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课作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课作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课作业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院系:000

专业:000

学号:0000000000

姓名:00000

2015年6月20日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在社会领域从事的各项建设。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对于深刻认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极为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实践没有止境,探索也没有止境。随着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也必然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更趋成熟和完善。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经验

引言

张洁老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讲述,并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进行全面和系统的梳理,并重点关注中国历代领导人有关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进行讲解。

第一部分简单的介绍了下社会建设的内涵;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建设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背景;第三部分介绍了历代中央领导人的社会建设思想的经验与总结;第四部分介绍了新时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第五部分论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开论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中国发展的当代形态。十七大以来,全党不断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一、社会建设的含义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一词是胡锦涛主席提出来的。他强调社会建设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重。至此,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步入了人们的视野。社会建设的含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陆学艺对社会建设的定义是:“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在社会领域从事的各项建设”。也有学者认为社会建设是一种机制,在社会领域当中起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作用,是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冲突和危机的新机制,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探源

1.协调各种经济社会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社会制度确立之初。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时社会主义建设主要围绕解决主要矛盾而展开,在社会建设方面可以说还没有展开。当时,在国际纷繁复杂的大背景和国内初步稳定的形势下,我国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与矛盾,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与矛盾,成为当时亟需解决的问题。毛泽东领导的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进行积极的探讨,为社会建设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关注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中提出了“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的社会公正思想。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社会主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指出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全国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参与政治的权利和保护财产的权利。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

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增添,是社会主义内容的新贡献。中国十三大,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邓小平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面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③我们党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不断推进社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改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建设目标。总的来说,邓小平关于初级阶段的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是对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动力,是中国革命的二次革命。改革不是对原有制度的否定,而是在不改变现有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对社会关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具体制度进行的变革。

2.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文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政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事业的发展,使得四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科学发展观,根本要求就是统筹兼顾。胡锦涛主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并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际,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改革开放,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推动社会各个环节相互协调。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分析了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回答了发展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发展模式、建设模式。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经过了时间的积累,实践的检验,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道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扩充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发展了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营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现实意义

1.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是一种符合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合理的社会形式,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超越其他社会制度,其根本的优越性在于,不仅能够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而且“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坚强社会建设,不仅够促使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而且可以解决已经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以弥补前期发展中出现的缺

漏,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从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真实地享有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有力的证明。

2.营造了现代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

目前我国开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按照现代社会的要求,通过健全和完善权利保障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缓解过去发展中产生的利益不均衡的状况,特别是解决与普通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问题,从而消除或缓和社会矛盾。同时通过社会结构的重构,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完善,社会关系的调整,提升社会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构建一个结构更趋合理、运行更趋规范的有序社会,推动我国社会领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格局,从而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这既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也可以防止因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现代化“断裂”,规避社会发展风险、减少社会发展代价,避免拉美国家遭遇的“现代化陷阱”,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够顺利推进。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是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深刻总结了我党和国外一些执政党历年执政的经验和教训,深化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引我们从社会建设的宏观视野审视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理论。

参考文献

[1] 原丽红,张荣华.“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9,(11).

[2]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2.12, 13, 15, 35, 39, 28, 19~22,35, 36,285.

[3]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6,19,19,29,29~31.

[4] 张云飞.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EB/OL].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门户网站.

[5] 记者李章军.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强调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基础性经

常性根本性工作[N].人民日报,2011-02-24(1).

[6] 高红,刘凯政.社会质量理论视域下中国包容性社会建设的政策构建[J].学习与实践,2011,(2).

[7] 袁浩,马丹.社会质量视野下的主观幸福感——基于上海的经验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4).

[8] 魏礼群.社会体制改革是长远发展的战略要求[N].社会科学报,2012-06-07(3).

[9] 秦德君.中国社会体制问题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4).

中小企业管理作业答案

一、单选题 1、从中小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看,外部融资最关键的阶段是() A.创办阶段 B.运营阶段 C.发展阶段 D.成熟阶段 2、投资项目是否可行可分析净现值,当投资项目的净现值(),该方案可行。 A.大于零 B.小于零 C.等于零 D.不等于零 3、下列哪些不属于存货的范围() A.产成品 B.半成品 C.原材料 D.设备 4、在流动资产的构成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是() A.货币资金 B.应收及预付款项 C.存货 D.短期投资

5、在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对投资项目的初步设想和建议所作的概括性的分析是指() A.投资机会研究 B.初步可行性研究 C.详细可行性研究 D.实际可行性研究 6、由于存货供应中断而造成的损失,包括停工损失、拖延发货损失、商誉损失等属于() A.订货成本 B.采购成本 C.缺货成本 D.时间成本 7、中小企业一般把()作为企业竞争力战略的核心。 A.创新 B.定价 C.分销渠道 D.库存管理 8、一般情况下融资成本最低的融资方式是() A.内部融资 B.信用融资 C.硬行融资 D.股票融资 9、顾客让渡价值理论,是()提出的。

A.迈克尔·波特 B.菲利浦·科特勒 C.阿尔弗雷德·钱德勒 D.彼得·杜拉克 10、企业在向客户提供赊销时应遵循的原则、标准、条件和对策等是企业的() A.预算政策 B.销售政策 C.存货政策 D.信用政策 二、多选题 1、电子商务的特点() A.市场全球化 B.交易快捷化 C.交易虚拟化 D.成本低廉化 E.交易间断化 2、下列属于管理支持系统子系统的是() A.交易处理系统 B.知识工作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C.管理信息系统 D.决策支持系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课论文

高铁:“中国制造”新名片 摘要 长久以来中国制造都只停留在大量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粗加工或组装领域,如今高速列车这一类中国制造的产品正在从质上改变中国制造的内涵。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始于2004年的中国铁路长远规划,短短的十多年间,不仅使中国高铁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更是打造出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使用中国标准的中国高铁品牌。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高铁不仅运营规模大,而且还具有系统技术全面、造价低、建设速度快等优势,成为“中国速度”“中国制造”的新名片,一再让世界惊叹。中国发展高铁,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这表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坚持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原则。高铁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构建“中国制造2025”宏伟蓝图提供了一个范本。

本文所述中国高铁包含了两个概念,即中国高速铁路(CHSR)和中国高速列车(CRH)。通常提到中国高铁,大家的眼球只着眼于既美观有富有科技感的动车组上,然而事实上构建中国高铁这一庞大体系需要高速列车和高速铁路这两个元素相辅相成,在二者的建设和制造上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高速铁路建设和高速列车制造都是“中国制造”在高端领域的代表之作,其迅速发展彰显中国的工业实力,也体现了中国在追赶世界制造强国上的不懈努力。 多方引进 1978年邓小平访日期间,曾经乘坐日本新干线的高速列车。在车上,一名日本记者采访他乘坐此车的感受,邓小平回答说:“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更适合坐这个车了。”随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如火如荼的进行,不得不说在我们身后正是有新干线这样的国外领先科技催着中国人往前跑,投身于祖国的“四化”事业。 但是中国并不急于求成,而是经过多年的技术储备,在意识到自身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时,方才开始自己的高铁计划。很多人认为中国高速铁路起源于2004年以来的技术引进,却不知道中国第一条高铁是1999年开工、2003年建成的秦沈客专;动车组的研制则更早,“蓝箭”、“中原之星”、“中华之星”都是鼎鼎大名。 中国高铁大量引进技术始于2004年,在全国铁路大提速的背景下,铁道部面向全球进行了高速铁路技术的招标。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加拿大庞巴迪和日本川崎重工相继入围。中国高铁于是走上了和当年汽车产业类似的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发展道路,这些外资巨头与中国国有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并和铁道部及相关国企签署技术转让协议和采购合同。 中国看重的是技术转让,因此不得不支付大量的专利费。2004年7月,铁道部为时速200千米动车组项目第一次招标,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出了天价:每列原型车的价格3.5亿元人民币,技术转让费3.9亿欧元。虽然此次西门子公司并未中标,但也可以看到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临外国的漫天要价。在接下来的几年间,中国企业从外方合作伙伴处进口了各种原型车,而支付的各项专利费用合计至少有几十亿人民币。 消化吸收

企业战略与管理课后作业

企业战略与管理课后作业 P76 1. 新进出现的能够对钢铁企业产生显著影响的政治—法律、经济、 社会—人文、技术等方面的变化趋势有哪些?以一家钢铁企业为对象,其外部环境中哪些是可以利用的机会,哪些是威胁? 答:变化趋势:(1)政治—法律:①国内政治形势稳定,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全党全国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②国家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体系,保障钢铁企业在经济纠纷和国际贸易中的权益。③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政府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提倡自主创新,促进稳定各行业发展。④在我国财政政策的支持下,内需扩大,工业生产回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继续推进。⑤近年来在国家产业调控中,国家政策指向优化整合现有大型钢铁企业,淘汰落后中小企业,钢铁行业的集中度逐渐提高,并购,战略合作增多,有效提升了国内钢铁产业集中度。 (2)经济:①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由于经济放缓,特别是房地产、汽车、家电需求下滑,使得钢铁需求疲软。②为了扩大内需和应对通货膨胀,国家调整了利率和汇率,刺激人们消费,特别是对房子、汽车等的消费;我国财政支出加大了投资来刺激经济的政策,基建投资、地产投资的增多,有望拉动钢铁需求,推动钢铁行业的发展。③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我国钢铁的出口明显减少,近年来我国持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认真落实各项重大财税政策措施,促进钢铁行业的生产和出口。④近年来国家致力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工业中有重要地位的钢铁行业得到了应用的重视。我国的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趋向多样化。⑤世界钢铁工业快速增长带动了对铁矿石等资源性商品的需求,目前原材料铁矿石等资源价格的持续上涨,同时也会影响钢铁企业的生产。 (3)技术:①世界经济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采用,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为钢铁行业降低成本、提高产能提供了条件。②国家及企业对钢铁科技开发的加大了投资和支持重点。③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推动钢铁行业技术进步在钢铁生产方面也出现了许多专利,如冷轧硅钢片、彩涂板、镀锌板等。 (4)社会—人文:①科技发展和人类知识进步,推动了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②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更倾向于在生产或使用时对环境污染少的原料和产品,这对钢铁生产也提出了新要求。 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①利用国家政策的优惠支持扩大钢铁的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500)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特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符合现阶段国情的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自身又是一个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这一理论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又好又快”、“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第三,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五,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第六,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除了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政府职能和政府调节的理论等也都是很重要的。不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最为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它们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还很不够。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业

第一、二题是老师ppt上面的,三、四题是自己整理总结的,仅供 大家参考 一: 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思想路线、根本任务、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发展动力、根本目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和平统一、外交与国际战略、依靠力量、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继毛泽东思想之后产生的又一大理论成果,是党在新时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创造,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理论上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必将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指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是由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和各项具体制度共同构成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之间紧密相连,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共同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前进方向,凝聚各方力量,是党在现阶段的政治纲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我们党、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论文

浅析改革开放 贺海兵农业水土工程6班1008280946 摘要: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讨论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影响,以及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行了简单的思考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改革开放的实质,其实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必经之路 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开放---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七十年代末,冷战的阴霾就要散开,意识形态的对抗被社会经济发展取代成为时代发展主题,经济社会全球化成为时代趋势,要想发展就必须融入经济社会全球化以跟上时代步伐。 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论文

房价的上涨与社会公平问题 摘要:近十年来,中国房价大幅度上涨,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力度的政策调控,但迄今为止,国内大部分城市房价大幅上涨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房价过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房地产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住房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关注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住房问题涉及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目前,老百姓购不起房,表面上是房价过高,深层次是住房制度不合理,其实质是社会成员占有公共资源不均等,根本原因是机会不公平、规则不公平造成的。因此,必须深化改革,以实现社会主义公平。 关键词:房地产政策;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改革 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生活质量也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衣食住行,这些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我们每个人从踏入社会开始,都要与这些打交道。在自己的温饱水平不错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向自己的住、行方面花更多的金钱,买车、买房已经成了朋友见面之间经常谈论的话题。 记得有次课上看了老师放的一段郎咸平讲述的中国当前经济面临的一些问题的视频。当时,对提到房价问题,很有感触,今天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买房,这是许许多多外来人口到了大城市都有的梦想。在这里找一份工作,买一套房子,从此在此安家落业,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梦想,然而,这也就让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一个问题,中

国的房价问题。有人说,中国的房价现在比气温涨得还快。虽然夸张了点,但这也说明了中国的房价的飞速上涨。尤其是在深、沪、京这样的大城市,房价飞涨的更是比飞机还快。因此,房价如今已成了一个涉及中国国计民生的问题,部分人非常关注的问题。房价上涨是必然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提高,按照每个月的收入可以买一平方米计算,房价会不断的上涨。然而,在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房价为何会上涨的如此之快呢?我想,这是有很多原因的,有外界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 房价大幅度上涨不是我国的独有现象,除了德国、日本外,世界各国的房价都在一路飙升。自1995年以来,美国的房价上涨27%,其中纽约市的房价上涨47%、旧金山上涨70%;澳大利亚、西班牙、瑞典的房价至少也上涨了2/3;而瑞士和英国的房价上涨了2倍;爱尔兰的房价上涨了3倍。近几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平均房价与平均工资、租金的比率已达到创纪录水平,这意味着目前房价的高估已超过历次房价波动周期中的高峰时期。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的,再加上前些年股市的大幅下挫,近几年世界上的游资较多,因此,投资者将大量的资金投向了比较安全的房地产行业,这对世界房价的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然我国房价的上涨也在情理之中。 近几年,我国的房价一涨再涨、屡创新高,国家为此也进行几次宏观调控,但作用并不理想。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我们在经济生活中学习过的价值规律与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价值规律是市场调节的无

201503考试批次《中小企业管理》(结课作业)

201503考试批次 《中小企业管理》结课作业 学生姓名董琦学习中心 学号考号 专业工商管理年级层次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小企业管理》结课作业 注意: 本学期所布置的结课作业,请同学一律按照以下要求执行: 一、学生必须预约才能在学生平台看见相关课程的“结课作业”按钮; 二、提交路径:个人平台首页--学习中的课程,点击该课程名称--点击“结课作业”--点击“浏览”按钮,选择要上传的文档后点击“提交作业”即可。 三、结课作业提交起止时间:2015年1月26日—3月22日。(届时平台自动关闭,逾期不予接收。) 四、提交的文档格式必须为word文档,截止日期前可多次提交,平台只保留最后一次提交的文档; 五、严格按照课程名称提交相应课程结课作业,提交错误的结课作业,按0分处理。 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请任选其中两道题作答,答题时请注明题号。每小题50分,总分100分) 答题要求:请结合课件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不少于500字。 案例1: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创办小企业计划,建立一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推动中小企业创业兴业。继续实施大学生网上招聘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指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以下问题: 1、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鼓励中小企业创业的若干政策,你是如何理解的中央的这种精神的? 这短短的一小段篇幅,却寓意深刻的阐述了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要求、新任务。更重要的是“更高质量”四个字则加重了就业工作的份量,奠定了就业工作新 基调。就业关乎民生、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 国家实行多渠道就业,实行鼓励就业,这在当前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无疑对解决矛盾、缓解压力是极其稳妥的策略,然而,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竞争非常激烈,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确实不太容易。单靠国家公务员和地方政府政策性事业单位招考是解决不了就业的根本问题的。 我个人认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做起: 一是积极创新思路、创新模式,坚决摒弃闭门造车的困境,大力推行创业促就业的战略,要走出去把有利于创业的好项目请回来,要拓展思维,用看得见的形式抓好创业培训,要让有创业意向的有志青年亲身感受到创业的前景,只有这样才能走好创业促就业的发展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 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与时俱进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D、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D 3、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 ( ) 。 A、把发展生产力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B、把发展文化教育放在首位 C、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 D、把军队建设放在首位 A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的核心力量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方针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A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A、任何国家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B、任何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C、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D、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要经历的阶段 C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改革、发展和稳定 C、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7、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 ) A、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C、建立一个好制度 D、改变我国的落后状态 A 8、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这是指( ) A、我们的对外开放要对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开放 B、我们的对外开放有宽阔的活动领域 C、我们的对外开放是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梯次展开的

2016年秋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线作业(一)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A)马克思主义 B)列宁主义 C)社会主义 D)共产主义 2、()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A)理论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三个代表 D)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3、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明确概括的是(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4、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正式提出了()的命题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5、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硬就硬在() A)实现国家统一要靠经济发展

B)维护世界和平 C)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靠经济发展 D)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依靠发展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是() A)发展社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B)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7、我国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国的建立 B)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 C)全国大陆的解放与统一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8、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A)经济建设 B)与时俱进 C)发展 D)发展生产力 9、在当代中国,()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A)马克思主义 B)理论 C)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1月09日21:20 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 大中小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 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发端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中逐步形成、 完善和发展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们的艰辛探索为后来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种探索是从反思苏联苏联模式利弊开始的。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长处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僵化、农民负担过重等。毛泽东1955年就提出“以苏为戒”,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1956年,他发表《论十大关系》,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建设的重大关系。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由于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复杂的新课题,我们党缺乏经验,加之国内外形势复杂,党内左倾思想滋长,使得一些正确方针没有得到贯彻。但是毛泽东的艰辛探索为我们党提供了宝贵财富,成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十三大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十四大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五大将这一理论正式定名为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论文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浅析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加大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民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加大,为了更加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何控制并逐步缩小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已成为当前的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社会收入差距的现状、差距持续加大的原因、后果及可以采取的对策予以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为解决中国社会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的问题予以帮助。 关键词:中国社会收入差距;加大;现状;原因;后果;对策 一、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现状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持续加大不断刺激着国民们日渐敏感的神经。凤凰网有关报道显示,我国收入最高的20%群体与收入最低的20%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78年的6.3倍上升到当前的22倍。而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2011年给出的结论是,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人均收入已经相差55倍。与此同时,行业收入差距悬殊的事实更是深受网友热议。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我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兴盛的国家转变为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已经成为深化改革的一大障碍,成为严重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引起了从社会公众到中央的高度关注。 为了更好地描述收入差距加大的程度,在此引入“基尼系数”这一概念。“基尼系数”指的是在居民的所有收入中,进行不平等分配的那一部分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在0~100%之间取值。联合国规定:基尼系数在0.2以下的表示收入十分平均;0.2~0.3为比较平均;0.3~0.4为相对合理;超过0.4为警戒状态;0.4~0.5的表示收入差距相对较大,0.5以上的为差距很大,超过0.6的已经进入危险状态。 我们再来看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尼系数所发生的变化:1978~1984年,改革刚刚起步,到1984年基尼系数达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只有0.24;1985~1994年,改革逐步推进,到1994年第一次突破了0.4,到达0.4008;1995~1999年,改革渐渐深入,农业发展大大加快,基尼系数最小时达到0.3706,到1999年增长到0.3892;2000~2005年,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的速度放慢,2000年刚开始时基尼系数再次超过0.4,变为0.45;2007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65;201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在0.50左右。世界银行数据库的数据显示,收入最高的20%居民的平均收入和收入最低的20%居民的平均收入之比,在中国是10.7,而在美国是8.4倍,俄罗斯是4.5倍,最低的是日本,只有3.4倍。纵览整个世界,从各国的数据看,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已经相对较大,进入了危险状态,基本上与非洲、南美洲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相当。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CMRC中国经济观察”第31次季度报告会上谈到,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中上等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6500美元,但收入差距的情形仍跟南美洲、拉丁美洲国家差不多,收入差距的持续拉大,

201709考试批次《中小企业管理》(结课作业)参考答案

201709考试批次 《中小企业管理》结课作业 学生姓名学习中心 学号 专业年级层次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小企业管理》结课作业 注意: 本学期所布置的结课作业,请同学一律按照以下要求执行: 1) 结课作业提交起止时间:2017年8月2日--9月11日。(届时平台自动关闭,逾期不予接收。) 2) 结课作业课程均需通过“离线作业”栏目提交电子版,学院不收取纸介的结课作业,以纸介回寄的作业一律视为无效; 3)截止日期前可多次提交,平台只保留最后一次提交的文档,阅卷时以最后一次提交的结课作业为准,截止日期过后将关闭平台,逾期不交或科目提交错误者,按0分处理; 4) 提交文档要求:提交的文档格式为doc、rar,大小10M以内; 5) 必须严格按照每门课程的答题要求完成作业,没有按照学院要求来做的结课作业,将酌情扣分。 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请任选其中两道题作答,答题时请注明题号。每小题50分,总分100分) 答题要求:请结合课件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不少于500字。 案例分析题1 某建筑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地知名的建筑龙头企业。总结企业成功的经验,许多管理人员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如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当地政府、银行的良好关系,几十年形成的固定客户和良好的信誉,良好的员工素质等等。在2008年北京奥运景气鼓舞下,公司确立了打破地区界限,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建筑企业的远景和使命。当企业树立这样的远景和使命并为之努力时,发现曾经作为优势的“天时、地利、人和”似乎不在。例如,就在前不久,日本一家建筑企业在与公司谈判时,让公司在两天内给出一个项目的报价。由于公司没有既懂建筑专业又精通日语的人员,没有能够及时报价,很遗憾地没有抓住公司项目。 问题:请分析该公司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1)天、地、人是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概括描述。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公司过去的成功来自天时、地利、人和,构成了公司的竞争优势。当公司重新确立了“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详解

河南农业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河南·郑州 2016年1月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资源与环境开始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为什么建设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摧毁使得整个世界面临着生态危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来自国际环境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双重压迫,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无法复制西方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必须探索出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走向成熟。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涵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和意识形态两方面的积极成果[1]。生态文明要求人自觉、自律,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存与共荣。它既主张通过不断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获取物质,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更强调要尊重爱护自然,而不能为所欲为,盲目蛮干,肆意掠夺,要建设经济、社会、生态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它要求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的基础,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从环境中获得生产原料,人类能动的改造自然,是主体;强调要尊重与保障人民的关于环境的相关权利,人民有对环境的监督权、参与权和知情权。以人为本不是把人类的利益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而是要在自然规律发展的前提下,使人类的利益可持续发展。其次,它强调尊重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把尊重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正式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课堂研究活动(讨论、集体归纳),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加深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介绍,使学生认识邓小平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总设计师的敬爱之情;通过“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逐步确立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及突破: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首先采取总分总的教学方式,先在总体上对课文内容作介绍,让学生对整体结构有一个了解,再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讲述,通过质疑法和联想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点,最后进行总结。其次,利用图片或电影片段,,从视觉上帮助学生帮助学生掌握邓小平在党的各次大会上的重要发言,以此归纳邓小平的活动,来突破重点。 难点及突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姓“资”姓“社”问题和邓小平理论问题。可通过社会主义的概念与根本目的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突破难点。 教学手段 多媒体及相关网站:邓小平纪念馆、中共党史上的80件大事、中学历史在线、中学学科网 教法学法 ①采取总分总的形式。先对课文的整体框架进行介绍,再对每一部分的具体知识点作详细的说明,最后再进行总体归纳。 ②由于涉及的会议较多,学生容易混淆,通过电教手段,从视觉上帮助学生记忆。 ③由于本课的理论性较强,所以在讲述的过程中,采用诱导的方式,通过层层设问,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联系性。 板书设计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创造性地探索和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一、推动了人类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强调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世界形势、时代主题做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强调国家无论大小、富贫、强弱都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各国人民的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自己管理,坚决反对国际社会中以大欺小、以富压贫、以强凌弱的强权政治;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应当为争取世界和平做出“非常伟大”的贡献;中国不称霸,要以平等态度对待别国,同样尊重别国的平等地位。这些重要观点及其实践,无疑对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解决了全球1/5人口的生存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国两制”、

“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思想,更是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赞誉,被认为是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好方式,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持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中国已成为一些重要的国际和地区性组织的重要成员,在朝核问题等其他一系列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促进南南合作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广泛而友好的合作关系,不仅彼此提高了国家建设水平,也改变了世界政治生态,使非西方世界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这些都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做出的贡献。 二、开辟了经济欠发达国家摆脱贫困的新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中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国家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北京模式”成为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或西方人思维中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课论文)

苏联模式的反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发展 班号: 学号: 姓名: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摒弃了苏联模式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如今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正确认识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苏联模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起点,正确看待和反思苏联模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只有搞清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才能更加清醒而有效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

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决不走封闭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多数学者认为,所谓封闭僵化的老路就是指改革开放前的传统社会主义路子,当然也包括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路子。“不走老路”是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深刻教训的总结。无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道路,都是行不通的“老路”。眼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经济增长遭遇阻碍,社会矛盾积弊丛生,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整个社会都开始思考中国发展的未来道路选择的问题。 温故而知新,对苏联模式的重新认识能让我们在此历史阶段更加清晰认识眼下改革和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关于苏联模式的评价,长期以来一直在学术界争论不休,大体有两种意见:一是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如戈尔巴乔夫。早在1984年戈尔巴乔夫在会见瑞士记者时就说,这个制度(指苏联模式)“一切都腐烂了,必须用民主化,公开性的手段促其变革”。二是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既承认苏联模式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指出其自身存在的严重弊端。笔者以为,必须对苏联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苏联模式持辩证分析的态度,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使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蒸蒸日上。 本文将在对苏联模式失败成因的分析基础上,展开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内涵分析,并结合当前实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一、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 (一)没有实现从传统的人治模式到现代的民主法治模式的治国方略的根本转变,是苏联改革失败和国家解体的致命原因。 一个封建王朝也许能保障国家政权几百年,而苏联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却只有不到80年历史就灭亡了。除了西方世界的敌视与渗透外,从治国理政模式来看,关键在于其没有实现从传统的人治模式到现代的民主法治模式的治国方略的根本转变。苏联在几十年的历史中,虽然也制定了宪法和大量的法律,但是从根本上说,它并没有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没有树立法律的权威,而只是实用主义地对待宪法和法律,仅仅把它们当作一种工具。因而,宪法和法律没有权威可言,想改就改,想废就废,以致于最终戈尔巴乔夫能够轻而易举地把宪法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