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传说及其在中国史前史中的定位

三皇五帝传说及其在中国史前史中的定位
三皇五帝传说及其在中国史前史中的定位

三皇五帝传说及其在中国史前史中的定位

李衡眉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的新成果,结合文献材料,对三皇五帝的时代做了比较具体的界定,认为三皇时代是“以石为兵”的旧石器时代,凡神农氏以前的传说人物,均可视为这一时代的氏族代表;五帝时代的黄帝处于“以玉为兵”的新石器时代,婚姻形态属于母系氏族的对偶婚时期,大体与仰韶文化同步;其后的顼、帝喾处于新石器时代的父系制阶段,大体与大汶口文化中后期的情况相符;到五帝中最末两位的尧、舜时代,已属中国氏族社会末期,即将迈入“以铜为兵”的文明门槛了,大体与龙山文化的情况相一致。

本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对中国史前史的研究或著述,对先秦文献材料,尤其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的处理,宁取付之阙如的态度,也不冒然采用。这种做法,固然有其所长,亦有所短,即仅仅靠考古材料所建立起来的古史系统,读起来不仅有沉闷之感,且有许多缺环。近20多年来,由于思想的解放与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研究的长足进步,学者们对古史材料的运用也大胆起来。例如,《越绝书》引战国时人风胡子的一段话说:“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此之时(指风胡子所处之东周时代),作铁兵。”这段引文把东周以前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传说中的三皇(轩辕、神农、赫胥)时期为石器时代,从黄帝开始的五帝时期为玉器时代,禹以后的夏、商、周三代为铜器时代,东周时期为铁器时代。有学者认为,从大量的考古资料看,风胡子关于石器、玉器、铜器和铁器使用年代的见解是符合中国上古历史事实的[1]。张光直先生也认为,《越绝书》的这个分期法,正确地将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经过本质变化提要出来,在历史现实中具有坚实可靠的基础[2]。因此,对三皇五帝传说进行科学的清理,阐明其在中国史前史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已属势在必行了。

二、三皇五帝传说起源的时代与起因

早在本世纪之初,已故顾颉刚先生即已指出,三皇五帝之说,实非华夏族上古神话中所固有,其产生当在战国秦汉之际。此时期正当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剧变的大时代。这一看法,颇有见地。清代学者崔述于《上古考信录》中说:

经传述上古,皆无三皇之号。《春秋传》仅溯至黄帝,《易传》亦仅至伏羲,则谓羲农以前别有三皇者妄也。燧人不见于传,祝融乃颛顼氏臣、女娲虽见于记,而文亦不类天子,则以此三人配羲农以足三皇之数者,亦妄也。《春秋传》云:“黄帝氏以云纪,炎帝氏以火纪,共工氏以水纪,太氏以龙纪;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此但历叙古帝纪官之不同耳,初无五帝之名,亦无五德之说也。吕氏缘此遂删共工氏,而以五德分属之,失传之本意矣。《国语》云:“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但序此五人之功,为下郊张本耳,亦不称为五帝而谓帝必限以五也。《大戴记》遂独取此为五帝而他不与焉,亦非《国语》意也。至于《易传》五帝,亦偶举之。……盖三皇五帝之名,本起于战国以后。

《周官》后人所撰,是以从而述之。

实际上,三皇五帝之名起于战国说,早在崔述之前就已有人提及。汉人谷永就说过:

“夫周秦之末,三五之兴”(师古注:“三谓三皇,五谓五帝”)。这就指明了三皇五帝起源的时代。

诚如谷永等人所言,战国诸子特别喜欢谈论三皇五帝,追述上古的事情。其中尤以韩非子与庄子所言为最详。

《韩非子》: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鸟兽龙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蛤,腥臊恶臭而伤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五蠹》)。

昔者黄帝会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十过》)。

《庄子》:

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舜作,立群臣……(《盗跖》)。

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于同而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桔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天运》)。

韩非是战国时代法家集大成者,他在《五蠹》等篇中之所以要追述远古的情实,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他的进化的历史观。他把人类的历史从远古到当今分作4个时期,即“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4世。“上古”的特点是人类刚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初创人类衣、食、住生活方式的时代。人类最初混迹于禽兽之中,茹毛饮血,于是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燧人氏教人“钻燧取火”,从而使人类与动物分离开来,开创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中古”以鲧、禹治水为代表,表明人类进入了改造自然的时代。“近古”指殷周之世,其特点是一乱一治。“当今”是指韩非所处争统一的战国时代。他强调指出,时代在变,政治应随时代而变。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只是在它那个时代才具有意义。把它原封不动地拿到后世,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只能说是一种愚蠢的效仿。如果历史进入了“中古”,还有人提倡“构木为巢”,必然为鲧、禹所笑;同样,“当今”赞扬尧、舜、汤、武,守成不变,必定为新圣所笑。韩非的结论为:“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可见,韩非的追述上古,旨在变法。

庄子则不然,他是战国时代道家的代表,出于对现实社会束缚人性的不满,他崇尚人性自然和追求回到自然中去。而要回到自然中去,其理想国便是“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

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

韩非和庄子尽管追述上古的目的不同,但他二人对上古社会描述却大体上一致,这决非偶然。这是因为他们都是当时有名的博闻多识的学者,一是对上古有关诸如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有着深刻的理解,对当时口头流传的上古谱系也很了解。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口头流传的前几世,甚至几十世谱系是相当准确的,已为民族学调查材料所证明。例如四川山彝族地区在民主改革前,贵族黑彝还保存有严格的家支制度。每个黑彝男子几乎自幼都受背诵谱系的训练。再如,司马迁根据收集到的上古传说所写的《殷本纪》,其中关于殷代先世的谱系,经近代出土的甲骨文验证,基本上也是正确的。因此,战国诸子对上古社会谱系的追溯,从大的时段来说,应该说是可以信据的。二是对战国时夷狄等少数民族的原始习俗耳闻目睹得多,诸如“南越巢居,北朔穴居”[8]等风俗,是当时人人皆知的事情。修昔底德(公元前460-前400年)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提出了贯穿以后所有民族学史的两个最重要的观念:比较的思想与演变的思想。当他谈到同过去时代相比希腊人服饰的变化时,这位历史学家把这种服饰和他同时代亚洲人的服饰作了比较,同时说道:“在古代希腊人的生活方式上,也可以指出他们在其他许多地方是同现在的野蛮人相同的”[9]。因此,战国秦汉诸子在重构华夏古代文明时,借用那些当时尚处在原始社会中夷狄风俗作参照系,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从这一视角来看,他们对上古社会生活方式的描述应当是有根据的。

在原始社会史研究中,考古学家通常把有文字记载以前的这一漫长时期大体上分作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越绝书》则把中国原始社会分为“以石为兵”、“以玉为兵”和“以铜为兵”三个时期。据笔者理解,“以石为兵”当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相符。“以玉为兵”中的“玉”,范文澜先生认为是“坚石”[10],当是,即打制磨光的精致细器。此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符。而“以铜为兵”则与考古学上的铜器时代相吻合。

美国原始社会史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根据生活资料生产的进步”这一标准,提出了新的分期方法,将原始社会划分为蒙昧、野蛮两个时代,每一时代又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摩尔根指出,蒙昧时代的特征,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在低级阶段,人们还住在自己最初居住的地方,他们以果实、坚果、根茎作为食物。中级阶段是从采用鱼类(虾类、贝壳类及其它水栖动物都包括在内)作为食物和使用火开始。高级阶段则从弓箭的发明开始。野蛮时代的特征,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时期。

试把摩尔根对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特征的描绘与战国秦汉诸子对中国三皇五帝时代的追述比较一下,不难发现,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并不奇怪,因为人类在文明进程中,大体上是遵循着同一进化规律的。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曾说:“野蛮阶段随着伟大的野蛮人的成果而结束。对于这个阶段的社会状态,后来的希腊、罗马著述固然很了解,但对于这个时代以前的状况,对于以前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经验,他们却同我们一样茫然不晓,不过他们在时间上比我们更接近古代,所以能更清楚地看出今古之间的关系。他们很清楚地知道,在一系列发明和发现之间存在着一种先后关系,制度的发展也有着一种顺序”[11]。晚周诸子三皇五帝说的内容之所以符合上古事实,其原因就在于此。例如,《风俗通义》说:“三皇结绳,五帝画像,三王肉刑,霸世黜巧,此言步骤稍有优劣也。”《淮南子》说:“神农无制令而人从,唐虞有制令而无刑罚,夏后氏不负言,殷人誓,周人盟。”《桓谭新论》说:“夫上古称三皇五帝而次有三王五伯,

此皆天下君之冠首也。故言三皇以道治而五帝由德化,三王由仁义,五伯以权智。其说之曰:无制令刑罚谓之皇,有制令而无刑罚谓之帝,赏善诛恶诸侯朝事谓之王,兴兵约盟以信义矫世谓之伯也。”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一系列发明和发现之间存在着一种先后关系,制度的发展也有着一种顺序。”所以,说诸子三皇五帝说的起因是出于重构古代文明的需要则可,说是向壁虚造则诬。

金景芳先生说:“‘五帝’同‘三王’、‘五霸’一样,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的称谓”[12]。童恩正先生认为:“中原龙山文化的历史,已经可以与文字记载相印证。无论从活动的时代和活动地域方面,中原龙山文化都与历史上的‘五帝’的事迹相符合”[13]。这说明,三皇五帝的传说,已受到治古史学者的高度重视,其史学价值必然会随着深入发掘而进一步被认识。

三、三皇五帝在史前史研究中的定位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是史前史研究中的科学依据,我们就以此为尺度来给三皇五帝定位。

从前面所引述的材料来看,三皇,无论是《越绝书》所列的“轩辕、神农、赫胥”,还是《白虎通》所列的“伏牺、神农、祝融”或“伏牺、神农、燧人”,抑或是《春秋元命苞》所列的“伏牺、女娲、神农”,甚至包括《韩非子》和《庄子》中所说的“有巢氏”,总之,凡在神农以前的这些人物,都可以看作三皇时代的氏族代表。这是一个从洪荒开始的太古蒙昧时代,人类逐渐成熟的时代,开始学会用火,构巢,采集天然食物,渔猎,一直到神农学会经营农业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是“以石为兵”,也即以石为工具、猎器的时代。其婚姻状态当与《列子·汤问》所说“男女杂游,不媒不聘”或《吕氏春秋·恃君览》所说“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注曰:父母)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的状况相符。无疑,这种情况是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或与摩尔根所说的蒙昧时代大体上吻合。当然,由于三皇传说的材料毕竟有限,因此,这一定位也只能是相当宽泛的。

古籍中关于五帝的记载较三皇为详,因之对其定位也较三皇为易。而且关于五帝的歧说也较少,一般公认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的基本模式。按照司马迁《五帝本纪》中的排列顺序,黄帝为五帝之首,其余四帝都是黄帝的后裔。顼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儿子,即黄帝之孙。帝喾的父亲叫极,极的父亲叫玄嚣,玄嚣与颛顼的父亲昌意都是黄帝的儿子,所以,帝喾是颛顼的侄辈,黄帝的曾孙。尧又是帝喾的儿子。而舜则是颛顼的六世孙。

摩尔根说:“在我们设想氏族改为以人命名之后的长时期内,其命名的祖先也改换他人,前一位祖先的事迹逐渐模糊了,消失在迷茫的历史印象中,于是在氏族历史上某位后出的名人便取而代之”[14]。因此,我们不必拘泥颛顼是黄帝之孙还是黄帝之子,舜是颛顼六世孙或是八世孙,总之,颛顼、帝喾、尧、舜只不过是继黄帝之后,“在氏族历史上某位后出的名人”而已,其间距离可达几百几千年,决不可以简单地以子孙相传的关系来看待。然而他们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又是可信的。

五帝所处时代上接三皇,下启三代,大体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和摩尔根所说的野蛮时代相始终。其中从黄帝开始,中经顼、帝喾,及至尧、舜,又处于这一时代早、中、晚不同时期。兹言其详。

前文提到,根据《越绝书》“黄帝之时,以玉为兵”,我们将以黄帝为首的五帝时代定在新石器时代。现在我们再从婚姻形态的视角来看,黄帝应处于这一时代的哪一个具体时段。

《国语·晋语四》云:

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据王引之说,应作苟。)僖、 (据王引之说,应作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同德之难如是。

从这段引文中可以看出,黄帝当有4位妻子。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嫘祖是黄帝的正妃,即主妻。黄帝的另外3位妻子,据皇甫谧《帝王世纪》说:“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次妃彤鱼氏女,生夷鼓,一名苍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

这里先就《国语》此段文字作一点说明。《国语》黄帝25子得姓传说为中国古史研究上争议最多的一大悬案。汉魏以来,历代经师学者几乎都认为这段文字矛盾颇多而难确解。尤以上文称“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而下文又称“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为此段文字矛盾的重要症结所在。惟清代学者黄丕烈对上文“皆为己姓”的旧解予以新释,认为其解当读作“皆为姬姓”;“下文‘故皆为姬姓’乃申说上文。夷鼓与苍林为一人。”于是此段文字全文皆通。

从《国语》所载关于黄帝婚姻的这段文字来看,笔者认为,黄帝时代正处在母系氏族的对偶婚时期。理由如下:

根据前苏联学者谢苗诺夫的调查研究,在两合氏族组织进化的早期阶段,当时构成这一组织的两个集体之间的接触仅仅是以男人集团与女人集团短暂相遇的形式实现的,因此还不能产生多少长久的对偶。随着两合组织双方在空间上的接近,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这才使得成对配偶有可能组成。这就是说,对偶婚形成于两合氏族组织进化的晚期。谢苗诺夫同时指出,对偶婚是双方平等的联盟。无论经济关系还是其他关系都是平等的。正因为存在着这种平等关系,所以对偶婚姻可以按照双方任何一方的意愿而解除。民族学资料证明,一个男人也可以以同样的联盟形式不是与一个女人、而是同时与几个女人发生联系,就是说可以有几个妻子;而一个女人也可以同时与几个男人发生这样的关系,即有几个丈夫。换句话说,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每人都可以同时组成不是一个、而是几个对偶婚[15]。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黄帝的婚姻是对偶婚,因为他同时与4个女人发生联系。在

对偶婚的情况下,子女一般还是“知母不知父”,这是因为对偶婚不够巩固,“可以按照夫妻双方任何一方意愿而解除”。这就是为什么黄帝的儿子们大多数都姓他们母亲们的姓的缘故。不过,从黄帝的婚姻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某些迹象,这就是黄

帝已有主妻嫘祖。而且方雷氏所生的儿子青阳与彤鱼氏所生的儿子夷鼓已不跟他们的母亲姓,而是跟他们的父亲黄帝姓了,也就是由知母进而知父了,说明黄帝与方雷氏或彤鱼氏的对偶时间至少在一年以上。随着这种长期对偶的不断巩固,最终会导致一夫一妻制婚姻的形成,父系氏族社会也就接踵而至了。

从《国语》的记载中还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就是这时的黄帝族已不是与一个氏族组成婚姻联盟,而是同时与4个氏族有婚盟关系,这与他的另外23个儿子分别跟他们的母亲们姓不同的姓中可以看出。这是两合氏族婚姻组织进化中出现的新的、也是必然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国语》这段文字中“同德之难也如是”一语颇可玩味。结合后文“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与“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两语来看,所谓“同德之难”,亦即“同姓之难”。再结合《国语》上下文意来看,是说黄帝虽然有25个儿子,但是跟他姓姬的只有青阳与夷鼓(即苍林) 2人,其余23个儿子则分别跟他们的母亲们姓。说明其时想要让儿子们都跟父亲姓,是十分困难的,这叫作“同姓之难”,亦即“同德之难”的真谛所在。所以然故,因为此时尚处在对偶婚制时期,母系氏族的势力还很强大,儿子要脱离母系氏族而归属父系氏族还是有很大阻力的。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虽然对摩尔根婚姻形态模式中的血缘婚与普那路亚婚提出了疑义,但对他的对偶婚学说还是肯定的。据摩尔根的研究,对偶婚产生于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交替的时候。对偶家庭还没有自己的家庭经济,没有使早期传下来的共产制家庭经济解体。对偶家庭是和母系氏族时期相适的,还存在于氏族中。《国语·鲁语上》说黄帝能“明民共财”,这正是对偶婚时期母系氏族共产制家庭经济的写照。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无论从婚姻形态还是从财产的所有制方面来看,黄帝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其时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或摩尔根所说的野蛮时代的初级阶段。

黄帝之后,颛顼是五帝中的第二号人物,也是史前史研究中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金景芳先生认为,顼之际可以看作是世系由女系过渡到按男系计算的标志[16]。这是很有道理的。

众所周知,图腾制度是跟母系制共存的。由母系制转化为父系制,图腾制度便式微和瓦解,氏族名称也改变了,但仍保留着图腾的遗迹。马克思说:

很有可能在世系过渡到按男系计算以后或还早一些,动物的名称就不再用来标志氏族,而为个人的名字所代替。自此以后,赋予氏族名称的祖先,就与时俱变了[17]。

《左传》昭公17年载郯子说:

昔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可见,颛顼以前的著名氏族都是以图腾作标志的。文中所提到的用云记事的黄帝氏,《史记正义》说“号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可知黄帝氏是以熊或云为图腾的古老氏族。《列子》又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虎为前驱,鹰、鸢为旗帜。”这10种

不同的鸟兽,实际上应是10个氏族的图腾,也是他们的族姓与名称,他们结成了以有熊氏族为主体的部落。这说明黄帝时期仍处在母系氏族社会。但到了顼时代就不同了,“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这确有意义。

这个以颛顼的出现为其界限——在其前,“为鸟师而鸟名”;在其后,“为民师而命以民事”——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根据马克思关于是否以动物的名字来标志氏族是划分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的界限的理论来判断,颛顼之际,可以看作是世系由女系过渡到按男系计算的开始。《左传》这段文字中所说的“远”和“近”是非常恰切的。“远”指少以前至黄帝时代,尚处于以图腾为标志的母系氏族社会;“近”指顼时代,已处于图腾制度衰微的父系氏族社会。当然,这种新的世系的最后确立是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的。《淮南子·齐俗训》说:“帝顼之法,妇人不辟(避)男子于路者,拂(《太平御览》作“祓”,当是。)于四达之衢。”徐旭生先生说:“大约帝顼以前,母系制度虽然逐渐被父系制度所代替,但尊男卑女的风习尚未大成。直到帝顼才以宗教的势力明确规定男重于女,父系制度才确实地建立”[18]。这一见解与金景芳先生的推断是一致的。如此说来,顼在中国史前史的地位极为重要。他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在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之间树立了一个明确的界标,是两个社会性质截然不同的时代的分水岭。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顼又称高阳氏,帝喾又称高辛氏。《史记集解》引张晏说:“少昊以前,天下之号象其德。颛顼以来,天下之号因其名。高阳、高辛皆所兴之地名;颛顼与喾皆以字为号。”《左传》文公18年说:“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天下之民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天下之民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济其美,不陨其名。”高阳氏与高辛氏并列,事迹又仿佛,说明二人相去不远。《天问》:“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简狄为有篲氏女,传说中帝喾之妃,殷人男性始祖契之母。既然殷人从契时已过渡到以男系计算世系,那么,作为契的父亲的帝喾也当处在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所以说,帝喾在颛顼之后而相去不远,视其为生活在父系氏族社会形成不久当不会错。

据我国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的考证,中国的仰韶文化属于7000-5000年前的时期,其中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则处于这一文化类型的早期。蔡俊生先生在分析了这两处遗址的文化特征以后说:“以妇女劳动为主的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母系氏族、母系公社、母系大家庭和组成母系大家庭的妻方居住的个体家庭,这就是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的考古发现向我们证明的农业发展初期的一般社会状况”[19]。有关黄帝的传说,大体与仰韶文化相同步。大汶口文化所概括的时间大约6000-4000年前这段时期。有学者认为,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与半坡、姜寨的墓葬还相差无几。其所反映的是男子为主从事农业生产,夫方居住的婚姻形式,但公社和家庭公社的代代相传基本上仍按母系进行的社会状况。到了5000年前左右,中期墓葬的情况就与早期墓葬大不相同。其“所反映的是父系制已经确立的社会状况”[20]。有关颛顼、帝喾的传说,大体与大汶口文化中的中后期情况相一致。

尧、舜是五帝中最后两位。关于他们的事迹,《尚书·尧典》有详细记载。尧舜时期,已进入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属中国氏族社会末期。对此,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据《尧典》载,其时已有刑法。《国语·鲁语上》也说:“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其时也出现了私有财产。《孟子·万章上》记述了当舜的弟弟象谋害其兄并自以为得成时,对其父母说:“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朕。”牛羊、仓廪、琴、干戈、?(即彤弓)都是私有财产。《左传》文公18年说尧舜时代的“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这段文字也证明了其时

出现了私有财产。从婚姻方式来看,这时已是夫方居住制,即女子出嫁到男方。《尧典》说尧将二女嫁舜“厘降二女于妫禭,嫔于虞”,就是有力证据。

传贤制受到挑战是氏族制行将瓦解的一种迹象。《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说:“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诛杀鲧于羽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郊。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位于舜。”类似的说法亦见于《吕氏春秋·行论篇》。鲧、共工的行为说明,传贤制(即禅让制)遭到部落显贵们的反对,而家天下的传子制已是呼之欲出了。

城市的出现是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恩格斯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21]。尧舜时期的鲧是中国筑城史上第一人。《吕氏春秋·君守篇》说:“夏鲧作城。”《世本·作篇》说:“鲧作城郭。”《淮南子·原道篇》与《越绝书》也都提到鲧作城郭这件事。

尧舜时代的社会经济情况也表明,其时已发展到文明时代的入口处。据《尚书》记载,当时的部落联盟或氏族的公共管理机构中设有专管农业的“稷”,专管手工业的“共工”和专管林、牧、渔、猎的“虞”。经济已发展到相当程度。

《尧典》中还说舜设立了“典朕三礼”的“秩宗”一职。《淮南子·齐俗训》说:“有虞氏之礼,其社用石。”《礼记》中多次提到“有虞氏之路”、“有虞氏之旗”、“有虞氏之库”等有关文明礼制的描述。礼制的出现,说明正临近国家诞生的前夜。我国考古界的学者根据已知青铜器出土材料,认为礼制形成于龙山时代[22]。

综汇上述可知,关于尧舜的传说,反映的正是氏族制度行将瓦解,国家即将产生的情况,其时正处于龙山文化阶段。再向前跨进一步,待到二里头文化时,便越过文明门槛,进入文明时代的夏王朝了。

限于篇幅,本文对三皇五帝传说起源的时代与起因的论述以及对三皇五帝在中国史前史中的定位,只能是粗线条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倘蒙读者箴其膏肓,起其废疾,笔者将不胜感谢。

探索人类的起源并确立自己的祖先,这是世界各民族的先民们所无一回避的主题。中国以氏族血缘为纽带和根基的祖先崇拜可称世界之甚,由最初人神不分、天人交融的天皇、地皇、人皇,逐渐凝聚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同源共祖——三皇五帝。尽管先秦两汉对三皇五帝的说法不尽相同,但共同推尊太昊伏羲氏为三皇之首则是毫无歧义的。而相传开天辟地的盘古,是《绎史》和《艺文类聚》注引三国时吴人徐整的作品《五运历年记》与《三五历记》(已佚)之后才流传开来的,不仅出自大晚,而且不成体系,甚或认为带有佛影的“舶来品”。更难与早已被华夏族推尊为“上上圣人”1的伏羲以及炎黄相匹。

初中历史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一、单项选择题 1.假如你研究华夏族的起源历史,选择实地考察,你首选的地方应该是(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青藏高原 D.成都平原 2.历史兴趣小组制作了一幅阪泉大战的示意图,应该选择图中的( ) 3.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为华夏族的形成作出最重要贡献的两位部落联盟首领是( ) A.黄帝和尧 B.黄帝和炎帝 C.黄帝和舜 D.黄帝和禹 4. 海内外华人总是自称为“炎黄子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炎帝黄帝结成部落联盟形成华夏族 B. 炎黄时期相当于我国原始社会晚期 C. 远古传说就是真实的历史 D.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2015年10月5日,中国医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相传中华原始医药学的创始人是() A. 炎帝 B. 黄帝 C. 大禹 D. 尧 6.2016年4月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2016(丙申)年清明黄帝文化学术交流会,即“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学术交流会。下列成就可以入选黄帝时期文化的有( ) ①建造宫室②开垦耕种③制作衣裳④挖掘水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黄帝的妻子嫘祖是位贤德的女性。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也像丈夫一样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她发现桑蚕,教会老百姓养蚕缫丝,织成丝绸,做成漂亮的衣服。”这段文字描述的事情应该是() A.历史传说B.真人真事C.亲身经历D.考古发现

8. 课堂上,王老师展示出土的文物图片,并给出结论:传说时代人们已经会制作陶器,已经使用船做交通工具,出现了原始音乐。可见() A.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证据 B.传说有时也能证明历史 C.这是炎帝和黄帝发明的 D.考古发现是获取历史知识的唯一途径 9.《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A.分封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宗法制 10. 大禹是中华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国的一位伟大先祖,他的杰出贡献,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下列对这位伟人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B.继承尧的位置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C.领导人民成功治理洪水 D.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1.(12分)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 材料二: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的是谁?后人尊称他为什么? (2)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乱”的战役是什么?这一战役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3)材料二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质什么? (4)上述材料中的“轩辕”“尧”和“舜”有何共同点? 12.(13分)阅读书籍、识别文物、参观古迹都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今天我们就走近历史,探究下列问题。

初中一年级历史上册远古的传说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第3课远古的传说 夯实基础典型题 1、大约在4000年前,黄河流域的两个重要部落是() ①黄帝部落②炎帝部落③蚩尤部落④夏部落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下列传说中与炎帝无关的是() A.制作耒耜,教民耕种 B.尝百草,寻药物 C.创制历法 D.发明陶器 3、传说中铜器和车船的发明人是() A.炎帝B.黄帝C.蚩尤D.嫘祖 4、有关黄帝、炎帝传说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是不打不相识 B.黄炎联盟后,共同战胜了蚩尤部落 C.黄炎联盟在长江流域生活、繁衍,构成了华夏族 D.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 5、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主体是() ①炎帝部族②蚩尤部族③黄帝部族④尧部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6、2004年4月4日,海内外炎黄子孙数万人聚集在陕西省黄陵县新落成的祭祀大殿前祭拜,这是为了纪念()A.黄帝 B.尧 C..舜 D.禹 7、“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孙中山先生的这首诗歌颂的是 A.盘古 B.女娲 C.黄帝 D.炎帝 8、“禅让”传说中三位部落首领更替的先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舜→尧→禹B.尧→舜→禹 C.禹→舜→尧D.舜→禹→尧 9、舜当上部落首领的方式是 ( ) A.通过激烈的部落战争,战胜其他部落 B.凭借家庭特殊地位,继承部落首领的位置

C.通过“禅让”制,大家选他做首领 D.治水建立功业,受到人民爱戴 10、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确定下来() A.战争 B.世袭 C.禅让 D.谦让11、下列不是由“禅让”方式选举出来的领袖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12、禹治水时,采取的新方法是() A.堵塞决口B.加高堤坝C.顺势疏导D.加宽河道13、“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成语与下面哪个部落联盟首领有关() A.黄帝 B.尧 C.舜 D.禹 14、传说中的“禅让”,首领地位顺利更替的实现方法是 A.经过民主推选 B.按亲属关系 C.比试个人武功强弱D.按年龄大小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5、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当时() ①没有贵贱之分②实行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③原始社会走向解体④贫富分化加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6、根据“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的选拔是由() A.前任部落首领任命 B.部落联盟会议推选 C.全体氏族成员表决产生 D.德高望重的人自由竞选 17、下列关于禹的各项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A.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B.建立夏朝 C.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D.治理黄河有功 18、下面对古代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远古传说是完全不可信的 B.我们可以完全相信远古传说 C.历史事实是在远古传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D.远古传说有夸张,但也蕴藏着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创新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知识梳理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 1、我国古代流传着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是炎帝和黄帝 2、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3、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4、炎帝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5、黄帝已能建造宫实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6、相传黄帝时期,仓颉创造了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7、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 8、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9、禹总结父亲鲧治水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预习填空 一、炎黄联盟的形成 1.远古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传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 2.背景:四五千年前,相传黄河流域的、、等部落相互攻伐,不断结成部落联盟,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3.过程:炎帝和黄帝通过结成炎黄联盟,后来炎黄部落又在中战胜东方的蚩尤部落,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主要发明:教民,制作生产工具,种植;还制作陶器,发明,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 2.传说中的黄帝(轩辕氏)主要发明:,制作,挖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 黄帝时期的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擅长纺织,并会缫丝制衣。 3.影响:远古传说,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水平,一些考古发现也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三、尧舜禹的禅让★★ 1.含义:即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 2.内容:、、通过禅让制依次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尧鼓励人们,年老时推举舜作为继承人;舜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年老时让位于禹;禹采取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继位后扩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 3.实质: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4.特点:民主推选、部落首领没有特权。 5.禅让制度对现在有何借鉴意义:用人发扬民主,重视贤才,要以天下为己任。 6.大禹治水的精神:坚持不懈、有责任心、无私奉献、勇于创新掌握自然规律等。 预习填空答案: 一、炎帝、黄帝、蚩尤;阪泉之战;涿鹿之战;黄帝; 二、开垦耕种;五谷和蔬菜;纺织;建造宫室;衣裳;弓箭和指南车;仓颉;嫘祖 三、贤德之人;尧、舜、禹

初中七年级历史 远古的传说精编版

七年级历史远古的传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4、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入新课 2、回忆已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理解传说与历史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 3、“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难点 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教学突破: 本课讲的是我国历史上早期的传说,既然是传说,难免有神话人和虚构的成分,而且,全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套很好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素材。基于这些原因,以故事的形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同时,放手发动学生查资料,讨论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交流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理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史上的传说 学生准备: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1、同学们都应该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们知道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吗? 2、肯定补充学生的回答,在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占了九成还要多一些,而你们知道汉族的由来吗? 3、根据学生的表现引出内容:简要叙述汉族的由来(重点抱握几个转换: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而华夏族是由炎黄部落的组合发展而来的。告诉学生,在历史发展、人类演进的进程中,华夏族不断融合周边的民族,逐步发展壮大,才形成了今天的民族局面,因此,汉族和其她少数民族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 二、炎黄的斗争与融合 1、谈话转承:刚才我们将到了汉族的由来,下面就让我们具体去了解一下缘故时期的部落是这样一步一步融合成今天的汉族的。大家都知道,在远古时代,人类是以部落为单位群居的,而由于生存等方面的需要,部落与部落之间结成联盟,联盟中会推举出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作领导。大约四千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出现了两位著名的部落首领,这就是炎帝和黄帝。 (积极叫学生思考炎帝和黄帝就是古代的皇帝吗?) 2、答疑:炎帝和黄帝不是古代的皇帝,至于原因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出示炎帝和黄帝的挂图,讲:这两位就是炎帝和黄帝,他们是我们共同的祖先。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分别领导了黄河流域的部落,由开始的斗争到后来的联合,再到后来的不断融合。最终成为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古往今来很多华夏儿女都以各种形式祭奠自己的祖先。 4、播放课件,讲述:这就是为了纪念他们而修建的陵墓。炎陵在湖南,黄陵在陕西。每年清明节或者是其她重大的节日,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会回来祭奠我们的祖先。 5、播放陕西祭奠活动的记录片,向学生作介绍。 6、设疑:同学们看到的是今年在陕西举办的祭祀盛况,那么,老师请教你们一个问题,为什么人民会如此虔诚地怀念远去的炎帝和黄帝,他们究竟做了哪些贡献?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教材上是怎么介绍的。 7、鼓励学生汇报阅读收获,并适时补充引导,让学生认识炎帝和黄帝在华夏子孙心中的崇高地位。 汇报阅读收获:A炎帝:改进农具、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发明陶器,开辟集市。B、黄帝:创制历法,指导人民生产;发明了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工具;还发明了车船、铜器等;C、他们都是杰出的部落首领,为人们所爱戴。 三、组织讨论 A、炎帝和黄帝的贡献、他们的精神、他们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及其在华夏儿女心中的地位,还应包括学习体会等。(教师) B、与同学充分讨论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有关见闻结合起来,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使自己在学习知识、了解传说的过程中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情感的教育。 第二课时 一、讲解传说引入新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第3课远古的传说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的重要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等远古传说 过程与方法搜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故事,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体验作为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教学难点:炎黄联盟;禅让制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2018年4月5日上午,戊戌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隆重举行。 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炎黄联盟 1.课堂活动:(1)课前学生分组合作搜集有关人类起源或早期社会的神话与传说;(2)课上分组讲述;(3)评比讲述精彩的传说故事。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部落联盟时期的主要人物和部落战争。 3.问题思考:华夏族的由来?谁被尊称为人文初祖? 4.教师讲述:(1)炎黄在阪泉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联盟。(2)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3)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目标导学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图片展示:湖南炎陵县炎帝陵庙(左为外景,右为内景)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炎帝的一系列发明,感知炎帝对中华早期文明所作的贡献。 提示:(1)生产—耕种、制作工具、种植;(2)生活—制陶、纺织、煮盐、交换物品、制作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优质教案

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二、能力与方法 1、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2、回忆已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理解传说与历史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 二、难点: 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史上的传说。 学生准备: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述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具媒体】计算机与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旧知识导入新课) 师: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我国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我们主要是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这些历史的,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的记载。但是,从我国广为流传的大量关于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远古的农耕文化相印证。传说虽然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了极有价值的内容。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 (出示课题)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1.农业起源的传说 (选定一位或两位同学上台讲述炎帝或黄帝的传说,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联系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开展讨论,根据课本介绍的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事迹,总结归纳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演进所做的贡献。 师:大约在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最为有名。华夏族的形成与炎黄部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究竟谁的功劳最大?谁才是真正的华夏之祖呢? 师:通过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炎帝还是黄帝都对华夏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进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 (课件展示:中国古代地图、炎帝画像,《白虎通》记载的传说:“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老师讲解:炎帝又号称神农氏。传说他姓姜,生下来是牛头人身。他刚做首领的时候,人们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经常挨饿。想到人们今后的生活,炎帝愁得整日寝食难安。后来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自然界的植物有一定的生长规律,于是他想,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果实能吃,那些果实不能吃,将那些能吃的果实采集起来,春天把它们埋入地下,秋天就会结出果实。这样一来,人类的生存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远古的传说》教案

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 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

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二、新课讲授 (一)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黄帝、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禅让的传说 1.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禅让的含义。 2.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三)治水的传说 1.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2.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3.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四)情感升华 学习了本课内容,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生答,教师简评),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五)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教学后记】略

部编人教版7年级上册历史 远古的传说

部编人教版7年级上册历史远古的传说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炎黄联盟及黄帝的贡献,学生较清楚地了解黄帝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史实。 2.通过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先民传说时代的发展进程,初步培养学生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 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的重大贡献,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和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始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意识。 【学习重点】 黄帝对华夏族的贡献。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尧舜禹“禅让”的含义。 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让学生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相关基础知识点。尝试使用歌谣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 炎黄、蚩尤,涿鹿大战。 蚩尤被杀,华夏出现。 尧舜品高,拔能择贤。 禅让实行,民主推荐。 方法指导二: 第4题难度较大,结合本课知识及第2课内容,前后联系认真分析,理清思路,认真记录。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知识模块二可采用百家讲坛等方式进行。 第 1 页共 6 页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在古都西安和革命圣地延安之间,有一个黄陵县。据传,黄陵县因华夏族始祖黄帝的陵墓坐落于此而得名。黄帝陵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亿万炎黄子孙的崇敬和祭奠。 每逢清明时节,全国各地的群众和海外赤子以及当代的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纷纷前往祭奠和敬拜,表达自己对黄帝的景仰。孙中山先生曾写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毛泽东在1937年《祭黄帝文》中赞叹这位中华民族的祖先:“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黄帝为什么会受到后人的尊敬?他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杰出的贡献?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来探讨上述问题的缘由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二炎黄联盟、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自主阅读课本P12~14内容,完成第1~3题。 1.结合教材找到部落首领、部落战争、华夏族的形成。 部落首领:炎帝、黄帝。 部落战争: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 华夏族的形成:炎帝和黄帝结为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还会天文历法。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船只,学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等等。 3.请您试着分析并说出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区别:历史事实是真实可靠的,而传说难免夸张虚构。 联系:不少传说生动反映了人类历史,包含极有价值的内容。 知识模块三尧舜禹的禅让 自主阅读课本P15内容,完成第4~5题。 第 2 页共 6 页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 教学设计

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三个部分的内容炎黄联盟、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尧舜禹的禅让三者是以历史发展的时间为序先后联系的。这三部分内容围绕历史传说主线,向我们展现了华夏始祖创造华夏文明的历史场景。 二、教学目标 1、在“远古传说示意图”中,指出炎帝、皇帝和蚩尤生活的区域,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的大概位置;阅读书本及相关材料,生动讲述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探究神话传说与真实史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解“炎黄子孙”是部落间不断融合成部落联盟而逐步形成。 2、在书上标记炎帝和黄帝的发明。通过分析炎帝和黄帝的发明,说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科学根据,感受传说时代先民的智慧。 3、阅读材料,说出尧、舜、禹禅让的基本过程,归纳“禅让制”的含义。 4、阅读书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总结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体现的精神,探究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运用这些精神。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黄帝的传说》,边播放边向学生提问:怎样定义远古传说?远古传说是真实的历史吗?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教师提出问题。 【情境创设】 你知道哪些远古的传说?你能说说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吗?请说出你知道的远古神话传说。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远古的传说展览馆,在参观过程中,我会问大家很多问题,大家手上的书本就是游览的资料,请仔细阅读,都准备好了吗? 【小组合作】 教师活动1: 展示1:炎黄联盟的传说。 大约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在黄河流域有两个强大的部落,分别由炎帝、黄帝领导。在东方,蚩(chī)尤领导的部落力量很大。向学生讲述炎帝、黄帝的故事,并提问: 1、炎帝、皇帝时期是处在“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哪个时期? 2、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为什么要联合?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听故事,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2: 展厅2:炎黄大战蚩尤。 向学生展示炎黄大战蚩尤的征战场面,让学生讲述炎黄大战蚩尤的故事。提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优质课教案)

《远古的传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黄帝及其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原始社会走向终结。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 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教学难点】 尧舜禹“禅让”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民族被称为华夏民族,我们是炎黄子孙,我国具有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那么我们为什么被称为炎黄子孙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我们的祖先是谁? 二、新课学习 (一)炎黄联盟 教师:今天,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一个大家庭,被称为"炎黄子孙"。传说中以游牧为主的黄帝部落和以农耕为主的炎帝部落。21·世纪*教育网 教师:中国历史上对轩辕黄帝的公祭,大致起于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为了表示对黄帝的尊敬,各地都建立了黄帝庙,作为祭祀轩辕黄帝的专用场所,轩辕黄帝曾经生活居住及其安葬之地的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麓的轩辕庙便拔地而起。正式将桥山轩辕设列为国家祭祀场所是在距今1200年前的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从些以后,桥山轩辕庙的祭祀活动,就成为国家组织的具有鲜明公祭性质的典礼,轩辕黄帝庙便成为华夏民族心驰神往、遥寄情思、谒陵拜祖的一方圣地。自唐代以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教师:大约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在黄河流域有两个强大的部落,分别由炎帝、黄帝领导。在南方,蚩尤领导者一个强大的部落。www-2-1-cnjy-com

最新初中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远古的传说公开课教案

第3课远古的传说(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炎黄联盟及黄帝的贡献,学生较清楚地了解黄帝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史实。 2.通过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先民传说时代的发展进程,初步培养学生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 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的重大贡献,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和炎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始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意识。 【学习重点】 黄帝对华夏族的贡献。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尧舜禹“禅让”的含义。 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让学生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相关基础知识点。尝试使用歌谣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 炎黄、蚩尤,涿鹿大战。 蚩尤被杀,华夏出现。 尧舜品高,拔能择贤。 禅让实行,民主推荐。 方法指导二: 第4题难度较大,结合本课知识及第2课内容,前后联系认真分析,理清思路,认真记录。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知识模块二可采用百家讲坛等方式进行。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在古都西安和革命圣地延安之间,有一个黄陵县。据传,黄陵县因华夏族始祖黄帝的陵墓坐落于此而得名。黄帝陵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亿万炎黄子孙的崇敬和祭奠。 每逢清明时节,全国各地的群众和海外赤子以及当代的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纷纷前往祭奠和敬拜,表达自己对黄帝的景仰。孙中山先生曾写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毛泽东在1937年《祭黄帝文》中赞叹这位中华民族的祖先:“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黄帝为什么会受到后人的尊敬?他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杰出的贡献?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来探讨上述问题的缘由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二炎黄联盟、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自主阅读课本P12~14内容,完成第1~3题。 1.结合教材找到部落首领、部落战争、华夏族的形成。 部落首领:炎帝、黄帝。 部落战争: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 华夏族的形成:炎帝和黄帝结为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远古的传说之优秀教案

第3课远古的传说 【课标要求】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二、能力与方法 1、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2、回忆已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理解传说与历史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 二、难点: 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史上的传说。 学生准备: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述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具媒体】计算机与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旧知识导入新课) 师: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我国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我们主要是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这些历史的,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的记载。但是,从我国广为流传的大量关于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远古的农耕文化相印证。传说虽然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了极有价值的内容。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 (出示课题)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1.农业起源的传说 (选定一位或两位同学上台讲述炎帝或黄帝的传说,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 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