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

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
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

2020届高三地理考试动向: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

考向以区域图或地理关联图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或以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例题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境内多高原,受地势较高的影响,为热带草原气候。下图为非洲的自然带分布图和非洲东部区域图。

材料二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往往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干、湿季,多分布于南北纬10°~20°。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差异也较大。下图为内罗毕、约翰内斯堡和图利亚拉三地的气候资料图。

(1)简述材料一右图中甲地多湖泊、沼泽和乙地悬崖林立的原因。

(2)分析内罗毕、约翰内斯堡两地降水特点的成因,并解释图利亚拉降水较少的原因。

(3)归纳非洲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并简述其成因。

(4)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的相互联系角度,说明内罗毕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解析第(1)题,甲地多湖泊、沼泽与其海拔高、蒸发弱、降水多、相对周围地势低等特征有关。乙地悬崖林立主要与受内力作用,岩层断裂陷落有关。第(2)题,根据内罗毕、约翰内斯堡、图利亚拉三地气温、降水资料可以判断三地的降水特点,原因可以从影响降水的因素(大气环流、地形等)角度分析。第(3)题,根据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可以判断,其自然带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原因:赤道横贯中部,纬度上南北大致对称;气压带和风带在非洲大陆对称分布;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形单一。第(4)题,内罗毕地区位于赤道附近的东非草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发育的植被为热带草原,河流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答案(1)甲地:地处高原,气温相对较低,蒸发较弱;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较丰富;

地势较低,河流的补给量大。

乙地:受内力作用,岩层断裂陷落。

(2)内罗毕:3~5月和10~12月,气温较高,大气对流强,降水较丰富;反之降水较少。约翰内斯堡:1月气温高,大气对流强,降水丰富;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受副高控制,降水稀少。图利亚拉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3)分布规律: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成因:赤道横贯中部,纬度上南北大致对称,气压带和风带在非洲大陆对称分布;非洲为高原大陆,地形单一。

(4)内罗毕地区位于赤道附近,为高原地形,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在其影响下,河流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为热带草原的发育提供了条件。【例题2】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解析分析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原因时可按下列思路思考:罗布泊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过度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河口向湖心移动→三角洲向湖心前进→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泥沙减少→三角洲位置后退。

答案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跟踪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1~2题。

1.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2.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湿热的草原地区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地区D.干旱的陆地环境

1~2.解析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湿热的森林环境应是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

答案 1.B

2.C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完成3~5题。

3.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加

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

4.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

5.阿斯旺大坝修建以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

①土壤肥力下降②产生土壤盐碱化③洪涝灾害加剧④渔业产量下降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⑤D.①②④

3~5.解析第3题,修建水库一方面导致土壤水增多,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水分,植被覆盖率增加,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加强,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第4题,图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5题,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可以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大坝修建之后,径流趋缓,携带的泥沙减少,三角洲面积有减少的趋势。

答案 3.C

4.A

5.D

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6~7题。

6.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

7.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整体性B.差异性

C.稳定性D.脆弱性

6~7.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湖泊先是减小,最后消失。周围有大量碎屑物质,且为外流湖,水走沙积。第7题,某一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进而导致环境的变化,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答案 6.D

7.A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回答8~9题。

8.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加、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9.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8~9.解析第8题,图中①源于土壤湿度增大,可使空气湿度增大,则必然是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同时③源于蒸腾作用加强,可使土壤湿度增大,则必然是降水增加;土壤热容量越大,气温变化幅度越小,则②是气温变化幅度减小。第9题,该题显示各种地理事物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8.B

9.B

读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

A.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O2④CO2

B.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CO2④O2

C.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CO2④N2

D.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O2④CO2

11.此图可以说明( )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0~11.解析第10题,大气中的CO2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化合物。生物有机物在适宜的地质条件下积累而形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它们被采掘、利用、燃烧生成CO2、CO等,又释放到大气中。同时,生物的呼吸作用也是地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吸收O2、放出CO2;植物吸收CO2,放出O2。第11题,②③④都是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正确表述。近年来,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CO2,导致大气中CO2含量增加。

答案10.A

11.D

12.在下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解析地质灾害具有群发性特点。在图示地质灾害中,地震是其他灾害的诱因,而其他灾害不会诱发地震,因此①为地震;滑坡、崩塌会诱发泥石流。

答案 C

13.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解析由于植被退化或丧失,造成一系列的变化。地表水土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形成石漠化;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是石灰岩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答案 C

图中4条曲线分别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湖泊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光照、营养物质含量、气温的年变化。据此完成14~15题。

14.表示光照、营养物质含量、气温年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③②①D.③①②

15.若营养物质供应充足,则该湖泊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大约会持续( )

A.1个月B.3个月

C.6个月D.12个月

14~15.解析第14题,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光照、气温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光照、热量条件差,夏季则相对较好,该区域夏季最高气温出现时间滞后于太阳辐射(光照)最强的时间,故②曲线表示光照曲线,③表示气温曲线,那么①曲线应表示营养物质含量曲线。第15题,图示显示,冬季营养物质充足的情况下,浮游植物生物量较低,这是由于冬季光照、热量条件差造成的;随着气温、光照条件的转好,浮游植物生物量快速上升,约持续3个月;春末至秋初时段在光照、热量更好的状况下,浮游植物生物量却反而较低,可以推测这是由于湖泊营养物质供应不足造成的;在秋季,随着营养物质逐渐增多,浮游植物生物量快速上升,约持续3个月。综上分析,C项正确。

答案14.B

15.C

二、综合题

16.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请写出下列相应内容。

降水________;气温日较差________;地表水________;地貌多________;土壤________;植被________。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答案(1)少大少戈壁荒漠有机质含量少稀少

(2)植被破坏,加速了流水侵蚀。

(3)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17.读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地理事物前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每个字母限用一次)。

A.土地肥力下降B.洪水灾害增多

C.河道淤塞加快D.水土流失加剧

(2)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一个________。一种资源的变化,将使其他资源及其环境发生变化。图中内容表明,生物资源的破坏会危及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资源。

(3)1998年,长江洪水并未达到历史上最大流量,却创下多项洪涝灾害的历史记录。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其人为原因。

上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人类在利用资源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①D ②B ③C ④A

(2)整体水土地

(3)乱砍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对干流的调节作用占用沿岸河道种田建厂,使河流的排洪、泄洪能力下降

(4)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必须预先就其对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评估,综合衡量,防止和减小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1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1)分析说明A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及成因。

(2)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虑,下列地理现象与图2中哪些箭头相关,并作简要说明。

(3)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读上面的材料及图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答案(1)A河径流量季节变化大。由于A河水量以雨水补给为主,其上游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干湿季分明,故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

(2)A河河口三角洲:⑥流水沉积而成;

A河沿岸的肥沃土壤:③A河每到洪水期会定期泛滥,给沿岸土地带来大量天然肥料。

(3)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 高一地理 主备人:李海初审人:先中乾复审人:龙学军执行时间:2016 年12 月1 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 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 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 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 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 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 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 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 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 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 1 -

2020届地理高考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附答案详解)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贝壳碎屑砂,质地疏松。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有200余种。除滨海地区外,土壤含盐量大部分较低。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下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2)题。 1、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蒸发弱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C.植物多,吸收盐分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 2、南海诸岛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来源是() A.鱼类死亡分解B.植物死亡分解 C.鸟粪、鸟类残体D.珊瑚、贝壳碎屑 开阔水域是指除去海冰区之外的海洋区域。下图为1982~2016年北极开阔水域面积距平(与多年平均值之差)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2007年、2012年和2016年北极开阔水域面积异常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相关

B.人类大规模开采海冰导致 C.北极地区降水减少,太阳辐射增强 D.中纬度的气旋进入北极海域加剧海冰融化 4、北极海域开阔水域面积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A.有利于北极熊的生存与繁衍 B.造成北极地区气温升高 C.增强北大西洋暖流 D.北极海域周边陆地降水减少 鄱阳湖(如下图所示)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鄱阳湖汛期“高水是湖,洪水一片”,枯水期“低水似河,枯水一线”成为常态,严重影响了湖区社会发展。我国围绕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的利弊展开了20多年激烈的争论。近期《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由原来的“建坝”改为“建闸”,“调枯控洪”改为“调枯畅洪”的新设计方案,大大缓解了各方面的矛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鄱阳湖“高水成片、低水成线”的最主要原因是() A.长江与湖泊的相互补给B.干湿季节极端变化 C.围湖造田和城市化发展D.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6、近十年来,鄱阳湖水文情势出现了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严重降低等现象,其最主要原因是() A.水体污染严重B.工农业过度用水 C.全球气候变化D.三峡大坝的建设 7、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蓄水期的时段应在() A.1~3月B.4~6月 C.7~9月D.10~12月 下图为纳木错位置示意图。近年纳木错面积不断扩张,2001~2009年湖面扩张超过50平方千米。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

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考纲】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名称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 因。 3.学会分析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 【知识点】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 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 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 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 状况及其, 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 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 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 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

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答案: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通过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说明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前预习】 1.自然地理环境由、、、和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地进行和,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 阅读课本知识窗,说出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 4.地理环境的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和来实现的。其中,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5.举例说明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能量传输与交换的形式。 6.地球圈层间的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这。植物的和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动手画一画绘制出四大圈层间的碳循环、水循环、氧循环示意图。 【考点对练】

考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图中若a 是绿色植物,读图完成(1)――(2)题 (1A 呼吸作用 B 分解作用 C 光合作用 D 化合作用 (2)如a 在黄土高原,且植被遭到破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易产生荒漠化 B 易使黄土质地变松 C 易产生水土流失 D 易形成酸雨 二、据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假若上图表示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填出相关内容 (2)生态系统的变化回影响地貌过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市由于 形成的。 (3)从以上两实例看出,陆地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 ① ② 【规律总结】 【巩固练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纲解读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清单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①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光合作用:植物:提供______;大气:提供______和______;土壤、水圈、岩石圈:提供________及________。 (2)平衡功能 含义: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____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如水土流失。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是自然地理环境________的重要表现形式。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________状态的改变,如植被的破坏。 (2)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及由此引起的________变化。 参考答案 1.大气 土壤 水循环 生物循环 物质 能量 相互联系 合成与分解 叶绿素 有机物动植物的有机残体 无机物 能量物质 化学元素 有机界 无机界 光合作用 生物 2.叶绿素 CO 2 热量 水分 无机盐 3.统一 整体性 4.地理环境 环境 要点精析 要点一: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比较 组成要素:________、水、岩石、生物、________、地形 物质能量交换过程: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物质循环 整体性含义:各地理要素间进行着________迁移和________交换,形成了 一个________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整体性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利用光能,把CO 2和水及无机盐 合成为________,并且释放氧(O 2)。 分解作用:________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________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 过程 概念:有机质的________过程 意义:使________和________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联系 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和________ 生 物循环 早期大气成分:CO 2、CO 、CH 4、NH 3 氧的来源:植物的________ 氮的来源:部分来自________的作用 改造大气圈 改造水圈: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水体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改造岩石圈:生物参与岩石风化与土壤的形成。 结论: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 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生物在地理 环境形成与 演化中的作用 地 理 要素 间进行着物质与 能量的 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一课时) 宁波市镇海中学陈维伟(315200)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处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不仅是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而且还是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处理好人地关系的基本观念,在地理学习中地位突出。湘教版把这部分知识放到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二节,是在之前学习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的基础上,从理论的层面对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进行总结和提升,又是以后学习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前提与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知识分三部分内容。首先通过了解不同尺度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探讨并概括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内涵。然后通过土壤的形成过程的分析,进一步证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最后是整体性在资源开发上的应用,因为资源本身也是一种环境要素,其开发必须考虑到与其他资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明白认识和尊重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这一客观规律,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协调人地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节内容抽象,有难度,分2课时教学,本人处理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为第一课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为第二课时。(下面内容以第一课时来说课。) 2. 教学目标 本节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教材的地位,我设置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构成因素 ②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③理解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案例、实验、读图、绘图等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②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案例分析,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以及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②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③通过实验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 重、难点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确定重、难点如下: (1)重点:分析不同尺度上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难点:分析和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可持续发展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019高考地理试题含解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资料正文内容下拉开始 >>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时跟踪检测 ] (时间: 40 分钟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 图①至图④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的变化过程(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中游)。读图回答 1~2 题。 1.依据图中信息,从①到④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情况是()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B.河流的含沙量增大 C.结冰期变长D.无变化 2.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 解析: 1.B 2.B 第 1 题,从图中可知从①到④林地减少,耕地增多,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第 2 题,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与植被、地形等有关,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 3~4 题。 3.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图中哪个箭头起到关键的作用

A.③B.④ C.⑦D.⑩ 4.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的景观差异,主要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 ) A.水文B.地貌 C.植被D.气候 解析: 3.A 4.D 第 3 题,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绿洲的形成主要是受水源的影响,图中起关键作用的应为③。第 4 题,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都是指当地典型的地理特征,主要是气候不同造成的。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 5~6 题。 5.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6.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 5.A 6.C 第 5 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同一区域环境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第 6 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小;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2018·牡丹江模拟 )大约在 4 000 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 4 500 m,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下图完成 7~8 题。 7.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本考点多以图表、景观图形式来提供相关地理信息,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与特点。 1.下图体现了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B.我国西北地区物理风化弱,化学风化强 C.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不会对气候要素产生影响 D.气候要素的变化导致该地区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2~3题。 2.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隆起影响西北地区同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的主要环节是() A.地面蒸发B.水汽输送C.大气降水D.地面径流 3.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判断,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②植被覆盖率增大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加④太阳辐射更强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典型植物示意图,这种植物高度不足50 cm,但根系在20 m以上。据此回答4~5题。 4.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下景观最有可能位于该地区的是() 5.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B.能源紧缺C.水土流失D.洪涝灾害 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数字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搭配正确的是() A.①—土壤比热容减小B.②—地面蒸发的水量减小

C.③—地面植被覆盖增加D.④—气温年较差变大 7.①环节导致“大气温度变幅减小”,蕴含的地理原理是() A.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B.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图反映了不同地质时期某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据此回答8~9题。 8.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水热条件的变化B.地壳运动C.植被类型的变化D.岩浆活动9.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复杂性D.稳定性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让西部面临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图甲和图乙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域的区域划分图及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关于图甲中I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多B.灌木林增多,旱地减少 C.高草地增多,旱地增多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11.关于Ⅰ区域土地类型变化对该河流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径流量增加B.土地荒漠化加剧C.水土流失严重D.洪涝灾害多发12.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错误的是() A.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C.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D.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成分含量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A.黑土、水稻土、红壤B.水稻土、黑土、红壤 C.红壤、水稻土、黑土D.红壤、黑土、水稻土 14.关于a、b、c三种土壤的正确叙述是() A.a土壤可通过掺入砂子、施用石灰等方法进行改良 B.b土壤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松嫩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 C.c土壤和黑钙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 D.a、b、c三种土壤中,c土壤的透气性最好 15.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附近滨海地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并绘制了该地区自然环境剖面图

高考地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角度训练] 角度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17·东北三省三校二模)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主要湖泊水位变化与降水、气温的关系。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青藏高原主要湖泊水位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湖泊水位变化与年平均温度大致呈正相关 B.全球变暖是导致湖泊水位变化的直接原因 C.湖泊水位变化与年平均降水量大致呈正相关 D.湖泊水位变化与高原、山地冰雪融水无关 [解析]年均温持续上升,湖泊水位先增后减,因此A选项错误;全球变暖可以导致青藏高原冰雪融化加剧,增加湖泊水的来源,并对湖泊水位造成影响,但不是湖泊水位变化的直接原因,因此B、D选项错误;正确答案为C选项。 [答案] C 2.青藏高原主要湖泊水位的变化,会导致近期内() A.青藏高原冰川面积缩小B.青藏高原气候趋于干旱 C.东部江河上游水量减少D.青藏高原水循环受影响 [解析]青藏高原冰川面积缩小、青藏高原气候趋于干旱、东部

江河上游水量减少等三个选项内容与湖泊水位变化是并列关系,非因果递进关系,故错误。湖泊水量的变化会影响到局部地区的小气候,会对湖面水分蒸发、水汽输送等环节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水循环,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答案] D 角度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 3.(2017·山东济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疆罗布泊水量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0年以后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材料二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简述罗布泊面积缩小直至干涸的原因。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解析]第(1)题,根据湖岸线的变化可判断A地到B地的地势变化。第(2)题,罗布泊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增加、生产发展对水的过度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第(3)题,随着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标解读】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对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在科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存在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另一种认为,只有纬度地带性称得上地带性规律,其他都是非地带性。在高中阶段,不必拘泥于讨论此问题,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的角度说明,即在全球范围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所以需要说明,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出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讲解)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复习建议 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了解世界某些区域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清单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作用 1.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____、土壤、____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____共同构成的一个____。 2.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____等过程。 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改变____成分;(2)制约____的化学成分及状态;(3)参与____岩的形成、风化,促进____的形成。 4.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____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____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____和____的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____的能力。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的演化过程:(1)各地理要素每时每刻都在____;(2)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的,一个要素的演化____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要素的____会导致其他____及整个____状态的改变。 三、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形成基础是____。 (2)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____变化的方向,由____到____作有规律的更替。 (3)表现:a.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____带、____带、____带.b.中纬度地区受____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自然带不同。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形成基础是____。 (2)分异规律:平行于____方向延伸,垂直于____方向更替。 (3)表现:____地区表现极为明显,从沿海向内陆植被呈现出森林带、____、____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形成基础是____。 (2)分异规律:自然景观随____的变化呈现出____分布规律。 (3)表现:山麓与____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____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 4.非地带性规律

1-3-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3-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2012·山东省青岛市高三统一质检)下图中的虚线为“某水平自然带在图示地区分布的最北界线”,据此回答1~2题。 1.该自然带的植被类型为()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 2.与该自然带在我国分布的最北界线相比,图示界线() A.纬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地受海洋和暖流影响大 B.纬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地不受西北季风影响 C.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多山地丘陵地形 D.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受寒流影响大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洋流分布,可以确定该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2题,与我国相比,该自然带在日本分布纬度更高,原因在于日本受海洋和暖流影响大。 (2012·安徽省安庆市高三教学质检)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

图”,完成3~4题。 3.按低纬到高纬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B.丙—乙—甲 C.乙—甲—丙D.甲—丙—乙 4.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坡向B.地形 C.水分D.热量 答案:3.B 4.D 解析:垂直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类似于自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都是以热量变化为主导因素引发的。相同自然带的气温、降水环境大致相当,同一自然带纬度越高,海拔高度越低,所以甲纬度最高,丙纬度最低。 读下图,完成5~6题。

5.“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A.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 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反映了() A.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植被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D.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 答案:5.A 6.B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五原与西安有一定的纬度差,相对于西安而言,“五原春色归来迟”应是五原的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所致,故诗歌中描述的现象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第6题,玉门关位于甘肃省,处于我国的非季风区,降水少,诗句反映了植被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读“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回答7~8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摘要】地球表层的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的,在地环境中,这些要素是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情况下,形成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 理系统。系统是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和属性。整个物质世界,都是由显示出可识别的相互联 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组成,具有层次结构和动态特征,同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自 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物质体系也不能例外。 【关键词】地理环境地理系统整体性整体结构连锁反应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的整体性的认识的经历阶段 1 从自然地理综合体学说的角度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称之为内在结构的整体,这种整体性只是单纯的强调结构。 2 从一般系统性的角度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称为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也就说自然地理综合体结构整体性与自然地理综合体功能的整体性相统一。 3 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强调结构、功能与演化的整体性,称之为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 4 从发展趋势来看,以协同学这一理论来讨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不仅强调结构、功能、演化以及个因素之间是如何综合(协同)其作用的,称之为系统序参量的整体性。 二自然地理系统 地球环境之人类在其中生存与发展的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地理系统。地球环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中形成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各自然地理要素也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发展变化。各自然地理要素在特定地理边界约束下,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和传输,形成具有一定有序结构,在空间分布上相互联系,可完成一定功能的多等级动态开放系统,即自然地理系统。如下图: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

(完整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平和一中地理教研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4.分析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物循环过程的分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现象。 4.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投影】: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在汉代时,曾是草肥水美、山青水秀的景色,今天千沟万壑、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的地表形态。 思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如何演变来的? 讲授新课: 自然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主要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各个地理要素之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如:生物循环过程中,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板书)1、地理各要素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投影:生物循环示意图及能量流动示意图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示意图,分析生物循环的特点,总结出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