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

一、填空相关

1、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抗原可分为几类

异种抗原、同种异性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

2、5种免疫球蛋白及特性

IgG:单体、血清主要抗体(抗菌、抗毒素)成分、血清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可和SPA结合(协同凝集反应),用于免疫学检测

IgM: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合成最早、是早期感染的重要指标、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类风湿因子、抗菌、抗病毒抗体

IgA:单体(血清型)、二聚体(分泌型)(sIgA)、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

IgD:mIgD是B淋巴细胞成熟的标志

IgE:亲细胞抗体、引起Ⅰ型超敏反应、抗寄生虫感染

3 补体的三条途径及相应的激活物质

经典激活途径:激活物质主要是与抗原结合的IgG1—IgG3、IgGM分子。

旁路激活途径:旁路途径的激活物质是为补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表面的成分,如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真菌以及异种哺乳动物细胞等。

MBL激活途径:MBL.、C反应蛋白

4、细胞因子的分类

细胞因子的分类:根据其结构与功能分类

1、白细胞介素

2、干扰素

3、肿瘤坏死因子

4、集落刺激因子

5、生长因子

6、趋化因子

5 Th的分类及功能

Th细胞分为Th1和Th2细胞,均来自Th0细胞

Th细胞通过合成和分泌细胞因子发挥效应功能及对T、B淋巴细胞应答的辅助作用

6、B细胞亚群及功能

依CD5分子的表达,可将B细胞分成B1细胞和B2细胞,B1功能:抗多种细菌感染。B2功能:体液免疫,抗原提呈,免疫调节

7、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

主要包括专职的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B 细胞;非专职的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和激活的T细胞8、CTL杀伤靶细胞的两条途径

(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2)TNF与Fasl途径

9、传统疫苗的主要种类和新型疫苗的主要种类

传统疫苗: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

新型疫苗:亚单位疫苗、结合疫苗、合成肽疫苗、重组抗原疫苗、重组载体疫苗、DNA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

10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

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11. 丝裂原的种类

刀豆蛋白A 植物血凝素美洲尚陆脂多糖葡萄球菌A蛋白

二、名词解释

1.抗原(Ag)及两个基本特性

抗原:指能与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BCR/TCR)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产出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免疫反应或抗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2. 完全抗原与半抗原

完全抗原:同时具备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这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半抗原:仅具备免疫反应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3.抗原表位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亦称为抗原决定基,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4.交叉抗原和交叉反应

交叉抗原:某些特定抗原不仅可与其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称之交叉抗原。

交叉反应:交叉抗原与其他抗原所诱生抗体、免疫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被称为交叉反应。

5.异嗜性抗原

又称Frossman,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不同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临床诊断的应用、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

6.超抗原和丝裂原

超抗原:一类特殊的抗原性物质,在极低剂量水平(1-10ng/ml)可激活大量(2%-20%)的T细胞或B细胞,并诱导强烈的免疫应答。

丝裂原:亦称有丝分裂原,可与淋巴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使细胞发生有丝分裂并增殖。

7.免疫球蛋白

即抗体,是血液和组织液中一类糖蛋白,由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是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8.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

多克隆抗体:将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多个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是针对多种抗原决定基的混合抗体,故称之为多克隆抗体,其特点是来源广泛、制备容易。

单克隆抗体:由杂交瘤细胞产生的高度均一的,只针对一个抗原决定基的抗体。

9.补体

是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0.细胞因子(CK)

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活性小分子蛋白质(分子量约8—80KDa),其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应答、免疫调节、炎症反应、造血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广泛参与机体其他生理功能和某些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

1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编码,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2.T细胞抗原受体(TCR)& B细胞抗原受体(BCR)

TCR是T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结构,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也是所有T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BCR是嵌入细胞膜类脂分子中的表面膜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BCR的功能是特异性识别不同抗原分子,使B细胞活化并分化为浆细胞,进而产生不同特异性的抗体,

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13.免疫应答& 抗原提呈

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活性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被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免疫效应的生理过程。

抗原提呈:主要指抗原提呈细胞(APC)将抗原肽通过MHC1类分子和/或MHC II类分子提呈给CD8+ T细胞和/或CD4+ T细胞的过程。抗原提呈包括抗原的摄取(内源性抗原则在胞内合成)、

处理、运输至细胞膜表面以及供T细胞TCR识别等过程。

14.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是机体接触某一抗原后所呈现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5.超敏反应& 变应原

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

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

16.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人工主动免疫:是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17.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

固有免疫:亦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种群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是机体抵御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亦称为特异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为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

主要问答题

1.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及生物学功能

基本结构:一‘Y’字形四肽链结构,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一硫键连接而成包括重链和轻链、可变区(V)和恒定区(C)、结构域、铰链区

重链: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为γ、α、μ、δ和ε链,据此可将Ig分为5种类型,即IgG、IgA、IgM、IgD、IgE

轻链:含约210个氨基酸残基,分为κ、λ链,据此可将Ig分为κ、λ型

V区:Ig重链和轻链近氨基端约110个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很大,称为可变区,分别占重链和轻链的1/4和1/2

C区:重链和轻链V区以外的部分,位于肽段羧基基端,其氨基酸序列相对恒定,称为恒定区,分别占重链和轻链的3/4和1/2

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富含脯氨酸,易导致构型变化

结构域:有多个不同的功能区(VH、CH、VL、CL)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Ig的生物学作用):

(1)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发挥中和毒素和病毒作用,介导体液免疫效应(2)激活补体

(3)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介导吞噬调理作用,ADCC作用和I型超敏反应(4)IgG通过胎盘;SigA可穿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参与粘膜局部免疫(5)抗体对免疫应答有正,负调节作用

2.简述基因工程疫苗的种类

3.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一、初次应答:机体初次接受抗原刺激后,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有如下规律:

(1)需经过一段潜伏期才产生抗体。(此期的长短取决于抗原性质、抗原入侵途径、机体状态等因素。)

(2)一般先出现IgM类抗体,后出现IgG类抗体。产生的抗体量较低,持续的时间较短。

二、二次应答(回忆应答):初次应答产生抗体一定时间后,机体接受相同抗原的再次刺激,少量抗

原即可诱发免疫功能较强的二次应答。抗体产生规律如下:

(1)潜伏期短。

(2)IgG类为主的抗体迅速大量产生,持续时间长。

(3)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1.灭菌与消毒

灭菌:利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或介质中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灭菌后的物品中不含任何活菌,包

括细菌的芽孢。

消毒:利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或介质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消毒后物体或环境中可能还含有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如一些芽孢的细菌或非病源微生物等。消毒的目的是防止或控制

病源微生物的感染和传播

2.质粒与转座因子

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一种遗传物质,为闭合环形双股DNA,能独立自我复制、转移赋于宿主菌产生新的生物学特点。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在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R质粒、F

质粒等。质粒于细菌的遗传、变异、抗药性形成、某些毒素产生有关。

转座因子:又称跳跃基因,是存在于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分子上的一段特异性核苷酸序列片段,能在DNA分子中移动,不断改变它们在基因组的位置,能从一个基因组转移到另一个基因

组中。分为插入序列,转座子和转座噬菌体三种

3脂多糖(LPS)和热源质

脂多糖:是位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最外侧的一层结构,主要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三部分组成。

热源质:泛指那些能引体集体发热的物质,按其来源可分为内源性热源质和外源性热源质。

4噬菌体

感染微生物细胞的病毒。因为噬菌体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5微生态平衡和菌群失调症

微生态平衡: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与人体以及菌群中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这种主要通过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建立的平衡称为“微生态平衡”。

菌群失调症:正常菌群中各种菌的比例严重失调并伴随有临床表现的现象称为菌群失调症。

6.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

免疫缺陷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

7.CPE(细胞病变效应)和Had(红细胞吸附)

CPE(细胞病变效应):病毒感染细胞后引起不同的细胞变化,其中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所引体特有的细胞病变,称为细胞病变效应。

Had(红细胞吸附):流感或副流感病毒等感染细胞后,由于细胞膜上出现了血凝素(HA),具有吸附脊椎动物红细胞的能力,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吸附,常用来测定具有

HA的粘病毒与副粘病毒的增殖。

8朊粒:又称传染性蛋白粒子,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PrP)。

二,填空题

1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及细胞质内的内容物等;

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芽胞,菌毛等。

2病毒衣壳的对称形式:螺旋对称型,20面体对称型,复合对称型

3细菌需要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

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简单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移。

4,细菌批量培养的生长曲线:延迟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5,细菌的毒力包括:侵袭力(荚膜,黏附素,侵袭性物质)和毒素(外毒素,内毒素)两方面。6,真菌的主要结构:菌丝与孢子。

7,流感病毒的包膜子粒类型: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变异的方式:抗原性漂移,抗原性转变。

8,乙肝病毒的抗原类型: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

传播途径:经血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9,沙眼衣原体的两种形式:原体和网状体(又称始体)

10,几种针对不同病原细菌的测试方式:糖发酵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单选)

三,问答题

1,详细说明细菌的生长繁殖规律及生长曲线的意义。

细菌的生长繁殖规律可以用生长曲线来描述,其可分为延迟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生长期限。延迟期:细菌细胞不分裂,菌数步增加,但细胞内合成代谢旺盛,胞内RNA和蛋白质大量增加,细胞体积变大,为分裂做准备;对数期:细菌数目按几何级数递增,处于这一时期的细菌繁殖速度是最快的。该期代谢活性,酶活性高且稳定,大小比较一致,生活力强;稳定期:分裂增加的细胞数等于死亡数。该期活菌数相对稳定,芽孢多在此期形成,次级代谢物如抗生素,外毒素等也开始积累;衰亡期: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或菌数减少,细菌衰老并出现自溶。

细菌的生长规律对生产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在工业生产上可通过控制菌龄,接种量以及接种前后培养基成分的差异等缩短延迟期,延长对数期和稳定期,以提高菌体细胞核代谢产物的产量。由于对数期的细菌在形态,结构及活力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而广泛地在生产上用作“种子”和在科研上作为理想的实验材料。

2,乙型肝炎者主要的血清学标志物有哪些,并说明其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意义。

HbsAg:已感染乙肝病毒

HbeAg:乙肝病毒复制的标志,强感染性指标

抗-HBc:乙肝病毒复制的标志

抗-Hbe:恢复的标志,病毒停止复制,传染性减弱

抗-HBs:已感染过乙肝病毒,或接种疫苗后获得免疫力

HIV生物学特点:HIV病毒体呈球形,内有致密核心,含病毒RNA,逆转录酶和核心衣核蛋白;外层是双层脂质蛋白膜,嵌有gp120和gp41特异性糖蛋白,分别组成刺突和跨膜蛋白;内侧为p17蛋白构成的衣核。

致病机理:HIV通过损害CD4+T淋巴细胞以及影响其它免疫细胞功能导致免疫功能缺陷,在此基础上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及淋巴系统的肿瘤。

防治原则:一般预防(1,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知识。2建立监控系统。3确保血液制品安全。4加强国境检疫,严防传入),特异预防,抗病毒治疗。

5,试述抗生素的作用机理及其相应的类型。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主要作用于微生物的某一代谢环节,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或致死。其作用主要是影响微生物的细胞壁,蛋白质,核酸的合成及细胞膜的功能和细胞的能量代谢,电子传递等。(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胞膜的功能,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抑制核酸的合成,干扰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电子传递体系。

类型:根据产生的来源分类:细菌,放线菌,真菌,植物和动物产生的抗生素及人工合成的。

根据化学结构分类:B-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类,多肽类抗生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