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杰斐逊的宗教思想

托马斯·杰斐逊的宗教思想
托马斯·杰斐逊的宗教思想

托马斯·杰斐逊的宗教思想

姓名:阳娟学号:104012009048

专业:历史教育学年级:2009级

摘要:杰斐逊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传统的基督教世界观和启蒙运动科学理想的世界观相互冲击。科学的发展要求思想家门用理性来重新解释上帝。杰斐逊的宗教思想便体现了这种新旧交替的特点。从很大程度上杰斐逊的思想是有很多矛盾的地方的,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他对于灵魂的态度和对于人性的认识。这些辩证统一的矛盾认识,反应了杰斐逊作为一个自然神论者对于宗教的独特的认识。杰斐逊的宗教信仰,也是这一时期美国大众对于基督教的普遍的认知,奠定了美国后来宗教信仰的基础。

关键词:托马斯·杰斐逊,矛盾,理性,道德,自由

一、信仰的悖论

1743年,杰斐逊出生。这时的欧洲,启蒙运动如火如荼,新旧文化在这一时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时的北美十三州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杰斐逊生活的弗吉利亚就是一个典型的英国文化的再版,传统的古典文化成为社会的风尚,大家谈论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同时崇拜圣经,相信上帝。于此同时18世纪的西欧启蒙运动也通过一些思想家、移民者渗入到弗吉利亚,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一系列的西欧启蒙运动思想家成为贵族们谈论的对象。

杰斐逊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基督教家庭,他的母亲笃行基督,他的父亲甚至把《圣经》都翻旧了。杰斐逊儿时,曾接受圣公会牧师的洗礼,整个幼年时代,伴随他左右,教育他的老师们都是牧师。

生活在这样一个基督教信仰浓厚的国家里,加上从小受到的三位一体的基督教教义的影响。杰斐逊是相信上帝的。在他著作里,他把上帝称为“全能的主”,“上苍”,“天上的圣父”。可见杰斐逊对于上帝的存在是从始至终都坚信不疑的。在他写给查理·汤姆森的信件里说“我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①。儿时的经历对于杰斐逊奠定了杰斐逊一生中宗教思想的基础。但是后来的经历使得杰斐逊对于基督教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甚至使他走上了与传统基督教信仰分道扬镳的道路。

杰斐逊在17岁时到威廉·玛丽学院学习。威廉·玛丽学院是费城以南最好的最高学府,是一所教会大学,里面有7名教授,都是圣公会的牧师。但是杰斐逊最幸运的在于,当他入学不久后,学校便请来了唯一的一位非牧师的教授威廉·斯摩尔。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和启蒙运动思想家。斯摩尔讲授物理,形而上学,数学和哲学。杰斐逊有一半的课程是由威廉·斯摩尔上的。杰斐逊后来和斯摩尔成为至交。杰斐逊通过斯摩尔接受了欧洲盛行的启蒙思想。在威廉·玛丽学习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欧洲启蒙运动的图书,并了解了大量的民主,自由,自然权利方面的思想,这些思想也成为他后来的政治思想、宗教思想的基础,培养了他自然神论宗教意识的基础。

在他自己写给威廉·肖特的信件中,杰斐逊公开宣称“我也是一为伊壁鸠鲁派”②。伊壁鸠鲁是唯物论的先驱,他曾说“上帝或者希望消除所有恶事而不能;或者他能而不愿;或

①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点,1993年版,1609页

②同上,1679页

者他既不愿也不能;或者他愿意也能。如果上帝愿意而不能,他是软弱——这与上帝的品格不符;如果上的能而不愿,他是恶毒,这同样与上帝的品格不符;如果上帝既不愿也不能,那他就是既恶毒有软弱,因此就不是上帝;如果上帝既愿也能——这是唯一符合上帝。那么恶事从何而来?或者他为什么不拿开这些恶”这就是著名的伊壁鸠鲁悖论,也成为基督教们千年来无法绕开的障碍。伊壁鸠鲁被人称为“唯物主义之父”。杰斐逊公开宣称自己是伊壁鸠鲁派,也就公开宣称自己是唯物主义者了。

儿时传统英国国教思想和启蒙思想在杰斐逊的心中尽力了激烈的斗争,使得他一方面相信上帝,一方面又偏向唯物思想。这就导致了其思想而二元性。在他的书信中我们可以发现杰斐逊的宗教悖论。

(一)、灵魂的有无

一方面,他认为灵魂是无。1820年在他写给亚当斯的信件里说到:“我们可以设想思想是某一物质组织的作用,有造物主为了那个目的创造出来,就像引力是物质的一种作用,或天然磁石的磁力。谁要否认造物主能够赋予物质以那种称为思想的行动方式······一旦我们离开感觉的基础,一切都将成为问题。谈到非物质的存在,就等于谈无。说人的灵魂,天使,上帝是非物质,就等于说无,或者没有上帝,没有天使,没有灵魂。我只能这样推论,但是我相信我的唯物主义信条,是得到洛克,特拉西,及斯图瓦特的支持的”。洛克是杰斐逊很崇拜的一个思想家,当杰斐逊还在威廉·玛丽学院上学时,就把洛克当做是最有智慧的三人之一(另外两个是弗朗西斯·培根和艾莎克·牛顿,他们都是自然神论者)。杰斐逊认为思想是肉体的伴生物,要先有肉体才能有思想,其思想根本区别于唯心主义者的认为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先验观。在此基础之上,杰斐逊认为灵魂是不存在的。

杰斐逊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否定灵魂的基础之上,他认为死亡即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在写给女儿玛霞·杰斐逊的信件里,杰斐逊说:“人皆有死,死结束世界也结束我们,而为他做准备,便绝不是一件坏事”①。写这封信时是在1784年,这时杰斐逊才38年,正当生命的壮年,对于唯物主义还很笃定,认为不存在另一个世界,死亡即意味着终结。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杰斐逊认为没有灵魂。作为一个复杂的,深受传统基督教文化影响的社会人,他的思想是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的。但是在生命变幻无常的打击下,纵是乐观而豁达的杰斐逊,在面对朋友们一个个离开时亦不免伤感,不免寄希望以灵魂的转世,寄希望与来世。

中国人说人生有三大不能承受之痛:幼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这三大悲痛杰斐逊都遭遇了:在他14岁时,父亲离世;34岁时,唯一的儿子去世;39岁时,女儿玛霞·查尔斯·杰斐逊去世;40岁时,唯一的妻子离世;51岁时,年仅26岁的最爱的女儿去世。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杰斐逊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苦难,面对亲人的离世,杰斐逊纵是坚定自己的唯物论,不相信灵魂,不相信异世,亦希望能有来世能让他们亲人相聚。

1818年在亚当斯的夫人去世时,杰斐逊写信给这位与自己惺惺相惜的友人“日子已经不远了,到了那一天,我们将把我们的忧愁和受苦的肉体包在同样的尸衣里,我们的灵魂将升入天堂,与我们失去的钟爱的朋友们相聚,这些朋友我们将依然钟爱,而且永远不会再失去。愿上帝保佑你,在你巨大的痛苦下给你力量”②。1818年,杰斐逊已经年进古稀,对于进入了孔子所谓的不惑之年,此时的杰斐逊看到了身边的朋友一个个的离开自己,对于生死也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面对朋友的悲痛,他是可以感同身受的,但是除了寄希望于来世的相遇,他没有更多的可以慰藉朋友的语言了,这是他在危慰藉朋友,也是在慰藉自己。

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者,杰斐逊对于灵魂的看法,不是我们能简单用一个矛盾就

①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863页

②《杰斐逊选集》,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681页

能概括的,或许在他自己的书信里,已经有了最好的解释:“‘上帝有灵’,但是他没有明确说明‘灵’是什么”①。这也是出于新旧思想更替时期的思想家们普遍的困惑。他们不能也不愿推翻上帝,但是对于科学的关注,使得他们的思想难免的落入矛盾。于是他们采取了新的阐释方法,来构造上帝。他们肯定唯一的上帝的存在,但是却不赞成圣奥古斯丁的三位一体的基督教哲学体系。

(二)、人性的善恶

传统的基督教认为人是有“原罪”的,人性是恶的,人出生便是赎罪的。在此基础之上用基督教得教义压抑人。在杰斐逊的关于人性的看法,是根本差异于基督教的原罪说的。

刘祚昌先生认为杰斐逊对于人性的看法是“性善论”。刘祚昌先生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专家,因此用中国哲学的视角去观看杰斐逊的观点。认为其观点是性善论。在杰斐逊留下的言论中的确是有很多对于人性的赞美的地方。在写给威廉·格林·芒福德的书信中:“我是认为人性本善的。我认为人是为社会而造的,自然禀赋他适合社会的气质。我也和孔塞多一样相信,如你信中所说,人的心灵可以完美到我们目前还不能形成的任何概念的那样的一种程度”②。

杰斐逊继承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对于人的肯定。但是他的性善,不是说和孟子一样的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一种善良的本性,而是指的在人具有理性,具有一种适合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心理动力。

在肯定人性的基础之上杰斐逊同时承认人性中的许多弱点。在1785年,写给查尔斯·贝利尼的信件里,他写道:“不正常的男女关系占据年轻人,而野心的密谋则占有了大人物们的年长者。”③在1787年,写给爱德华·卡林顿的信件里,他写道:“经验表明,人是吃自己同类的唯一动物。”④

在杰斐逊的成长里,经历了生老病死,也经历了战争和和平,作为一名敏锐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杰斐逊不可能没有注意到人性的诸多弱点,他见惯了人世间相互欺诈,相互残害的景象,对于人世冷暖早已了然于心。杰斐逊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不因为人性中的诸多弱点就否定人性,也不因为基督教的“原罪”说便坚信人性之恶,更没有自欺欺人地忽视人性的弱点,而单纯的宣扬性善。作为一个成熟的理性主义思想家,杰斐逊对于人性的认识,是务实而客观的,即摆脱了基督教传统的原罪理论,也没有单凭自己的主观臆想。杰斐逊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即使看到了人性的诸多弱点,依然对人的理性坚信不疑。

正是由于这种对于人性的肯定与相信,杰斐逊相信“人类可以靠自己的理性进行统治”

⑤。正是抱定这种观点,使得杰斐逊在政治上坚信平民政治,一直以人民的自由为己任,与政府内部的一些保守分子做斗争,而被称为美国民主政治的先驱。

如果说杰斐逊对于灵魂的看法还保留了上帝的一席之地,那么杰斐逊在看待人性上则彻底地摆脱了上帝。他的承认人性弱点又肯定人性理想的人性观,杰斐逊热爱读书,在阅读的时候接受了大量的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在80年代又出访欧洲,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西方启蒙运动的洗礼,这使得杰斐逊的思想根本差异与英国国教的基督教体系。

二、自然神论者

杰斐逊生活的时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思想的变革,中世纪的传统三位一体的神

①同上,692页

②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1993年版,1217页

③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1993年版,921页

④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1993年版,981,页

⑤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1993年版,1097页

学体系倒塌,但是上帝并未被打倒。关于世界的起源问题,成为哲学家们永恒的思考,希腊哲学的唯物主义传统让他们无法像老子一样把世界当做是从“无”中而来。因此关于世界由何而来的问题,也就成了他们永恒的困惑。世界由上帝创造而来,这种思想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的一项基本共识。因此他们坚信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都可以看做是上帝的神迹。但是人类社会的诸多无法规避的社会问题成为他们无法规避的障碍。为何上帝要让恶存在?为何上帝给人自由意志同时有设立自然法则?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那么人还是上帝的选民吗?这些众多的问题,产生了基督教的信仰危机,传统的宗教神学体系已经无法在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时代要求要有新的解释体系。这一时期,思想家们致力于构建新的哲学体系,解释上帝,解释人类社会。杰斐逊的宗教思想也集中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特点。

杰斐逊被政敌攻击为自然神论,甚至是无神论者。自然神论者认为,上帝在创造了世界后便转身,从而把上帝排除出科学界和政治界。在杰斐逊的心中唯物论和宗教信仰并不是矛盾的。在他写给威廉·肖特的信中,他说:“埃皮克泰塔斯和伊壁鸠鲁留下了控制我们自己的法则,而耶稣教导了我们对别人应尽的义务和仁爱,作为补充。”①(埃皮克泰塔斯和伊壁鸠鲁都是著名的唯物论者)杰斐逊认为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法则,而宗教为我们提供道德指引,他们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杰斐逊相信的宗教,已不再是传统的统摄一切的宗教,甚至上帝是不干涉人事的。“上帝为灵”,也只对于人的灵魂道德部分进行引导。他认为教士们干涉政治和科学,是“他们披在基督教身上的破衣”,唯有“脱掉披在他们披在基督教身上的破,返回到他的仁慈发起人的本来的纯洁和朴素上来,基督教就成为最同情自由、科学以及人类心灵最无拘束地扩展到所有其他一切人的宗教。”②

杰斐逊是典型的自然神论者。杰斐逊在自然神论的基础之上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在他写给朋友们的信件里有很多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语言。1788年,在他写给亚历山大·唐纳德的信件中,他说:“我认为权利宣言应该规定宗教自由”。他在人弗吉利亚州长时起草了弗吉利亚宗教自由法案。在他为自己设计的墓志铭上,他写道:“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独立宣言》和《弗吉利亚宗教自由法》的执笔人,弗吉利亚大学之父,安葬于此。”杰斐逊作为美国的第三任总统,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杰斐逊却把宗教自由作为自己毕生贡献的三件事之一。可见杰斐逊对于宗教信仰自由的追求。

自由是启蒙思想家门毕生的追求,杰斐逊也不例外,在他一生都在为美国人的民主与自由而奋斗。他说:“宁愿在自由下面危险,也不要在奴役下面安全”。杰斐逊的宗教自由思想正是他对于自由的思想在宗教方面的体现。在他的努力下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既不用法律来确定某种宗教,也不用它来现在宗教自由。”

在杰斐逊所处的美国还有一个特殊的国情:即是民族独立情绪的强烈。英国国教在美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已经大大超越了道德的规劝,而是日益表现为家长制的、压迫和剥削的方式。英国国教日益被当做英国殖民主义在宗教上的延伸。美国宪法规定的宗教自由,一方面推翻了某个基督教会在美国的优越地位,也使得美国的宗教得以摆脱英国国教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杰斐逊的宗教思想体现了美国人这一时期普遍的对于宗教的看法,他们一方面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受国内独立运动的影响,希望摆脱英国国教的思想统治。在杰斐逊和后来一代代思想家的影响下,形成美国式的基督教信仰。宗教不再干预政治,正如杰斐逊自己所说的“在宗教和科政治之间筑起了一道墙”,宗教或者教会再也不能干涉美国政治。美国走上了宗教信仰和政治民主和谐发展的道路。

①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1993年版,1680页

②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1993年版,1249页

参考书目:

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三联书店,1993年版

托马斯·杰斐逊著:《杰斐逊选集》,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刘祚昌著:《杰斐逊全传》,齐鲁书社,2004年版

乔伊斯·亚普雷拜著:《美国民主的先驱——托马斯·杰斐逊传》,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艾德尼著:《杰斐逊》,内蒙古出版社,1998年版

麦克拉思著:《基督教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赵林:《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进》,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托马斯阿奎那存在与本质学说

托马斯阿奎那存在与本质学说的梳理与探析 摘要:存在问题自古希腊时期起就是哲学研究中的最高问题。本文追溯存在论的起源,直至古希腊哲学存在问题的最高峰——亚里士多德时期,进而比较托马斯阿奎那与亚里士多德及其后诸位哲学家在存在论学说上的异同,来具体阐释托马斯阿奎那关于存在者与本质概念的意义。托马斯阿奎那在《论存在者与本质》一文中从逻辑学与本体论的区分入手,强调了本质概念和存在概念的本体论性质,追问了存在者与本质、本质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本文通过对此具体文本的解读,试图厘清托马斯阿奎那“存在先于本质”的论证思路,认知其区别于传统思辨哲学,超越前人的理论意义,与对于后世引发深远影响的对存在者、本质、存在、实体等形而上学概念的讨论、分析和理解所产生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存在者;存在;本质;本体论 正文:近年来,中世纪哲学呈现出不断升温的态势,虽然略显缓慢,不过随着国人对中世纪哲学越来越重视,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的涌现。但是一方面,部分学者们反传统和反宗教的情绪与情结还是根深蒂固,造成了对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些许偏见和误解,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对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思想的贬低与质疑。不过另一方面,现在也不断的有学者重新阅读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原典,对其进行研究,从而发现其思想中既深刻又广博的思辨智慧在启示传统真理与理性的形而上学论证两方面的卓有成效的结合,从而为经院哲学成为中世纪知识界的主导哲学作出了独到的思想贡献。其中,以托马斯阿奎那的存在论思想尤为精妙,彻底颠覆了传统哲学中存在与本质的位置,以一种存在主义代替本质主义,论证严密充分,体现了一种哲学为自身辩护的思辨力量,正如在赵敦华老师的《基督教哲学1500年》中记述的,吉尔松将之称为,“形而上学历史上的一场革命”。 在引入托马斯阿奎那的存在论思想前,有必要先理清一下关于存在问题的源流。 一、托马斯阿奎那之前的存在论学说 “存在”一词是西方哲学的思考重点,它与“是”、“本质”(或本性)等概念构成了西方哲学本体论的三大基本概念。托马斯阿奎那在处理存在问题时几经思考、历经变化,而这些变化与他之前的哲学家所遗留下的思想不无关系。 古希腊时期,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争论

_鬼才_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颇具思想深度和创作才华的作家,他那精妙的短篇小说,技巧纯熟,构思奇特,语言简练,情节引人入胜,因此在日本文坛上素有/鬼才0的称号。j 鬼 才 k 芥 川 龙 之 介 赵 富 森 芥川从1915年开始发表作品,到 1927年逝世的12年间总共写了148篇 小说。由于他对创作的态度十分认 真,苦心孤诣地进行构思,绝不敷衍 成篇,因此他留给后世的作品虽然不 多,但大都是精品。其中5罗生 门6、5鼻子6、5桔子6、5地狱 图6、5玄鹤山房6等作品受到评论 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短篇小说中的 杰作。各种版本的芥川作品集一版再 版,经久不衰。1935年,日本文学界 为了表彰和纪念这位著名作家,同时 也为了培养更多的后起之秀,设立了 在日本被称为/跳龙门0的重要文学 奖)))/芥川龙之介文学奖0。 芥川龙之介,号柳川隆之介,澄 江堂主人,寿陵余子。1892年3月1 日生于东京,因恰逢辰年辰月辰时, 故名龙之介。原姓新原,父亲经营牛 奶业。在他生后九个月时,因母亲神 经失常,过继给舅父做养子,改姓芥 川。养父母对诗书琴画无所不通,家 庭中洋溢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艺术气 氛。当地又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保留 下,像是一幅浓笔重彩的大油画。壮丽的景色深深感染了泰戈尔,他第一次获得了在空旷的大自然里自由遨游的乐趣。 他们继续向喜马拉雅山进发,沿途游览了许多地方,还特地参观了阿默尔特萨尔的金庙,和那些虔诚的信徒在一起,吟唱锡克人的颂神曲。抵达喜马拉雅山麓时已是阳春3月,但山区的春天却是姗姗来迟,他们稍事休息之后,便向海拔7000英尺的德尔豪杰峰攀登。途中要经过几个宿营地,他们或步行、或骑马、或坐轿。山路两旁,古松参天,春花初绽,云飞雾绕,鸟语声声,皑皑白雪在峰岭熠熠闪烁,山路自下盘旋而上,沟壑万丈,层林迭翠。这一切,对泰戈尔来说都宛如天堂,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颗好奇和探索的童心完全陶醉在这山区的美景之中了。 他们到达德尔豪杰峰后,住在自己早已购置的小屋里。每当太阳从东方的峰岭喷射出万道金光时,泰戈尔和父亲早已在户外散步了,然后回到屋里读一小时英文,读毕就到冰凉的水里沐浴,下午仍是读书,讨论宗教问题,晚上则是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高山美丽迷人的夜色。父子俩在那里整整度过四个月这样的旅游生活。 这次旅游,使泰戈尔和喜马拉雅山结下不解之缘,留给他许多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他后来称喜马拉雅山是/蛰居在心灵上的情人0。成人以后,怀着深深的眷恋,他曾多次攀登喜马拉雅山。1916年出版的诗集5飞鹤6,就真实地记录了他这些游览活动的感受,被评论家称为出类拔萃的诗,达到了抒情诗的最高水平。 以后,泰戈尔和他的父亲又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桑地尼克坦买了一块地,建了一幢住宅和一座花园,他们常去那里游览休假。他还在那里创立了植树节和开犁节,使当地植树造林蔚然成风。泰戈尔的生活已经与桑地尼克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通过在那里的许多实验活动,扩大和增进了对自己所酷爱的大自然的亲近感,饱览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熟悉了普通人民的生活情形,这对于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托马斯·卡莱尔语录

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托马斯·卡莱尔 Cease to struggle and you cease to live.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托马斯·卡莱尔 青春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但这种快乐往往完全是因为它充满着希望,而不是因为得到了什么或逃避了什么。 ——托·卡莱尔 惟有真诚者才能识别真诚。 ——托·卡莱尔 我们没有能力去阻止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我们却有能力去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对我们现在生活的影响。接受已经发生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托马斯·卡莱尔 你如果把你所尊敬的人告诉我,那我就能知道你的为人了。 ——托马斯·卡莱尔 幽默被公正地誉为最佳诗才 ——托·卡莱尔 工作是良药,能医治一切困扰人的疾苦。 ——托马斯·卡莱尔 最严重的错误莫过于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错误。 ——托马斯·卡莱尔《错不在我》 虚荣是贪得无厌的第六感觉 ——托·卡莱尔 世界上最神秘的莫过于时间,那个无始无终、无声无息和永不停止的东西,叫做时间。它像包容一切的无际海潮,人们和整个宇宙好似漂泊海潮上的薄雾,像幽灵那般时隐时现。——托马斯·卡莱尔 书本是微不足道的,唯有生活才是伟大的 ——托·卡莱尔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礼仪越周到越保险。 ——托·卡莱尔 这个世界的真正的驾奴者,是那些真诚地研究它的人,是那些把世界当作柔软的蜡一样任意捏成各种形式的人 ——托·卡莱尔 没有追求的人很快就会消沉。哪怕只有不足挂齿的追求也总比没有好 ——托·卡莱尔 虚荣是伪善的产物 ——托·卡莱尔 欢笑是以真诚和忧伤作为基础的,正像彩虹要以凶猛的暴风雨作为基础一样。 ——托马斯·卡莱尔 数字证明一切 ——托·卡莱尔

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善观

论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善观 【摘要】:美善之辨是托马斯·阿奎那哲学美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托马斯在承认美善一体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美善的区别,将美善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来文艺复兴及之后的人学思潮和美学观念的嬗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分三个部分来分析托马斯的美善观,论证其思想的深刻性及其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托马斯·阿奎那、美、善、辨析 【正文】圣托马斯·阿奎纳(St. Thomas Aquinas)(1225年-1274)是中世纪末期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他有很多积极的思想:从唯实论的观点出发,强调共相先于个别事物,进而肯定天主的存在。在对待文艺的态度上,虽然仍把美和艺术的源泉归于上帝,但他承认文艺的合法性,并且在一些具体理论方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托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其著作《神学大全》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美善同一 自古希腊开始就有很多哲学家开始探讨美与善的关系,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说:“凡善的事物都是美的”。苏格拉底也认为美与善是一致的,美的东西就是善的东西。这是从社会及人的角度来讲的,不仅注重形式美,也注重内在美,将二者统一起来。普洛丁继承了古希腊美善统一观,认为“美也就是善,从这善里,理性直接得到它的美。”,“美是理式所在的地方,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但同时他也开始注意到美与善的一些区别。他说“作为善,它是被人所想望的,是欲念的对象。但是想得到善的人必须上升到较高的境界,转身向善……”。“作为心灵的一种美,德行比起上文提起的那些种美更真实,”托马斯·阿奎那直接发展和继承了普洛丁的美善学说,认识到美善是同一的,但同时也认为“善是欲念的对象…而另一方面,美则是认识能力的对象。”更加清晰地阐明了美善之别。

芥川龙之介_中国游记_文化解读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文化解读 许宗元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导游系 上海 201423) 摘 要:本文首先立论: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对旅游文化有所建树。然后对芥川氏《中国游记》作“旅游———一种文化体验”等5方面解读,予充分论证。同时,通过对《中国游记》个案分析,进行了由个案的文化解读来对整体性旅游文化作本质研究的尝试。 关键词:中国游记 文化解读 旅游文化 芥川龙之介(1892~1927)以小说家驰名于 世。1935年日本设立“芥川文学奖”亦着眼于此。 我国《辞海》“芥川龙之介”词目即定其为“日本 小说家”。以短短的35岁一生著148篇小说,内含 享誉世界的名篇,在日本文坛有很高地位,有国际 影响,其小说在中国被鲁迅、夏尊、方光焘、章 克标、楼适夷等译介,诚然是著名小说家。但笔者 认为,芥川氏之文化贡献,还在于旅游文化之建 树。对其《中国游记》作文化解读,即可见其旅游 文化建树之端倪。1930年开明书店出版鲁迅等译 的《芥川龙之介集》, 内有夏尊译的《中国游 记》,本文所引该作原文,皆出于此。 解读之一:旅游———一种文化体验 1921年,年轻的芥川氏来中国旅游并即创作《中国游记》。芥川氏的游记告诉了我们:他旅游中国是为体验中国文化,是文化旅游。芥川氏此行,目的不是游览中国的名山大川,而是以中国的当代社会为其旅游客体。《中国游记》从头到尾内容依次为: 1.第一瞥:客轮抵中国码头之情状。2上海:游湖亭街巷;游城隍庙、观庙前摊肆;看戏,写戏台、戏剧、演员;访章太炎;访郑孝胥;上菜馆,品评菜肴,鉴赏妓女。3.沪杭车中。4.西湖:游览重点、记叙重点皆人文景观。5.苏州:看北寺塔;游玄妙观;逛观前街;描述街头卖艺者;考察苏州文庙;旅店印象。6.南京:简短的人文景致。7.芜湖:街市素描,餐馆印象。8.北京:观雍和宫;访辜鸿铭;游十刹海。可见,芥川氏的旅游,是文化考察型旅游。旅游类型的划分,本有不同的标准。按活动内容划分,有观光旅游、文化旅游、疗养旅游等。考察世界上主要旅游客源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出境旅游者,均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生活方式和状况、精神状态作为出境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芥川氏的旅游动机正复如斯。他的中国旅游的视野端的为人文视野,包括物质旅游文化、精神旅游文化、社会旅游文化、制度旅游文化、民俗旅游文化、宗教旅游文化等。 对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游记》作这种文化解读,当予21世纪的我们两点深刻启示。 其一,是对旅游接待地(目的地)、旅游接待国的旅游开发与经营者来说,开发自家旅游资源、兴盛自家旅游业,一定要高度重视人文因素。其含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的半壁江山———人文旅游资源。当然,前提是绝对保护好其自然环境。忽视人文旅游资源,在我国有深刻的教训。例如,为把旅游业作为皖南徽州地区的支柱产业,竟于1987年把“徽州地区”改名为“黄山市”。诚然,黄山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改地名时的1987年尚无此身份),但在游人眼中黄山毕竟是座“五岳归来不看山”的风景名山,其拳头产品是号称“黄山四绝”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是黄山的品牌,毫无疑义属于自然景观、自然旅游资源。黄山只是徽州地区(以前为徽州府,以后可以称徽州市)诸山中的一座山。徽州地区孕育了世界上典型的地域文化———徽州文化。黄山的山之文化根本不包括徽州文化。地名轻轻一改,便把近900年历史积淀而成的辉煌灿烂的徽州文化一刀割去。而这被割弃的徽州文化的旅游价值乃是一品的。例如:徽州文化孕育的黟县古村落西递、宏村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只见黄山,不见徽州文 7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 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

托马斯政治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年)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极大成者。《神学大全》是他论述神学思想最重要、最系统的著作,内容涉及社会、宗教、政治各方面,是一部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他所建立的系统的、完整的神学体系对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本人被基督教会奉为圣人,有“神学界之王”之称。 阿奎那正处于教会和反教会力量激烈斗争的时期。当时的封建教会的统治遭到市民、农民和王权的共同反对。在日益发展的神学异端思想和阿威洛伊—亚里士多德主义哲学思潮的冲击下,基督教神学的权威发生了危机。因此,阿奎那提出了系统的的神学思想。 教会与国家的关系是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是论证教权高于王权。首先是从调和信仰与理性的矛盾方面来论证,阿奎那和奥古斯丁等人不同,他并不是一概地反对、排斥人的理性作用,而是将人看作理性的动物。人不仅像动物、自然物一样有倾向感性对象的活动,而且有倾向过良善的道德生活的欲求,这种欲求的最高目的是达到至善。然而,阿奎那却又将人和人的理性看作是上帝的创造物。他把人的道德活动的根本动因归结为上帝的理性,而道德活动的终极目标所要达到的最高的善,也就是上帝。另外,阿奎那认为人的真正的幸福不是肉体和感情的快乐,而是在道德上达到最高的善,这个目的理性是达不到的,理性只能引导人们认识上帝的存在。因此,要达到最高的善,也就只能靠对上帝的爱和信仰。由此可见,阿奎那承认了人的理性作用,但最终仍要求理性服从信仰,为信仰服务。 其次是从法的角度论证,强调教会法高于王法。按照阿奎那的理解,天地间有四种类型的法:永恒法、自然法、神法和人法。永恒法是上帝的理性,是一切法的来源。自然法是上帝理性在人类理性中的体现。人法是统治者颁布的法律。神法即教会法,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法律。人法和自然法都要服从永恒法,同时人法要服从自然法。此外,人法还必须接受神法的指导。这是因为人类理性无法达到道德活动的终极目标,并且人法是靠人的判断制定的,可靠性不强。人法只能规定人的外在行为,其内心活动是无法规定的,也无法禁止一切恶行。由此推论,国家必须服从教会,国王必须服从教皇。 在坚持教权高于王权的前提下,阿奎那承认并论证了世俗国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国家起源问题上他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人是社会的或政治的动物”。人的生活需要分工互助,因此,人在本性上注定要过集体的和社会的生活。但是,人都是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之路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之路及其《罗生门》 梁济邦( 西安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论文从文学史的角度阐述了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地位和主要成就, 并通过对其代表作《罗生门》的写作特色、主题思想、现实意义进行剖析, 帮助读者了解芥川的文学生涯及其《罗生门》。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 新现实派作家; 短篇小说之王; 历史小说; 《罗生门》; 利己主义 日本近代作家芥川龙之介1892( 明治二十五) 年生于东京, 卒于1927( 昭和二) 年。虽经三个年号, 但生命却短短36 岁。其生前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或被收入国语教材中, 或被编入《现代文》中, 或被搬上银幕。其作品在国内自不必说, 在国际上也日益被人们所注意, 影响愈加深远。日本家喻户晓的文学奖芥川奖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获得芥川奖宛如是走向文学殿堂的通行证, 也是每个文学新人梦寐以求的。 芥川是新现实派( 理知派) 的中心成员, 自小聪颖出众, 是日本近代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家, 其主要作品有《罗生门》、《鼻子》、《芋粥》、《地狱变》、《舞会》、《河童》等, 均为短篇小说。尤其应指出的是在他发表了《罗生门》后( 当时为东京大学学生) 紧接着在第四次《新思潮》上发表了取材于历史小说《今昔物语集》、《宇治拾遗物语》的《鼻子》, 受到日本文学大师夏目漱石的极高评价, 亲笔致信激励他写出更多佳作。受此鼓励芥川笔耕不息, 佳作不断, 活跃在日本文坛上, 并以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送来缕缕新风。芥川1892 年3 月1 日作为新原敏三的长子出生。生时为龙年龙月龙日故名龙之介。九个月后生母因精神失常, 不得已将其送到娘家芥川家做养子, 所以后来便称为芥川龙之介。在他11 岁时, 生母过早地离开人世, 给其身心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就学阶段学业出众, 免试进入一高。2 2 岁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科, 在校期间参加文学活动, 发表文学作品, 这时期称为新思潮时期, 其间最主要的作品有《罗生门》、《鼻子》、《芋粥》等, 并成为夏目漱石的门下弟子之一。 毕业之后, 进入其艺术至上主义时期( 大正元年—大正十一年) , 主张作品自身的艺术性高于其他,追求作品的艺术美, 主要代表作有《地狱变》、《枯野抄》等。 其后开始自传性作品的写作时期( 大正十二年—大正十四年) , 这期间只有两年, 主要作品有《大导寺信辅的半生》等。从这时期起, 身体状况渐渐恶化。 后期虽疾病困扰, 但芥川仍然坚持写作, 因胃肠疾病、神经衰弱、失眠、痔疮等时而去疗养, 逐渐身心疲惫, 最后走入怀疑、自我崩溃的阶段。不安、绝望孤独现于其作品世界里。主要作品有《河童》、《齿轮》、评论《西方人》等。1927 年7 月24 日在家服过量催眠镇静剂- 佛罗那自杀, 英年早逝, 给人们、给文学留下了许多遗憾。 综观芥川文学生涯, 不难看出其作品主要集中在大正年间, 作品除随笔、评论、童话、自传性小说外, 大多为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品根据取材内容, 可大致分为历史小说, 宗教题材小说等。前者有《罗生门》、《鼻子》、《芋粥》、《偷盗》、《戏作三味》、《地狱变》等。后者有《奉教人的死》、《邪宗门》、《黑衣圣母》、《南京基督》等。这两部分占其作品的一大部分, 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特点。他从开始追求宗教的“美”与“善”,到最后的怀疑、迷惘, 也是和他的人生追求、命运归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芥川文学的评价大多数人都给予很高的赞誉, “给人与古典的感觉、静谧、沉着, 将深度和重点有条理地汲入读者心田。”(井汲清治语) 。江口涣则有褒有贬: “芥川君作品的基调是包含着理智、精练的幽默。作者总是站在生活的外侧静观漩流”, “作为人生的旁观者, 没有对作品倾尽全心的热情, 也就没有打动人灵魂的力量”。总之, 芥川文学使人重新发现了古典作品的深远意义, 在他短短一生中, 写出了历史小说、“切支丹物”等宗教题材小说、童话、自传性小说、评论等大量作品, 给后人留下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学遗产。 《罗生门》是芥川在大正四年1915 年发表在《帝国文学》上的作品, 也被视为是其步入文坛的处女作、出发点, 从此人们开始注意这位文学青年。作品取材于《今昔物语集》( 原文大约有530 字, 有情节要点) , 原文简洁, 从心理方面, 仅仅描写了仆人和老妪的恐怖感。而芥川则加工创作成另一种形式, 通过大胆地揭露人类永恒的主题人性的自私, 描写人类的脆弱点, 情节跌宕起伏、有血有肉、引人入胜, 作品文笔流畅。通过此篇显示了芥川作为短篇作家所具有的素质和潜力。 罗生门亦名罗城门, 建于平安京( 今京都) 的朱雀大路南端, 高约21 米, 幅宽约54 米, 现已不存。作者以此为题, 强调了故事情节的开始、高潮、结束全过程都在这一个场所发生。它是一个人类社会的缩影, 无时不在上演着形形色色的利己主义的“闹剧”。 作品梗概如下: 平安朝末期, 某晚秋的傍晚, 一个仆人遭主人解雇后在荒弃的罗生门下躲雨。当登上罗生门后发现一老太婆正从死人堆中拔人头发做假发以求度日, 自己从厌恶到承认其恶为正当行动,仆人

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1224-1274)处于被史学家们称为“黑暗”时代的西欧中世纪。当时的西欧拥有独特的政权与教权并存的权力体系,政权与教权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在阿奎那基督教哲学推出之前,奥古斯丁教父哲学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同时也出现了亚里士多德主义哲学,在这些思潮的冲击下,基督教神学的权威产生了危机。当时的基督教徒对此感到了空前的压力,当然,阿奎那也不例外。因阿奎那在巴黎大学学习期间曾拜阿尔伯特为师,并有幸协助阿尔伯特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这也为他后来采用亚里士多德学说改造经院哲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托马斯还抛弃了过去柏拉图哲学的先验论理论,承认感性经验,肯定理性认识,借助客观世界,给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以新的解释和新的论证,并成功地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论证了天主教教义。因此,托马斯.阿奎那的理论的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和支持。后来,他的思想成就同样也受到了教廷的重视,教皇亚历山大四世把他召回意大利,任罗马教廷神学顾问,成为教皇的重要决策者和教廷神学哲学理论的发布者。 二、主要思想主张 (一)神学主要思想

在神学思想方面,托马斯.阿奎那提出了著名的五路论证法,他从证明上帝存在的五种方法开始,解释推导出了作为万物第一因的上帝的本质。 1.不动的推动者之论证:他认为,世界上每一运动的物体都需另一物体推动,而此物体又需另一物来推动。按照这样的推论,周而复始的推演下去,我们肯定会找到一个最终的推动者,托马斯阿奎那说,这就是上帝。 2.最终因的论证:托马斯称,世界万物都有起因,但必有一最终因。据此推断,宇宙中任何物质的存在一定有某种原因,如果按照因果产生的先后顺序一直推倒下去,我们也必然会找到一个最初的原因,阿奎那认为这个最初的原因就是上帝。 3.自身必然性的论证: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存在和不存在两种可能性。因此就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在某一个时间,世间万物均不存在,但现实是后来产生了事物,那么就是说,最初必有一物,其存在的必然性是自身所具有的,并给予了其他事物存在的可能性,这即是上帝。 4.事物等级的论证:一切事物的善良、真实和尊贵等,都有多有少,又高有低,存在着一定的等级性。那么世间肯定有一个最美、最纯、最高级的事物是存在的。而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这个最美、最纯、最高级的存在就是上帝。 5.目的因论证: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具有目的因。因此,世间万物虽然看上去错综复杂,但似乎都有某个目的。具有生命的动物、花

试论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心象

无端业火焚孤魄乃将心烬绘阿鼻 ——试论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心象 “人生比地狱还像地狱。”⑴这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在言论集《侏儒的话》里的一则警句。在笔者看来,这句饱含着绝望意味的呓语正是芥川龙之介人生观最贴切的写照。 读芥川龙之介,最好在雨夜,锁上书房,案前燃起一支短烛。随便翻开某一篇,静静地读下去,“地狱”中的森冷之光便会逐渐慑据读者的精神世界——夜雨罗生门下的人性比腐尸更可怕;竹林中的谎言令阴魂黯然失色;象征着卑微希望的饭团蓦然腾起绝望之业火;孤独而敏感的精灵在苦闷之雾中迷茫徘徊;代表虚伪、欺诈、嫉妒、歧视的渣滓在污秽的世俗中浮沉翻腾,最终沉淀成人间无法救赎的罪恶…… “人生比地狱还像地狱。”其实,无论是佛教徒口中的“十八泥犁”,还是基督徒笔下的“永火炼狱”,毕竟都不足以比喻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绝望世界。读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总会有一种不知其所从来而又难以名状的悲怆感袭上心头,如感三秋之剧气。这位孤独而脆弱的鬼才,似乎永远与自己的人生格格不入:他否定人存在的意义,却又无法解释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他对神秘的艺术美推崇备至,却又坚信真美脱胎于丑恶、残酷与疯狂;他希冀从宗教中获得拯救,却又隐隐地看穿了宗教的沦灭;他对人生充满了卑微的欲望,却又为未达成或已达成的欲望失落无比;他对卑俗无聊的世界加以诅咒,却又无法超脱,最终不得不沉沦其中;他甚至选择了逃避,希望做一个“只要被这新春的酒灌醉,吟诵这《金缕》的歌,过上这美好的日子就知足常乐的侏儒”。(《侏儒的话》)但是,即便如此,敏感而脆弱的他,却仍然与世界格格不入。这种种矛盾时时刺痛他的心,使他精神上所受的痛楚不下于在针山剑树中跋涉。无端而生的业火常常在他的灵魂深处燃起,使他的全身心都被焦灼不安的阴影笼罩着……于是,芥川龙之介拿起笔,饱蘸着意识中那一腔挥之不去的“恍惚的不安”,舒翰以写心——正像他笔下的绘佛师良秀用生命绘制“地狱图”一样。 所以,真正能读懂芥川龙之介的人,必先堕入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地狱——为他笔下卑劣丑恶的人性而战栗,为他胸中的孤独苦闷而辛酸,为他字里行间的绝望而凝愁。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笔者敢冒不韪,愿以秃笔为匙,为大家打开这位鬼才的地狱心象之门。 一. 孤独地狱 《孤独地狱》是芥川龙之介中期的一篇小说。篇幅很短,情节也颇简单。大概是说,一个姓津藤的俳人在艺妓馆中结识了一位恣情放荡的僧人禅超。交往了一段时间后,禅超忽然显得倦怠不堪,他对津藤说,自己在两三年前坠入了“孤独地狱”,随时随地都会陷入到痛苦之中,无法解脱。此后,禅超再也没来过艺妓馆。比起芥川的《竹林中》、《地狱变》等作品,这篇小说简直可以说没什么值得留意的情节。对芥川龙之介作品比较熟悉的读者则不难发现,在本作中,作者似乎根本无心组织情节。这篇小说的一切构成要素,包括津藤与禅超这两个仅有的人物,都是无关紧要的。作者唯一想表述的,只是那个借禅超之口道出的“孤独地狱”。 所谓“孤独地狱”,本是佛教中地狱之一。佛典《俱舍论疏》卷十云:“余孤地狱备招别业,或多或少,或二或一,所止差别多种,处处不定。或近江河山边旷野,或在地下空及余处。” ⑵佛典的记载虽然荒诞,但在芥川龙之介看来,这种“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到处都可以突然出现”的地狱,正与自己那颗随时随地都可能陷入无端苦闷的心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之处——“于我心有戚戚焉”。在笔者眼中,芥川所谓的孤独地狱,应是一种萧索荒寒的心境,是悲秋之士的一掬清泪,是羁旅之客的一声叹息,是清明时节的寒雨,是无端翻响的五十弦悲音。这种地狱般的孤独感并不一定给人带来“镬汤铁磨”一般的具体痛楚,而是如同慢症

托马斯卡莱尔的英雄史观

托马斯卡莱尔的英雄史观 摘要:英雄史观是托马斯卡莱尔的唯心主义思想的本质体现,卡来的英雄关,承上启下,它的形成具有现实因素和历史因素,不容低估。他将历史中伟大的英雄人物所创造的伟业写成专著加以歌颂,从先知英雄穆罕默德到教士英雄马丁路德以及帝王英雄克伦威尔作为案例,详细的阐述了他的英雄史观,开创了英雄史观的新局面。这时的卡莱尔似乎成为俯视芸芸众生的智者先知,劳动人民成为英雄们实现伟大目标的工具。他提出了一个英雄史观的基本依据,就是历史的精华是由伟人创造的。 关键词:卡莱尔英雄史观 一.卡莱尔英雄史观的起源与发展 托马斯卡莱尔是19世纪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被人称道的历史学家。他从倡导人民史观开始到论证英雄史观结束,这种思想的变迁同她个人的经历,密切联系在一起。考拉要出生在苏格兰南部的一个农村——诶克雷伏尔,他的父亲是村里的石匠。早年,卡莱尔在上乡村小学,后来又到离家不远的阿南中学上学。后来他考录了爱丁堡大学读书,陈,因为家庭生活拮据,而一度中断学业。1819年他从新回到学校读书,尤其对德国文学和哲学作品感兴趣。1821年,大学毕业后,他专注于写作,他起初试图创作小说,但很不成功。后来她翻译了歌德的作品写了一些有关德国文学的文章。1830年他发表了第一篇史学论文《论历史》,提出了人民创造历史的新史观。这一史观的提出与他个人背曾经

微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但这部书当时并未引发太大的注意,没有得到社会过多的承认,直到17年后,但他发表成名作《法国革命史》时,她之前的人民史观的思想的闪光却暗淡了。知前咯来要对传统史学模式下,亲是劳动人民,历史作用的做法提出过强烈的质疑。他认为,伟大的英雄和辉煌的业绩是历史的一部分,但不是主要的部分。在以往历史学家们钟爱的英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沸腾的劳动人民的世界,缺少这一部分人的历史是不完整的历史。第二,在历史作用的价值评估中,促进生产发展的无名氏比指挥千军万马的英雄更重要,更伟大,因为前者的历史影响更深远。在这里,好啦,要先男士一个为普通农民和工人争取历史全的代表,但是等到已是著名的史学家哦不是地方上的小学老师的卡莱尔,在14年后写出《论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一书时,连那一点摇摆不定的黯淡火光也彻底熄灭了。她对劳动人民的观点同他批评的传统,史学的观点完全一致,他也成为了传统史学阵营中真正的一员。 二.卡莱尔笔下是英雄 卡莱尔的《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英雄史观的基本思想。书中把

芥川龙之介小说《罗生门》阅读

芥川龙之介小说《罗生门》阅读 罗生门 【日】芥川龙之介 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 宽广的门下,除他以外,没有别人,只在朱漆斑驳的大圆柱上,蹲着一只蟋蟀。这数年来,接连遭了地震、台风、大火、饥谨等几次灾难,京城已格外荒凉了。 罗生门正当朱雀大路,现在却有狐狸和强盗来乘机作窝,甚至最后变成了无主尸体的集合地。所以一到夕阳西下,气象阴森,谁也不上这里来了。不知从哪里,飞来了许多乌鸦。白昼,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特别到夕阳通红时,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 这家将穿着洗旧了的宝蓝袄,一屁股坐在共有七级的最高一层的台阶上,手护着右颊上一个大肿疮,茫然地等雨停下来。 说是这家将在避雨,可是雨停之后,他也想不出要上哪里去。照说应当回主人家去,可是主人在四五天前已把他辞退了。所以家将的避雨,准确的说是“无路可走”。家将不断地在想明天的日子怎样过--也就是从无办法中求办法。 要从无办法中找办法,便只好不择手段。要择手段便只有饿死在街头的垃圾堆里,然后像狗一样,被人拖到这门上扔掉。倘若不择手段哩--以后要去干的“走当强盗的路”,这决定当然是提不起积极肯定的勇气了。 家将打了一个大喷嚏,又大模大样地站起来,夜间的京城已冷得需要烤火了,风毫不客气地吹进门柱间。家将缩着脖子,向门内四处张望,如有一个地方,既可以避风雨,又可以不给人看到能安安静静睡觉,多好。 这时候,他发现了通门楼的楼梯,便摸摸腰间的刀,跨上楼梯最下面的一级。 当初,他估量这上头只有死人,可是上了几级楼梯,看见还有人点着火。这火光又这儿那儿地在移动,模糊的黄色的火光,在天花板下摇晃。他心里明白,在这儿点着火的,决不是一个寻常的人。 家将壁虎似的忍着脚声,好不容易才爬到这险陡的楼梯上最高的一级,尽量伏倒身体,伸长脖子,小心翼翼地向楼房望去。 果然,正如传闻所说,楼里胡乱扔着几具尸体。一股腐烂的尸臭,家将连忙掩住鼻子。 这时家将发现尸首堆里蹲着一个人,是穿棕色衣服、又矮又瘦像只猴子似的老婆子。这老婆子右手擎着一片点燃的松明,正在窥探一具尸体的脸,那尸体头发秀长,是一个女人。 家将带着六分恐怖四分好奇的心理,一阵激动,连呼吸也忘了。老婆子把松明插在楼板上,两手在那尸体的脑袋上,跟母猴替小猴捉虱子一般,一根一根地拔着头发,头发似乎也随手拔下来了。 看着头发一根根拔下来,家将的恐怖也一点点消失了,同时对这老婆子的怒气,却一点点升上来了--不,应该说是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了。此时如有人向这家将重提刚才他在门下想的是饿死还是当强盗的那个问题,大概他将毫不犹豫地选择饿死。他当然还不明白老婆子为什么要拔死人头发,不能公平判断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不过他觉得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单单这一点,已是不可饶恕的罪恶。当然他已忘记刚才自己还打算当强盗呢。 于是,家将两腿一蹬,一个箭步跳上了楼板,一手抓住刀柄,大步走到老婆子跟前。老婆子大吃一惊,并像弹弓似的跳了起来。 “哪里走!” 家将挡住了在尸体中跌跌撞撞地跑着的老婆子,俩人便在尸堆里扭结起来。家将终于揪

英国文学作家作品吐血整理下精编版

所处 时期 姓名备注出身学校地位/评价流派作品 Romant icism in Englan William Wordworth 威廉·华兹华斯 1770-1850 在湖区接受教 育 Gerondists moderate Republicans 吉伦特派温和 共和主义者 后期:保守党, 坚定拥护反革 命政策 律师家 庭, 6岁成 为孤儿 剑桥 大学 Lake Poets湖畔诗人 Poet laureate 桂冠诗人1843 1797和柯勒律治同居湖畔 Distinguished by the simplicity and purity of his language以简 洁洗练的语言著称 Escapist romantici sts 早期 消极 浪漫 主义者 Lyrical Ballads抒情歌谣集(with柯勒律治) (标志着同18世纪传统诗歌即新古典主义诗歌决 裂,浪漫主义诗歌崛起) 对大自然的热爱:Lines Written in the Early Spring, To the Cuckoo,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My Heart Leaps Up,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Lines Composed a Few Miles above Tintern Abbey丁登寺杂 咏(“lyrical hymn of thanks to nature”)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The Solitary Reaper,We Are Seven,Michael,The Ruined Cottage, Simon Lee, The Old Cumberland Beggar, Lucy露西组诗 自传体长诗:The Prelude 序曲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柯勒律治·塞缪 尔·泰勒 1772-1834 空想成立类似 乌托邦的“大 众平等社”,晚 年保守,为教 会做辩论 乡村牧 师家庭 基督 慈善 学校, 剑桥 大学 肄业 Lake Poets湖畔诗人 Literary Critic 浪漫派的第一 个文学评论家 1797和华兹华斯同居湖畔 Supernatural subjects 超自然 三幕诗剧poetical drama:(with Southey) The Fall of Robespierre罗伯斯皮尔的倒台 Lyrical Ballads抒情歌谣集(with华兹华斯) 诗歌: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古舟子咏 梦幻诗:Kubla Khan忽必烈汗, 未完成:Christabel 克里斯塔贝尔 Robert Southey 罗伯特·骚塞 1774-1843 前期激进, 后期变成保守 党 伦敦 威斯 敏斯 特中 学, Lake Poets湖畔诗人 Poet laureate 桂冠诗人1813 不规则的押韵诗irregular rhymed verse,帮助浪漫诗体从 18世纪禁锢中解放 长诗:Joan of Arc圣女贞德 诗剧:Wat Taylor瓦特·泰勒 三幕诗剧poetical drama:(with Coleridge) The Fall of Robespierre罗伯斯皮尔的倒台 使其获得声誉的短诗:The Inchcape Rock, The Battle of Blenheim, My Days among the Dead are Passe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浅析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浅析 摘要: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展现了在极端的社会环境下,世人不同的利己主义思维与表现,将乱世中人性的兽性,为生存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芥川在《罗生门》中塑造的“家丁”与“老婆子”的形象无不展现了在极端环境下暴露的利己主义以及人性的弱点。芥川通过对家丁的心理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家丁由“恶”到“善”再到“大恶”的多次心理转变。而最终,家丁成为一名通过伤害他人来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典型利己主义代表。 关键词:《罗生门》;芥川龙之介;利己主义;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早期的作品,取材于日本古典文学《今昔物语》,主要讲了一个傍晚里罗生门内发生的故事。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精致考究,能给读者一种强烈的震撼。而我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不少的想法,现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一 正如多数的日本作家是比较喜欢而且善于描写人的内心的细微变化的,芥川龙之介也通过笔下家丁这一人物形象极大地展现了个体从心性健全到人性泯灭、损人利己的心理变化的整个过程。“服侍主人有年却被辞退”[2]的家丁因无家可归躲雨在城门下,思考如何继续过接下来的日子。他反复考虑“要不要不择手段地生活”[2]。这说明原本他只是一名忠诚老实的普通人,并非是天生无恶不作的邪恶之人。他尚存理智和良知,以偷盗为耻,认为勤恳踏实才是生活之本,就是这样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堕落成强盗的。在家丁登上罗生门城楼,发现了老婆子在拔死人的头发时,他是“对一切罪恶的反感越来越强烈”[2],甚至刚刚自己一直在考虑的是否为了生存而做强盗的想法也被瞬间否定了。他人性中的良知在看到老妪不道德的行为时如同火焰般燃烧,从之前的为生存思考的道德选择骤然间清楚起来,身上的正义感也促使着他去遏制自己身上的不道德的想法,而在听完老太婆的叙述后,他的心理再次发生了改变。他为自己为恶找到理由,于是立即付诸实施。将人性的软弱和无原则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生存成为第一需要的时候,在人性善与恶的天平上,人性就倾向了恶。”[1]老太婆为恶有她的理由:女尸活着的时候,用蛇假冒鱼干卖掉赚钱;家丁也有理由:老太婆做的事情实在恶心。而女尸、老婆子和家丁在极端物质条件的威胁下:不为恶,就会饿死。所有人都有正当的理由,人性的善良和诚实就这样消失不见了。 二 大多著名日本文学家的作品中带着病态色彩,甚至觉得认为这些文学家自身的性格中也存在着某种病态的成分。我相信芥川龙之介的心底,也存在着某个角落,他时常躲进那个角落,暗自揣摩,这世上最恐怖的地狱是什么模样。然后他把一切想象诉诸笔端,努力身临其境——他成功了。在他所创造的地狱里,是经历过地震台风、大火饥荒几度灾难后的京都,一个亦真亦幻的荒凉鬼城。那里连日暮都是难以描述的阴森,狐狸作窝,乌鸦觅食,强盗流窜,尸体遍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