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影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因素的分析

计量经济学影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因素的分析
计量经济学影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因素的分析

计量经济学影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因素的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因素的分析

摘要

21世纪,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能否在新世纪实现稳步较快的发展,取决于高素质、多元化人力资本的投入的多寡。因此,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增加高素质人力资源是当务之急。然而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本文建立在前人经验基础上,收集了相关数据并利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对我国1994-2013年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进行多因素的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政策意见。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相关因素;模型;计量经济学;参数估计;检验

1 绪论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急需高素质多元化的人才,因此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是当务之急。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总数逐年上升。教育是一项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事业。教育经费成为教育事业赖以发展的必要的物质保障,而且一直是影响我国教育规模扩大和教育质量提升的最直接因素。因此,研究教育经费的影响因素,不仅对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合理安排,而且对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重大意义。

国内研究综述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从定性和定量分析两方面对影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诸多因素进行了探讨。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其中大部分相关文献集中于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进行探讨。刘卫东试图从国家和个人的支付能力上来探讨国家和个人在普

通高等教育投入上的比例,认为只有建立起成熟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摊机制,才能从来源方面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唐佳认为,人口和经济因素是影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两个关键方面,除了经济外,人口的数量、质量和劳动力类型都对高等教育经费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郑磊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政府竞争对中国省级政府教育支出比重的影响进行了验证,得出了以经济绩效为考核标准的官员晋升机制和财政分权制度的结合、转移支付比重过高都会对地方政府的教育支出比重产生显着的负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自给度则对教育支出比重具有正效应。王蓉使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0-2004年的面板数据,计算了经济发展水平、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人口因素、财政分权制度等对公共支出比例的影响。宗晓华使用1998-200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证明地区经济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规模、毕业生流出比重、地方高校财政责任向中央财政和地区居民的可转嫁程度等因素对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有显着的影响。

国外研究综述

高等教育因其具有公益性,世界各国普遍将其视为政府公共投入的重要领域之一。然而,现实中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公共投入又是千差万别的。齐德曼根据经费来源把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筹资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政府主导型、成本补偿型和收入多样化型。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类型反映了各国的办学理念,而对办学理念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当属美国学者布鲁斯·约翰斯通提出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他认为各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趋势主要有四点:用非政府投入弥补公共投入、公立高等教育的财政改革、重构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技术影响下的变动等。

2 实证分析

变量选取

中国教育经费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集资的教育经费、学费、杂费和其他教育经费。我们建模时是根据以下四点来选择变量。

首先,《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确定“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为教育事业建设的一大战略重点。可见,国家对教育经费中高等教育的投入十分重视。总体教育经费用于高等教育的部分也在逐步上升。其次,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相应的总的学费及杂费呈上升趋势。

其次,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和知名企业都越来越重视中国的高等教育,纷纷捐助各大高等学校进行科研创新、改善教学设备、设立奖学金等。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经费对中国的总体教育经费投入有很大影响。另外,现在对教育经费的理论研究大都是从高等教育对教育经费的影响入手。因此,我们在此基础上选择大学生人数、高等学校数及高等学校教职员工数为解释变量。

最后,在2004年1月6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及全国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的报告中又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做了部署。中国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目标是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水平。在我国,国家公共支出一直是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而财政支出的变动与经济增长息息相关,因此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研究教育经费投入必不可少的变量。

Y—教育经费投入量(万元)

X1—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X2—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万人)

X3—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数(所)

X4—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万人)

数据取得

1994-2013年教育经费相关因素统计表

年份教育经费投

入量(亿元)

国内生产

总值(亿

元)

普通本专

科在校学

生数(万

人)

普通高等

学校学校

数(所)

普通高等

学校专任

教师数(万

人)

1994

26,1,075 1995

35,1,053 1996

1,48,1,065 1997

1,60,1,080 1998

1,71,1,054 1999

2,78,1,032 2000

2,84,1,020 2001

2,89,1,022 2002

3,99,1,071 2003

3,109,1,041 20044,120,1,225

表1 以上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

模型的建立与构造

在EVIEWS 软件中输入数据,观察Y 与三个解释变量X1、X2、X3、X4之间的散点图,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

Y X 1

Y X 2

图1 y 与x1的散点图 图2 Y 与X2的散点图

1,000

1,2001,4001,6001,8002,000

2,2002,4000

4,000

8,000

12,000

16,000

20,000

Y X 3

20

40

60

80

100120

140

Y X 4

图3 Y 与X3的散点图 图4 Y 与X4的散点图 发现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故此选择建立线性模型。 建立模型:μβββββ+++++=443322110X X X X Y

利用EVIEWS 软件对数据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Y=+**X2+**X4 模型检验

模型的经济意义检验

从经济意义上来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应该和我国各年GDP数值、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量、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数呈正相关的关系。根据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到,1β= ,2β=,3β= 均大于0 。4β=小于0。其中1β表示我国GDP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会相应增加个单位的教育经费投入。2β、3β、4β也表示相应的边际效应。4β在经济意义上不成立,这可能是由于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引起的,因此在计量经济意义检验中将对其进行修正。

统计检验

模型的可决系数为,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被解释变量对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强。F统计量等于,大于5%显着性水平下F(4,20-4-1)的临界值,表明模型整体的显着性较高。除X1、X3的t检验值大于5%显着性水平下自由度为20-4-1=15的临界值,通过了变量的显着性检验。其他变量的t值明显小于给定的显着性水平,是不显着的,故还须对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并作出修正。

3 计量检验

多重共线性检验

对各解释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

利用EVIEWS软件得到各变量间相关系数矩阵表:

从系数矩阵表中看出,X2与X4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修正多重共线性

①利用EVIEWS分别对Y与各解释变量X1、X2、X3和X4做最小二乘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Y=+*X1

Y=+*X2

Y=+*X3

Y=-+1854499*X4

其中,最终,教育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亿元)的影响最大。因此与经验相符合,因此选择X1与Y的模型作为初始的回归模型,顺次加入其他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加入X2:

Y = +*X1+*X2加入X3:

Y =+*X1+*X3加入X4:

Y =+*X1+*X4

在加入X2、X3、X4回归后可决系数都有所提高,经对比,先保留X3,再进行三元回归

Y=+**X2+*X3

Y=+**X3*X4

虽然,加入X2和X4后拟合效果看上去更好,但通过观察X2和X4的P值,发现X2和X4应剔除。因此,修正后的模型为:

Y =+*X1+*X3

由于剔除了变量X2和X4,故模型已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且各解释变量前得系数均符合经济意义,模型拟合度上升,各变量t检验值上升。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数每增加一所,则最终教育经费投入消费支出总额会增加亿元,增加亿元。

异方差检验

(1)异方差检验首先利用EVIEWS做出残差平方项2e与X1、X3的散点图4、图5所示

图4 2

e 与X1的散点图 图5 2

e 与X2的散点图

(2)再利用EVIEWS 进行怀特检验,结果如下:

此时=2

n R 小于5%显着性水平下自由度为5的2

χ分布临界值因此不存在异方差。

自相关检验

首先利用EVIEWS 软件做出残差序列与时间以及滞后一期的残差散点图,如图6所示:

图6 残差序列与滞后一期的残差散点图

其次进行.检验

模型.值等于,给定显着性水平05.0=α,查DW表,可知临界值上下限分别为和,20.1d 047129.1DW 0==l <<,因此存在正自相关。

下面进行自相关性的修正:

迭代法

由于AR (1)的T绝对值小于,所以该模型存在一阶自相关。 模型回归结果为 Y=-+*X1+*X3+(1) 其中:

2DW -1=∧

ρ可得175596.0=∧

ρ,10062.3062-1=β

036771.02=β,865771.13=β

由此,我们得到最终的教育投入模型为

Y=+*X1+*X3

模型修正

经过对原模型进行的统计检验和计量检验,现模型修正如下: Y=+*X1+*X3

这个模型比较好的解释了GDP、高校数量和教育经费投入的关系。

4 实证分析结论

由模型易知,国内生产总值GDP每提高一个单位,教育经费投入相应提高个单位,这一数据反应了尽管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和我国GDP的高速增长相比极不相称。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每提高一个单位,会导致教育经费投入相应提高个单位即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赶不上普通高校的增长速度。

因而,在以后的政策制定中,我们需要对教育经费投入、GDP以及普通高校数量三者的关系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权衡,以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为保障,不断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从而有力的推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5 政策建议

增加政府投入,衡量教育投入的宏观指标应该与微观指标并举

高等教育投入的充足与否不仅与总体经费投入相关,同时也与办学规模相关。因此,在中长期规划中除了应该明确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外,还应该明确政府对公办高等学校的经费投入占人才培养成本的百分比。对每所高校而言,生均拨款定额占生均成本的比例比宏观教育经费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更具有意义,而且更可靠、更可检验。

放宽学校在经费使用安排上的统筹权

为了逐步提高学校面向社会独立自主办学的能力,应该逐步提高学校在经费使用安排上的统筹权。重点应提高定额拨款占总投入的比例。这种提高入情入理、惠及所有高校,为每所高校的生存发展提供必需的经费支撑,其意义远比争取一部分专项经费更为重要、紧迫和深远。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大学建设的投入保障,可以通过进一步

提高这些院校的定额标准的办法,这样既公开透明,促使权利和义务结合更紧密,又体现“放权松绑”的管理理念,总体上一定有利于提高学校经费的使用效率。此外,还可暂缓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管理办法。

化债资金的安排应该体现政策导向

对高校主要因扩招引发的建设及其贷款,国家应该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解决办法。由于高校目前沉重的债务负担主要是由于高校扩招、办学条件不足、政府相应的投入缺失引起的,因此化债资金的分配和安排应该主要依据扩招的规模和情况而定,政府应该摒弃“敢贷款的学校多投入”、“多贷款有理,少贷款犯傻”的思维,鼓励学校承担起独立法人的责任,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5.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知识和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推动着我国生产力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因此我们需要把我国的教育事业放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以实现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蓉.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行为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2]郑磊.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公共支出结构———政府教育支出比重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科学,2008.

[3]宗晓华.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及其影响因素[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David J Weerts and Justin M Ronca. UnderstandingDifferences in State Support for Higher Education Across State, Sectors, and Institutions: A Longitudianl Study[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 (March/April 201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