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唐朝

诗歌唐朝
诗歌唐朝

诗歌唐朝

诗歌唐朝(一)唐诗气象

画外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了三百首唐诗,就能具有基本的写诗能力,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而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一个朝代——唐朝和一种文学体裁——诗歌联系在一起称呼,也说明了历朝历代的人们对唐诗的认可。那么,唐诗为什么能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人们的推崇?它究竟好在哪里?唐朝有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诗歌最繁荣的时代?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做客《百家讲坛》,将为您精彩讲述《诗歌唐朝》系列节目之唐诗气象。

莫砺锋:听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讲唐诗系列讲座的第一讲,就是讲一讲为什么要读唐诗?中国古典的诗歌史非常长,从《诗经》、《楚辞》开始一路就有了,一直到元、明、清都有,那么,在这么一部诗歌史中什么阶段的诗最好呢?我们说唐诗是诗中的诗,唐诗最好。那么唐诗好到什么程度?怎么个好法?我们看看历代的诗歌成就最接近唐诗的是宋诗,就是元、明、清的都要比较差一点,宋诗最接近唐诗,那么宋代的诗人对唐诗就有非常高的评价。我们看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王安石,王安石说过一句话,说:“时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老杜就是杜甫,就是世界上好的句子都被杜甫给写完了。他又说一句话:“世间俗语言(就是通俗的好的句子),已被乐天道尽。”乐天,就是白乐天就是白居易。就是王安石认为典雅的好的诗句,优美的句子都被杜甫写光了,而通俗一点好的诗句都被白居易写光了。那我们看看王安石他作为一个大诗人,他有这样一种感受,觉得唐朝的诗人太了不起,几乎把所有的好句子都写掉了,那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子?我们举一个例子:北宋初年有一个诗人叫王禹偁,也是比较有名,当然比不上王安石了,王禹偁有一年被贬官,从当时的首都就是开封一直贬到陕西的商州。商州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偏僻,比较落后一点的地方,那么王禹偁贬到那里,做一个闲官,做一个副使没有什么实际职务的就是闲差,他当然心情也不太好,他的生活过得也不太好。一个春天,王禹偁家里有一个小院子,他家的小院子,他种了一棵桃树,一棵杏树,到了春天,桃李花开了,他在一个早上起来一看,刮了一夜大风把他的桃树、杏树这个树枝,很大的树枝刮断了,断了呢但是没有完全脱离,折掉了,什么状态呢,就是这样的状态——断了,但是树皮还连着,下面靠在地上,那个根部还连在树上面,但是这个树枝上依然是繁花怒放,就是花还开得很好,上面还有一个鸟站在上面,王禹偁就写一首诗,他说:“两株桃杏映篱斜(就是有两

棵桃树、杏树,在篱笆旁边长着,斜斜地长着),妆点商州副使家(我是商州的一个副使,一个小官,我家里本来很寒碜不漂亮,但是有了这个桃树、杏树妆点一番就有一些春光,家里就好看一些了)。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树枝花(为什么春风不容得我?我本来可以欣赏桃花、杏花,但它现在故意把它吹断掉,刮断掉,这样呢这个树枝就垂下来了)。

诗歌唐朝(二)诗抒胸怀

画外音:唐朝是诗歌的朝代,唐诗或雄浑大气一泻千里,或不拘一格字字珠玑,不论写景还是抒情,不论是山水田园诗派,还是边塞诗派,虽然诗人们在诗歌中的描写对象不一样,表现风格不一样,但是佳作迭出,各种主题的作品交相辉映,而唐诗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咏怀诗,那么,唐代的咏怀诗和别的朝代有什么不一样之处?唐人会在诗中表达怎样的志向呢?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做客《百家讲坛》将为你精彩讲述《诗歌唐朝》系列节目之诗诗抒胸怀。

莫砺锋:今天我们谈论的是唐诗主题的第一大类,我把它叫做咏怀类,咏怀诗。“咏”就是歌咏的“咏”,吟咏的“咏”。“怀”就是胸怀的“怀”,古人也说怀抱,襟怀。什么叫咏怀诗?一言以概之就是写诗人的怀抱,写他胸中、心中的感想、情感,他的精神活动,中国的诗歌跟西方诗歌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的诗歌从本质上讲,它都是抒情诗。我们读欧洲的诗,我们看有很多是叙事诗,它的诗歌是写一个故事,从《荷马史诗》开始它讲一个故事,有情节,有人物。中国的诗不一样,中国古诗主要的是抒情,它主要的是写诗人自己的一些情感,一些感想,那么唐诗当然也是这样子,所以顾名思义这个咏怀也就是唐诗中间最重要的主题,那么从现有的作品来看,我们确实也觉得是这样子。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人的咏怀有哪些特点,我个人觉得唐代出现最早的一首(优秀)咏怀诗是魏征写的,他的诗的题目叫做《述怀》。“述”就是叙述,就是说,讲述,“述”我的胸怀,这首诗写的时候唐代天下还没有太平,唐代还处于开国战争中间,那么魏征写什么呢?就是写他归顺唐朝以后,跟着唐太宗打天下,参加了很多战斗,然后也出使等等,一些很艰苦很紧张的生活,他在这个过程中间,他有一些感想,他就这样写,这首诗当然比较长,我们不能一句一句地讲,我向大家先介绍最后两句:

诗歌唐朝(三)怀才不遇

画外音:从古至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壮怀激烈,表达了对实现人生理想的无限憧憬与期待,但是,但理想不能够实现的

时候,是积极面对还是就此沉沦?唐代诗人在他们的咏史诗中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建议和启迪?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将为你精彩讲述《诗歌唐朝》系列节目之怀才不遇。

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一个特别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朝代,在二十四史中,唐朝人就编写了八部。在一史为鉴的社会风气下,唐朝诗坛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咏史诗。诗人们借古抒怀,追忆历史事件,缅怀历史人物,在咏史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理想的感叹,那么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诗人们的人生理想又是什么呢?在众多的咏史诗中感叹古人的怀才不遇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那么又有哪些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穿过悠悠岁月引发了唐代诗人们无线的感慨与追思呢?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将为你精彩讲述《诗歌唐朝》系列节目之怀才不遇。

莫砺锋:在唐诗里面有一类,它是以历史题材为主题的,那么这一类诗我们传统就叫它为咏史诗。就是歌咏历史,把历史上的人物,历史上的故事作为诗歌的一个内容,一个题材。唐朝就是一个特别重视历史的时期,我们都知道唐朝以前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裂,国家比较动乱,好不容易后来统一了,所以唐朝人

就特别注意,要注意历史的经验教训,他们很注意总结以前的历史怎么了,怎么搞得不太好啊,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办啊,所以就产生了很多的咏史诗。那么好的咏史诗是什么样子的呢?唐诗中间有哪些好的咏史诗呢?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好的咏史诗,它自己有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就是从晋代的左思写的咏史诗开始,晋朝有一个很有名的诗人叫左思。他写了一组诗,八首,都是咏史,叫《咏史八首》。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写的,它里面最有名的一首:

诗歌唐朝(四)沧海桑田

画外音: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华文明的遗迹遍布大江南北,这些遗迹记录了朝代兴亡的历史。见证着山河易主的过程,给人一种凄凉的沧桑感,让人们久久不能释怀,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在诗人笔下,产生了一首首伤感悲怆的诗篇,直到今天读起来仍然感慨万千,那么这是哪些著名的诗篇?诗人们在感叹哪个王朝的昨天?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为你讲述《诗歌唐朝》系列节目之沧海桑田。

莫砺锋:唐朝的怀古诗非常多,那么我们先从唐朝人对于古代的历史他们重视什么来开始看。在山西有一条河叫汾河,汾水。汾水向西南方向流,流到黄河里面去,在汾水的南岸有一个地方,汉朝时候叫它汾阴,水的南岸叫做阴,长江的南岸叫江阴,山的北边叫做阴,水的南边叫做阴,汾阴这个地方现在是山西的万荣县,

这个地方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在汉武帝的时候在这个地方发现了宝鼎,古代传下很宝贵的鼎,发现了宝鼎,鼎是国家的重器,重要的文物,所以汉武帝很高兴,就在这里建了一个寺庙,建了一个祠堂。来祀当地的土地神,汉武帝一生中间曾经五次到汾阴这个地方去,当然皇帝经常去的地方,这个地方就很重要也很繁盛,但是历史是要变化的,沧海桑田,时间的长河流逝了以后地方就变化了。九百年以后,到了唐代,汾阴这个地方不再有汉朝繁盛的局面,成了一个很普通的地方。汉朝的这些古迹,当时人的那些祠堂也都没有了,所以初唐有一个诗人叫李峤,他路过汾阴的时候就非常感慨,他就想起这个地方当年汉武帝的时候,那么繁华的一个地方,皇帝都五次驾临到这里来祭土地神,但是现在已经成了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他放眼看去,只看到什么呢?在阵阵秋风中间一行行的大雁从汾水上空飞过,向南飞去。所以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汾阴行》。这首诗很长,我只念后面的四句,很容易懂:山川满目泪沾衣(就是满眼的山川风景很好,但是看了以后人很伤感,就掉眼泪,泪沾衣,眼泪掉在衣服上面),富贵荣华能几时(荣华也好,富贵也好能有几天啊?汉武帝的时代这个地方真是富贵荣华的地方,但是现在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当然时间已经过去九百年了,他说能有几时呢?)。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你看,现在的汾水上还有什么?只有一年一年的大雁向南飞去,大雁飞过的地方当然是人活动比较少的地方,这里很冷清,很荒凉)。这样四句诗里面包含一种对于古代曾经有过的那些繁华的场面,繁华的地点现在都消失了这样的一种感慨。一种吊古的情怀,这四句诗在当时,在唐代就非常动人。唐玄宗就是唐明皇,唐明皇晚年安史之乱的前夕,那时候山雨欲来风满楼,国家快要动乱了。唐玄宗听歌手来唱歌,唱了这四句: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他听了以后就流泪了,非常感动。当然他可能想到的古人

的富贵荣华不能维持长久,今人难道不是这样吗?我现在也富贵荣华,可能也不会长久,就非常感动。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玄宗匆匆地西奔,逃到四川去,途中又一次听人家唱这首歌,又一次感动得流泪。这是唐朝人对于汉朝留下的这些古迹,他们进行怀古。这样的怀古诗,能够打动当时的读者。唐玄宗自己读李峤的《汾阴行》,他怀汉武帝留下的古迹,他感到伤感,没想到时间过得很快,很快他本人的事迹又成为他的后人怀古的对象,过了九十多年以后,晚唐的诗人杜牧路过骊山的华清宫,骊山有个华清宫

是唐玄宗跟杨贵妃一起在那里享乐在那里游玩的地方。现在还在,里面有温泉,杜牧路过华清宫,杜牧就写了一首诗,他想起当年唐玄宗、杨贵妃他们在这里时候的情景,这首诗很短,四句话,我读一下子:

诗歌唐朝(五)君子之交

画外音:友谊的传统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字的描写到民间的流传都反映了人们,对朋友关系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唐诗当中,歌颂友谊的诗比重非常大,甚至超过歌颂爱情的诗。因为不管古人还是今人都明白,人是孤独的,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只有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人们的生活才会显得丰富,正如孔子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么中国古人对友谊究竟有着怎样的重视程度呢?唐诗中对友谊的描写对于我们今人又有哪些启发呢?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将做客《百家讲坛》引领我们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为我们精彩讲述《诗歌唐朝》之君子之交。

莫砺锋:朋友关系是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的一种人伦关系。所谓人伦就是人跟人之间交往的关系,《孟子》里面说人间有五种关系是重要的,第一种是父子,父母跟儿女;第二种是君臣,皇帝跟臣民;第三种是夫妇;第四这是长幼,家庭里的长辈跟年轻一辈或者兄弟之间,哥哥跟弟弟这是长幼;第五种就是朋友。朋友是五种人伦关系中间的一种,朋友这种关系虽然被孟子排在最后,但是我想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看前面四种人伦关系,它有的是天生的,你不能选择父亲,你生下来就是这个父母,生到哪个家庭就是哪个家庭,没有选择性,这是先天性的。还有的关系是惟一的,是排他性的,君臣只有一个君,夫妻到了现代只有一夫一妻,没有说同时有两个以上。朋友不一样,朋友这种关系第一它不是先天的,它是后天的,我们后来才结交的。第二它没有排他性,你跟张三成为好朋友,不妨碍你跟李四也成为好朋友,我们可以有很多朋友,所以朋友这种关系在维系一个社会,使一个社会很和谐,人跟人之间关系很亲密,朋友的关系非常重要。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大家都知道朋友很重要,中国古代有很多朋友之间结下非常深厚的友情,那个友谊非常深厚,非常真挚。这样成为一种朋友的典范。大家都知道古代有所谓的俞伯牙跟钟子期,俞伯牙跟钟子期的关系非常好,他两个关系好在什么地方?以什么为基础呢?就是对对方有非常深的理解,俞伯牙是个音乐家,他善于弹琴,俞伯牙弹琴,他寄托在他的音乐,寄托在他的琴曲中间的那些感情,那些思想,钟子期一听都明白了,俞伯牙弹一曲,他想着高

山,钟子期一听就说你弹的这一曲就是弹高山。你对高山的一种情感,俞伯牙又弹一曲,他想着流水,钟子期一听又知道,这一曲你是弹的流水,你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上。

诗歌唐朝(六)忧国情怀

画外音:爱国是每个人最根本的情感,这种情感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许多诗人都在其作品中传达出忧国忧民的情感。其中唐代诗人杜甫亲眼目睹了李唐王朝的衰败,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却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因此他的诗被誉为诗史。那么杜甫诗中所表达的忧国之情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他的许多名篇都是写于战乱之中,但是莫砺锋教授认为,远在安史之乱正式爆发的前几年,杜甫就早已察觉到大唐江山不稳,那么莫砺锋教授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在杜甫的诗中有什么证据能证明这种观点呢?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我们精彩讲述《诗歌唐朝》系列之忧国情怀。

莫砺锋:我们大家讲到杜甫这个诗人的时候,经常会说他的这个思想意识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忧国忧民。唐代唐玄宗统治的前面一个时期就是开元时期,应该说整个国家的形势是很好的,所以后人称它为开元盛世。后来杜甫在回顾那一段历史时候也说那一段历史非常好,国家很富强,政治也比较清平,老百姓生活也过得也不错。他说你到远方去旅行,走很远的路都不需要带口粮,到处粮食很便宜,生活很方便,但是这种情况到了唐玄宗统治的后期到了天宝年间,情况就变化了。唐玄宗开元一共有二十九年,他觉得国家已经治理得不错了,这个时候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就产生了,他后期就开始追求享乐,大家知道后来他有了杨贵妃,然后开始享乐。这个时候国家的情况就不那么好了,开始走下坡路。在这一段时期中间唐代的诗人们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对于国家出现的一些隐患给予了密切的关注,有的情况也许当时还不是非常严重,已经有一些苗头,但是诗人是特别敏感,他们先发现,先关注。在诗歌中间有了非常及时的反映,所以我们看杜甫在长安时候写的诗中间,有两首是特别值得注意,有一首叫《丽人行》,丽人就是美人的意思,行就是歌行,就是为美人写的一首歌行。

那一年就是在安史之乱爆发前的三年,就是在公元752年那一年的三月三日。三月三日是上巳节,古代逢到三月三日大家都要到水边上去,最早是一个宗教仪式九十八拔除不祥,把那些不详的,鬼的东西都把它洗干净,后来久而久之就变成一个游春的一个节日。大家到水面上去赏赏春色,那么杜甫这一年三月三日来

到长安城南的曲江头,当时有一个曲江是游览圣地,他看到一群特别豪华服装特别美丽,排场特别大的一群美女,一群贵妇人在那里游春,这是谁呢?就是杨贵妃以及她的姐妹们。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一天天气很好,长安外边的水边上,河边来了很多,一群美女,这些美女都是谁呢?他也点出了。)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他说这不是别人,她就是皇亲国戚,这个里面有赐名大国,把一个国家的封号赐给她,有一个封号的就是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当然实际上还有一个韩国夫人。这三个人都是杨贵妃的姐姐,杨贵妃得宠以后唐玄宗就把她的三个姐姐封为国夫人,那么她的一个堂兄杨国忠就当上了宰相,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杜甫就描写了这一群贵族

妇女,贵妇人到长安外边游玩的情况。他着重描写的是她们生活的豪华,骄奢淫逸,他详细地描写了她们头上带什么首饰,身上穿什么衣服,连一根腰带上面都镶满了珍珠,非常地豪华。然后他又写了他们在城外游玩的时候,她们吃什么东西,当然都是山珍海味,唐诗里说她们吃的有驼峰,骆驼的峰,这是最好的古代所谓的八珍之一。他们用的餐具是用水晶做的盘子,水晶做的盘子里面放上白鳞的鱼,很珍贵的鱼。

诗歌唐朝(七)天伦之情

画外音:天伦之情是我们最基本的情感,关于这种情感的描写唐诗中有哪些诗歌直到现在还让我们感动?当然我们首先想到就是“诗圣”杜甫,唐玄宗统治后期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王朝历经了一场劫难由盛转衰,这场灾难殃及人民,杜甫也由此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他的妻子和儿女也与他一起经历了种种苦难,因此杜甫留给后世的形象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悲情诗人。那么在杜甫的诗中他能享受到的天伦之情是什么呢?杜甫一家人究竟遭遇了怎样的苦难?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带领我们走进唐朝为你讲述系列节目——《诗歌唐朝》之天伦之情。

莫砺锋:讲到写情,描写天伦之情唐代诗人中间首推杜甫。我们大家都称杜甫为诗圣,他是诗歌中间的一个圣人,但是杜甫还有一个称号,我们一般不大讲,还有一个称号是什么呢?是情圣,是感情方面的圣人。1922年梁启超到诗学研究会去演讲,他的题目就是《情圣杜甫》。他说别人都称杜甫为诗圣,我要称他为情圣,因为杜甫体现在他的诗歌中间的那种感情是最深厚的,最诚挚的,达到了圣人的境界,所以他说杜甫是情圣。我们先用几个例子来看一看亲身杜甫在诗歌中间如何表现天伦之情。我们在生活中间有很多东西,当你还没有失去它的时候你是不会觉得它可贵的。比如说健康,

一个人没有生病的时候你不体会到健康有什么宝贵,当你一旦失去,你生病了或者你看到别的人,身边其他人生病了,这个时候就体会到健康真是宝贵,天伦之情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说,杜甫诗中间写的天伦之情是时时刻刻都有的。但是,当他遭遇了动荡的时代,当他和他的家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面,他的天伦之情受到损害或者被毁灭了,这个时候他所表现的天伦之情就更加可贵。对杜甫一生影响最大的动荡事件当然是安史之乱了。

画外音:安史之乱时发生在唐玄宗时期的一场政治叛乱,公元755年,安禄山伙同部将史思明经过周密准备发动叛乱,他们从北京出发一路南下,一路上烟尘滚滚,鼓声震天。中原一带已经有一百年左右没有发生战争了,安史之乱造成老百姓流离失所,沿路官员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唐玄宗也被迫西逃,而杜甫正赶上了这场劫难。

诗歌唐朝(八)送别之情

画外音:在古代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再加上邮政又处在鸿雁传书的阶段,通讯不畅。所以古人非常重视送别之情,有道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亲情、友情、爱情都在分别的那个时刻得到了升华和体现,因此抒发送别之情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像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等等送别名句,已经成为中国人重情重义的一种诗意缩影。唐诗中有关离别主题的诗歌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描写依依不舍的送别;一类是描写分别之后的书信往来。那么唐代人究竟是用怎样的

方法表达伤感的送别之情的呢?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我们讲述《诗歌唐朝》之送别之情。

莫砺锋:送别、告别当然使人很伤感,但是中国的古人非常会生活,即使是这种伤感的事情,他也把它安排得很有诗意。我们看唐诗中间写到的送别,要用我们现在时髦的话语来说,简直可以说它是行为艺术,是一种艺术性的行为。我们看有这样三点:第一,送别之际要唱离别之歌,大家要唱歌。李白说:正当今昔肠断处,骊歌愁绝不忍听。就是今天晚上我要跟一个朋友分手了,送他走了唱这个骊歌,愁绝不忍听。使人发愁都不忍心再听,这个骊歌的骊,不是离别的离啊,这个骊歌的骊字是马字旁一个美丽的丽,这个骊字。骊就是纯黑色的马,黑马。那么为什么离别的歌叫骊歌,用这个骊呢?原来这是一首古诗,这是一首逸诗。所谓逸诗就是在《诗经》中间没有收进去的古代诗歌。是一首四言诗,但是当年编《诗经》没有编进去,但这首诗有片断流传下来了。这首骊歌实际上

叫《骊驹》之歌,它里面有这样两句: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就是马已经牵到路上来了,车夫已经把车都驾好了。这是汉朝的时候两个人要告别的时候,一个要走的客人唱的歌,客人就唱:马已经牵好了,车夫车驾好了,我马上就要走了,要向你告别了,汉朝的习惯呢,客人唱了《骊驹》之歌以后,主人也要唱歌叫做《客毋庸归》。就是客人啊你不用这么急着回去,就是一个人唱歌向他告别另外一个人唱歌挽留他,情意绵绵一唱一答,然后他们才分手。到了唐代,唐人很快就有了他们本朝的骊歌,本朝的骊歌是什么?就是王维写的那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就是王维送一个姓元的朋友到安西去出使,到安西去,安西现在在新疆乌鲁木齐那一带,很远。那么王维就写诗送他,这个诗大家都很熟悉:

诗歌唐朝(九)山水有情

画外音:山水诗是唐朝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描写对象,而唐朝疆域辽阔,各地风景各异,这为诗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唐朝诗人们也多喜欢游历名山大川,所以在诗人们的笔下经常会出现塞外的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江南的青山绿树,小桥流水的景象。那么诗人们通过描写这些景象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怀?这些诗歌又有什么样的艺术魅力呢?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将为你精彩讲述《诗歌唐朝》系列节目之山水有情。

莫砺锋: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古人,就是我们的祖先对于自然环境有一种比较独特的看法,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这样一种观念。就是我们的古人觉得我们这个人跟我们所处的大自然,它两者的关系是一种很和谐的,两者不是一个敌对的关系。人是自然中间的一部分,所以呢,中国的古人对山水早就予以关注了。孔子就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乐就是快乐的乐,这个地方念“乐yao”。乐就是喜欢的意思,喜好的意思。他就说一个智慧的人,他是喜欢水的;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他是喜欢山的。那么当然孔子没有进一步说这是为什么,是有智慧的人从水中间得到什么启发了呢?还是有仁爱之心的人跟山之间有什么和谐的关系呢?他没有说。反正就是说了人跟自然之间是一种很和谐的关系,人喜欢山水。那么当然大家知道文学史上的山水诗并不从唐代开始,在南北朝时候就开始了,特别是谢灵运,南朝的谢灵运,他写山水诗已经被称为大家了。写得很好,但是一来那个时候诗歌的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二来呢,谢灵运的时代,他那个南朝疆域

比较小,那个时候中国分为北朝、南朝,所以谢灵运写山水,写来写去主要就是浙江的山水,浙江温州一带,绍兴一带,他最远就到

过鄱阳湖那里,写过那里的山水,其他地方的北方的黄河、北方的泰山他没有看到过,那个在北朝,所以山水诗真正的发达要到唐朝。唐朝国家统一了疆域非常辽阔,然后唐朝经济也比较发达人民生活比较好,这样唐朝人才有条件在非常广阔的一个范围内去游览山水,去观赏这些山水,然后也才可能写出更好的山水诗来。唐朝的大诗人几乎都是喜欢旅游的。李白说:一生好入名山游。说我一生就喜欢到名山大川里面去看。

诗歌唐朝(十)爱情诗语

画外音:古往今来,爱情一直是文人墨客歌咏的永恒主题。唐朝的诗人们也以他们的独特方式表达了对爱情的吟咏。如今人们还津津乐道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就是来自于唐诗。在相恋中表达浓情蜜意时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也是出自于唐诗。一千多年来,男女向对方表达自己生死不渝的忠贞爱情时,经常引用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是出自于唐诗。那么唐人的诗歌里究竟体现出了怎样的爱情观呢?我们现代人又如何从唐诗中的爱情故事里挖掘到爱情的传统价值呢?南京大学中文系莫砺锋教授做客《百家讲坛》引领我们走进唐人的情感世界,为我们精彩讲述《诗歌唐朝》之爱情诗语。

莫砺锋:讲唐朝的爱情诗,我想先从唐朝人对于爱情和婚姻的一些观念讲起。就是他们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我们现在大家说婚姻,介绍男女双方认识的媒人有一个称呼,民间都说的,说月老,月下老人。月下老人就是媒人的代称,那么月下老人这个故事怎么来的?为什么媒人是月下老人呢?这个故事就从唐朝来的。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在1200年以前,很准确的,就是公元807年。它的地点在现在河南省的商丘市,商丘当时不叫商丘,当时叫做宋城。说有一个书生叫韦固,韦固是个青年书生,出生在官宦人家,书香门第。但是他父母双亡了,他只有一个人,所以他很急着要成婚,因为古人要传宗接代。但是他的婚姻高不成低不就,总是不成,到了婚配的年龄20多岁就是老是不成功,有一次有人跟他说有一个姓潘的朋友,潘司马,这个人是做司马的官,他家有个女儿跟你蛮般配的,请人给你介绍介绍。韦固一听很高兴,因为有人给我介绍嘛,他说约在什么地方见面呢?不是说跟女方见面,是跟那个介绍人见面。然后就说约在宋城,宋城城边上有一座庙,到某月某号这一天早上你天亮时分到庙门口去,那个人在庙门口跟你见面,跟你谈这个事情。韦固很高兴,到了这一天早早就去,他性急嘛,老是高不成低不就,跑去一看月亮还在天上,在月光下面看到一个白发老人,坐在这个台阶上,在那里翻一

本书,旁边放着一个布口袋。韦固一看他约好的人没来,来了一个老头不认识,他就凑上去看看,你在月光下看什么书啊?韦固学问很好读了很多书,他还学了外语,唐朝主要的外语不是英语、法语,是梵文,印度的文字,跟佛教一起传进来的,他也懂梵文。他凑过去一看,这个白发老人这本书上面的字一个都不认识,怪了,我读了这么多书,梵文也认识,这上面的字我怎

么一个也不认识?他就问那个老人你读的是什么书啊?我怎么一个字都不认识啊?

唐代诗歌发展历史概述

唐代诗歌发展历史概述 理学院130131112 吕霄博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隋唐五代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而历时近三百年的唐代,则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坛上百花齐放,文学成就辉煌灿烂。其中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阶段。 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沿袭齐梁陈隋诗风, 宫廷文臣以及帝王后妃在诗坛上非常活跃,形成了阵营庞大的诗人群体。但大多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和诗僧王梵志等少数人能够清新脱俗,不被世风束缚。初唐四杰对歌行体进行改造,具有诗赋交融的特点。篇之恢宏,敷叙精巧,以气御诗,辞藻华丽。促进初唐诗歌混融意境的形成。陈志平. 四杰与初唐诗歌的新变[D].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DOI:10.7666/d.y513591.真正廓清梁陈诗风的是陈子昂,陈子昂针对齐梁文风,提出“兴寄”和“风骨“两种主张,唐诗风骨才为之一振,遂开盛唐诗风的先河。张澎. 陈子昂与初唐诗风的变革[J]. 语文学刊, 2012, (5).同时代的沈佺期、宋之问以及被称为文章四友的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其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以律诗著称。他与沈佺期、宋之问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盛唐诗歌在前人的努力下,进一步走向辉煌。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百年初唐后,李白横空出世,为诗国带来新的美学楷模,宣示了对宫廷陈式做派的胜利,他极大地影响了后代士人的人格并融入民族的精神史,而自贞元,元和以后则出现了宗杜思潮,诗人们以坚实的步履沿着“少陵路径”前进。罗时进. “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唐代诗歌发展的转关与演进[J]. 文学评论, 2007, (2):193-199.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在盛唐诗中占有很大比重。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异域奇葩,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诗中往往写出一种远大、明确的社会理想,与天下苍生共同的理想。其诗不回避战争艰苦的生活,但诗人在描写战争残酷的时候,却能够表现信心和勇气。在述说艰难痛苦的时候,能够想到胜利和未来。王强. 初探盛唐边塞诗的特征[J]. 作家, 2008, (8).山水田园诗派就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中国的山水田园诗不始于唐代,六朝时就有了,还是比较成熟的山水田园诗。但六朝时的山水田园诗是公开的,以陶渊明为代表是写田园风光的;以谢灵运、谢眺为代表是写山水的。二谢的山水诗,按前人的评价是“有句无篇”,只有些好句子,没有整个篇章好的。而王维的诗歌里描写性要强些,这与诗人具备的艺术才能无不相关,其空间画面感是其主要特色;而孟浩然单纯的经历和性情使得他的诗歌相较王维的而言,平淡许多。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里有某种事实情节,具备一种时间接续的故事性。杨卫丽.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异同论[D]. 山东大学, 2012. 中唐诗歌由于国家的衰落也变得不景气。此时期最为杰出的应数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中唐新乐府诗人在选择体裁样式时别具匠心,从中透射出他们的乐府观。一方面借鉴汉魏古乐府之体式,采用古体,有五言、四言、杂言等,风格古朴浑厚,富有情感张力。另一方面又有所新变,吸收唐代民间流行的歌谣体"三三七体"来改造乐府诗,这种体式流利宛转,易于唱诵,为时人所喜,便于实现诗人以诗为奏议的目的。中唐新乐府还采用组诗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主题,这类组诗有总题、分题,组诗内的每首诗风格一致,篇幅接近,各个单篇以某个视角来展现共同的主题,有助于深层次开掘主题,有利于传播组诗所呈现出的情感内容和艺术风格。陈瑞娟. 中唐新乐府诗体探析[J]. 理论界, 2012, (2). DOI:10.3969/j.issn.1003-6547.2012.02.039.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各有

历史知识歌谣记忆(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第1课隋朝的统一 杨坚建隋5 8 1,定都长安隋文帝。 5 8 9年隋灭陈,实现南北大统一。到了炀帝修运河,巩固统治通南北。南达涿郡北余杭,中心洛阳为最长。永通邗沟江南河,贯通海黄淮长钱。此河开通万世利,南北经文促发展。 第2课贞观之治 李渊建唐称高祖,定都长安今西安。世民政变玄武门,太宗贞观盛世现。房谋杜断魏征谏,开明民族天可汗。松赞干布娶文成,汉藏关系促发展。 第3课盛唐气象 武周则天女皇帝,治宏贞观启开元。姚崇宋璟辅玄宗,前期开元唐全盛。玄宗后期图享乐,安史之乱渐衰落。都城长安闻世界,坊居市商甚繁荣。第4课唐朝的民族政策与科举制度唐朝开明民族策,汉藏和同为一家。太宗中宗联吐蕃,文成金城皆入藏。回纥南诏和靺鞨,首领皆受玄宗封。太宗则天管西域,安西北庭都护府。科举诞生隋朝时,炀帝最先设进士。太宗国学扩规模,则天殿试和武举。明经进士两科目,公平竞争用考试。教育文艺大发展,此制延续一千三。 第5课唐朝的对外关系 唐朝对外大开放,交往遍及亚欧非。新罗最多留学生,日本学唐影响大。鉴真东渡到日本,文化交流美名扬。玄奘西行到天竺,写成大唐西域记。 第6、7课隋唐的科技与文艺 隋朝李春赵州桥,单孔拱桥中最早。唐朝雕版金刚经,世界最早印刷品。 一代药圣孙思邈,千金要方和翼方。 诗歌唐朝最鼎盛,李白杜甫白居易。 浪漫李白誉诗仙,现实杜甫为诗圣。 颜筋柳骨书法妙,多宝玄秘广流传。 巧艺画圣吴道子,维摩诘像传神作。 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雕塑举世骄。 第三单元民族政权竞立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辽宋夏金元 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五代十国继唐朝,军阀割据大混战。 9 1 6 年阿保机,统一契丹都上京。 9 6 0 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北宋。 北宋与辽澶州战,澶渊之盟宋给币。 西北党项又兴起,先战后和夏称臣。 北宋西夏辽并立,战和相并和主流。 第9课南宋和金的对峙 女真建金阿骨打,1 1 2 5灭掉辽。 1 1 2 7又灭宋,靖康之变北宋亡。 南宋抗金出岳飞,郾城大捷收失地。 精忠报国闪光辉,却遭秦桧来算计。 宋金议和划界线,淮水西至大散关。 南宋称臣纳岁币,南北对峙终形成。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唐朝五代北战乱,民众南迁促发展。 南方经济超北方,南宋时期成重心。 苏州湖州稻米区,杭州成都丝中心。 著名瓷都景德镇,造船精良属泉州。 开封杭州兴商业,管理海贸市舶司。 北宋四川出交子,纸币流通为最早。 第11课两宋的社会经济生活宋代城市大发展,市坊交错出夜市。 清明上河张择端,再现开封大繁荣。 市民阶级多层次,娱乐商业兴瓦子。 说唱耍踢在勾栏,市场繁荣大都市。 第12课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统一全国 第1页共1 页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唐朝诗歌发展流派 唐诗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的变换。每个阶段对它来说都具有不同意义的。唐诗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末五代5个阶段: (一)初唐:诗歌仍受到前六朝的影响。除了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依旧浮艳柔丽直到初唐四杰的出现才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开拓出行的面貌。可惜的是他们的创作依然带着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直到武后时期的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唐诗才开始走向自己独有的风格,摆脱以往的旧框架。与他同时而不同流派的,如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虽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在律体完成方面也贡献不少。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二)盛唐:在唐朝的鼎盛时期诗人在创作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体裁和形式的同时也开创了很多的流派。不同的流派在诗歌创作上表现了多钟头面貌的风格而让唐诗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壮观。 (i)边塞派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等(边塞诗人)。王翰、王之涣、崔颢、刘湾、张谓等。他们的边塞之作将边塞沙场奔驰、建功伟业的英雄壮志,爱国的思想和西北的奇异壮丽之色都生动的表述出来。同时也抱怨战争对夫妻、民族之间、将军和兵士之间的矛盾,反映出当时社会在战争的现实面貌。 (ii)田园派 诗人代表:孟浩然、王维、储光羲、陶渊明、谢灵运等等。这些诗歌的作品都以描写山川的自然和田园的闲适生活。通过他们的笔锋生动将壮阔的山河、有恬静的村庄和秀丽的园林灵活灵现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不过这些诗人中也有描写边塞的作品。如王维的边塞名篇《老将行》。所以,虽为同派同人但却又展现独自的风格和特点。 (iii)浪漫主义派

百家讲坛全集

第002部_[白居易][07集][1.03G].downlist 第003部_[班墨传奇][03集][0.47G].downlist 第004部_[鲍鹏山新说水浒][63集+1][9.34G].downlist 第005部_[不停息的旋律][13集][1.88G].downlist 第006部_[曾国藩家训][14集][2.96G].downlist 第007部_[成语趣谈][02集][0.28G].downlist 第008部_[传承的神韵][15集][2.18G].downlist 第009部_[传奇太后][04集][0.57G].downlist 第010部_[传奇王阳明][14集][1.87G].downlist 第011部_[传奇紫砂壶][04集][0.50G].downlist 第012部_[春秋五霸][29集][3.47G].downlist 第013部_[慈禧及慈禧陵寝][27集+2集][3.48G].downlist 第014部_[从悲到喜说西厢及西厢记中的爱情][05集+03集][1.03G].downlist 第015部_[大变动中的中国][02集][0.30G].downlist 第016部_[大风歌][45集][6.05G].downlist 第017部_[大国医][21集][2.78G].downlist 第018部_[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07集][0.95G].downlist 第019部_[大明嘉靖往事][15集][2.07G].downlist 第020部_[大隋风云][29集][5.17G].downlist 第021部_[当茶遇到咖啡][13集][1.88G].downlist 第022部_[道光与鸦片战争及道光陵寝][15集+2集][2.35G].downlist 第023部_[地球成长史]][41集][5.88G].downlist 第024部_[地域文化的形成][04集][0.52G].downlist 第025部_[东汉开国][21集][2.89G].downlist 第026部_[杜甫的文化意义][02集][0.28G].downlist 第027部_[二战人物][18集][2.56G].downlist 第028部_[范进中举][03集][0.43G].downlist 第029部_[范蠡][07集][0.86G].downlist 第030部_[方尔加讲孔子][04集][0.52G].downlist 第031部_[风雅百代存][19集][2.74G].downlist 第032部_[风雨张居正][25集][3.97G].downlist 第033部_[跟司马懿学管理][10集][1.20G].downlist 第034部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06集][0.84G].downlist 第035部_[古代希腊][02集][0.22G].downlist 第036部_[海洋生灵][03集][0.42G].downlist 第037部_[汉代风云人物][32集][4.16G].downlist 第038部_[汉代国策风云][04集][0.56G].downlist 第039部_[撼天之旅][22集][3.18G].downlist 第040部_[红楼六家谈][12集][1.66G].downlist 第041部_[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17集][2.52G].downlist 第042部_[红楼梦里的配角][11集][1.46G].downlist 第043部_[红楼梦中的节日][03集][0.46G].downlist 第044部_[红旗渠的故事][04集][0.50G].downlist

百家讲坛

历史(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政治军事 1、春秋战国华夏春秋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吴国风云录范蠡战国说客双雄名相管仲 2、秦吕不韦李斯 汉汉代国策风云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秦始皇)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晁错、袁盎、窦婴、韩信、刘邦;王立群:项羽、吕后) 东汉开国 3、三国两晋南北朝麻辣说三国(向诸葛亮借智慧、跟司马懿学管理)走近曹操 解码关公竹林七贤 4、隋大隋风云(“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5、唐诗歌唐朝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玄奘西游记武则天唐高宗真相太平公主侠骨柔情陆放翁狄仁杰真相 6、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 7、宋两宋风云金戈铁马辛弃疾塞北三朝(辽)千秋是非话寇准清明上河读宋朝 王立群读宋史(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徽宗) 8、元 9、明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抗倭英雄戚继光、清官海瑞、“救时宰相”于谦)永乐大帝万历兴亡录郑和下西洋600年祭大明嘉靖往事 10、清明亡清兴六十年清十二帝疑案正说清朝二十四臣(正说和珅、正说刘墉、正说纪晓岚、正说多尔衮、正说鳌拜、正说吴三桂、大太监李连英)康熙大帝喻大华评说嘉庆王朝苦命皇帝咸丰囚徒天子光绪道光与鸦片战争末代皇帝溥仪清朝陵寝之谜清东陵密码 11、其他二战人物李云龙杨子荣抗日名将杨靖宇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拿破仑 15、历史上的悲剧人物 文学 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心得解读《三字经》解读《弟子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风雅百代存大风歌易中天品三国唐诗的故事(李白、杜甫)白居易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大结局)长恨歌 大话西游 品读水浒鲍鹏山新说水浒(武松、鲁智深、林冲、李逵、宋江) 新解《红楼梦》周思源也说秦可卿红楼六家谈红楼梦里的配角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史湘云)周岭解密曹雪芹《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说聊斋老舍的文学地图鲁迅张恨水系列《钱钟书》系列我读经典经典中的爱情孔庆东看武侠小说新解三十六计西厢记唐伯虎苏轼李清照张爱玲王国维成语趣谈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三言二拍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部、下部)从司马到司马纳兰心事有谁知 教育系列 文化传承的神韵当茶遇到咖啡传奇紫砂壶人的生与活与健康手拉手郝万山说健康古

唐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唐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1.精神美 唐代是一个气度恢宏的大国,中外交流,儒道释三教并存。诗人的创作空间宽松,他们可以“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杜甫《饮中八仙歌》)。当时诗人们都有点自命不凡,都希望有所作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当时的诗人,都有一股昂扬的精神状态。“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自我解放!对于他们来说,世界是广阔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正因为唐代有这样比较自由的空气,有这样的气度和精神,所以他们才能把他们自己心灵的感受,内心的本质力量,自由地转化为美的艺术形象。诗人能够把自己全部的本质力量投射进去,迸发出充实而又光辉的美。2.音乐美 我国古代的诗,一直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诗三百首,都是合乐的。诗歌的节奏是随着感情的节奏而起伏变化的。这种感情的节奏,就富有音乐性。讲究声韵和格律,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唐诗就非常讲究声韵与格律,因而唐诗具有音乐的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读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如行云流水,声音到处感情到,不仅琅琅上口,而且韵味无穷,不能不叫人感到一种音乐的美! 3.建筑美 所谓建筑美,是说唐诗象建筑一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立体感。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都是化动为静,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象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然而,静中又有动,实中又有虚。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它所描写的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诗思和感情。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浮云”与“游子”,“落日”与“故人”,是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诗人只是并列地把它们罗列在一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一读,却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自于这种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 4.个性美 诗歌是自由心灵的抒写,必须有个性。唐诗之所以美,也在于它有个性。个性是从自我的觉醒开始的,诗人都善于以其独具生命特色的个性,来观看和发见世界。唐代的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都是具有高度个性的人,因而他们善于发见世界的美。反映到诗中,就成为唐诗的个性美。 李白是最富有个性的人,因而他的诗,特别具有个性美。例如《山中问答》: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首诗,真是玲珑透彻,美极了。表面看起来,诗人“笑而不答”,什么都不肯说,但实际上,他什么都说了。他的诗,美就美在明白晓畅而又自然。他的自然,是一种“谪仙人”的自然,一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然。这种自然,来自于性情的天真,胸襟的开阔以及李白那种没有任何保留的个性的流露。 而个性的美在杜甫的诗中,不仅仅停留在个别现象上面,而是提炼和升华为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一种富有个性色彩的普遍哲理,常常焕发为一种明智的光辉,一种思想的闪光: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这样一些名句,那更是把自己独特感受融入到的社会现象或历史经验中,加以熔裁提炼,再以自己独特的感情方式表现出来,因而变成了永恒不灭的形象。 5.意境美 如果说个性美是诗人精神成熟的标志,那么,意境美则是一首诗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每首成功的诗,都应当是一个自成系统的艺术世界。有了这样的艺术世界,也就是有了意境。文学艺术都要塑造形象,诗歌也要塑造形象。但诗歌的形象不是完整的戏剧性动作和人物性格,而只是一种意境。意境是诗人把他感于外而又动于中的思想感情,凝聚到艺术形象中来,变成深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沧浪诗话》与盛唐诗歌的经典化诗歌的

《沧浪诗话》与盛唐诗歌的经典化 【内容提要】 严羽《沧浪诗话》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是宋代诗学批评辨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也是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同时显示了严羽试图在儒家理学体系之外建构诗学话语的努力,指引着明清诗学批评的基本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诗学批评史意义。 【关键词】《沧浪诗话》;盛唐诗歌;宋代诗学 严羽《沧浪诗话》是整个宋代诗话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著作,也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的最大影响是在标榜格调的理论旗帜下对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歌的经典化。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宇文所安教授认为:“《沧浪诗话》的流行产生了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把盛唐诗经典化了,盛唐诗从此成为诗歌的永恒标准,其代价是牺牲了中晚唐诗人。虽然盛唐代表诗歌高峰的信念可以一直追溯到盛唐时代,但严羽给盛唐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权威,一种类似禅宗之正统的文学之正统。绝对的诗歌价值存在于过去的某个历史时刻,这种观念,或好或坏,一直左右着后世读者对诗歌的理解。以盛唐诗为正统的观念时不时受到谨逊的限制或激烈的反对,但它始终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认识,其他见解都围绕着它做文章。”①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 侧重于强调诗学批评中存在着某种凌驾于具体创作之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 与典范,这种标准与典范首先建立在这样的理论假设上,即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具有某种最典范的创作阶段,这一阶段该体裁的创作具有整齐划一的时代风格,而这一风格则是超越时代的典型范本,必然成为后世长期师法遵循但永远无法达到的创作楷模。对这种典型范本的归依与膜拜是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的重要特征,也是格调派诗学复古的潜在内涵。 首先,《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是从贬抑宋诗新变的成就,重新思考诗歌发展路径开始的,具有正本清源的意味,也是宋代诗学批评辨析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 在严羽确立盛唐诗审美规范之前,北宋诗人黄庭坚、陈师道试图从中唐诗人杜甫、韩愈的刻意锤炼、辞必己出出发来奠定宋诗的崛奇拗峭、朴拙生硬的诗风;南宋诗人如陆游、杨万里试图从古诗及唐诗的美文传统中寻找新的审美规范来补救江西诗派末流的枯瘦艰涩、拗硬奇险的弊病,但是他们所景仰与效法的只是中晚唐诗歌的清新自然、圆转流丽的诗歌风格,与严羽取法乎上,效法盛唐的雄浑雅健、华采空灵的诗歌风格迥异。尤其是宋代诗人对传统儒家道德气节价值观与以美刺讽谏为中心的诗歌政治功能的强化,冲淡了其文学风格论的独特的诗学意义。故《沧浪诗话?诗评》称:“唐人诗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② 《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尤其是建立在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的基础上的。严羽在论述具体诗体上,如:“五言绝句中,众唐人人是一样,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文档标题]

唐诗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洪荒时代,即便从《诗经》开始算起,也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中国的诗词博大精深,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诗人和作品问世,其中以唐代的诗歌最为出名,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极为亮眼的一颗明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为繁荣的篇章。 关键词:初唐诗歌;盛唐诗歌;中晚唐诗歌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在的学生都要学习唐诗,甚至牙牙学语的小孩都会念《咏鹅》。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已经十分普及,那么,唐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它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初唐诗歌 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张若虚、宋之问等。大唐建国之初,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使这种风气发生了转变。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气和壮烈的抱负,拓宽了诗歌的题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盛唐诗歌 唐玄宗执政期间,唐王朝出现了历史上着名的“开元盛世”,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相继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其中两大诗歌流派指“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双子星座”指李白和杜甫,二人合称“李杜”。

唐代诗歌成就

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唐代遗留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其中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 一、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王维诗的特点。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本文整理自:https://www.360docs.net/doc/cb11690592.html,

试论武则天时期唐朝诗歌发展状况及形成原因

试论武则天时期唐朝诗歌发展状况及形成原因 袁梦蓓 摘要:武则天时期是唐诗走向繁荣的过渡阶段,为唐诗发展高潮的到来作了铺垫,使一批以文学见长的寒士跻身朝列,对盛唐文学的繁荣产生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武则天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不同于男性君主的政治手段为诗歌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关键词:武则天诗歌文学 Abstract:Empress Wu Tang period was a transitional phase towards prosperity for the Tang Dynasty was foreshadowing the arriv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ide, so that a number of literary known for Scholars among the North Korea out of the prosperity of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had a direct role in promoting.Empress Wu of women in her unique perspective and different from the male monarch of the political mea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created a unique environment. Key words:Wuzetian poem promoting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统治唐朝达半个多世纪,对当时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以诗歌为例,粗略梳理武则天时期诗歌发展的状况,并进而探讨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一、发展状况 初唐是唐诗繁荣昌盛的酝酿准备时期。在近百年期间,由于宫廷内外诗人的相互推动,相互补救,唐诗一方面革除齐梁余习,一方面完善表现艺术,实现了重大的变革和发展。开国之初,太宗君臣在文学创作上明确提出反对浮华淫糜。为求文质彬彬的主张和理想,他们歌唱建国伟业,宣扬大唐声威。不少作品风度雍容雅正,气象壮丽恢弘,显示了南北合流的文学趋势,传达出诗歌变革的时代信息。高宗朝诗人上官仪适应诗歌演进的要求,在艺术表现、写作技巧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为律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是宫廷之外的优秀诗人,史称初唐四杰。为了矫正六朝以来的浮靡风气,补救龙朔变体的缺失,他们坚持轻“绮碎”而重“骨气”的美学追求,突破宫廷诗歌应制奉和、歌功颂德的狭小气局,转向对江山塞漠和个人性灵的书写,极大地拓展了诗歌内容的领域。同时他们的创作又促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和七言歌行的发展。(1)但是他们的诗未能完全摆脱绮艳文风的影响,尚存在着“词旨华糜”的弱点。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将近五万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中遗留下来的诗篇数目多两三倍以上。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五六十个,也大大超过战国到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古体近体争奇斗艳,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初、盛、中晚各期,名家辈出,星驰云涌。 一、初唐诗歌 初唐时代,当政的文臣多年深受齐染影响的前朝遗老,唐太宋本人也带头写浮靡浮艳的宫体诗,富丽呆板的宫廷诗,贞观年间的诗坛,多为奉和、应诏待宴等类作品,如虞世南、上官仪。如上官仪的《八咏应制》“瑶笙燕始归,金赏露初稀”,“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此外还有宋之问,沈住期等。 随上述宫廷诗人之外,先后或同时,还陆续出现了一些新起的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努力突破宫廷诗风的统治,取得一定成就,即唐开国初年的王绩和高宗武后时期的四杰及陈子昂。 1、王绩,字无功,自长东臬子,早年有过一些事业抱负,但是仕途一失意,就心灰意冷,归田以后,常以陶渊明自比,作诗也处处模仿他们,但缺乏陶诗那种内在理想和热情,结果只剩下一种封建七大夫闭造懒散的生活情调,此外还从庄子学来一套既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学,如《过酒家》“此日长昏炊,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但是比宫廷诗显示出了清新朴素,可以说王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农的先驱人物。 2、“初唐四杰”“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地位都比较低下,但积极开始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 (1)王勃,字子安,是王绩的侄孙,一生处于下位,最后溺海而死,他是一个才学兼备的青年诗人,和宫廷诗人走着不同的道路,诗歌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泰,风烟望五律。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是宦游人的赠别,心情本来是复杂的,但他去用“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样开朗壮阔的诗句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变悲凉为豪放,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抱负。 (2)杨炯,四杰中他恃的数量最少,成就最低 (3)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一生不得意,晚年得恶疾,卧病十余年,最后自沉颍水而死,擅长七言歌行。 (4)骆宾王,作过小官,曾遭事下狱,最后因参加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后的活动,写了著名的《讨武檄》事败被杀。四杰中他的诗最多,擅长七言歌行,名作是《帝京篇》也写了不少边塞诗。 总之,由于历史条件以及他们本身生活的限制,他们的诗都没有彻底洗净齐梁的习气,

唐代诗歌发展史

唐代诗歌发展史之三:盛唐诗人群体(1) 第三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林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就如人们所说的“神来、气来、情来”了,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就成为了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第一节.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一.王维与孟浩然 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从15岁起,他游学长安数年,于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此后他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起至德元年(756),叛军攻陷长安,他被迫接受伪职。次年两京收复时,他因此获罪下狱,但不久就得到赦免,不仅官复原职,还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不过,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于761年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早年对功名也是充满了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时到过塞外,他出塞前后写的诗如《从军行》、《观猎》、《出塞作》《送元二使安西》等,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如《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1,属国过居延2。 征蓬出汉塞3,归雁入胡天4。 大漠孤烟直5,长河落日圆6。 萧关逢候骑7,都护在燕然8。 1.单车:单车独行。问边:慰问边防。

2.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3.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4.归雁:因季节是夏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5.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今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6.长河:疑指今石羊河,此河流经凉州以北的沙漠。 7.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侦察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8.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古代诗歌以及唐代诗歌发展概况.doc

古代诗歌以及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的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所了解的一些诗人、诗作的回忆,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的大致发展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灿烂的古典诗歌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的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教学难点】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的大致发展历程,了解唐诗宋词的辉煌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忆法 【教学设想】 这节课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和唐诗的大致发展历程,从而使学生了解唐诗宋词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位置和辉煌成就。从而为后面课程的学习进行铺垫并激发学生学习唐诗宋词的兴趣。 【教学准备】制作CAI课件,播放《唐之韵》影像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一)先秦时期

A.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语出《诗经周南桃夭》。此以桃花的鲜艳茂盛比喻新嫁娘美丽成熟的风韵,语言质朴,但不乏流丽之态。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出《诗经卫风硕人》。这两句诗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卫庄公的夫人庄姜令人消魂的风采.微笑时酒窝中贮满了爱意,双目流动时,明亮的眸子更是黑白分明。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语出《诗经王风黍离》。东周初年,王朝大夫重返镐京,见到宗庙破败,黍稷离离的荒凉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诗人说,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心怀忧郁,不了解他的人会以为他在寻找什么,老天在上,到底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后一句尤为发人深省,其中既有对周幽王无道的谴责,也有对犬戎入侵的不满。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语出《诗经小雅采薇》。这几句诗反映了守边战士在返回故乡的途中所表现的凄凉之感,诗中的"杨柳"和"雨雪"已经完全人格化了,它们和作者一道担负着人生的重压,成了人生聚散离合的直接参与者,此中语言的清新圆润,很容易使人想起魏晋以后诗歌的风调。 5.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语出《诗经郑风风雨》。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这个时候,女主人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因此,当意中人到来时,不由得欣喜若狂.诗句风格直率,无忸怩之态,十分快人心意。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语出《诗经秦风蒹葭》。芦荻青青,白露成霜,在这寂寞的秋日,亲爱的人儿却在水的那一边.诗人以秋景作为发端,可谓道尽了人生的忧患.因为秋天是生命走向死亡的季节,天人相对,不能不激起满怀的悲绪,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的悲凉感,而这几句诗可谓其滥觞。 7.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正是我的好伴侣。 8.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10.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11.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唐诗读后感600字

唐诗读后感600字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唐诗读后感600字(一) 今天, 我在课堂上学了唐代孟郊的一首诗, 名叫《游子吟》。学了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者母亲辛劳地为儿子缝衣服的情景常出现在我的眼前。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在为准备出门的儿子缝衣服。她担心儿子迟迟不能回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 读完这首诗以后,我开始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母亲以前怎样对我好,怎样爱护我的事情渐渐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到:母亲平常经常为一点小事就骂我。在以前,我简直就是恨透我母亲了,觉得她一点都不爱我。但是现在我终于体会到母亲平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着想。其实平时母亲不是在骂我,而是在教育我,让我辨清是非黑白。但是我却不领情,有时还会顶嘴。而母亲从两年前就开始自己孤单一人去深圳找工作。她赚了一点钱以后,就回来广州为我报学习班,让我学习更多的知识。然后又回深圳赚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中那慈祥的母亲是那样爱她的儿子,我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呢?我的母亲不仅把整个地球送给了,让我生活在这五彩的地球上,还为我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我应该为我拥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自豪,感到幸福和快乐。

这首诗让我难忘。因为这首诗让我懂得了母爱的伟大! 唐诗读后感600字(二) 作者王安石当时正处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主改革,因此,非担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反而却遭到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其孤独的心态和艰难的处境,与梅花共同之处自是可知的。这首小诗看似平白浅显,实则意味深远,它告诉人们坚强高洁的人格才最具伟大魅力。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其意大致为,在墙旮旯的地方,有几枝梅花正在那儿冒着严寒默默地开着。“墙角”,说明“梅”生长的环境极为偏僻,换言之,就是告诉人们,这几枝“梅”所处的环境不佳,地位卑微,无人赏识和眷顾,但依然凌寒开放。“凌寒”,即迎着严寒,冒着风雪。“独自开”,即孤独地默默地开放,意在告诉人们,那梅花不仅不择地势和环境,更可贵的是它还不畏严寒,不畏孤独和寂寞,不向严寒低头,不向风雪弯腰,坚韧,倔强,刚强,高洁。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那墙角处挂满枝头的花朵远远地望去就知道不是雪,因为那梅花淡淡的幽香早已经一阵一阵地飘过来了。其目的在于赞美梅在“香”这方面胜雪一筹的特点和梅花不畏严寒、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高贵品格。 读到这里,我们应该不难体会诗人的用意了,从字面上看,诗人是在描写梅花,赞美梅花可贵的品性,而实则在字里行间渗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在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像诗人自己一样处

唐诗的繁荣和唐代历史

从唐代历史来看唐诗的兴衰 摘要:唐代在中国诗史上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但是就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言,唐诗有兴盛则也有低谷。本文主要从唐代的历史发展的角度逐层分析唐诗繁荣或相对衰败的原因其中侧重对繁荣原因的分析,包括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部分。 关键词:唐诗唐朝历史 一:唐宋诗之争 在中国诗史的研究上常常存在着一些纷争。作为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和宋之间自然也有着诸多争论。唐诗和宋诗之争便是其一。 唐宋诗之争,起于南宋。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首次区分唐宋诗的界限,其后永嘉四灵、江湖派诗人及严羽、方回等理论家都对唐、宋诗的差异作出了辨析。其中以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总结的“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影响最大。但将严羽的这一概括系统化、理论化,则是由推崇唐诗的明代复古诗论家们完成的。清初的诗坛以学习宋诗为主。 诗分唐宋(唐又分初、盛、中、晚)以来,赞成反对者争辩不休。今人钱钟书认为,“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谈艺录》。 不过,虽然唐诗与宋诗在诗史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但是提到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唐诗,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每个朝代都有自己出彩的东西,对后人来说影响特别深的东西。那么唐朝可以说完完全全是个诗歌的朝代,那么唐代诗歌究竟为何如此繁荣呢?本人将会从历史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 二:唐代历史的发展与唐诗的兴衰 唐代是一个健康而富有活力的时代。唐诗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它的繁荣兴盛经历了一个曲折演变的过程,明初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把唐诗总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大致符合唐诗的发展情况。 (1)初唐——时间最长,诗歌数量与质量却最差 从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为初唐,共92年,然而这一时期并没有产生伟大的诗人和诗歌。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初唐时间最长,可是无论诗歌的质量还是数量都是最差的,而且一百年间竟然没有出现一流的诗人,缺少异峰的突起。“但是这一时期诗人们特别是初唐四杰纠正了齐梁以来柔弱轻艳的宫体诗余风并酝酿形成了各种新的诗歌形式【律诗】,可以说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虽然初唐为盛唐奠定了基础,但是初唐诗歌的平庸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制约了初唐诗歌的发展呢?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隋末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的影响,靠农民战争取得政权的唐朝统治者所采取的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农民的生活和要求,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刚结束战乱的年代,百废待兴,因此在社会经济上初唐稍差。 社会文化基础的薄弱,虽然统治者爱好提倡诗歌,但是诗坛长期为宫廷馆阁的文馆学士所支配,诗歌创作中心下移过于缓慢。创作主体的贵族化和诗歌风格的单一化制约了唐诗的发展。唐初的几代君主,不仅太宗如其自称喜“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帝京篇·序》),高宗、武后、中宗等,也都如此。为了炫耀大唐帝国的治世气象,他们又广引天下文士,编纂类书,赋诗唱酬。由此在唐初先后出现了几个宫廷文人集团。初唐宫廷诗人虽然在诗歌形式方面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