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山地的形成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因 素”,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 (1)重视学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的培养。 (2)结合实例分析,实现了学生从知识学习向素质培养的转变。 2.教材内容分析: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所以本 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 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 地形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升华。 这一节教材的内容共可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 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 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 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年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一般,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个 性和才能,对讨论、发展环节较感兴趣,但得注意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分析,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通过火山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通过“活动1、2”,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培养其读图、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活动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 "火山"部分内容组织。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

高中地理《1山地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标细化】 1.了解山岳的三种类型及其典型例子; 2.掌握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貌并分析其成因; 3.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4.掌握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 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战士,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 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 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分别是……(课堂提问,提问过程中引入今天“山地的形成”的学习);展示图片——阿尔卑斯山、泰山、日本富士山。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展示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 先来看第一种——褶皱山,【板书】1、褶皱山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褶皱”? (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1 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演示实验: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动画演示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2、通过 重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 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著名山地的风景图片。 同学们在欣赏这些壮丽的山地景观的同时,不知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些山脉是怎么形成的?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下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思考】什么是褶皱山?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 ①形成: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 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这是从形态上对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是从岩层新老关系判断。③岩层的新老关系 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 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是最可靠的。 【活动环节】(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 这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下面我们通过表格再来比较一下,以便大家更好地区分背斜和向斜。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褶皱山只有几十米。(图片展示) 【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 【板书】2、断层山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习题及答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地理现象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泥石流 B.山体滑坡 C.水土流失 D.火山喷发 2.当岩层受到力的挤压,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 A.褶皱 B.断层 C.背斜 D.向斜 3.下列山地不属于褶皱山地的是() A.阿尔卑斯山 B.喜马拉雅山 C.庐山 D.安第斯山 4.下列有关山岳对交通运输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山岳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 B.在山岳地区,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沿直线修建 D.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岳地区的线路弯曲一般要小于平原地区 5.“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 D.搬运作用 6.下列地形不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是() A.汾河谷地B.东非大裂谷C.喜马拉雅山 D.泰山 7.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压力或张力过大都能形成断层 B.压力或张力过大都能形成褶皱 C.褶皱和断层都能形成块状山地 D.褶皱和断层都未破坏岩层的连续性 8.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碰撞挤压形成()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 C.大西洋 D.红海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六大板块的内部多火山地震 B.背斜构造容易储水 C.油气一般储存在向斜构造盆地中 D.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10. 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大洋的是( ) A.南极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美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 11.在板块张裂处可形成( ) A.海沟 B.裂谷 C.岛弧 D.海岸山脉 12.下列各地形类型中,是由板块相互碰撞作用形成的是() A.喜马拉雅山 B.东非大裂谷 C.珊瑚礁 D.大西洋 与平原相比,山岳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比较大。据此回答13~14题。13.关于公路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B.道路应避开小居民点和小村庄 C.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缓坡 D.道路在平原上呈“之”字形弯曲 14.有关山岳对交通运输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以铁路为主,公路次之 B.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以公路为主,铁路次之 C.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线路,地址宜远离河谷地带 D.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以直线走向为主

公开课教案-《山地的形成》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定向斜和背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理解褶皱山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 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正确判定向斜和背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从山之外形美切入,展示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华山、庐山、泰山等山地的图片)。大自然的山形状万千,有些山有巨大的陡崖,山体平地拔起格外险峻;有些山绵延千里,岭谷相间;还有的形状浑圆,像个圆锥,风景秀丽··········你知道这些山是怎样形成的吗?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山岳的形成。 【讲解新课】 一、褶皱山 1.褶皱 学生实验:两手拿课本或练习本,用力向中间挤压,观察课本或练习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褶皱是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教师设问: (1)、在正常状态下的岩层有什么特点?岩层的新老关系有什么特点?(2)、当水平的岩层受到地壳水平挤压力的作用时,岩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演示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略) 教师提问: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结合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从形态上看: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 ?从地貌景观上看: 教师设问: 这些方式都可靠吗? 展示图片,否认地貌景观的判断。 教师提问: 为什么背斜由山变成谷,而向斜由谷却变成山呢? 学生演示 用橡皮擦演示背斜和向斜的受力情况,并播放相关动画。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 活动 完成课本74页活动 2.褶皱山

高中地理 山地的形成知识讲解

山地的形成 编稿:李永华 审稿:王艳欣 考点解读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2.火山的组成; 3.山地地貌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知识清单 1.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上 老 新 下 新 老 断层 谷地 低地 渭河平原 山岭 高地 华山 熔岩高原 东非高原 火山 火山口 2.①铁路 ②方式 ③河谷地带 ④线路分布 ⑤线路走向 要点精析 要点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高清课堂:山地的形成】395518 地质构造 背斜:形态上一般是岩层向______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较______,两翼岩层较______ 向斜:形态上一般是岩层向______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______,两翼岩层较______ 褶曲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褶皱山 断块山: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______。断层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 ______或______,如我国的______、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 ______或______,如我国的______、庐山、泰山等 形成: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有的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______,如______,有的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 或管道喷出,形成______,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组成:______、火山锥、火山通道 火山 褶皱山、断块 山与火 山

2 .判断断层的主要依据 判断某一构造是否为断层,有两个依据:一是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即断层是岩层失去了连续完整性。如下图中的A 、B 、C 三处岩石既受力破裂,又沿破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所以A 、B 、c 都是断层,而D 处岩石虽然破裂但无位移,故D 不是断层而仅仅是断裂。 要点二:地质构造与生产活动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以在向斜槽部打。(如下图A ) 2.利用背斜找油气: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如图B )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已经侵蚀搬运掉了。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此处是雨水及地下水的汇集区,可能变为水道。 6.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的地区烈度会变大。 【典型例题】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 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材分析及 教学策略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 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 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 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 本形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7讲《山地的形成》知识点导学及答案

山地的形成 考点解读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2.火山的组成; 3.山地地貌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知识清单 1.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上老新下新老断层谷地低地渭河平原山岭高地华山熔岩高原东非高原火山火山口 2.①铁路②方式③河谷地带④线路分布⑤线路走向 要点精析 要点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高清课堂:山地的形成】395518地质构造 背斜:形态上一般是岩层向______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较______,两翼岩层较______ 向斜:形态上一般是岩层向______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______,两翼岩层较______ 褶曲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褶皱山 断块山: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______。断层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 ______或______,如我国的______、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 ______或______,如我国的______、庐山、泰山等 形成: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有的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______,如______,有的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 或管道喷出,形成______,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组成:______、火山锥、火山通道 火山 褶 皱 山 、 断 块 山 与 火 山

1.褶皱、断层的判断方法及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褶皱断层 背斜向斜 判断 方法 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 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 翼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 翼较老 图示 构造 地貌 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 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 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 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 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 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 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 成山岭 图示 2.判断断层的主要依据 判断某一构造是否为断层,有两个依据:一是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即断层是岩层失去了连续完整性。如下图中的A、B、C三处岩石既受力破裂,又沿破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所以A、B、c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破裂但无位移,故D不是断层而仅仅是断裂。 【例题1】 图6为“福建省武夷山脉某山区的岩层分析示意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1)请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图中地质构造①为()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练习题 一、单选题 读“我国某局部地区地层剖面图”,回答下列题。 1.关于图示地区各岩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出露地表的岩石年龄长腰山比马鞍山老 B. 图中岩层受到了强烈的拉伸形成褶皱 C. 长腰山下方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D. 地下隧道适宜建在A处的地下 2.关于图中各点地貌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长腰山--岩层受挤压隆起形成的山 B. A---岩层破碎被侵蚀成向斜谷 C. 马鞍山--向斜槽部岩石坚实抗侵蚀 D. 四地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火地岛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岛屿,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覆盖第四纪冰川沉积和火山灰砾,多湖泊和沼泽湿地。左图为火地岛及其周边区域图。岛上雪线高度仅500~800米,有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火地岛上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是() ①纬度②降水③海陆位置④植被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4.关于图示岛屿叙述正确的是() A. 岛屿主要位于高纬度地区 B. 岛上湖泊多为断裂下陷作用形成 C. 受山脉阻挡,形成西部多雨区和东部雨影区 D. 地处板块张裂处,多火山地震 5.据图推测“醉汉树”树冠的大致朝向() A. 东北 B. 东南 C. 西北 D. 西南 桃坪羌寨位于四川西北部理县,寨内石屋多顺陡峭山势依坡而建,其中最古老的建筑是两千年前用黄泥、片石作材料建成,石墙自下而上逐渐见薄,逐层收小,相互挤压得以牢固坚实,集数学、几何、力学为一体。羌寨以古堡为中心,寨内巷道阡陌,暗道纵横,被称为最神秘的“东方古堡”。下图示意桃坪羌寨古堡建筑。据此完成下列题。 6.桃坪羌寨内道路结构错综复杂,其主要功能是 A. 提供便利交通 B. 防御外敌入侵 C. 利于通风换气 D. 阻隔外界联系 7.寨内古堡经千年而不倒,关键是因为它

山地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结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本节内容是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按照“标准”的要求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安排 《山地的形成》这一节内容看似比较少,课标要求也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根据往年的考试内容来看,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说要求还是比较细的。对于“板块构造学说”课文中只是简要的介绍了板块运动的形式,但是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板块构造的要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分析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及褶皱山脉的分布以及与板块之间的关系。褶皱的内容也包括较多,首先是褶曲中的背斜、向斜的区分以及背斜向斜在生活中的使用,与生活的关系等。 根据教材和教学的安排,本节内容使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板块构造学说以及褶皱山为主,第二课时主要以断块山和火山为主。 三、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具体表现知道的较少,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在初中时学生知道有六大板块的基础。 认知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兴趣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褶皱、断层的概念,分析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观察褶皱、断层构造的示意图,区别褶皱的两种基本类型。能够在图上判断出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3、结合所学知识学会在生活中如何“找水、探油、探气以及工程建设”。(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运用探究法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形态。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讨论分析法——小组讨论分析在现实情况下学生如何找水,找矿以及工程建设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山地的形成 经典习题(含详解)

山地的形成经典习题 基础巩固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下表为某地理兴趣小组在该地野外考察中依次记录的5个观测点信息(岩层代号P—Q—S由老到新)。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与该小组考察的路线基本一致的是() A.L1线B.L2线 C.L3线D.L4线 2.下列关于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N处为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B.N处岩层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C.M处地貌形成以内力作用为主 D.M处断层发育多地质灾害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大小判断海拔的大小,据各条线路经过等高线的数值进行判断,图中只有L2线和L4线的高度超过了600米,故A、C项错误;根据各点海拔的数值变化规律可知,L4线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故D项正确,B项错误。第2题,据材料知,岩层代号P—Q—S由老到新,说明该地M处为背斜构造,N处为向斜构造。背斜构造为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向斜为良好的储水构造,N处为向斜,A错,向斜岩层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B对,M处地貌形成以外力作用为主,C错;M处为背斜构造,不是断层,D错。 下面图1示意世界某区域,图2示意图1中甲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剖面,甲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主要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1中河流和湖泊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南半球,湖泊起到削减洪峰的作用 B.位于北半球,湖泊一定是淡水湖 C.位于南半球,湖泊是河流的水源补给 D.位于北半球,湖泊一定是内流湖 4.图2中岩石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为() A.岩浆岩Ⅱ、沉积岩Ⅱ、沉积岩Ⅰ、岩浆岩Ⅰ B.沉积岩Ⅰ、岩浆岩Ⅱ、岩浆岩Ⅰ、沉积岩Ⅱ C.沉积岩Ⅱ、沉积岩Ⅰ、岩浆岩Ⅱ、岩浆岩Ⅰ D.沉积岩Ⅱ、岩浆岩Ⅱ、沉积岩Ⅰ、岩浆岩Ⅰ 【答案】3.B 4.A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25日下午5点30分,巴厘岛阿贡火山喷发,大量黑色火山灰喷发到1 500米高空。下图为巴厘岛位置示意图及阿贡火山喷发图。据此完成下题。 5.下列关于阿贡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B.在板块的张裂区,地壳深处的岩浆活动引起火山喷发 C.当地地震多发,因地震引发了此次火山喷发 D.火山口附近形成了厚厚的花岗岩

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3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河流地貌的发育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方面内容。在河流侵蚀地貌中.首先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接着详细阐述了河谷地貌在三类河流侵蚀作用力作用下的形成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以冲积平原为典型,重点阐述了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及分布。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从影响聚落分布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角度分析了不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本节内容即是河流地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的案例分析。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河流地貌的分类;了解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了解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了解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分布,理解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对比不同流水作用力的作用及其影响,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养成把获取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分析运用于学习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学习重点、难点: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内容涉及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和本章第二节相比,内容较为直观和易于理解。通过课前的野外实匀、资料搜集和课前实验。以及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三、课堂教学实录(部分) 【课前准备】 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准备流水作用实验所需的水壶、粗细不均的沙子。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野外实习和课前资料搜集。 学生:预习奉节知识,并记录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流水作用对地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及其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结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褶皱与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通过实际设置问题,尝试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2、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欣赏和认识自然界的美,以及热爱家乡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3、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4、火山的结构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相关图片。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般背斜的岩层上拱,

【教学反思】 上完这一节课后,我反思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安排合理,教学的策略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这部分的内容就是通过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地质构造的现实意义,解决现实问题。在教学中,通过教师设问和学生讨论的形式,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及时的评价鼓励,使学生时刻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改变被动接受的状况,和全盘灌输的思想,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获取知识。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这方面提高和总结。

山地的形成基础知识梳理及小练习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基础梳理】一、褶皱山 1、褶皱:岩层在强大的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褶皱的基本单位是,它的两种基本形态是和。 _________因受到_______,常被侵________。向斜_______因受到而形成______。 3、板块构造学说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写岩石圈各板块的名称。 (1)板块结构学说主要观点: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_____大板块,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 ①板块发生_______运动形成张裂处(即生长边界)地壳会张裂形成或海洋。 ②板块发生_______运动形成碰撞处(即消亡边界)地壳会褶皱隆起形成高大。 ③参考地图,指出以下山脉分别是由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 喜马拉雅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尔卑斯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基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第斯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断块山 1、断层含义: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__________,就形成了断层。 2、断层分类:如果断层位移以水平为主,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_________或_________(地堑),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_________或_________(地垒), 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附表】地质构造实践意义及原因 三、火山 1、火山构造:火山的形成是岩浆活动的结果。火山由和两部分组成。 2、火山口形态:没有破坏的火山口的形态是一个中央________的封闭________,有时会积水形成___________。破坏了的火山口呈状态。 3、火山锥形态:火山锥是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____________体,上部,下部。 四、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原因 运输,运输建造的成本低、难度较小

《山地的形成》教案

《山地的形成》教案 松滋四中张敦杰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及其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 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结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褶皱与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通过实际设置问题,尝试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 度。 2、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欣赏和认识自然界的美,以及热爱家乡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3、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4、火山的结构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火山【投影】“火山示意”图片 学生自己得出火山的结构:火山口、火山 锥。 【展示】展示火山的类型图片 结合课本案例,和学生搜集的资料,说明 火山对人类的影响,(从两个角度分析:有益、 危害) 师:进行练习评价 通过“火山”资料的 搜集,整合,明白事 物是辩证的,既能形 成巨大的灾害,也会 给人类带来丰富的 资源,如:地热、矿 产、温泉等。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三种山地——褶邹山、断块山、火山的形成及特点。重点要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练习:见《三维设计》课时跟踪检测。

山地的形成

第第二二节节 山山岳岳的的形形成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 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塑性变形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而在外力去除后不能恢复的那部分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皱纹)。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褶:衣服摺叠而形成的印痕:百~裙。2. 泛指摺皱重复的部分:~子。~皱。

知识点测试:山地的形成

知识点测试:山地的形成 一、单选题 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下列四幅图从左到右依次为图1、图2、图3、图4。读图,完成1~2题 1.因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为 A.图1B.图2C.图3D.图4 2.图2地貌的物质组成,从河流出山口向四周依次为 A.泥土、沙子、砾石B.沙子、泥土、砾石 C.砾石、泥土、沙子D.砾石、沙子、泥土 读“板块构造示意图和某板块图”。完成3~4题。 3.左图板块构造示意图示的板块边界应位于右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 4.图中M地易火山喷发的原因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地壳薄弱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地壳薄弱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背斜中心老两翼新,向斜则中心新两翼老。已知甲到丁岩层从新到老,读图完成5~7题。

5.若甲到丁岩层从新到老,图中丁的地质构造为 A.断层B.褶皱C.背斜D.向斜 6.该地地表丁处为谷地,丁处为谷地的成因主要是 A.地壳运动所致B.岩浆活动所致C.内力作用所致D.外力作用所致 7.若探测到图示区域地下埋藏了大量石油资源,请问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下方最有可能存在石油资源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阿尔卑斯山脉位置示意图,完成8~9题。 8.关于阿尔卑斯山脉的板块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C.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D.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9.下列地理事物所处位置的板块运动情况与阿尔卑斯山脉附近相同的是 A.大西洋洋中脊B.东非大裂谷C.马里亚纳海沟D.红海 10.2017年3月27日晚,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喷发(下图)。该地区多火山的主要原因是

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山地的形成

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山地的形成 一、单选题 读“地质剖面图”,完成1—3题。 1.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D.④ 2.图中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A.岩层B.向斜 C.背斜D.断层 3.在地质年代较老的褶皱构造地区常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下图为地形倒置形成过程示意图,按地形倒置形成的时间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 C.③②④①D.①④③② 1.C2.D3.B【解析】第1题,泉水一般从地下含水层渗出,然后经断层处涌出。第2题,图中原有地层应早就形成,最后由于断层将各岩层断裂错开(先褶皱后断层)。第3题,按背斜山向斜谷→背斜张裂、外力侵蚀→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顺序判断,并结合地层侵蚀程度比较而判断。 《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回答4~5题。 4.“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 ) A.山间峡谷

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 5.“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 ) A.地理位置 B.灌溉系统 C.农业科技 D.水力资源 4.C 5.A [解析] 第4题,根据材料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以及“土地平旷”等相关描述,判断“桃花源”是周高中低的山间盆地。第5题,“桃花源”世外桃源式的封闭环境与其位居深山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图为武夷山脉某地岩层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请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图示区域的断层构造有 (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7.图中( ) A.①处因地壳褶皱凹陷形成谷地 B.②处因地壳张裂形成谷地 C.③处因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D.④处因地壳褶皱隆起形成山地 6.B 7.C [解析] 第6题,根据断层概念可直接判断出图示区域的断层构造有2处。第7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①处因断裂陷落形成谷地;②处因地壳挤压断裂形成谷地;③处为背斜顶部,因外力侵蚀形成谷地;④处为向斜槽部,因岩石坚硬难以侵蚀而形成山地。 某地质勘测组对某一沉积岩进行探测后,得出下表数据。表中甲、乙、丙三地为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 米的三个探测点,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区的海拔(单位:米),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米)。据此回答8~9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