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重点资料复习

史学概论重点资料复习
史学概论重点资料复习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辑要

1、史学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在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体系中,长期存在着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分歧和斗争。

2、史学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研究的问题诸如人们的历史认识是怎样产生或形成的?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否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等

3、史学方法论: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和理论,研究的问题例如历史研究方法是否存在着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区别?历史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何异同等。

4、《史学要论》:李大钊著。《史学要论》是他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理论的成果,是我国第

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论。他阐述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历史学的科学地位、历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及历史学研究的任务等问题,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理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旧史学,并倡导史学革命,提出要以唯物史观“改作”、“重作”全部历史。5、合力英雄史观

合力: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英雄史观:代表人物卡莱尔,尼采等。认为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历史发展取决于伟大人物的活动。

6、马克思主义史学如何看待历史的客观实在性?

历史本身是客观地存在着的,它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人类历史是以往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它有自己独特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规律。人类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可以被认识,只是它被认识的途径、特点、方法与其它学科有差别罢了。

7、人类社会历史有无规律?如果有,如何正确理解?

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普遍规律,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在实践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实践能力。但是各个民族和国家的人们面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级其演进历程也必然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遵循一个统一模式,规律是统一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

8、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1)必然支配偶然;历史取决于偶然。

(2)偶然性的内涵和特征:偶然性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客观模式,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重复性。(3)必然性的特征及其作用限度:线性因果与统计因果。充分的必然性与非充分的必然性。(4)必然性与可能性。现代科学视野中的偶然与必然:蝴蝶效应,耗散结构论

9、试述历史学求真与致用的冲突及其解决办法。

求真与致用的冲突:历史学中求真与致用的不一致;求真排斥致用;致用压倒求真;不论真假,都有效用;历史之用的虚拟性。

求真与致用的调和:从基础历史学与应用历史学的划分上解决这一问题,基础历史学要以求真为主,应用历史学以致用为主。

10、如何看待历史的误用与滥用?如何避免?

.历史经验的误用。史学的异化与史学滥用

避免历史的误用与滥用:历史学家的责任;打破统治者垄断历史的解释权,相对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用,提倡多元。

11、试述历史学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一)保存记忆:人类学本体论的需要

(1)自我辨识以维系人类生存的连续性

(2)突破时空局限获得超越感

(二)强化民族、国家和文化认同

(1)集体记忆与民族认同

(2)历史历史强化认同的途径:

回忆光荣、辉煌的历史来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温痛苦、屈辱的历史来激励民族自尊心

褒扬民族英雄,贬斥民族败类

(三)维护和普及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准则

(1)道德判断的古今之别

(2)道德评判的基本立场

(四)为预测未来提供参照

(1)概括与预言

(2)历史预言的限度

12、历史认识的主体历史认识的客体兰克狄尔泰克罗齐柯林伍德覆盖率模型波普

尔亨佩尔德雷

历史认识的主体:历史认识的主体是历史学家,主体意识结构取决于历史学家的哲学观点、政治立场、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意志和性格气质。主体意识在历史认识活动中渗透,主体意识具有社会性。

历史认识的客体:历史客体不等于客观历史,历史认识客体的二重性,主体——史料——客体。历史客体的属性及其对主体的影响,客观性,历史性,过去性,复杂性史料客体的属性及其对主体的局限,主观性,简约性。

兰克: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客观主义史学创始人。主要著述:《拉丁和条顿民族史》、《英国

史》、《法国史》、《教皇史》等。他在柏林大学开创了历史研讨班的授课方式,带出了大批优

秀的学生,形成了德国历史学中的兰克学派。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

狄尔泰:德国生命哲学家。狄尔泰的哲学思想是新康德主义的发展。他严格区分了自

然科学与精神科学,并以生命或生活作为哲学的出发点,认为哲学不仅仅是对个人生

命的说明,它更强调人类的生命,指出人类生命的特点必定表现在时代精神上,但他

却把生命解释为某种神秘的心理体验。

克罗齐: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20 世纪批判的历史哲学派的代表人物。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将历史看成“运动中的哲学”,在哲学上既肯定了个体性又肯定

了历史的发展、变化,开创了“伦理政治史观”。代表作《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柯林伍德:英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哲学家。在哲学上属于唯心论者。他的史学理

论集中体现在《历史的观念》一书中。他认为所谓史实是历史学家先验的历史想象的

产物,历史的基础不是史实,而是解释历史的思想和先验的历史想象。他反对实证主

义的历史理论,强调不存在普遍适用的客观历史真理。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覆盖率模型:波普尔认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解释逻辑具有同一性,可以用普遍规律来说明具体的事态。亨佩尔则描述覆盖率模型为(1)似定律的全称陈述(2)有关初始条件的特称陈述(3)阐明具体史事的特称陈述。覆盖律只是形式上的同一性,而问题在于历史解释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历史学家按照同样的解释程序和逻辑步骤,总是难以在结论上达到普遍性和共享性,这也是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重要差异。

波普尔: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

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

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

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著有《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猜想与反驳》等。亨佩尔:美国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后期的主要代表。其哲学观点主要表现在有关意

义标准、确认理论、科学说明和科学的合理性等问题的论述中。他放宽了意义标准,

提出了意义的基本单位应是陈述系统。代表作有《科学说明的诸方面》等。

德雷:美国历史学家。他认为历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历史学的目的是从人的观点来使人了解往事。在目的和方法上都与自然科学不同,原因之一是历史学家本人的价值判断对历史所产生的影响。代表作《历史学的展望》、《历史哲学》等。

13、如何看待“历史事实”?

历史事实的层次与类型:(1)客观存在的事实,史料记载的事实(史料事实),史家构建的

事实(史学事实)(2)特殊事实,普通事实,普遍事实(3)普通事实的量化问题。历史认识事实的基本性质:主观性、客观性、时代性、真实性(绝对和相对)。

14、历史认识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历史认识的一般形式:考实性认识,事实判断;抽象性认识,成因判断,史事的理解、规律的概括;价值性认识,价值判断;各种认识形式间的相互作用

15、简述历史认识形成的一般过程

现实是历史认识的起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证,解读史料,形成因果、价值判断。

16、为什么说客观主义史学和主观唯心主义史学、相对主义史学的认识论都是片面的?如何看待历史认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主义史学主张写历史要完全客观,在历史研究中完全排除自我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标榜“不偏不倚”的纯客观态度,但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即使是客观主义史学的开创者兰克也不能,实际上兰克的史学正是为普鲁士的专制制度辩护的。

主观唯心主义史学、相对主义史学否定客观上存在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

历史,或者强调客体历史的真相不可能被认识,这就陷入谬误。

我们应当坚持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认识论。肯定客观历史独立存在于历史研究者之外,

不以主观的意志为转移。过去发生过的历史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和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的真相是可以被研究者研究清楚的。

17、历史认识能否检验,如何检验?

能。历史认识的检验分为对事实判断的检验、对成因判断检验和对价值判断检验三个层次。对事实判断的检验可以通过对史料的考证和辨别来判断,通过核对史实的是非真伪来对成因判断的是非得失加以判断。运用社会实践标准来进行对价值判断的检验。总之,历史认识能够而且应该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其是非得失的。而且,通过这样的检验是能够促进历史认识不断地向着更广阔、更深层次的真理目标推进的。

18、史料、外考证、内考证、维科、阶级分析方法、比较史学、口述史学、心理史学、心态史学、计量史学、历史人类学、深度描述

史料:史料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包括实物,如遗址,墓葬;文献,如史部,经子集,档案,地方志,甲骨、金石、简帛、卷子等;史料还包括风俗习惯等。历史学家需要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来为历史著述做准备。

外考证:外考证是对对史书的考证,包括史书文献的版本辨别与校勘(校雠),辨伪等。方法有陈垣的校法四则,对校,本校,他校,理校。胡应麟的八法梁启超的十二条公例等。内考证:内考证是对史事的考证。如考察史料记载人的信用和能力,陈垣提出的书证、物证、理证,求源法、反证法、旁证法。王国维的多重证据法,吴晗的内在和谐原则,郭沫若的演绎推理法。西方史料文本的文种复杂,则更注重语义分析。

维科:18 世纪意大利著名的语言学家、法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维科发展出一种理想的永恒的历史。认为一切民族从兴起、发展到鼎盛一直到衰亡,都必须经过这种理想的人类永恒历史。这一永恒历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神的时期、英雄时期和人的时期,它们对应的政体分别是氏族公社、贵族政体和君主独裁政体。

阶级分析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当作方法论,用来观察阶级社会历史上的种种现象,就是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法要求在历史研究中牢牢把握阶级划分的事实,从对经济关系的分析中去认识阶级的运动。阶级分析方法对于分析重大政治事变很有效。

比较史学: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比较史学存在的基础。有助于从宏观上研究历史,克服历史研究的片面性和狭隘性;有助于发现人类历史的普遍性和规律性;有助于揭示不同历史现象的特殊性;可以起到“间接实验法”的作用;为历史评价提供有效尺度;有助于促进世界通史的编写水平;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和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消除民族偏见。历史比较是一种技术性方法,对于问题的解释不能单靠比较去完成;历史比较只是一种研究视角,其研究结论具有非全面性和相对性;历史比较只是一种研究方法,不能将其绝对化和孤立化;比较史学也有一定的适用原则和范围。

口述史学:也称口碑史学,是现代史学中一种搜集和利用口头资料研究历史的流派。有助于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纠正文献史料的偏见;有助于恢复普通民众的历史地位,增强其主体意识;有助于深入揭示历史上人们的意识和情感;有助于重建亚非拉落后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摆脱落后的西欧中心论模式;口述史学还是一种新型的历史教育形式。.口述资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口述史学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比较适合缺少文献资料的特定领域或细小的问题,不太适合研究庞杂的问题;口述资料的调查往往要花费大量金钱,口述史学家需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这些都增加了开展的困难。

心理史学:源自弗洛伊德的学说和他对历史问题的探索。注重无意识和精神分析,心理史学代表作《有《图腾与禁忌》、《青年路德》。除了精神分析心理史学,还有行为主义心理史学,

认知心理史学。

心态史学:是专门研究历史上人们群体心态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和趋势的新兴史学分支。

计量史学:萌芽于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前半叶统计学的发展。产生发展的技术条件是电子计

算机、信息理论及数学在历史学中的应用,以美国为中心。计量史学的一般程序,筛选研究对象和确定研究目的;资料的收集、分类和整理;分析数据;构造模型;结论的分析和表述。方法有一般统计法、抽样法、回归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

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是用历史的眼光研究人类及其文化之科学;包含人类的起源,种族的区分,以及物质生活,社会构造,心灵反应等的原始状况之研究。换言之,人类学便是一部“人类自然史”,包括史前时代与有史时代,以及野蛮民族与文明民族之研究;但其重点系在史前时代与野蛮民族。

深度描述: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借用英国哲学家赖尔的术语,指一种对意义的无穷无

尽的分层次和深入描述。研究者在大量占有调查材料的前提下,通过现代人的历史想象,为某一特定区域的文化构筑出一副解释性的图景,并力图从细小但结构密集的事实中引出重大结论。

19、历史研究的导向性方法主要有哪些?

1.机械唯物史观:自然或社会环境决定论。经验规律解释;覆盖律,科学主义。

2.唯心史观:精神、文化因素决定论;移情式理解;人本主义

3.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和实践能力决定论

4.多元折中史观:物质、精神因素随机组合的非决定论

20、简述考证方法的专长与局限

21、试述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主要观点:

(1)人类历史是一个永恒的、连续的发展过程;

(2)一切历史事物都处在某一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是特定的历史环境的产物,只有从产生它的时代条件出发,才能加以理解和认识;

(3)任何具体历史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对历史事物最后形态的全面认识,需从其整个过程的研究中引出;

(4)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依次相继承的。

历史主义原则对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1)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评价历史事物;

(2)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去考察;

(3)要重视基本的历史联系;

(4)把历史事物作为一个过程去研究;

(5)历史地对待历史遗产。

22、如何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遵循历史主义原则,具体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1)把某一时代的阶级及阶级斗争问题放到它所存在的具体环境中去考察,避免教条主义、公式主义的错误。

(2)客观估价剥削阶级的历史作用,客观看待历史上的劳动阶级。

(3)资产阶级以前的诸阶级,一般都没有明确的阶级意识。阶级概念的产生,是近代社会阶级划分日益明朗化的结果。

(4)不要把一个阶级看成铁板一块,要作具体的阶级分析。任何一个阶级都分为不同的阶层和集团,各有其不同的利益和需求。

(5)在阶级社会中,也存在社会的共同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等,都是超越于阶级利益之上的更广泛的群体利益。

(6)阶级分析不是研究阶级社会历史的唯一方法。

23、简述口述史学的功能与局限

功能:有助于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纠正文献史料的偏见;有助于恢复普通民众的历史地位,增强其主体意识;有助于深入揭示历史上人们的意识和情感;有助于重建亚非拉落后地区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摆脱落后的西欧中心论模式;口述史学还是一种新型的历史教育形式。. 局限:口述资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口述史学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比较适合缺少文献资料的特定领域或细小的问题,不太适合研究庞杂的问题;口述资料的调查往往要花费大量金钱,口述史学家需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这些都增加了开展的困难。

24、简述社会史学的功能与局限

功能:(1)研究视野的拓展,形成了对历史多角度的探索(2)研究视角的转换,更关注下

层民众历史、社会现实问题(3)研究方法的更新,深化了历史研究的内容。

局限:(1)社会史研究缺乏理论概括(2)研究对象琐碎、杂乱(3)排斥政治史的倾向;史

学特征的弱化。25、简述社会史学的基本方法

(1)整体考察历史的方法(2)多学科方法的综合应用(3)社会史研究中特别需要田野调查和口述史方法

26、简述计量史学方法的功能与局限

功能:(1)计量史学的最大成就在于使计量分析方法成为历史叙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历

史研究在方法论上发生了重大变革;(2)电子计算机对历史数据的收集、储存和处理,能使卷帙浩繁的史料得到充分利用,便于发掘历史研究的新资料和提出新问题;(3)提出了新的

研究方法,为史学中某些院里或长期引起争议的问题提供了更明晰精确的解决途径。

局限:(1)计量史学作为理解历史的工具是有局限性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二者不可偏废。

(2)历史资料的特性决定了计量方法运用本身的缺陷。“史料批判不严格”,GIGO 效应。

27 利奥塔福柯德里达海登·怀特元叙事

利奥塔:利奥塔法国哲学家,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1984 年,他发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提出知识的现代状态:知识是逐渐合理化的结果。知识是凭借某种“宏大

叙述”和“元话语”而使自己获得“合理性”的。

福柯:米歇尔·福柯法国哲学家,代表作《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词与物:人文

科学考古学》《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性经验史》。福柯对西方现代历史观发起全面挑

战:提出话语权力,话语历史观。

德里达:法国当代哲学家,解构主义思想创始人。其主要著作有《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等。德里达否定任何文本有固定、本质的解释,反对所有形式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定势,束缚了思想文化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解构主义就是打破这种秩序。解构主义理论对哲学、文学、语言学、法学、建筑学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海登·怀特:美国历史哲学家,代表作《元史学:19 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话语转喻论》。

他认为运用任何一种叙事形式构成的历史都是一种“元史学”的产物,“历史”就是历史话语历史叙述与历史文本都有虚构性,开启当代西方历史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28、试述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挑战和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史学诞生的基础

1.相对主义思想的盛行。

2.社会史研究的发展。

(二)后现代主义史学的支柱:

1.新文化史流行。

2.妇女史的兴起。

(三)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史研究

1、主要是海外和港台学者采用,本土学者在这方面相对薄弱。

2、采用现代化叙事的方式。

史学概论·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章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所谓历史学的学科性质,讨论的是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西方争论二百余年,中国也有近百年之久,还将继续争论。 讨论此问题的必要性:不是为历史学争科学或艺术的称号,而是借此说明历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弄清楚历史学应该研究什么,历史学者可以做什么,对历史学可以期待什么,不应该期待什么。对历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也影响研究者采取何种态度、方法从事历史研究。此问题非文字游戏。 第一节历史学的科学化 有关历史学学科性质的争论,始于历史学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科学。历史学的科学化在西方发生在19世纪,中国则在20世纪。在古典时代历史学没有被视为科学。古希腊,科学是求得真知的学问呢,历史知识不属于“真知”,人们将其与“诗”并列,由缪斯女神之一克丽奥掌管。人们看重的是史学的艺术功能(陶冶情操、提升智慧、提供道德评判依据)。史家没有因史学不能跻身于科学的行列而烦恼。中世纪,在西方史学是神学的分支,旨在世俗世界里证明宗教神学的合法性,为神学作佐证与诠释。18世纪自然科学获得飞速发展,数学、力学的发展实现了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牛顿提出的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基础,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革命。化学、生理学、地理学等也相继成立。这些改变了世界。恩格斯说“18世纪综合了历史上一直是零散地、偶然地出现的成果,并且揭示了它们的必然性和它们的内部联系。无数杂乱的认识资料得到了清理,它们有了头绪,有了分类,彼此之间有了因果联系,知识变成了科学,各门科学都接近完成,即一方面和哲学,另一方面和实践结合了起来。18世纪以前根本没有科学,对自然的认识只是在18世纪(某些部门或者早几年)才取得科学的形式。”(《马恩全集》第11卷第656~657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自然科学成为一切学问成功的典范,其他的学问向其看齐。 19世纪是“史之自觉”的世纪,史学要求摆脱哲学而独立,于是向自然科学看齐,将自己变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开始科学化历程。严格意义上的西

(完整word版)外国史学史复习

外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肖泽宇 一、名词解释 1. 希罗多德 公元前5世纪诞生于小亚富豪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成年后因随其叔父参与推翻僭主政治的运动失败而被放逐。曾周游列国,写出其著作《历史》。是西方最早一部历史著作,希罗多德也被成为“历史之父”。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叙述吕底亚、希腊城邦及波斯帝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等,并记述了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后半部分主要记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后人用希腊神话中九位缪斯女神的名字将全书分为九卷命名。写作目的是将丰功伟绩和战争原因记录下来使之不被遗忘。该书首创首创叙述史体裁的写作体例,视野开阔,史料丰富,所使用的文献资料包括文学作品、神谕和档案、铭文等,实事求是,不抱偏见,崇尚民主,歌颂正义,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叙述生动,引人入胜。他开始了对历史时间因果关系的探究,首次将视野扩大到希腊人已知的世界,强调历史的垂询功能,提出历史批判思想,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寻求真实。但是书中的天命观念明显,过多引用神谕、梦兆等,并且存在一些具体史实的错误。 2. 修昔底德 公元前5世纪出生于雅典富有的显贵家庭,少年时代受过良好教育。曾当选是将军之一,主持色雷斯一带战事,后因被指控贻误军机、通敌之嫌,被流放。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一部专门讨论战争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著作。他认为这场战争的起因是雅典势力的过度增长,引起了斯巴达等其他各帮的嫉妒和恐惧。其《战史》以资料可靠、结构严谨、思想深刻闻名。强调历史的实用性,是西方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态度的历史学家。他全面发展了人本史观,重人事轻鬼神,相信必然性,用理性的目光来审视和洞察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真正动因,提出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原因是真正原因、其写作方法独特,演说词首开先河,叙事生动,文字优美,文情并茂,具有良好的史德,作为参加战争的将军,并没有自诩专功,对自己的错误不辩述,虽然是雅典人,但叙事过程中比较客观,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精神。总之,其是以为理性、冷静、严肃、认真的历史家,留给后人思考,其超越希罗多德是因为时代环境和人生经历不同。同时,其《战史》对西方史学有重大影响,后继史家续写其书,并且成为希腊化时期罗马史家采用的范本,其民主政治理念也影响后世。 3. 色诺芬 公元前4、5世纪的希腊史家,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史家”。他是一位多产作家,著作涉及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主要著作有《长征记》和《希腊史》。《希腊史》是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续写,但是带有明显偏袒斯巴达的倾向。而《长征记》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军事理论的名著。他亲自参加了波斯小居鲁士征召的希腊雇佣军,并且被推举为领袖,在小居鲁士被杀后,成功带领希腊雇佣军返回希腊。因此,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叙事生动、引人入胜。该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提供自希罗多德之后,深入波斯内地,对波斯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以及波斯王权内部矛盾、波斯帝国的腐朽做了深入了解和介绍。同时对战略战术也有参考价值。该书对以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希腊雇佣军胜利证明波斯帝国的腐朽,为后来亚历山大战胜波斯提供了鼓舞作用。同时该书对希腊民族的特性也有明显的反应。其次,在古希腊历史学家中,色诺芬更多地关注社会经济生活。其写作富有文才,人物描写生动逼真。 4.波里比阿 是希腊化时代的重要史家,出生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显贵家庭,曾被任命为大使和行政长官。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备课讲稿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史学概论》 英文名称:Outline of Historiography 课程类型: 历史学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64 讲课学时:60 学分:3 适用对象: 历史学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史学是一门对各种具体的历史研究活动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要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必须掌握或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而《史学概论》则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论水平、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及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了解。《史学概论》是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学习历史的入门之学、基础之学,是大学历史系的专业基础课、骨干基础课。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全面认识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以增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二是促进学生初步了解和具体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功,为其步入历史研究的殿堂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在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1)在科学系统地阐述史学理论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部分;(2)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系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3)结合史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格培养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激发学生努力成才,有所作为。

授课重点不在于详细讲述基础知识,而在于介绍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正确观点和多种途径及方法。课堂讲解将贯彻“史论结合”与“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对各种论点和重点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和讨论,深刻理解历史科学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进一步发现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这门课程,要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全面把握与重点理解相结合、史论结合、课堂学习与讨论相结合、学习教材与读参考资料相结合,老师讲解与自学看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等。另外要求撰写有批判性的读史报告或书评两篇。将邀请校外专家讲座,组织观看录像或教学参观。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导言 教学目的: 1.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2.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教学要求: 识记:史学概论的对象;史学概论的任务;史学概论的内容和范围;史家“四长”;学本体论;历史的认识论;历史的方法论 理解: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史学概论的内容是由哪三个板块构成,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运用: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编史学本体论 第一章历史学的对象、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历史学的对象、结构和功能,对史学本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2.明确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充分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克服史学危机论的影响。教学要求 识记:历史,历史学,历史科学; 历史记录;历史学的产生; 历史学的分类; 理解:现代史学结构体系;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 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史学危机出现的原因; 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1、历史意识:人类有了自觉的意识后,开始向长辈学习生存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进 而意识到还要向去世的先辈学习。萌发了最初的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历史遗产:有物质遗产,也有经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遗产。 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由于政治、经济立场的不同,对待历史遗产 的态度也不同。都要利用有利于自己的历史遗产为自己的现实利 益服务。因此,出现了对历史的不同解释。 史鉴、史师:由于人们对史鉴、史师的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人们才需要学习历史。 2、维柯的历史观:维柯:《新科学》 把人类历史经历了三个时代 神的时代:人们在神的政府统治之下,一切都由神的力量支配。 英雄时代:人们在贵族统治之下,贵族认为自己的品性高于平民,所以是当然的统治者。 凡人时代:所有人都承认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先建立民众国家,然后建立君主国家。两者都是由人建立的政府。跟神没有关系。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他认为最后还是“神的谕示”。 《新科学》的副标题“按照神的谕示考察各民族共同本性的科学” 3、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与天命——神学史观 西周时期,周公等认为,夏、商王朝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服天命”、“受天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敬德”。所谓“敬德”就是“保民”。 西周的天命观一直影响到后世儒家的历史观。“天命”、“天道”、“天理”成为儒家历史评价的标准。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他在探讨朝代更替时,多强调“天” 对人事的干预。 《史记·天官书》“秦始皇之时,十五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竞天。其后秦遂以灭六国,并中国,……” 《高祖本纪第八》:“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汉代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谶纬之学行时一时,并在中国传统社会流传。 西方古代的天命—神学史观 克罗齐在评价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学家时说”关于全部历史的动力问题常常被一般化了。……。命运或不变的必然性是不是压迫人类的,人是否不过是任性的命运的玩物。

Scratch3.0课程教案_汪汪散步

和小兔子老师一起学Scratch 玩中学做中学创中学 案例名称:汪汪散步 上课前:可以和小朋友们聊一聊今天上的主题相关的东西,从而导入今天的主题,可以但不局限于(对话、图片、视频,提问等等) 上课流程: 一、案例介绍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养小宠物,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宠物,目前养的比较多的有汪汪、猫咪、乌龟、鸟儿等等,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带着我们的汪汪去散步 二、案例演示 通过案例演示(完成的案例视频)来让小朋友们更清楚更直观的知道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设计的是什么,设计出来的效果如何。同时通过案例演示,可以分析出我们这个案例中的角色、背景以及用到的主要指令和大致的程序流程。 三、案例分析 3.1角色分析 角色:汪汪

3.2背景分析 背景:户外 四、流程分析 汪汪:开始(小绿旗)→初始位置→来回散步【向前走【初始造型→移动步数→播放声音→等待→切换造型→等待】10次→向后走【设置造型→移动步数→播放声音→等待→切换造型→等待】10次】 PS:【】:一直重复执行括号内程序指令(无限循环) 【】10次:重复执行指定次数括号内程序指令(有限循环) 五、用到指令 5.1 运动模块 ?:角色移动指定的步数 ?:将角色移动到舞台中央指定的X/Y坐标位置,默认坐标(x:0,y:0) 5.2 外观模块 ?:将角色的造型换成指定的造型 5.3 声音模块

?:播放指定的声效,汪汪叫声 5.4 事件模块 ?:程序启动之后,点击小绿旗,执行后续的程序脚本 5.5 控制模块 ?:时间间隔,等待指定的时间后执行后面的指令 ?:重复指定次数执行模块里面的程序指令 ?:一直重复执行模块里面的程序指令 六、角色和背景设置 6.1角色设置 1、删除默认的小猫角色,点击小猫角色,然后点击右上角的x进行删除,如下图①所示,然后点击下图②所示位置进入角色库

最新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资料讲解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史学概论复习重点总结

史学概论总结 第一章: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 历史: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 ★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 的理论性概括。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 容。 ★1.古希腊和罗马的史学是西方史学的起源。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史学的历史叙事体的先河。 ★2.历史学就结构来说,大体分为理论部分、主体部分、和史学辅助学科及史学分支学科等。 2.1.理论部分又主要包括史学理论、历史哲学、历史认识理 论、史学方法论。 2.2.主体部分从人类历史过程的断带序列上,可分为史前史、 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从研究具体内容上,可分为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国别史、专门史、以及历史地理和考古。从著作形上分为叙事体、编年体、记传体、纪事本末体、章节体。

2.3.史学辅助学科主要有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 编佚学、辩伪学、考据学、训诂学、诠释学。 历史研究的基本目标:①要“正确地和准确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历史过程”这既是历史研究的起点,同时也是更深入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历史认识的前提。②探求历史轨迹,揭示历史规律,就成了历史学最根本的任务。 3.历史学的功能 主要功能: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 3.1.学术功能指历史认识,即史学的研究成果所具有的科学 性,主要体现在该成果在本科学中学术水平是高低。3.2.社会功能是指史学成果对社会整体所产生的作用或效 果 第二章: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书中论证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 根据唯物史观社会结构是又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这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 社会形态:就是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历史: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第一,它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的区别。“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③既包括自然史,也包括人类史的“历史”就是从广义上对历史的理解。而单单指人类社会史的“历史”,便是从狭义 上对历史的理解。第二,历史应该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过去形态。 历史主要特点:第一,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第二,一度性,又称一去不复返性,第三,复杂性,第四,统一性和多样性。人类客观历史的统一性,又可以叫做普遍性,是指历史所共同的东西、普遍的存在,其实际所说的即是历史的客观规律。历史的多样性,指人类社会历史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实。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一统的,历史的统一性即规律性,通过历史的多样性体现出来,历史的多样性是历史统一性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五,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第六,人类社会的历史还与自然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 1.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历史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2.历史的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补充。它对历史必然性的实现能够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3.历史的偶然性终究要受历史必然性的制约,其最后的结果也完全决定于历史的必然性。 史学: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史学最早起源于史官,史学起源于史书,史学,说到底就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和科学。它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史学的分科:第一,按照史学所研究历史的时间跨度,分有通史和断代史。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书,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现代周一 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 等。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其创始 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后来的 正史亦都是断代史,如,《旧唐 书》、《新唐书》、《宋史》、《元史》 等。现在,可以泛指对某一历史 时期历史的研究与阐述的学科 和书 著,如,原始社会史、中国近代 史等;史书,如范文澜的《中国 近代史》、胡绳的《从鸦片战争 到五四运动》等。第二,按照史 学所研究历史的空间(地域)跨 度,分有世界史、国别史、地区 史和乡土史等。世界史,指其研 究、阐述内容涉及世界历史发展 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 著。如,世界通史、世界上古史、 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 现代史等的学科及相关史书。国 别史,凡其研究、阐述的内容只 包揽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 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都 称国别史,如,英国史、法国史、 日本史和中国史等的学科及有 关史书。地区史,指只涉及到世 界上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 及其规律研究和阐述的史学学 科和书著。如,非洲史、拉丁美 洲史、东南亚史等的学科及相关 史书。乡土史,一般指对我国某 一地方(如省,自治区、市、地 区、乡等)历史的研究及有关书 著。如,东北史、西藏史、台湾 史、北京史等的研究及书著。第 三,按照历史的不同领域、不同 方面进行研究与阐述,可以有各 种不同学科的专史。如,经济史、 政治史、文化史、法制史、民族 史、宗教史、 哲学史、文学史、教育史、战争 史,以及国际关系史等的研究与 相关史书。第四,由对人类客观 历史的研究与阐述转而对史学 自身进行研究和阐述的一些学 科和书著。如史学理论;以研究、 史学史。 史料: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 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史料的种类:1.史迹遗存。历史 遗址,墓葬。2.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 口碑资料(一些历史事件、历史 进程的亲历者、目击者或者历史 人物的亲朋故友,在他们心中保 存着不少当时历史的事实情景, 都不同程度地有一本历史“陈年 旧帐”),文字资料包含史部类, 经子集类,档案类,地方子类, 甲骨和金石铭文类,外国人著述 类 史料的搜集方法:充分利用工具 书,分类搜集法,追踪搜集法, 通过平时读书和阅读报刊搜集 史料,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口碑史 料,利用互联网络搜集史料 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意 义:是我们能够认识研究人类历 史的唯一源泉,是由客观历史到 史学的中介。认识历史和进行史 学研究的前提,可以更加形象逼 真的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其 他史料得以保存和是能够恢复 历史面貌的唯一材料 理论是史学研究的指导:第一, 它可以使人们把零碎的、分散的 历史现象联系起来,发现它们其 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和认识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二,理 论可以帮助人们透过历史现象, 揭示历史本质。第三,史料的鉴 别、整理同样需要正确理论的指 导。 .史与现实::其一,历史总是吸 引着现实的人们。现实的人们不 但不忘记历史,而且总要从历史 当中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其 二,现实又总是要为历史的认 识、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供给 其新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其 三,现实还能够给历史研究提供 新的认识条件、能力和方法,推 动史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宏观与微观的认识:宏观带有 全局、整体的意思,而微观则指 的是局部和个别。宏观与微观的 认识是与人类客观历史现象的 特点,如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 然性、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部性 和整体性、个别性和联系性等, 紧密地联系的。具体地说:宏观 认识历史,应该是从总体上、联 系上、多侧面、全方位和发展的 角度去对历史进行考察,而后认 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 人类历史现象的统一性。微观认 识历史,则主要是限制于考察人 类历史的局部或个别现象,而且 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对历史进 行观察。宏观认识历史,所用方 法偏重于抽象的逻辑思维,微观 认识,则偏重于计量、辨伪、校 勘、考据等的方法。联系,主要 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作为史 学界和某一位史学家,可以有所 分工,有所偏重,第二,从认识

自考社会学概论1-4往年真题练习答案

第一章往年考题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孔德认为,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的是( A )1-37 1304 A.社会学 B.哲学 C.生物学 D.数学 2.罗伯特·默顿的代表著作是( B )1-44 1304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的作者是社会学家( D )1-45 1304 A.米德 B.霍曼斯 C.弗洛伊德 D.布劳 4.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主要著作是( C )1-47 1304 A.《实践与反思》 B.《国家精英》 C.《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D.《社会的构成》 1.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的创建者是法国社会学家( B ) 1-41 1307 A.卢卡奇 B.涂尔干 C.托马斯 D.孔德 2.塔尔科特·帕森斯的代表著作是( A ) 1-44-1307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D ) 1-45 1307 A.布劳 B.霍曼斯 C.阿多诺 D.戈夫曼 4.安东尼·吉登斯的代表著作是( C ) 1-46/47 1307 A.《实践理论大纲》 B.《合法行危机》 C.《第三条道路》 D.《词与物》 5.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的学者是( D ) 1-48 1307 A.梁启超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1.孔德编写的社会学著作是(A)1-36 A.《实证哲学教程》B.《实证社会学教程》 C.《实证科学教程》D.《实证社会科学教程》 2.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是( A ) 1-37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韦伯 3.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持这种观点的社会学者是( A ) 1-39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韦伯 D.孔德 4.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者是( D ) 1-42 A.马克思 B.孔德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 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史学概论》 英文名称:Outline of Historiography 课程类型: 历史学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64 讲课学时:60 学分:3 适用对象: 历史学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史学是一门对各种具体的历史研究活动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要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必须掌握或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而《史学概论》则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论水平、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及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了解。《史学概论》是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学习历史的入门之学、基础之学,是大学历史系的专业基础课、骨干基础课。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全面认识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以增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二是促进学生初步了解和具体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功,为其步入历史研究的殿堂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在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1)在科学系统地阐述史学理论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部分;(2)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系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的训练;(3)结合史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格培养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激发学生努力成才,有所作为。 授课重点不在于详细讲述基础知识,而在于介绍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正确观点和多种途径及方法。课堂讲解将贯彻“史论结合”与“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对各种论点和重点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和讨论,深刻理解历史科学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进一步发现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这门课程,要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全面把握与重点理解相结合、史论结合、课堂学习与讨论相结合、学习教材与读参考资料相结合,老师讲解与自学看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等。另外要求撰写有批判性的读史报告或书评两篇。将邀请校外专家讲座,组织观看录像或教学参观。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导言 教学目的: 1.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2.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教学要求: 识记:史学概论的对象;史学概论的任务;史学概论的内容和范围;史家“四长”;学本体论;历史的认识论;历史的方法论 理解: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史学概论的内容是由哪三个板块构成,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运用: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编史学本体论 第一章历史学的对象、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历史学的对象、结构和功能,对史学本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史学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史学导论 《史学概论》的性质与任务 史学概论是史学中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它不是直接考察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以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特别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活动为研究对象。 其任务是从历史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将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系统地研究它的一般过程、主要特征、基本规律,确定现代史学发展的途径,推动历史研究活动和整个历史学进一步科学化与社会化,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 第二章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历史认识的结构 一、知识论 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 二、介绍古今中西关于历史认识论的有关学说。 人的意识能否正确地或客观地认识社会历史? 1)人们的意识完全能够达到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因为历史是人类创造的,因而人类就一定能够认识历史,并且比认识自然具有更大的优势和精确性。 2)历史认识不可能完全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因为历史认识必然要受到人们的立场、方法、心理、价值、伦理、宗教、时空等因素的影响。 3)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人类不能正确地或客观地认识历史,但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却是在向客观性的认识逼近 三、考察影响历史认识的因素 历史认识的本质:历史事实属于过去,而研究历史的历史学家则属于现在,因此历史学家与其对象——过去之间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赖的。把过去与现在,也就是说,把主体——历史学家与客体——历史事实统一起来则是历史学家的工作。要做好这个工作,历史学家必须克服历史时间间距所造成的主观偏见和曲解,要越过“现在”的障碍以达到客观的历史事实. 历史认识是主体、客体、中介的三者能动统一 历史实际的特点:客观性,不可再现性 历史实际的客观存在:历史实际是已经发生了的事变、过程,它一经发生,就成了不可能更改的既定存在。 历史中介的特征:历史实际的遗留和副产品;选择性:王子与平民;客观性;中介性 历史中介:历史研究只能通过目击者的记录来叙述以往的史事,因此,与对现在的了解相反,对过去的了解必然是“间接”的。然而除了前代留下的史料可供我们思索之外,没有其他办法能使时光倒转。 历史资料的种类:历史文献等文字资料;遗址、遗物;非物质文化,口述历史、传说、风俗等

整理——2012年级各讲思考练习题

2012年级各讲思考练习题 (《中国史学史》思考练习题 知识、能力、时间有限。。。。只是大概弄了出来。弄得很不好,各位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简单整理一下吧!) 第一讲导论 1、史学史学科的具体任务 A、清理史学遗产:是史学史研究的基础工作 B、阐明史学演进过程 C、揭示史学发展规律 2、研究中国史学史的意义或建设史学史学科体系的作用 (1)、有助于历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科的三要素之一 (2)、有助于其他学术史研究,专门史研究的全面与准确 (3)、为建立和丰富史学理论提供必要条件:对本科发展的重要参照意义。 (4)、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应在端正历史学学风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具备(5)转播真实、准确、深刻的知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作用,也能够直接提供历史的鉴戒。通过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批判地汲取这种勤奋精神、刚正风范、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对于各种共则岗位的人们都有正面的激励作用。 3、“新史学” 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新史学》,指出:“中国之旧史”有“四弊”,“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提倡“新史学”,标志着史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也正在经历一场转变,与传统向近代转变相呼应,表现了学人的学术觉醒。20世纪初期的“新史学”共同的特点: 1、认为历史是不断进化的,不是循环的、退落的。 2、史学的意义是研究历史发展的“公理公例”。 3、坚决摈弃旧史学以王朝更替和一姓兴衰为核心的做法,而主张以“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为主旨,写民史、社会制度史、文化史等等。 4、注意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认为历史研究要借助于他种学科。 4、梁启超提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内容(八项) 历史观;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官方史学及其相关的制度与举措;史家的史学活动;史学评论;史学与其他社会因素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史学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 5、中国史学史学科产生后各发展时期的特点 草创时期(30~40年代) 在一些高等学校史学系开设了中国史学史课程;同时,有许多关于中国史学史的专题研究论文发表出来,有的研究者写出了综论性质的论文,有的研究者写出了比较系统的中国史学史讲义,还有一些研究者公开出版了中国史学史专书。 沉寂时期(50年代)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2015年自考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四个条件: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多选题]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有() A.社会变革的需要; B.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C.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D.阶级斗争的需要 E.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以及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例题·单选题]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 A.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B.社会变革的需要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在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中,资本主义制度内寻求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1、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之父”,秩序和进步是孔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马克思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 3、赫伯特·斯宾塞。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1、埃米尔·涂尔干。社会事实,失范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准则,功能分析与历史分析方法。 2、马克斯·韦伯。社会行动及其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科层制 [例题·单选题]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的思想家是()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马克思; D.孔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 [例题·单选题]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 A.大有机体; B.超有机体; C.进化有机体; D.聚合有机体。 [答案]B [解析]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认为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一)芝加哥学派 1、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 2、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成就(四个方面) (二)结构功能论 1、帕森斯:著作、AGIL功能分析图式 2、默顿:著作、显功能与潜功能 (三)冲突理论 1、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 此版本尚存在不少错误,望各位帮忙更正,亦希望各位能帮忙补充和完善,谢了啊 另,文中蓝色字体是我无法辨认出来的,我记录的时候写得太龙飞凤舞了,结果连我自己都认不出来了,汗…… ――――超华------------------------------------------------------------------------------------------------------------------------------------------------- 史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 1.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史学史和史学理论; 3.公元五世纪希罗多德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他也因此获得“史学之父”的殊荣; 4.欧洲中世纪的史学观主要是基督史观; 5.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6.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 7.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 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 8.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9.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或社会形态的不可跨越性和可跨越性的描述精辟地阐明了客观 限定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10.导向性方法主要是解释事实的方法,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事实的方法; 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2.法则式归纳方式又称实证归纳; 13.归纳性方法是由众多的个别事实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14.演绎性方法是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导出个别性判断的方法; 二、多选题 1.历史学与下面哪些学科间有着既相互交叉又相互渗透的密切联系() a)哲学经济学人口学法学地理学 2.移情式领悟方法也被称作() a)将心比心式的领悟方法个别描述式的表现方法艺术式的表现方法 3.“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倡导者有() a)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 4.国内史学界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包括() a)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人们的物质关系各种因素的合力 5.历史文献学科包括哪几个部分() a)经史子集档案文献地方志甲骨和金石铭类外国人著述 6.人本主义思潮中的某些代表人物() a)萨特尼采叔本华 7.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为科学经历了那些阶段() a)天命史观人性-理性史观唯物史观神学史官 8.中国古代持有历史循环论观点的是() a)孟子邹衍 9.古代希伯来哲学大致上由哪些关键概念确立起来() a)对唯一神的信仰受神恩赐或被神“选择”的观念神授法律的重要性 10.孔德的实证主义主要包括哪些方法() a)观察比较 11.史学功能有() a)资鉴史观垂训史观经世史观史学无用论 12.史实的考证中常用到的方法有()

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第三节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而且,同一个学科中的不同的学派,都各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如果不掌握那些理论和方法,就不可能系统地掌握该学科的知识,更无法从事该学科的研究。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盖莫能外。 《史学概论》就是讲述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课程。它的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初学者掌握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人们往往直观地觉得,学习历史不需要专门学习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只需把有关中国史、世界史的各门基础课程和有关的通史、专史著作学好就够了;研究历史也不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只需熟悉搜集、整理和编排历史材料的技巧就行了。这样的想法很容易把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引入迷雾,陷入无边无际的史事海洋,在层层叠叠复杂交错的历史人物、事件的漩涡中,看不出历史行程的轨迹和方向,而且自身陷入那些漩涡,犹如一团乱麻缠身,越来越心烦意乱,不堪忍受,以至最后完全丧失信心,放弃对历史学的科学真理的追求。因此,有志于探求历史学的科学真理的人们,千万不要受那种直觉的误导。 实际上,人们读任何一本历史书,直观地看,都只能看见书中展示着一个接一个的人物和事件,那些人物、事件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如果有,又是什么样的联系呢?有的书根本不讲这些问题,就靠你自己去分析,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去分析呢?有的书对那些人物、事件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你读了以后,可能觉得有的解释能够使你信服,有的解释却使你难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你又用什么标准去判断各种各样的历史解释的是非得失并作出取舍抉择呢? 例如,当你研读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有关通史和断代史著作时,从一开始,你就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迎面而来,诸如:为什么中华先民在仰韶文化(链接文本素材库: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年至7000年前,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域的早期定居农耕村落文化,以磨制石器和彩陶为特色,因1921年在河南渑池杨绍村首次发现而得名)、龙山文化(链接文本素材库:龙山文化——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域的早期定居农耕村落文化,有精致的磨制石器和轮制陶器,因1928年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得名)时代,在没有使用铁制农具和耕畜条件下,就开始进入定居农耕生活,而大多数希腊人直到荷马时代(链接文本素材库:荷马时代(Homeric Age)——相传为古希腊游方盲诗人荷马(Homer)汇集的史诗《伊利亚特》(Lliad)和《奥德赛》(Odyssey)反映的历史时代,多认为在纪元前11世纪至纪元前9世纪。当时大多数希腊族群还没有建立城邦,过着频繁的迁徙和征战生活)以后的古风时代(约公元前8—6世纪)和古典时代(约公元前5—4世纪)(链接文本素材库:古风时代(Achaic Age)和古典时代(Classical Age)——古风时代是继荷马时代之后的古希腊历史时代,一般认为认为是在纪元前8世纪至纪元前6世纪这段时期。那时希腊人开始比较普遍地建立永久性定居城邦,但与其后的古典时代(约为纪元前5世纪至纪元前4世纪)相比,生产生活和社会制度都显得十分简陋、古朴。恩格斯认为西方文明时代的历史为2500年,他是把纪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视为古希腊以至整个西方世界开始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97,113页)才比较普遍地建立永久性定居城邦,比较稳定地定居下来;而拉丁——罗马人大概到纪元前753年罗马建城之时才开始比较稳定地定居下来;至于日耳曼人,更是历经许多世纪的迁徙征战,实际上是在纪元后5世纪摧毁西罗马帝国之后,才最后在西、北欧广大地域定居下来。可见,作为现代西方各民族先民的重要成分的古希腊人、拉丁——罗马人和日耳曼人进入定居农耕文明的时间比中华先民晚三、四千年以上;而在此以前,他们大都经历了充满迁徙和征战的游牧和游耕生活(链接文本素材库:游耕(shifting agriculture)——一种原始农耕方式。其特点是,技术浅陋和土壤肥力消耗流失迅速,土地耕种一年以后就得长期休耕,才能恢复肥力。典型的游耕制耕1年休7年。这就意味着,一个族群必须占有比实际耕种的土地多7倍的土地,以备休耕,才能保证每年在1/8的实耕土地上获得一定数量的收成;这同时还意味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