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中的经典元素

流行歌曲中的经典元素
流行歌曲中的经典元素

流行歌曲中的经典元素

——一节音乐起始课的实践与思考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人们以为艺术比书算容易,不大需要用心用力,即使凡才也可以勉强对付,错误实在不小”。学习音乐确实需要天分和心力,可是光讲技巧,学生不感兴趣其结果只能是老师“孤芳自赏”。我所工作的学校是一所农村高中,一方面学生渴望音乐熏陶,但是音乐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各种外在媒体,例如: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在大众媒体的渲染下,大量学生变成了通俗歌曲的狂热追星族,部分公众人物的一言一行强烈地影响着青少年日常行为。在郊区农村的学生,因与外界信息交流较少,主要信息的来源与城市中的学生相比更加单一,更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学生对音乐的渴望得不到很好的疏导,对音乐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盲从流行音乐的过程。针对这一普遍现象,我在教学中扬长避短,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自由参与,引导学生走进经典音乐,了解经典音乐,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各个方面的延伸乃至终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以下是我的音乐起始课堂实录、望同仁指正: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明月几时有》、《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主题》《不想长大》、《东风破》等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明月几时有》、《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主题》《不想长大》、《东风破》等流行歌曲和乐曲,了解这些流行歌曲所蕴含的经典元素,明白流行只是暂时的,而经典却是永恒的。

2、通过探究、比较发现流行歌曲中的经典元素,能用自己音乐的耳朵有选择的欣赏音乐,以此提高欣赏品位和自身的修养。

教学重难点:发现流行歌曲中的经典元素,激发学生热爱经典的情感。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流行歌曲,一起来探讨《流行歌曲中的经典元素》(屏幕显示课题)

师:首先我推荐一首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我们一起来欣赏。

师:我播放的这个版本是我们父母这一辈崇拜的偶像邓丽君演唱的,你们还听过谁演唱过这首歌曲呢?(王菲)大家想听吗?好,一起来欣赏。

师:从我们父母这一辈到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都熟悉并喜欢同一首歌曲,这首歌曲经过时间的沉淀可堪称为流行歌曲中的经典,为什么这首歌曲的生命力会如此强盛呢?是他的词、曲还是演唱风格呢?

我们来看看这首词,他的作者是谁呢?大家知道吗?(苏轼),苏轼是哪个朝代的?(北宋)北宋距今已有近千年了,到今天仍然被我们所欣赏和传唱,可见这个词是这首歌曲中的经典元素。

[设计意图]利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营造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体验音乐,初步感受流行歌曲中的经典元素。

2、师:下面让我们来换一下口味,听一听交响乐吧。(播放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一主题)

师:这首交响乐是十七世纪奥地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莫扎特的作品。他的速度如何,力度怎样?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呢?(力度弱,速度较快,主题洋溢着欢悦与乐观的情绪)我们跟着钢琴来演唱这首主题,好吗?(屏幕出示乐谱)

1=b B 2/2

4 3︱3 4 3 3 4 3︱3 ⅰ0 ⅰ7︱6 6

5 4 4 3︱

2 2 0

3 2 ︱2 3 2 2 3 2 ︱2 7 0 76︱#5 5

4 3 32∣1 1 0

师:大家唱的真是太棒啦,现在让我们的嗓子休息一下,听一首由台湾女子三人组合S.H.E的代表作《不想长大》并思考这首歌曲与刚才的交响曲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生:这首歌曲的副歌部分就是沿用了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

师生归纳总结曲的经典

[设计意图]变“师为主体”为“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教者具有煽动性的提议让学生的兴趣陡增。

3、师:你们还喜欢哪些流行歌手呢?能唱一唱他们的代表作品吗?

生自由演唱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

师:我收录了一首台湾歌手周杰伦的代表作品《东风破》,请大家带者这样几个问题来欣赏(屏幕出示问题)

(1)歌词和歌名有什么特点?

(2)歌曲配器中加入了哪些民族乐器?

(3)歌曲曲调有何特点?

生欣赏后回答,师归纳小结(屏幕出示板书)

东风破

歌名:词调名

歌词:具有宋词的意境中国民族特色中

琵琶、二胡西

曲调R&B风格黑人的流行音乐合

(节奏布鲁斯) 璧[设计意图]强调让学生去听音乐,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只有听之后,才能感受才能达到新课标中“让学生享受鉴赏音乐的乐趣,养成鉴赏音乐的习惯”的目的。

4、拓展延伸

师:现在是点歌台时间,大家随意点击,找出歌曲中包涵的经典元素

生:王力宏《在梅边》(嬉哈说唱中加入昆曲元素)

陶喆《苏三说》(从京剧中吸取营养,将起与R&B和hip-hop 两者相糅合)

瑞奇马汀《生命之杯》(从歌剧《阿依达》中吸取音乐元素

[设计意图]导学结合,自主探究,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5、小结

(1)流行只是暂时的,经典却市永恒的

(2)用自己音乐的耳朵有选择的欣赏音乐

教学反思:

一、设计课程,活用教材

本课选用学生兴趣浓厚的题材,在题目的设置上“流行歌曲”“经典元素”一下击中学生的“要害”,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层次清楚,教学方法多样,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的重难点在愉快的过程中得以解决。

二、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课教学紧紧围绕着“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力求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作品的体验、理解。学生通过各个活动的主动参与,会觉得许多知识和答案是他们自己探寻、体验得来的,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得到的,让他们更有种满足感。

本节课容量大、时间很紧,因此留给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略显不足,但是在宽松、自由的气氛中,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愉悦感和成功感更培养起学生对音乐持久的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这一切都为他们以后终身从事音乐学习打下了基础。

浅谈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元素

浅谈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元素 摘要: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流行音乐也在发生着变化。从题材、创作形式、表演方式等多个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20世纪后期至今,流行音乐人开始向民族音乐寻找灵感,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流行音乐不断涌现。为使流行音乐更加符合国人的视听要求,在创作中逐渐走出了一条新颖的民族化发展道路,其有意识的将各种中国文化元素 通过歌词、作曲、编曲、配器等方式融入其中, 形成了独具中国风格的流行音乐样式。 关键词:流行音乐;民族元素 内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以传统的审美精神、情感为出发点,挖掘和利用本民族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采用借鉴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手法、语言等创造出新的音乐表现形式,经过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融合的具体实践后,最终形成了一种流行音乐民族化的方向。少数民族音乐也受到现代音乐元素及外来元素的影响。融入新的元素,创作出民族特色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的新风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曾经广为流传的民族歌曲渐渐的被流行音乐所取代,很多民族音乐也越来越不适应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而被淘汰。曾经一度让人们口口传唱的歌曲,在现代很多人,更多是年轻人认为很“过时”,所以他们更多的是抛弃传统民族歌曲去追逐现代流行音乐。而且正如我们所知,我国大多数民族音乐因为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不同情况的侵蚀和同化,所以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民族音乐也逐渐被淘汰。所以现在很多流行音乐人开始将民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起来,通过流行音乐将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传承下去。很多现代音乐家也认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的继承与发掘,是中国流行音乐重要的发展和创新方向。 谭维维乌兰巴托的夜,藏歌手法唱蒙歌,乐队的呼麦和长调,再加上马头琴,民族味儿十足又有点宗教意味的空灵和神圣。论煽情,民族元素的加入让意境更加悠远;有一种穿过风穿过云穿过一切回来的感觉;唱民族,对父亲的怀念又有了情感的升华。总体而言就是意境加感情。让人感到内心的沉静,能够把心沉下来的去感受,让听者感到很强烈的共鸣,还有一种苍茫雄浑的感觉,仿佛此刻就站在乌兰巴托的高岗上,感受着逝去的亲人听到呼唤又回来了。但是整首歌改编太大,失去了原本歌曲浓厚的民族气息,而更多的加入了商业化的感觉。所以原本歌曲想表达的真挚单纯的情感也受到了些影响。 韩红的莫尼山,马头琴的加入也让整首歌充满了民族气息。高亢而又激昂,让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蒙古草原和高山的苍凉,更让听者体会到了万物的本原、生命的呐喊。第一段呼麦和笛子交相辉映的蒙古风和第二段蒙语加马头琴,把蒙古族的这种民族风推向顶峰。音乐丰富现代而且保留了他们的游牧精神。有很多不是生长在内蒙古的人在听到蒙古民族音乐时可能不会体会到从小生长在草原的蒙古游牧民族所发出的呼唤与呐喊。而韩红的这首莫尼山则将民族元素

流行歌曲中的中国风的现象及其教育意义

龙燕君1吴进娟1 (1.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成都 610031) 摘要:“中国风”是一种民族化的艺术形式与传统品格,它在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和推崇的同时,对越来越多音乐爱好者的审美情趣、个性情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论文针对流行歌曲中的“中国风”能否并如何利用当代青少年对它喜爱这个现实,通过对音乐教育培养审美、塑造品格,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艺术、民族道德理想的理解和认同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国风流行音乐音乐教育 引言 流行音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能够真实速度地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向,引领时代风尚,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产生巨大的影响。结合艺术教育理论,尝试论证“中国风”流行音乐对综合素质教育的教育意义。内容健康向上、态度积极地流行音乐使学生在满足自身兴趣爱好的同时,了解和喜爱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在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理解多元音乐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一“中国风”出现的必然性 在这个网络化的时代,当我们在网上检索“中国风”这一词的时候,会发现不光是流行歌曲,许多其他行业也涉及到了“中国风”这一概念,比如服装设计、影视、建筑等等,这些行业也尝试着将中国民族的元素融入到他们各自行业的设计之中,使中国传统的民族元素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眼前,并得到大众的认可,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受 到这种趋势的影响,流行歌曲中“中国风”的出现也可以说有其必然性。 是中国风的分水岭,这首歌奠定了中国风的标准。中学生是一群年轻、有朝气有活力、喜欢新鲜事物、吸收能力强的群体,他们成为了流行音乐最忠实的追捧者。尽管他们知道除了流行音乐还有其他各具特色的音乐,但占据他们思想的大部分是流行音乐。有一些同学甚至盲目的无选择的聆听,他们觉得流行就是时尚,就是前卫,只要是流行的在同学之间就不老土。二流行歌曲中“中国风”的意义 中国的流行歌曲,虽然是大众流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其商业性、媚俗性、娱乐性的特点,但流行歌曲作为一种文化,并不能离开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深厚土壤而独立存在。被大众所喜爱的流行歌曲中,我们总能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1 从某些方面来说,流行歌曲中的“中国风”不仅好听,而且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与教育意义,我们应该有选择、有目的地将一些健康的流行歌曲,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发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下从三个角度对中国风的教育意义展开分析。

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

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 我们知道古诗词属于高雅文化,现代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二者的区别很明显。所以将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与理不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著名女歌手王菲、邓丽君等人倾情演唱苏轼著名的词《水调歌头》。还有歌曲《月满西楼》童丽、邓丽君等人演唱的李清照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却上心头。”当我们听着这些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歌曲时又有一番别样的风情。不仅让我们体会到古代文人的诗意情怀,又让我们领略到现代流行音乐的魅力,给人以动人的现代感。 又比如演唱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也一度被翻唱。这些是流行歌曲还是古典诗词,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还原,是普及还是融合?不得不说这些创作的歌曲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来说,一方面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很好的方式,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现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下面谈谈现代配乐古典诗词演唱的类型: 一是拟古型(还原型)、李叔同的《送别》,地道的长短句,用的是十九世纪美国作曲家奥德维的《梦见家和母亲》。汉乐府民歌《上邪》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有呈现。这种创作还原了当时诗词内容中的场景、意境、情感等等。 二是普及型:主要是为了初学者更好地学习曾经有用外国歌曲配中国诗词的情况,如《小路》配《独坐敬亭山》,用《红河谷》配《夜泊秦淮》,但并不适合。但是却有一首特别适合的就是李叔同的《送别》,用的是十九世纪美国作曲家奥德维的《梦见家和母亲》。对于文学素养不高的人来说,流行歌曲成了他们认识诗的重要途径。曾经有过这样的事,一老师讲英国诗人威廉叶芝的名作《当你老了》时,用英文讲,学生没有反应,用中文,学生也不知道,当把中文译诗读出来,念到“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时,学生才恍然大悟,说这不是那首“水木年华”的歌吗?"多少人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是谁能承…… 三是融合型:音乐的融合,作者并不拘泥于古曲,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淡淡幽情》邓丽君《绿蓑衣》杨小琳。总体而言,词较诗更易于进入流行歌坛,婉约词人的作品较豪放词人更受欢迎。词体参差不齐的句式更易于与现代流行音乐匹配。 融合型的最有可能进入流行歌坛。尤其是文字融合型:现代作者或沿袭、或取意像、或取意境而再度创作在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才有特殊的意义。如《新鸳鸯蝴蝶梦》以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为蓝本。原作抒发的是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抑郁,而黄安抒发的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爱情观。不仅如此,还有从古典诗词中吸取元素来创作流行歌曲的作品。其中墨明棋妙乐团创作歌唱的一系列歌曲就很不错,例如《人面桃花》、《如梦令》、《临安初雨》、《镜花水月》,虽然很多没有直接演唱古诗词,而是利用古诗词的意境发挥及展开。 当我们听这些古典诗词创作的流行音乐时,通过古今的创造、融合、加工、整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后,把原来诗人抒发的各种情感呈现在现代人的面前。这些情感或抒发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人生机遇,或盼望天长地久的爱情,对知己红颜无尽地相思的爱情观,或抒怀。我们通过这些歌词中,作者把古典诗词的意境和现代人的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展示了现代人的离情别恨。比如著名的一首融合很多古诗词意境的流行歌曲《烟花三月》:“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

音乐鉴赏中国民歌

第二周中国民歌 教学课题:中国民歌欣赏 年级:大学一年级 课时:2课时 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 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国民歌的分类介绍,使学生了解中国各地的民歌 教学内容 1什么是民歌 民歌就是民间所流传的歌曲的简称。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民间歌曲源远流长,世世代代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劳动。《诗经》中的《国风》,就是我国最早的民歌选集。民间歌曲浸透了劳动人民心血,是发自人民群众肺腑的声音。 2民歌的创作特点 民歌是在广泛的群众性即兴编创中产生,并通过口头传唱来代代延续的。民歌的创作,具有集体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民歌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出来的,它并没有具体的作者。民歌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唱,同时经历着一个被选择、被加工的过程,所以,每一首能够流传下来的民歌,都凝聚着人民的心血和智慧。 3民歌的特点与风格 民歌在结构上一般都比较短小,艺术形象集中,单纯。表现内容的方法比较直接,朴实。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我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有着丰富的民歌宝藏,由于民歌受各地区各民族的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和语言音调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各地的民歌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地方味很浓。比如说,平原地区的民

歌大多是婉转流畅,就好象中国南方地区的吴侬软语,小桥流水一样,而北方的人一般都比较豪爽粗圹,西北地区的民歌也都往往比较高亢,没有南部民歌优雅细致。而草原地区的民歌则是音调悠长,气息宽广,有种蓝天白云的感觉。 4民歌的分类 由于民歌是人民群众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它所表达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有反映日常生活的,有表达爱情的,有反映社会矛盾的,还有歌唱风光等等很多,几乎囊括了生活中各个方面。由于内容表现的不同需要,民歌的体裁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各种不同场合,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编唱条件和思想内容的表现要求,使各类民歌具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和音乐特征,形成了不同的体裁形式。大体上可分有三大类:1号子2山歌3小调 号子 1号子的起源 号子也称劳动号子、哨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歌唱的民间歌曲。《淮南子》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是以前的人民一边集体搬运巨木,一边呼喊号子的逼真描写。而且,还说出了一个极朴素又极重要的道理:早在原始时代,凡“举重”,必唱“劝力之歌”。所谓“劝力之歌”就是后来的劳动号子。 2特点与分类 这种体裁是人们在参与需要相互协作的集体劳动时,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解劳动情绪而唱的一种民歌。所以,产生“号子”的必备条件首先是集体劳动,同时还必须是需要互相协作的集体劳动。诸如出海打鱼,森林伐木、抬木,江河摇橹、拉纤、放排,码头搬运,建筑工地打夯、打硪,上山撬石、打石以及挖石膏、制盐等劳动几乎都要有不同的劳动号子相伴。因此,号子类别划分的主要依据就是不同的工种和传唱环境。从历年已经采录到的音乐资料来看,

中国民歌欣赏

《中国民歌欣赏》 教学目的: 一、通过中国民歌欣赏,使学生了解并热爱我国灿烂的民间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二、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增进学生对民族艺术的认识,加深情感体验。 三、结合本地民歌进行歌词创编,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感情,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分析不同民歌在内容及情感上的不同色彩; 2、民歌新唱中学生的参与及体验。 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民歌的风格、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 教学内容: 1、欣赏《澧水船夫号子》《赶牲灵》《小河淌水》《下四川》《无锡景》 2、分析了解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特点。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或录音机、VCD、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活动与体验 (一)劳动号子

1、整体感知(多媒体投影) 师:我们先到湖南的澧水边去听一听船夫们的心声,欣赏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请思考:号子的主要演唱形式,歌曲的表现情绪分别是怎样的?(放音乐和投影,让学生欣赏全曲。) 师:听完这首号子,你认为它的主要演唱形式是什么? 生:一领众和 师:劳动号子是一种直接伴随劳动而歌唱的歌曲。其作用是指挥劳动、调节情绪。听了号子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歌曲情绪是怎样的? 生:我仿佛看到了船夫们从风平浪静到与凶滩恶水搏斗,最后战胜艰难险阻继续行船的劳动过程。情绪是紧张、有力地。 2、分段赏析 师:请试着唱一唱歌曲的主题,体验一下船工们的生活。(多媒体投影主题旋律) A、学习旋律(只要求学生掌握第二声部,教师唱第一声部) B、填入歌词(号子语言较为简洁,学生能很快学会) 3、综合体验 师:下面我们来当一回船夫,载着理想,驶向成功的彼岸,好不好?你们想一想,该怎样演唱,才能更好地表现出船工们的精神面貌?生:(各抒已见) 师生共同表演唱《澧水船夫号子》,加入划船的律动,全身心投入来表现全曲(可提示学生在歌曲中进行创编,如开头加上“开船罗”的吆喝声,结尾再一齐欢呼“靠岸罗”等)。

古代诗词与流行歌曲_古诗鉴赏

古代诗词与流行歌曲 古代诗词与流行歌曲 很小的时候过一首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夜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歌曲由一位名叫朱小玲的女歌手演唱,其唱腔清新哀婉,年少的我虽未经风雨,仍是被那种忧伤的气氛年感染----考虑直到现在,每当我看到映衬着历史的雕梁画栋时,耳畔仍会不知不觉地响起这首歌。后来,我才知道她唱的是唐后主李煜于国破后所填的词《虞美人》,道不尽对故国的思念。这是我接触由中国古代诗歌改编的现代流行歌曲的伊始,它间在当年众多咿咿呀呀的所谓“甜歌”中,竟有着一丝独自绽放的山百合的味道。 年纪再大些,陆陆续续又听了好些这种由中国古代诗歌改编的歌曲,其中全文选录编曲的,以邓丽君演唱的苏轼《水调歌头》最为著名。词风豪放清奇的东坡居士,肯定没有想到,他在密州任所对天空奇妙景象的驰想,对月之阴晴圆缺及人生这悲欢离合的感叹,于九百余年后,竟会再度被谱上新曲,传唱于大江南北,感动着更多新的痴男怨女。我个人认为古诗词之新编新唱,此曲堪称经典。 继而,在香港拍摄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出现了粤语版的《满江红》,罗文用他低则婉转、高则激昂的中国古典式唱腔,把岳飞抗敌雪耻、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慨演绎得畅快淋漓,于高昂处,那磅礴的气势和激越的情感由不得你不随之动容。

类似的感受,你也可以从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同时也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中获取,“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豪气,委实曾让我有未生于斯世的遗憾。 将中国古代诗词新编于现代流行歌曲中的尝试,从些也渐渐屡见不鲜。全篇改编难免会有它的局限性,莫若取其数理化,用在新歌的关键之处,以求“画龙点睛”。 于是港星蒋志光、韦绮珊的对唱歌曲《相逢何必曾相识》中,有了《瑟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子,所不同的是,白乐天欲抒发的是被贬谪的凄苦,而新歌中的男女主人公似是想藉此名句来呼唤久候的爱情。是啊,同样的一句话,流入处在不同境遇、有着不同渴望的不同的耳里,自然触动着不同的心事,自古就是如此。 又看到陈百强的歌曲中竟出现了《对酒当歌》的名字,不禁大惑:难道此君亦有着曹公“时光易逝、功业款就”的苦闷吗?忙细细听来:干净的声线,深情且难掩忧伤的基调,竟是在倾诉着一个“失了踪”的爱情故事,“这颗心”虽“真的很痛”,但仍“不断地寻梦”,“两眼尽红”地“依稀觉得这样傻也只是为情重”。歌曲内容固然与《短歌行》所表达的相去甚远,但感情之充沛、情调之悲凉,未必就逊之多少。 这使我忍不住对古代诗词创作与现代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做了一些比较: 一、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与古代诗词的情感:“以歌传情”是流行

古代文学经典与现代流行歌曲目

古代文学经典与现代流行歌曲目 一、1、曲目:《梅花三弄》演唱:姜育恒 2、歌词: 红尘自有痴情者 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澈骨 那得梅花扑鼻香 问世间情为何物 只教人生死相许 看人间多少故事 最消魂梅花三弄 梅花一弄断人肠 梅花二弄费思量 梅花三弄风波起 云烟深处水茫茫 红尘自有痴情者 莫笑痴情太痴狂

若非一番寒澈骨 那得梅花扑鼻香 3、与之对应古代文学经典 《摸鱼儿·雁丘词》 【金】元好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4、两者关联 经过改编或只是截取的引用古诗词之后创作的影视歌曲会比较贴近时代、贴近观众,具有很大的优势。“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这只是截取原作曲的一部分,歌曲突出的是“情”字,加上歌曲基调悲伤,再联想到古诗词描写的种种,更有利于观众的理解与接受,使歌曲的传播与流行变得更加容易,不会出现曲高和寡的现象。 二、1、曲目:《佳人曲》演唱:章子怡 2、歌词: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3、与之对应古代文学经典 《北方有佳人》 【汉】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4、两者关联 这首歌曲用于电影的歌曲场面之中,并且在片尾使用,歌曲的创作朴实无华,极具古典情结。《佳人曲》直接引用《北方有佳人》的词,只是在曲调上稍加改变,采用重复的唱法,加深观众的印象,也想由此唤起观众对于《北方有佳人》中诗人对“佳人” 的描写,侧面描写出《十面埋伏》中女主人公的倾国倾城,一举双得。 三、1、曲目:《滚滚长江东逝水》演唱者:杨洪基 2、歌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

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

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 古诗词是现代流行歌词的远祖,有其“剪不断理还乱”的藕断丝连和“抽刀断水水更流”的一脉相承,这是事实,不可否定。这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底蕴与文化传承的结果。前苏联词作家萨柯夫斯基明确指出:“好的歌,它的词都具有不依赖音乐的独立艺术价值。”因此,研究古诗词的承传与转化,对当代歌坛的开拓价值,具有畅通古今的现实意义。 同是情感的载体,同是通俗的文化, 同是文学的创作,同是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又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再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经》中的风、雅、颂都是乐歌。楚辞“书楚语,作楚声”,与《诗经》成为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乐府诗集》中的乐府,多为歌词,“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表达了诗与歌之间的密切的血缘关系。 在中国,诗与乐很早就发挥着抒情言志和教育人的作用,诗依靠乐得到广泛的传播,诗就是歌,即声诗。古诗词吟与诗是紧密相联的。吟诗也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的重要方式。《辞海》解释“吟”为:“吟咏、做诗”。《孔颖达疏》又对“吟”作了明确解释:“动声曰吟,长言曰咏,做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实际上吟诗的过程也就是品诗的过程,吟出其情其感。吟诗有三品:一吟一品:品物境;再吟再品:品情境;三吟三品:品意境。从原始歌谣、《诗经》、汉乐府、直到词曲,声诗的发展源远流长,当一种诗体产生民间时,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诗经》也好,唐诗宋词也罢,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宋词就是配合乐曲而唱的歌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流行歌曲称通俗歌曲。“通俗”是就其演唱方式而言的。流行的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词创作的范畴。流行歌曲展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态,为一种通俗文化。“以歌传情”是流行歌曲的核心,每首歌词都确定一种感情基调,字里行间中寻觅以词抒情、以情带声的重要追求。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非常讲究,在遣词造句、叙事抒情上自有一套严格的理论,是字字珠玑,千古传颂。古典诗词非常强调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结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含蓄委婉,百折千回,动人不已。这是当今诸多流行歌曲创作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许多音乐创作人采用挑选经典的古诗词,谱上曲,诠释千古佳句。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词被重新谱曲后歌名为《月满西楼》,配以古

第二章 中国民歌(第一节中国民歌的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篇 热爱音乐,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孔老夫子过去是被奉为“万代师表”、“至圣先师”的,原因是他的教育思想伟大。他开设的六门课程(“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乐”是居第二位的。他认为“乐”太重要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能够改变社会风尚。“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懂“诗”、通“礼”,还不算完,最后还要靠“乐”来成就一个人。 中国的民族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要比我们常说的“上下五千年”更为久远。其发端于原始人类的生产活动,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国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我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开始传入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外国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外国乐曲,而且也引进了乐器、乐律和音阶。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智慧的56个民族,除了历史久远,众多的体裁则是中国音乐的另一特色。每个民族都有别具一个的音乐文化.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可以分作五个类别: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民歌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种类民族音乐(如民间歌舞、曲艺、戏曲、民族器乐等)的基础。它流传最广、数量最多,始终伴随着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及理想和愿望。民间歌舞的音乐主要来自民歌,戏曲,曲艺音乐,也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也可以简单地认为民间歌舞的原形就是民歌,进一步加上表演就成了歌舞,比如凤阳花鼓、陕北秧歌等。再进一步发展,可能就演化成了戏曲的初期形态,花鼓戏、花灯戏、采茶戏、滩簧戏、评剧、黄梅戏、二人台等,;许多民族的民间器乐曲或直接来自民歌,或根据民歌加以变化而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共同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第二章中国民歌

第十四课我还是喜欢中国的民歌

第十四课我还是喜欢中国的民歌 热身话题 1. 你喜欢唱歌吗?喜欢唱什么歌 2. 你最喜爱的歌星是谁? 3. 你听过或者会唱哪些中国歌曲? 希望学什么中国歌曲 〔星期一。在玛丽的宿舍里〕 玛丽:哎,王峰,见天上课的时候,我们班口语老师教我们唱了一首中国的流行歌曲,叫……叫什么来着?反正是你们男生唱的 歌。 王峰:很多歌男女都能唱。 玛丽:这歌可不适合我们女生唱。老师给我们放了这首歌的MTV录音带,里面那歌男的一边跳,一边扯着嗓子吼。 王峰:听你的口气,你是不喜欢这歌了? 玛丽:听听还可以,我可唱不了。不过我们班的男生唱的都挺带劲儿,一唱起来震得我耳朵都疼。 王峰:那你喜欢什么样的歌? 玛丽:我喜欢慢一点儿的,温柔一点儿的,像《月亮代表我的心》、《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什么的。 王峰:你知道的还不少嘛! 玛丽:我的同屋有这些歌的CD,她整天听,我也就会跟着哼哼了,要是让我唱我还真唱不了,歌词都不知道是什么。

王峰:想学吗?我叫你。 玛丽:你也喜欢唱歌?你可真行啊!打球、做饭、唱歌,样样都会。 你先别夸我。我也事那种“扯着嗓子吼”的人,要是我一开口,说不定你就会捂着耳朵跑出去。 玛丽:不至于吧。 王峰:那我就凑合着教吧。你说想学什么? 玛丽:你最好教我唱中国民歌,和流行歌曲比起来,我还是喜欢中国的民歌,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我在美国时候学过几 首,不过全都忘得差不多了。 王峰:你想学哪个名族的歌呢? 玛丽:我都想学。 王峰:你学得过来吗?我告诉你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呢!要是都学,够你学一辈子的。 玛丽:那就教我几首你喜欢的歌吧。 王峰:这样吧,下次辅导我把我家的磁带那几盘来,你先听听,喜欢哪首我就教你哪首,怎么样? 玛丽:那太爱好啦! 〔星期三在玛丽的宿舍〕 玛丽:磁带给我带来了吗? 王峰:忘不了,早就准备好了。 玛丽:快让我看看。哟,这么多!你是不是把磁带商店搬来了?? 王峰:这还算多呀?

论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元素

中国流行音乐流变期中论文 题目:论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元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流行音乐创作元素多元化发展,流行音乐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融入民族音乐,这种独特的艺术特点使得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在世界流行音乐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保持经久不衰的独特艺术魅力。本文将通过对流行音乐中民族元素的分析、流行音乐中民族元素出现的原因的分析以及民族元素对流行音乐的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分析,来具体阐述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元素。 关键词: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元素、推动力 正文: 一、简要分析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元素 “越具有民族性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性”,毫无疑问,正是因为中国流行音乐与民族元素的完美融合,才使得中国流行音乐始终保持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元素主要包括古典诗词、民族乐器、戏曲元素、传统文化等主题,下面将对某些方面给出简要分析: 首先,我想说的是中国流行音乐中古典诗词的运用。毫无疑问,古典诗词在中国流行音乐中的运用比比皆是,例如,王菲《但愿人长久》,其运用当代流行音乐的韵律和演唱风格,借用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古诗《水调歌头》作为歌词进行演唱,反应出中国古代诗词与当代流行音乐的融合,深受各界群众的喜欢;周杰伦《菊花台》中典型歌词“雨轻轻弹,朱红色的窗”和《青花瓷》中典型歌词“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也运用古代词赋的特点①;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选自杨慎《临江仙》,在该曲的演绎上杨洪基即表现出歌曲的古典苍茫之感,又彰显了豪迈奔放的现代之情,使得该曲一经问世就取得极大的成功②。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中国流行音乐通过对现有古诗的风格和内容进行有效的借鉴,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性。 其次,我想说的是中国流行音乐的配器广泛使用民族乐器。中国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种类众多,不仅有着独特的音色,而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因此运用民族乐器来丰富自身的多样性和创作更加个性化的音乐成为流行音乐的又一重要选择。例如,《离歌》中前奏、间奏、尾声处如泣如诉的二胡演奏十分到位地照应了作品所言“想留不能留才最寂寞”的落寞之情,强化了流行音乐的中国特色;《青花瓷》使用了二胡、琵琶、扬琴等中国传统乐器,塑造出一种现代时尚、轻灵淡雅、古今结合、古典浓郁、旋律优雅和缓的意境③。此外,一些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作《又见炊烟》、《我只在乎你》等作品,也加入了古筝、二胡、扬琴等民族乐器.得到了重新的演绎和诠释;林俊杰的歌曲《不死之身》加入了笛子、筝、箫等乐器;韩红的《天路》加入了笛子的声部;《尘埃》全曲贯穿了民族管弦乐和古筝乐器;阿牛 ①参考文献[1] ②参考文献[2] ③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cb11168163.html, 专业资料\人文社科\设计/艺术浅析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化

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

[摘要] 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的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研究文学史上诗与歌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还原型、普及型、融合型三种类型,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主要不是以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为先决条件,古今情感的共通性以及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更具特殊意义。我们不应照搬诗词的评判标准评价歌词,而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它的两栖性特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并不意味着最终导致一种新诗体的产生,歌在今天真正摆脱了对文学的依附性而得以回归自身,这正是近二十年来诗与歌此消彼长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 古典诗词;流行歌曲;诗与乐的融合 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于理不合。因为按照时下的说法,中国古典诗词属于高雅文化,而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其间泾渭甚是分明。可是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而现在古典诗词却曲高和寡,成为高雅文化,并与流行歌曲对立起来。这的确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不过本文的写作,其用意并不在于对导致此种对立的原因的探究,而是想通过考察古典诗词如何进入流行歌坛,分析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互动关系,在一个较为深入的层面上来认识歌与诗这两种文艺样式的差异,并就当下歌与诗的融合及分离略述己见。 一、流行歌曲中的中国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是否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对立当然是有的,不过并非所有古典诗词都与流行歌曲构成对立。我们注意到,流行歌曲并不绝对拒绝古典诗词,相反,有些古典诗词不但能够进入流行歌曲,而且还颇得听众的欢迎。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再如由徐小凤演唱的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别亦难),同样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近年经安雯演唱后,更是不胫而走,颇有后来居上之势。 那么,什么样的古典诗词才能进入当代流行歌坛呢? 首先有必要明确一点: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坛与古典诗词被今人谱曲演唱是两个概念。从理论上说,几乎所有古典诗词都可以被谱曲演唱,但并不是所有被谱曲演唱的古典诗词都能够进入流行歌坛。 所以要先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长期以来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始终存在着一个误区,即将能歌与否作为区分词与诗,或声诗与徒诗的首要标准,而未能意识到歌、诗之别的实质远较此复杂。譬如说,在不少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中,常常会以苏轼词不乏可歌性而忽略其与婉约词的差异,进而等诗于词;再譬如说,当今一些作曲家在选择为古诗词谱曲时,其选择的标准往往只是作品的知名度,似乎只要是名篇便可谱曲演唱。苏轼诚有好词,可是,除了一首《水调歌头·中秋》之外,苏轼再无别的作品能够被今人广为传唱。不错,如果愿意,我们完全可以将《念奴娇·赤壁怀古》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甚至《江城子·密州出猎》配上乐曲(也确实有人尝试过),请嗓音高亢浑厚的男歌手独唱或合唱,但这不意味着它们就能进入流行歌坛。李清照词亦然。《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是当今流行歌坛上最受欢迎的古典诗词之一,其传唱之广,大概只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可以与之相比,然而李清照最有名的作品《声声慢》,此类尝试却少有成功。究其原因,除了古今审美趣味的差异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歌、诗(词)毕竟有别。 从实际情况来看,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还原型(拟古型),即还原古曲以保留其古音古韵的原貌。这个工作,早年杨荫浏、傅雪漪等前辈曾经做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姜白石的词,如《扬州慢》、《淡黄柳》、《暗香》、《疏影》等。近年河北大学刘崇德教授又将包括乐府、唐宋词、元曲在内的三百余首古乐曲译成五线谱和简谱,并选择其中部分曲目请人演唱制成CD。与此相类的是仿照古曲风格由今人为古典诗词重新谱曲,如台湾有一位叫蔡肇祺的老先生,就为不少古典诗词谱曲并亲自演唱;年轻一些的如范李彬的古琴曲专辑《关山月》,收入《关山月》、《蒹葭》、《秋风辞》、《阳关三叠》等十余首古琴曲。范李彬本人是台湾台南艺术学院中国音乐系古琴教师,所以他的弹唱很有古人意味。内地音乐人专为古典诗词谱曲、演唱的也有几位,如山东歌剧舞剧院指挥吕守贵也为不少古诗词谱过曲,出过两张专辑。姜嘉锵、傅慧勤等人演唱的古诗词歌曲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古曲琴歌》等合辑行世。另外还有一位叫张庄声(咪咪)的歌剧演唱家与他人合作,将白居易的两首长诗《琵琶

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那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要求:搜集并汇总源于古诗词的现代歌曲。第一类:直接给古诗词谱曲而演唱的现代歌曲。第二类:引用化用古诗词的现代歌曲。第三类:具有古诗词意韵风格的现代歌曲。分组展示要求:各小组分类列举,其他小组补充。第一类:直接给古诗词谱曲而演唱的现代歌曲。第二类:引用化用古诗词的现代歌曲。第三类:具有古诗词意韵风格的现代歌曲。一、诗词配曲式。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词的《但愿人长久》,借着王菲唯美的唱风不胫而走,感动着无数的痴男怨女、游人浪子,在大江南北大为流行,广受称颂,成为传统中秋节不可缺少的咏月 抒情的精品。 在原文配曲式的古典诗词歌曲中,最有名的是邓丽君《淡淡幽情》的专辑,这专辑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全是唐宋诗词上配曲的,典雅动听,引人入胜,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词人借千古英雄的是非成败,抒发自己的怀古之情。在浑厚的音调之下,表现对世事沧桑的超然和感悟,雄浑而深沉。二,词句提取式。

中国民歌1

中国民歌 首先请大家一起来看一段视频《龙船调》 这是宋祖英2003年11月在世界最高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的实况录像,她以一首风趣幽默的中国民歌赢得了满堂喝彩。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与其说宋祖英登上了世界最高音乐殿堂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不如说中国民歌登上了世界的舞台更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那么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呢?(提问)对,典型的中国民歌《龙船调》,它属于哪个地区,是哪个民族的民歌呢?我们对中国的民歌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近中国民歌。 一、民歌的概念 民歌即民间歌曲。是一种由普通民众即兴创造、口头传唱,词、曲紧密结合,篇幅短小,题材、体裁多样化的民间歌唱艺术形式。它是劳动人民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创作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风俗和自然环境,尤其表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 大家都知道,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几千年的音乐文化底蕴,同时也积淀了丰厚的音乐文化遗产。而作为这笔遗产之一的中国民歌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二、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那么中国民歌到底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呢?首先,一说到歌,大家自然会联想到唱,那么歌唱是怎么产生的呢?公孙尼子在《乐记》里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衷,故形于声”;也就是说,一切声音或音乐的产生都来源于人的内心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触动就靠声

音来表达。而声音的表达方式很多啊? 在《礼记.乐记》中子贡问乐于师乙的时候,师乙提到了:“言、长言、和嗟叹”三种声音的表达方式。那么这段话怎么理解呢?就是说,当说话、朗诵不足以表达我们内心情感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歌唱的形式来加以补充和延伸。而这种补充和延伸就标志着歌唱以及中国民歌的诞生。 中国民歌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候的“弹歌”,而《诗经》则是我国最早的民歌歌词总集,而后是《楚辞》,到汉代的《乐府》、唐代的“曲子”、以及明清时的说唱艺术(时调、小曲),都是中国民歌的前身。直到上个世纪才统一称之为民歌。 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民歌必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它所反映出的内容和形式也显得丰富多彩: 三、中国民歌的分类及特点 传统中国民歌可以按体裁、题材、民族、地域和历史进行分类。从题材分类看,主要有反映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社会矛盾方面的,也有反映婚姻爱情和宗教信仰方面的。而按体裁分类则是最为普遍简洁的一种方式,它把中国民歌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三大类。今天我们就主要从体裁分类形式来了解中国民歌。 对于劳动,大家并不陌生,它是促进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能够进行协作性较强的集体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常常会因为身体负重而本能地发出一些吆喝或呼号声,而这些吆喝、呼号声后来逐渐又被劳动人民所美化,从最初简单的、有节奏的吆喝声,发展为有丰富内容的歌词和完整曲调的歌曲形式。而这种被劳动人民美化的吆喝声就是中国民歌的第一种体裁形式:劳动号子。 (一)劳动号子,是人们在集体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劳动节奏紧密结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欣赏 音乐课教案 课题:中国民歌欣赏 年级:初中二年级(上学期)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中国民歌,使学生懂得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永恒的生命力。 二、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遗产,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中国民歌的基本风格和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音响设备、歌曲欣赏磁带、录音机、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课题分析: 一、中国民歌的概念 中国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抓住民歌产生的几个特征: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情、意志和愿望。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4、我国有不计其数的、名具特色的民歌。5、民歌是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二、民歌的体裁 我国的民歌极其丰富多彩,按体裁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号子,也叫"劳动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带有呼号的民歌。号子的演唱形式多我一领众和,其结构短小,节奏较为固定,音调铿锵有力,风格粗犷豪放。如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湖北民歌《打麦号子》。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必思想感情的民歌。山歌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和节奏自由、舒展。如内蒙古民歌《牧歌》、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小调,也叫"小曲",是流传于城镇集市并被加工提高,描写生活中各种情绪的抒情性民歌。小调结构比较规整,节奏富于变化,旋律流畅细腻。如《茉莉花》、陕北民歌《高山点灯》、台湾童谣《天黑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成长的每个过程都和民歌有关。在襁褓中,你们的心灵就受到优美的摇篮曲、催眠曲的陶冶、滋育;在牙牙学语时,你们开始唱数数和学知识的儿歌;在幼年、少年时期,民歌伴着你们游戏、学家务活,帮助你们了解自然、历史和生活……今天,我们音乐课的主题就是--中国民歌欣赏。 二、通过音像资料放映三幅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图片或风光片断,让学生分别根据歌曲的歌名及歌词内容,给歌曲配上适当的画面,在画面的"背景"下,放歌曲欣赏的录音片断,让学生能有一种最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所欣赏内容的理

试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

试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一,诗词配曲式.这种古词新唱,借古意表今情的形式,既有古典的雅调,又有当代的风格,细细体味,意蕴无穷.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词的《但愿人长久》,借着王菲唯美的唱风不胫而走,感动着无数的痴男怨女,游人浪子,在大江南北大为流行,广受称颂,成为传统中秋节不可缺少的咏月抒情的精品. 在原文配曲式的古典诗词歌曲中,最有名的是邓丽君《淡淡幽情》的专辑,这专辑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 ,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 ,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全是唐宋诗词上配曲的,典雅动听,引人入胜,广为传颂,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的极品. 《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专辑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足见其魅力.另外,罗文《满江红》,徐小凤《别亦难》,杨洪基《滚滚长江东逝水》,童丽《月满西楼》和《春江花月夜》等等,广受欢迎,其魅力及影响毫不亚于邓丽君《淡淡幽情》. 歌诗本一家,"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 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俗文化的一部分,至少是雅俗共赏"(杨海明) ,古典诗词与音乐有扯不断的因缘关系,古词新唱,促进经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雅俗共赏,既提高了流行歌曲的文化品味,更使世人得以享受一种温馨,安宁,优雅,纯淳的音乐文化大餐,带给人们的是与当今低俗的歌曲完全不同的听觉享受. 二,词句提取式.这种融合的形式很容易被广大词作者经意不经意地使用着.每个歌曲作者肯定都或多或少的掌握着古典诗词中的名言经典等一些知识,只需要基本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就可以构词成篇了.只是,如果没有很好的古典知识基础和灵感,技巧,创作激情等条件,使用这种方式创造出好的作品是有难度的.取用不当,则主题不好控制; 运用得少或不妙,则与一般的流行歌曲难有异同, 有标"旧"立异之嫌,而且对改变流行歌曲平俗的状况和文化格调的提高也没有多大好处.如欲运用, 则应该是古今雅俗之间的融洽生辉,应该努力发挥古典诗词词句在歌词中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古典诗词中的名句精粹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有着强大的文化辐射影响,起着以点带面,以一胜百,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取古典诗词中的精粹部分,特别是那些熟为人知的名言精句,恰当地穿插融合在歌词写作中,用来增强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扩大歌词内容的表现力.这种提取方式通常在歌曲中具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听众也容易和乐于接受.以下徐雯的《梅花三弄》,便是一首不朽之作: 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消魂梅花三弄/白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梅花三弄风波起/云烟深处水茫茫(徐雯—《梅花三弄》) 不论是标题还是歌词中使用古典诗词的词句,这方面的例子都是非常多的,如黄安《新鸳鸯蝴蝶梦》,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声声慢》,AGIN 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蔡琴《明月几时有》,李政《一剪梅》,张伯宏《床前明月光》,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 《月梦》等等,这些歌词创作往往只是借用古典诗词某些词句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不一定是原诗词的现代演绎,但却表现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种种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例如花儿乐队的《鹊桥汇》: 心有灵犀/一点通体/只盼做鸳鸯不羡仙境/远隔地心/白头不离/如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艳柳绿/不如望你/谈着天下谁敢不识君/流水无情/佳人有意/不与你喝醉/难违天理(花儿乐队—《鹊桥汇》) 这首歌借助了"鹊桥"的典故,围着同一主题,把一些相关的诗词名句汇合起来,构成回环不绝的天造一对地设一双,心心相通的意境,引人思绪入鹊桥,流连忘返.歌词情意绵绵,音乐轻快流畅, 《鹊桥汇》尽管有堆名句砌熟语之嫌,但其凭着轻快动听的乐曲,歌词借音乐的东风,传唱八方.从这个角度说,古典诗词因流行音乐的流行而"流传"扩大影响,也不失为诗词与歌曲融合的一个有意义的例子.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词句提取式可以让流行歌曲从古典诗词宝库中汲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