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粥的故事

分粥的故事
分粥的故事

分粥的故事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却无法确定。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手表定理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的管理,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这个人无所适从。

手表定理所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你的行为将陷于混乱。

彼得原理

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

“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黄帝问路

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上迷路了。他们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

黄帝上前问道:“小童,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去,你知道吗?”

牧童说:“知道呀!”于是便指点他们路向。

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往哪里吗?”

他说:“知道啊!”

黄帝吃了一惊,便随口问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不少啊!”接着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

那牧童说:“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样,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

黄帝听后,非常佩服,真是后生可畏,原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却没想到这小孩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道理,就能理解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启示

有些在销售领域多年的“老前辈”,总喜欢倚老卖老,开口闭口:“以我十几年的经验……”,来否定新人的创见,以为后辈太嫩,社会阅历不多,绝对要对他们服从。其实,“老前辈”的经验值得后辈学习,但年轻一代的新见解、新创见,不也是值得“老前辈”研究及重视的吗?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两代人的思想交流,一定可以惠及大家。

两头鸟

有一只两只头的鸟,其中一个头建议多吃健康的食物,以增进体力;但另一个“头”则坚持吃“毒草”,以便毒死对方才可消除心中怒气!

和谈无法继续,于是只有各吃各的。最后,那只两头鸟终因吃了过多的有毒的食物而死去了。

启示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一间公司内,每个组织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个大家庭,成员中的兄弟姐妹,应该和和气气,团结一致。若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大家应开诚布公地解决,不应将他人视为“敌人”,想尽办法敌视他。因为大家都在同一间公司内服务,一旦某个组织溃不成军时,其他组织也将深受其害。

7则职场真实励志故事分享

7则职场真实励志故事分享 面对生活中的变化,我们常常习惯过去的思维方法。其实只要你把心径扩大1毫米,你就会看到生活中的变化都有它积极的一面,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下面就是小编 给大家精心整理的职场真实励志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职场真实励志故事1【分粥的故事】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 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 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高尚的人也腐败了。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 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 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职场真实励志故事2【食人】 两个食人族到某公司上班,老板说:“如果你们在公司吃人,立马开除!”三个月下 来大家相安无事,突然一天老板把这两个人叫到办公室大骂一顿:“tmd,叫你们不要 吃人你们还吃,明天你们不用来上班了!”两食人族收拾东西离开,出门时一个忍不住 骂另一个:“告诉过你多少遍,不要吃干活儿的人,三个月来我们每天吃一个部门经理,什么事都没有,昨天你吃了一个清洁工,今天就被他们发现了!” 职场真实励志故事3【忠诚的狗】 小狗汤姆到处找工作,忙碌了好多天,却毫无所获。他垂头丧气地向妈妈诉苦说:“我真是个一无是处的废物,没有一家公司肯要我。” 妈妈奇怪地问:“那么,蜜蜂、蜘蛛、百灵鸟和猫呢?” 汤姆说:“蜜蜂当了空姐,蜘蛛在搞网络,百灵鸟是音乐学院毕业的,所以当了歌星,猫是警官学校毕业的,所以当了保安。和他们不一样,我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经 历和文凭。” 妈妈继续问道:“还有马、绵羊、母牛和母鸡呢?”

读“分粥故事对企业管理的启示”的思考

读“分粥故事对企业管理的启示”的思考“分粥故事对企业管理的启示”给了我们三个启示:一,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二,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企业管理机制。三,就是要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不错,这三条是构建公平、高效企业管理的要素。但如何才能做到? 一、好的体制、好的机制、好的制度靠人制定 正如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论管理本质中所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在管理实践中“知道”与“做到”是两码事。 启示中说:“将职责与权利分离,让谋划者尽心谋划,让执行者全力执行;建立“轮流分粥、分者后取”的机制;责任与权利平衡、公平与效率兼顾”。做到这些靠的是人。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直接影响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会有不同的认识、理解和看法,这些都会影响他的判断。如果是决策者会直接影响他的决策。管理企业靠的是人,靠的是层级落实,靠的是各级管理者的品质。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说:“管理人员的理想、献身精神和人格决定着管理是否成功”。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各级管理者的品质是关键。自上而下每个人的一言一行,行为方式是其思维模式,价值观的体现。体现在其作出的大小决策上,下级管理者和普通员工是执行者,他只能看眼色行事。有一句管理名言说得好:再好的计划也不

如一个正确的决策。正如启示总结说:“企业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规则,让每个人按照规则进行自我管理”。“理”是什么?是“理念”,是不断创新、发展的理念,以“德”为先的理念,讲诚信,承担社会责任有高尚、远大目标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制定的体制、机制和制度。 党的十七大确定和胡总书记始终强调的用人政策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行”非常重要,有才无德是“歪才、坏才”,建立不了好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即便有好的体制、机制和制度,遇到机会也会闯大祸,犯大错。所谓: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就是这个道理。 二、要深刻认识人性、正确对待人性 德鲁克在他的《管理实践》一书中写到:“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三类:资本、人力、时间,但真正的资源只有一项就是人力”。应重视了解人的生理、心理特质和行为方式,从不同角度去满足人们对责任、诱导、参与、激励、报酬、领导、地位及职能的各方面要求。 人力作为资源,作为资本具有不可替代性,需要用以人性为出发点的、好的制度去给他动力、给他激励。干部作风的转变、落实民生问题其原动力从哪里来?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中来,能正确认识人性问题,“以人为本”会由衷而发,使人发挥出超出其本身价值的能量,这是资本和时间无法做到的。 作为人有很强的自利性,在问题或利益面前总是会先考虑自己,再考虑或不考虑他人。作为管理者不能回避,更要正确对待这一问题。

群文阅读《故事中的人名》

《故事中的人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年级:五年级 议题:故事中的人名 阅读篇目:《马小跳这个名字》《秃鹤》《老顽童周伯通》《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给人物取名的秘密》五篇文章 阅读目标: 1、通过探究名字与事件的关系,了解作家给人物取名的方法; 2、通过了解取名的秘密,激发课外阅读和探究名著中人物名字的兴趣; 阅读重点: 从选文中感受到人物名字与事件之间的联系。 阅读难点: 从《给人物取名的秘密》选文中了解文学作品中作者取人名的方法。 阅读准备:课前阅读前4篇文章 阅读过程: 一、兴趣引入 孩子们,大家都认识他吧,谁来叫出他的名字,他还有其他的名字吗?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教师小结:喜欢一个名字的理由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要起一个好名字可不是一件容易事,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走进一组群文,探究故事中人名的秘密。板书:故事中的人名。 二、精读第一篇。 1、回顾引入: 昨天你们读了《马小跳这个名字》《秃鹤》《老顽童周伯通》《鲁智深大闹野猪林》这4个故事,回忆一下,这4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生说,教师板书:马小跳、秃鹤、老顽童、鲁智深 3、在这几个人名中,猜猜看哪个字或词是最关键的,并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说说为什么。 4、生汇报:跳(一出生就跳),秃鹤(头秃),老顽童(老顽童),鲁(粗鲁)。 师小结:有些时候,我们读文章,就需要大胆猜测,到底是否名副其实呢? 5、现在大家拿出你手中的故事材料一《马小跳》再读读,边读边想故事中的哪些事件和这个名字有关?用自己的话简单的概括故事中的事件。

6、学生汇报《马小跳》: ①刚出生时放在台称上称重量时就跳(师:刚出生就跳) ②出生一百天的纪念日时,放在圆桌上跳三尺高(一百天时又跳) ③一岁前,大家叫他跳,他就跳(想跳就跳) ④长大了,不仅愤怒时跳,高兴时也跳。 师:大家通过交流,你知道马小跳起名的理由了吗?(动作) 师小结:正是因为马小跳一出生就会跳,而且爱跳,习惯跳,所以作者就赋予他这样一个有趣的名字,将一个活泼可爱的马小跳形象跃然纸上。 三、共读2、3、4篇 教师过渡:大家知道吗?故事中像这样有趣的名字还有很多,我们一起去看看!拿出资料,分小组快速浏览相应的文章,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1、学生汇报《秃鹤》: ①他是十足的小秃子,有人叫他秃鹤,他会很高兴地答应. 他秃得很地道,孩子们喜欢摸他的头,他把自己的头看得珍贵 ③三年级时,在意秃头,别人碰不得了,屠父丁四企图用肉换想摸他的头,没成功 ④秃鹤不再快活,雨天不打伞,女同学笑他秃头,让他不好意思上学; ⑦因为秃头,夏天还戴着帽子。 9、小结:秃鹤这个名字跟他的长相有关,整个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秃”字展开。 2、汇报《老顽童周伯通》 通过交流,相信大家对故事中的名有了新的认识,大作家张港对故事中的人名进行了深入研究,,请快速浏览材料五,看看你从中还能找到那些起名的方法。 五、探究人物名字的秘密 1、学生默读张港的《故事中人物名字的秘密》 2、学生归纳取名的秘密 ①跟人物身份有关(孙) ②跟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猪) ③和人物命运有关(元迎探惜) ④跟作者写作意图交有关(贾雨村) ⑤和人物关系有关(宝玉、黛玉等) 师小结:我们发现每个名字都不是空穴来风,各个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智慧。 所以张港发出这样的感叹:一姓一名皆具精意。

分粥故事的启示

分粥故事的启示 分粥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故事说,有7 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食一锅粥,因人多粥少,争先恐后,秩序混乱,还互相埋怨,心存芥蒂。于是,他们想办法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怎样公平合理地分食一锅粥。 他们试验了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指定一个人分粥,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第二种方法,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几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第三种方法,推选出一个人来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没多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第四种方法,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等互相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大家也很不满意; 第五种方法,轮流分粥,而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 令人惊奇的是,采用此办法后,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几乎一样多,即便偶有不均,各人也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分粥,本来是一项简单的小事。但是,俗话说“民以食为

天”, 分粥关系到7 个人的切身利益,对管理者来说,又是一项大事。分粥的故事给今天的科研管理带来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中,最基本的是决策层和执行层。故事中,分粥者是谋划决策者,取粥者是执行者。把分粥与取粥分开,就是将职责与权利分离。这样才能让谋划者尽心谋划,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降低决策风险;让执行者全力执行,将决策落到实处;用通俗的话说,叫“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启示之二,就是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分粥者是“指定”、“轮流”,还是“推选”,对分好的粥是分者“先取”还是“后取”,是管理方法问题,也是管理机制问题。管理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管理效率。分粥的5 种方法中,显然是“轮流分粥、分者后取”的机制最为合理,因而效果也最好。如果只是“轮流分粥”,而没有“分者后取”,就会出现第二种方法的不良效果;如果只是“分者后取”,而没有“轮流分粥”,分者即便分得再平均,他也只能天天吃那最少最凉的一份,就显得有失公平。启示之三,就是要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制度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一个团队里,制订出一套好的制度,是有效管理的关键。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好制度?好制度的标准就是责任与权利平衡、公平与效率兼顾。管

成语故事中的人物

成语故事中的人物 背水一战(韩信)指鹿为马(赵高)入木三分(王羲之)纸上谈兵(赵括)惊弓之鸟(更羸)铁杵成针(李白)闻鸡起舞(祖逖)过门不入(大禹)韦编三绝(孔子 ) 单刀赴会(关羽) 对症下药(朱熹)破釜沉舟(项羽) 七步成诗(曹植)卧薪尝胆(勾践)凿壁借光(匡衡) 鞠躬尽瘁(诸葛亮)图穷匕见(荆轲)乐不思蜀(刘禅) 杀妻求将(吴起)精忠报国(岳飞)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投笔从戎(班超)望梅止渴(曹操)毛遂自荐(毛遂)夸父追日(夸父)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 大喜过望心平气和平心静气暴跳如雷心有余悸惊魂未定心安理得心如刀割心如死灰心驰神往心旷神怡心乱如麻心胆俱裂心神不定心神恍惚心悦诚服心惊肉跳心花怒放心慌意乱心烦意乱心惊胆战心潮澎湃乐不可支乐以忘忧百感交集 欢天喜地欢欣鼓舞悲痛欲绝忧心如焚忧心忡忡 闷闷不乐欣喜若狂胆战心惊悔恨交加喜不自胜 喜出望外愤愤不平悲喜交集提心吊胆悲不自胜悲愤填膺痛不欲生痛心疾首痛快淋漓痛哭流涕

管理方法与艺术案例分析———分粥的故事

管理方法与艺术案例分析———分粥的故事 13秋法本张俊 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让每个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游戏规则要兼顾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缺乏责任,公司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利,管理者的执行就变成废纸;缺乏利益,员工就会积极性下降,消极怠工。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发挥了聪明才智,多次博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制度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阿克顿的结论是: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 制度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为自己分粥的权利,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的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饥饿难挨。大家认为这种办法造成了资源浪费。 制度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

制度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可见,如果制度效率不高,就要吃凉粥,就要影响当初制定制度时所想达到的那个目的。 制度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七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好的制度浑然天成,清晰而精妙,既简洁又高效,令人为之感叹。 制度至关重要。成功的企业管理者,一定擅长于借制度之力。分粥理论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要有一套好的制度,要敢于跳出传统的思维去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套好的机制对管理者来说比自己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要有效得多。 经济的发展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来源于人们通过分工和交易的形式实现的合作,人们之间的合作需要适宜的制度安排,良好的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首要保证。 制度是什么?经济学家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制度是构建人类相互行为的人为设定的约束。大到整个社会,小到一个企业之中,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常常是相互牵制乃至相互冲突的。如果只有行为主体的功利性计算,就会出现好事没人做,坏事人人争先的结局。为了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维

成语故事中的人物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人公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 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 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悬梁刺股(苏秦孙敬)一饭千金(韩信)约法三章(刘 邦) 孺子可教(张良)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 (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 (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 (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 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 亮) 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入木三分(王 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精忠报国(岳 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 三、历史故事成语朝代及主要人物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历史故事中的人物

历史故事中的人物 一字千金(吕不韦)一饭千金(韩信) 二碑纪功(杜预)三顾茅庐(刘备请诸葛亮) 四面楚歌(项羽)五月飞霜(窦娥) 七步成诗(曹植写给曹丕的)八斗之才(谢灵运说曹植) 千金买骨(郭隗)入木三分(王羲之)马革裹尸(马援) 不贪为宝(子罕)约法三章(刘邦)司马青衫(白居易) 闻鸡起舞(祖逖)投笔从戎(班超)指鹿为马(赵高) 陆海潘江(钟嵘)请君入瓮(周兴)管鲍之交(管仲与鲍叔牙)萧规曹随(曹参)凿壁偷光(匡衡)孺子可教(张良) 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公权)王前士后(齐宣王,颜斶) 鞠躬尽瘁(诸葛亮)东山再起(谢安)一鼓作气(曹刿) 乐不思蜀(刘禅)纸上谈兵(赵括)卧薪尝胆(勾践) 老当益壮(马援)多多益善(韩信)洛阳纸贵(左思) 杀彘教子(曾子)沆瀣一气(崔沆、淮瀣) 退避三舍(重耳)金屋藏娇(刘彻) 讳疾忌医(蔡桓公)焚书坑儒(秦始皇) 望梅止渴(曹操)江朗才尽(江淹)负荆请罪(廉颇) 图穷匕见(荆轲)举案齐眉(孟光、梁鸿)完璧归赵(蔺相如悬梁刺股(苏秦、孙敬)燕瘦环肥(赵飞燕、杨玉环) 一饭三遗矢(廉颇)无面见江东父老(项羽)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铁杵成针(李白) 请君入瓮(来俊臣)精忠报国(岳飞)篝火狐鸣(陈胜) 煮豆燃萁——曹植;投鞭断流——谢安;再衰三竭——曹刿;

草木皆兵——符坚;木牛流马——孔明;拔山扛鼎——项羽; 罄竹难书——隋炀帝;怒发冲冠——岳飞;老骥伏枥——曹操;口蜜腹剑——李林甫;鞠躬尽瘁——诸葛亮;黄袍加身——赵匡胤;世外桃源——陶渊明;韦编三绝——孔子;好大喜功——汉武帝;手不释卷——刘秀;梦笔生花——李白;刮目相看——吕蒙; 老马识途——管仲;七擒七纵——诸葛亮、孟获; 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单刀赴会——关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毛遂自荐——毛遂;高风亮节——陶源明;挺身而出——唐景思;宠辱不惊——卢承庆;忍辱负重——陆逊;滥竽充数——南郭; 起死回生——扁鹊;严于律己——罗伦;尽忠报国——颜之仪; 粉身碎骨——霍小玉;任劳任怨——石墨;志大才疏——孔融; 以身相许——羊侃;九死不悔——屈原;专横跋扈——梁冀; 磨穿铁砚——桑维翰;旁若无人——荆轲;纸上谈兵——赵括; 程门立雪——杨时、程颐;梁上君子——陈富;披荆斩棘——冯异;囊萤映雪——孙康、车胤;开诚布公——孔明;死有余辜——路温舒;铁面无私——包拯;为国捐躯——曹植;水滴石穿——枚乘; 奋不顾身——司马迁;愚公移山——愚公;胆大心细——孙思邈;赴汤蹈火——晁错;身先士卒——刘琨;目不窥园——董仲舒; 言过其实——马谡;

关于安全生产的七个小故事

关于安全生产的七个小故事 故事一 某人看见人家灶台边放了很多木材,就告戒主人烟囱要改,木材须移去,否则可能引发火灾,主人听了没有作任何表示。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赶来火被扑灭,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但没有请当初告诫将木材移走和改烟囱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破费酬谢,而且没有火灾损失,如论功行赏,应首先感谢给你提建议的人。”主人顿时醒悟,赶紧亲自去请。 结论:事故预防重于事故处理,安全问题的预防者,优于事故的解决者 故事二 一个人从洪水中救起妻子,孩子却被淹死了。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的说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孩子却不能死而复活。 听了人们的议论,我感到疑惑:如果只能救活一人,究竟应该救妻子还是救孩子?于是我去拜访那个农民,问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答道:“我当时什么也没想。洪水袭来,妻子在我身边,我抓住她就往附近的山坡游。当我返回时,孩子已经被洪水冲走了。” 结论:大难来临时先救最容易救的 故事三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根,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结论: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管理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事故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晚矣 故事四:袋鼠和笼子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结论: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先分析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清事情的“本末”、“轻重”、“缓急”,然后从重要的方面下手。 故事五:提醒自我 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走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点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了——那堵墙没有倒。老太太很生气:“怎么不听我的话呢?!”又有人走来,老太太又予以劝告。三天过去了,许多人在墙边走过去,并没有遇上危险。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墙根下仔细观看,然而就在此时,墙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尘砖石中,气绝身亡。 结论:提醒别人时往往很容易,很清醒,但能做到时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却很难。所以说,

分粥的故事

. 分粥的故事 故事说,有7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食一锅粥,因人多粥少,争先 恐后,秩序混乱,还互相埋怨,心存芥蒂。于是,他们想办法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怎样公平合理地分食一锅粥。 他们试验了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指定一个人分粥,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第二种方法,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几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第三种方法,推选出一个人来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没多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第四种方法,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等互相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大家也很不满意; 第五种方法,轮流分粥,而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 令人惊奇的是,采用此办法 后,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几乎 一样多,即便偶有不均,各人 也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分粥,本来是一项简单的小事。但是,俗话 说“民以食为天”,分粥关系到7个人的切身利益,对管理者来说,又是一项大事。分粥的故事给今天的科研管理带来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中,最基本的是决策层和执行层。故事中,分粥者是谋划决策者,取粥者是执行

者。把分粥与取粥分开,就是将职责与权利分离。这样才能让谋划者尽心谋划,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降低决策风险;让执行者全力执行,将决策落到实处;用通俗的话说,叫“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启示之二,就是要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机制。分粥者是“指定”、“轮流”,还是“推选”,对分好的粥是分者“先取”还是“后取”,是管理方法问题,也是管理机制问题。管理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管理效率。分粥的5种方法中,显然是“轮流分粥、分者后取”的机制最为合理,因而效果也最好。如果只是“轮流分粥”,而没有“分者后取”,就会出现第二种方法的不良效果;如果只是“分者后取”,而没有“轮流分粥”,分者即便分得再平均,他也只能天天吃那最少最凉的一份,就显得有失公平。启示之三,就是要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制度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一个团队里,制订出一套好的制度,是有效管理的关键。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好制度?好制度的标准就是责任与权利平衡、公平与效率兼顾。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有各自的责任与权利。分粥者必须尽平均分配的责任,而没有为自己或他人多分或少分的特权。唯有责任与权利的平衡,才能真正体现公平和提高效率。 毫无疑问,第五种分粥制度优于有效率而无公平的第一、三种制度,也胜于有公平而无效率的第四种制度,更强于既无公平也无效率的第二种制度。它既方便快捷地实现分粥目的,又有效地解决吃饭问题,还增强了内部团结。科研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规则,让每个人按照规则进行自我管理。这对管理者来说,比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要有效得多。以严格、正规著称的军队管理,就是以整套的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作为管理的依据和标准,实现管理目的的。这些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是古今中外军队管理经验的结晶。每一个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应该自觉执行,落到实处,并与时俱进,针对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补充、完善,以提升科研管理的水平。

六年级上册美术《故事里的人》教案

故事里的人 课题:故事里的人 课型:造型?表现 年级:六年级 课时:第1课时 设计说明 1.选题说明 《故事里的人》选自人美版六年级美术教材第十课。作为美术教学中一个独立的知识脉络,陶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通过捏塑人物动态形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圆雕的雕塑方法,让学生借助陶泥这种有形物质在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究,促使学生不断丰富自己对立体造型技法的感知,发展造型能力和空间思维想象力。 陶艺作为本校多年研究的校本课题,注重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法的综合运用、立体空间想象等方面能力的教学方法探究。本人作为该课题研究组成员之一,在多年的陶艺教学实践探索中,摸索出了一套较为有效的陶艺人物教学方法。《故事里的人》的教学呈现,既是学生初步学习人物圆雕造型的起始状态,又是验证陶艺人物圆雕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的阶段性教学过程。 2.学情分析 学生从二年级就应该开始接触泥巴进行三维造型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逐步增强,对客观事物的概括能力,对立体的表现能力都有所发展,他们对运用泥进行创作具有很高的兴趣,并有着很强的创作欲望,会借助工具来塑造形象的细节特征。但是,在实际美术教学中,因为陶艺学习的课时比例极为有限,学生对陶艺学习的体验十分有限,因此,学生对陶泥性能的把握,对技法的熟练程度等方面,与实际应有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本课是人物圆雕学习,学生对人物身体比例、重心、动态、表情、服饰细节等重点方面的把握,都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这些内容自然成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业水平,本课教学设计分两步两课时实施,第一课时以塑人物基本形和动态变化为教学的侧重点,第二课时以人物表情、服饰细节等为教学的侧重点。本课为第一课时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完整word版)分粥的故事之启示

分粥的故事之启示 (2009-06-26 22:45:39) 转载 标签: y理论 分粥的故事 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 阿克顿 财经 文/开心言 分粥故事的最大意义应该是使人们从中认识到管理活动中监督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和成本限制,进而得到监督机制设计和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等方面的一些启示。 一、分粥的故事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1834-1902)讲过一个分粥的故事。故事大意是,有七个人组成的小群体,每个人都是平凡且平等的,他们没有险恶害人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分食一锅粥,但却没有称量工具,为此他们尝试过多种分粥方法。第一种方案: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可是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稠。第二种方案: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就等于承认了个人为自己分粥的权利,同时也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粥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六天都饥肠辘辘。第三种方案:大家选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负责分粥。开始这位德高望重的人还能公平地分配,但不久他便开始为自己和讨好他的人多分。第四种方案: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各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方案确定了,粥却冷得不能喝了。第五种方案:每个人轮流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在这个制度下,七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 分粥故事产生后即广为流传,甚至有人冠之以“全球流行的故事”,并产生了一些变体,但故事的本质和主要情节大致无二。分粥故事简练概括,对现实进行了高度的抽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寓意性,一系列的分粥方法和效果带给人很多

推荐7个经典的职场励志小故事

推荐7个经典的职场励志小故事 在一些职场励志小故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那么现在有哪些值得推荐给职场人士看的励志小故事。下面分享7个经典的职场励志小故事。 职场励志小故事一:忠诚的狗 小狗汤姆到处找工作,忙碌了好多天,却毫无所获。他垂头丧气地向妈妈诉苦说:“我真是个一无是处的废物,没有一家公司肯要我。” 妈妈奇怪地问:“那么,蜜蜂、蜘蛛、百灵鸟和猫呢?” 汤姆说:“蜜蜂当了空姐,蜘蛛在搞网络,百灵鸟是音乐学院毕业的,所以当了歌星,猫是警官学校毕业的,所以当了保安。和他们不一样,我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和文凭。” 妈妈继续问道:“还有马、绵羊、母牛和母鸡呢?” 汤姆说:“马能拉车,绵羊的毛是纺织服装的原材料,母牛可以产奶,母鸡会下蛋。和他们不一样,我是什么能力也没有。” 妈妈想了想,说:“你的确不是一匹拉着战车飞奔的马,也不是一只会下蛋的鸡,可你不是废物,你是一只忠诚的狗。虽然你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本领也不大,可是,一颗诚挚的心就足以弥补你所有的缺陷。记住我的话,儿子,无论经历多少磨难,都要珍惜你那颗金子般的心,让它发出光来。” 汤姆听了妈妈的话,使劲地点点头。 在历尽艰辛之后,汤姆不仅找到了工作,而且当上了行政部经理。鹦鹉不服气,去找老板理论,说:“汤姆既不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不懂外语,凭什么

给他那么高的职位呢?” 老板冷静地回答说:“很简单,因为他是一只忠诚的狗。” 职场励志小故事二:多听少说 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职场励志小故事三:习惯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

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2)

成语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东施效颦(东施)江郎才尽(江淹)投笔从戎(班超)负荆请罪(廉颇)杀妻求将(吴起)完璧归赵(蔺相如)凿壁借光(匡衡)指鹿为马(赵高)纸上谈兵(赵括)精忠报国(岳飞)闻鸡起舞(祖逖)入木三分(王羲之)乐不思蜀(刘禅)三顾茅庐(刘备)鞠躬尽瘁(诸葛亮)卧薪尝胆(勾践)破釜沉舟(项羽)图穷匕见(荆轲)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 势如破竹——杜预高山流水——俞伯牙望洋兴叹——河伯对牛谈琴——公明仪滥竽充数——南郭先生叶公好龙——叶子高退避三舍——重耳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按图索骥——孙阳后来居上——汲黯邯郸学步——寿陵少年如火如荼——夫差望梅止渴——曹操请君入瓮——周兴唇亡齿寒——晋献公鸡鸣狗盗——孟尝君精卫填海——精卫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惊弓之鸟(更羸)一字千金(吕不韦)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吕蒙)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煮豆燃萁(曹植)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项庄舞剑:刘邦 一饭千金:韩信胯下之辱:韩信运筹帷幄:张良 才高八斗:曹植煮豆燃萁:曹植韦编三绝:孔子 一字千金:吕不韦小时了了:孔融如鱼得水:诸葛亮 刮目相看:吕蒙割席绝交:管宁呕心沥血:李贺 扑朔迷离:花木兰引锥刺股:苏秦目不窥园:董仲舒

分粥效应

分粥效应 今天谁分粥 从前,庙里有7个和尚,地位平等。因为和尚也有人性中自私自利的一面,再加上没有标明刻度的称量用具,所以他们在分食一锅粥的时候出现了分多分少的问题。于是,他们想通过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大家尽其所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尝试实行不同的方法,经过多次磨合最终制定出了使每个成员都毫无怨言的制度。 和尚们制定制度的过程大致如下: 1.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但这个人老是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人,结果亦然。 2.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看起来公平,可是结果却使每个人在一周中都有一天吃得饱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要挨饿。 3.大家公选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正直的人还能公平,但不久后他便开始为自己和对自己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4.分别成立分粥委员会和分粥监督委员会,以制约主持分粥人的行为。这样做,公平可以保障,但由于两个委员会经常意见不一致,发生争执。等意见统一时,粥早就凉了。 5.每个人轮流主持分粥,但是主持人要最后一个领粥。很奇怪,在这种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因为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份量不相等,他必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那么,哪一个才是好制度呢?当然是第5种分粥制度,因为它公平、有效,能方便快捷地实现分粥目的,解决吃饭问题;而且所分的粥,对每个人都没有差异。 ⊙ 透过分粥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下面一些结论 * 好的制度对团队来说至关重要,但也必须经历协商、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使制度达到公平、合理的必经之路。 *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处理,是治标不治本的管理方法。 * 绩效管理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优秀的制度。 * 并非有很高职务的人才有权力,当任何人被委派做任何事时,在一定程度他就获得了权力。 * 权力可以用来为自己,或与自己亲近的人谋取利益。 * 人心不古,管理不能仅依靠自律。凭个人的自觉性和良心维护组织的公正,当他面临众多的机会和诱惑时,就很难做柳下惠了。 * 特权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不公,表面公平的分配特权,实际会造成对集体利益的共同损害。任何承认特权的制度都是有害的。 * 品德也不是永远牢靠的,经受不起利益的诱惑。管理不能仅靠道德教化,如果没有制度上的约束,品行高尚的人也会堕落。 * 监督和制约可以保持公平,但付出代价过大,还极有可能损害效率。* 个人不能完全直接受益于所掌握的权力,在一个精心设计的体制之下,个人要么没有谋求私利的机会,要么慑于制度的威力不敢谋求。制度的力量

故事中的人名 教案

故事中的人名 陵园小学吴芳 阅读篇目:《马小跳这个名字》《秃鹤》《老顽童周伯通》《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阅读目标: 1、通过探究名字与事件的关系,了解作家给人物取名的方法; 2、通过了解取名的秘密,激发课外阅读和探究名著中人物名字的兴趣; 3、掌握平时写作和创编故事中,给人物取名的方法。 阅读重点: 从选文中感受到人物名字与事件之间的联系。 阅读难点: 从《给人物取名的秘密》选文中了解文学作品中作者取人名的方法。阅读过程: 一、兴趣引入 同学们,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那《西游记》中你最崇拜谁呢?你们看,它来了(出示孙悟空图片)谁来叫出它的名字?他还有其他的名字吗?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幻灯片显示:齐天大圣美猴王孙行者孙猴子孙大圣弼马温猴哥斗战胜佛) 教师小结:喜欢一个名字的理由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要起一个好名字可不是一件容易事,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群文阅读的殿堂,一起去探究故事中人名的秘密。板书:故事中的人名。(齐读课题。) 二、精读《马小跳这个名字》 1、老师在课本中找到了四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在这儿(课件呈现:《马小跳这个名字》《秃鹤》《老顽童周伯通》《鲁智深大闹野猪林》)老师想考考大家,能不能从故事题目中找出主角儿的名字。 学生汇报,教师一边聆听一边评价,并相机板书:马小跳、秃鹤、老顽童、鲁智深

同学们,这四个故事中你最想读哪一个?(抽生回答)我们就从简单的大家都熟悉的《马小跳这个名字》入手吧。 2、自读提示:认真默读,思考:故事中的哪些事件和这个名字有关?可勾画关键语句,也可简单做一下批注。 请大家翻到《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P54,开始默读。 3、全班交流与“马小跳”这个名字相关的趣事。 4、全班合作完成“探究名字秘密”表格。 大家通过交流,你知道马小跳起名的理由了吗? 对,他的名字就来源于他的动作。(板书:动作) 师小结:正是因为马小跳一出生就会跳,而且爱跳,习惯跳,所以作者就赋予他这样一个有趣的名字,将一个活泼可爱的马小跳形象跃然纸上。 三、整理学习方法 过渡:同学们,你们看,这篇文章紧紧围绕一个“跳”字,通过一件件趣事,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活泼、淘气的男孩——马小跳,这种阅读与交流的方式多么有意思啊!谁来帮老师整理归纳一下,学习《马小跳这个名字》的学习方法呢? 1、默读,找出与名字有关的事件。 2、交流与名字有关的趣事。 3、完成“探究名字秘密”的表格。 四、分组阅读《秃鹤》《老顽童周伯通》《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分粥故事的启示

分粥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故事说,有7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食一锅粥,因人多粥少,争先恐后,秩序混乱,还互相埋怨,心存芥蒂。于是,他们想办法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怎样公平合理地分食一锅粥。 他们试验了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指定一个人分粥,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 第二种方法,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几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第三种方法,推选出一个人来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没多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第四种方法,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等互相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大家也很不满意; 第五种方法,轮流分粥,而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 令人惊奇的是,采用此办法后,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几乎一样多,即便偶有不均,各人也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分粥,本来是一项简单的小事。但是,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分粥关系到7个人的切身利益,对管理者来说,又是一项大事。分粥

的故事给今天的科研管理带来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中,最基本的是决策层和执行层。故事中,分粥者是谋划决策者,取粥者是执行者。把分粥与取粥分开,就是将职责与权利分离。这样才能让谋划者尽心谋划,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降低决策风险;让执行者全力执行,将决策落到实处;用通俗的话说,叫“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启示之二,就是要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分粥者是“指定”、“轮流”,还是“推选”,对分好的粥是分者“先取”还是“后取”,是管理方法问题,也是管理机制问题。管理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管理效率。分粥的5种方法中,显然是“轮流分粥、分者后取”的机制最为合理,因而效果也最好。如果只是“轮流分粥”,而没有“分者后取”,就会出现第二种方法的不良效果;如果只是“分者后取”,而没有“轮流分粥”,分者即便分得再平均,他也只能天天吃那最少最凉的一份,就显得有失公平。启示之三,就是要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制度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在一个团队里,制订出一套好的制度,是有效管理的关键。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好制度?好制度的标准就是责任与权利平衡、公平与效率兼顾。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有各自的责任与权利。分粥者必须尽平均分配的责任,而没有为自己或他人多分或少分的特权。唯有责任与权利的平衡,才能真正体现公平和提高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