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物理】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物理】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物理】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

1.现有A、B两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其中A为纯净的氯酸钾,B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将A、B分别放入试管中,并在两个酒精灯上同时加热制取氧气.当A、B均完全反应后,如下图所示,得到的氧气的质量m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中,正确的是()

A.B.

C.D.

【答案】C

【解析】

【详解】

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作催化剂,只是加快了反应速率,不影响生成氧气的质量,如果单独加热氯酸钾,要到熔化以后,才缓慢放出氧气,而加入了二氧化锰的氯酸钾,稍微加热即放出氧气。B中氯酸钾的质量比A中的少,所以B产生的氧气少,故选C。

2.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9

B.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

C.氟、硫、氯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

D.氟元素和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有几个电子层,就属于第几周期。

【详解】

A、氟原子是9号原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则核外电子数为9,故A正确;

B、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故B正确;

C、氟、硫、氯三种元素都属于非金属元素,故C正确;

D、氟元素和氯元素核外电子层数不同,位于元素周期表的不同周期,故D不正确。故选D。

【点睛】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下列有关物质反应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4.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软着陆月球背面。月球上含有多种金属元素,如图是铝、钛、铁三种金属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g B.钛原子的核内有22个质子

C.铁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6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钛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2,表示原子序数为22;根据原子

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钛原子的核内有22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铁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26,表示原子序数为26;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铁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6,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5.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砷原子的质子数为33

B.氯原子的M层电子有7个

C.图中只有一种金属元素

D.砷、硒、溴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同一族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前的数字是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砷原子的质子数为33,该选项说法正确;

B、M是第三电子层,氯原子的M层有7个电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C、图中只有一种金属元素,即锗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D、砷、硒、溴在元素周期表中处在同一行,属于同一周期,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6.2019年3月28日上午,生态环境部召开2019年3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截至27日10时,事故点下风向1公里出现苯超标现象,2公里和3.5公里处各项污染物浓度均低于标准限值。下列有关苯(C6H6)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苯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C.苯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每个苯分子里含有3个氢分子和3个氧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C H,属于有机物。

苯的化学式为66

【详解】

??=,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A、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12:1

故A不正确;

C H,则苯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故B正确;

B、苯的化学式为66

??=,故C不正确;

C、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12:1

D. 每个苯分子里含有6个氢原子和6个碳原子,故D不正确。故选B。

7.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H2B.H2O C.H+D.2H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氢分子,即H2。选A。

考点:物质的构成。

点评: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由哪种微粒构成,其化学性质就由哪种微粒保持。

8.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B.氯化钠是由氯化钠离子构成的

C.“丹桂飘香”可以说明分子间有间隔D.蒸馏水与海水中的水的化学性质相同【答案】D

【解析】

【详解】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但原子还可以分成更小的原子核、电子,此选项错误;

B、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不存在氯化钠离子,此选项错误;

C、“丹桂飘香”可以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此选项错误;

D、蒸馏水与海水中的水都是相同的水分子构成的,故化学性质相同,此选项正确。

故选:D。

9.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解的是()

A.氯原子的中子数是17

B.氯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

C.当x=8时,该粒子是阳离子

D.在化学变化中,氯原子易得到电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得:氯原子的质子数是17;氯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当x=8时,该微粒是阴离子;在化学变化中,氯原子易得到电子。故选D.

考点:原子的结构

10.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种催化剂只能催化一个化学反应

B.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性质都不变

C.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也能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D.如果没有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氯酸钾加热不会分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一种催化剂可以催化多个化学反应,如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和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都可以做催化剂,故错误;B、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故错误;C、催化剂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既可加快反应速率,也可以减慢反应速率,故正确;D、不使用催化剂物质也能发生化学反应,例如氯酸钾加热下也能缓慢分解放出氧气,故错误.

考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11.已知:2KMnO4K2MnO4+MnO2+O2↑。下列图象表示一定质量的KMnO4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F

【解析】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于氧气是气体,所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反应结束固体的质量等于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和,不再变;B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所以氧元素的质量不随反应时间而变化,图像应该是一条平线;二氧化锰是生成物,开始高锰酸钾分解前,二氧化锰的含量为零,反应中二氧化锰逐渐增多,含量增加,反应结束,含量不再改变;D氧气是反应的生成物,所以氧气的体积起点应该为零。选A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12.火箭常用联氨(N2H4)作燃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H4+2NO2X+2H2O.则X 的化学式是()

A.N2B.NO2C.NH3D.N2O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不变。在

N2H4+2NO2X +2H2O反应中,反应前共有氮原子4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2个;反应后的原子为:氢原子4个、氧原子2个,则2X中含有氮原子4个,故X的化学式为N2,故选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保持不变

13.下列实验现象记录正确的是 ( )

A.把铜丝放入硫酸铝溶液中,紫红色固体表面产生银白色固体,溶液变成蓝色

B.向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入氯化铁溶液,有浅绿色沉淀生成

C.将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铁,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并放出热量

【答案】C

【解析】

A、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铜的活动性比铝弱。把铜丝放入硫酸铝溶液中,不发生反应,无明显现象,错误;

B、向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入氯化铁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错误;

C、将一氧化碳通入灼热的氧化铁生成铁粉和二氧化碳,红棕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粉末,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并放出热量,错误。故选C。

14.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纳米铁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

B.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C.激光手电照射使纳米铁粉的着火点降低

D.气球先膨胀后又变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铁丝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错误;

B、锥形瓶底放水的原因是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错误;

C、物质的着火点是一定的,不会降低,正确;

D、纳米铁粉燃烧放出大量的热,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气球膨胀,装置冷却后由于消耗氧气,气球又变小,错误。故选C。

15.下列图像中能表示用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时,二氧化锰在固体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a%)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图是(b时间表示反应已完全)()

A.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

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用作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在化学反应中,氯酸钾的质量在不断的减少(由于氯酸钾在加热时不断产生氧气),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a%)在不断增加,反应结束后就不变了,在没有反应时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能是零。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故选B。

16.通过实验测定了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A.门捷列夫B.达尔文

C.拉瓦锡D.牛顿

【答案】C

【解析】

A、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错误;

B、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错误;

C、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正确;

D、牛顿发现了力学定律,错误。故选C。

17.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A.用排水法收集O2时,集气瓶装满水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时,导管伸入到集气瓶的底部

C.用排水法收集O2时,导管口冒出气泡,立即收集

D.用排水法收集O2,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排水法收集,集气瓶中装满水,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尽,故正确;

B、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导气管伸到集气瓶的底部,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尽,故正确;

C、用排水法收集,没有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就开始收集,原试管内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故错误;

D、用排水法收集O2 ,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可以防止空气的进入,故正确;答案:C。

18.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实验事实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反应物浓度

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反应温度

C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有、无催化剂

D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反应物的种类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序号实验事实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反应物浓度。故A正确。

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反应温度。故B正确。

C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有、无催化剂。故C正确。D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反应物接触面积。故D错误。

19.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相关变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正确的有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①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该过一段时间才有氧气生成,故错误;

②二氧化锰在在这个反应中是催化剂,质量不变,故正确;

③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一段时间才有氧气生成,生成的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氯元素的质

量不变,固体的质量减小,根据固体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氯元素的质量

固体的质量

可知,

固体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会变大,反应停止质量分数会不再变化,正确;

④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一段时间才有氧气生成,生成的氧气逸散到空气中,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不断减小,但不会减小到了0,因为二氧化锰中含有氧元素,故错误; 故选B 。

20.研究表明,青少年大量的饮用碳酸饮料易造成身体中钙的流失。这里所说的“钙”是指 A .元素 B .原子

C .分子

D .单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由元素组成,青少年大量的饮用碳酸饮料易造成身体中钙的流失。这里所说的“钙”是指物质中的钙元素,故选A 考点:物质的组成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十三章内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 (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直接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注:只要为人眼所能看到的物体的运动,都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比如:蒙蒙细雨、粉笔灰等。只要与气味、颜色变化等有关的都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的热运动。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当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10-10 米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零,叫做平衡位置;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10-10米时,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合力表现为斥力;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合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近似认为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注:物体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物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露珠呈现球状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吸盘被吸附在墙上不是分子引力的作用是大压强的作用;带电的同种电荷相互吸引不是分子引力的作用是电场的作用) 高分提示:此部分需复习星级题。 第二节内能 1、内能 (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注:一切与摩擦有关的现象都是利用做功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4、热量 (1)概念:物体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改变的内能叫热量。 (2)热量是一个过程量。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具有、包含多少热量。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焦耳(J)。 高分提示:此部分需要狂记,记准确、记完整。 要理解: 1 内能说增大或减少;温度说升高或降低;热量说吸收或放出。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高一上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学期数学知识概念方法题型易误点技巧总结 一、集合与命题 1.集合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 在求有关集合问题时,尤其要注意元素的互异性,如(1)设P Q 、为两个非空实数集合,定义集合{|,}P Q a b a P b Q +=+∈∈,若{0,2,5}P =,}6,2,1{=Q ,则P Q +中元素的有________个。(答:8)(2)非空集合}5,4,3,2,1{?S ,且满足“若S a ∈,则S a ∈-6”,这样的S 共有_____个(答:7) 2.遇到A B =?I 时,你是否注意到“极端”情况:A =?或B =?;同样当A B ?时,你是否忘记?=A 的情形?要注意到?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如集合{|10}A x ax =-=,{}2|320B x x x =-+=,且A B B =U ,则实数a =______.(答:10,1,2 a =) 3.对于含有n 个元素的有限集合M ,其子集、真子集、非空子集、非空真子集的个数 依次为,n 2,12-n ,12-n .22-n 如满足{1,2}{1,2,3,4,5}M ??≠集合M 有______个。 (答:7) 4.集合的运算性质: ⑴A B A B A =??U ; ⑵A B B B A =??I ;⑶A B ?? u u A B ?痧; ⑷u u A B A B =???I 痧; ⑸u A B U A B =??U e; ⑹()U C A B I U U C A C B =U ;⑺()U U U C A B C A C B =U I .如设全集}5,4,3,2,1{=U ,若}2{=B A I ,}4{)(=B A C U I ,}5,1{)()(=B C A C U U I ,则A =_____,B =___.(答:{2,3}A =,{2,4}B =) 5. 研究集合问题,一定要理解集合的意义――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 y f x =—函数的定义域;(){}|y y f x =—函数的值域;(){}(,)|x y y f x =—函数图象上的点集, 如设集合{|M x y ==,集合N ={} 2|,y y x x M =∈,则M N =I _ _ (答:[4,)+∞); 6. 数轴和韦恩图是进行交、并、补运算的有力工具,在具体计算时不要忘了集合本身和空集这两种特殊情况,补集思想常运用于解决否定型或正面较复杂的有关问题。如已知关 于x 的不等式 250ax x a -<-的解集为M ,若3M ∈且5M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答:(]519253a ??∈????U ,,) 7.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若原命题是“若p 则q ”,则逆命题为“若q 则p ”;否命题为“若p 则q ” ;逆否命题为“若q 则p ”。提醒:(1)互为逆否关系的命题是等价命题,即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但原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都不等价;(2)在写出一个含有“或”、“且”命题的否命题时,要注意“非或即且,非且即或”;(3)要注意区别“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否命题要对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都否定,而命题的否定仅对命题的结论否定;(4)对于条件或结论是不等关系或否定式的命题,一般利用等价关系“A B B A ???”判断其真假,这也是反证法的理论依据。(5) 哪些命题宜用反证法?如(1)“在△ABC 中,若∠C=900,则∠A 、∠B 都是锐角”的否命题 为 (答:在ABC ?中,若90C ∠≠o ,则,A B ∠∠不都是锐角);(2)已知函数2(),11 x x f x a a x -=+>+,证明方程0)(=x f 没有负数根。 8.充要条件。关键是分清条件和结论(划主谓宾),由条件可推出结论,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由结论可推出条件,则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从集合角度解释,若

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整理

初三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整理 机械能和内能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 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有相 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 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3、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 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5、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6、弹性势能:物体因为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物体的弹性形变 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7、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8、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 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9、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相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10、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 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13、热量的计算: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 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1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很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1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有) 机械和功 1.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 F1L1=F2L2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2.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镊子,筷子,扫地用具等)(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3.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4.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5.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详见公式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得发生:由物体得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得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得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得。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就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得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就是指声音得高低,它与发声体得频率有关系.(2)响度:就是指声音得大小,跟发声体得振幅、声源与听者得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得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得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得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得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得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得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得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得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得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就是指物体得冷热程度。测量得工具就是温度计,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得热胀冷缩得原理制成得。 2、摄氏温度(℃):单位就是摄氏度。1摄氏度得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得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与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得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

高一上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高一上学期数学知识概念法题型易误点技巧总结 一、集合与命题 1.集合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 在求有关集合问题时,尤其要注意元素的互异性,如(1)设P Q 、为两个非空实数集合,定义集合{|,}P Q a b a P b Q +=+∈∈,若{0,2,5}P =,}6,2,1{=Q ,则P Q +中元素的有________个。(答:8)(2)非空集合}5,4,3,2,1{?S ,且满足“若S a ∈,则S a ∈-6”,这样的S 共有_____个(答:7) 2.遇到A B =?I 时,你是否注意到“极端”情况:A =?或B =?;同样当A B ?时,你是否忘记?=A 的情形?要注意到?是任集合的子集,是任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如集合{|10}A x ax =-=,{}2|320B x x x =-+=,且A B B =U ,则实数a =______.(答: 10,1,2 a =) 3.对于含有n 个元素的有限集合M ,其子集、真子集、非空子集、非空真子集的个数 依次为,n 2,12-n ,12-n .22-n 如满足{1,2}{1,2,3,4,5}M ??≠集合M 有______个。 (答:7) 4.集合的运算性质: ⑴A B A B A =??U ; ⑵A B B B A =??I ;⑶A B ?? u u A B ?痧; ⑷u u A B A B =???I 痧; ⑸u A B U A B =??U e; ⑹()U C A B I U U C A C B =U ;⑺()U U U C A B C A C B =U I .如设全集}5,4,3,2,1{=U ,若}2{=B A I ,}4{)(=B A C U I ,}5,1{)()(=B C A C U U I ,则A =_____,B =___.(答:{2,3}A =,{2,4}B =) 5. 研究集合问题,一定要理解集合的意义――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 y f x =—函数的定义域;(){}|y y f x =—函数的值域;(){}(,)|x y y f x =—函数图象上的点集, 如设集合{|M x y ==,集合N ={} 2|,y y x x M =∈,则M N =I _ _ (答:[4,)+∞); 6. 数轴和韦恩图是进行交、并、补运算的有力工具,在具体计算时不要忘了集合本身和空集这两种特殊情况,补集思想常运用于解决否定型或正面较复杂的有关问题。如已知关 于x 的不等式 250ax x a -<-的解集为M ,若3M ∈且5M ?数a 的取值围。 (答:(]519253a ??∈????U ,,) 7.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若原命题是“若p 则q ”,则逆命题为“若q 则p ”;否命题为“若p 则q ” ;逆否命题为“若q 则p ”。提醒:(1)互为逆否关系的命题是等价命题,即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但原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都不等价; (2)在写出一个含有“或”、“且”命题的否命题时,要注意“非或即且,非且即或”;(3)要注意区别“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否命题要对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都否定,而命题的否定仅对命题的结论否定;(4)对于条件或结论是不等关系或否定式的命题,一般利用等价关系“A B B A ???”判断其真假,这也是反证法的理论依据。(5)哪些命题宜用反证法?如(1) “在△ABC 中,若∠C=900,则∠A 、∠B 都是锐角”的否命题为 (答:在ABC ?中,若90C ∠≠o ,则,A B ∠∠不都是锐角);(2)已知函数2(),11 x x f x a a x -=+>+,证明程0)(=x f 没有负数根。 8.充要条件。关键是分清条件和结论(划主谓宾),由条件可推出结论,条件是结论成

初中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十三章内能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如闻到花香。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 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5.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6.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内能还与物体的质量和状态有关。 7.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8.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9.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10.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11.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12.比热容(c ):在数值上等于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如水的比热容为4.2x103J/(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为4.2x103J. 1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种类相同,比热容就相同。 14.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5.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6.热量的计算: (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 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①Q吸=cm(t-t0)=cm△t 升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最新整理】

第十三章内能 本章知识结构图: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热运动: (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无论大小,无论是否是生命体,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 (2)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比如墨水在水中扩散等等。 a.扩散的物理意义: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表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扩散的特点: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发生扩散时每一个分子都是无规则运动的。 (3)分子的热运动 a.定义: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b.影响因素: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它们是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是斥力变化要比引力变化快得多。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如图:

(2)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二、内能 1.内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分子动能: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温度高低。分子势能:分子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分子间距。单位是焦耳(J)。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同一物体的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具有的内能就越多。但不同物体的内能则不仅以温度的高低为依据来比较。 (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分子的个数、分子的质量、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高低)、分子间相对位置。 2.物体内能的改变: (1)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做功实现转化。 热传递:内能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学习不是苦差事,做好学习中的每一件事,你就会发现“学习,是一块馍,你能嚼出它的香味来. 查字典物理网分享了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供大家阅读参考! 记住的常量 1.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c=3× 105Km/s=3×108m /s。光在其它透明物质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都要慢 2.15℃的空气中声速:340m/s,振动发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3.水的密度:1.0×103Kg/m3=1g/cm3=1.0Kg/dm3。 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100℃,冰的熔点O℃, 水的比热容4.2×103J/(Kg?℃)。 4.g=9.8N/Kg,特殊说明时可取10 N/Kg 5.一个标准大气压=76cmHg==760mmHg=1.01×105Pa=10.3m 高水柱。 6.几个电压值:1节干电池1.5V,一只铅蓄电池2V。照明电路电压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7.1度=1千瓦?时(kwh)=3.6×106J。 8.常见小功率用电器:电灯、电视、冰箱、电风扇; 常见大功率用电器:空调、电磁炉、电饭堡、微波炉、电烙铁。

物理量的国际单位 长度(L或s):米(m) 时间(t):秒(s)面积(S):米2(m2)体积(V):米3(m3)速度(v):米/秒(m/s)温度(t):摄氏度(℃)(这是常用单位) 质量(m):千克(Kg)密度(ρ):千克/米3(Kg/m3)。力(F):牛顿(N)功(能,电功,电能)(W):焦耳(J) 功率(电功率)(P):瓦特(w)压强(p):帕斯卡(Pa)机械效率(η)热量(电热)(Q):焦耳(J) 比热容(c):焦耳/千克摄氏度(J/Kg℃)热值(q):J/kg或J/m3 电流(I):安培(A)电压(U):伏特(V) 电阻(R):欧姆(Ω)。 单位换算 1nm=10-9m,1mm=10-3m,1cm=10-2m;1dm=0.1m,1Km=103m, 1h=3600s,1min=60s, 1Kwh=3.6×106J.1Km/h=5/18m/s=1/3.6m/s,1g/cm3=103Kg/m3, 1cm2=10-4m2, 1cm3=1mL=10-6m3,1dm3=1L=10-3m3, 词冠:m毫(10-3),μ微(10-6),K千(103),M兆(106) 公式 1.速度v=s/t; 2.密度ρ=m/v; 3.压强P=F/s=ρgh; 4.浮力F=G排=ρ液gV排=G(悬浮或漂浮)=F向上-F向下 =G-F’ ; 5.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6.功w=Fs=Gh(克服重力做

高一英语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一. 1.1)differences between A and B A和B之间的不同 ★★make some/no difference 有一些/没有作用/影响 A is different from B A和B不同 A and B are different in ..A和B在某方面不同differ vi . 不同;有分歧 2)be happy with sth./sb. 对某物/某人感觉愉快/幸福/满意 be happy to do sth. 乐于做某事 3)mean vt. 意味着;有……的意思 ★★★mean doing 意味着…… ★★★mean to do 打算做某事 ★★means n. 方法,手段(单复同形) by this means = in this way 用这种方法 by no means =not at all 决不 by all means 一定,务必,不惜一切地 by means of 通过;用;借助于 4)be prepared for 已为……做好了准备 prepare sb. for sth. 使……有思想准备 prepare sb. to do sth. 为某人做某事做准备 in preparation (for) 在准备中 make preparation s. for 为……做准备 5)encourage sb. to do sth. 鼓励某人做某事 encourage sb. (in sth.) 鼓励或支持某人 discourage sb. 使某人泄气 6)more than = over 超过,多于 more than+名词/动词/形容词/从句不仅仅;不只是no more than +数词仅仅 not more than +数词至多,不超过 not more……than 不比……更 no more……than 和……不一样 more……than 与其说是……不如说是…… 7)★turn out to be sb./sth. 结果是…… e.g. But it turn out to be fine. 8)★try to do sth. 努力做某事 ★try doing sth. 是做,尝试干某事 9)attend (on) sb. 照料/看护某人 attend to sb. = take care of 10)win/earn/gain the respect of sb. 赢得某人的尊敬 have a deep respect for sb. 深深敬重某人 respect sb. for doing sth. 因为……而尊敬某人 11)blame sb. for doing sth. 因为……而责备某人 scold sb. for doing sth. 因为……而责骂某人 12)devote oneself to 献身于 devoted adj.

(完整版)初三物理知识点归纳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研究对象)相对于这个标准的位 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3、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一切物体都是在运动 (2)相对静止 二、运动的快慢 1. 速度 (1)物理意义: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s/t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速度——米每秒(m/s) (4)单位:m/s km/h 换算 1m/s=3.6km/h 2. 匀速直线运动 (1)概念: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 3. 变速运动 (1)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2)公式: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即 v=s/t 三、长度、时间及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更准确的测量 就要选用游标卡尺等其他工具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4、刻度尺的使用: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 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 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 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 还有小时(h)和分(min)1h=60min 1min=60s (2)测量工具: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停表等 停表:大圈表示一分钟,小圈表示一小时。 6.误差 (1)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就是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 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 N 表示。 6、力的测量:测力计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 线段应越长 五、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 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 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六、二力平衡

高中数学高一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数学知识点总结 1. 对于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及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如:集合,,,、、A x y x B y y x C x y y x A B C ======|lg |lg (,)|lg 中元素各表示什么? 2. 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记集合本身和空集的特殊情况。? 注重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解集合问题。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 注意下列性质: {}()集合,,……,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 1212a a a n n ()若,;2A B A B A A B B ??== (3)德摩根定律:()()()()()() C C C C C C U U U U U U A B A B A B A B ==, 4. 你会用补集思想解决问题吗?(排除法、间接法) 5. 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逻辑连接词有“或”,“且”和()()∨∧ “非”().? 6. 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互为逆否关系的命题是等价命题。)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7. 对映射的概念了解吗?映射f :A →B ,是否注意到A 中元素的任意性和B 中与之对应元素的唯一性,哪几种对应能构成映射?(一对一,多对一,允许B 中有元素无原象。) 8. 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比较两个函数是否相同?(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9. 求函数的定义域有哪些常见类型? 10. 如何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注意整体代换思想) [ ] 如:函数的定义域是,,,则函数的定 f x a b b a F(x f x f x ())()()>->=+-0 义域是_____________。[](答:,) a a - 11. 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或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你注明函数的定义域了吗? 12. 反函数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一一对应函数) 求反函数的步骤掌握了吗?(①反解x ;②互换x 、y ;③注明定义域) 13. 反函数的性质有哪些? ①互为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 =x 对称; ②保存了原来函数的单调性、奇函数性; ③设的定义域为,值域为,,,则y f(x)A C a A b C f(a)=b f 1=∈∈?=-()b a [][] ∴====---f f a f b a f f b f a b 111()()()(), 14. 如何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取值、作差、定号、下结论) 如何判断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则(外层)(内层) y f u u x y f x ===()()()?? [][]当内、外层函数单调性相同时为增函数,否则为减函数。)f x f x ??()() () 如:求的单调区间 y x x =-+log 12 22(设,由则u x x u x =-+><<22002

初三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一种粒子;一般大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0.3-0.4nm)。 物质三态的性质: 1固体:分子排列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2液体: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3气体: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作用力微弱,易被压缩,气体具有流动性。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和太阳系相似),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纳米科技:(1nm=10 m),纳米尺度:(0.1-100nm)。研究的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 二、质量 质量: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与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等无关。 物理量符号:m。 单位:kg、t、g、mg。 1t=103kg, 1kg=103g, 1g=103mg. 天平: 1、原理:杠杆原理。 2、注意事项:被测物体不要超过天平的称量;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不能 把砝码弄脏、弄湿;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3、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2)把游码放到标尺放到左端的零刻线 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线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3)把物体放到左盘,右盘放砝码,增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4)读数: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注:失重时(如:宇航船)不能用天平称量质量。: (方法:两个放.调母看针.左物右砝)

新高一上学期政治预习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学期政治预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货币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作用:表现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2、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过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供求影响价格。 2、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3、价值规律作用: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消费类型: (1)产品类型:有形商品消费、劳务消费。 (2)交易方式:钱货两清、货款消费、租货消费。 (3)消费目的:生活消费: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最高层次消费。)3、消费结构: (4)特点: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2、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3、做理智消费者:(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得发生:由物体得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得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得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得。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就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得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就是指声音得高低,它与发声体得频率有关系。(2)响度:就是指声音得大小,跟发声体得振幅、声源与听者得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得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得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得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得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得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得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得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得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得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就是指物体得冷热程度。测量得工具就是温度计, 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得热胀冷缩得原理制成得。 2、摄氏温度(℃):单位就是摄氏度。1摄氏度得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得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与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得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就是35℃至42℃,每一小格就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得量程与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得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就是物质存在得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得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得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与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得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得温度叫凝固点。晶体得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9、晶体与非晶体得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得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与凝固曲线图: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最新最全)

初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 (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