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

法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西方法律思想史

专业班级2007级四班

学生姓名孙腾

指导教师李秋成

论文成绩

指导教师评语: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

——《尼各马科伦理学》读书报告

摘要:《尼各马科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史上的第一部伦理学专著,亚里士多德在此书中着重阐述了他关于友爱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不仅是某种德性,也是生活中最必需的东西;友爱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实用的友爱。亚里士多德关于友爱的思想对于我国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和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和价值。

关键词:尼各马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友爱德性

在古希腊城邦生活的背景下,经历了从神话宗教到自然哲学、从自然哲学到人文关怀的发展,至亚里士多德达到了一个思想的巅峰。作为西方思想史上系统阐述伦理学理论的第一人, 亚里士多德对西方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尼各马科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全书共十卷,其中,第八卷和第九卷专门用来阐述他关于友爱的看法。作为一部结构严谨的传世之作,这样的安排显然并非巧合,友爱问题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的重要地位也由此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友爱是一种德性或包含一种德性,这种德性是区别于感情的,因为它的本性不止在关注,而更在于去做某些事情。做朋友就意味着在做着并且还要去做朋友所应当做的事情。所以友爱整体来说不仅是感情,而是一种去做所应做的德性,或者包含着这样一种德性。是出于带有感情的习惯,而不止是感情自身。[1](P163)每一种友爱都追求一种属人的善,其中有些是被人们作为自

身即是善的东西而追求;在这些友爱之中,只有追求着智慧的友爱才最有资格被视为友爱本身;但总的来说,每种友爱,又都是有用的。友爱的自身的性质是实现于活动的而不是只作为潜能而在的东西。

一、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的几个基本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论在其伦理学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西方伦理学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论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友爱是某种德性,是生活所必需的东西

在这一切之后让我们来谈一谈友爱。它就是某种德性,或者是赋有德性的事情;或者说是生活所必需的东西,谁也不会愿意去过那种应有尽有而独缺朋友的生活。”[1] (P163)在《尼各马科伦理学》第八卷的篇首,亚里士多德这样写道。在他看来,友爱是某种德性,并且是生活最为必需的德性。因为,不论是生活中还是理论上,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强,人们总是渴望能在相互帮助中实现他的理想。这一点在战争频繁、人民居无定所的古希腊表现得犹为明显。前面已经提到,同作为德性与幸福的联系的其他的外在善不同,友爱自身就是德性,或者包含着德性,这使得友爱成为德性与幸福的更本质的联系环节。因为,其他外在的善似乎只是我们过一种幸福生活的单纯的手段,而友爱本身就是共同生活的价值所在。所以,幸福的生活只是作为手段而需要外在的善,而作为目的的一部分则需要友爱。友爱作为这种联系环节,不仅在于它对幸福来说是必要的,更在于它自身就是高尚的。

2.三种不同的友爱及其特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为人们所爱,只有可爱的事物,也就是:善的、让人快乐的和有用的事物,才为人们所爱。一般认为,有用的东西就是善和快乐的东西,因此,可爱的东西就是善的和让人快乐的东西。[1](P165)这里要弄清楚的一点是,人们是喜欢本身就是善的事物,还是喜欢对于他们而言是善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人都似乎喜欢对他而言是某种善的事物。因为尽管本身即善的事物在总体上是可爱的,我们认为,只有对一个人本身而言,即他自己认为是某种善的事物才对那个人是可爱的。

相应于以上描述的三种可爱的事物,亚里士多德把友爱也分为三种: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实用的友爱。[1](P166)因为当人们互爱时,他们是因为这三种原因而希望对方好的,即希望对方更有德性,更令人愉悦,更有用。其中,有用的友爱,人们互爱并不是因为他是朋友,而是因为他是有用的人;快乐的友爱则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这两种友爱都不是为了爱自身,而是为了有用和快乐,这两种友爱是偶然的友爱,难以持久,却在生活中最为常见。真正的善的友爱是发生在好人,即有相似德性的人之间的,因为只有在好人之间才能因为对方自身的原因而希望他好,而不是为了利益或快乐。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友爱才是最好的友爱,才有资格被视为友爱本身,并且最稳定、持久。[1](P173)因此,他在很多地方所作的关于友爱的定义,都是对于善的友爱的定义。他指出,如果我们以幸福的高尚的生活判断各种友爱的价值的高低,那么结论就应当是,在德性上相近的好人之间的友爱最能帮助我们实现这种生活。所以在各种友爱中,只有这种友爱是完善的,即相对于我们是完全的友爱,其他的次等的友爱只是在部分的意义上才被人们称为友爱。共同

生活是善的友爱的特点,好人因彼此的善、愉悦和有用而愿意共同生活。然而,善的友爱也因如此高尚而难得一见,有德性的好人本就不多见,更何况还需要时间来形成共同的道德。

3.友爱的相互性

友爱应该是相互的。单方面地希望对方好,而对方没有回报同样的希望,这只能称为善意。只有相互都有善意并且知道有善意,才是友爱。友爱也可以分为平等的和不平等的。男人和女人之间,父亲与子女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友爱就是不平等的。友爱上的平等与正义上的平等不同。正义的平等首先是比例上的平等。在友爱中,数量的平等则居首位。这是说朋友之间不能有太大的差别。比如,在人与神之间,友爱就不能保持。友爱实现于友爱的活动中,即共同生活,相互提供快乐与服务。共同生活并以此为愉悦是友爱的主要标志。那些相互分离的人只是有做朋友的品质,却不是在实际地做朋友。由此,可以推出,就完善的友爱而言,一个人不可能是许多人的朋友,正如一个人不能同时与许多人相爱。这主要是因为,与许多人同时相互深入理解并亲密无间是很难的,而且好人也没有那么多。

4.不同政体中的友爱

亚里士多德也指出不同政体中的友爱不同。“在每一种共同体中,都有某种公正,也有某种友爱。”[1](P175)人们在何种范围内共同活动,就在何种范围内存在着友爱,也就在何种范围内存在着公正的问题。存在着三种政体,以及三种变体。三种政体是君主制、贵族制和资产制,三种变体是僭主制、寡头制和民主制。君主对属民的友爱是优越者的善举。父亲对子女的友爱也是这样。贵族制的友爱相当

于丈夫对妻子的友爱。在资产制中的友爱类似于兄弟间的友爱,因为彼此相等。在政体的变体中,少有友爱。在最坏的变体中,友爱就最少。在民主制下,友爱与公正最多,这是因为在平等的公民中有很多共同的东西。

二.亚里士多德友爱观的现代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对于当代政治哲学的意义,首先在于,在他的理论中友爱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启发人们在思考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时不要只关注于正义问题。其次,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思考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思考团结问题,尤其是团结对于个人的意义,以及社会团结与关心自己之间的关系。他所提出的命题,不同的政体中友爱也各不相同,这暗含着团结对于政治制度的依赖性,意味着团结不仅是一个伦理问题,是对个人道德的要求,也是对于政治制度的要求。实际上与其要求个人的道德,不如提供适当的制度条件。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的主要局限是只能适用于小范围,而现代社会团结则要求可以应用于国家层面,甚至可以推广于全球范围。这在根本上要求我们要重新思考友爱—团结的基础,在相似性之外更认真地思考人们彼此之间的差别,在尊重差别相互包容的基础上扩大友爱的范围,并借助于政治互动和责任共担来实现全社会的团结。

参考文献:

[1]苗力田译. 尼各马科伦理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守利.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 [J] 兰州学刊 2006年第七期总第154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