回旋加速器处理的钻石所产生的颜色具有分布集中的特点,且颜色分布与琢型宝石的形状有关,也与轰击方向有关。从亭部辐照导致在圆钻型切工宝石围绕底尖颜色成环状存在,形成“伞状效应”;阶梯形琢型钻石显示靠近底面并与它平等的窄的色带。从冠部辐照则导致冠部刻面轮廓的颜色富集;可见围绕腰棱的深色环。若从石的边部轰击,则无特征的图案,但靠近轰击源一侧的颜色要深的多。
2.吸收光谱:辐照处理的钻石基本上基于宝石的光谱学吸收性质,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