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专题练习-数列与不等式

高中数学专题练习-数列与不等式
高中数学专题练习-数列与不等式

高中数学专题练习-数列与不等式

1.【浙江卷】已知成等比数列,且.若,则

A. B. C. D.

【答案】B

【解析】分析:先证不等式,再确定公比的取值范围,进而作出判断.

点睛:构造函数对不等式进行放缩,进而限制参数取值范围,是一个有效方法.如

2.【理新课标I卷】设为等差数列的前项和,若,,则

A. B. C. D.

【答案】B

【解析】分析:首先设出等差数列的公差为,利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得到公差所满足的等量关系式,从而求得结果,之后应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得

,从而求得正确结果.

详解:设该等差数列的公差为,根据题中的条件可得

整理解得,所以,故选B.

点睛:该题考查的是有关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通项公式的应用,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利用题中的条件,结合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得到公差的值,之后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得到与的关系,从而求得结果.

3.【理北京卷】设是等差数列,且a1=3,a2+a5=36,则的通项公式为__________.【答案】

点睛:在解决等差、等比数列的运算问题时,有两个处理思路,一是利用基本量,将多元问题简化为首项与公差(公比)问题,虽有一定量的运算,但思路简洁,目标明确;二是利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性质是两种数列基本规律的深刻体现,是解决等差、等比数列问题既快捷又方便的工具,应有意识地去应用.

4.【浙江卷】已知集合,.将的所有元素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构成一个数列.记为数列的前n项和,则使得成立的n的最小值为________.

【答案】27

【解析】分析:先根据等差数列以及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确定满足条件的项数的取值范围,再列不等式求满足条件的项数的最小值.

详解:设,则

,由得

,所以只需研究是否有满足条件的解,此时

,为等差数列项数,且.由

得满足条件的最小值为.

点睛:本题采用分组转化法求和,将原数列转化为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的和.分组转

化法求和的常见类型主要有分段型(如),符号型(如),周期型(如).

5.【理新课标I卷】记为数列的前项和,若,则_____________.【答案】

详解:根据,可得,两式相减得,即,当时,,解得,所以数列是以-1为首项,以2为公布的等比数列,所以,故答案是.

点睛:该题考查的是有关数列的求和问题,在求解的过程中,需要先利用题中的条件,类比着往后写一个式子,之后两式相减,得到相邻两项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出该数列是等比数列,之后令,求得数列的首项,最后应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求解即可,只要明确对既有项又有和的式子的变形方向即可得结果.

6.【浙江卷】已知等比数列{a n}的公比q>1,且a3+a4+a5=28,a4+2是a3,a5的等差中项.数列

{b n}满足b1=1,数列{(b n+1?b n)a n}的前n项和为2n2+n.

(Ⅰ)求q的值;

(Ⅱ)求数列{b n}的通项公式.

【答案】(Ⅰ)(Ⅱ)

【解析】分析:(Ⅰ)根据条件、等差数列的性质及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求解公比,(Ⅱ)先根据数列前n项和求通项,解得,再通过叠加法以及错位相减法求.

详解:(Ⅰ)由是的等差中项得,所以,

解得.由得,因为,所以.

(Ⅱ)设,数列前n项和为.由解得. 由(Ⅰ)可知,所以,故

.设

所以,因此

又,所以.

点睛:用错位相减法求和应注意的问题:(1)要善于识别题目类型,特别是等比数列公比为负数的情形;(2)在写出“”与“”的表达式时应特别注意将两式“错项对齐”以便下一步准确写出“”的表达式;(3)在应用错位相减法求和时,若等比数列的公比为参数,应分公比等于1和不等于1两种情况求解.

7.【理数天津卷】设是等比数列,公比大于0,其前n项和为,是等差数列.已知,,,.

(I)求和的通项公式;

(II)设数列的前n项和为,

(i)求;

(ii)证明.

【答案】(Ⅰ),;(Ⅱ)(i).(ii)证明见解析.

详解:(I)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由可得.因为,可得,故.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由,可得由,可得从而故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II)(i)由(I),有,故

.

(ii)因为,

所以.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数列求和的方法,数列中的指数裂项方法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转化能力和计算求解能力.

8.【江苏卷】设,对1,2,···,n的一个排列,如果当s

为1,2,···,n的所有排列中逆序数为k的全部排列的个数.

(1)求的值;

(2)求的表达式(用n表示).

【答案】(1)2 5 2)n≥5时,

【解析】分析:(1)先根据定义利用枚举法确定含三个元素的集合中逆序数为2的个数,再利用枚举法确定含四个元素的集合中逆序数为2的个数;(2)先寻求含n个元素的集合中逆序数为2与含n+1个元素的集合中逆序数为2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叠加法求得结果. 详解:解:(1)记为排列abc的逆序数,对1,2,3的所有排列,有

,所以

.对1,2,3,4的排列,利用已有的1,2,3的排列,将数字4添加进去,4在新排列中的位置只能是最后三个位置.因此,

点睛:探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有观察(观察规律)、比较(比较已知数列)、归纳、转化(转化为特殊数列)、联想(联想常见的数列)等方法.寻求相邻项之间的递推关系,是求数列通项公式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9.【江苏卷】设是首项为,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是首项为,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

(1)设,若对均成立,求d的取值范围;

(2)若,证明:存在,使得对

均成立,并求的取值范围(用表示).

【答案】(1)d的取值范围为.(2)d的取值范围为,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结合并分别令n=1,2,3,4列出不等式组,即可解得公差d的取值范围;(2)先根据绝对值定义将不等式转化为,根据条件易得左边不等式恒成立,再利用数列单调性确定右边单调递增,转化为最小值问题,即得公差d的取值范围.

详解:解:(1)由条件知:.因为对n=1,2,3,4均成立,即对n=1,2,3,4均成立,即11,1d3,32d5,73d9,得.

因此,d的取值范围为.

①当时,,

当时,有,从而.因此,当时,数列单调递增,故数列的最大值为.

②设,当x>0时,,所以单调递减,

从而

时,数列单调递减,故数列的最小值为.因此,d的取值范围

为.

点睛:对于求不等式成立时的参数范围问题,一般有三个方法,一是分离参数法, 使不等式一端是含有参数的式子,另一端是一个区间上具体的函数,通过对具体函数的研究确定含参式子满足的条件.二是讨论分析法,根据参数取值情况分类讨论,三是数形结合法,将不等式转化为两个函数,通过两个函数图像确定条件.

10.【理数全国卷II】记为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已知,.

(1)求的通项公式;

(2)求,并求的最小值.

【答案】(1)a n=2n–9,(2)S n=n2–8n,最小值为–16.

【解析】分析:(1)根据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出公差,再代入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得结果,(2)根据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得的二次函数关系式,根据二次函数对称轴以及自变量为正整数求函数最值.

详解:(1)设{a n}的公差为d,由题意得3a1+3d=–15.由a1=–7得d=2.所以{a n}的通项公式为a n=2n–9.

(2)由(1)得S n=n2–8n=(n–4)2–16.所以当n=4时,S n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16.点睛:数列是特殊的函数,研究数列最值问题,可利用函数性质,但要注意其定义域为正整数集这一限制条件.

11.【理数天津卷】设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目标函数的最大值为

A. 6

B. 19

C. 21

D. 45

【答案】C

.本题选择C选项.

点睛:求线性目标函数z=ax+by(ab≠0)的最值,当b>0时,直线过可行域且在y轴上截距最大时,z值最大,在y轴截距最小时,z值最小;当b<0时,直线过可行域且在y轴上截距最大时,z值最小,在y轴上截距最小时,z值最大.

12.【理新课标I卷】已知集合,则

A. B.

C. D.

【答案】B

详解:解不等式得,所以,

所以可以求得,故选B.

点睛:该题考查的是有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以及集合的补集的求解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形式以及补集中元素的特征,从而求得结果.

13.【全国卷Ⅲ理】设,,则

A. B. C. D.

【答案】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数的运算和不等式,属于中档题。

14.【浙江卷】若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最大值是___________.

【答案】 -2 8

【解析】分析:先作可行域,再平移目标函数对应的直线,从而确定最值.

详解:作可行域,如图中阴影部分所示,则直线过点A(2,2)时取最大值8,过点B(4,-2)时取最小值-2.

点睛:线性规划的实质是把代数问题几何化,即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题.需要注意的是:一,准确无误地作出可行域;二,画目标函数所对应的直线时,要注意与约束条件中的直线的斜率进行比较,避免出错;三,一般情况下,目标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会在可行域的端点或边

界处取得.

15.【理数天津卷】已知,且,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 【答案】

点睛:在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要把握不等式成立的三个条件,就是“一正——各项均为正;二定——积或和为定值;三相等——等号能否取得”,若忽略了某个条件,就会出现错误.

16.【理北京卷】若x,y满足,则2y?x的最小值是_________.

【答案】3

【解析】分析:将原不等式转化为不等式组,画出可行域,分析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可知当时取得最小值.

详解:不等式可转化为,即,满足条件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可行域如下图

令,由图象可知,当过点时,取最小值,此时

的最小值为.

点睛:此题考查线性规划,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当时,直线过可行域在轴上截距最大时,值最大,在轴上截距最小时,值最小;当时,直线过可行域在轴上截距最大时,值最小,在轴上截距最小时,值最大.

17.【江苏卷】在中,角所对的边分别为,,的平分线交

于点D,且,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

【答案】9

为.

点睛:在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要特别注意“拆、拼、凑”等技巧,使其满足基本不等式中“正”(即条件要求中字母为正数)、“定”(不等式的另一边必须为定值)、“等”(等号取得的条件)的条件才能应用,否则会出现错误.

18.【理新课标I卷】若,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大值为________.【答案】6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题中所给的约束条件,画出相应的可行域,再将目标函数化成斜截式,之后在图中画出直线,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结合的几何意义,

可以发现直线过B点时取得最大值,联立方程组,求得点B的坐标代入目标函数解析式,求得最大值.

详解:根据题中所给的约束条件,画出其对应的可行域,如图所示:

由可得,画出直线,将其上下移动,结合的几何意义,可知当直线过点B时,z取得最大值,

由,解得,此时,故答案为6.

点睛:该题考查的是有关线性规划的问题,在求解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正确画出约束条件对应的可行域,之后根据目标函数的形式,判断z的几何意义,之后画出一条直线,上下平移,判断哪个点是最优解,从而联立方程组,求得最优解的坐标,代入求值,要明确目标函数的形式大体上有三种:斜率型、截距型、距离型;根据不同的形式,应用相应的方法求解.

19.【理数全国卷II】若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答案】9

点睛:线性规划问题是高考中常考考点,主要以选择及填空的形式出现,基本题型为给出约束条件求目标函数的最值,主要结合方式有:截距型、斜率型、距离型等.

优质模拟试题

20.【四川省冲刺演练(一)】设,满足约束条件,若的最大值为,则

的最大值为()

A. B. C. D.

【答案】C

详解:作出x,y满足约束条件表示的平面区域,由解得A(,a),直

线z=x+y,经过交点A时,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6,可得,解得a=4.则=

的几何意义是可行域的点与(﹣4,0)连线的斜率,由可行域可知(﹣4,0)与B连线的斜率最大,由可得B(﹣2,4),则的最大值为:4.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线性规划问题,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实质是把代数问题几何化,即数形结合思想.需要注意的是:一,准确无误地作出可行域;二,画目标函数所对应的直线时,要注意让其斜率与约束条件中的直线的斜率进行比较,避免出错;三,一般情况下,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会在可行域的端点或边界上取得.

21.【山东省烟台市适应性练习(二)】设满足约束条件,向量

,则满足的实数的最小值为()

A. B. C. D.

【答案】B

解得,的实数m的最小值为:.故选:B.

点睛:本题是常规的线性规划问题,线性规划问题常出现的形式有:①直线型,转化成斜截式比较截距,要注意前面的系数为负时,截距越大,值越小;②分式型,其几何意义是已知点与未知点的斜率;③平方型,其几何意义是距离,尤其要注意的是最终结果应该是距离的平方;④绝对值型,转化后其几何意义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22.【天津市河东区二模】已知正实数a,b,c满足当取最小值时,a+b-c 的最大值为()

A. 2

B.

C.

D.

【答案】C

详解:正实数a,b,c满足a2﹣ab+4b2﹣c=0,可得c=a2﹣ab+4b2,

.当且仅当a=2b取得等号,则a=2b时,取得最小值,且c=6b2,∴a+b﹣c=2b+b﹣6b2=﹣6b2+3b=,当b=时,a+b﹣c有

最大值为.故答案为:C

点睛:(1)本题主要考查基本不等式和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2)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观察分析已知联想到消元,先得到c=a2

﹣ab+4b2,代入消去c.转化的思想是高中数学中最普遍的数学思想,利用它可以把复杂变简单,把陌生变熟悉,从而突破解题障碍,完成解题目标.

23.【江西省南昌市三模】已知是两个非零向量,且,则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

【答案】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设,则,由分析可得

变形可得进而可得,变形可得

,由基本不等式分析可得答案.

详解:根据题意,设设,则,若,则

变形可

得:则又由

;则|的最大值为.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向量数量积的计算以及基本不等式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构造关于的模的函数.

24.【安徽省示范高中(皖江八校)第八联考】设为数列的前项和,已知,对任

意 ,都有,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答案】30

详解:当时,,∴数列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

∴当且仅当即时,等号成立,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考查了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25.【山东省威海市二模】.在数列中,,一个7行8列的数表中,第行第列的元素为,则该数表中所有不相等元素之和为()

A. B. C. D.

【答案】C

【解析】分析:由于该矩阵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c ij=a i?a j+a i+a j=(2i﹣1)(2j﹣1)+2i﹣1+2j ﹣1=2i+j﹣1(i=1,2,…,7;j=1,2,…,8),根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即可求出.

详解:该矩阵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c ij=a i?a j+a i+a j=(2i﹣1)(2j﹣1)+2i﹣1+2j﹣1=2i+j﹣1 (i=1,2,…,7;j=1,2,…,8),其数据如下表所示:

i,j 1 2 3 4 5 6 7 8

1 22﹣1 23﹣1 24﹣1 25﹣1 26﹣1 27﹣1

2 23﹣1 24﹣1 25﹣1 26﹣1 27﹣1 28﹣1

3 24﹣1 25﹣1 26﹣1 27﹣1 28﹣1 29﹣1

4 25﹣1 26﹣1 27﹣1 28﹣1 29﹣1 210﹣1

5 26﹣1 27﹣1 28﹣1 29﹣1 210﹣1 211﹣1

6 27﹣1 28﹣1 29﹣1 210﹣1 211﹣1

7 28﹣1 29﹣1 210﹣1 211﹣1

由表可知,该数表中所有不相等元素之和为22﹣1+23﹣1++=-14=,故答案为:C

点睛:(1)本题主要考查等比数列求和,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能力. (2)解答本题

时,要注意审题,本题求的是“所有不相等

...元素的和”.

26.【福建省厦门市三模】已知数列满足,,

是递增数列,是递减数列,则__________.

【答案】

【解析】分析:先判断,可得

,,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结果.

详解:是递增数列,,,

,,又

成立,由是递减数列,,同理可得,,,

是首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故,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定义以及已知数列的递推公式求通项,属于中档题.由数列的递推公式求通项常用的方法有:(1)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先根据条件判定出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2)累加法,相邻两项的差成等求和的数列可利用累加求通项公式;(3)累乘法,相邻两项的商是能求出积的特殊数列时用累乘法求通项;(4)构造法,形如

的递推数列求通项往往用构造法,即将

利用待定系数法构造成的形式,再根据等比数例求出的通项,进而得出的通项公式.

27.【山东省济南二模】已知表示不超过的最大整数,例如: .在数列中, ,记为数列的前项和,则__________.

【答案】4947

点睛:(1)本题主要考查数列的求和,考查学生接受新定义运用新定义处理问题的能力,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2)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其一是对n 分类讨论,其二是计算每一段内的所有项的和,弄准项数,

不能计算出错.

28.【河南省郑州市三模】已知等差数列的公差,其前项和为,若,且成等比数列.

(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若,证明:.

【答案】(Ⅰ);(Ⅱ)证明见解析.

详解:(Ⅰ)∵数列为等差数列,且,.∵成等比数列,

∴,即,又∴,∴,∴.

(Ⅱ)证明:由(Ⅰ)得,∴.∴

.∴.

点睛:对于通项公式是分式型的数列求和时一般用裂项法,解题时注意以下两点:

(1)列项时,一般是前边裂几项,后边就裂几项直到发现被消去项的规律为止;(2)消项的规律为:消项后前边剩几项,后边就剩几项,前边剩第几项,后边就剩倒数第几项,即剩余的项具有对称性.

29.【江西省南昌市三模】已知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且.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求数列的前项和.

【答案】(1)(2)

详解:(1)由得,所以或,又因为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负值舍去,所以.

(2)因为,所以

由①

高中数学数列专题大题训练

高中数学数列专题大题组卷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等差数列{a n}的前m项和为30,前2m项和为100,则它的前3m项和为()A.130 B.170 C.210 D.260 2.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 n},a1a2a3=5,a7a8a9=10,则a4a5a6=()A.B.7 C.6 D. 3.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若a1=1,a n+1=3S n(n≥1),则a6=() A.3×44B.3×44+1 C.44D.44+1 4.已知数列{a n}满足3a n+1+a n=0,a2=﹣,则{a n}的前10项和等于()A.﹣6(1﹣3﹣10)B.C.3(1﹣3﹣10)D.3(1+3﹣10)5.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已知S3=a2+10a1,a5=9,则a1=()A.B.C.D. 6.已知等差数列{a n}满足a2+a4=4,a3+a5=10,则它的前10项的和S10=()A.138 B.135 C.95 D.23 7.设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若S m﹣1=﹣2,S m=0,S m+1=3,则m=()A.3 B.4 C.5 D.6 8.等差数列{a n}的公差为2,若a2,a4,a8成等比数列,则{a n}的前n项和S n=() A.n(n+1)B.n(n﹣1)C.D. 9.设{a n}是等差数列,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若a1+a2>0,则a2+a3>0 B.若a1+a3<0,则a1+a2<0 C.若0<a 1<a2,则a2D.若a1<0,则(a2﹣a1)(a2﹣a3)>0 二.解答题(共14小题) 10.设数列{a n}(n=1,2,3,…)的前n项和S n满足S n=2a n﹣a1,且a1,a2+1,a3成等差数列.

数列与不等式知识点及练习唐

数列与不等式 一、看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2(1为常数d n d a a n n ≥=--②211-++=n n n a a a (2≥n )③b kn a n +=(k n ,为常数). 二、看数列是不是等比数列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0,,2(1≠≥=-且为常数q n q a a n n ②112 -+?=n n n a a a (2≥n ,011≠-+n n n a a a ) (2)在等差数列{n a }中,有关S n 的最值问题:(1)当1a >0,d<0时,满足?? ? ≤≥+0 01m m a a 的项数m 使得m s 取最大值. (2)当1a <0,d>0时,满足?? ?≥≤+0 1m m a a 的项数m 使得m s 取最小值.在解含绝对 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四.数列通项的常用方法: (1)利用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2)利用公式法求数列的通项:①?? ?≥-==-) 2()111n S S n S a n n n (;② {}n a 等差、等比数列{}n a 公式.(3)应用迭加(迭乘、迭代)法求数列的通项:① )(1n f a a n n +=+;②).(1n f a a n n =+(4)造等差、等比数列求通项:q pa a n n +=+1;②n n n q pa a +=+1;③)(1n f pa a n n +=+;④n n n a q a p a ?+?=++12.第一节通项公式 常用方法题型1 利用公式法求通项 例1:1.已知{a n }满足a n+1=a n +2,而且a 1=1。求a n 。 2.已知n S 为数列{}n a 的前n 项和,求下列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⑴ 1322 -+=n n S n ; ⑵12+=n n S .总结:任何一个数列,它的前n 项和n S 与通项n a 都存在关系: ???≥-==-)2()1(11n S S n S a n n n 若1a 适合n a ,则把它们统一起来,否则就用分段函数表示. 题型2 应用迭加(迭乘、迭代)法求通项 例2:⑴已知数列{}n a 中,)2(12,211≥-+==-n n a a a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⑵已知n S 为数列{}n a 的前n 项和,11=a ,n n a n S ?=2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总结:⑴迭加法适用于求递推关系形如“)(1n f a a n n +=+”; 迭乘法适用于求递推关系形如 “ ) (1n f a a n n ?=+“;⑵迭加法、迭乘法公式:① 1 1232211)()()()(a a a a a a a a a a n n n n n n n +-++-+-+-=-----

高中数学数列放缩专题:用放缩法处理数列和不等问题

用放缩法处理数列和不等问题(教师版) 一.先求和后放缩(主要是先裂项求和,再放缩处理) 例1.正数数列{}n a 的前n 项的和n S ,满足12+=n n a S ,试求: (1)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设11+= n n n a a b ,数列{}n b 的前n 项的和为n B ,求证:2 1

高中数学竞赛专题讲座---数列与和式不等式(1)

数列与和式不等式 数列与和式不等式的解题方法需要同学们深入了解,在解题过程中,往往要利用一些恒等式、变换法等方法对数列和式进行变形,并结合数列求和等相关知识,灵活运用各种技巧.尤其当涉及到整数命题的证明,有时候也可以考虑用归纳法进行证明,当然在证明过程中,解题方法并非千篇一律,而是灵活多变,根据具体题意可以寻找恰当的解法,二者之间的紧密结合,也在竞赛中作为考察学生的重要题型之一,下面通过例题简要介绍几种解题方法与技巧: 例1 已知i x R ∈(1,2,,,2)i n n =≥ ,满足 1 1 ||1,0n n i i i i x x ====∑∑.求证: 1 1122n i i x i n =≤-∑ 证:设 1 1 ,n n i i i i x x A B a b i ===+=+∑∑ ,其中,A a 为正项之和,,B b 为负项之和,由题意知, 0,1A B A B +=-=,得12A B =-= ,因为,A B a A B b n n ≤≤≤≤,所以A B B a b A n n +≤+≤+, 即111 11()2222n i i x n i n =--≤≤- ∑,也就是11122n i i x i n =≤-∑ 说明:本题通过设元,将数列拆分成正负两部分,然后运用不等式相关知识,很自然过渡到绝对值不 等式. 例2 设1112n a n =+ ++ ,*n N ∈,求证:对2n ≥,有2 322()23n n a a a a n >+++ . 证:22 2212 2211111111(1)(1)2(1)22121 1211 ()2.n n n n a a n n n n n a a n n n n n --=+++-+++=+?+++--=+-=?- 故22 321222111 2( )()2323n n a a a a a n n -=+++-+++ .所以 2 332222233221111112( )(1)2()(1)2323231223(1)1 2()2(). 2323n n n n n a a a a a a a n n n n n a a a a a a n n n =++++---->++++----??-=++++>+++ 说明:本题若通过n a 表达式来证明将非常复杂,可以考虑通过建立递推关系,使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 例3 无穷正实数列{}n x 有以下性质:011,(0)i i x x x i +=≤≥ (1) 试证:对具有上述性质的任一数列,总能找到一个1n ≥,使下式成立22 201112 3.999n n x x x x x x -+++≥ (2) 寻找这样一个数列,使得下列不等式22 2011124n n x x x x x x -+++< 对任一n 成立. 证:(1)

(完整版)高三文科数学数列专题.doc

高三文科数学数列专题 高三文科数学复习资料 ——《数列》专题 1. 等差数列{ a n}的前n项和记为S n,已知a1030, a2050 . ( 1)求通项a n; ( 2)若S n242 ,求 n ; ( 3)若b n a n20 ,求数列 { b n } 的前 n 项和 T n的最小值. 2. 等差数列{ a n}中,S n为前n项和,已知S77, S1575 . ( 1)求数列{ a n}的通项公式; ( 2)若b n S n,求数列 {b n } 的前 n 项和 T n. n 3. 已知数列{ a n}满足a1 1 a n 1 ( n 1) ,记 b n 1 , a n . 1 2a n 1 a n (1)求证 : 数列{ b n}为等差数列; (2)求数列{ a n}的通项公式 . 4. 在数列a n 中, a n 0 , a1 1 ,且当 n 2 时,a n 2S n S n 1 0 . 2 ( 1)求证数列1 为等差数列;S n ( 2)求数列a n的通项 a n; ( 3)当n 2时,设b n n 1 a n,求证: 1 2 (b2 b3 b n ) 1 . n 2(n 1) n 1 n 5. 等差数列{ a n}中,a18, a4 2 . ( 1)求数列{ a n}的通项公式; ( 2)设S n| a1 | | a2 || a n |,求 S n;

1 (n N *) , T n b1 b2 b n (n N *) ,是否存在最大的整数m 使得对任( 3)设b n n(12 a n ) 意 n N * ,均有T n m 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成立,若存在,求出 32 6. 已知数列{log2(a n1)} 为等差数列,且a13, a39 . ( 1)求{ a n}的通项公式; ( 2)证明: 1 1 ... 1 1. a2 a1 a3 a2 a n 1 a n 7. 数列{ a n}满足a129, a n a n 12n 1(n 2, n N * ) . ( 1)求数列{ a n}的通项公式; ( 2)设b n a n,则 n 为何值时, { b n } 的项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多少?n 8. 已知等差数列{ a n}的公差d大于0 , 且a2,a5是方程x2 12 x 27 0 的两根,数列 { b n } 的前 n 项和 为 T n,且 T n 1 1 b n. 2 ( 1)求数列{ a n} , { b n}的通项公式; ( 2)记c n a n b n,求证:对一切 n N 2 , 有c n. 3 9. 数列{ a n}的前n项和S n满足S n2a n 3n . (1)求数列{ a n}的通项公式a n; (2)数列{ a n}中是否存在三项,它们可以构成等差数列?若存在,请求出一组适合条件的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10. 已知数列{ a n}的前n项和为S n,设a n是S n与 2 的等差中项,数列{ b n} 中, b1 1,点 P(b n , b n 1 ) 在 直线 y x 2 上. ( 1)求数列{ a n} , { b n}的通项公式

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问题

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问题 测试时间: 120分钟 满分:150分 解答题(本题共9小题,共15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 1. [2016 ?银川一模](本小题满分15分)在等差数列{刘中,a i = 3,其前n 项和为S, 等比数 列{b n }的各项均为正数,b 1 = 1,公比为q (q z 1),且b 2+ S 2= 12, q = f 2. b 2 (1) 求 a n 与 b n ; …1 1 1 1 2 (2) 证明:3< S +§+…+ S <§. b 2 + S 2= 12 , 1 1 1 故 S +S +…+ s n = 1 —百.(12 1 1 因为n >2所以0<市三$于 1 2 1 2 所以21 —市<2, 1 1 1 1 2 即 3= S 1 + S 2+…+ s n <2.(15 分) 3 3a 2. [2017 ?黄冈质检](本小题满分15分)已知数列{◎}的首项a 1= , a n +1 = 二,n 5 2a n + 1 a 1 a 2 a n 2 1 1 (2) 记S = + — + ???+—,若$<100,求最大正整数 n . (1)设{a n }的公差为d ,因为 q + 6 + d = 12, 所以 6 + d q = 解得 q = 3 或 q =— 4(舍),d = 3.(4 分) 故 a n = 3+ 3( n — 1) = 3n , b n = 3n 1 .(6 分) ⑵证明:因为S n = n 3+ 3n (8分) 1 所以S n 3+ 3n 1 1 n n +1 .(10 分) 1 1 - 2 1 1 2- 3 1 1 3-4 + … + 1 1 n n +1

2019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三数列与不等式第1讲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学案

第1讲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考情考向分析] 1.等差、等比数列基本量和性质的考查是高考热点,经常以小题形式出现.2.等差、等比数列的判定及综合应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注意基本量及定义的使用,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热点一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运算 1.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a n =a 1+(n -1)d ; 等比数列:a n =a 1·q n -1 . 2.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S n = n (a 1+a n ) 2 =na 1+ n (n -1) 2 d ; 等比数列:S n =????? a 1(1-q n )1-q =a 1-a n q 1-q (q ≠1),na 1(q =1). 3.性质 若m +n =p +q , 在等差数列中a m +a n =a p +a q ; 在等比数列中a m ·a n =a p ·a q . 例1 (1)(2018·全国Ⅰ)记S n 为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若3S 3=S 2+S 4,a 1=2,则a 5等于( ) A .-12 B .-10 C .10 D .12 答案 B 解析 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由3S 3=S 2+S 4, 得3???? ??3a 1+3×(3-1)2×d =2a 1+2×(2-1)2×d +4a 1+4×(4-1)2×d ,将a 1=2代入上式,解得d =-3, 故a 5=a 1+(5-1)d =2+4×(-3)=-10.故选B. (2)(2018·杭州质检)设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 n }中,若S 4=80,S 2=8,则公比q =________,a 5=________. 答案 3 162

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问题突破策略1

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问题突破策略 类型1:求有数列参与的不等式恒成立条件下参数问题 求数列与不等式相结合恒成立条件下的参数问题主要两种策略:(1)若函数f (x )在定义域为D ,则当x ∈D 时,有f (x )≥M 恒成立?f (x )min ≥M ;f (x )≤M 恒成立?f (x )max ≤M ;(2)利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等数列知识化简不等式,再通过解不等式解得. 【题1】 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q >1,第17项的平方等于第24项,求使a 1+a 2+…+a n > 1231111 n a a a a ++++……恒成立的正整数n 的范围. 【题1】 利用条件中两项间的关系,寻求数列首项a 1与公比q 之间的关系,再利用等比数列前n 项公式和及所得的关系化简不等式,进而通过估算求得正整数n 的取值范围. 【解】 由题意得:(a 1q 16)2=a 1q 23,∴a 1q 9=1. 由等比数列的性质知数列{ 1n a }是以11a 为首项,以1q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要使不等式成立, 则须1(1)1n a q q -->111(1) 11n a q q --,把a 2 1=q -18代入上式并整理,得q -18(q n -1)>q (1-1n q ), q n >q 19,∵q >1,∴n >19,故所求正整数n 的取值范围是n ≥20. 【点评】 本题解答数列与不等式两方面的知识都用到了,主要体现为用数列知识化简,用不等式知识求得最后的结果.本题解答体现了转化思想、方程思想及估算思想的应用. 【题2】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a 1=a ,a n +1=S n +3n ,n ∈N *. (1)设b n =S n -3n ,求数列{b n }的通项公式;(2)若a n +1≥a n ,n ∈N *,求a 的取值范围. 【题2】 第(1)小题利用S n 与a n 的关系可求得数列的通项公式;第(Ⅱ)小题将条件a n +1≥a n 转化为关于n 与a 的关系,再利用a ≤f (n )恒成立等价于a ≤f (n )min 求解. 【解】 (1)依题意,S n +1-S n =a n +1=S n +3n ,即S n +1=2S n +3n , 由此得S n +1-3 n +1=2(S n -3n ). 因此,所求通项公式为b n =S n -3n =(a -3)2 n -1,n ∈N *, ① (2)由①知S n =3n +(a -3)2 n -1,n ∈N *, 于是,当n ≥2时,a n =S n -S n -1=3n +(a -3)2 n -1-3n -1-(a -3)2 n -2=2×3n -1+(a -3)2 n -2, a n +1-a n =4×3 n -1+(a -3)2 n -2=2 n -2·[12·(32 )n -2 +a -3], 当n ≥2时,a n +1≥a n ,即2 n -2·[12·(32)n -2+a -3]≥0,12·(32 )n -2 +a -3≥0, ∴a ≥-9, 综上,所求的a 的取值范围是[-9,+∞) 【点评】 一般地,如果求条件与前n 项和相关的数列的通项公式,则可考虑S n 与a n 的关系求解.本题求参数取值范围的方法也一种常用的方法,应当引起重视. 类型2:数列参与的不等式的证明问题 此类不等式的证明常用的方法:(1)比较法,特别是差值比较法是最根本的方法;(2)分析法与综合法,一般是利用分析法分析,再利用综合法分析;(3)放缩法,主要是通过分母分子的扩大或缩小、项数的增加与减少等手段达到证明的目的. 【题3】 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其前n 项和为S n ,a 3=7,S 4=24.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设p 、q 都是正整数,且p ≠q ,证明:S p +q <1 2 (S 2p +S 2q ). 【题3】 根据条件首先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 项公式和建立方程组即可解决第(1)小题;第(2)小题利用差值比较法就可顺利解决. 【解】 (1)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是d ,依题意得,??? a 1+2d =74a 1+6d =24,解得??? a 1=3 d =2 ,

备战高考技巧大全之高中数学黄金解题模板:专题26 数列求和方法答案解析

【高考地位】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的重要衔接点,其涉及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与方法,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成为历年高考久考不衰的热点题型,在历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是我们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方法,是高考的必考热点之一。此类问题中除了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外,大部分数列的求和都需要一定的技巧。下面,就近几年高考数学中的几个例子来谈谈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方法点评】 方法一 公式法 解题模板:第一步 结合所求结论,寻找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第二步 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求出未知量; 第三步 利用前n 项和公式求和结果 例1.设}{n a 为等差数列,n S 为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已知77=S ,7515=S ,n T 为数列}{n S n 的前n 项和,求n T . 【评析】直接应用公式求和时,要注意公式的应用范围,如当等比数列公比为参数(字母)时,应对其公比是否为1进行讨论.常用的数列求和公式有:

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 11()(1)22 n n n a a n n S na d +-==+. 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111(1)(1)(1)11n n n na q S a q a a q q q q =??=--?=≠?--? . 自然数方幂和公式:1123(1)2 n n n +++???+=+ 22221123(1)(21)6 n n n n +++???+=++ 333321123[(1)]2 n n n +++???+=+ 【变式演练1】已知{a n }是等差数列,a 1+a 2=4,a 7+a 8=28,则该数列前10项和S 10等于( ) A.64 B.100 C.110 D.120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 1+a 2=4,a 7+a 8=28,解方程组可得11,2a d == 101109101002 S a d ?∴=+ = 考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求和 方法二 分组法 解题模板:第一步 定通项公式:即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第二步 巧拆分:即根据通项公式特征,将其分解为几个可以直接求和的数列; 第三步 分别求和:即分别求出各个数列的和; 第四步 组合:即把拆分后每个数列的求和进行组合,可求得原数列的和. 例2. 已知数列{a n }是3+2-1,6+22-1,9+23-1,12+24-1,…,写出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并求其前n 项 S n .

高中数学归纳法大全数列不等式精华版

§数学归纳法 1.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及基本步骤 数学归纳法是用来证明某些与正整数n有关的数学命题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步骤是: (1)验证:n=n0 时,命题成立; (2)在假设当n=k(k≥n0)时命题成立的前提下,推出当n=k+1时,命题成立. 根据(1)(2)可以断定命题对一切正整数n都成立. 2.归纳推理与数学归纳法的关系 数学上,在归纳出结论后,还需给出严格证明.在学习和使用数学归纳法时, 需要特别注意: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对象是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 (2)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中,两个基本步骤缺一不可.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第一步时,是验证使命题成立的最小正整数n,注意n不一定是1. 2.当证明从k到k+1时,所证明的式子不一定只增加一项;其次,在证明命题对n=k+1成立时,必须运用命题对n=k成立的归纳假设.步骤二中,在 由k到k+1的递推过程中,突出两个“凑”:一“凑”假设,二“凑”结论.关键是明确n=k+1时证明的目标,充分考虑由n=k到n=k+1时命题 形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若实在凑不出结论,特别是不等式的证明,还可以应用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放缩法等来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这也是证题的常用方法. 3.用数学归纳法证命题的两个步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尽管部分与正整数 有关的命题用其他方法也可以解决,但题目若要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则必须 依题目的要求严格按照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进行,否则不正确. 4.要注意“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思维模式,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的应用,加强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的数学应用能力.

5.数学归纳法与归纳推理不同.(1)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断该类事物中每一个都有这种属性.结果不一定正确,需要进行严格的证明.(2)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数学命题的方法,结果一定正确. 6.在学习和使用数学归纳法时,需要特别注意: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对象是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要求这个命题对所有的正整数n 都成立; (2)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中,两个基本步骤缺一不可. 数学归纳法是推理逻辑,它的第一步称为奠基步骤,是论证的基础保证,即通过验证落实传递的起点,这个基础必须真实可靠;它的第二步称为递推步骤,是命题具有后继传递的保证,即只要命题对某个正整数成立,就能保证该命题对后继正整数都成立,两步合在一起为完全归纳步骤,称为数学归纳法,这两步各司其职,缺一不可.特别指出的是,第二步不是判断命题的真伪,而是证明命题是否具有传递性.如果没有第一步,而仅有第二步成立,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 证明:12+122+123+…+12 n -1+12n =1-1 2n (其中n ∈N +). [证明] (1)当n =1时,左边=12,右边=1-12=1 2,等式成立. (2)假设当n =k (k ≥1)时,等式成立,即 12+122+123+…+12k -1+12k =1-12k , 那么当n =k +1时, 左边=12+122+123+…+12k -1+12k +1 2k +1 =1-12k +12k +1=1-2-12k +1=1-1 2k +1=右边. 这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 根据(1)和(2),可知等式对任何n ∈N +都成立.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2+13-14+…+12n -1- 1 2n

人教版最新高中数学数列专题复习(综合训练篇含答案)Word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人教版最新高中数学数列专题复习(综合训练篇含答案)Word 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综合训练篇 一、选择题: 1. 在等差数列中,,则的值为 ( D ){}n a 120 31581=++a a a 1092a a - A .18 B .20 C .22 D .24 2.等差数列满足:,若等比数列满足则为( B ) A .16 B .32 C .64 D .27{}n a 30,8531==+S a a {} n b ,,4311a b a b ==5b 3.等差数列中,则数列的前9项之和S9等于{} n a 1 a {a ( C )A .66 B .144 C .99 D .297 4.各项都是正数的等比数列的公比q ≠1,且,,成等差数列,则为(A ) A . B . C . D .或{} n a 2a 321a 1 a 5 443a a a a ++2 15-215+2 51-2 1 5+215- 5.设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 B ){}n a n n S ,33 6=S S = 69S S A. 2 B. C. D.3738 3

6.已知等差数列的前项的和为,且,,则过点和的直线的一个方向向 量的坐标是 ( B ){}n a n n S 210S =555S =(,) n P n a 2(2,)()n Q n a n N *++∈ A. B. C. D.1(2,)2 1(,2)2--1(,1) 2--(1,1)-- 7.设a 、b 、c 为实数,3a 、4b 、5c 成等比数列,且、、成等差数列,则 的值为( C ) A . B . C . D .a 1b 1c 1a c c a +15941594±15341534 ± 8. 已知数列的通项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n a ,1323211 ????????-??? ??? ? ? ??=--n n n a A .最大项为最小项为 B .最大项为最小项不存在,1a 3 a ,1a C .最大项不存在,最小项为 D .最大项为最小项为3 a ,1a 4a 9.已知为等差数列,++=105,=99.以表示的前项和,则使得达到最大 值的是(B ){}n a 1a 3a 5a 246a a a ++n S {}n a n n S n A .21 B .20 C .19 D .18 9.一系列椭圆都以一定直线l 为准线,所有椭圆的中心都在定点M , 且点M 到l 的距离为2,若这一系列椭圆的离心率组成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而椭圆相应的长半轴长为ai=(i=1,2,…,n),设bn=2(2n+1)·3n -2·an ,且Cn=,Tn=C1+C2+…+Cn ,若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专题复习知识点习题.doc

数列求和例题精讲 1. 公式法求和 (1)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 S n n(a 1 a n ) n(a k 1 a n k ) n( n 1) d 2 2 na 1 2 (2)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 q 1 时 S n na 1 q 1 时 S n a 1 (1 q n ) a 1 a n q 1 q 1 q (3)前 n 个正整数的和 1 2 3 n(n 1) n 2 前 n 个正整数的平方和 12 22 32 n 2 n(n 1)(2n 1) 6 前 n 个正整数的立方和 13 23 33 n 3 [ n(n 1) ] 2 ( 1)弄准求和项数 n 的值; 2 公式法求和注意事项 ( 2)等比数列公比 q 未知时,运用前 n 项和公式要分类。 例 1.求数列 1,4,7, ,3n 1 的所有项的和 例 2.求和 1 x x 2 x n 2 ( n 2, x 0 )

2.分组法求和 例 3.求数列 1, 1 2,1 2 3,,1 2 3 n 的所有项的和。 5n 1 (n为奇数 ) 例 4.已知数列a n中,a n ,求 S2m。 ( 2) n (n为偶数 ) 3.并项法求和 例 5.数列a n 中, a n ( 1) n 1 n2,求 S100。 例 6.数列a n中,,a n( 1) n 4n ,求 S20及 S35。 4.错位相减法求和 若a n 为等差数列,b n 为等比数列,求数列a n b n(差比数列)前n项 b n 的公比。 和,可由S n qS n求 S n,其中q 为

例 7.求和12x 3x 2nx n 1(x0 )。 5.裂项法求和 :把数列各项拆成两项或多项之和,使之出现成对互为相反数的项。 例 8.求和 1 1 1 1 。 1 3 3 5 5 7 (2n 1)(2n 1) 例 9.求和 1 1 1 1 2 1 3 2 23 。 n 1n [练习] 1 1 1 1 1 2 3 2 3 n 1 2 1 a n S n 2 1 n 1

2017高考数列与不等式

2017高考数列与不等式 1.【2017课标1,文7】设x,y满足约束条件 33, 1, 0, x y x y y +≤ ? ? -≥ ? ?≥ ? 则z=x+y的最大值为 A.0 B.1 C.2 D.3 2.【2017课标II,文7】设,x y满足约束条件 2+330 2330 30 x y x y y -≤ ? ? -+≥ ? ?+≥ ? ,则2 z x y =+的最小值是 A.15 - B.9- C.1 D 9 3.【2017课标3,文5】设x,y满足约束条件 3260 x y x y +-≤ ? ? ≥ ? ?≥ ? ,则z x y =-的取值范围是() A.[–3,0] B.[–3,2] C.[0,2] D.[0,3] 4.【2017北京,文4】若,x y满足 3, 2, , x x y y x ≤ ? ? +≥ ? ?≤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则2 x y +的最大值为 (A)1(B)3 (C)5 (D)9 5.【2017山东,文3】已知x,y满足约束条件 250 30 2 x y x y -+≤ ? ? +≥ ? ?≤ ? ,则z=x+2y的最大值是 A.-3 B.-1 C.1 D.3 6.【2017浙江,4】若x,y满足约束条件 30 20 x x y x y ≥ ? ? +-≥ ? ?-≤ ? ,则y x z2 + =的取值范围是 A.[0,6] B.[0,4] C.[6,)∞ +D.[4,)∞ + 7.【2017浙江,6】已知等差数列{a n}的公差为d,前n项和为S n,则“d>0”是“S4 + S6>2S5”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高三数列专题练习30道带答案

高三数列专题训练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解答题 1.在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23a =,且137a a a 、、成等比数列. (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记,求数列{}n b 的前n 项和n T . 2.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公差,50,053=+≠S S d 且1341,,a a a 成等比数列. (Ⅰ)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1,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求数列{}n b 的前n 项和n T . 3.设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2S ,3S 成等差数列,数列{}n b 满足2n b n =. (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设n n n c a b =?,若对任意*n N ∈,求λ的取值范围. 4.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2d =,其前n 项和为n S ,且等比数列{n b }满足11b a =, 24b a =,313b a =. (Ⅰ)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和数列{n b }的前n 项和n B ; (Ⅱ)记数列的前n 项和为n T ,求n T . 5.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满足()21,2,3,n n S a n =-=. (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n b 满足11b =,且1n n n b b a +=+,求数列{}n b 的通项公式; (3)设()3n n c n b =-,求数列{}n c 的前n 项和n T .

高考数学数列不等式证明题放缩法十种方法技巧总结

1. 均值不等式法 例1 设.)1(3221+++?+?=n n S n Λ求证 .2 )1(2)1(2 +<<+n S n n n 例2 已知函数 bx a x f 211 )(?+= ,若5 4)1(= f ,且 )(x f 在[0,1]上的最小值为21,求证: .2 1 21)()2()1(1 -+ >++++n n n f f f Λ 例3 求证),1(22 1321 N n n n C C C C n n n n n n ∈>?>++++-Λ. 例4 已知222121n a a a +++=L ,222 121n x x x +++=L ,求证:n n x a x a x a +++Λ2 211≤1. 2.利用有用结论 例5 求证.12)1 21 1()511)(311)(11(+>-+++ +n n Λ 例6 已知函数 .2,,10,)1(321lg )(≥∈≤x x f x f 对任意*∈N n 且2≥n 恒成立。 例7 已知1 1211 1,(1).2 n n n a a a n n +==+ ++ )(I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2)n a n ≥≥; )(II 对ln(1)x x +<对0x >都成立,证明2n a e <(无理数 2.71828e ≈L ) 例8 已知不等式 21111 [log ],,2232 n n N n n *+++>∈>L 。2[log ]n 表示不超过n 2log 的最大整数。设正数数列}{n a 满足:.2,),0(111≥+≤ >=--n a n na a b b a n n n 求证.3,] [log 222≥+

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问题

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问题

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问题 测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 分 解答题(本题共9小题,共15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2016·银川一模](本小题满分15分)在等差数列{a n }中,a 1=3,其前n 项和为S n ,等比数列{b n }的各项均为正数,b 1=1,公比为 q (q ≠1),且b 2+S 2=12,q =S 2 b 2 . (1)求a n 与b n ; (2)证明:13≤1S 1+1S 2+…+1S n <2 3 . 解 (1)设{a n }的公差为d ,因为 ???? ? b 2+S 2=12,q =S 2 b 2 ,

所以? ???? q +6+d =12,q =6+d q .解得q =3或q = -4(舍),d =3.(4分) 故a n =3+3(n -1)=3n ,b n =3n -1 .(6分) (2)证明:因为S n = n 3+3n 2 ,(8分) 所以1 S n =2n 3+3n =23? ?? ??1 n - 1n +1.(10分) 故1 S 1+1 S 2+…+1 S n = 23???? ??? ????1-12+? ????12-13+? ???? 13-14+…+? ????1n -1n +1 =23? ? ???1- 1n +1.(12分) 因为n ≥1,所以0<1n +1≤12,于是1 2≤1- 1 n +1 <1,

所以13≤23? ? ???1- 1n +1<23, 即13≤1S 1+1S 2+…+1S n <2 3 .(15分) 2.[2017·黄冈质检](本小题满分15分)已知数列{a n }的首项a 1=35,a n +1=3a n 2a n +1 ,n ∈N *. (1)求证:数列???? ?? 1a n -1为等比数列; (2)记S n =1a 1+1a 2+…+1 a n ,若S n <100,求最 大正整数n . 解 (1)证明:因为1 a n +1=23+1 3a n , 所以1 a n +1-1=13a n -13=13? ?? ??1 a n -1. 又因为1a 1-1≠0,所以1 a n -1≠0(n ∈N * ), 所以数列???? ?? 1a n -1为等比数列.(7分)

高考数学专题复习数列求和

第4讲数列求和 一、选择题 1.设数列{(-1)n}的前n项和为S n,则对任意正整数n,S n=( ) A.n[1n-1] 2 B. 1n-1+1 2 C.1n+1 2 D. 1n-1 2 解析∵数列{(-1)n}是首项与公比均为-1的等比数列, ∴S n=11n1 11 = 1n-1 2 . 答案 D 2.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和S n=n2-4n+2,则|a1|+|a2|+…+|a10|=( ) A.66 B.65 C.61 D.56 解析当n=1时,a1=S1=-1,当n≥2时,a n=S n-S n-1=n2-4n+2-[(n -1)2-4(n -1)+2]=2n-5.∴a2=-1,a3=1,a4=3,…,a10=15,∴|a1| +|a2|+…+|a10|=1+1+81+15 2 =2+64=66. 答案 A 3.在数列{a n}中,a n= 1 n n +1 ,若{a n}的前n项和为 2 013 2 014 ,则项数n为( ). A.2 011 B.2 012 C.2 013 D.2 014 解析∵a n=1 n n +1= 1 n - 1 n+1 ,∴S n=1- 1 n+1 = n n+1 = 2 013 2 014 ,解得n=2 013. 答案 C 4.数列{a n}满足a n+1+(-1)n a n=2n-1,则{a n}的前60项和为( ).A.3 690 B.3 660 C.1 845 D.1 830 解析当n=2k时,a2k+1+a2k=4k-1, 当n=2k-1时,a2k-a2k-1=4k-3,

∴a 2k +1+a 2k -1=2,∴a 2k +1+a 2k +3=2, ∴a 2k -1=a 2k +3,∴a 1=a 5=…=a 61. ∴a 1+a 2+a 3+…+a 60=(a 2+a 3)+(a 4+a 5)+…+(a 60+a 61)=3+7+11+…+(4×30-1)=30 3+119 2 =30×61=1 830. 答案 D 5.若把能表示为两个连续偶数的平方差的正整数称为“和平数”,则 1~100 这100个数中,能称为“和平数”的所有数的和是( ) A .130 B .325 C .676 D .1 300 解析 设两个连续偶数为2k +2和2k (k ∈N +),则(2k +2)2-(2k )2=4(2k +1),故和平数 是4的倍数,但不是8的倍数,故在1~100之间,能称为和平数的有4×1,4×3,4×5,4×7,…,4×25,共计13个,其和为4×1+252 ×13=676. 答案 C 6.数列{a n }满足a n +a n +1=1 2(n ∈N *),且a 1=1,S n 是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则S 21 = ( ). A.21 2 B .6 C .10 D .11 解析 依题意得a n +a n +1=a n +1+a n +2=1 2,则a n +2=a n ,即数列{a n }中的奇数项、 偶数项分别相等,则a 21=a 1=1,S 21=(a 1+a 2)+(a 3+a 4)+…+(a 19+a 20)+a 21=10(a 1+a 2)+a 21=10×1 2+1=6,故选B. 答案 B 二、填空题 7.在等比数列{a n }中,若a 1=1 2,a 4=-4,则公比q =________;|a 1|+|a 2|+… +|a n |=________. 解析 设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为q ,则a 4=a 1q 3,代入数据解得q 3=-8,所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